Phật Học Online

佛法—解脫的原理和行法 (原理篇)之第一章 佛法的內容2
淨行法師編著

第七章  佛教的心理學

 

(一)心與身的關係

 

善男子,人的身體是由物質的四大假合而成的。

 

概括來說,人的色身可依功能分作六大部份,就是眼根(視覺器官)、耳根(聽覺器官)、鼻根(嗅覺器官)、舌根(味覺器官)、身根(四肢軀體)和意根(腦及神經系統)了。

 

這六根都是由四大種,以不同的方式組合而成,本身沒有精神生命,待眾生死後,物質的器官軀體,便會朽壞、散滅、轉化,再成為新的物體。

 

物質的四大,就是這樣不斷地形成、毀壞、再形成、再毀壞了。

 

善男子,能使六根發揮功能的,不是沒有精神力的四大本身,卻是心識的力量。否則人體的六根,只會是一堆廢料,沒有生命活力可言,猶如一隻無槳的船,難有自發的活動了。

 

心識在眼根發揮功能的,叫做眼識。它使人能通過視覺器官,觀察到世間各種事物。

 

在耳根發揮功能的,叫耳識。它使人能通過聽覺器官,收聽到世間各種聲音。

 

在鼻根發揮功能的,叫做鼻識。它使人能通過嗅覺器官,感受到各種氣味。

 

在舌根發揮功能的,叫做舌識。它使人能通過味覺器官,嘗到世間各種食物的味道。

 

在身根發揮功能的,叫做身識。它使四肢軀體能在世間接觸外境,作種種活動,又使內臟肺腑,發揮維持色身生命的功能。

 

在意根發揮功能的,叫做意識。它使整個神經系統能發揮功用,讓整個色身,能通過此系統,由心識指揮,在世間動身發語,造種種業。

 

善男子,沒有了心識這六種功能,生命力便不能藉色身在世間活動,過物質的生活,吸取物質世界生活的經驗,卻只如無情木石一樣而已。

 

心識既有上述的六種功能,為什麼不能離六根而存,獨自活於世上呢?

 

善男子,心識的活動力,確是不需根身的存在,也能發揮的。但是若離六根,生命體經歷的只是純粹精神界的活動,再不是物質世間的生活了。

 

色身存在的需要與否,定於生命體從前的業力與修行境界。若由業力所牽,要以色身續命,那麼,它便難捨色身而存了。

 

但是,無淪生命體以何種色身出現於世,心識永隨不捨。否則生命體便沒有生命力可言,再不能稱為生命體了。

 

(二)心識的結構

 

善男子,愚昧無知的眾生,難知根與識的分別。但是,以鍛煉身心,成就智慧、力量、解脫為事業的佛弟子,卻必要知道心識的結構及其特異功能,才能真正瞭解自己行止的因由,認清心識的潛能。這樣,他才可以強化自己的身心,超越物質的眾多掣肘,能夠逍遙自在,以心御萬物,無處不自得。

 

善男子,人的心識以功能區別,可分作八個部份,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和第八阿賴耶識了。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和身識又合稱前五識。

 

行者於此八識,必要深究,始能登自度度他之階梯,悟以心造物之法門。

 

(三)前五識一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善男子,人於日常的活動裏,若要對外境作認知了別,必要依賴眼、耳、鼻、舌和身這五根,而使這五根發揮作用的,就是前五識了。

 

沒有精神力的根身,只是物質,必待心識的調御,始能活動。

 

若四大本身自有能看、能聽、能嗅、能辨味、能感覺、能思惟的功能,那麼,一切的物體,無論有情或無情眾生,皆有這些功能了。

 

因為它們同是由四大所造的。

 

若真的如此,木石鋼鐵、雨露微塵,便與—切凡夫聖賢,毫無分別,同具一樣的活動力了。

 

這是多麼不合情理的事情啊!

 

人的五識,是怎樣發揮功能的呢?

 

善男子,五識特有的功能,就是通過人的五根——眼、耳、鼻、舌、身——去對外境起認知了別,且作出反應。

 

五識對現於它們前面的實境,無需思量考慮,便能立即了了分明、認知它們的形相本質,並且能對它們,即時生起善的、惡的、或非善非惡的反應。

 

五識在物欲的世界裏,讓生命體能作色、聲、香、味、觸的領受。

 

為了達成這五事的領受,五識有五種能力,能在欲界一切時空裏,隨緣起用。

 

這五種能力,就是對外境能產生接觸(觸)、起警醒注意(作意)、領受外境刺激(受)、認知辨別(想)和作思量反應(思)的能力了。

 

五識使居於欲界的眾生,能通過根身,追逐物質欲樂,得色、聲、香、味、觸的滿足。

 

但是,修禪定的行者,追尋的不是物欲享受,故能於不同的定境裏,次第止息五識的活動,代以離欲的禪悅,也能從此而生智慧、神通與解脫。

 

五識在欲界裏,各與色、聲、香、味、觸一法相應,與其他各識所司之事,並不涉及,無一能負責綜合五法,為生命體建立一個有意義的整體印象。

 

一輛有五匹馬的馬車,若無馭夫駕車,五馬勢必不羈,任意亂闖。

 

五識就如五馬,若無統御,一切所受納的個別印象,便互不相連,沒有意義了。

 

那麼,負起調御五識和綜合它們輸入的片面印象,令能生整體意義這責任是什麼呢?

 

善男子,這就是第六意識了。

 

(四)第六意識

 

什麼是第六識呢?

 

善男子,第六識可單稱為「識」,又叫意識,是認知了別之識。

 

它是人體的感覺中心,負責指揮前五識的工作。前五識所傳送的零碎片面資料,皆由它作有系統的組織,建立一個全面、有意義的影像。

 

善男子,意識根據從前的經驗,能把前五識傳送的資料,迅速整理,對外境能即時生起三種認知了別的作用。

 

意識對有實質存在之境物,能根據以往的經驗,立刻達成認知了別,這是現量的作用。

 

在沒有實質境物存在時,意識則能根據以往的經驗資料,迅速比較、測度、推論,而達成認知了別的目的,這就是比量的作用。

 

但是,意識並非時常都能作出正確的認知了別。有時,根本沒有存在的事物,它卻會無中生有,作完全錯誤虛妄的認知,這就是非量的作用。

 

善男子,意識所能了別認識的外境也可分作三種,就是性境、獨影境和帶質境了。

 

實實在在存在的外境,能為意識了別認知的,叫做性境。沒有實質存在的境幻,也能為意識所了別認知,但是,這些叫獨影境。

 

外境雖有實質的存在,但意識卻不能對它作恰如其分的認知,卻把它誤作他物而不自覺。這些從錯誤了別認知而得知的外境叫做帶質境。

 

意識以現量、比量和非量,對性境、獨影境和帶質境這三種外境作出了別認知後,又能起三種不同的反應。

 

善男子,那三種反應,就是善的反應、惡的反應和無記(非善非惡)的反應了。

 

意識能根據從前生活累積的經驗,指揮前五識,不須思量,而能即時生起含有善、惡或無記的活動。

 

善男子,意識的活動最強,因此能在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裏,不斷引發身、口和意的活動,作善、惡和無記的業,使生命之輪不停轉動。

 

第六識於八識之中,了別認知外境的能力最強。因此眾生的存在和生活,受此識之影響至巨。

 

對很多人來說,第六意識的活動,幾乎等於他們整個生命的活動了。

 

為什麼第六意識的作用那麼強,對人的影響那麼大呢?

 

善男子,這都是因為第六識具備了心識的全部五十一個心所有法的緣故。

 

(五)第六意識的功能

 

善男子,第六意識具備了心識的全部五十一個心所有法。

 

什麼是心所有法呢?

 

善男子,心所有法,就是心識所能生起的五十一個心理狀態或功能。此五十一個狀態或功能只在第六意識中,才全部完備無缺,而於其他七識,則多付闕如。

 

因此,第六識於動身發語的能力上,比其他七識,就要強得多了。也就是這緣故,意識幾乎操縱了人的全部生存活動。

 

五十一個心所有法是什麼呢?

 

善男子,這五十一個心理狀態或功能,可分作六大類,就是遍行、別境、善、煩惱、隨煩惱和不定了。

 

什麼是遍行呢?

 

善男子,遍行就是於所有時空,都能現行,作心理活動的意思。

 

隸屬於遍行類的心所有法,是八識所共有的,有五個,就是觸(接觸內外之境)、作意(起警醒注意)、受(感受)、想(起影像或概念以作認知)和思(起意志活動)。

 

什麼是別境呢?

 

善男子,別境是了別外境的意思。

 

屬於這類心所有法的共有五個,就是欲(希冀)、勝解(徹底地明瞭)、念(牢記)、定(專注一境)和慧(智慧)。

 

什麼是善呢?

 

善男子,善就是行善的能力和心態。

 

屬於這類心所有法的共有十一個,就是信(信心)、精進(努力)、慚(羞己不如人)、愧(羞於己過)、無貪、無瞋、無癡、輕安(內心的解脫禪悅)、不放逸、行捨(捨棄污染的行為)和不害(不作損害自他的事)。

 

什麼是煩惱呢?

 

善男子,煩惱又叫根本煩惱,是能令人顛倒迷惑、苦痛哀愁的東西。

 

屬於這類心所有法的共有六個,就是貪、瞋、癡、慢(輕慢自他)、疑和不正見(錯誤的見解)。

 

什麼是隨煩惱呢?

 

善男子,隨煩惱,是由煩惱或根本煩惱的存在而生起的。沒有根本煩惱,它們自然不再存在了。

 

屬於這類心所有法的共有二十個,就是忿、恨、惱、覆(隱瞞自己的過失)、誑(欺詐)、諂、驕、害、嫉、慳、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恐懼、激動、失去內心的安寧)、失念(忘記)、不正知(愚昧無知)和散亂。

 

什麼是不定呢?

 

善男子,不定是指本質善惡不定,要看情形才可定其善惡的心理狀態。

 

屬於這類心所的共有四個,就是睡眠、惡作(悔恨已作的事)、尋(追逐尋求)和伺(伺察)。

 

善男子,以上六類五十一個心所有法,在八識之中,只有第六意識才全部齊備。因此,眾生於生存所須作之身口意活動,便全皆可由此意識引發了。

 

(六)機械的意識生活

 

善男子,第六識雖然具備全部五十一個心所有法,但它的作用,只在於了別認知外境,鮮有思量的活動。就是思量,也只處於了別認知外境的層面。了別認知已畢,思量便止。

 

意識若是了別認知已畢,思量便止,那麼,是哪個去作善、惡、無記等業呢?

 

善男子,如前所述,第六意識具有心識全部的五十一個心所有法。這些法在前六識遇外緣、起了別認知之後,便能即時相應生起,其間並不需要多大的思量活動。

 

為什麼沒有思量的必要,這些心所有法便能生起呢?

 

善男子,這都是習氣的緣故。

 

眾生於無始以來,於無數的生命之中,在不同的時空裏,曾作數不清的業。而重複的行為和反應,便成為一股不可抗拒的習慣力,時刻影響了眾生對外境所起的反應。

 

當外境相同或類似的時候,意識便即時生起慣性的反應,引發有關的心所有法,令眾生經歷某些感受,或作某些行動。

 

慣性有時太強了,以致眾生雖想主動改變反應,也無能為力。

 

就是這緣故,意識的慣性作用,能使眾生不需要思量,便能生活於世上,天天機械地做著重複或類似的工作。

 

善男子,外緣若引發善的心所,行為便屬於善,若引發惡的心所,行為便屬於惡;若與無記的心所相應,這些行為便屬非善非惡了。

 

外緣能有很多不同的組合,各心所有法也能同時或異時出現。於是,眾生便恒久處於苦樂善惡不定之中,作種種身口意的活動,而毋須著意的思量了。

 

善男子,雖然大多數的人,於大部份的時間,所過的是不自覺的機械反應生活,但是,他們總有些時間是在了別認知以外,作較複雜的思量推理,帶有意志性質的心理活動,雖然深度與頻密,則因人而異。

 

第六意識的思量能力既止於了別認知,那麼是什麼去作這些較自覺著意的心理活動呢?

 

善男子,心識中能負起這個責任的就是第七識——末那識了。

 

(七)第七識末那——思量執「我」之識

 

善男子,第七識可稱為意,又叫末那識,是思量之識,是心識中掌管思量的部份。第六識依它而立。

 

它若遇外緣,隨即生起你我之想,牢牢地執持著有一個「我」與外境相對。

 

七識末那是六識之本,也是八識阿賴耶的主觀部份,但它卻錯謬地視自己為心識的全部,不知有八識阿賴耶的存在,更不知自己活力軟弱,難制前六識,卻常為意識所轉,統治之權常失。

 

善男子,第七識共有十八個心所有法,比第六識所有的心所有法為少,故活動功能也自然比六識為少了;

 

末那識有四個根本煩惱心所有法——貪、癡、我見和我慢,八個隨煩惱心所有法——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失念、不正知和散亂;五個遍行心所有法——觸、作意、受、想、思,和一個別境心所有法——慧。

 

善男子,這十八個心所有法,若遇外緣,便即生起。

 

第七識能不斷地審察、思量內外之境。十八個心所有法中,以作意、想與思的活動力最強,為七識之特色。

 

無論末那識所起的心識作用是善是惡,都能影響第六意識,令它指揮前五識作業。因此,末那識活動時,便能指揮根身的活動。可是,它活動的時候卻遠比意識為少。這樣,第六識便常代理他身口意的活動了。

 

為什麼這現象會出現呢?

 

善男子,七識末那,雖然恒審思量,能指揮第六意識作業,但是在一般的眾生裏,七識的活動力都較六識為弱。這是因為不愛思考的人總比愛思考的人為多。就是最愛思考的人,在日常的生活裏,大部份的時間,都倚賴第六識的慣性活動去處理日常的刻板事務;真正要思考的時間,其實很少。

 

因此,七識便常備而不用,在審察思量力不生起、或雖生起而不強、或還未能即時生起的時候,活動力極強的第六意識,便會自作主張,搶先地根據慣性,引發身口意的活動了。

 

第六識機械、慣性的活動,本從第七識末那以往的思惟決定而起,或偶然隨意的反應而生,現在卻倒轉來影響了七識未來的決策,使它恒依慣性行事,令慣性更牢固。有時在七識能夠作出思惟活動之前,六識機械的反應已經出現,身口意的活動早已不自覺地引發了。

 

到這時候,七識要控制六識的活動,也倍感困難。

 

六七兩識就是如此互相薰習,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了。

 

善男子,一般的眾生,雖然少用七識的思量能力,卻無時放下它的「我執」作用。只要心識的任何作用一生,那「我執」便同時並起。

 

就是因為這「我執」的生起,眾生便鎮日與外境恒起差別,與人生你我之想,妄念頻生,爭強鬥勝,永遠難知萬法同體、你我本一了。

 

七識末那使眾生感到有一個「我」在感受與做作,使他誤認這「我」是心識之主體。

 

善男子,心識之主,其實是形相微細、凡愚難解難知的第八識阿賴耶。

 

(八)第八識阿賴耶心識之本

 

什麼是第八識呢?

 

善男子,第八識可稱為心,為第七識末那所依,是前七識的本體。觀它不同的名稱,可窺其性質與功能的端倪。

 

八識又名阿賴耶,意即無沒,能於生死流轉之中長處而不壞失。

 

八識又名藏識,因為它具有能藏、所藏和執藏這三個功能。

 

八識能貯藏前七識生活的經驗,是一個永不會忘失存入資料的記憶中心。它不但能貯藏今生經歷的資料,也能貯藏過去生和未來生經驗的結晶,更把眾生—切果報的種子收藏,待時機成熟時,便隨緣引發現行。這就是能藏的功能了。

 

眾生一切經驗和業報的種子,都以八識為貯藏之所,除此以外,便沒有其他的地方了。這個提供貯藏之所的功能就是所藏的功能了。

 

八識能把這些經驗種子,牢牢執著,不使忘失。這執持不捨的功能就是執藏的功能了。

 

善男子,八識又名出生識,因為它具有創造的力量,能現起各種現象、形相。

 

八識又名和合識,因為在它裏面,有真偽,染淨、善惡之法夾雜揉合在一起。

 

八識又名薰變識,因為它能受第六識和第七識末那的作業所薰習,而起變化,又能互為因果地薰習六七兩識,使業果出現。

 

八識又名本覺識,因為在八識之內,有佛陀的覺性隱存,若能顯現,眾生便得真實的智慧,離諸虛妄,能成正覺。

 

八識又名真識,因為它與真如本體相通,與最終極的、至真、至善的法同體。

 

八識又名家識,因為一切法皆由它的活動而起,一切心物皆從它體內流出,為一切心物所依,如眾生出生的家一樣。

 

八識又名本識,因為它是一切識之根本,除此再無他法可依。

 

八識又名體識,因為它是一切心物活動的本體。

 

八識又名寂滅識,因為它有動而造萬物之能力,也有寂滅不起相對法,煩惱法的特性,能處於清淨無生無滅之狀態中。

 

八識又名金剛智識,因為在它之內,包含了一切無上的智慧,能由眾生開拓使用。

 

八識又名一切種智識,因為從它眾生能得一切種智故。

 

善男子,八識儘管有那麼不可思議的體用,卻不主動作業,只任由七識末那起「我」的主觀作用,恒審思量;又由六識機械地動身發語,作種種善與不善之業。

 

前七識所造之業,儲於八識之中,便成未來輪迴生死的依據;而八識也隨前七識的業力,輪轉六道之中。

 

由此可見,八識雖有大能,卻不干涉前七識在世間活動的自由自主。

 

(九)阿賴耶識的功能

 

善男子,第八識有很多凡愚難知難解的世間與出世間功能,但是在桎梏的人間裏,以人為主位的心識活動裏,只與五十一個心所有法的五個相應。

 

這五個心所有法,就是觸、作意,受、想和思了。至於其他四十六個心所有法,在第八識裏,是全不生起的。

 

第八識的本性非善非惡(無記)亦非有覆(隱瞞惡行),因此,它的行為特質是無覆、無記的,與一切善惡有覆的心所有法,不起相應。

 

八識是前七識所依的本體,行相微細,凡愚不能覺知,且不起「我執」,又不主動作業,因此眾生在日常的生活裏,就忽略了它的存在。

 

因此,眾生只知有一個我執——恒審思量的第七識,一個動身發語的第六識,卻不知有一個能起無邊體用的第八識在幕後主持根身形相的維持、業報的引發和精神力的供應。

 

善男子,第八識行藏甚深細,不易為人所知曉,但它所含的種子,卻有如瀑流一般,起滅流轉,延綿不絕,一遇適當的外緣,便即現行,以種種形相、種種時空、種種際遍由前七識去經歷,直至所有業力種子,皆能結果為止。

 

為什麼現行的種子,要由前七識領受呢?

 

善男子,這皆因種子乃由前七識所種下,亦只有前七識才有適當的心理功能,去領受各種世間果報之故。

 

八識雖具能藏、所藏、執藏的能力,能引發種子現行,本身卻無覆記,沒有我執,對外不起差別執著。因此,它超越了一切善惡、煩惱的法。

 

但是八識對六七識的活動,卻有很大的影響力,因為它是眾生經驗、晶流習氣的永久貯藏處,能隨時為前七識供應資料,作為它們活動的依據。

 

六識的慣性活動和反應,從八識貯藏的習氣而來。

 

七識的思考得著,也從八識提供的知識累積而來。

 

六、七、八這三識互相熏習,便使生命體能於世間作種種活動了。

 

善男子,一期生命完結之後,為該期生命特別構成的前七識(除七識的主觀作用外)悉皆滅亡,只有第八識的本質與能力,如前一般無異,只是加添了另一生的經驗與業力。八識能以此作新的牽引和依據,隨順著因緣,再建立一副新的色身和——副新的前七識,令一個新的生命體能在適當的時間與空間裏活動。

 

善男子,八識在生命體未成立之前已經存在,但卻在生命體壞滅時最後離去。它雖是眾生之主,卻是退居幕後,恒讓它前七識的主觀作用與做作,帶領它營造眾生於六道之中。

 

(十)阿賴耶識與身心外境的塑造

 

善男子,阿賴耶識不但根據眾生的業力,變現了他的根身、—一副在六道中活動的心識,同時也變現了他所應處世間的種種境地。

 

眾生的際遇,看似身不由己,像是出於意外和被動,其實皆是由自己業力所導致,各各合乎個別行為業報之所需。

 

因此,眾生所處的境地,皆是獨一無二,自作自受,並非由人擺佈,卻全是由自己依業所造。這樣,眾生就非要絕對自我負責和承受自己行為的果報不可了。

 

眾生的行為能導致善或惡的境地際遇,一一皆依行為的本質而定。因此,他才是自己命運的真正主宰者和創造者。

 

善、惡、和無記性的行為,貯藏於第八識之內,遇緣便起果報。

 

眾生行為不同,所處的境地、所受的果報就大異了。

 

善男子,共同的行為,使眾生有共同的果報。在這時候,對眾生來說,世間就好像同是一般無異。但是,在同一世間中,也有個別不同的果報。這便使大體相同之中,有著個別的不同了。

 

事實上,每個眾生所處的境界,都是獨—無二的。只不過在與其他眾生因緣巧合相若時,他們才處於一起,互相滲入對方的世界,互相成就個別獨立的果報而已。

 

善男子,阿賴耶識就是這樣塑造眾生的根身、心力、環境與際遇,使各能受報無誤。

 

(十一)阿賴耶識與真如

 

眾生的阿賴耶識與真如又有什麼分別呢?

 

善男子,真如若是一個大海,那麼,八識阿賴耶,就是構成大海那無量的水份子了。

 

海中的水份子不可勝數,構成真如的阿賴耶識,亦復不可勝數。

 

每個阿賴耶識的種性與其他的阿賴耶識,完全一樣,絕無差別,只是它受生命體業力的牽引,輪轉投生於不同的時空而已,在本質上實是不分高下。

 

阿賴耶識,互相依存,互相攝受,協調不悖,合成了真如的本體,成為一切心物的來源,使一切心物眾生相通、不一不異。

 

阿賴耶識的各種變遷,都在真如之內。從這角度看,真如像是在變異之中。

 

但是,阿賴耶個別的改變,並未使真如整體在本質上有任何的改變。從這角度去看,真如卻又是亙古不變的。

 

因此,真如實是超越了生滅、斷常、一異、來去之形容的唯一常住法;而阿賴耶識,便是真如體內生滅萬法之種了。

 

(十二)聖者八識轉智

 

依佛法修行的眾生,在證道的時候,八識會有什麼轉變呢?

 

善男子,行者修行圓滿時,八識能轉識成智。

 

什麼是轉識成智呢?

 

善男子,轉識成智,就是說,心識從前對外境所起的錯誤認知和見解,現在已經糾正;從前的妄想顛倒,現已祛除;對一切事物,當下便知它的本體實相,所有心識的活動,都與最高的智慧契合,絕無謬誤。轉識成智,就是識的徹底淨化。

 

善男子,得道的聖者,前五識不復與凡夫一樣。因為它們的污染已除,再不為物欲所纏、虛妄所惑,已能知一切現象的實相了。

 

聖者能以五識用於塵世,隨緣說法,指點迷途,除眾生之苦惱,授解脫之方。

 

他能隨意運用五識,事事無礙,一切皆隨心所欲,不但能完美地完成一切欲作之事,更能於一切活動之中,契合最高的智慧。

 

五識這種能力,就是成所作智了。

 

善男子,得道聖者的第六意識,對一切人我諸法、皆能觀察明白,遠離一切虛妄錯謬。

 

意識為前五識所依,若它清淨無汙,五識也會因而變得清淨。五六識皆清淨無垢,那麼,它們便互相淨化,加強了無誤的了別認知能力。

 

聖者就是倚賴六識這無誤的觀察力,才能於世間裏,慈光普照,為眾生開示生命的真諦,解說一切的真偽,而與最高的智慧無悖。

 

六識這種能力,就是妙觀察智了。

 

善男子,聖者成道時,第七末那識,能捨棄我執,親證一切平等、萬法同體之義,再不陷於你我的虛妄執著裏。

 

行者在修行的路上,早在第八不動地的菩薩階位時,你我分別的執著,已經永斷無餘。因此,能無私地行種種功德,而絕無望報之意。

 

他已進入一個無我而我、無為而為的境界了。

 

此地的聖者,不從說理上知萬法同體,卻是在凡愚難解的神秘禪定境界中,親證同體之妙、一切皆是平等之性。

 

親身的體驗,使他能夠真正地放下我執,知平等的真義;在法界之內,真的再不起你我分別之想。

 

七識這種能力,就是平等性智,或無分別智了。

 

善男子,聖者證道時,第八阿賴耶識,也轉識成智。

 

行者修行至十地菩薩階位時,我、法二執,都徹底地破除了。八識田中,再沒有新的煩惱種子。一旦從前的業力種子結果,受報圓滿,八識便再沒有業力的牽制,對一切無所虧負,得到自由。

 

八識至此,已除去一切污染,純然無垢,與從前染淨參半的情形有別了。

 

行者此時;能以清淨無垢之識,起金剛定。在定中,能得一切極圓滿的智慧、神力與解脫。此無垢識就是佛心了。眾生之能夠修行證果,全賴它的存在而來。

 

八識轉淨所生的能力,就是大圓鏡智了。

 

它使聖者超越了一切的束縛,能以心造物,遊戲神通,隨緣救世,成為天人之師。

 

(十三)如來隱藏於眾生的心中

 

善男子,眾生的心中,存有真如佛性,能起無邊智慧、無量神變。但是這些能力,只是潛藏的種子,若不淨化心靈,便不能顯現,難起其妙用。

 

未曾顯現的佛性,就像植物的種子,未曾種於土壤中,未得到充足的陽光、水份,故終不會發芽生長,難見綠葉成蔭、花開結子的時候。

 

善男子,佛的顯現,從心識力量的開拓與鍛煉而生,是要由眾生的自我努力才能成就的。

 

佛性在心之中心,也在眾生之內,三者同是一體。心佛眾生,實是三無差異。

 

因此,如來覺者,早就隱藏於眾生之中了。

 

善男子,八識阿賴耶,是妄心之主,待污染除去,便能起佛智。而八識的清淨,是要依佛法修行始能得著的。

 

八識既為心識之主,能轉萬物,能變現萬物,為什麼又要有前七識的建立呢?

 

善男子,八識之智,雖能造物,運轉宇宙,按業生報,使萬物並行不悖,卻是無欲無情、無分別之智。

 

眾生若要在相對的世間裏,行你我相對的世間活動,就必定要具備能起如是差別活動的前七識。否則,便沒有—個能在世間活動的本位,而心識潛藏的功能,也不能通過這些世間活動得以發揮。有了前七識,行者才能以慈悲為根本,行一切佛智大能,使佛心常住於世,救度無量眾生。

 

若無世間生死輪轉、悲歡離合、所求不得之苦,那麼,眾生便沒有修心學道的場所,難以清除八識的污染種子。這樣,如來(即佛心、清淨真如心)的顯現、清明無垢的覺醒、超越的解脫,便成為不可能的事;智慧、力量、解脫與慈悲,也不能從艱苦挑戰中磨練出來。

 

善男子,磨練挑戰越多,悟道的機會就越大,證果的時間就越近。

 

因此,身行佛法的如來弟子,能勇敢地面對一切艱難挑戰,絕無畏懼,永不退縮。對一切逼迫,不但能以和平的心,泰然領受,不生怨恨,且能令一切困境,

 

成為強化自己身心、增長智慧力量的機緣,使自己的道行更進一步。

 

來源:www.bfnn.org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