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菩薩與羅漢的故事(上集)
海濤法師編著

 

佛經故事選集序言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解救苦難地藏菩薩

般若智慧文殊菩薩

德行圓滿普賢菩薩

智慧第一的舍利弗

神足第一的目犍連

拈花心傳的大迦葉

多聞第一的阿難陀

在空中飛行的缽

淨精進菩薩教化王子

羅漢與大象

貪吃的比丘

昆多輸柯之死

愚笨的槃特比丘

挑糞人變成羅漢

兩兄弟勸化父母信佛

世界上什麼事情最快樂?

世界上什麼事情最痛苦?

 

佛經故事選集序言

 

在佛經中有許多寓意深遠的故事,其中除了本生故事以外,大多以現實生活中的人、事、物為基礎,每一則故事背後所傳達的宗旨,都是以解脫、慈愛、平等、無私、善良、誠信以及善惡因果為主,這都是當時佛陀住世說法時,用以教導弟子的精要。

 

故事對民眾的吸引力不分古今、不分老少,用故事講道理的方法,深富教育啟發意義。以《聖經》為例,在西方,聖經故事早已廣泛流傳,並在全球以各種不同國家的語言反覆運用,對西方的科學、文化等諸方面發揮了重大影響。然而,佛教三藏經典中,許多極富教育啟發的經典故事卻因佛經原文的行文晦澀難解,一直未能獲得一般讀者的廣泛性閱讀。

 

有鑑於此,中華印經協會特別收集、整理,編輯這《佛經故事選集》的系列書,俾以將佛陀的教法藉由圖畫故事,深入淺出的傳達出去,甚至化為教育的力量,以吸引更多的讀者因此認識佛教。故而在編寫過程中盡量以輕鬆的口語對白方式表達,在保有經典原文中心思想的原則上加工,讓故事情節更加生動活潑,並藉由故事來傳遞佛教善惡業報的觀念。

 

《佛經故事選集》系列所收集的故事內容豐富,其中有《佛陀本生故事》,專門講述世尊成佛前的本生因緣、《菩薩與羅漢的故事》則是描寫菩薩以及阿羅漢弟子們修行的過程。此外,尚有以女性為主角的《女性故事精選》以及推廣護生理念的《戒殺放生故事集》等等,內容精采多元,通俗易懂,適合各年齡層閱讀。

 

生命電視台 台長 

中華印經協會 理事長 

海濤 

 

第一篇  四大菩薩與阿羅漢

 

其一  中國四大菩薩

 

中國佛教有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代表中國佛教的特質。陀山觀世音菩薩代表慈悲(愛心),九華山地藏王菩薩代表大願(孝道),五臺山文殊菩薩代表大智(理性),峨嵋山普賢菩薩代表大行(落實),所以這四位佛教在中國佛教界的地位非常崇高,縱然不是在這四大名山,一般比較大的道場也都會供奉這四大菩薩。

 

大慈大悲觀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不單是佛教徒,就連一般人也都知道,在一般民間信仰中也是知名度最高、影響力最大、最受歡迎的一位菩薩。

 

在中國唐朝時候,為避太宗李世民的名諱,略去「世」字而簡稱觀音菩薩,相沿成習,所以現在世人多稱觀音菩薩。唐朝以後,觀音菩薩多被塑畫成女性形像,就像一位慈母一樣,以此來表現觀音菩薩的慈悲。希望用母性的大愛,來表達菩薩對一切眾生若赤子的慈悲。所以,菩薩本無男女相的分別,而是為了度化眾生,因此在很多觀音菩薩的感應故事裡,菩薩大多以女身示現,這是眾生對無私之愛祈求的感應,是觀音菩薩慈愛的象徵,也是菩薩形像多是女眾的原因。

 

觀音菩薩慈悲心重,真正是不忍眾生受苦難,時刻不忘為眾生拔除痛苦而施予安樂,經上說:「世間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

 

眾生多苦,所謂三苦、八苦、無量諸苦,眾苦煎熬,正希求一種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輔助與指導,而菩薩悲智雙連,以其平等、普遍、廣博的愛心,贏得了「戶戶觀世音」的信仰與尊敬。

 

觀音菩薩在《楞嚴經》中,以耳根圓通,而被文殊菩薩稱讚為二十五圓通中第一圓通,因為「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特別敏銳,容易藉由聽聞佛法或是梵唄唱誦而起信。

 

在《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觀音菩薩是善財童子所參訪的第二十位善知識,善財到補怛洛迦山的菩薩住處,觀音菩薩為他解說「大悲行法門」。

 

而《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則是敘述菩薩觀世音度化眾生種種苦難,隨時隨處,應以何身而得度者,即現何身而予以救濟。凡是遇到危難的人,稱念觀音菩薩的名號,菩薩便會即時觀其音聲前往解救。

 

中國民間根據《華嚴經》「五十三參」中,善財童子到補怛洛迦山觀世音菩薩住處參訪菩薩的說法,結合菩薩在浙江定海縣東舟山群島的諸多感應事蹟,認定這裡就是觀音菩薩在中國的住處,名之為普陀山。沿襲下來,普陀山便成了信眾朝拜觀世音菩薩的聖地。

 

根據同樣的典故,而有了「童子拜觀音」的形像。又有人把善財童子與《法華經》中的龍女,共同做為觀音菩薩的左右協侍。現在我們最常見到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千手代表神通,千眼代表智慧,表示菩薩眼到手到,有能力隨時隨處應眾生之所感而前往救助。

 

觀音菩薩的慈悲,是真誠理性的愛心,視一切眾生如自己的兒女,以愛心呵護之,以智慧調教之,是悲智雙運的代表。

 

解救苦難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地」是大地,「藏」是寶藏。大地能承載萬物,含藏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這是現代人所共知的事實,用來形容我們的心地也含藏無量的寶藏,要以孝道來挖掘。

 

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裡,為我們介紹地藏菩薩在忉利天宮接受釋迦牟尼佛的囑咐,在世尊圓寂之後、彌勒菩薩成道之前,在這一段沒有佛法教化的時代,用孝道代替佛陀教化眾生。並介紹地藏菩薩在無量劫前為婆羅門女、光目女時,為了救度生前造諸惡業而墮入惡道的母親,而發大誓願,所謂「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地獄當然是實有其處,但是在這個地方,它也是一種表法,表世間最苦之處,所以凡是至極苦難的時間與處所,都是地藏菩薩救度眾生的場所。所以,地獄是地藏菩薩救度眾生的場所,因為這裡是六道輪迴中最苦之處。

 

其實,地藏菩薩教化之處並不僅限於地獄,在這世間中,凡有苦難的地方都有地藏菩薩的身影。比如世間的種種天災人禍,常常被形容為人間煉獄,當此之時,所有來幫助這些受難者的人們,不都是地藏菩薩的化身嗎?

 

關於地藏菩薩的故事,相傳唐朝新羅國王族出身的僧人金喬覺,在玄宗時泛舟渡海來到中國。當他經過安徽池陽時,見九華山峰巒起伏,林木蓊鬱,是修道的好處所,於是在山中擇地而居,潛心修行,並得到當時山主閔公的護持。閔公之子又跟隨他出家,法名道明,後來閔公又禮其子道明和尚為師出家。數十年後,金喬覺以九十九高齡示寂,肉身不壞,全身入塔。因為他生前篤行地藏菩薩的行願,所以後人便把他當做是地藏菩薩的化身來尊敬。

 

現在九華山地藏菩薩的肉身寶殿,就是當年金喬覺的修道處。後人為紀念閔公護法之功與道明和尚傳法之德,於是就把他們塑成一僧一俗作為地藏菩薩的協侍。

 

我們常見的地藏菩薩聖像有許多種,一般廣為流傳的是佛經中研形容「內秘菩薩行,外現聲聞形」的出家人形像,左手持如意寶珠,右手執錫杖,或坐或立於蓮花上,有些聖像頭戴五方帽,這是我們所熟悉的地藏菩薩法相。

 

般若智慧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全稱文殊師利,是梵語音譯,意譯為妙德、妙祥、妙吉祥。文殊菩薩是般若智慧的代表,經常出現在般若系的經典之中,與普賢菩薩同為華藏世界的上首。

 

經典中常說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諸佛之母,這是說般若智慧是諸佛的老師與母親,眾生非般若不能成就佛道,佛陀非智慧不能出現世間。但是般若智慧無形無相,不可觸摸,經上常形容般若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很難用言語表達,故而用文殊菩薩做代表,給凡夫一個智慧形象的比喻,希望藉此而理解般若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華嚴經.菩薩住處品》中提到:在東北,有個叫做清涼山的地方,那裡有菩薩叫做文殊師利,他和他的眷屬及諸多菩薩共一萬人,常在山中演說法理。而在中國山西的「五臺山」,因為終年積雪,夏天仍然寒冷,從來沒有過炎暑,又叫清涼山,因此眾人便以五臺山為文殊菩薩的道場。久而久之,這裡便為信眾們朝拜文殊菩薩的聖地了。

 

我們常見的文殊菩薩聖像,是腳跨青獅,手持如意(或寶劍、蓮華等),頭戴天冠,身披瓔珞衣著,飄逸且雍容華貴,柔和中帶若雅靜的天人像。獅子是獸中之王,有「獅子一吼,百獸膽裂」之說,因此經中常常將佛陀說法比喻為獅子吼,形容佛陀的法音對眾生有振聾發聵的作用。把獅子作為文殊菩薩的座騎,則是表菩薩智慧猛利,能伏一切煩惱。

 

文殊菩薩的智慧落實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就是要保持高度的理智,不可以感情用事。佛門有句話說「慈悲用本,方便用門」;有智慧為先導的慈悲與方便,才能長養菩提,接引眾生。

 

德行圓滿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的梵文名稱是「三曼多跋陀羅」。他掌管一切諸佛的理德、行德,代表「德」與「行」。據說他有延命之德,發過十種廣大心願,決心要為佛教做弘法工作。

 

普賢菩薩的尊號是「大行普賢」。白象是功德圓滿的象徵,所以普賢菩薩的聖像大都是頭戴五佛冠,左手叉腰或執鈴,右手執金剛杵,騎著六牙白象,這頭白象是大聖天王的神體。

 

另外普賢菩薩的形象,在密教胎藏界是兩手合掌,或左手執青蓮,右手伸掌;而在金剛界則為右手執青蓮,左手握拳。普賢在金剛界又稱作「金剛薩埵」,即金剛手菩薩,是佛陀的護法神,也是各種金剛的首領。

 

普賢菩薩,是華嚴會上的上首菩薩,是菩薩最高行門的代表。經中說菩薩的身相及功德遍一切處,而且純一妙善,所以稱作普賢。

 

在《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參訪的第五十三位善知識,就是普賢菩薩。菩賢菩薩為善財童子說十種廣大的行願,善財童子因此而圓滿成佛,所以稱為大行普賢菩薩。

 

十大行願是普遍面廣大的修學原則,是佛法中一切行門的高度概括,是一切菩薩成佛的必修課程。一切眾生依此行願而圓成佛道,一切諸佛依此行願而教化眾生,因此在因地的菩薩稱為位前普賢,位後普賢是倒駕慈航諸佛的稱呼。由此可知,普賢菩薩是代表普遍而廣大的修行方法,人人依之而行都是普賢菩薩,因此不能執定他只是一尊菩薩而已!

 

中國的信眾根據《華嚴經,菩薩住處品》中所說:西南有山名曰光明,普賢菩薩游處其中,便認定座落在中國西南四川省境內的峨嵋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我們常見的普賢菩薩像,大多是頭戴寶冠,身披彩衣,手持蓮花,華上置經,面如滿月,乘坐六牙白象的天人像。象的特徵是力大而穩重,所以常用來形容菩薩的修行勇猛而穩健,不急不躁,徐徐疾進。象是白色,表心地清淨;表菩薩以六度含攝萬行,牙尖破障,不畏一切障。菩賢菩薩和文殊菩薩,同為華藏世界的上首菩薩,與毗盧遮那佛,同稱為華嚴三聖。

 

綜觀上述,我們可以了解觀世音菩薩的仁慈博愛、關懷一切,地藏菩薩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文殊菩薩的甚深般若、廣大智慧,要得到普賢菩薩的大願大行,踏踏實實的做到,才算是真實的孝慈與智慧。所以四大菩薩代表著中國佛教的特質,也是佛弟子學習的典範。

 

智慧第一的舍利弗

 

舍利弗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每當佛陀講解佛法時,舍利弗都隨侍在佛陀的身邊。

 

舍利弗又叫舍利弗多羅。他母親的名字叫做舍利,而弗多羅是兒子的意思,舍利弗多羅就是舍利之子。

 

舍利弗原來信奉別的教派,手下有一百名弟子。修行了一陣子之後,他忽然覺得茫然無所皈依,找不到人生的真義。正在傍徨苦悶的時候,巧遇佛陀的弟子阿說示比丘,阿說示是最初皈依佛陀的五比丘之一,他有莊嚴的態度,威儀的行止,舍利弗一見,心中非常驚奇,並向阿說示比丘請法。

 

舍利弗從阿說示的口中,聽到佛陀及其教法,像天崩地裂一般,心中對宇宙人生積聚的疑雲,也一掃而空,並且和阿說示比丘約定,一定要去拜訪佛陀。

 

舍利弗回到自己的住處,又把阿說示口中的佛陀和教法轉述給好朋友目犍連,不單是講話的舍利弗自己邊說邊感動,就連聽話的目犍連,都不禁感動得涔然淚下!

 

第二天,舍利弗和目犍連帶領二百弟子,一同到竹林精舍皈投在佛陀座下,他們覺得自己遇到了真正的老師。

 

《阿含經》中說:「智慧無窮,訣了諸疑,所謂舍利弗比丘是。」舍利弗在所有弟子中有智慧第一的美譽。

 

《大智度論》則是把舍利弗比擬成「世世心堅不可動」的一條毒蛇。據佛陀說,以前有一個國王被毒蛇咬到了,生命垂危,四處求醫診治。醫生認為要想解毒,只有讓這條毒蛇親自為國王的傷口吸毒,於是在地上設了一個火盆,裡頭燒著熊熊烈火,然後把這條蛇捉來,叫牠吸吭國王的傷口,否則就把牠投入火中燒成灰燼。不過毒蛇堅決不肯吸吮傷口,寧願跳入火中燒死。舍利弗對於自己認定的事絕不反悔,哪怕烈火焚身也絲毫不動搖心志,的確是個意志堅定的人。

 

關於舍利弗,在經典上還有一則很有名的故事:

 

舍利弗,本來是一位小乘的阿羅漢,後來,他認為小乘屬於自利,發出離心,只求自己了生脫死;而行菩薩道,救人救世,可以解除別人的痛苦。因此他發了大心,要修學菩薩行,利益眾生,如果眾生有什麼苦難和需求,他一定要滿足人家的要求。正如佛經說的:「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他要實踐菩薩的這種利他的精神。

 

舍利弗發了這個大願,感動了天神。天神是有他心通的,於是他盤算一番,暗中道:「好!舍利弗要做菩薩,我得去試一試他。」

 

於是這天人就從天上下來,搖身一變,變成一個孝子,在路旁嚎啕大哭。

 

舍利弗看見他哭得這麼傷心,不禁生起了悲憫心,說:「年輕人,你為什麼這樣悲傷呢?我是個修學菩薩道的人,你有什麼困難,不妨跟我說,我一定盡力幫助你。」

 

「不必說了,你沒有辦法做到的!」孝子說道。

 

「你不妨講一講嘛!我能夠做得到的,一定幫你的忙。」

 

這年輕人聽到舍利弗說得如此誠懇,心中又是一陣抽痛,最後才說:「唉!我媽媽得了絕症,看過了醫生,但這醫生問的藥方好奇怪,什麼藥引子他不好放,卻說需要人的眼睛,而且又是修行人的眼睛,我想:誰不愛惜自己的眼睛?誰願意施捨給我呢?這件事怎麼辦得到呢?我只有眼睜睜地看著媽媽死掉,怎不叫我感到傷心痛苦呢?」

 

「你可以想辦法啊!這件事情雖然很困難,但是世尊說講過:『我們要成佛,必須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持,要能夠捨棄我們的頭目髓腦。』你既然需要一隻眼睛,我就佈施給你吧!」

 

說著,舍利弗下了決心,馬上把自己的左眼挖下,送上去說:「年輕的朋友,這眼睛給你,帶回去給你母親治病吧!」

 

「別急啊!我話還沒有講清楚哩!醫生說我媽媽需要的是右眼,不是左邊的那一隻,你搞錯了!」

 

啊!聽了這話,舍利弗的心頓時冷了半截,但隨著念頭一轉,我既然發了菩薩心,要行菩薩道,好吧!救人救到底,索性把右邊的眼睛再挖下來給他。

 

為了要做菩薩,舍利弗就忍痛再犧牲右眼,送給年輕人,自己卻成為瞎子。

 

這年輕人接過眼睛,馬上用鼻子嗅了一嗅,說:「哎呀!這眼睛怎麼腥味這樣重呀!」

 

又說道:「人家說一個真正有修行的人,他的眼睛一定是很香的,我聞到你的眼睛,真是腥得要命,我媽媽怎麼可以吃呢?」

 

於是,他把眼睛往地上一摔,按著又用腳把它踩碎。

 

舍利弗雖然已經是個瞎子,看不到他的動作,卻可以聽得到他的舉動,心也被他踏碎了,非常感嘆地說:「眾生真是難度啊!要做菩薩,可沒有那麼簡單,我的兩隻眼睛都施捨丁,他居然還嫌棄,說是腥味重。啊!我不當菩薩了,還是做小乘人,自己了生脫死算啦!」

 

這時候,天人現出原形,說:「啊!舍利弗尊者,你真是太偉大了!你真正是為了救眾生啊。你有這一份慈悲心,佛菩薩和龍天護法,會保佑你的,你的眼睛一定可以復明。」

 

就這樣,舍利弗的雙眼頓時就復明了,又繼續地發大心,行菩薩道。

 

在佛陀十大弟子中,舍利弗有著「智慧第一」的美譽,因為舍利弗在理解佛法教義的深度與廣度,以及在教導解脫道的能力上,僅次於佛陀。雖然在佛教經典中並沒有關於舍利弗的完整傳記,但我們仍然可以從分散在各經典和論與中,所提到的有關舍利弗的種種事蹟,而對舍利弗有所了解。因為舍利弗的生活與佛陀及教團的生活密切關聯,他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此外,在許多場合裡,舍利弗就是扮演著領導的角色,他是位能循循善誘的教師和優良的楷範,也是位仁慈與體貼他人的朋友,是僧團的守護者,更是佛陀教誨的忠實保存者,這些特性為他贏得「佛法護衛」(Dhamma-Senapati)的頭銜。

 

舍利弗,有著深選的智慧與高貴的本性,是佛陀的真實弟子。

 

神足第一的目犍連

 

目犍連是佛陀的大弟子,佛陀講經的時候,他隨侍在佛陀的左邊。佛陀成道的最初兩年中,舍利弗和目犍連就皈依佛陀,從他們皈依佛陀起,目犍連就站在佛陀的左面,舍利弗則站在佛陀的右面。除非他們到別的地方去弘化,否則不會離開佛陀。

 

目犍連這名字的意思是極大的讚美稱誦。他原來信奉別的教派,和舍利弗是非常要好的師兄弟。他曾經與舍利弗互相約定說,哪一日如果誰先成佛,應當互相度化照顧。而當舍利弗皈依佛教後,目犍連照著約定,也帶領牠的一百多名弟子來皈依佛門。他與舍利弗的加入,使得佛教的聲勢大增,所以在佛陀所有弟子裡頭,他們兩人備受推崇敬仰,是佛陀座前數一數二的大弟子。

 

舍利弗隨佛陀出家半個月後才斷盡諸漏結使,而目犍連只有七天的時間,即斷盡結使神足第一的目犍連諸漏,現神通力,證得阿羅漢的神通智波羅蜜。

 

《阿含經》記載目犍連是「神足輕拳,飛到十方」,所以他有神足第一的稱號。目犍連尊者不但常遊諸國,並且也常乘神通到地獄中觀察眾生受善惡的果報。

 

佛陀的比丘弟子中,有神通的弟子非常多,而目犍連被推為神通第一,就是因為他在教化中常顯神通。目犍連的神通,耳朵聽聲音,不論遠近都能聽到;眼睛看東西,不受物體的阻礙都能看到;無論多遠的路程,剎那間即至。他更常常顯些神通變異,助佛宜揚。佛陀雖不許弟子顯異惑眾,但對目犍連的神通卻常常稱許。

 

目犍連為什麼會有神通?關於這點,是他過去生中有著一段微妙的因緣。

 

目犍連過去生中本是一個以捕魚為業的漁夫,常在海邊捕捉魚蝦出賣,以這樣的方法來求財生活,日復一日,終於天良發現,覺得這種求財的方法是大苦業。他覺得一個人今生應作來生的功德,由於這一念向善之心,他就決意改業為生。沒有多久,他見到城中有一位辟支佛,每次走在街上,那靜止安然的行為,威儀庠序的風度,他見到以後,很是恭敬。因此就把這位辟支佛請到家中供養膳餚。可是這位辟支佛雖然外現威儀,遺憾的是不善於說法,唯有用神通化世,不用其他的法門。這位辟支佛接受供養後就躍身升入空中,或左或右,或前或後,上下自如。目犍連一見,生大歡喜,發願來生要求得神通。目犍連尊者就因為這樣的因緣,今生能皈依佛陀,在佛陀的弟子中被譽為神通第一!

 

關於目犍連,還有一個有名的典故,那就是「盂蘭盆會」的由來。

 

由於目犍連尊者有天眼通,他能夠知道眾鬼的罪業報應因緣,有一天他忽然想起他死去的母親,他立即運用神通力見到自己的亡母墮在餓鬼道中受苦,咽喉像針縫似的細小,皮骨連結在一起,目犍連見狀,孝心油然而生,不禁傷感萬分!他即刻用缽盛裝了飯菜,藉神通力量往饗老母,但是他母親取飯尚未入口,飯盒在手中即化為火炭,不能飲食,目犍連悲號涕泣,不能自己。他能知道眾鬼的因綠業報,但不知道母親究竟以什麼罪業因緣受著如此苦楚。他帶著沉重的心情,趕快前去請示佛陀,目犍連尊者向佛陀稟告道:

 

「佛陀!弟子今日以神通力見到我此生的母親,墮在餓鬼道中受苦,取食成火,不知是何因緣?弟子的神通,能夠觀察眾鬼的罪業因緣,何以對生身之母,竟不知情?懇求佛陀慈悲開示!」

 

佛陀流露出憐憫的慈光,回答說:

 

「目犍連!你的母親因為在生之時,謗佛謗僧,不信因果正法,貪瞋邪惡,戲弄眾生,所以受此苦報。你因母子情深,神通為親情所掩,所以不知母親罪業!」

 

「佛陀!有什麼妙法能使弟子的母親脫離餓鬼的苦楚呢?」目犍連向佛陀哀求苦。

 

「目犍連!你母親的罪根深結,不是你一個人的力量可以救拔,你的孝心雖然感動大地,但天地神祇對毀謗三寶而墮落的人地無可奈何。你現在唯有仗十方僧眾威神之力,方能令你母親離餓鬼之苦。

 

「每年的七月十五日,是十方僧眾結夏安居的最後一天,稱為僧自恣日,又稱佛歡喜日。於此日,做子女的人,應當為七世父母以及現在父母於危難之中者,設百味珍餚飯食,供養十方大德僧眾。因為在此日,一切聖眾,均具清淨成行,其德如汪洋大海,不可思議,如能供養此等僧眾,則現世父母及六親眷屬,定能出離三塗之苦,應時解脫。若父母尚健在者,則福樂百年,這就是真正的超薦拔度的妙法!」

 

目犍連聽佛陀說後,歡喜奉行,在僧自恣日供養聖僧大眾以後,其母即於是日脫離餓鬼之苦。目犍連知道母親脫離了餓鬼道中,很感激佛陀,並讚歎三寶功德,奉勸世間應行盂蘭盆之法,供佛及僧,以報父母生養撫育慈愛的恩惠。

 

目犍連雖然號稱神通第一,但晚年卻死於外道手中。由於目犍連依仗著他上天入地的神通,幫助佛法的宣揚,其功甚偉,正因為如此,才更遭到外道的嫉妒。外道對於佛陀沒有辦法,他們等待機會要暗殺目犍連。

 

有一次目犍連在弘法的途中,經過伊私闍梨山下,被當時的外道看到了,他們就從山上推下亂石擊殺目犍連,亂石像雨點一般的落下,結果目犍連身受重傷,仍然掙扎著回到舍利弗的住處。舍利弗問他為何不逃走避開,目犍連回答:

 

「這是我前世的業報太重,應當受到這種痛苦,我想在臨死之前來向你訣別。」

 

舍利弗說:「不,我們就一起殉道吧!」

 

於是,二人到佛陀那裡向佛陀和師兄弟告別,又分別回到家鄉為他們的親朋好友和鄰居們解說佛法,然後一起入涅槃。

 

目犍連尊者被外道暗害的消息傳到阿闍世王耳中,震怒非常,下令逮捕兇手,數千的裸形外道,在阿闍世王的盛怒之下,都被投進火坑!

 

外道被阿闍世王處死,消除不了比丘們對目犍連殉教的悲哀,大家唉聲嘆氣,他們都感到世間上的事太不公平,以目犍連那麼大的神通威力,為什麼不能避免外道的襲擊?

 

佛陀用安慰鼓勵的口氣對大家說道:

 

「諸比丘!目犍連殉教的時候,並不是他不能預防,他有大神通力,可以保衛自己不死,但這不是究竟的辦法。修行人也不可違背因果法則,目犍連在過去生中捕魚,殺生的業要了結。而且,目犍連早就發願要把他的生命獻給真理,現在滿了他的願望,他很歡喜入滅,如果我的弟子都能有目犍連犧牲殉教的精神,佛法就能更加發揚光大,諸比丘!你們應該效法目犍連尊者!」

 

佛陀開示的法語,比丘和比丘尼們聽了非常感動,一個目犍連的色身死亡,將有無數的目犍連為了宣揚佛陀的真理,為了聖教的流傳,自願而歡喜的踏著殉教者的足跡向前邁進!

 

拈花心傳的大迦葉

 

摩訶迦葉又叫做大迦葉、迦葉波,意思是烏龜,又翻譯成飲光。傳說他的祖先在修煉時,有一隻具有靈性的烏龜背負著玄妙的圖案而來,因此得道,所以以龜作為姓氏。又傳說上古時代曾有仙人能吸取日光,平時隱藏著,見不到任何光芒,但是如果顯現的話就會全身光輝明光,迦葉是這位仙人的後裔,所以也用飲光為姓氏。他出生在華波羅樹(即菩提樹)下,所以名叫畢波羅。在佛陀所有弟子中,姓迦葉的有五個人,其中只有摩訶迦葉可以單稱為迦葉。

 

大迦葉原本信奉外道,後來皈依佛門。他率領五百弟子,在韋提河邊的山中修行頭陀之道。頭陀指的是身上披著破舊的衣服,到處乞求化緣,餐風露宿、性情淡泊的僧侶。迦葉因為認真修行這樣的頭陀行,所以被稱為「頭陀第一」,非常受到佛陀的器重,嘉許他為「大行淵廣」。

 

有一次,天界之王在靈鷲山上向佛陀敬獻金色波羅花,請佛說法,世尊拈花示眾,並無所說。當時座下所有的弟子,都不明白佛陀這樣做含有什麼奧妙的道理,只有大迦葉微笑著,因為他領悟到佛陀的道理了。

 

佛陀說:「正道大法是無法用眼睛看出來的,只有涅槃寂靜的心才能領會。實在的法相其實是沒有法相,這是一門微妙玄通的法門,不加註文字,是用特殊的教法傳授的,我就將這些囑託給摩訶迦葉。」這就是心傳,即所謂靈山會上正法眼藏付囑的拈花微笑,就是禪宗最初的典故。

 

大迦葉最不喜歡住在竹林精舍或是祇園精舍過團體的生活,他喜歡的是在露天靜坐、塚間觀屍、樹下補衣。因而他認為住在屍臭或骸骨之中,對於修習無常、苦、空、無我、不淨觀等,更容易提起正念,精進思維。

 

大迦葉一向修習頭陀苦行,他不怕狂風暴雨,不懼日曬夜露,他枯瘦的老年之身,總是住在深山叢林的樹下,或是白骨遍野的墓間,對於他的頭陀苦行,任何人勸說,他都不停止。

 

大迦葉終於漸漸的衰老了,可是他對頭陀苦行的生活,是越過越認真。

 

有一次,佛陀也不忍他以衰老之年,還要生活在日曬夜露、狂風暴雨之中,想勸他中止苦行。

 

那時佛陀住在鹿母講堂,佛陀召見大迦葉。當時大迦葉穿著由破布縫補而成的糞掃衣,鬚髮長得很長,蹣跚的走來,這裡新皈依的比丘都不認得他就是大迦葉,看到他那儀容不整的形相,都投以輕蔑的眼光,甚至有人向前想阻止他走近佛陀。

 

佛陀知道大家的心思,很遠的就招呼道:

 

「大迦葉!你來啦!我留了半座在這裡,你趕快到這裡來坐吧!」

 

諸比丘聽佛陀這麼一說,嚇了一跳!想不到這位老比丘,就是大名鼎鼎的大迦葉尊者。他向前頂禮佛陀後,退下幾步說道:

 

「佛陀:我是您末座的弟子,要坐在佛陀所設的座位實不敢當!」

 

這時,佛陀就向大眾敘說大迦葉廣大無邊的威德,並且說他有如佛陀修道相等的歷程,今生如不遇佛陀,他也可以覺悟,證得阿羅漢。

 

佛陀告訴大迦葉,叮嚀他不要繼續苦行,把糞掃衣脫去,改穿信眾所供養的僧衣,靜靜的養老,不要過度疲勞。

 

雖然受到佛陀這麼高的慰勞,但大迦葉並不肯改變他的頭陀苦行,他向佛陀說道:

 

「佛陀!頭陀苦行在我並不以為苦,反而感到很快樂,我不為衣愁,不為食憂,沒有人間的得失,感到清淨解脫的自由。佛陀教法中的頭陀行門,就是一種最嚴肅的生活方式,能習慣於這種生活,便能吃苦,便能忍耐,便能甘於淡泊。佛陀!我為了直接鞏固僧團,間接的利益眾生,我歡喜願意不捨苦行,請佛陀原諒弟子的執著!」

 

佛陀聽後,非常歡喜,看看大迦葉,又看看諸比丘,說道:

 

「將來正法的毀滅,不在天魔外道的破壞,而正在僧團的腐化與崩潰!大迦葉的話說得很對,要弘揚佛法,讓真理之光永照著世間,則必先要鞏固僧團,要鞏固僧團,就必須過嚴肅的生活,我的正法,如大迦葉尊者,就能負責住持!」

 

「大迦葉!你好好去修道吧,我不勉強你,你可照你的意思去修行。要見我的話,隨時都可以來見我。」佛陀又向大迦葉說。

 

歲月是無常的,就在佛陀八十歲的那一年,傳出了佛陀將要涅槃的消息。當時在教團中,年老的大迦葉尊者,和年經的阿難陀尊者,被公認為繼承佛陀最適當的人選,尤其是大迦葉尊者。佛陀在拘尸那迦羅城涅槃的時候,大迦葉正在北方的鐸叉那耆國領著五百比丘教化度眾,他得知消息後,非常的傷心,星夜領著比丘們來到拘尸那迦羅城,有的愁眉不展,有的伏地痛哭。

 

但在比丘中有一個是六群比丘之一的跋難陀,卻很歡喜的說:「你們何必要這樣傷心?佛陀涅槃後,我們才可以自由,他老人家在世的話,會拘束我們,會管理我們,他常常說我們這個不好,那個不對的,真囉囌,也真麻煩!現在他涅槃了,我們正可以輕鬆輕鬆呢!」

 

大迦葉聽了懇切的教示他說:「現在佛陀進入涅槃,眾人因失去了皈依而傷感,愚痴的你,怎麼反而以此為樂?」

 

也因為這樣的因緣,大迦葉覺得有必要結集佛陀的教法,於是大法流傳的責任,就由大迦葉尊者承擔起來!

 

在佛陀滅度後的九十日,開始結集三藏。從結集三藏的第二天起,由阿難陀誦經,優波離誦律,再由諸長老將所誦之經、律檢討修訂。所謂第一次結集三藏的神聖大業,就這樣的順利完成了。大迦葉的偉大,由佛陀滅度時,在那麼多聖弟子中,他能統理大眾,並沒有把教團弄得四分五裂一事就可以知道。在佛陀涅槃的時候,他的聲望和權威,實在是如同磐石的重要。

 

結集三藏後的大約二、三十年,大迦葉忽然厭世起來,想提早入滅。當時,大迦葉的年齡,無疑的已超過百歲。

 

他即刻走到阿難陀住的地方,付囑佛陀所說的教法,要阿難陀繼承,後來他就躍身虛空,到佛陀的八塔一一供養禮拜。

 

回到王舍城,他前去向阿闍世王告辭,守衛的說國王在睡覺,他就逕往離王舍城西南八里多的雞足山去。當尊者到達此山時,三峰裂開,自然形成他的禪座。他即刻以草席地而坐,並且說道:「我今將以神通力來保持這個身體,用糞掃衣來蓋覆他,等六十七億年後,彌勒菩薩降生成佛,我再去拜見他,協助他教化眾生!」說完後,雞足三峰就合起來,隱藏了他的身體。

 

阿闍世王知道大迦葉尊者入滅的消息,悲傷無比!馬上往見阿難陀尊者,要他同登雞足山一看,當阿難陀尊者和阿闍世王到達雞足山時,雞足三峰自然裂開,他們看到大迦葉尊者端然的入滅盡定,身上還覆蓋了美麗的天花。他兩人供養禮拜退出以後,山峰又自然地合起來。他們回顧靜寂的山林中,爾後六十七億年,尊者大迦葉將長期捧著佛陀的衣缽,在這山中等候彌勒尊佛的來訪,再把佛陀的衣缽傳給他,以這種遺風教化,令他們不禁欽佩萬分!

 

從尊者大迦葉的故事來看,尊者的生命固然是無窮無盡,就是佛陀的教法也將無窮盡的流傳下去!

 

多聞第一的阿難陀

 

在佛陀所有的弟子中,相貌最莊嚴的,記憶力最強的,要算阿難陀尊者了。

 

關於阿難陀尊者,有著不平凡的一生,他對於當時的教團,以及今日的佛法,都有很深切的影響。

 

阿難陀在他兒童的時代就加入教團,他是和阿那律、跋提等一起出家的,最初釋種七王子出家時,阿難陀以最小的年齡,參予其中。

 

阿難陀的父親是白飯王,提婆達多就是阿難陀的哥哥,他所以能夠在童年時加入僧團可以說就是佛陀的希望。一個偉大的人物,在一生事業中最要緊的就是物色繼承的人選,加以培植,加以提拔,在佛陀成道後不久,他就選上了阿難陀。因此,當機緣成熟時,阿難陀就和跋提王子等人一同加入僧團,追隨佛陀,一直侍奉在佛陀身邊。

 

佛經中對阿難陀的讚揚很多。《增一阿含經》說他「知道時機,明白事物,所做的事都沒有疑問,記憶中的事不會遺忘,而且學識廣博又多聞,能忍而敬奉聖人。」

 

在教團裡漸漸長大的阿難陀,有著溫和慈悲的天性,以及動人的俊容。他是教團裡裡外外最受女眾尊敬的人,對比丘尼,他盡心關切;對在俗的信女,他給予安慰。也因為有阿難陀的請求,僧團才有女眾出家。

 

因為阿難陀在佛陀心目中是紹隆佛種的人,為了讓阿難陀能夠把持自己,專心修道,佛陀就想叫阿難陀做自己的侍者。

 

這是佛陀成道的第二十二年,佛陀已經五十三歲了,那時佛陀正住在竹林精舍,阿難陀被選為佛陀的侍者。在這以前,佛陀沒有常隨的侍者,侍奉佛陀都是由諸比丘輪流。

 

這時目犍連知道佛陀的意思,他和舍利弗來勸阿難陀道:

 

「阿難陀比丘!佛陀的意思是要你做他的侍者,譬如樓閣東面開窗,朝日必定先照到西壁,你年輕有為,聰明溫和,我們希望你能夠承擔!」

 

阿難陀聽後,以任重而推辭,經過目犍連、舍利弗的勸說,阿難陀提出三個條件:

 

一、佛陀的衣服,無論新舊,他不要穿著。

二、如有信眾請佛陀應供,他不侍奉前去。

三、不是去見佛陀的時候,他不去見,此外都願侍奉佛陀。

 

目犍連和舍利弗把阿難陀的意思轉呈給佛陀,並向佛陀轉達阿難陀的條件,佛陀非但沒有生氣,而且非常歡喜的讚歎道:

 

「阿難陀真是有品格的比丘,他提出的要求,是為了避免譏嫌,定必要的預防。因為阿難陀比丘是怕別人批評,說阿難陀是為了穿衣、為了食物才侍奉佛陀的,他知道預防,才有這樣的要求。」

 

從此阿難陀就做了佛陀的侍者,這時他的年齡也只二十多歲。在他侍奉佛陀二十五年的歲月裡,皆遵照佛陀的意旨行動,依教奉行,並跟隨在佛陀的身後,到各地弘化。以這樣的因緣,如大海似的佛法,完全流入阿難陀的心中。

 

年輕的阿難陀,每天跟隨著佛陀,儼然成為佛陀與諸比丘之間的調和者。在僧團裡,他經常保持著謙虛、虔敬、慚愧的心理。有不少的信眾,都因為阿難陀的關係皈依了佛教。

 

阿難陀集虔誠、質樸、勤勞、謹慎、謙虛、廉潔、守戒、寡欲、敏慧於一身,對佛法的了解也最為透徹,可足他在佛門的地位卻不高。四大聲聞,十六羅漢中都沒有他。在佛陀十大弟子之中,他是博學多聞第一,也就是知識最淵博的弟子,但是卻排在最後一位。

 

佛陀成道的四十九年,由動歸靜,佛陀宣布將在迦毗羅衛城三十餘里的拘尸那迦羅城的娑羅雙樹間進入涅槃。阿難陀跪在佛陀的旁邊,輕輕的問道:

 

「佛陀!我們以後對女眾應採取什麼態度?請佛陀再說一次給我聽!」

 

佛陀看看跪在四周的諸大弟子,然後對阿難陀說道:

 

「阿難陀!想要離煩惱證悟的人,是不可以把女眾放在心中的。你要將老的女眾看做自己的母親,將年長的女眾看做姐姐,將年輕的女眾看做妹妹,阿難陀!你千萬要記住啊!」

 

佛陀回答上面的問題以後,又把荼昆、建塔等的事一一加以說明。感情脆弱的阿難陀,想到這是佛陀最後的遺誡,一陣心酸,不覺流出眼淚來,他不敢再跪在佛陀的身邊,趕快跑到園中哭了一場!

 

阿難陀想到佛陀將要涅槃,別的大弟子們都已開悟,唯有他,今後依誰來證悟呢?想到從今以後,再沒有恩師給他服侍,他像斷腸一樣的傷心!

 

佛陀看到阿難陀不在身邊,就叫人去把他明來,又再對他說:

 

「阿難陀!你不要悲傷!有相會就有別離,有繁榮就有衰微,我不是常對你說嗎?世間是無常的,有生必定有死,壞了的車子用修補來維持,那也不是長久的辦法,有為的色身要壞,佛陀會在法性中照顧你們。你服侍我那麼久,勤勞而能忍耐,你對我沒有什麼缺失,我將以這個功德報答你。你用心精進修道,不久之後就會離開煩惱的繫縛,能開悟證果!」

 

佛陀說到這裡,阿難陀感激得泣不成聲,佛陀又看看大家,對大家說道:

 

「諸比丘!阿難陀非常忠實的侍奉我多年,他很溫和而善良,他聽聞大法不忘,他的功德將來能在世間上發出光輝!」

 

阿難陀用手蒙著臉,悲泣地離開佛陀。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流淚不止,可是像這樣的流淚有什麼?要緊的是提出有關如何使正法久住的問題來請示佛陀才對,大家商量以後,又把阿難陀找回,公推他請問佛陀:

 

「第一、佛陀涅槃後,以誰為師?

第二、佛陀涅槃後,以什麼安住?

第三、佛陀涅槃後,惡人如何調伏?

第四、佛陀涅槃後,經典的結集,如何才能叫人起信?」

 

佛陀仍像往常一樣,慈祥愷悌的回答道:

 

「阿難陀!你和大家好好記住,你們應依戒為師,依四念處安住,遇到惡人時,默擯置之,經首安立如是我聞,就叫人起信。你們依法而行,就是我的法身常住之處!」

 

佛陀的話,大家聽了更感動!更傷心!

 

這是多麼有權威的聲音啊!

 

佛陀就這麼進入涅槃了!

 

四面八方的弟子聽到佛陀涅槃的消息,都集攏而來,阿難陀想到佛陀生前,很少有婦人能到面前來參拜,於是他就先讓比丘尼和在家信女來親禮佛身,由此可知他永遠是婦女們的同情者!

 

佛陀涅槃後,摩訶迦葉主持法會時,在眾弟子面前當場指責阿難陀:「餘垢未盡,不可住此。」阿難陀只得表示自己會深自反省。

 

當天晚上,他發奮用功修行,冥思默想,把一切放下,於中夜即開悟證果。阿難陀立即去找迦葉,迦葉緊閉著房門不開,只答應讓阿難從鑰匙孔裡進來。阿難陀果然從鑰匙孔進入房中,這樣的神通力證明他已經得道了,迦葉便讓他升坐到獅子座講述經典。

 

最初結集的經典,有《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以及《譬喻經》、《法句經》等,都是這有名的第一次結集聖典大會,由阿難陀尊者誦出來的。

 

據《大唐西域記》記載,阿難陀在涅槃之前離開了摩揭陀國,前往毗舍離國。這時摩揭陀國的阿闍世王正要和毗舍離國開戰,阿難心想,如果在摩揭陀國入滅,遺骨就不會分給毗舍離,如果到毗舍離入滅,他們也不會將遺骨分給摩揭陀國,所以他打算在兩國交界虛的恆河中間上空進入涅槃。

 

當阿難陀在渡過兩國之間的界河時,便從船上飛升到空中入放光三昧放出種種色光,進入涅槃,聖體並分成兩半,使骨灰舍利分別落在河的兩岸。兩國國王於是各自拾取舍利,在自己的國內建造佛塔供奉,一個是在毗舍離城北方的大林重閣講堂,一個是在王舍城外竹林精舍的旁邊,稱為阿難尊者半身舍利塔。

 

摩揭陀和毗舍離兩國因為阿難陀入滅的因緣,遂釋嫌修好,不再戰爭,救了千萬人的生命財產。阿難陀尊者的犧牲,真是偉大崇高!

 

雖然阿難陀尊者入滅了,但他對佛陀的功勞,對佛法的貢獻,以及溫和善良、謙虛忍讓的聖格,永遠活在佛弟子心中。

 

第二篇  菩薩與羅漢的故事

 

在空中飛行的缽

 

很久以前,在天界上有二百位天人想要修道,可惜他們都想投機取巧。由於彼此互相影響,導致每個人都畏懼佛道的艱難,不願努力修行菩薩道,甚至還說:

 

「這麼努力學菩薩道做什麼?不如學阿羅漢或辟支佛的修行悟道直入涅槃!」

 

文殊師利菩薩知道了:心想:「這些天人其實都是能成就菩薩聖道的,不過因為怕苦而想退縮。我得想法子教化他們,讓他們堅定修行的意志才行。」

 

想到這裡,文殊菩薩變成一個迦羅越行者,端著滿滿的一缽百味飯,前往世尊說法的梵天。

 

他來到佛陀面前,恭敬的將一缽百味飯獻給佛陀,並合掌恭敬的對佛陀說:「世尊,應當為此報答您的恩德了。」

 

「這是什麼意思?」站在一旁的舍利弗尊者好奇的問。

 

「你就在旁邊看看吧!」佛陀說完便從梵天上把缽往下一扔,裝著滿滿百味飯的缽飄過諸佛的國土,飄得好遠好遠,一直飄到一個叫做匯阿沙的佛上才停住。

 

匯阿沙佛土的佛叫做光明王,他的侍者看到一只缽停在空中,驚奇的問:

 

「這是怎麼回事?」

 

光明王佛回答說:「這個缽是從梵天的釋迦牟尼佛那裡飄過來的,用意是想拯救那些不堅定學菩薩道而想退縮的人。」

 

侍者們聽了光明王佛的話,心中對佛道的信心更加堅定了。

 

缽從梵天落下後,就失去了蹤影。過了好一陣子,佛陀對舍利弗說:

 

「你去把缽找回來吧!」

 

舍利弗運用智慧神力尋找,卻到處都找不到,只好灰心的回來,對佛陀說:

 

「世尊,我沒找到缽。」

 

佛陀轉身對目犍連說:「你去把缽找回來吧!」

 

目犍連立刻以神足通飛往諸佛剎尋找,過了一陣子,也垂頭喪氣的回來。

 

世尊又讓五百羅漢去找,他們也沒有找到。

 

彌勒菩薩眼看滿天的阿羅漢竟沒有一個能找回缽來,便自告奮勇,但他也一樣空手而回。

 

佛陀看了看文殊菩薩,說:「是你去一趟的時候了。」

 

只見文殊菩薩仍坐在座位上,入三昧定法,用右手指地下,走過諸佛的國土。人們清楚的看到,文殊菩薩的手臂上一根根汗毛間都有千百億光明與千百億朵蓮花,每一朵蓮花士都坐著一位菩薩,所有人看了都不禁讚嘆佛陀和菩薩的功德。

 

此時,世尊放出神足光來,照亮了整個人間,照亮了諸恆河沙剎上。

 

凡是看到佛光的天人,都得到了三昧定法,對佛道生起無比的信念。

 

這時,文殊菩薩看到缽了,馬上用右手抓起,與無數個菩薩一同來到梵天上,手持飯缽獻給佛陀。

 

世尊開口對舍利弗說:「舍利弗啊!讓我告訴你一個無數劫前的故事:

 

從前,文殊菩薩是個叫慧王的比丘,他跟著一位叫勇莫能勝佛修道。有一次,慧王比丘持缽來到一個城市,他得到了一缽百味飯後,便由城內往外走。

 

有個尊者的兒子名叫離垢王。那時離垢王的乳母正抱著他站在城門口,遠遠看見比丘拿著百味飯走過來,便從乳母懷中跑下來,追著比丘要那百味飯。

 

『比丘僧,比丘僧,給我點百味飯吃。』離垢王追在後面叫著。

 

慧王比丘立刻拿出甜蜜的餅給他吃。

 

『好甜、好香,好好吃喔!』離垢王邊吃邊跟著慧王比丘走,隨比丘到了勇莫能勝佛的佛所,給佛叩頭後便坐在一旁。

 

『孩子,你拿這缽飯去供養佛。』慧王比丘說。

 

離垢王照他的話去做了。勇莫能勝佛接到百味飯便吃,等他吃飽了,缽中還是滿滿的飯,像沒吃過一樣。

 

佛把這缽百味飯分給八萬四千個比丘和一萬二千個菩薩,他們個個都吃飽了,缽中還是滿滿的。

 

離垢王看了心裡很歡喜,便說:『偉大的世尊,這真妙極了!』然後隨慧王比丘受五戒,發起了無上菩提心。

 

就在離垢王跟著慧王比丘走後,他的乳母哭著追了半天也沒有追上,便趕快回去告訴他的父母。離垢王的父母循著道路找到佛陀所在之地,恭敬頂體後對佛陀說:

 

『尊貴的世尊,弟子有幸拜見您的慈容,承蒙您的恩德,我兒子平安無事。』

 

離垢王見到父母,高興的說:『父親!母親!我現在已經得到菩薩法,我想要隨佛陀出家做沙門。』

 

父母聽了一陣歡喜,說:「兒子啊!我們也願意隨你入道。』

 

佛陀說到這裡時,停了一會兒,又對眾人說:「慧王比丘就是現在的文殊菩薩,那個小孩子離垢王就是我。久遠以來,無數佛土中如我等不計其數的佛,都是因為文殊菩薩教化功德而發起入道修行的,其實我們都蒙受過文殊菩薩的恩德啊!

 

淨精進菩薩教化王子

 

過去,在人壽有八萬四千歲時,人人安樂,當時的佛名為「廣光明」。廣光明佛住世時,國王、大臣以及百姓人人信受佛法,個個安居樂業。

 

國王有個兒子名叫財功德,年十六歲,面貌英俊端正,風度不凡,因此非常傲慢,從來不向佛陀恭敬禮拜。於是廣光明佛便慈悲的請淨精進菩薩前去教化王子。

 

有一天,當王子進宮門時,看見菩薩站在宮門前,生氣的罵道:

 

「你這下賤東西,為什麼擋在宮門前?快滾!」

 

淨精進菩薩微笑的看著他,身體卻一動不動。

 

王子大怒,便用石頭砸他的臉,用刀刃割他的手臂。頓時淨精進菩薩血流如注,王子看到高興極了,心想:「這下你該走了吧?」不料菩薩反而更加和顏悅色,身體還是一動也不動。

 

看到菩薩一直保持微笑,不生氣也不發怒,王子反倒氣餒了,只好繞過菩薩,罵著走進宮門,心裡還嘀咕著:

 

「什麼妖孽?不會說話也不會生氣,真見鬼了!」

 

第二天王子要進門時,看到仍然是慈愛微笑著的菩薩,不由得心頭冒火,隨即將菩薩痛打一番。就這樣過了一千年,淨精進品薩天天挨打受罵,卻毫無怨言。

 

到了一萬年的時候,淨精進菩薩雖然被允許進到第二道宮門,但仍是天天挨揍,受辱罵不止。

 

又一萬年過去了,淨精進菩薩沒有前進任何一步。

 

三萬年過去了,淨精進菩薩仍未跨過第二道宮門。

 

四萬年過去,受盡折磨的淨精進菩薩才走到第四道宮門前。

 

五萬年到六萬年間,淨精進菩薩終於到了第六道宮門,王子每天進出都要賞他耳光,但是淨精進菩薩仍是微笑著。

 

八萬年又過去了,淨精進菩薩挨耳光的位置換到第六道宮門前。

 

「我每天用拳揍你的臉,看你還笑不笑!」無可奈何的王子還在發狠。

 

眼看再過七日就滿八萬四千年了,淨精進菩薩終於來到第七道宮門前,仍是不生氣也不發怒,和顏悅色的看著王子走下樓來,準備承受王子的折磨。

 

「你到底是不是人啊?每天看著你我都厭倦了,為什麼你受了那麼長久的痛苦仍不厭倦?」王子終於改變了態度,臉上顯現對菩薩的敬佩。

 

淨精進菩薩見王子的惡心已經被平伏了,便開始說佛法度化他。

 

「菩薩啊!請接受我的懺悔!」王子聽到佛法的甘露,跪在地上痛哭不已。

 

「王子,如錯能改,善莫大焉。你隨我到佛所聽廣光明佛說法吧!」

 

王子跟隨淨精進菩薩來到廣光明佛面前,同佛陀禮拜懺悔。

 

從此,財功德王子放棄王位,出家聽法修道,最後終於得道證果。

 

那時的淨精進菩薩就是釋迦牟尼佛,而財功德王子就是彌勒菩薩。

 

羅漢與大象

 

從前,有兄弟二人隨佛出家。哥哥每天精進持戒,打坐參禪,卻忽略了隨眾作務,只勤修定慧,少修福德;弟弟則是勤勞工作,布施濟眾,廣修福德,但不能守持如來清淨戒律,多有毀犯。

 

後來哥哥往生之後轉世為佛陀的弟子,修得了羅漢道,而弟弟卻投生到大象群中,變成了象王。因為這頭象前世布施修福,這一生有大福報,不但色澤美麗光滑,更是力大無比。國王非常寵愛這頭大象,把大象封為「百戶王」,並用金銀珠寶把牠裝飾起來,並派專人照顧大象的飲食起居,讓他在宮廷過著舒適奢華的生活。

 

修成羅漢的哥哥情況就不一樣了,一次國內饑荒,羅漢哥哥他衣衫襤褸,托缽七日,都是空缽而回,飢餓和寒冷一直困擾著他。他餓得連腰都直不起來了,有時只得少許飲食,苟延生命。

 

一日,羅漢哥哥在路上托缽時,看到前世的弟弟投身在畜生道成為一頭大象,但卻身套縷羅綢緞,匹掛瓔珞珠寶遊行街道,城裡百姓都以美味佳餚來供養牠。

 

羅漢知道過去世他與大象的因緣,於是在黃昏時到大象住的地方,對大象說:

 

「我和你前世都有罪業,你好好回憶往事吧!」

 

大象蒙羅漢哥哥加持,當下回想起過去世的種種因緣。大象自知前世所造的罪業,憂愁不樂,從此絕食。

 

國王知道大象絕食,便派人查明原因,才知道日前黃昏有一沙門撫摩象耳,喃喃自語,當夜大象就不再進飲食了。

 

「那沙門到底說了什麼?」國王有點憤怒的問。

 

「沒有聽清楚他說什麼。」象王的守衛回答。

 

國王立刻吩咐衛士:「你馬上帶幾個人去請那位沙門過來一趟。」

 

不一會兒,衛士便將那位沙門請來。

 

「尊真的沙門,謂問您跟我的象王說了什麼?牠自從見了您之後,就悶悶不樂、不再飲食。」國王著急的問著。

 

「我只與牠說我與你過去都有罪業,並沒有多說別的。」沙門回答的說。

 

沙門並向國王說明他與大象過去的因緣,國王聽了以後,深深體會到因果報應,果然絲毫不爽。後來就流傳著這麼一首偈:「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條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

 

貪吃的比丘

 

釋迦牟尼佛涅槃以後,優波笈多尊者繼承了佛陀教化的事業,繼續在摩陀羅國的那哆婆哆寺弘揚佛法,度化眾人。

 

寺中有一位比丘,已經修行了很久都無法得道。其實他沒有其他的毛病,就是貪吃貪喝,別人吃一缽飯盒就夠了,可是他總覺得不夠,吃了還想再吃。有時明明已經吃不下去了,還是要求別人施捨給他。

 

眼見比他晚進來的師弟們都一一得道,他很苦惱的請教優波笈多尊者:

 

「師父啊!為什麼我這麼認真刻苦的修習佛法,卻一直沒有得道呢?」

 

尊者回答說:「正是因為你貪吃,所以一直沒有得道。你不用著急,這樣吧!明天我用你準備一餐飯,等你吃完後我再為你說法。」

 

第二天比丘一起床,便急忙趕到優波笈多尊者那裡。尊者見他來了,就端出一缽滿滿的小米粥,旁邊放著一個空盆。缽裡的粥不斷冒出熱氣,還散發一陣誘人的香味,看得出來是剛做好的小米粥。

 

尊者說:「這一缽小米粥歸你了,你可以把它吃得精光,吃得像旁邊的空盆一樣空,不過你要知道,這是剛出鍋的粥,要等它稍微冷一點之後,你才能吃。」

 

但是比丘一聞到小米粥的香味就控制不住自己,很想馬上把它喝掉,免得一會兒有人來分享,於是他低下頭對著那缽熱騰騰的小米粥使勁吹著,想讓粥快點冷下來。

 

剛吹了一會兒,他就急著問尊者:「這粥已經冷了,我可以吃了吧?」

 

尊者盯著他說:「小米粥就算被你吹冷了,可是你的心還是熱的。你應該把粥看做是不乾淨的東西或者是一碗清水,這樣你才能使自己的心冷卻下來。」

 

比丘茫然的聽著尊者的話,似乎聽懂些什麼,可是還是迫不及待的端起缽開始喝小米粥,結果小米粥太燙,他不得不吐出來,剛好吐在面前那個空盆中。

 

這時,尊者指著他剛吐出來的小米粥對他說:「你現在再把它吃掉。」

 

比丘驚訝的回答說:「這已經是不乾淨的東西了,怎麼能再吃下去呢?」

 

這時候尊者便對他說:「只要你把一切飲食看做是別人的鼻涕或嘔吐物,你的心自然會清淨下來,內心清淨才能深入了解佛法要義,修得正道。」

 

這位比丘恍然大悟,馬上改掉貪吃的惡習,刻苦用功,後來果然進步神速,不久就修成了阿羅漢果。

 

昆多輪柯之死

 

阿育王的好友昆多輸柯,有一次前往一個偏遠的地方,回國後發現自己生病了。隨著病情不斷加重,他的頭上竟長出了許多膿瘡。

 

阿育王聽說後,馬上派醫生幫昆多輸柯治療。醫生認為要讓他恢復體力、增強體質,唯一的辦法就是喝牛奶,於是昆多輸柯只好前往盛產牛奶的地方。

 

當時有一個叫分那婆陀那的國家,這個國家的人都信奉外道。一個佛門弟子把這個情況報告阿育王,阿育王便派密使去探察。

 

過了些日子,密使帶回外道的經典著作,阿育王看了非常生氣,下令把分那婆陀那國的外道異教徒全部殺光,一天之內竟殺了十萬八千多人。

 

當時有一個異教弟子,他對自己的宗教十分崇敬,畫了一張佛陀在敬奉自己神明的畫像。阿育王聽說這件事,立刻將他的親屬抓來用火燒死。

 

盛怒的阿育王還下令:「如果有人能殺死這個異教徒,捉著他的頭來見我,我就賞他金子。」

 

這時,昆多輸柯來到養牛場已經有很多天了,每天都喝牛奶,但是病情仍然不見起色。長期生病使他的頭髮和鬍鬚都長得很長,衣服也破爛不堪,渾身又髒又臭。

 

聽到阿育王懸賞捉拿一個異教徒,養牛場的女主人看著昆多輸柯,心想:「看他狼狽的樣子,這傢伙是不是那個被追殺的異教徒呢?」她悄悄對丈夫說:

 

「你應當殺了這個異教徒,割下他的頭,交給阿育王,那麼我們就可以得到賞錢了。」

 

女主人的丈夫聽了,立即拔刀去殺昆多輸柯。昆多輸柯因為病弱的身體根本無力搏鬥掙扎,一下子就被殺死了。

 

當養牛場女主人和丈夫把昆多輸柯的頭交給國王時,阿育王一看,震驚的說:

 

「這不是昆多輸柯的頭嗎」

 

明白了整件事情後,阿育王低著頭不說一句話,內心難過不已。

 

一旁的大臣便勸慰國王說:「那些被追殺的異教徒也正面臨這種苦難。大王應當給人民生存的歡樂,不要用死亡恐嚇人民。」

 

阿育王認為大臣說的有理,就下令停止一切殺害異教徒的行為。

 

許多比丘想不明白:「昆多輸柯以前做過什麼事,為什麼遭到殺頭的報應呢?」便去請示優婆笈多尊者。

 

優婆笈多說:「過去世上有一個獵人,專門射殺野鹿。在一片森林中,有一池清泉,這個獵人經常在水邊用網或絆繩殺這些野鹿。

 

佛陀在未成佛以前,還是修行者悉達多時,有天來到這水邊吃飯、洗澡,然後坐在樹下休息。野鹿嗅到生疏的氣味,自然不敢靠近水邊。獵人看到佛陀的前身坐在樹下,不由得生氣的想:『難怪鹿都不來,都是因為這個人坐在這裡。』他越想越生氣,竟舉刀向佛陀的前身劈去。

 

這個過去的獵人就是昆多輸柯,因為他殺了很多鹿,所以他總是生病,忍受著身體的痛苦,又因為他曾經用刀劈佛,所以才遭到被殺頭的報應。」

 

愚笨的槃特比丘

 

世尊在舍衛國的時候,有個比丘名叫槃特,他總是很用功的學習,可是卻一點進展也沒有,所以大家經常嘲笑他的愚笨。

 

佛陀憐憫他,於是親自教他一偈,並且詳細解釋偈語的意義和內涵。

 

佛陀對槃特比丘說:「雖然只是一句話,只要你好好記牢,用心體會,一樣可以求得佛道的。」

 

槃特比丘感恩佛陀的慈悲,每天都苦唸這句偈語,用心思考和記憶,終於理解其中隱含的妙法,心中豁然開朗,證得阿羅漢,成為佛陀的羅漢弟子之一。

 

有一次,佛陀派槃特羅漢一座精舍為尼眾僧團講誦經文。消息傳來,比丘尼們笑翻了,七嘴八舌的說:

 

「哈哈!那個一字半偈都不會的傻瓜居然來給我們上課講經。」

 

「我們來想辦法嘲笑他,若他出糗!」

 

「好啊!明天我們等著看笑話吧!」

 

比丘尼們邊說邊想像槃特的狼狽模樣,開心的笑成一團。

 

第二天,槃特羅漢來到比丘尼們的精舍,眾比丘尼忍住笑,請槃特羅漢開講經文。只見槃特往那高位上一半,雙目正視,說道:

 

「說來慚愧,我年紀大了,學的東西卻不多,今天來為大家講經,不過盡力為大家講解一偈罷了,希望各位靜下心來聽我說。」

 

槃特羅漢說這些話時,底下仍然竊竊私語。槃特羅漢也不管底下的反應,便開講佛陀親自教他的那一偈:「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然後將偈語所說的道理仔細說明、解釋。

 

槃特羅漢認認真真的講解,本來想捉弄他的比丘尼們聽了這樣高深的法理,知道他的道行遠遠超過自己,心裡萬分懊悔,紛紛跪在槃特羅漢的腳下叩頭自責。聽完法後,五百比丘尼雜念頓除,紛紛證得阿羅漢道。

 

還有一次,波斯匿王邀請佛陀到宮中應供,佛陀帶著兩百位比丘眾到宮中赴宴。佛陀將自己的缽遞給槃特羅漢,要他拿著跟在身後,槃特羅漢於是畢恭畢敬的跟著佛陀向宮門走去。

 

大家來到宮殿門口,不料槃特羅漢被門前的侍衛擋住了。

 

「你不是槃特老比丘嗎?停下!」侍衛們早已聽說過他的愚蠢了。

 

「像你這樣的笨人憑什麼享受國王的恩施!你就不必進去了。」

 

佛陀對槃特羅漢說:「你就拿著我的缽在這裡等吧!」

 

於是槃特羅漢只好在宮門外等著。

 

到了大殿,佛陀與二百比丘端坐下來,與波斯匿王、王后和文武百官見過禮,準備享用餐點。

 

這時佛陀喊了一聲:「槃特啊!把我的缽拿來。」

 

站在宮門外的槃特羅漢就運用神通,伸手將缽從宮門外遞進去。殿內國王和眾臣忽然看見一條長長的手臂把缽遞到佛陀手中,全都嚇呆了,紛紛開口問:

 

「是誰的手臂呀:怎麼這麼長?」

 

「是我弟子槃特羅漢的手臂。」佛陀笑著回答。

 

波斯匿王一聽,大聲稱讚說:「好個佛弟子,居然有如此神通!怎麼不見他的人呢?」

 

「他被守門侍衛擋在宮門外,不讓他進來。」一個大臣連忙稟告國王。

 

「胡鬧!怎麼可以這樣呢?快把他請進來!」波斯匿王生氣的命令大臣,轉面又同佛問道:「世尊,聽說這比丘原本生性愚鈍,為什麼能夠得道呢?」

 

佛陀回答:「學間不在多,能夠確實實行才是最重要的。槃特雖然只學得一偈,但是他能深入領會,融會貫通,身體力行,不像有的人貪多圖快,結果沒有一樣專精的,又有什麼用呢?」

 

「是啊!是啊!」國王、王后和文武百官聽了都不斷點頭。

 

這時,槃特羅漢從容不迫的走進來,坐於佛陀身後,佛陀與他會心一笑。所有人心中都對槃特羅漢充滿敬佩之意,再也不敢隨便取笑、刁難他了。

 

挑糞人變成羅漢

 

舍衛城裡有個窮人,他以清除城裡的糞便用謀生的職業。在眾人眼裡,他就像糞便一樣飢髒不堪,污穢下賤,每個人都不喜歡跟他來往。他自己也知道這一點,看見別人就覺得慚愧,躲得遠遠的,免得別人看了討厭。但是當佛陀來到這城裡的時候,他卻成為唯一見到佛光的幸運兒。

 

那天,他正挑著滿滿的一大擔糞便從茅廁埋出來,準備運到郊外去種養草木蔬菜。一路上凡是遇到他的人都掩著鼻子,口中咒罵著:

 

「搞什麼鬼!也不會看看地方,到處亂挑!臭死了!」

 

這種事情他早就習慣了,只能硬著頭皮,忍氣吞聲的匆匆走過。

 

剛進一條窄巷,迎面走來了佛陀。看到佛陀身上佛光閃耀,挑糞人驚訝得說不出話,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心裡想著:

 

「我身上這麼髒又這麼臭,怎麼能面對這麼尊貴的佛陀呢?」他滿面羞愧,趕緊折往另一條小巷,想躲起來。

 

「喂!你為什麼要躲著我?我是專門為你來的。」佛陀在後面呼喊他。

 

「佛陀是在對我說話嗎?」挑糞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你不用避我,我確實是專門為你而來的。」佛陀又說。

 

挑糞人看到佛陀走過來,又驚又喜,連忙放下肩上的糞擔,急急的低下頭說:

 

「佛陀啊!我可是最下賤的人,渾身上下都是臭味,實在不敢靠近您呀!」

 

看著他惶恐的樣子,佛陀慈愛的說:「沒關係!你知道我為什麼來嗎?」

 

挑糞人惶恐的回答道:「不知世尊有何見教,我這種下賤的不潔之人,也能得到您的教誨嗎?」

 

佛陀微微一笑,說:「我出世就是為了讓受罪受苦的人得到解脫。」

 

說完一把抓住挑糞人的胳膊,往空中一騰,轉瞬間他們就飛到了恆河岸邊。

 

佛對他說:「去吧!到河褪去,讓聖潔的河水把你的身體沖洗乾淨,然後我們就到精舍去。」

 

挑糞人努力清洗,將全身上下沖洗了無數遍,只見河面上浮著厚厚的一層污垢。正當他要再搓一把時,忽然覺得身體不由自主的離開了水面,定下神來,才知道自己已經到了佛陀身邊,馬上拜倒在佛陀腳下。

 

佛陀將一件嶄新的袈裟披在他身上,然後幫他剃度,隨即將他帶到僧團。

 

佛陀對照比丘說:「從今天起,你們又增加一個新伙伴了,大家要盡力幫助他。」

 

往後挑糞人每天精勤修道,不到十天便證到初果,過了一個月,又證得阿羅漢果。

 

舍衛城裡的人聽說挑糞人被佛陀收為沙門的事,紛紛議論著:

 

「這怎麼可能呢?那種低賤的人也可以成為佛陀的弟子?」

 

「就是說嘛!真是太陽打西邊出來了!」

 

「唉:早知如此,我也去挑大糞算了,那麼辛苦做生意做什麼?」

 

消息一傳十,千傳百,最後傳到波斯匿王的耳朵裡。

 

「竟然有這種事!一個挑大糞的也能得度?」波斯匿王有些生氣,對文武百官說:

 

「佛陀是貴族出身,繼承釋迦族的優秀種姓,他前後左右的人哪個是挑糞出身的?佛陀來我王宮時,我這麼禮遇他,他怎麼反而度化什麼挑糞人呢?」

 

波斯匿王實在嚥不下這口氣,就前往佛寺找佛陀,想當面問個究竟。

 

到了佛寺,波斯匿王看到一位比丘正坐在方石上專心縫補百納衣,就是那個修成羅漢的挑糞人。他心想:「我平時見到比丘覺得他們很聖潔,沒想到現在挑糞的也能做,可想而知比丘都是些什麼東西。」於是很不恭敬的說:

 

 「喂!比丘,你給我去通報一下佛陀,就說本王要見他!」

 

羅漢聽了,馬上使出神通,讓自己的身體隱藏在大方石中,一下子就消失不見了。波斯匿王大吃一驚:心想這個比丘神通可真不小。

 

過了一會兒,大方石中又現出比丘,對他說:「尊王,佛陀有請。」

 

波斯匿王呆了一下,收起憤怒不滿的心,見到佛陀便開口問:

 

「世尊,請問您是如何教化這位比丘,讓他有如此神通?」

 

「他嗎?他就是原先挑大糞的那個人啊!」佛陀莞爾一笑。

 

波斯匿王一聽,不高興的說:「世尊,真想不到你有此雅興,不去宮中享福,反而去度化一個挑大糞的!」

 

看見波斯匿王的固執偏見,佛陀問:「大王,你進來時已見過那位羅漢了,難道他比其他人差嗎?」

 

「不、不,他讓我感到很驚訝,他得道的速度這麼快,真是不可思議!」波斯匿王說。

 

「不是因為我教得好,這些都是靠他自己的努力和功德所獲致的啊!」佛陀說。

 

波斯匿王聽了之後恍然大悟,非常慚愧的問:

 

「請問世尊,能不能讓我供養服侍這位比丘?」

 

佛陀答應了。從此這位羅漢便受波斯匿王供養衣食住行。羅漢常常對國王傳經講法,使波斯匿王對下層的勞苦平民更加理解慈愛,而獲得人民的愛戴。

 

兩兄弟勸化父母信佛

 

很久以前有個妙莊嚴王,他的王后叫淨德,生了兩個兒子,大的叫淨藏,小的叫淨眼。這兩個兒子從小就修行菩薩道,已經具有神通。

 

有一天,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對淨藏和淨眼說:「要是妙莊嚴王也能修行佛法就好了。」

 

「恐怕不行,我父親從來不信佛的。」淨藏回答。

 

「師父,我看要他信佛是難上加難啊!」淨眼也附和著。

 

「們想辦法讓他來見我一次吧!」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慈悲的說著。

 

淨藏、淨眼回到宮中,就一直想怎樣能讓父王去見師父,他們決定先對王后說這件事。

 

「母后,我們希望您和父王一起拜訪一次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好嗎?」淨藏問。

 

王后為難的說:「你們父王只信婆羅門法,恐怕……」

 

「但是供養佛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啊!」淨眼說。

 

王后說:「這樣好了!兒子,你們修佛苦行,應當會神通吧?只要你們在國王面前露露功力,我再勸勸他,應該就好辦多了。」

 

於是母子三人來到妙莊嚴王的宮中,妙莊嚴王正埋頭忙於國事,皺著濃眉思索著。

 

「大王,我和兒子來看您啦!」王后說。

 

「只有妳一個人嗎?兒子們呢?」妙莊嚴王轉頭看看四周,不見兒子的身影。

 

忽然從窗外傳來二人的聲音:「父王、母后,兒臣在這裡。」

 

妙莊嚴王和王后抬頭一望,只見兩個兒子凌空站著,驚訝得張大了嘴,說道:

 

「怎麼回事?」

 

「父王、母后,請看兒臣十八變化。」

 

話才剛說完,淨藏、淨眼馬上變成兩尊金光閃閃的佛像,還不斷朝他們招手。一會兒,佛像不見了,空中又現出兩棵開滿花的菩提樹。忽然樹不見了,天上飄下朵朵鮮花。鮮花過後,又見兩匹駿馬在空中奔騰,真是天馬行空,自由往來。

 

淨藏、淨眼的十八般神功真讓妙莊嚴王開了眼,不由得嘖嘖稱奇。

 

當兄弟倆降到地上時,妙莊嚴王高興的連連問道:「你們的師父是誰?這是什麼功力?能不能見到你們的師父?我想馬上去拜訪他。」

 

於是妙莊嚴王和王后帶著嬪妃、王子及群臣,一起出發到佛所去了,共計四萬二千人,聲勢浩大。

 

雲雷音宿王華智佛便為國王及王后等眾人說法,妙莊嚴王聽了心裡產生極大的歡喜,立即將王位傳給弟弟,自己與王后連同兩個兒子還有眾嬪妃都皈依佛法,出家修行。

 

妙莊嚴王就是後來的華德菩薩,淨德夫人就是光照莊嚴相菩薩,而淨藏、淨眼就是藥王和藥上兩位菩薩。

 

世界上什麼事情最快樂?

 

佛陀在舍衛城時,有四個新進皈依的弟子聚在一起討論修行的心得。

 

那時正是春暖花開的時節,到處開滿美麗鮮艷的花朵,散發濃郁的香味,還有蜜蜂和蝴蝶在花叢中飛舞。

 

這四個弟子看到這樣的景色,感到十分愜意。突然其中一人問道:

 

「在這個世界上,到底什麼事是最快樂的?」

 

一個弟子不假思索的回答:「春天郊遊是世間最大的樂事。就像在這樣的天氣裡踏青,一面感受春天的溫暖,一面觀賞那些爭奇鬥艷、競相開放的花朵,真是世上最大的快樂啊!」

 

另一個弟子聽了,連忙說:「不對!在這個世界上,真正的快樂是親戚們的聚會。你想想,在一個好日子裡,親戚們都健健康康的聚在一起,大家一起舉杯暢飲,唱歌跳舞,這是何等的快樂!」

 

這時候另一個弟子發言了:「你們兩個人的看法都不對!我說有錢才是最快樂的事,有了足夠的錢,什麼事都好辦,你們說是不是呢?」

 

聽到他們的話,那個最先發問的弟子說:「我不贊同你們三個人的意見,我認為老婆和侍妾長得美麗可愛,才是最快樂不過的事!」

 

於是他們四個人開始爭論起來,爭得面紅耳赤、口沫橫飛,每個人都認為自己說的才是對的,互不相讓。

 

佛陀知道了這件事,便對他們說一個故事:

 

很久以前,有個國王名叫普安,統轄著一塊不大不小的國上。他的國上四方有四個國家,普安和四個國王的感情很好,經常邀請他們來王宮住上一個月,又吃又喝,十分快樂。

 

有一次,普安國王又準備各色美味佳餚,邀請這四個國王來聚會,足足聚了一個月。臨別的那天,普安問四個國王:「人活在世上,怎樣過才算得上快樂?」

 

第一個國王回答:「春天到來的時候,到郊外去踏青,欣賞美麗芬芳的鮮花,是最快樂的事。」

 

第二個國王回答:「親朋好友問的聚會是最快樂的,大家盡情吃喝,盡情娛樂,是何等愜意!」

 

第三個國王回答:「擁有無數錢財,可以讓我隨隨意花用,才是真正快樂的事。」

 

第四個國王回答:「擁有美貌的王后以及嬪妃,這才是人生真正的快樂。」

 

四個國王回答完後,普安對他們說:「你們認為最快樂的事,在我看來恰恰是讓人感到痛苦的事,因為這些東西總有消失的一天,生命是無常的,我認為人生最大的快樂其實是自身的化滅。」

 

這四個國王聽了普安的一席話,都認為有理,頻頻點頭。

 

佛陀對那四個新出家的弟子說:「那位普安國王就是我的前身,而四個國王就是你們四人的前身。你們前世已經討論過相同的問題,怎麼現在還不懂呢?」

 

四個新弟子聽了佛陀的話,感到很慚愧,同時心中的疑惑也被解開了。後來他們認真修習佛法,終於都修成了羅漢。

 

世界上什麼事情最痛苦?

 

佛陀在舍衛城講解佛法的時候,有一次,他的四位弟子聽完他的講解,結伴來到一個僻靜的地方。那時正是盛夏,暑熱難當,所以他們坐在一棵壯碩茂盛的石榴樹下乘涼,並互相交換各自修習佛法的心得。

 

說著說著,不知不覺轉到另外的問題上,其中一個弟子問大家:

 

「你們說一說,在這個世界上,到底什麼最讓人感到痛苦?」

 

「這有什麼難的!我認為在這個世界上最讓人感到痛苦的是淫慾之心,當它產生的時候,往往帶給人極大的痛苦,甚至招來殺身之禍。」一個弟子回答。

 

這個弟子的話剛結束,另一個弟子就說:「我認為你說的不對,在這個世界上最令人感到痛苦的是飢渴。想想看一個人吃不到飯、喝不到水的模樣,還有什麼比這更痛苦的呢?」

 

另外一個弟子聽了也說:「你們兩個說的都不對!世界上最讓人痛苦的是突然遇到讓人害怕和恐懼的事情。」

 

這時候,那位最先提問的弟子開了腔:「你們三個都錯了,世界上最讓人感到痛苦的是生氣憤怒之心,它一方面使人感到痛苦,另一方面又化成一種力量,使生氣的對象承受無盡的痛苦,這才是世界上最讓人感到痛苦的事情。」

 

四個人都覺得自己說的才是對的,於是爭吵起來,一直吵到太陽快下山還是毫無結果。

 

佛陀知道了,晚上便來到他們住的僧房中,同他們詢問爭論的情況以及各自的論點。佛陀聽完他們的話,沉吟了一會兒,才對這四個弟子說:

 

「你們四個人的意見都沒有抓住痛苦的實質,所說的都只是表面。其實,天下最痛苦的事莫過於人有肉體的存在,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無論淫慾之心、飢渴之念、憤怒之心或害怕恐懼的心都是源自於人這個肉體。」

 

四個弟子聽佛陀這樣一說才開了竅。不停點頭稱是。隨後佛陀又為他們講了一個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具備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等五種神通的比丘,名字叫做精進力。他常常獨自到一棵大樹下安靜修行。在這棵樹的附近住著四種動物,分別是野鴿子、小鳥、毒蛇和梅花鹿,牠們相處得很融洽。

 

有一天晚上,這四種動物熱烈談論著自己的所見所聞,這時精進力結束了修行,聽見動物們有趣的談話,就繼續坐在樹下,閉著眼睛靜靜聽著。

 

不知不覺中,動物們轉換了話題,開始互相問道:「世界上什麼事情最痛苦?」

 

小鳥首先說:「依我看來,這個世界上最痛苦的事就是飢渴丁。飢渴的時候,身體瘦弱又沒有力氣,眼睛也開始昏花,還會神志不清,所以我認為飢渴是最痛苦不過的事情。」

 

野鴿子接著說:「我覺得這個世界上最痛苦的事不是飢渴,而是色慾。當色慾來臨時,為了滿足自己,就會無所顧忌起來,不達目的絕難罷休,我覺得這才是最痛苦的事情。」

 

毒蛇急促的說:「你們兩個的看法都不對。我認為憤怒的心才是最為痛苦的。那種心情一產生,往往會忘掉一切,把最好的朋友也當成敵人,不但讓無辜的人受到殘害,還可能為自己招來殺身之禍,這才是世界上最使人感到痛苦的事。」

 

毒蛇說完,悔花鹿也跟著發表高見:「不對、不對!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應該是恐懼的心情。我白天在林間或野地覓食時,精神總是高度緊張,一方面要提防神出鬼沒的獵人,一方面又得提防凶狠的虎狼。如果稍微聽到一點動靜,就得馬上逃開,每天都得提心吊膽的過日子。這種驚懼和害怕的心情才是最可怕的。」

 

梅花鹿一說完,小鳥就開始反駁,隨後毒蛇和野鴿子也加進來,大家各持己見,誰也不讓誰。

 

精進力聽到這裡,終於忍不住了,他突然咳嗽了一聲,那四種動物都停住嘴,一起轉過頭來看著他。

 

精進力對她們說:「剛才你們的爭論我都聽見了,我覺得你們說的都不對。世界上最痛苦的事其實是有所作為,有所作為才是痛苦的根本。我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捨棄世俗的生活,開始學習佛道。我消除一切雜念,斷絕非分之想,不貪圖肉體存在的快樂。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斷絕痛苦的根源,而求得涅槃。人一旦涅槃,肉體也就隨之消滅,這樣一切憂患也就完全結束了,才能求得最大的安樂。」

 

精進力講完這番話後,就不再作聲,閉上了眼睛又繼續修行。

 

那四種動物一時愣住了,大家都靜靜思索精進力的話,一時間心中恍然大悟,懂得了一些佛法的道理。

 

佛陀說完這個故事,和善的望著眼前四個弟子,對他們說:

 

「那四種動物就是你們四個人的前身。你們的前身已經了解痛苦的根本所在,為什麼現在還要再提出來爭論呢?」

 

四個弟子聽了感到十分的慚愧,從此更加勤苦修習,最後修得羅漢道,四個人都成了阿羅漢。

 

【全書完】

 

來源:www.bfnn.org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