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淨土思想略述
陳星橋

佛經將我們居住的這個星球稱為娑婆世界。娑婆者堪忍之意,謂此世界貪嗔癡慢,穢惡不淨,八苦交煎,而眾生猶能忍受,不思出離,故名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以大悲心,作獅子吼,說法四十九年,創立佛教,目的無非化導眾生,離此穢土而生淨土。

  那麼什麼是淨土,淨土又在何方呢?從理上說,萬法唯心,此方眾生慳貪嫉妒、嗔恚驕慢,娑婆乃共業所感。若離三毒,當下即是淨土。故《維摩經·佛國品》說: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為顯此義,在《維摩經》中,釋迦牟尼佛以神通力,為天龍八部顯示佛眼中的娑婆世界,清淨莊嚴,殊妙絕倫。可見淨土、穢土,唯在自心。

  釋尊常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稱為三法印。它昭示我們要對生滅無常的世間起厭離心,深入觀察諸法從因緣生,無我,無實,從而斷惑證真,入涅槃城。涅槃者,即不生不滅之義。既獲涅槃,則煩惱永斷,自性淨土顯現。此自性淨土遠離分別對待,法界一如,因而是不為時空所局限的。

  不過從事上說,經有明文: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它是阿彌陀佛於因地中發四十八大願,經歷劫修行,感應而成。一些人喜歡高談唯心淨土,而于極樂淨土諱莫如深,這是不對的。理上雖說淨土穢土無非因緣幻化,然理不礙事,從眾生的感受來說,淨穢總是森然有別的。我們既承認此方穢土之幻有,又怎能僅依唯心淨土說而忽視或否認他方淨土之幻有呢!大乘融會三法印而宣導一實相印,即謂諸法因緣幻化即畢竟空,而畢竟空中不礙群有。菩薩了悟諸法實相,故能不為自己求安樂,灰身泯智,但願眾生得離苦,廣行六度萬行,莊嚴佛土。正因如此,佛國淨土非但不是子虛烏有,而且數若恒沙。如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彌勒菩薩的兜率內院、阿閦佛的東方妙喜世界、藥師佛的東方淨琉璃世界以及《法華經》的靈山淨土、《華嚴經》的華藏世界等等。其中極樂世界和兜率內院為此土最重要的淨土信仰。尤其是《佛說阿彌陀經》宣導的極樂淨土信仰,契理契機,簡便易行,三根普被,千餘年來得到眾多高僧大德的弘揚,蔚然形成為中國佛教中影響至深至廣的一大宗派--淨土宗。

  一般認為淨土信仰強調依靠他力,其實這也只是相對而言。如淨土宗觀像、觀想、實相、持名四種念佛中,前三者就偏重依靠自力。即以持名而言,也須有真切信願,並積集一定的往生資糧,否則也難與阿彌陀佛的悲願相應。故六祖雲:心但無不淨,西方去此不遠;心起不淨之心,念佛往生難到。說明淨土信仰也須重視自淨其意。當年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在東林寺與一百二十多位同志共結蓮社,建齋立誓,期生淨土,其信心之切,修養之高,至今傳為美談。

  與淨宗行人不同,參禪研教者是強調自力修行的。雖不一定現生即能超凡入聖,但禪教若契其機,則現世是可以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的。實際上他們是通過斷惑離染修習唯心淨土的。不過在末法時代,奉勸這些人要有自知之明,若自感業障甚深,最好能以諸修行功德回嚮往生極樂,即兼修淨土。因為極樂淨土是可以帶業往生的。唐宋以降,各宗大德兼修淨土的比比皆是,足資借鑒。

  有的人認為,淨土信仰是專求出離,著眼於後世的,對現實社會無益。其實這也有失片面。一、修淨業者一般較重視積集往生資糧,所謂佈施、持戒、忍辱、精進乃至禪定、智慧都須兼修,雖為他方淨土而修,客觀上不也在莊嚴此方國土嗎!二、淨土宗修行簡便易行,不僅不影響人們的資生事業,還有利於人們安頓人生,予人以精神寄託和臨終關懷,這在物質文明日益豐富,人情日見淡薄的今天,尤可寶貴。三、專心淨業者,一句佛號念念相繼,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它對於人的身心康寧是有益的。我們從許多往生事蹟中看到,一些普普通通的老爺爺老太太竟能預知時至,無疾而終。這是很多自命不凡的氣功師都望塵莫及的。

  當然,人們對淨土信仰的譏諷也並非無的放矢。近百餘年來,的確有相當一部分寺廟放棄了農禪並重、學術研究和國際佛教文化交流三大優良傳統,熱衷於在開光、升座和經懺佛事中搞形式主義的東西。一些僧尼往往表現為內無真參實學,外無利生濟世之才;在信眾方面則往往求教無門,各種迷信盛行,甚而放棄自身的修學,而將消災、超生的希望寄託在經懺佛事上,因而使整個佛教界暮氣沉沉。當西學東漸,社會掀起廢寺興學之風時,佛教界才如大夢初醒,許多大德和有識之士紛紛奮起振興佛教,或力倡持戒參禪,或四出弘宗演教,或大力辦刊興學,使佛教界初步出現一個新氣象。尤其是太虛法師慧眼獨具,針對激劇發展的社會潮流,提出了人生佛教的口號,號召廣大教徒發揚佛教的優良傳統,以菩薩慈悲濟世的忘我精神積極地參與社會的改良與進步,努力建設一個人間淨土。歷史發展到今天,他的這種思想已經越來越多地為廣大佛教徒所接受。我以為,人間佛教的思想與淨土宗是並不矛盾的。試想一下,修淨土的人何嘗不願意看到或促成自己所處的社會安定,環境優美,人民安居樂業,相敬相愛呢!如果說以往淨土修行者客觀上起著淨化人生作用的話,那麼人間佛教思想只是希望他們主觀上也積極地參與人間淨土的建設,這不僅有利於社會,也有益於佛教。從當代日本、香港的淨土宗來看,他們在精進修行佛國淨土的同時,還廣泛參與社會活動,如開展各種慈善事業,興辦教育,辦刊出書,推動佛教文化的傳播與交流,甚至參與社會問題的諮詢、決策,努力爭取世界和平,使佛教的慈悲精神的智慧之光,融入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效果是比較好的。

  綜上所述,我認為,當代的淨土思想應更開闊一些,具有更大的包容性,應涵蓋以下三個內容:

  一、唯心淨土思想。萬法唯心,心淨則國土淨。這是佛教的根本思想,當然也是各宗各派包括淨土宗的根本思想。只有認清唯心淨土之理,才會更自覺地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若依之修淨土,也較易與極樂世界上品蓮台相應。

  二、人間淨土思想。其基本內容包括五戒、十善、四攝、六度等自利利他,莊嚴國土的廣大行願。修淨土者一般對娑婆世界的缺陷是有深切認識的,這就更需要他們以大乘佛教慈悲忘我的精神去化導、去改良,由自身的淨化而影響一家、一村乃至一國的淨化。環境的淨化,功德的積累,返過來更能增進自身的淨化。佛經說於娑婆世界精進修行一年,超過佛國淨土修行一劫,其寓意即在於此。許多修淨土者都發願往生淨土,至不退轉後,重返娑婆,廣度眾生。這至少表明他們是不忘報父母恩、眾生恩、國家恩、三寶恩的,是願建設人間淨土的。

  三、佛國淨土思想。這是淨土宗的基本思想。修淨土者必須堅信佛國淨土實有。一者由於它是釋迦牟尼佛金口宣說,真實不虛。二者只有深信切願,才能與阿彌陀佛的悲願相應,才能往生極樂世界,故大德雲: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當然,根據佛經,修淨土者還是須積集往生資糧的。這就要求他們除持名念佛外,盡可能地修習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當然也包括人間淨土的建設,而關鍵是要以所修功德回嚮往生極樂世界。

  (原載《法音》1994年第9期)

 

來源:www.jcedu.org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