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之道
快樂,這是人人所希求的!世間上,有的人以為有錢就會快樂,但是錢帶給人煩惱痛苦的例子不勝枚舉;所謂「人為財死」,盜匪殺人,不都是見財起意的嗎?大陸文革時,清算鬥爭的對象大都是有錢人,有錢人的痛苦遭遇有時反而比沒有錢的人更多。
世間上,也有許多人以為快樂的來源有愛情就好;愛情很美,但愛情帶給人的痛苦更多。社會上多少不幸的悲劇,都是源於「情關」難過;多少人為情所困,導致身敗名裂,甚至於「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不都是為情而引起的嗎?
有的人認為有了名位就會快樂,名位可以滿足人的雄心壯志,但一般人名位高了,往往不懂得普利大眾,只知高高在上,反而失去了群眾,甚至失去了自己。也有的人以讀書為樂,但一般人書讀得愈多,愈容易起分別、起執著,所謂「思想問題」,讀書倒反而成為人生的死胡同。
我人追求快樂,快樂究竟在那裏呢?第一、快樂在自己的心裏。心裏的滿足,心裏的包容,心裏的智慧,心裏的信仰,心裏可以製造出快樂的泉源。第二、快樂在真情道義裏。人貴真誠,待人以真、待人以誠;這真情道義,就是快樂。第三、快樂在人我友誼裏。人不能沒有朋友,朋友之交,相互提攜,這友誼就是快樂的泉源。第四、快樂在看破解脫裏。人能看淡世事,從憂悲苦惱中解脫出來,如此,快樂不就在看破解脫裏嗎?
金錢,不是不快樂,只是人要會用錢,不要被錢所奴役;愛情也不是不快樂,但是愛情要淨化、昇華,不能自私、染污;名位也不是不快樂,若能把眾望所歸的成就,再來分享大眾,人我兩利,豈不更好?
吾人不要每天只是追求外在的感官之樂,例如眼觀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嚐味、身感觸,這種根塵的快樂是短暫而不真實的。吾人應該追求「無住之樂」;所謂不住色聲香味觸法,應以「無住生心」,才是真正的快樂。唯有內心有真理、有法樂;唯有找到內心的寶藏,才能獲得永恆的快樂。《人間福報》2000年5月31日
容人的雅量
人是非常複雜的動物,有地域的不同,有性別的差異,有年齡的懸殊,有職業的類別,還有信仰、思想、興趣、利害等種種的不同;人,雖然有這麼多的差別因緣,但是彼此息息相關,要「緣」互助。因此,一個人如果沒有容許異己存在的雅量,就不能體會因緣和合的佛法,就不能認識互相依存的真理。
語云:「有容乃大」,大海容納百川眾流,所以才能成為大海;虛空容納森羅萬象,所以才能成為虛空;做人要能包容異己,人格才能崇高。故吾人處事能多一分包容謙讓,就少一分傾軋障礙,甚至更要包容對方無心的錯誤,這也是處世的一種尊重。
俗諺說:「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包容別人,就是擴大自己。包容是促進人類和平的良方;再好的人也有短處,要彼此包容、諒解,「觀德莫觀失」才是人我相處之道。當我們嫌棄別人之時,相對的別人也會嫌棄我們,故能包容、化解,才能和平共事。一個人若沒有包容性,對看不慣的人事就會放不下,就會痛苦,所以,生活中能有「容人的雅量」,才不會有「怨憎會苦」。
「做事要做難做之事,處人要處難處之人」;做事處人,都必須包容忍耐。包容是天地間最珍貴的德行,大海能包容魚蝦、大地能包容走獸、虛空能包容萬物,而心更能包容一切;因此,為人主管,不一定要很能幹,但要能像天地大海一般,包容所有,這才重要。
人,不要強迫別人一定要跟自己相同,須知「方便有多門,根機有多種」;人,更不必要求人人都順從我的意思,眼耳鼻舌各司其職,才能成為健全的有用之人。有了鐵路,再建一條公路,甚至再加高速公路,分工合作,才能發揮更高的功能。
經云:「心包太虛」,只要心能包容,就可以擁有三千世界;反之,排斥愈多,失去的也愈多。一個人的心能包容一個家庭,就能成為一家之主;能包容一個城市,就能成為一市之長;能包容一個國家,就能成為一國領袖;能包容一個地球,乃至三千法界,就能和佛心契合無間。
人與人之間,人與宇宙萬物之間都是不可分割的,彼此都是對方的一部份,如能視人如己,凡事能為他人多留一些餘地,話不要說絕,事不要做絕,路不要走絕,做人更不能做絕,那麼我們的人際關係必然和諧,社會必然安樂祥和。
《人間福報》2000年6月2日
生命的寶貴
上天有好生之德,人間有貧富貴賤,但生命卻是同等的寶貴。
路邊的小草,從石縫中綻放出來,它也在展現生命的力量;河水乾涸了,魚蝦躲在泥溝裏,它也是為了珍惜生命。看到花草樹木的生長,知道它們的生機,一如我們的生命;看到保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這也是懂得對歷史生命的珍惜。
有的人,一頂帽子、一雙鞋子,能穿八年、十年,這也是愛惜物質的生命;有的人,本來可以用二十年、三十年的桌椅、沙發,但卻任由兒童跳躍、踐踏,只用一年半載就破損、毀壞,這不是縮短了物質的生命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地所擁有的生命,生生不已。愛,就有生命;愛,就有生機;愛,就有存在;愛,就有延續。佛教倡導惜緣、惜愛、惜生、惜命,甚至喊出「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的平等真理,可以說對生命尊重到了極點。
自然就是生命,天地就如我們的父母,日月山河,飛禽走獸,都是我們的同胞,都是我們的兄弟姐妹,所以「民胞物與」,才知道生命的可貴。
一粒種子,可以生長千萬的果實;一泓細流,可以長養無限的生命。春夏秋冬,都是在孕育生命;慈悲喜捨,都是在成長生命。生命的意義,不是奔走鑽營;生命的目的,不是一宿三餐。人的一生,無上的尊嚴;人的一命,無價的寶貴。
人生不能空過,生命不能虛擲;人生的意義不在戀棧長壽,也不在永生不死,應該是如何發揮我們有限的生命,把它的內涵做無限的擴充;正如火花,雖然瞬間即滅,卻為人間留下燦爛的光彩。
物質是有限的,不能滿足我們願望;人情是缺陷的,不能長久和平相處;根身器界是無常的,春秋歲月會帶來四大離散;但是生命的寶貴,就在於能適應因緣,迎向美好的未來。
人的生命在平時固然值得寶貴,但在必要時能犧牲生命完成職責,更為可貴。所謂「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求生以害仁者,雖生猶死;殺身以成仁者,雖死猶生。
人類為萬物之靈長,如果能夠真心嘔歌生命的寶貴,何愁世界不能展現它的美好呢?
《人間福報》2000年6月1日
高貴的謙卑
「滿遭損,謙受益」;愈是成熟的稻穗,頭垂得愈低。成熟的果實,開花可以向上,結實都是向下。
中國人的禮節,非常注重彎腰、點頭、敬禮、頷首、頓首、三跪九叩等;現在的西洋禮有脫帽、握手、擁抱,主要的都是表示友好,表示自我謙卑。佛教更以合掌、問訊、禮拜,作為和諸佛菩薩接心,以及與對方表示尊重的恭敬。
佛教的許多經典開頭都是「稽首皈依」、「一心頂禮」,這都是透過身行的禮敬、口中的讚美、心中的尊崇,來表示身口意三業的謙卑。
現代的社會人士,經商的講究「顧客至上」;中華航空公司更標榜「以客為尊」,這都表示自我的謙卑。因為謙卑,才顯示高貴。
佛門裏,慧可的「立雪斷臂」,是求法的謙卑;理學家,游酢、楊時的「程門立雪」,是求道的虔敬。古代叢林的法師只可在講主的脅旁偏坐,也是自謙的表示;求戒時,戒子要對戒師三請三叩,這才顯示出求戒者的謙卑,唯有如此,才能顯示出師嚴道尊的傳統。
自古以來,唐堯禹舜之所以聖名遠播,流芳千古,都是因為他們懂得謙卑。孔子也曾問道於童子,這並不表示孔子的無知,而是表示孔子的偉大謙卑。
有的人在師長面前表示謙卑,有的人在父母跟前表示謙卑,有的人在善知識之前表示謙卑。最了不起的是,有的老師在學生面前謙卑,更顯示老師的飽學;有的父母在兒女面前謙卑,更顯示父母的高貴。
佛陀經常恭謙的為有病的弟子煎藥、倒水,這並不表示佛陀的渺小,這更顯示佛陀謙卑的慈悲偉大。
在吾人的生活中,夫妻相處,應該相互謙卑,才能增進感情;朋友之間,應該相互謙卑,才能增加道誼友愛。伯牙子期的知音、劉關張的桃園三結義、孔融對兄弟的讓梨、老萊子的彩衣娛親等,從這些古人的行誼中,都可以看出謙卑的高貴。
我們稱讚大聖、大賢、大仁、大儒、大德、大師,無不以謙卑為道。所以,吾人要大嗎?謙卑就是最偉大的行誼;謙卑就是最高貴的情操。《人間福報》2000年6月3日
觀照一切
佛教有一個修行的法門,名為「觀照」;凡今日社會人士,不管士農工商、政經名流,甚至演藝人員等,如果能夠懂得「觀照」,在生活中必有幫助。
「觀照」什麼呢?
第一、觀照我與他人的關係;自問我是否有負於他人?
第二、觀照我與物質的關係;自問我是否有浪費物資?
第三、觀照我與金錢的關係;自問我是否有無理聚斂?
第四、觀照我與情愛的關係;自問我是否有濫用感情?
第五、觀照我與社會的關係;自問我是否有與社會互動?
第六、觀照我與自心的關係;自問我是否做到心地清淨?
人,往往只看到別人,看不到自己;看到表面,看不到內心。由於自他的「觀照」不夠,無法明白真相,因此產生煩惱。假如我們懂得「觀照」自己,常常自我反省,明白我與社會人間的關係,才能自我健全。
《般若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因為懂得「觀照」,才能成為「自在」菩薩;因為「照見五蘊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
《觀無量壽經》又名《十六觀經》,例如觀日、觀月、觀水、觀地;如果對大地山河、日月星辰,都能在內心裏有安放的地位,自然就會我心與外境調和、本體和現象一致,如此觀照,又何能不離苦得樂?
陀說教,要「觀照」眾生的根機,才能觀機逗教;醫生要觀察患者的病症,才能對症下藥;農夫要觀看天時氣候,才能適時播種;父母要求子女,也要明白子女的根性,才能給予適性教育。
所謂觀照,才能彼此和諧;所謂觀照,才能彼此相應;所謂觀照,才能如魚得水;所謂觀照,吾人才能得道。
經商的人,要做市場調查,這就是觀照;建築大樓,要對土地環境了解,這就是觀照;從政的人,苦思解決民間社會的問題,這都是觀照。
會觀照的人,能夠探測因緣的關係;能觀照的人,能夠深入了解事相的內容。禪者觀心,心中有佛;淨人念佛,佛在心中。心中有佛,佛在心中,還怕人生會不圓滿嗎?
《人間福報》2000年6月4日
說話的要領
說話,是一種技巧,也是一種藝術,更是溝通人際往來的工具。古今中外對說話的重要性有不少至理名言,例如《論語》云:「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西方諺云:「上天給人二目、二耳一口,要人多看多聞而少說。」孫子亦言:「贈人益言,貴比黃金;傷人之言,惡如利刃。」因此說話要合乎身份,要恰到好處,更要適可而止;切勿因失言而取禍,更勿因多話而令人生厭,或因說虛妄之言而被人瞧不起,乃至因輕言而為人所辱。
說話的目的是要溝通彼此的思想、看法;說話可以估量一個人的人格、個性和知識。一個人對一件事的看法、觀點如何,在一番談話之後,幾乎可以表露無遺。因此,先思而後發言,可以減少說話的過失。
說話的重要,關係著一個人的前途和事業。一句讚美人的好話,可以使人心生歡喜,終生為其效命;一句傷透人心之言,可以使多年知己反目成仇,因此「口下留德」是做人很重要的修養。
說話時,態度要誠懇,語氣要和善,遣詞用字要婉轉,不可盛氣凌人。最好多說肯定句,少用疑問句,例如多說「當然」、「很好」、「沒問題」等令人樂意接受的話。尤其,平時應該學習說令人感動的話,不要說諷刺別人的話;應說令人歡喜的話,不要說令人難堪的話;應說令人起信的話,不要說令人喪氣的話,應說有益於人的話,不要說浪費別人時間的戲論。說話還要能皆大歡喜、面面俱到;要替別人留有餘地,千萬不可專橫武斷,強辭奪理,更不可攻訐他人的短處、誇耀自己的長處。
說話如同射箭,射出去的箭就收不回來了,因此平時要謹口慎言。佛教的十善業中,口業便佔了四項,即: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如果說話斷人希望,也是殺生。
人是為了歡喜才到人間,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會說話的人,首先考慮到的是,一句話說出來,是為了傳達自己的意思,也是希望對方能歡喜接受,所以要學著說好話;會說好話的人,才能帶給對方歡喜,也才能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的人。
《人間福報》2000年6月5日
心的管理
「管理學」是現代最時髦的一門學科,有所謂的人事管理、財務管理、企業管理、倉庫管理、檔案管理,乃至學校管理、醫院管理、飯店管理等;只可惜一般人都忘記了要「管理自己」,尤其是「心」的管理。
「心」是萬物之本,沒有把根本管理好,只管理枝末,人生怎麼會圓滿呢?能夠把自己的心管理好,心正一切皆正、心淨一切皆淨、心善一切皆善,這才是最重要的管理學。
佛陀設教,他就是倡導「心」的管理,所謂「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人都有自私心,如果沒有把自私的心管理好,怎麼有「天下為公」的觀念呢?人都有疑嫉心,如果沒有把疑嫉心管理好,怎麼能以誠信待人呢?
此外,諸如成見、執著、愚癡、諂曲、慳吝、我慢等,都是心中的鬼怪,如果不加以好好管理,讓心中藏垢納污、百病叢生,又怎麼能夠服務公眾呢?怎能擔負起濟世的重任呢?
佛法把心比喻為猿猴、牛馬、盜賊,所謂「心猿意馬」表示我們的心像猿猴一樣,跳動奔馳不已;又像狂牛一樣,犯人禾稼;更如盜賊,不但搶劫別人的功德法財,也糟蹋自己的福德因緣。
俗語說:「上樑不正下樑歪」,心之不正,何能作眼耳鼻舌身的領導呢?何能讓眼耳鼻舌身成為善良之輩呢?當一個人連自己的身心都無法管好,又怎能管理他人之事呢?
我人之心,又如工廠。好的工廠出產好的產品;壞的工廠只會冒黑煙、排污水,造成環境污染。管理工廠很難,管理自心更難;若無佛法的戒定慧,何能將心管好?
我人之心,又如國王。普施仁政的國王,萬民受益;暴虐無道的昏君,百姓受害。所以,「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心的管理比任何學科都難修學;但是,若有禪淨的必修課程,又當別論。
修學「心的管理」這門學科,不能完全依靠別人,必得依靠自己,把自己的真心、慧心、慈心、信心、定心、忠心等,提昇起來,然後由這許多的善心、好心來管理自己、管理環境、管理事物、管理團體。平日我們參禪念佛、早晚反省、喜捨行善、克己利他,都是為了把心管好,不如此,又如何能修滿「心的管理」這門學科的學分呢?
《人間福報》2000年6月6日
觀念播種
人的一生,成敗的關鍵很多;「觀念」的對錯、正邪,是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有的人一心只想賺錢,在他的「觀念」裏,金錢勝於一切;他把賺錢看得比人格、道義都重要,因為心中只有錢,所以無法成就大事。
「觀念」就像播種,播了什麼樣的種子,就結什麼樣的果。好的觀念能夠成功致富,成聖成賢;壞的觀念只會沉淪墮落、邪惡如魔。
好的觀念如黃金珍寶,一生受用無窮,茲舉數語如下:
「人,要給人利用才有價值;人,要學習偉大,才能留下歷史。」
「錢,用了才是自己的;有錢是福報,會用錢才是智慧。」
「人,心中要有『偶像』;有偶像觀念,才能見賢思齊。」
「要做老大,先要懂得做老二;要做主管,先要懂得做屬下。」
「要想收成,先要播種;要想人家待自己好,先要自己待別人好。」
一個人的成長在於「觀念」的健全,隨時調整自己的觀念,才是進步之方。「觀念」的善惡,也是處眾的根本,能不能發揮善的力量,就看他是否在觀念上能讓大家接受。
觀念就是財富。佛教的教義都是「法財」,過去常常被曲解,殊為可惜;如果我們能深入認識、了解,以佛法做基礎,建立正確的觀念,進而如法奉行,將是一生受用不盡的法寶。例如,六波羅蜜中,「布施」看似給人,其實是自己發財之道;「持戒」看似束縛,其實是自由平安之道;「忍辱」看似吃虧,其實是做人便宜之道;「精進」看似辛苦,其實是快樂成功之道;「禪定」看似呆板,其實是活潑安心之道;「般若」看似聰明,其實是內心明理之道。
再如五戒,不殺生,是不侵犯別人的生命;不偷盜,是不侵犯別人的財富;不邪淫,是不侵犯別人的身體;不妄語,是不侵犯別人的名譽;不飲酒,是不侵犯自他的健全。持守五戒,就是體現自由民主的真義。
世間上,任何事情都在觀念的「一念之間」,學習好的、善的、美的一念,則人生自然富有;每天在思想上都能大死一番,對自我的增進品德,必定有所助益。
人我相處,必須靠道德來維護,道德觀念有多重,人格就有多高;凡事都往好處想的觀念,是人際相處的潤滑劑,也是為人厚道的根本。一個人如果能從自己的心裏製造光明的認識、芬芳的思想、潔淨的觀念,生產陽光、花朵、淨水般的語言與他人共享,必能擁有一個真善美的人生。《人間福報》2000年6月7日
空巢期的調適
中國古代以農立國,由於農村社會需要大量人力資源,每個家庭大都人丁旺盛,而且即使兒女長大成人以後,仍然與父母共同生活,因此三代同堂、五代共聚的家庭比比皆是,不但年老的父母有人奉養,又能含飴弄孫,充份享受天倫之樂,根本沒有所謂的「空巢現象」。
現在工業社會,人口密集在大城市;加以多年前政府提倡「一個家庭二個孩子恰恰好」的政策,使得原本人口簡單的家庭,在兒女長大後外出升學就業,正如小鳥離巢而去,留下夫妻二人面對空蕩冷清的房子,這正是現在新一代的父母所普遍面臨的「空巢期」調適問題。
驟然失去兒女環繞的父母,首先需要調適的就是面對冷清的家庭生活,以及對兒女的思念。
其實,人生聚散本無常,有聚必有散,應用平常心看待。平常廣結善緣,只要你有學有德,天下人都可以做你的兒女;假如為人父母無學無德,沒有培養親子關係,就算自己的兒女,有時也會形同陌路。因此,只要你想得開,巢「空」了也很好,從此可以投身信仰,熱心公益,享受興趣的人生領域,一樣可以活出自我的幸福來。
現代的年輕父母,不要等到「空巢期」的難堪,應該現在就要培養興趣,例如讀書、繪畫、音樂、旅遊、義工、修持等;如此才不怕將來面對「空巢」的寂寞。
茲有數點意見,供作參考。
第一、空巢裏,兒女飛走了,可以聚集善友來訪,當會充滿空巢裏的生氣。
第二、空巢裏,兒女飛走了,可以培養讀書的習慣,書中自有人和事,書中自有安心處。
第三、空巢裏,可以培養各種興趣,如寫字、蒔花、植草、養寵物等,以此來美化空巢。
第四、空巢裏,可以把關心擴展到社會公益,可以到校門口當愛心媽媽、到醫院探望病人、到寺院和十方信者廣結善緣。
第五、空巢裏,可以培養信仰,用信仰代替家庭團聚。正如《維摩經》說:法喜以為妻、善心誠實男、四禪為床座、解脫味為漿。
只要擁有真心,巢「空」了,生命何「空」之有?《人間福報》2000年6月8日
天堂在那裡
經常有人問:「天堂在那裏?」如果你對人間喜愛又安住,你就可以回答:「天堂在人間!」如果你覺得人間裏,人心險惡,是非混淆,你只覺得家庭的溫暖、家庭的可愛,你就可以回答:「天堂在家裏!」如果你覺得家裏的份子非常複雜,家人的意見也非常紛歧,只有自己獨處時才能找到片刻的寧靜,你就可以回答:「天堂在自己心中!」如果你的心裏充滿了瞋怒怨恨、憤世嫉俗、種種不滿,那你就可惜了,你的人生都沒有天堂,日子又怎麼好度過呢?
天堂在那裏?天堂在地獄的隔壁!
有一段趣談。天堂與地獄相隔的圍牆被颱風吹倒了,天帝與閻羅相約各派工程師、律師與銀行家共同成立「修復委員會」。閻羅王因天帝久久派不出人來,終於忍耐不住向天帝下達最後通牒,他要天帝負起後果責任,因為天堂與地獄如此沒有區隔。天帝無奈的說:「我天堂裏實在找不出這許多人才來!」
還有一個故事。天堂與地獄的人吃飯筷子都是三尺長,地獄裏的眾生,每當有人夾起菜要往嘴裏送,就會被左右的人搶了吃,因此彼此怨怪,爭吵不休;天堂裏的人,一樣用三尺長的筷子夾菜,但他們不是往自己的嘴裏送,而是你夾給我,我夾給你,因此你感謝我,我感謝你,彼此和樂融融。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每天都在天堂與地獄裏不斷來回,甚至在餓鬼、畜生,乃至在佛、菩薩等十法界中去來無數次。只要我們慈心待人,肯為別人服務,當下就是天堂;如果自私自利,心中充滿猜疑嫉妒,當下就是地獄。
在世間上生活,就算身處「天堂」,如果不能認識它的美好,天堂也會轉變成為「地獄」;如果懂得以佛法來處理困境,轉化厄運,那麼「地獄」也可以成為「天堂」。
《六祖壇經》說:「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天堂在那裏呢?只要你有真心、善心、直心、誠心,天堂就在你的心裏!《人間福報》2000年6月9日
信心是寶藏
已故哲學家方東美先生,曾在一次游泳時險遭滅頂。當他在水中掙扎時,忽然念頭一轉:我是一個哲學家,面對生死,怎麼可以如此驚慌失措呢?後經自己放鬆心情,竟然藉著水的浮力浮出水面,因而得以生還。這說明一個人只要對自己有信心,就能產生力量。
信心就是我們內心的寶藏,只要我們心中有信仰,就會產生信心;有了信心,就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現代人只知向外尋找能源;然而外在的物資即使再豐富,終究有告磬的一天,因此世界各國為了解決「能源危機」,無不派遣專家上山入海,到處探勘、開發能源。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開採能源的專家,只要我們懂得「反求諸己」,向自己的內心開採信仰的財寶,人生就會更富有。
信仰就是對真理信受奉行;能夠對所聞所解的道理信而不疑,當下就能獲得身心的清淨、產生無比的力量。老婆婆一心虔念「六字大明神咒」,雖然錯念成「唵嘛呢叭『牛』(吽)」,然而因為深信不疑,竟能使計數用的豆子不必手拿而主動歸位,這就是信心的力量。
信心與人生的關係密切,從許多名詞、用語中可以獲得印證,諸如信念、信服、信任、信奉、信守、信行、信賴、信譽、信義、信施、信解、信願、信條、信物、信託、信用卡、信用狀等;甚至鳥類中也有「信天翁」、大自然也有潮信、花信等。過去佛教有以衣缽為信,皇帝以玉璽為信;君子則以信譽為信,朋友更以有德為信。
做人要守信用,更要有信心;有信心的人,凡事「信守不渝」,何愁做事不能成功?僧璨大師的《信心銘》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有信心才能遠離一切對立、差別、是非、得失之妄念,而住於平等自在之境地;《華嚴經》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如果對真理狐疑不信,安能契入佛道?
信心是失敗時的火種,往往在你摸索的黑夜裏,照亮前面的路途。《信心門》之歌說:「世間的財富,要用信心的手去取;遼闊的江海,要用信心的船來渡。豐碩的果實,要用信心的根生長;無盡的寶藏,要從信心的門進入。有信心就有希望,有信心就有力量。信心是道德的根源;信心是智慧的媬姆,信心門裏有無限的寶藏。」
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對自己缺乏信心,是失敗的主要因素;有信心不但能成就世間的功業,更能長養出世間的菩提道業。世間上,還有什麼比信心更珍貴的寶藏呢?
《人間福報》2000年6月10日
感應的原理
有個小男孩對著山谷大叫「我討厭你」,藉以發洩心中的不滿,結果他驚訝的發現,周遭的人也都討厭他。小男孩哭著把情形告訴媽媽,媽媽安慰他,並且帶他回到山谷,要他再叫一聲「我愛你」,結果小男孩破啼為笑,因為他聽到四面八方的人也都告訴他:「我愛你」。
空谷回音,這就是感應!敲鐘鐘響,敲鼓鼓鳴,這也是感應。烏龜望蛋,孵化小龜;螟蛉有子,蜾負之,這也是感應。毒氣外洩,襲人喪命;溫暖如電,流入心房,這也是感應。
感應就是天地萬物、宇宙眾生之間的一種互動、呼應。看到月圓月缺,興起了歲月的流逝;目睹花開花謝,感嘆世間的無常,這都是感應。母子連心,魂牽夢繫,這也是感應。
感應也是因緣法,感應要有因緣條件。水不清,如何能影射景物?谷不空,如何能吞吐聲納?人如果沒一顆清淨、感動的心,如何能與真理相應,如何能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所謂「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這就是感應的原理。
生活中,一句話,就會讓人歡喜不已;一句話,也會令人痛苦不堪,這也是感應。喊一聲萬歲,就能獲得賞賜;罵一句昏君,也會鋃鐺下獄,這都是有因有緣的,這也合乎緣起法則。
經常有人問:念佛、誦經、超渡,為什麼一定會有感應?所謂「心誠則靈」,道理是一樣的。
有個禪師正在開示「阿彌陀佛」名號的功德,眾中有個青年不屑的反問禪師:「一句『阿彌陀佛』只有四個字,怎麼有那麼大的威力呢?」禪師不回答他的問題,只責備他說「放屁!」青年一聽,怒氣衝天的指著禪師責問:「你怎麼可以罵人?」禪師平靜的笑道:「一句『放屁』才兩個字,就有這麼大的力量,何況『阿彌陀佛』是四個字,你說怎麼會沒有威力呢?」
其實,「有感則應」,日常生活中,喝茶解渴、吃飯能飽,只要你留心,何處沒有感應呢?《人間福報》2000年6月11日
三世因果觀
面對謎樣的人生,有的人回想過去一生中,自己做了什麼?也有人妄想來生不知道會如何?更有人怨嘆此生種種的不如意。其實迷時不解,悟時始明,正如《三世因果經》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鑑古知今,有現知未,這不是「三世生命,一偈可明」了嗎?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循環,明明白白,偏偏有人對因果生出許多誤解,理由是:有的人作惡多端,但他一生榮華富貴;有的人善良有德,偏偏窮途潦倒。「善無善報,惡無惡報」,如此何來「因果」之有?如此「因果」,怎能叫人信服?
其實,因果是通於三世的,不能只看一時。道理很簡單,假如一個人過去在銀行裏儲蓄了很多存款,現在雖然作奸犯科,你能說不准他提用存款嗎?如果有人往昔負債過多,雖然現在做人善良,然而欠債還錢是必然的道理,你能因為他現在很有道德修養,就不用還錢了嗎?善惡因果,有一世的、有來生的、有多世的;善惡因果,不是不報,只是時辰未到!
再說,因果也有因果的原理,例如,健康有健康的因果,你要健康,就要保持身心的愉快,要過正常的生活,要有保健的習慣,而你不行此途,妄想念佛行善來求得健康,如此不合乎「如是因,招感如是果」的原理。所以,你要發財,你就必須勤勞生產;你要名譽好,你就必須有人格、有道德,須知健康有健康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經濟有經濟的因果、信仰有信仰的因果,吾人可不能錯亂因果。
因和果之間還有一個「緣」,因果是不能改變的,但是因為有「緣」的加入,其因果之間的關係就不一樣了。例如一棵大樹的長成,本身的種子可以決定果實的酸甜、大小,但是成長過程中的土壤、水分、肥料、空氣、陽光等助「緣」的條件好壞,都可以影響結果的品質,因此,「因緣果報」,誠信然也!
吾人的生命,推之往昔,可謂「無始」而來;望之未來,可說無窮無盡,在此「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中,生生不已,業報歷然。吾人現在的窮通得失,睽之三世,因果真乃絲毫不爽也。《人間福報》2000年6月12日
合作與分工
世間上無論做什麼事,合作才能成功;合作才有力量。例如,一個人的身體,眼睛要看,耳朵要聽,腳要走路,手要拿東西,嘴要說話,雖然功用不一樣,可是必須合作。合作,做人才能成功;合作,做事才能成就。
人的手掌有五根指頭,單靠一根指頭無法提物;如果五指「合作」並用,才能成為一個拳頭而有力量靈活做事。
又例如一根木柴,不容易燒得起火;一大把木柴放在一起,就能發出熊熊的火光。所以世間上一切成就,必須眾緣和合,必得集合眾多的力量一起合作,才能眾志成城。因此,人不要嫉妒別人,不要排斥別人,唯有大家合作,才能得到彼此的方便與順利。
在一間房子裏,住了瞎子、啞巴與跛子三個人。有一天,房子失火了,情急之下,瞎子請啞巴駝負跛子,由跛子指引啞巴找到出口,瞎子跟隨在後,三個人終於「合作無間」的順利逃出火宅。這個故事說明,人只要肯合作,就沒有辦不了的事,就沒有成不了的功。
宇宙人生中,地水火風,因緣和合,才能生長萬物;土木瓦石,條件具足,才能興建房子。礦物經過分子合作,才有合成化學、合成石油、合成樹脂、合成纖維等新產品;音樂表演要透過合奏、合音、合唱,才能發揮音域的寬廣和諧之美。商業經營,也有所謂的合股、合資、合夥、合作社之組織;國際間,也有合眾國、聯合國的政治形態。小沙石要「集合」才能堆砌成山丘;小水滴要「合流」才能匯聚成江河大海。合,才能大;合,才能高;合,才能好;合,才能成。
合作固然重要,但也要懂得分工,分工才能各司其職,才能分層負責。一個團體中,主管要懂得授權,授權就是分工;部屬要懂得團結,團結就能合作。分工與合作考驗彼此的默契,就像「二人三腳」,必須默契十足,動作一致,才能在缺陷中發揮互補的效能。
人體中,眼耳鼻舌各司其職,就是分工;五指握拳成掌,就是合作。但是,六根要能互用無礙,拳掌要能舒綣自如,才能成為一個五官健全、根身正常的人。在軍事作戰上,也有所謂「分進合擊」,經由不同的路線分別向目標包圍,才能一舉殲滅敵人。所以,當合作時要全力以赴的合作,當分工時也要做適當的分工。能夠分工合作,團體才會健全;懂得合作分工,人際才能圓融。《人間福報》2000年6月13日
不逆人意
人是群居的動物,在團體裏,如何受人歡迎?首先要能做到:凡事不執著己見,不主觀自我;對於別人的見解、看法,不能一味否決,遇事何妨先設身處地替對方設想,如此才能在團體中不受排拒,進而發揮影響力。普賢菩薩十大願中的「恆順眾生」,就是對民意的重視,也就是「不逆人意」。
「不逆人意」不是盲目的投其所好,不是鄉愿的曲意奉承;「不逆人意」是應世的慈悲、是處眾的智慧、是圓融人際的善巧、是廣結善緣的方便。佛教的「隨類應化、同事攝受」;儒家的「有教無類、因才施教」,都是化世的慈悲與智慧。能夠「不逆人意」,才能「應機說法」,才能「觀機逗教」。
所謂「不逆人意」,就是凡對真善美的追求,必能「從善如流」,必不執著。有「不逆人意」性格的人,必肯「與人為善」,不但凡事OK,不輕易說NO,即使拒絕,也有替代。
「不逆人意」就是對人的尊重包容。在生活中,兒女不逆父母之意,就是孝順;父母不逆子女之意,就是開明;屬下不逆主管之意,就是服從;主管不逆屬下之意,就是尊重;朋友相互不逆對方之意,就是知交。學習「不逆人意」,才能和平處事。
現代人經常否決別人,要用「不逆人意」來修養自己。「不逆人意」是最高貴的修養,是最高尚的情操。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須菩提,他對佛陀的尊重、順從,可以說「要他站,則不坐;要他坐,絕不站」;佛陀在因地修行時,身為須達拏太子,凡人民有所求,不論衣服、飲食、金銀珍寶、車馬、田宅,甚至妻子兒女,無不施與,因此又稱「善施太子」。此外,禪師的「唾面自乾」、「老拙自倒」等,都非一般人所能為也。
「不逆人意」的人做事能成;「拂逆人意」的人做事難有助緣。從政者若真能時時做到「民之所欲,常在我心」,必是廉明之吏。必受人民愛戴;修道之人,若能時時懷抱「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必是有德之士,必然道業有成!
「不逆人意」,實乃處世的最高智慧與涵養!《人間福報》2000年6月14日
情緒管理
吾人的身體,好像是一個村莊;在人體的村莊裏,住了各色各樣的人物,例如心中就包括天、人、地獄、餓鬼、畜生等,五趣六道都有。除此之外,主人翁的村長,就是吾人之心,它的各種喜怒哀樂和憂悲苦惱的情緒,也助長了人體村莊中複雜的是非。
情緒沒有定準,如:時而憤恨驕慢、時而昏沉懈怠;時而顛狂慳吝、時而驚慌無措。當一個人情緒不佳的時候,喜怒無常、蠻橫無明,做事前後不一、舉棋不定,讓人覺得很難和他相處。
有情緒的人,就好像工廠裏的機器不順,有時運作正常,有時故障連連。有的人形容人的情緒變化如天氣,晴時多雲偶陣雨,讓人捉摸不定;當一個人長期處在陰晴不定、冷熱無常的氣候中,身體如何能健康呢?因此,一個人即使再能幹,絕不能情緒用事;情緒化是立身處世的障礙,用情緒做事不容易給人信任,當然也就不容易成功立業。
過份情緒化是性格上的缺陷,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示;情緒化的人大都是非不分、事理不明。歷代暴虐無道的帝王將領,大致說來都是不能管理自己的情緒,結果導致國破家亡、身敗名裂。
情緒化就是一種負面的情感,例如不平、不滿、嫉妒、沮喪等;顯發在外的,自然而然就表現出粗暴、蠻橫、乖張、無理的言行。因此,要用感恩、知足、慚愧、反省、樂觀、明理、感動、發心等對治之。
當美麗的庭院裏有了雜草,就必須把它去除;當廚房裏有了垃圾,就要把它清理;當身上有了汙垢,也要將它洗淨;當心理的情緒有病了,怎能不把它治好呢?
語云:「一己之不治,何能天下國家為?」一個人要憑著正念、正勤、正道來做人處事,能透過般若觀照,正心誠意的做人,才能把人體的村莊治理得非常完美,使得上下有序、老幼尊卑各得其所,絕不會在情緒上計較。當一個人能夠把情緒管理好,才能找回心靈的主宰,也才能做自己的主人。《人間福報》2000年
6月15日
薰習的力量
古代的農家婦女,在衣櫥裏放置薰衣草,以便衣服充滿香味,這就是「薰習」的力量。
「薰習」是一種感染力、一種影響力。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儒家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學而時習之」,這也是薰習的力量。
佛教主張「多聞薰習」,又謂「薰修德業」;品德的修養,除了靠古聖先賢、父母師長的言教、身教之外,境教也很重要。環境可以使一個人在長期耳濡目染下,不知不覺受到潛移默化而改變氣質。所謂「橘化為枳」,種在淮南的橘子,移栽到了淮北就生出枳子;古代因有「孟母三遷」,故而才有後來的亞聖孟子,這都說明環境薰習的力量,不容忽視。
薰習就是透過眼耳鼻舌身心向外接觸境界,然後在八識田中留下種子,待因緣成熟,就會表現在外,成為言行舉止上的一種慣性,稱為「習慣」,又稱「習氣」。
習氣就像一個裝過香水的瓶子,即使香水用磬,瓶子上的香味卻久久不滅。習氣又如種子,儘管花開花謝,只要曾經結果,留下種子,又會成為下一期生命的開始。因此,佛教有所謂的「留習潤生」,又說:「煩惱易改,習氣難除」,已經證果的阿羅漢,因為往昔曾多世為女性的業力種子,今生仍會情不自禁的喜歡照鏡子;甚至苦行第一的大迦葉尊者,儘管生活嚴肅,仍禁不住「聞樂起舞」,這也是前世業力留下的結果。
有一個雕刻家,長期雕刻羅剎鬼像,不知不覺自己的臉相也跟羅剎一樣可怕;後來改雕佛像,不久竟然呈現滿面的慈悲祥和。
兩個賣魚的婦女,常期在魚肆裏生活,一日外出未及回家,因而投宿在一間充滿花香的旅店裏。兩個人徹夜未眠,後來只得拿出魚簍,才終於在魚臭味中甜蜜的睡去。
既然認識了「薰習」的力量,我們便應該不斷的提醒自己,平時要養成良好的習慣,要憶念好的、善的、美的人事物,如此才能留下善美的種子;有了善因業種,又何愁人生沒有善緣果報呢?《人間福報》2000年6月16日
積極的護生
佛教提倡不殺生,不殺生是一種慈悲;不殺生而護生,進而倡導生權平等,這是最合乎現代舉世所關心的生態保育,也是最積極的重視環保。
佛教對生命的尊重關懷,從一些偈語可以得到印證。諸如:「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姓,只為別形軀;甘肥任我須,苦痛由他受;莫叫閻王斷,自揣應如何?」、「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等。
不殺生就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儒家有謂:「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古人的「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這都是對生命的珍惜愛護。
根據佛教《六度集經》記載,佛陀在過去世為鹿王時,曾代替母鹿捨身,感動國王制定動物保護區,禁止獵殺。佛世時阿育王更廣植樹林,庇蔭眾生,設立動物醫院,規定宮廷御廚不得殺生等,凡此都是佛教對於護生的最好示範。今人若能設立動物之家,讓動物養老、醫療等,都是積極的護生。
現代素食風氣興盛,素食不僅有益健康,而且可以長養慈悲心。慈悲心就是不忍眾生苦之心;平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偶一不小心割傷或燙傷手指,即感痛楚,然而有些人卻為了一己口腹之慾,殺雞拔毛,宰豬殺牛,活魚生吃等。在此之時,可曾體會牠們垂死之痛?所謂「一指納沸湯,渾身驚欲裂;一針刺己肉,遍體如刀割;魚死向人哀,雞死臨刀泣;哀泣為分明,聽者自不識。」
豢養寵物也是現代人的時尚;然而所謂「人在牢獄,終日愁欷;鳥在樊籠,終日悲啼;聆此哀音,凄入心脾;何如放捨,任彼高飛。」把鳥雀關在牢籠裏,形同囚犯;如此虐待動物,亦不合護生之道。因此,不虐待動物也是護生,例如:不倒提雞鴨、不鞭笞牛馬、不彈射鳥雀,不垂釣魚蝦等。只是現代的社會,釣魚、釣蝦場到處林立,有的人雖然醉翁之意不在酒,純粹以垂釣為樂,儘管釣上來之後又再放生,但當下已對魚蝦造成傷害;如此欺負弱小,何樂之有?
其實,護生最大的意義是放人一條生路。給人方便、給人救濟、給人離苦;給人善因好緣,助成別人的好事等,這就是放生。放生、護生,才有生命的尊嚴。
《人間福報》2000年6月17日
過河要拜橋
有一句成語說:「過河拆橋」,意謂受人幫忙,事成之後,忘恩負義,這是不懂得感恩圖報。如果我們能夠「過河要拜橋」,這即是知恩報恩,是給予他人應有的回饋也。
走在路上,天氣炎熱,在樹下休息,要感念前人種樹,我們後人才能乘涼;想到身邊的歷史文化之豐美,必能感念古人的辛苦和成就。
因為有前人播種的因,才有我現在收成的果。如果沒有人肯把道路修好,到處坑洞,我必危險!如果沒有農夫春耕秋收,我焉能衣食具足?每個人的一生,可以說都是在社會大眾的共同成就下才得以生存,所以做人要有感恩心,要懂得回饋社會。
為什麼我們要提倡孝道?乃感念父母生我之劬勞也!為什麼要捐款做善事?為了感謝醫院救我、學校教我也!房屋失火了,因為有消防人員的奮力救助,便有人熱心捐獻消防器材;這是感念若無消防人員,我何能安享所有?此皆「過河拜橋」之行誼也。
有一個富翁,房屋落成之日,大宴賓客。他請建築工人坐上座,自己的兒女坐下座。人皆不解,富翁說:「工人是建房屋者,應坐上座;兒女是未來的賣屋者,應該坐下座。」
飲水思源,有恩報恩,才會更有人助緣。古人所謂「士為知己者死」,甚至「結草銜環」以報深恩。「滴水之恩,湧泉以報」的事例,更是不勝枚舉。
諸葛亮為報答劉備知遇之恩,全心輔佐後主阿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晉文公為了感念介之推隨從出亡十九年,特制寒食節,以紀念其忠貞廉潔。伍子胥為報漁夫救命之恩,退兵不打鄭國;韓信曾受漂母一飯之恩,功成名就後,特地回鄉謝以重金。
一個人如果不知感恩,表示內心貧乏;懂得感恩知足,則俯拾皆是財富。知感恩,懂惜福,才是富有的人生。為人處世,若能時時心存感恩,即使不如意的事也可以成為逆增上緣。因此,人與人的相處,若能時時懷抱感恩的心情,仇恨嫉妒便會消失無形,是非煩惱自然匿跡無影;能夠時常心存感恩,才能增長品德,變化氣質,生活中自可獲得和諧美滿。《人間福報》2000年6月18日
凡事要有則
做事要有原則,做人更要有原則。原則,是指多數事象共通的法則,也是合乎邏輯的常理。有原則就不會自亂方寸,有原則就不會自亂步伐。有的人在金錢面前,他有「要與不要」的斟酌,因為他有「原則」也;有的人在名利之前,他有「就與不就」的考量,因為他有「原則」也。
凡是一個人之所以為人所稱道,大都是在他應世的時候,能考慮到自己的人格、道德的原則;考慮到他與社會、他與別人的原則;考慮到是非善惡的原則。所以凡人都應該自問:自己做人處事有什麼原則呢?
所謂「不依規矩,不能成方圓」;規矩、法律就是「則」。火車不依軌道,出軌就沒有軌則;飛機飛航有航道,航道即軌則,偏離航道,則後果不堪設想。
平地起高樓,如果沒有依著地勢高低的規則,必不能建成;人,往上爬昇,如果沒有遵守人我相處的規則,即使功成名就,也是埋伏了許多危機。
在世間上做人,有時要方便一些,有時則要堅持原則。過份的方便就會不能入流;過份執著不當的原則,不合情、不合理,也是頑固。《大乘起信論》說:「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不變就是「則」。然而如果過份執著原則,不知變通,正如「刻舟求劍」,遺人笑柄;又如「宋襄之仁」,反顯迂腐。因此,小事情對人無傷的,不要執著,隨緣就好,但隨緣也不是全然沒有原則。所以,方便是智慧,也要看能方便不能方便;原則也是智慧,但也要看應該堅持不應該堅持。
則,有原則、法則、理則、規則。則,也不全然是四方的;則,也有曲線的、有圓形的、有三角形的。做人、做事沒有原則,就沒有步驟,就沒有章程規則。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尊重他人的基本原則;能以大眾為原則,以道義為原則,以多數為原則,以合理為原則,這是保持人格的基本原則。總之,凡事要有原則!因此,我們要把人、把事做好嗎?先要替自己設定,你的原則是什麼呢?
《人間福報》2000年6月19日
未來比過去美好
人,都有懷舊的習性,所謂「白頭宮女話當年」;不忘回憶過去,這是表示過去比現在美麗。然而「歲月不待人」,過去的終究已經「時過境遷」,就算夕陽無限好,也只是近黃昏。因此,人不能沉溺在過去的回憶裏;人的眼光要望向未來,要看得高、看得遠、看得到未來,人生才有希望。
有一隻小狗,整天追逐著自己的尾巴兜著圈子跑。大狗見了,不禁好奇的問明原因。小狗說:「難道你沒有聽說,我們狗兒的幸福是在尾巴上,我繞著圈子跑,就是為了追逐幸福,難道你不希望追求幸福嗎?」大狗說:「我只知道,只要我奮力向前走,幸福就會緊緊的跟在我後面。」
人,要活在希望裏,不要活在過去的記憶中!因為未來比現在更美麗;有未來,才有無限的希望。
人生在世,難免有順境逆境;順境時要淡,逆境時要忍,只要忍得過,再怎麼不順遂的事都會過去。再說,過去的失敗,正是未來言行的借鏡,是推動我們成功的力量。人只要能記取過去的教訓,改進現在,只要肯跟人結緣,就會有無限的未來。
依佛教的三世因果觀來看,生命不是只有一世。因為有過去,才有現在;因為有現在,才有未來;因為有未來,才有三世;因為有三世,才有希望。吾人生存在世間,只要活在希望裏,則明日會更好。
人生的成敗,難有定論。然而,一個人做事可以失敗,但不能做人失敗;過去可以失敗,但不能未來失敗。乃至過去的成就不管多麼輝煌,不能認為過去的光榮是可以永久被肯定的,現在的成就才是重要的,而「現在」馬上就會成為過去,又有下一個「現在」!因此,人不可以自滿,要依著善美的原則,不斷的改進,不斷的變通,未來就會比過去更美好。
一個人之所以不會進步,往往是因為自我設限。一個人不肯自我突破,不肯自求上進,只一味的陶醉在過去的回憶裏,別人是幫不上忙的。因此,吾人在世,縱然有了些許的成就,也都會成為過去,風光不再,回憶又有何用?假如我們能把身心努力的照顧現在,耕耘未來,則未來必然會比過去更美好,這是無庸置疑的!
《人間福報》2000年6月20日
培養興趣
人要有興趣,沒有興趣的人生,生活何其乏味!
興趣就是一種愛好。興趣有時是與生俱來的,例如有人天生喜歡文學、音樂、運動等;興趣也可以透過後天培養,例如有些父母從小培養兒女彈琴、繪畫、舞蹈等才藝。興趣有時候是選讀科系或就業的主要考量,例如有人喜歡文科、有人偏好理科、有人鍾情工科;而喜歡遨遊四海的人,往往以導遊、駕駛、空服員為職業。興趣有時則是一份責任、一份悲心,例如投身公益事業,或加入義工行列,或是為了教化世間而以宗教師為職志等。
有時候為了充實自我,也會培養出閱讀、寫作、書法、電腦等興趣;有時候興趣只是純為消遣,例如集郵、下棋、養寵物、蒔花植草、看電影、逛街、購物等。從興趣雅好也能凸顯一個人的身分、財富,例如有錢人以集骨董、集錢幣為興趣;甚至興趣也可以是一種信仰生活,例如誦經、念佛、坐禪、抄經等。有時候因為羡慕別人在某個領域有傑出的成就,於是心生嚮往之餘,也能培養出相同的興趣;有的人則是從興趣中發展出自己的專長,不但成就自己,也能造福人群。
不管興趣的養成是基於什麼因素,重要的是不能有不良的嗜好,例如嗜賭成性、嗜酒如命,甚至嗜食、嗜睡,乃至抽菸、吸毒、遊蕩、惡口、說謊等,此皆不良的習性,不能名之為興趣。興趣更不能「嗜好成癖」而「玩物喪志」,例如學生沉迷於電動玩具、飆車、電腦網路等而荒廢課業;政府官員則因為熱中打高爾夫球而怠忽職守等等。興趣尤其不能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例如養寵物,一旦興趣不再就棄養,於是形成流浪狗、流浪貓充斥街頭,不但不人道,而且造成社會問題。
人的一天有廿四小時,除了吃飯、睡覺、工作之外,也要有正當的娛樂來調劑生活。因此,現代的學校教育主張「德智體群育樂」並重,可見正當的興趣也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環。一個人年輕時若能培養各種正當的興趣,年老時才容易度日。
興趣是開發潛能的動力,是安享晚年的寄託,是日常生活的調劑。一個人若能從事合乎自己興趣的工作固然幸運,如果不能,也要從工作中培養興趣,能夠樂在工作之中,這才是培養興趣之要。《人間福報》2000年6月21日
美好的創意
人,要有創意;有創意才能求新,有創意才能求變!
創意是美好的,有人說現在的台灣社會如何的不好,但是我們的社會畢竟也有許多美好的創意。因為有創意,台灣才有今日傲視全球的經濟奇蹟;因為有創意,台灣才有今日執世界牛耳的電子工業;因為有創意,台灣才能走上自由民主;因為有創意,台灣才能百家爭鳴、萬花齊放。
創意,讓社會更美好;創意,讓人生變富有;創意,讓人間能和諧;創意,讓事業有進步。
半個世紀以來,台灣創造了許多歷史性的奇蹟,從過去的平房矮屋,到現在有了八十層以上的高樓大廈;從過去顛簸不平的碎石小路,到現在建造了多條的高速公路;從過去手搖式的電話,到現在人手一機的大哥大;從過去簡陋的小店鋪,到現在應有盡有的百貨公司;從過去路邊的早餐豆漿攤,到現在廿四小時營業的便利商店;從過去沒有電視台,到今日創造出一百家以上的衛星電視台;從過去家庭式的客廳工廠,到現在規模弘大的加工出口區;從以往小小的科學研究室,到現在引領尖端科技的科學園區;從過去螺旋槳的飛機,到現在飛行全世界的噴射客機;從過去數間大學,到現在分佈全省的數百間大專院校;從過去數家報社,到現在報禁解除,人人皆可辦報;從過去沒有民意代表,到現在台灣有了數千個代表民意的人士;從過去威權統治,到現在平民可選總統等。
創意,創意,多美好的創意!創意就是改造社會的新理念。創意,創造了美麗的新台灣;創意,創造了富有的新社會。我們也不時提出一些有創意的新觀念,提供給社會。例如:
「現代的家庭、學校教育,要以鼓勵代替責備。」
「現代的社會福利,應該健康的人出錢,為有病的人醫療。」
「現代的旅館經營,何妨把總統套房讓平民住一住。」
「現代的管理學很多,最高的管理就是管理自己。」
「懂得以『不要而有』,才能真正的『擁有』。」
「懂得做義工的義工,社會才會有更多的義工。」
「要把歡喜佈滿人間,因為我們是為歡喜才來人間的。」
「給,是最富有的人;貧窮的人,才會貪、才要受。」
創意富有了人生,創意帶動了台灣的生命力。朱熹有詩云:「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創意就像活水源頭,沒有創意的人生,死水一灘;有創意的人,生命才能生生不息,才能永遠常新。所以,每個人都應該發揮利人利世的創意,讓創意為自己、為大眾,創造出更美好的明天。《人間福報》2000年6月22日
要有企圖心
世間上,促成一個人進步的力量很多,「企圖心」是一個很重要的力量來源。因為有企圖心希聖希賢,所以要立志發願;因為有企圖心為國為民,所以要發憤圖強。有企圖心,才能完成人生的目的。
企圖心不是圖謀不軌,不是為一己之私而鑽營;企圖心必須導向利人濟世的悲心弘願,必須是向真、向善、向美的動力,如此才不會助長犯罪。
世間上,有的人為了對社會貢獻,為了造福鄰里,所以犧牲奉獻、奔走呼籲;也有的人對忠義道德心生嚮往,因此即使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也是心甘情願。反之,有了不良的企圖心就會引發不好的結果,例如貪贓枉法、貪汙舞弊、奸巧拐騙、行使詐術、吹牛拍馬、貪得無厭、損人利己、不擇手段等投機取巧的僥倖心理。因此,企圖心的善惡,在君子與小人之間立刻顯現;企圖心的好壞,在忠奸之前立即分辨;企圖心的大小,在聖凡之中立即分明。
企圖心不是憑空等待,有了企圖心想要成就大事,就應該起而企劃謀擘,進而付之行動,如此才能實現願望。
古今多少名人之所以能成就不世偉業,皆因胸懷壯志;因為有大願心、有大企圖心,故能有所成就。例如:班超「投筆從戎」,因為他有效法張騫出使西域的企圖心,終於立功異域,名垂青史;劉秀「得隴望蜀」,因為他有統一全國大業的企圖心,因此蕩平逆黨,得遂所願。歷代多少寒門士子,十年苦讀,終能一舉成名,也是因為有求取功名,光宗耀祖的企圖心;乃至武則天、朱洪武因為有稱帝的企圖心,故能以布衣之身君臨天下。
近代享譽學術界的李遠哲、高希均,雖然出身寒微,因為懷抱一份學者報國的企圖心,故能在科學與經濟的學術領域大放異彩。再如縱橫商業界的吳修齊、王永慶;聞名藝術界的齊白石、張大千;乃至當前政治界的新舊任總統李登輝、陳水扁先生,都是在困境中苦讀苦學有成的典範。
所謂「三代之前,唯恐好名;三代以後,唯恐不好名。」現代則唯恐沒有企圖心;沒有企圖心則懈怠墮落、消極頹唐,一事無成。因此,做人要有做好人、做大人、做偉人、做專家學者的企圖心;要有希聖希賢、成佛作祖的企圖心,如此才不會空到人間走一遭。《人間福報》2000年6月23日
社會是學校
現代的社會,處處講究學歷文憑,不論政府機關綸才取士,或是私人公司招考員工,莫不將學歷列為考核要點。然而,如果我們認識釋迦牟尼佛、孔子、耶穌的歷史,不知道他們的學歷又該如何算法?
孔子說:「人非生而知之,乃學而知之。」學習途徑,除了正規的學校教育之外,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同等重要。
有人說,社會是一個大染缸;其實,社會更是我們學習的大好環境。社會正如一所大學,它所看重的是學力,而非學歷。
中國自秦漢以降,雖設有考選制度,用以拔擢人才,然歷代多少輔相賢臣、素士文人,例如姜子牙、周公旦、諸葛孔明、伯夷、叔齊等,並沒有人考敘他們,他們無不是自學有成,素孚德望,因此受到帝王的禮遇尊崇。可見一個人的能力應比文憑重要。
人的一生,歲月有限,故要自我要求,自我激勵,自我學習。明朝擅長畫荷的王冕、現代畫蝦靈動的齊白石,他們同樣都是從無限的天地中,以師法大自然而自學有成的典範。乃至近代國學大師王雲五,也是經由社會大學自學成功的素人學者。
再如佛教裏的一些高僧大德,大都是受生活磨練,對真理有了體驗而造就出的不世之才,如六祖的八月樁碓、百丈的務農、雪峰的飯頭、楊岐的司庫、道元的種菜、臨濟的栽松、溈山的粉牆等。
現代的社會中,有的軍人從小兵做起,可以擢升到將軍;有的文官從科員做起,可以升任為部長。可見得在學習過程中,靠人指導是一時的,靠自己用心用力,才是要緊。
「接受」是最好的學習態度,能接受多少,未來的成就就有多少。一個人有機會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當然很好,如果沒有,「大塊假我以文章」,宇宙人生,那樣事物不能學習?所謂「青青翠竹皆是妙諦,鬱鬱黃花無非般若」,在社會上,每天發生在我們周遭的善惡因果業報,不都是我們的教科書嗎?古來多少聖賢苦學奮鬥有成的故事,不都是砥礪我們向上的名人傳記嗎?每日報章雜誌所報導的新聞資訊,不都是我們取法的經驗閱歷嗎?只要有心,無處不是我們學習的環境。因此,社會就是我們的學校,學與不學,端視有心無心耳!《人間福報》2000年6月24日
自知之明
人,知道事、知道理、知道學、知道人,都不算「知」;真正的「知」,要知道自己,才是真知。
現在社會上,即使有的人很聰明,博通政治、經濟、社會、科學、天文、地理等,然而「知」得愈多,可能愈不知。因為禪宗說「大事未明,如喪考妣」,若是不能知道自己,總是無知也。即以簡單的一個問題來看,「人,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數千年來除了佛菩薩、羅漢以外,幾乎很少人能把此事弄明白,所以不能自知,又何能知人、知事、知理呢?
現在有很多人雖然知識豐富,但是見解不正,導致知識生病了。知識生病,就成為「痴」;因為愚痴,因而不能認識世間真相。這個世間的林林總總,在一個悟道者看來,其實是個顛倒的世界、愚痴的社會、邪見的人生,處處都是自我惱害啊!
去除愚痴,佛教提出般若智慧的方法,例如:明白因緣,可以去除愚痴;懂得觀空,可以消除愚痴;能夠無我,可以洞澈愚痴;只要理直,可以解脫愚痴。然而,般若處處求,如果不能自知,又何能認識般若呢?
知人很難,知事也很難,知理更為難。但最重要的,人要知道自己,才能改進缺點,才能發揮自己的長處。一般人的問題,出在於不知道人與我的關係;因為不懂「共體共生」的道理,因此不能生起慈悲心。一般人不了解心境一如、不能心境合一,因此心被境界所轉,心被外物奴役。因為反主為奴,故而不能自知。
其實,人的自性本來清淨無染,我們的真如自性本自清淨,因為一念不覺,不能自知,故而忘失自家本來面目,所以沉淪苦海。人因為從愛而生,愛不能淨化,因愛而被愚迷所囚,故而不能解脫,所以不能了生脫死。
《般若心經》說:「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能夠認識自己,就能心無罣礙;能夠認識自己,才能圓滿人生。
然而,人之不自知,正如「目不見睫」;人的眼睛可以看見百步以外的東西,卻看不見自己的睫毛。多少人每天忙於計較別人的得失成敗,指責他人不如法,卻忘了關心一下自己的起心動念;對於自己的理想、自己的責任、自己的使命,如果不能認識,往往庸碌一生,一事無成。因此,人要自知,有自知之明,才能明理,才能成為一個健全的人。《人間福報》2000年6月25日
人獸之間
孟子云:「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當一個人的所言所行、所做所為不合於「人」的條件時,往往被譏為「禽獸不如」。
那麼,人與禽獸之間到底有何差別呢?《禮記》云:「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左傳》亦云:「人所以立,信、知、勇也!」孔子更說:「行己有恥。」此皆說明:人與禽獸最大的不同,在於人有仁心、人講信義、人能好禮、人知廉恥。因此,崇禮好義是為人;感恩知恥是為人;有情有義是為人;有慈悲惻隱之心是為人。
人之有別於禽獸者,除了人有道德人格之外,更重要的,人有理想、有抱負,而禽獸只求三餐溫飽,不知理想為何物也。
動物中,草食的牛馬羊鹿等,水草之外,別無所求;肉食的虎豹豺狼等,一旦吃飽了,即使牛羊在旁,牠也無動於衷。
人,雖然自稱為「萬物之靈」,自覺比禽獸高等,但是動物中也有不少為人所稱道的行誼,例如螞蟻團結、蜜蜂勤勞、獅虎護子、狗育虎豹等;乃至犬守夜、雞司晨、信鴿千里傳書、蝴蝶萬里尋根等。甚至動物中也有知恩報恩的美事,例如羔羊跪乳、烏鴉反哺、義犬救主、牛馬報恩等等;相較之下,有時人反不如禽獸,因此世間到處充斥著「豬狗不如」、「狼心狗肺」、「蛇蠍美人」、「人頭畜鳴」之輩。
本來,人有人性,獸有獸性;一旦忘記性,則無異禽獸也。
人,為什麼會忘記了自己是人呢?因為人也有人性的弱點!人在名位權勢之前往往會迷失自己,在聲色貨利之前往往會忘失本性,在瞋恨嫉妒之前往往會喪失理智。是故古今中外,多少帝王之家,如楊廣弒父殺兄、武則天殺女囚子等;為了爭權奪位,不惜骨肉相殘、同室操戈,除了印證「最是無情帝王家」之說外,其實,在平民百姓之家,又何嘗沒有為財為利而兄弟鬩牆、父子反目的戲碼上演呢?這也說明「利令智昏」的可怕。
人有理智,人能分辨是非善惡,然而在利字當頭,如果不能用道德戰勝貪婪私欲,則與禽獸何異?反之,若以「眾生皆有佛性」而言,禽獸何嘗沒有人性?是故人獸之間,其實就在於是否能守護真心?如果人能做到不欺暗室,不讓真心被聲色貨利所蒙蔽;能夠仰無愧於天,俯無怍於地,則庶幾不愧為人矣!《人間福報》2000年6月26日
人不可自輕
人體有多重?從五十公斤到一百五十公斤,有數可計也!人格有多重?人心有多重?則不可計也!
人的重量不是物質上的,是精神上的道德、智慧。一個人生時對家庭、社會貢獻多少?是要由大家來評鑑衡量的,一個人的功過成敗如何?則有待歷史給予認定,不是靠自吹自捧而來的。
有的工人一天的勞累,只值數百元;有的企業家,幾句話,別人可以致送數萬元,從金錢上就可以分出人的價值多少?有的人為求高官厚祿,一呼即來;有的人對功名利祿,避之唯恐不及,此等人的價值也可以從道德修養上看出端倪。
民初,袁世凱妄想稱帝,他以十萬銀元要求梁啟超不要發表「異者,所謂國體論也!」一文,梁啟超不為所動。梁先生的人格價值何止千金萬兩?
胡適之在中華民國第一次立法行憲時,蔣中正請他當總統,但胡先生不為總統名位所動,他婉拒了。胡先生的人格價值多少?不言而喻。
過去的禪師只求悟道;雖成佛作祖,吾不為也!反觀今之人心,有的人為了爭奪家產,棄兄弟情義於不顧,彼此爭得頭破血流,甚至鬧上法庭;但也有的人一言不發。遠走他鄉,兄弟之情誼,孰輕孰重,也可了然。
過去民間嫁娶,只要多少聘金?多少頭豬?即可娶回一個新娘;甚至買妾有價!但是,人的尊嚴何價呢?齊人寧可挨餓也不食「嗟來之食」;從苦難中、從窮苦時,最能看出一個人的氣節、尊嚴何價!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一向自視文學造詣很高,和高僧往來的公案更是眾多。有一次,他想試試玉泉禪師的悟境,於是化妝成達官貴人去見禪師,禪師看到他,上前招呼:「請問高官貴姓?」蘇東坡機鋒回答:「我姓秤,專門秤天下長老有多重的秤!」玉泉禪師大喝一聲,然後說:「請問我這一聲有多重?」蘇東坡啞口,內心大服。
《論語》云:「君子不重則不威。」我們的行為,一舉一動要自重;講話,一言一行要自重;處世,一事一物要自重;人生,一時一刻要自重。人若不自尊自重,何能要求別人尊重之。所謂「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人必自輕而後人輕之。」故而吾人立身處事,不但不能自傲,更不能自輕也!《人間福報》2000年6月
27日
智慧的人生
有人希望擁有洋房,有人希望擁有汽車,有人希望擁有嬌妻,有人希望擁有子女;也有人希望擁有土地、田產、股票、珠寶等。其實這些都不是最好的擁有;人生最好的擁有,就是智慧。
智慧是人生的導航;遇到逆境,懂得用智慧來轉,便能開拓出另一番的天地。
所謂智慧,「智」者從「知」,汲取知識是智慧的開始。然知識是用學的,智慧是用悟的;能「日進新知」,並將知識活用於生活,融入於生命,這才是真智慧。平時聞法、思法、修法,可以幫助我們開啟智慧。
人類文明之所以一日千里,不是金錢造就的,而是眾人智慧的結晶。世間上最可怕的是無明;開顯心中的智慧才是斷苦之本。有智慧的人,對於任何事物都有正確的認識與了解,而不至於走入邪途。
智慧就是財富,一個人的勞力有限,真正的能源在於內心的智慧;能夠開發內心的能源,人生才會活得充實、快樂。
「別人看到外,我看到內;別人看到相,我看到理;別人知道點,我知道面。」這就是智慧;「感謝因緣」,就是有般若的智慧人。《六祖壇經》說:「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能夠「知過改過」,更是大智慧。
有智慧的人,懂得尋找生命的根源;懂得提起「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的疑情。有智慧的人,凡事往大處著眼,並能識大體,不會為了私事而和人計較,自然能夠受人尊敬。有智慧的人,越是緊急的時候,越能鎮靜沉著;唯有在鎮靜中才能想出應付事變的方法。憤怒,就像在平靜的湖面上丟下一塊大石,會擾亂原本清澄的智慧,無法正確判斷事理而貽誤自害。
老子說:「大直若屈,大巧若拙。」真正有智慧的人,必懂韜光養晦,必懂內斂含蓄,所謂「大智若愚」是也。
智慧乃靠先天的稟賦及後天的努力,兩者相較,後天的努力遠較先天的力量大。因此,不要羨慕別人的聰明智慧,有其因,才有其果;若不種因,徒羨其果也是枉然。要緊的是,自己要立志,再加以恆心,如此才能活出有智慧的人生,才是成功在望的人。
佛說:智慧就是般若;般若則能度己度他也!《人間福報》2000年6月28日
念力增上
人的心念,快如瀑流,念念不停。「念」,非常重要,有善念,有惡念;善惡之念就好像人生的兩條路,善念走向天堂,惡念走向地獄。
所謂惡念,就是妄念、邪念、欲念;所謂善念,就是正念、道念、淨念。「念力增上」者,就是要吾人去除惡念,增加善念。
佛教為了要人去除妄念,提倡念佛法門,亦即要吾人以念佛的「正念」來對治貪瞋愚癡的「妄念」。然而真正說來,妄念固然要去除,正念也不能執著,因為「動念即非」,所以要以「無念」來去除「正念」。六祖大師的曹溪法門,提倡「無念為宗」;所謂無念,就是「念而不念、不念而念」。無念就是不執著,那是最高的境界;能夠「無念」,則生活裏自能隨喜、隨捨、隨心、隨緣!
念,在吾人心中翻滾不停。一般人每天可以說都是生活在「妄念」裏,念人我是非、念得失有無;念頭帶著吾人在十法界中游走不停。一念善,諸佛菩薩、天人之境;一念惡,惡鬼畜生,諸苦相現。吾人身心所以不能安住,就是因為「心」被「念」頭牽引,輪轉不停,因此不得安寧。
吾人每日休息的時候,眼、耳、鼻、舌、身都會停止活動,唯有心念仍然東游西盪、上山入海,一刻不曾稍歇。為了要把念頭修好、修正、修淨,所以佛陀指示我們要修「六念法門」,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乃至「四念住」,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主要的,也是為了對治我人心中的顛倒妄念。
經云:「心如冤家身受苦」,經典裏把念頭當作盜賊、惡馬、惡象等,必須調伏。因此,有的人到深山裏苦修,有的人在關房裏苦學,各種的修行法門,無非都是為了對治心中之一念也。
所謂「染情染境」,吾人的心,一旦被染著,然會以牛糞心看人;反之,以佛心看人,一切皆佛。因此,吾人若能時刻自我「觀心」,讓希聖成賢、成佛作祖的「念力增上」,讓真善美的淨念相續,進而心無住著,泯然清淨,這就是最大的修行也!
《人間福報》2000年6月29日
藝術的人生
世間上,凡一切事物具有審美的價值者,統稱為藝術。藝術不只是一幅畫、一個雕刻,甚至一首歌、一筆字、一個建築、一場講演,只要能給人美感,可以引起別人的共鳴,能夠讓人的心靈昇擴大,這就是藝術,這也是藝術的價值所在。
幽默大師林語堂先生提倡「生活的藝術」,即穿衣吃飯,行住坐臥,都有藝術在焉!一般人喝茶,但有的人品茗;有的人愛書,也有的人捕捉書中的智慧,這就是藝術。
人的生活離不開美感,從生活中感受、領略美的事物,才能享有藝術的人生。世間上,有的人脂粉庸俗,這是因為沒有藝術;有的人氣質高雅,這就是藝術。有的人只是注重外表的事相,而沒有內涵;沒有內涵,即使是一幅畫、一首詩,也不是藝術。
藝術講究的是「美」。一朵花,靜靜的開放,不一定美;但其隨風搖曳,婀娜多姿,才更是風姿綽約,更有美感也。一幅畫,雖然色彩斑斕、景致幽靜;但也要有高低曲線,深遠難測,才能耐看,才是藝術,才是美的作品。
藝術是人類情感與智慧的結晶,透過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不同的藝術,包括音樂、舞蹈、繪畫、雕刻、語言、文學、戲劇、電影等。藝術可以透過眼耳的觀賞聆聽,從視聽上去感受它的美;藝術尤其需要用心靈去體會,才能豐富人生。
生活中,懂得幽默,就是一種藝術。近代知名的詩人作家郭沫若先生,為人風趣幽默。有一次應邀參加漫畫家「廖冰兄」的畫展,席間,郭沫若問廖冰兄,為什麼取了這樣一個奇怪的名字,自稱為「兄」?一同出席的版畫家王琦搶著代為回答:「他妹妹名冰,所以他叫冰兄!」郭沫若一聽,說道:「喔!我明白了,郁達夫的妻子一定叫郁達;邵力子的父親一定叫邵力。」一句話,引得滿堂賓客捧腹大笑。
宋代的石曼卿學士,有一次出遊報寧寺,侍從不小心使馬受到驚嚇,馬背上的石曼卿因此摔了下來。隨從大罵侍從,而石曼卿只溫和的握著馬鞭,對隨從說;「好在我是『石』學士,如果是『瓦』學士,豈不要摔破了。」
一句幽默的話,一些和善的語言,會化解人的難處,這就是生活的藝術。所以,人,不一定要擁有萬貫家財,也不一定要日日高朋滿座,但何妨為自己營造一個藝術的人生,讓自己的心靈時時浸淫在真善美的境界裏,這樣的人生,何其高雅,何其富有啊!
《人間福報》2000年6月30日
不當的朋友
古人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世間上,君子以道為友,小人以利為友;不管什麼時候,人總離不開朋友。
儒家把「朋友」定為五倫之一,可見朋友的關係是有道德倫理可以規範的。朋友對人的一生非常重要,所謂「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人生的前途事業,與交友得當與否,有密切的關係。
《經》說:「友有四品: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如花、如秤的朋友是不好的損友。因為,如花的朋友,在他有求於你的時候,視你如寶貝;當你沒有利用價值的時候,他就棄你如敝屣。如秤的朋友,當你有辦法的時候,他就卑躬屈膝的向你低頭;當你失勢的時候,他就昂起頭來看不起你了。因此,朋友要交「如山如地」的朋友,這才是可以共患難、同生死的益友。
一般社會上說,朋友要俱備三個條件:一、友直;二、友諒;三、友多聞。其實,朋友有多種:有吃喝玩樂的朋友、有共同創業的朋友、有同甘共苦的朋友、有虛情假意的朋友。有的人因朋友而終身受益;有的人因為朋友而陷入不拔之地,所以交友不能不慎重。
戰國時代,同在鬼谷先生門下受業的龐涓與孫臏,本是同學又兼好友,後來龐涓因為嫉妒孫臏的才華在他之上,於是設計陷害,使得孫臏險些喪命。因此,朋友之間要能互相成就,不要嫉妒障礙;能夠「成人之美」,才能做朋友。
朋友之交,重要的是誠信、正直、互助、體諒。所謂「能容諫諍之友,勿交阿諛之人。」人的一生,如果能有幾個「莫逆之交」、「刎頸之交」、「金石之交」、「金蘭之交」、「杵臼之交」、「布衣之交」、「管鮑之交」的「患難諍友」,那是莫大的福報;否則寧可沒有,也千萬不作「市道之交」、「烏集之交」、「勢利之交」。
古人對朋友的選擇,極重品德。管寧與華歆本是同席讀書的好友,有一天,門外車聲隆隆,人聲鼎沸;華歆禁不住好奇,一再向外探頭張望。管寧一見,認為華歆不是一個值得交往的朋友,因此與之「割席絕交」。
儒家說:「近朱者赤、近墨則黑。」洪自誠說:「結交益友,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結交惡友,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朋友之交,應以「規過勸善」為要,切莫「朋比為奸」。萬一交到不當的朋友,一生終將受害,豈可不慎!
《人間福報》2000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