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星雲大師談處世
星雲大師

談勤勞 - 星雲大師略傳

江蘇江都人,1927年生,十二歲於宜興大覺寺禮志開上人出家。 1947年焦山佛學院畢業;1949年赴台,擔任《人生雜誌》主編、台灣佛教講習會教務主任;1953年任宜蘭念佛會導師;1957年於台北創辦佛教文化服務處;1962年建設壽山寺,創辦壽山佛學院;1967年開創佛光山,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風,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之宗旨,致力推動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業,並融古匯今,手擬規章制度,印行佛光山徒眾手冊,將佛教帶往現代化的新里程碑。

在出家一甲子以上的歲月裡,陸續於世界各地創建二百餘所道場,如西來、南天、南華等寺,分別為北美、澳洲、非洲第一大佛寺。並創辦十八所美術館、二十六所圖書館、四所出版社、十二所書局、五十餘所中華學校、十六所佛教叢林學院,暨智光商工、普門高中、均頭中小學等。此外,先後在美國洛杉磯、中國台灣、澳洲悉尼等創辦西來、佛光、南華及南天(籌辦中)等四所大學。 2006 年西來大學正式成為美國大學西區聯盟(WASC)會員,為美國首座由華人創辦並獲得該項榮譽之大學。

1970年起,相繼成立育幼院、佛光精舍、慈悲基金會,設立雲水醫院、佛光診所,協助高雄縣政府開辦老人公寓,並與福慧基金會於大陸設立佛光中、小學和佛光醫院數十所,育幼養老,扶弱濟貧。

1976 年《佛光學報》創刊,翌年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編纂《佛光大藏經》、《佛光大辭典》。 1997年出版《中國佛教白話經典寶藏》、佛光大辭典光盤版,設立佛光衛視(現更名為人間衛視),並於台中協辦廣播電台。 2000年創辦台灣地區第一份佛教日報《人間福報》,2001年將發行二十餘年的《普門》雜誌轉型為《普門學報》論文雙月刊;同時成立法藏文庫,收錄海峽兩岸有關佛學的碩、博士​​論文及世界各地漢文論文,輯成《中國佛教學術論典》、《中國佛教文化論叢》各一百冊等。

大師著作等身,撰有《釋迦牟尼佛傳》、《星雲大師講演集》、《佛教叢書》、《佛光教科書》、《往事百語》、《佛光祈願文》、《迷悟之間》 、《當代人心思潮》、《人間佛教系列》、《人間佛教語錄》等,總計近兩千萬言,並被翻譯成英、日、西、葡等十餘種文字,流通世界各地。

大師教化宏廣,計有來自世界各地之出家弟子千餘人,全球信眾​​則達百萬之多;一生弘揚人間佛教,倡導地球人思想,對歡喜與融和,同體與共生,尊重與包容,平等與和平,自然與生命,圓滿與自在,公是與公非,發心與發展,自覺與行佛等理念多所發揚。 1991年成立國際佛光會,被推為世界總會會長;於五大洲成立一百七十餘個國家地區協會,成為全球華人最大的社團,實踐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理想。創會以來,先後在世界各大名都,如洛杉磯、多倫多、巴黎、悉尼等地召開世界會員大會,每次與會代表都在五千人以上;2003年通過聯合國審查肯定,正式加入聯合國非政府組織NGO)。

為促進世界和平,大師曾與南傳佛教、藏傳佛教等各領袖交換意見,世界上亦德風遠播,舉其犖犖大者如:1995年獲全印度佛教大會頒發的佛寶獎; 2000年在第二十一屆世界佛教徒聯誼會上,泰國總理乃川先生頒贈佛教最佳貢獻獎,表彰大師對世界佛教的成就;2006年獲香港鳳凰衛視頒贈安定身心獎,以及世界華文作家協會頒終身成就獎,美國共和黨亞裔總部代表布什總統頒贈傑出成就獎

1978年起,先後榮膺美國東方大學、智利聖多瑪斯大學、泰國朱拉隆功大學、韓國東國大學、泰國瑪古德大學、中國台灣輔仁大學、澳洲葛雷菲斯(Griffith)大學等校之榮譽博士學位。

1988年,被譽為北美第一大佛寺的西來寺落成之際,除了傳授萬佛三壇大戒,為西方國家第一次傳授三壇大戒外,同時主辦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第十六屆大會,開啟海峽兩岸佛教界代表同時參加會議之先例,為兩岸佛教界首開平等交流之創舉。

19982月遠至印度菩提伽耶傳授國際三壇大戒及多次在家五戒、菩薩戒,恢復南傳佛教國家失傳千餘年的比丘尼戒法。 200411月至澳洲南天寺傳授國際三壇大戒,為澳洲佛教史上首度傳授三壇大戒。大師並積極推動台灣地區佛誕節的設立。

1998 48日,大師率團從印度恭迎佛牙舍利蒞台安奉;200110月前往美國紐約“9·11事件地點,為罹難者祝禱;2002年元月與大陸有關方面達成佛指舍利來台協議,以星雲牽頭,聯合迎請,共同供奉,絕對安全為原則,後組成台灣佛教界恭迎佛指舍利委員會,至西安法門寺迎請舍利蒞台供奉三十七日;20037月,大師應邀至廈門南普陀寺參加海峽兩岸暨港澳佛教界為降伏'非典'國泰民安世界和平祈福大法會;同年11月,應邀參加鑑真大師東渡成功一二五年紀念大會;隨後率領佛光山梵​​唄讚頌團,首度應邀至北京、上海演出;20042月,兩岸佛教界共同組成中華佛教音樂展演團,至台、港地區,以及澳、美、加等地巡迴展演;20063月,應邀到享有千年學府之譽的湖南長沙岳麓書院,講說中國文化與五乘佛法,是為歷史上第一位到此講學的出家人。同年4月應邀出席於杭州舉辦之首屆世界佛教論壇,並發表主題演說如何建設和諧社會,寫下宗教和平交流新頁。

2004 年應聘擔任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宗教委員會主任委員,與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道教等領袖,共同出席和平音樂祈福大會,促進宗教交流;11 月,與瑞典諾貝爾文學獎審查人馬悅然教授及漢學家羅多弼教授就佛教與文學佛教與世界和平進行交流座談。

大師自1989年訪問大陸後,便一直心系祖國的統一,主張一個中國。近年回宜興復興祖庭大覺寺,並捐建揚州鑑真圖書館、接受蘇州寒山寺的贈鐘,期能促進中國統一,帶動世界和平。

大師對佛教制度化、現代化、人間化、國際化的發展,可說厥功至偉!

台灣佛光山法堂書記室

自序 人生時空的圓

人生在世,歸納而言,就是與兩種人相處,一是自己,一是他人。

自處處人,就像在畫圓,以自覺、自度為圓心,以慈悲、利他為半徑,所畫出來的一個人生時空的圓。

自處看似簡單,其實微妙難言。有的人終其一生,不曾真正認識自己、探掘自己;不曾好好處理在悲喜、起落或失衡、匱乏等等情境下的自己。有一位偉大的師父,在我還是一個小清眾時,曾經對我說過一段話:你以為自己很窮,什麼都沒有,其實只要我將喝茶的錢省下一點給你,你就用不完。但我就是不給你錢,你現在不懂,將來就會慢慢明白。

我後來真的明白了師父的苦心,他是要我在中生

雖然沒有完整的鞋襪,但是手腳勤奮,我習得了各種生活技能、做務功夫。

雖然沒有厚軟的衣服,但是佛法如衣披覆,足以身心生暖。

雖然沒有頓頓飽餐,但是書香作伴,那是最香甜的酥酡妙味、精神食糧。

其實沒有人是真正窮的,只要能夠自我覺知,知道如何開展自己的潛能,規劃自己的生涯,修養自己的身行、口說、意念,修得一份心境美,一切處境都是美。

我常對徒眾說,如果我們能夠打從自己的心裡製造光明的見解、芬芳的思想、潔淨的觀念,生產陽光、花

所以,一個人自覺尚不夠,還要利他,在人際相處中,隨時隨地發心去利益他人。

佛陀座下有一位專司接待賓客的陀驃比丘,每天迎送來往訪者,任勞任怨;即使夜半有人敲門求宿,也都滿懷歡喜地點燈領路、安頓住宿,讓來人賓至如歸。這般數十年如一日,終於感得手指自然放光的福報,從此,不需打著燈籠,也能為人照光引路。

雖然我們無法像陀驃比丘一樣手指放光,但是,當我們面帶笑容,看在對方眼中,那朵​​微笑是發光的;當我們口出讚歎,聽在對方心底,那句讚美是發光的;當我們伸手扶持,受在對方身上,那溫暖的一握是發光的;當我們靜心傾聽,在對方的感覺裡,那對耳朵是發光的。

因為發心,凡夫眾生也可以有一個發光的人生。

人生處世,處的就是這世間的悲歡離合、生老病死。我們的交友、說話、立志、情愛、財富、健康、管理……種種問題環繞四周,這是一生的修行、一輩子的功課。龐雜也罷,繁複也罷,古德有言:今生一照面,多少香火緣,人我關係,因緣相會,能在每一個時刻,讓心燈通體明亮,從內向外燭照,就是生命的無上之價,就是對所處世間的一個光明供養。

懶惰之害

有一個寓言說:有一家人都很懶惰,每日的家事爸爸不做,就叫媽媽做;媽媽也懶惰不做,就叫兒女做;兒女也不肯做,就叫小狗做。小狗沒有辦法,只好用尾巴掃地,用身體抹桌椅,甚至用嘴銜水管來澆花草。

有一天,來了一個客人,見到小狗在做家事,很訝異:!小狗這麼能幹,還會做家事呀?”小狗說:沒有辦法,他們都不做,只有叫我做。客人一聽,大吃一驚:小狗也會說話!”小狗趕快對客人示意:!不要讓他們知道我會說話,否則他們還會要我接電話呢!”

一個人,天生兩隻手,就是要做事;生來一雙腳,就是要走路;甚至眼睛要看、​​耳朵要聽、嘴巴要講話,天賦於我們的本能,如果不用,人豈不是成為廢物了嗎?

西諺有云:黃金隨潮水流來,也要你早起去撈起它。中國人一向相信財神爺可以送財富;但是財神送財來,也要你禮貌地去接受,如果你懶惰避開他,也不能發財。甚至圍在頸項上的大餅,你吃完了前面的部分,如果連轉動一下都懶得去做,那麼餓死也是活該。

其實,人多數是不懶惰的,你看,眼睛天生用來看世間萬物,但是人覺得不夠,因此發明顯微鏡、望遠鏡,希望看得更高、看得更真;耳朵天生要來聽聲音,人們又發明了擴音機、廣播機、電視機,希望聽得更遠、更大聲;雙腳天生應該用來走路,人們又發明腳踏車、機車、汽車等,希望能與時空競賽。

世間上,懶惰與貧窮是難兄難弟。因為懶惰,所以貧窮;因為貧窮,因此容易懶惰,這是互為因果。所以,吾人要想改變命運、改變貧窮,必須捨棄懶惰,要能勤勞精進。

讀書的人,要口到、眼到、手到、心到;有四到的人才會讀書。修行的人,身要禮拜、口要稱念、心要觀想;能夠三業接觸佛心的人,才能蒙佛庇佑。

所謂春天不下種,何望秋來收?”不播種,如何有收成?不勞動,如何有成就?一個懶惰懈怠的人,即使才華過人,永遠也用不到自己的長處;如此辜負天生我,豈不可惜复可悲乎?

有永遠休息的時候

自從加入弘法利生的行列之後,近五十年來,到處行腳,不曾停止,尤以近幾年來,周遊五大洲,更是席不暇暖,有人關心,問我:你為什麼不休息呢?”我都如是回答:將來有永遠休息的時候。

從小到大,我一直喜歡閱讀名人傳記,在神遊古今中外時,經常發現成功幾乎都屬於勤奮工作的人,而驕奢放逸的人注定要走向失敗的命運。多年來,我踏遍全球各地,在考察人文風俗,經過一番比較之後,深深感到前途充滿希望的國家,往往都擁有樂觀進取的人民;反之,落後貧窮的國度裡,不知勤奮生產的人比比皆是。我發覺那些具有恆心毅力,能夠百折不撓的朋友們,活得最為充實幸福。我自己做過各類不同的苦工、勞役,只要利濟有情的事業,縱使是經過一番辛苦奮鬥,都能令我終身回味無窮。所以我經常告誡徒眾說:精進勤勞,是善德,是財富;懈怠放逸,是罪惡,是貧窮。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自然中,四季輪流遞嬗,行星運轉不息,我們是大自然裡的一分子,又何能遁逃於天地之間?止水易生蟲,滾石不生苔的現象,更說明了唯有將自己起來,才能創造無限的活力;唯有精進不懈,才是順應天心,安身立命之道。因此,我對那些勸我不要忙碌,好好保重身體的人​​說:忙,才是保重。因為將來我們都有一個永遠休息的時候。

拙處力行

,一般人皆喜歡巧,不喜歡拙。

但是,巧言令色、巧詐虛偽、巧取豪奪、投機取巧,巧得心機太深,巧得花樣太多,不但不能讓人欣賞,反而令人感到可怕。所以,不是真正的,不如比較好;就是實在、至誠、本分,就是按部就班的拙處力行

鄭板橋一生服膺難得糊塗的人生哲學,此即所謂取巧不如養拙。一個人若能心細身拙,有時候更比靈巧重要。

巧來自於;巧要能巧得、巧得。例如:把笨手變成巧手,把愚言變成巧言,把邪思變成巧思,把惡計變成巧計;甚至巧學巧心巧行,乃至做一個巧婦巧匠巧人等。但是,如果不能,則還是拙處力行來得踏實些。

俗云熟能生巧,勤能補拙。世間上沒有一步登天的好事,凡事都必須按部就班、力行實踐。所謂一步一腳印萬丈高樓平地起,如果基礎不紮實,或是懈怠疏懶,則如氣功師練功,一日不練,十日無功;十日不練,百日無功;時斷時續,斷送氣功。如果是鋼琴家,則一天不練,自己知道;兩天不練,同行知道;三天不練,外行知道。如果是作家,也要勤於寫作才能進步,否則寫作不勤,就會一日不寫,筆重十斤;兩日不寫,筆重百斤;三日不寫,筆重千斤;久不動筆,筆重萬斤。一旦筆重萬斤,則表示不能再寫作了。

所謂養成大拙方為巧,學到愚時才是賢;要得巧功,必須先付出許多笨拙的苦功。現代人不注意拙處力行,例如軍隊未能刻苦訓練,怎能沙場取勝?學子不用心苦讀,怎能金榜題名?科學家也是要經過百千次的實驗,才能有所發明;工程師繪圖,也是要不厭其煩地修改,才會有傲人之作傳世。

真正的笨拙就是靈巧的根基,真正的靈巧是從笨拙中增長的。所以,修行的人不要希望當生成就;是薄地凡夫,哪能容易立地成佛?農夫種植,也要一鏟一鋤地耕耘;機紡巧織,也要一經一緯地紡紗。速成的東西總不能持久,能從拙處力行,做人才能彌久芬芳,做事才能歷久成功。

從勤奮中打發時間

一天有二十四個小時,一生也有六七十年的歲月。在這一段漫長的人生里,如何去打發時間,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社會上的一般人,用吃、喝、玩、樂去打發時間,打牌、賭博,做無聊的事,來消磨歲月,這實在非常沒有意義。那麼,該如何打發時間呢?我認為應該從勤勞奮發中去打發時間。

前幾天,高雄一位公司的董事長和我講了幾句話。他說:以我現有的財產,即使我一天用十萬元,我活過一百年,也用不完。我有很多錢,可是我還在工作,我是貪得無厭嗎?不是的,我是以做事業來打發時間的。

他這段話,使我們了解,人唯有在工作裡,生命才有辦法安住,人活得才有意義。沒有工作是很無聊也很乏味的。

那位先生又說:我的錢雖然很多,但是自奉甚儉,我不抽煙,不喝酒,不去娛樂場所。下班回家,就是一杯清茶,看看報紙,如此而已,一天過去,第二天又帶著飽滿的精神開始工作。

這些話,使我領悟到社會上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他們之所以能夠成功,絕不是從安逸享受中得來,而是從不停地勤勞奮鬥中獲得的。

佛教本來就是講求奮鬥、講求進取的。六波羅蜜中,有精進波羅蜜,是菩薩成佛的六種重要法門之一,佛經裡有關勉勵精進的故事相當多。我們的教主佛陀成道的經歷,就是精進的最佳事例。據說,本來彌勒菩薩是比佛陀早學佛的,但是由於佛陀的精進力與勇猛心,超過彌勒的境界,終於先而成佛。佛陀的這個事例,實在是我們佛子的最佳典範。

在佛光山佛學院的學生,每個人都要輪流打掃、典座、出坡、勞動服務,我們這樣的安排,並不是非要大家為佛光山擔當,而是具有另一層意義,我們要使學生們的生活,用工作來充實,從工作中去修道、去體會,做出生命的力量與發揮生命的意義,對於這一點,凡是對教育有認識的人,看到這樣的教育方式,沒有一個不稱讚的。反而有很多人說:這樣的教育,才契合新生活教育。不過,學院教育方針雖然如此,但是,如果各位不帶著歡喜心去從事工作,不帶著認真的態度去奮發圖強,也就枉然了。

俗語說: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因此,你們必須要自己從勤勞奮鬥中去創造光明,從勤勞奮發中去完成自己的理想。

談說話 - 語言,要像陽光、花朵、淨水

多年以前,曾經在一篇文章裡,讀到這麼一句話:語言,要像陽光、花朵、淨水。當時深深感到十分受用,於是謹記心田,時刻反省,隨著年歲的增長,益發覺得其中意味深長。

俗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是傳達感情、溝通交流的工具,但是如果運用不當,雖是出自無心,也會成為傷人的利器。

回想我這一生中,不也常被人拒絕,被人挖苦,甚至被人毀謗,被人誣衊嗎?我之所以能安然度過每個驚濤駭浪,首先應該感謝經典文籍裡的嘉句和古德先賢的名言,其中史傳描述玄奘大師的言無名利,行絕虛浮,是我自年少以來日日自我勉勵的座右銘,多年來自覺從中獲益甚深;地藏菩薩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總是在我橫逆迭起的時候,掀起我無限的勇氣;每當險象環生的時候,想到鑑真大師所說的為大事也,何惜生命,強烈的使命感不禁油然而生,增添我心中無限的力量。

此外,我也頗能在心裡自創如陽光、花朵般的語言,陶醉其中,怡然自得。

記得開創佛光山時,學部圓門前面有一塊小空地,我常邀師生徒眾共同喝茶談敘,當時心中常對自己說:真是太好了,居然有這麼一塊空地,供我們師徒接心。

後來我們開闢了一條菩提路,我心裡也十分興奮:真是太美了,我們又多了一個跑香散步的地方。

當寶橋完工的時候,快樂的感覺常常湧上心頭:真是太方便了,現在有了這麼一條橋越過溪流,再也不用涉水繞路了。

即使買了一本小書放在圖書館,我也是滿心歡喜:大家又多了一份精神食糧了。

由於把許多事都視為好大好美,所以,我從不將心思局限於人我比較上,而能從心靈的提升,來擴大自己;從建設的增長,來完成自我,故能知足常樂,積極進取。

經云: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我們的心就好像工廠一樣,設備良好的工廠製造出良好的產品,人見人愛,設備不好的工廠只會增加環境的污染,自惱惱他。如果我們能正本清源,打從自己的心裡製造光明的見解、芬芳的思想、潔淨的觀念,生產陽光、花朵、淨水般的語言,與他人共享,則能擁有一個豐美的人生。

問號的得失

喜歡用句號講話的人,凡事總會給你一個交代或答案;喜歡用刪節號講話的人,只要你虛心探究,也總能知道他的內容;用驚嘆號講話的人,喜歡大驚小怪,虛張聲勢;唯有用問號講話的人,內容比較複雜。

問號,有時候是表示善意的關懷,會有好的結果;但是有時候問號也會產生不良的結局。例如,對人問安時說:你好嗎?”“你吃過飯了嗎?”“你近來如何?”這些都是善意的問號。也有的人跟人請示:你對時局的看法如何?”“你對社會的經濟發展有何見解?這些都是中性的,無所謂好壞。

最可怕的就是責備的問號:你來這里幹什麼?”“怎麼到現在還沒有做完?”“為什麼花了那麼多錢?”“為什麼吃那麼多東西?”“為什麼今天遲到了?” “你今天怎麼起得那麼遲?”用這種口氣對人說話,其結果就會難以逆料。

有時候我們做人,成了一個問號的人物,這就非常麻煩了。例如人家會問:他靠得住嗎?”“你能信任他嗎?”“他有資格嗎?”“他能擔當嗎?”

甚至因為自己過去不良的記錄,也會成為別人質疑的問號:他過去不是持反對意見嗎?”“他不是曾經對你有過不滿的舉動嗎?”“他曾經擅離職守你知道嗎? ”“他曾經沒有完成任務你記得嗎?”所以,一個人一旦變成問號人物,就很難令人信賴。

人,要經得起問號,在別人對我們的各種問難之前,我們都能給人正面的、滿意的答复,這個人在社會團體裡,就比較能站得住腳了。

做人,也不要經常說些問號的話,肯定總比問號要好得多。有的人想找我們做事,我們馬上回答:你自己呢?你為什麼不做?人家跟我們藉一本書,你可以說我沒有,但你偏要問:你為什麼不自己去買呢? 向你借錢,你可以不借,但不能問:你老是藉錢幹什麼?”找你做事,你也可以婉言謝絕不做,但不可以說:你找我做,那你自己做什麼?”這種問號式的對談,就很容易傷害彼此的感情。

問話,要有藝術,有藝術的問話是尊重別人,是虛心客氣,是求人幫助,但不可用責備的口吻、責備的態度。你再好的意思,問話的時候如果含有責備、反詰,就沒有藝術了。

在《戰國策》裡,有許多君與君、君與臣、臣與臣之間的問答故事,乃至一些遊說舌辯之士,在一問一答之間,都蘊涵了無限的智慧,以及人際之間的倫理綱常。所以,我們與人說話,最好要學習和帝王的問答,要學習把對方均當成是老師、學者、專家,如此自能從對話問答中得出許多的智慧。

鬥雞性格

人是很不明理的,常常為了一點芝麻小事,而背負了很長時間的誤會。

有一位囚犯被關在牢裡,埋怨房子小,有一天,有一隻蒼蠅飛進房裡,他就去撲捕,飛東抓東,飛西捕西,還是沒有抓到,方醒悟到原來他的房間竟然這麼大,連一隻蒼蠅也抓不著。所以,他覺悟到:心中有事世間小,心中無事一床寬。

假若,有徒眾毀壞常住物,如打破了茶杯或把房子燒了,我不會生氣;但是,只要有徒眾,用一句話來傷人、侵犯人,我就比較不能寬恕他。因為侵犯人,就如同給人一刀。所以,不可以用語言、氣勢侵犯人。

近來,經常開示信眾,講話不要做烏鴉嘴,要做喜鵲報喜;待人不要做相打雞(台語:鬥雞),要做鳳凰來儀;處世不要做木頭人,要做微笑彌勒

偶翻《莊子》,見有一則發人深省的故事,內容大意是說,有個有名的鬥雞師,名叫紀渻子,他訓練的鬥雞,遠近聞名。

有一天周宣王要他訓練一隻勇猛無比的鬥雞。紀渻子接受任務後,一過數十日,一直沒有消息,宣王等得不耐煩,就催著紀渻子,紀回答道:還不行,此雞生性自狂自傲,只會虛張聲勢,其實遇到強者,不堪一擊!”

宣王又等了多日,再催問如何?紀渻子回答道:還是不行,因為此雞沉著不夠,它一聽到其他雞叫就會衝動,擺開架勢,還不是大將之風。

又過多日,宣王再催;紀渻子回答道:大王,現在仍不行,因為此雞一接近其他雞,它就會氣昂昂、雄赳赳,像如此不能沉著的匹夫之勇,還不是最好的鬥雞。

最後,宣王失望,不再催問。

一日,紀渻子主動向周宣王報告:大王,你要我訓練鬥雞,現在任務已完成了。此雞現在聽到其他雞啼叫,恍如不聞;見到其他雞跳躍,恍如不見,簡直就像只木頭雞。氣定神閒,從容安詳,已是全能全德。只要其他鬥雞一見到它,就會落荒而逃,不戰而勝,這才算真正的鬥雞了。

講話是修行

(一)

王陽明有一次跟學生出遊,路旁有兩個人在吵架,一個罵道:你沒有天理!”一個反駁道:你沒有良心!”

王陽明就對身旁的學生說:你們聽,他們在講道。

學生說:老師,他們是在吵架。

天理、良心要求別人是在罵人,若要求自己是在講道。與人相處,講話是一種很切實際的修行,語言的讚美是一種布施。是非常因講者、聽者、第三者無心地搬弄而惡性循環。大家都知道,是非止於智者,彼此能聚在一起,不要逞一時口舌之快,而破壞掉這份難得的因緣。

(二)

語言是溝通感情、傳達思想的工具,但不得體的言語或過多的音聲,常是是非煩惱的因由,故佛門常教我們要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還有維摩居士的一默一聲雷都是很發人深省的棒喝。

蘇格拉底非常善於演說,以教人如何講話為職。有一位青年前來請他教導演說,並說明演說如何重要云云。蘇格拉底等他說了半天以後,向他索取兩倍的學費,青年問為什麼?

蘇格拉底說:因為我除了要教你講話以外,​​還要教你如何不講話。

俗云:一言折盡平生福,謹言實在是修身要件。

(三)

言語之於我們,乃在使我們互相做悅耳之辭。無意間聽到徒眾的談話,措辭實在值得商榷,如:

是我拉他來的。為什麼不說是我請他來的。

這是我管的……”為什麼不說這是我負責的……”

我調查大家都很高興。為什麼不說我知道大家反應都很高興。

你聽我的。為什麼不說我們來溝通一下。

你可別後悔。為什麼不說你不再考慮嗎?”

你要給我小心!”為什麼不說你還是謹慎點好。

……

同樣是中國字,為什麼不加點兒潤滑?不僅聽起來不舒服,也易引起不必要的誤會,真是辜負中國文字之美。

晉武帝司馬炎剛登上皇位的時候,一天,他占卜得了個字。按當時的迷信說法,帝王傳代的多少要看得到數目字的多少,中國向來以三、六、九為吉祥數字,占卜得了個一字,晉武帝心里當然有點悶悶不樂,連群臣也大驚失色

這時,侍中裴楷就上前進言道:微臣聽說''得到一就清明,''得到一就安寧,''得到一就靈妙,''得到一就充盈, '萬物'得到一就化生,'君侯帝王'得到一天下就能統一,人民都忠貞於他。短短的一席話,說得晉武帝轉憂為喜,群臣也對裴楷的善對由衷嘆服。

可見任何一件事,都沒有絕對的,說得好,即能轉憂為喜,轉悲為樂。

不妄語

曾有一賣布的信徒告訴我,他什麼戒都能守,就是不能守不妄語戒,我問他為什麼?他舉了個例子——客人指著一塊布問:這布一碼多少錢?

信徒答:三元。

客人再問:會不會褪色​​?”

信徒答:不會。

客人就買布了。

我告訴信徒:說謊不能賺錢,信用才能賺錢。

客人問:布一碼多少錢?”

信徒答:三元。

客人再問:會不會褪色​​?”

信徒可以回答:會,不過那裡有一碼八元的布,不會褪色。

如此,客人選擇一碼八元的布,信用自能幫人賺錢。

談交友 - 益友與損友

世間上每個人都需要朋友。朋友有所謂的益友與損友。什麼叫益友,什麼又是損友呢?在佛經裡說朋友有四品,就是四種朋友:

一、 有友如花:有的朋友對待你像對待花一樣,當你盛開的時候,他把你插在頭上,供在桌子上;當你凋謝了,他就把你丟棄。也就是說,當你擁有權勢、富貴的時候,他把你捧得高高的,凡事奉承你、隨順你;一旦你功名富貴沒有了,失去了利用的價值,他就背棄你,離開你,這是嫌貧愛富的朋友。

二、 有友如秤:有的朋友像秤一樣。如果你比他重,他就低頭;如果你比他輕,他就高起來。也就是說,當你有辦法、有名位、有權力時,他就卑躬屈膝、阿諛諂媚地向你低頭;等到你功名權力沒有了,他就昂起頭來,看不起你了。

以上兩種是不好的朋友,另外還有兩種好的朋友:

一、 有友如山:有的朋友像高山一樣,山能廣植森林,豢養一切飛禽走獸,任憑動物聚集在裡面,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好朋友像山,有著廣闊的心胸,就像孟嘗君一樣,有食客三千,能容納很多的朋友。

二、 有友如地:有一種朋友如大地,大地能普載萬物,我們在大地上建房子,栽種花草樹木,乃至人、車行走其上,大地都毫無怨尤地承受著。所以,像大地的朋友,可以普載我們,替我們擔當,替我們服務,這兩種如山如地的朋友都是益友。

朋友的類型

人生在世,不可能過著離群索居又沒有朋友的日子。而朋友之種類,有泛泛的點頭之交,也有全仁全義的生死之交,更有以買賣方式而做朋友打交道的。

《史記》中有個故事:廉頗是戰國時代趙國的良將,功績甚偉,被封為上卿,富貴冠極一時,所以養了很多門客謀士來助長自己的聲望。

後來秦趙交兵,趙王誤中反間計,以為廉頗無能,就用趙括接替廉頗的職位。由於廉頗失去權勢,其門客紛紛求去,改投其他權貴之門。及至趙括失敗戰死……趙王再次啟用廉頗為將,大獲全勝,封官為信平君。他的權勢較往日更高更大,以前求去的門客,立即回來投靠他,廉頗已看盡富貴炎涼狀態,十分氣憤門客的作為,想逐退所有的門客,其中卻有人說道: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勢,我則從君,君無勢則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實在是一語道破世人勢利的心態。

又,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也由於權位的起落,識盡門客的本來面目。一朝恢復權勢,想以唾沫來羞辱那些勢利的門客,幸馮諼在旁勸解而作罷,馮諼言:富貴多士,貧賤寡友,事之固然。

人爭求榮,就其求之時,已極人間之辱;人爭恃寵,就其恃之時,已極人間之賤。

讀《愛廬小品》其中《交友之道》一篇中,把朋友分為如下種類,甚有新意:以道義相勉,有過失相勸的叫畏友

有急難相助,逢生死可託的叫審友

知面不知心的叫面友

只知甜言蜜語、酒肉遊戲的叫暱友

遇到有利就相奪,有害就相軋的叫賊友

因地位盛衰而友情冷暖的叫華友

依利益多寡而辨厚薄的叫秤友

要做好人,須尋好友,圍繞在我們身邊的是哪種朋友呢?

欲長壽廣交友

在報上看到一則《欲長壽廣交友》的新聞——

古羅馬有句諺語:多交一個朋友,就多十年壽命。最近,美國發表了一份長壽老人朋友多的調查報告,在接受此項調查的一千七百三十名年逾八十的壽星中,好交朋友者佔了百分之八十三以上。

交友有益健康長壽的原因有三:

一、 朋友多,不寂寞;

二、 朋友多,興趣多;

三、 朋友多,運動多。

夢窗國師曾說:知足第一富,健康第一貴,善友第一親,涅槃第一樂。經典上也記載著以下四種朋友:朋友如山,朋友如地,朋友如秤,朋友如花。

患難之交猶如春風冬陽,善知識像大地一樣,給予我們成長,成就我們求道的因緣。

交友七法

朋友相交,貴在知心,真正的好朋友應該是患難與共,也就是當你需要的時候,他隨時都會伸出友誼的手。所以朋友的定義應該是:

一、 難與能與:朋友有了困難,需要你的幫助時,即使自己有困難,也應該勉力而為。

二、 難做能做:幫朋友做事,只要是好事,縱使做起來不容易也要去做。因為朋友本來就應該互相幫助,能難做能做,足證友誼之堅。

三、 難忍能忍:朋友相處,有時難免會產生誤會,有一些看法上的不同,乃至在語言上發生口角,此時必須互相包容、容忍,尤其要難忍能忍。如果連一點包容忍耐的胸襟都沒有,再好的朋友也不能長久相交。

四、 秘事相語:好朋友除了能在工作上互相幫忙、協助之外,尤其要能分享自己心裡的一些秘密。譬如在做人處世方面,或者財務上、感情上、事業上的秘密,都能和朋友互相協商,一起分享。

五、 不揭彼過:好朋友可以規勸,可以勉勵,但是不能張揚他的過失。你張揚他的過錯,讓他很難堪,就不是好朋友了。

六、 遭苦不捨:當朋友遭遇困難、痛苦、受災受難的時候,你不可以捨棄他;不能因為朋友一時潦倒,就棄之不顧,這種勢利眼的人,日後也會遭到朋友的唾棄。

七、 貧賤不輕:和朋友相交,在他榮華富貴的時候固​​然很歡喜,萬一貧窮、失意、受苦受難的時候,你也不能輕視他,能夠貧賤不輕,才是真正的患難見真情。所以和朋友相交,貴在彼此相互幫忙、相互協助,你能付出多少,朋友必能回饋多少。

談相處 - 像跳探戈一樣

一九九六年六月二十七日,編譯館館長趙麗雲博士在中華電視台”“蓮心節目受訪時,侃侃道出彼此跳探戈是婆媳相處的最佳方法,這席話在我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我童年祝發出家,也不懂得舞蹈娛樂,但我常聽聞婦女信徒訴說婆媳家常,也曾聽說探戈是一種講求韻律節拍,並且舞者的腳步必須相互協調的舞蹈。親子、朋友、同窗、上下之間,何嘗不是要用跳探戈的方式彼此相處,有進有退,才能恰到好處。

人我之間的探戈要跳得好,必須細心留意彼此的步調,知進知退,通權達變,不但不能踩到對方的腳,而且也不能讓對方踩到自己的腳。人生的道路本來就是有來有去,有進有退,像待客的妙方是送往迎來;周全​​的禮貌是禮尚往來;而座談會議若能問者、答者環環相扣,才會趣味橫生;彼此閒聊必須說者、聽者應對如流,才能賓主盡歡。大自然的事物也是來往復始,循環不已,像嚴冬一過,春天跟著來臨;太陽下山,星月接著高掛天空;舊的一年逝去,新的一年接踵而至;枯葉落盡,枝椏繼續抽出嫩葉。宇宙人生就在這一來一往,一進一退之間,處處顯得生機盎然。凡有去無回者,大多不是好事,像射出的箭一去無回,必定會有死傷;攀登高山一去無回,往往兇多吉少。

總而言之,在社會上立身處世,唯有像趙館長說的要如跳探戈一樣,不計較進退得失,大家彼此你來我往,才能在生命的舞台上隨緣放曠,揮灑自如。

四道橋樑

我們生活在群體中,平常要和別人相見,不論是識與不識,都必須打聲招呼,表示溝通、友誼。人和人之間,有四道橋樑,可以使彼此相處愉快,減少摩擦的衝突。

第一道橋樑,見面三句話。中國人說,見面三分情,大家有緣相見,為了表達我們的友善,像是:你好、今天很好、今天天氣很好,或是你來了、你辛苦了、請坐…… 讚美的語言像香水,一滴就能使四周瀰漫迷人的香氣。我們到其他國家旅行,他們熱情地說HelloHowareyouGoodluck,我們聽了都很開心。見面三句話,讚美和祝福,搭起第一道友誼的橋樑。第二道橋樑,相逢要微笑。不論是故舊或新交,一張有表情有笑容的面孔,使人如沐春風,彼此心無城府地笑談人間事。一個肌肉緊繃的人,就像一朵失去顏色和香味的花,得不到別人讚賞的眼光。

第三道橋樑,生氣慢半拍。如果感覺自己如憤怒的火山,即將爆發時,不妨深呼吸,把到嘴邊的話,慢個半拍。比方,我們唱歌,你慢半拍,就和不上節奏;同樣地,當生氣的暴風雨曲目正要演唱時,你稍微慢個半拍,你的心境,就大不相同,即使餘怒未息,至少可以減弱許多生氣的殺傷力,不致對彼此建立的情感,造成不可挽回的遺憾。

第四道橋樑,煩惱自說好。煩惱時,不要傷害自己,更不要波及別人。

近年來社會上流行EQ,意即提高我們的情緒智商,其實就是佛教所說的身心管理。煩惱來時,先不要厭惡排拒他,反而要以迎接老朋友般的歡喜心情來看待。情緒就像面對一團亂麻,讓你剪不斷,理還亂,當我們不剪也不理時,只是先澄靜我們的心,再用這份澄靜之力,替煩惱整束穿繩,不再糾纏零亂我們的身心。

搭起這四道橋樑,橋上行旅平安吉祥,路人狹橋相逢時,自有一份今生一照面,多少香火緣,彼此疼惜、嘆為稀有的美麗心情。

更好的禮物

送禮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從古至今,人們藉著送禮來表達彼此的關懷、感謝與祝福。然而,送禮要能送得適時、適當,才能發揮送禮的價值。有的人送禮不當,造成對方的困擾、不悅,或是彼此的尷尬,反而適得其反,失去了送禮的意義。

不當的送禮,例如,罹患糖尿病的人,你送他一包巧克力,你不能怪病人不吃,只能怪你自己的無知;夫妻結婚,你送一盒二十世紀的水梨,才剛結婚的夫妻,對此與諧音的禮物,心裡犯忌,這不能怪他多心,只能怪你不懂得人情世故。

過去一般人探病,習慣送鮮花;但是鮮花會造成過敏,甚至傳染細菌,因此現在醫院大都不贊同送花。一般人聽到別人身體不舒服,往往會熱心地介紹偏方、贈送成藥或補藥。其實,藥也不是萬能的,藥要能應病與藥,如果不能對症下藥,反而吃出其他的病來,則是後果嚴重。也有的人贈送奶粉、餅乾等,凡是吃的東西,都不是非常的適當。

那麼,贈送什麼才是最好的禮物呢?現代人時興送書、送禮券、送念珠、代訂報章雜誌等,這都是很有意義的禮物。我們送禮,一定都是送給親朋好友,對方收到我們的禮物後,要讓他能夠真正的受到利益,所以最好的禮物應該是忠言;即使是逆耳忠言,也要方便地把你的真心表達。

什麼是最好的禮物呢?“歡喜是最好的禮物!你就是送紅包、送黃金鑽石等寶物,如果他不歡喜,也沒有意義,所以最好的禮物,就是送給他歡喜。所謂恭敬不如從命,你送給他恭敬,接受他的意見,這也是最好的禮物。

送禮得宜,可以增進彼此的情誼。夫妻之間最好的禮物,就是彼此忠誠體諒、親愛互助。父母送給兒女最好的禮物,就是栽培他受教育,培養他健全的人生觀,讓他習得各種立身處世的技能與知識。兒女送給父母最好的禮物,就是乖巧聽話,體貼父母的辛勞,不讓父母操心、生氣,這都是最好的禮物。

一般人習慣在逢年過節、生日、結婚紀念日,或是新居落成、榜上題名、升官發財等特殊喜慶的日子送禮。其實,當一個人遭逢橫逆,身心受創,悲傷失意的時候,你能伸出友誼的手,真誠地關心他、安慰他,送給他一些因緣,幫助他解除困難、遠離煩惱、提供所需,甚至給他一份祝福,祝他平安、祝他順利、祝他如願等。能夠雪中送炭,給人一些重新再出發的因緣、力量、知識、技能、方便等,這才是真正最好的禮物。

合作與分工

世間上無論做什麼事,合作才能成功,合作才有力量。例如,一個人的身體,眼睛要看,耳朵要聽,腳要走路,手要拿東西,嘴要說話,雖然功用不一樣,可是必須合作。合作,做人才能成功;合作,做事才能成就。人的手掌有五個指頭,單靠一個指頭無法提物;如果五指合作並用,才能成為一個拳頭,而有力量靈活做事。

又例如一根木柴,不容易燒得起火;一大把木柴放在一起,就能發出熊熊的火光。所以世間上一切成就,必須眾緣和合,必得集合眾多的力量一起合作,才能眾志成城。因此,人不要嫉妒別人,不要排斥別人,唯有大家合作,才能得到彼此的方便與順利。

在一間房子裡,住​​了瞎子、啞巴與跛子三個人。有一天,房子失火了,情急之下,瞎子請啞巴駝負跛子,由跛子指引啞巴找到出口,瞎子跟隨在後,三個人終於合作無間地順利逃出火宅。這個故事說明,人只要肯合作,就沒有辦不了的事,就沒有成不了的功。

宇宙人生中,地水火風,因緣和合,才能生長萬物;土木瓦石,條件具足,才能興建房子。礦物經過分子合作,才有合成化學、合成石油、合成樹脂、合成纖維等新產品;音樂表演要透過合奏、合音、合唱,才能發揮音域的寬廣和諧之美。商業經營,也有所謂的合股、合資、合夥、合作社之組織;國際間,也有合眾國、聯合國的政治形態。小沙石要集合才能堆砌成山丘;小水滴要合流才能匯聚成江河大海。合,才能大;合,才能高;合,才能好;合,才能成。

合作固然重要,但也要懂得分工,分工才能各司其職,才能分層負責。

一個團體中,主管要懂得授權,授權就是分工;部屬要懂得團結,團結就能合作。分工與合作考驗彼此的默契,就像兩人三腳,必須默契十足,動作一致,才能在缺陷中發揮互補的效能。

人體中,眼耳鼻舌各司其職,就是分工;五指握掌成拳,就是合作。但是,六根要能互用無礙,拳掌要能舒綣自如,才能成為一個五官健全、根身正常的人。在軍事作戰上,也有所謂分進合擊,經由不同的路線分別向目標包圍,才能一舉殲滅敵人。所以,當合作時要全力以赴地合作,當分工時也要做適當的分工。能夠分工合作,團體才會健全;懂得合作分工,人際才能圓融。

懷念煮雲法師

三十多年前,同參煮雲與我同住在壽山寺,只要有信徒供養水果,轉眼就不見了,原來是煮雲的弟子收去給煮雲法師;早上菜販送菜來,十時,壽山佛學院學生下課要典座時,好一點的菜色或菜葉上較嫩的部分都被煮雲的弟子挑走了,次數一多,信徒和徒弟們都在抱不平。我說:煮雲法師和我已是數十年的交情,不嫌棄來與我共住,我沒有什麼好的供養,這一點小事,算得了什麼?”

和煮雲出門時,碰到要買車票,他就往退,我則要上去買票,次數一多,信徒又提出不滿音聲:為什麼煮雲法師都不買票?”我說:我不勞你們擔心,錢就是要用,不用錢做什麼?”

每次用餐,煮云總習慣坐座,照相時習慣坐間,走路時習慣走面,久而久之,信徒都稱煮雲法師是上中前的法師。

在報攤上看到一、兩本好的雜誌,買回來放在桌上,一下子又不見了,不用問也知道是煮雲拿走的,信徒又說話了,我說:我覺得好友喜歡看書很好,難道要交那些不喜歡看書的朋友嗎?”

煮雲法師比我大八歲,是同戒、同學、同參,尤其外表長得一副祖師像,實在可稱為我兄長,為人很厚道,生性無嫉妒心,不曾談過人我是非,人家對他有所批評,也只是哈哈一笑。相交數十年,每日朝夕相處,與慈莊、慈惠、慈容、慈嘉等人都相知甚深。像現在一提到煮雲法師,大家都可以舉出一大堆他在壽山寺時的點點滴滴,幾乎可以稱為煮雲法師研究班,對老友煮云不勝懷念。

四互與四學

基本的做人態度是,和人相處要能溝通往來,不可各自為政,多人在一起應要彼此互相學習。我有四互與四學要大家實行,這四互——

一、 互通:我一向提倡集體創作,在同一屋簷下,吃同一鍋飯,要能互通往來,互相問好,互通資訊,互通友誼。一個人的信心、修養、學識、能力,外表是看不出來,也不會知道。如果對周遭的人、事、物都不知道,不就成了隱士了嗎?任何事都要從心裡去知道,若不知道則要想辦法去了解——互通了知。心如流水、空氣、音聲、香氣到處流暢,才會有世界

二、 互助:若有活動,各單位要彼此互相支援協助,不可有自掃門前雪的觀念,不管是主機或小螺絲釘,彼此都是一體的,短視的不接納、不包容、自我排斥,如何做事?

三、 互讚:要能佛法興,除非僧贊僧,尤其是晚輩者對長輩要多讚歎,對倫理觀念要加強,這種讚歎要從內心發出,才會有學習的意願。四、 互敬:看到別人有一點好處就要起恭敬心,自己不如、自己不能、自己不知、自己做不到,就要更加恭敬別人。車子沒有油了,就開不動,希望大家今後要互相加油。對長輩、信徒、義工、同事都要心存恭敬,才不會變成無根之人。一個人沒有根,東飄西蕩之下,最後會迷失自己,成為沒有方向的人。

四學——

一、 學講:很重要,但要講出有思想、有創見、有佛法、有見解的話,善講者還能觀機逗教契理契機,且能圓融

二、 學做: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空談無用,講了要能做到,尤其是佛門四十八單職事,樣樣都要學,每項都要、都要。但是初學者不要貪多,要學又要貪多,最後可能樣樣都學不好,得不償失。

三、 學慈:慈悲為本,方便為門,要學習慈悲、微笑、講好話,替人解決困難。一個人任何東西都可以失去,但絕不能失去慈悲。有慈悲,就有佛法,故要用心去學習慈悲。

四、 學改:衣服太大了不合身要改,佈置不如法要改,飯菜做不好要改進,樹木盆栽在細小時,就要用心修剪整形,否則長大長粗就調伏不了。明知自己有缺失而不改,依然故我,則永遠不會進步,能改者必然進步神速。要安於本座,在一行而能樂一行,永遠不嫌棄任何一種工作。要改心、改性格、改習性,把不好的統統改了,年輕時不改,到年長時定型了就改不了。

除此四互與四學,更要做到——

一、 不苦惱不煩惱:任何事只要歡喜、快樂,有難遭難遇的想法就不會有苦惱煩惱。出家就要與苦惱絕緣,與煩惱作戰,凡事要謙虛,​​要低頭,要多請教別人,要知苦惱才不會有苦惱。

二、 不比較不計較:比較就會有分別,計較易起煩惱心,希望大家都是大德,做人方面要憨厚一點,心量不要太小,心思花在比較計較上,道念怎能成長?

三、 不推諉不怨恨:稍遇挫折,對常住、同事就不滿意、怨怪,彼此不往來,彼此不溝通,事情怎能辦得圓滿呢?

在團體中彼此關係都非常密切,能做到凡事不推諉不怨恨,才能從中得到法喜。學佛要知緣起,這就是最現成的因緣法呀!不把握當下的佛法,不在生活中修行,又怎麼能夠圓滿人格呢?

四、 不懶惰不懈怠:在佛光山道場辦道,如運動場上的接力賽,久了自然可以看出誰有耐力?誰經得起考驗?只要有戰鬥精神,路遙能知馬力。一個人寧可笨一點,腳踏實地,按部就班地跑完全程,也不要成為聰明的投機分子。能投一時之機,不能結永恆之果,千萬不要忘了,努力的過程就是一種結果,沒有流汗的過程,就算甜美的果子擺在眼前,也體會不出果子的美好。

多被利用

我個人非常平凡,只要對佛教、對大眾有利的事,我都甘願讓人利用。因我的被利用,可以讓多數人受惠,我覺得是有價值的。

在處事上,中國的民族性是不喜人好、不喜人突出,故一枝獨秀的風格,較易受到排斥。所以老莊哲學可以訓練我們凡事不要操之過急,採低姿態較易生存,何況真金不怕火煉,污泥能出蓮藕,沒有挫折、逆境如何陶冶力量?

世界非只有我一人,事業、光榮非一定要集中在我身上,有用的人才會受到別人的排擠、毀謗,無能者謗從何來?所以對不友善的眼光和態度,要同情、憐憫他。在這佛魔各半的世界裡,容許異己的存在,找出內心的平衡點,隨緣生活,隨遇而安,隨喜而做,隨心而往,凡事坦然就能釋懷。

人我相處之道

(一)

人我相處之道在於彼此快樂,能如此才能安心、安住。吃、住方面的不如意尚是其次,不要太介意別人的一句話而起煩惱,世間沒有什麼不可以的事,只要商量、溝通,站在對方的立場體貼一下,不以情緒處事,自然能和樂共處。

人生難逢開口笑,你苦什麼呢?兄弟姐妹皆生氣,你爭什麼呢?得便宜處失便宜,你貪什麼呢?前世不修今世苦,你怨什麼呢?冤家相報幾時休,你恨什麼呢?虛言折盡平生福,你假什麼呢?欺人是禍饒人福,你疑什麼呢?”

世事如同棋一局,有遠見者勝。有恩不求他報,凡事不要太過計較,忍不了時,用力再忍,難忍能忍,則一切均能如意自在。

一件事情的成就,要靠眾人的協助,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唯我獨尊的時代,似乎已不適應現在的潮流,眾緣和合能造就多彩多姿的生活層面。一個人生活如何多彩多姿?除了要廣結善緣外,惜緣也不可忽視。在團體中除了發揮自己工作上的特長,慈悲、耐煩、柔和的胸量是不可少的。觀念是事情成功與否的關鍵;臨事肯替別人想,是第一等學問。

(二)

是一種規律人們外在行為的規範,使心和行為、實質和形式達到調和,是人格圓滿境界,故孔子常說:恭而無禮則勞,憤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之用,以和為貴。

在團體中與人相處,知和而和,能,才能和氣、和平、和好、和悅、和順、和祥、和諧、和衷共濟、和氣生財!佛光山的優點不在大,非常自豪地在中生活,在中修道。

談情愛 - 如何處理情愛

佛教裡講到人,叫做有情眾生,意思是說:人類是因為有情愛才生到人間來的,父母如果不相愛,就不可能結為夫婦,子女又怎么生到人間來呢?所以說:情不重不生娑婆。可是,人活在世上為了情愛,常常苦樂參半,為情所苦,為情煩惱,所以處理情愛一定要有方法。

如何處理情愛呢?

一、 用理智來淨化感情:感情是一個瞎子,所以必須要有智慧,要有明智的眼睛來看清愛情的盲點。因為如果愛的對像不對,愛的方法不對,就會生出問題。

二、 用慈悲來昇華感情:愛的昇華就是慈悲。一般世俗的情愛是自私的、狹隘的,如果能夠昇華為對眾生的慈悲,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一切就更完美了。

三、 用理法來規範感情:感情如果沒有理法,隨便亂愛,胡作妄為,這種悖逆倫理、不合道德的感情是會害人害己的。

四、 用道德來引導感情:人皆有情,但要用道德來引導感情,所以君子愛人以德。

夫妻相處之道

隨著佛教徒人口的增加,近年來有一些年輕的男女,到寺院裡舉行佛化婚禮,要我為他們證婚。我經常都會告訴他們下列的道理。

如何做一個先生呢?必須要記住:

一、 身邊少帶錢;

二、 晚飯要回家;

三、 應酬成雙對;

四、 幽默加慰言。

這四句話是說,做丈夫的身邊不要帶太多金錢;因為錢多了,有時候很容易引誘我們做一些罪惡的事。再者,做個好丈夫,要回家吃晚飯,因為好丈夫不能光是忙事業、忙交際,家庭也很重要。如果有應酬,要與太太一起參加,夫妻應該經常同進同出、出雙入對。平日要幽默加慰言,好丈夫是一家之主,平常要有幽默感,不要每天板著冷冰冰的面孔,有時候應該輕鬆一點,開個玩笑,對於為家事忙碌辛苦的太太、兒女,要多給他們幾句安慰、感謝的話,如此,家中必能時時洋溢著幸福溫馨的氣氛。

另外,做太太的也有四句話要記住:

一、 家庭是樂園;

二、 飲食有妙味;

三、 勤儉為五婦;

四、 讚美無秘密。

做一個好太太,要把家庭整理得像樂園,不要讓先生下班回來,覺得家裡很髒亂。最要緊的,飲食要有妙味,有人說:要控制男人的心,先要掌握他的胃。只要給他吃得好,到了要吃飯的時候,他自然會回家。勤儉為五婦,要做一個像母親、像妹妹、像婢女、像妻子、像臣子般的太太;也就是說,對待丈夫有時像母親關心兒子、有時像妹妹敬愛兄長、有時像婢女服侍主人、有時像妻子依賴丈夫、有時又像臣子伴隨君王。讚美無秘密,平常對於先生要多說讚美的話,不要私藏金錢,不要隱瞞秘密。這樣,夫婦的感情必定很好。

植物情結

在自然界中,植物亦有,它們之間也有親家冤家。不過,這不是表現在感情上,而是展現在它們的生長狀況上。科學家經過實驗證明:情投意合的植物為伍,會親親熱熱,相得益彰。

像洋蔥與胡蘿蔔就是好友,它們散發出的氣味可以驅逐彼此的害蟲。大豆喜與蓖麻為鄰,因蓖麻的氣味能使危害大豆的金龜子望而生畏,避而遠之。玉米和豌豆合作,兩者生長健壯,互惠互利。葡萄園裡種上紫羅蘭,彼此能夠友好相處,結出的葡萄香味更濃。更有趣的是,英國科學家用根莖葉散發化學物的蓮線草,與蘿蔔混種在一起,半個月內就長出了大蘿蔔。檫樹和杉樹種在一塊,能夠互避其短,互惠其長,有利於雙方健康生息和改良土壤。

但是,也有些植物是水火不容的冤家。捲心菜和芥菜是一對仇敵,相處後兩敗俱傷。水仙和鈴蘭休想為鄰,長在一起會同歸於盡。白花草、木樨與小麥、玉米、向日葵共同生活,會使小麥等作物一無所獲。甘藍頭和芹菜、黃瓜和西紅柿、蕎麥和玉米、高粱和芝麻等,都是冤家對頭。

世界真是無奇不有,植物間也有鮮為人知的情結,喜歡植物的人,不妨參考一下。

談發願與立志 - 要有企圖心

世間上,促成人進步的力量很多,企圖心是其中很重要的力量來源。因為有企圖心希聖希賢,所以要立誌發願;因為有企圖心為國為民,所以要發憤圖強。有企圖心,才能完成人生的目的。

企圖心不是圖謀不軌,不是為一己之私而鑽營;企圖心必須導向利人濟世的悲心弘願,必須是向真、向善、向美的動力,如此才不會助長犯罪。

世間上,有的人為了對社會貢獻,為了造福鄰里,所以犧牲奉獻、奔走呼籲;也有的人對忠義道德心生嚮往,因此即使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也是心甘情願。反之,有了不良的企圖心就會引發不好的結果,例如貪贓枉法、貪污舞弊、姦巧拐騙、行使詐術、吹牛拍馬、貪得無厭、損人利己、不擇手段等投機取巧的僥倖心理。因此,企圖心的善惡,在君子與小人之間立刻顯現;企圖心的好壞,在忠奸之前立即分辨;企圖心的大小,在聖凡之中立即分明。

企圖心不是憑空等待,有了企圖心想要成就大事,就應該起而企劃謀擘,進而付之行動,如此才能實現願望。

古今多少名人之所以能成就不世偉業,皆因胸懷壯志;因為有大願心、有大企圖心,故能有所成就。例如班超投筆從戎,因為他有效法張騫出使西域的企圖心,終於立功異域,名垂青史;劉秀得隴望蜀,因為他有統一全國大業的企圖心,因此蕩平逆黨,得遂所願。歷代多少寒門士子,十年苦讀,終能一舉成名,也是因為有求取功名,光宗耀祖的企圖心;乃至武則天、朱洪武因為有稱帝的企圖心,故能以布衣之身君臨天下。

近代享譽學術界的高希均,雖然出身寒微,因為懷抱一份學者報國的企圖心,故能在科學與經濟的學術領域大放異彩。再如縱橫商業界的吳修齊、王永慶;聞名藝術界的齊白石、張大千,都是在困境中苦讀苦學有成的典範。

所謂三代之前,唯恐好名;三代以後,唯恐不好名。現代則唯恐沒有企圖心;沒有企圖心則懈怠墮落、消極頹唐,一事無成。因此,做人要有做好人、做大人、做偉人、做專家學者的企圖心;要有希聖希賢、成佛做祖的企圖心,如此才不會空到人間走一遭。

發心才有力量

(一)

常有徒弟在工作上遇到挫折、不如意時,就會對我說:我好疲倦,沒有力量。

力量的來源要靠發心,我們常說鼓勵會增​​加力量,信心的建立會增加力量,對未來有希望會增加力量,從事有興趣的事會有力量。學佛的人要在佛法中、禪悅裡體會力量。有了力量,就能多一份心思去體諒別人。

凡事如得人意,卻不得我意;如得我意,卻不得人意。要得人如我意,除非我如人意;人人所得如意,大家萬事如意

(二)

我常說無用無明兩者之間,無用沒有關係,無明卻很嚴重。

我一生經常想到自己無用,想到我沒有音樂、梵唄的素養,也沒有語言專長,對財務更沒有概念,就是因為自覺無用,所以要發心。每次只要有人找我做事,我就感謝對方看得起我,給我機會,在感恩、感動之餘,就想到要如何才能發心報效,煩惱也因此減少。

所以一個有感恩心、肯發心的人,就有佛法;有了佛法,便能隨遇而安,隨緣生活,隨心而做,隨喜自在。

不立志而無願

現在的青年懶洋洋的,做事提不起幹勁,打不起精神,讀書引發不起興趣。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沒有真正發願,沒有發願,所以就沒有力量。

譬如有位青年發了一個心願:要把畢業特刊編排得很好。有了這個心願,給自己加上了一項責任,好比上了發條的時鐘,力量就產生了,廢寢忘食,絞盡腦汁,都要把這本刊物編得盡善盡美。這時候,心無旁騖,一心一意要實現願望,一定能夠如願以償。

過去的祖師們在一個地方一住就是十年、二十年,即使受到任何的磨難,也不輕易離開。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發了願,立了志,為了將來能夠成為法器,所以甘受一切磨練。同學們是否也有這種願心呢?沒有發願,就害了無志病。佛陀在還是少年時,看到受苦的眾生,就立下救濟眾生出離苦海的悲願。玄奘大師在幼小的年紀,就有光大佛教的志願,青年人要成聖成賢,一定要先學習發願。

談潛能 - 人類的潛能

據蘇聯的潛能研究專家研究所得,一個人只要用潛能的百分之五十,就可以精通四十幾個國家的語言,還可以得到十個以上的博士學位。

至於潛能要如何開發呢?

有一個酒鬼,喝得爛醉如泥,走到墳墓旁邊,不小心掉進一個準備隔天放棺材的大坑中,怎麼爬也爬不出來。心想:算了,明天再爬吧。

不一會兒,聽到一個聲音,原來另一個酒鬼也掉下來了。前面的酒鬼打算靜觀後面的酒鬼如何爬上去,豈知後面的酒鬼也是爛醉如泥,爬了幾次還是爬不上去。前面的酒鬼看了不忍心,迸出一句話:老兄,你就別費力氣了。沒想到後面的酒鬼聽了這句話,一下就蹦上去了,他心想:這裡怎麼會有聲音,莫非見''!”

每個人都有無限的潛能,尤其遇到危急的時候,平時弱不禁風的人,一下子力氣百倍;平時拙於言談的人,遇到挑釁,也會針鋒相對。

人的潛能就像能源藏在海底、埋在深山里,需要開發才能顯現出來。根據專家研究報告,人有無限的潛能,但平時使用者,只是幾萬分之一而已。所以現在社會上流行腦力開發、心靈開發、幼兒開發等各種開發潛能的課程。

開發潛能,首先要肯定生命的價值,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有無限的價值,切不要以為自己只有五尺、六尺之軀,能有多少能力?能有多少作為?其實生命裡面有無限的價值,即使小小一個平民百姓也能旋轉乾坤,有時小兵也能立大功。所以我們要肯定自己,相信自己,可以為國家社會作出很大的貢獻,為自己成就很大的事業。

其次,人要勇於面對現實,有的人經常慨嘆世態炎涼,人情冷暖,覺得很難在社會上立足,覺得現實太殘酷了。其實只要我們以一顆平常心處世,只要我們把自我潛能發揮出來,只要我們做好自我的價值評估,然後勇敢地面對現實,必能有所作為。

當初佛陀開悟的時候曾說: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人人皆能成佛。人都能成佛了,還有什麼不能的呢?所以每個人都有無限的潛能。只是人往往沉迷於世間物慾,迷惑於世間的情感,把自己的真心本性蒙蔽了。現在我們只要清除自己心靈上的塵埃、污垢,涵養我們本自清淨的心靈,如此自能把自我的潛能開發出來。

創造第二個春天

在我們人生的旅途上,不管從事的是士農工商哪種行業,能順著跑道往前走當然很好,但若碰到不順遂時,就要考慮自己的能力,衡量自己的條件,跑兩百米?四百米?一千米?或是馬拉松?再換一個跑道,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

不少人在工作上碰到逆境,或事業做得不順,就以為是人生的末日,事實上並不盡然,人只要懂得換一個跑道,很可能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開始人生的第二個春天。

有的人在年輕時,很會賺錢,到年紀大時,不再汲汲地追求金錢;換個跑道,傳承自己的經驗,用講演的方式,來跟大眾結緣,這種轉變,也是人生的第二個春天。

社會上有不少在感情上受到傷害的怨偶,有的去改嫁、有的再娶,只要合法,重新過婚姻生活,這也是人生的第二個春天。除此,我們也可以奉獻自己的生命去做義工,從服務大眾中得到很多快樂,那義工生活就是你的第二個春天。

人們常犯的毛病就是凡事都只想到自己,若能換個角度多為別人設想,自然人緣會順暢,世界會廣闊,同時也開創了生命的第二個春天。

我們常常把自己的興趣固定在某個方位上,一遇到瓶頸,就鑽牛角尖,若能即時放下,換個渠道、轉個興趣,所面對的空間很可能就是你的第二個春天。

人生在世,因世間無常,故沒有定型,房屋有成住壞空、人有生老病死、時間有生住異滅。所以因為無常,才能將壞的改成好的;事情做不好,只要多花一點時間,總會把它做好,人雖貧窮,但只要下一番功夫努力,就會賺錢,在世間上,多少的第二個春天等待著我們。

談管理 - 最高的管理學

曾經聽過一則家庭主婦的故事,讓我感觸良多。

有一個母親就要過七十歲生日了,家人們秘密地商量著如何為她祝壽,想了半天都不知道她最喜歡什麼,最後小兒子說:我知道,媽媽最喜歡吃我們每餐剩下來的飯菜。大家想想,的確如此,於是到了這一天,兒女們就將冰箱裡的剩菜清出來煮了一鍋,說道:媽媽,今天是您的生日,我們煮了您最喜歡的剩菜孝敬您。這位母親聽了,一面流淚,一面說道:是的,我最喜歡吃剩菜,幾十年來,你們所不喜歡的,我都默默歡喜地承受下來。

自古以來,男士多稱自己的太太為內人拙荊甚至叫賤內,其實賢妻良母才是家庭裡面主導內外的核心人物。我將這種肯犧牲,肯奉獻,不計較,不嫌苦的管理方法稱為剩菜哲學,用它來教導我的徒眾。但看古今中外,善於管理的良臣名將不都是因為擁有這種體貼、承擔的美德,所以能夠克敵制勝嗎?像吳起領軍,不但與兵士同榻而眠,同桌而食,而且噓寒問暖,為吮膿血,所以官兵們都肯為他赴湯蹈火,在所不辭;李廣帶兵,在飢乏之際,發現泉水,不待士卒盡飲,必不近水,不待士卒盡餐,必不嘗食,所以大家都樂於為他效勞賣命,出生入死。

所謂管理,不一定高高在上,發號施令,而應當深入群眾,將團隊的精神帶領起來。三十多年前,我初創佛教學院,即使像出坡這麼一件例行的事情,我都親自說明意義,並且身先表率,挑磚擔水。三十年後的今天,想要為我做事情的徒眾何止萬千,但我不僅未曾以命令的口吻叫人做事,還經常主動地為徒眾解決問題。常常聽說某個徒眾在北部事情忙碌,我便為他主持南部的會議;往往知道哪個徒眾正在主持會報,一時無法結束,我就為他代課教書。

因此,所謂管理,不一定高高在上,發號施令,而應當深入群眾,將團隊的精神帶領起來。三十多年前,我初創佛教學院,即使像出坡這麼一件例行的事情,我都親自說明意義,並且身先表率,挑磚擔水。三十年後的今天,想要為我做事情的徒眾何止萬千,但我不僅未曾以命令的口吻叫人做事,還經常主動地為徒眾解決問題。常常聽說某個徒眾在北部事情忙碌,我便為他主持南部的會議;往往知道哪個徒眾正在主持會報,一時無法結束,我就為他代課教書。

我覺得最好的管理,是自己先與對方建立生死與共的觀念,才能發揮最大的整體力量。

過去曾經有一個連名字都不會寫的男孩被送來佛光山,大家都嫌他笨拙,我用玩的方式來教他,慢慢地,他竟然開了智慧。大雄寶殿剛落成時,裡面有一萬四千八百個小燈泡,線路錯綜複雜,全由他一個人包辦;所以,說到管理,其實是在考驗自己心中有多少慈悲與智慧。

過去曾經有一個連名字都不會寫的男孩被送來佛光山,大家都嫌他笨拙,我用玩的方式來教他,慢慢地,他竟然開了智慧。大雄寶殿剛落成時,裡面有一萬四千八百個小燈泡,線路錯綜複雜,全由他一個人包辦;還有一個摩登妙齡女郎,每次來山總是打扮得花枝招展,當時不知有多少人反對我收她做出家弟子,但她後來在佛法的熏陶下,不但勤勞努力,而且本分盡責,得到眾人的讚美。所以,說到管理,其實是在考驗自己心中有多少慈悲與智慧。

每年大年初一,我都能約略算出今年春節大概會有多少人上山;在某些地方待上一、兩天,我也能知道當地寺院油香的多寡。徒眾輒感驚訝,其實我無絲毫特異功能,只是因為我有心去留意大小車子的流量,我肯去主動地了解每個地方的人文經濟,由於我心裡面有數字的概念,所以在管理寺院的時候,無論是行政、財務、工程、總務……當然就能夠預事而立,面面俱到了。

將自己的心管理得人我一如,才算修滿最高管理學的學分。所以,管理的妙訣,在於將自己的一顆心先管理好,讓自己的心中有時

間的觀念,有空間的層次,有數字的統計,有做事的原則。尤其最重要的是,讓自己的心裡有別人的存在,有大眾的利益,能夠將自己的心管理得慈悲柔和,將自己的心管理得人我一如,才算修滿最高管理學的學分。

當義工的義工

(一)

回想近二三十年來,不管我走到哪裡,很多人都願意跟隨我做事,原因是我先幫他們解決行坐食臥等問題,讓他們在無後顧之憂下,協助我做事。如:

我要麻煩義工寫字時,就先將筆、紙、座位找好,安置好,好讓他寫字;花草要澆水,我事先將水桶、水管準備好,並告之對方,水龍頭開關在哪裡;搬運貨物時,我先計劃好存放的地點、空間、擺設方式,再和義工一起搬運,途中還要和他談佛法,給他歡喜。吃飯時幫他添飯、倒茶水,了解其心理需要。

記得在宜蘭時,那時的美工人才很少,楊錫銘先生髮心要為我的幼稚園畫壁畫。我很感激​​,成天陪著他,替他準備畫筆、顏料、調色板、尺、茶水等,就好像是學徒一樣。我絲毫不敢怠慢的誠意深深打動對方,後來楊先生還皈依了佛教。

朱橋先生是五十年代非常有名的編輯,其負責的《幼獅》雜誌,更帶動了那時社會上所有雜誌重視美工。朱橋先生在替我編《今日佛教》時,時常工作到深夜,不知有多少寒流的夜晚,都是我在陪他。他常勸我:師父,您先去休息吧。我還是陪著他,等到適當時間,煮碗麵或泡杯牛奶給他吃,他也是為我的誠意所感動。後來,我們的《今日佛教》也帶動佛教的雜誌進步。

如果徒眾都能像我這樣去對待義工,惜緣地帶動、輔導、協助,讓他們能進入工作狀況,自然對工作推展有很大的助益。不要輕易使喚義工,不要不顧念義工,你若無情,他哪會有義?

開口動舌無益於人,戒之莫言;

舉心動念無益於人,戒之莫起;

舉足動步無益於人,戒之莫行。

(二)

所謂義工,看起來是為人,其實最有利益的還是自己。

佛陀座下有位專司知賓的陀驃比丘,每天任勞任怨地工作,即使在深夜,有人前來敲門掛單,他也歡喜地提著燈籠,為其引導安單,數十年如一日,後來終於感得手指自然放光的福報,日後再也用不著打燈籠為人引路了。我自愧功德未臻圓滿,四肢五根都不曾放光,然而在為人服務的同時,心燈通體明亮,法喜充滿全身,自認是人生最大的福報。

一些事業有成的信徒常對我說:等到將來退休以後,要來佛光山當義工,服務大眾。其實做義工不必寄望於未來,此時此刻,就可以實踐菩薩道的義工精神,以四攝六度利樂有情。有心服務大眾,更不必等到退休,眼前就能自我期許,做個不退轉菩薩、不息菩薩。

人身難得,勝緣難再,把握當下每一分每一秒,在世間廣結善緣,人生豈不更有意義?

知人之明

(一)

知人、育人、用人、留人是身為領導者必具的識能,知人首重目標一致,育人則要懂得教導部屬,用人要公平合理,留人要使之有前途。在《徂徠訓》上,關於統理大眾,有很好的意見——

一、 不能一開始就想要了解人的優點,必須等用人之後,優點才會自然呈現。

二、 用人時,只需取其優點,不必過分去了解他的缺點。

三、 不可只任用投其所好的人。

四、 不要計較小過,只要重視對方的工作即可。

五、 用之則無疑,務必給予充分權限。

六、 在上位者,不可與在下者爭功。

七、 人才者,必有乖癖,因為有器用,自然不能捨癖。

八、 只要能善用人,必定可獲得適事、應時的人才。

而基於下位者,對處事之態度,莫過於:

勿以七分的學德,博取十分的榮譽;

應以十分的才幹,擔負七分的任務;

要用十分的準備,教授三分的課程;

雖受三分的恩惠,也報十分的德澤。

有一次愛迪生對海倫·凱勒說:你聽不見任何聲音也有好處,至少比

較容易集中心思,不易受外界干擾,像這樣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是很好嗎?”

海倫·凱勒:如果我是個像你這樣了不起的發明家,我希望能夠發明

一種使聾子得到聽力的機器。

愛迪生詫異地表示:你真的這麼想?我可不做這種無聊事,反正人類說的話多半無關緊要,可聽可不聽。

(二)

身為主管者要有度量讓屬下發揮所長,在提拔後學的原則下給予機會,不要老留在身邊不讓其離開。領導者本身不能太忙,忙是一種落伍的表現。如何授權給屬下?如何交棒?是主管人員必須學習的課程。對屬下如何知性而用其所長,更是一門學問。三國時,諸葛亮的知人之道,值得大家參考:

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

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

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

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

醉之以酒菜而觀其性。

臨之以利益而觀其廉。

期之以約法而觀其信。

(三)

我一生都很相信徒弟對我講的話,雖然常常上當。只要有人發心要到國外,我都會答應,只要能堅守對我的承諾,我也會一切OK

有什麼方法,可以和異己者團結?”

委曲求全、謙虛、低下、熱忱、主動地跟對方溝通,是團結的方法。

恩宜自淡而濃,先濃後淡者,人忘其惠;威宜自嚴而寬,先寬後嚴者,人怨其酷。

用人之道

(一)

要靜下來聆聽對方的聲音,是溝通的秘方。多替他人設想,是避免摩擦的不二法門。

東漢劉、劉秀兩兄弟,在家鄉日夜練兵,準備打倒王莽的新朝時,左右鄰居就說道:劉太糊塗了,如果這樣鬧下去,將來我們這些鄉親的命都要不保了。說著大家都躲起來,生怕會被牽連。後來鄰居們看到劉秀也脫下農裝穿上軍服,準備出征,又說道:連謙和敦厚的劉秀都參加他們,大概不會錯。大家才放下心來。

由此可知,你是否是個優秀的領導者?在於你屬下能否持續著優異表現。關於用人之道,我的意見是:

取人之直,疏其諂曲;

取人之樸,疏其奢侈;

取人之寬,疏其狹隘;

取人之敏,疏其懶惰;

取人之辨,疏其迷糊;

取人之信,疏其虔偶。

人有所長,必有所短,可因知以見長,不可忌長以摘短。

(二)

有徒弟問過我:師父,為什麼每個人有事一定要找您談?有話一定要對您說?任何人、事、物在您面前都可以擺平,而且大家也都很心甘情願地為您所用?師父是如何調禦的?”

孔子有句話說:能與人言而不與之言,則失人;不能與之言而與之言,則失言。我自信我是個能不失人又不失言的人,故大家對我有份信賴。孔子有句話說:能與人言而不與之言,則失人;不能與之言而與之

言,則失言。 我自信我是個能不失人又不失言的人,故大家對我有份信賴,更何況藉著佛光的庇佑,有什麼不能攝受的?

曾國藩雲:人生有三樂——

一、 讀書聲出金石,一樂;

二、 弘獎人才,助人日進,二樂;

三、 勤勞而有憩息,三樂。

除此之外,我們也常聽人家說為善最樂知足常樂如願快樂涅第一樂”……“是和諧、規則、快意的感覺,如何在人生道上尋求自己快樂的安住點很重要,不管是樂土、樂育、樂業、樂群、樂天,只要能樂此不疲為社會服務,自然能樂事勸功讓大家來肯定。

談時間 - 如何利用時空

行善要趁早,求法要及時,我請問大家:你們在這短暫的人生時空中,是怎麼樣生活下來的呢?有沒有把握時間行善求法?有沒有利用空間自利利人?

佛經裡有個譬喻。有個國王身邊經常有左右兩大臣,國王喜歡左邊的大臣,不喜歡右邊的大臣。右邊的大臣覺得奇怪,不明白自己何以失寵,只好密切注意對方的一舉一動。不久,他發現自己不受寵幸的原因了。原來每次國王一吐痰,那個受寵的大臣就立刻伸腳去替國王把痰擦掉,藉此贏得了國王的歡心。這個大臣恍然大悟,立刻如法炮製,可是每次都慢了一步,趕不上對方的時間,一直爭取不到替國王擦痰的機會。

後來他想到一個捷足先登的辦法,下定決心非搶到先機不可,就在下一次國王要吐痰的時候,他看準了時間空間,飛起一腳踹上國王的嘴巴替他擦痰……這下可好,不但把國王的門牙都擦掉了,還擦得國王滿嘴都是血,也終於搶先一步把國王的恩寵完全擦掉了。

貪愛愚癡的人,永遠不懂得利用時空,甚至錯過了時空,只有懂得利他利眾的人,才能把握無限時空。

有一個日本大官問澤安禪師如何處理時間:唉,我這個官做得真沒有意思,天天都要受恭維,那些恭維話聽來聽去都一樣,實在無聊。我不但不喜歡聽,簡直有度日如年的感覺,真不知這些時間該怎麼打發才好?”

禪師笑笑,只送給他八個字:此日不復,寸陰尺寶。意思是說:光陰逝去就不再回來了,一寸光陰一尺璧,要懂得珍惜啊。

現在大家講節約,只知道用東西要節約,用錢要節約,不知道時間要節約,感情也要節約,慾望要節約,生命更要節約……一切心念和行事都要適當節制,不可以放縱氾濫,才是懂得利用時空的人。

人生三間

在人間的生活當中,三間是最重要的。三間如果處理得好,幸福安樂;處理不好,煩惱無邊。

所謂三間——

第一是時間。守時的人生非常重要,對於約定的時間要遵守,所以有限時專送限時完成限時履約。時間對吾人非常的重要,從小我們都讀過:日曆日曆,掛在牆壁;一天撕去一頁,我心多麼著急。因為人生一世,有一定的時間,一年復一年,一日復一日,人生幾何?怎能不重視時間呢?

第二是空間。空間對人生非常重要,從小我們就知道要爭取一個座位、爭取一個床鋪,總希望能有多一點的空間及至進入社會,爭土地、爭房屋,也是希望自己多擁有一些空間。多少人為了爭空間而鬧上法庭;路邊經常可見一些交通事故的現場,有人在爭執,也是為了空間在計較。甚至國與國之間,為了領土空間而戰爭,死傷無數。雖然是宇宙寬廣,夜眠不過八尺,但是谁愿意放棄空間?

第三是人間;也就是人與人之間。人我之間如果關係良好,相助相成,這是很大的福分;如果相嫉相斥,則痛苦不堪。

人我之間,重要的是相互尊重、包容、諒解、幫助,如果有一方不能體諒另一方,則人我之間必然會發生問題。相愛的夫妻鬧婚變,就是不善於處理人間;多年的朋友反目成仇,他們的人間必然有了問題。所以,人我之間如果不能恰如其分,不能合乎情理,就會產生煩惱。

其實,每一個人都只是世間的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一;以外還有一個,你以外還有一個,你我他之外,還有周遭接觸的各種人等,所以人與人之間,是一個多麼難處理的問題啊!

人生三間,對於時間的流轉,除了自己遵守時間以外,由不得我來掌控。至於空間的運用,各有各的據點,每一寸空間都有它的主人,我們不能不以合法來擁有。只有人我之間,端視我的智慧、本領、福德因緣;我應該把多少給予人間,才能和諧人間?如果我能圓融人我之間,人間就會回報我以安樂。

所以,人生三間,我應該如何遊走呢?就看吾人的智慧與修養了。

忙的類型

根據美國政府對中小企業的經營者所做的分析顯示,的類型有下列數種,可做為自省的參考:

一、 喜歡指揮型:這種人甚麼事情都要管,就結果而言,是處處在妨礙別人工作。

二、 喜歡開會型:什麼芝麻綠豆的小事都要開會,不僅浪費時間,也沒有時效。

三、 夢想型:滿腦子只有明天來做什麼的空想,而沒有一點實行能力。

四、 愛管閒事型:什麼事都要插手,但不知其他的人,其工作效率會受到影響。

五、 圖表型:只知道天天忙著做統計圖表,不知活用所得到的資料。

六、 堆積如山型:視文件堆積如山為樂的人,這樣的人唯有如此才能心安理得,實際上不見得真正在做事。

七、 天才型:本身對工作熟悉度確實較別人為甚,只是因此喜歡教導別人,結果反而疏忽自己工作。

八、 門戶開放型:以廣泛聽取屬下意見為最大樂事,連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也要管。

我很歡喜徒眾,也很鼓勵徒眾,從忙中可以學習,從忙中可以收穫,從忙中可以增長見識,從忙中不會有煩惱。問題是要知所以忙,不要犯了以上任何一項。生命誠可貴,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無謂的事情上。

說忙說閒,不過是事相上的對待,若能理事圓融,則雖忙猶閒。有一首偈語如是說:

閒到心頭便是閒,心閒方可話山居;

山中剩有閒生活,心不閒時居更難。

真正的閒,是心頭上超然物外的閒。若心中無所住著,不計較人我得失,就能安住於清閒的生活中,而不被生活所羈絆,就可以做到能忙能閒、能動能靜、能早能晚、能飽能餓、能進能退、能有能無……無所不能。

珍惜時光

據報導,有一位心理學家,抽取三千個人做實驗,問他們一個簡單的問題:你怎麼樣過日子?”統計結果發現,三千人之中,有百分之九十四的人只是忍耐今天,等待未來。等待有什麼事發生、等待還是幼年的孩子長大自立門戶、等待下一年的來臨、等待另一個嚮往已久的旅行、等待親友死亡、等待明天。

在我們生活中,確實有不少人,不曾體會過我們只有今天,因昨天已過,明天尚未到來。苟且的心態,滯阻了多少應做而未做的事情。

尤其在講究生涯規劃的現代社會,大家更應該了知自己,如何自我定位於一份工作上,而好好發心奉獻,不可在漫無目的的等待中,把現在犧牲掉。

談生涯規劃 - 生涯規劃

生涯規劃,這是現代社會、現代人生的一個現代新理念。

現代人,有的人在金錢上規劃自己一生的用支;有的人在感情上規劃自己一生的結婚、生育計劃,不但對何時成家立業甚至對所謂傳宗接代,也都有了長遠的規劃

有的人,不但為自己的生涯做規劃,甚至對祖先的紀念、對兒孫的未來、對社會的道義,也都做好了自己奉獻的規劃。當然,也有一些人​​,拿著一個月的工資,只能規劃一個月的生活;有的人拿著一天的薪水,只能規劃這一天的用度。

有的人,除了規劃一日三餐,已無餘力規劃其他;有的人,只能規劃自己的存在,沒有力量再去規劃別人。看來在世間上做人,能有一個完整的人生規劃,實在是不容易。

孔子的吾十又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意思是說他十五歲立志向學,三十歲自我健全,四十歲已不受世間聲色迷惑,五十歲慢慢懂得自然人生的意義,六十歲對世間各種言語聽得順暢習慣,七十歲想要什麼已隨心所欲,不容易違犯規約。這就是他的​​人生規劃。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他們把人生規劃為:二十歲是自學的人生;四十歲是服務的人生;六十歲是教學的人生;八十歲是雲遊的人生。

也有人把人生規劃為五個階段——

一、 文學的人生(二十五歲以前):努力求學,增加知識,充實自己。

二、 經濟的人生(二十五歲至三十五歲):在事業上打拼,擔起家庭生活開支的責任。

三、 哲學的人生(三十五歲至四十五歲):對宇宙間的種種問題產生思考、研究。

四、 歷史的人生(四十五歲至五十五歲):留下功業在人間,讓自己的信仰、言論成為後人的模範榜樣。

五、 宗教的人生(五十五歲以後):將過去、未來的人生結合在一起,倡導宗教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

現代社會上的人,則把自己規劃為士農工商,各自在自己的領域中發揮所長。甚至佛教主張的悲智雙運福慧雙修行解並重慈悲喜捨等,也都是生涯規劃的依據。例如:口才好的人,可以從事教化工作;擅長文字的人,可以從事文化傳播;思想縝密的人,可以從事學術研究;富有慈悲心的人,可以從事社會公益等等。

其實,真正的人生規劃是不確定的,各有因緣,有時候實在由不得自己做主。所以,最好的生涯規劃是把自己規劃成:自覺的人生、自度的人生、利他的人生;在生活中,要有淨化的感情,要有善用的金錢,要有德化的處世。能夠把移風易俗做為自己人生規劃的前提,讓自己的生命活得有意義、活得有價值,這就是最好的生涯規劃。

四十年人生計劃

現在是個講究計劃人生的時代,如果說,每個人可以活到七十歲,以平均年齡二十八歲來算,我提供給你們四十年的人生計劃——

第一個十年:三十歲~四十歲。

一、 做一顆棋子,聽從常住前輩指示,學習忍耐、委屈,任人在棋盤上擺佈。

二、 做一台錄音機,感性敏銳地將師長訓示錄下來,並時時不忘。青年人之所以不易成就,大多是不知接受。

第二個十年:四十歲~五十歲。

一、 做一支筆,以文字般若來供養十方大眾,將所學經驗通達明了地表達出來。

二、 做一個喇叭,講經說法,樂說無礙。

第三個十年:五十歲~六十歲。

一、 要做一輛汽車,到處雲遊行腳,廣結善緣。

二、 要做一架飛機,飛得高,飛得遠,飛得快,在國際間弘法,具國際性格。

第四個十年:六十歲~七十歲。要做蒲團、春凳,好好收心,用功打坐參禪,把自己縮小。

每個人對人生都有不同的看法,菲律賓人希望一天內就將一百年過完,

中國人希望一天能過得像一百年那麼長,我覺得剎那就是永恆,最重要的就是把握當下,時間不會等待我們,如果能按照這四十年人生計劃去生活修持,將來必有所成。

談財富 - 從擁有到用有

人人都想擁有,但問題在於人心不足。填飽肚子,又求珍饈;娶了嬌妻,又求美妾;有了房舍,又求華廈;謀得一職,又求升官;得到千錢,又求萬金……寶貴的一生就在追求擁有中,苦苦惱惱地度過。

擁有多少,有何標準?有錢人儘管名下擁有多少高樓、土地、黃金、股票,但日夜畏懼,睡不安穩,比起讀書人知足常樂,以天下為己任,心懷眾生,你說誰擁有的多呢?

談財富

語云:良田萬頃,日食幾何?華廈千間,夜眠幾尺?”石崇生前萬般積聚,富可敵國,但是到了最後,死無葬身之地,比起身居陋巷的顏回求法行道,不改其樂,你說什麼是真正的擁有呢?

擁有財物而不用,和沒有有什麼差別呢?擁有財物而不會用,和無用有什麼不同呢?

河水要流動,才能涓涓不絕;空氣要流動,才能生意盎然。吾人之財物既然取之於大眾,必也用之於大眾,才合乎自然之道。一心想要擁有,不如提倡用有。像馮諼散財於民,讓孟嘗君擁有人心,只算是懂得用有的初步,更高一層的應如愛迪生將發明創造所得的專利用於為眾生謀福;松下幸之助將企業所有盈餘用於教育文化上,讓社會蒙利。這才是用有,不是擁有

真正的用有不易做到,一旦執著財物是的,用的對象就不廣泛,用的心態就不正確,用的方式也有所偏差。其實,吾人的一生空空而來,空空而去;吾人的財物也應空空而得,空空而捨;對於世間上的一切,擁有空,用於實,豈不善哉。

所謂心包太虛,量週沙界,所謂擁有,有是有限,有量;所謂空無,無是無窮,無盡。如能以用有的胸懷,來應真理;以用有的財富,順應人間,讓因緣有、共同有,來取代私有的狹隘;讓惜福有,感恩有,來消除佔有的偏執,所謂擁有,是富者;用有,才是智者富而加智,豈不善矣。

真正的財富

人生在世,錢雖然很重要,但卻不是絕對萬能的,因為除了金錢以外,還有許多對人生更有意義、更值得追求的東西,如——

一、 滿足:有錢不滿足是富貴的窮人,求得內心的滿足,人生會過得很有意義,人能滿足,處事易謙恭謹慎。

二、 歡喜:物質方面擁有很多但不歡喜,如同沒有。更何況一個人擁有多少是有限的,對世界上一切都抱持享有的觀念,歡喜就無所不到。學佛要把自己學得很堅強,不被境轉,就是歡喜的來源。

除滿足、歡喜外,健康、智慧、慈悲、願力、懺悔、感恩,都是人生很值得追求的東西,也才是我們真正的財富。

賺到歡喜

三十年前,我在高雄縣大樹草創佛光山時期,有一位初中畢業的木工師

傅蕭頂順先生幫忙我建設佛光山。他不會畫圖,我也不懂建築,不過我們兩個很有默契,常常在一路巡視勘查時,我講出我的需要,他用心記下來,遵照我的構想,幫我完成心中勾繪的模型。

我們沒有辦公桌,也沒有一張藍圖,幾年來,他一直在佛光山建房子。我也曾關心他說:你這麼多年來,在佛光山不停地建房子,依你現在建築的經驗,如果到社會上發展,要買幾幢房子,並不困難;而你幫我在佛光山蓋房子,你的房子在哪裡呢?你怎麼沒想到去賺錢,為自己買土地蓋房子呢?”

蕭頂順回答我說:我才不希罕去賺錢買土地建房子,這幾年我在佛光山賺了滿滿的歡喜,這份歡喜,不是土地或房子可以相比的。

蕭頂順先生三十年來,賺了不少的歡喜,至今他仍然為佛光山海內外道場的建築,煞費苦心。從年輕到鬢髮添白,不論烈日當空還是冷風徹骨,他的心依舊如三十年前,一腔熱情,廣設天下僧林,令三寶長住五大洲洋。

我們凡事不要向錢看,比金錢寶貴的東西很多,慈悲、道德、智慧、和諧、歡喜、關懷、情義等等,才是取用不盡的財富。

一生之中,能賺到幾千萬的人並不多,但是我們能從工作中賺到歡喜,賺到尊重;從人我相處中,賺到禮貌,賺到關懷;從信仰中賺到心安,賺到慈悲,這些心內的法財,勝過銀行的利息和紅利。

一生,要為自己賺到什麼東西?什麼東西不怕海枯石爛,不怕滄海桑田,可以結伴我們終老,遠離啼哭悲惱?

用錢與藏錢

有一個人存了許多的黃金磚塊,藏在家裡的地底下,一藏就藏了三十多年。這三十年中,他雖然都沒去用過,但只要偶爾去看一看心裡就歡喜了。

有一天,這些金磚給人偷去了,他傷心得死去活來。旁邊有人問他說:

你這些金磚藏在那邊幾十年了,你有沒有用過它呢?”他難過地說:沒有。那個人就說:你既然沒有用過,那不要緊,我去拿幾塊磚頭,用紙包起來,藏在同一個地方,你可以常常去看,把它當做金磚藏在那裡,這不是一樣可以歡喜嗎?又何必這麼傷心呢?”

所以,世間上所有的金錢都不是我們的,佛經說是水、火、官府、盜賊、敗家子五家共有的,金錢要用了才是自己的。聚斂,做一個守財奴,終不是善於處理金錢的人。

 

來源:www.book853.com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