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水鏡回天錄白話解〈賢聖篇〉3
宣化上人

復聖──顏回

春秋魯人

宣化上人講述於
一九八六年八月廿九日

顏子名回,字子淵。春秋魯人。敏而好學,聞一知十,絕頂聰明,大智若愚。終身不遷怒,不貳過。孔子入室弟子,家甚貧,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其樂,安貧樂道。所謂「君子謀道不謀食」。孔子讚曰:「賢哉回也!」顏子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一日,顏淵與子路侍孔子側,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惜早喪,年三十二,後人稱為「復聖」。

贊曰

安貧樂道 三月居仁 真智若愚 美大聖神
住於陋巷 火煉精金 人不堪憂 讀學殷勤

又說偈曰

簞食瓢飲志求仁 雖居陋巷學耕耘
孔門弟子為表率 儒教士人冠群倫
仲尼悲慟呼天喪 朋友哭泣猶地崩
杏壇三千尊復聖 高山流水照古今

白話解

我們現在講顏子,顏子生來是最貧寒、最窮的一個人。可是雖然窮,他還是好學不輟,就是天天吃不飽、穿不暖,他也要讀書,要求學。所以在孔門弟子裏面,他是最有志氣、最清高,也是最有品節的一個人;因為他的德行是最好的,所以一定也很孝順。

這個顏子他姓顏,名回,字叫子淵,所以一般人都稱為顏淵。他是春秋魯國的人,魯國是周朝的周公封於魯,所以這是周公的後人管理的國家。

他家裏很貧窮,雖然貧窮,可是他安貧樂道,能窮斯不亂,貧賤不改變氣節。他絕頂聰明,敏而好學(註一),聞一知十,聞孔夫子教他一種道理,就能觸類旁通,知道十幾種的道理;就是能推而廣之,擴而充之,把孔聖人的思想發揮出去,發揚光大。他雖聞一知十,又這麼聰明,還是苦心地學習,一點也不懶惰。可惜聰明的人多數短命,那麼他也短命,三十二歲就死了,所以一般人說:「短命的人就是顏子關」(關,難關)。

在孔子的門人裏面,他是品德兼優的,一切一切都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因為這個,孔子對他的期待就很深。他常常請問孔子「仁」的道理,所以孔子說:「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顏淵的心三個月都在仁上;其他人的心,或者一天,或者一個月,能在仁上安住一下。(註二

他住的是陋巷,很爛的木屋區;就是住在很難看、很簡陋的一條街裏邊。他用簞,就是用一節竹子做成的竹筒子,來做飯碗,這叫一簞食。喝水呢?不是像我們又有茶壺、茶杯,又有什麼個東西的,他什麼也沒有!直接用瓢拿水,就那麼喝,這是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人人看他那個樣子,是窮得再沒有那麼窮了,都替他憂愁;可是顏子不改其樂,安貧樂道,所謂「君子謀道不謀食」,還是非常達觀。所以孔子讚嘆他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為什麼他能那樣快樂呢?因為他得道了,他得到仁義道德這個「仁」,所以就非常滿足,不再向外貪求,不向外去找了。(註三

有一天顏淵問仁,孔子就說:「克己復禮為仁。」說我們要克除自己的私欲,回復到禮義的上面;就是要守禮,一切的禮義不可以馬虎的。顏淵就說:「請問其目?」我想聽聽它是怎麼一個條目?孔子就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不合乎禮的顏色,不要看;不合乎禮的言論、聲音,不要聽它,譬如鄭聲等婬亂之音,這都是不合乎禮的,勿聽;若不合乎禮節的話,你不要說;若不合乎禮的事情,也不要去做。(註四

有一次他和季路(子路)兩人,在孔子身旁服侍孔子,孔老夫子需要什麼,他們就給找一找,這時孔子就說了:「盍各言爾志?」你們何不各各說一說自己的志願是什麼?子路輕舉妄動地就先說了:「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呢?他說:「願無伐善,無施勞。」這是他和子路不同的地方。

子路說我的志願就是「願車馬」,我騎著一匹很肥壯的馬;「衣輕裘」,穿著輕暖的皮襖;「與朋友共」,馬我可以騎,我的朋友也可以騎,我們一起騎;輕暖的皮襖,我可以穿,我的朋友也可以穿。「敝之而無憾」,即使馬死了和皮襖壞了,我也不會有什麼不滿意、不高興地怨我這個朋友的,我的志願就是這樣。你看!他就知道吃喝玩樂,和朋友一起交遊,講義氣。

可是顏淵就說了:「願無伐善」,我不願意自誇自讚自己的好處;這個「伐」就是讚揚自己。「無施勞」,我就是對誰有什麼幫助,有什麼利益,我也不會去報功;我做是做,不一定教人知道,所以說這是願意「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施勞就是報功,到那個地方想教人家感激自己,教人家知道自己對人好。(註五

所以孔子稱讚顏子:「賢哉回也!」說他是最好的一個學生了;雖然最好,往往天不假年,所以他很早就死了,享年三十二歲。一般的人尊稱他為「復聖」顏子。

贊曰

安貧樂道,三月居仁:顏子是安貧樂道的,三月也不違仁。

真智若愚,美大聖神:他有真正智慧。正因為有真正智慧,所以看起來好像個愚癡的人(註六)。他能以充實之謂「美」。什麼充實了呢?就是仁義禮智充實了,所謂「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這是講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這叫一個「大」;「大而化之之謂聖」,這是一個聖人;「聖而不可知」,連聖人都不知道了,這就叫「神」。這就是「美大聖神」。

住於陋巷,火煉精金:他住在陋巷裏邊,好像在火裏面煉精金,他是不增不減的。

人不堪憂,讀學殷勤:誰都替他憂愁,可是他又讀書、又學習,讀學殷勤。他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這是顏子。

又說偈曰

簞食瓢飲志求仁:他用竹筒來吃飯,用瓢來喝水。他的志願就是要得到「仁德」的「仁」字。

雖居陋巷學耕耘:雖然他住在陋巷裏頭,可是還是學習、讀書,不會因為貧窮就志氣頹喪了。

孔門弟子為表率:在孔子三千多的徒弟裏,他出乎其類,拔乎其萃,是這一些人最好的榜樣。(註七

儒教士人冠群倫:在儒教裏邊,他也是大家的領袖,給大家做一個很好的榜樣。

仲尼悲慟呼天喪:「顏淵死,子哭之慟」(註八)等到他死的時候,孔子就非常悲慟,說:「天喪予!天喪予!」意思是說:「唉!天喪亡我啊!天喪亡我啊!」(註九

朋友哭泣猶地崩:他的同學當時也都哭起來了,就好像地崩開了,那麼樣地恐怖、悲哀。

杏壇三千尊復聖:後人尊崇他是「復聖」。

高山流水照古今:他這種高風亮節,古今的人都非常地佩服。就因為他能安貧樂道,能以貧賤不能移──雖貧賤也不改變他的志願,所以這是很難得的一個人。

 


註一:請參考本書一九六頁不遷怒,不貳過
註二:請請參考本書二一頁不違仁的弟子
註三:請參考本書二七頁一簞食,一瓢飲
註四:原文見《論語》〈顏淵第十二〉之一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註五:原文見《論語》〈公冶長第五〉之二十六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註六:請參考本書一九四頁回也,不愚!
註七:原文見《論語》〈先進第十一〉之六
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亡,同「無」)
註八:原文見《論語》〈先進第十一〉之九
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註九:原文見《論語》〈先進第十一〉之八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宗聖──曾參

春秋魯人

宣化上人講述於
一九八六年九月五日

曾子名參,字子輿,春秋魯人。事親至孝,受業於孔門,為子思師,傳孔道為己任。一日三省以律己:「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一日,孔子對曾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之後,門人問:「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盡己為忠,忠於事;推己為恕,恕於人。著大學,提出三綱八目,為求學之程序。又著孝經,紹繼孔子所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謂之孝的精神。又云:「生不養,死不葬,謂之不孝。」注重慎終追遠之倫理觀念。後人稱為「宗聖」。

贊曰

勤學老成 日有三省 孝悌忠恕 時刻自警
孔門心法 一肩荷承 千古之下 景仰高風

又說偈曰

三綱五常冠群倫 宗聖曾子道德純
傳授心法闡儒教 謹遵師命紹大成
為人服務存忠信 與友往來不欺神
篤行明辨慎思考 不忘母訓一偉人

白話解

曾子,名參,字子輿,是春秋時代魯國人。孔子說:「參也,魯。」魯,就是很老實的一個人;曾子的心很直,對父母很孝順,為孔門的入室弟子,傳授孔門心法。他為人注重信義,每天都用三省(註一)的功夫律己,三省的功夫是什麼?就是「為人謀,而不忠乎」,我替人家做事情,是不是盡上我的忠心?我有沒有虛偽?有沒有騙人?有沒有盡上我的責任?「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我每天與朋友交往,有沒有欺騙朋友的行為?這也要省察自己。「傳,不習乎」,老師所教授的道理,我是不是能常常溫習,時刻莫忘?他有這種堅、誠、恆的思想行為:堅,有殷勤、堅固的心;誠,篤實、很誠懇的學習;恆,不會今天學一學,明天就不學了,而是恆常不變的。

有一天,孔子對學生說話的時候,單單提出曾參的名字說:「參乎!吾道一以貫之。」(註二)意思是說:「曾參啊!我所教授你們的道理,可以用一個道理貫串一切的道理。」這也就是佛法中所謂的:「一本散為萬殊,萬殊仍歸一本。」你能把一個道理通達無礙了,一切道理就都能通達無礙;你要是一個道理不明白,則一切道理就都不能明白。究竟什麼是一個道理呢?就是破無明,顯法性;不過在儒教裏頭,還沒正式講破無明,顯法性。這個語意是什麼呢?就是人沒有自私自利的心,沒有這欲念。你若能沒有欲念,智慧就開發,一切的問題也都迎刃而解,沒有一切的障礙。所以孔子說:「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我所傳授的道理,就是這個理論;你若通達了,一切的理論都會通達了,也就是所謂「但得本,不愁末。」你把根本的法門得到了,末梢的問題也都不成問題了。

曾子曰:「唯。」曾子一聽似乎明白了,說:「是!是這樣子。」也就好像「釋迦拈花,迦葉微笑」,以心印心的法門。雖然他似乎明白了,可是一般學生都還不明白,所以孔夫子出去以後,門人問曾子:「何謂也?」夫子所說的話,是什麼道理呢?是怎麼樣一回事?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夫子所講的道,就是忠以持己、恕以待人,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盡己之謂忠,無欺之謂信」,盡到自己的責任了,就是忠心;能原諒人,容恕人,對人有一種寬恕的思想,就是恕。這就是忠恕之道。

曾子撰大學,大學所講的是三綱領、八條目。三綱領就是「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明明德,你要明亮自己光明的德行;親民,也就是新民,用你明德的這種德行,令其他人也明明德;止於至善,達到最好的地方,在那個地方修行,止住在那上面。八條目是什麼?第一要格物,就是格除你的物欲,把私欲都格出去;有了物欲,就被「氣秉所拘,物欲所蔽」,遮蓋住智慧;若沒有物欲,智慧自然就現前。人為什麼沒有智慧?就因為物欲太大了,所以把智慧都遮蓋住;若你不被氣秉所拘、物欲所蔽,那就是格物了。第二是致知,若能把物欲革除了,智慧就能擴展、開發,這就是致知。致知之後要怎麼樣?要誠意,凡事要謹慎從事。然後要正心,你要是有邪知邪見,心術不正,那也是不行的,所以要正心。正心之後才能修身;知道修身了,然後才懂得齊家;懂得齊家,然後才能治國;懂得治國,然後才能使天下太平。以上就是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他又著作孝經,以紹繼孔子提倡孝道:「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註三)父母活著的時候,我們事奉父母要合乎禮;父母死了之後,埋葬時也要按照禮節去做;逢年遇節要祭祀,祭祀時也要依禮而行。你要是生了不養,死了不葬,這就是不孝。

所以曾子主張「敦倫盡分」,敦厚倫常,盡自己的本份。又提倡「慎終追遠」,慎終,父母臨終的時候,要敬慎其事,要很謹慎、很恭敬地處理臨終事宜;追遠,逢年過節或者紀念日,要回憶回憶父母的音聲容貌,以及父母的德行。因為曾子紹繼孔門的大成,所以一般人稱他為「宗聖」。

贊曰

勤學老成,日有三省:他很勤學,很老成,不欺騙人,對誰都老老實實的,一點也不加造作,所以孔子說:「參也,魯。」他每一天都三省其身,用來勉勵自己。

孝悌忠恕,時刻自警:他孝順父母,對朋友也很信實;忠,做什麼事情都盡上自己的責任;恕,恕以待人。他時時刻刻都用這個來警惕自己。

孔門心法,一肩荷承:他得到孔門的心法。孔門有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他把這心法承擔起來。

千古之下,景仰高風:千古以來一直到現在,人們都很仰慕曾子這種道德學問。

又說偈曰

三綱五常冠群倫:他所注重的就是敦品立德,所以提倡三綱五常。三綱:夫為妻綱,丈夫是妻子的綱維;父為子綱,父親是兒子的綱領;君為臣綱,君主是百官的綱領、綱維。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這些他都做得很圓滿,比一般人都清高。

宗聖曾子道德純:宗聖曾子的道德,是非常純厚不雜的。

傳授心法闡儒教:他傳授孔門心法,闡揚儒教。

謹遵師命紹大成:他時時刻刻、念茲在茲地記得老師所教的道理,紹隆孔子的心法。

為人服務存忠信:他替人做事,都能做到「盡己之謂忠,無欺之謂信」。

與友往來不欺神:他和所有的朋友交往,都是很直心的,一點也不做欺騙人的事情。

篤行明辨慎思考:在學問方面,他知道了就去實行,是個實行家。他也用智慧謹慎思考、明辨是非。所謂「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先謹慎考慮,然後明辨是非,再去實行。

不忘母訓一偉人:他時時刻刻記得母親的教訓,教他怎樣做一個好人。

 


註一:原文見《論語》〈學而第一〉之四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註二:請參考本書二一二頁吾道一以貫之
註三:原文見《論語》〈為政第二〉之五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來源:www.book853.com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