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與不變
宇宙之大,事事物物都有變易;世間的不變,就是變。大自然有可變的、有不可變的;宇宙之間任何事情,都有變與不變。
《四十二章經》講「世間無常,國土危脆」;蘇東坡《赤壁賦》講到「吾生之須臾」,又提到「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李白《將進酒》:「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均說明了世間一切的變異。
山看起來是不變的,其實是變化萬端的;每天日出日落,看起來是不變的,實際上地球每天都轉到不同的位置;四季的更迭是不變的,其實,每年的四季,都有不同的氣溫、不同的景象;人每天吃飯、睡覺是不變的,實際上,每天的體力、精神、心情、外緣都在改變。
「變」,人情、人事、人心,都會變;「變」未嘗不好,「變」可以由壞變好、變才能進步,變才有希望,變可由少變多、由貧變富、生病變健康。但是「變」,也會變得不好,如政變、婚變、兵變,心變、病變、天變、水變,氣候、時間、友情都會變。
人生的目標方向,是不宜輕易改變的,但是達到目標的方法,就要隨環境而改變了。人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才能生存;人要不斷改變學習的方法,才能適應創
新的社會;一成不變的生活,會讓人感到困頓;做生意童叟無欺,價格不變,才能讓人信任。社會環境不斷地在改變;人的價值觀也在改變;要想改變別人對自己的
印象,要自我的革新才能改變;商場上的競爭,要求新求變,才能吸引顧客;企業的經營,也要常變才能創新;但是善變的人,會給人靠不住的印象。
山河大地、房間佈置都會變;地價、約定也會變,只有公義、真理是不變;歷史的教訓也是不變的;真情的至死不渝,也是生死不變的,如王寶釧、孟姜女,都是真心不變;萬物成住壞空、生老病死是不變的;因果業力不可轉,也是不變的。
對國家的忠心,不能改變;對領導的服從不能改變;對真理的追求也不能改變;本具的清淨心更不能改變。
世間有「以不變應萬變」、也有「窮則變,變則通」。希望萬物當變則變,不當變則不變。如果是善良美好的,我們希望不要變,如果是好的變壞的,則不如不變了。
《人間福報》2002年12月21日
白開水
由於國家地域不同,每個地方、每個民族,都有種種不同的飲食習慣。例如有的以稻米為主食,有的以麵食為正餐,有的以獸肉為生存要素,有的以高粱、小麥等雜糧維生,甚至西方人以麵包、牛奶、生菜沙拉為三餐主要飲食。
儘管人有以各種不同飲食來裹腹維生,但是當中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要有水,有水才能維持生命。說到水,人類從最早喝白開水,進而到喝茶、喝汽水、喝果汁、喝咖啡等,隨著各種不同的飲料,供應給各個不同生活習慣的人。
水有很平等的性格,你是達官貴人,有時候每天也只是喝上幾杯白開水;你是販夫走卒,山泉井水,隨處都能供你飲用,既不花錢,而且方便省事。
古老的傳說,每個人每天應該擁有「七斤四兩水」,超過這個數字,就是浪費,就會被譏為不惜福。所以說「福報如水」,水用完了,表示福報也流盡了,因此長輩們莫不教誡子弟要有「滴水如金」的觀念。
佛教也常把水比喻為佛法,水的功用有生長、洗滌、滋潤的用途。佛法能夠給人生長信心、滋潤身心、洗滌污穢。法是真理,用水來比法,水不就如真理一樣重要嗎?
一滴水,就是生命的生機,所以每天一杯白開水,不用花錢,但生命的維持,就是靠著這一杯白開水。白開水雖然淡而無味,不能一日無之。家中來了客人,一
杯白開水待客,也能表達心中的誠意;秀才人情紙一張,貧寒之家,能有一杯白開水,足以表達無限的情意。過去民間的施茶,就是白開水;現在的礦泉水,有時到
災區救災,或是辦活動時,送礦泉水最為寶貴、也最實際。
白開水就是人生的本味,一杯白開水有時也能療治百病。但是有水的時候往往不覺得他的寶貴,到了沒水時自然就苦不堪言了。你不記得台北發生乾旱,石門水庫、翡翠水庫的用水都將告罄時,民眾驚慌焦急的樣子嗎?
現在中東一些回教國家,必須從外地運水回國使用,所以他們的水比石油的價格還貴。美國雖然土地遼闊,很多沙漠地區至今尚未開發,就是因為缺水;美國儘管科學昌明,望著茫茫沙漠,也徒嘆奈何。
台灣對水的管理有水利會負責,政策高明。寺院叢林裏也有專門管水的職事,稱「司水」,就是要善用水資源,不能輕易浪費。所以佛教從古就很重視大自然生態、環保、資源的維護,即連一滴水都要好好保護,不會隨意浪費。
君子之交淡如水。白開水的成分單純,任何飲料都要白開水去調和,具有調節的功能。白開水還有消毒、清潔、衛生的作用。白開水,「開」就是要經過煮沸,經過高溫加工,才能成為白開水;人也要經過歷練,才能成為有用的人。
《人間福報》2002年12月22日
讓座
中國號稱「禮儀之邦」,舉凡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臥,處處可見謙虛禮讓的美德,其中尤以「讓座」更成為人際間重要的禮儀。見到老師要讓座,見到前輩要讓座,見到客人要讓座,即使同輩之間,為了相互尊重,彼此也要讓座。
座位,有時代表著一個人的地位及身分高低,所以座位就有大小、前後之分,必須按序而坐。由於座位有高位、低位、大位、小位,一些沒有地位的人,便千方
百計的希望追求較高的地位;一旦身居高位時,又感到位子是一種拘束,反不能自由自在的生活。例如:學生能翹課,老師能缺席嗎?顧客可以不買東西,老闆能夠
不上班嗎?民眾可以遊山玩水,到處觀光,身居高位的達官顯貴,能隨興的到處遊玩嗎?所以不一定居高位、坐上位的人就可以神氣活現,沒有地位的人也不見得就
矮人半截。
不過,在一般的機關團體,甚至公司行號裏,還是要在位子上分高低。餐桌有大小的位子,會議室有前後的位子,客堂裏有上下的位子,甚至照相都要排出個主
與副的位子。坐在那個位子最好呢?一般說來,坐在第二位、第三位最穩當,比我大,比我有地位的人來了,我不必讓位;地位不如我的人,我更可以如如不動,安
坐其位。
有的人對於位子,好爭個上、中、前,吃飯坐上位,照相坐中位,走路走前位。其實今日的社會,還是講究謙虛讓位為好。就算你地位再高,在人多的場合裏,
還是自謙一點,坐在第二個位子最好。因為如果坐在第一個座位,見到地位比你高的人,勢必要讓位,當下就保不住位子了,坐第二個位子,比較容易自保。
說到座位,除了有大有小之外,還有軟、硬之分。做人固然要安於本位,但若需要經常調動,需要經常換個座位,也要習以為常。甚至「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換舊人」,當需要交棒的時候,也要肯得讓位,肯得提拔新秀,人事才能更新,團體才會進步。
人活著要讓座,人死了埋葬三、五年後,也要揀骨,換個位子。現在有一些人,有了座位就不肯讓位,甚至搶佔好的位子。火車上,公共汽車裏,常見有人用東
西佔據座位,不但自己佔個位子,還要呼朋引伴,幫別人佔個位子。所以文明的國家,交通工具,公共場所裏,都提倡對號入座,或者排隊就位,最為公平。
人生的位子,本來就應該搬動,要常常換位子,有時候愈換愈大,愈換愈前,不要老是戀棧於位,則人生就難以有所進步了。《人間福報》2002年12月23日
笑話
每個人每天都要說話,如果規定自己在一天當中,都能說一、二則笑話給別人聽,必定讓人心生歡喜。據說天主教的修女,每天晚上的功課之一,就是要說笑話給別人聽。一個人如果每天都能說個笑話,把歡笑帶給別人,你說他會不是一個好人嗎?
一個主管,當你集合部下講話時,偶爾能說一、二則笑話,讓部下感覺到主管很輕鬆,很容易親近,對工作必定加倍努力。蔣經國先生雖然為人嚴肅,但他集合
幹部時,總歡喜說一、二則笑話。有一次,他在一處荒山野外和一群受刑人講話,講過話以後,這一個地點就成為有名的「日新崗」。假如蔣經國先生天天都很嚴
肅,沒有輕鬆的一面,那來那麼多年輕幹部跟隨他呢?
佛經所開示的教義,雖然不是用講說笑話的方式呈現,而是「譬喻」、「本生」、「本事」、「未曾有」,都是發人深省的故事。但是如果說得好,其實也都是
笑話,例如「九色鹿」、「鸚鵡救火」、「吉祥草」、「殺子成擔」、「學鴛鴦叫」、「愚人看門」、「夫妻賭餅」等,不都是很有啟示性的笑話嗎?
善於說笑話的人,還沒有開始說,他的動作、表情就已經引起人會心一笑了;不善於說笑話的人,他說:「我說一個笑話給大家聽」,自己已經哈哈大笑,別人卻被他笑得莫名奇妙。
笑話就是幽默,就是詼諧,笑話能讓人開心,讓人忘憂。生活中,有時候神經繃得很緊,如果有個人能說一段幽默的笑話,讓大家哈哈一笑,可以解決很多尷尬的問題,與會的大眾,也會覺得無比的輕鬆愉快。
說笑話要給人歡喜,但千萬不能學烏鴉嘴,說得讓人不歡喜,甚至誤會你的意思,認為你是在「指桑罵槐」,是在諷刺他,那麼你的笑話就會得到反效果,就會適得其反了。
說笑話不能東拉西扯,不能說得太長,三言兩語,愈短愈好。中國有心人把古今以來的笑話,集合成書,像《笑林廣記》就是一部鼓勵人說笑話的好書。
我們要提高說笑話的內容與價值。笑話要能發人深省,要有哲學思惟,要有餘味蕩漾,要能增加生活的樂趣。清朝的紀曉嵐就是一個很幽默,善於開玩笑、懂得
說笑話的人。有一次,他在背後稱乾隆皇帝為「老頭子」,話被乾隆聽到,很不高興地要他解釋何為是「老頭子」?紀曉嵐說:「皇帝人稱萬歲,不就是『老』?皇
帝是萬民之首,所以是『頭』;皇帝自稱天子,以天為父,所以是『子、』。」
紀曉嵐憑著他的機智、幽默,不但解決了自己的危機,也讓乾隆皇帝哈哈一笑,這就是最高明的笑話。《人間福報》2002年12月24日
恭維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最好工具,尤其「恭維」的語言是人際關係和諧不可或缺的潤滑劑。過去中國人的書信往來,或是見面談話,一開頭都先說一些恭維話,或是問候的話,以示友好,之後才進入正題。
恭維就是讚美,就是說一些令人聽了心生歡喜的話。比方說,見到了長者都說:你老「德高望重」、「見多識廣」、「老當益壯」。如果是見到年輕女子,就
說:妳「秀外慧中」、「氣質高雅」、「端莊賢淑」。如果是中年紳士,就讚美他:「氣宇軒昂」、「高風亮節」、「光風霽月」。
假如對方是讀書人,就要讚美他:「學富五車」、「德學兼備」、「滿腹經綸」。假如是青少年,就嘉許他:「少年老成」、「年輕有為」、「言行有禮」。另外對一些軍政要員、財經鉅子,也都應該有適當的讚美和恭維的語言,否則你與人的交流往來,就很難事事順利了。
恭維的語言,說穿了就是要會得拍馬屁。放眼當今的社會,官場人物,尤其外交人士,那一個不會說恭維、應酬語言,乃至於客套的外交辭令。學不會一套恭維別人的說話,吃了虧自己還不知道問題出在那裏?必然很難在社交場合周旋。
恭維人的話,也要能說得很適當,很得體,很誠懇,甚至還要注意時空因緣及對象的性格所好,才能讓對方有「深得我心」之感。
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經常應邀出席各種場合,每回總有人讚美他的鬍子很漂亮,張大千深不以為然。有一次,在一個歡迎會上大家又以他的鬍子為題,相繼說了許多恭維的話,張大千不動聲色,等大家講過以後,終於忍不住說了一個故事:
「三國時代,關公、張飛去世以後,孔明六出祁山,徵求大將之中誰能擔任先鋒?張飛的兒子張苞說:『願往。』關公的兒子關興也說:『願往。』二人相持不
下。孔明說:『你們二人都是將門之後,誰能將父親的蓋世武功說得好,就由誰來擔任先鋒。』張苞道:『我的父親手持丈八點鋼矛,喝斷霸王橋,智擒黃忠,義釋
嚴顏,在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我家教有方,今日先鋒,非我誰能?』輪到關興說話,他因為口吃,說了半天,只有『我,我…,我的…,我的父
親…,鬍子很長。』這時關公在雲端裏大喝一聲:『小子,你的老子當初手提青龍偃月刀,過五關,斬六將,誅顏良,斬文醜,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你偏
不說,只說老子的鬍子很長。』」
張大千說完,眾皆愕然。所以,恭維的話說得不得體,說得不夠巧妙,說得讓人不歡喜聽,也會弄巧成拙。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做人素養要夠的話,晚輩要恭維前輩,長官也要讚美部下,人與人之間都要懂得恭維,懂得讚美,所謂「丈夫要給太太掌聲,才有鴨子的兩條腿可以吃」,你能說恭維不重要嗎?《人間福報》2002年12月25日
不倒翁
有一種玩偶,是兒童最喜歡的玩伴,叫做「不倒翁」。
不倒翁,任憑你如何擺弄,他都不會傾倒;儘管你使力把他推倒,他馬上恢復原來的姿勢。他總是隨著你的玩弄而前後左右搖擺,但始終不會跌倒,所以大家就稱之為「不倒翁」,日本人更稱他為「達摩」。
在我們的生活周遭裏,有一些人善於趨福避禍,不容易失敗,就如不倒翁一樣。例如政壇有政壇的不倒翁,學界有學界的不倒翁,財經企業、股票期貨等各行各
業,都有各行各業的不倒翁。他們為什麼能不被打倒呢?一者靠智慧,他能了解一切;二者靠仁慈,他能包容一切;三者靠義勇,他能犧牲一切。
所謂不倒翁,因為他輕鬆搖擺,懂得平衡,他不一定堅持立場,但又四平八穩,他可以不需要人幫助,自己處理自己,所以即使你把他推倒,他又能再度站起來。
五代的馮道,歷仕五姓,卻能不為政敵所打倒;華嚴宗的清涼澄觀國師,曾做九朝七帝的老師,真是人中的不倒翁。古代有人稱讚楚國的人民十分團結,有不肯服輸的性格,因此形容他們「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就是有不倒翁的精神。
不倒翁也不一定是形式上的不倒,在精神道德上不倒,更是重要。抗戰初期張自忠在北方與敵人周旋,彈盡糧絕,自殺殉職,全體敵軍立正向他敬禮,這就是中國人的不倒翁。
夏桀、商紂、周幽,雖然貴為帝王,還會被人打倒;歷代亡國被打倒的帝王,更是不計其數。反觀許多有道德的賢人君子,如伯夷、叔齊,是餓夫也;文天祥、史可法是階下囚也,但他們在歷史上,都能聲名不倒,可見忠孝節義是宇宙間的正氣,就像不倒翁一樣,不容易被打倒。
有一首不倒翁的童謠說:「不倒翁,搖擺很輕鬆;能忍耐,不生氣,是作風。說他呆,他不呆,鬍子一把像小孩,面孔紅紅看得開。不呆不呆真不呆,推他倒下他能站起來。」
從物理的力學原理來說,所有物體都有讓自身位置能趨向最低的趨勢,當我們推他時,他會往最低的位置移動,依此原理,所以不倒翁不會倒。
人生中,什麼樣的人才能成為不被打倒的不倒翁呢?慈悲的人不易被人打倒,能忍的人不易被人打倒;慈悲沒有敵人,能者無人抗拒。所以,你想做一個不倒翁嗎?先要具備好自己的條件,當然就不會被人打倒了。《人間福報》2002年12月26日
保存期限
我們所擁有的物品,總希望給予妥善的保存,但是保存也有它的時間限制,像食品、化粧品、藥品等,都有一定的保存期限。
一道菜可以留到下一餐,甚至明天,但不能無限期的保存,它會腐壞;一件衣服,可以留到明年,甚至後年,但不能留到十年、二十年後,它會風化。即使是現
在的電腦、冰箱等所有機械、電器用品,都有一定的保存期限和使用年限。甚至購買一棟房屋,建築公司也會給你一定的保固期限,如果你不善於利用,就如同汽
車,久不開動,總有一天它會生銹。
豈但東西有保存和使用年限,我們的人生也有保固期。青少年的時光,是用來保護學習的時間,如果你浪費不學,實在可惜。青壯年的人生,是供你創業、就業的保護時期,你不好好加以利用,等到一事無成,老大徒傷悲,豈不遺憾?
所以,一件物品、一個人,在保護期限之內應該盡量做好有效的利用。衣服穿不了,飲食吃不下,又不肯送給別人,日子一久,只有腐爛。自己所學的技能,太
久不去使用,也會生疏。就像一個武功高強的人,久不練武,招式也會遲鈍。學習外國語言,如果沒有經常複習,三、五年不用,期限太久,也會忘記。
世間上的事事物物,都有一定的保存期限,因此家庭裏的物品,如果只知購買,不知道保養、利用,就不是一個善於管家理財的家庭主婦。人的壽命,乃至人體
上的各種器官,都有一定的使用期限,所以在青、壯年時參加健康保險,所付的費用一般都會比較低廉;一到古稀之年以後,你想要參加保險,保費往往都要增加倍
數以上。
家中使用的家具,達到一定的期限,就要加以換新。日常使用的信用卡、專業執照、駕駛執照等,期限過了,也需要重新申請。我們身體的使用,也有一定的期限,如果期限一到,重換一個身體,也如同重新更換執照一樣。
自古以來,不少皇帝如秦始皇、漢武帝等,他們要求長生不老,不想更換身體、不想更換名位,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人生歲月有限,我們除了應該在保固期限內好好規畫、利用以外,更應該把即將更新的未來,加以盤算好、預備好,免得臨時慌了手腳。
古今中外,有一些名人死後用防腐劑保護屍體不壞,像史達林、毛澤東、孫中山等。但是肉體不壞並不表示精神價值永存,精神價值不在不壞的屍體之上,應該
是在人民的心目之中。所以,一個人要能保有信用、保有人格、保有自己的道德形象,愈久愈好,這就沒有期限的限制了。《人間福報》2002年12月27日
發展
現在舉世人類,無論國家個人,最大的希望,就是要「發展」。
國家的發展,過去都是靠侵城掠地,擴大版圖。現在的國家不敢輕易擺出蠶食鯨吞、窮兇惡極的姿態,都是利用經濟的力量,透過外交的手腕等,求得國家的發展。
個人的發展,過去莫不希望十年寒窗苦讀,積聚資本,在士農工商各界圖謀發展。但現在的人結合黨派,邀約股東,希望借助他人之力來求取發展。
總之,現在的社會有人用知識、智慧,創造發展,有人集合家人、眷屬,團結發展。現在的國家,有的開發太空,如美、蘇已經發展到了月球。有的則向海洋開
發,所以各國的潛水科技愈來愈進步,對國家海權、領海防線的保障,也愈來愈重視。有的則在陸地上發展,例如增加海埔新生地、開發山坡地,甚至鋪橋造路,從
開發交通來帶動經濟的繁榮。
然而地球上的陸地終究是有限的,經不起過度的發展。過分開發的結果,濫墾濫伐,造成土石流,山崩地陷。此中說明,開發不是不好,但是開發要有所節制。
其實,世界上除了經濟的發展,國土的發展,其他可供開拓發展的空間還很大。例如:科技的開發、產品的開發、人情的開發、道義的開發,尤其舉世和平是人人的希望,我們應該發展世界和平,讓人民個個都能幸福安樂的生活,這才是發展之要。
發展如果沒有用在正途,如現在的基因開發,複製羊、複製牛,甚至複製人,如此擾亂社會秩序的發展,對於人類的未來而言,到底是福是禍?實在有待重新估
定價值。聯合國雖曾三令五申,不准發展複製人等,但是一些科學家只顧個人知識、理念的傳達,無視於人類未來的前途,如此發展,真是令人掛念。
我們贊成社會需要發展,尤其個人的發展,諸如發展智慧,發展能力,發展潛能,發展因緣,都是非常值得稱許的好事。所以我們呼籲大家,不一定要從外面的
世界去開發,應該從內心的世界來發展,發展內心的真如佛性,發展內心的慈悲智慧,發展內心的仁義道德,發展自己的真心實性。從個人發展出來的光熱,互相照
耀,如同家中的日光燈、美術燈、照明燈,燈燈相照,光光無礙,那不是一個無比美好的世界嗎?
現在的世界尤其應該提倡精神建設,如果能開設「新觀念發展公司」、「慈悲喜捨無限公司」、「世界人類同體共生協會」、「大公無私服務集團」、「你我地
域互調機構」,讓舉世人民都能「你為我、我為你」,創造歡喜,發展和睦友愛,這樣的世界不是要比你爭我奪、爾虞我詐來得可愛嗎?我們何不一起來從事這許多
的發展呢?
《人間福報》2002年12月28日
大死一番
禪宗有一段開示的語言,說明一個人從愚癡而到達覺悟,其過程就如「大死一番」。
此即說明,在生命的流轉裡,除了真心以外,我們的習氣、煩惱、無明,必須經過多生多劫,千生萬死、萬死千生,才能慢慢的超脫。就以現實一期的生命來說,也有許多的陋習、私心、執著,沒有大死一番,便無法重生。
佛教說,人的生命有二:一是分段生死,二是變易生死。在生生死死的五趣六道流轉之外,於修行的道路上,能變化自己的氣質、習氣,才能達到超脫變易生死的目的。
陶淵明說:「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一個人要經大死一番以後,始能覺悟「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未來種種猶如今日生」。一個經過大死一番之後重生的生命,就例如蛇脫皮、蟬脫衣、龍蝦脫殼,才能有另外的一番成就。
印度的阿育王,本來是一個殘暴好戰的侵略者,一般人都稱他「黑王」。但當他信奉佛法以後,施行仁義,為民謀福,國威大振,因此最後贏得「白王」的稱謂。
阿育王不經過大死一番,如何能從「黑王」變成「白王」呢?一個人沒有「放下屠刀」,如何能「立地成佛」呢?所以佛陀在《本生譚》裡,諸如「割肉餵鷹,捨身飼虎」等犧牲自我、成就眾生的精神、行誼,都是說明大死一番以後才能成佛。
日本的民間有一個壞人,人稱「鬼平兵衛」,他平時欺壓善良,對鄰居百般欺負,對自己唯一的小兒子,也是打罵、虐待。有一天,在他萬分飢餓時,聽到有人
對他的小兒子說:「給你的飯,你為何不吃?」兒子回答道:「我要留給爸爸吃!」兒子的話忽然觸動他的真心,當下感動得涕淚交流,懺悔往昔的暴戾。經過此一
「大死一番」以後,從此對鄰居、友人總是盡力幫忙,並且愛護家人,所以大家再也不叫他「鬼平兵衛」,而以「佛平兵衛」稱之。
人生,生來多少的惡習、過失,都不重要,只要自己肯懺悔,能夠大死一番,總會得救。例如,講話粗俗,假如你自我檢討,可能就會改變語言;你的行為惡
劣,經過自我克制,就能脫胎換骨。所以一個人在一生裡面,在一天當中,在一時之間,都要不斷的大死一番,變化氣質,能夠如此,何患不能有所成就呢?
「大死一番」,有的人需要自己體驗,從極度苦難、悲痛中改過向上,才能大死一番;有的人看到別人受苦,自己也能感同身受,也能大死一番。
從監獄出來的受刑人,若沒有經過大死一番,惡性不改,仍會惡習復發;但有的人經此大死一番,改頭換面,重新做人,豈不快哉。《人間福報》2002年12月29日
手段
做人,要有手段,才能在家庭裏,在社會上,到處吃得開。
手段,是好呢?是不好呢?人與人之間,不肯誠實相待,善用計謀,能欺則欺,能騙則騙,做一些小動作讓人吃虧上當,像這樣的手段,當然不足取。有時一些
商業團體,彼此競爭,使用各種計策,讓對方的利益受損,這種手段也是不值得取法。國與國之間,使用各種策略,拉攏、恐嚇、欺壓、威脅、利誘,總要想盡辦法
讓你倒向我的一邊,這樣的手段也難以令人認同。
手段,如果是一種不得已的方便,是一時的權巧,能利用一些小手段來解決困難的問題,例如媳婦要取得公婆的歡喜,平時使點小手段,說一些空話讚美,其實
並不為過。父母要兒女讀書,用一些手段加以鼓勵誘導,讓兒女發憤向上,這也未嘗不可。像「空拳誘子」、「糖衣包藥」,雖然不實,能夠方便權巧的給對方獲得
利益,這樣的手段是一種教化,是一種方便,其實並無不好。
有一位婦女死了兒子,哭得死去活來,請求佛陀想辦法讓他的兒子復活。佛陀知道母親愛子心切,一時難以醒悟,便告訴婦人,只要能找到一株「吉祥草」,就可以有辦法救活她的兒子。不過這一棵吉祥草一定要到沒有死過人的家裏去要。
婦人抱著一線希望,挨家挨戶的找,但是找遍了全城,怎麼樣也找不到一戶人家不曾死過人。這時婦人終於覺悟:「生死無常,此乃世間實相。」這就是佛陀教化眾生的方便手段。
仙崖禪師行化一處,見到一對夫妻正在激烈地吵架,丈夫要罵、要打、要殺,婦人毫無畏懼,一直跟丈夫抗爭:「你打!你殺!」仙崖禪師見此情景,便在一旁大叫:「快來看喔,要打人了!要殺人了!」
一旁看熱鬧的人看不過去,生氣地說:「喂!和尚,人家夫妻吵架,你嚷嚷什麼?」「你沒有聽到他們說要殺人嗎?」「殺人干你何事?」「怎麼不干我事,殺人,人死了,就要找出家人念經,怎麼不關我事?」
正在吵架的夫妻,見路人一僧一俗,也在相罵,就停止了吵架。這時仙崖禪師走向這對夫妻,說道:「賢夫婦的戲演完了嗎?夫妻應該要像太陽一樣,溫暖對
方;要像和風一般,吹拂對方;要打要殺,家庭不就跟戰場一樣了嗎?」仙崖禪師不同於一般的教化手段,終於解決了一場家庭紛爭。
手段好不好?手段如果讓人吃虧上當,當然不好!曹丕、楊廣、雍正都用手段得到王位,都不足取。但如果手段是被用來作為解決紛爭的權宜之計,如飛錫禪師
示現神通,化解兩軍戰爭;如觀世音菩薩示現美女,方便教化世人,則使用方便手段,未嘗不可也。《人間福報》2002年12月30日
日日新
早晨起床,把家裡灑掃乾淨,讓環境日日煥然一新;衣服穿著整齊,給人日日乾爽清新的感覺。每日打開報紙、電視,也是希望知道今天又發生了什麼動人的新聞。
其實,人不要光從外面去追求「新意」,要從自己的內心來創造「更新」。例如:思想要日日新,觀念要日日新,服務的精神要日日新,助人的願力要日日新;因為內在的精神不斷更新,人生的境界才能不斷昇華。
花朵在時間裡開放,樹木在歲月裡成長,我們的日子天天在過。人生,一天一天的,要怎麼樣才能更新呢?假如早上起床,振奮精神,心中想要完成什麼好事,
這就是日日新的開始。晚上到佛前合掌禮拜,懺悔今日的過失,這就是一天的更新。現在的時代不斷在更新,社會也不斷在更新,科技電腦,真是日新月異。現在不
但喊出「新人類」,甚至還有「新新人類」一族,我們還能固守執著,還能保有鄉愿觀念,還能不知改進更新嗎?
當然,新的東西不一定就好,舊的東西也不一定是壞。新的衣服穿在身上不合身,還是舊的比較好;新的鞋子穿在腳上不合適,還是舊的比較好;新的朋友交情不投緣,還是舊的比較好。
有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觀念;但是舊的道德,舊的關係,舊的成就,也不是一概都不能保留。現在的社會令人沒有安全感,就是因為新的道德還沒有建立,卻不斷的在打倒舊道德,這不是叫做「日日新」,反而叫「日日壞」。
我們求新,希望自己不要一成不變,不要固守執著,不要自私頑強,我們不能積非成是。所謂「日日新」者,是要我們從善如流,要我們與人為善,要我們大膽嘗試,要我們去私從公;假如不放棄腳下的一步,怎麼能邁向新的前方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後,重新覺醒,改變窮兵黷武的形象,不斷地發展新工業,開發新產品,光是一個TOYOTA汽車,不就已經征服美國了嗎?我們
不希望全世界的強國用強權武器、用侵略戰爭來對待鄰國,我們希望用新思想、新觀念、新作風、新產品、新方法、新道德來影響世界,促進和平。
過去,我們都崇拜百年老店,但是百年老店如果不給予新的血液、新的營養、新的精神、新的方法,這種日薄西山的老店,還能再存在多久呢?以佛教來說,
「三法印」、「四聖諦」、「空」的真理,真理不變,但是制度、戒律、儀軌、法器、法務、建築、文物等,如果一直不變,不肯更新,未來的發展就令人擔憂了。
很多人怕「新」,因為新的東西不容易適應,不容易了解。歷史是一面鏡子,鏡子也不能只照過去,所以人要能看到未來。「日日春」雖是一朵小花,但是他每天都會開放,給人一個驚喜,日日新又有什麼不好呢?《人間福報》2002年12月31日
除舊更新
紀元二○○二年,舊的一年過去了,二○○三年新的一年來了,對舊年的往事,如果是不善不美的,應讓他隨時間而去,好的善的,在未來新的一年,我們要好好的迎接,以備我們能除舊更新。
除舊更新是從個人到國家,每一個人的希望。個人的學德不足,我們可以重新再來;事業未成,我們可以重新再來;人緣不夠,我們可以重新再來;如果是國家,政治上的缺失,可以重新改進;經濟上的蕭條,可以重新振作;人事間的缺陷,可以加強溝通。
除舊更新,我們要去除舊的,如吃喝玩樂的陋習、固執自我的思想、因循苟且的保守、黨同伐異的偏見、不識大體的無知、那些幸災樂禍、責人恕己、忌嫉人
好、奢華浪費的習性,都應該要勇敢的去除。去除了舊習,我們要面對新的一年,無論是國家,或者是個人,必須要能求新求變,要有新思想,新作為,新風格、新
知見、新境界,我們人人能做到這個「新」字,我們的國家社會就能轉危為安,轉非為是,轉迷為悟,轉敗為勝。
為了迎接更新的一年,我們每個人要從健全自我做起,加強對自我的要求,對知識智慧的增加,對尊重包容的提升、對大公無私的建立、對讚美鼓勵的肯定,還要建立人我一如的思想,要認識事理圓融的好處,這還怕我與國家不能在新的一年裡,有所成就與進步嗎?
在新的一年,我們也希望國家社會,重視人文書香的發展,政府應多給予藝術音樂的提倡;多建立公園,讓社區多些陶冶性情的地方;多成立圖書館、體育館,
讓人民的身心有平衡的發展。讓每一個人,都能成為知書達禮的君子淑女;讓每一個家庭,都能成為書香世家;讓我們的周遭,都能成為溫柔敦厚的社會。
往事已矣,舊年已過,新的這一年,我們要站起來,我們要走出去,我們要養成勇往向前的鬥志,我們要撿回自我的信心,我們要培養儉樸的性格,我們要增加
勤勞的精神,我們要有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三好」美德;我們遵守不色情、不暴力、不扭曲的「三不」政策,我們要有自覺的醒悟,我們要有反省的思維,
我們要有與人為善的雅量,我們要有從善如流的個性。
陶淵明:「往之不諫,來者可追」,我們新年求新的大家,何不重新再來過呢?《人間福報》2003年1月1日
缺點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失就是自己的缺點;「知過必改,善莫大焉」,缺點不是絕對的嚴重,只要肯改正,才能進步。
世間上最大的缺點,就是不肯認錯,不肯承認自己有缺點。其實,國家有國家的缺點,團體有團體的缺點,個人有個人的缺點,甚至聖賢也有缺點,因為聖賢也
難得能讓每個人都滿意。所以,西方的政治家喜歡拿自己的缺點來自我解嘲,說出來供大家哈哈一笑,同時也提醒自己改正缺點。
人,既不是完人,難免有缺點。甚至可以說人的缺點可多著呢!自私、執著、傲慢、貪欲、瞋恚、無明、嫉妒,都是缺點。有的人講話率直,自以為是;有的人
嫉惡如仇,沉不住氣;有的人喜好強行辯解,不夠柔軟;有的人太過理想主義,無論什麼事都操之過急。還有的人不明事理,歪曲事實;有的人遇事優柔寡斷,猶豫
不決;有的人好要面子,不肯吃虧,不負責任,不樂於助人,在這麼多缺點之下,怎麼會有面子呢?有的人被動拖拉,不敢直下承擔;有的人定力不夠,遇事容易衝
動;有的人個性極端,剛強頑固;有的人行為幼稚,不夠威儀;有的人喜怒無常,脾氣又大,疑心病也重,凡事大驚小怪,實在讓人不敢領教,如此怎麼能獲得別人
的讚美呢?
有的人不善於和人相處,對同事不知友愛、互助,對長官不知恭維、讚美,對部下不知提攜、體諒。也有的人做事虎頭蛇尾,五分鐘的熱度,凡事愛跟人計較,喜歡怪你怪他,不知自我檢討。
有的人情緒化,不耐煩,又不善言辭,所有表現都慢半拍,這種人不易和人相處,在團體中也難有立足之地。
衣服壞了,要懂得縫補,桌椅壞了,要加以修理。一個人不知道改正自己的缺點,不想要修補自己的錯失,自然就不容易獲得別人的尊重。甚至因為缺點太多,到處受人嫌棄,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
我們到商店購物,都要選擇完美的東西;如果有缺點瑕疵,誰願意買一個瑕疵品回家呢?所以一個人最好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萬一有了缺點,也要勇於改正。
做人要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不要維護自己的缺點,不要為自己的缺點辯解;維護、辯解都沒有用,最好是修改缺點。物品完美無瑕,顧客怎麼會不
歡喜呢?做人沒有缺點,別人怎麼會不歡喜呢?
人生最大的毛病,就是不知道自己有缺點;即使知道自己的缺點,也不肯痛下決心改正,終讓缺點阻礙了一生的發展。因此,凡是有缺點的朋友們,大家不妨反躬自省,不要要求別人,改改自己的缺點吧!《人間福報》2003年1月2日
眼淚
你有流過眼淚嗎?人的一生多少都曾經有過流淚的經驗!有痛苦的眼淚,有傷心的眼淚,有興奮的眼淚,有歡喜的眼淚。總之,凡是喜怒哀樂,情緒激動時,都容易流淚。
眼淚,有英雄的眼淚,有情人的眼淚,有忠臣的眼淚,有孝子的眼淚。眼淚又分為「有聲無淚」,曰「嚎」;「有淚無聲」,曰「哭」;「抽搐淚流」,曰「泣」;「無聲無狀」,曰「悲」。
眼淚的產生,總說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具有潤澤眼睛功能的自然生理現象,一種是感情激動而流的眼淚,屬於情緒的反應作用。
有人說,女人是淚水做的,男人是泥土做的。意思表示女人善於流淚,像孟姜女的眼淚能哭倒長城,祝英台的眼淚能哭開梁山伯的墳墓。
其實,男人也一樣會流淚。有人說,劉備的江山就是哭出來的;諸葛孔明「揮淚斬馬謖」的情景,也是強忍著悲痛,但最後還是忍不住要掉下英雄惜英雄的眼淚。
俗語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在佛教史上,佛陀也曾流過眼淚。當時一些外道用批評、毀謗等種種方法破壞佛法,甚至用棍棒、刀劍等試圖打擊僧團,但佛陀
都如如不動。後來外道說:「我們都來做你的弟子,吃你的飯,穿你的衣服,但不奉行你的佛法,反而破戒、污僧。」這時佛陀不禁流下眼淚,很無奈地說:「那我
就沒有辦法了」。
日本的空也禪師,有一天遇到一群盜賊攔路搶劫,空也禪師雙眼流下淚來,盜賊哈哈大笑,說:「真是一個沒有用的出家人,這麼輕易就被我們嚇得哭了起來。」空也禪師說:「我並非怕你們,而是看到你們如此造業,想到你們將來必定要吃苦受報,不禁流下同情的眼淚。」
所以,眼淚有感動的眼淚,有歡喜的眼淚,有慈悲的眼淚,有無奈的眼淚。像弘一大師在最後臨終時寫下四個字「悲欣交集」,這句話可謂道盡了人生的百味雜陳,真是有血有淚。
詩云:「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眼淚要流在值得流的地方,不到緊要處,不但是男兒有淚不輕彈,其實任何人都應該要有淚不輕流!
《人間福報》2003年1月3日
作秀
「作秀」本來是藝人為了娛樂觀眾所做的各種表演,但是現在的人把所有在公眾之前所作的任何演出、動作,都認為是「作秀」。此中意味著好表演、好求虛名、好贏得別人的讚美,而名之為「作秀」。
當然,社會上的確有一些人好裝腔作勢,好在人前忸怩作態,過分而不當的賣弄自己的才華,以圖出人頭地,這都是不好的作秀。此外,還有人喜歡在媒體上發
表演說,耍各種噱頭,做一些虛而不實、說而不做的「脫口秀」演出,藉此為自己打廣告、作宣傳,可以說都是壞了作秀的名稱。
事實上作秀也並非全然不好,例如有人修橋鋪路,有人從事慈善公益,乃至公司為了產品行銷而打廣告,或是政府為了推動國家政策,請形象良好的公眾人物來代言,宣導思想理念,對社會有著正面的示範作用,凡此都不可一概以「作秀」來否定他們的善行義舉。
中國歷代以來,唐堯、虞舜的「禪讓」,這也是作秀嗎?周公、孔子「作禮樂」,這也是作秀嗎?孟子遊走各國,希望用仁義治理天下,這也是作秀嗎?過去的
帝王「大赦天下」,或是「下詔罪己」,或者發起「與民同樂」,這難道都是作秀嗎?如此說來,禪門祖師們的公案,如五祖「磨房夜訪惠能」,訂下三更之約;如
趙州古佛「臥床迎接趙王」,都把他們看成是作秀,太過用詞不當了吧!
人到世間上來,從出生到老病死時,一生可以說都是在作秀。兒童對父母的撒嬌,為了博得父母的一笑;少年時講義氣、講派頭,在朋友面前一諾千金;青年創
業時,熱情、勇敢、犧牲、主持正義,他們都是作秀嗎?婦女們從女童到小姐,有時矜持、怕羞,這都是作秀嗎?當然,愛漂亮、化妝打扮、追求時髦,是在作秀,
但是這樣的作秀不就是人生嗎?
建築師為了建一棟大樓,雕刻師為了雕塑一件作品,畫家為了畫一幅山水畫,廚師為了做一桌美味佳餚,他們在各自的專業領域裡發揮所長,你認為都是作秀嗎?不作秀又作什麼呢?
牟宗三先生說:「年輕人比記憶,中年人比智慧,老年人比意境。」人生本來就是一個秀場,在人生的秀場上,每個人都應該做自己的導演,各自表達自己,發揮自己的才華。至於秀場的精彩如何,就看各人的表演了。《人間福報》2003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