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淺談中觀思想與淨土的修學
范正風

佛說的般若性空法門為一切佛法的根本,性空大師龍樹菩薩被尊為大乘八宗的共祖,乃是不爭的事實,龍樹菩薩的中觀之根本論題--緣起、假名、空性、中道,其意義及內容,既博大又精深。今筆者試圖著從如何正確把握住中道思想,幫助淨土的修學,以步入佛法真理之門而進行展開,才不揣鄙陋, 無非是想真誠地救教于方家大德們批評指正。下面我主要就中觀的緣起自性空理念進行論述: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因果定律稱為"緣起",緣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並非佛陀所創造,佛陀只是發現,覺悟罷了,佛陀一代時教所說的空有、無常、因果、中道、三法印、四聖諦、十二因緣等教法,可以說都是為了詮顯緣起思想的根本教理所作的方便教說。


  修習淨土法門,尤其是西方阿彌陀佛淨土,每著重於信、願、行三資糧,三者缺一,則不能往生,另外除了是往生淨土之必要條件外,品位高低懸殊之差異,也是修習淨土法門者所應斟酌重視的。中觀思想對淨土法門修習者有如指南針,對於品位之提升更有舉足輕重之影響。


  虔誠信仰是往生淨土的主要條件之一。一般淨土法門修習者,有的是屬於[信入],因為信仰釋迦世尊的教化,而對西方淨土深信無疑,既不需要思考,也無庸證明。這類堅信不疑者,由於信念具足故必得其利益,臨終往生無疑。但是,對於求真求實的[理入]修習者,或是其他非佛教徒而言,面對一切講求證據的科學時代,單純的信仰與虔誠,似乎無法滿足其要求,而中觀思想的緣起性空,正可以合理而圓滿的針對往生淨土之信願,提出直接有力的說明。


  緣起法說明娑婆世界的存在,正可以類比推知極樂世界的有無。因為宇宙世界的形成過程,一切都離不開因緣條件和合聚散的基本事實。因緣和合的緣起法則,既然是在地球可以適用,在其他的宇宙時空當然也可以成立。同樣的緣起法則,由於人類感受與領悟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如果能夠體認娑婆世界是虛幻的,淨土亦當屬幻化;娑婆若實,淨土亦實。因為,雖然成就淨土與娑婆的因緣條件或有不同,但緣生無自性的道理確是全然無異。就如同保持相同信念者,自自然然會凝聚在一起,淨土是諸佛與其信仰修行者在無量無窮的時間當中,依照著彼此共同的信願與功德所創建出來的成就。雖然金沙布地,四寶圍繞是極樂國土所展現出來之成果,然而就阿彌陀佛淨土之創建而言,經雲:"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莊嚴之事,明瞭通達,如一佛刹" 阿彌陀佛的因地行願,<<無量壽經>>有詳細說明,但曠劫遠因,卻顯在法華經裡。所以,透過[性空緣起]的觀念來體會淨土之莊嚴,則可以明瞭無論十方無量淨土或是穢土其形成過程,皆必須要有相稱相合的因緣條件的相互輔助,方可成就,而在知其所以然的概念下,對於淨土的信心也將更加堅定,而了無懷疑。以西方淨土為例,阿彌陀佛積累無窮之願力與功德,與歷劫以來淨信聖賢之助緣,始有今日度化眾生之淨土,此不但是緣起法則的體現,也是自利利人大乘精神的最佳寫照。西方九品當中,惟上品上生為最終之正果,其餘皆均為前期方便。而上品上生之首要條件則在於菩提心。中觀思想由於強調一切如幻、無我、無常、無自性,故在緣起法上努力積聚功德,培養信願,一方面提升信心,相信一切緣起必有所成,另方面也可以減少自我私心,策發菩提心願,以符合往生淨土、提高品位的條件。


  現在立足於性空而緣起的中觀基本立場分析《阿彌陀經》上講的:念佛者平日執執名號,"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心不顛倒"是往生淨土的關鍵所在。"一心不亂"就是念佛進入"三昧","正定"之中,而這"正定念佛"的效果,乃是從"正念資量"而來,關於念佛者正念正定的問題,當然又要回歸到入正道的甚深因果義理了,龍樹菩薩倡說的八不,主要是為了破除世俗見解,讓我們洞見事物緣起的真相,徹底破斥"自性見",進而減除種種的執著,如果能把握住中觀正見,對淨土修學中遇到的一些疑問自然會悟解,如:


  有佛有淨土,與無佛無淨土之爭論;借用中觀思想說明,若執著有佛有淨土即墮常見;若無佛無淨土即墮斷見。 


  自力與他力之說。借用中觀思想來說,他力不離自力,離開自力,絕無他力。也讓我警覺到自己以前的狂妄無知常常拿著別人的方便教化當真理,自己執著還是小事,更可怕的是還好心告訴別人說:"往生西方,全憑他力--阿彌陀佛的慈悲接引力,不是修其他法門,靠自力成道……"現在才知道難怪《阿彌陀經》雲"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quot;而不說"來到其前",還是要我們淨土行人心清淨,原以為只要臨終前念幾聲"阿彌陀佛"便可往生(不退成佛)。現在看來這一本萬利的行當之便宜不好占。


  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與求生自他不二的法、報、化即三而一、一而三的極樂世界之矛盾。就類似這些問題若借用中觀緣起與空合說,緣起即空,空即緣起。二者不過是同一內容的兩種看法。一個是依常住真心立說;一個是約俗諦言。緣起的序列必然性,決非離事離理。因為"緣起有"所用"自性空",從緣起有中顯示自性空,從自性空說明緣起有然後知道彌陀淨土由淨業所成,故欲往生須修淨業三福為因,以佛的本願為緣,往生為果,而往生又是成佛的因,往生後的見聞覺知,都是證道因緣,結果成佛。如果我們單恃理具的法性身土,而不念佛求生報化身土,是有因無緣······,認識了緣起,也可知道人生禍福、好壞、成凡成聖皆是自己所造,非有他力可以主宰,瞭解因緣果報的關係,也更加使人懂得如何在生活中改善逆緣,培植善緣,廣結法緣,隨順因緣的內涵。


  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的爭論。


  依據《阿彌陀經》載:"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五逆十惡人臨終十念往生西方淨土"的矛盾。


  有說佛是萬能,卻又有佛三不能之說。就這個問題用中觀緣起自性空來說明,因果是佛教的真理,自然界有自然界的因果,真如界有真如界的因果,佛亦不離因果。故佛有三不能:一不能改變定業;二不能度無緣眾生;三不能度盡有情界。眾生依業因而受業果除非自覺。佛也難度等等。因篇幅關係,這裡就不逐一闡述分析了,筆者認為作為弘揚淨土法門的行人,必須具備理性的態度,中觀的正見在充分瞭解緣起下,即知即行,隨緣教化,久久成習,真正做到理明則信深,信深則願切,相信往生必成。


  再進一步說,往生與否在於信願,而品位高低則在行持。依據《觀無量壽經》,生前多造惡業者,雖然也可以下品往生,但必需經過相當於世間億萬年的時間,才能真正發心學佛;中品往生者,生前多有正戒慈善,仍需經過人間千生者,則經世間千百年,始登菩薩;由於下中二品,迂回廢時,遙遙難期,修習自利利他之大乘修習者,自應爭取上品往生,以早日解脫,救生度眾。近來習淨宗者,或有拘泥一法一事,而不過問外緣善事之培養,坐失發菩提心及深明佛理之機緣,即使往生,亦是下中之數,以慈悲度人,早日成佛的心懷而言,實屬可惜。


  但是,若對甚深佛理中的第一義,不能夠明瞭,上品住生仍舊難以成功。中觀思想的[性空緣起]是釋迦牟尼佛最深刻的體悟,也正是思惟甚深佛理的主要與修習方法,故可視為直揭深義,直趨上品的重要助緣。修習中觀,更有助於念佛之功。明瞭中觀一切性空,唯視因緣之具足的道理,即可瞭解念佛,乃是造作往生淨土之因緣行為,並藉由中觀的[無我][無常],減輕貪念之執著,增進淨土之信願,而使臨終往生成為水到渠成,順利可期。總而言之,淨土修行者,為求決定往生,品位升高,應廣植福慧功德,深明基本中觀之理,並習之純熟,必有功效。

來源:www.jcedu.org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