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南海普陀山傳奇異聞錄2
煮雲法師

一七  書記師兩謁聖天子

 

普陀既為名山勝地,又是菩薩應化,高僧輩出的古道場,當然是天下崇風,四海聞名。因此歷代有不少的當今皇帝,禦駕親臨。有的是遊幸名山,欣賞海上風光,有的是專程前來,朝山拜佛,為太后娘娘還了心願的。普陀自從開山到現在,也不知有多少當今皇帝,王公大臣,來山進香,朝拜觀世音菩薩。

 

在過去皇帝出門,不是像現在總統出巡這樣隨便,因此萬歲駕臨普陀山時,也不是像現在總統遊普陀這樣方便了。過去皇帝到那一個地方,或那一個佛寺,聖駕親臨、那真是不得了的了不得,全山清潔運動不要說,就是預備鋪張接駕的排場,也不知要費煞多少人的苦心,深恐有歡迎不誠,招待不恭之罪嫌。

 

有一次也不知是那一位皇帝萬歲(忘記名字),禦駕親臨到普陀山,在好多天前,地方官就派人通知普陀山普濟寺的方丈大和尚,要他把全山整理清潔,合寺掃洒張燈結彩,歡迎聖駕,寺內大和尚接到通知以後,真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的是萬歲皇帝,親自來山進香,使民眾增信心,為名山增光彩;懼的是自己沒有學問,深山裡的和尚,不但沒有見過皇帝,就是地方的縣府也很少見過,如果對皇帝的禮貌上稍有不周,就有冒犯聖駕的罪名,為了此事,大傷了腦筋。

 

在萬歲皇帝未來之前,普濟寺方丈室開了一次高階層會議,一方面籌劃萬歲來山佈置歡迎的場面,另一方面就是大和尚不敢出面接駕。可是一國之主的皇帝來了,一寺之主的方丈和尚,怎麼可以不出來接駕呢?可是這位大和尚,是一位老修行,平時在寺內,對住眾們講開示,講得很好,然而一到大庭廣眾與大人物接談時,他一句話也說不出。和尚雖然是方外之人,可是一國之君來了,不能不以禮相見呀!見面時一定要有問必答。要曉得在專制時代的君主面前講話,如果有一言之差,重則名山變色,輕則有慢君之罪,事關全山僧眾的安全,一定要推選一位能言善辯,膽識過人的和尚來,代替方丈和尚見駕。開會的結果,大家公推客堂裡書記師代表方丈和尚接駕,這位書記師是中年出家,想當初也是政壇上一位風雲人物,不但見多識廣,而且博學多才;不但威儀嚴肅,而且相貌莊嚴,因此這位書記師有兩度見駕,面論佛理之榮。

 

一八  假方丈見駕真天子賜衣

 

當皇帝的龍船從沈家門開進普陀時,書記師已率領了全山首領執事,早候待在道路的地方,恭迎聖駕上岸,隨駕而來的文武大臣,都與這位假方丈行過合十的禮節,沿途道旁,香花結彩,歡迎聖駕蒞臨的場面,相當偉大,鞭炮之聲,不絕於耳。皇帝看這位方丈和尚,威儀整齊,道貌岸然,相與言談,佛典掌故,應答如流,真所謂「有問必答,言必中肯」,不禁龍心大悅,認為這樣的和尚,才不負名山的方丈,隨傳聖旨,御賜大和尚紫衣袈裟,並樂助齋糧若干擔,全寺打齋供眾結緣,萬歲爺拜佛還願畢,擺駕回京。

 

皇帝走了以後,躲在寺內的真方丈和尚,這才敢出頭露面,同時也才放下心中的一塊石頭,他恐怕書記師有了差錯,露出馬腳來,那就罪過不小了,現在看書記師不但不辱使命,並且還得到皇上稱許,御賜紫衣袈裟,真是無上的光榮!

 

書記師送駕走後,回來親自將皇帝御賜的紫衣袈裟,雙手捧進方丈室,獻給大和尚,和尚一見書記師進來,很客氣的讓坐說:「今天如果不是你幫我的忙,我真沒辦法應付這一場面。你不但為我解了圍,也替名山爭光不少,這是皇帝御賜給你的寶物,你受下來留作紀念。」書記師說:「和尚,我在常住吃飯,替常住效力,是應該的,請和尚千萬不要客氣,紫衣袈裟,是皇上賜給方丈大和尚的,我非方丈,故不敢領受,還是和尚收起來,方為合理,將來可以永鎮名山,以作紀念。」

 

一九  書記師二次接聖駕

 

過了一個時期,這位皇帝,不知為什麼,又再駕臨南海,拜佛進香,當然還是請這位書記出來代表方丈,前往道頭接駕,照理紫衣袈裟,是皇帝親贈的,皇帝來的時候,要把紫衣袈裟穿起來接駕,以表恭敬,不然就是看不起萬歲,犯輕慢的罪名,可是這位書記師,他不是真方丈大和尚,當然不敢穿紫袈裟,因此馬腳露出,險遭欺君之罪。

 

皇帝來到前寺坐下,看見這位假方丈沒有穿他賜的紫衣袈裟接駕,因此便問他為什麼不穿我賜的紫衣袈裟來接我呢?書記師這時不能再不說真話了:「請我主仁王賜罪,我不是本寺的方丈和尚,萬歲的紫衣袈裟,是賜給方丈和尚的,我不是方丈,所以我不敢穿。」萬歲一聽,大為驚奇的說:「你不是方丈,你是何人?你的方丈,為什麼不來見我?」書記師說:「請萬歲不要責怪,本寺方丈,是一位老修行,他一身苦修,只有領眾焚修,從來沒有下山與官場人往來。同時他講話的口音,恐皇上聽不清楚,所以怕冒犯了萬歲,因此教我代表來接駕,還求皇上赦罪。」皇上說:「你既不是本寺方丈,你是何人?」「啟奏萬歲,我是本寺客堂裡的書記師。」萬歲不但不生氣,反而很歡喜地說:「你是一位書記師,有如此豐富的學識,周到的禮節,不是方丈,不穿我御賜的衣物,並把御賜送歸方丈,不仗勢越權。你不但是一位能言善辯的外交僧,而且也是一位忠厚正道的好和尚,我破例額外再賜你書記師一套紫衣袈裟,等我下次來山,你穿我的紫衣袈裟,來接我。」

 

其他叢林裡請職事,先請書記,而後升堂主,書記師的職位,等同軍營的准尉官一樣的是一個起碼官,掛了書記號,然後再堂主、後堂的升上去。可是普陀山前寺與眾不同,請職事先請堂主,由堂主升書記,同時全寺只有一個書記位,沒有兩個書記,不像其他叢林,有數十個甚至一百多個掛書記號的執事。

 

前寺書記師是要經過皇帝敕封的,也就是上面所說的一段故事。書記師兩次見駕,親得御賜紫衣袈裟之由來,筆者在普陀山前寺任知客師時,親聞同寮知客師對我作如上所述,所以各家有各家不同家風者,一定有他的來由。

 

二○  梵音洞中看來生

 

當筆者初到普陀第二天,就有一個老修行邀我去看來生,我問他到什麼地方看什麼來生?他說:「在那裡有一個石洞,有很多人都到洞中去看來生,如果你前世是個豬或是一隻狗,那洞中就現出你前生來是豬是狗。」我以為他同我開心,我說:「你為什麼要罵人呢?」他一本正經的說:「不是尋開心,我說的全是老實話,如果你前生是人,他洞中就現出人來。」我說:「這明明是看前生,你怎麼說是看來生呢?」他說:「也可以看來生的,只要你祝告一下,願意要看自己的來生,那洞就現出你來生的形相來,或者生天道,或者變牛馬豬羊,就看你現在為人如何而定報應。」我問他離此地有多遠的路?他說要跑一兩個鐘點,我說:「我不去看,我不相信這些鬼話。」因此就不曾隨他們去看什麼來生和後生,後來住久了,才知道這就是梵音洞。

 

提起梵音洞來話就多了,大家都知道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應身,是「千處祈求千處應」的菩薩,所以法華經上說:「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這是說只要我們真心誠意的祈求菩薩,菩薩定能有感則通,隨願所成,顯現色身聖像給我們看,所以凡是來山進香的善男信女們,都想要一睹大士應現的聖像為快,因此大士為欲堅固來山進香的善信們對佛教增加信念,同時更可以化導頑愚,改惡向善,所以梵音洞中,化現聖像隨人所見不同,有很多善根深厚的居士大德們,都能看到各種聖像。據說過去山誌紀載菩薩是在潮音洞現身的,不知在什麼時候改為梵音洞了,近代來山的香客可說沒有一個不往梵音洞看菩薩現身,至於能否一一見到,那是另一問題。

 

這不是提倡神話,歷代有不少的緇素大德,文官武將們,親目所見菩薩在山澗洞中,或放大光明,或現諸神變的奇異瑞應,那是不勝枚舉的事實。我們在普陀山時常見到菩薩在山上顯聖的記載,後面會慢慢的說到。

 

二一  九龍殿明太祖登位

 

普陀山三大叢林之一的法雨禪寺,又名後寺,創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其規模之宏偉,建築之新穎,房舍之整齊,樹林之鬱茂,比較前寺有過之而無不及。不過大殿不及前寺雄偉和神異,後寺大殿只有四十九間大,(前寺八十一間大),俗稱九龍殿,就是在大殿正中頂上雕刻了九條金龍,蟠繞在上面,雕刻精緻,神形畢露。據說這個九龍殿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曾經在此地登過位的(他曾在皇覺寺出家為僧),故有九條金龍,懸繞寶殿之上,這就是九龍殿的掌故。

 

二二  無用的萬斤大鍋

 

法雨寺還有幾件事物值得向讀者介紹的,例如大寮裏的萬斤大鍋,能煮二十四石米的飯,可以想見當時住眾之多,香火之盛了。那個萬斤重的千僧大鍋,現在已常年不用,因為鍋大僧少,殺雞無需動牛刀,所以英雄已無用武之時了,只有供遊客們參觀、善男信女們去拜拜;同時還有人掏出錢丟到鍋子裡去,其用意何在,筆者也不詳細知道。還有紫衣龍袍聖詔旨敕等,謂為鎮山之寶,前後寺皆有歷代帝王御筆字和刻的御碑等紀念物,後寺尤其還有一對乾隆皇帝御賜的龍蠟燭。一直到現在還保存不壞,經太陽曝晒也不會溶化,可以說這也是一件無價之寶,以供遊客們參觀欣賞。

 

二三  五部龍藏鎮普陀

 

佛家最貴重、最需要的,就是三藏十二部的經典,因為佛教異於他教,佛教是學問的宗教,擁有九千餘卷的大藏經,可以來供教徒們研究。

 

即使在社會上,不管他是那一階層,不論他是信教不信教,可是每個人都曉得佛教的經典眾多,教義崇高,其他的宗教是不能望其項背的。佛教的經典,不但專為佛教徒所重,同時亦為政府重視,佛經素有「東方文化寶庫」之稱,因為它——藏經——是道地的一部萬有文庫,其中包括了宇宙萬有一切學說在內,而且更超出一切學說之上。因有如上的重要性,所以當初佛教的全部大藏經典,皆是由國庫支付印成的,那種製版裝裱的精緻美麗,並不是現在的洋裝書和精裝書所可望其項背的。

 

由國家出版的藏經,稱為「龍藏」,如果那一個大寺院能請到一部皇上的「御賜龍藏」,那真是無上的光榮,所以國內有名的大寺皆請得一部龍藏,作為鎮山之寶。

 

普陀山既稱四大名山之一的聖地,藏經當然是不能缺少的了。普陀山共有「御賜龍藏」五部之多:前寺兩部,一部南藏,一部北藏;後寺也有兩部;佛頂山一部;這五部藏經,就是普陀山的鎮山之寶。除此而外,另外小院庵裡還有日本的續藏,大正藏,雙泉庵有一部頻伽藏,悅巖庵有積砂藏等,因為經典是出家人的精神食糧,大凡一個學問廣博,道德崇高的僧人,他的人格的修養,智慧的啟發,皆是由讀誦大藏,如法修行,體證而來的。在普陀山閱讀藏經,而為大德高僧者,可以說是代不乏人,遠者不說,就以近代佛門中幾位權威人物來說,如諦閑、印光、太虛諸大德皆是潛心大藏,而入般若三昧,成為一代的大師。諦閑閱藏,而中興天臺,大弘法華;印光在法雨寺三十年不下山,一部藏經,三翻詳閱,後為淨土宗的十三代大祖師;太虛大師在山閉關三年,閱六百卷般若經,大開圓解,體悟文字三昧,辯才無礙,結果名震寰宇,學貫中西,發揚東方文化,為新佛教的運動領袖,成為近代佛教界最偉大的一代大師。

 

又如印順法師(現在台灣),他就是在佛頂山閱藏樓,深入經藏,才有今天的「智慧如海」的超人慧解。不知東方文化的寶庫,鎮山之法寶的五部龍藏,至今是否安然無恙?

 

二四  日僧與海盜欲劫大藏經

 

清朝順治初年,海寇阮俊與日本僧人,曾合謀,硬將明朝萬曆四十九年,皇上所賜的大藏經載往日本,當時普陀山僧照中,率領數百僧人,到舟山求見,哀告不已,請求將藏經留下來,阮寇怒曰:「汝欲得經,當向龍宮水府中去求見!」遂裝運東洋,舟行至海面,忽有大魚擋舟,不得動者數日,這時不怕你是什麼江洋大盜,殺人不眨眼的魔王,可是絲毫沒有能力和菩薩鬥法的,只有大敗認輸,投降悔過,硬行是行不動的,最後還是此路不通的向後轉,仍然把船開回來,不到半天的時間,舟達碼頭。山上的和尚,得到這個消息,真是喜出望外,歡呼若狂,迎接法寶回山,仍舊安放於藏經樓。

 

二五  珠寶觀音也是不肯去

 

後寺最後最高處有一座珠寶觀音殿的設備,精緻莊嚴,巧妙美觀,可為全山之冠,同時也是全寺的重要一角。所以特別裝飾得清潔整齊,小佛龕中的大士像,高約五六寸,有一顆最大的奇珍珠寶嵌在胸部,珠光耀目,上下頭腳是金子塑成的,我們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出從前人的供施之豐了;同時佛前供桌所陳設的物品,以及左右牆壁上掛的山水字畫,皆是最上等的奇珍異品。關於珠寶觀音,還有一段故事,這裡順便提一下,據說珠寶觀音最初是在前寺供奉的,不知清朝那一年,有一個日本人來山進香,遊遍全山,大小寺院,各家所供的大小佛像都看過,最後看中了這尊珠寶觀音聖像,既珍貴,又精美,真是不可多得的一件寶物,這位日本人和慧諤禪師一樣,既酷愛佛像,又貪其至寶,由羨慕而貪戀,貪戀不捨而起盜心。所以他在無人注意的時候,就輕輕的把這一尊珠寶觀音像偷藏起來,即刻就下船東渡日本而去。誰知船開到不遠的地方,就發生障礙,無論如何也不能使船開出海面,離不了普陀山,結果遠遠的在普陀山四週圍兜圈子,一連幾天皆是如此。這時那位盜珠寶觀音像的日本人,也因此寒心起來了,不消說這一定是觀世音菩薩不願意東去日本,有意向這位賊骨頭開開心,橫豎你逃不出我的掌握,看你到底如何?不得到我的同意,你雖想偷走,而你的船是開不走的;結果這位日本人也知道自己不對,不應該偷盜名山的寶物,尤其是名貴的佛像,他良心發現跪在船頭上,望空祝禱說:「菩薩!弟子現在知道罪過,不應該偷盜名山珍貴聖像,帶回日本供養,因此觸怒大士,使我的船開不出境,不過我現在仍想把聖像送往前寺,恐怕前寺主人對我難堪,很無顏面再去,懇求菩薩慈悲,讓我把聖像轉送後寺供養好嗎?如果菩薩哀憐見允的話,我的船就可以直接開到後寺山門外海邊。」說罷望空拜了幾拜,下令開船,說也奇怪,這隻船好像有人主使似的,自動的便向後寺的方面而行,很快的就到了目的地停下來,所以日本人就把這尊珠寶觀音像,很恭敬的送到後寺,造殿供奉起來,從此這尊珠寶觀音,又成了不肯去的觀音了。

 

二六  張學士等目睹聖像

 

元成宗大德五年,有集賢學士張逢山者,詣潮音洞,見觀音大士相,髣弗在洞壁間,次至善財洞,童子倏現於頂,止瑞雲中,復視大士寶冠瓔珞,手執楊枝,護法諸神翼衛於前,張率眾作禮,祥光滿洞,良久乃隱。

 

明洪武二年春,漕使孔信夫,權鹽於昌國,王國英,薛國奇,佐其同行,夏四月道經普陀洛迦山,禮大士於潮音洞,慈相湧現,金光燦然,寶珠瓔珞之莊嚴,天香霞氣之芬郁,大眾仰觀,莫不歎異。

 

二七 老人睹聖像獻身終餘年

 

清朝有一僧人行義,由長安薦福寺,來朝南海普陀山,真是跋涉萬里,備受艱辛,他偕同雲水僧七人,雨中炷香潮音洞,虔誠懇禱,願睹大士慈容,久之忽見洞中,現五色光,光中有大士立像,旁有白鸚鵡像,莊嚴妙好,其他僧人也能看見,但種種不一,良久方隱。

 

又有一個張君漢儒,是直隸州人,曾經患大病症,彌留多月,有一天夢三梵僧,以手摩其腹,立癒,遂發願朝拜四大名山。一日朝至普陀山,拜謁大士畢,出洞欲歸,見一老人,因與相談,老人說:「我看你先生很遠的路跑來的,是不是想要看看大士現身呢?」張曰:「我四千里路到此,若得一睹大士聖像,死無憾矣。請問老丈有什麼方法才能使我看到大士慈容呢?」老人曰:「只要虔誠至禱,當有所睹。」因此張與同輩十餘人,跪禱之,忽見洞口有金光,老人曰:「大士出矣。」眾人注目諦觀,畢見大士,自石壁中出,唯見側面。又禱曰:「既蒙大士現身願睹正面頂禮,以便歸去摹塑尊像供養。」大士既又背洞面海,去人呎尺,紺髮鬈鬟,高顴隆準,衣綠色,半身在雲氣中可見,大眾歡喜稽首,一舉頭頃,入石壁中去矣。老人云:「始余亦以得遇大士現身,故捨身於此,供灑掃之役,在此日久,屢見聖容。」各種有關書中記載,在普陀山看見聖像的人之多,真是繁不勝記了。

 

二八  睹牛形宰牛人回心向善

 

菩薩現相也不是隨便而現的,有的是國王大臣,因為他們看見菩薩顯聖給他看,他們能夠保護佛法;或者是大富長者,他們相信佛法以後,就肯發心布施財力來弘揚佛法;或者是大惡人,因為他看見聖像或不好的形相,他能改惡向善,回心轉意的做一個善良國民;或者是大修行的人,那是他的感應道交,所謂:「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普普通通沒有佛緣或沒有善根的平常的人,還是看不見的多,看得見的少。不過無論你看得見看不見,在當時那一剎那間,至少你的心是乾淨的,這一念清淨心,就種下一點善根。所以筆者以為還是去看看,有益無害,如果不信,現在可以舉一個例子來證明一下。

 

上海有一個初信佛教的人,他過去是個無惡不作的人,平日宰牛為業,雖然皈依了佛教,仍然惡習難除,因為他是聞印光大師之名,而皈依印老的,有一次到普陀山進香,聽人說到梵音洞去看前世,所以他也跟隨人一道去看,旁人看到的都是各種不同的佛菩薩,唯有他一人看到的與眾不同,他看見一隻黃牛在洞中很痛苦的樣子,悚然不安,他心想很奇怪,難道我前世是一隻牛來投身的嗎?他回到寺中把所見的告訴印光大師說:「師傅!我今天到梵音洞中看前生,不知什麼緣故,我看見一隻很大的黃牛睡在洞中,師傅!難道我前世是一隻黃牛嗎?」印光大師聽過以後,停了一下,輕聲的說道:「這倒不是你前世,而是你的來生,恐怕你死後要做這隻牛;你殺過牛沒有?如果你殺過牛的,那是因果難逃。」那位居士一聽說他死後變牛,即嚇得魂不附體的冷汗直流。自然而然的兩隻腳跪了下來,請求師傅救他。大師說:「這還是你有善根,所以菩薩才現給你看,你老實告訴我,你殺害多少生命,我可以在佛前替你求哀懺悔,同時你還要請僧超度你的冤家債主,發願從此以後,痛改前非,不再殺害生命,並且年年買物放生,以贖前愆。你能依我的話改過自新,發露懺悔,從此努力為善,才能保持你的人身,不然的話,就是觀世音菩薩也無法救你。」那位宰牛的居士,深恐死後變牛被人家宰殺,所以印光大師對他說的話,無不一一應承,從此這位先生不但不存壞心做壞事,而且成為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凡有利益人群的事,他是無不熱烈幫忙的。我們從這個例子看起來,就知道菩薩放光現相皆有很大的道理的。

 

二九  章嘉活佛睹相放光明

 

民國以來,有不少的達官名流,善信護法們,親睹聖像,上至國家元首(如  國父中山先生),下至販夫走卒,只要與佛有因,與佛有緣,虔誠懇禱,菩薩皆能隨願應現。抗日勝利後,民國三十六年農曆閏二月十一日,就是現任總統府資政、中國佛教會理事長章嘉大師,到普陀山,先往前後寺廟參拜觀音菩薩後,再到梵音洞,當時有前後寺的知客均陪同前往,及其同來隨員共十九人,大家向洞禮拜後,洞口忽然放光一道,就在光中現出觀音大士金身色相來,同來大眾,均能看見,另有本山警察所長陳世初先生,隨護在側,也是一同親見大士現身,莫不歡喜,歎為稀有。那時筆者也在普陀山住,不過沒有陪同前往,惜我無緣睹此瑞相。在三十八年我和一位補給區蔣司令等也看見過一次,是一尊坐像,白面紅身,還是蔣司令看見的。至於有沒有人看見菩薩從光中化現種種色相,那恕「弟子根行淺薄不曾見」,不敢打妄語,自欺欺人。

 

三○  王富翁見觀音改邪歸正

 

記得一位居士告訴我,廣東有一個王富翁,他是銀行界鉅子,本身是信仰基督教的,他太太有一個妹妹是信仰佛教,所以她常常勸她姐姐和外甥女同到普陀山進香,並說梵音洞是如何的靈異,很多的人看見菩薩現身,她們為好奇心所使,橫豎有的是錢,因此也隨她的妹妹到普陀山來玩玩,她們到梵音洞,真的看見菩薩現身在洞中放光,他的小姐是一個大學生,看見這種不可思議的聖像,也就生起信心來了,同她的母親回到家中從此供起觀音菩薩的像,朝夕禮拜不息。這位富翁很奇怪,最初勸她們母子信耶穌,她們不信,現在忽然相信佛教,查問之下,原來是在普陀山看見觀世音菩薩顯聖的。那富翁不相信,認為沒有此事,他太太對他說:「你不相信可以親自到普陀山梵音洞看一下,你就相信我的話不錯。」他說:「那裡真有此事?我信基督教很多年也沒有看見過上帝,你們不信佛的人怎麼可以看到佛?如果我去親眼看見,我就不信耶穌,改信佛教。」他的太太極力撮合他到普陀山去看一下,果然,他到梵音洞也是一樣的看見菩薩放光現相,給他看見種種的菩薩像,所以他回來後特別歡喜,由信耶穌而改變信仰佛教,同時以全力來擁護佛法,並且還勸化了好多銀行界的朋友來皈依佛教。

 

三一  傅星垣見觀音獨資重建觀音廟

 

廣州市光孝寺街,有一間很小的觀音廟,街坊鄰里之中,有一個中醫生叫做傅星垣,他平時對於金錢,未免吝嗇一點,這也是人之常情,殊無足怪,但他忽然肯拿出八千元來,修理觀音廟,這其中有一個值得一提的原因。

 

傅星垣起初不過是一個先天龍華之徒,但其女傅二姑,自從皈依寶靜法師之後,天天去聽講經,自然深通佛理,竟能把她父親說服了正信三寶,有一次他父女和子姪們,要到寧波觀宗寺,拜訪寶靜法師,順道遊歷普陀,於梵音洞前,親眼看見觀音菩薩,生相之莊嚴,妙絕人寰,放光現瑞,不可逼視。他們父女們,一見之下,納頭便拜,從此傅星垣,便真正發心了,竟拿出八千多元,修理光孝寺街的觀音廟,並請法師說法,莊嚴道場,歡迎四處的信眾,念佛禮懺,他的全家和親屬,全體參加,傅星垣本人沒有一晚不到場的,法會之勝,可說是得未曾有,這分明是觀世音菩薩現相之後,所得到的成果。

 

三二  三女誠心拜梵音各人所見皆不同

 

莫正熹居士說:我也曾參加過觀音樓念佛會有一年之久,認識了不少的佛教徒,其中有一個婦人,是廣東高州籍的,其本身是姓莫,與我同宗,也可以說是我的姊姊了,她親口對我說過:在兩年前,因為環境甚為困難,丈夫失業,兒女要讀書,借下人家的錢,無法償還,她天天到觀音廟來,求菩薩大慈大悲,保佑她中一次獎券,果然她中了八千多元。於是把舊債還清,兒女的學費也有了著落,為感謝菩薩的深恩,便到處逢人說項。一天正遇著傅二姑,說及普陀山觀音現相之事,又想去朝普陀山,無奈中獎所得的錢,除使用以外,所剩無幾,她又天天去稟求觀世音菩薩,那知又中了第二次的獎券,於是馬上搭船由廣州到上海去,在上海又找著兩個親人,一同到普陀山。她們三人,跪在梵音洞前,稱念觀音聖號,念過約有六小時之久,若不是信心堅固,便是如入寶山,空手而回。她們雖是女流,但發願若不見觀音,誓不回頭一步,大約在下午四時左右,果然梵音洞裏,帳幕拉開,像戲台一般,顯出個高大莊嚴的觀世音菩薩,放大光明。但說來又有些奇怪,她左邊的女人,只見著一位太太,有一個婢女,拿著張椅子給台上的太太坐,又端上一杯清茶。而莫姓右邊的女人,看見一個神牌位,隨後又見到一隻小狗,跑來跑去。

 

她們又聽說,佛塔有舍利,會放光的,於是從晚上八時,一路念佛,念到四更時候,忽見塔頂,露出一點星光,越來越大,照見塔的全身,又照到地面上,那時滿山的佛徒,都由夢中驚醒,一齊念佛,竟至佛光照遍全山,隨後逐漸收縮,只剩得塔頂一點星光,天就亮了。她們一日一夜,辛苦疲勞,總算得到了報酬。第二天,她們要去遊山玩水,所不能忘懷者,就是觀音現像的地點,她們要去看過明白,於是攀上梵音洞的石頭,實地考查,以窮究竟,但見觀音現身的地方,絕不稀奇,只有大石一塊,石上有三處裂縫,長著小樹和青草,綠油油的隨風波動。她們覺得菩薩的威神,實在太不可思議了!明明是塊大石,怎麼又會現出容華絕代的觀音菩薩來呢?

 

三三  姊妹雙雙歸佛化

 

莫老繼續又說出一段事:香港庇理羅士女書院,和皇仁書院,是同樣出名的學院,有一個姓龐的女子,在該女書院讀書畢業的。

 

她聞普陀山有觀音現相之事,就從香港跑到上海,她有個妹妹,龐小姐,正在上海啟明學校讀書。啟明乃是基督教會學校,妹妹龐小姐,在校多年,薰陶浸潤,對於那一種教,未免傾心信仰,滿擬於一週後,正式洗禮,如今姊姊從遠道而來,目的在於要見活觀音,不禁嗤然一笑,以為姊姊真是夢裏做人,迷信消極,與普通愚蠢的老婆婆,同一見地,但她們都是知識份子,當然你有你的舌劍,我有我的唇槍,於是姊妹之間,竟抬起槓子來,做父母的不能為左右袒,但是做姊姊的一定要妹妹陪她一同去遊普陀山,而做妹妹的一定要姊姊不要去拜偶像,雙方爭辯,未定輸贏,竟然互相立下了約法三章,龐妹妹說:「假如我陪你去朝普陀,真的見到觀世音,我馬上就跟你信佛,假如大家都見不到的話,妳要與我一同洗禮。」龐姊姊答應了。雙方還訂下了好些條件,這才買舟前往,雙雙儷影,跪在梵音洞前,口中不斷念念有詞。果然,帳幕開了,現出一位光華燦爛,豔絕人天,德相莊嚴,千花現瑞的觀世音菩薩。菩薩神通廣大,大抵早就曉得她們二人是打賭而來的,是正邪分界之時,所以從前現相,多數都是一位觀音,未免清淡寂寞了一點,今回龐家姊妹到來,竟現出一二十個羅漢相來,好像走馬燈一樣,合掌繞佛,這個鏡頭,比平劇的天女散花還要精彩多哩!至於說到羅漢,讀者也許見過吧!有人家書房裏的壁間,不是也有掛著紙畫嗎?羅漢有高的有矮的,有肥的有瘦的,有俊美少年,也有突兀怪相,還有單眼的,歪嘴的,跛足的,千奇百怪,不可名狀,龐氏姊妹,越看越出神了,嘆為觀止了,自然而然的五體投地,真是心悅誠服,欽崇極了,於是姊妹二人,皆大歡喜而去。龐小姐到家以後,一五一十,稟告她的雙親,拿著她從前認為天經地義的厚皮書,化作千萬分,付之一炬,從此奠定她超凡入聖,度己度人的基礎了。

 

男婚女嫁,本來是人之常情,何況尼山聖哲,早就認為天經地義,然而龐小姐,夜夜思惟,很精確的考慮,與其投降為管家奴,曷若清靜自居,做大菩薩?從此跟著姐姐,研習教典,皈依於海仁法師座下,成為升堂入室的弟子了。

 

海仁法師,德高望重,學問精深,曾於民國二十二年,到過廣州西關弘法,宣講首楞嚴經數月,每日下午三時,還要他的女弟子複講,佛門叫做「講小座」。那時,本人適在公評報做事,俗語說:「滿瓶不動半瓶搖」懂得一點佛法,半通不通的人,特別喜歡賣膏藥的,因此公評報的館長、秘書、編輯和採訪員,都受了我的影響,我請他們試往複講法會一趟,聽聽女子說法,他們好奇心勝,果然西裝革履,橐橐而來,法筵開處,龐家姊妹,舌燦蓮花,獅吼壇場,中西合奏,天樂齊鳴,公評報的人,從來以為自己有生花之筆,倚馬之才,如今聽到龐氏姊妹,言言金玉,字字珠璣,認為得未曾有,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回去之後,曾向我問道:「老莫!你會說得那麼好嗎?」我答道:「我不過是東剽西竊,還未嗜到法海之一滴,怎敢拿來比她?若要比她真是千分不及一,百千萬分不及一分了。」

 

話又說回來,龐家姊妹之所以能夠折服知識份子者,其動機還是在於觀世音菩薩,若不是觀世音菩薩現身,又怎能有那麼大的成就呢?然而上頭所說的話雖然是千真萬確,但觀世音菩薩,怎樣有那麼不可思議的辯才呢?凡是信佛的人,對於觀世音菩薩,是怎樣成道,應有尋根問底的必要,若只是天天去拜觀音,求觀音,不如想個辦法,要自己去做成一個觀音,儒書亦有說過:「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又說:「文王我師也,周公豈欺我哉?」佛教的道理,根本就與儒家同樣的主張,那麼,假如我要親自成為一個觀音,又須要什麼手續呢?那就欲知其詳,且待下回分解了。

 

(以上三個小題,是莫正熹老居士,在人生月刊上發表過的,因這三題皆與普陀梵音洞有關,再版之便,一並加入,作者不敢掠人之美,特此附識。)

 

三四  虔誠問去就洞中現臺灣

 

有位軍人,何煥文者,江蘇武進人,卅八年冬跟隨部隊,來到普陀山,他因為從小在家中就知道有南海普陀山,是一個名山佛地,現在無意中能夠到達普陀聖境,因此他許下一個誓願,在普陀山上一天,要吃素一天,一日不下山,一日不開葷,經過很多同事勸阻和破壞,他都是堅持到底,保持他的初願。他說:「有一天我與很多人,一同去朝梵音洞,聞當地人說能夠虔誠懇禱,焚香禮拜,就能在洞中看到聖異的境界。」因此我們到了梵音洞中,大家都以好奇心情來看,到底有沒什麼境界出現?這時因為整個大陸時局大亂,政府已播遷臺灣,我一心一意的只想也能夠到達臺灣,於願已足,不料正在默禱時,洞中忽然現出「臺灣」兩個字來,並且很大很明,未幾又現出一尊無量壽佛的聖像,足足有三分鐘之久,然後才隱隱幻滅;我這時的心境有說不出的愉快和清涼!過後我問他們同去的人,有沒有看到這種境界?他們都說一無所見。

 

從這個奇蹟出現之後,不到十天,我們就真的來到臺灣了。這時我才知道,佛法無邊,同時更體驗到「誠則靈」、「有感則通」的那兩句至理名言。上面的這段事實是何居士來蓮社與我談起他所見的經過,並囑筆者代其為文表彰菩薩聖德,以誌不忘。

 

三五  業障消除菩薩光中現瑞相

 

經云:「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我們往往看不到菩薩現身,那是我們業障深重,不要怪人,「各有前因莫羨人」,這是不錯的。我有一個同學密顯法師,他和我一樣的是一個業障鬼子,他到梵音洞看過幾次,都沒有看見,他在前山住茅蓬,為了要親見大士聖像,每天要往返二十幾里路,第一次去看不見,第二天再來,跪上一兩點鐘,仍然是看見亂石堆子,什麼也看不到。第三天再來,跪拜懇禱,痛責自己的業深障重,無緣見佛,可是仍然看不見一個所以然來。第四天再來,他對我說:「我每天來一次,不達目的誓不休,如此的跑了二十多天,結果得到最後勝利,親見光中顯佛,如願而還。」這位法師如果沒有至誠心和恆常心,沒有每天跑幾十里路的傻勁,那裡能目睹聖像呢?我們從這一點看來,如果我們沒有福德因緣,去過一次看不到,絕不可因此灰心,也不能認為這是迷信神話,更不能加以侮辱和毀謗。我們要痛悔前愆惡業,業消障除,我們方能和其他的人一樣,很容易的看到聖像。假如我們不求自責,反加辱罵,那是罪過不小,果報身受,不要怨天尤人。

 

三六  無緣見佛破口大罵遭惡報

 

筆者為什麼要說這一段話?目的是要請未去過普陀的讀者,和已去過普陀未見聖像的讀者,千萬不可因自己沒有親目所睹,就輕易的加以毀謗,恐怕要遭到極不幸的後果。現在就說這一個侮辱毀謗、惡口罵詈,不信佛法的人,遭到最不良的惡報給讀者諸君聽聽。

 

在三十八年的秋天吧?那時局勢很緊張,上海甯波已相繼淪陷,差不多已經進入舟山保衛戰的時候,所以舟山各大島嶼都有大軍雲集,尤以舟山本島沈家門等地,更是連營接寨,處處皆兵。沈家門與普陀山隔海相望,帆船只要兩小時就可以到,同時也是普陀的進出的咽喉要地,所以住在沈家門的駐軍,也就不斷的乘著帆船來遊普陀佛地,參拜名勝古蹟。有一天下午有大批軍人來山遊觀,玩過前後寺以後,他們三五成群的丘八先生們結伴到梵音洞去看觀音菩薩現身。

 

軍人中有各種知識各種信仰的不同,有的是忠實的佛教徒,也就很誠心的焚香禮拜,跪下來默禱著,專心一意的想菩薩慈悲接引,放光現瑞給他們看。有一種人是無所謂的不定份子,跟隨在人家後邊跪拜著。也沒甚麼成見存在,更不加以反對;另有一種最危險的份子,因為他受了幾年新教育,喝過幾天洋墨水,看過幾本唯物史觀,讀了幾篇馬克思的文章,就趾高氣昂的自命新學者之流的知識份子。在這些人的心中認為拜佛視像,信仰宗教,皆是愚人不智的迷信舉動。因此佛教徒的軍人來到普陀山,認為這是難遭稀有的奇遇,縱然不能有時間去參拜善知識,做訪道尋師的工作,千萬也不能「既到了寶山空手回」,所以都發出懇切至誠心來求佛加佑,顯聖像現給他們看。另一種亦自命新學者之流的軍人們,他們主觀太深,以鄙視好奇的眼光看佛教,以遊山玩水的心情來欣賞普陀,根本他腦子裏就否認有什麼佛菩薩存在,所以雖然同到普陀,同往梵音洞,因為心情不同,也就所見各異了。

 

在這一群往梵音洞參拜的軍人中,就有上面所說的一個,他是什麼也不相信的,所以旁人皆能看到菩薩現身,他是始終一無所見。能夠目睹聖像從洞出現的同志們,這時真是驚喜若狂,五體投地的拜禱著,有的歡喜得熱淚狂流,不禁的就手舞足蹈起來,口中也就讚揚不已,自己慶欣自己有福有德,今天來能得到大士現身給他們看見,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啊!可是那位受了唯物史觀毒化的同志,這時為了好奇心的驅使,也想看一下,結果因為他業障深重,不能看見。同去的人十之八九都能看見,只有這個業障深重的人沒有看到,因此同來的人,就笑他沒有福氣,與佛無緣,菩薩現身,獨獨你一個人看不到。這位同志竟惱羞成怒,破口大罵起來,他說:「你們這班迷信的東西,真是白天看見了鬼!在這麼一個亂石洞中,什麼也沒有,為什麼你們要妖言惑眾的亂說鬼話,見神見鬼,也不知這是什麼世紀——廿世紀,什麼時代——原子時代,那裏還容許你們這班迷信宗教的愚人,胡說八道的來欺騙人民,既然說有什麼菩薩現身?為什麼我看不見?也許是你們見鬼了!」大家被這一番奚落臭罵,也不甘示弱的和他爭鬥起來說:「你不怪你自己業障重而福德淺,無緣見佛菩薩現身,譬如瞎子看不見太陽,這是因為瞎子眼睛有病,不能看見太陽,不能說沒有太陽。你的罪過重,看不見佛菩薩。不能因你看不見就否認沒有佛菩薩。你自己應該痛悔你過去不是,引咎自慚,反而大言不慚的來侮辱佛菩薩,你這個人真是罪過無邊!千佛出世,不通懺悔啊!阿彌陀佛!」「哼!我說了這麼兩句就有罪過,我根本就不相信有什麼罪過不罪過,你們這班愚人,在這裏白天見鬼,胡說八道,妖言惑眾,才是真正罪過呢!」

 

三七  阿兵哥顯威風怒打三槍

 

「阿彌陀佛,你這位同志,真是越來越不像話了,我們親眼所見的菩薩聖像,那裏還假得了嗎?難道我們大家都是眼睛花了,不然為什麼我們都能看見呢?你不說你的罪過重,反而罵我們白天見鬼,你把佛菩薩當作鬼一樣的看,真不怕因果,下地獄,遭惡報!」

 

「我就不相信有什麼因果,這都是你們宗教徒,欺騙愚人的話,有什麼鬼神禍福,輪迴地獄,我為了要破除迷信,我不但敢罵啦,我還要動槍打哩!如果真的有什麼佛菩薩顯聖的話,你們可以教佛菩薩使我遭報,那時我才相信真有佛菩薩呢?」說罷從肩上把卡賓槍取下來,瞄準洞口,砰!砰砰!連打三槍,他打過三槍以後,還驕傲的說:「我倒要看看,有什麼佛菩薩顯聖,令我遭到什麼惡報?」他洋洋得意的把槍掮上身,這時已有幾個虔誠佛徒們,嚇得目瞪口呆,認為這個人是發了瘋癲,得了神經病,同來的人也不敢再和他囉嗦。看看時間不早,大家紛紛地回前山,下船返回沈家門,這位打槍罵佛的朋友也隨眾人下了船。

 

三八  現惡報浮海面魂往水晶宮

 

當船開出約一小時的當兒,這位先生掛在肩上的一枝卡賓槍,不知為什麼,忽然不由自主地從肩臂上掉到海裏去了!我們知道:軍人的一枝槍,等同第二生命一樣,那能隨便讓它失落呢?所以他看見他的一枝步槍掉入海中,嚇得他魂不附體的,直叫起來,然而說也奇怪,照理那枝步槍鐵多木少,應該沉入海底,可是鬼使神差似的,偏偏這枝步槍不但不沉,反而浮出水面,隨著帆船往前飄流,這時這位同志還認為他大走鴻運哩,獨獨我這步槍入水不沉,貼近船邊,因此他就俯曲著身子低下頭,伸手到海中想把槍從水中撈出來,回去可以太平無事,可是事不盡然,當他頭靠近海面,手去拿那枝步槍時,不知怎麼的,身不由主,碰咚一聲,來一個倒栽蔥,船上的人想救也是來不及了,海水掀起幾個浪花,從此這位破除迷信,打槍罵佛的朋友,投奔海龍王宮報到,與屈大夫為友去了。

 

說來奇怪,他的死屍在第二天早晨,已由道頭浮到梵音洞前出現。從道頭碼頭至梵音洞,約有二十里,他的屍體獨獨要在梵音洞前出現,同時不知什麼時候已被海魚吞去一隻腿,這件罵佛招報的事實,一時傳遍了全島,凡是在普陀的駐軍,沒有一個不知道這件奇蹟,筆者那時仍在普陀山,事件發生以後,是由他們一同去梵音洞的同志們把這個經過的情形告訴我的,後來也有不少的人,發生疑問來請解釋,說:「觀世音菩薩是大慈大悲的,尋聲救苦的,為什麼這個人罵了幾句,打了三槍,菩薩就與我們凡夫一樣的放不下,忍心把他處死呢?」

 

我說:「你這話初聽似有道理,可是佛教最主要的是講因果,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自種惡因,自食惡果,這叫做自作自受。孟子所謂『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同時你更知道,觀世音菩薩,仍然是大慈大悲,絕不因你毀謗辱罵,而生瞋恨,不過佛教中每一座名山古道場,皆有不少的護法神將在冥冥中保衛名山,護持道場,賞善罰惡,這是護法神應負的責任,如果佛教中名山道場,沒有金剛降魔韋馱護法,那裏還能生存到今天,豈不早為魔外摧殘殆盡了嗎?」

 

三九  王縣長毀像護法神生瞋

 

現在我說一個故事證明我言不謬,在明朝正德年間有一位江陰縣的王縣長,其人粗暴無比,素不信佛,有一天招集部下官員皆不到,怒甚!那天正值附近觀音寺,做觀音法會,寺中有一尊沉香觀音像,很有靈異,是日全縣的胥吏,皆在那裏參加法會;這位縣太爺偵查得悉,在盛怒之下,毀廟焚像。

 

不久縣令入覲,中途忽然心痛不已,醫藥罔效,自知焚像獲咎,迎請高僧,為其懺罪,僧曰:「大士普照十方,幻軀猶捨,豈為一像生瞋恨者?但護法諸神,欲彰現前之報,恐不免矣。」此縣令果不治而死,我們從這個故事就知道那位軍人,落海而死,皆是護法諸神的賞善罰惡。

 

奉勸諸位,你們甯可心中不信,切切不可加以侮辱和毀謗,佛菩薩雖然大慈大悲,大肚子包容,可是護法神的瞋心是很大的,恐怕容你不過,到了那時已經悔之晚矣,諸位今後當以此事為鑑。

 

四○  知未來老和尚肉身裝金

 

筆者未至普陀時,也曾聽人說過:「普陀山有觀世音菩薩的肉身像,是觀音菩薩修行成道以後,裝金塑像的。」這一種傳說之訛,一直到今天,仍然還有很多人信以為真。同時筆者就遇著不少的人問我:「法師在普陀山有沒有看見肉身的觀音像......」等傳聞不實的話。因為以訛傳訛,有的人說得有聲有色的,甚至比筆者親目所見的還要說得奇妙好聽。關於這一疑案我現在把真相寫在下面,以釋眾疑。

 

從前(約在清代)有一個老和尚,很有德行,禪定的工夫也還不錯,老和尚活到九十幾歲,門下的信徒弟子也不少,有一天預知時至,吩咐他的門徒說:「我死後,我的屍體不要火化,把我盤膝坐在壽缸裏,埋進土中三年以後,再把缸開來看,如果我的屍體壞了作罷,假使我的身體依然如故,一點不壞的話,你們可以把我肉身請出來裝金塑像,供在石洞中,留為後人禮拜供養。」他的徒弟依他的話,過了三年開出壽缸來看,果然屍身一點也沒有變,面目如生,像活人睡覺一樣,因此他的一班信徒們就依著他的遺言,替他裝金塑像,至今已有數百年,那個肉身到現在只剩了一把皮包骨頭,雙膝盤坐在蓮花座上,只有一尺多高的肉身(骨架)。因此後人稱此洞名曰古佛洞,洞中的肉身像,就是這個老和尚,並不是什麼觀世音菩薩的肉身像,更不是觀世音菩薩在那裏修練得道的傳說之訛。

 

四一  飛沙澳菩薩渡河顯聖

 

據說過去飛沙澳是一條小溪流,無船不能得渡,因此一班善男信女們要去梵音洞進香,必定要從此擺渡而過,可是那位擺渡的船家,以為奇貨可居,無論什麼人從此經過,一定要若干錢方可渡過去,不然只有望洞興嘆,不能過去。有很多的遠方而來掛單的窮和尚,他們從遙遠的地方來看觀世音菩薩,為了一溪水之阻,無錢不能過去,每每徘徊而不忍去。這個狠心的船家是一點沒有慈悲心的,沒有錢不肯渡他們,從此就有很多的虔誠佛子,默禱大士慈悲,顥聖除去此一障礙,使一般人都能見到菩薩聖像。有一天忽然來了一個窮和尚,要擺渡過去,那個船家是慣例,先給錢後渡河,無錢不擺渡,因此互相爭吵起來,窮和尚說:「你這人真可惡,在此來擺渡,應該看人有沒有錢,無錢的窮人應該慈悲做好事;有錢的香客,你才可以向他們討錢。像我們這些窮和尚那裡有錢給你,不給你的錢,就去不了梵音洞,見不到菩薩聖像,你這個人真是地獄種子,罪過不小。」船家說:「除非你不去,你要去就得坐我的船,坐我的船就得要把錢,沒有錢就不渡你過去。」那個和尚說:「我不坐你的船,你看我能不能過去?你看:那邊不是來了一隻船嗎?」哄得那船夫回頭一看,和尚隨手抓起一把沙子往溪中一洒,剎時就長成功一個飛沙澳,使那隻渡船也被飛沙蓋下去了,從此以後,也用不著渡船擺渡了。再看這個窮和尚已不知去向,這時大家才知道是菩薩顯聖的,從此以後,這個專敲竹槓的壞船家,也就沒有竹槓可敲了。

 

四二  國父遊普陀親見大士現金身

 

國父孫中山先生,於民國五年八月,與同志胡漢民等諸先生來山,在佛頂山,國父親睹靈異,茲錄其親筆所記之「遊普陀誌奇」原文於下,以饗讀者:

 

「余因察看象山、舟山軍港,順道趣遊普陀山,同行者為胡君漢民,鄧君孟碩,周君佩箴,朱君卓文,及浙江民政廳秘書陳君去病,所乘建康艦艦長則任君光宇也,抵普陀山驕陽已斜,相率登岸。逢北京法源寺沙門道階,引至普濟寺小住,由寺主了餘喚筍將出行,一路靈巖怪石,疏林平沙,若絡繹迓送於道者。紆迴升降者久之,已登臨佛頂山天燈臺,憑高放覽,獨遲遲徘徊,已而旋赴慧濟寺,纔一遙矚,奇觀現矣!則見寺前恍矗立一偉麗之牌樓,仙葩組錦,寶幡舞風,而奇僧數十,窺厥狀似乎來迎客者。殊訝其儀觀之盛,備舉之捷!轉行轉近益瞭然,見其中有一大圓輪,盤旋極速,莫識其成以何質,運以何力!方感想間,忽杳然無跡,則已過其處矣。既入慧濟寺,亟詢之同遊者,均無所睹,遂詫以為奇不已。余腦藏中,素無神異思想,竟不知是何靈境,然當環眺乎佛頂台時,俛仰間大有宇宙在乎手之概,而空碧濤白,煙螺數點,覺生平所經,無似此清勝者。耳□潮音,心涵海印,身境澄然如影,亦既形化而意消,嗚乎!此神明之所以內通。已下佛頂山,經法雨寺,鐘鼓鏜鞳聲中,急向梵音洞而馳。暮色沉沉,乃歸至普濟寺晚餐,了餘、道階,精宣佛理,與之談,令人悠然意遠矣。民國五年八月二十五日孫文誌。」

 

  國父親筆墨寶,現珍藏普濟寺客堂,筆者在普濟寺客堂任知客時,常有很多政府裡達官顯貴者,慕名索觀  國父墨寶,同時因看此文中  國父自述所見靈異,不信佛教者也肅然起敬,咸生信心;已信佛者,更加堅定。此文  國父不啻現王者身而為文武大臣說法也。也許大士在  國父面前放光現像,其意亦在此乎?國父之文中說:「余腦藏中,素無神異思想,竟不知是何靈境。」這明明不是那些不信佛教的人所說:這是心理作用,神經過敏。種種遁辭,而想推翻事實所見的靈異,表示我是堂堂偉大丈夫,身為一國元首,那裡還來相信這些古老陳舊迷信的佛教,認為把所見的事實記載下來,給人家知道看見豈不有損我的身價嗎?然而  國父不但不如此想,反而把親目所睹的事實,一字不漏的和盤托出,也不怕人說他思想不新,迷信佛教。我想讀者諸公決不因  國父有此文發表,而減輕他的身價,這裡筆者希望不信佛法的讀者們,也有  國父一樣偉大的心胸,不存主觀,這是筆者一點贅意和希望。

 

四三  國父遊普陀述異

 

丙辰夏,護國軍奏凱,袁世凱暴卒,黎元洪繼任中華民國總統之職,吾黨革命告一段落。是時,國父方駐節滬濱,慨然曰:「黎公出,天下定矣。」顧北洋軍閥猶將伺隙而動,吾儕等徜徉山水間,靜觀世變可也。未幾,率黨人胡漢民,鄧家彥,馮自由,但燾,戴天仇,朱卓文,周佩箴等,縱遊東西浙,浙督呂公望,張樂設宴以迎。天仇獨劇飲沉醉,翌日且未能遊西湖,馮但二君,亦以事滯杭,國父乃命胡鄧朱周諸君隨行。有浙江民政廳秘書陳去病,賴家彥介紹亦與焉。於是濟曹娥,探禹穴,博涉乎寧波、鎮海,而登涉乎普陀。

 

普陀山者,南海勝地也,山水清幽,草木鬱茂,遊其間蓋飄然有逸世獨立之想。至若蜃樓海市,聖靈物異,傳聞不一而足,目睹者又言之鑿鑿。國父是日乘便輿最先行,次則漢民,又次則家彥、卓文、佩箴、去病、以及艦長任光宇焉。去觀音堂,(即佛頂山之慧濟寺)里許,抵一叢林,國父忽瞥見若干僧侶,合十作歡迎狀,空中寶幡,隨風招展,隱然簇擁,尊神在後,國父凝眸注視,則一切空幻,了無逆象: 國父甚驚異之,比至觀音堂,國父依次問隨行者曰:「君等儻亦見眾僧,集叢林中作道場乎?其上寶幡飄揚,酷似是堂所高懸者。」  國父口講指授,目炯炯然,顧盼不少輟。同人咸瞠目結舌,不知所對。少頃,漢民等相戒勿宣揚,恐貽口實,嗣是遂亦毋敢輕議其事者。

 

民國十四年,國父崩,余適在北京,僉傳  國父前生為洞天古佛,遂牽涉普陀山見佛之異。未幾某雜誌披露陳去病筆述普陀山遊記,其時事過境遷,亦不遑追究陳氏之泚筆也,不圖近又發現  國父遺墨!嗚呼!異矣!國父筆跡,舉世皆知,茲篇非真,固不待言:況陳去病交余久,其字效東坡,一望而知:吾敢斷言曰:膺也—或曰:國父命秘書執筆,則亦不翅已出也。余曰,不然,誠如是言,應有親筆簽署,一如其他簿書。今既無之,而其事又於  國父身後流布人間,豈死人能會秘書執筆也耶?吾更下一斷語曰:國父見異誠有之,獨記述非遺墨耳。

 

中華民國四十二年十月

桂林鄧家彥書於臺北一枝廬

 

四四  普陀山誌奇的來歷

 

現在再將印順法師答覆這一問題的話,抄錄於后,以供讀者們參考,更證明此事實非後人作偽。

 

關於中山先生的「普陀誌異」一文,有的說是陳去病代筆有的不相信代筆:然無論是偽是真,而在普陀山,確乎見到奇蹟,這是不可否認的。我讀了趙君的來稿,想起我事後所聽的說明,所以也把他留下來,作為考論此文的參考。

 

民國廿三年舊五月底,我從武院回普陀,上佛頂山閱藏樓去閱藏。知客師月靜、頌來,來告訴我,說普陀山新近發現了  國父的墨寶。他手拿照片給我看,我對於如何發現一層,探問了一下,覺得也還入情入理。這才為他寫了一篇短文,發表在佛教日報上。

 

事情是這樣:前寺的大知客萬松,雖是十方人,卻在山上過得很久,很熟。這年夏天,接任了淨土庵的住持,淨土庵是比較荒涼的小廟,交卸時,附帶的交出此項文件。淨土庵的舊住持,名字我已忘了,他怎會有這項文件呢?據說:中山先生遊普陀時,前寺方丈,是了餘和尚,似乎陪同去各處遊覽。遊覽歸來,在前寺丈室晚餐,談起所見的瑞相,了餘和尚當下請他留個紀念。他說:這篇「誌奇」在前寺方丈室寫的。中山先生等,當晚下山,了餘和尚送客歸來,一時忽略,等到第二天早上問起,已不知那裡去了,原來,後來在淨土庵當家的那位,當時在方丈室當侍者,他年紀還輕,不懂事,而對中山先生卻有一種景仰,因此就把它藏起來。過了二十年,他已潦倒不堪,淨土庵荒落得無法維持:自己也知道墮落,沒有保持該項的資格與必要,因此就一併交出來。

 

該項文件的來歷,照這樣說,也還入情入理。假使說偽造,淨土庵的那舊住持,文章與書法,都還造不出這一篇來,那麼,作偽者是誰呢?

 

我們看了鄧先生與印法師的兩篇說明,使我們更進一步的了解此一事實的來歷。鄧先生的意思,中山先生確實是看到神異,當時有他在場,親聆  國父說明所見的靈異,他之所以為文否認者,我想不出下面兩點:第一點他以為他們都是不語「怪力亂神」的革命黨人,應該要破除迷信,那裡可以去提倡呢?第二點,他是基督教徒,極不願意  國父把佛教的靈異之見,「出之於其口,筆之於其書」,增加了佛教的信眾,所以他要否認此一文件為偽出。

 

可是印順法師把當時情形來歷,來一個詳細的說明,證明此文實是  國父墨寶,若言作偽,作偽者何人?因此我們對此文,更能進一層的堅信不疑。

 

四五  日軍血污名山知罪撤兵

 

抗戰期間,日本人佔據中國各地,民國三十二年七月間,有日軍七八千人來山,沿海各庵皆駐軍官,士兵則在海濱沙灘上露營而宿,對於山上並無什麼損害的地方,不過他們每天到四週各小島上,搜來牛羊雞鴨等動物,在山上宰殺,血污名山(按普陀在日人未至之前,從無葷腥進山),有一天晚上,忽然在善財礁外,發現紅燈,日軍用探照燈視之,霧露之中,似覺有同盟軍艦來攻的樣子,遂驚惶起來,開炮射擊,不料一炮開出去之後,忽然一燈變成多燈,在海中往來不息。日軍認為真有盟軍,一連開了數炮,奇怪的海中竟變成無數的紅燈,漫向千步沙營地而來,其燈漸明,照見岸上人面瞭然,但不達岸,這時日人知道是菩薩顯化,不高興他們在名山道場隨便胡來,因此一齊跪下向著紅燈拜禱,三日後即自動撤兵而去。

 

四六  慧濟寺閱藏樓的好規則

 

佛頂山亦名白華山,或菩薩頂,居四山之中,高達百十六丈之奇,憑高放覽,海闊天空,「大有宇宙在乎手之概」(國父語),俯睇光熙、妙應諸峰,纍纍如杯瓢覆於積水之上。舊有石亭,供石佛其中,今改建燈塔,為行舟的指南。  國父文中有「登臨佛頂山天燈臺」之句,就是這個地方。由天燈臺下來不多遠就是慧濟寺,該寺為全山三大寺之一,創於明時,至乾隆五八年,才建築圓通寶殿。光緒三三年,請得北京大藏經典,經過文正和尚大加建造,遂成巨剎,與前後二寺鼎立,並稱為普陀三大叢林,所遺憾的這是子孫叢林而已。慧濟寺俗稱佛頂山,確實是一個好地方,最適合人靜心潛修,研讀佛典,地高人寂,為全山最清淨用功的好道場。規模亦甚可觀,其藏經樓之整潔,與閱藏樓之設備,供養閱藏者之完善,為諸方寺院所不及的,規定長期供八人閱藏,定有優待辦法,如當代佛學大師印順法師,曾在佛頂山閱藏數年,深入經藏,所以他才智慧如海。

 

筆者三十六年,朝普陀山,因見碑石刻載,閱藏如此優待,所以也曾約會數位同參道友,到佛頂山討閱藏單,我們最初發願都是三年。承該寺住持,說明閱藏者一切優待辦法。(按供養八位法師,有一茶役侍奉,此項費用,是有護法施田若干畝,以作閱藏者食糧,所以連閱藏樓都與該寺無涉,是前人發願供養十方僧眾,閱藏住的,本寺子孫是不得佔住的,皆有碑文為證,可見前人苦心為法,成就僧材)有這麼好的閱藏樓,這麼好的環境,有這麼好的規則,可以說是全國罕見,可是輪到我們去,常住齋糧不夠,不能照前人規則做,生活清淡得使人無法住下去,不幾天就走了。筆者後來也因前寺講法華經,到前寺客堂討單聽經,因此也離開了佛頂山。

 

四七  佛頂山沙彌祖師闢叢林

 

據說佛頂山的開山祖,是一個小沙彌,這是一個很有趣味的傳奇故事。後山有四大房頭之一的悅嶺庵,全山以此庵子孫為最多,一直到現在,人數與規模還是不小。有一天悅嶺庵的小沙彌,無事想窮究山巔,那時佛頂山還是一片荊棘蔓草,更是無人問津的一座大高荒山,這個小沙彌好像探險家似的,手攀葛藤,腳踏亂石,目的是要到最高山頂上去看看,有志竟成,不多時竟被他在荒山頂上發現了新大陸,見有平地一塊,古石碑一方,上面刻有「慧濟禪林」四個大字,因此他就若有所悟似的沉思良久。他想這個山上過去已經有人在此建築過寺院,不然那裡有平地和這塊方石碑呢?前人既能在此建廟住眾,我也一定想法在此地建個叢林,以供來山靜修的僧伽,使他們在這高山上可以靜心用功辦道,繼而可以了生脫死,這樣我的心願才滿。小沙彌打定了主意,心中特別高興,下山回去與他師父商量到佛頂山開闢叢林的事,他的師父見他如此稚氣,說話也不量力,明知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就生氣的回答他的徒弟說:「你說可以興建叢林,你自己去建築好了,這麼高的山,你簡直說話不自量力!」小沙彌見他的師父看不起他,就肯定的發誓說:「師父!我一定設法到山頂上興建叢林,方滿我心頭之願。」他的師父見他大言不慚,因此更生氣的說:「你如果能夠在佛頂山上建起叢林,我做師父的去替你燒三年大火,煮飯供養你們三年。」小沙彌見師父如此瞧不起他,料定了我一定沒辦法興叢林,而我則非要完成我的志願不可,今天就下山過海去,往各地募化,不達目的誓不回。從此這個小沙彌,離開了清淨莊嚴紅塵飛不到的佛國聖地,離開了與他朝夕相見的暮鼓晨鐘之處,拜別了剃度出家的教經學讚的師父與師兄們,虔誠的跪在觀音大士聖像前默禱著道:「菩薩!弟子此次下山化緣,為了要興建叢林,供養十方僧寶,用功辦道,惟願菩薩大慈大悲,冥中加護,隨願所成。」祝罷拜了三拜,就下山去了。

 

四八  小沙彌立大願三年募化

 

小沙彌辭別了山明水秀的普陀名山,投入了茫茫的人海,過著那櫛風沐雨棲風宿露的艱苦生活。早晨往街道鬧市上磕頭募化,晚上回到山野古廟裡棲身,為了要實現他心中的願力,所以他就是肝腦塗地也不出一聲怨言,因此他每天跑到大街小巷裡,不論有人無人都打著木魚子,沿門募化,受盡了人們的冷眼、奚落和譏笑,出家人過慣了深山裡清淨生活,忽然跑到熙來攘往的塵寰中,已經是過不習慣,看不順眼了,加之還要沿街磕頭跪拜,又遭受不信佛教者的辱罵、譏笑。這種內心裡的痛苦,不是筆墨所能形容啊!

 

小沙彌赤足露頂的如此跪拜了三年,在這三年之中,不知到過多少城市,走過多少高低不平的山路,歷經千山萬水,萬水千山,過著人生最艱苦的日子,挨過了三年漫長的歲月,頭也磕腫了,腳底的皮也跑爛了。真是夠得上說一句:「嚐盡了人世的辛酸」,然而佛菩薩和施主們好像有意與他開玩笑似的,或者以為他太年輕,三年之中從沒有一個人發心布施過一文半鈔,小沙彌等同做了三年窮叫化子,討了三年飯一樣。三年的光陰是過去了,在山上與師父負氣下山化緣,三年來一無所有,不幸被師父一言料定,今天我還有什麼面目回去見「江東父老」呢!想起來不禁仰天號哭起來!

 

四九 投木魚水邊苦修

 

「人到傷心處,難免淚兩行」,小沙彌奔波勞碌,茹苦含辛了三年,在此三年之中,吃了人所未吃的苦,走了人所不能走的路,結果還不能引起善信的同情,發心出資為他修建叢林,他就自嘆自己業障深重,恐怕永遠沒有辦法完成心願。小沙彌這時痛苦已極,再也提不起勇氣來募化下去,他走到一個小河旁邊,望著河中的流水,自言自語的默禱著說:「菩薩!弟子自恨業障深厚,福薄德淺,苦化了三年,仍然未見有什麼信士檀越,樂助鉅款,興建叢林,安單養眾,弟子也不知什麼地方有善信護法,樂助功德,唯有仰仗菩薩冥中加庇。我今將手中木魚子,放於水中,隨著木魚子流奔的方向走去,如果菩薩有靈,木魚停在那個地方,弟子就在那個地方住下化緣。」說罷就把手中木魚子放進水中,隨著水勢流去,魚子流到那裡,他就跟著跑到那裡,流了幾天,到了一個地方,奇怪得很,忽然這個木魚不隨著水流了。停止在水中不動,小沙彌看見木魚停止不流,一定附近有什麼大護法,因此他就把木魚子從水中撈出來,就坐在水邊林下,手敲木魚,口誦聖號,同時自己心中發誓,如果在此再不能感應大心居士前來護法,我也從此不吃飯,餓死河邊,了此業報身。主意打定了以後,他就專心一意的坐在那裡念菩薩的聖號。

 

五○  現感應念咒治病

 

小沙彌如此一連苦了三天三夜,三天之中,沒有吃一粒米,沒有喝半杯水,還是無人前來問津,因為這個地方附近沒有人家居住,所以他一連敲了三天的木魚,連小孩子都沒有一個跑來看他一看。小沙彌到這時候認為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疑無路」的時候,所以萬念俱灰。可是往往沒有辦法當中,忽然又會「柳暗花明又一村」。卻說離此約有一里多路,有一個大富貴人家的太夫人,生病數年,臥床不起,醫藥罔效,無法治療,她因此度日如年,總希望有人把她的病治痊癒,無論化多少錢,她都願意拿出來。有一天睡在床上聽到遠遠地有人敲木魚子的聲音,她聽到了這個聲音,心中就感到無上的安慰和愉快,好像忘記她的病苦一樣,所以她特別的認為稀有,認為這個打木魚的人,一定就是無上醫王。因此叫了兩個傭人,去尋這個敲木魚的人,一定要把他請來為我醫病,我的病這個人一定會醫得好的。兩個僕人跑了很久,才在水邊看見一個小沙彌坐在那裡面朝著流水,手中敲著木魚子,一字一魚的在那裡閉目念經。兩個僕人跑向前問道:「小師父!你會看病嗎?我家太夫人生病多年,沒有一個大夫能看得好,我家老太太叫我來請你去替他看病。」小沙彌說:「我是出家人,不是醫生,從來沒有學過醫道,我那裡會看病呢?你家老太太有病,應該去請醫師呀,跑到我這裡來幹什麼呢?」僕人又問道:「你這位小師父坐在這水邊,敲魚子做什麼的?」「我在這裡化緣建叢林!」小沙彌想建叢林的心已成了一片,所以他對什麼人也是這樣講。「這裡又沒有人家,你向什麼人化緣呢?難道你向水中海龍王化緣嗎?你不要發獃,我家老太太聽到你敲木魚子的聲音,她心中非常舒服,一定要請你到我家中坐坐,如果你能把我家老太太的病醫好了,那你化緣要多少有多少。」小沙彌聽說有人出錢,同時也有幾天沒有吃飯,雖然自己不會看病,或者菩薩憐我之誠,有了感應也說不定,因此就隨著兩個僕人來到這位生病的老夫人家中坐下,僕人進去稟告以後出來說:「老夫人有請!」小沙彌就隨著僕人走進太夫人的病室,說也奇怪,老太太一看見他,病就減輕了不少,再問小師父會不會看病,他說我沒有學過醫科,不會看病,老太太又問他會念什麼經?他說:「我出家沒有幾年,也不會念什麼經!」「那末你會什麼呢?」「我會念大悲咒,其他什麼也不大會。」老太太說:「我聽到你的木魚子聲音,我心中特別好過,就請你念大悲咒吧!」因此小沙彌就一字一魚的誠誠懇懇的念了幾遍大悲神咒。真是佛法無邊,老太太的疾病忽然好了,一點痛苦也沒有了,如同好人一樣的,連她自己也不相信她的病會好得這樣快,這一喜真是樂也無窮,認為這個小沙彌就是活菩薩應化,特為前來救她的病苦的。

 

五一  報佛恩太夫人獨資建寺

 

老太太病癒之後,精神特別好,把小沙彌當為活菩薩看待供養,吃過午飯後,老夫人就開始問道:「小師傅!你是從什麼地方來此的?為什麼要在那個小河邊敲木魚子呢?」小沙彌說:「我這次是從南海普陀山下來的,目的是下山化緣,想在普陀山最高的地方建築一個大的叢林,供養十方朝山的僧寶,可以安單辦道,那知年輕福淺,苦化了三年,沒有一個人發心出錢,所以我最後請菩薩指示我應走的方向,我把木魚投入水中,聽其所之,流奔到那裡停止不流,我就在那裡住下來化緣。後來到了此地,木魚子就不肯隨水流去,所以我就在此地化緣,一直到今天也還沒有一個人肯出錢。」小沙彌說到這裡,一陣傷心,不覺掉下淚來了!

 

老太太一聽他是南海普陀山下來的,又是經過菩薩指引才到我這裡來,這位小師傅雖然年輕,可是為了此事吃盡千辛萬苦,我的病又是他念經治好的,這明明是菩薩指引他來替我治病,救我脫苦的,我應當知恩報德,盡我的力量,到普陀山建寺,以報佛恩,因此對小沙彌說:「小師父!請你不要為此操心,我現在病已經好了,我可以盡我所有的力量,來幫助你完成你的心願,你也不要再向外化緣了,一切皆由我來負責,你回到佛頂山搭一個茅蓬,你就在那裡每天念佛看經好了,不日我會派人到佛頂山看地方,替你建築叢林。」小沙彌聽到有人負責,替他建寺,這一下子可把他樂壞了,默念了兩聲「南無觀世音菩薩!」真是菩薩不負苦心人。他依了老太太的話,回到山上搭起一間草茅蓬,住下來每天敲木魚子念佛。

 

自從小沙彌回山後,老太太寫了一封燒角急信給他在朝為官的兒子,大意是:「為娘疾病轉重,朝不保夕,望兒見信速返,早來三日還相見,遲了不得見親娘。」因為她的兒子在朝做了很大的官兒,並且還是一位孝子,得到他媽媽這封快信,火速連夜趕回來看他媽媽的病,那知趕到家看見他媽媽好好的在家裡,一點病也沒有,心中不免懷疑起來,經過他的媽媽把最近菩薩顯聖,有一小師傅來念經救活她的命的事說了一遍,她的兒子這才明瞭,老太太又說:「為娘為了此病,已經在病中許下大願,發願到普陀山獨資建寺,現在你到普陀山去一下,領土木工程師先到普陀山最高的山頂上察看一下地方,擇一平地,然後回來依據地勢把房子在山下做好,再用船運到山下海邊,搬運上去,就可以上樑蓋瓦。」她的兒子是一個孝子,媽媽的話那敢不聽!橫豎家中有錢,來滿他媽媽的心願,趕快帶領土木匠人,到普陀山會同小沙彌察看山地,擇日開工。

 

五二  乘願再來有志竟成

 

因為山高路遠的關係,加之工人眾多,那時山頂上連吃水都沒有,工作的人不能在上面工作,所以老夫人的遠見不錯,在家中一切雕刻的木料,以及應用的磚瓦石頭等,皆在底下做好,用大船運至普陀後山,然後再到山上把地基打好,就可以上樑蓋瓦;如果一切木料要從前山道頭上岸,化費的時間工程太大,同時這段山路也特別難行,因此決定從後山海邊上山。那一天真是菩薩感應,適有福建的魚船幾百隻停在後山海邊,順便就請了幾百隻魚船上的漁民,一齊幫忙,人從海邊站立,一個人靠一個人,一直站至山頂上。就用如此傳遞的方法,把船上的木料磚瓦接上去的。因此直到現在,凡是福建的魚船到佛頂山吃飯不要錢,以此為酬。

 

當開築地基的時候,忽然從地下掘出一個老人的木偶像來,就同這個沙彌祖師面貌一模一樣,因此大家才知道這位小沙彌是那位老人乘願再來,興建叢林,完成他老人家的宿願。經過數年時間,吃了很大的辛苦,結果有志竟成,達到目的。筆者初到佛頂山祖堂裡看見當中供著兩個一樣面孔的祖師像,最初我以為是兄弟兩個同在一處出家的,後來看普陀山誌才知道一個是從地下掘出來的,一個就是現在的開山的沙彌祖師。

 

因為他是沙彌出身,所以佛頂上一直到現在,沙彌可以掛單,按佛家的規矩沒有受過三壇大戒,沒有戒牒,叢林裡是不掛單的,因此沙彌到前後寺掛不到單,就到佛頂山去掛單。不過沙彌始終是沙彌,沒有研究過經典,也不大懂得佛法,有的地方立的規矩不合佛理,例如每天早晚殿功課完畢要拜四十八拜的願,那些菩薩名號之中,還拜什麼玉皇天尊菩薩,因此,一直到今天,仍然如此的拜著,該寺的住持還是依著老祖家風,不知道把它糾正過來,堂堂的菩薩比丘,拜起玉皇上帝來(天宮),你看笑話不笑話?他是沙彌,我們不是沙彌,為什麼堂堂比丘一定要跟著沙彌學呢?這真是一個天大的笑話!筆者住在佛頂山的時候,朝晚拜願,他們拜天宮,我拜佛號。今後筆者希望身為佛頂山住持的大德,趕快把這一條改正過來,以免貽笑大方!

來源:www.bfnn.org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