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天天天藍—菜根譚的智慧(2)之四
聖印法師

【前集一八0

 

一念慈祥,可以醞釀兩間和氣;寸心潔白,可以昭垂百代清芬。

 

72

 

庸德庸行,和平之基

 

在世間,有奇言異行的人不知作了多少驚怪駭人的事,他們為了使人家知道他們的不平凡而想揚名於世,當然很好。可是,從古至今又有幾人可以安全度世,全了性命呢?

 

所以,言行怪異是涉性的禍根所在,只有道德才是合身保家最好的方策。以前莊子的混沌比喻不過是警世的一種寓言,人在混沌時期的無為無事,當然就無傷人之本性。

 

太古時期的人大都很長命,到了後來人的智慧日漸進步,與外界接觸更多了,於是變化多端加深,終於夭折了壽命。因此,只有與世無爭,免招了忌不討人厭,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前集一八一】

 

陰謀怪習,異行奇能,俱是涉世的禍胎,又一個庸德庸行,便可以完混沌而召和平。

 

73

 

忍得住耐得過,則得自在之境

 

古人說:「登高涉險,臨深履薄。」這個時候就要用上「耐」這一個字。不僅是登山踏雪需要這一個「耐」字,同樣的,你接觸陰險的社會,有高低障礙橫互 在眼前,如果你不能堅持住這一個「耐」字,很少有成功的。如果忘了這個「耐」字,就立刻跌到了深山幽谷棘叢中,遭遇到喪身的危險。

 

從前有一農人,他家的後面有一座山崩塌了,他每天把後面山上的土運一些到他家前面的水塘。有一個有知識的人看見了,就對他說:「你每天運這些土的目的是什麼?」農人一面擦著臉上的汗,一面說:「我用山崩了的土填滿前面這個池塘,將來山也變成平地可以種田,池塘則變成菜圃種菜。再撒上一些麥種,一年的食糧也就不虞匱乏了。」

 

這個有知識的人笑了起來說:「這是不可能的事。你這是在說夢話。恐怕你日以繼夜不停的工作,這一生恐怕也不會填滿,我看你還是早早停止這個工作吧。」

 

這個農人搖搖頭說:「也許你說得很對,但是無論多麼困難的事情,只要能夠忍耐就沒有做不到的事,在我這一代即使不能成功,可以由我的兒子繼續來工作。兒子不能完成,再由孫子那一代來工作。」

 

有知識的人聽了這話不禁愕然:「你說的話簡直是荒唐,和你這樣的人說話,是自白的浪費了時間。」說完就氣憤的走了,而農人仍然頭也不抬,照舊做他移山填池的工作。

 

看了這一段故事之後,應當效法這農人的作風,還是聽從有知識的人的說法呢?

 

我想還是應當效法農人。不是嗎?

 

【前集一八二】

 

語云:「登山耐側路,踏雪耐危橋。」一吋字極有意味。如傾險之人情,坎坷之世道,若不得一耐字撐持過去,幾何不墜入榛莽坑塹哉?

 

74

 

心體瑩然,不失本真

 

憑一人的事業功名與天齊,或者是詩歌文章光海內,到頭來都不過是身外之物,遊戲人生。

 

所以,這些由外物而建立的人生,都是止於人間一個短短的時間而已。吾人最可尊敬的東西不在身外,而在於本心。如果人心的本體不受污穢,像玉石一般清瑩光輝,就是不建功立業、不作文章,也是堂堂正正的做人。然而,世間許多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往往被外物奪了他的心,這真是可憐之至。

 

禪宗修佛之道是直指其心而不求物外,所謂「明心見性於一念之間」就是必須先覺悟心體的本真,才能達到圓覺真知之境,修佛的方法,莫過於禪宗最為直截了當。

 

【前集一八三】

 

誇逞功業,炫耀文章,皆是靠外物做人。不知心體瑩然,本來不失,即無寸功隻字,亦自有堂堂正正做人處。

 

75

 

忙裡偷閒,鬧中取靜

 

當你在事務繁忙的時候,要想忙裡偷閒,就得先在閒暇的時候找一個機會,也就是說,在平常無事的時候,要把心安置好,有寄託的地方,然後,在忙裡才能不亂方寸而有悠閒時間。當你在喧嘩鬧亂中,想要取得一個寂靜的境界,就必須先要在寂靜當中立住一個中心主宰,也就是把自己的心緊緊的放在主宰萬物上;要使心不受外界的影響,否則心隨物動,心就要見異思遷,心就要隨事而變了。

 

英雄豪傑在戰亂中,每能當風高歌對月吟詩,其心顯然猶有充裕的境地。偉大的人物臨生死之變的時候,心不稍動,反而悠然像平時的料理事務。這都是掌握住良機,建立一個主宰,才能達到這一個境界。

 

【前集一八四】

 

忙裡要偷閒,須先向閒時討個把柄;鬧中要取靜,須先從靜處立個主宰。不然,未有不困境而遷,隨事而靡者。

 

76

 

為天地立心,為子孫造福

 

心體是一個小天地,它和大的天地是相融合的。為了完成這天地應有的使命,人應當體會到我心即是另一小天地,所以應當為天地立心。

 

為天地立心的道路有三條:第一是不受外物的引誘而泯滅本心;第二是不要苛待他人到不堪忍受的痛苦程度;第三是役使萬物要任其自然,不可以過用超越了限度使其力全消。此三者即是人天地之心,人若能善為體會運用,就可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子孫造福。

 

不昧己心的人,心地一定是光明正大的;不盡人情的人,熱情一定是充沛有力的;不消耗物力的人,則一定愛惜物力。心地光明的人,則公正無私;熱情充沛的人,則人情厚重;愛惜物力的人,則不怕缺乏。此三者可使大地立心、民命安穩和萬物生息。這不但可以使現在的生活美滿,也可以為將來的子孫造福。

 

【前集一八五】

 

不昧己心,不盡人情,不竭物力;三者可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子孫造福。

 

77

 

為官公廉,居家恕儉

 

作官的人,應當遵守兩句話:第一是「公平無私來辦事,不要以私情而害公義」,也就是不能以私情來左右事務,這樣的辦事才能得到正確的判斷,而智慧也朗朗光明;第二是「清廉潔白」,不圖私利才能夠被人家尊敬信服,自然也就不失個人的威嚴。

 

其次,治家也必須遵守兩條訓誡:第一是「互相原諒對方過失」,這樣就不起什麼不平或抱怨,家庭間使和氣融融,心境自然平穩;第二是「力求儉約不浪費」,量入為出,別家用常常是富足而沒有缺乏的憂慮。

 

【前集一八六】

 

居官有二話,曰:「唯公則生明,唯廉則生威。」居家有二語,曰:「唯恕則情平,唯儉則用足。」

 

78

 

處富知貧,居安思危

 

人當富貴的時候並不感覺到有任何不足,所以對於貧窮人的苦痛,他們也感覺不到。

 

然而,世事變幻無常,人們被運命之神所愚弄,曾幾何時由高貴的地位變成了貧賤的環境。所以,我們應當在富貴的時候,不要忘記貧窮人的痛苦。常言說:「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能夠常常這樣思想,就能夠保持富貴悠久了。

 

其次是人當少壯時代,血氣旺盛,對於外界環境毫不懼怕,身體強壯勇氣百倍。然而,歲月易逝,不知轉瞬者之將至。所以,在年輕的時代,要知道衰老時期的辛酸痛苦,應當事先鍛鍊身體,保持健康。

 

古語說:「少年休笑白頭翁,花開能有幾日紅。」又說:「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都是教人愛惜青春的意思。

 

【前集一八七】

 

處富貴之地,要知貧賤的痛癢;當少壯之時,須念衰老的辛酸。

 

79

 

清濁並包,善惡兼容

 

處世之道,首先要明哲保身。如果一個人自己持身清白太過,亦受他人的忌視。人處世能夠清濁並包,容納污穢,則豁豁大度,眾望所歸,以之成名建功立業都是無往而不利的。古時楚漢相爭,漢王能容物而項羽對人嫉苛,故漢王獲得垓下一戰的成功。

 

與人交際愛憎好惡之念不可過於分明。一切賢愚善惡總須包容於心,則未有不受尊敬的。古語說:「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大。」也就是這個道理。

 

做大人物處世,要訣亦在於此。

 

【前集一八八】

 

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污辱垢穢,要茹納得;與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惡賢愚要包容得。

 

710

 

勿仇小人,勿媚君子

 

黃雀食蟲,貓來捕鼠,天地間萬物是互相制服著的。

 

所以,小人也自有制服牠的人們存在,無須我來和他為敵,小人自有他的敵手。我如果不與小人為敵,小人自然也不會和我作對,這樣便可以避其禍害了。

 

對君子切莫逢迎諂媚,因為君子是公平無私的,我如向他卑躬屈膝,反而引起牠的鄙視,即或有所乞求,他也絕不施以恩惠。

 

所謂「士以器識」,千萬不要在君子面前失禮,致使他對我的器量低估過甚了。

 

【前集一八九】

 

休與小人仇讎,小人自有對頭;休向君子諂媚,君子原無私惠。

 

711

 

疾病易醫,魔障難除

 

放縱情欲的人,好像口貪美味,耳貪妙音,心戀酒色,癡迷不悟。這些病當然比身體所得的痛要難治得多,但還不能說是到了不堪救藥的地步。

 

頑固於偏頗的道理,執一而不化的人,不接受他人的勸說,更不可以理喻解,這樣的病想要治療可就難了。

 

除去事物的障礙還不算是難事,但想除去拘泥於理由的障礙就難得多了。這種人即所謂的「食古不化」。

 

王陽明說:「除山中之盜易,除心中之賊難。」除有形的痛易,除無形的痛難。縱飲的痛是俗人的病症,執理的痛是學者的病症,和有病的學者去談究竟,是談不出什麼好結果的。

 

【前集一九0

 

縱欲之病可醫,而勢理之病難醫;事物之障可除,而義理之障難除。

 

712

 

金須百煉,矢不輕發

 

修養身心好比是冶煉刀劍,百煉鋼能成繞指柔。「若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工夫越久,其鋼越純越硬。

 

古時候楚國有夫妻二人冶鐵煉雌雄二劍,雄劍名叫「干將」,雌劍名叫「莫邪」。他們用了極強的火力都煉不成功,最後,這個男人為了增強火力,自己跳到爐中做燃料,於是雄劍成就了。女人見男人跳到爐中成了雄劍,她也跳到爐中,做了雌劍的燃料。於是,雌雄二劍干將、莫邪遂成千古的名劍。不過,這段故事不見於正史,只是一段傳說故事,但也足以證明古人做事的專心與犧牲精神的偉大了。

 

煉劍工夫不深就不能成為名劍,一般人凡事欲求速成,根本談不上修養。其次,做事好像是用千鈞之力拉開硬弓,必須用上全身的力量,如果輕拉而輕發,必定不會中的。如果輕於著手、草率從事的話,也必定不會有什麼大的功效。

 

【前集一九一】

 

磨礪當如百煉之金,急就者,非□養;施為似千鈞之弩,輕發者,無宏功。

 

713

 

寧為小人所毀,毋為君子所容

 

小人的行為是只要認為對自己有利益,對方雖然是惡人也可以互相為用;如果沒有利益,對方雖然是善人,他也不去接近。小人只是知道依著自己的利益而予人以毀譽。

 

所以,被小人嫌忌或誹謗,於個人並無絲毫的損失。如果為小人所喜悅而自以為得計,那就難免被人家認為是與小人臭味相投了。

 

君子雖然面對一個人,也要講道說法,導人向善。只要有一線希望,都不輕易的放棄,而對於沒有希望的小人就不用說了。

 

所以,受君子的斥責,正是證明自己還是一個有希望的人。如果我有了過失,受君子寬恕而不加責備,那就說明我已沒有做善人的希望了。

 

【前集一九二】

 

寧為小人所忌毀,毋為小人所媚悅;寧為君子所責備,毋為君子所包容。

 

714

 

好利者害顯而淺,好名者害隱而深

 

整日為利益而奔走的小人,自始就不重視道義,做事的時候公然超出道德的範圍,去做那些不正當的事,流毒於社會,當然為社會一般人所指責,但他為害的範圍並不深廣。

 

反之,為求名譽的偽君子,戴著假面具,在暗中卻多行不義與不德,他對於社會的害處使人不知不覺,久而久之其所行之惡越多而其害處亦越大。在社會裡,教育家、宗教家和事業家,在名教、慈善與社會救濟等等的美名之下,以飽私囊的人不知有多少,而其害處之深也不知有多大啊!

 

【前集一九三】

 

好利者,逸出於道義之外,其害顯而淺;好名者,竄入於道義之中,其害隱而深。

 

715

 

忘恩報怨,刻薄之尤

 

人情的缺點有種種不同,其中最無人情缺點的要算是受恩不報;反之,對人有怨,時常掛念於心。這樣的人要算是違反人的常情了。

 

聽見人家的惡事,不管真假卻深信不疑,並且以幸災樂禍的心情來待人處世,唯恐人家比自己強,希望人家都不如自己。

 

這種心理如果能導之以正、化之以德,未始不可變成向上前進的意志,但是,如果任性妄為而不受人批評指正,則養成殘酷刻薄的行為,最後終至身敗名裂。

 

【前集一九四】

 

受人之恩,雖深不報,怨則淺亦報之;聞人之惡,雖隱不疑,善則顯亦疑之。此刻之極,薄之尤也;宜切戒之。

 

716

 

讒言如雲蔽日,甘言如風侵肌

 

人們受了讒言誹謗,或破人惡意攻擊,心中有冤無處訴,感覺委曲,然而事實總是事實;如果不是實在的誣陷,這不過是短暫的黑暗,宛如烏雲遮日,不久雲散而重現光明;所以,人們如果被他人造了謠言,最好不去理會,久而久之自會水落石出,謠言不攻而自破了。因此造謠言的人如果再去挑撥離間,也就不再發生效果了。

 

人們都喜歡讚揚或受人尊敬。有些人專會收買人歡心,對人當面恭維,這種諂媚阿諛的風氣,如果不改正過來,就好比是由窗縫鑽進來的寒風,不知不覺逼侵人身肌膚,久之便得了寒風侵襲的病症,使人受了健康的損害而不自覺。

 

所以,甘言蜜語欺騙人的話,絕不可隨便聽信,以免損害了品德。寧受人謗勿受人揚,受人誹謗則知所警惕,受人諂媚則敗德喪身而不覺。

 

【前集一九五】

 

讒夫毀士,如寸雲蔽日,不久自明;媚子阿人,似隙風侵肌,不覺其損。

 

717

 

戒高絕之行,忌褊急之衷

 

高山峻嶺地質大都是岩石,所以草木不易生長;拿來和人相比,就是說人的性格如過於剛慢自用,過於堅頑就不易與人相近,結果孤立無援,事業難成。社會是一群人民的組合,如果大家對你印象不好,又將何所適從呢?反之,在溪谷幽深之處,草木蒼翠,這是說人的性格如果能夠俯順人情,則大家都願意相親接近。

 

另外,在水湍急的洪流裡面,魚鱉很難停留。這正代表人的性格偏急狹隘,量小不能容物,則他人都避而遠之。又如在深海巨洋裡面,不但能容魚鱉且可隱匿蛟龍;這好比人的氣量寬大能夠包羅萬象,則人們都願來趨附。所以,君子處世要兼容並包。古語說:「得道者多助,失德者寡助。」人能謙恭待人,仁民愛物,自不會孤立。所謂「德不孤必有鄰」,就是這個道理。

 

【前集一九六】

 

山之高峻處無木,而谿谷迴環則草木叢生;水之湍急處無魚,而淵潭停蓄則魚鱉聚集。此高絕之行,褊急之衷,君子重有戒焉。

 

718

 

虛圓立業,僨事失機

 

古今中外,成大功、立大業的聖賢豪傑,做人多半是虛心求教,寬宏大量,其做事則能機敏圓融容人納物。

 

反之,執著頑梗不化的人,做人則心性偏激,不能容物,做事則主觀太強成見太深。

 

偉大的人物能善於用人,凡事從大處著眼,不拘泥小節,所以因人成事,其功業成就並非出於偶然。而執著自恃的人,卻往往失掉機會,甚至功敗垂成,楚漢相爭的項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前集一九七】

 

建功立業者,多虛圓之士;僨事失機者,必執拗之人。

 

719

 

處世要道,不即不離

 

處世如果和俗人混同攪在一起,自己也就成了平凡之人,談不上什麼建功立業,嶄露頭角。反之,如果不同於世俗,並且表現出與世俗完全不相同,那就被俗人排除而孤立起來。所以,處世既不要流於世俗,也不能與世俗完全相異,總要中正不移合乎中庸之道。彷彿人在水裡面游泳,既不能離開水面,也不能沈溺水裡,才能向前進行。

 

其次,做事情不要討人厭惡,但也不能使一切的人都喜歡,因為事業不是一人之力所能成就,會與很多的人發生關係。討人厭惡,則人人不願同他接近,做事就無人幫助,事業也絕不會成功。如果要令一切的人都喜歡,必須迎合一切人的意旨去作業,結果是不能按著自己的意志去做,也做不出什麼有益的事業來。

 

因此,吾人是既不討人厭惡,也不討人喜歡,能夠處於中庸之道無太過與不及,這樣才是處世的儀規。

 

【前集一九八】

 

處世不宜與俗同,亦不宜與俗異;作事不宜令人厭,亦不宜令人喜。

 

720

 

老當益壯,大器晚成

 

人當少壯時,年富力強,血氣方剛,志氣旺盛,精力充沛。一到老年精力衰頹了,志氣也不免消沈,一旦有了疾病便一病不起,所以,人到老年應格外鍛鍊體格奮發精神,越老而越壯健才好。就像黃昏日頭雖然快要落下,仍然映現出一片絢爛的雲彩。

 

一年之中到了冬天,行將歲暮,一切草木都露出枯萎狀態,唯有那橙橘之類樹木,正在默默結果生實。所以,君子在晚年更應當比少壯時期精神百倍,古人說:「歲寒而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這意思也就是人到老年當如松柏之強勁,做事應當貫徹到底,亦如人生最後都有個歸宿,凡事都有個結果啊!

 

【前集一九九】

 

日既暮而猶煙霞絢爛,歲將晚而更橙橘芳馨。故末路晚年,君子更宜精神百倍。

 

721

 

藏才隱智,任重致遠

 

「行知病虎,立如眠鷹」是形容人聰明才華不外露,但也說明了人的心機深刻,智謀高遠隱秘。

 

所謂:「靜若處女,動若脫兔。」當鷹在搏兔或虎在攫食的時候,最先是不動聲色,不露鋒芒,懶懶的好像在睡覺,其實牠是在作準備,不發則已,一發即必達到他攫取食物的目的,所以,君子應當要有「鷹立如睡,虎行若病」的工夫,才能勇於任事。

 

常言說得好:「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若愚。」也就是說,君子要聰明才華不露,才是明哲保身、消災遠禍的最好方法。

 

【前集二00】

 

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攫入噬人手段處。故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纔有肩鴻任鉅的力量。

 

722

 

過儉者吝薔,過讓者卑曲

 

儉為美德,但太過則變成吝薔,有傷大雅。禮讓是美行,但太過則足恭曲謹,反而有失常態。所以,君子處世無過與不及,只要恰到好處。

 

處於動亂的社會,人心陷溺已久,只知爭奪權利,忘掉道德義行,以致風俗日壞,道德淪亡。

 

要想使人心恢復,重整道德風俗,只有從生活上著手。

 

首先應當制止奢靡浮華的生活和改正虛偽不誠的風氣,使人人生活節儉樸實,養成崇禮的德性,在物質生活上不要太吝薔,或是太奢侈,在精神生活上要寧奉之拙勿失之巧。做到這樣,才能夠轉移風俗,振作人心。

 

【前集二0一】

 

儉,美德也,過則為慳吝,為鄙吾,反傷雅道;讓,懿行也,過則為足恭,為曲謹,多出機心。

 

723

 

喜慶安危,勿介於心

 

不要憂愁失意,要知道失意正是得意的基礎。不要歡喜得意,要知道得意正是失意的根源。不要以為有恃而無恐,應當曉得「日中則昃,月盈則虧」。

 

天道尚不可久恃,何況人事呢?不要怕起頭困難,這困難是為了更向前進一步。

 

在佛家看來,人生原無得意與失意,只是人的觀念的分別。世間一切事物皆知電光石火,皆知夢幻泡影,在人生道路上只有用辛苦突破艱難,就像蝸牛爬壁,一步步的往上而已。人入世以來,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只求人生在世平安即可。

 

來源:www.bfnn.org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