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生死皆自在2
證嚴法師

第六意識出離的境界

  感覺很輕,輕飄飄的到了一個很美的境界。我看到我的父母,很多親戚都在那裡,跟我說:回來啊!回來啊!

  我們常說眼、耳、鼻、舌、身、意為六識,當我們的意識和眼耳鼻舌身會合的時候,也就是有人在說話時,我們的耳朵在聽,有沒有注意聽的這個「意」,還有我們在看,有沒有注意看的這個「意」,以及說話的人,有沒有注意在說的這個意,這就是第六意識。

  設若我們「意」無法和前五識會合,就會產生明明別人在說話,但是自己卻無法反應的情況。就像醫師宣佈病人的生命指數很低,或是說他已經沒有意識了,但這並不等於已經死亡,這只不過是意識無法和境界產生互動,所以看起來好像是昏死了一般。

  例如有一位林居士,他既是慈濟委員,也是榮董及慈誠隊,有一次他心臟病發作,送到一家醫院急救,醫師幫他做電擊,急救了半個多小時,情況仍不見好轉。這家醫院沒有加護病房,就建議他的家屬趕緊轉送大醫院。大醫院的心臟科權威醫師,在急救了幾次後,都發出病危通知,醫師告訴他的家屬說:「你們要有心理準備,他可能隨時都會走。」

  那時候我正好行腳到台北,一下車就趕緊到醫院去探望他。他的家屬跟我說:「師父,醫師已經請我們要有心理準備。」我進去看他時,林居士躺在病床上,怎麼叫都沒有反應,我就拍拍他的肩膀跟他說:「要放下心來,如果業盡了,就自然、安心的走:如果還沒,師父還有很多事需要你去做。要用心,要發願,要堅強一點,該回來你就要回來,再回來幫師父做事。」當時他的太太在我身邊,醫師也在身邊,我覺得他好像眼睛張開了一下。我就再拍拍他的肩頭:「聽到了吧!師父很忙,不要老是想留在這裡。」說完以後我就離開了。

  那段時間我都在台北行腳,後來聽到訊息說他的病情慢慢慢穩定下來了,又過幾天,他就從加護病房轉到普通病房。當我要往南行腳之前,又去了一趟醫院看他,他看到我就趕快坐起來,我問:「怎麼差那麼多?」他說:「是啊!師父不是說您很忙,叫我趕快回來嗎?」我說:「我說的你都有聽到嗎?」他點點頭說:「有啊!」我說:「那時候你怎麼不理我?」他又說:「就是沒辦法啊!我就是無法向您表達。其實,我覺得當時好像做了一場夢。」

  我問他夢見什麼?他回憶著說:「我夢見聽到很好聽的音樂,那不是在世間能聽到的,反正就是很好聽,人家說天樂,大概就像這樣子吧!」我又問:「聽了音樂然後呢?」他說:「感覺很輕,輕飄飄的到了一個很美的境界,那個境界我不會形容,就是很美。在那裡我看到我的父母,很多我的親戚一大群都在那裡,跟我說:「回來啊!回來啊!』我正要去的時候,剛好聽到師父的聲音說:「我很忙啊,要堅強一點,師父還有很多事情需要你去做。」我聽到這樣,就覺得不能跟他們去,我要趕快回來幫師父。」在聽到我說話的那時候,他說他的確張開了眼睛,真的看到我了。

  現在這位林居士每天都很忙,我問他:「你那麼忙,身體受不受得了?」他很幽默的說:您看,我每天都很忙,哪有時間再生病啊!我照常吃藥就好了,而且每天都要出去收功德費啊!我師姊忙著她區組長的事情,我如果沒有認真去收功德費,師父,我馬上就沒工作了。」

  這就是一個神識出離的經驗。他的意識就是在那之間,也就是生死的邊緣,醫師已經發出了好幾次病危通知。但是他復原後,臉色非常紅潤,非常健康,每天做慈濟做得很快樂。

  所以我常說,不要在病人的身邊哭泣哀叫,或是說一些讓病人傷心掛礙的話,尤其是我們在當志工時更要注意,不要因為病人昏迷了,就在病人面前問他的家屬或是朋友一些事,這都不好,因為他的意識都還在,只是無法回答。我們如果要跟家屬說關於病人的事,應該把家屬帶離病人的身邊,才來和家屬互動,因為病人本身的意識還存在,在病人面前討論,會讓他有掛礙,走得不安心。

  有句話說「華陀難救無命之人」,其實一個人的業如果盡了,怎麼救都難以救得回來:業如果未盡,要走也走不了。所以我們時時照顧好這念心最重要,像林居士他所經歷的是很好的境界,有天樂,有親人,有很美的境界輕飄飄的,很安然,很自在,這是身旁的人無法體會的。平時我們如果能夠養成很好的脾氣,對人人都很好,所做的都是好事,這樣的善念就是福。人生總有最後的一天,恆持善念,在面臨最後的那種意識境界,就會更加輕安自在。

第三章 因緣生,因緣滅 -- 生與死的故事

  人生就如登山一樣,登上最高峰時,就是下山的時刻。瞭解這個道理後,最要緊的,是問清楚自己在世間的價值,是不是真正發揮了生命的功能?

  嬰兒室裡,護士小姐來不及喂哺的嬰兒,正因肚子餓而漲紅了小臉啼哭;大手牽著小手,誰家的娃兒已經開始學走路了;背起書包,老師、同學早,阿嬤對小孫兒說:「讀幼兒園要乖乖喔!」嫩嫩的蘋果臉點了一個頭,阿嬤笑了。

  一隻隻小手熱切地搶答問題,教育的希望正在萌芽;操場上追逐的身影,一年高過一個頭,眼看著就要步入另一座學習殿堂;少年的青澀,不識茲味強說愁;分道揚鑣,有的人步入社會,有的人追求學識的另一層突破,青春正燦爛。

  結婚進行曲帶領新人步上紅毯,生命的傳承在此展開序幕,金的、銀的甜湯圓,比不上一對新人臉上的笑意濃;喜獲鱗兒前的呼天搶地,在看到自身血脈的一剎那煙消云散,孩子的爹快來取個好名字,保佑孩兒一生無憂,孝順父母、光大門楣。

  當年華逐漸老去,時代已經過幾次變動,年輕人有年輕人的天空,老人家只好善自珍重了。體衰病痛是老年人的好朋友,孤單與寂寞相伴而來,唯一不來親近的是那匆匆消逝的歲月,連頭也不回一下,總是不等人準備好面對下一個人生場景,就硬生生將人推到台前,上了台的人啊!只有各憑本事演一回了。

  冷眼旁觀或熱情鼓掌的觀眾們啊!就來看看這些個古今中外的「人生大戲」吧!

  十二因緣法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比緣六入;

  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

  取緣有,有緣生;生緣生老憂悲苦惱。

  經常有人問我:「師父!為何最近我的運氣這麼糟?」「師父!有人幫我算命,說我某個時候會如何、如何,這些該用什麼方法解除呢?我應該誦那一部經、念那一尊佛號才能消災解厄?什麼方法才能真正改變我的命運?

  其實,人生就如登山一樣,登上最高峰時,就是下山的時刻。有生就有死,這種不斷輪迴的「分段生死」,其實很自然也很平常。瞭解這個道理後,如果還是把問題留在心中煩悶起疑,根本無濟於事,最要緊的,是自問曾在世間做了什麼好事?有沒有真正發揮人生的功能?

  佛在世時,有一位頻沙王,是佛陀的大護法,他有位很好的朋友弗迦沙王。一天弗迦沙王派使者送了一座金塔蓮花座給頻沙王,頻沙王覺得這份禮物不但莊嚴華麗,而且也非常寶貴,於是恭敬的把這份重禮供養佛陀。佛陀也歡喜接受了。

  頻沙王接著請問佛陀說:「佛啊!我將禮物轉送給您,不知該以什麼東西回贈好友弗迦沙王呢?」佛陀說:「你可以寫一段『十二因緣法」送給他。」

  頻沙王認為這確實是一個好主意,因為好友也身為國王,什麼寶物他都有,送他再貴重的東西也是多餘的,而佛陀的教法是無價之寶,所以,送他佛陀開示的十二因緣法,最適當也最有價值。於是將十二因緣法,一字一字用心的抄寫下來,派人送給好友,並且請好友不只要每天背誦,還要思考裡面的重要意涵。

  弗迦沙王收到這分回禮,心想這十二因緣法一定有很深的道理,所以限用心的看,結果有了很深的體悟。他領會到人生的過程,由生到死完全不離開這十二因緣法,若是一朝因緣分散,哪裡還有所謂的「人」呢?哪還有什麼地位與榮華富貴!

  他覺得再繼續貪戀王位與權勢,是一件很愚癡的事,於是把王位讓給太子,自己落發披上袈裟,離開國家要到佛陀的道場。之間路途遙遠,他一路托缽,學習過出家人的生活。

  經過一段時日,即將進入捨衛國的國界,算算大約只剩七天的路程。一天傍晚,來到一家燒窯店前,他向主人要求借宿一晚,燒窯店的主人看到出家人很歡喜,於是就供養他,然後整理房間讓他歇息。

  此時:又來了一位修行人,他也向店主借住,主人說:「可以呀!但是,我只有一間空房,剛才來了一位修行者先住了,你可以和他同住一間嗎?」修行人說:「可以。」因此,他們就同住一房。

  後來的修行人問他說:「你從哪裡來?看起來風塵僕僕的,好像走了很遠的路。」他就自我介紹。後來者又問:「你心目中的師父是誰?」他回答:「我心目中的師父就是佛陀,我長途跋涉,就是為了到捨衛國向佛陀求皈依。」後來的修行人聽了,便為他分析人生無常的道理。

  「人命在呼吸間,人生的價值不在壽命的長短,重要的是能否徹悟真理,如果徹悟了,即可證得永恆不生不滅的慧命。人的生命原本就是起伏不定的分段生死:有的人壽命很長,有的很短,什麼樣的禍福都是由因緣而生,有過去生的因,就有現在的果。你還是好好把握當前的道念吧!」

  聽了這些話,他覺得就像甘露灌頂一樣舒暢,於是問道:「你是不是曾經見過佛陀?」後來的修行人微笑道:「因為你要見我,但我擔心人命無常,所以提前讓你見到我啊!」他聽了恍然大悟,眼前這位修行人原來就是佛陀,他趕緊禮拜叩頭。隔天即將分別時,他和佛陀約定:「七天後我們再見吧!」佛陀仍然告訴他:「人生無常,禍福只在一念間呀!」他們就分手了。

  這位比丘繼續向前走,將入捨衛城時,路上有一隻剛生產完、防衛心很強的母牛,當他走近時,母牛突然凶性大發直衝過來,牛角插入他的腹部,當場就肚破腸流傷重往生了。

  這是佛在世時的故事,當事者面對佛陀,而佛陀能教他逃過這個劫難嗎?答案是不能!這位弗迦沙王為了見到佛陀,為了修行而捨棄王位,結果還是受報往生了。好在在他往生前已知曉無常之理,如此,一念覺悟便不致於淪落惡道。

  人身難得,我們既得人身,又有機會踏入佛門行菩薩道,是不是比弗迦沙王更有福報呢?請大家要自我警惕——人命在呼吸間呀!

  耶捨長者聞法的因緣

  佛說苦諦實苦,不可令樂。

  集真是因,更無異國,苦若滅者,即是因滅,

  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

  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因緣來時,就要看我們是否能好好把握因緣,

  佛在世時的耶捨子,他有這個因緣,在鹿野苑親自聽聞佛陀說法,聽得他滿心歡喜。不料,在回家的路上,他卻看到一戶喪家,家屬痛失親人,哭得呼天喊地、哀哀啼啼。他靠近一看,病人已經死了,看看那位往生者四肢消瘦如柴,肚子卻鼓脹如鼓,而且他的臉也浮腫不堪。他心想:人死的樣子為何這麼難看?

  再看到家屬的哀啼哭叫,真是苦不堪言啊!他就上前去問那些家屬:「人既然已經死了,你們為什麼還要這麼悲傷?」家屬哀泣回答:「他一生辛勤艱苦的付出,到頭來卻得了重病,生病的這段時間更是辛苦,讓他受盡了折磨。現在永別了,從今以後我們再也無法見到他,叫我怎麼能不悲傷?這是牽腸掛肚之痛啊!」

  耶捨子想想:對啊,人生就是這樣!

  他想起剛才佛陀的說法——「苦、集、滅、道」,這四諦法正好可以在此印證:人的一生辛苦勤勞,到頭來真正擁有什麼呢?在死亡之前,還要受盡病痛的折磨,一旦一口氣上不來,死者已死,而生者也是痛苦不堪,真是生流死別之痛!想想,人生到底是為何而生呢?人生的目的又是為何,這些問題一直盤旋在他的腦海中。

  回到家後,這些問題還是無法消退,他一夜難眠,於是起身在房裡來回走動。轉頭看到睡在床上的太太,平時看她覺得很漂亮,可是睡著之後的形態,他覺得和今天所看的那具屍體也差不了多少。一個人健康時梳洗得很清淨,看來很漂亮,但是,死時、病時就變形了。

  想到這裡,他的心裡非常恐懼,走到房門外,眼前看到的都是橫七豎八躺在地板睡臥的僕人,他想:人間哪裡是清淨的?什麼是最美的呢?他的心中不斷產生各種矛盾的掙扎。後來,他便不由自主的開門走出去了。

  他朝著鹿野苑的方向前進,經過一條小河,他又想著:「要不要過去呢?」正在那兒猶豫不決的時候,抬眼望向遠方的樹林,林中好像有一片光芒。於是他脫下鞋子,放在河邊,打著赤腳涉水過去了,一步步走向樹林裡,再向前進就是鹿野苑。

  來到鹿野苑,他看見佛陀在那裡靜坐,他很歡喜,趕緊在佛陀座前頂禮跪拜。佛陀看到耶捨子來了,很慈祥的對他微笑,耶捨子就在佛前聆聽教法,甚至也向佛陀表達想要修行的心意。佛陀微笑默然。

  在耶捨長者家裡,耶捨子的太太忽然醒了過來,一看,發現丈夫不見了,她四處尋找都找不到人,就趕緊告訴公公說:「耶捨子昨晚失蹤了!」那時天還未大亮,大家都很驚慌,急著分頭去找人。但是四處尋找的結果,大家回報的消息,都是沒有看到耶捨子的蹤影。

  耶捨子不見了,最痛苦的莫過於他的母親和妻子,當然耶捨長者也一樣十分擔心兒子的下落,就親自帶著家丁再去尋找。找到河邊,他發現了兒子的鞋子,心想:鞋子既然在這裡,人一定也在不遠處,應該是在對岸的樹林裡。所以就帶著家丁過河去找,同樣也向著鹿野苑前進。

  佛陀看到耶捨長者來了,他先讓耶捨子暫時迴避,長者到達佛陀面前,佛也慈祥地招呼他。長者一見到佛陀莊嚴的身相,便不由自主的生起恭敬心,很自然地虔誠禮拜下去。他請問佛陀說:「佛啊!您是否看到的兒子」。

  長者聽了,內心真的安定下來了,於是請問佛陀有關人生的道理。佛陀一樣用四諦法的道理向他說法,耶捨長者聽了四諦法頓有所悟,原來世俗的名利地位到頭來還是一場虛幻,人啊!根本就一無所有。

  佛陀又向他開示佈施與功德等等道理。這場說法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此時耶捨長者的心境非常寧靜,他已經忘記了尋找兒子的煩惱。這個時候,耶捨子出現了,他走到父親跟前萬般懺悔,請求父親寬諒,並表達想要修行的心態。

  父親看到兒子安然無恙,也看到兒子和他一樣,因得到佛法而喜悅安詳,就說:「你的母親和妻子為了你不告而別多麼痛苦,她們在家裡哭得死去活來,你應該回去看看她們啊!」

  佛陀也說:「好吧!身為兒子的也應該回去安父母的心,你還是回去看看吧!」耶捨子就要求父親說:「我心堅意切一定要修行,是不是能請佛陀和我一起回去?」長者說:「也好!你明天與佛陀一道回家,我也很想供養佛陀。」說完,耶捨長者頂禮佛陀後回去了。

  耶捨長者抱著安詳歡喜之心,這種喜悅就是一種法喜,是聞法之後的歡喜,因為這分法喜的心,他真的把所有的煩惱都放下了。人生在世間,到底是為什麼勞勞碌碌呢?有財富、有地位,什麼都很富足,但是兒子忽然間不見了,這種煎熬痛苦就使人覺悟到:人生到了某個階段時,不是我讓別人產生痛苦,就是人家讓我感到痛苦,這種生離死別是早晚會遇到的事,為什麼人與人之間還要累積這種煩惱呢?不如就放下吧!

  這就是耶捨長者的覺悟,因為這樣,他也證到初果的境界。

  學佛就是要把握因緣,一切皆由因緣所生,這是耶捨長者因為兒子而接觸佛法的因緣。所以,眼前我們有好因緣,真的要好好把握,借佛法掃除煩惱,使心中充滿法喜,這才是我們所要求得的。

  立地化生的蟾蜍

  聞佛柔軟間,深遠甚微妙;

  演暢清淨法,我心大歡喜;

  疑悔永已盡,安住實智中;

  我定當作佛,為天人所欲。

  佛經中有一段這樣的故事——

  佛陀在世講經說法時,除了天、人之外,天上飛翔的群鳥也會歇止在樹枝上,靜悄悄地聞法,乃至地上爬行的獸類,也會靜下來聽經。

  一日,一位老公公也來到講經會場,他拄杖而立漸漸聽得入神,遂將全身的力量依附在枴杖上,剛好有只蟾蜍也來聽法,老公公的枴杖正好壓在牠的背上。由於蟾蜍也聽得全神貫注,渾然忘我,所以並不感覺背上的重量愈來愈難負荷,終於,在講經會中,蟾蜍被壓死了。往生後的蟾蜍,立地化生為天人,他很感恩成就這個福報的蟾蜍前身,於是來到瞻蜍的遺體面前,對著牠恭敬禮拜。

  這個故事說明聽聞佛法應虔誠、敬重,以成就信心。所謂「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心,是學佛者最重要的課程,信心與道心無法分開,學佛必須具足信心,才能培養道心:有了道心,才能開啟愛心,發揮造福人群的功能。

  兩百歲出家的老人

  淨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

  佛在世時,一次行腳到王捨城竹林精舍。那天精舍裡聚集了很多比丘弟子,佛陀在開示說道時,忽然問,外面傳來一陣吵雜的聲音。佛陀就對阿難說:「你去外面看一下,到底外面的聲音是怎麼回事?」

  阿難出去後,看到一位很老的老人家,一問之下竟有兩百歲了。這位兩百歲的老人家,駝背得很嚴重,拄著一根枴杖,站在精舍外面一直吵著要見佛陀一面。外面的人阻止他,告訴他:「佛陀正在講經,您老人家重聽,佛陀講經您聽不懂,而且您走路那麼不方便,現在進去會引起騷動。」但是這位老人還是一直要求,他說:「我的年紀已經這麼大了,我今天沒見到佛陀,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阿難就把這件事稟告佛陀。佛陀聽了慈悲的說:「趕快扶老人家進來。」阿難就很恭敬地扶著老人家進來見佛。老人駝著背,拄著枴杖,慢慢走到佛陀座前,他見到佛陀很高興,淚流滿面,跪在佛陀面前一直叩拜磕頭。

  佛陀就問:「老人家,你幾歲了?」這位老人伸手比出兩個指頭,手還一邊顫抖個不停,原來老人已經兩百歲了。佛陀說:「你年紀這麼大了,有什麼事情要找我呢?」老人家悲苦的說:「我到底是造了什麼業,為什麼要活這麼?死也死不了,從年幼一直到現在都是那麼貧窮困苦,受盡了風霜折磨。怎麼樣才能解脫?生死事大,我要怎麼樣改變自己的命運?我活得這麼久,家人都離我而去了。」

  佛陀告訴他說:「老人家,你知道嗎?一切都是因緣啊!你在過去生中,本來是一位很富有的人,只是你的心很執著,嗜財如命,有貧窮的人向你乞討,你總是分毫不捨,忍心看著窮人受苦而不救。就是因為你前世慳貪,所以今生雖然長壽,卻在生活中受盡折磨。」

  老人聽了猛然醒覺:「原來如此!我相信佛陀所說的因果,如今對於這麼多的坎坷磨難,我已經心甘情願接受。」

  接著,老人又說:「佛陀啊!我想請求您收我為弟子,讓我盡此一生誠心懺悔,希望來生在年少時就能聽聞佛法,順利依止佛陀的教法修行。」佛陀微笑回答:「修行當然不分年齡大小,年輕人能修行,老人也能修行。但是你要發願捨去慳貪,培養喜捨之心,從今以後以至來生來世廣結善緣,度苦解難。」

  老人虔誠的雙手合十:「佛陀啊!我一定依教奉行。」就在那一天,佛陀為他圓頂,成為兩百歲出家的老比丘。

  地藏菩薩孝親的故事

  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三惡道諸罪苦眾生,

  誓願救拔,令離地獄惡趣、畜生、餓鬼等,

  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後方成正覺。

  七月是幸福月,也是感恩月,從《地藏經》的內容即可感受到這種意境。佛陀行將入涅盤之際,思及尚未報答母恩,所以在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結夏發居期間,到忉利天去為母親說法,講出了這部地藏經。

  地藏經的第一品就講到有位長者子,因見到「獅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的千福莊嚴,因而發願盡未來際廣度一切眾生。接著是婆羅門女的母親往生了,她知道母親平常好殺生,甚至譭謗三寶,這種業報很可能會墮入地獄!為此她很煩惱,於是決定為母親佈施種福,廣結善緣,她又很虔誠到寺廟裡跪求,希望母親能早日脫離苦難。

  當時寺院裡有一尊非常莊嚴的佛像,那是「覺華定自在王如來」。雖然只是見到佛像,但是婆羅門女仍然非常恭敬的禮拜,她一直擔心母親不知流落何方,又無處可問,因此淚漣漣的跪在地上仰望佛像,口中說道:「佛啊!您的名號是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覺』者,無所不知,您肯定知道一切眾生造作的業感報應,如果您還住世的話,我就可以向您請教母親的去處,可惜……。」

  她虔誠悲切地祈求,忽然聽到空中有聲音響應,她很驚詫:「請問是回方神佛的聲音?.」空中之聲又說:「我就是你在禮拜的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因為你對母親非常孝順,又至心懇切地祈求,所以我要回答你的問題。婆羅門女十分激動,以致撲拜昏倒在地,周圍的人趕緊把她扶起來,醒來後,她還是很悲切的祈求指引。

  當時覺華定自在如來就指示說:「你回家後只要一心默念我的名號,即可知道母親的去處。」她回家後依照佛的指示,一天一夜之中接續不斷的虔誠默念佛名,在不知不覺中,她似乎到了一個海水湧沸的地方,看到很多罪人,還有很多青面獠牙的夜叉,手拿著各種武器在追逐罪人。鬼卒們追逐撲打,使得罪人跌人海裡,此外還有鐵狗、鐵蛇追逐罪人,眼前所見都是非常恐怖的形態。

  眼見這些令人怖畏的景象,她還是一心念佛。那時有一位名叫無毒的鬼王出現了,他向婆羅門女雙手合十問道:「聖女,請問您到這裡來做什麼呢?」婆羅門女就問鬼王這是什麼地方?鬼王說:「這裡是大鐵圍山西面的第一重大海,後面還有第二重、第三重海,三海之內就是大地獄,所有的罪人都要經過這一重海,進去以後一層比一層恐怖,治罪的刑具也愈可怕。」

  婆羅門女再問:「哪一種人才會來到這裡呢?」無毒鬼王說:「有兩種人。第一種是乘著威神之力而來,比如大菩薩即可來去自如:另一種是受業力牽引的罪人,因為在生時造作惡業,生命結束後就會受業力牽引來到地獄受報。」

  婆羅門女很著急的問:「那麼我的母親到哪裡去了呢?」無毒鬼王就說:「您的母親在世時曾造了什麼業呢?」婆羅門女回答:「我的母親好殺生而且又譭謗三寶,其它無善可言。」無毒鬼王又問:「您的母親是什麼名字?」她說:「我的母親屬婆羅門種,名叫悅帝利。」無毒鬼王隨即合掌說:「悅帝利罪女已生天三日了,因為你的孝親之行,為她佈施造福,所以她已承福生天了,而且同時所有受罪之人也都生天了。」

  婆羅門女聽了非常歡喜,然後就醒過來了。她趕緊來到佛前感謝佛的指引,並且發願說「若是母親能夠水得安樂解脫,我發願盡未來際要度盡一切菩薩眾生!

  這是地藏經中的一段經文,婆羅門女即地藏菩薩的前身,她本著一番孝思為母親造福,廣修供養,救濟佈施,並且發願要廣度眾生,這都是因感念母親的深恩而發的大願。

  平常人通常只為自己發願,發願之後往往又不了了之。而地藏菩薩在因地時不斷的身體力行,也不斷的發願,而且他所發的願都是大願大愛,要度盡一切眾生,所以一項完成之後,更發盡未來際無窮的心願。可見利益眾生、發心發願,是菩薩無時無刻之立志,這就是我們所要學的,並且時時要有感恩心,有感恩心則時時吉祥。

  我們若想成佛,一定要先學習菩薩的大願,人人若有像菩薩一樣的大願,我們的社會一定會很祥和。人人彼此都能造福,造福的人群當然就構成祥和的社會,而這都源自於一念感恩心,因此學佛者必定要時時保有感恩心。

  釋迦族滅國之因

  一切皆無常,必有敗壞事;

  合會必有離,有命皆必死;

  隨所做事業,若善若不善;

  一切有生者,命皆不久住。

  慈濟醫院有幾位護理同仁,想為銅門村山崩遭活埋的人舉行念佛會,念佛回向給罹難者。俗語說:「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功德和修行一樣,主要還是得靠自己啊!

  在佛陀本生經裡有這段記述:佛在過去生裡發了大願,也種過很多善因。他的福慧具足,所以能夠修道成佛化導眾生的心.不過,雖然他已具有大福慧,但是仍然有頭痛症。有一天,舍利弗以此請問佛陀:「世尊是天人師,已經超越三界,為什麼還會有身體病痛的業報呢?」

  佛陀即為弟子們說了一段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個村子因為乾旱多年,地面上的作物無法生長,必須從很遠的地方運輸糧食。那時一斤黃金才能換到一斤米,糧食非常缺乏,較貧困的人無錢買米,因為餓得受不了,只好到墳場撿死人的白骨,洗淨煮了拿來充飢,那是多麼淒慘的旱災!餓死的人不在少數。

  那時,有一群人住在一個大池塘邊,池塘裡有很多魚,這群人就圍住池塘,不讓其它人進入,他們依靠池塘裡的魚,勉強維持著生活。有一天,襯裡的人跑到池裡捕魚,魚兒被網上來,有大的、有小的,等開了網,裡頭的魚拚命的跳躍,做著垂死掙扎。旁邊有個四歲的孩子,看到有那麼多魚在那兒掙扎亂跳,他覺得很有趣,隨手拿了根小竹枝往魚的頭上敲,魚跳起來,他就敲一下,樂得直拍手。

  當時,有兩條較大的魚就怨怒的互相對話:「人生活在陸上,魚在水中,根本可以互不侵犯,為什麼人類要來侵犯魚界的眾生呢?我們不犯人類,而人類竟然把我們抓上陸地,讓我們呼吸困難,又要遭受煎炸、粉身碎骨之苦,這樣的仇恨,將來一定要報!」

  佛陀說:「大家知道嗎?過去無量劫前,因為有這種恩怨,所以將來迦毗羅衛國會被兩個人消滅,一個是毗琉璃王,另一個是兩舌的梵志,這位梵志唆使毗琉璃王,因此發動大軍滅了釋迦族。」

  「那時的兩條大魚就是現在的毗琉璃王和兩舌梵志,迦毗羅衛國所有的人,就是當時村子裡的捕魚人。當時那個見殺歡喜的孩童,看到魚被抓起來高興得拍手歡呼,又因為好玩敲打魚頭,所以惹來頭痛的毛病,那個孩童就是我!」

  佛陀已萬德圓滿,也還有除業要受報,要等果報盡了,業才會消啊!佛陀是如此,更何況我們凡夫,若說我們念佛就能把功德回向給他人,這實在還差得很遠。但是,護理同仁們因同情落難者的遭遇而虔誠念佛,這是因為罹難者的示現而啟發人們的愛心,所以成就了引人為善的功德,這倒是真的。

  修道人與水鬼

  應行善行,勿行惡行;

  行善法者,此世來世,皆得安樂。

  我們學佛,應該知道「為善得福,為惡得禍」的因果關係。所以,不只是自己要注意言行、天天積善,更要注意避免產生惡念而造了惡業。同時,若是看到別人為善,我們要隨喜讚歎,這也是隨喜功德。

  假使看到別人行惡,我們更要用心,善巧的去勸導,讓他遠離惡業而向善,這也是我們的本分事。如果我們知惡而去做,或是知道別人做惡而不去勸導,這就不對了!

  佛經裡有一段故事,能讓我們作為警惕——離捨衛國城外三十里處,有一位修道人,他每天都得進城去化緣,作為生活的資糧。另外在城內,有位從事殺豬賣肉的生意人,雖然做的是殺生的生意,卻也十分樂善好施,而且對這位修道人特別投緣,每次修道人到城裡來,這位生意人就慇勤供養,甚至給他很多的日用品和食品,讓這位修道人每次都滿載而歸。

  這位生意人已經上了年紀,當無常來臨時,就一命嗚呼往生了。往生之後,他墮落在恆河水邊成為鬼身,時時遭受空中降下的鐵刀鐵鏈所傷,那鐵刀鐵鏈就像雪片般不斷下降,刺得他全身干瘡百孔,痛苦不堪。

  他心中一直懷恨著,他想:「以前我經常樂善佈施,為什麼會落得這樣的下場呢?」後來自己悟到可能是殺業所致,於是又想:「我對那位修道人的供養是有求必應,他明明知道我殺生賣肉是造惡業,為什麼一直都沒有告訴我?讓我做錯事後還不知道有錯,也不知道要改過。」因此,他恨極了這位修道人。

  有一天,這位修道者乘坐一條滿載客人的船隻,要渡過恆河。當船隻行到河中央,這個水鬼就現出半個身子,用力的拉扯船隻,想要讓這條船翻覆。船上的人嚇得驚慌慘叫,眼看著船就要沉了。

  這時,船上有一位賢者,看到水鬼如此兇惡,就問他說:「你為什麼拉住這條船不肯放?我們和你有什麼過節呢?」水鬼露出兇惡陰森的目光,指著那位修道人說:「就是他,就是這個修道人,我在生時虔誠的供養他,他有求、我必應,而他明知道我做了錯事,竟然不肯指示我,一點也沒有法的佈施,令我死後墮入鬼身,受著這麼大的痛苦。因此我恨!我一定要把他拖下水來,無論如何我要打翻這條船。」

  這位賢人很冷靜的說:「你看看自己,你在生時殺豬賣肉,現在就要受到這麼大的業報,墮為鬼身受盡痛苦。到了這個時候你還懷著恨心,要害這位修道人,你想,這樣你的業還會加重多少?何況船上還有這麼多無辜的人,假如再被你害死了,那你所受的痛苦不知道還有多久啊!既然已經知道造惡會招禍,怎麼不趕快改過來呢?解開你的惡念吧!解開恨意,你就可以立即解脫了。」

  水鬼聽了,冷靜下來想一想:「是啊!我不該冤冤相報,不該懷恨他沒有指點我,一切皆有業,我應該好好承受過去錯誤所結的果報,不要再害人了。」水鬼想通之後,他雙手合掌,起了一分慚愧懺悔的心,一時心中的恨和怨都消除了。也就在剎那之間,他轉了鬼身,飄飄然的離開恆河邊,得到解脫了。

  這個小故事,無非是在啟示我們:學佛要知道什麼是善,善的事要趕快做:也要知道什麼是惡,惡念必須小心防範。此外,這個故事也教示我們:不只是自己要行善,看到別人為善也要隨喜,假如看到他人造惡時,則必須用心勸導,這才是我們的本分事。

  還有,既然知道錯了,就不要再造錯誤的業。知錯之後就應立即改過,不要怨恨別人,把恨的惡念消除掉,業就容易消除。總之,善惡還是在我們的一念心,要怎樣修正自己的言行,怎樣保護眾生,使之避免錯誤的觀念和行為,這都是我們的責任。學佛沒有其它,就是「守護一念心」,所以,還是要多用心!

  餓鬼與天人

  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人生為善最美,惡則醜陋,以善念行事的人,讓人看了就會覺得很可愛,可愛即是樂受,不可愛即是苦受。彼此相見有歡喜心,就會相處得很祥和,假使心懷不善,讓人看了不歡喜,與人相處必定感到痛苦。

  何謂善?簡單的說,有付出之心和行動,就是善念的發揮,佛陀在世時也是教人要體念眾生,憐憫悲苦之人。

  佛陀時代有一則故事——當時,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講經,有一位很年輕的長者子常常去聽經,他覺得佛陀的教育既實在又很有智慧,因此一心向道。可是,家裡的老母親卻很下高興,不喜歡兒於常去親近佛陀,但是她非常疼愛兒子,所以也不忍心禁止兒子去聞法。

  有一天,長者子向母親提出要求:「我想出家為沙門!」他的母親哪裡能接受呢?於是對他說:「我還在世時,絕對不許你出家,而且這段時間你要認真做生意,不可以分散心思,要賺很多錢才行,等我闔眼之後,要修行才由得你去。現在你不可以再親近佛陀,只要一心一意賺錢就可以了。」

  長者子很孝順,不得已只好答應老母親的要求,順著她的意思去做。他日日夜夜都專心於賺錢的貿易,但是賺來的錢母親都捨不得花用,有沙門來托缽她也不肯布,有時甚王大聲辱罵出家人。若是乞丐來到門口,她就叫人打走乞丐,總之非常怪貪,沒有一點兒施捨心。

  她把兒子賺的錢換作金銀,埋在房子四周,儘管兒子賺再多的錢,她總是說不夠用,這樣經過很多年,她終於一病不起而往生了。老母親往生後,長者子就到僧團出家修行。

  長者子出家後跟隨在佛陀的身邊十年。他非常用心的接受教法,後來,他找到一個清靜之地,就向佛陀請求到那裡築草屋靜修,佛陀答應了他的請求。

  有一天,草屋外面來了一位衣著襤褸、蓬頭垢面的女人,全身像詖火燒過一樣非常醜陋,她向著草屋裡一直跪拜,啼哭不止。修行者出來問她說:「你從哪裡來?為何這般模樣?又為何啼哭?」她說:「尊者,還認得我吧?二十年前我是你的母親,因為我慳貪、嫉妒,又阻礙你去修行,世間的惡業無所不做,所以死後墮入餓鬼道,受盡了種種苦楚煎熬。現在若想要解脫我的苦難,唯有仗著尊者您的力量啊!」

  修行者聽了心裡非常悲苦,沒想到自己出家那麼久,而母親卻在餓鬼道裡受苦,他問道:「我要如何才能救您?」她說:「我生前把金銀都藏在房子周圍的地窖中,請您將我所有的東西拿去佈施造福,施給貧困急難的眾生,或供養有道的修行人,我才能解脫。」

  於是,修行者照著母親所說的話去做,舉行了一次無遮大法會,把地窖裡所有的金銀換成糧食、物品,於四十九日內,凡是飢餓、貧困的人來了,一律有求必應,就把所有的家產完全佈施出去。

  法會圓滿的那天晚上,他的母親穿著一套潔淨的白衣來到尊者面前,向他叩頭道謝,感謝尊者為她造福,讓她得以免除地獄、餓鬼之苦,而且托兒子修行之福,已可往生善處了!

  故事中的長者子出家修行,他的母親是否就能因而解脫呢?如果沒有佈施造福,一樣無法轉變業力啊!平時我們要鼓勵別人行善修慧,自己更做個模範,能夠以愛心無所求的付出,這樣的人必須能夠得到解脫。

  多欲為苦

  生死疲勞,從貪慾起;

  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人的生活若離開了愛,人生就像是冬天的冰雪:但是,如果把愛用於貪愛或私愛,那就像爐炭中的熱火,容易毀滅自己、破壞家庭,甚至會擾亂社會秩序。

  記得一則民間故事:有一個住在山區的家庭,以農牧維生。這家的主人從小就很勤儉,很認真的工作,他以經營山地及田地為生,妻子兒女也跟著他克勤克儉,辛勤勞作。因為他們以勤儉起家,所以儘管農作物很豐富,也有一群羊可以出售,但是自家人都捨不得享用。

  主人年紀大了之後,漸漸的會想:「自己養了一大群羊,卻從來不曾吃過羊肉……。」又想:平時都教育孩子們要儲蓄,采收的農作物要盡量出售,養的牲畜也盡量出售賺錢,不要自己享用。這是從孩子還很小時就給他們的觀念,所以他們三餐的菜都很簡單、很清淡。

  但是,現在他動了想吃羊肉的念頭,很想殺一隻羊來吃,可是沒有理由啊!又怕破例之後,孩子們會變得浪費、奢侈。他的內心很矛盾,但是看到羊又有想吃肉的念頭,這分貪吃的念頭就一天天旺盛起來。

  有一天,老主人看到屋角邊有一棵很大的樹,他靈機一動,就在要開飯的時候,對太太和子女說:「我昨天做了一個夢,夢見樹神告訴我說:我們的農作物會這麼豐收,牲畜順利生長,這都是得力於神的照顧,他希望我們每個月都殺一隻羊來祭拜它。」

  兒子和太太聽了也覺得滿有道理,做父親的從年輕努力到現在,農作物年年豐收,確實很有可能是得自樹神的保佑,現在殺羊祭拜答謝樹神也是應該的。於是從那時開始,他們每個月一定殺一隻羊來祭拜。

  過了多年之後,老主人身體欠安,一病不起了。那時,每次他眼睛一閉上,就覺得好像有一群羊在他腦海裡亂竄,甚至在他內心還有一個心結,他覺得自己欺騙了家人,心裡一直有著罪惡感。當他因病重而痛徹心腑時,哀叫的聲音就像羊的叫聲,但是,家人只擔心他的身體,卻無法體會他的心境。

  終於在很痛苦掙扎的情形之下,老主人往生了。兒子料理父親的後事之後,有一天晚上夢見父親很落魄、很悲淒的對他說:「我欺騙了你們,現在我已不由自主的墮入畜生道了。」兒子醒來後,把頭搖晃了一陣,心想:「不可能,這是夢,不是真的吧?」

  在他父親往生後,他們每個月仍照例殺一隻羊祭拜。有一天,他到羊圈中牽出一隻羊準備宰殺,這隻羊哀哀啼叫,一副非常驚恐的樣子,但是,兒子也不知道牠在叫什麼,而且這隻羊一直不肯走,他就更用力的拉牠。

  那時,有一位出家人經過這裡,看到那隻羊很掙扎。出家人就說:「年輕人,不要再強拉了,停一停吧。你想想,人生相殘無了時,尤其人畜之間是互相輪迴的啊!說不定這頭羊正是你的父親,請先靜下來,看清楚一點。」

  做兒子的聽出家人這麼一說,他心頭一震,真的靜下心來看著這頭羊的臉,看到羊在流淚,那神情就像夢中父親的模樣。他忍不住摟著這頭羊,叫著:「父親,苦了你了!」

  這頭羊是不是他父親所轉生的?我們不知道。但是,可以想見那位老主人臨終時,確實是很懊惱、後悔與掙扎——一來,他滿腦子都是羊群影子;再者,內心對欺騙妻子兒女的行為深感不安。他利用樹神作為借口,每個月殺生,這是一時的口欲之貪,因貪吃犯了欺許之事,而且造了殺生的禍端。

  可見貪慾之害,大則影響整個家庭、整個社會,小則造成自己身心的遺憾。所以,我們平常要多用心,時時刻刻照顧好自己的心,讓內心時時坦然,時時清淨,不要讓一時的私慾污染了自己的心。

  守財奴轉世為乞兒

  天堂最樂,教弟子眾善奉行;

  地獄最苦,勸眾生諸惡莫做。

  學佛,要心念專精,不能有散心雜念,因為一切都由一念心起,一念懈怠,就會帶來終生遺憾。所以,學佛最重要的的是.顧好這念精進的心。

  佛經中有一段故事!

  一次,佛陀在迦毗羅衛國講法時,城裡有一位長者,簡直就是視財如命的守財奴,每當他看到出家人來托缽,就趕緊把門關上,不願意佈施僧,對於乞丐去也是閉門拒絕。當長者年邁時,就對兒子不斷叮嚀:「我現在要把家產交給你,你要守好,不可輕易佈施。」交代後沒多久他就往生了。

  另外在城外有戶貧困人家,家中的孕婦即將臨盆。當她腹痛掙扎時,先生卻無奈的說:「我每天到處乞食和工作,還是無法維持生活,眼看又要多一口人,我怎麼養得起這個家呢?我決定離開你們。」於是無情的拋下痛苦掙扎的太太。

  先生離開後,這位太大生了一個男孩。很不幸的,孩子生下來就是個瞎子,不過母親並不嫌棄他,兩人相依為命。

  一直到孩子七歲了,媽媽仍然每天帶著孩子去乞食。有一天,媽媽病得很重,只好讓孩子獨自出門。孰料,平常由媽媽帶著還有人同情,現在媽媽病了,就沒有人同情這個孩子了,其它小孩還向他扔石頭,大人也用竹子鞭打他,不知為何,大家都很討厭這盲眼的乞兒。

  乞討不成他就回去了。回家後,他向媽媽哭訴:「我沒有乞到食物,大家都欺負我,大人打我,小孩向我丟石頭,我無法帶回食物給媽媽吃。」母子倆相擁而泣,一連幾天都只靠喝水勉強維持生命,等媽媽的病好了一點,兒子就扶著媽媽再去乞食。

  他們走到城裡一間大房子前面,母親心想:屋子的主人一定是有錢人,有錢人分一、兩碗飯給乞丐算不了什麼吧!所以就向這戶人家乞討。誰知主人曾對看門人說:「不要讓乞丐靠近門口,乞丐來了就趕出去。」看門的人一見到這對母子,立刻呼暍著驅離他們。

  乞丐媽媽苦苦哀求:「我們已經幾天沒吃飯了,我的孩子還這麼小,求求你給我一碗飯。」孩子也一直說:「求求你!求求你,哪怕只是半碗稀飯也可以。」此時主人出來罵道:「你們怎麼可以站在我家門口,趕快離開!出去!」但是他們母子倆仍然纏著不走,主人就叫人毆打他們,打得孩子頭破血流,母親也被推倒在地上。

  那時,有位出家修行者經過這裡,趕緊上前阻止,並且開口說道:「好了,好了!不能打了,世間哪有這麼不孝的人?父親賺錢讓兒子享受,兒子竟然還出手打父親,這真是因果,忤逆不仁啊!」

  有錢人聽了覺得很奇怪:「什麼時候我忤逆打父親?父親已經死了好多年了。」修行者說:「困晨不昧,這孩子前世是你的父親,因為在世時刻薄慳貪,守財如命,所以死後投生在貧窮苦難的家庭。他賺了那麼多錢讓你享用,你竟然連一碗飯都不願施捨,這難道不是不仁不義嗎?」

  有錢人無論如何就是不相信修行者所說的話。修行者忽然現出菩薩相,這位有錢人才馬上跪下求懺悔。

  看看這位長者,在世時沒有一點仁愛心,捨身後即隨業受報,轉生在貧窮人家,變成眼盲的乞兒,人見人厭,這都是因果啊!這也是懈怠墮落之例。所以,做人最重要的是精進,孝順父母不能等:行善、佈施也要及時,好像現前若不好好把握,因緣失去了,跟著就是惡緣現前。

  我們要能惜緣、惜福並造福,孝順與為善都是在惜福、惜緣中成就。

  守財狗的啟示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一個人是內向或外向,皆是緣於個人心念的習氣。外向的人,心思、精神總是往外奔馳,身體因而受心念意識所指揮,不由自主的往外跑。習氣總是隨著過去的業而來,佛陀關心眾生的心念,常常提起前生的事例作為教材,有一則守財狗的故事,很可以作為我們的借鏡。

  有一次,佛陀從輸迦長者門前經過時,見到長者寵愛的狗坐在大廳旁的躺椅上。這張椅子大家都不可以坐,是這只倍受寵愛的狗用餐的位置,狗兒每次都會在這張椅子上等著主人,用很漂亮的碗裝著上等的食物餵它。

  這天佛陀經過時,這隻狗就從椅子上跳下來,凶狠的對著佛陀狂吠。佛陀下急不徐的對著狗說:「你就是貪瞋癡的習氣不除,過去生這樣,現在還是這樣!」然後就轉身離去。

  狗聽了佛陀的話後,悶悶不樂的趴在地上,一動也不動。不多久輸迦長者回來了,見到狗一反常態,沒有以前見到他的歡喜,連主人叫牠,牠也不理,還露出很不高興的表情,就馬上問僕人這是怎麼回事?僕人說:「我們也不知道,剛才佛陀和牠說了一些話之後,牠就變成這樣了。」

  知道事情的經過後,因為愛狗心切,輸迦長者就馬上去找佛陀:「佛啊!您那麼慈悲,但為什麼卻來罵我的狗,使得它悶悶不樂呢?」

  佛陀就說:「你那麼關心這隻狗,是因為牠原是你的父親,所以你關心牠,牠喜歡你,這是很正常的事情。」輸迦長者聽後心中生疑,就說:「狗怎麼可能是我的父親,除非您能證明。」

  佛陀於是說:「這很容易!你的父親生前就有守財執著的習氣,在你小時候,他怕財產失落,在家裡埋藏了一些金銀財物,就是因為執著這個念頭,死了以後還是不放心那些金銀財寶,所以投入母狗胎內再到你家。這隻狗一出生就特別愛你,而且牠從不離開每天所坐的地方,你如果下相信,可以回去問牠:過去所埋藏的財物在哪裡?」

  長者回家後,半信半疑的問這隻狗說:「你若真是我的父親,就帶我去你隱藏財物的地方。」結果,這隻狗馬上從躺椅上跳下來,在椅子底下不停的聞嗅,然後用爪子一直扒抓。長者看到狗的舉動,就叫工人移開椅子往地下挖,掘了一尺多深,果真發現許多的甕,裡面裝著金、銀、財物,還有珠寶箱。

  長者挖出這些東西時,不禁淚流滿面的說:「可怕呀!心念的執著實在可怕,父親為了守這些財物,往生後因這一念心的牽引,竟投生為一隻守財狗,真是可憐、可悲、又可怕!」

  所以,人若不控制好心念,一旦執著心深植,習氣不只在今生,還要帶到來生。執著、愛染就像一條繩索,貪念就像一條鎖鏈,學佛就是要自我訓練,要洗除染著的習氣,鍛煉出自我超越的定心。

  乞討芥菜籽

  人從愛慾生憂,從憂生怖;

  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人生最尊貴的就是生命,儘管大家明明知道,有生必有死,但要看開生死卻還是不容易。

  佛陀在世時,有一位母親因為孩子一出生沒多久就往生了,所以痛不欲生,乃至發狂。她抱著孩子到處去求,希望孩子可以再復活,最後求到了佛陀面前,佛陀看到這位母親已經無法冷靜了,只好告訴她:「你的孩子能救活,但是你要先去付出、盡心。」

  她聽到佛陀這樣說,心中燃起一絲希望,不論是怎樣的付出,怎樣的盡心,她都願意。佛陀就說:「那麼你去向從來沒有死過人的家庭討芥菜子。」芥菜子在印度是很普遍的,所以這位已經發狂的母親聽到這樣,就把孩子放在佛陀面前,挨家挨戶去找芥菜子。

  在討芥菜子之前,她就先問:「請問你的家庭有死過人嗎?」結果,芥菜子家家都有,只是家中從來沒有人往生的,怎麼找都找不到。

  從日出一直到日落,她雙手空空,帶著非常慘淡的心情,來到佛陀面前。佛陀很慈祥地問:「有沒有找到呢?」這位母親悲傷的回答:「芥菜子家家都有,只是找不到不曾死過人的家庭。」佛陀就說:「人生有生必有死,生命無常,沒有長短的固定。因緣來人間,因緣而消散,何必苦苦追求呢?」她聽到佛陀慈祥而沉靜的開導:心就靜下來了,終於明自生命是無法強求的。既然人已經往生,不放棄也無奈。

  是啊!人的生命到了盡頭,不放棄也是無奈。世間的人生,不也都是這樣嗎?哪個人能忍受最親、最愛的人永遠離開?生、離、死、別,這就是凡夫的世間,實在是難得堪忍,真的是苦不堪言!

  「貪生畏死」是人之常情,只是「人生自古誰無死」?我們從來沒有聽過「保命畏死」的人就不會死,只一味想保護自己的生命,難道就有長生不死的人嗎?完全沒有。所以說生死是很自然的。

  不過現在的人,大家都很愛惜生命,講究享受、講究營養,講究很多很多。為什麼講究這麼多呢?一句話,「保養身體」。為了保養身體而講究種種,卻不知道已空過了人生,這個人生隨著分秒時日,不斷消失。我們若能覺悟,生命是隨著分秒時日消逝而抹滅的話,就會知道要利用生命,在人間多造福業,多修慧命。

  什麼叫做福業?利益人群,功益社會即是。這在現代名詞叫做福祉,也就是造福地方。

  我們難得人生,既然有了人生,就應該要盡人生的意義,否則生命雖然很有價值,但沒有好好運用,也就沒有價值可言。況且,我們若沒有好好盡人生的義務,這樣跟一般的眾生有何差別呢?人乃是萬物之靈,我們如不懂得去付出,去愛護其他的生命,我們的生命就跟一般的動物差不了多少。

  我們要愛護一切眾生,何況是人類自己。人與人之間,如果不能互相扶持、不能造福別人,生命又有什麼意義呢?佛陀來到人間,他可以享盡榮華富貴,可以享受家庭親情幸福,但是他放棄了地位、權益、榮華、富貴、親情,放棄了所有的一切來修行,就是為了要將慧命延長,用這分覺悟的智慧,利用這一生的人身來福利更多人,開啟人人心靈的智慧,這就是佛陀來到人間、生命的價值觀。

  既有生,必有死,在生死之間,能仔細思考如何付出更多,幫助更多的人,這就是佛陀的理念。我們都是佛的弟子,也應該要好好的思考我們生命的價值觀。

  而做人,就是要為眾生負起責任,所以出家就是要荷擔如來的家業,將佛陀的精神,廣宣為眾人皆知,引導人人走上這條康莊大道,這就是生命的價值。不論是為人群付出,或者是為道業精進,時間都照樣會消逝,所以我們必定要把握生命、分秒必爭。我常常說,生命沒有所有權,哪怕它最尊貴,無常一來,呼吸一停,萬事皆休。

  既然沒有所有權,還有什麼好保護的呢?我們應該要好好把握的是人生的使用權,有一秒就用一秒:有一天就用一天:有一年用一年。我們若能透徹瞭解生命的價值,有朝一日,在生死的關頭,能夠安心,懂得放下,就不會有生死掙扎的痛苦。

  學佛,就是要學得自在:學佛,就是要學習放得下,但是要會把握生命、盡人生的責任,這才是真正學佛者的本分。所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生與死這麼自然,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生死之間,不論有多少時間,若能好好運用,生命雖然消逝了,但是能「留得慧命在人間」。

  「悲智力行菩薩道,棄命必死並不難」,修行最重要的是要有悲智。悲,就是慈悲,不只是照顧自己,也能照顧到別人,人傷我痛,人苦我悲,這就是因為眾生都是生命共同體:智,就是智慧,除了把大地眾生,當成自己生生不息的生命,我們還要發揮智慧精進,這種的慧命,唯有我們自己能守護。

  其實,身體如何利用其存在的價值,我想這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必定要「悲智力行菩薩道」,以慈悲、智慧的力量,好好去推行菩薩道,如果能這樣,「棄命必死並不難」:當生命將盡時,我們要把一切放下,就不會覺得很困難了。諸位,我們要時時念無常,有了無常觀,才能精進,選擇了佛陀智慧的康莊大道,就要不息地向前精進。

  草露風霜閃電光

  草露風霜閃電光,堪歎人生不久長,

  有生有死皆有命,無來無去亦無生。

  花蓮慈濟醫院曾經有這麼一個個案:有位工人在工作時,忽然間遭到電擊,被送來急診室急救,搶救了三十分鐘,結果還是回天乏術。

  這位工人只有二十一、二歲,他的生命過程不就正像這首偈文,短暫得如曇花一現,真似草露風霜,又像電光一閃即逝。看看春天草尖上的露水,在太陽未出來以前是那麼透明、美麗,可是太陽一出來,露水就被蒸干了。到了冬天,霜雪覆蓋的大地一片潔白清麗,但是春來雪融,一下子也是無影無蹤。夏天的風,更是來去匆匆呢!

  人生,相對於宇宙洪流,真的比閃光還要短暫,難怪說「堪歎人生不久長」啊!

  佛教徒在學佛的過程中,一定要先明瞭「有生有死皆有命」,既來人間,就要覺悟終會有死的一天。到底生與死這之間有多長呢?」切皆有命啊!要看我們在人間的緣有多少?人生的業有多少?緣如果盡了,業如果結束了,就要離開了。

  若單就人的範圍來看,壽命長的很長,幾十年、甚至百年:短的很短,幾小時、幾天或幾個月,像這位年輕人,他的人生只有二十一、二年。生命的長與短,就是我們來世間的緣與業。有的人來到世間,一輩子享福,福享盡了也就走了;有的人來這世間,受了無窮無盡的苦,折磨了很久的時間,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直到業盡時,同樣也得走,這是學佛者應該要瞭解的。

  生命的長短如此,一點都不能勉強。但是,我們一定要守好自己的本分,如果能透徹道理,我們的心就能一片光明、沒有煩惱,進而回歸於天真的本性。能夠徹底瞭解「無來無去亦無生」這種透徹的境界,不執著於來去,也不執著於生死,隨它來、亦隨它去,若能如此就是安然自在。

  當然要透徹這層高深的境界,就得先守好我們的本分,讓我們的心不受煩惱而擾亂,這樣就能夠平靜地透徹道理。

  車禍往生的男孩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凡夫內心的感受變化無窮,聽到好事就歡喜,見到不好的形態就很生氣,有人對未來的前途積慮在心,以致憂愁鬱悶、惶恐不安,這些起起落落的念頭,無不都是「煩惱」啊!

  其實,日常所聽、所見、所瞭解的,不一定是實在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只是徒然使心念起伏不定。凡夫常是「認假為真l,為了不實的事而虛驚、痛苦、心碎,直到清楚事情的真相後,才知道原來只是一場無謂的煩惱:反之,有時對真實的事物卻又起疑,這就是凡夫的毛病。

  有一則新聞是這樣子的——

  一位就讀國中的孩子騎車出門,因煞車失靈,不幸撞向山壁,整個顏面撞得粉碎。學校得知消息後,打電話通知他的父母:「你們的孩於發生意外了,有同學看到他騎車來學校,又騎車出去,才隔不久竟然在滑坡的地方撞向山壁,傷勢很嚴重。」

  這對父母趕到醫院時,根本沒辦法確認亡者是不是自己的兒子,因為腦髓都流出來,臉孔也辨認不出來了,看看這個孩子的體格、穿著和他們的兒子完全一樣,兩個人當場痛不欲生,尤其是做媽媽的哭得死去活來。

  醫生向他們宣佈孩子已經腦死,那時親戚們也都來了,討論的結果,決定把孩子的器官捐贈出去,後來因為是星期日,受捐醫院人手不足,直升機也連絡不上而放棄了,於是就把遺體送入太平間。這對父母的小女兒隨口說著:「這個人不太像哥哥,好像不是!」可是,他的衣服、褲子、體格都很像,尤其那輛腳踏車也是一樣的,這對父母便到警察局做了筆錄。

  天色逐漸昏暗,孩子的阿公在家裡,因為孫子突然發生這種意外,整個家庭頓時陷入愁云慘霧。忽然間,孫子卻回來了,阿公嚇了一大跳,再看仔細些,明明就是他的孫子沒錯呀!

  阿公很驚訝的問他:「你一整天跑到哪裡去了?」孫子說:「我到學校後又去打保齡球,在那裡待了一天啊!」阿公真是驚喜交集,就在此時他的父母也回來了,一見面,父母驚喜的抱住兒子久久不放,這個孩子卻莫名其妙。他在外面輕輕鬆鬆過了一天,結果家裡的人卻為他悲淒痛哭,最後才知道原來是搞錯人了。

  期間,警察局又接到一對父母去報案,說他們的兒子一太早出門,直到晚上還沒回家。聽他們說起孩子的長相、特色,很像是那位撞死的孩子,所以警察就請這對父母去認屍。啊!一認才知道,原來是另外這對父母的兒子。

  這假假真真之間,讓人多煩惱啊!認假為實的,全家人因而痛不欲生。真正發生事故的另一家,在不知情時還心平氣和,直到晚上孩子沒回來才去報案,再看到兒子時卻已面目全非,頓時悲愁痛哭!人生就是在這真與假之間,影響著人們的心緒,引發內心的痛苦和煩惱。

  學佛者要習得內心自在,不管什麼境界都不能誘引自己的心。有的人常沉溺在喜、怒、哀、樂的情緒中,有些人則是為妄念煩心,看看精神失常或心理不健康的人,原因多數是因「空思妄想」而起,把虛幻不實的事情拿來驚惶、煩惱,盲目的追求等等。像這種心念便會影響自心,心理若不健康,生理也難得健康,可知人生的幸福和修行解脫的關鍵,無非都在這念心啊!

  閻羅殿的一塊錢

  人隨情慾,求於聲名,

  聲名顯著,身已故矣!

  貪世常名而不學道,枉功勞形。

  人生最大的遺憾就是兩件事情,一件是該做的而不去做,另一件是不該做而去做,這都是因為欠缺思考。所以每一天早上都應該先思考,今天該做的是什麼事?

  有一位名人,一次在聚會時朋友告拆他:「人啊!生死很可怕,我們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夠活多久?但是往往都是計劃著百年大業。這實在是錯了,我決定要重新規畫我的人生,因為人生無常啊!」

  他不太理解,就問:「是什麼樣的無常?我也常常聽到這個名詞,但是很難體會。」

  這位朋友就告訴他說:「不久以前,我突然倒地不起,莫名其妙不能呼吸,被送到某家醫院急救,當時完全不省人事,但是卻做了一場夢。夢裡頭所在的地方一片黑暗,周圍陰森恐怖,後來出現了一道光,光裡站著一個人,很威風、臉色非常不好看。我一抬頭心裡直覺這是閻羅王,就趕快跟他說:「我有很多錢,地位也很崇高,不但有權又有勢力,希望你能給我機會,要什麼我都可以給你。』

  閻羅王就問我:『你想想看在世時,有沒有做過什麼好事?」

  我心想:好事?什麼樣的好事呢?我想不起來,所以就回答說:「我不知道做過什麼好事,但是我有錢。』

  閻羅王說:「有錢啊!那就讓你交保。』

  我很高興,不管多少錢我都有!但是閻羅王說:『不需要太多,一塊錢就可以。」

  這還不簡單,我趕緊往口袋裡掏,但是一直找一直找,就是找不到一塊錢。我很著急看看周圍的人,好像有曾經認識的人,我趕緊向他們求救:『借我一塊錢。』可是大家的表情都很木然。

  我又向另外一邊的人說:『借我一塊錢。』他們也是面無表情。

  當我無奈的抬頭時,閻羅王很憤怒的說:「你既沒有做過好事,讓你交保又連一塊錢都沒有,你真該死。』就在那時,好像很多牛頭馬面、小鬼、夜叉都一起逼近我。

  我嚇得醒過來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正在生死邊緣,很多的醫師護士在旁邊替我急救。」

  當然這位名人的朋友最後活過來了,所以很感慨的說:「人生啊!以為位子高、錢多、名氣大才是最好的,但是什麼時候突然一口氣上不來,就這樣到另一個世界,到時候再有錢、有地位、有權威都沒有用。」

  這位名人聽完這個故事,自己也感觸良多,所以對自己的人生也做了改變,決定把握當下,多做一些好事。

  一語成讖

  善護口業,不譏他過;

  善護身業,不失律儀;

  善護意業,清淨無雜。

  身、口、意三業要時時注意。身行好事,口說好話,心想好意,尤其要照顧好心念,則世間好事皆能成就。

  慈濟醫院裡有一個個案。一位老太太談起她坎坷的婚姻——她的先生很愛她,但對女色卻無法控制,每次花天酒地回來,太太總是傷心哭泣。這位先生看太太哭了也很心疼,就會對太太發誓:「我如果再犯,就死在外面!」

  下次再犯時,看到太大哭,他又發誓:「以後絕對不會了,如果再這樣就讓大樹壓死!」又有一次依然故態復萌,他再度發下毒誓說:「如果再這樣,我坐流籠會摔死。」因為他在山上林班工作,常要坐流籠到山上,所以他就發這樣的誓願。

  當然,他不規矩的習慣,並沒有因為發下毒誓而改變。有一天他上山時,流籠的繩子突然斷了,當時他抱著一棵樹,結果流籠掉下去,他就被樹壓死了。流籠掉了,又被樹壓死,也真的死在外面,正好如他的誓言!

  這就是沒有把心照顧好,所以口出惡言,而他也沒有守好身業,造了一些不守規矩的事,以至一語成讖。

  灑脫自如的阿嬤

  我甘願了,

  要去了,

  再見!

  人,一生病就很苦,身體上的感覺很苦,心靈上的恐懼更苦,因為假如病症沒有醫好,接著就是一個「死」。

  一般人在面對病人時,總是很忌諱提到「死」這個字。但是,愈是逃避愈是恐懼,實在是不智的行為,倒不如面對它,瞭解它。

  有一位日本教授曾經寫過一篇很有趣的文章,文中提到一位九十一歲的老阿嬤,她有十一個孩子,一大群孫子,可說是子孫滿堂,生活美滿。這位阿嬤平常就很知足、很樂觀,也很幽默,她疼孩子的方式就是不讓孩子擔憂,即使後來她病得很嚴重時,還是盡量不讓孩子們憂心。

  有一天,病重的她已經呈現彌留狀態,奄奄一息,這時醫師、子女、孫子都圍繞在她身邊。她的孩子趕緊請牧師來為老母親做彌撒。這時,牧師心想還在彌留狀態中,應該還有意識,就對她說:「你現在要以虔誠的心跟著我們做彌撒。」說完,大家就開始為她唱聖歌,為她祈禱。

  沒想到不久之後,阿嬤竟然醒過來了,她告訴牧師說:「謝謝你在這個時候為我祈禱,真的很感謝。我現在有一件事想要請求你們。」大家就問她是什麼事?阿嬤說:「我要暍威士忌。」她的子女本來都沉浸在哀傷的氣氛中,沒想到她竟然醒過來,而且還要求要喝威士忌,楞了一下,其中一位子女就趕快去倒了一杯酒,拿來之後,她又說:「酒很辛辣,你幫我加幾塊冰塊,這樣喝起來比較冰涼。」子女又趕快去拿冰塊來加進去,她就高高興興的把加了冰塊的酒喝下去。

  酒暍完了她就說:「好舒服,好涼,很好喝。」她意猶未盡的告訴兒子:「點一支煙給我!」她的兒子搖搖頭:「醫生說你不能抽煙,酒也不能暍。」她說:「死的不是醫師,死的是我。」兒於不得已只好點一支煙給她,她一副很陶醉的樣子,慢慢抽著煙,抽完了就謝謝大家。然後又對牧師說:「謝謝你為我祈禱,我現在要去天國了,再見!」眼睛才閉上不久,她就安詳長眠了。原本哀愁的氣氛,在阿嬤的這一段迴光返照後,增添了許多趣味,一生幽默的阿嬤,在臨終前,還下忘要讓子孫們忘卻煩惱與哀傷。

  她兒子說,老母親已經九十一歲了,看盡了人生,尤其是親戚朋友要往生時的難分難捨,讓老母親認為,人生本來就是要走這一趟,何必如此呢?所以她有個心願,就是當地要離開時,要走得很幽默、很灑脫。她兒子還說,老母親本來是不抽煙、不喝酒的,甚至還常常教他們不要抽煙,不要喝酒。沒想到竟然在她人生最後的路上,要求喝酒、抽煙,可見就是為了要讓大家抹去悲愁的氣氛,真是一位不忘幽默的阿嬤。在這位阿嬤往生之後,家裡的每個人都說:「我們要學得像媽媽。」或是「要學阿嬤,這麼灑脫來去自如。」

  這讓人想起許多年前台灣的一則新聞。有一位七十多歲的老阿嬤往生了,隔天,大家都在為她準備後事,不料,老阿嬤突然醒來說:「你們在做什麼?」大家都很驚訝的問:「你怎麼醒了?」她說:「我的檳榔還沒有吃完。」子孫就趕緊拿檳榔給她,等到檳榔吃完後,她就說:「我甘願了,要去了,再見!」這也是一個很灑脫的例子。

  所以說人生啊!要學「生」與「死」,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這分樂觀、自在,在平常就要懂得放下人我是非,這就能來去自如。

第四章 了悟生死,解脫自在 -- 生死箴言

  你可知此身不能久在,何必急急忙忙干歹事;

  我卻曉前生皆已注定,只得清清白白做個好人。

  電影就要散場,燈光慢慢變亮……,在忽明忽滅之間,令人不禁有些恍然,不知究竟是才剛進場,等著要欣賞這出出「人生」大戲,抑或戲已搬演完畢,即將曲終人散。還留戀著眾人歡喜眾集的熱鬧滋味,不及防的卻將揮手告別,各自分道揚鑣。

  站在十字路口,有的人篤定自己的方向,只等著緣燈一亮,就能輕鬆往下一個目標前進;有的人惶惶不安,東張西望,走了幾步又返回來,紅燈、緣燈幾度轉換,他還是站在原地絞著手指,一副不曉得怎麼辦!還有些人則無視紅緣燈的存在,以為:馬路是我開,我愛怎麼走就怎麼走,誰能奈我何?

  如果追尋每一個人的腳步,看看他們後來的去向,我們將會發現,一心一志的人,或許前途充滿坎坷,但是只要不放棄,終究也有到達理想境界的一日。猶疑不決的人則埋藏了許多未知數,運氣好的幸得貴人引方向,結果總不至於太差,萬一誤入險道,就不知輪迴流轉,要被世間險惡誘引到什麼地方。

  再找找那些一股腦兒向前衝的人,他們又到了哪裡?其實看也不必看,總也是肚破腸流,平白赴了黃泉路。到這時,悔又何用,一根繩子捆了去,哪再容得你橫行霸道!

  許多不同的宗教均昭然呈現「因果」的觀念,如果沒有過去,我們無法解釋那些似有若無的心有靈犀;如果沒有未來,我們的現在也等於是空中樓閣。唯有永不枯竭的希望在心頭,我們才能更加珍惜現在,除了週遭的人事物,甚至遠方的苦難都能感同身受,因而立願在短暫的此生中多散發一分美善,多付出一分愛,最後帶著自在的愛再到來生,努力達致天下兼美的境界。

  「把握當下,恆持剎那,」與其蹉跎時日,倒不如提起勇氣面對人生的種種考題,每一個考驗都是一個最美的人生淬練,不執著生之歡喜,不逃避死之真諫,生命容顏必當湧泛圓滿之光潔。

  這個單元收錄了證嚴上人對各類生死命題的剖析,因事顯事,以理入事,幫助我們揭開生死的神秘面紗,希望在每一個人生關口,我們都不是那個絞著手指、不知未來的惶惑人。

來源:www.book853.com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