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佛學十四講講記 (第五講)
淨空法師講述 邱淑貞記錄

 

第五講  人生三際之抉祕(十二因緣)

 

 

 

這一講告訴我們生死輪迴的因由。為什麼會有生死輪迴?輪迴是不是真的?什麼人主宰?這一講是討論這個問題。「人生」:人生就是指自己,也泛指一切眾生,可是主要還是說自家。這是第一表裡面「人生觀」當中的「當前所造」,我們是當前造因,所以才有苦果。「三際」是三世—過去、現在、未來。「抉祕」:祕是深祕的意思,很深的道理,也是事實;佛為我們發掘出來,告訴我們這個事實的真相,這就是佛經裡面所講的「十二因緣」。

 

甲、雙重因果

 

「雙重因果」:因果是綿延不斷的,有過去的因緣就有現在的苦果,有現在的因緣就有將來的苦果,所以十二因緣裡面有三世,表裡面列得很清楚。「過去因緣」是過去世;「現在苦果」與「現在因緣」是現在世,就是今世;「未來苦果」是未來世。過去還有過去,未來還有未來,所以佛法研修的範圍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修學內容之廣泛、範圍之博大,確實世間任何的學術都沒有辦法跟它相比。

 

我們先講過去因緣。第一是「無明」,第二是「行」。無明是「緣」,行是「因」。有因有緣,後面就結果,果報就是識、名色、六入、觸、受。最難懂的是無明,無明有兩種:一種是根本,一種是枝末。此地是講枝末無明。

 

無明是「無始煩惱」,就是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阿賴耶識裡面含藏的習氣種子,這個東西稱為無明。《起信論》講:「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那個無明是根本無明,不是此地講的枝末無明。根本無明,如同經典上講,「無始無明」,根本就沒有無明,沒有開始;若有始有終,就變成事實;無明沒有開始,所以它是虛妄的。《楞嚴經》上講「知見立知,是無明本」,有分別執著、起心動念,那就是根本無明。因為這個地方講:無明斷了就超越三界,雖然超越三界,根本無明沒斷,這是斷枝末無明;這個無明是指見思煩惱,所以稱為無始煩惱。見思煩惱為什麼稱無始?生生世世累積的煩惱無量無邊,就是這麼回事情。

 

煩惱如果不遇到緣,它不起作用;如果遇到緣,它就起作用,起作用就叫做「行」。行就是行動,這就是「善惡之業」。煩惱不動的時候,是迷惑,是無明;它動作的時候,就叫做造業。一動必定有三類,不一定在哪一類,有善、有惡、有無記。無記就是善惡都談不上,譬如口渴喝一杯水,這說不上善也說不上惡,這個業是無記業,就是沒有善惡的。

 

在果報上來講,因與果是關係最密切的,緣要差一等,比較疏遠一點。譬如苦果像兒子,行就是他的父親,無明就好像是他的祖父,比較疏遠一層。所以無明緣行,行緣識,發展的關係一定是按這個順序,一點都不錯亂。這就是說明宇宙萬有為什麼會有這麼好的秩序,它不亂,就是它發展的經過都是有秩序的、有層次的。過去世你有煩惱,所以造善惡業,當然今世就會有果報。

 

「更從過去果來,上溯過去無始」。無始就是過去還有過去,是從時間上來說。這也說明了我們的生命是無有窮盡,我們有過去世,當然我們也有未來世,所以生命不僅僅是一世。因為生命是無有窮盡的,我們一定要斷惡修善,一定要求一個究竟圓滿。

 

由於過去的因,就產生這一世的果報。果報從哪裡講起?從神識投胎說起。「識」—「本識攬渧」,這就是入胎。父母與我們的關係是增上緣,前面講過四緣生法,親因緣是我們自己的本識;這個「識」就是阿賴耶識,世間人講靈魂。其實靈魂這個名詞非常不恰當,因為魂他不靈,他要靈,絕對不會找一個貧窮下賤人家去投胎,一個個都會投到帝王家,一出生就大富大貴,那多自在!魂要靈,他怎麼會到三惡道去投胎?他看到豬那麼髒、那麼討厭,絕對不會去投胎。所以魂是迷魂!孔子在《易繫辭傳》裡告訴我們:「游魂為變,精氣為物。」這兩句話說得很高明。說游魂是對的,因為神識活動的力量非常大,速度非常快。我們如果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太遠,神識一彈指間就可到達,這個速度太快了。游魂為變,這是對的。變是變什麼?變六道的身,一會兒到這一道投胎,再到那一道投胎,變我們依正的相狀。孔子這兩句話,跟佛經裡面所講的可以說是不謀而合。

 

父母跟我們是緣,就是增上緣,這才受生,得現在世的果報。「渧」就是父精母血,取這個為自己的身體。子女的相貌有時候很像父母,現代學術認為是遺傅,佛法不講遺傳。相貌為什麼會一樣?他來投胎的時候,喜歡父母那個樣子,他就照那個樣子塑造自己。這種相在四十歲之前不容易改變,四十歲之前的模樣就是你剛剛投胎時候那一念變現出來的,我們稱為先天的,就是你入胎時所取的相。自己有了知識,如果能夠發心修行,那是後天的,這個相會變,相隨心轉。四十歲以後的相多半是後天的,你修慈悲心,相貌就很慈祥;心情很凶惡,相貌讓人看到就害怕。

 

你怎麼會來投胎?有許多人結了婚之後不想要兒女,但是兒女好多,一年一個來了一大堆;有許多人想要兒女,想了幾十年,一個都沒有。可見得父母能不能生兒女?不能,只可以說他是個增上緣。兒女到你家裡來要有緣分,沒緣不來,有緣就來了。佛給我們講,父母與子女的緣可以分為四大頰:一、報恩,孝子賢孫報恩而來的。二、報怨,敗家子會把你搞得家破人亡。三、討債,看父母欠他多少,欠得少一兩歲他就走了,欠得多大概一、二十歲就走了;培養到大學畢業,花了多少錢、花了多少心血,他討完債就走了。四、還債,看他欠父母多少,如果欠得多,在物質供養上很豐厚;欠得少,父母的生活他勉強照顧,每個月給一些零用錢,沒有孝敬的心、沒有恭敬心。如果沒有這四種緣,不會到你家來。看穿了,人生就是這麼回事情,討債、還債、報恩、報怨。

 

子女跟父母是這個關係,人與人之間統統是這個關係,沒有其他的關係。小偷偷了你,你也是欠他的債;你不欠他,他為什麼不偷別人而偷你的?強盜殺了某一個人,是欠他的命債,他要不是欠他的命債,他不殺別人單單殺這個人?「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都有因果的關係。而且因果報應是循環的,這是因為人愚痴。譬如,別人殺我,我不甘心,我要報復,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四種緣是愈結愈深,以後果報是愈來愈苦。輪迴實在可怕,應當要覺悟!

 

神識入胎之後,第一個七天稱為「名色」。名色是「識煖胚團」:剛剛入胎的時候,還沒有長成一個胎兒的形狀,這個階段是名色。名是他有精神、有神識;色,他是個物質,是個肉團,還沒有長出人形,這時候稱為名色。

 

「六入」:相當時間之後,他在母體裡面逐漸形成一個嬰兒的形狀,這時候稱為「六入」。就是他有六根,眼耳鼻舌身都有了,都長出來。「扶塵具形」:他具足一個人的形狀;這都是在坐胎的時候,還沒出生,他已經長成人形,六根具足。

 

現在苦果裡面,五種就有三種是在坐胎時,坐胎時的苦處是我們沒有法子想像到的。佛告訴我們,坐胎就像在地獄裡受罪一樣,決不是舒服的事情。母親喝一杯涼水,胎兒感覺好像在寒冰地獄;母親喝一杯熱茶,胎兒好像在八熱地獄,就像在地獄裡受罪一樣。佛經裡形容胎兒十個月是胎獄之苦,因為這十個月的胎獄太苦,把前世的事情都忘掉了。我有一個朋友,他的小孩非常聰明,很可愛,在十一歲的時候害了一場大病,病好了以後,人就變得像白痴一樣痴痴呆呆的。一場大病都能把從前的事情忘掉,何況坐胎這種大苦?所以前世的事情都忘掉,都記不起來。可是有一種人能夠知道前生的事情,他跟這個父母也有緣分,他沒有坐胎,他是奪胎。就是坐胎的人一出生就死了,他見到這個情形,他的神識進去,把這個身體奪過來,代替了他。換句話說,他沒有經過十個月胎獄之苦,他是奪胎而來的,他對於前生的事情清清楚楚。如果真正是投胎而來的,前生的事情一定不會記得。

 

「觸」:就是出胎、出生,與外面境界接觸。「根攝境界」:這是講出生,一出生就開始接觸,六根接觸外面的六塵境界;從出生到老死,這一生當中都接觸。

 

「受」:觸了之後,他就有感受。感受是什麼?「苦樂捨感」,就是前面講的苦樂憂喜捨這些感受。嬰兒只有觸沒有受,他還不懂得喜怒哀樂,不曉得苦樂憂喜,天真!從前的小孩天真的時間保持得相當長,現在的小孩一兩歲就懂得人情事故,天真的時間縮短,苦樂憂喜捨的受延長;一兩歲就有苦樂憂喜捨,實在很可憐!菩薩行裡面有修一個嬰兒行,完全修天真,心裡面沒有人我是非、沒有苦樂憂喜捨,非常自在。從前的小孩十二歲以前不懂得人情事故,心裡面清淨,不受境界的染污,只有觸沒有受。現在的小孩受的時間提前,兩、三歲的時候就有受;在從前,確實十二、三歲以後才會有這個受。

 

識、名色、六入、觸、受,這是現在世苦果,這些果報是過去世的因緣造成的。可是我們在受果報的時候一定又不甘心,想種種方法要改進自己的享受,又不知道正當的方法,所以又要造作。造作是現在因緣。

 

「現在因緣」分為三大類:第一是「愛」,第二是「取」,第三是「有」。「愛」就是七情五欲的根本,它是緣,換句話說,愛就是無明。「因受生著」:著是執著,著相了,你在感受時著相、取相。愛這個字範圍也很廣大,如果順自己的意思,稱心如意,你就愛貪愛取;如果不合自己意思,你就愛離,把它遠離掉也是愛;愛意思很廣,瞋恨也是愛。喜歡的,愛得到;不喜歡的,愛遠離;用一個愛字來代表,這就是起了分別執著。

 

這一個無明還淺、還不太嚴重,才有分別而已,如果這個無明繼續增長,那就到第二個階段「取」。取是「因執追求」,這就很嚴重必定要造業。這還算是緣,這個緣跟前面愛緣不相同。愛緣裡面是動機;取這個緣裡面是造作,就是第二條所講的行,取是有行動的。行動為什麼不叫做因?因為底下有結業,結業與來生神識去投胎關係更密切,所以它還是屬於緣。這就是對一切法取捨得失、一切的造作,都包括在這一條裡面。

 

既有造作當然就有業,造作就是業,就是阿賴耶識裡又落下業習種子。取就是造作、就是行,你造作善業,阿賴耶識裡落下善的種子,這個種子叫做「有」,有了種子。你造作惡業,阿賴耶識裡落下惡的種子。我們念一聲佛號,阿賴耶識裡有佛種子;念一聲菩薩名號,阿賴耶識裡有菩薩種子;經典裡面看到聲聞、緣覺,就落到聲聞、緣覺裡面;一念慈悲喜捨是諸天的種子;想到五戒十善倫常這些道理,覺得很歡喜,認為這是對的,人天種子;起了貪心,餓鬼的種子;起了瞋恚心,地獄種子;對一切事情糊裡糊塗,是非利害不分,畜生種子。我們每天所造作的,十法界的種子統統都有。既然統統都有,我們來生到哪裡去投胎?當然最好的是作佛、作菩薩;也有人不願意,有人名利心很重,發心去作天王、國王。能不能我想這樣,將來就能得到?不行。為什麼不行?業力主宰著你。「業牽後有」:後就是來世,來世又有了身體,又要去投胎,又要去輪迴,還是搞這麼一套;六道之內全是業力主宰。六道以外是願力主宰,那就不一樣;真的,想用什麼身分就以什麼身分出現,想到哪裡投胎就可以到哪裡投胎,那是自在的。三界之外才行,三界之內沒有辦法,全是業。

 

業力,經上給我們說「強者先牽」,哪一種業的力量強大他先投胎。十法界的業種我們統統都有,只看哪一個業力力量最大,它先起作用。正因為這個道理,所以佛教導我們念佛,使一切造作當中,我們以念佛這個業力最強最大,當然這一個業因先成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帶業往生就是根據這個道理。如果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那就不屬於三界內的業力。念佛功夫沒成就,沒有能夠達到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帶業往生還是業力(淨業)去生的。八萬四千法門中只有這個特別,這個業力可以到佛法界裡面去,其他法門都做不到,唯獨淨土法門佔了這個便宜。我們在三界之中是業力輪迴,就憑業力也能往生,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這是特別法門。其他法門裡面沒有,因為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個法門,都必須要斷惑才能證真,連小乘都不例外,一定要斷見思煩惱,就是此地這個無明,一定要把它斷掉才能夠超越三界。淨土法門稱為難信之法,就難信在這個地方。因為三界六道是見思煩惱變現出來的,怎麼可能說是見思煩惱還在,你就能夠超越三界,在理上講實在是講不通。可是你要是想到極樂世界有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的眾生沒有斷見思煩惱,這就有點可信了。那裡不斷見思煩惱,這邊也沒有斷見思煩惱,當然可以去,境界相等。什麼樣條件去?十法界的業力要佛法界的業力強,強者先牽,這麼去往生的。何況阿彌陀佛又有願力接引,給我們做增上緣。因為西方極樂世界在哪裡我們不曉得,太虛空這麼廣大,究竟到哪裡去?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他一定會來接引你、會來帶路,這個法門不可思議。這是講業力強的先得這個果報。

 

「未來苦果」:這是來世。來世又有「生」,生是「倒識託胎」。你的神識不迷惑顛倒,它就不會來投胎;一定是迷惑顛倒,它才去投胎。「老死」是「生後苦死」。投了胎之後,又是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搞這麼一套,而終有老死,這個事情永遠就是這麼樣的循環,好像一個環沒有一個開端,這就是輪迴。「更生未來惑業,下推未來無終」:生死輪迴是無窮無盡,沒有止盡的。經上常講「生死疲勞」,實在是非常痛苦的事情,我們應當要覺悟!

 

這個十二因緣,如果我們從第一表總相、別相、事理上來觀察,過去因緣是屬於理,現在苦果是別相;現在因緣是事,現前的事。事跟理有密切的關係,理因事顯,事依理成,相輔相成。未來苦果是總相,總別不二。從這裡面,我們對於總相、別相、理事這些關係,多少能夠體會到一些。

 

乙、喻語

 

「十二重城,困在長獄之意」,這是比喻。長是講時間太長太長,無量劫。六道就好比是一個監獄,永遠不能夠超越,所以把它比喻作十二重城。又比喻作「十二輪」,輪是「輪迴不停」的意思,永遠不會休止。這是比喻我們為什麼有三世?為什麼有輪迴?為什麼有六道?這是什麼道理形成的?誰在那裡推動?誰在那裡主宰?佛把這些真相跟我們說明了。十二因緣此地是略說,若要詳細的講相當複雜。諸位可參考《十二因緣經》或者《心經詮注》,《心經詮注》裡面引用經論說得很詳細。

 

佛門裡面常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我們前生到底造一些什麼業?我們現在這一生所受的果報就是,因與果一定相應。你前生做善業、修福報,這一生很自在、很幸福;前生造惡業、不善業,這一生事事都不如意,很痛苦,就是這麼回事情。剛才跟諸位說過,我們在四十歲之前受前生業感力量很大,四十歲之後我們對自己這一生要負責任。因為我們自從有知識起開始造的業,對後半世就有很大的影響力,所以我們的命運可以改造。道理就在此地。袁了凡改造命運是一個例子,像他這種改造命運的人太多了!確實可以改造。

 

來世果報如何?這一生所做的就是。我們這一生存心善良、做好事,來生的果報比這一生一定殊勝,這是一定的道理。真正要學佛,依教修行,前途一片光明,充滿了信心,這一生再苦,幾十年就過去了,來生得大自在、得大福報。我們要相信,人決定有來生。千萬不能說,苦到感覺人生沒意思,算了,我不想活,我要自殺。這就是你不修了,苦果來了受不了,「我不受,我要自殺」,那麼你這苦果沒受完還在,來生繼續再受。你都沒有善因,那只有受苦,你來生比這一生還痛苦,不能解決問題。只有斷惡修善,才是真正解決問題之道;不能夠逃避現實,要面對現實去改造命運,這是佛法。所以佛法決不是消極的,是積極的;佛法絕不脫離現實,他是最講求現實的。

 

來源:www.bfnn.org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