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大智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梵文Manjusri。舊稱文殊師利,滿殊尸利,曼殊室利。古譯:妙德,妙首,普首,濡首,敬首。大日經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意,師利或室利是頭,,或吉祥之意。簡稱為文殊。

文殊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為佛陀釋迦牟尼的左脅侍。是佛陀的大弟子,智慧,辯才第一,為眾菩薩之首。

在佛教中,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分別代表智與理。文殊菩薩是智能之極者,而普賢菩薩則是理之極者。佛陀,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合稱華嚴三聖。

文殊菩薩以智慧著稱。他洞察紛繁世理,善於引導教化,不僅指引著芸芸眾生,而且還被喻為三世諸佛成道之母,"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放缽經》)。傳說他在過去世曾身為七佛之師,連釋迦牟尼佛也曾得到過他的教誨,其智慧的深廣銳利,可知矣。在諸大菩薩中,文殊更被冠以"大智"的尊號,他作為輔佐釋迦牟尼弘揚佛法的上首,被敬稱為文殊師利法王子。

文殊、普賢、觀音,是佛教中「三大菩薩」,或稱「三大士」。後來再加入地藏王,成為佛教中著名的「四大菩薩」--文殊的「大智」,普賢的「大行」,觀音的「大悲」和地藏的「大願」。

在藏傳佛教中,文殊菩薩與四臂觀音、金剛手菩薩信仰均深入人心。他們分別是密宗佛部、蓮花部和金剛部之主,又合稱"三族姓尊""三怙主""怙主三尊",將三者組合在一起的圖像倍受尊崇。文殊、觀音與金剛手菩薩,是分別代表大智、大悲、大力的三大菩薩。由於,覺悟成佛的關鍵在於智慧,所以,象徵智慧的文殊菩薩,對所有修行者而言相當重要。

文殊菩薩的形象有很多變化,以頂結五髻代表大日如來的五智,右手握「智能劍」,左手持的蓮花上放置「般若經」,乘坐著虎虎生風的獅子,要來喚醒貪瞋癡譹的芸芸眾生的文殊像最為常見。智能之利劍表示能斷諸般煩惱,象徵他的智能與犀利。文殊菩薩所持青蓮花表示清潔不染,青蓮花上還往往放置有一本般若經,這裏自然作為智慧與慈悲的象徵。傳說文殊所居清涼山有五百毒龍,乘騎獅子能夠降伏惡龍;同時獅子也象徵著智慧的威猛。

原本已經成佛的文殊菩薩,因為不忍心見到眾生陷於輪回之苦,所以又重回凡間來引度眾生,並自願退居作佛陀的弟子,幫助佛陀弘揚佛法。傳說,曾有五百位菩薩,因為見到自己以往所犯下的罪業,心中產生懊悔與害怕不能修成正果!文殊菩薩見狀,便拿起手中的劍作勢要殺佛陀以破除他們心中的執念,使這五百位菩薩當下頓悟,這就是智慧劍的典故。

佛祖滅度以後,在南贍部洲大震那國有座五頂山,文殊遊行到此,就住在這裏為眾生說法。舊譯《華嚴經·菩薩住處品》記載,文殊菩薩住于東北方清涼山,山西五臺山被認為即是文殊的道場,從而成為文殊信仰的一大中心,並且得到了西藏、蒙古以及朝鮮半島和日本等地佛教徒的普遍認同。五臺山被當作文殊聖地是從唐代開始的。唐王李淵起兵太原而得天下,建立唐王朝後,李淵把太原府境內的五臺山看成「龍興之地」,大建修葺五台寺廟,唐代五臺山最興盛時,有佛寺三百六十座,僧尼逾萬人。不可否認,五臺山信仰推動文殊菩薩崇拜深入人心,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五臺山圖也因此成為佛教徒珍重的寶物,甚至新羅和日本的僧人也曾專程來華求此圖。在敦煌莫高窟61窟的五臺山圖上,清晰地描繪著佛光寺,這座寺廟至今仍存,其中保存著國內十分罕見的唐代木構殿堂,並且專設文殊殿,供奉文殊菩薩。這件金代的塑像,見證了五臺山的歷史,見證了無數信徒對智慧無雙的文殊菩薩的真心崇仰。

《文殊師利涅盤經》說他是釋迦的大弟子,本是印度舍衛國一個婆羅門貴族家中的公子哥,生時屋宅化如蓮花,由其母右脅出生,身紫金色,初生即能語言,諸仙人均無法與之酬對,乃出家從釋迦牟尼佛學道,功德圓滿修成菩薩身,並尊為眾菩薩之首。但其「菩薩之首」的崇高地位,實際上被後來的觀世音取代,在世俗中的影響也遠不如大慈大悲的觀世音。

在諸大菩薩中,智慧無量的文殊菩薩擁有無數的信仰者。早在東晉時代,南方士大夫特別喜愛文殊菩薩與維摩詰居士辯難的故事。由於中國的文殊信仰最早與文殊維摩辨難故事有千絲萬縷聯繫,後世漢地所奉文殊菩薩像也不曾完全脫離這個故事的影子,一般將文殊表現為手持如意的形象--如意也是中國古代士大夫談論辨析時常用的器物。

自東晉之後,文殊菩薩的地位更是日漸高漲。他躋身四大菩薩之列,又與普賢並列為釋迦牟尼佛的兩大脅侍菩薩,文殊司諸佛之智德,普賢則司諸佛之定慧。中國內地寺院多為中軸對稱佈局,往往有文殊殿(或堂、閣等)與普賢殿東西相望的配置。

入宋之後,禪宗思想興盛,修行不拘成法,相應地也出現了自在隨心的菩薩形象,除了人們熟知的自在觀音形象,文殊菩薩像也具有類似的自由姿態,這是對權示方便的文殊菩薩法門在圖像上的詮釋。

此外,文殊還是十二圓覺菩薩和密教的八大菩薩之一,除了單獨崇祀之外,也往往與其他菩薩供養在一起,共用香火。《圓覺經》講述了佛因文殊師利等十二大菩薩次第請問,而依次宣說圓覺的義理和觀行,第一位請問就是文殊菩薩,該章是全經的旨趣所在。

《華嚴經》中善財童子的五十三次參訪,也是由於領受文殊菩薩傳法啟迪,才開始沿著南方而下,曆訪各地的善知識,最終修成正果。在傳為文殊道場的五臺山及周邊地區,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很受歡迎。

文殊菩薩的塑像大多非男非女較似女性。唐朝以前的不少文殊菩薩與普賢一樣,唇上常畫有蝌蚪形的小鬍子,頗似美丈夫。宋代以後小鬍子消失,面容更加秀麗、腰肢窈窕,又趨於中國美婦人模樣。頭上有髻,每一髻俱作童子狀,有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等。

文殊菩薩也在不斷貼近信徒的日常生活,有草衣文殊、僧形文殊等諸種裝扮。唐大曆四年(769年),依不空三藏之奏請,敕令天下佛寺應在食堂中置文殊菩薩像。像作沙門形,身披袈裟,乍看之下與高僧像或羅漢像似無分別。

密教的文殊菩薩像也十分豐富。在唐密和東密中,比較常見的有千缽文殊菩薩像。千臂的安排與千手千眼觀音像很接近,不同之處在于文殊每只手均持有一缽。

藏傳佛教中文殊菩薩的形象千變萬化,有二臂、四臂、六臂等多種變體,象徵意義各不相同。

更重要的則是依文殊菩薩真言的字數,區分為一字、二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文殊等等。修持不同的真言和供養法,能夠獲得不同的福祉。其中,五字文殊是本體,又稱五髻文殊,發有五髻,分別代表五佛五智。通常所見面如童子,身呈黃色,頂綰五髻,右手當胸持青蓮花,左手橫持梵篋,端坐紅蓮花之上的形象,便是五字文殊。

文殊五字咒

海濤法師 輯

  唵 阿羅跛者曩 地
  oM a ra pa ca na dhIH

  
  1。持誦文殊五字咒的主要功德,據佛經記載為:罪障消滅,獲無盡辯才,所求世間,出世間事悉得成就,令眾生智慧成就。
  
  2。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受持此陀羅尼者,即入如來一切法平等,一切文字亦皆平等,速得成就摩訶般若。才誦一遍,如持一切八萬四千修多羅藏。
  
  3。若能一心獨處閑靜,梵書五字輪壇,依法唸誦滿一月已,文殊菩薩即現其身,或於空中演說法要。是時行者得宿命智,辯才無礙,神足自在,勝願成就,福智具足,速能皆證如來法身。但心信受,經十六生,決成正覺。
  
  4。或於絹素如前畫像,滿五十萬遍亦得成就,或以香泥塗舍利塔,梵寫五字旋遶唸誦五十萬遍,曼殊室利現其人前而為說法,常得諸佛及執金剛菩薩之所護念,一切勝願皆悉具足。
  
  5。若人才誦一遍,如誦八萬四千十二圍陀藏經,若誦兩遍,文殊師利普賢隨逐,四眾圍繞加被,是慈無畏護法善神在其人前。
  
  6。若誦一遍,能除行人一切苦難。若誦兩遍,除滅億劫生死重罪。若誦三遍三昧現前,若誦四遍,總持不忘。若誦五遍,速成無上菩提。
  

  
  文殊菩薩咒語及其功德利益(海濤法師 輯)


  1)有恐怖處當須攝心,唸誦此咒即得除怖。

  2)若欲臥時,當誦此咒一百八遍,即得好夢,善知吉凶。

  3)若人或患瘧病,持此咒者,視患瘧人面,持誦此咒一千八遍,其患即除。

  4)若欲入陣,當取牛黃書寫此咒帶於身上,一切刀仗,弓箭()不能為害。

  5)若入陣時,畫文殊師利童子像,安於象馬上。當於三軍前,先頭而行,引諸軍眾,彼凶愚賊自然退散。

  畫像之法須作童子相貌,乘騎金色孔雀。

  6)若有一切眾生見畫像者,所有四重,五逆等罪悉得消滅,常得面睹文殊聖者童子親為教授,即得究竟解脫乃至佛果,於其中間不被三界煩惱,痴心相應。

  7)是故勸念一切有情,行住坐臥當須唸咒憶持不忘,時時每誦一百八遍勿令斷絕,常得一切眾生見者皆來歸伏,惡人自當退散。

  8)若能每日三時唸誦各一百八遍,所作稱意,所求諸願悉得隨心,一切皆得圓滿具足,得大富貴,所游無障,自在恣情受諸快樂。

  9)設臨命終,即得聖者文殊師利童子親現靈儀,為說大乘深妙法藏,聞法心大歡喜,即得普門三昧。得此三昧已,於煩惱生死當永隔別,即與文殊聖者及大菩薩同為眷屬,位階三地,進修不退。住文殊聖者之位,同得佛智慧,三摩地門。

  10)若有比丘,比丘尼,善男子,善女人,依法受持,讀誦書寫修行,現世成就一切吉祥,諸事圓滿,壽命長遠,眾人愛敬,生珍重心。

  11)命終之後得生天上受樂無量,或生王宮處尊重位,受富快樂身無病苦,得宿命智薄貪恚痴,善知因果寶重佛法。雖紹貴位心無憍慢,宿因力強習讀大乘,愍念一切心,無勝負心,常利有情。

  12)若生於諸人中,貴豪英俊,宣言辯利,人所愛樂,壽命長遠,中無災橫,所於求願,事與心規者,無人違信。
  
  ----------------------------------------

  文殊心咒的功德
  文殊師利,以智慧著稱,在中國示現為菩薩,與觀音、普賢、地藏同為四大菩薩之一,五台山清涼寺即為他的道場。但其實他早在久遠劫已成佛,號為龍種上如來,並被稱為七佛之師。
  
  文殊在釋迦牟尼佛示現人間時也示現誕生於舍衛國的婆羅門家,傳說他誕生時有十大異象:天降甘露、地湧七珍、倉變金粟、庭生蓮花、光明滿室、雞生鳳子、馬產祥麟、牛生白犢、豬誕龍豚、六牙像現。後來就到釋迦牟尼佛處學道。
  
  文殊是智慧的象徵,然在印度、西域等地關於文殊的記載卻不多,反而在中國及密教地區,文殊成為很重要的信仰,現今敦煌石窟千佛洞中還存有文殊的壁畫及絹本畫。另文殊在維摩詰經中與維摩詰居士的對談,更是將佛法知見帶入了最高境界。
  
  文殊心咒釋意

  嗡(Om)是皈依的意思。
  阿札(A Ja)表示空性大智慧是不生不滅、清淨無染的。
  哇札(Va Ja)是說在空性中諸法平等,遠離了一切的相對。
  那地(Na De)表示一切法都不可得。
  
  持誦的利益

  常常唸誦文殊心咒,可以增長福德、智慧,還可以增強記憶力,辯才無礙。對修行人來說,更可消除愚痴,了知諸法實相。
  
  咒語是佛菩薩的秘密藏中自然流露出的語言,當持誦者的心念集中時,就會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和相應,而感召不可思議的力量。
  

附:

  祈請文殊菩薩!

  文殊摩訶薩,智慧通圓融;示現威德身,護持梵天真;
  請尊揮慧劍,斬盡吾愚昧;眾生斷惡業,芸芸皆皈依。

  頂禮文殊菩薩摩訶薩!

  文殊大士,妙應無方,座前獅子獸中王,妙意降吉祥;
  花雨天香,寶智透心光;

  具大慈心妙吉祥,三世覺母智難量;
  右持利劍煩惱斷,左執青蓮德相彰;
  孔雀神獅供乘馭,毒龍猛獸伏清涼;
  童形五髻知權現,本是如來歡喜藏。

  南謨五台金色世界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南謨妙吉祥菩薩 !

文殊智慧咒注音


  這是文殊菩薩增長智慧的咒語。又稱文殊菩薩心咒。
  嗡啊[/],巴扎那底。
  文殊智慧咒注音:
  ?ng ? r?b? zh? na d?
  發音註解:
  [/]:讀音為(r?),為罕見字,常用字典中罕有收錄。也常寫成「惹」或「喏」等字代替。
  
  梵文:Om Ara Pa Ca Na Dhih
  藏文:
Om Ara Pa Za Na Di
  文殊菩薩智慧咒的其它寫法:

  嗡啊惹 巴扎納德。
  嗡阿喇 巴札那諦。
  嗡阿諾 巴札拿得。
  
  
文殊智慧咒功德簡介:

文殊菩薩智慧咒能開啟我們的智慧。平時長念此咒能使您於空靈中將慢慢開啟智慧大門,事事如意。

  由《金剛頂瑜伽文殊師利菩薩經》,可知持誦「文殊智慧咒」的主要功德為:罪障消滅,獲無盡辯才,所求世間、出世間事悉得成就,離諸苦惱,五無間等一切罪障永盡無餘,證悟一切諸三昧門,獲大聞持,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等。

  同經又說:「唸誦數滿五十萬遍,即獲無盡辯才,如文殊師利菩薩等無有異。飛騰虛空,所求世間出世間事,悉得成就。又唸誦數滿一俱胝,離諸苦惱。滿二俱胝遍,五無間等一切罪障永盡無餘。三俱胝遍,證悟一切諸三昧門。四俱胝遍獲大聞持。五俱胝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謂般若波羅蜜多成就,即智慧成就。難怪一般佛教徒會認為持誦「文殊咒」可令人獲得智慧成就,且持此一咒就包含一切如來所說法。
  
  文殊菩薩的不可思議功德----《大寶積經卷文殊師利授記會》
  是時佛告諸菩薩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善男子。若有受持百千億諸佛名號。若復有稱文殊師利菩薩名者。福多於彼。何況稱於普見佛名(註:文殊師利成佛之時名為普見)。何以故。彼百千億那由他佛利益眾生。不及文殊師利於一劫中所作饒益。爾時眾中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天龍夜叉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同聲唱言。南無文殊師利童真菩薩。南無普見如來應正等覺。說此語已。八萬四千億那由他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量眾生善根成熟。於三乘中得不退轉。是時佛告諸菩薩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善男子。若有受持百千億諸佛名號。若復有稱文殊師利菩薩名者。福多於彼。何況稱於普見佛名。何以故。彼百千億那由他佛利益眾生。不及文殊師利於一劫中所作饒益。
  
  爾時眾中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天龍夜叉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同聲唱言。南無文殊師利童真菩薩。南無普見如來應正等覺。說此語已。八萬四千億那由他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量眾生善根成熟。於三乘中得不退轉。
  
  文殊師利。又白佛言。我復有願。如我所見無量無數百千億那由他諸佛世尊。而彼諸佛所有佛剎功德莊嚴。如是一切皆令置我一佛剎中。唯除二乘及五濁等。世尊。若我自說佛剎功德種種莊嚴。過恆沙劫亦不能盡。如我所願。唯佛能知。佛言。如是文殊師利。如來知見於三世中無有限礙。
  
  爾時眾中有諸菩薩。作如是念。文殊師利所得佛剎功德莊嚴。與阿彌陀佛剎。為等不耶。爾時世尊。知彼菩薩心之所念。即告師子勇猛言。善男子。譬如有人析一毛為百分。以一分毛於大海中取一滴水。此一滴水喻阿彌陀佛剎莊嚴。彼大海水喻普見如來佛剎莊嚴。復過於此。何以故。普見如來佛剎莊嚴不思議故。

 

 

 

來源: www.sjskim.org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