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清靜經
「道」究竟是什麼?「道」是無形無相,有一股生生不息、化化無窮的作用
學習佛法為修道,修道為成佛;想要成佛,必須學佛法;學佛法,一定要修道,修道才能成佛,這是一定的道理。在修道的期間,所行所作,要超出世間人的思想和行為。世間人過著家庭的生活,貪圖快樂、貪圖自在、貪圖享受。出家人的生活正是相反,是捨棄快樂、捨棄自在、捨棄享受。所謂「捨不了死,換不了生;捨不了假,成不了真。」把假的放下,把真的拿起來。那麼,學佛法,就要修道。「道」究竟是什麼樣子?「道」,什麼形相也沒有。所以老子說: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
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
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這是老子在《清靜經》所說的一段經文,將「道」字分析的很清楚,可作為參考。
在佛教中傳說,老子乃是大迦葉尊者的化身,因為大迦葉尊者歡喜老。可是他是人老志不老,在年邁之時,還精勤修頭陀行,吃人所不能吃的食物,穿人所不能穿的衣服,住人所不能住的地方,他所留下的十二條苦行,後世佛教徒奉為圭臬。
據說老子在他母親的腹中,住了八十一年。為什麼?因為老子在往昔的時候,曾經研究過易經,頗有心得,對於生辰八字很有研究,所以要選擇吉祥的年月日時,方肯出生。可是遇到好年,沒有好月;有了好月,又沒有好日;有了好日,又沒有好時;一等就是八十一年,也沒有找到吉祥的年月日時四好。結果出生時,頭髮白了,鬍子也白了,可是精神很好,所謂「鶴髮童顏」,沒有老態龍鐘。因為這個緣故,人們都稱他為老子。
老子生於東周時代,與孔子同時,史書記載:「孔子問禮於老聃(老子),退而有猶龍之歎。」他作過周朝守藏吏(圖書館館長) ,後來駕青牛過函谷關時,被關令尹喜知之,求得其道。老子為說《道德經》二篇,上篇言道,下篇言德,有五千餘言,其後不知所蹤。
老子研究天文學,又研究地理學,關於人文學更有研究。所以他寫了一部經,名為《清靜經》,在經上說: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宇宙雖然大,但是由道所生。若是沒有道,則天、地、星辰等,什麼也沒有,皆混沌了。因為有道,所以生天、生地、生萬物,生仙、生佛、生聖人。「道」究竟是什麼?「道」是無形無相,有一股生生不息、化化無窮的作用,也就是○;有那種能,所以才能生天、生地、生萬物,生仙、生佛、生聖人,這都是從○性中生出來的。
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是沒有感情的,對萬物平等相待、一視同仁。不像我們感情用事,有人情,有愛情;出家修道,又有道情──你看!弄出這樣多的情!修道要絕情,要無情,一點感情也不要有。所謂「掃一切情,斷一切欲。」有人說:「那豈不是麻木不仁嗎?」不是的,這是超出世間法的現象。
日是陽之精,月是陰之精,隨著軌道而運行不息。故而分「春、夏、秋、冬」四季,詳細分析有二十四節(註一)、七十二候(註二),這「節」、「候」,皆由日月旋轉而生的。
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大道沒有一個名字,可是一切萬物,皆從大道中生出,而長養一切萬物。這種境界,越研究越是奧妙無窮。我在十六歲時,曾經作了這樣一首偈頌:
萬物因道生,得者自通靈
悟徹個中理,菩提不減增
大意是這樣:所有一切的一切,皆因道而生出。誰要得道,誰就有智慧,通達無礙,明瞭一切,能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佛為什麼能這樣?因為得道了,開悟了,證佛果了。我們為什麼不能這樣?因為我們的習氣毛病,東拉西扯一大堆,始終不改過自新,搞得亂七八糟,仍是分別不清楚。如果得到大智慧,自然明白各種的妙理,對於覺道,也不增也不減,因為已經到無學位之處。
吾不知名,強名曰道:老子說,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可是我勉強給它立個名,就叫「道」吧!接著再為它下個註解。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這個道,有清,也有濁。清淨到極點,就濁了;濁到極點,就清了。這個道,有一種自然的性,好像電力一樣,又有動,又有靜。動者為陽,靜者為陰,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
天清地濁,天動地靜:天是清的,清氣上升為天;地是濁的,濁氣下降為地。天是動的,日月運行,星辰移動,皆在動;地是靜的,山河大地、房廊屋舍,皆在靜中。
男清女濁,男動女靜:男人屬於清淨之體,女人屬於污濁之體。男是動的──主外,為事業而奔波忙碌;女是靜的──主內,相夫教子,管理家務。夫婦分工合作,建立美滿的家庭。現在男女平權,經濟平等,甚至搞同性戀,這是違背天地陰陽之理,造孽太深,一定墮地獄。
降本流末,而生萬物:從根本上流落到末稍上,墮在六道輪迴中,生為人或非人,這就生為有情的動物,千奇百怪,無所不有。以人來說吧,就有種種不同的種族──有的顏色不同,有的相貌不同,有的身材不同,有的性情不同──總而言之,有種種不同的異相。非人的動物,可想而知,更為不同。萬物包括有情與無情的眾生,有情眾生是動物,無情眾生是植物和礦物。
各位仔細想一想,如果不認真修道,不如不出家。在家,可以吃喝玩樂,隨隨便便,無拘無束,無罣無礙。既然出了家,再不修行,那麼出家一場,究竟做些什麼?豈不是愚癡到極點?實在太可憐!出家就要特別用功修行,才算沒有白出家,沒有浪費時間,沒有辜負當初出家的願心。要瞭解出家的目的,是為開悟,為成佛。若半途而廢,生退轉心,則:上,對不起諸佛、父母、師長的期望;下,對不起眾生之寄託。眾生都在等待我們去救度他們出離苦海;這樣一來,就令他們大失所望了!
── 一九八○年代初開示
註1:二十四節氣:天文家將全年劃分成二十四段落,以月首為節氣,月中為中氣,故名。二十四節氣,亦稱二十四節、二十四氣,合二十四節氣為四時,合四時而成歲。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故一歲有二十四氣。其名目為:
春季有: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夏季有: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有: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有: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註2:七十二候:一年季節之總稱。五日為一候,故歲有七十二候。
上德不德,下德執德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認為自己有智慧。
真正有道德的人,不會承認自己有道德。
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
這幾句話是《老子清靜經》上所說的。
上德不德:雖然行菩薩道,可是不執著於形跡;雖然做種種善事,可是不存形跡。所謂「為善修德」,這是做自己分內之事,絕對不會生驕傲的心,沒有一種自滿,不會說:「我做了德,我做了善,我做了好事。」 沒有這種的思想。
所謂「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真正行菩薩道的人,行所無事,一切不執著。無論做了什麼功德,沒有執著心,不認為自己做了功德,對人不生驕傲自滿的思想,這是上德不德的表現。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認為自己有智慧。真正有道德的人,不會承認自己有道德。真正有學問的人,不會生驕傲心,目空一切。真正有修持的人,不會生自滿的心,自我宣傳。
下德執德:一般凡夫俗子,做點功德便認為了不起,到處賣廣告:「我做了什麼善事?我做了什麼功德?」以此為招牌,到處騙人,令人對他有好感。換言之,就是變相的「老千」。
上德的人,雖然做了功德,但不執著功德。下德的人,做點功德,便執著功德,到處宣傳:「我造了什麼廟?我建了什麼塔?我印了什麼經?我說了什麼法?」 總而言之,有說不完的功德。這是下德執德的作風。
執著之者:凡是有所執著,說:「我在某河建大橋,我在某處修大道……。」等等的人。
不明道德:那就沒有道德。有這種思想的人,是沒有明白道德的真諦。
自我宣傳,自我陶醉,這是一種妄心在作崇,所謂「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妄心就是妄想。動一個殺念,也是妄想。動一個盜念,也是妄想;動婬念,動妄語念,動飲酒念,都是妄想。總而言之,起心動念,就是妄想。妄想,是修道人的障礙物。如何不起妄想?參禪打坐,誦經持咒,精神集中,心無二念,這是控制妄念不生的法門。
溫良恭儉讓
因為夫子有溫、良、恭、儉、讓這五種的美德,所以……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出自《論語‧學而第一》之十
子禽問於子貢曰:子禽姓陳,名亢,他是很歡喜鳥的,所以字是「子禽」。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他最會作生意,最知道行情,無論什麼東西漲價,什麼東西跌價,他一想就知道了。他一心一意揣測:「啊,進點水果會賺錢的!」就買了很多水果;「啊,核桃不錯!」就買了很多核桃來賣,他就這樣賺了很多錢,這就是子貢生財有道。所以有句話說「賜貨殖焉,臆則屢中」,這個「臆」就是他想一想,很多時候就都碰上了,就像買馬票中頭獎了,買股票也是股票就漲價了,所以他最會作生意,這是子貢的長處;可是他也是很有學問的一個人。
那麼子禽問子貢說,夫子至於是邦也:夫子就是老夫子,但不是香港報紙漫畫刊載的老夫子。這個「夫子」,是一個通稱,意思是「老師」,好像我教你們,你們互相談話稱我做「師父」,所以「夫子」也就是師父的一個別名。他說,我們的老師無論到哪一個國家去,必聞其政:他一定知道那個國家的政事,它的政治有什麼長處、短處,是怎麼樣治理國家。 這是求之與?這是他向人家求教明白的嗎?抑與之與,或者是旁人自動給他這種消息、政治新聞呢?抑,就是「或者」,第一個「與」當「自動給」講,第二個「與」同「歟」,是一個探問辭,也就是一個問號,當作「乎」字或者「嗎」字,意思是「是不是這樣呢?」「求之與」、「抑與之與」,這都是問話的口氣。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子貢就說了,我們這個夫子很溫厚,很溫和的,他對誰都很和氣,很溫文的,沒有貢高我慢的行為。良,可以說是良善,也可以說是優良,他有他的優點,有他好的一面。恭,我們夫子對任何人,都沒有貢高我慢,他對誰都很恭敬的,沒有一點驕傲的行為。儉,就是他很節約,什麼東西都不浪費;所以我告訴你們,我才學會孔老夫子這個儉,儉是做人最好的一個方法。讓,就是謙讓,無論什麼事情,他都不和人奪權,不和人爭,不和人吵,總是不爭,你歡喜,他就讓給你。因為孔子有溫、良、恭、儉,讓這五種的美德,這五種力量感動人,所以誰都和他說真話,因此才能得到人家確實的政治情況。
然後,子貢又再解釋一遍,夫子之求之也:我們老夫子就算是求之政治的問題,他的求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也不同於一般人用方法手段,向人套取情報;他是用溫、良、恭、儉、讓這種感化力,把人感化的五體投地,都向他說真話,所以他能得到這種真實的情形。
── 一九八四年十月十六日‧講於萬佛聖城妙語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