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初機學佛決疑3
知義法師

 我自學佛以後,對自己的財物看得很輕,有機會就做點布施結緣的工作,但家人反對,是否有罪?

 

你能把財物用來布施結緣,這是真正地得到佛法的受用,倘能做到「三輪體空」,其福更不可思量!

 

好貪是一切眾生的特性,不願把自己的財物無條件的幫助別人,也是眾生的通病。別人不贊成你這樣做,是因為不了解布施結緣的好處,希望你能利用機會,講些因果故事給他們聽聽,說明布施結緣的功德,能使先亡生天,現存益壽,家宅平安,子孫富貴。且看現在貧窮下賤、潦倒坎坷的人,都是前世貪吝不捨,所造成的,好比種田,不肯施肥,怎會有好的收穫?

 

從前戰國時候,有個馮諼為孟嘗君市義的故事,那就是布施結緣。當馮諼在孟嘗君那裡當「高參」,先後提出食無魚,出無車,無以為家的要求,達到目的以後,孟嘗君未來的幸福就開始了。有一天孟嘗君問所有的門下客說:「有那位懂會計的?替我到薛地去收債。」別人都不作聲,只有馮諼承當了這個任務,臨走的時候,問孟嘗君說:「將來有了錢,買點什麼東西回來?」孟嘗君的答覆是:「你看我家裡缺少什麼就買什麼。」到了那裡以後,便召集所有欠債的人說:「你們所欠孟嘗君的錢,現在不要你們還。」且當眾把欠條燒掉,因此大家都非常感謝孟嘗君的恩德,馮諼因此空手而回。孟嘗君問他帶點什麼回來?他說:「我看你家裡什麼都有,缺少的是『義』!所以給你買回來了」,並且說明買義的經過和辦法。雖然孟嘗君當時很不高興馮諼這種作法,但事已至此,生氣也沒有用。不久,齊王把薛地封給孟嘗君,他到差的那天,看見許多老百姓來歡迎他,高興的向馮諼說:「以前先生替我買的東西,今天真的見到了!」

 

由此看來,布施結緣是多麼的重要!孟嘗君如果過去和馮諼所結的是惡緣,怎會有今天的善報!假使馮諼當時狐假虎威,不擇手段的收討,你看他們的反應怎樣?現在你這種深謀遠慮的作法,和馮諼買義的辦法相同,別人不諒解,和孟嘗君以前的見解一樣。希望你在不影響生活的原則下,繼續的做,不要因他人反對而失去修行的機會。

 

至於他們有無罪過,別的我不敢說,但貪、瞋、痴是都有了。補救的辦法,每天為他念佛迴向,使他消除宿業,開智慧眼,將來定能行菩薩道,獲無量福!

 

我想起一件事,有一天在花園裡施肥,來了幾位小朋友,把肥料弄去玩,我說:「不要動,這是花錢買來的。」他們很天真的說:「師父!買這樣的東西埋在土裡,多可惜呀,要是買糖給我們吃多好。」他們不願布施結緣,正和小朋友們不懂施肥的道理一樣。經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如明此義,保證不會反對。

 

智者大師誦法華經,至「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處而開悟,我怎麼看不出那兩句的妙處?你持法華有何心得?

 

一天在路上看見些賣菜的,其中有一個人的扁條忽然斷了,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別人的不斷?一面走一面想,後來才知道,這是他們的負荷量和使用的時間不同,以致如此。別人只要經常使用,總有一天也會斷,但何時何地,那就不一定。

 

佛法的妙處是整體的,譬如食蜜,中邊皆甜。大師誦至此處開悟,是他個人的福德因緣和賣菜的斷扁條的道理一樣。從前有人誦至「除諸糞穢」的糞字處而悟,你能說他悟的不對?

 

讀經求悟,和買獎券一樣,每張都有中獎的可能性,只要你買,就有中的機會,所謂「多買多中,不買不中。」但經典的每一字一句,都是使迷者悟、凡者聖的力量,至於何時何處,那要看各人的因緣,只要長久的修,瓜熟則蒂自落。你不了解那兩句的妙處,所以就不能成為智者。不要把修行看得太簡單,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如果動不動就能開悟,「驢要跑得快,馬就不值錢。」

 

修行要看各人的業力和因緣,而讀經和參禪的方法不一樣,不能株守前人悟入之處,只要能放下身心,一字一句的去讀,不要管悟不悟,妄心不可有,求悟心也不可有,所謂「驅除妄想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以瞄準來說,妄想是偏右,求悟即是偏左。若明此理,就知道修行正確的方法了。

 

我讀法華,也不過十年,因工作關係,每天由一部減為一卷,有時因外出而缺課,事後雖補足,好像用壞了的物品,修補的總不如原裝的好,所以不能算持。心得一點也沒有,不過對佛法領悟力比較強,以前不懂的地方現在能懂,這大概是由於生活方式的單純,生存條件的簡化所致,因此才感覺生無所愛,死不足懼!這是出家人應有的態度,也談不上是心得。

 

釣魚是為了取樂,事後仍然放掉,是否有罪?

 

我們取樂的方法很多,像遊山玩水、作畫填詞、讀書寫字、念佛誦經都可以,何必一定要釣魚?

 

無論做什麼事,最好能客觀地為對方想想,就可避免些無謂的煩惱和錯誤,你認為釣魚是樂,可是魚所遭受的是苦。也許你說:「你又沒有他心通,怎知魚是苦?」對!那我問你:「當你吃飯時,不小心把舌頭咬一口,是什麼味道?由此可知魚在被釣時是不好受的。還有,假若某人也是為了取樂,在街上隨便摸人家一把,並沒有傷害她的生命,像這種情形,你說犯不犯罪?如明此理,就可想而知。」

 

你對這個問題尚且認為沒有關係,何況一般的愚夫愚婦,那就更不要談。所以說眾生受苦,實在太冤枉!因此希望大家能了解一點佛法,當可減少犯罪的機會。同時「勿因善小而不為,勿因惡小而為之。」釣魚取樂,看起來是小事,但「滴水雖微,漸盈大器。」我們的生死重罪,就是由無始以來小小惡業所積成的,如再任性下去,將來怎麼辦?修行好像補口袋一樣,雖然補好以後,失去的錢不會再回來,但從此決不會因漏洞而繼續地失落。我們因過去所造惡業而使現在受苦,現在如再不修,將來必定更苦!但願你不要只為現在的生活而臨渴掘井,也要為將來的生死而未雨綢繆。如能這樣,那你就不想釣魚了。

 

懺悔是否真能消除罪業?

 

簡單的說,懺悔就是認錯、改過和道歉的意思。假使我們做錯了事,只要能誠懇的向對方道歉,定能把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我們做事為什麼會發生錯誤?究其原因,由於我見太深,貪心太重,對世間一切事物,又缺乏正確認識,和處理的經驗。難怪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這樣看起來,一個人要想做到無過,是很不容易的。

 

但是要做個好人也並不難,以世法來說,只要遵守國家一切法令規章,和固有的倫理道德就可以了。其實出世間法,也沒有什麼奇特地方,在日常生活上,如不過分的自私,凡事做到自他兩利,就不致犯過。再進一步的遵循五戒十善的原則去待人接物,定能成為離過絕非的完人!我們千萬不要以為孔子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而做錯了事,還滿不在乎,那就不對。當知他也說過「過而能改」,和「過則勿憚改」。其實孔子說孰能無過,並不是說不是聖賢,就應該犯過。這種語氣,是給已經犯了過的人一點面子,目的是希望他能痛改前非,重新作人。我講個懺悔的故事給你聽,就知道能不能消除罪業。這是別人告訴我的實事。

 

以前在新竹開往台北的列車上,有位年輕的扒手,扒竊一位旅客的錢而被抓住,就拉在竹北站的月台上打起來了。有人上前勸解,扒手說:「我惹爸爸生氣,讓他打幾下好了。」大家一聽是家務事,就一哄而散。於是他又小聲的向對方說:「先生!我不怨你打我,只怪自己不該做錯事,不然,你怎敢打我?請你不要報告警察,讓我重新做人。」此時他很傷心的流下眼淚。對方很同情他,就安慰他說:「以你的智慧,很可以創造一番事業,為什麼不學好而毀滅自己?希望你好好的做人。」於是給他二十元車費,並且留下地址說:「將來有困難可以找我。」

 

由此看來,懺悔是能消除罪業的,不過懺而不悔,還是等於零,一定要洗心革面,重新作人,才能收到懺悔的效果。至於宿業懺悔的方法,就是拜佛和念佛,迴向西方,只要心誠,必定有效。譬喻說,罪性好比乾草,佛號猶如火柴,懺悔是動力。不管有多少草,只要是決心要燒,而擦著火柴,一定可以燒光,如明此理,就知道懺悔是可以滅罪的。,

 

我很想學佛,因讀書太少,恐不夠資格,所以不敢學。

 

做別的事都講究資格,但學佛卻非常方便,只要對佛法有緣,不論富貴貧賤,男女老幼,乃至四生六道的一切眾生,都夠資格。至於讀書多少,與學佛沒有多大關係。當然學識好的,運用得當,對學佛很有幫助,否則,對造諸惡業也有幫助。

 

真正說來,學佛完全靠各人的福德因緣,其他的客觀條件都在其次。像六祖惠能大師,對世間學問可說是一竅不通,但後來對佛法卻能登峰造極。你不能說佛法東來,千有餘歲,只出了一個惠能,但未出惠能以前,並沒有人知道要出惠能,以後也沒有人說,惠能應世,空前絕後!因此,我認為只要你有信心去學,一定成功。

 

一般人看佛教,好像鄉下人看百貨公同,望之儼然,不敢進去,恐怕到了裡面一定要買東西,沒有錢,只好望一望就走了。這就是說,有的人因為環境不好,或者是學識不如人,所以不敢學佛,真是太可惜!我告訴你一個辦法,假若有困難,就在家裡念佛拜佛,一樣有功德。不過也要注意止一切惡,行一切善。目前雖然沒有力量布施供養,但心(思想)可千萬不要壞。一定要隨時隨地存善念,有善念必有善行,有善行必得善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必然的道理。

 

我也相信極樂世界好,現已上了年紀,但對眷屬和財物總放不下,感覺死也很可怕,怎麼辦?

 

極樂世界究竟好到什麼程度,你還不知道,要不然,後面的幾個問題就不會有了。既然知道上了年紀,說句不好聽的話,好比一年的時間,已經過了臘月初一,就算能活一百歲,剩下的日子總沒有過去的多,在人生的旅程上,該你做的事都做了,如果你知道愛是生死的根株的道理,而有「以前被蛇咬一次,現在看見泥鰍也害怕」的戒心,對那夢幻泡影的世事,就不愁放不下了。

 

在這世界上只有死是最公平的,無論什麼人,怕死的也好,不怕死的也好,到頭來總免不了要死。如果說有多少財產的人可以不死,什麼樣的地位可以延壽十年,或送多大的紅包,可以多活幾天。假定真的是如此,這個世界又不知要亂成什麼樣子?

 

一般人都說怕死,我看只是口頭上說說而已,其實並不是真怕。你看真怕辣的人,決不吃辣椒,真怕熱的人,也會避免戶外工作,真怕死的人,決不敢做死事(十惡業),怕辣怕熱可以避免,怕死同樣的可以避免,倘能一心念佛,求願往生,到時必感化佛來迎,如入禪定,往生西方!到了那裡以後,就可以永遠不生不死,因此也永遠用不著怕。「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你對財物和眷屬放不下,更應當念佛修行,求生西方,仗佛慈力,庇蔭子孫,是沒有問題的。好比你因資深績優,調到海外去工作,雖然不能親自處理家事,由於你調升的因緣,眷屬財物定能獲得合理的安置和保障,「善有善報」,你的親友也會因此而幫忙照顧,這是很可能的事。假使你做了壞事,而被判入獄,不但照顧不了家,反而使他們受累。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該好好修行,才是真正愛護你的財物和眷屬。

 

我的小孩看起來並不笨,就是不學好,怎麼辦?

 

這個問題,因為外行,不想答覆,但是根據自己做小孩子的經驗,不妨表達點微見,雖然是紙上談兵,可能也有點參考價值。

 

依佛教的理論來說,每個人,乃至一切眾生,現在遭遇的境況,都離不開因果關係。像名利、苦樂、夫婦、子女等等,都是由過去生中所造的業力而感現的,絲毫勉強不得。也許你說:「既然如此,那窮就讓他窮,苦就隨他苦;孩子不學好,也不要管教?」這樣想又不對,我們處理任何一件事,首先要了解其構成的原因,然後才能決定對策。我看小孩子不學好的原因,不外乎是宿業的報應,環境的污染,和管教的疏忽。一般說來,疏於管教的比較多。好比種果樹,本來品種很好,如不善於培植,也會「苗而不秀」,或「秀而不實」。我觀察有問題的小孩,大都是最大的,最小的,和最少的。老來得子,更為厲害。無論如何,父母對子女的待遇要平等,同時注意自己的言行,發現他們的錯誤,應立即予以改正。打罵要適時,否則,收不到什麼效果。

 

管教小孩,也像蓋房子一樣,基礎要打好,所謂「教婦新來,教兒嬰孩」。一般人的觀念是現在還小,大一點不聽話,就要打。其實大一點就「米已成飯」,更難改。

 

在報紙上看到某寺住持作惡,破壞佛教的名譽,怎麼辦?

 

那個新聞與事實根本不符。因為他連一個正信的佛教徒都不是,更未出家受戒,怎能說他是住持?他只是個打起佛教的旗幟,從事各種破壞佛教的工作者。別人不了解,認為他管理那座寺廟,就以為是住持,這是極大的錯誤!

 

我們做佛弟子的人,除了自己修持以外,有機會也要向別人介紹一些有關佛教的普通常識,像住持啦,和尚啦,很多人都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他們認為住在寺廟裡的人就是和尚,管理財產的就叫住持。其實和尚,簡單的說,要受過二百五十條戒,而且戒行清淨的出家人,才能稱為和尚。至於住持,除了具備和尚的資格以外,還要精通佛理,戒德出眾,且有弘法利生經驗的和尚,才能充任住持。還有人以為有佛像和其他神像的地方,就是佛教的寺廟,像那種情形,只能說是家庭佛堂,或者是神廟。

 

至於他造惡業,天網恢恢,因果不會放過的,別人跟著他的惡行而造口業,也少不了一份罪過。並不是我良心壞,希望別人遭惡報,事實如此,我說沒有關係也倖免不了。談到被害人吃虧上當,那只怪她自己糊塗,「蛇服化(叫化子)子弄」,也不能完全責怪對方,如果她的知見正確,何致如此!

 

我所感到不安的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怎麼辦?

 

這話是孟子說的。所謂不孝有三,他只說了一個無後為大,後來朱熹補註為:「阿諛曲從,陷親不義。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不娶無子,絕先祖祀。」合不合乎孟子的本意,不必分析。現在根據朱註略加說明。所謂阿諛曲從,陷親不義,是說做子女的,長大成人,但不能自立,使年老的父母還要為家庭生活而勞苦,是第一不孝。家貧親老,不為祿仕,這是說在家貧親老的情況之下,如果做子女的還是好吃懶做,不去找

 

一份正當的工作,以養父母,反而依賴父母生活,使其終歲勞動,不得休息,是第二不孝。至於不娶無子絕先祖祀,是第三不孝。所謂不娶無子,是說到了成年還不正式結婚,沒有妻子接替父母治理家務,和祭祀祖先的工作,就叫做無後為大。

 

一般人以為沒有兒子是無後,我認為是錯誤的。所謂子,男子是子,女子也是子,孔子不是說:「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如說子只能代表男子,孔子怎會把兒子嫁給公冶長?那不是笑話,儒家的思想重人道,所以孔子說:「世之不孝者五」。曾子說:「不孝有三——大孝曰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照我看,都比孟子說的高明而具體。古今重男輕女的觀念可能是由無後為大而產生的,所以我總以為後人曲解孟子之言,害人不淺,不是沒有理。

 

從前有位老太婆,家裡很富有。一天和鄰居們在一起聊天,大家都恭維她好福氣,討個媳婦寫算俱全,又賢慧,又漂亮。她氣呼呼的說:「賢慧!連個兒子也不會生,光生丫頭,我家祖宗的香煙就斷在她手裡!」剛好被她媳婦聽到了,深深地感到問題嚴重,就在晚上帶著小孩自縊而死,她的先生見此情形,非常悲痛。老太婆就說:「女人是洗腳水,我保證討個好的還你。」後來又為兒子娶了個女人,不但不生男的,女的也沒生一個,而且還好吃懶做。語云:「無惡不顯善」,老太婆終於感到自己過去的不對,時常到亡媳墓前痛哭,叫她回來,結果成了神經病。如把「無後為大」作佛法的不受後有解,保證不會演出許多無謂的悲劇。

 

我覺得每個人,要有以宇宙為生命,以萬物為眷屬的胸懷,何必把「兒子」看得那麼重要?我們日常生活所需,不都是大家互相供給的嗎?假使人人都能把愛心推廣到一切眾生的身上去,我想比疼愛一個不成材的太保兒子更有價值。以佛法說,子女也是屬於宿世業力的副產品,既然不生,何必勉強?我以為沒有後代是福,因為沒有人繼承遺產,就用不著拚命地為積存財物而造業。如果你有生財之道,可以把剩餘的財物,用來救濟貧困,做些社會福利工作,將來可以享受人天福報,這樣做,比養兒積穀,更為可靠。如能進修六度萬行,立志成佛,還要兒女幹什麼?

 

以世法來說,你想生個兒子也不算錯,同時也不難。龍井有位居士施文塗,他說他的四嬸生了五個女孩,沒有生男的,我勸她誠心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一定有效。以後他來說已經生了一個胖男孩,很可愛。你們也念念看,只要誠心,一定有效。同時在日常生活上,要做到孝親睦鄰,對別人的小孩和其他的小動物,也要像愛護自己的小孩一樣,「天道無親,常予善人」,果能如是行去,保證不會使你失望。

 

我這樣說,是根據因果的道理而言,並不是說你平素為人很壞。這就像學生考試一樣,這次考的很好,而沒有得到第一,原因是由於上次考壞了,現在必須加油,使下次再考好一點,才能補回上次的差額。若明此理,就不會覺得我說的太難聽。

 

孫傳芳先生在叱吒風雲時未學佛,後來倒楣才持齋念佛。可見修行是失意人所做的事。

 

孫傳芳先生所謂叱吒風雲時,因理智與情感不調和,好像喝醉了酒一樣,自己作不了主,不知有佛之名,試問怎麼學法?後來所謂倒楣,即是酒性已過,精神恢復正常,對酗酒失態,深感忸怩。也就是說,他息下狂心以後,才發現過去一切作為是錯誤的,因此發心學佛,志在悔改,這是一種佛性流露,人欲消亡的具體表現。你認為是倒楣,以佛法來說,真是走運。他若是再叱吒下去,後果真是不堪設想!

 

月有圓缺,心(思想)有迷悟,造諸惡業,在所不免,因此儒說「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佛言「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其目的都是鼓勵人改過遷善,重新做人。孫先生能懸崖勒馬,改往修來,實不失其英雄本色,比那些「惡醉強酒」,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有著天壤之別。我非憐其失意坎坷,而是讚他勇於悔改。

 

想不到閣下不學佛,是為了表現處境得意,但我倒是因得意而學佛的。略舉三則,以概其餘。所謂「人身難得」,而今幸得為男,此其一。「佛法難聞」,現已恭聞正法,此其二。處此濁世,又能棄名利,甘淡泊,一心念佛,求願往生,此其三。有此三得,則一切具足,此外還想什麼?兄之得不告我,尚望「退而省其私」,假若還想叱吒一番,那就各從其志,倘能把學佛當著人生精神事業的副業,不特沒有不良的反應,且對個人的前途,將有更大的幫助。

 

一子出家,九族升天,是不是可能?

 

能是絕對可能,不過要看家是怎麼出法才能決定。我們看釋迦佛出家,不僅恩及九族,而且德被十方!其他的地方不說,就以我們中國來講,古今聞法得度的,真是難以計算,這個道理,空口講白話,是難以令人相信。現在以世間法來說,假如你能顯貴一時,富有四海,你的親友們的生活環境,一定會因此而改觀。同樣的你出家修道,既然有了重大的成就,當然可藉血統關係的因緣,使他們見賢思齊,而止惡行善,這樣不僅現生吉祥如意,將來往生天界,絕對沒有問題。倘能迴向西方,更能永享安樂,壽命無窮!對於已經亡故的祖先,只要能依教修行,亦可得度。地藏經業感品,清淨蓮華目如來說:「光目!汝大慈愍,善能為母發大誓願,吾觀汝母,十三歲畢,捨此報已,生為梵志,壽年百歲,過是報後,當生無憂國土,壽命不可計劫,後成佛果,廣度人天,數如恒河沙。」由此可以看出修行的好處。

 

所謂出家,就是修行的意思,並不一定要做和尚。有位居士,叫施文塗,以前受騙信一貫道,後來棄邪皈佛,因為他虔誠精進,不但學業大有進步,而且家庭也非常和樂,事事如意,現就讀空軍機校,仍不忘修持。他的祖母以下七八人,都因他的關係而皈依三寶,用功修持。還有彰化的施錫金,自皈依後,不但自己精進,且能勸導他人,他的母親和姐姐,現在也很用功。這都是一子出家九族升天的例證。

 

出家修行,何必要離塵絕俗,是不是消極?

 

出家的目的,是以自利為方便,利他為究竟。但想利他,必先自利,為了自利,就要依教修行,要修行又不得不講究方法。而出家人都是從社會各階層走出來的,對塵俗的種種習氣,也不外行,現在為了修行,對財、色、名、食、睡的追求,像緊急剎車似的一刀兩斷,很不容易,因此就要像孔子說的「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找個僻靜的地方,「不見棺材不流淚」,才能專心研究佛法,藉以了解宇宙人生真理,修習離苦得樂的方法,等到自利功德圓滿,然後才能和光同塵,負起他的責任。

 

老子說:「今盆水在庭,若澄之經日,始見眉睫,濁之不過一撓,即不見方圓矣!」我們的思想,也像一盆混濁的水,很不容易使它澄清,為了避免一撓之害,所以要離塵絕俗,以便收到修行真實效果。這樣就不難看出我們這種作法,是修行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至於是不是消極?要看從那方面講,因為我們對增加生死的活計——貪、瞋、痴,是消極的,對了脫生死的方法——戒、定、慧,是積極的。假若你認為我說的對,希望你也消極其所當消,積極其所當積,則前途有厚望焉!

 

學佛修行,能不能消除宿業?若能,怎麼出家人也會有死於非命的?若不能,又何必修?

 

學佛修行,能不能消業的關鍵,不在能消與否,要問學了沒有?修了沒有?如果真的學到行到,絕對能消。經云:「念佛一聲,能消八萬大劫生死重罪!」佛不妄語,由此證明確實能消。

 

假若有這樣的一位病人,檢查結果是胃穿孔(宿世惡業),經過手術治療後,已經脫離危險。大夫告訴他不要吃的東西他吃了,護士勸他不要做的事又做了(不如法和犯戒),因此病情惡化,一命嗚呼(死於非命),這是病人不與醫護合作而引起的意外,並不是醫療技術問題。學佛修行和這道理相同。也就是說,學了要修,修也要如法,才見功效。

 

修行人也會死,是必然的,而死於非命則是偶然的。這種意外事件形成的因素很多,我以為宿世業力是主要原因。好比說,以前我開出一張十萬元的支票(宿業),以後天天都有存入(修行),因為數量太少,到時候不夠,因此還是要負違反票據法的責任。即是說,他雖然天天在修行,怎奈宿世業力太強而早熟,所以遭此不幸。現在我們修行的目的,一方面凍結宿世惡因,不讓它有繼續發展的機會,另一方面要使今後不再造新的惡業,並且使過去的善因,和現在的善緣加速成長。這是避免意外事件發生最好的辦法,如見他死於非命,而對修行發生懷疑,我認為是不合理的,因為生死是一切眾生必經的過程,如果有人說,既然不免一死,我們又何必為衣食而奔走,乾脆餓死算了,你看行不行?假使不生活不行,不修行也不行。其實別人修不修,與我毫無關係,一般人都說同行是冤家,但站在佛教的立場,剛好相反,不僅希望人人修行,更希望個個成佛,這一點也是佛教和他教最大不同的地方。

 

什麼時間出家最好?在家和出家修行有無分別?

 

出家與否,完全要看各人的因緣,不能肯定的說什麼時間好,什麼時間不好,只要道心堅固,因緣成熟,什麼時間都好。

 

一般人的習慣,把出家分為童年、中年和老年三個時期。現在客觀的分別說明一下:童年出家,俗習未染,學佛易成,可說是最大的優點,如果要找缺點,那就是見識不廣,缺乏處理事務的經驗。若事修行來說,還是大優點。中年出家的,對世間的五花八門都很熟悉,狂心一息,易於看破,至於能不能放下,那又是另一個問題。談到劣點,除了諸根較鈍以外,所知障也比較重,不易收到教化的效果。但古今來有成就的亦大有人在。老年人出家的優點,在「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自然情況威脅之下,妄想比較少,倘能一門深入,容易成功。談到缺點,那就是諸根暗鈍,且不能擔任利他工作。其實那也不能算劣點,假使大家都能自利,就用不著利他。

 

嚴格的說起來,修行還是越早越好,早日修行,就會少造些惡業,少生些煩惱。如說現在忙,沒有時間修,老了加倍精進,不就行了!當然只要能老,老了能修,還是比不修的好。不過到了「是不能也,非不為也」的時候修,比現在「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所修的功德,大有區別,因為修就是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好比有人說:「某某人自從眼睛瞎了以後就變成了好人,你看現在和任何人都處得很好。」像這種讚美是沒有價值的。

 

學佛重在信、解、行、證,不分僧、俗、貴、賤,時間也不是主要的問題。至於在家與出家修行,有無分別,以修淨土來說是沒有優劣的。因為阿彌陀佛的政策是大慈大悲,怨親平等,只要修行的功夫到家,檢驗合格(一心不亂),絕對不留難,那像一般人找工作,要驗證件,查資料,送紅包,賣人情!那裡沒有這一套,儘管放心好了。可能你認為戒牒很重要,其實那只是一張受戒的證明書,並不是西方的入境證。只要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且資糧(信、願、行)具足,沒有也沒有關係,否則給你一百張也去不了。

 

我參加兩次佛學講座,主講說「金剛經和心經沒有研究價值,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來說,好像兩盆水倒來倒去。」這種說法,我認為很不妥當,請問法師有何感想?

 

我的感想是你聽錯了,不然,他既設講座,對佛法多少總會有點認識,何致外行到這地步?如真是這麼說的,我肯定的說,他是外道或是佛法販子。否則,怎會在大庭廣眾之中,公開的毀謗三寶?他所犯的錯誤,一般人的看法,認為像放牛的小孩子罵孔子樣的,沒有什麼了不得,其實這是因果的高利貸。

 

我們要認清釋迦佛入世度生的目的,無非是要使一切眾生清淨六根,而後同登彼岸。因機有鈍利,教分漸頓,反覆申述,出自婆心。由於眾生不識緣生性空之理,以致起惑造業,枉受輪迴,所以才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之妙義,以治其好執之痼疾。所謂「色」,是萬有的現象,「空」,是萬有的本體。而「異」是不同;「不異」是相同的意思。一般人對空、有的看法是執有忘空,住空想有,佛的看法是非有非空,亦空亦有,因為空不自空,待緣而空,有非自有,隨緣而有。所以列子說:「萬物皆出於機()而入於機。」如明此義,對空有就不會曲解了。

 

從空至有,或從有至空,依我們的看法,是有距離的,若以佛眼觀之,剛好相反,為了使眾生縮短這段距離,所以又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種濃縮性的中道義理,是挽救眾生徘徊於空有之間最好的方法。當然般若經是佛對「中人以上的」菩薩行者所說的究竟法,「中人以下」的末世眾生,五欲重重,那能得解?今遭此謗,不足為奇。如說「金剛經」和「心經」不值得研究,難道古今的高僧大德的智慧不如他?連是豈有此理!

 

他若是真的不懂佛法而造了口業,罪過還算小一點,萬一是為了「宜其室家,樂爾妻孥」蓄意毀謗,而抬高他的身價,搞他的「錢不異命,命不異錢,錢即是命,命即是錢」的「薪金」,那罪過可就大了!談到感想,除了可憐他以外,還有什麼可感的?

 

念名利叫做妄念,念佛何以不叫妄?想財物叫貪,想西方何以不叫貪?

 

念名利而求之不得,往往會起邪念,產生造諸惡業的副作用。賣官鬻爵,搶劫走私等等,都是念名利所帶來的後果。

 

一個神經正常,體格健壯的人,如要使他思想靜止下來,是很不可能的事,因此就用佛念來代替妄念。好比關在籠子裡的猴子,總是跳個不停,假若給他一點食物,就會停止一下。我們的思想像猴子一樣的好動,且比牠更難管理,因為飽暖了思淫欲,飢寒了就起盜心,所以也要給它一點精神食糧,來制止它的妄動。這種精神食糧,不是「西廂記」,也不是「封神榜」,而是念佛法門,這是對治妄念最有效的方法。

 

我相信每一位做父母的,絕不准許小孩子玩刀,但是他們的手上現在都拿著一把鋒利的刀,你怎麼辦?我的意見是不能打,儘快地拿玩具或糖果來交換,才能避免危險。我們的妄念好比是刀,你反對念佛,等於贊成小孩子玩刀,你忍心這樣做嗎?

 

念有妄念和正念之別,妄念,念念增加生死;正念,念念了脫生死。念佛目的,是止息妄念,正和用肥皂洗手,旨在去污的道理一樣,因此不能說它是妄。後問與前答之理相同,舉一反三,恕不另贅。

 

我的女婿為爭財產,兄弟打架,幾乎鬧出人命怎麼辦?

 

我總想不通,許多人為什麼把財物看的比生命還重要?兄弟打架且不說,更有殺死父母的,真不知要怎樣說才好!他們有財產可分,還要計較多少,如果沒有可分的,難道就不能活下去?其實錢財是身外之物,祖業對一個人的生存毫無影響。我沒分享祖業,不是也和一般人同樣的過活?

 

以前我住在新竹,弟弟住湖口,有段很長的時間,每個星期來看我,走的時候,多少總要給他一點零用錢,後來他去金門。至四十九年底,我已積存了兩萬元,準備他成家,不幸的是他因公死於車禍,再也沒有給他錢用的機會了!以後每當有錢時,就想起他不來拿錢而流淚!可惜一般人都不知道失去父母兄弟姐妹的人是多麼的痛苦。

 

語云:「同船共渡,前世修來。」現在幸為六親眷屬,來生又不知是什麼關係,希望大家珍惜這一剎那的聚會,彼此互愛互敬,不要為了點瑣碎事故而生仇結怨。我們都看過戲劇,你看有沒有為個人恩怨在前台打架的?其實不管是家庭也好,國家也好,乃至世界宇宙,如劇場一樣,是非人我,轉眼成空。可惜他們看不透,因此造成許多惡業,演出許多悲劇!

 

地藏經業感品說:「若遇殺生者,說宿殃短命報;若遇竊盜者,說貧窮困苦報;若遇邪淫者,說雀鴿鴛鴦報;若遇口惡者,說眷屬鬥爭報;若遇網捕生雛者,說骨肉分離報;若遇畋獵漁捕者,說驚狂喪命報。」從這段經文看來,我們所遭受的骨肉分離和眷屬不和的痛苦,都是有原因的,如果現在再不修,將來更痛苦!希望把我這點意思,轉告他們,只要能從此息爭,敦倫盡分,永以為好,他們過去一切惡行,我定在佛前代求懺悔,而使他們三業清淨,福壽綿長。假使他們願意持齋念佛,必能使子孫吉慶,福增無量!

 

什麼叫真心?什麼叫妄心?我們修的是那個心?

 

真心是宇宙的本體,因為無相,則不生滅,故稱真。妄心是萬有的能源,能生諸法,因有生滅,故稱妄。這樣說,可能你還是不了解。我再補充說明一下:錢好比是真心,如果不用,永遠還是錢。假使你想開服裝店,就會變成服裝。或問,剛才不是說真心無相嗎?用錢比真心,現在錢變成服裝,是不是真心也變成了妄心?這一點要特別注意,錢雖然變成服裝,但服裝仍然含有錢的價值,錢相雖滅,錢性仍在,把衣服賣了,不是又變成錢了嗎?

 

錢是隨著人們的思想而變現的,眾生也是跟著無明而起惑造業所成的,相是變了,但佛性未變,只要能依教修行,去一切惡,行一切善,還是可以成佛的。現在我們修,就是修這個念念生滅攀緣執著的妄心,此心滅跡,生死自了。

 

也許你說,妄心雖然造業,不見得都是惡業。對!但也不見得都是善的。假使把惡業當作污垢,那麼善業就是肥皂,而肥皂確有去污的功能,如果污垢既除,肥皂若不洗掉,還是不乾淨,為了求得真正的乾淨,還要把水擦乾,擦水的布也要放下。所以六祖教道明要「不思善,不思惡」,就是這個道理。所謂不思善不思惡,就是不可執善,亦不可執惡的意思。假使功夫能做到這一步,什麼問題都得到解決。

 

我與外子不和,除了死可能無法挽救!

 

諸法因緣生,夫妻也是緣生的一種假相,好像演戲一樣,轉眼就各自東西,斤斤計較幹什麼?

 

你們當時是怎麼結婚的?這樣多的男人,又是怎麼選到他?客云:「在婚前他對我確實很好,同時他說有一家百貨公司,還有鐵工廠,看他樣子也不土,就信以為真。後來才知道:所謂百貨公司,是他姑媽開的小百貨店;他自己只有個小門面的鐵匠店,請一個工人,就自稱經理,真是個大騙子!」

 

這樣說來,你說受騙,卻是「叫化子(討飯的)賣米,自討的。」因為你好貪,以致受騙,因受騙而不和,就瞋恨,由不和而想死,是愚痴。我告訴你:「死,並不能解決人生的痛苦,好像搬家一樣,你在這裡窮,搬到南部去更窮,因為增加了搬家費的負擔。若明此理,你就不想死了。」

 

我認為一般不如意的夫妻,好比是犯人,應該安心受刑,悔過自新,將來還有減刑和赦免的機會,如果越獄逃亡(離婚、自殺),反而更糟!希望不要想入非非,你認為既知今日,他可能也悔不當初。挽救的辦法,是互相忍讓,共同努力,只要能合作,生活沒有問題,情緒自然就安定了。雙方倘能回心轉意,還會和好如初。以後每天念念觀音菩薩,既能消災解厄,又可緩和情緒,但願誠心誠意地念,定能如意吉祥,幸福無量。

 

我覺得佛法最好,怎麼還有人不信?

 

同一父母所生的子女,相貌、思想及嗜好等,都不能完全相同,何況全人類有許多父母,他們的思想當然是千差萬別,各有千秋,不然,工友誰幹?汽車誰開?

 

宗教信仰,是每個人思想人格的崇高表現,學問在其次,貴賤又次之。而六道眾生,由於業力關係,死此生彼,非常複雜,好像走馬燈樣的轉來轉去,所以思想的智慧,相貌的好醜,以及榮辱禍福等,常各有不同,所信仰的宗教亦因此隨著各人的業力而變異,故難以求其完全相同的。

 

你知道佛法好,那是你的善根深厚,和家庭環境的培養,再加上自己的努力研究,才發現了這座無盡寶藏!但有些人,沉溺於酒色之內,徘徊於名利之間,加上邪說的麻醉,對佛法不但不信奉讚歎,反譏之為迷信,謗之以消極。所謂「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秉性如斯,我們也不能怪他,若是一聞即悟,佛就不會說:「其性剛強,難調難伏」呀!

 

語云:「牛不喝水,按不低頭」,對不學佛法的人,不必勉強他,最好是以行為代替言說,也不可視若敝屣,棄之不顧。老子說:「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只要種下了菩提種子,因緣成熟,還是會開花結果的。

 

上次來的周先生,別人拉他信教不去,他想皈依未允,何故?

 

我們認識不久,彼此都不了解,我不知他為何要皈依,他也不知皈依有什麼好處。信仰宗教,比選擇職業還重要,必須有正確的認識。如果是隨聲附和,那是盲從,談不上是信仰。

 

以前我認識一個人,因為品德很差,不願招呼他,但和尚很難做,不管什麼人來,總想結點法緣。有一天他說:「法師!我很敬佩你這種吃苦的精神,所以我和鄰居說,這位師父很好,你們可以去拜拜。」我聽了以後,心裡很難過。為什麼?他說的是實事,並沒有不妥當的地方。要知道壞人說我好,比好人說我壞更糟,你想想,一個品德不好的人去宣傳佛教,能說不是幫倒忙?以鮮大王的醬油來說,若是畫個骨瘦如材的人像作商標,你看所收到的是什麼效果?

 

有的人認為皈依的越多越好,我以為要質量並重才對。因為他們活動範圍大,影響力強,萬一言行不檢,會使別人遷怒佛教,這樣「龜玉毀於櫝中」,你說是誰的過錯?我們弘法利生,在理論上固然要做到怨親平等,在事實上應注意遠避譏嫌。法華經安樂行品說:「不親近栴陀羅(屠夫)......諸惡律儀」,根據這個道理,我就採取彈性任用,因為我沒有護教的能力,凡事儘可能做到不要給佛教添麻煩,這是我的用心,「知我者為我心憂」,不知我者那就算了。

 

「白馬非馬,名形離也,孤犢未嘗有母,非孤犢也。」敬請繹之。

 

說起這個問題,卻使我想起了一段往事。在就讀小學五年級時,有一天曾聽到家父和他的朋友們討論過。四十九年在嘉義逛書店,買了一本列子註釋,在沖虛至德真經第四卷,才正式看見白馬非馬等句,瞑目迴思,彷彿還看見他們當年把酒論詩的情景,儼然未散。張湛對「孤犢未嘗有母,非孤犢也」,只說「此語不可解,近於鄙。」所以我就因此而洩氣,但總覺得可以解,後來於靜坐中,忽緣及此語而有省。

 

請先聽我介紹一段「相聲」然後再說。有一主婦,叫她的小孩把線拿來,小孩一見好多線()在一起,不知拿那一種線才對,於是就問什麼線?她說:「藍棉線」(白馬)。我們知道,線有絲棉之分,色有藍白之別,既然要藍棉線,那麼其他的線可以不必拿去。線乃諸線的總稱,藍棉線乃屬諸線之個體,所謂藍棉線是由分別所產生的現象,取捨也是由分別所決定的行為。宇宙萬有以及人我是非,都是由分別而產生各種現象。公孫龍子因疾名實之散亂,而假物取譬,藉白馬之辯名於時。列子之學宗於老,亦尚無為,故和之。

 

所謂白馬之馬,是指某一匹或某一群馬而言的,而藍棉線的地位一樣,如果光說馬,那就包括了白馬、黃馬、公馬、母馬,乃至海馬。而白馬之馬,因形()()有異,故曰「白馬非馬」。也就是說,白馬者非諸馬也,並不是說白馬不是馬,是為白馬非馬的真義。

 

至於孤犢未嘗有母,首先要了解孤與犢的意義。所謂「孤」,就是單獨的意思,「犢」,即是小牛。我們都知道牛也是屬於胎生動物的一種,小牛必須藉公牛和母牛的因緣才能產生,這是必然的道理。但有母牛不見得會有小牛,既有小牛,就一定有公牛和母牛,不然小牛從何而來?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因此證明小牛確實是有牛父牛母的。而未嘗有母的原因,可能是小牛出生不久,母牛即告死亡,或是被主人賣給別人飼養,而未嘗能夠生活在一起,所以說「未嘗有母」。

 

宇宙間所有的動物,可能除了人以外,其他的配偶,都沒有完成明媒正娶的法律手續,同時孟子又說過「幼而無父曰孤」,這樣就產生孤犢的名詞。其實小牛是有牛父的,因缺乏證據,所以說「非孤犢也」。

 

「白馬非馬」,依佛理解,「白馬」是「相」,「馬」是「性」,性為相之體,相乃性之用,故曰「白馬非馬」。但「孤犢未嘗有母」,若以孤犢喻為眾生,則母即謂之佛。眾生雖迷真逐妄而為眾生,但佛性仍在,故曰「未嘗有母」。倘能止一切惡,行一切善,到了惡盡善滿,福慧具足時,那就不是眾生,是為「非孤犢也」。

 

以上所釋,尊意以為然否?你若喜讀此類文字,除了要多讀儒書,對普通常識也要留意。「子曰學而」固稱學問,但童謠諺語也是文章。只要其心正,則詩無邪。關於佛法最好是能懂一點,對求解確有不可思議的幫助。最後補充說明一點,我希望你研究佛法目的是求知,而不是想拉你來做和尚。

 

家母久疾不起,弟子因家累,難免有失敬之處,乞示補救之道。

 

佛說:「看病福田,第一福田。」令堂久病不起,正是你盡責培福的好機會,幸勿錯過。曾子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事後追悔悲傷,實不及身前兌現的好。

 

孝親之道,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一個「敬」字,所以孔子說:「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但諸供養中,求其無愧於心就可以,也不必打腫臉充胖子。且視親恙作示疾想,功德無量;如作冤家債主想,罪不可逭!就算是討債罷,也應盡力還清,方無後患。利用機緣,勸親念佛,發願往生,極其重要。說明久疾原因,乃宿世惡業之所致,倘能志心念佛,痊癒有期,萬一報盡命終,亦可往生極樂,永脫輪迴。

 

讀來信,察知居士既賢且孝,殊堪敬佩!暇時代親念佛,迴向西方;行有餘力,可買物放生,以助正行,此所謂補救之道,勉之!

 

學佛的人可不可以看電視?

 

世出世法,好像麥子和麵粉的關係,本來是一個東西,由於妄心分別,便產生了麵粉和許多其他的名稱。

 

其實電視本身是沒有善惡的,如果說有,那是由於我們不善用心所致,還是以麥子來說,雖然含有麵粉的成分,如不磨它,怎會成為麵粉?也就是說不管它演些什麼,只要不錯用心,也許沒有多大關係。話雖如此,但要做到不動心,當然很不容易,為了防患於未然,還是少看較好。

 

漢書云:「纖微憔瘁之音作,而民思憂;闡諧嫚易之音作,而民康樂;麤厲猛奮之音作,而民剛毅;廉直正誠之音作,而民肅敬;買裕和順之音作,而民慈愛;流辟邪散之音作,而民淫亂!」因此我要向電視、廣播、新聞界諸君誠懇的要求,千萬要尊重職業道德,不能過分渲染,而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以及社會安寧。更希望家長們管制節目收看時間,凡有危害青少年心理的東西,不要他們看,這樣對管教有很大的幫助。

 

學佛的人應以修行為重,我們都是凡夫,對於不正當的娛樂,耳濡目染,可能有影響。聽說曾有人為了看「保鑣」而不上殿,像這樣的妨礙修行,我以為還是不看為妙。

 

見蛇食蛙,即殺蛇而救之,救蛙是否有功?殺蛇是否無罪?

 

這個問題,只能以「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答之,堪稱盡美!否則,見仁見智,很難論定。不過我要請問的是,你為什麼要殺蛇救蛙?如果認為蛇有食蛙而兼毒人之虞,蛙有護稼之助,如此則殺之救之,合情合理。但蛙既有護稼之功,何故殺之為食?蛇食蛙見之即殺,何故人食蛙聞而讚善?同一食也,今譽之為救蛙,實則與蛇爭食。且今蛇之食蛙,猶昔蛙之食蟲,人因食蛙之過,故遭蛇毒耳。

 

今既以蛇之食蛙毒人之過而賜死,則牛馬雞犬何罪焉?牛馬有耕載駕馳之勞,雞犬有嘶晨守夜之益,既不爭城,且能盡職,何故殺而食之?魚鼇何罪焉?避禍於江河之內,求生於水土之間,未具害人之謀,更無爭食之過,網之何為?殺之何罪?或煎或炒,以充口腹,造惡業於今生,結禍胎於來世!或曰:天生萬物以養人,何罪之有?所謂萬物者,宇宙之萬有也,故人亦不得居於物外。萬物既用之於養人,則人亦當以養萬物,虎狼之食人畜,若人之食牛羊,彼此互養,天意如斯,何故以救蛙為功,殺蛇稱過?試觀今之車禍頻傳,戰爭無已,此皆殺生之過,互啖之仇之所招,倘不及時止之,則未來之禍殃,更有甚於今昔!

 

至於欲論功過,當視其用心而定。所謂用心,即其目的何在?凡損他利己者,雖救生未必有功,若利他而損己者,縱殺生或當無過。世人因惡鼠而畜貓,非憐貓之失所,故不為功,武王為弔民而伐罪,旨在除暴安良,焉能稱過?此所謂用心之道也。

 

時當末法,業感堪虞,伏望大眾慈悲,共修佛事,倘能戒十惡於娑婆,必感千生於天界,若能念佛迴向,求願往生,如此,則六道自此而長辭,輪迴亦從今而永脫,果能如是行去,眾生幸甚!諸佛欣然!

 

我在感化院住了很久,好苦啊!那裡的負責人好像沒有—點慈悲心似的,原因何在?

 

所謂感化院,顧名思義,當然不及在家裡舒服。請問你為什麼到那裡去?

 

客:不是我要去,因為我也不知道是怎麼的,和不良少年交上了朋友,終日在一起鬼混,就闖下了大禍,直到去年減刑回來。最近看見法師的大作,所以特地來請教。

 

僧:這樣說,他們並沒有錯,假若你沒有過錯,誰敢抓你?我們的政府,實行的是民主政治,一切都有合理的保障和充分自由。所謂自由,在思想和言行上必須做到自他兩利,如果只知自利,而侵犯了別人的權益,那是自私,當然要受法律的制裁,否則好人就不要活了。你也知道別人對你不好,就批評他們沒有慈悲心,難道你過去的所作所為是慈悲的?所謂「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有慈悲心的人,絕不侵犯他人的權益。我再問你,你住過醫院沒有?

 

客:我身體沒有病,所以沒有住。

 

僧:身體沒病,就不住醫院,那麼言行有了病,當然要住感化院。醫生待病人,用藥物苦其口,刀剪切其腹,旨在去病,而非仇怨。你因為有言行不軌之病,所以也要「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以後才能做好人,行好事;假若那裡穿的是奇裝異服、吃的是海味山珍、住的是觀光飯店、坐的是迷你汽車,高起興來,還「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假如是那樣,誰都願意接受感化了。你不檢討自己,反而怨瞋別人,是不對的。要知道,法律的手段雖然殘忍,但目的是仁慈的。當時對你的惡行,如不及時制止和適當的感化,現在更不知又闖下多少大禍!減刑出獄,這是史無前例的德政,希望好自為之,檢討過去,策勵將來,方能對得起政府和自己的良心。

 

客:我從來就沒有聽過這些道理,今後我決心要做個好人,有機會要常來聽聽佛教的道理。

 

僧:只要願意接受勸導,當然歡迎你來。

 

有好心人,在出車禍的地方,樹立南無阿彌陀佛的石碑,用以鎮壓,是否有效?

 

無論什麼災禍,都是由眾生的業力造成的。而業力是由貪瞋痴的妄念(思想)所產生的,當妄想發展到極點時,理智就作不了主,因此就種下了禍根,造成禍事。當知車禍是駕駛與乘客的共業所感,由於各人業力不同,因此有死亡、殘廢、輕傷及毫髮受損種種差別,這就叫做別業。

 

根據每次車禍的報導,多半是由駕駛疏忽,或是機械失靈和天氣影響造成的。因此有善男信女在發生車禍的路旁立碑,目的是提高駕駛的警覺,使他的思想恢復正常,所諸「胸中正,則眸子(眼睛)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眸子瞭焉,看的清楚,就不致出事了。乘客倘能時常念佛,亦能消災解厄,轉危為安,這種不可思議的義理,一般人是體會不到的。曾見有人在牆上寫著「謹防惡犬」幾字,其目的是使行人注意和預防,而收到不使惡犬傷人的效果。如明此理,有效與否,就知道了。

 

前些日子,報載某處車禍,把石碑撞毀,因此有人譏為迷信,這真是「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如果他能多讀點書,可能就不會藉機興謗的。

 

說念佛修行,就能所求如願,有時我也念,怎麼沒有效?

 

念佛修行,能使眾生所求如願,這是實事,絕對不假,你念的無效,可能不常念,或者念的太少,誠心的程度不夠,更是無效的主因。如果「平日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的念幾句,效果自然不大。

 

談到如願,也要看所求的情形而定。好比說,有人求了平安,就騎著車子,不守交通規則,在馬路上橫衝直闖,這樣子出了車禍,怎能怪佛不靈?自己長的像「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又沒有學識能力,還想討個電影明星做老婆,這種願怎麼能如?求升官的目的,是想利用職權搞鈔票,如了願豈不是害了他?求發財,是為了吃喝玩樂,這個願還是不如的好,不然,會造下更多的惡業,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對於所求而未能如願的,時空也有關係,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認為凡事只要盡了自己的心力去做,利害得失最好不必計較,這是避免煩惱最有效的方法。

 

客:既然這樣,那又何必念,何必求?

 

僧:念佛功德,難以說盡,簡單的說,不僅現在能消災解厄,增福延壽,將來又能了脫生死,得大自在。如因求之不得,而不念不求,實在可惜!要知道大慈大悲的佛菩薩,對於眾生的心願須做到利害兼顧,可如則如。好比說,你有色盲而考不取駕照,這正是佛菩薩慈悲的加被,應作報恩想才對。照我想,凡是所求未能如願的,想必另有原因,但願能繼續修行,雖然失之東隅,必能收之桑榆。根據我的經驗,凡是未能如願的事,以後都證明是對的。

 

客:我們所求的當然是屬於個人或家庭方面的事。

 

僧:只要合理,都可以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說:「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只要能依教行持,自然會行吉居祥,萬事如意,而且懂得緣生性空的道理以後,對於世事就不會妄求(物格),妄想少,神智清明,處事的思考力必定增強,也看得破,放得下(知至),對學佛就有興趣,信心也更堅定(意誠),又以成佛為期(心正),當然殺盜淫妄種種惡業,就不會做(身修),人人如此,家庭必定和樂(家齊),家家如此,社會自然安定(國治),國國如此,世界就和平了(天下平)

 

念佛往生,到了那裡還是聞法修行,老是那樣,會不會感到膩?

 

我根本沒有嚐過那種味道,不知道膩不膩。照我想是不會的。好比一個正常人,天天吃飯睡覺,睡覺吃飯,並不感到膩呀!像你每天上班下班,不但不膩,而且還很有勁,因為你的目的是為了賺錢維持全家人的生活,那麼修行人是以成佛度生為目的,對於修行,自然更不會感到膩了。

 

以讀書來說,如想得到博士學位,對所修的課裡,一定不會有膩的感覺,否則就不能達到目的。孔夫子之所以被尊為萬世師表,是由「學之不厭,誨人不倦」所得來的;宰予因為對讀書沒有興趣而晝寢,才留下「朽木不可雕也」的趣話。

 

佛法是「登高山復有高山,出瀛海更有瀛海」的一門高深的學問,對世間學問,以我們有限的生命來說,尚且研讀不完,何況佛法!

 

客:極樂世界的人民,壽命也是無量的長,天天修習,總有一天會修完哪!

 

僧:你會下象棋不?別看棋子只有三十二粒,但奧妙卻也無窮。就以一位職業棋手來說,一生下到老,也不會有步步相同的棋式出現,因為雙方的智力不同,所以就有差別。你以為三藏十二部經典,就代表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佛法,我認為不正確。要知道釋迦佛所說的佛法,主要的是應此方眾生的根機而說的,到了極樂世界,將會有更精深的佛法以供修習。我這樣說並不是說釋迦佛說的不是究竟法,以淨土分九品的義理來說,下品下生是方便究竟,論階位只相當於四果羅漢,和圓教七信位的菩薩相等,但四果羅漢只斷三界內的見思惑,初信只斷見惑,要到七信才斷思惑,八、九、十信破塵沙,伏無明,至十信後,破一分無明,證一品三德密藏(法性,實相),而入初住,稱為法身大士,經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而入佛位。極樂世界之所以分九品的原因,也是為了應機,而使其分斷分證,等到諸惑全空,花開見佛,才是究竟的究竟!

 

在這世界上,有許多人,因為了脫生死的心太切,念了幾十年的佛,不但不膩,反而覺得念的不夠多。如能往生,在那種美妙的環境裡修行,所謂樂以忘憂,更不會有膩的感覺。而往生唯一的條件是「一心不亂」,不亂即是定,既然能定,時間觀念當然就沒有了,因此就不會感到膩。所謂膩,是由分別心所產生的一種感覺,有這種觀念存在,可說是與極樂世界的距離,永遠是十萬億佛土。你怕膩,我認為是好現象,但願依教行持,若能往生上品,就不會膩了。

 

我在歷史上看到有關宗教的評論,他說梁武帝本是南朝比較出色的君主,可惜因晚年迷信佛法,致有侯景之亂,是真的嗎?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他有權編歷史,愛怎麼說就怎麼說,別人那管得了。不過他說是也不行,我說非也不行,鹿馬人力可更,是非且待公論,後之善讀史者,必有感於斯言。

 

現在客觀的用佛法理論,來談談這件事的道理好了。一個國家的興亡,是全國人民的共業所感。是故老子說:「世治愚者不得獨亂,世亂賢者不能獨治。」因為他不了解這些道理,故作此評。如說梁武帝因迷信佛法而失天下是對的,試問他得天下是迷信了什麼法?我以為他若不是晚年信佛,恐怕早就垮了,如認為我說的不對,那周之衰,秦之滅,應該怪誰?去年有位老先生和我暢談往事,而涉及佛法,他說:「古有某將,在兵臨城下時,還在屋裡念金剛經,以致大局不可收拾!」這件事可靠與否,姑且不談,其目的是為了詆毀佛教,顯其所尚。因此我笑著說你沒有誦金剛經,怎麼弄成今天這種樣子?不談別的,連立錐之地也沒有!我天天念經,好壞總有容膝之處,弄得他沒有話說。我讀過歷史,但沒有研究,不過我認為歷史是民族文化的結晶,也是國民生活道德的準則,其作用不僅是讚譽賢良,用彰聖德,亦能貶誅不肖,以誡頑愚。因此我認為善作史者,態度要客觀,事理要分明;是非要公允,評論要確切,不可雜有私人之偏見,更不能屬於權勢,而一字一珠的寫下,方能稱為歷史,否則就是小說了。

 

臨命終時,念佛可得往生否?若能,則平時即可為所欲為,作惡亦不足畏;若不能,豈不是騙人?

 

阿彌陀佛興建極樂世界的目的,就是為救度我們這般苦惱眾生,只要想去,正如佛願。這就和負氣出走,流浪在外的小孩(眾生)一樣,父母(佛菩薩)千方百計地求之不得,一旦有信(念佛)說要回家,這是多麼令人歡樂的事!所以說,只要在臨命終時,心誠願切,一定得生。

 

不過我們修行首先要明因果、信輪迴,如果平時不造惡因,自然不會招惡報,若是平時對殺盜淫妄,為所欲為,到了臨命終時,八苦交煎,就想藉念佛逃避因果,算盤打的是不錯,可是到那時是不是知道念佛,大成問題。如能志心稱念,當然還有希望,萬一不知道念,那怎麼辦?

 

記得有位老法師和我們在一起閒談:你們說某人不錯,某人如何,都不足為憑,但看將來誰有個好死,才見功過。時隔一年,他從樓上摔下,傷勢極重,我從外面回來,急忙跑到房間去看他,問明原因,馬上拿傷藥給他吃,並勸請念佛。他說:「現在痛苦的像萬箭穿心,那能念佛啊!」看樣子非常危險,所以又去請醫生,並且日夜守護。到了第三天,情況好轉了,他就和我說:「以前我對生死,好像很有把握,經過這次經驗,才知道在極度痛苦時,正念是提不起來的,希望你在平時要好好用功,不然,生死是了不了的!」

 

他是童貞出家,俗習未染,而持戒亦甚嚴謹,由於宿世業力,而招此災,在痛苦時尚且不能念佛,何況業重如山的凡夫、俗子,那更不用說了。我以為個人的言行,和釘釘子一樣,當別人告訴你釘的位置不對(造諸惡業),就該馬上停止,拔起來比較容易(念佛往生),如說我有拔釘(臨終念佛),打下去沒有關係(為所欲為),等到釘得太深(惡業深重),雖有拔釘,恐怕也沒有辦法。倘明此理,則平時應當謹言慎行,趁早念佛,到時候才不致像「下鍋螃蟹,手忙腳亂。」而對往昔所造惡業,更應禮念求懺,方為上策,否則不要說佛騙人,而是你自己騙自己。

 

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倘平時不念,縱然在臨命終時,勉強念得一句二句,功效不會太大。所以希望在平時要能止惡行善,勇猛精進,這樣不但現在如意吉祥,將來往生西方,決無問題。

 

我父母的思想和我們有很大的距離,以致於有些事情的看法不一致,怎麼辦?

 

你的父母辛辛苦苦地送你讀書,目的是希望將來顯親揚名,光耀門楣,造福社會,利樂眾生,想不到你會說出這種話來!不一致,聽他們的,不就一致了嗎?

 

當然有些做父母的,因為生活環境所迫,少讀點書,以致思想和當前社會環境,似乎有點脫節,這是事實,另一方面,道德觀念比較濃厚的,比較守舊,也是構成上下思想不調和的因素。無論為何,「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做子女的,務須做到「敬順」二字。從前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所謂色難的「色」字,就是態度和表情的意思,即是說,不管父母說的對不對,都要無條件的接受,這就叫做敬順。千萬不能表現出不高興,更不能反對,如真有不妥當的地方,也要心平氣和的說明理由才對。大多數年輕人的思想是自私的,更以為自己會算點XY,認識幾個洋文,以為了不起,稍不如意,就說父母是老頑固。要知道做父母的,是以全家人的福利為福利,而你只顧自己,當然會有距離。當然,有事弟子服其勞,是說家裡的工作,有空也要盡力分擔一部分,不能貪玩和偷懶。有酒食先生饌中的酒食,倒不一定是指酒肉,凡是好吃的東西,都可叫做酒食,所謂先生饌,要讓長輩們多吃一點,(先生不一定是專指老師)。因為父母物質享受的時間比你們少,讓他們多吃點,也算是盡孝。以經濟眼光來說,你也不吃虧,你能孝順你的父母,將來你的子女才會孝順他們的父母。

 

書應該是為學習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方法而讀的,並不光是為了升官發財,如果不孝順父母的人,保證也升不了官,發不了財。讀書再多,也不過是個書架子而已,有什麼用!

 

以世間法來說,孝順父母只是講究口體之養,佛法的孝順父母除了菽水承歡,養生送死之外,還要使父母能了脫生死。請看「父母恩重難報經」和「地藏經」,完全是講孝親之道。所以有人批評佛教消極無性,真是天大的冤枉!有空不妨把這兩部經看看,就不會這樣任性了。現在你感覺你的父母好像不夠資格做父母似的,但願你將來是模範,不過我耽心你這樣下去,定會一代不如一代!

 

客:聽了師父的教訓,我一定改過,想起來我實在是自私。

 

僧:你能改過,歡喜無量,既然要改就要從心地上著手。關尹子說:「利害心愈明,則親不睦;賢愚心愈明,則友不交;是非心愈明,則事不成;好醜心愈明,則物不契,是以聖人渾之。」所謂渾之,依佛法說,就是不要把我看得太重,須知六親眷屬,皆由宿世業力因緣而成,務須敦倫盡分,各盡其責,如有不如意的地方,要忍讓,絕不可存有絲毫敵意。就一般的事情來說,別人幫助了你,你也要報答人家,何況父母有養育之恩,更要盡力報答才對,不然,讀聖賢書,所學何事?從這兩年的觀察,你的本質並不壞,「愛之深,責之切」,我才力加勸誡,希望你了解,教人為善去惡是我們的責任,好自為之。

 

客:我決定改過,絕不辜負師父的期望!

 

我任公職,自問工作技術和效率不比別人差,但升遷不及別人順利,原因在那裡?

 

我不是常說,人生的功名利祿等,都是由過去生中善惡思想言行的反應嗎?

 

僧:你一年收多少稻和葡萄?

 

客:都沒有種。

 

僧:因為沒有種,所以沒有收成;那麼你過去沒有種善因,現在當然就沒有善果。固然王充說:「處尊居顯未必賢,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宇宙萬物,都各有各的生存能力,別人比你順利,一定有原因。烏龜可說是最無能的動物,不僅行動緩慢,也不會打架,發現敵情,就把首尾和腳縮到殼裡,這樣,牠就能活下去。最奇怪的是牠喜歡吃燕子,還真能吃到,據說牠想吃燕子時,故意浮在水上,燕子飛累了,以為龜背是石頭,就落下休息,結果被龜吃了。論能力龜不及燕,論事實,燕負於龜。想想這道理,也許就坦然了。以佛法來說,他過去培了很多的福,你只修了點慧,雖然他的能力不如你,但比你有福氣,所以你不如他。若以世法來說,也許他會「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你不會這一套,既無出眾能力,卻有特殊個性,當然就不如人家。但是曾子說:「君子不安貴位,不懷厚祿,負耜而行道,凍餓以守仁。」我以為不管幹那一行,應盡力把分內的工作做好,何必計較那些?人格修養,最為重要,如果「不義而富貴」,那是造業,不是榮耀。

 

人生真正目的,應以了解宇宙人生真理,求得生死的解脫最為重要,所以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也。」因此我認為學佛修行,是人生一大樂事!至於功名富貴和物質享受,都是生活上的裝飾品,不必過於認真。韓非說:「子胥善謀,而吳戮之;仲尼善說,而匡圍之;管夷吾實賢,而魯囚之。豈三大夫不賢?乃三君不明也。」可見懷才不遇,古亦有之。這是個人的別業所感,又何怨!

 

論處人的態度,對上要恭敬,只要站穩自己的立場,不用奴顏婢膝,對下要謙和,雖然大權在握,切不可高高在上。遇著看不慣的事,要勉強的去看,因為你不是完人,對各種事物的看法,也不一定完全正確,就算你才能出眾,但獨木難支大廈。鋼筋水泥雖堅強,若無水和合團結,也不能發揮其作用。如能做到「大智若拙,大辯若訥」,必能否極泰來,轉憂為喜。

 

客:出家人真是太偉大了!就像汽車一樣,方便了別人,犧牲了自己。

 

僧:你太客氣了!弘法利生,是我們的責任,不能說是犧牲,如說我們是汽車,就要發揮貨暢其流的功能,而便民利國,若是載運歹徒,害莫大焉!也就是說,我們是以弘法利生為己任,如果仗佛威光,邪命自活(算命、捉妖、經商看相、占卜吉凶)這樣不僅害了別人,也毀了自己。依教奉行,護持正法,才是如來的子孫。

 

我的婆婆待我很刻簿,無論怎樣順從,總是不討好,師父有什麼辦法使她對我好一點?

 

六親眷屬,都是由宿世業力所成,絕不是偶然的。地藏經業感品說:「若遇惡口者,說眷屬鬥諍報;若遇前後父母惡毒者,說返生鞭韃現受報。」可能過去生中你虐待了她,現在就來受報,這是很可能的事。不管怎樣,你把做媳婦的責任盡到就行,何必計較那些?你只知道媳婦不好做,其實婆婆也很難當。

 

每個人由於宿世業力、教育程度和生活環境不同,所以做事的觀點就不一樣,有了歧見,就有是非,無論如何,你是媳婦,必須孝順公婆,勤勞家務,敦親睦鄰,節儉樸實,相夫盡禮,教子有方,尊重自己的人格,不說他人長短。萬一遇有不如意的地方,也不能拉長著面孔,「猴子不吃人,樣子難看」,這樣會引起許多不必要的誤會。以上各點如能切實做到,不但現在是個好媳婦,將來也是個好婆婆。

 

古今婆媳處不好的多得很,原因就是自私。有的說我從前當媳婦好苦啊!現在對你們這樣寬厚,還不知足?像這種觀念,不合時宜。好比說,她過去燒柴火煮飯,現在用電鍋,不要媳婦上山砍柴,這是時代進步了,那裡是寬厚?有的瞋恨心重,認為以前受了多少苦,熬了幾十年,才上階有缺,當了婆婆,如果不好好的威風一下,太吃虧了。還有一種人,對自己的女兒好得很,有好吃的媳婦別想,有難做的女兒沒分。這也構成婆媳不和的原因之一。假若她能這樣想,我的媳婦是別人的女兒,我的女兒是人家的媳婦,人家虐待她,我心裡會難過,我虐待媳婦,別人也傷心。所以說,不管家庭環境好壞,待遇一定要平等,這樣彼此間的感情就融洽了。

 

現在有些年輕的媳婦也太不像話,因為有的在娘家懶慣了,好的不懂,壞的都會。出去打扮的像活妖精,回家就是夜叉婆,也難怪婆婆生氣。要想婆媳處得好,雙方必須拿出愛心來,倘能相信因果,持齋念佛,保證會使家庭幸福,生活美滿。

 

佛教的理想,是希望大家都成佛,如果都是佛,有什麼意思?

 

儒家的思想,最終目的是「止於至善」,三民主義的最高理想是「世界大同」。現以所問的方法來請教你,如果真的能「止於至善」和「世界大同」了,是不是沒有意思?以你的職責來說,是負責學生的管教,目的是希望每個人都是好學生,事實不然,合乎標準的並不多,究其原因,可能是說大家都成了好學生,那就沒有事做,因此該管的不管;該教的不教是不是?

 

所謂止於至善,必有下善中善和上善之別。下善是上善的方便,上善是下善的究竟。下善是老吾老,幼吾幼,只知自利,而不利他。中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自他兩利,推己及人。倘能「愛屋及烏,民胞物與」才是上善。大同之治的社會局面,是充滿了仁愛的,沒有仇恨,自然就沒有戰爭,那時候不僅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且能「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人人衣食豐足,養生送死無憾,當然就道不拾遺,夜不閉戶,那不是很好嗎?如說大家都成了佛,那有什麼意思?等於是說「止於至善」和「世界大同」了以後,會造成警察失業,法官改行的社會問題一樣的不智!

 

一般人是以認識「神」和「物」的眼光,來認識佛和佛土,當然免不了會產生種種疑惑,現在用儒家的話加以補充說明,佛的人格是至善的至善,佛的國土是大同的大同。因為佛是惡盡善滿,福慧俱足,不生不滅,大慈大悲的聖人,故稱為至善的至善!佛的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所以說是大同的大同!

 

佛教的目的,積極的是淨化人心,建立人間淨土,如果人人都能依教行持,思想就不會貪瞋痴,行為那會殺盜淫妄,這樣不僅是家庭和樂,社會安定,國家自然富強了。所謂「人成佛成」,只要人格圓滿無缺,又能立志學佛,大家自由自在的生活著,多麼好呢!如說都成了佛有什麼意思,等於是說都是好人有什麼意思的道理一樣。作如是答,屬於戲論,究何所事,賢者決之。

 

這次做生意被一位老朋友騙了,現在生活成問題,怎麼辦?

 

依世間法來說,是交友不慎之所致,依佛法的解釋,可能你前生騙了他,事已至此,煩惱也沒有用,只有逆來順受,重整旗鼓,才是辦法。以你的品德和能力來說,還是很有前途的,不要洩氣,錢是人賺來的,只要身心健康,我想很快就可以恢復過來。既然是老朋友,其中必有原因,不然,他怎不騙別人,你怎麼願意合夥?

 

現在的社會很複雜,真教人難以應付,不但是朋友不可靠,就是父子也不保險。雖然如此,好人總比壞人多,這就要看各人的因緣。交朋友最重要的條件是品德,所謂「立賢無方」,不必分別是那裡人,因為好人壞人,到處都有,不能說那裡光出好人’那裡光出壞人。我認為把利害關係看淡些,所交的朋友比較可靠,若以「毋友不如己者」作標準,那就不合潮流,假使每個人都這樣想,保證誰也找不到朋友了。

 

凡有詐騙、不道德行為的人,都是由不相信因果造成的,最後絕沒有好下場。這種例子很多,難以說盡。我曾見過幾個人,利用權勢,弄來些臭錢,然後去開農場,買汽車,一個在高雄開餐廳,認為今後的享受可以高枕無憂,樂享天年。事實不然,在很短的時間內,「強盜遇上賊」,都教別人騙光了,現在沒有權勢,如同喪家之犬,到處鑽營,也沒人理會。這是他們應得的報應,誰也不願同情。這是貪取不義之財的實證,希望作惡者引以為鑑,人與人之間,自然會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糾紛,社會也就安定了。

 

宇宙萬有是否有個主宰作善巧的安排?不然,怎會那麼規律?阿彌陀佛是極樂世界的主宰嗎?

 

宇宙的主宰是有;不過不是神,而是心(識心),也可說是業力。請問某殺人犯,被判處死刑,你說是誰主宰的?

 

客:是法官。

 

僧:我說不是,如果他不犯罪,法官敢判嗎?他為什麼要殺人?是因為他想達到某種程度的欲望而受到阻礙時,才下此毒手,假若他不作無理的貪求,就不會做這種害人害己愚痴的事來。殺人是因,判刑是果,所以說他被判處死刑的主宰不是法官,而是他自己。再請問你寫信給我,是誰主宰的?

 

客:因為看見法師寫的這本書,就想通信。

 

僧:這樣說,書是通信的主宰,其實不然,書只是構成通信的助緣,因為也有人看了書而未通信的。再以皮鞋店的老闆來說,他應該是皮鞋的主宰。你的皮鞋壞了(),為了要去看朋友(),於是就去買,他很自然的給你一雙試穿一下,如果他是主宰,那麼他給那一雙你就應該接受那一雙才對。事實不然,鞋的大小、顏色、式樣、品質和價格,你都有選擇的必要。這麼說,你是主宰啊!?不對,你雖然選好了,如果他標價一千元,你只有八百,還是不行,必須雙方協調好了,才能成為交易。由此可知,是互為因緣,互為主宰的。由於雙方分別其利害關係而作最後的決定,即是所謂善巧的安排。

 

程子說:「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所謂「無獨」是「因」,「有對」是「緣」,「自然而然」,即是諸緣和合而生萬物,故曰「非有安排也」。如說有,試問能安排萬物者是誰安排的?

 

一般人認為阿彌陀佛是極樂世界的主宰,表面看來是對的,其實只對一半,因為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緣十方世界受苦的眾生而產生的,好比「防颱中心」,沒有災民,就用不著成立了,至於能去與否,佛也不能完全作主。當然佛是希望大家都去,但是有的不願去,佛也沒有辦法。所以說,能不能去極樂世界,完全操之在我,只要能依教修行,一定可以達到目的。

 

人死後到那裡去了?是否還是變人?投生怎麼投法?

 

現在我還沒有死過,不知道死後究竟去那裡?但我十分的相信隨業受報的道理,非常正確。現以就業的學生來說,是根據他們在校學什麼就幹什麼,這不就是隨業受報嗎?要知道我們每個眾生,他生平一切的善惡思想行為,等於學生在校所修習的課程一樣,學生是學以致用,那麼人死了是隨業受報。

 

至於死後是不是還能變人,那要看造的是什麼因,如果殺盜淫妄,無所不為,死後還想變人,那是萬不可能的!好比貪污判刑的公職人員,出獄後是不能恢復原職的。其實要想來生變人也並不難,只要受持五戒,堅固不犯,就能達到目的,你若對學佛有興趣,希望發心念佛,求願往生,做個蓮池海會人,比這裡好得太多。

 

談到投生怎麼投法,雖然有證據,但一般人迷信科學,總認為不可能,所以不說。現以我們日常生活動態來說明一下,但願能舉一反三,依理推斷,對這問題也許可以解決。

 

我們把工廠當作社會,上班比今生,放假當死後,若問放假他們到那裡去了?我說是隨業受報去了。好比歡喜讀書的人就去(投生)圖書館,愛看電影的就進電影院,對球類有興趣的就去球場,也有遊山玩水的,……這種種不同的活動,都是隨著每個人的思想行為而成就的。假如去圖書館的人,對讀書的興趣不減,下次放假他還會到圖書館去(變人),否則,就會跟著第二興趣去了。

 

客:這樣解釋是很有道理,思想確實重要。本來我今天應該去看朋友,但是為了這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所以就來這裡。

 

僧:眾生善惡的思想行為很多,而惡業更是多得難以計算,但死後當然不能在各處同時受生,必須按善惡業力的輕重,逐次償報。你今天原定看朋友,但覺得解決這個問題比看朋友更重要,所以就到這裡來了。由此可知,心能造業,也能持業,因此佛說「回頭是岸」和「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和這道理一樣,只要誠心向善,必得善報。但是不能說,我先去玩個痛快,以後再修好了。假若所造的惡業超過善業,那還是要先受惡報的,希望不要冒這個險,一失足成千古恨,回過頭來,又不知是以何面目,來見江東父老!

 

佛教講慈悲戒殺,植物也有生命,何以不戒?

 

心佛眾生,本無差別,迷之為三,悟之則一;即一即三,非三非一。

 

客:既無差別,何須修證。

 

僧:修乃修其未斷之惑,證即證其已悟之真。佛教戒殺,源於同體大悲。佛與眾生,相雖有殊,體則不異。現以我們的身體來解釋同體。所謂「我」,是由五官四肢……組合而成,若以五官四肢等物喻為眾生,則我即等於佛,無論任何人,絕不無故的傷害自己身體任何一部分。大家倘能作如是觀,保證不會造殺業了。

 

三國時候的魏文帝要殺他的弟弟,命他七步成詩,否則,即殺之。他弟弟說:「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因此使他的皇帝哥哥,悟及同體之理,得免於死。如明此義,就知道佛教戒殺的道理了。

 

至於植物也有生命,佛並不是不知道,否則,怎會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但是為了教化的方便,不得不把宇宙萬有分為有情和無情兩類。動物因有運行和情識的功能,故稱有情,植物則否,乃稱無情。這是依萬有的現象作權巧的劃分,但體性無二無別。請看易經繫辭說:「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剛柔相推(因緣和合),而生變化(萬有)。」這也是說明從體起用的道理。

 

客:這樣說,殺害有情眾生固然不對,但砍伐草木也不合理,素食葷食也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僧:關尹子說:「天地萬物,無一物是吾之物,物非我物,不得不應(),我非我我,不得不養。」儒說:「食色性也。」由此可見,眾生的色身,需要飲食物質才能生存,是自然的。以人來說,肉食固然可以充飢,但吃葉菜也不會餓死,論營養還比肉類好。要吃肉是人為的。不戒砍伐草木,是「賢賢易色」的辦法,既不影響人們生命的安全,又能維護畜類生存的權益,達到修行的目的。

 

你讀過孟子沒?齊宣王不是說:「何可廢也(不吃),以羊易之(素食)。」教人素食雖然與羊易之目的不同,但理卻很相似。同時我們只要能依教修行,等到有了定功以後,食量就會逐漸減少,或者完全不吃,也不致於餓死。到那時是以法喜禪悅為食,好像停止不用的汽車,不必加油了。

 

客:我相信有情眾生,依教修行,必能成佛,無情眾生有無佛性?能成佛否?

 

僧:以前我不信無情有佛性之說,後來才深信不疑。如果無情沒有佛性,生公說法頑石怎會點頭?以前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弟子們思佛心切,就用栴檀雕了一尊佛像,以資景仰,後來佛回來的時候,像亦出迎,佛即為像授記,這就證明無情不僅有佛性,而且也能成佛。關於草木成佛,天台宗已有詳細說明,密宗亦有非情成佛之說。論理,宇宙萬有,都有佛性,論事,情與無情,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怎奈個中的道理太微妙,一般人難以體會,但願努力如法修行,時間久了,相信比我了解的更具體些。

 

學佛以來,待人接物更加小心,總不免有些無謂的是非,怎麼辦?

 

在這世界上,不被別人說是非的人很難得;不說別人是非的人更難得。對付辦法就是「忍」!別人告訴你的事不要信以為真,自己所見的,裝著沒看到,賢父說:「是非日有,不聽自然無。」最好還能這樣想:可能我過去生中造的口業太多,今生就來受報,隨他說好了,趁這機會正好磨練自己,將來債也還了,行也修了,豈不是一舉兩得?倘能如此,保證就坦然了。

 

一般人都是喜歡聽好聽的,其實別人說你好,你不是真好,因果不饒你,說好有什麼用?說你壞,你不是真壞,因果不找你,說壞也等於零。遇著這種事,千萬不能用以毒攻毒的辦法對付他,這樣是非將會更多。要想避免別人不說你的是非,首先自己就不能說別人的是非,更要管教子女不說是非,假使大家都能這樣做,以後就沒有是非了。

 

以前稱搬弄是非的女人為「長舌婦」,但有些男人的舌頭並不比某些女人的短,我看現在的女人很多都有職業,下班後又要忙於家務,空閒時間少,說是非的機會也少了。也許是現在教育普及,女性的知識水準提高了的關係,不願說人家的是非,這是好現象,希望以後永遠也聽不到「長舌婦」那種聲音,不管是個人或家庭,以及社會,定會減少很多無謂的是非和煩惱。

 

佛教對兩舌很重視,所以列為十惡之一。我們修行最重要的是使身、口、意三業清淨,將來才能超凡入聖,證無上道,否則,不管怎麼修,也是磨磚作鏡,徒費功夫!

 

客:法師開示的很有道理,但是想做到卻不容易。

 

僧:修就是要修難做的事,不然,你我早就成了佛。不要怕難,把「我」看淡些,就不會感到難了。

 

一貫道究竟是什麼教?

 

根據史料,它是由元朝白蓮教蛻化而成的邪教,為了適應環境,其教名有清水、八卦、一貫道等數十種,現在又改為寶光、發一等十八個組,既無公認教主,又無真實教義,所印的修身寶鑑,都是東拼西湊的,毫無系統,義理更談不上,雖然他們也供奉觀音、彌勒、孔子、關公,和呂純陽,說什麼「三教合一」,「五教同源」,曲解佛教的經典和史實,且以上天掛號,地府除名的謊言來誘騙世人,以致有些忠厚善良的人認為是佛教,而樂於參加。他表面上掛的是佛教招牌,其實別有用心,如認為我說的過分,請問凡是參加過一貫道的朋友們,有幾個知道所謂點傳師的真實姓名和住址?為了防止將來出了事,他就可以逍遙法外,讓別人倒楣。

 

客:我曾經參加過一貫道各種活動,那是因為看見他們供有觀音菩薩,才參加的,其實他們是供著「無極老母」,經過引保師介紹和多次調查,然後就宣誓:某某某,今天願求真理大道,性理真傳得道以後,誠心保守,真心懺悔,若有虛心假意,退縮不前,欺師滅祖,藐視前人,不遵佛(老母娘)規,洩露天機,匿道不現,不量力而行者,願受天譴,五雷轟身!」後來點傳師用手在兩眉間裝模作樣的點一下,就說得了道,他給我一本修身寶鑑,大意是說,這個大道,自古就有,以前是單傳獨授。現在是三期末劫,人心太壞,上天震怒,降下九九八十一種災難,但諸仙佛不忍,叩求明明上帝,拯救善男信女,上天開恩,普度三曹。你們的心腸好,才有緣求得天道。究竟你們得了什麼道?這道就是關、訣、竅三件寶貝,「點了玄關竅,閻王嚇一跳」,玄關是生性的門戶,無價之寶,將來死了也不會爛,訣就是○字真言,你們要誠心保守,上不傳父母,下不傳妻兒,也不可向別人說,若遇大難,你就默念,老母娘救命仙佛保佑,而逢凶化吉。印即是手印。這個老母娘是生天地萬物的主宰,世上千門萬教,都是奉上帝的命令傳授證明的,最後上帝要派明師降世,大辦收圓。上帝是我們生性的慈母,她是全知全能的,真正的博愛,我們是她嬌養的愛子,因為我們入世以來,受了氣稟所拘,迷昧了天良,失去本來面目,現在你得了道,我就可以為你們上天掛號,地府除名。

 

僧:請你慢點說,我把這一段略加說明。先說他們的老母娘是生天地萬物的主宰,上帝是他們生性慈母,他們是她嬌養的愛子,請問老母娘是誰生的?他們的父親姓甚名誰?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他們承認是她生的,沒有父親的孩子,不覺得難為情嗎?再說老母娘是生天地萬物的主宰,當然虎豹豺狼,毒蛇猛獸,也都是她主宰的,就算她有本事,全知全能,為什麼要生那些不利於她的愛子的東西?何不生些父慈子孝,三從四德的子女,更不該使他入世以後受氣稟所拘,物欲所蔽,迷昧天良,而失去本來面目。可見上帝是無知無能的,否則何致如此!既已得道,上不傳父母是不孝,不下傳妻兒是不慈(也許是恐怕他們受累),又不能向別人說是不忠(這是保密),這樣怎能說是博愛?要不是他們的仙佛還有點良心,叩求拯救,現在又不知他們受的是什麼罪!至於人心太壞,那是上樑不正,管教無方所造成的,她不自愧無能,反而降災洩憤,這種作法,太沒道理。至於點了玄關,死後不爛,古今有沒有一個可作證明的?

 

佛教對宇宙萬有,是以「一切唯心」,「緣生性空」的理論為基礎。我們這個世界,是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眾生的業力所成,人類在劫初是由光音天遷來的,人本來就是人,既非進化,亦非創造,而今人是前人的因緣而生。至於其他動植各物,也都是因緣而生的,如說萬物皆為上帝所造,那麼現在的飛機大炮,電視雷達……也是上帝造的嗎?如說是,凡是現在製造這些東西的人都是上帝,否則就該服從一切「唯心」和「緣生性空」的真理才對。

 

談到人心太壞,是由於不了解緣生性空的道理,而對一切事物認為實有,因此產生貪愛,求之不得,就瞋恨煩惱,而造作諸惡業,所謂「如是因生如是果」,有了惡因,當然就有惡果——災難。解決的辦法,必須明因果,信輪迴,更要止惡行善,否則光憑關、訣、印,是不能掛號抽名的。六十四年冬天,斗六有個點傳師騎摩托車被貨車壓死的實事,當然他點過玄關,也會念口訣,要是真的「點了玄關竅,閻王嚇一跳」,他就不該慘死輪下。因此我就說:「點了玄關竅,閻王照樣要」。這樣說,並不是我沒有慈悲心,而是可憐他的思想幼稚,死得冤枉!以佛法來說,人生的吉凶禍福,皆由眾生業力而成,老子說:「其施厚者其報美,其怨大者其禍深」,他們既不信佛說的因果之理,又不聽老子的話,自作聰明,妖言惑眾,以致害人害己。關於誓詞,其字不多,其心最毒,可憐那些忠厚老實的信徒們,首先貪圖掛號抽名的小利而樂於參加,以後又怕天譴雷電而不敢退出,只好任聽他們的擺布了。

 

客:他們吸收信徒很嚴格,完全以忠厚老誠的中少年男女為對象,首先作身家調查。品德欠佳,五官不正,老弱殘疾,以及流氓地痞,都不吸收。他們說我的心腸好,才夠資格參加。當時聽了這話,心裡也很歡喜。後來我問他們的教堂為什麼要設在樓上?他說:「現在是白陽時期,釋迦退位,彌勒掌盤,自六祖以後,道不在廟寺,道不在出家人,道在平民。我們的道法比出家人高,所以設在樓上。」再問修持方法,他說你記住關訣印就行,因此就不好意思再問其他。不過心裡在想,不對,這樣就能上天掛號,地府抽名?也就是所謂所求的真理大道,和性理真傳?再回想到誓詞,如果將來叫我從事非法活動而不去,也是匿道不現,退縮不前……,把他們不軌的言行,報告地方治安機關,也是不遵佛規,洩露天機嗎?同時他們活動多是利用夜間,鬼鬼祟祟地,把門窗關起來,所說的話鄙俗得很,後來由一位同學告訴我一些有關佛教的知識,又看了幾本佛書,這才知道上了當,所以立即退出,皈依三寶。

 

僧:因為你宿有善根,才發現他們是邪教,而及時脫離,我深深地為你祝賀。他們對老弱殘疾者不予吸收,因為他是以利用價值為出發點,這是值得重視的地方。至於流氓地痞,雖然言行不檢,但智能卻不比一般人差,他們利用不上,所以不敢收。其實這些人,假使能給適當的教化,還是可以使其改過自新,回頭是岸。老子說:「世之全才難得,自古皆然。工師之求棟樑,能不拘小節,故大材可得;人主之論臣佐,知屈寸而伸尺,則大賢可得矣。蓋人無十全,事無盡美,舍小取大,何功不成?舍短取長,何事不濟?」他對老弱殘疾,不予教化,那裡談得上博愛?

 

總之,宗教的責任,是勝殘去殺,止惡勸善的,好比醫生,對象應該是病人,不是健康者,醫生不管對任何病狀的病人,都應盡力施救,至於技術問題,又當別論。佛教是本著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真理,對事生(胎卵濕化)六道的眾生,都要依法普度,他們只為善良的中少年男女掛號抽名,就不難看出其用心。

 

談到自六祖以後,道不在寺廟:我們有經史可考,不足與辯,如說他們的道法比我們高,何不公開傳授?天機既不可洩露,他們的道法從何而來?信徒們所得的性理就是假傳;如說是真的,他們就洩露了天機,後果如何,毋須我說。

 

客:他們愚弄信徒,還有一個法寶,說是「真傳、真考、見真心」。所謂真傳,當然是關、印。真考的名堂可多呢!分天考——記載善惡;魔考——外來的毀謗;官考——訴訟和拘禁;奇考——破家蕩產;內考——疾病痛苦;外考——他人訕笑;逆考——妻離子散;還有顛倒考——事業失敗。所謂真心,就是不違背誓言。

 

僧:這樣說來,反正是要使信徒們永遠被他牽著鼻子走就是了。迷信一貫道的朋友們,你求道目的是為了什麼?願意接受那種真考嗎?若不願就得不到真道,願意罷,我相信你們誰也受不了那種無謂的折磨!告訴你,人生的吉凶禍福,完全是我們的心(思想)造的。好比說,你的思想言行沒有違反政府的法令,誰敢抓你?否則你的父母也保不了險。只要你能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用不著他給你掛號,否則他也抽不了名。

 

我們有宗教信仰自由,不管你信任何教,我沒有權利反對,但至誠的向你們建議,你願信任何教都可以,千萬不要受了一點妖言邪術的誘惑而迷信,不然,定會地府掛號,天堂抽名。

 

我這樣說,也許有人認為太武斷,其實是有經史資料和實事根據的文斷。假如你能冷靜的想一想其中的道理,就知道我是善意的勸導,而不是惡意的批評。總有一天你們會相信我說的不錯。

 

我很喜歡佛法,但看經書又覺得不習慣,是什麼原因?

 

對佛法生歡喜心,證明你善根深厚,看佛經不習慣的原因,可能你讀古書太少,對經文的辭句文法不易了解,也許是學佛的時節因緣未到,以致如此。最大的原因,可能你對科學知識吸收的比較多,但又不精,這就是所謂「所知障」,有了先入為主的觀念存在,對別的學問就會格格不入。

 

我常和初學佛的朋友們說:「學佛要客觀,最好是把已知的學識暫時放在一邊,學佛就比較容易。」這不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思想。好比你剛來的時候,我給你一杯五百西西的白開水(世法),又拿出一瓶果汁(佛法),你把白開水倒掉一百西西,只能接受一百西西果汁,若把開水全部倒掉,就能接受五百西西果汁的受用,不然,你受用的還是白開水。

 

這是就學佛的方法而言,並不是說其他的學問沒有用,你既然發心學佛,起初不妨看看普通的佛教刊物,多記點佛教術語,這樣,然後再讀經文就有趣了。

 

客:佛教何以分大乘小乘?

 

僧:如來演教,旨在度生,說大說小,應機而別。所謂「行遠自邇,登高自卑」,因此就可以說,小乘是大乘的方便;大乘是小乘的究竟。以教數學來說,老師說3*7=21,但愚笨的小朋友不懂其中的道理,為了達到教學的目的,必須把777=21的道理來補助說明,才能收到效果。

 

關於大小乘的區分,簡單的說,求佛果則為大乘,求阿羅漢辟支佛者為小乘;也就是說,自利而又利他則為大乘,只知自利而不利他,即是小乘。假若修大乘法而不發心廣度眾生,等於小乘;習小乘法,而能兼行六度,普利群生,也是大乘。曾經有人說:「法華方便品云:『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諸眾生說法,無有餘乘。』那裡有大乘小乘的區別?可是他不知道後面又說:『......是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諸佛以方便力,隨宜說三。』而安樂行品也說:『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佛智)。』由此可見,大小乘並不是後人劃分的。從經文中可以看出,為了因才施教,才隨宜說三。」

 

我們學佛,對佛所說的一切言教,均應尊重讚歎和奉行,根據各人的環境和智力,選擇比較方便的法門去修,倘能一門深入必可了脫生死,圓成佛道。

 

來源:www.book853.com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