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的人間佛教觀》說明
此篇論文之節略版《淨土法門的人間佛教觀對建設和諧世界的作用》,獲首屆「世界佛教論壇」精進獎,並作為優秀論文推薦刊登於中國佛教協會會刊《法音》二○○六年第四期。
今應眾蓮友之望,印行單冊流通,普願淨宗蓮侶,專稱佛名,奉行諸善,弘揚淨土法門,落實人間佛教,促進社會和諧。
淨土宗編輯部 敬啟
淨土法門的人間佛教觀
──和諧世界從心開始
一、人間佛教的提出
(一) 人生佛教
佛教本來是極重人生的,然而近代在有些人那裏,佛教似乎與人生並無什麼關聯,而淪落為徒具為死人、為鬼魂超度的形式,由此而招致一般社會大眾對佛教的誤解與詬病。太虛法師有鑒於此,提出「人生佛教」的主張,旨在對治「死、鬼的佛教」,建設合理的、道德的人生,即人乘踐行菩薩乘,而以進趨佛果為究竟目的。這就是人生佛教。
(二) 人間佛教
人生佛教的思想,振新除弊,因而受到佛教界有識人士的廣泛認同,並得到繼承和發展,形成今日兩岸佛教界共同倡舉的「人間佛教」思潮。
「人生佛教」、「人間佛教」,大同小異,而以人間佛教的提法更切近於時代。「人間」,即人世間、人類間、人與人之間;和「人生」相比,它不僅涵蓋了以人為本的特質,更突出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性、共通性,亦即強調群體利益,共同進步,共同繁榮。這對於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民與民之間、國與國之間,交往日益密切、緊不可分,而又紛爭四起、衝突頻頻的現代社會而言,尤其具有現實意義。
人生佛教,或以為:只關注人之生,不關心人之死;只關注短暫現生,而漠視永久未來。如是作排斥性的誤解,則有違人生佛教之本意。今言人間佛教,則是含融的。舉凡人世間一切個人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苦樂窮通,團體、民族、地區、國家間的合作交流、紛爭衝突,整個人類進步所依賴的共同福祉、發展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個人間、人之間、人類間、人世間之一切萬象,無不是人間佛教所關注的物件,無不當從佛教的立場給予指導。
人間佛教,是對佛教如何在現時代發展所作的應答,是佛教契理契機亙古命題的時代具體化。
人間佛教,不僅對現代有指導意義,對未來也同樣有指導意義。因為所謂的人間,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概念,並非限在某一時代,只要地球上人類間還存在,通通稱為人間;則所謂人間佛教,也必然地要求與時代同步共振。
二、人間佛教的含義
(一)名詞解釋
人間佛教,顧名思義,雙含「人間的」與「佛教的」兩重特性。
所謂人間性,是指以人為本,不離人間;生存於人間,發展於人間,服務於人間,化度於人間,利益於人間;而並非神異鬼怪的虛誕之說。
所謂佛教性,是指雖然存在於人間,但並不止於人間,而是以佛教解脫成佛為究極目的,也就是即人世間而保有佛教出世的特異本質;並非泯滅佛教出世解脫的本質,而成為順世媚俗的世間學說。
又,人間佛教蓋是指人類間可行之佛教,人人做得來,人人能夠解脫,人人能夠成佛的佛教。如果只是大菩薩做得來的,則只能稱為菩薩間佛教;唯有大阿羅漢才能做得來的,即稱為羅漢間佛教。如《法華經》藥王菩薩千二百歲燃身供佛之行,《維摩詰經》維摩詰居士「丈室容太虛,心淨國土淨」之行,雖皆是佛教,然只能為人間眾生所嚮往,非人間眾生切實可行者,自不可稱之為人間佛教。
佛教不只是人間的,今言人間佛教,乃是立於人間的立場,基於人間的視野,對佛教作切己、切近、切實的研究與實踐。
(二)辯證關係
人間是入世的,佛教是出世的,人間佛教即入世出世的辯證統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不廢世間事業,達成出世解脫。
人間是所化之機,佛教是能化之理,人間佛教即契理契機的辯證統一。若雖契佛教之理,而不契人間之機;或雖順人之俗情,而不合佛之真理,皆非人間佛教。
人間是凡俗的,佛教是神聖的,人間佛教即凡與聖的辯證統一。
人間是形式的,佛教是內容的,人間佛教即形式與內容的辯證統一。
人間是出發點,成佛是目的站,人間佛教即出發點與目的站的辯證統一。
(三) 舉例說明
比如慈善救濟之類的善行,無疑是人間的。有人認為,佛教團體、佛教寺院、佛教個人,從事社會慈善救濟事業,即為踐行人間佛教。這卻是不一定的。只有大菩提心中行諸世善,回向無上菩提,以求漸漸增進,最終圓成佛果;或者以願生心,回向淨土,以求往生佛國,速獲不退,才可以說是在踐行著人間佛教。如果不具菩提心、願生心,而只是出於一般的同情心、友善心,即使是出家僧人,佈施千萬億金,作廣大慈善事業,都只是一般的世善,而與佛教解脫毫無關涉,不能說為實踐人間佛教。《華嚴經》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三、淨土法門的人間佛教特質
(一) 淨土法門的佛教特質
本文所談淨土法門,特指彌陀淨土法門,也就是仰仗阿彌陀佛本願力,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的法門。
所謂佛教特質,即佛教特有的本質,具此即是佛教,無此即非佛教;淺近來說即出世解脫,究竟來說為圓滿成佛。
淨土法門,以往生彌陀淨土為目的;一旦往生,三界繫業從茲永斷,無上佛果自然圓成。故其佛教特質無容異議。不僅如此,在佛說一切法門,中國即有所謂大乘八宗法門中,論其佛教特質表現得最為鮮明、保存得最為完備,斷不致錯解附會者,唯是淨土法門,此說毫不為過。其他如禪宗法門之「自性清淨,本來是佛」,《華嚴經》之「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維摩詰經》之「心淨國土淨」等,往往被淺識的人誤解為:不用修行、不求解脫、不求成佛、不求往生,則成大錯特錯,毫無佛教氣可言了。
(二)淨土法門的人間特質
略分三重來說明,即:人間必需的特質、人間可行的特質、圓滿利益人間的特質。
1. 淨土法門為人間所必需
所謂人間所需,是指人類間任何人皆需要,只要人類間存在之任何時代皆需要。
人之一生,汲汲營營;人之每天,忙忙碌碌;千般思慮,萬般勞作。他根本的意願是為了什麼?他需要什麼?他求什麼?一句話——厭苦求樂!這是人的本能追求,每一個人都為了此,沒有一個人不是為了追求幸福、快樂,沒有一個人不是為了遠離不幸、痛苦。
淨土法門宣導求生極樂淨土,關於極樂之得名,及求生極樂之理由,《淨土三經》之《無量壽經》說:
無有三塗,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曰安樂。
又說:
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
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
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
橫截五惡道,惡道自然閉。
《阿彌陀經》說:
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觀無量壽經》說:
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
又,《往生論註》說:
經言: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剋念願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此是國土名字為佛事,安可思議!
「極樂」,又稱「安樂」。聞樂願生,剋念即生。由極樂之立名,就可知淨土法門是如何深切地關注人性最根本的意願。這種關注,超越種族,超越國家,超越階級,超越一切意識形態,乃至超越宗教,而為人人所需;亙古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如此。
人性本能,偏好極樂。這是淨土法門第一重人間特質。
2. 淨土法門人間可行
所謂人間可行,從個體來說,是指只要是人間眾生,就可行;又,從時代來說,只要人類間存在,就可行。
雖然為人間所需,但如果竟不能在人間實行的話,則也不具人間之特質。
比如來往交通自由,人間所需,但天上神仙來去自如的神通力,因為非人間可行,所以不具人間特質;而乘坐飛機即為人間特質之自由交通方式。
淨土法門,行法無量,大分為二,共、不共法。一、共法。通於世出世間的一切善行,只要回向求生淨土,即成為淨土的行法。最明顯的就是《觀無量壽經》,「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中,行定散二善(註1),即攝一切世出世善而成淨土之行。二、不共法。淨土法門特有不共的行法,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即如《無量壽經》說:「一向專念,無量壽佛。」《觀經》說:「持無量壽佛名。」《阿彌陀經》說:「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也就是說,只要人世間還有佛教出世善法的存在,如「發菩提心、讀誦大乘」等,淨土法門就是可行的, 因為回向此出世善即成為淨土之行故。乃至人世間雖已沒有佛教出世善法的存在,只要還有世間善法的存在,如「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等,淨土法門仍然是可行的,因為回向此世間善即成淨土之行故。乃至人世間佛法世法兩種善法都不可行時,淨土法門仍然是可行的,因為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環境因緣,無不可行故。《觀經》中,造作五逆十惡重罪,臨終地獄相現,一切世出世善皆不可行之人,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聲十聲,莊嚴往生極樂。《無量壽經》中,萬年之後,法滅之時,人民純惡無善,一切世出世善皆不存,唯稱南無阿彌陀佛,隨意所願,皆得往生。
探其因由,源於極樂教主阿彌陀佛,於因地為法藏菩薩之時,深達法性眾生性,舍難取易,舍劣取勝,建立弘誓:以六字洪名總攝萬德,令五濁凡愚有稱皆往。
佛教法門無量,還有哪一個法門,能如淨土法門這樣普遍、永久地存在於人間、教化於人間、利益於人間嗎?!
若如其它法門,聖智可行,凡愚不可行;上古可行,近世不可行;則其人間性,有限。淨土法門人間性,無限。
彌陀誓願,本為凡愚。這是淨土法門第二重人間特質。
3.淨土法門能究竟圓滿利益人間
人類由於自身的缺陷,不能保證它的需要及行為都是合理的、有益的,反而充斥著非理、有害的因素。就以厭苦求樂這種人人本具的意願來說,人類的文明進步本乎此,而人間的黑暗罪惡也本乎此。這是因為對於什麼是苦、什麼是樂,怎樣離苦、怎樣得樂,沒有正確的認識,缺乏有效的方法。或者為了一己、一家、一國之樂,而損害他人、他家、他國之樂;或者滿足現前短暫之樂,而損害將來長遠之樂。觀察現實人間存在的種種不平等現象、犯罪事實、危機衝突,亟需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多種努力,以導正人們的認識,規範人們的行為。佛教淨土法門就此早就作了徹底明瞭的揭示,並提供了根本可行的方法。
《阿彌陀經》說: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祗劫,故名阿彌陀。
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究竟徹底的安樂境界,以及達到如此安樂境界的方法,就在淨土法門旦暮口稱的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之中。
人類的一切痛苦不幸,皆根源於生死無明,而表現為無常流轉;人類的究竟幸福快樂,即是豁破無明——無量光,永超生死——無量壽。而達致此種境界的途徑,就是歸命阿彌陀(無量光、無量壽)佛,口稱彼佛名號。
淨土法門不僅為人間所需,人間可行,它還保證了這種需要及行為合於真理,於自於他,於國於民,於現在於未來,於今生於永劫都有著切實、圓滿、究竟的利益;而絲毫沒有自與他、現在與未來之間的利益衝突。
茲從自身、他人、家國世界,三方面來說明淨土法門的人間利益。
1. 淨土法門於自身的利益
廣說無量,束為二端,現世利益與當來利益。
現世利益十一:一、彌陀住頂。二、佛光護身。三、諸佛護念。四、菩薩相隨。五、冥眾護持。六、消除罪障。七、增長福慧。八、離諸厄難。九、能得壽康。十、將獲善終。十一、入正定聚。
當來利益有四:一、斷除輪迴。二、往生淨土。三、成就佛果。四、廣度眾生。
以上共十五種益。佛祖誠言,的的不虛;古今實事,明明見證。順便一說,有人以為淨土念佛,無益現世,那是大大的誤解。
2. 淨土法門於他人的利益
凡自身可得之利益,至誠念佛回向他人,他人亦皆可得之。廣說無量,略舉一二。如父母念佛,子女免難;子孫念佛,先亡超升等。
又,只要往生,就能成佛,成佛即能廣度眾生;自利利他,究竟圓滿。
3. 淨土法門於家、國、世界的利益
廣說無量,今反顯其要。小而家庭、團體,大而社會、國家,世間一切紛爭衝突,莫不因為利益相爭而起,也莫不因為我人的眼睛唯局在小小地球之上,思想唯限在短短的一生之間,所謂:「石火光中,一爭長短;蝸牛角上,一決雌雄。」如能行淨土念佛,慕十萬億程之黃金國土,願無量億劫之自在身心,則世間之財色五欲,避之唯恐不及,而當今世界纏繞人類最嚴重的核武、地區戰爭、能源危機、環境污染、恐怖、暴力、色情、毒品等問題,也都將消之於無形。
如《無量壽經》說:
佛所游履,國邑丘聚,靡不蒙化。
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
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
這是多麼令人嚮往啊!
淨土法門,人人可行,行之於自、他、家、國、世界,皆有圓滿實益。
機教相應,利益無窮。此是淨土法門第三重人間特質。
四、淨土法門的人間佛教使命
佛教在現時代如何發展?前人從諸經中汲取營養,從傳統中得到啟發,提出人間佛教的思想,並在現實中作出了積極的嘗試和有益的探索。
廣大淨土行人,倚法門之優勢,懷彌陀之慈悲,更應當有捨我其誰的擔當,視人間佛教為我本有之使命。
(一)歷史的定位
佛教向來注重契理契機的發展,佛教傳入中國,與中國的文化、傳統、國民性交融匯合,至隋唐時期終於綻開中國大乘八宗的燦爛之花,此後傳承相續,利益無邊眾生,無不曲順當時的時代、眾生。
迄宋以降,諸宗法門漸漸衰落,最後皆潛融於淨土法門之中,獨有淨土一門,巍然壯大,歷久彌新。如果從法門的佛教特質與人間特質兩方面來分析,諸宗法門與淨土法門,都是釋迦牟尼佛的一味真教,都是教導眾生出世解脫、究竟成佛,也就是說其佛教特質完全相同;但由於諸宗法門不如淨土法門普遍、持久地適應於任何時代、任何眾生,即因法門人間特質的差異性,導致最終出現「諸宗悉衰,淨土獨興」的局面。可見,法門的人間特質對於法門的興衰存亡是如何地重要!
歷史已經證明,唯淨土法門堪能普遍、持久地適應於任何人世間,那麼今天,隨順時代的步伐,而高揚人間佛教的精神,也就必然要由淨土法門來承擔了!
(二)現實的定位
雖然缺乏詳實的統計資料,但依筆者多年的觀察,具有了生死觀念的正信佛教徒當中,百分之九十幾以上都是求生極樂世界。
不論僧俗,日常修持,多回向極樂;
不論何宗,臨終助念,必唱誦彌陀。
乃至為自為他,以求消災免難,癒病健康,子孫賢孝,先亡超升者,要皆不離阿彌陀佛。
寺院叢林的圍牆,千篇一律地赫然寫著「南無阿彌陀佛」名號。
日常早晚課,一律少不了誦《阿彌陀經》,念阿彌陀佛。
師傳弟子,一定告以老實念佛。
各大寺院,必設念佛堂,必打念佛七。
各居士團體,清一色的念佛堂、念佛組。
佛教徒彼此見面,招呼、告別,必冠以「阿彌陀佛」。
小孩子見到僧人,必呼「阿彌陀佛」。
世人想到佛教,第一印象必是「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已經融入到現實人間的每一個角落,而貫穿於我人生死的每一個環節。民國時期的太虛法師說:一句阿彌陀佛,代表了整個中國佛教。
如果缺乏了淨土法門的滋養,如果沒有了淨土行人的參與,可以說,所謂的人間佛教將同無源之水,無根之木。
從如此現實出發,人間佛教的弘揚,也就必然地成為廣大淨土行人所要肩負的使命。
(三)比喻的說明
個人、世間,恰如密封的鍋爐。人類的貪瞋煩惱如熊熊不熄的爐火,世間法律、道德的維繫如鍋爐的外壁,人就是爐膽中的水。
現今時代,科技高速發展,一方面人的創造力得到極大發揮,另一方面種種物欲的貪求也日益膨脹,各種衝突危機日益加劇,良心約束日見削弱,道德價值日見淪喪。如同密封鍋爐,下面爐火越燒越烈,外層爐壁越見剝蝕,裏面開水沸騰,蒸氣壓力越來越大,整個鍋爐面臨著隨時爆炸的危險。現實所見,越來越多的人不堪巨大的壓力而自殺,整個世界像一個一點就著的火藥桶;情況正是如此啊!
有識之士,無不憂心於此。所以呼籲完善法律、提升道德、加強對話、尋求合作,這如同加固爐壁;開展文化娛樂、修身養性、陶冶情操,這如同向爐壁吹風敷冷,散熱降溫。這些在一定的範圍內雖然都有其效,但非根本解決之道。
若以佛教通途法門而言,能熄貪瞋之火,能契無生之證,則外火既熄,內水澄凝,了無壓力可得,自是解決的門徑。但現世凡夫,無人可行,則雖是一門,其門已閉。
佛教淨土法門叫人情厭娑婆,欣求極樂,如同爐底撤火,爐頂開孔,即雖貪瞋火未熄,智慧水未凝,而能迅速解壓,安樂無憂。
現世淨土行人,內心雖也沒有熄滅貪瞋的火焰,但由於他對貪瞋造成自身及他人、家國及世界種種痛苦不安,有深切的體認,所以他已經根本厭棄了,再也不願隨著個人的欲望而與自己、他人及周遭世界發生激烈的衝突,因為那樣只會令自他更加痛苦。從根本上來說,他對這個世界無所求,無所追逐,無所愛,也無所恨,好壞無所執取。他已經放下了,他的心已經平淡,已經清涼,他以安和的眼睛看著自己、看著他人、看著周遭世界,他想:我能為他人真正做點什麼呢?這就好像爐底之火移出爐外,溫暖他人。
淨土行人,他的心已經安住在十萬億國土之外的極樂淨土,在那裏獲得歇息,獲得安慰,獲得能量。他的眼也看向那裏,他已經不屬於這個世間,他不想佔有此世的一草一木,他是另一世界的人。好像即將調任遠方的人,已不屬此,他會真心地說:「曾經多多得罪大家,非常抱歉,請多多原諒!在我走之前,還能為各位做些什麼嗎?」行將就亡的人,想到一生傷害了許多人,他會覺得很慚愧,而起真實懺悔;想到一生得到那麼多人的好處,他會感到很過意不去,而生真心感謝。他要說:「我要去了!謝謝各位!並請原諒!祝福你們!」欲求淨土的人,就是以這樣感恩、慚謝、謙卑的心,對待周遭的一切。他的心和平不暴,慈悲有容,謙卑善讓,寂靜有喜。所有的煩熱苦惱、緊張壓力,通過「南無阿彌陀佛」的管孔,釋向廣大的淨土空間,在佛光的映照下,現為彩雲祥瑞,莊嚴無盡虛空。
阿彌陀佛淨土法門,對於人內心之緊張壓力,世間之一切危機衝突,正如密封鍋爐的減壓設置、安全閥。它把我們的心導向清淨莊嚴、光明和平的淨土,由此而舒緩此界的種種苦難,獲得究竟的安樂。
煩熱苦惱、紛爭衝突的人世間,需要慈悲清涼、和平莊嚴的佛教以安慰與拯濟。智慧光明、寂靜喜樂的佛教,本來就是為了破除人世間的迷暗,而施以永恆的安樂。
而這不正是淨土法門的使命嗎!
五、淨土法門的人間佛教實踐
淨土法門的人間佛教實踐,必須建立一個根本的認識,而針對現實,可有七項具體要求。
(一)一個根本認識是:
淨土法門以其本具的特質,法爾自然地即為究竟圓滿的人間佛教。大力弘揚淨土法門,即是根本落實人間佛教。
淨土法門,直暢如來出世度生之本懷,普契群生厭苦求樂之願求;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遍一切人無不可行,貫未來時無不得證;不廢世間產業,達成出世妙果;現世安穩利樂,未來永出輪迴;以決定往生心,行人間菩薩道;自他等益,世界同光。探其立教之源,考其弘傳之跡,在在顯示了其「人間所必需、人間可實行、人間有大利」的人間佛教特質。
我們只要把握淨土法門的真義,循著往聖前賢的足跡,在現實人間大力弘揚淨土法門,蔭熱惱世間以清涼慈雲,雨饑渴眾生以不死甘露,即雖不冠人間佛教之名,而為行人間佛教之實,是即為人間佛教之根本落實處。
(二)七項具體要求是:
一、建立以淨土法門為主導,諸宗法門為輔助,一音百合,共同推進人間佛教事業的格局。
二、加強「念佛圓滿現當二益(註2),淨土法門關注現實人生」的宣傳,導正人們關於淨土念佛「只求來生,無益現世」的誤解。
三、弘揚「現生業成」(註3)、「正定之業」(註4)的淨土教義,現生即可達成往生決定,不必等待臨終;導正人們關於淨土法門「往生必須臨終才能決定」的偏見。
四、刪繁就簡,舍難取易,弘揚「一向專稱」的淨土根本行,普契繁忙工商時代之群機,消除人們「必須勇猛精修,以求心無妄念,不然不能往生」的恐懼。
五、引導廣大淨土行人,以決定往生心,行世間菩薩行,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普結淨緣,同歸極樂。
六、引導世人,深信因果,敦守倫常,點滴諸善,回向極樂,究竟解脫,圓滿菩提。
七、普與世間一切政治的、法律的、哲學的、文化的、科學的、道德的、宗教的等善行力量合作,共同扶持人心向善、向淨,共挽劫運,共創未來。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人間佛教,從我做起。
知不能一時普及於世界,先求普及於一國;
知不能普及於一國,先求普及於一方;
知不能普及於一方,先求普及於一家;
又不能普及於一家,必先落實於自身。
由身而家,由家而國,潛轉劫運,默移世風。
從一至十,由十而百,輾轉勸化,利益無窮。
一人往生,一人不退;十人往生,十人成佛。成佛則遍九界機,攝十方界,無不自在;而不忘本處,回入娑婆,必以人間為先,因人道眾生最堪修持正法故。即以佛教化人間,將見人間佛教化;即五濁刹土,現七寶蓮池;偕九品善惡,入一真不退。是又何難!
偈曰:
當厭生死苦 當求生極樂
念佛必得生 人間真佛教
【註:】
1 定散二善。定心所修之善,與散心所修之善。一切世間的、佛教的善行,不出此二。善導《觀經疏》〈玄義分〉曰:「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回斯二行,求願往生也。」
2 現當二益。現世的利益,與當來的利益。
3 現生業成。現生之時,往生之業事已經成辦,不必等待臨終。曇鸞《往生論註》上曰:「言十念者,明業事成辦耳。」
4 正定之業。決定往生之業,行此行業,往生一定,毫無不定。善導《觀經疏》〈散善義〉云︰「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二○○六年一月十八日 於大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