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生命的密碼 -- 迷悟之間4-1
星雲法師

疏解鬱卒
  
  多年來的台灣社會,股票暴漲,股票暴跌。多少人成為暴發戶;多少人一夕之間身敗名裂,最後鬱卒而終。
  
  一場選舉,開票結果,幾家歡喜幾家愁!有的高官下台,神情鬱卒,有的革職辭退,也給自己多少的鬱卒。
  
  青年男女失戀,如喪考妣般的鬱卒;學子考試名落孫山,好像末日來臨一樣的鬱卒。求職不成,遇人不淑,遭友欺騙,臨事不明,給人倒閉,被人冤枉,都會感到無限的鬱卒。
  
  橫逆的人生,在各種的道路上,難免沒有困難挫折與崎嶇不平的鬱卒。一時的情緒必須要能化解,否則積壓日久,變成憂愁苦悶的鬱卒,這就非常嚴重了。所以有了挫折感,必須要「化悲憤為力量」;所謂「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從那裡跌倒,可以再從那裡站起來。
  
  楚漢之爭,劉邦經常戰敗失意,但他不為戰敗鬱卒,終於滅楚興漢;唐太宗因為戰功彪炳,受兄弟的壓制,但他不因此鬱卒,終於受眾大臣的擁護,玄武門兵變而成為一代雄主。
  
  謝安統領偏安南京的東晉,不因國弱兵少而鬱卒,終在淝水一戰而能起死回生;蔣中正三次下野,他不因此鬱卒,而在台灣復行視事,終於建設美麗的寶島。
  
  袁世凱希望稱帝,未能如願,鬱卒而亡;林彪不能獲得毛澤東最後的賞識,深感鬱卒,棄職逃亡,於蒙古墜機墜機炸身亡。一念私心起,八萬障門開,一時的鬱卒也會造成無法彌補的後果。
  
  日,總會遇到雲霧霜雪;月,終有陰風殘缺。人生也難免榮辱得失;一時的鬱卒,不要引為終身的失敗。
  
  你看,多少人死裡求生,多少人困中超脫。天無絕人之路,何必為一時的鬱卒而對前途感到灰心無望。
  
  周利槃陀伽因為愚笨,受到兄長的呵斥,他聽了佛陀的開示,把鬱卒變為發憤圖強,終於開悟得道;羅舁羅因為說謊,受到佛陀的嚴厲教訓,但他不因此鬱卒,反而更加的真實密行,終於成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
  
  道生大師不因被人排斥而鬱卒,他到南方熱心說法,終於感動頑石點頭;達摩祖師見梁武帝,彼此相談不契,他不因此鬱卒,而住錫少室峰面壁,終遇慧可東傳啟教,讓禪門一花五葉,繁榮不已。
  
  鬱卒可以帶給人窮途潦倒,一蹶不振;但也可以給人發憤圖強,藉機向上。鬱卒是一時的,千萬不能被鬱卒打倒喔!《人間福報》200116

生命的密碼
  
  生命的密碼,根據現在的科學家說,已經研究出來了,那就是「基因」!其實,生命的密碼──基因的另一個名詞──業力,佛陀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已經召告人間了。如果生命的密碼「基因」,只是說它像細胞,是一個單位的話,基因還不夠解釋生命,應該用「業力」來說,更為恰當。
  
  業,是身口意的行為,有善業、惡業、無記業。「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只要是身口意所造作的善惡業等,都會像電腦一樣,在業的倉庫裏有了儲存;「因緣會遇時,業報還自受」,等到善惡業的因緣成熟了,一切還得自作自受,這是因果業報不變的定律。
  
  「業力」,實在是佛陀一個偉大的發現。人,從過去的生命延續到今生,從今生的生命可以延續到來世,主要就是「業力」像一條繩索,它把生生世世的「分段生死」都連繫在一起,既不會散失,也不會缺少一點點。
  
  「生命不死」,就是因為有「業」的關係,像春去秋來,像秋涼轉為春暖;「一江春水向東流」,一切都是循環,都是輪迴。「有為法」什麼都可以毀壞,只有生命的密碼,永遠不壞,永遠存在。
  
  基因,只能說明個己生命體的因素,但佛教的業力,不但有個體的業,所謂「別業」,另外還有「共業」。例如,為什麼有的人同生在一個家庭裏?同生於一村,同生於一族?這都是「共業」;各方的人士同在一條船上,或同在一架飛機上失事了,有的人命喪黃泉,有的人大難不死,這就是「共業」中又有「別業」的不同。
  
  所以,科學家們發現了生命的密碼──基因,希望能再發展出生命共同體的基因──相互的關係。
  
  生命的密碼,由於基因的不同,於是發展出不同的生命體。吾人的業力會現行,會有果報,所謂「現報」、「生報」、「後報」。「現報」就如種子,春耕秋收;「生報」就是今年播種,明年收成;「後報」則是今年播種,多年以後才能收成。所謂「不是不報」,只是「時辰未到」而已。
  
  佛教的真理「因緣業報」,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是必然、永恆、平等的真理;科學家「基因」的發現,只是更明確的解釋了「業」的內容與功用,如此而已!
  
  《人間福報》200117


戰爭與和平
  
  戰爭是殘忍的,戰爭的破壞力造成國破家亡,人民流離失所、亡命傷身、妻離子散的悲劇,不勝枚舉。所以,人人希望和平、祈求和平;世界和平,人民安居樂業,這是長久以來舉世所共同追求的目標。
  
  但是,世界上戰爭也是不可避免的殘酷事實。戰爭有時肇因於強權侵略小國的領土,有時是因為種族歧視,有時則緣於政治利害,有時是為了伸張正義,維護公理,不得不採取「以戰止戰」的手段。
  
  和平,是人性光明的表現;戰爭,雖然足以摧毀各項文化建設,但是戰爭也促進了人間的文明,有功有過,實難一言以蔽之。
  
  世界的歷史,可以說就是一本戰爭史,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歐洲的各國互相殘殺,甚至十字軍東征,也都是死傷累累;近代亞洲的日俄戰爭、泰緬戰爭、中日戰爭,乃至中國從古以來,春秋戰國的群雄並起,繼而五胡之亂、三國糾紛等,翻開中華五千年的歷史,可以說都是一頁血淚染成的戰爭史。
  
  因為歷朝歷代的戰爭太久、太多了,所以可憐的人民莫不殷殷盼望長治久安的世界和平早日實現。現在海峽兩岸喊出「和平統一」的口號,實在是十二億人民的福音。
  
  西元二千年前的印度阿育王,和中國的秦始皇一樣,南征北討,所戰皆捷。很多的小國在戰敗之後,稱臣朝貢,雖然是四方順服,但阿育王出巡各國,所到之處,經過列隊歡迎的民眾,從百姓的目光中,都可看出他們充滿了仇恨。後來阿育王篤信佛法,實施仁政,改以佛法治國,以慈悲仁道化民,人民安居樂業,果然德風遠播,廣為人民愛戴尊崇。後來阿育王再一次巡視全國,夾道歡迎的百姓,一個個心悅誠服的高呼萬歲,歡欣鼓舞,這時阿育王才深深的感嘆說:「法,可以戰勝一切;唯有法的勝利,才是真正的勝利。」
  
  美國華盛頓曾說:「和平是大家所共同嚮往的,但是絕非喪失尊嚴的苟安,而是人人必須在平等的原則下,共存共榮。」此即是佛法所謂平等的精神、無我的雅量;唯有無私無我,自然可以戰勝自私的欲望,也才能真正達到自由、民主、和平的大同世界。
  
  《人間福報》200118


認識自己
  
  人,有兩個眼睛,可以看世間、看萬物、看他人,就是看不到自己。
  
  人,有一個分別的心識,他可以認識別人、認識事物、認識世界,就是不能認識自己。
  
  人,看得到別人的過失,沒有看到自己的缺點;看得到別人的貪欲,看不到自己的吝嗇;看得到別人的邪見,看不到自己的愚癡。
  
  人,可以認識世界、認識歷史、認識社會、認識親戚朋友,就是不能認識自己。
  
  人,如果攬鏡自照,在鏡子裡可以看到自己的五官臉孔,看得到自己的俊美醜陋,但卻看不到自己的內心。如果有一面鏡子,能夠照見自己的內心,可能心裡的貪瞋嫉妒、自私愁怨,必然是難看到了極點!
  
  人,有慈悲的人,有作惡的人,你自認自己是那一種人呢?人,有喜捨的人,有貪取的人,你覺得自己是那一種人呢?人,有的能包容別人,有的只能被人包容,你認為自己是那一種人呢?人,有捨己為人的人,也有損人利己的人,你自己又是屬於那一種人呢?
  
  人,要有禮義廉恥;人,要有信義和平;人,要有忠孝仁愛;人,要有慈悲喜捨,你都考查過自己了嗎?你都認識自己是否擁有這許多做人的條件了嗎?
  
  一個人要培養承擔重任的力量,首先要從自我認識、自我訓練做起,尤其不必諱言或逃避自己的短處缺點,能夠勇於面對自己的缺點,才能進步得快,才能自我成長。
  
  在佛門裡,經常被大家提起的一句話就是「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吾人真能確實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嗎?
  
  多少人每天忙於計較別人的得失成敗,指責別人的無德無學,卻忘了關心一下自己的起心動念。人,對於自己的理想、自己的責任、自己的使命,如果不能認識而庸碌一生,一事無成,豈不可惜!
  
  世間最大的悲哀就是不能認識自己,一個不能認識自己的人,往往昧於事實,昧於良知,因而障礙了自己的法身慧命。學佛,就是要開發自己的真心,摘下自己的面具,誠懇的剖析自己、認識自己。
  
  認識自己,是生命的一大課題,豈可輕而忽之!《人間福報》200119


過現未來
  
  人生,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廣義的過去,無量「阿僧祇劫」;廣義的未來,還是無量無數的「阿僧祇劫」;廣義的現在,從生到死。
  
  廣義的過去,我不知道那個時候的生生死死、所做所為,我只能「以古知今」;廣義的未來,禍福好壞,我現在無從得知,我也只有從「鑑古」而知「未來」。
  
  我現世的生命,也有過去、現在、未來。今日以前,就是我的「過去」;今日以後,就是我的「未來」。想到我今日以前,父母養我,老師教我,社會大眾給我的因緣,我一直在別人的恩惠中成長。雖然有時我也會想要何如回饋;然而對於過去養我、教我、育我的群體大眾,因為我的自私執著,沒有真誠懇切的去關懷他們,所以現在只有對過去深深的懺悔。
  
  從「現在」看我的「未來」,雖然對未來的一切茫然無知,但我當然也是希望在未來的田園裏,能廣播五彩繽紛的花果種子,讓我的生活不虞匱乏;在未來的田地上,我廣植福田的禾苗,能夠五穀豐收,使我的生活不致短缺。只是,我現在的福德資糧不夠,沒有力量在「八福田中」適時的播種。所以,由此看來,「過去」正影響著我的「現在」;「過去」的已無法奈何,「未來」我現在還可以補救,所以不得不掌握「現在」,預備「未來」。
  
  如何預備「未來」呢?
  
  第一、從現在開始,我要奉行不亂殺生、不亂偷盜、不亂邪淫,做好我身體的修行。
  
  第二、從現在開始,我不再惡口罵人、我不再兩舌挑撥、我不再綺語巧言、我不再妄語說謊,做好我口舌的修行。
  
  第三、從現在開始,我不貪欲而喜捨、我不瞋恨而慈悲、我不邪見而明理,做好我心意的修行。
  
  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只要我從現在開始「隨緣消舊業,切莫造新殃」;只要我「現在」好好的努力耕耘、播撒善美的種子,還怕「未來」沒有好的收成嗎?《人間福報》2001110


承受教誨
  
  中國古老的社會,人際之間的關係,比起現在文明的社會,要有「人和」多了!因為當初人與人之間,有一套應對的語言,彼此不容易鬥嘴、吵架。例如,見到面了,他就問:尊姓、大名、貴庚、仙鄉、尊翁、令堂、貴幹、勞駕、多承教誨、多蒙賜教……等,大家因為都是「以禮相對」,所以即使想要爭執、鬥嘴,也不容易啊!
  
  在今日的叢林寺院裏,來自於十方的衲子,也有一套叢林的用語,能使大家「口和無諍」的和平相處。例如:上下、法號、大名、令師、貴常住、禮座、接駕、法駕、告假、請開示、慚愧、晚學、大德、學人、不敢打擾、慈悲開示、慈悲原諒、您好威儀、您真親切、您很發心……等,儘管大家來自不同的地方,各有不同的性格,但是有了一套禮貌性的語言,彼此也就不容易起計較、不容易有爭執了。
  
  現代社會的青少年,之所以經常一言不和就相互爭執,甚至大打出手,問題就在於沒有一套「承受教誨」的語言,例如現在彼此見面了,都是:你叫什麼名字?你住在那裏?你算老幾?你幹什麼的?不可以動!你怎麼這樣說話……;因為都是質問的話多,因此一開始就針鋒相對、唇槍舌劍,當然後面的談話就可想而知了。
  
  「承受教誨」,就是美好的語言,就是無諍的內容,就是和諧的開始。在家庭裏,和父母經常都說:承蒙爸爸、媽媽給我的教誨;在學校裏:承蒙校長、老師的教誨;在社會上:承蒙長者、長官的教誨,多承朋友、同學、鄉親給我的教誨等等。因為你謙虛、你語言的客氣,有時即使本來是應該要教訓你的話,對方也會因為你的謙虛,反而多加讚美你了。
  
  一個人,學習講話,先要學習無諍的語言,例如:請、對不起、謝謝你、非常抱歉、非常慚愧、打擾你了、叨擾你了、感謝提拔、感謝給我學習的機會、我能為您服務什麼嗎?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客來了:歡迎歡迎;客去了:請再光臨;請吃飯:承蒙賞光;喝茶:請用;乃至初次見面:久仰大名、幸會幸會、多承關注、請多指教、豈敢豈敢、不吝指教等等。如果大家能夠經常把這些客氣、尊重的話語掛在嘴邊,人際之間必然會泯去許多無謂的計較,必然會消除許多煩人的糾葛。
  
  所謂「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一句好話,能縮短人我之間的距離;一句好話,能解決人我之間的紛爭,我們「何樂而不說」呢?《人間福報》2001111


人生無量壽
  
  有一個富翁過六十歲生日,請良寬禪師為他誦經祈壽。禪師問:「你要求多少歲壽呢?」信徒想了一想,說:「再求二十年吧!」禪師說:「你已經六十歲了,再過二十年,才八十歲而已,太少了吧!」「難道可以再增加嗎?那就一百歲吧!」良寬禪師說:「一百歲也只是增加四十年,也是很過就會過去的!」「難道可以求一百二十歲嗎?」「一百二十歲,也只不過是增加六十年;你已經有六十歲了,再增加六十年,也沒有什麼了不起!」富翁問:「那怎麼辦呢?」良寬禪師說:「那就求『無量壽』啊!」
  
  生命是不死的!人的軀體有生滅,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不死的生命,那就是我們的真如自性!
  
  平時也經常聽到有人說:「祝你長命百歲」,甚至說「願你活到一百二十歲。」
  
  活到一百二十歲真的好嗎?活到一百二十歲,你一百歲的兒子死了,八十歲的孫子也先你而去,所謂「白髮人送黑髮人」,你情何以堪?活到一百二十歲,吃不動,走不動,看不到,聽不清楚,有何樂趣可言?
  
  有人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也有人說:「人生七十才開始」。生命沒有「古來稀」,也沒有「剛開始」;生命是「無始無終」的。
  
  一個年輕人問一個白髮蒼蒼的老者幾歲?老者回答:「四歲!」青年認為老者信口胡謅,是在跟他開玩笑。老者說:「實在是因為我過去的日子都是盲目的生活,直到這四年來我才知道,原來人生的意義是在於服務奉獻、為人利眾;因為只有這四年的生命才真正活得有意義,所以我說只有四歲!」
  
  人的生命,這一期過了,還有下一期,甚至有無限期的生命;正如花果萎謝了,只要留下種子,就會有第二期的生命、第三期的生命,乃至無量無限期的生命。
  
  人的軀體是有為法,是有生有滅的;但是生命、心靈是無為法,可以無量壽。
  
  「無量壽」是阿彌陀佛的名號;阿彌陀佛不但「無量壽」,又叫「無量光」。無量壽是超越了時間;無量光是超越了空間。
  
  如果我們能把我們的精神、智慧、貢獻,都流入到無限的時空中,我們不就是「無量壽」了嗎?《人間福報》2001112


讀書的樂趣
  
  「春日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蟲冬有雪,收拾書包好過新。」這是沒有體會出讀書樂趣的人最佳的寫照。
  
  讀書雖可神遊古今,樂趣無窮,但是世間上確實有不少人不懂得享受讀書的樂趣。例如:
  
  一、官高權大,春風得意的人,他不容易體會讀書的樂趣。
  
  二、富貴榮華,耽於吃喝玩樂的人,那有閒情讀書?
  
  三、俊男美女,以亮麗的外表吸引人,他那裏注意內涵?所以不想讀書。
  
  四、聲音大的人,也不喜歡讀書。
  
  五、沒有讀書的同好,或者為生活忙碌的人;尤其好狡辯的人,一派歪理,強詞執著,不肯吸收正常的知識,這些人都難以體會讀書的樂趣。
  
  一般人求學的心態,大抵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小學生讀書,只是為了應付考試;中學生讀書,大都是為了通過聯考的關卡;大學生讀書,只為了不想被教授「當」掉。世間上唯有知道讀書樂趣的人,才肯每日與書為伍,體會「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哲理。
  
  讀書的樂趣樂無窮!有的人讀地理名勝,可以遨遊天下;有的人讀歷史典故,可以和古人接心神交。有的人愛好文學,春花秋月,情境義理,妙味無窮;有的人喜歡理工,一個細胞,一粒分子,他也可以從中找出另外的一番天地。
  
  讀書,書中所表達的思想、智慧、感情、經驗,可能是別人畢生的體驗,而我們在短短的時間內,不勞而獲,豈不是無限的快樂嗎?如果不肯讀書,無異放棄了世界上最可貴的財富。
  
  一個人如果不能不斷的讀書,吸收新知識,好比存在銀行的存款,只有支出,沒有收入,勢必收支不平衡,將會形成嚴重的虧空狀態,等到資本耗盡,人生也就停擺了。
  
  古云:「活到老,學到老」;從古至今,多少的偉人莫不是經由讀書而踏上成功之路?懸樑刺股的蘇秦、鑿壁偷光的匡衡、藏火苦讀的祖瑩、廣涉書海的曹雪芹、自學成才的王雲五,他們鍥而不捨的求學精神,在在皆為後人樹立了良好的楷模。我們何不起而效法,一起來體會讀書的樂趣呢!《人間福報》2001113


選對象的缺點
  
  一般人結婚找對象,因為另一半是要相伴終生,所以都要選優點,不要缺點;交朋友,也是要選優點,不要缺點。我們選學校,一樣要選名校,不要選三流的學校;我們選職業,也是要選待遇好,比較清閒的工作,不要選待遇差而忙碌的工作。
  
  其實,選優點的不一定是好,缺點也不一定不好。例如即以娶妻來說,晉朝的許允,經媒妁之言娶得一房妻子。當洞房之夜,初見新婦,一看面容醜陋,甚為不悅,乃問妻曰:「女子應有四德,所謂婦德、婦容、婦言、婦工,請問你有幾德?」
  
  新婦曰:「四德之中,我具備三德,唯少婦容而已!」
  
  許允不悅,新婦反問他:「君子有百行,你具備幾行?」
  
  許允說:「我百行皆備。」
  
  新婦譏嘲道:「君子百行,以德為先;你今日見我,好色比好德過之,竟然還說百行具備。」
  
  許允聽了新婦的當頭棒喝,自覺羞慚,後來二人恩愛有加,白頭偕老。
  
  選擇優點的,固然人人說好,缺點能有改進的機會,可能缺點也是優點,所謂「危機就是轉機」,不是很明白的召告我們了嗎?
  
  商場上,公司倒閉了;但是如果商品為市場所需要,只要加以改進經營不善的缺點,仍大有可為。一件事,儘管缺陷很多,如果遇到有為之人,加以改進,更容易建功立業;例如諸葛孔明「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不是反而成就了鼎立局勢的功業嗎?
  
  現在有一些開明的工商企業團體,喜歡任用殘障人士,因為殘障人士自知缺陷,所以對工作更加專心專志、求好求全;如此一來,缺點不是反而成為優點了嗎?
  
  世間上,個人有個人的缺點,團體有團體的缺點,社會有社會的缺點,甚至國家有國家的缺點;天下沒有人和事是沒有缺點的,廢物都可以利用,缺點有什麼不能改進的呢?
  
  如果一個人懶惰懈怠是他的缺點,你給他鼓勵,讓他知道奮發有為的結果;則原本是缺點的,還是可以成為優點。
  
  鳳梨、柿子尚未成熟之前,酸澀無比;經過陽光和風的吹拂,它也會變得甜美可口。所以吾人選優點,但不要太過排斥缺點,因為缺點也是可以改正的呀!
  
  《人間福報》2001114


人生的高速路
  
  世界上進步的國家都建有多條高速公路,台灣的高速公路更是平坦美麗。
  
  很多人都走過高速公路,知道高速公路行車快速、安全,左右的風景美麗,但很少人知道,高速公路上有很多的常識。例如:北上和南下道路中間的「安全島」上,種了各式各樣的花樹,稱為「分向綠地」;在路的兩邊,都設有「護欄」,以及「路樹」、「路障」、「路燈」等設備。在同方向的路面上,二線、三線、四線道之間有「路眼」,另有「路肩」、「戰備車道」、「天橋」、「消音板」、「超速照相監視器」、「電話站」、「電子看板」,以及「收費站」、「交流道」、「休息站」等。尤其沿途還有很多的「標誌」,諸如:路名、地名、公里數,以及限速標誌等各種駕駛人應遵守的交通規則。
  
  人生,就像一條高速路,你行駛在高速路上,跟不同方向的人彼此之間要有「分向綠地」,以策安全;你要遵守標誌指示的路規,還要小心地上的「路眼」,這就是告訴你,你應該走的道路是什麼?尤其不可侵犯別人的「地界」;你還必須防備「超速照相機」,如果你超速、違規,就會留下記錄。
  
  此外,「戰備車道」不可通行,「路肩」不可行駛;當休息時,也有「休息站」給你停靠、加油,如果你不依循安全規則,肆意違規,正如一個人不守法,一旦發生危險,可能後果就會更加嚴重。
  
  高速公路上,保持距離尤其重要,當快則快,當慢則慢,就好像人生,何事優先?何事緩慢?都應該有個標準。
  
  經常行走高速公路的人,防備高速公路上的警車,都有特殊的經驗,例如「遇彎莫快車,逢橋須慢行;戰備車道旁,兩邊有警車。」
  
  總之,懂得高速公路上的行車規則,就等於懂得人生的前途何去何從一樣的重要。
  
  吾人在世間的人生高速公路上,當知:道德是人生的高速路,法律是人生的高速路,義理是人生的高速路,良知是人生的高速路;謙虛禮讓是路邊的風光,因果報應是前進的規則,穩住方向盤是駕駛的要領,安全回家是唯一的目標。
  
  吾人珍惜人生,就應該小心謹慎的行駛人生的高速路!《人間福報》2001115


將心比心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最重要的不是共享榮華富貴,不是同一思想同志,而是人與人之間要有一顆「將心比心」的互相體諒之心。
  
  夫妻結婚之後,朝夕相處,如果不能「將心比心」,相互體諒,如何維持親愛?父母子女居家,老少代溝,不靠「將心比心」,相互體諒,怎麼能安居樂業?社會上,士農工商、軍人公教、政客庶民,不能「將心比心」,怎麼能和諧相處?所以,人與人之間有了「將心比心」,有了彼此體諒,就能相互包容,就能相互尊重,就能相互愛惜;如此,體諒不是比榮華富貴、不是比思想同志更加美好嗎?
  
  在一個畜欄裏,養了豬仔、綿羊、乳牛。有一天,飼主打開畜欄,捉住了豬仔,豬仔奮力抵抗,大聲叫喊。一旁的綿羊、乳牛聽了很厭惡的斥責道:「主人也常常來捉我們,我們也沒有大呼小叫,我們都是柔順的服從主人,今天才捉你一次,為什麼就那麼抗拒、嚎叫呢?」
  
  豬仔聽了以後回答道:「牛羊呀,主人捉我和捉你們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呢!他捉你們,只是要你們的羊毛和乳汁,可是捉我,卻是要我的命呀!」
  
  由於立場不同,情況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不同的人很難了解對方的感受,所以人際之間的相處,不能「將心比心」,沒有體諒的關懷,則人間不會和樂!
  
  一個獵人,每日捕殺野獸,箭射刀殺,網捕茅刺,樂此不疲。後來有一天,他被山民所捉,火燒祭神,這時他才感受到面臨死亡的觳觫,才體會到死亡來臨的痛苦。
  
  所以,吾人對別人的失意、挫折、苦難、傷痛,不但不能漠不關心,尤其不能有「幸災樂禍」的心。所謂「眼看他人死,我心急如焚;不是傷他人,看看輪到我。」吾人應該要能「將心比心」,要有體諒別人的心,這才是人間的修行。
  
  有的子女年輕時不知道要孝順父母,及至自己做了父母,才感覺到需要兒女的孝順。所謂「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人不要凡事要到最後才懊悔不及,應該在平時就要「將心比心」的為別人設想。我們怕家禽飢餓,要餵牠餐飲;我們怕花草乾枯,要給予澆水;我們對於動植物都能有此體諒的心,為什麼對於同胞、家人、朋友,不能「將心比心」給予體諒呢?
  
  「將心比心」就是佛心;體諒的心就是佛心。佛心,就是慈悲,就是道德,就是善美;所謂「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不亦宜乎!《人間福報》2001116


金錢不是萬能
  
  一個人千辛萬苦的聚集了許多財富,當老病死亡來臨的時候,他望著倉庫裏的金銀財寶,慨嘆的說:金錢財寶呀!現在你們能幫助我不死嗎?所以,金錢可以買到很多的妻妾奴隸,但是不能買到身體不死。
  
  也有人說:
  
  金錢可以買到化妝用品,但是買不到高貴氣質;
  
  金錢可以買到美麗衣衫,但是買不到身形莊嚴;
  
  金錢可以買到珍饈美味,但是買不到食欲健康;
  
  金錢可以買到寬廣大床,但是買不到甜美睡眠;
  
  金錢可以買到高樓大廈,但是買不到崇高道德;
  
  金錢可以買到書報雜誌,但是買不到聰明知識;
  
  金錢可以買到器皿傢俱,但是買不到歡喜滿足;
  
  金錢可以買到酒肉朋友,但是買不到患難知交;
  
  金錢可以買到多數選票,但是買不到真正人心;
  
  金錢可以買到公司銀行,但是買不到般若智慧;
  
  金錢可以買到人呼萬歲,但是買不到合掌尊敬;
  
  金錢可以買到高官厚爵,但是買不到成聖成賢。
  
  我們看到多少富商巨賈,家財萬貫,一旦撒手離世的時候,留下多少金錢造孽,甚至留給兒孫爭財鬩牆。多少人為了金錢訴訟司法,多少人為了金錢反目成仇,所以金錢究竟是好呢?是壞呢?當然,金錢用之善處,可以成為淨財,用在非法,反而成為業障。所謂「法非善惡,善惡是法」;金錢本來並無所謂好壞,但吾人接觸運用得當與否,就有建功與造罪之別了!
  
  其實,世間上不應該只貪圖個人的財富,應該要創造共有的財富;天地日月、大地山河,都是我們共有的財富。為什麼我們不能學習日月天地,給予人間分享我們的財富呢?
  
  金錢之外,慈悲是我們的財富,般若是我們的財富,慚愧是我們的財富,感恩是我們的財富,信仰是我們的財富,道德是我們的財富。我們能把有形的財富和無形的財富,都能與人分享,那麼不管內財也好、外財也好,不論私財也好、公財也好,所有的財富就都能融和的共同運用了!《人間福報》2001117


歷史的鏡子
  
  戰國時代魏武侯主政的時候,有一天他很自豪的誇耀說:「魏國的江山不但美麗,而且有高山峻嶺為屏障,有江河險要為防備,國防非常的堅固。」但是有一大臣諫曰:「國家堅固與否?在於國君的德行,不在於山河的險要,例如,國君如果不修德,即使朝廷左右,也都是自己的敵人。」我們證之於歷史,當初苗氏一家,左面有洞庭湖的美景,右邊有鄱陽湖的浩瀚,可是不修身養德,大禹不就把苗滅了嗎?大禹的子孫夏桀,他的國土左有黃河、濟河二水,右有泰山、華山二嶺,伊闕在南,羊腸板道在北,但他不仁不義,終被商湯放逐。殷紂時,紂王的國家,左有孟門山,右有太行山,北有恒山,南有黃河,可以說山川險峻,但由於不得人心,傷德敗行,終為武王所殺。
  
  歷史上的人物,他們的成敗,就是我們的一面鏡子。歷史可以鑑往知來;往事不鑑,來事可悲。我們打開歷史,殷鑑不遠,都是我們記取的借鏡。
  
  曹操世稱梟雄,但是他善用人才,甚至「化仇為親」,他把袁紹的重臣陳琳引為己用;反觀袁紹器量狹窄,妒賢害能,不但不接受田豐的勸諫,反在兵敗後怒而殺害之。所以,歷史上的人物,器量大小,可以決定自己一生的成敗,甚至影響國家民族的命運。
  
  劉玄德大智若愚,善於韜光養晦,他在人前不急於表現,而且禮賢下士,故能從無到有;而楊修恃才傲物,鋒芒太露,最後終被曹操殺害。
  
  朱元璋曾說,漢武帝用張湯而政事衰;漢光武褒桌茂而王業盛。甚至他還知道唐太宗用房玄齡、杜如晦,則致斗米三錢,有夜不閉戶的太平盛世;唐玄宗用楊國忠、李林甫,則致安史之亂,幾乎亡國。但是朱元璋自己並未記取歷史的教訓,他不傳賢、不傳能,致使明初子孫爭權奪利,而致天下大亂,可以說為後世留下了一面足堪引以為戒的鏡子。
  
  我們從歷史上看,許多一時不得志的賢人,例如湯被囚於夏台,文王被困羑里;齊桓公奔逃於莒,晉文公亡命於翟,但由於他們能堅此百忍,不變志節,故能成就王業。而一些不忠不義之人,心性殘忍,作惡多端,我們看:「請君入甕」的來俊臣,不就是歷史的一面鏡子嗎?商鞅變法,太過嚴苛,最後「作法自斃」,這不就是歷史的鏡子嗎?「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為什麼後人不以這樣的歷史為殷鑑呢?「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為什麼今人不以這許多典故為借鏡呢?
  
  歷史的鏡子,隨時打開,殷鑑歷歷,豈能無懼乎!《人間福報》2001118


學會處眾
  
  世間上要學會的東西很多,學會處理家務,學會生活技能,學會各種語言等,尤其要學會「處眾」。
  
  人是社會的動物,不能離群而獨居;如果你不懂得群居,不懂得處眾,就很難在社會上生存、立足。
  
  「眾」,是由很多的不同所結合在一起。眾人裏面,有種種的差異,例如有性格的不同、有語言的不同、有生活習慣的不同、有各種文化背景的不同;因為有很多的不同,所以「處眾」就不那麼容易了。
  
  即以一個家庭而言,有年齡的差距、有性別的不同、有思想觀念的各異,所以要「一個鼻孔出氣」,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一個機關裏,有的人比較樂觀,有的人比較悲觀;有的人積極進取,有的人消極懈怠;有的人瞋心脾氣大,有的人溫和不亂發脾氣;有的人慳吝貪取,有的人喜好公益。在很多的不同裏面,我們要如何來處眾呢?
  
  處眾的第一個觀念,要建立平等心。因為社會上有許多的智愚賢不肖人等,如果我沒有平等心,就會被人認為我很勢利;太過於分別,最後就會失去了人緣。
  
  花園裏,儘管開放的花朵有黃色、有紅色、有紫色、有白色、有藍色等五顏六色的不同,但是在我看來,一樣都是花;因為都是花,所以要共同平等的存在,這不是很好嗎?
  
  處眾的第二個觀念,要有慈悲心。因為社會上的大眾,不一定人人都能合乎我的心、合乎我的意,甚至有很多還會違逆我的想法;如果我計較、討厭、排斥,那麼到了最後,不是你捨棄別人,而是別人捨棄你啊!
  
  處眾的第三點,要注意隨和心。社會上的人,如果你希望人人都能如我、同我,這是不可能的,只有用我去隨和他們;只要不是邪道,我都應該有一個隨喜隨緣的心。現在的人常講團結,但都是要別人來同我團結,而沒有想到我要去跟別人團結;隨和也是一樣,不是我要人家來隨和我,而是我要去隨和別人。
  
  學習處眾的第四點,要有結緣心。只要我肯跟別人結緣,例如我以歡喜跟你結緣、以物品跟你結緣、以好的語言跟你結緣、以助成跟你結緣;我讚美你,助成你,你會不接受我嗎?
  
  所以,平等心、慈悲心、隨和心、結緣心,都是處眾的方便;處眾學會了,處處有通路,處處都有助緣,人生何其美好呀!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人間福報》2001119


以疾病為良藥
  
  疾病與痛苦是分不開的,所謂「病痛」、「病苦」、「疾苦」。生病了,這是很不幸的經驗;然而凡人吃五穀長大,那有不生病的呢?所以「生老病死」,疾病是人生免不了的過程。
  
  佛陀說:學道的比丘要帶三分病,才知道要發道心。有時候健康的人不知道疾病的苦處,有一些疾病正可以給自己一些示警,給自己一些體驗。能夠知道「有病方知身是苦」,就容易體會世事無常,就會知道要發心、向道。由此看來,疾病固然要吃藥才能痊癒,然而事實上,疾病的本身就是人生的一帖良藥。
  
  早期台灣對肺結核還沒有研究出一套很有效的防治辦法;肺結核是一種傳染病,大家一談到肺病,無不恐懼不已。然而有醫師說,其實有百分之五的傳染,不但不可怕,反而能增加身體的抵抗力,增強身體的免疫力,所以有一點傳染,不但不是不好,反而有益於身體的健康。
  
  有了疾病,其實也不必恐懼,何妨「與病為友」!生病了,要找醫生治療,其實最好的醫師就是自己;自己要做自己的醫師,自己身體上的疾病,應該自己首先知道。當然,身體的構造複雜,有時還是免不了需要透過儀器的檢查,才能準確的知道病因。
  
  然而,佛教對於疾病,希望病患要能從「身不苦」,做到「心不苦」,這就要靠自己的信心和意志力。所謂「精神能克服一切」;真正的良藥是心力,心力才是疾病的最好良藥。
  
  此外,物理可以治療疾病;時間可以治療疾病;飲食可以治療疾病;運動可以治療疾病;修行也能治療疾病。
  
  病,一般人把它比做「魔」;病魔要來為難我們,我們如何才能不被病魔所打倒呢?首先我們要能不懼怕病魔,自己要對自己有信心。
  
  生病有時也不全然是身體上、生理上的疾病;有時疑心也會成病、妄心也會成病、執著也會成病、幻想也會成病。縱使有時候真的是身體的機能有了毛病,也不要病急亂投醫,不要聽信江湖郎中的話,更不能迷信偏方。有了疾病,除了要透過正當的中西醫治療,要相信醫師的話以外,也要相信自己;如果自己能夠成為自己的良醫、良藥,當然一切疾病也就無所畏懼了。《人間福報》2001120


人要有理想
  
  《佛光菜根譚》說:是一等根器的人,憑著崇高理想而行事;是二等根器的人,憑著常識經驗而工作;是三等根器的人,憑著自己需要而生活;是劣等根器的人,憑著損人利己而苟存。
  
  今日青年,大都缺少理想,缺乏抱負;因為無願、無熱、無心、無志,故而在工作上便會有無力感,這都是因為沒有理想之故。
  
  人,有了理想,工作就不會覺得辛苦;有了理想,吃虧也不會去計較;有了理想,困難都能克服;有了理想,生活中就會生起莫大的力量。所以,人要有理想,有理想就有志願、有理想就有抱負、有理想就有熱力、有理想就有成就。
  
  理想就是正當的希望!每一個人在一生中都有很多的希望;而崇高的理想,則是我們正當的希望。希望,可以引導我們走上正途;希望,可以指示我們達到目標。所謂「哀莫大於心死」,人生最悲哀的事,就是沒有希望;沒有希望的人生,前途一片灰色,黯淡無光。
  
  動物中,就算貓狗,也希望有美好的三餐;植物界,就算花草,也希望有朝露的滋潤;自詡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怎麼能沒有正當的希望,怎麼能沒有崇高的理想呢?
  
  人生有了理想,才有奮鬥的力量;沒有理想的人生,好比乾涸的泉水,就不會長養生機;沒有理想的人生,好比荒涼的沙漠,就無法孕育生命。有了理想,才有生機;有了理想,才有生命。
  
  登山者,所以能征服高山,因為這是他的理想;航海者,所以能夠征服海洋,因為這是他的希望。人類能夠登陸月球,因為他有探索虛空的願望;禪修行者能夠閉目冥思,只為了探索內心神密的世界。世界上多少偉大的事業,都是靠著理想和願望所產生的力量而能成就。
  
  世間上,有的人希望成聖成賢,有的人希望成佛作祖,有的人希望成為隱士,有的人希望成為英雄。總之,人類要有理想,生命才有光熱;人類要有理想,前途才有希望。有了理想,生命自然會有意義;有了理想,人生自然會有希望。理想使我們的生活充滿樂觀;有了理想,我們就能擁有一個自我的世界。《人間福報》 2001121


輪迴
  
  「五趣流轉,六道輪迴」,這是說明,生命不是只有一期就結束的。佛教講生命,不是從生到死,而是像時鐘,是圓型的;像車輪,是轉動的,故而有所謂的「三世輪迴」。
  
  生命有前世、有今生、有未來,所謂「前世今生,今生來世」,輪迴不停。
  
  楊柳枯了,會有再青的時候;花兒謝了,還有再開的時候。太陽西下了,明晨會再昇起,冬天到了,春天還會很遠嗎?像這樣的輪迴思想,多麼美麗,多麼真實,多麼光明的未來希望啊!
  
  人吃了青菜五穀,排泄成為肥料;肥料再滋潤草木,又供人所需。人餵食豬羊,豬羊又供人食用,彼此輪迴。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就是輪迴因果的思想。世界有成住壞空的輪轉,時間有春夏秋冬的更替,人生有生老病死的階段,這一切都是輪迴。
  
  輪迴是圓的,輪迴是希望。水被太陽蒸發為蒸氣,遇冷凝結致雨;花果枯萎成為種子,經過播種又再開花結果。一江春水向東流,流到那裏去呢?還是有再回來的時刻。
  
  富貴不過三代,帝王朝代很少超過千年的;所謂「眼看他人死,我心急如焚;不是傷他人,看看輪到我。」因為輪迴,知道有因果;因為輪迴,可以看出無常。
  
  火車的車輪輾轉不停,這是向前;輪船的輪機,不但向前,還可以左右。吾人因為起惑、造業、受苦;「惑業苦」的框框一直緊緊的束縛住人生。在這生死輪迴中流轉,雖不畏於滅亡,但終難免有輪迴之苦啊!
  
  輪迴可以有好的未來,可是也有不幸的降臨。例如現在的政黨輪替,家族的興亡,再再都是說明了現世的輪迴。世間上所謂「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都是各有前因莫羨人。
  
  輪迴是很可怕的,假如你懂得的話,全世界的人,那一個沒有做過我們的兄弟姊妹?如果你能透視「阿僧祇劫」,你必當相信,所謂「世間輪迴苦,孫子娶祖母;牛羊席上座,六親鍋裏煮。」
  
  輪迴,可不慎乎!《人間福報》2001122


最好的投資
  
  現代的社會,開一間工廠需要集合朋友投資,甚至辦一間學校,也要集眾投資。現代的財團法人、股份有限公司,都是投資的團體。因為個人的力量有限,不得不集眾力而能有所為;正如獨木難撐大廈,集眾人之力,人多好成事!
  
  投資就是將本求利,投資是希望由小而大、由大而多,所以關係企業,總是給人許多的羡慕。但是,真正的投資,眼光要遠,例如今年播種,明年才有收成;做了一件好事,要等多年以後才有回報。
  
  吾人不但在金錢上投資、事業上投資;在人情、信仰上,更要投資。有時投資一句好話、一臉笑容、一個點頭、一聲問好,將來可能會有不可思議的結果。
  
  國際佛光會推動的「三好運動」,就是一種投資。例如,關於身業的,做好事,當然會有好事的因果;關於口業的,說好話,當然會有說好話的因果;關於意業的,存好心,自然會有存好心的因果。所以,吾人不但是在金錢物質上投資,身口意也可以用來投資。
  
  佛教所謂的「廣結善緣」,就是最好的投資。世間上的事業,有的人合夥投資不數月,便拆夥倒閉了;因為他才播了種,即刻就想要有收成,這是缺乏投資的條件。也有的人一心想要賺取投資所得,因為過份貪求近利,結果往往反而虧損。有時候你不執著,無心無相的助人,卻能有大收獲,此即所謂「有心栽花花不活,無心插柳柳成蔭」。
  
  所以,急功好利不能投資,貪圖自私不能投資,失去眾意不能投資,不耐因緣不能投資。投資者,要護其因,護其緣,才能成其果也!投資如播種,投資如結緣;不播種、不結緣,那裏能有收穫呢?
  
  所謂投資,投者,要投其所好,要投時、投地、投緣;資者,是給予人的幫助。投資者,所投的一切如果都是對人有所幫助的事,則必然會有很好的結果,所以吾人不妨自問:我所投資的,都是對人有所幫助的嗎?如果你能用慈悲去投資,用結緣、用奉獻、用智慧、用勞力,用助人的因緣去投資,這就是最好的投資。
  
  所謂「種如是因,感如是果」;你投資最好的,自然也會獲得最好的結果,這是必然如是的因果道理!《人間福報》2001123


智慧的重要
  
  人生世間,不能不工作賺錢;要工作賺錢,才能生活。有的人用勞力賺錢,有的人用時間計薪;有的人出賣身體謀取所需,有的人靠語言賺錢營生。其實,最聰明的做法,是用智慧來賺錢。
  
  曾經有一個牙膏製造工廠,因為產品滯銷,公司營業受挫,負責人召告員工,如果有人獻出智慧的妙計,能使公司的營業額增加,就可獲得十萬元獎賞。有一個員工只提供了一句:「牙膏出口,放大一倍」,當下就輕易的獲得了十萬元獎金,而公司的營業也從此增加何止百倍、千倍。
  
  一條妙計,可以贏得一場戰爭;一個主意,可以振興一家工廠;一則良策,可以成就一番事業;一些智慧,可以反敗為勝,化險為夷。
  
  社會上,有的人一天的勞力所得只值一千、二千;有的人一個智慧的計策,可能價值百萬、千萬,智慧的價值,不言而喻。
  
  美國有一個植物園,每天吸引大批遊客。因為園大樹多,經常有人採摘花木,使園林受損。守門者就在園門上方,寫著一排告示:「如有檢舉偷盜花木者,獎賞美金二百元。」好奇的遊客問管理員:為何不按通常的習慣,寫成「凡偷盜花木者,罰款二百美元?」管理員不假思索的答道:「要是那麼寫,就只能靠我的兩隻眼睛辛苦的到處巡邏,而現在可能有幾百雙眼睛,幫我看管園中的花木呢!」這一則告示,真可以說是充滿了智慧的匠心獨運之作。
  
  佛教裏,有一個賣偈語的長者,他只記取一首四句偈,即價值十兩黃金。更有甚者,《金剛經》說,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其價值都比不過一句智慧的偈語。因為,財寶有用罄的時候,智慧的偈語則是生生世世,受用無窮。
  
  一個家庭裏,如果有人能講智慧的話,做智慧的事;用智慧就能去除人我的紛爭。在社會上,用智慧做人處事,自能減少許多無謂的麻煩和困擾。
  
  佛法說:有兩種人最具有智慧,一者不犯過,二者過而能改。另外,還有兩種人有智慧,一者會說讚美的話,二者會做巧妙的事。
  
  世間上有很多人因為無知、無明,所以有痛苦、有煩惱;智慧能夠引導我們人生的方向,幫助我們提昇自己,擴大自己。智慧的可貴,信有然也!
  
  《人間福報》2001124


勝利的條件
  
  勝利,多麼迷人的名詞!
  
  日本侵華,中國人八年抗戰,當取得最後勝利的時候,舉國狂歡;歐洲、美國軍隊在諾曼地登陸,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戰決定性的勝利,舉世重視。
  
  世界各國,追求自由民主,每次選舉,得票最高者的勝利歡呼,對照失敗者的落寞,給人感慨良多!舉世多少人嚐到勝利的果實,獲得獎章、獎牌的榮耀,這都是勝利的光輝所燃起的效果。
  
  世界上,有的人用金錢買到勝利,有的人用權勢取得勝利;有的人用武力刀槍達到勝利,有的人用美麗言辭獲得勝利;也有的人用欺騙的手段追逐勝利,乃至有的人用大眾輿論的力量希求勝利。但是也有人用慈悲、智慧、道德、人格、感動、忍耐等力量獲致最後的勝利。
  
  多年前,李登輝先生提出對大陸的政策要「戒急用忍」。但是在佛教裏,忍的意思不是消極、不是停頓,更不是退讓;佛教的忍,是力量、是承擔、是前進、是負責,是大仁大勇的動力。不知道李登輝先生的「戒急用忍」,是什麼「忍」的意義?
  
  一般人忍苦忍難、忍氣吞聲,固然是忍;但是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也是忍的精神。所謂忍者,就是犧牲自我,成就別人;所謂忍者,就是代眾生受苦,求取大眾的富樂和平。
  
  釋迦牟尼佛在本生修行時,身為長生童子,他以「實踐忍辱」為修行,終於取得國家最後的勝利;歌利王被「割截身體」時,無有瞋恨,因為他「無我」,故能勝利。
  
  忍,不是完全消極的讓步;忍,也是積極的為取得勝利所必然的犧牲。例如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忍辱偷生,就是為了努力復國也。忍辱可以負重;忍辱可以擔當責任,所以佛陀說:「若不能忍受侮辱、惡罵、毀謗、譏評,如飲甘露者,不能名為有力大人。」
  
  忍,最後必然能夠獲得勝利,但是所需的時間很長。現在時代不同了,所以「忍」固然是最大的力量,然而除了忍之外,還有慈悲、道德,都能取得勝利。
  
  尤其,現在是民主時代,掌握選民的力量,就能獲得勝利;平時讚美別人,讓步謙虛,為人解決問題,為人謀求福利,都能獲得真正的勝利。
  
  能夠具備勇敢的忍、勤進的忍、智慧的忍、擔當的忍,也是勝利的條件喔!
  
  《人間福報》2001125


凡事看兩面
  
  凡事都有兩面,一是「是」,一是「非」;一是「善」,一是「惡」。此外,所謂「好、壞」;「對、錯」;「加、減」;「有、無」等等,都有兩面。
  
  然而,看似有兩面,其實也沒有絕對的兩面;有時兩面都是好的,有時兩面都是壞的。甚至有時「是」的當中,還有一些「不是」;「不是」的當中,也有一些是「是」的。
  
  有時候兩個人爭執,各說各的道理,這是因為各有各的立場,無所謂誰是誰非、誰對誰錯。正如兒女說父親最可愛,說母親最可愛,都「是」的,但都不圓滿,應該說:父母都可愛。
  
  佛教徒說佛教最偉大,基督教徒說基督教最偉大,都是對的;但是,如果能夠尊重對方,佛教徒說基督教也很偉大,基督教徒說佛教也很偉大,這樣會更圓滿。
  
  有時候「是非」從各自的立場來看,或是因為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背景不同,彼此各執其是,就很難有標準了。
  
  東方人看西方人,在公眾場所裏,袒胸露背,妖里妖氣,不夠莊重;西方人看東方人,在大庭廣眾中,赤膊半裸,不成體統。
  
  東方人看西方人事事排隊,認為是浪費時間,不懂工作效率;西方人看東方人,時時爭先恐後,亂成一團,認為是毫無秩序的民族。
  
  中國人看日本人,彼此彎腰作揖,一個告別,沒有三彎五屈,走不出門;日本人看中國人昂首闊步、驕橫無比,認無是一個不懂禮貌的民族。
  
  中國人看西方人,結婚離婚、離婚結婚,第一任丈夫、第二任丈夫,第一任太太、第二任太太,甚至第四、第五任太太,簡直匪夷所思;西方人看中國人,三妻四妾,兒女繞膝、三代同堂,五代共住,真是不可思議。
  
  中國人一見面,習慣問候對方「你吃飯了沒有?」西方人覺得實在奇怪;西方人一見面就互相擁抱親吻,中國人也覺得很難接受。
  
  所以,佛教主張「中道」,對任何事都要看他的居心、看他的動機,因為凡事都有因果的兩面,唯有看出「中道」的因緣,才有「公是公非」。凡事不看兩面的人,喜歡聽「片面之詞」,這是不懂得公理。公理要把它放在抬面上來講,它必定有一個平衡點;它是兩面的,是多面的,甚至還有其它另外的內在因緣呢!至於如何看出這些?那就只有靠智慧才能了解了!《人間福報》2001126


贊成與反對
  
  在群眾之間流行著一句話:「為反對而反對!」有些人,理性不足,只是情緒化,造成執著;也有的人,凡事先入為主,或者只為自我的利益著想,不管事情的是非、好壞,只為贊成而贊成,或為反對而反對者,多矣!
  
  為贊成而贊成的人,就說:「你看,他敢打人,他敢罵人,是多麼的勇敢!」打人、罵人,他也贊成!「現在無官不貪,他貪一點利益,這也很正常!」貪汙也可以贊成嗎?「古人三妻四妾,他重婚,多一個女人,這有什麼關係?」「他雖是好吃懶做,這是他的福氣,你又能奈何?」像這許多是非不分,不論事情的對錯,就任意的妥協、任意的贊成,社會怎麼會健全,人生怎麼會清淨呢?
  
  為反對而反對者,例如,我反對興建高速公路,因為太直,太平、太好行的道路,一直在出車禍,難道我們就不建高速公路了嗎?有人反對製造輪船、飛機,他說,飛機在空中失事,輪船在海中沉沒,難道我們就不製造飛機、輪船了嗎?有人反對建築高樓大廈,理由是地震傷亡,大樓比較危險,難道我們就不建高樓大廈了嗎?
  
  有人反對知識,說知識愈高,煩惱愈多;有人反對教育,說高等教育只會教出一些閒人,這麼說,難道我們就真的不要知識,就不要辦教育了嗎?
  
  依此類推,假如吃飯說是浪費米糧,難道我們就不要吃飯呢?如果說睡覺太浪費時間,難道人就不要睡覺嗎?生兒育女,兒女會為非作歹、傾家蕩產,難道就不要生育兒女了嗎?
  
  所以,遇事持反對或贊成意見者,儘管有許多的理由,但不經過理性的決斷是非、好壞,不管贊成也好、反對也好,都不值得附和。
  
  在一個團體中,為了裁決贊成和反對者,用民主票決,取決於多數,以示公意。雖然贊成和反對的多數,未必全好,也未必全壞,但是在贊成和反對之間,取決於多數,總是比較公平。
  
  因此,世間諸事,只要是善的、好的,是對大家有益的、對人間有貢獻的,都該贊成;否則,少數人的利益、眼前的利益,或者弊多利少者,或者對國家社會不利者,都該反對啊!
  
  當贊成的時候應該贊成,當反對的時候應該反對!憑著良知,依據正義;以慈悲心,以智慧力加以裁決,當能得出贊成與反對的公是公非。
  
  最近台灣因為核四是否停建或續建的問題,一直吵鬧爭議不休,甚至已到了動搖的地步。所幸經過朝野協商,訴之民意,終於在二○○一年元月卅一日上午十一時,以投票比數有了決案。一時所感,略論如上!《人間福報》200121


五分鐘的熱度
  
  「五分鐘的熱度」,這是恥笑一個人沒有恒心,做事才有了開始,接著就後力不繼,這就是只有「五分鐘的熱度」。
  
  有的人染上了不良習慣,發誓賭咒要改過,可是他只有「五分鐘的熱度」,過後就忘得一乾二淨;有的人聽到善行義舉,他也立志發願要參加,可是熱得快,冷卻得也快,只有「五分鐘的熱度」。
  
  情緒化的人生,大多數忽冷忽熱,就如現在的速食,經過微波爐的加溫,熱得快,也冷得快。又如花草樹木,今年種,明年就長大的,必不耐久;必須在時間之流中,歷經多少的寒暑,才能長成所謂的「青松翠柏」。
  
  佛教鼓勵人要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長遠心」;所謂「菩提心好發,恒常心難持」,所以學佛重在「不退轉」。
  
  平常我們孝順父母,不能「久病床前無孝子!」我們愛國護國也不是喊喊口號,回家就忘記了!我們開店經商,知名度與信用都還沒有建立,就因為賺錢有限而不耐煩,如此短見,怎麼能有未來呢?
  
  立志發心,不能像朝露,所謂「露水道心」,經不起太陽一照,就自己消失了。佛教所謂的「摩訶薩」,意思就是說,要做「大菩薩」,必須「經大時」;所以行菩薩道要能「千生萬劫」。所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如果只有「五分鐘的熱度」,就無法成就佛道。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歷經二十餘年的整軍經武,而後才能完成復國的志願;楚漢之爭,漢王劉邦忍辱含垢,一直以低姿態和項羽周旋,他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所謂「爭千秋,不爭一時」,如果只有「五分鐘的熱度」,如何能和人一爭長短呢?
  
  有的人做事「虎頭蛇尾」、「一暴十寒」;這種只有「五分鐘熱度」的人做事,終究「掘井九仞,功虧一簣」。所以,做人做事,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要經得起麻煩苦惱的挫折,要能忍耐得了千辛萬苦的錘鍊;能夠奮鬥不懈,堅定毅力,發大願心,所謂「虛空有盡,我願無盡;世界有盡,我願無盡;眾生有盡,我願無盡。」能夠有此願心,才能在長遠的佛道上精進不懈。
  
  即使是走在人生的道上,也要有馬拉松賽跑的精神;能夠耐力持久,才能在人生道上做一個長跑健將,也才能跑出自己光明的前途。
  
  《人間福報》200122


 心靈淨化
  
  佛教負有改革社會風氣和「淨化心靈」的功能。但自從前總統李登輝倡導「心靈改革」,一時全國紛紛響應,共同感到心靈改革的重要。
  
  其實,「心靈淨化」還是要比「心靈改革」好。「心靈改革」首先在語辭上就不太恰當,因為真心如如不動,不需要什麼「改革」,只是心靈上的塵埃煩惱需要「淨化」而已。
  
  就算把「心靈淨化」說成「心靈改革」吧!就如同革命一樣,也需要有一套理論,要有革命的主張。可惜當時響應「心靈改革」的社團,都只是安排一些歌唱舞蹈的節目,舉辦一些戶外團康的活動,於是「心靈改革」乎?「心靈淨化」乎?成果就可想而知了!
  
  心靈為什麼要「淨化」呢?因為心靈受到了污染,就如神秀大師說:「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心靈的污染,來自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六塵染污了心靈,因此必須要有方法來對治。就如田園裏長了雜草,也要有除草機來整理;荊棘葛藤擋路,也要用利剪加以清除;銅鐵生銹了,要用除銹劑抹拭;身體污穢了,要用清水洗滌乾淨。
  
  其實,改革也好,淨化也好,只有用佛法才是究竟之道。例如國際佛光會最早推動「七誡運動」,一誡煙毒、二誡色情、三誡暴力、四誡偷盜、五誡賭博、六誡酗酒、七誡惡口。接著又再推動「慈悲愛心列車」循迴全島來宣傳慈悲愛心,不但落實民間,而且落實人心。最後又提出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的「三好運動」,凡此都是為了改善社會風氣,都是淨化心靈的一帖良藥。
  
  身體病了,可以找醫生來治療,心靈病了,只有靠佛法來對治。身體的病,要到藥房買藥;心理有病,要靠佛法僧三寶。佛如良醫,法如良藥,僧如看護;佛教的因果觀念,令人不須經由法律規章的約束,就能自制自律,從善如流;佛教的環保觀念,令人自動自發維護環境整潔,又能改善社會風氣,淨化人心,達到心靈環保的功效;佛教的四無量心、六波羅蜜、八正道等教義,都是最佳的道德行為指南。
  
  此外,培養結緣的習慣、人我互調的觀念、散播慈悲的種子、遇事感恩的美德,都是淨化心靈的方法。
  
  吾人日常生活中,由於眼看耳聽,無形中增加了心理的壓力;唯有用慈悲的法水、智慧的法水,才能洗滌塵埃,才能真正發揮淨化心靈之功!
  
  《人間福報》200123


嫉妒心理
  
  嫉妒是一種毛病。人的毛病,有的隱而未現,有的顯而易見;「嫉妒心理」的毛病很容易看得見,因為嫉妒是發自內心,但是往往「形之於相」,因此很容易在態度上看得出來,尤其在言行舉止間,更容易察覺出人的「嫉妒心理」。
  
  我們從一些語言上舉例來說,有的人說,我就是不喜歡「買名牌」的東西,我就是不喜歡「穿名牌」的服飾;這是表示他嫉妒別人買名牌、穿名牌。有的人不歡喜和「官員」來往,不喜歡和「富商巨賈」往來,這就表示他有嫉妒官商的心理。
  
  也有人說,我從不買股票,我從不購買書籍,這表示他嫉妒別人投資股票、閱讀書籍。還有人說,我「討厭選舉」,我從來「不想出國」,這表示他看到別人出國,看到別人選舉,他心有嫉妒。
  
  甚至連佛教界的人士,也會在言語上流露出「嫉妒心理」,例如:我就是「不建寺廟」,我就是「不收徒弟」,我從來「不寫文章」,我就是不喜歡辦「弘法活動」。你不喜歡建寺有什麼了不起?你不收徒弟、不寫文章、不辦活動,又有什麼了不起?只是,這些人說這些話的時候,嫉妒心理已經躍然紙上,顯露無遺了。
  
  其實,既然好事你都不要,何不乾脆說:我就是不要生病、我就是不要衰老、我就是不要死亡!再過幾年,你且看他能不病、不老、不死嗎?
  
  因此,說話要有一些修養,要有一些氣度;過頭的飯可以吃,過頭的話不可以說。不要把小人的嘴臉和嫉妒的心理,毫無保留的流露在外呀!
  
  弘一大師的修養,素為人所讚嘆,因為他沒有嫌惡之心,沒有嫉妒心理。別人得罪他,他說「他有他的苦衷」;別人指責他,他反而感謝對方的關心。用太鹹的菜給他吃,他說「鹹有鹹的味道」,甚至一條毛巾壞了,他也捨不得丟棄,他說「還可以再用一段時間」。
  
  因為弘一大師的修養,他的心中沒有嫉恨,所以一切都能隨喜,一切都能讚嘆。
  
  人,要能互相助成,互相讚嘆,不要只准自己建高樓,不准別人住洋房,這種世俗的心態,沒有道心、沒有慈心,心地不柔軟。
  
  世間上,有了高速公路,可以再建快速道路;有了輪船,還可以有飛機;有了黃色,再加藍色、紫色、紅色,五彩繽紛、多采多姿,世界多麼美好呀!因此,人要有與人為善的心,要有感恩的心;人與人相處,若能時時懷抱感恩之心,仇恨嫉妒便會消失無形,是非煩惱自然匿跡無影,生活的人間自可獲得和諧美滿。
  
  《人間福報》200124


護短利弊
  
  護短就是保護自己的缺陷、缺點。自己的缺點不是保護就能解決的;與其保護短處,不如改進短處。
  
  十個指頭,伸出來有長有短;長固然很好,短也有需要。
  
  一根木材,本來很長,但是為了建房屋、造桌椅的需要,所以把長的鋸短;長短參差,實際上也有需要。
  
  齊桓公要請鮑叔牙為相,管仲期期以為不可。因為鮑叔牙嫉惡如仇,只能與善人交,不能與惡人來往,這就是宰相的短處;宰相之才要能如大海一樣,容納百川,長短善惡,都能了解,所謂「宰相肚裏能撐船」。
  
  人都有短處,短處不要緊,但不能有過失。短處不是過失,例如,不會唱歌、不會繪畫、不會外文、不會數學,此雖短處,但短不掩長,人還有其他很多的特長。
  
  不會唱歌,但是會說話也很好;不會繪畫,但是會欣賞也很好;不會外文,但能夠通達本國文字也很好;不會數學,但懂得理則也很好。
  
  技術上的短處無可厚非,精神毅力上的特長,是非常重要。例如,度量寬宏、道德完美、機智過人,勤勞發心,此皆特長,人人可得;若其不能,此乃不為,非不能為也!
  
  今日青少年,不重改進短處,只在保護短處,稍有批評,即提出辯解護短;稍有指責,即強烈反感對方。甚至父母為兒女護短,身為老師亦為學生護短;朋友因情感,相互護短;夫妻因愛意,彼此護短,此非要好之道,實為不智之甚也。
  
  擅於演講的人,最後都召告聽眾「請多多指教」,此即不護短之意!擅於為文者,在文末都說「敬請批評指教,不勝馨香期盼」,此皆望人指正其缺點、短處,而能有以改進。這也是表示有雅量而不護短之意!
  
  今人各種會議,都希望去其短,而計劃出其長也!各種辦法,莫不經過集合討論,博採眾議,希望去其短而留其長也!
  
  遺憾的是,今日為官者,官官相護,此即其短也;今日學者,不肯認錯,此亦護短也!藏垢納污,環境只有更加敗壞;文過飾非,人格只會增加污點;隱藏疾病,只有使身體更加惡化;隱藏短處,只會讓潛能受到抑制。智能上、事物上的短處可以原諒;人格上的短處就必須要改了。
  
  因此,長短雖然各有所用,但我們要發揮所長,而不能護其所短;能夠正視自己的短處,並且加以補足,則不管是長是短,都能有所用也!
  
  《人間福報》200125


情緒化
  
  兒女有時會向父母鬧情緒;妻子有時會向丈夫鬧情緒;部下有時會向長官鬧情緒;朋友與朋友有時也會彼此鬧情緒。由此觀之,情緒都是弱者所表現的抗爭之行為也。
  
  現在的社會上,學生鬧情緒,不肯上課;公務員鬧情緒,不肯上班;貓狗鬧情緒,不肯聽話;機械鬧情緒,不肯轉動。男女老少都會鬧情緒,有的人鬧情緒時,離家出走;有的人鬧情緒時,閉門睡覺。情緒之對人有害,實在非常之大!
  
  情緒,人皆有之!婦女以撒嬌來發洩情緒;青年以打鬥來表露情緒;兒童以哭鬧來表示他的情緒。甚至商人罷市、工人罷工、航空罷飛、火車罷行,此皆各種情緒的發洩。
  
  為什麼大家都歡喜鬧情緒?他一定想到利用情緒來解決問題。其實,鬧情緒只有壞事,而不能解決問題。
  
  經常鬧情緒的兒女,父母會不歡喜他;經常鬧情緒的學生,老師一定認為他的品德有問題;部下經常鬧情緒,長官不會提拔他;甚至夫妻經常鬧情緒,也會影響和諧相愛的情感。
  
  經常鬧情緒的人,一般人形容為「陰、多雲、偶陣雨」。人一鬧情緒,講話就沒有情理;人一鬧情緒,生活就沒有規矩;人一鬧情緒,義理人情都會不顧;人一鬧情緒,美好形象就會不再維護。
  
  佛教說,情緒乃無明業風。當無明業風一起,大海會波濤洶湧,人間會闇淡無光,人性會雲遮日蔽,真理會歪曲不正,所謂情緒之為害,實在不為不大呀!
  
  當情緒發作的時候,有人摔摜碗盤桌椅,其實碗盤桌椅也沒有犯過;有人情緒發作的時候,怨天怪地,咀咒別人,其實天地、他人也沒有得罪於他。
  
  自古以來的中國,為了帝王以及權勢中人的情緒,而成為冤死的鬼魂,不知為數多少!很多有能力的人,因為主管的情緒而棄職還鄉、埋名林下的,不知凡幾!
  
  所謂情緒,對個人陰雲風暴,會傷害自己;對國家、大眾、社會,如果情緒用事,則國之不國,政之不政,影響可謂大矣!《人間福報》200126


動靜時間
  
  吾人的生活,有「動」的一面,也有「靜」的一面。
  
  動的一面,表示自己有生氣、有活力、有奔放、有發展,能和社會大眾融和在一起;靜的一面,有安然、有輕鬆、有自在、有寧靜,有自我享受的樂趣。
  
  有的人,能動不能靜,只要一靜下來,他就會無所事事,不知如何是好。每天都希望在「動」的當中,才能安排自己,所以,爬山游泳之後,還要再去打球,還要再去到處找朋友聊天。一天當中,睡眠之外,他幾乎一刻都不能「靜」,他享受不到生活的寧靜,多麼可惜啊!
  
  有的人,能靜不能動,常常一個人自我關閉、獨坐、冥想;生活中,頂多閱讀書報、聆聽音樂,對於活動,他不樂於參加,他的人生就像枯木死灰一般,顯得太沒有生氣了。
  
  其實,就算是參禪打坐,在「靜」坐之後,也要起來行香、禮拜,以活「動」筋骨;即使是誦經、唸佛,在聲音的「動」態之後,大修行者也會要你有些閉目、禪思的時間,讓你享受寂「靜」的安樂。
  
  所以,動靜其實是不可分開的。當動的時候要動,當靜的時候要靜;能動能靜,才是正常的生活。
  
  「靜如處子,動如兔脫」,如果不當動的時候妄動,則如戰場上的戰事,後果不堪設想;不當靜的時候,如果一定要安靜,這是表示自己處理生活的無能。
  
  所謂「動中乾坤大,靜裏日月長」。人生要能夠在「熱鬧場中作道場」,也能在靜態的世界裏享受「繽紛燦爛」;不如此,則是不懂得人生的意義也!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沒有把握好動靜的時間;「青春已逝,勞力不再」,即使想要爭取時間,也不易有所作為了。
  
  所以,吾人的身體心行,要「可動可靜」,也必須「能動能靜」;吾人的心意,要「能動能靜」,也要「能靜能動」。甚至更進一步的,身在動,心能靜;心在動,身體安然。身心在「動靜」裏都能夠有所安住、有所安排,人生才能處處安然,時時自在啊!
  
  《人間福報》200127


人中之鬼
  
  每一個人的童年,最怕的就是鬼!
  
  中國民間有許多談鬼色變的故事,例如鬼屋、鬼具、鬼妻、鬼事、鬼地、鬼行等。
  
  所謂鬼,就是見不得陽光,躲在陰暗處作祟。一般人談到鬼,便會想到地獄,所謂地獄多鬼,甚至有人常常用鬼來嚇人!
  
  人世間究竟有鬼嗎?這是常聽到人提出的問題。人世間有人、有畜生,為什麼沒有鬼呢?
  
  若曰:人、畜生都是有形有相,鬼無形無相;既無形相可見,何能承認有鬼之事實?
  
  其實,在人間有形有相的鬼非常之多!例如:好酒者,我們稱曰酒鬼;好煙者,我們稱曰煙鬼;好色者,我們稱曰色鬼;好賭者,我們稱曰賭鬼。甚至還有貪心鬼、風流鬼、懶惰鬼、骯髒鬼、小氣鬼等,世間之鬼,可多著呢!
  
  鬼,到底可不可怕?有人怕鬼,有人不怕鬼;甚至有人說,鬼很可愛。《聊齋誌異》裏的狐狸、孤魂野鬼,都可以成為美貌佳人,萬種風情的來和人相伴。所以,妻子暱稱丈夫死鬼,母親對心愛的兒女暱稱小鬼,可見鬼也為人所愛的呀!
  
  真正的鬼不但待在地獄裏,也待在人間,甚至待在我們的內心裏。所謂疑心生暗鬼;我們的心中除了有疑心鬼之外,還有瞋恨鬼、嫉妒鬼、多惱鬼等。可以說,我們的身體軀殼裏原來住了許多的鬼怪。
  
  鬼,還算是小鬼,如果鬼變成了魔,所謂魔王,那就更加的可怕了!煩惱就是魔王,無明就是魔鬼的君主;由無明煩惱的君主統領貪瞋癡的大將,率領八萬四千的小鬼,專門與慈悲道德的世界作戰。無明的魔鬼不但會把我們自己的身心搞得日夜不得安寧,甚至危害到家人、朋友、社會,乃至國家及全體人類。
  
  所以,我們不要成為人中之鬼,我們更要驅逐心中之鬼。一個人心中有鬼,行為就不會坦蕩,做事就不會光明磊落,人格就不會高尚,人際關係也不會和諧。因此,人不必怕鬼,自己也不要做鬼;每一個人都要具有抓鬼的本領。所謂「降伏其心」,就是「降伏魔鬼」,否則心中的鬼怪不除,何能堂堂正正的做人呢?《人間福報》200128


人要識大體
  
  國家是人民的「大體」,人民不能因為個人的利益、個人的立場,因而有損國家的形象;凡每一個國民,都應該「識大體」。
  
  我的機關、我的社團、我的長官、我的同事,都是我的大體,我不能因為個人和他們的理念不同,而排斥他們,這就是「不識大體」。利益衝突時,我可以爭取我的利益,但不可以損傷他們,因為他們都是我的大體。
  
  父母師長、親人朋友,都是我的大體,我不能為了一己之私、一念之恨、一己之圖謀,因而做出傷及他們的事。有的人,為了一些事不能順自己的要求、不能滿自己的私心,就用不正當的手段、言辭,去控訴自己曾經服務過的機構、曾經就讀過的學校、曾經信仰過的長者、曾經親近過的師友、曾經受過恩惠的父母親人,這都叫做不識大體。
  
  所謂「天作孽,猶可為;自作孽,不可活。」「不識大體」不只是傷害對方,最重要的是傷害了自己;因為你乘一時之快,出賣別人、毀傷別人,最後你的行為、品德,終將被世人所唾棄。
  
  不識大體的人,和奸刁小人差不多。不識大體的人,自己不認識自己,別人會很認識他;因為他一和人言談之間,就出賣曾經給他依附過、和他來往過的人。不識大體的人,經常口沫橫飛的大發牢騷,批評、毀謗別人;其實,猶如送禮給人,人家不接受,只有自己收回!
  
  朋友合作,為了一點小利,紛爭不已,不識大體啊!共同投資,大家主張、意見不同,就一直杯葛對方,自己不識大體啊!別人的好事,千方百計的予以破壞、給予傷害,損人又不利己,實在不識大體。自己不去孝養父母、不懂尊敬師長、不能和睦朋友、不肯愛護部下,不識大體啊!
  
  曾經作過台灣省主席的吳先生,在他離開台灣以後,就訴說台灣種種的不好,雖然他為人精明幹練,但是大家覺得他不識大體;民國的汪精衛,本為國民政府的要人,後來賣國求榮,投靠日本。因為不識大體,大家對他們的人格評價自然不高。
  
  很多情報人員,即使被逮捕,寧死也不會招供,因為識大體;杜月笙在上海處境艱難,但是他識大體,所以始終沒有被日偽所利用。
  
  民國初年,霜庭法師即將晉山作金山寺的住持,他的法兄宗仰上人回到鎮江,大家忖度他大概有意回來爭奪住持之位。他明白眾人的顧忌,於是寫了一首詩向霜庭法師祝賀,詩曰:「汝兄回來並無此意,吾弟主席儘管放心。」大家一聽,莫不讚賞宗仰上人識大體也!
  
  人,要識大體,才能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樹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才能像松柏一樣,傲骨霜雪,氣節常青!《人間福報》200129


歡喜與不歡喜
  
  世間上的事情,有我「歡喜」的,有我「不歡喜」的。有時候,好事,我不歡喜,我也不願意去做;壞事,我歡喜的,我也可能不顧一切的要去做。
  
  做人,不可以只講「歡喜與不歡喜」。不歡喜的好事,應該做的就要去做;歡喜的壞事,不應該做的也不能硬是要做。
  
  幫人忙,我歡喜,固然助人為快樂之本;我不歡喜,也應該勉強自己去幫助別人。做善事,我歡喜的善事固然要去做;我不歡喜的善事,也應該勉強自己去隨喜贊助。
  
  外敵來侵犯國家,你歡喜為國犧牲,固然馬革裹屍,捐軀沙場;你不歡喜的話,你也是得盡國民的一份責任,為國盡心盡力。
  
  發財,你歡喜,可是時運不濟,你不能天天老是妄想發財;施捨給人,你不歡喜,你也不能因此「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為也」,因為這會失去你的聲望、你的名譽,甚至你的朋友,所以你也得勉強的量力為之。
  
  現在社會上流行一句話:「只要我歡喜,有什麼不可以?」這是一種很危險的思想!人家不歡喜、不合道德的,就是你歡喜,也不可以做。這句話應改為「我歡喜,別人也歡喜!」這就什麼事都可以做了!
  
  有的人熱心社區服務,而你興趣缺缺,但是因為你是社區裏的一份子,你就不可以不歡喜而不愛護社區;幫助親戚朋友,你不歡喜,你也得要盡心盡力,因為將來親戚朋友也會幫助你。你歡喜吃喝玩樂,傷德敗行,你就不能歡喜;不正當的朋友不可交,你也不能歡喜;甚至很多不當的習慣,例如煙酒、賭博等嗜好,你都不能歡喜。
  
  凡是與人有利的、對人好的,你不歡喜,你也得歡喜,因為這個社會是共有的,由不得你個人「歡喜不歡喜」;凡是對別人無利、無益的,就算你歡喜,也不可以為之,因為你的「歡喜與不歡喜」,要受輿論來裁決。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你可以歡喜!不顧眾人樂,而重獨樂樂,不可為也。人生在世,要讓社會大眾歡喜的接受你,你就得以別人的歡喜為歡喜、以別人的不歡喜為不歡喜,眾意必然能規範我們個人的行為,因果也能裁定我們的行為。所以,「歡喜與不歡喜」,有所為、有所不為也,不能不慎之。《人間福報》2001210


來源:www.book853.com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