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軌跡
一天,弟子們和禪師一起在田裏插秧,可是弟子插的秧總是歪歪扭扭,而禪師卻插得整整齊齊,就像是用尺子量過一樣。
弟子們感到很疑惑,就問禪師:“師父,你是怎么把禾苗插得那么直的?”
禪師笑著說:“其實很簡單。你們在插秧的時候,眼睛要盯著一個東西,這樣就能插直了。”
於是,弟子們卷起褲管,高高興興地插完了一排秧苗,可是這次插的秧苗,竟成了一道彎曲的弧線。
這是怎么回事呢?弟子很是不解。於是,禪師問弟子道:“你們是否盯住了一樣東西?”
“是呀,我盯住了那邊吃草的水牛,那可是一個大目標啊!”弟子們答道。
禪師笑著說:“水牛邊吃草邊走,而你在插秧苗時也跟著水牛移動,這怎么能插直呢?”
弟子們恍然大悟。這次,他們選定了遠處的一棵大樹。插完一看,插的秧果然都很直。
做事要選定目標,但如何選擇目標,選擇怎樣的目標也是關鍵。要想把事做成,就要選擇正確、合理的目標。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率地把事完成,實現既定的計劃。
心生的意念不要過重
有一個年輕的小和尚,有一天在逛集市的時候,看見一位老人擺了個撈魚的攤子。老人向有意撈魚的人提供漁網,撈起來的魚歸撈魚人所有。這個小和尚一時善心大發,他想:“我要把這些魚都撈起來,全部放生。”
於是,小和尚蹲下去撈起魚來,可是,他一連撈碎了三張網,連一條小魚也沒撈到。
小和尚見老人眯著眼看自己的狼狽相,心中似乎還在暗自竊笑,便不耐煩地說:“施主,你這網子做得太薄了,幾乎一碰到水就破了,那些魚又怎么能撈得起來呢?”
老人回答說:“小師父,看你也是個明白人,怎么也不懂呢?當你心生意念想撈起你想要的那么多魚時,你考慮過你手中的漁網是否真的能夠承受嗎?追求不是件壞事,但是要完全了解你自己呀!”
小和尚不服氣地說道:“可是我還是覺得你的網太薄,根本撈不起魚。”
“小師父,你還不懂得撈魚的哲學吧!這和我們俗人所追求的事業、愛情、金錢都是一樣的。當你沉迷於眼前目標的時候,你衡量過自己的實力嗎?”
小和尚思考著,似乎明白了什么。
擁有遠大的理想不是壞事,但若超出了自身的實際能力,就未免顯得不合時宜了。合理定位,適時把握,才能穩妥地達到目標。
凡事要盡力而為,也要量力而行
很久以前,有一位修行很深的高僧隱居在山林中。但是,由於他的人品很高,人們都千裏迢迢來尋找他,想跟他學些生活方面的竅門。
有一次,當他們到達深山的時候,發現高僧正從山穀裏挑水。人們注意到,他挑得不多,兩只木桶裏的水都沒有裝滿。
按他們的想象,高僧應該能夠挑起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滿滿的。可是高僧為什么不把桶挑滿呢?
他們不解地問:“高僧,這是什么道理?”
高僧說:“挑水之道並不在於挑多,而在於挑得夠用。一味貪多,會適得其反。”
眾人越發地不解了。
於是,高僧讓他們中的一個人,重新從山穀裏打了滿滿的兩桶水。
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搖搖晃晃,沒走幾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灑了,那人的膝蓋也摔破了。
看到這種情景,高僧說:“水灑了,不是還得再打一桶嗎?膝蓋破了,走路艱難,豈不是比剛才挑得還少嗎?”
眾人問道:“那么請問高僧,具體該挑多少,怎么估計呢?”
高僧笑道:“你們看這個桶。”
眾人看去,桶裏畫了一條線。
高僧說:“這條線是底線,水絕對不能高於這條線,高於這條線就意味著超過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還需要畫一條線,挑的次數多了以後,就不用看那條線了,憑感覺就知道是多是少。有這條線,就可以提醒我們,凡事要盡力而為,也要量力而行。”
眾人又問:“那么底線應該定多少呢?”
高僧說:“一般來說,越低越好,因為低的目標容易實現,人的勇氣不容易受到挫傷,相反會培養起更大的興趣和熱情。長此以往,循序漸進,自然會挑得更多、挑得更穩。”
眾人若有所悟。
做事就是這樣的道理,循序漸進,逐步實現目標,就能避免許多無謂的挫折。如果找不准底線,一味求多,可能就會適得其反。
心志專一,事有所成
年輕時的慧遠禪師喜歡四處雲遊。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極愛抽煙的行人。兩人走了很長一段山路,然後坐在河邊休息。那位行人給了慧遠禪師一袋煙,慧遠禪師高興地接受了行人的饋贈,然後他們就坐在那裏談話。由於談得投機,那人便送給慧遠禪師一根煙管和一些煙草。
與那人分開以後,慧遠禪師心想,這個東西會讓人感到很舒服,肯定會打擾我禪定,時間長了一定會惡習難改,還是趁早戒掉的好。於是,就把煙管和煙草全部都扔掉了。
又過了幾年,慧遠禪師又被《易經》迷上了。那時候正是冬天,天寒地凍。於是,慧遠禪師寫信給自己的老師,向老師索要過冬的寒衣。信寫完後,他托人騎快馬送到老師那裏。
但是,信寄出去很長時間了,當冬天已經過去,山上的雪都開始融化時,老師還沒有寄衣服來,也沒有任何的音信。於是,慧遠禪師用《易經》為自己占卜了一卦,結果算出那封信並沒有送到。
他心想:“易經占卜固然准確,但我如果沉迷此道,又怎么能夠全心全意地參禪呢?”從此以後,他再也不接觸易經之術。
過了不久,慧遠禪師又迷上了書法,每天鑽研,居然小有成就。當時有幾個書法家也對他的書法贊不絕口。這時,他轉念想到:“我又偏離了自己的正道,再這樣下去,我就很有可能成為書法家,而成不了禪師了。”
從此,他一心參悟,放棄了一切與禪無關的東西,終於成了禪宗高僧。
樹立了要達成的理想,就要全心全意地付出。如果發現自己的所作所為偏離了目標,就要及時返回。否則,當你越走越遠時,再想回頭,可能已經來不及了。
心存堅定的意念,切勿輕易動搖
有一個老和尚帶著小沙彌出門,無論是行走在廣闊無邊的叢林還是翻山越嶺,老和尚都逍遙自在地走在前面,小沙彌背著行李緊跟在後。一路上兩人相互照應,彼此為伴。
小沙彌走著走著,心想,我難得人身,但在短短幾十年的生命裏必須經曆生老病死、受六道輪回之磨煉,真是苦啊!不過,既然要修行,就要立志當菩薩救度眾生。因此我不能懈怠,要趕快精進才行。
想到這裏,走在前面的老和尚突然停下腳步,面露笑容地回頭對他說:“來,包袱讓我來背,你走我前面。”小沙彌雖然感到莫名其妙,但還是按照老和尚的指示,放下包袱走在前面。
走著走著,小沙彌覺得這樣真是逍遙自在啊!而佛經裏說,菩薩必須順應眾生的需要而行各種布施,這真是太辛苦了。況且天下眾生苦難多,到什么時候才能救得完呢?不如獨善其身,過這種逍遙自在的日子。
這念頭一起,就聽到老和尚很嚴厲地對他說:“你停下來!”
小沙彌趕快回頭,看到老和尚嚴肅的面容,嚇了一跳!老和尚將包袱拿給他說:“把包袱背好,跟在我後面走!”小沙彌想:做人真苦!剛才自己還那么開心,才一轉眼就變得很難過,人的心念真是不穩定啊!凡夫之心很容易動搖,還是修菩薩行好,起碼我可以面對苦難眾生,跟很多人結好緣,做一些我做得到的本分事。
這時,老和尚又面帶笑容地回頭招呼他,並將行李拿去自己背,請小沙彌走在前面。
就這樣,小沙彌反複地發心、退心,直到第三次再起退心時,老和尚仍然用很嚴厲的態度來對待他。小沙彌終於忍不住心中的疑惑,問道:“師父,您今天為什么一下子要我走前面,一下子又要我走後面,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老和尚歎了口氣說:“你雖然有心修行,但是道心不堅固。感動時就發大願,卻又很快退失道心。這樣進進退退,要到什么時候才能有成就呢?”
聽了老和尚的話,小沙彌感到很後悔。後來,當他又生起菩薩心時,老和尚要他走在前面,他就不敢了。他說:“師父,這次我是發自內心地要以萬丈高樓平地起的大心大願為道基,一步一步向前精進。”老和尚聽了很高興,對小沙彌也起了贊歎、尊重之心。一路上,兩人有說有笑地並肩走著。
有了目標還不夠,還要堅定地按目標的方向走。有堅定的心,才能成事。若信念動搖,就將大事難成。
一切都在自己的手中
過去,有一個年輕人跟幾個親戚朋友合夥做棉花生意。結果,他們第一次外出購貨,就遭遇了數十年不遇的暴雨。數千斤棉花被漚在庫房裏黴爛,損失慘重。當他黯然返回家鄉後不久,父親經營的飯店又遭遇大火,被燒成了一堆瓦礫。從此,家中一貧如洗。他的父母則因為悲傷過度,先後病故。
後來,他在集市上請一個算命先生為自己占卜一下前程。結果,算命先生告訴他,命數注定,他一輩子都不會有發跡之日。
從此,他徹底失望了,啥事都不再去想,啥事也都不想去做,只靠親戚和一些好心鄰居的接濟勉強度日。
終於有一天,他厭倦了這個世界,便獨自來到河邊想要跳河自殺,結果被路人救了起來。路人問他為何輕生,他就將自己不幸的命運告訴了路人。聽了他的遭遇,路人便勸他到湛山寺去拜謁惠明禪師,求他指點迷津。
他心懷一線希望,來到湛山寺去拜見惠明禪師,又將自己的不幸對惠明禪師傾訴了一遍,然後問道:“命數可以逃避嗎?”
惠明禪師笑著說:“命,是由你自己決定的。你做了善事,命就好了;你做了惡事,命就不好了。你以前做過惡事嗎?”
他搖了搖頭。
惠明禪師仍笑著說:“那么,從現在開始,就重修你的命運吧。”
他有些迷惑地問:“師傅,命運真的可以重修嗎?”
惠明禪師沒有回答,卻從茶幾上的瓷盤裏摘下一粒葡萄攥在手裏,然後問道:“你能告訴老衲,這一粒葡萄是完整的還是破碎的嗎?”
他思考了一會兒說:“如果我告訴您它是完整的,您一用力它就會變成破碎的了。”
惠明禪師朗聲笑了起來,然後說:“你說得對!命運其實就像這粒葡萄一樣,就在你自己的手中啊!”
年輕人終於悟出了惠明禪師的禪意,重新振作起來,操起父親生前的生意,先是在街市上擺了一個小吃攤,後來生意一點一點做大了,成了家鄉一帶有名的老板。
命運有著不可預測的複雜性。有時,成功和挫折會交替出現。我們可以知命,但不能任由命運來擺布,更不能因為遭遇不幸就自暴自棄。重新振作,你會有新的發現。
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
半夜時分,深遠禪師發現小徒弟還在練棍,便問道:“徒兒,這么晚了,你為什么還不休息?”
小徒弟回答說:“師父,我想打敗師兄。”
深遠禪師笑著說:“你師兄的悟性很高,入門又比你早,以你目前的能力,要超過他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小徒弟說:“師父,我覺得只要有恒心、苦練習,就一定能夠超過師兄的。”
深遠禪師搖了搖頭,給小徒弟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龜與兔子相遇在草場上,龜說自己很有恒心,說兔子不能吃苦,只會跳躍尋樂,時間長了,將來肯定沒有好結果。兔子靜靜地聽著,並沒有爭辯。
“多辯無益,”兔子說,“我們來賽跑,好不好?就請狐狸大哥當評判員。”
“好啊。”龜很不以為然地說。
於是,龜動身了,跑了一刻鍾,只跑了三丈多遠。兔子不耐煩了,感覺有點懊悔。它想:“照這樣跑下去,不是要跑到黃昏嗎?我這一天寶貴的光陰,都浪費了。”
於是,兔子利用這些時間去吃野草、跑跳,非常地快樂。
龜則在說:“我會吃苦,我有恒心,總會跑到。”
到了午後,龜已經筋疲力盡了。跑到陰涼之地,很想打一個盹,養養精神,但是又覺得不合適,於是又打起精神前進。而龜由於背重,龜頭又小,五尺以外的平地,便看不見了,漸漸地,它有點眼花繚亂了。
這時的兔子,因為能隨興所至,所以越跑越有趣,越有精神,已經趕到離路半裏多的河邊樹下。看見風景清幽,也就順便打了個盹。兔子醒後,感覺精神百倍,卻把賽跑之事完全丟在腦後。在它正愁無事可做之時,看見一只松鼠從前邊跑過,便認為是怪物,一定要追上它。於是它便開始追。松鼠見它追,便開始跑。奔來跑去,忽然,松鼠跳上了一棵大樹。正當兔子在樹下翹首高望之時,忽然聽見背後有聲音叫道:“兔弟弟,你奪得冠軍了!”
兔子回頭一看,原來是評判員狐狸大哥,而那棵樹,也就是它們賽跑的終點。那只龜呢,因為它想吃苦,還在半裏外匍匐而行。
講完了故事,深遠禪師說:“出家了首先要舍棄的是執著心,這不是讓你不思進取,虛度時光,而是讓你量力而行,保持心態的平和。”
執著是前進路上不可缺少的品質,但不是說一味的執著就是必不可少的。根據自己的實力量力而行,才是明智的做法。
要想認識世界,先要認識自己
從前,有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共同生活在山上的一座寺廟裏。老和尚每天都在讀書念經,小和尚每天都在砍柴挑水。
有一天,小和尚耐不住寂寞了,跑去找老和尚:“師父,師父,我想讀書……”老和尚看了看小和尚,什么話也沒有說,回到房間裏搬了一塊石頭出來,說:“這樣吧,今天你把這塊石頭拿到山下的集市去賣。但是記住一點:無論別人出多少錢都不要賣。”
小和尚想不通:為什么讓我去賣石頭,而且有人買還不許賣?
可是,沒有辦法,小和尚只好拿著石頭下山了。
在集市裏,從清晨到下午,沒有一個人來瞧這塊石頭。
快日落的時候,有個婦女走了過來,看了看石頭、又看了看小和尚,問:“小和尚,你這石頭是賣的嗎?”
小和尚說:“是啊!”
“這樣吧,我出五文錢買你這塊石頭。因為它的樣子很別致,我想買回去在丈夫寫字的時候壓壓紙,這樣紙就不容易被風吹走。”
小和尚想,一塊石頭能賣五文錢啊!但是,老和尚不准他賣啊!所以,小和尚只好說:“不賣,不賣!”
婦女急了:“我出六文錢!”
“不賣,不賣!”
婦女沒有辦法,只好搖搖頭走了。
傍晚的時候,小和尚帶著石頭回到山上。
老和尚問:“怎么樣?”
小和尚遺憾地說:“師父,今天有個婦女竟然願意出六文錢買這塊石頭,但是你說不讓我賣,我只好沒賣!”
老和尚問:“你明白了嗎?”
小和尚感覺很奇怪,回答說:“不明白啊。”
老和尚笑了笑,什么也沒說,搬起石頭就走了。
小和尚沒有辦法,只好繼續砍柴。
過了一個月,小和尚耐不住寂寞了,又來找老和尚:“師父,師父,我不想砍柴,我想讀書!”老和尚看了看小和尚,還是什么也沒說,回到房間裏搬出那塊石頭。“這樣吧,這次你把這塊石頭拿到山下的米鋪老板那裏去賣,但是,你要記住:無論他出多少錢都不要賣。”
小和尚想不通:還讓我去賣石頭啊,上次人家出六文錢都沒賣!
但是,沒有辦法,小和尚還是帶著石頭下山了。來到米鋪店,小和尚見到了米鋪老板。
米鋪老板拿著那塊石頭端詳了半天說:“這樣吧!我沒有多少錢——我出500兩銀子買你這塊石頭!”
小和尚嚇了一大跳,一塊石頭值500兩銀子啊!
米鋪老板解釋:“你不要看它只是一塊石頭,其實,它是一塊化石,我願意出500兩銀子來買這塊石頭!”
小和尚連忙說:“不賣,不賣!”抱著石頭趕忙回去找老和尚。
見了老和尚,說:“師父,師父,米鋪老板說願意出500兩銀子來買這塊石頭,他說這是一塊化石。”
老和尚問:“你明白了?”
小和尚回答:“不明白。”
老和尚又是笑笑,什么也沒說,把這塊石頭搬走了。
小和尚又沒辦法了,只好再去砍柴。
又過了一個月,小和尚實在受不了了,就又去找老和尚:“師父,師父,我想讀書,我不想砍柴,也不想賣石頭了!”老和尚笑著看小和尚,還是什么也沒說,又回到房間裏搬出那塊石頭,說:“這次呢,你還是去賣石頭。不過,這次是賣給山下珠寶店的老板,還是記住:無論他出多少錢都不要賣!”
小和尚受不了了:這么貴的一塊化石,讓我三番五次地拿著去賣,還說人家出多少錢也不賣!可是,看著老和尚嚴肅的樣子,小和尚只好小心翼翼地帶著石頭下山了。
來到珠寶店門口,他告訴門童,說有塊石頭帶給老板看看。
珠寶店的老板正在睡午覺,聽說有一個小和尚帶石頭來賣,連忙躍起,奔了出來。看到小和尚,他連忙把石頭拿過來,端詳了半天,問小和尚:“這塊石頭是你的嗎?”
小和尚說:“是啊!”
“你是這個山上的小和尚嗎?”
“是啊!”
“是老和尚讓你來賣的嗎?”
“是啊!”
珠寶店老板歎了口氣,說:“這樣吧,我也沒有多少錢。我只有三家珠寶店、兩家當鋪和一些田產,我願意拿我所有的財產來換這塊石頭!”
小和尚嚇得“撲通”一聲跌倒在地上:“這么值錢啊!”
珠寶店老板解釋:“你不要看它是一塊普普通通的石頭,其實,它只是外面包裹了一層石頭的樣子,裏面是一塊無價的寶玉。就好像古代的‘和氏璧’一樣,只是外表被掩蓋了而已。”
小和尚恍然大悟,抱起石頭就飛奔著回山上了。從此以後,他靜心按照老和尚的旨意做事,最終成了有名的禪師。
看起來不起眼的石頭,其實是價值連城的寶物。人也是一樣,都有著各自獨特的價值所在。因此,要認識到自身的價值,挖掘內在的寶藏。
堅定清淨的信心
以前,有一個又老又醜又生病的女人。在她還沒有出家以前,丈夫每天打她,後來丈夫死了,留下四個孩子,都是她一手撫養長大的。
她年歲大了之後,自己沒有能力賺錢,難以維持生活,就去投靠她的兒子,沒想到兒子不孝順,一天到晚責罵她。她的心裏很是難過,因此對上蒼充滿著抱怨:為什么我的命這么苦?後來又去投靠她的女兒,女兒開始還很照顧,後來就不耐煩了。女兒說:“我自己也有孩子,也要養。”於是,就把她趕了出去。這樣一來,她的內心就更加痛苦。
後來,她在外面吃了上頓沒下頓,又摔斷了腿,變成了殘廢。她開始想到,據說有一個世尊很慈悲,他那邊有長生不老的藥,叫做般若正念智慧,一得到這種般若正念的智慧,就會長生不老,就不會死亡。她想,我去試試看。
於是,她來到一個精舍要求出家。精舍裏的人一看,又老又醜又殘廢,收下來要我們怎么照顧你呢?因此,不給她剃度,她就在外面哭。她想,在家兒子不孝順,女兒把她趕出去,要跟著世尊出家又沒人要收留她,她感覺非常悲傷,哭個不停。後來又去了好幾個精舍,都沒人要收。她跟精舍的人講,我一定遵守這裏的戒規,我一定精進修行。可是沒有人相信,因為她太老了,而且又殘廢。
後來,有一位精舍負責人就說,好吧,就給你一次機會吧!這個女人非常歡喜,就開始剃度出家。剃度出家以後,她一直很努力,每天非常精進。她常常感慨,我沒有辦法到森林裏面修行,我只能扶著牆壁走路。
因為是殘廢,她就扶著牆壁沿路觀照,觀照世間的刹那變化、無常。憑著一定要證阿羅漢果的堅定信念,在別人睡覺、休息的時候,她仍然在扶著牆壁一直觀照,沒辦法打坐就坐在石頭上觀照。結果,憑著無比堅定的意志力,她兩個星期就得道了。
要么你去駕馭生活,要么讓生活駕馭你。任何外在的困難都阻止不了內心的堅定,只要想做,並不屈不撓地實踐,總能得到想要的結果。
生命由自己主宰
有一位修行僧來到施主家,看見對方正用楊枝漱口,並把牛黃塗在前額,頭頂戴著貝殼,手拿毗勒果高高舉起,然後貼在額上,態度非常地恭敬。
修行僧看見他這個樣子,不解地問道:“你到底在幹什么?”
施主得意地說:“我要扮吉相。”
“扮吉相能得到什么好處呢?”修行僧追問。
“這樣就能得到巨大的功德,譬如該死的,能得以存活;被捆綁著的,能得以解脫;挨打的,能被寬恕等等,舉不勝舉。”
聽到施主如此無知的話,修行僧笑道:“如果說扮作吉相就能獲得這些福利,那真不錯。可是請你告訴我,這牛黃是從哪裏來的?”
“牛黃是從牛的胸腔中取出的。”施主說。
“如果塗上這牛黃,就可以得到吉祥和福報,那么,牛為什么反而被人用繩子、鏈子穿透鼻孔,被迫去拖車,被人騎乘,而且還要忍受鞭策、饑渴和疲勞的煎熬呢?”
“牛的確是過著這樣的生活。”施主點頭表示同意,但他不明白這是為了什么。
“牛自身擁有吉祥的牛黃,卻不能解救自己所受的困苦,這又是為什么呢?”修行僧見施主仍然迷惑,又進—步開解說:“牛有牛黃,尚且不能解救自己的苦痛,而你只是在額上擦些牛黃,又怎能解救自身的困境呢?”施主聽完修行僧的教訓,覺得有道理,也就默不作聲了。
修行僧又問他:“這種雪白的硬物,又能吹出聲音的東西,到底是什么?它是從哪裏來的?”
“這是從海裏湧出來的貝殼。”施主回答。
修行僧解釋道:“它顯然是被海浪遺棄在陸地上,又被烈日炙曬,才窒息而死的。倘若如此,怎能說是吉相呢?那只蟲跟貝一塊兒生活,晝夜都藏在貝殼裏。但當它死去的時候,貝殼尚且救不了它,你現在只是暫時戴上了貝殼,如何救得了你的不吉呢?”施主一聽,連連點頭,默默不語。
修行僧知道自己的話已經打動了對方,是該救他的時候了,便繼續說:“你告訴我,世人把它看成是歡喜丸,非常重視的那個東西是什么?”
“那是毗勒果啊!”施主說。
“毗勒果是樹上的果實。人要得到它時,先用石頭投擲,毗勒果和樹枝就一塊兒墜地。因為有果實存在,樹枝和葉子才會被打落下來。”
“的確如此。”
“如此看來,你就算有了它,又有什么吉相可言呢?果實雖然生長在樹上,自身卻無法守住這棵樹。有人投擲要得到它,樹枝和樹葉同時墜落,又被做成柴薪燃燒而不能自救,怎么又能保護得了人類呢?”
聽了修行僧一番誠懇的話,施主心頭的迷惑頓時解開了。他終於明白,這世上根本沒有一個外在的可以主宰吉凶的東西。
外在的幫助固然重要,但只有自己才能真正地主宰自己。正如文中的施主所領悟到的,世上並沒有外在的、可以主宰吉凶的東西。因此,一定要學會做自己的主人。
讓內心遠離無所事事的生活
有一個小和尚,整天念經念煩了。
一天夜裏,他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他夢見自己在去閻羅殿的路上,看見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宮殿的主人請他留下來居住。
小和尚說:“我每天忙於念經和學習佛法,現在只想吃,想睡,我討厭看書。”
宮殿主人答道:“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這裏更適合你居住的了。我這兒有豐富又美味的食物,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會有人來打擾你。而且,我保證沒有經書給你看,也沒有任何佛法要你領悟。”
於是,小和尚高高興興地住了下來。
開始的一段日子,小和尚每天吃了睡,睡了吃,感到非常快樂。漸漸地,他覺得有點寂寞和空虛,於是就去見宮殿主人,抱怨道:“這種每天吃吃睡睡的日子過久了也沒有意思,我對這種生活已經提不起一點興趣了。你能不能給我找幾本經書看,給我講幾個佛祖的故事聽呢?”
宮殿的主人答道:“對不起,我們這裏從來就不曾有過這樣的事。”
又過了幾個月,小和尚實在忍不住了,又去見宮殿的主人:“這種日子我實在受不了了,如果你不給我經書,我聽不到佛法,我寧願去下地獄,也不要再住在這裏了。”
宮殿的主人輕蔑地笑了:“你以為這裏是天堂嗎?這裏本來就是地獄啊!”
人活著需要思考,需要勞動。如果整天活在安逸中,看起來是很享受,其實無異於是活在地獄中。這樣的生活過久了,人也就成了行屍走肉。
不要等到一切結束時再去後悔人生的虛度
一天,老和尚坐在寺廟裏。傍晚時分,弟子們靜靜地坐在他的身邊,聽老和尚開示。
老和尚看著弟子們,慈祥地說:“世界上有四種馬:第一種是良馬,主人為它配上馬鞍,套上轡頭,它能日行千裏,快如流星。尤其可貴的是,當主人一揚起鞭子,它見到鞭影,便知道主人的心意,遲速緩急,前進後退,都能夠揣度得恰到好處,不差毫厘。這是能夠明察秋毫的第一等良馬。
“第二種是好馬,當主人的鞭子抽過來的時候,它看到鞭影,不能馬上警覺。但是等鞭子掃到了馬尾巴的毛端時,它也能知道主人的意思,奔馳飛躍,也算得上是反應靈敏,矯健善走的好馬。
“第三種是庸馬,不管主人多少次揚起鞭子,它見到鞭影,不但毫無反應,甚至皮鞭如雨點般地抽打在皮毛上,它都無動於衷,反應遲鈍。等到主人鞭棍交加,打在它的肉軀上時,它才能開始察覺,順著主人的命令奔跑,這是後知後覺的庸馬。
“第四種是駑馬,主人揚鞭之時,它視若未睹;鞭棍抽打在皮肉上,它仍毫無知覺。直至主人盛怒之極,它才如夢方醒,放足狂奔,這是愚劣無知,冥頑不化的駑馬。”
老和尚說到這裏,突然停頓下來,眼光柔和地掃視著眾弟子,看到弟子們聚精會神的樣子,心裏非常滿意,繼續用莊嚴而平和的聲音說:“弟子們,這四種馬好比四種不同的眾生。第一種人看到自然無常變異的現象,生命隕落生滅的情境,便能悚然警惕,奮起精進,努力創造嶄新的生命。好比第一等良馬,看到鞭影就知道向前奔跑,不必等到死亡的鞭子抽打在身上,即將喪身失命時才後悔莫及。
“第二種人看到世間的花開花落,月圓月缺,看到生命的起起落落,無常侵逼,也能及時鞭策自己,不敢懈怠。好比第二等好馬,鞭子打在皮毛上,便知道放足馳騁。
“第三種人看到自己的親族好友經曆死亡的煎熬,肉身壞滅,看到顛沛困頓的人生,目睹骨肉離別的痛苦,才開始擔憂驚懼,善待生命。好比第三等庸馬,非要受到鞭杖的切膚之痛,才能幡然大悟。
“第四種人當自己病魔侵身,四大離散,如風前殘燭的時候,才悔恨當初沒有及時努力,在世上空走了一回,好比第四等駑馬,受到徹骨徹髓的劇痛,才知道奔跑。然而,這一切都為時已晚了。
世事本無常,自然界的花開花落,人世的生離死別,都是無法逆轉的自然規律。我們應該經常提醒自己要勇猛精進,不能等到四大離散之時再去後悔人生的虛度。
山窮水盡方能柳暗花明
明朝時,有一位小沙彌,他住在普陀山的寺廟裏。有一天,他心血來潮,就想到郊外走走。他遠眺普陀山的最高峰,心想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感應奇跡很多,就想那最高的山峰說不定有道場或修行人在那裏。於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就往普陀山最高峰而去。
一路上蔓草叢生,荊棘遍布,小沙彌不畏艱難地爬上最高的佛頂山。他沒想到,佛頂山是一片廣大的平原,他站在山頂上往下一看,普陀山一覽無遺,於是非常高興地四處走走,想知道到底有沒有人在此修行。可是,他走了很長時間也沒有發現有修行的人。
正在失望之餘,小沙彌忽然在地上發現一塊石碑,石碑上還刻了四個大字“慧濟禪寺”。小沙彌對“慧濟禪寺”四字感到有點印象,也感到特別地親切。他想,這山峰以前肯定有人來過,並建過道場,不然怎么會留下這個石碑呢?前人既然能在山峰建寺廟,那我也能在此建寺廟,好讓想靜修的人有個道場,可以靜心用功。就這樣,他決定在此修建道場。
小沙彌高高興興地回到山下,對師父說:“師父!普陀山最高的山頂還有一片平地,以前好像建過道場,弟子發願想去那裏建道場,不知師父的意見如何?”
師父本來在靜靜地聆聽小沙彌的述說,但是一聽只有十幾歲的出家人竟然想在佛頂山辟建道場,不禁大吃一驚:“什么!你年紀輕輕就想到佛頂山建道場,你有沒有講錯?你要知道光是搬木材上山就是一大難題了,更何況是想在那裏建造寺廟了。你真是太天真了,也太不自量力了,要建自己去建。”
小沙彌說:“弟子已經發願了,如果師父不幫忙,那弟子只好自己去建了。”
師父聽了又說:“你以為建道場就像砌積木那樣簡單嗎?你好好想想吧,真是乳臭未幹的小孩,我不想再聽了。”
許多師兄看到小沙彌年紀輕輕就想建道場,於是也都來勸說:“小師弟!算了吧!修行就修行,還發什么願,真是自找苦吃,趕快打消這個念頭吧!”
可是小沙彌並不這么想,他想,既然大家都不相信我,那我就做給大家看吧!於是拜別了師父,走向大殿,跪在觀世音菩薩的聖像前,虔誠地祈禱說:“觀世音菩薩!弟子發願要興建道場,希望菩薩保佑弟子,使弟子完成誓願。”
小沙彌離開了師父,離開了本可依靠的道場,就是為了完成他宿世以來的心願,在佛頂山興建道場。因為小沙彌的前世就是發願在佛頂山興建慧濟禪寺的師父,又乘願再來的小沙彌,現在願力不失,仍然力行宿世的善願。但是,小沙彌發願要在佛頂山興建道場,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小沙彌左思右想:要興建道場,首先就要去化緣,因為有錢才能買建材、請工人。於是,小沙彌滿懷信心地走向人多的鬧市,有時候一家一家地化緣,有時候就站在市場門口,可是所得到的錢太少了。有時候他幾天也化不到一塊錢,還要遭人的白眼和冷嘲熱諷,有時候好幾天才得到一些冷飯剩菜,更不要說吃飽了。不知不覺中,三年的時間過去了,莊嚴靈巧的小沙彌仍然每天在大街小巷敲著木魚,挨家挨戶地化緣。在這三年裏,他嘗盡人間的冷暖歲月,頭發未剪,衣服破舊,乍看之下,很像一位又髒又窮的小乞丐,人見人怕,更化不到錢了。
有一天,他傷心流淚地走到河邊,看到潺潺的流水,想起悠悠的歲月,想到三年的時間換來的是理想的破碎,於是悲從心中來,坐在河邊號啕大哭。他想,興建道場原來只是美夢一場空,他已經沒有信心再走下去了。
就在此時,他突然靈機一動,看看被他敲了三年的木魚,早已是斑駁不堪了,不如把它放入河裏,求菩薩保佑,看木魚漂向何處,他就在哪裏化緣,不要再漫無目標地化緣了。於是,他就真的把木魚放入河裏,自己也跟著木魚跑。
奇跡竟然出現了,木魚流到某個地方,就停在那裏打轉,不再流下去了。小沙彌心想,這裏一定有大護法吧,否則木魚怎會在此打轉呢?於是就趕快把木魚撈起來。可是當他撈起木魚後,才看到這裏根本看不到什么大戶人家,連一個人影也沒有,只有一大片的樹林。小沙彌心想,木魚既然漂流到這裏停下來,那就在這裏敲木魚吧。
於是小沙彌在河邊就念著“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一心念著菩薩聖號,手中敲著木魚。可是,三天三夜也看不到半個人影。正在他精疲力盡時,事情有了轉機。原來,有一戶富貴人家住在離河邊一裏路的地方,家中的老夫人臥病在床已有數年了,雖然兒子在朝為官,也聘請過各地的名醫前來醫治,服盡了各種名貴中藥,但仍然毫無起色。可最近,連續三天來都聽到遠處傳來的木魚聲,使她忘記了痛苦,並感到心情無比地愉快。於是老夫人喚來仆人,並對仆人說:“你們趕快去找那位敲木魚的人,我想我的病體只有那位敲木魚的人才能治好。”
仆人聽從老夫人的指示,循著細微的木魚聲尋去,終於在河邊看到了小沙彌。他對小沙彌說:“老夫人有請,請您跟我走一趟。”小沙彌三天三夜沒吃東西,一點兒力氣也沒有,仆人就扶著小沙彌走路。
“回稟老夫人,這位就是敲木魚的人,他已經三年沒理發,兩年沒換衣,三年沒鞋穿,三天沒吃飯了。”仆人向老夫人稟告說。
“真可憐啊!快吩咐下去,立即准備齋飯、僧衣、羅漢鞋,並請來剃頭師,快替小師父安頓吃穿的問題再說吧!”老夫人指示仆人趕快去辦。
等這些事情都做完後,小沙彌又恢複了原來清淨莊嚴的模樣。老夫人看到小沙彌容光煥發的樣子,心裏也舒服了一些,於是對小沙彌說:“您怎會落到這般淒慘呢?”
小沙彌就把發願興建道場的事,一五一十地講給老夫人聽。老夫人聽完之後,感慨地說:“真是觀世音菩薩感應呀!想不到我花了那么多錢,請來各地名醫,服盡名貴中藥都不能治好的病,自從聽了您敲的木魚聲之後,身體的疾病竟然不治而愈了,這真是不可思議呀!這樣子好了,您明天起就不用再化緣了。興建道場的事,由我來為您處理了。”老夫人講完,立即吩咐仆人去請回在朝為官的兒子,叫他趕快去普陀山的最高峰興建道場。
在朝為官的兒子,知道菩薩的感應事跡也高興得不得了,立即命令人上山興建道場。小和尚的夙願就這樣完成了。
要真正做成一件事,其實並不是很容易,很多外在的困難會妨礙你的心志。因此,一定要堅定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這樣,哪怕已經山窮水盡,但離柳暗花明已是為時不遠了。
自己就是一把標尺
有一個青年,專門向一禪師求教。他說:“大師,有人說我是天才,將來必有一番作為;也有人罵我是笨蛋,一輩子不會有太大的出息。依您看呢?”
“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禪師反問。
青年搖搖頭,一臉茫然。
禪師緩緩地說道:“譬如同樣一斤米,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它的價值也就迥然不同。在炊婦的眼中,它不過能做兩三碗米飯而已;在農民看來,它最多值一元錢罷了;在賣粽子人的眼中,包紮成粽子後,它可賣出3元錢;在制餅者看來,它可賣5元錢;在制酒商看來,它可釀酒,勾兌後,能賣40元錢,不過,米還是那斤米。”
禪師頓了頓,接著說:“同樣一個人,有人將你抬得很高,有人把你貶得很低,其實,你就是你,你究竟有多大出息,取決於你到底怎樣看待自己。”
青年豁然開朗。
別人的評價並不是主要的,自己的價值所在取決於你怎樣看待自己。你認為自己是珍珠,你就是珍珠;你認為自己是草芥,你也就只能如此卑微。
心的力量是無窮的
有一天,釋迦牟尼在恒河的南岸說法。有一位信徒聽說天底下最有智慧的人在那裏說法,就從恒河的北岸走了很遠的路要到南岸去聽法。但是到了恒河之後,他發現無法過去,若要繞路,走到對岸時法會可能已經結束了。該怎么辦呢?
他問旁邊的船夫:“請問這個河深不深,可不可以過去?”
船夫說:“很淺而已,差不多到膝蓋。”
那個人聽了很開心,說:“那我就可以走過去了!”結果他就從河面走了過去。
在恒河南岸聽法的人,看到一個人從河面走過來,都嚇壞了,因為河水有好幾丈深。他們就問釋迦牟尼:“這是不是菩薩的示現?要不然他怎么可以從河面上走過來?”
釋迦牟尼說:“不是,他不是菩薩的化身,他跟你們一樣,只不過他對我所說的辦法有絕對的信心,所以可以從河面上走過來。”
隨緣並不是消極等待或放棄追求,而是要用平常之心看待身邊的事。不要被表面的困難嚇倒,如果你真的去做了,你就會發現,事情其實沒有你想象的那么難,難的是你如何突破自己的內心。
與其祈求奇跡,不如創造奇跡
以前有一個人,他覺得生活太平淡了,於是天天都期望能出現奇跡。為了讓奇跡早些出現,他向佛祖祈求,佛祖問他:“你想要什么樣的奇跡呢?”
這個人回答說:“奇跡就是做夢都想不到,完全超乎我想象的事情。”
佛祖說:“好,我答應你,奇跡明天就會出現。”
這個人開始焦急地等待。
但是很多天過去了,什么奇跡也沒有出現,他對著天空向佛祖質問:“你為什么沒有給我奇跡?”
“我早就給你奇跡了呀。”天空中飄來了佛祖的聲音。
“我怎么沒看見?”
“其實你天天都生活在奇跡中,你不是說奇跡就是你做夢也沒想到,完全超乎你想象的事情嗎?我給過你了,你以為佛祖能給你奇跡,可是佛祖也沒有給你奇跡,這是你做夢也想不到的,這本身難道不也算是一個奇跡嗎?其實你大可不必期待什么奇跡出現,因為除了你自己以外,世界上根本沒有其他的什么可以稱為‘奇跡’。與其求佛祖給你奇跡,不如自己給自己奇跡。”
求人不如求己,因為世上本沒有什么奇跡,一切都要靠自己。在人生追求的過程當中,我們應該保持知足的心態,自己努力創造奇跡,才是真的奇跡。
志乃心生,更需全心全意
恒遠禪師智慧高深。有一次,一位信者問恒遠禪師道:“你說,同樣一顆心,為什么心量有大小的分別?”
禪師並未直接作答,他告訴信者道:“請你將眼睛閉起來,默造一座城垣。”
於是信者閉目冥思,心中構想了一座城垣。
信者:“城垣造畢。”
禪師:“請你再閉眼默造一根毫毛。”
信者又同樣在心中造了一根毫毛。
信者:“毫毛造畢。”
禪師:“當你造城垣時,是只用你一個人的心去造,還是借用別人的心共同去造的呢?”
信者:“只用我一個人的心去造。”
禪師:“當你造毫毛時,是用你全部的心去造,還是只用了一部分的心去造?”
信者:“用全部的心去造。”
於是禪師就對信者開示道:“你造一座大的城垣,只用一個心;造一根小的毫毛,還是用一個心,可見你的心是能大能小啊!”
若不以心生心,則心心入空。做事需要用心,但更要用全心。全心全意地,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事情就很容易成功。
讓自己時刻擁有一顆平實不亂的心
從前,有個婆羅門教徒想弄一只野獸作祭品。他捕到一只山羊。回家的路上,正巧被三個騙子看到了。騙子們私下說:“我們今天有羊肉吃了。”於是,他們偷偷商量好一個圈套便各自散開,接著先後朝婆羅門教徒走去。
第一個騙子過去對這位婆羅門教徒說:“我看你肩上背著的這條狗一定不錯,它大概殺死了不少凶猛的野獸吧!”說完,他就走開了。這個婆羅門教徒心想:“這家夥胡亂說了什么?難道我會將一條狗背在肩上?”
這時,另外兩個騙子也到了他跟前,並招呼道:“喂!你這位教徒怎么如此荒唐?你看,你有著神聖的祭繩、念珠、水缽和額前的聖點,可肩上卻搭著一條狗——這哪裏相配呢?這條狗肯定是捕殺兔子、羚羊和野豬的能手。”他們說著也走過去了。
這位婆羅門教徒只好將這只准備獻祭用的牲畜放在地上,想把事情重新弄弄清楚。等他仔細地摸了摸牲畜的耳朵、角、尾巴和身體的其他部位後,暗自說:“這些家夥真笨,他們竟會把這只山羊當成一條狗!”他重新將山羊扛到肩上,繼續往前趕路。
此時,那三個騙子回頭對婆羅門教徒嚷道:“離遠點,別挨著我們!靠邊走!你呀,只是看起來挺純潔,婆羅門教徒!你竟同狗接觸,那肯定會變成一個獵人。”他們說著便走開了。這時,婆羅門教徒不禁疑惑起來:“這是怎么回事呀,他們三個人都這么說?多數人的意見難道還不對嗎?這世上常有弄錯的事。大概這的確不是山羊,而是一只吃人的狗身鬼怪吧?它會千變萬化呢!怎么回事,難道它又現出了狗身?”
想到這裏,他嚇得不敢再看一眼。趕緊擲下山羊,掉頭就跑。那三個騙子看他跑遠,便把山羊拖走吃掉了。
要相信自己,不能輕易被他人的話所蒙騙。有的人是存心要玩弄你,因此,一定要堅定自己的意志,堅信自己的想法,不能讓他人的陰謀得逞。
每一種創傷,都是一種成熟
在古印度的時候,常常發生幹旱或是水災,因此,老百姓們常常失去收成,過著饑腸轆轆的日子。有一位婆羅門,因為不忍心看到大家總是饑餓的樣子,於是,他每天清晨都到神廟裏去祈求大梵天為人間免去災難,使人們能過上吃飽穿暖的日子。
也許是因為他虔誠的緣故,感動了大梵天,終於在一天清晨,大梵天來到了他的面前。他激動地叩拜在大梵天的腳下,並對大梵天說:“尊敬的大梵天啊,您常常讓土地幹旱或洪水成災,導致農民失去收成,現在大家都過著饑餓的日子,您怎么能忍心呢?還是讓我來教您點東西吧。”
大梵天聽完婆羅門的話之後,他並沒有生氣,反而趁著婆羅門磕頭的時候,偷偷地笑了一下,就對婆羅門說:“那就請你教我吧。”
“請您給我一年的時間吧,在這一年裏,按照我所說的去做,我會讓您看見,世界上再也不會有貧窮和饑餓的事情發生了。”婆羅門說。
就這樣,大梵天給了婆羅門一年的時間,並在這一年裏,滿足了婆羅門所有的要求。沒有狂風暴雨,沒有電閃雷鳴,沒有任何對莊稼有危險的自然災害發生。當婆羅門覺得該出太陽了,就會陽光普照;要是覺得該下點雨了,就會有雨滴落下來,想讓雨停,雨就馬上停止,環境真是太好了,小麥的長勢特別喜人。
轉眼,一年的時間過去了,婆羅門看到麥子長得那么好,就又向大梵天禱告說:“大梵天你瞧,要是再這么過十年,就會有足夠的糧食來養活所有的人,人們就算不幹活也不會餓死了。”大梵天沒有回話,只是在空中對著婆羅門微笑著。
終於到了收割的時候,人們興高采烈地來到麥田裏。可是令婆羅門驚訝的是,當大家割下麥子時,卻發現麥穗裏什么都沒有,裏邊空蕩蕩的。婆羅門驚慌極了,於是,他又跑到神廟裏去向大梵天禱告說:“大梵天呀,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
這時,大梵天又出現了,他依然微笑著對婆羅門說:“那是因為小麥都過得太舒服了,沒有受到任何打擊的緣故。這一年裏,它們沒經過風吹雨打,也沒受到過烈日煎熬。你幫它們避免了一切可能傷害它們的事情。沒錯,它們長得又高又好,但是你也看見了,麥穗裏什么都結不出來,我的孩子……”
聽了大梵天的話,婆羅門無言以對。
萬事順意是不利於成長的,要想品嘗成功的喜悅,就要經受必要的錘煉。過太舒服的生活會消磨你的意志,讓你停滯不前。
把握生命裏的每一分鐘
一天,佛陀站在雲端俯瞰人間,他看到城市裏熙熙攘攘,人們都在匆匆地前行。佛陀若有所思地問他的弟子:“弟子們,你們看呀,人們整天都忙忙碌碌,這究竟是為了什么呢?”
弟子們雙手合十,恭聲答道:“佛陀,人們整天這樣地忙忙碌碌,不外乎是為了‘名利’二字。”
“那么,有了名利又能怎樣呢?”佛陀接著問道。
“有了名可以得到別人的尊重,有了利可以滿足肉體的奢侈。”一個弟子回答。
“那無名無利的平民百姓,他們整天到晚勞累忙碌,又是為了什么呢?”
“佛陀,平民百姓勞累忙碌是為了養家糊口,穿衣吃飯。”一個弟子平靜地答道。
“穿衣吃飯又是為了什么呢?”佛陀接著問。
一個弟子站起身來,躬身答道:“佛陀,人們吃飯穿衣是為了滋養肉身,享盡天年的壽命呀!”
佛陀用清澈的目光環視著弟子們,沉靜地問道:“那么,你們來說說肉體生命究竟有多長久?”
“佛陀,有情眾生的生命平均起來有幾十年的長度。”一個弟子充滿自信地回答。
佛陀搖了搖頭說:“你並不了解生命的真諦。”
另一個弟子見狀,充滿敬重地說道:“人類的生命如花草,春天萌芽,燦爛似錦,冬天則枯萎凋零,化為塵土。”聽了他的話,佛陀露出了贊許的微笑,說:“你能夠體察到生命的短暫迅速,但是對佛法的了解,仍然限於表面。”
這時,又聽得一個無限悲愴的聲音說道:“佛陀,我覺得生命就像蜉蝣蟲一樣,早上才出生,晚上就死亡了,充其量只不過是一晝夜的時間!”
“喔!你對生命朝生暮死的現象能夠觀察入微,對佛法已經有了進入肌肉的認識,但還是不夠透徹。”
在佛陀的不斷否定、啟發下,弟子們的靈性越來越被激發起來。這時又有一個弟子站起來說道:“佛陀,其實人們的生命跟朝露沒有什么兩樣,看起來不乏美麗,甚至有的時候是如此的淒美壯觀,但是只要陽光一照射,一眨眼的工夫它就蒸發消逝在這個空間而變得無影無蹤了。”佛陀含笑不語。弟子們更加熱烈地討論起生命的長度來。後來,一個弟子站起身來,斷然地說道:“佛陀,依弟子看來,生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間。”
語音一出,四座愕然。大家都凝神地看著佛陀,期待著佛陀的開示。
“嗯,說得好!人命的長度,就是一呼一吸之間。只有這樣認識生命,才能真正體味生命的精髓。弟子們,你們切不要懈怠放松,以為生命很長,就抱著‘明日複明日’的心態活下去,像露水有一瞬,像蜉蝣有一晝夜,像花草有一季,像凡人有幾十年。其實生命只有一呼一吸這樣的短暫呀!你們應該好好地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鍾,每一時刻,勤奮不已,自強不息。”
生命短暫,值得珍惜。在擁有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要提醒自己不要虛度。珍惜生命中的所有,不斷前進,才不枉度此生。
以坦然的心看待他人的品評
從前,有兩位小和尚,一個姓黑,一個姓白。為了拜師學藝,做進一步的修煉,他們討論各自分開去尋求名師。同時,他們也約定,十年後的今天,他倆一定再回到分手位置的渡船碼頭,不見不散。
歲月如梭,十年一晃就過去了,兩人依約回到渡船碼頭見面。白和尚問黑和尚:“黑老大,你的功夫一定很精進。這十年裏,你老兄練就了什么絕活呢?”
黑和尚很自豪地說:“我拜了一位禪師的傳人為師,練就了‘蘆葦渡江’的無上功夫,現在就讓你開開眼界。”說完後,立刻摘下一根蘆葦草,丟入江中,他乘著蘆葦草渡江而過。後來,白和尚也跟著其他的人,坐著渡船過了江。兩人剛一碰面,黑和尚就很得意地向白和尚說:“白老弟,你看怎么樣啊?你老弟練了什么無上的功夫?趕快也露一手,讓我瞧一瞧。”
白和尚很不好意思地四下看看,才低聲地說:“我好像什么都沒有練,師父教我每天只管認真地吃飯,認真地睡覺,專心一意地當和尚,連敲鍾念經都要很專一,萬般事情努力去做,而後一切隨緣而行。師父說,這是無上的‘智能與心法’,我也不知道對不對。”
黑和尚聽了之後,哈哈大笑,大聲說:“這也算是功夫?你這十年都白混了。”
白和尚聽了這話後,先是露出不置可否的表情,然後正經八百地問黑和尚:“黑大哥,你還練了其他功夫嗎?”
黑和尚用很難以置信的眼神,瞄了白和尚一眼,反問白和尚說:“老弟啊,難道我用十年的時間練就的神功‘蘆葦渡江術’還不算精進嗎?”
白和尚搔了一搔頭,回答:“黑大哥,你是很厲害,可是我只付給船夫三文錢就可以渡江,為什么你要花十年的時間去練它?難道你的十年功夫只值三文錢?”
黑和尚當場愣住了,哭喪著臉,一下子不知如何作答。
“要是沒有船呢?”黑和尚的師父不知何時來了,他朗聲問道。
這回,輪到白和尚語塞了。
世上沒有無用的功夫,只怕沒有任何特長。一個人不能狂妄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應該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以平和的心態看待別人對自己的品評。
靠內心的光明尋找前進的方向
德山禪師有一次到崇信禪師那裏悟道。崇信禪師住在龍潭,德山禪師初到龍潭的時候,因為心情不好,似乎牢騷滿腹,於是在山門外大聲叫道:“說什么聖地龍潭,既不見龍,又不見潭!”
崇信禪師在山門內應道:“你已到了龍潭!”
德山禪師聞此應聲,有所契悟。從此,德山禪師就留在這裏,跟著崇信禪師參禪。
有一天晚上,德山禪師站在崇信禪師的身邊,久久不肯離去。崇信禪師問道:“時間已經不早了,你怎么不回去休息?”
德山禪師向門外走了幾步,回頭說道:“外面天黑!”
於是,崇信禪師點了紙燭遞給德山禪師,德山禪師正想用手去接,崇信禪師一口氣又把紙燭吹滅。德山禪師見此大悟,立刻向崇信禪師頂禮,良久不起。崇信禪師便問道:“現在一片漆黑,你見到了什么?”
德山禪師說道:“弟子心光已亮,從此不再懷疑天下老和尚的舌頭了。”
外面的天黑不害怕,只要內心光明,就能找到前進的方向。明智的人不易為別人的想法所影響,自身明亮的心光,就是最好的指路明燈。
信心是達成心願不可缺少的要素
有個年輕和尚,發誓要用募捐來的錢修建一個佛的金身。這件事雖然功德無量,但是困難太大了。但是,這個和尚一旦立下了宏願,就決不退縮。
募款的第一天,他早早就來到了最繁華的地方,向過路人乞討施舍。不一會兒,過來一個武士,和尚施禮道:“貧僧誓願塑佛金身,請施主捐一點吧!”
武士都沒正眼看他,像是沒聽見的樣子,邁著大步走了。和尚急忙追上去,低聲乞求:“給多少都行!”
武士厭煩地揮手,十分幹脆地拒絕道:“不!”
武士在前面走,和尚在後面跟著,一直走了十多裏路。最後那個武士無可奈何地隨手扔下一文錢。和尚從地上撿起那文錢,朝武士行禮致謝。
武士覺得奇怪,問道:“一文錢也值得你這樣高興?”
和尚回答道:“這是貧僧靠行乞修建佛身的第一天,如果不能化到這一文錢,或許貧僧的心志就會產生動搖。如今承蒙您慷慨施舍,貧僧對於成就大願已經確信無疑,所以感到無限欣喜。”
說完,便引身告退,按照原路回去繼續化緣。
暑去冬來,經過無數個風雨霜雪的日子,和尚終於籌足了資金,完成了自己的心願。
聚沙能成塔,滴水能穿石。培養所有的善行,清淨自己的心念,如果一個人能信心十足地朝目標邁進,他終究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渴求強烈才能心無旁騖
有一位自覺失意的年輕人來拜訪僧人以求教智慧。
“年輕人啊,請隨我一起來。”僧人這么說著,默默地向附近的湖走去。
走到湖邊,僧人毫不猶豫地跨進湖裏,向湖的深處走去。年輕人無奈,只好跟在他的後面。
湖漸漸深起來,水浸沒到年輕人的脖子,可是僧人毫不介意年輕人那恐懼的目光,走得更遠了。水終於浸沒了年輕人的頭頂。不久,僧人又默默地轉回身,回到湖的岸邊。
上岸後,僧人用揶揄的口吻問年輕人:“現在你告訴我,潛入水下時,你有什么感覺?除了想上岸之外,還考慮別的事嗎?”年輕人立即答道:“我只想得到空氣。”
僧人慢慢地說道:“正是如此啊!要想求得智慧,就要像沉入水下時想得到空氣一樣強烈,才能獲得啊。”
真正的智者應及時清除自己心靈的汙垢,舍棄感官的享受,使內心沒有掛礙。不僅是求得智慧,做其他事也是一樣,要有強烈的欲望。這樣,你就可以心無旁騖地向著既定的目標前進。
勇挑重擔的勇氣源於成熟的心智
廟裏,老和尚和小和尚相依為命。
老和尚每天翻山越嶺挑柴火,去集市賣掉以換取一天的口糧。後來,為了培養徒弟的吃苦精神,他叫小和尚替他挑柴火上集市去賣。
開始時,小和尚挺不願意地挑了兩挑,翻山越嶺挑柴火著實把他給累壞了。挑了兩天,小和尚再也挑不動了。老和尚沒辦法,只好歎著氣讓小和尚一邊歇著去,自己還是一天接一天地挑柴掙錢糊口。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有一天,老和尚不幸病倒了,這一躺就是半個月起不了床。廟裏失去了生活來源,眼看就要斷炊了。小和尚沒辦法,終於主動挑起了生活的重擔。每天天不亮,他就學著師父的樣子上山砍柴,然後挑著去集市賣,一點兒也不覺得累。
“徒兒,別累壞了身子!”老和尚憐愛地看著小和尚忙碌的身影說。
這時,小和尚停下手中的活兒,對老和尚說:“師父,真是奇怪,剛開始你叫我挑柴火那兩天,我挑那么輕的擔子都覺得特別累,可是現在我挑的越來越重,相反倒覺得擔子越來越輕了呢?”
老和尚贊許地點點頭,說道:“這一方面是因為你的身體承受能力練出來了,更多的是你心理成熟的緣故啊!成熟使你產生了勇挑重擔的勇氣,當然就覺得擔子輕了!”
不斷鍛煉,就能不斷成熟。成熟的結果就是可以讓人更有力量,更能承擔重任。當你能夠勇挑重擔時,再大的困難也壓不倒你。
意志堅定是安身立命的前提
弟子問禪師:“師父,該如何使身心清靜呢?”
禪師回答說:“有個人聽了算命先生的話,說他眉頭泛光,當天就能變成富翁,於是他就直接走到別人的金鋪裏,當著別人的面伸手拿櫃子裏的金銀,結果被人抓住送進了衙門。縣太爺問他:‘你怎么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搶別人的錢財?’那個人回答道:‘我只看到了錢,沒有看到人呀!’”
禪師緊接著說道:“有禪心的人,眼睛裏看到的只有塵埃!”
弟子又問:“怎樣才能成佛?”
禪師厲聲喝道:“你外出雲遊,在廟宇與叢林之間奔走,可曾找到你們的安身之處?如果只會跋山涉水來來去去,那只是白白踏破草鞋,等著閻王爺向你收草鞋錢吧!”
弟子又問:“怎樣才能成佛?”
禪師拊掌大笑:“好!意志堅定的人,會將踏破的草鞋扔掉,光著腳向前走,沒有了任何束縛,也就沒有了任何煩惱,不用為草鞋破了擔心,也不用為草鞋錢擔心;意志不堅定的人,心裏掛念太多,憂慮太多,心都裝滿了,千門萬戶都封鎖了,還安什么身,立什么命!”
弟子望了望自己的草鞋,靈光一閃,頓悟了。
只有有了堅定的意志,才能讓自己得到進一步的修煉,才能讓自己的身心獲得寧靜,除卻諸多煩惱,讓自己真正擁有一顆純淨的心。
踏上知足豁達的人生旅途
心存一顆包容的心
侍者問禪師:“禪心在何處?”
禪師說:“在廣大虛空中。”
侍者說:“我怎么看不見呢?”
禪師說:“因為它廣布虛空,所以無形。”
侍者又問:“何時才能有形呢?”
禪師說:“執著妄想時。”
侍者說:“我還是不明白。”
禪師說:“請拿來一些鹽和一杯清水。”
侍者就拿來了鹽和清水。
禪師說:“取一匙鹽放入水中。”
侍者於是取了一匙鹽放入水中。
禪師說:“你嘗一嘗,看看味道如何?”
侍者嘗了嘗說:“鹹。”
禪師又說:“再取來一盆清水。”
侍者又端來一盆清水。
禪師說:“再取來一匙鹽放入水中。”
侍者於是取來一匙鹽放入水中。
禪師說:“再嘗一嘗。”
侍者嘗了嘗說:“感覺不到鹹味。”
禪師說:“同樣是一匙鹽,放入一杯清水中和放入一盆清水中的變化就這么大,如果投放在更大更廣的空間呢?”
侍者恍然大悟。
有一顆博大的、能包容的心,就不會感覺到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就像那一匙鹽,放在不同容積的水裏,就有著不同的味覺感受。
與人相處之道,在於內心的容忍
很久以前,有一個年輕人,脾氣非常不好,動不動就與人打架,因此,人們都很討厭他。
有一天,這個年輕人無意中遊蕩到了大德寺,正遇到清心禪師在講佛法。他聽完之後感到非常懊悔,決定痛改前非。他對清心禪師說:“師父!今後我再也不與別人打架鬥口角了,即使人家把唾沫吐到我臉上,我也會忍耐著把它拭去,學會默默地承受!”
“就讓唾沫自幹吧,別去拂拭!”清心禪師輕聲說道。
年輕人聽完,又不解地問道:“如果拳頭打過來,又該怎么辦呢?”
“一樣呀!不要太在意!只不過一拳而已。”清心禪師微笑著答道。
這時,那個年輕人實在無法忍耐了,便舉起拳頭朝清心禪師的頭打去,然後問道:“現在你感覺怎么樣呢?”
清心禪師一點兒也沒有生氣,反而十分關切地說道:“我的頭硬如石頭,可能你的手倒是打痛了!”
年輕人無言以對,似乎對禪師的言行有所領悟。
生活之中,大度包容的心不可缺少。如果氣度狹小,遇事斤斤計較,那么在生活中就會處處碰壁,煩惱也會越來越多。但如果能以實際行動來理解、寬容別人,那自己也會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包容。
寬容是對生命的洞見
一天,慧遠法師正要開門出去時,突然闖進一位身材魁梧的大漢,狠狠地撞在法師身上,把他的眼鏡撞碎了,還戳青了他的眼皮。可那位撞人的大漢,不但毫無羞愧之色,反倒理直氣壯地說:“誰叫你戴眼鏡的?”
慧遠法師笑了笑,沒有說話。
大漢頗覺驚訝地問:“喂!和尚,你怎么不生氣呀?”
慧遠法師借機開示說:“我為什么要生氣呢?生氣既不能使眼鏡複原,又不能讓臉上的淤青消失,苦痛解除。再說,生氣只會擴大事端,如果我對你破口大罵或打鬥動粗,必定會造成更多的業障及惡緣,也不能把事情化解。如果我早一分鍾或晚一分鍾開門,都會避免相撞,或許這一撞也化解了一段惡緣,我還要感謝你幫我消除這業障呢。”
大漢聽後十分感動,他若有所悟地離開了。
事情過了很久之後,有一天,慧遠法師接到一封信。原來,大漢以前不知勤奮努力,工作之後,在事業上又高不成低不就,十分苦惱。一天他上班時忘了拿公文包,中途又返回家去取,卻發現妻子與一名男子在家中談笑。他沖動地跑進廚房,拿了把菜刀,想先殺了他們,然後自殺,以求了斷。
不料,當那男子驚慌地回頭時,臉上的眼鏡掉了下來。瞬間,大漢想起了慧遠法師的教誨,讓自己冷靜了下來,反思了自己的過錯。
現在他的生活很幸福,工作也得心應手了。特寄來五千元錢,一方面為了感謝慧遠法師的恩情,另一方面也請求慧遠法師為他們祈福消業。
寬容是對生命的洞見。法師的寬容帶給了大漢覺悟,教會他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對待別人。寬容也是最好的教育手段,能用真切的言行給人以啟迪。生活中,要時刻懷有包容之心,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
寬容是對生命的洞見
一天,慧遠法師正要開門出去時,突然闖進一位身材魁梧的大漢,狠狠地撞在法師身上,把他的眼鏡撞碎了,還戳青了他的眼皮。可那位撞人的大漢,不但毫無羞愧之色,反倒理直氣壯地說:“誰叫你戴眼鏡的?”
慧遠法師笑了笑,沒有說話。
大漢頗覺驚訝地問:“喂!和尚,你怎么不生氣呀?”
慧遠法師借機開示說:“我為什么要生氣呢?生氣既不能使眼鏡複原,又不能讓臉上的淤青消失,苦痛解除。再說,生氣只會擴大事端,如果我對你破口大罵或打鬥動粗,必定會造成更多的業障及惡緣,也不能把事情化解。如果我早一分鍾或晚一分鍾開門,都會避免相撞,或許這一撞也化解了一段惡緣,我還要感謝你幫我消除這業障呢。”
大漢聽後十分感動,他若有所悟地離開了。
事情過了很久之後,有一天,慧遠法師接到一封信。原來,大漢以前不知勤奮努力,工作之後,在事業上又高不成低不就,十分苦惱。一天他上班時忘了拿公文包,中途又返回家去取,卻發現妻子與一名男子在家中談笑。他沖動地跑進廚房,拿了把菜刀,想先殺了他們,然後自殺,以求了斷。
不料,當那男子驚慌地回頭時,臉上的眼鏡掉了下來。瞬間,大漢想起了慧遠法師的教誨,讓自己冷靜了下來,反思了自己的過錯。
現在他的生活很幸福,工作也得心應手了。特寄來五千元錢,一方面為了感謝慧遠法師的恩情,另一方面也請求慧遠法師為他們祈福消業。
寬容是對生命的洞見。法師的寬容帶給了大漢覺悟,教會他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對待別人。寬容也是最好的教育手段,能用真切的言行給人以啟迪。生活中,要時刻懷有包容之心,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
寬容是最好的教育法則
盤 禪師是備受大家尊崇的禪師。有一次,他的一個學生因為行竊被人抓住,眾人紛紛要求將這個學生逐出師門。但是盤 並沒有那樣做,他用自己的寬厚仁慈之心原諒了那個學生。
可是沒過多久,那個學生竟然又因為偷竊而被抓住。大家認為他舊習難改,要求將他重罰,但盤 禪師還是沒有處罰他。其他學生很是不服,他們聯合上書,表示如果再不處罰這個人,他們就集體離開。
盤 看了他們的聯合上書,然後把他的學生都叫到跟前來說:“你們都能夠明辨是非,這是我感到欣慰的。你們是我的學生,如果你們認為我教的不對,完全可以去別的地方。但是我不能不管那個行竊的學生,因為他還不能明辨是非,如果我不來教他,那誰來教他呢?所以,不管怎么樣,即使你們都離開我了,我也不能讓他離開,因為他需要我的教誨。”
那位偷竊者聽了盤 禪師的話,感動得熱淚盈眶,心靈因此而得到了淨化,從此以後再也不偷別人的東西了。
人無完人,每個人身上都有缺點。面對犯錯的人,我們要以真心來感化他,排斥和嫌棄都是不明智的做法。我們要用寬厚仁慈的心來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的真情。
珍惜生命中的點點滴滴
有一天,儀山禪師在洗澡的時候,因為水太熱,就叫弟子提桶冷水來加。有一個弟子奉命提了水來,將熱水加涼了,便順手把剩下的水倒掉。
禪師很不高興,說道:“你怎么如此浪費?世間上不管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用處,只是價值不同而已,可你卻那么輕易地將剩下的水倒掉。就是一滴水,如果把它澆到花草樹木上,不僅花草樹木喜歡,水本身也不失去它的價值,為什么要白白地浪費呢?雖然是一滴水,但是價值也無限地大。”
弟子聽後若有所悟,於是將自己的法名改為“滴水”,這就是後來非常受人尊重的“滴水和尚”。
滴水和尚後來弘法傳道,有人問他:“請問世間上什么功德最大?”
“滴水!”滴水和尚回答。
這個人又接著問:“虛空包容萬物,什么可包容虛空呢?”
“滴水!”
滴水和尚從此把心和滴水融在一起。在他眼裏,一滴水中也有無盡的時空了。
滴水雖小,但江河湖海無不是由滴水彙聚而成。生活中,一點一滴的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價值所在,不能因為它的渺小就認為它一無是處。珍惜生命中的點點滴滴,就是珍惜了生命本身,從中你會體味到不一樣的感動。
追尋真實的生活層面
這天,天剛破曉,居士抱著一束鮮花和一捧供果,趕到大佛寺上早課。剛踏進大殿,旁邊突然跑出一個人,與居士撞個滿懷,將他捧著的水果撞翻在地。居士看到水果被撞翻,忍不住叫道:“你這人怎么這么粗心,把我的供果全部撞翻了,你看怎么辦?”
這個人聽了,也非常不滿地說道:“撞翻就撞翻,頂多向你道歉,你幹嗎這么凶啊?”
居士更是氣憤:“你這是什么態度?自己錯了還要怪人!”
接著,他們開始互相指責,聲音此起彼落。
廣圄禪師經過這裏,將兩人帶到一旁,問明原委,開示道:“莽撞的行走是不應該的,但是不接受別人的道歉也是不對的。這些行為都是愚蠢不堪的。能坦誠地承認自己的過失,真誠地接受別人的道歉,才是明智之舉。”
廣圄禪師接著又說道:“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必須協調的生活層面有很多很多。不要因為一點小事,一大早就破壞了這一片虔誠的心境,不值啊!”
“對不起,禪師!我錯了,我實在太冒失了!”這個人又轉身向居士說道,“請接受我至誠的道歉!我實在太愚癡了!”
居士也真誠地說道:“我也有不對的地方,也不該發脾氣,我實在太幼稚了!”
幹戈就這樣化解掉了,二人也從中學到了更多的道理。
生活中,必須協調的生活層面有很多,不要因為一點小事就破壞自己的心境。坦誠地承認自己的過失,真誠地接受別人的道歉,這才是明智之舉。
人生的真理藏在平淡無味之中
慧能禪師見弟子整天打坐,便問道:“你為什么終日打坐呢?”
“我參禪啊!”弟子回答道。
“參禪與打坐完全不是一回事。”
“可是你不是經常教導我們要安住容易迷失的心,清靜地觀察一切,還告訴我們終日坐禪不可以躺臥嗎?”
慧能禪師說:“終日打坐,這不是禪,而是在折磨自己的身體。”弟子感到很困惑。
慧能禪師接著說道:“禪定,不是要整個人像木頭、石頭一樣地死坐著,而是要使身心達到一種極度寧靜和極度清明的狀態。離開外界的一切物相,是禪;內心安寧不散亂,是定。如果執著人間的物相,內心就會散亂;如果離開一切物相的誘惑及困擾,心靈就不會散亂了。我們的心靈本來很清淨安定,只因為被外界物相迷惑困擾,就如同明鏡蒙塵,活得愚昧迷失了。”弟子躬身問道:“那么,該怎樣去除妄念,不被世間迷惑呢?”
慧能禪師說道:“思量人間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間的邪惡,就化為地獄。心生毒害,人就淪為畜生;心生慈悲,處處就是菩薩;心生智慧,無處不是樂土;心裏愚癡,就處處都是苦海了。
“在普通人看來,清明和癡迷是完全對立的,但真正的人卻知道它們都是人的意識,沒有太大的差別。人世間萬物皆是虛幻,都是一樣的。生命的本源也就是生命的終點,結束就是開始。財富、成就、名位和功勳對生命來說只不過是生命的灰塵與飛煙。心亂只是因為身在塵世,心靜只是因為身在禪中,沒有中斷就沒有連續,沒有來也就沒有去。”
弟子終於醒悟。
生活中,要保持一顆清淨安定的心很難,因為被種種物相迷惑困擾,如同明鏡蒙塵,讓很多人活得愚昧迷失。因此,要心生智慧,就要坦然面對一切。
放開心胸終能釋然
禪海以前是一位武士的兒子,有一次到江戶遊玩,做了一位高官的隨從。
後來,他與大官的太太兩相情悅,關系十分親密。但紙裏終究包不住火,他倆的私情最後還是被發現了。在自衛中,他殺了那位大官,帶著他的太太逃往別處。
他們沒有生活來源,但因為習慣了奢華的生活,後來兩人墮落成賊,而女人的貪得無厭使禪海深惡痛絕,他最終選擇離開了她。
之後,禪海來到很遠的一個寺廟出了家,做了一名遊方僧人。為了補償他的罪過,他下定決心要在有生之年完成一件善舉。他知道某處懸岩上面有條道路非常危險,已斷送了不少人的性命。因此,他決心在它下面挖一條隧道,取而代之。
於是,他白天乞食,夜晚挖掘隧道。日複一日,年複一年,轉眼三十年過去了,一條長達兩千多尺的隧道,終於挖通了。
在禪海完成這條隧道的前兩年,那位大官的兒子已經成為一名劍道高手。他四處尋覓禪海想要報仇。最後,他終於發現了禪海,發誓要將禪海置於死地才肯罷休。
禪海平靜地對他說:“我心甘情願地把我的生命給你,但是請讓我挖完這條隧道。等到這件工作完成的那天,你就可以殺了我。”
於是,這位大官的兒子就耐下性子等待那一天。時間一天天過去,禪海仍在不斷地挖著。一晃又是幾個月,大官的兒子在閑等中感到十分無聊,便開始幫禪海挖掘。就這樣過了一年,他對禪海的堅強意志已經是十分欽佩。
隧道終於挖成了,人們可以從它裏面安全通過了。
這時,禪海放下手中的工具,欣慰地長籲一口氣,說:“隧道完成了,我心願已了,現在請你砍去我的頭吧。”
那位年輕的複仇者滿眼含淚,動情地說道:“你是我的老師呀!我怎能下手砍自己老師的頭呢?”
一切怨恨都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散。人都難免犯錯誤,只要真心悔改,就值得尊重。不必耿耿於懷,放開心胸,一切都會變得坦然。
心懷一顆公正的心
從前,有位養雞場的主人,一直都很討厭沙彌。因為他覺得有太多的沙彌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尤其有些沙彌,滿口仁義道德,私底下卻幹些見不得人的勾當,更讓他義憤填膺,咬牙切齒。為了滿足“替天行道”的正義感,養雞場主人時不時地信口散布沙彌的壞話。
有一天,有兩個沙彌上門,說要買只雞。
生意上門,總不好往外推,主人讓他們在偌大的養雞場裏挑了半天,沒想到他們卻挑中了一只毛掉得差不多,禿頭又跛腳的公雞。
主人奇怪得很,便問他們為什么要買這只醜陋難看的病雞。
其中一位沙彌回答:“我們想把這只雞買回去養在寺院裏,路過的人看見要問起的話,我們就說這是你的養雞場養出來的雞。”
主人一聽,急了,連忙搖手:“不行不行!你們看看我這養雞場裏面的雞,哪一只不是養得漂漂亮亮、肥肥壯壯的,就這一只不知道怎么搞的,一天到晚愛打架,才會弄成這種醜樣子。你們拿它對外當代表,別人會誤會我的雞都這樣,對我實在太不公平了!”
另外一位沙彌笑嘻嘻地回答:“對呀!少數幾個沙彌行為不檢點,你卻喜歡拿他們來當代表,對我們來說,也同樣太不公平了吧?”
努力提升自己的心智,無論是看人還是看事,都要懷有一顆公正的心,絕不能以偏概全,讓自己的偏見影響了事物的本來面目。
莫因外在得失影響心情
有一位金代禪師,非常喜愛蘭花。他在平日弘法講經之餘,花費了許多的時間栽種蘭花。
有一天,他要外出雲遊一段時間,臨行前交代弟子,要好好照顧寺裏的蘭花。在這段期間,弟子們總是細心照顧蘭花,但有一天在澆水時,卻不小心將蘭花架碰倒了,所有的蘭花盆都跌碎了,蘭花撒了滿地。弟子們因此非常恐慌,打算等師父回來後,向師父賠罪領罰。
金代禪師回來了,聽說了這件事,便召集弟子們。他不但沒有責怪弟子,反而說道:“我種蘭花,一是希望用來供佛,二來也是為了美化寺廟環境,我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
聽了金代禪師的話,弟子們的心放了下來,也更欽佩禪師的為人。
禪師之所以看得開,是因為他雖然喜歡蘭花,但心中卻沒有蘭花這個障礙。因此,蘭花的得失,並不影響他心中的喜怒。我們做人也是一樣,不要因為外在的得失而影響自己的心境。
沒有什么可以羈絆你
唐代的豐幹禪師在當時頗有名望。一天,他在樹林裏漫步,山道旁忽然傳來小孩啼哭的聲音。他尋聲一看,原來是一個三歲左右的小孩,衣服雖然不整,但相貌俊美。禪師問了附近村莊的人家,沒有人知道這是誰家的孩子。
不得已,禪師只好把這男孩帶回國清寺,等待人家來認領。因為他是豐幹禪師撿回來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
拾得在國清寺安住下來,長大以後,上座就讓他擔任行堂(添飯)的工作。時間久了,拾得也交了不少道友,其中一個名叫寒山的人,與拾得相交最為深厚。因為寒山家境貧困,拾得就將齋堂裏吃剩的飯菜用一個竹筒裝起來,給寒山背回去用。
有一天,寒山問拾得說:“如果世間有人無端地誹謗我、欺負我、侮辱我、恥笑我、輕視我、鄙賤我、惡厭我、欺騙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道:“你不妨忍著他、謙讓他、避開他、尊敬他、不要理會他。再過幾年,你再看他。”
寒山再問道:“除此之外,還有什么處事秘訣,可以躲避別人惡意的糾纏呢?”
拾得回答道:“彌勒菩薩的偈語這樣說:
‘老拙穿破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隨他自幹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
如果你能夠體會偈中的精神,那就是無上的處事秘訣。”
修煉自己的內心。不管他人如何地誹謗、欺侮,只要謙讓、忍讓,順其自然,就能避開那些無聊的糾纏,自己的內心也能慢慢得到升華。
過去的一切就讓它過去
圓心寺有個得道高僧,十六歲離開父母出家修行。自出家以來,他每天青燈黃卷,早誦晚唱,晨鍾暮鼓,自感沾山水之靈氣,吸佛道之精華,已經六根清淨,六塵不染,了卻了一切塵緣。因高僧德高望重,一時間,使得圓心寺香客不斷,來參禪解悟的人也絡繹不絕。
一天,寺裏來了一個青年,想了卻塵緣,皈依佛門,在這裏尋一份清淨,找一方淨土。青年跪在了高僧的面前,說:“師傅,請收下我做你的徒弟吧。”
高僧看了看他,問道:“你真的能了卻塵緣?”
青年肯定地點點頭。
高僧的心裏突然閃出一個奇怪的念頭,他不相信眼前這個青年能真的了卻塵緣,一心向佛。於是,高僧拿出一個早已蒙塵的銅鏡,遞給青年,說:“佛門淨地,纖塵不染。既入空門,塵緣必了。這面鏡子就像是你的心,如果能擦淨,就請你再來。”
青年拿起銅鏡跪別而去。回到家,淨了身,燃了香,心無雜念,虔誠地拿起銅鏡擦了起來。上面的浮塵輕輕一擦就掉了,然而,有幾個黑色的印痕卻怎么也擦不掉。於是,青年拿出一塊磨石,打磨起來。就這樣,青年起早貪黑打磨了半個月,銅鏡終於光亮照人。
青年高興地拿著銅鏡又來見高僧。高僧看了看,搖搖頭。
青年很是不解,問高僧:“難道銅鏡還沒擦淨嗎?”
高僧微微笑道:“你再用心地看看。”
青年拿起銅鏡,看了又看,終於看見了一道印痕。這道印痕若隱若現,如絲線般在光亮的鏡子上。
青年的臉紅了一下,接過鏡子走了。
青年回到家裏,依然孜孜不倦地磨那個鏡子,無論春夏秋冬,從來沒有停息過。為了心中的希望,青年的手早已磨出了厚厚的老繭,腰也坐得如弓一般難以直起。
可是,直到那個銅鏡被磨得薄如蟬翼,那個印痕還是沒有被磨去。
青年不知道這印痕有多深,拿起鏡子反過來一看,發現那個印痕已經透到了鏡子後面。
青年絕望了,他知道,鏡子上的印痕無論如何也磨不掉了。他想,一定是高僧以為自己沒有誠心,難絕塵緣,才弄了這么一個鏡子來暗示他。青年感到佛光消失了,心裏的那盞燈也熄滅了,眼前一片黑暗。他不禁仰天長歎:“佛啊,看來我今生是與你無緣了。”
而高僧正在打坐參禪,忽然感到眼前出現了兩朵蓮花,一朵含苞待放,還沒有盛開就凋落了;而另一朵看似清淨的蓮上,卻出現了一點汙泥。高僧大吃一驚,想起了那個來拜師的青年,忙派人下山去找。
然而,那個青年已經懸梁自盡了。
高僧懊悔不已,忽然感到自己的生命之燈燃到了油盡燈枯的時候。高僧圓寂時,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最先出現在他腦海裏的不是佛祖,而是他的父母。
高僧心裏長歎道:看來自己也是難了塵緣,近百年的修行仍難成正果,何況那個青年啊。人心如果真的如鏡,除了沒有瑕疵,為什么就不能博大一些呢?誰又能把前塵過往擦得不留一絲痕跡?看來,人是多么需要有一顆寬容和包容的心啊。
高僧圓寂了。佛祖卻寬容地留下了他,他成了佛。
沒有誰能把前世過往擦拭得不留一絲痕跡。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多一些理解和包容,你會生活得更加自在,更加美好。
寬恕他人就是給他新的機會
有一天晚上,慧明禪師正在室內讀書時,突然聽到牆壁上有聲響,猜想可能是個小偷,於是就叫弟子道:“拿些錢給那鑿牆的朋友吧!”
弟子走到鄰室,大聲地說道:“喂!不要把牆壁弄壞,給你些錢就是了。”
小偷一聽,嚇得轉身就逃走了。
慧明禪師以責備的語氣對弟子說道:“你怎么可以大聲吼叫呢?一定是你的聲音太大,把他嚇著了,可憐他連錢也沒有拿到就跑掉了。這么冷的天氣,可能還沒有吃過晚飯,你趕快追上去把錢拿給他。”
弟子沒辦法,只得遵從師命,在寒冷的深夜裏,到處尋找那個不知躲在哪個角落裏的小偷。
又有一位安養禪師,有一天半夜睡覺時,小偷潛進來偷竊,把他唯一的一條棉被偷走了。安養沒有辦法,只好把紙張蓋在身上取暖。
小偷在驚慌之間,被負責巡視的弟子撞見了,慌亂中,他將偷到手的棉被丟在地下。弟子撿到這床師父的棉被,趕緊送回師父的房間。只見安養禪師身上蓋著紙張,縮著身子直打哆嗦,看到被送回的棉被,他說:“哎呀!這條棉被不是被小偷偷走了嗎?怎么又送回來了呢?既然是小偷拿去了,就是他的東西,趕快!拿去還給他。”
弟子無奈,在師父的百般催促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逃得很遠的小偷找到,表明師父的意思,堅持把棉被還給他。小偷受了感動,特地跑回寺院向安養禪師懺悔,並因此皈依,從此改邪歸正。
對待犯錯的人,如果能以寬容的心來對待,那他自然會感動,從而反省自己,改正錯誤。反之,如果不依不饒,則可能會讓其自甘墮落。所謂的救人,不僅在救身,更重要的是救心。
愛心可以戰勝邪惡
一天,七裏禪師正在禪堂的蒲團上打坐,這時,一個強盜突然闖進來,用一把又明又亮的刀子對著他的脊背,命令道:“把櫃裏的錢全部拿出來,不然就要你的老命!”
“錢在抽屜裏,櫃裏沒錢。”七裏禪師說,“你自己拿去,但要留下一點。寺裏的米已經吃光,不留點錢,明天我要挨餓呢!”
那個強盜拿走了所有的錢,在臨出門的時候,七裏禪師說:“收到人家的東西,應該說聲謝謝啊!”
“謝謝。”強盜說。他轉回身,心裏十分慌亂,這種從來沒有遇到的現象使他失去了意識。他愣了一下,才想起不該把全部的錢拿走,於是,他掏出一把錢放回抽屜。
後來,這個強盜被官府捉住。根據他的供詞,差役把他押到七裏禪師的寺廟去見禪師。
差役問道:“幾天以前,這個強盜來這裏搶過錢嗎?”
“他沒有搶我的錢,是我給他的。”七裏禪師說,“他臨走時也說聲謝謝了,就是這樣。”
這個強盜被七裏禪師的寬容感動了,只見他咬緊嘴唇,淚流滿面,一聲不響地跟著差役走了。
這個人在服刑期滿之後,便立刻去拜見七裏禪師,求禪師收他為弟子。開始,七裏禪師並沒有答應。這個人長跪三日,七裏禪師終於收留了他。
仇恨是不能用來止息仇恨的,如果懷著一顆仁愛的心,以仁愛待人,以善良來感化邪惡,以施舍來感化吝嗇,以真實來感化謊言,那么,即使是再邪惡的心,也能被感動。
讓陽光照進心靈之門
在一座寺廟裏有一間閣樓,由於窗戶整天密閉著,年久失修,厚厚的布和滿是灰塵的窗戶遮住了陽光,整個屋子看起來十分陰暗。
一天,兩個寺廟裏的小和尚看著外面燦爛的陽光,覺得應該讓陽光照進屋子裏面去,為屋子帶去一絲光明。
因此,兩個小和尚就商量說:“我們可以一起把外面的陽光掃一點進來。”
於是,他們就拿著掃帚,到屋外去掃陽光了。他們很用心地將映在地上的陽光掃進桶裏,然後又小心翼翼地搬進閣樓。可是一進房門口的黑暗處,陽光就沒有了。但是他們並沒有放棄,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掃,小心翼翼地搬。但多次反複,依然是徒勞,屋內還是沒有陽光。
“為什么我們這樣努力都無法將陽光運到屋子裏呢?”這個問題讓他們困惑不已。
方丈正好走過,看見他們的舉動,好奇地問道:“你們在做什么?”
他們回答說:“師父,這間房間太暗了,我們要掃點陽光進來。”
方丈笑著說道:“只要把窗戶打開,陽光自然會進來,何必去掃呢?”
把窗戶打開,陽光就會進來。把心門打開,美好也會進來。不要自我封閉,而要敞開心扉。學會分享,你會感受到不一樣的快樂。
寬容也是一種無聲的教育
一天晚上,一位老禪師在禪院裏散步,忽然發現牆角邊有一張椅子,他一看就知道有位出家人違犯寺規越牆出去溜達了。這位老禪師也不聲張,他走到牆邊,移開椅子,就地蹲著。過了一會兒,果然有一位小和尚翻牆。黑暗中,他踩著老禪師的脊背跳進了院子。
當他雙腳落地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剛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父。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木雞般地僵立在那裏,不知道說什么才好。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老禪師並沒有厲聲責備他,而是以平靜的語調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老禪師寬容了他的弟子。他知道,此時此刻,小和尚一定知道了自己的過錯,那就沒有必要再饒舌訓斥了。以後,老禪師也沒有再提起這件事情,可是禪院裏所有的弟子都知道了這件事。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夜裏越牆出去閑逛了。
這就是老禪師的度量,他給犯過錯的弟子提供了冷靜反省的空間,從而使其幡然醒悟,自戒自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寬容也是一種無聲的教育。
面對他人的錯誤,寬容的態度會比嚴厲的責罰更能讓人懺悔。你的寬容和仁慈會讓犯錯者從心裏感到羞愧,從而真心悔改自己的行為。
每個人都有同樣的機會
一大早起來,寺院門口就吵鬧不休,明遠禪師前去詢問,了解到原來是一個屠夫想要進寺燒香拜佛,但是寺裏的僧人嫌他滿手血腥,不肯讓他進殿,於是雙方就在那裏發生了爭執。
明遠禪師看到了這個景象,立刻阻止了眾僧人。他問道:“你們為什么在這裏吵鬧?”
旁邊的僧人說道:“這個屠夫每天殺豬宰牛,雙手沾滿了血腥與罪孽,怎么能讓他玷汙佛門的清淨呢?”旁邊的人也附和道:“是啊,每天晚上,他家裏就會傳來豬狗牛羊的哀叫聲,聽得人心煩,讓人無法入睡,像他這樣的人怎么可以到這裏來呢?”
明遠禪師說道:“你們這樣說就不對了。他身為屠夫,為了生計被迫屠宰生靈,一定於心不安,有很多罪需要懺悔。佛門為十方善人而開,也為度化十方惡人而開。”
聽了禪師的話,屠夫滿臉感激,來到禪師面前說:“方丈慈悲,我殺孽太重,於心不安,於是我想要請方丈和各位法師到我家裏去。我准備在家裏辦齋供養各位,以安慰我不安的心。我們全家齋戒沐浴三日,懇請各位光臨寒舍,助我完成這個心願。”
眾人聽了他的話,都紛紛搖頭不止。明遠禪師卻用微笑化解了他們臉上的不快。他說:“在佛面前,人人平等,每個人都有同樣的機會,只要與佛有緣,就會度他,佛門慈悲,不會舍棄任何人。”
在從善面前,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機會。要以寬容之心來對人,哪怕他是戴罪之人。他的過錯可能也是迫不得已,要給他改正的機會。
懂得換個角度思考
一位少年正與一位年過古稀的老人爭辯。
老人得意洋洋地說:“哈哈!太陽圍著我轉了八十多年了,我還沒有死。今後,它說不定還會圍著我轉二十年哩。”
“不對!是您圍著太陽轉了八十多年了!”少年說。
“什么?我圍著太陽轉?胡說八道!我每天搬個小凳子坐在院子裏,太陽從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明明是我不動,太陽動,你怎么說是我圍著它轉呢?”
“那不是太陽在動,是地球在動。您每天坐在地球上,圍著太陽,旋轉八萬裏呢!”少年說。
“你說地球會轉?”老人驚奇地問。
“對!它不僅會圍著太陽轉,而且自己也會轉。”
“那我怎么沒有從地球上跌下去?”老人不服氣地說。
“那是因為有地球的引力。”
“地球的引力?那它怎么沒把月亮、星星引到地球上來?”老人反駁道。
“那是因為地球的引力也是有限的……”
“有限的?誰限制了它?天底下難道有人在限制地球?”老人爭辯道。
“那是……”少年盡自己所知,向老人解釋著,與他爭辯著。
最後,老人無話可說,只好歎氣道:“唉!活了八十多年,居然被太陽和地球騙了八十多年!”
“不!它們沒騙您,是您自己把它們看錯了。”
“可是,我又怎么會看錯呢?”老人不解。
“那是因為您站的角度不同。假如您不是站在地球上,而是站在太空的另一個星球上,那么,情況就不一樣了!”少年說。
“說的是呀。”老人若有所思,“世上之人看事情也是如此,只因站的角度不同,往往把一個事物看得天差地別,還以為自己受了它們的欺騙,實際上,錯在我們自己呀。”
同樣的事物,因為看的角度不同,所以就得出了不同的結果。其實,調整自己的觀念,才是得到正確答案的關鍵。
寬容能創造生命的美麗
曾經,有個聰慧的小和尚,很有慧根。他的師父是個老和尚,博學多才,把自己的所學全都教給了小和尚,想讓他以後繼承自己的衣缽。
一天,小和尚下山化緣,被外面的花花世界吸引,最終留在了塵世,沒有回廟。
留在塵世的二十年中,小和尚得到了很多,功成名就。此時的他,已經人到中年。
一天,當他看著窗外的流水和天上的浮雲時,猛然醒悟。終於,他回到廟裏,跪在老和尚的面前,請求原諒。
二十年前,小和尚沒有回來的時候,老和尚以為他被人拐賣,痛苦萬分。
小和尚失蹤後,老和尚走遍了大半個國家,一直沒有放棄尋找。可是今天,小和尚竟然回來了,請自己原諒,老和尚很是憤怒。
老和尚看也不看小和尚,一邊采著蘑菇,一邊指著胸前的念珠,說道:“我能原諒你,可佛祖會原諒你嗎?要我原諒你可以,除非這佛珠上能長蘑菇!”說完,拂袖而去。
佛珠上怎么能長蘑菇?知道師父不能原諒自己,失望的小和尚又回到了塵世……
第二天,老和尚睡醒了,一睜眼,就看到胸前的念珠,還有整個的木板床上,都長著大大的蘑菇。
老和尚頓然醒悟。這世間有什么不能原諒的呢?最寶貴的,其實是一顆真誠悔改的心呀!
寬容是一種雅量、文明和胸懷,更是一種人生的境界。世間萬象,沒有什么不可以原諒。犯錯是難免的,不必計較過往的失誤,只要有一顆真誠悔改的心,就足夠了。
莫因渺小而卑微
有一個小和尚,他覺得自己的地位很卑微,因此,他整天埋怨自己的命運不好,一輩子都是小和尚,被別人看不起。
夏日裏的一天,他彎著腰在院子裏鋤草,因為天氣炎熱,所以他臉上不停地冒汗,汗珠一滴一滴地流下來。
“可惡的青草,假如沒有這些青草,我的院子一定很漂亮,為什么有這些討厭的青草,來破壞我的院子呢?”小和尚忿忿地嘀咕著。
有一棵剛被拔起的小草,正躺在院子裏,它聽到小和尚的話,回答說:“你說我們可惡,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我們也是很有用的。請你聽我說一句吧,我們把根伸進土中,等於是耕耘泥土,當我們被拔掉時,泥土就已經是耕過的了。
“下雨時,我們能防止泥土被雨水沖掉;在幹旱的時候,我們能阻止強風刮起沙土。我們是替你守衛院子的衛兵,如果沒有我們,你根本就不可能享受賞花的樂趣,因為雨水和狂風會沖走種花的泥土……你在看到花兒盛開時,能不能記起我們青草的好處呢?”
小和尚聽得呆住了。他沒想到,一棵小草竟然不會因為自己的渺小而自卑。
小和尚對小草肅然起敬。他擦去額上的汗珠,然後微笑了。
不論你認為自己有多不起眼,不論你認為自己有多卑微,有一點你是不能忘記的,那就是你的獨特價值是任何人都取代不了的。一棵小草都沒有因為自己的渺小而自卑,你就更要看重自己的價值了。
與其追求絕對真理,不如做好自己
單智禪師的門下有弟子數百人,其中仁惠、香嚴最為優秀。
有一天,單智禪師正在休息,仁惠冒冒失失地闖進禪室。單智禪師聽到有人進來,便轉身面壁,不看來人。仁惠禪師說道:“我是您的弟子,老師怎么不看我一眼呢?”
單智禪師聽後動了一下,但並沒有轉身,仁惠禪師只好往門口走去,卻被單智禪師叫了回來。
單智禪師道:“剛才我做了一個夢。”仁惠禪師不答聲,只是靜靜地聽著。
單智禪師又道:“你替我圓圓看。”
於是,仁惠禪師到外面打了一盆水來,單智禪師迅速地洗過臉。不久,香嚴禪師也進來了。單智禪師也同樣對香嚴禪師說道:“我剛才做了一個夢,夢見慧寂禪師幫我圓夢,慧寂真是一個有心人。”
香嚴禪師道:“我在外面,不知道這裏的事情。”
單智禪師不放過他,就指著香嚴禪師道:“既然這樣,你也替我圓圓看。”
香嚴禪師聽後,便到外面替單智禪師端了一碗茶來。單智禪師很高興地說道:“你們兩個人的智慧真高。你們的智慧和不簡單的作為,簡直讓人佩服。”
香嚴禪師和仁惠禪師不約而同地答道:“老師!禪也要分勝負嗎?”
單智禪師哈哈大笑:“不錯!男兒自有沖天志,不向如來行處行。”
這件事過去不久,仁惠禪師收到單智禪師送來的一面鏡子,仁惠禪師拿著鏡子對門下的弟子問道:“單智禪師送來一面鏡子,你們說說看,到底是單智禪師的鏡子,還是我仁惠的鏡子?如果是仁惠的鏡子,為什么又是單智禪師送來的?若說是單智禪師的鏡子,為什么又在我仁惠的手裏?如果你們答得對,便把鏡子留下來,答不出,便把它打破。”
仁惠禪師連說了三遍,沒有一個人回答,於是,仁惠禪師便把鏡子打破,離座而去。
將你我之相泯滅,把對待之念去除,就是一個超越的世界。沒有誰能說出絕對的真理,太過較真,反而會與真理擦肩而過。
行人莫與路為仇
惠南禪師曾經在廬山的歸宗寺參禪,後來雲遊至圓明禪師的道場時,圓明禪師就令他分座接引,指導禪法,這時他的聲譽已經名聞八方了。
後來,雲峰禪師見到他,就贊歎道:“你雖有超人的智慧,可惜你沒有遇到明師的鍛煉。圓明雖是雲門禪師的法嗣,但是他的禪法與雲門禪師並不相同。”
惠南禪師聽後不以為然,問道:“為什么不同?”
雲峰禪師回答道:“雲門如同九轉丹砂,能夠點鐵成金;圓明如同藥物汞銀,只可以供人賞玩,再加鍛煉就會流失。”惠南禪師聽後憤怒異常,從此不再理睬雲峰禪師。
第二天,雲峰禪師向惠南禪師道歉,並對他說道:“雲門的氣度如同帝王,所謂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你願意死在他的語句下嗎?圓明雖有法則教人,但那是一種死的法則,死的法則能活得了人嗎?慈明禪師的手段超越了現代所有的人,你應該去看他。”
後來,惠南禪師在衡嶽的福岩寺參訪了慈明禪師。慈明禪師說道:“你已經是有名的禪師了,如果有疑問,可以坐下來研究。”
慈明禪師說:“你學雲門禪,必定了解他的禪旨,例如放洞山頓棒,是有吃棒的分兒,還是無吃棒的分兒?”
惠南禪師答道:“有吃棒的分兒。”
慈明禪師很莊重地說道:“從早到晚,鵲噪鴉鳴,都應該吃棒了。”
於是,慈明禪師端正地坐著,接受惠南禪師的禮拜。然後又問道:“假如你能領會雲門意旨,那么,趙州說‘台山婆子,我為汝勘破了也’,哪裏是他勘破婆子的地方?”
惠南禪師被問得冷汗直流,不能回答。第二天,惠南禪師又去參謁。這次,慈明禪師不再客氣,一見面就是指罵不已。惠南禪師道:“難道責罵就是我師慈悲的教法嗎?”
慈明禪師反問道:“你認為這是責罵嗎?”惠南禪師在言下,忽然大悟,就作了一首偈:
“傑出叢林是趙州,老婆勘破沒來由;
而今四海明如鏡,行人莫與路為仇。”
四海明如鏡,行人莫與路為仇。保持寬容寧靜的心,無論遇到什么情況,都能從中感受到不一樣的境界,那就是真正的超脫了。
內心的潔淨才是真正的潔淨
在舍衛國,有一個做清潔工作的婦人,天天打掃街道,十分勤勞。因為長期工作,她的衣服很髒,大家都很討厭她。每次見到她,人們總是掩著鼻子走過。但佛陀卻叫她來聽佛法,鼓勵她精進。
這樣一來,城內的人很不贊成,他們跑來責問道:“佛陀啊!你常說清潔的話,教人做清淨的事,可是你為什么要和肮髒的女人談話呢?難道你不覺得討厭嗎?”
佛陀嚴肅地看了他一眼,答道:“這婦人保持城市的清潔,對我們貢獻極大,而且她謙卑、勤奮,做事負責,你們為什么討厭她呢?”這時,那婦人已經洗過澡,換了衣服,容光煥發地走出來和大家見面。
佛陀繼續說:“你們外表雖然清潔,但是內心驕傲、無禮,心靈汙穢。要知道,她外表的肮髒容易洗淨,你們內心的肮髒才難於改善呀!”
佛陀的話讓人們羞愧不已,他們知道自己錯了,從此再也不敢譏笑別人。
看人要看心,正如佛陀所說,外表的肮髒容易洗淨,內心的肮髒才難於改善。要做個內心純淨的人,掃除心靈的汙穢,因為,內心的潔淨要比外在的幹淨更重要。
一心不亂才能成事
從前有個國王,看到出家人整天只是念佛,很不以為然。
有一天,他問出家人:“你們修行人,只念佛,不刻苦,怎能有成就呢?”
出家人說:“修行不在刻苦不刻苦,而在生死之心切不切。如果生死心切,哪怕整天六根對六塵,也不會影響正念。”
“你的話能用事實來說明嗎?”
出家人答道:“可以。明天請安排兩班宮廷美女,一班在東街跳舞,一班在西街唱歌。另叫一個判死刑的犯人,持著盛滿了油的罐子,繞街走去,後面跟著拿大刀的力士。如果犯人落下一滴油,就立即斬首。”國王同意照辦。
到了第二天,犯人心想:“今天是我的生死關頭,不能有絲毫大意。”結果,等到繞街結束,果然沒有落下一滴油,於是國王便赦他無罪。
國王問他:“你繞街一周,都看見什么了?”犯人答:“大王,我什么也沒看見。”國王大怒說:“你在我的面前,還敢胡說八道,這還得了!”犯人說:“我在生死關頭一心顧著油,哪有心思去看歌舞呢?”
國王這才相信。所以,念佛人如果生死心切,就一定能做到“一心不亂”,往生極樂。
做事全心全意,就不會為無關的事所幹擾。如果能全力集中於自己的目標,就能真正地做到“一心不亂”。
拋開名利,會有更廣闊的天空
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廟的方丈,因年事已高,一直在考慮接班人的問題。
一天,他將兩個得意弟子智堅和智遠,用繩索吊放於寺院後的懸崖之下,對他倆說:“你們倆誰能憑自己的力量從懸崖下攀爬上來,誰就將是我的接班人。”
懸崖之下,身體瘦弱的智堅屢爬屢摔,摔得鼻青臉腫,但還在頑強地攀爬。當拼死爬至半壁無處著力之時,不幸摔落崖下,頭破血流,氣息奄奄。最後,高僧不得不用繩索將他救上來。
而身體強健的智遠,在攀爬幾次不成功後,便沿著懸崖下的小溪,順水而下,穿過樹林,出了山穀,然後遊名山,訪高師,一年之後才回到寺中。奇怪的是,高僧不但沒有罵他怯懦怕死,將他趕出寺門,反而指定他為接班人。
眾僧很是不解,紛紛詢問高僧。高僧微笑著解釋道:“寺院後的懸崖極其陡峭,是人力不能攀登上去的。但懸崖之下,卻有路可尋。如果只為名利所誘,心中就只有面前的懸崖絕壁。這時,是天不設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的牢籠之內,徒勞地苦爭,輕者苦惱傷心;重者傷身損肢;極重者則粉身碎骨。”
不久,高僧在安詳中圓寂。智遠成了這座大寺廟的住持。此後,寺廟內香火鼎盛,僧徒日眾。
拋開名利,讓內心清淨,這是無上的境界。而很多人放不下名利的誘惑,將自己置於牢籠之內。其實,看淡名利所誘,會擁有更廣闊的天空。
心靈安定才能得到最大的幸福
圓新禪師和仰山禪師坐在一起談話。說到了這樣一件事:
有一次,明慧禪師雲遊到志遠禪師那裏,志遠禪師看到明慧禪師,便把禪杖橫過去擋住門。明慧禪師用手敲打了禪杖三下,然後就在禪堂的首座位置坐下。志遠禪師見此情形,很不高興地說道:“凡是行腳雲遊的學僧,在謁見寺院禪主時,都要按照一定的參學規矩,行賓主之禮,你怎么連這點基本的禮儀都不懂?”
明慧禪師誠懇地答道:“我不知道老禪師您在說什么?我敲打禪杖三下,不是早就跟您行過禮了嗎?”
志遠禪師聽後,更加不悅,剛要開口,明慧禪師就動手用禪杖打志遠禪師。
志遠禪師若有所悟,但明慧禪師卻又忽然說道:“我今天不方便!”
志遠禪師順手一掌打去,說:“我倒很方便!”
奇怪的是,明慧禪師挨了一掌,反而哈哈大笑道:“的確不錯!我們今天不方便遇到了方便!”
後來,圓新禪師就問仰山禪師道:“這兩位前輩的對話,到底哪一個占了上風?”
仰山禪師回答道:“占上風者上風,居下風者下風!”
此話一出,旁邊的座主不以為然地說道:“占上風者未必上風,居下風者也未必下風,上風何在?下風又何在?”
仰山禪師和圓新禪師不約而同地說道:“正如座主所說,無風起浪!”
上風也好,下風也罷,其實都是內心的作用。如果讓自己的心得到平靜,那就無所謂有風無風,上風下風了。
要想改變世界,必須先改變自己
有一個人在社會上總是感到不得志,於是就有人向他推薦去找禪師尋求解脫的妙策。
他找到禪師。禪師沉思良久,接著舀起一瓢水,問:“這水是什么形狀?”
這人搖頭說:“水哪有什么形狀?”
禪師不答,只是把水倒入杯子,這人恍然大悟地說:“我知道了,水的形狀像杯子。”禪師還是沒有回答,又把杯子中的水倒入旁邊的花瓶,這人又說:“我又知道了,水的形狀像花瓶。”
禪師搖頭,輕輕提起花瓶,把水輕輕地倒入一個盛滿沙土的盆。只見清清的水便一下子溶入沙土,不見了。
看著眼前的情景,這人陷入了沉思。
禪師俯身抓起一把沙土,歎道:“看,水就這么消逝了,這也是一生!”
這個人對禪師的話咀嚼良久,高興地說:“我知道了,您是想通過水的例子告訴我,社會就像是不同的容器,人應該像水一樣,盛進什么容器就是什么形狀。而且,人還可能在一個規則的容器中消逝,就像這水一樣,消逝得無影無蹤,而且一切無法改變!”說完,這人就緊盯著禪師的眼睛,急於得到禪師的肯定。
“是這樣。”禪師拈須道,轉而又說,“又不是這樣!”說完,禪師出門,這人隨後。
在屋簷下,禪師蹲下身,用手在青石板的台階上摸了一會兒,然後停住。這人把手指伸向剛才禪師的手指所觸之地,他感到有一個凹處。他很是不解,不知道這本來平整的石階上的“小窩”裏藏著什么玄機。
禪師說:“一到雨天,雨水就會從屋簷落下,看,這個凹處就是水滴落下長期打擊造成的結果。”
此人大悟:“我明白了,人可能被裝入規則的容器,但又像這小小的水滴,能改變堅硬的青石板,直到破壞容器。”
禪師說:“對,這個窩會變成一個洞。”
這個人答:“那么,我找到答案了。”
禪師不語,用微笑和沉默與這個人對話。這人離開了禪師,後來重新在社會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外在的社會是有規則的,或者說是以固定的形態出現的,但人是可以變化的,可以通過改變自身形態以適應社會。當社會無法改變的時候,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改變自己。
度人先自度是安心的最高境界
有個小和尚學會了入定,可是每當入定不久,就感到有只大蜘蛛鑽出來搗亂。沒辦法,他只得向老和尚請教。
小和尚說:“師父,我每次一入定,就有大蜘蛛出來搗亂,趕也趕不走它。”師父笑著說:“那下次入定時,你就拿支筆在手裏,如果大蜘蛛再出來搗亂,你就在它的肚皮上畫個圈,看看是哪路妖怪。”
聽了老和尚的話,小和尚准備了一支筆。
再一次入定時,大蜘蛛果然又出現了。小和尚見狀,毫不客氣,拿起筆來就在蜘蛛的肚皮上畫了個圈圈作為標志。誰知剛一畫好,大蜘蛛就銷聲匿跡了。沒有了大蜘蛛,小和尚就可以安然入定,再無困擾了。
過了好長一段時間,小和尚出定後,一看才發現,原來畫在大蜘蛛肚皮上的那個圈記,就赫然在自己的臍眼周圍。
這時,小和尚才悟到,入定時的那個破壞分子大蜘蛛,不是來自外界,而是源於自身思想上的心猿意馬。
很多時候,所謂的打擾其實並不是來自外界,而是出自自己的內心。如果能安定內心,那就不會受到各種幹擾,也就不會感到心煩了。
掙脫內心的枷鎖
佛陀問一只被囚在籠中的畫眉:“你願意到天堂去生活嗎?”
畫眉回答說:“為什么要去天堂生活呢?”
“天堂裏寬敞明亮,不愁吃喝。”
“可我現在也很好啊。我吃喝拉撒全由主人包辦,風吹不著日曬不著,還能天天聽主人說話、唱歌。”
“可是你自由嗎?”
畫眉沉默了。
於是,佛陀把畫眉帶到了天堂。他把畫眉安置在翡翠宮裏住下,便忙著處理各種事務去了。
一年後,佛陀突然想起了畫眉,便去翡翠宮看它。他問畫眉:“啊,我的孩子,你過得還好嗎?”
畫眉答道:“感謝佛陀,我過得還好。”
“那么,你能談談在天堂裏生活的感受嗎?”佛陀真誠地說。
畫眉長歎一聲,說:“唉,這裏什么都好,就是這籠子太大了,怎么飛也飛不到邊。”
要想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超脫,就要走出自我封閉的枷鎖。不要像這只畫眉鳥,即使到了天堂,獲得了自由,但也掙脫不了內心的牢籠。
修行就是修正錯誤的觀念
有一次,蘇東坡去拜訪佛印禪師,看到佛印禪師正在打坐,於是就在佛印禪師身邊坐下,學著他的樣子。大約過了兩個時辰,蘇東坡覺得身心通暢,於是站了起來。他覺得自己的“禪功”已經入門了,便忍不住向佛印禪師問道:“禪師,你看我坐禪的樣子如何?”
佛印禪師看了看蘇東坡,贊歎道:“好一尊佛!”
蘇東坡聽到禪師的贊賞,十分高興。隨後,佛印禪師隨口問蘇東坡:“你看我的坐姿如何呢?”
蘇東坡與佛印關系不錯,他們是很好的朋友,平日裏總是你來我往地調侃,這個好機會蘇東坡怎么會放過呢?於是他就毫不客氣地說道:“好一堆牛糞啊!”然後自己就在那裏哈哈大笑。
佛印禪師也沒有動怒,只是坦然一笑。
蘇東坡以為自己贏了這場論禪,於是逢人便說他贏了佛印禪師。他的妹妹蘇小妹知道這個消息後,找到蘇東坡,說道:“哥哥,趕緊收起你的話吧!你都輸了,還好意思說自己贏了。”
蘇東坡不解地問道:“明明是我贏了,怎么會輸呢?”
蘇小妹說:“禪師的心中有佛,所以他看你像佛,而你心中有糞,所以看禪師才像牛糞。”
聽了妹妹的話,蘇東坡慚愧得無地自容。
心是自己的主人,所有的境界都是由心造成的。內心的想法決定了人的表現。心中有什么,眼裏就會看到什么。因此,要修煉自己的內心,做到心無旁騖,坦然處世。
無常之中有平常
玄覺禪師從年輕時就開始學習經論,本是一位精通天台止觀的秀才居士。後來,因讀《般若經》之後,豁然大悟,便出家參禪。六祖惠能大師的弟子玄策禪師,曾忠告永嘉禪師說:“無師自悟是天然外道。”
玄覺禪師聽後,反複思考而不能領會,於是決定去參訪六祖惠能大師。
玄覺禪師見到六祖惠能大師時,既不參拜,也不問話,只是手執錫杖,在六祖的禪床四周繞行三圈,然後站在六祖的面前,一動也不動。
六祖大師道:“出家人應具有三千威儀和八萬細行,大師從何而來,竟然如此怠慢?”
玄覺禪師道:“無常迅速,生死之間只是刹那,哪有時間顧及什么禮儀不禮儀!”
六祖大師道:“既然你擔心生死無常,那么,為什么不體認無生,以達成無滅的境地呢?如果是這樣,哪裏還有時間快慢的存在呢?”
玄覺禪師道:“既然已經真正地體認無生,就已經達到了它的境地,所以早就沒有快慢的說法了。”
六祖大師聽後,連聲稱贊。
這時玄覺禪師脫笠整衣,開始正式禮拜,然後就向六祖大師告辭。六祖大師見狀問道:“為什么急著回去?”
玄覺禪師道:“自性本來就是不動的,並沒有急與緩、來和去的分別!”
六祖大師道:“那么,又有誰知道自己是不動的呢?”
玄覺禪師回答道:“就是自己本身。”
接觸世俗的事物,內心不被誘惑,沒有憂愁,沒有瑕疵,心靈安定,懂得無常蘊含在平常之中,無師自悟乃是天然外道。要保持平常心,以自然的心態面對周圍的一切,就能感知生命的真滋味。
要改變的只是自己的心
小和尚凡一什么事情都發愁。讓他發愁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他總覺得自己太瘦了,或者覺得自己現在的生活過得不夠好,同時,他很擔心自己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他非常擔憂,因為他覺得自己得了胃病,他也無法靜下心來讀經書……
凡一決定到九華山去旅行,希望換個環境能夠對他有所幫助。上路前,師父交給他一封信並告訴他,等到了九華山之後再打開看。
凡一到了九華山後,覺得比在自己的廟裏更難過,因此,他拆開那封信,想看看師父寫的是什么。
師父在信上寫道:“徒兒,你現在離咱們的寺廟有300多裏,但你並不覺得有什么不一樣,對不對?我知道你不會覺得有什么不同,因為你還帶著你的所有麻煩的根源——也就是你自己。
“無論你的身體或是你的精神,都沒有什么毛病,因為並不是你所遇到的環境使你受到了挫折,而是由於你對各種情況的想象。總之,一個人心裏想什么,他就會成為什么樣子。當你了解了這點以後,就回來吧,因為那時你就醫好了。”
師父的信使凡一非常生氣,當時,他氣得馬上決定永遠不回自己的廟了。凡一覺得自己需要的是同情,而不是教訓。
那天晚上,凡一經過一座小廟,因為沒有別的地方好去,他就進去和一位老和尚聊了一個時辰。老和尚反複強調的是:“能征服精神的人,強過能攻城占地。”
凡一坐在蒲團上,聆聽著老和尚的教誨,聽到了和他師父同樣的想法——這一來就把他腦子裏所有的胡思亂想一掃而空了。
凡一覺得自己第一次能夠很清楚而理智地思考,並發現自己真的是一個傻瓜——他曾想改變這個世界和世界上所有的人,而事實上,唯一真正需要改變的,其實只是自己的心態。
第二天清早,凡一就收拾行李回廟去了。
老和尚說得好,能征服精神的人,強過能攻城占地。的確,當覺得不滿意的時候,試著改變自己的內心狀態,就能感覺到柳暗花明的喜悅。
心無外物才是超然的境界
三藏法師自詡神通,因此,他來到慧忠禪師的面前,與他驗證。
慧忠和藹地問道:“久聞您能夠了人心跡,不知是否屬實?”
三藏法師答道:“只是些小伎倆而已!”
這時,慧忠心裏想起了一件事,問道:“請看老僧現在心在何處?”
三藏運用神通,查看了一番,答道:“高山仰止,小河流水。”
慧忠微笑著點頭,將心念一轉,又問:“請看老僧現在身在何處?”
三藏又做了一番考察,笑著說:“禪師怎么去和山中猴子玩耍了?”
“果然了得!”慧忠面露贊許之色。稱贊過後,他就將風行雨散的心念悉數收起,反觀內照,進入禪定的境界,然後才笑吟吟地問:“請看老僧如今在什么地方?”
結果,三藏神通過處,只見青空無雲、水潭無月、人間無蹤、明鏡無影。
三藏使盡了渾身解數,天上地下地徹照,也不見慧忠的心跡,一時間,茫然不知所措。
這時,慧忠緩緩出定,笑著對三藏說:“閣下有通心之神力,能知曉他人的一切去處,可是卻不能探察我的心跡,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三藏滿臉迷惑。
只要心跡存在,就可以被人洞察。只有心外無物,超然處之,才能達到真正的豁達境界。心外無物,即是放棄一切世俗的欲望,心無雜念,用心來感受世界,達到真正的平靜。
時間會沖走一切的煩惱
一位滿臉愁容的生意人來到禪師的面前。
“我急需您的幫助。雖然我很富有,但人人都對我橫眉冷對。我感覺生活真的像一場充滿爾虞我詐的廝殺。”
“那你就停止廝殺好了。”禪師回答他。
生意人對這樣的告誡感到無所適從,他帶著失望離開了禪師。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他的情緒變得糟糕透了,他與身邊的每一個人爭吵鬥毆,由此結下了不少冤家。一年以後,他變得心力交瘁,再也無力與人一爭長短了。
一天,他又來到了禪師的面前:“唉,現在我不想跟人家鬥了。但是,生活還是如此沉重———它真是一副沉重的擔子啊。”
“那你就把擔子卸掉唄。”禪師回答。
生意人對這樣的回答很是氣憤,又怒氣沖沖地走了。
在接下來的一年當中,他的生意遭遇了挫折,並最終喪失了所有的家當。妻子帶著孩子離他而去,他變得一貧如洗,孤立無援,於是他再一次向禪師討教。
“我現在已經兩手空空,一無所有,生活裏只剩下了悲傷。”
“那就不要悲傷了。”生意人似乎已經預料到會有這樣的回答,這一次他既沒有失望也沒有生氣,而是選擇呆在老禪師居住的那個山的一個角落。
有一天,他突然悲從中來,傷心地號啕大哭了起來。幾天,幾個星期,乃至幾個月地流淚。最後,他的眼淚哭幹了。他抬起頭,早晨和煦的陽光正普照著大地。於是,他又來到了禪師那裏。
“請你告訴我,生活到底是什么呢?”
老人抬頭看了看天,微笑著回答道:“一覺醒來又是新的一天,你沒看見那每天都照常升起的太陽嗎?”
太陽每天都是新的。無論遇到怎樣的不快,無論內心有多不滿,卸掉生活的重擔,看開一切,嶄新的美好仍在等待你。
從忍耐中尋求突破
一年的寒冬臘月,一個名為“滴水”的和尚去天龍寺拜見儀山禪師。
外面下著很大的雪,可是儀山禪師卻不讓他進門。於是,那個和尚就在門外一直跪著,這一跪就是三天。儀山的弟子看他可憐,紛紛為他求情,可是儀山卻說:“我這裏不是收容所,不收留那些沒有住所的人。”弟子們沒有辦法,只好紛紛走開。
到了第四天的時候,那個和尚身上皸裂的地方開始流血,他一次次地倒下又重新起來,但他依然跪在那裏,雷打不動。儀山下令弟子:“誰也不准開門,否則就將他逐出門外!”
七天後,那個和尚終於支撐不住,倒了下去。儀山出來試了一下他的鼻子,發現還有一絲呼吸,於是便下令將他扶了進去。最後,滴水終於進了儀山禪師的門下參學。
有一天,滴水和尚向儀山禪師問道:“無字與般若有什么區別?”
話沒說完,儀山就一拳打了過來,大吼道:“這個問題豈是你能問的?滾出去!”
滴水被儀山的拳頭打得頭暈目眩,耳朵裏只有儀山的吼聲。忽然間,滴水想通了:“有與無都是自己的膚淺意識,你看我有,我看我無。”
還有一次,滴水感冒了,正在用紙擤鼻涕的時候,被儀山看到了,他大聲喝道:“你的鼻子比別人的血汗珍貴?你這不是在糟蹋白紙嗎?”滴水不敢再擦了。
很多人都難以忍受儀山的冷峻,可是滴水說:“人間有三種出家人,下等僧利用師門的影響來發揚光大自己;中等僧欣賞家師的慈悲,步步追隨;上等僧在師父的鍵錘下日益強壯,終於找到自己的天空。”
滴水和尚受到的一切,常人都難以忍受,但忍耐的結果,使他得到了開悟。其實,面對無情揮來的鞭子,只要把頭抬得更高,背脊挺得更直,只要能忍,最終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天空。
堅定自我的心
現代高僧廣元老和尚住在承天寺時,他說自己沒有福報,不敢接受供養,於是就去住山洞,一住就是13年。
13年後,他回到寺裏,還是不住寮房,而要求守大殿。但大殿不能安床鋪,因此他只能天天晚上在寶殿打坐。
過了一段時間,寺裏的監院慧遠大師召集大家宣布說,昨天晚上寶殿的功德箱被盜。這個功德箱是寺裏的主要收入,從來沒有發生過被盜的事情。即使過去夜裏沒有人守,也沒有被盜過。所以,當時大家自然懷疑到廣元老和尚,認為他在殿裏打坐,即使沒有偷,但別人偷,他也應該知道,也有責任。
這樣一來,大家對他的看法,就有了很大的轉變。大家認為這個人號稱坐山洞13年,結果還幹出這等事,就非常鄙視他,都對他另眼相看。但是,他本人卻並沒有申明一句 “我沒有偷,也沒有看到別人偷”,好像這件事與他無關一樣。別人罵他、指責他,他也不回答,還是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
過了一個星期後,監院慧遠大師又召集大家宣布說:“根本就沒有功德箱被盜這回事,我之所以這么說,是為了考驗一下廣元住山洞13年,到底有沒有功夫。現在證明他真有修行的功夫!”
超然的境界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達到的。不管別人怎么說,怎么看,只要堅定自己的想法,就能最終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敬佩。
平常心就是道
從心禪師在年輕時曾經到河南參見南泉禪師。當時南泉禪師正在躺著休息,就沒有起身,看見從心時,仍然躺著問道:“你從哪裏來?”
從心:“從瑞相院來。”
南泉:“見到瑞相了嗎?”
從心:“不見瑞相,只見臥如來。”
聽了這話,南泉禪師對從心頗為欣賞,於是坐起來,問道:“你是有主沙彌?還是無主沙彌?”
從心:“我是有主沙彌。”
南泉:“誰是你的師父呢?”
此時,從心恭敬地頂禮三拜後走到南泉的身邊,關心地說道:“天寒地冷,請師父保重!”
這樣一來,南泉禪師更加器重他,因為從心是以行動來代替語言。從此師徒相契,佛道相投,從心就這樣成為南泉禪師的入室弟子。
有一天,從心禪師請示南泉禪師一個問題:“什么是道?”
南泉:“平常心是道。”
從心:“除了平常心之外,佛法無邊,另外是否還有更高層次的趣向呢?”
南泉:“如果心中還存有什么趣向,就有了那邊,沒有這邊;就會顧了前面,忘了後面,因此,所謂全面,也是被扭曲了的東西,怎么會是圓融無礙的道呢?”
從心:“如果佛法沒有一個趣向,回顧茫茫,我怎么知道那就是‘道’呢?”
南泉:“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如果要想真正達到不疑之‘道’,你應當學會在當下體悟。”
禪定不屬於缺乏智慧的人,智慧也不生於沒有禪定的人。有了禪定和智慧,就會到達沒有煩惱的境界。除卻心中雜念,心懷一顆平常心,這就是最簡單的道。
不必改變自己的心志
有一天,禪師吩咐他的侍者去京城買一批上等的紙材。這位侍者向來被稱許具有“子貢之資材”,可見是個相當聰慧靈敏之人。眾所周知,子貢是孔子門下的七十二賢人之一,不僅才智聰敏,而且長於辯才。此外,子貢也長於理財之道。現在,禪師差遣這位“資材堪比子貢”的侍才去買紙,原因也就在此。
當然,侍者不敢掉以輕心,終於在千挑萬選之後風塵仆仆地帶了一批紙回來。
不料,當禪師看過紙以後卻說:“這個不行!”毫不留情地拒絕了。無奈,侍者只好再度上京去買另一種紙。
可是,禪師看了第二次買回來的紙,依舊很冷淡地說道:“這個也不行!”
結果,侍者只得硬著頭皮再度上京。他們所在的地方與京都距離相當遙遠,而當時又沒有便利的交通工具,所以每天數次往返的確是件苦差事。侍者不禁抱怨道:“僅是買個紙,就要弟子再三飽受旅途勞頓之苦,又不知道師父要的是什么樣的紙……”
當侍者第三次將紙買回來以後,禪師依然還是冷冷地說:“不行!”
弟子心想:“真是一點兒也不體諒弟子的勞苦啊!”
但弟子隨後一想,才猛然發覺自己的過失,於是趕緊向師父道歉。
“明白了吧,其實你最初買回來的紙就行了。”禪師如是說。
不必過分地拘泥於他人的命令與看法,只要自己覺得合適,那就是最好的。反複地操練以求完美,有時是會適得其反的。
順其自然是最好的處事方式
從前,有一位很有修為的居士。有一次,他到一所有名的禪院去拜訪一位禪師。與禪師見面之後,他們的談話非常投機,不知不覺已到了午飯時間,禪師便留居士用餐。
侍者為他們做了兩碗面條。面條的味道很香,只不過一碗大一碗小。兩人坐下後,禪師看了一眼面條,便將大碗推到居士面前,說:“你吃這個大碗的。”
本來按照常理,居士應該謙讓一下,將大碗再推回到禪師面前,表示恭敬。可是,沒想到居士卻看也不看禪師一眼,接過來後徑自埋頭大吃起來。禪師見狀,雙眉緊鎖,很是不悅。而居士並沒有察覺,一個人依舊吃得津津有味。
等他吃完,抬頭看見禪師的碗筷絲毫未動,於是便笑問禪師:“師父為什么不吃呢?”
禪師歎了一口氣,一言不發。
居士又笑著說:“師父生我的氣啦?嫌我不懂禮貌,只顧自己狼吞虎咽。”
禪師沒有答話,只是又歎了一口氣。居士接著問道:“請問禪師,我們推來讓去,目的是什么?”
“讓對方吃大碗。”禪師終於答話了。
“這就對了,讓對方吃大碗是最終目的。那么如您所想,爭著推來讓去,什么時候能將面條吃下肚去?我將大碗面條吃了下去,您心中不高興,難道您謙讓的目的不是真心的嗎?你吃是吃,我吃也是吃,既然這樣,那推來讓去又有什么意義呢?”
禪師聽完居士的一番話,心中頓悟。
寵辱不驚,得失無意,凡事只要自然就好,不需要更多的外在的形式。這樣可以獲得身心的自然安寧、愜意、舒適與安逸,幸福的生活也會隨之而來。順其自然,往往是最好的處世方式。
強大的動力來自你的內心
很久以前,有一位僧人在鄉村裏過著平靜的修行生活。
有一天,當這位僧人出門的時候,忽然發現門口躺著一只凍僵的小老鼠,於是就把它抱進屋子裏,用雙手溫暖它。小老鼠漸漸地蘇醒過來,恢複了健康,從此和僧人生活在一起,白天到外面曬太陽,玩耍;晚上回到屋子裏躺在溫暖的羊毛毯子上聽這位慈祥的僧人講故事,生活還算愉快。
但是,僧人的家裏有一只貓,雖然貓不傷害它,可它每次見到貓時都感到非常害怕。
於是,有一天,小老鼠對僧人說:“慈悲的修行者,我和你生活在一起感到非常快樂,但是有一件事情我想請求你的幫助。”僧人微笑著說:“那是什么事情呢?”小老鼠回答說:“當我每次看到您家裏的貓的時候,都感到莫名的恐懼。我想請求您,能不能把我變成一只貓呢?”僧人答應了它的要求,把它變成了一只貓。
小老鼠變成貓以後,以為萬事大吉了,可是剛一出門,就碰到了一條狗,一條很凶猛的狗。它嚇得連滾帶爬地回到了屋子裏。然後對僧人祈求說:“麻煩您能不能把我變成一條狗?”僧人答應了它的要求。
這下,變成了狗的小老鼠大搖大擺地走出了家門。突然,有一只老虎經過它的身邊,它嚇得拼命地跑回家裏。小老鼠很沮喪地對僧人說:“請您再把我變成老虎吧。” 僧人又答應了它的要求,把它變成了老虎。可當變成了老虎的小老鼠一見到在廚房裏的貓,就尖叫了一聲,驚恐萬狀地跑回到僧人的身邊。
小老鼠百思不解,困惑地對僧人說:“慈悲的僧人啊,為什么我變成了老虎以後,還是害怕貓呢?”
僧人哈哈大笑了起來,然後對它說:“重要的不在於你有什么樣的身體和外觀,重要的在於你的心。你的心還是小老鼠的心,怎么會不害怕貓呢?”
擁有什么樣的心,就擁有什么樣的想法,而想法又決定了行動。所以,如果內心不強大,就不會有強大的動力。
許多事情原本沒有那么複雜
一天,清心禪師跟隨老師慧心禪師一同下田工作,清心禪師走在慧心禪師的後面,慧心禪師回頭一看,發現清心禪師空著手,於是就對他說道:“你怎么忘記把鋤頭帶來呢?”
清心禪師回答道:“不知道被誰拿走了。”
慧心禪師停下腳步,說道:“你過來一下,我有事跟你商量。”
清心禪師向前,慧心禪師就豎起鋤頭道:“單單是‘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一個人能拿得動。”
清心禪師一聽這話,就毫不客氣地立刻從慧心禪師手中把鋤頭搶過來,緊緊地握在手中,說:“剛才老師說誰也拿不動‘這個’,現在為什么‘這個’在我的手中呢?”
慧心禪師道:“手中有的未必有,手中無的未必無,你說,今天有誰給我們耕田呢?”
清心禪師道:“耕田的由他耕田,收成的由他收成,關我們何事?”
聽了清心禪師的話,慧心禪師一句話也沒說,轉身就回到僧院。
不久,溈山禪師就這件事問仰山禪師道:“鋤頭在慧心禪師手中,為什么卻被清心奪去?”
仰山禪師答道:“強取豪奪雖然是小人,可是他的智能卻在君子以上。”
溈山禪師再問仰山道:“耕種和收成,清心為什么要說不關己事呢?”
仰山禪師不答,反問道:“難道就不能超脫這種對待關系之外嗎?”
溈山禪師一句話不說,轉身也回到僧院。
寧靜是美,安定最樂。手中有的未必有,手中無的未必無。超脫一點,灑脫一點,你會發現,很多事情都不是那么複雜的。
快樂與痛苦都是常態
淨清禪師每天與信徒開示,都離不開這樣的話:“快樂啊!快樂啊!人生好快樂啊!”
可是有一次,他生病了,在生病中不時地叫喊說:“痛苦啊!痛苦啊!好痛苦啊!”
住持大和尚聽到了,就來責備他:“喂!一個出家人有病,老是喊苦呀,苦呀,多不好啊!”
淨清說:“健康快樂,生病痛苦,這是很自然的事,為什么不能叫苦呢?”
住持:“記得當初,你有一次掉進水裏,快要淹死時,你還面不改色。那種無畏的樣子,視死如歸,可如今你的豪情跑到哪裏去了?你平時都講快樂、快樂,為什么到生病的時候,要講痛苦、痛苦呢?”
淨清禪師對住持和尚道:“你來,到我床前來!”
住持到了他床邊,淨清禪師輕輕地問:“住持大和尚,你剛才說我以前講快樂啊,快樂啊!現在都是說痛苦啊,痛苦啊!那么請你告訴我,究竟是講快樂對呢?還是講痛苦對呢?”
不管是快樂還是痛苦,都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該快樂的時候就快樂,悲傷痛苦的時候也不要刻意偽裝。順其自然是最好的狀態。
不必在意他人的看法
一次,雲水禪師問清遠禪師:“你愛色嗎?”
清遠正在用竹籮篩豌豆,聽到雲水這樣問,嚇了一跳,筐裏的豆子也灑了出來,滾到雲水的腳下。雲水笑著彎下腰,把豌豆一粒一粒地揀了起來。
清遠禪師耳邊依然回想著雲水禪師剛才說的話,他不知道該怎么回答,這個問題實在是沒有辦法回答。
清遠禪師的心裏暗自琢磨:“色”包含的范圍太大了,女色、顏色、臉色……你穿衣服挑顏色嗎?你吃佳肴喝美酒看重菜色、酒色嗎?你選宅第房舍注意牆色嗎?你會按照別人的臉色行事嗎?你貪戀黃金白銀的財色嗎?你貪戀妖媚豔麗的女色嗎?
清遠禪師放下竹籮,心中還在翻騰。他想了很久才回答道:“不愛!”
雲水一直在旁邊看著清遠的狀態,他惋惜地說:“你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想好了嗎?等你真正面對考驗的時候,你是否能夠從容面對呢?”
清遠大聲說道:“當然能!”然後,他向雲水禪師的臉上看去,希望能得到他的回答,可是雲水只是笑,沒有任何的回答。
清遠禪師感到很奇怪,反問道:“那我問你一個問題行嗎?”
雲水說:“你問吧!”
清遠問:“你愛女色嗎?當你面對誘惑的時候,你能從容應付嗎?”
雲水哈哈大笑地說:“我早就想到你要這樣問了!我看她們只不過是美麗的外表掩飾下的皮囊而已。你問我愛不愛,愛與不愛又有什么關系呢?只要心中有自己堅定的想法就行了,何必要在乎別人怎么想。”
無論外在有怎樣的誘惑,只要有自己堅定的想法就可以。眼中有色,心中無色,才能坦然面對世間的各種誘惑。
淨化自己的心靈
有一次,侍郎白居易曾問山遠禪師:“請問禪師,該如何說法呢?”
禪師說:“無上菩提者,被於身律,說於口為法,行於心為禪,本質是一樣的。譬如江河湖海,名稱雖然不一,水性卻無二致。律即是法,法不離禪,為什么要起妄念來加以分別呢?”
白侍郎又問:“既無分別,那又何以修心?”
禪師認真地回答:“心本來無損,為什么還要說修?不論好的念頭還是不好的念頭,都要一念勿起才對。”
白侍郎聽了十分不解,問:“不好的念頭當然不應該有,好的念頭為什么也不要起?”山遠禪師微微一笑,說:“這好比人的眼睛,裏面容不得沙子,同樣也容不得金屬。”
要想修煉內心,首先要讓心得到淨化。安頓自己的心靈,讓內心寧靜安適,不要有雜念。正如禪師所說,眼睛裏容不得沙子,也容不得金屬。
學會堅持,懂得忍耐
從前,有一個貧窮的沙門。他窮得一無所有,終日以乞討為生,但他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從不傷害生靈,甚至不惜犧牲自己。
有一次,這個沙門一連三天沒吃到一點兒東西,餓得頭昏眼花。他路過一個人家,便跌跌撞撞地走進去討飯。這是一個富商之家,家裏富麗堂皇,陳設極其考究。女主人見他餓得可憐,便令傭人擺上豐盛的飯菜款待他。這沙門非常高興,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
這家的男主人,是個珠寶收藏者,經常高價收購來自世界各地的奇珍異寶,家裏珍藏的名貴珍寶,應有盡有,簡直成了珠寶陳列館。
這一天回家,他又興高采烈地拿回一顆珍珠,這是顆光彩照人、價值連城的珍珠。他興沖沖地走進房內,只見有一個沙門在獨自吃飯,便把珠子放在桌上,轉身進內室去換衣服。就在他剛剛轉身離開的時候,家裏養的一只鸚鵡飛了過來,一口將那顆珍珠吞在肚裏。
不一會兒,男主人換好衣服和妻子一起出來了。他忽然發現那顆寶貴的珍珠不見了,便急忙向沙門問道:“那顆珠子哪兒去了?”
沙門一聽愣住了,隨即回答道:“什么珠子?我沒看見啊。”男主人又追問道:“那么,剛才有人來過嗎?”
沙門回答道:“不曾有人來過。”
於是男主人勃然大怒道:“我剛才明明把珠子放在桌上,而這裏除了你之外,再沒有其他人,珠子轉眼之間就不見了,肯定是你偷的!你這個沒良心的家夥,我們好心好意地做飯菜招待你,你卻恩將仇報,偷人家的東西。今天你老老實實地把珠子交出來,我便饒你一命,否則就把你活活打死!”
沙門聞言並未驚慌,反而堅定地說道:“我沒拿,絕不是我拿的!”男主人聽完大怒,抄起一根木棒,劈頭蓋臉地向沙門打去。沙門被打倒在地,鮮血直流。
此時,那只吞了珠子的鸚鵡要飛過來飲血,恰好與男主人揮舞的木棒相撞,當即被擊身亡。這時,沙門說話了:“住手!我告訴你吧,是那只鸚鵡吞了你的珍珠。”
男主人一聽,忙吩咐仆人把鸚鵡的肚子剖開,果然取出了那顆珍珠。男主人手持珍珠,奇怪地問道:“你明知是鸚鵡吞了,可你為什么不早說呢?也免得受此皮肉之苦。”
沙門回答道:“我持佛戒,不得殺生。本想告訴你真相,又擔心鸚鵡遭剖腹之禍。現在鸚鵡已經死了,說出來也無所謂了。如果鸚鵡未死,你就是打死我,我也不會講的。”
男主人聽罷,內心十分慚愧,連連向沙門賠禮道歉。而沙門卻平靜地像不曾發生過此事一樣,臉上毫無怒色。
沙門如此堅守自己的信念,讓人欽佩。對於平常人來說,要做到這點確實不易,但正因如此,才要學會堅持,學會忍耐。
心懷一顆平常之心
惠泉禪師德高望重。他在大覺寺講法時,每次聽經的人都把法堂擠得水泄不通,這使得好多信徒只能坐在門外聽經,於是就有人提議建一座更加寬敞的講堂。
這天,有一位商人信徒用袋子裝了八百兩紋銀送給惠泉禪師,並說明這錢是他自己捐助用來蓋講堂的。惠泉禪師聽完欣然接受,收下銀子就去忙別的事了。
信徒對禪師的這種態度有些不滿:好歹這也是八百兩紋銀。要知道這幾乎花了我一年的積蓄,可禪師拿到這筆錢後竟連一個“謝”字都不肯說。
於是,信徒就緊跟在惠泉禪師的後面提醒道:“師父!我那袋子裏裝的可是八百兩紋銀。”“哦,你不是說過了嗎?我已經知道了。”惠泉禪師漫不經心地回答,說完又去忙別的事情了。
信徒不由得在後面高聲喊道:“師父,我捐的可是八百兩紋銀,數目可不小啊!你怎么連一個‘謝’字都不說呢?”
禪師走過來對他說:“你怎么這么囉嗦呢?你捐錢給佛祖,建造法堂,是為你自己積累功德,為什么還要我跟你說聲謝謝?你如果把它當作一種買賣,我就替佛祖向你說聲‘謝謝’好了,你把‘謝謝’帶回家去吧,從此你與佛祖就‘銀貨兩清’了。”說完,禪師又去忙別的事情了。
信徒愣在那裏,一臉茫然。
我們做事的目的是為了把事做成,如果目的性或功利性太強,就失去了其本來的意義。懷著一顆平常心,不去計較太多,也許得到的會更多。
抬頭向前,沒有過不去的坎
老和尚和他的徒弟迷失在幽深的峽穀裏,他們在裏面跋涉了三天四夜,依然沒有走出深穀。
小和尚絕望地說:“師父,我恨死了自己沒有本事走出峽穀。我害怕困難,要是世上只有成功沒有困難該多好啊!”
老和尚說:“世上怎么可能只有成功沒有困難呢?沒有困難哪有成功呢?這就好比峽穀與高山,沒有峽穀,哪裏來的高山啊。”
“可遭遇困難的滋味太難受了,我現在甚至想就這樣死在這無人穀算了。”小和尚歎息道。
老和尚感慨地說道:“你這么悲觀,是因為你一直在低頭走路啊!”
“師父,抬頭走路就不絕望嗎?”小和尚抬起頭仰視著天空問。
師父問道:“你看見了什么?”
“除了高山還是高山!”小和尚答。
老和尚說:“是呀,我每次遇險,遭遇困難,我都是這樣抬頭走向成功的!”
遇到挫折不可怕,遭遇艱險也沒什么大不了。拋棄一切的執著,不絕望於人生的苦,只要能告訴自己抬起頭往前走,就沒有過不去的坎。
勇於接受逆境,生命才會日漸茁壯
在一座信奉佛教的城市裏,應許多教徒的要求,城市裏的一個非常著名的雕塑師傅准備塑造一尊佛像讓教徒們膜拜。
要雕塑好的佛像,雕塑師傅必須選擇一塊好的石頭,以便雕塑出的佛像栩栩如生。在一番精挑細選後,他看中了其中一塊石頭,這塊石頭不論質感還是色澤以及其他條件都非常上乘。挑選完後,雕塑師就拿出了雕塑工具准備開始工作。
沒有想到的是,當雕塑師剛拿起銼刀開始敲琢幾下,這塊石頭就痛不欲生,不斷地哀嚎:“痛死了,痛死了,你不要再刻了,饒了我吧。”雕塑師對它說:“只要你忍受住了這點兒疼痛,日後當你成為一尊佛像的時候,會有很多人來膜拜你的。”石頭說:“我只想好好地做一塊石頭,對於是否能夠成為佛像從來沒有想過,你放了我吧,我真的特別痛!”聽罷,雕塑師就只好停工,又將其重新放在了地上。
接著,雕塑師又開始尋找其他的石頭,但一直都沒有看見特別合適的。這時,一塊質感差一點的石頭看見了雕塑師,對他說:“聽說您正在尋找可以做佛像的石頭,您看我怎么樣?”雕塑師想了想對它說:“這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夠做到的事情,你怕痛嗎?”“不怕,您試試吧!”石頭堅定地說。
雕塑師答應了,於是對這塊石頭重新琢磨。只見這塊較差的石頭,任憑刀琢棒敲,一概咬緊牙關承受,默然不出一語。因此,雕塑師更加賣力。在精雕細琢下,果然將其雕成了極品,大家都驚訝這件傑作,決定將其放在城市裏面最大的廟宇中加以供奉,讓善男信女日夜頂禮膜拜。
從此,該廟宇香火鼎盛,遠近馳名。
不久,無法忍受雕塑之痛的前一塊石頭,被人們廢物利用,鋪在了通往廟宇的馬路上。在那裏,人車頻繁經過,又要承受風吹雨打,實在痛苦不堪,內心也覺得不公平,心裏總是想著原本自己才應該是受人膜拜的佛像,就憤憤不平地質問廟裏的這尊佛像,嫉妒地說道:“你資質比我差,條件沒我好,卻能享盡人間的禮贊和尊崇,我卻每天遭受淩辱踐踏,日曬雨淋,你憑什么?”佛像只是微笑著說:“誰叫你當初受不了苦,沒敲幾下就哇哇叫呢!”
要想有所成就,就要能忍受不尋常的錘煉。吃不了苦,就做不成事,哪怕資質再好,也不過是表面的裝飾。只有能承受艱辛,才能最終有所成就。
改變環境靠聰明,改變心境靠智慧
玄真大師剛剛遁入空門時,寺裏的住持讓他做個誰都不願做的行腳僧。
每天,他都很勤奮地做著住持交給他的工作,已經兩年了,他每天如此,從來沒有一次讓住持對他的工作感到不滿。可是他一直想不明白,為什么別人都在做著很輕松的活,而自己卻一直在做寺裏最苦最累的工作。他認為自己很委屈,覺得住持分配得一點兒都不公平。
有一天,已經日上三竿了,玄真依舊大睡不起。住持很奇怪,推開玄真的房門,只見床邊堆了一大堆破破爛爛的瓦鞋。住持很奇怪,於是叫醒玄真問:“你今天不外出化緣,堆這么一堆破瓦鞋幹什么?”
玄真打了一個哈欠說:“別人一年都穿不破一雙瓦鞋,我剛剃度一年多,就穿爛了這么多的鞋子。”
住持一聽就明白了,微微一笑說:“昨天夜裏剛落了一場雨,你隨我到寺前的路上走走吧。”
寺前是一座黃土坡,由於剛下過雨,路面泥濘不堪。
住持拍著玄真的肩膀說:“你是願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還是想做一個能光大佛法的名僧?”
玄真回答說:“當然想做光大佛法的名僧了。”
住持撚須一笑接著問:“你昨天是否在這條路上走過?”
玄真說:“當然。”
住持問:“你能找到自己的腳印嗎?”
玄真不解地說:“我每天走的路都是又幹又硬,哪裏能找到自己的腳印?”
住持又笑笑說:“今天再在這條路上走一趟,你能找到你的腳印嗎?”
玄真說:“當然能了。”
住持笑著沒有再說話,只是看著玄真。玄真愣了一下,然後馬上明白了住持的教誨,開悟了。
要想實現目標,就得經歷一定的考驗。不經曆一定的磨煉,就像行走在又幹又硬的地面,是不會留下痕跡的。畢竟,雨後的花朵才更嬌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