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生命的密碼 -- 迷悟之間4-3
星雲法師

魔鬼與天使
  
  西方有一個畫家,想要畫一幅耶穌的畫像,於是在全世界許以重金,希望找一個莊嚴、聖潔,貌似耶穌的人當模特兒,經過一番努力,終於完成畫作。
  
  數年後,有人說,雖然耶穌的畫像如此聖潔,如果能再畫一幅魔鬼的畫像來對照比較,更能強烈的對比善惡。畫家於是又再四處尋找一個面貌醜陋的壞人。後來聽說在某監獄裏有一個暴徒,殺盜淫妄,無惡不作,面目猙獰,好似魔鬼。畫家經與獄方協商,獲准讓這個犯人當作模特兒。在作畫的過程中,畫家覺得此人似乎十分面善,相談之下得知,原來當年畫耶穌像的模特兒正是此人。因為當時獲得一筆優渥的獎金,從此生活靡爛,揮霍無度,狂放任性,終致鋃鐺入獄。畫家聽後,除了替囚犯感到惋惜以外,也深深的慨嘆,原來聖者與魔鬼都是人所扮演的啊!
  
  在佛教也有一個類似的故事。舍利弗尊者見過一位久未謀面的朋友,發現老友面現兇相,驚問何故?朋友說,最近正在雕刻一尊羅剎鬼面。舍利弗告之:因雕刻魔鬼,長期觀想羅剎猙獰面孔,因此現出醜陋之相;若能改雕佛像,心中充滿慈悲祥和,自能令人身心莊嚴,豈不更好?朋友聞後,果真改雕佛像,數年後,心地一改,面相一變而成慈悲相好,人皆樂於親近。
  
  所謂「誠於衷,形於外」,一切都是唯識所變、唯心所現。《大乘起信論》的「一心開二門」;「心真如門」即佛性,「心生滅門」即凡夫也。
  
  是佛還是凡夫,都存於一心;心中有天堂的聖者,心中也有地獄的魔鬼。吾人每天在天堂、地獄中不知來回多少次?在魔鬼、聖者中也不知昇沉凡幾?吾人的心中具足十法界;在十法界中,人是昇沉的樞紐,因為人之上有佛、菩薩、緣覺、聲聞;人之下有地獄、餓鬼、畜生。
  
  我們立身世間,能以佛心待人,則世界也會跟著我們轉成佛界;我們若以魔鬼的心處世,世間也會成為魔界。佛魔存乎一心,你要做佛呢?還是做魔呢?可不慎哉!
  
  《人間福報》2001316


忙與閒
  
  你的生活是忙呢?是閒呢?
  
  忙與閒是兩種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有的人喜歡忙,愈忙愈奮發,愈忙愈有精神;把忙看成是動力、是營養,認為安閒是偷懶、是懈怠、是無所事事,與死亡無異。
  
  但也有人認為閒是放下、是清淨、是自在、是修養;認為忙是對世間的愛好、是執著,是做工作的奴隸。
  
  也有的人忙中有閒,例如勞工要求周休二日,或者力爭每日上班八小時;甚至有的人在忙碌工作中,他希望喝茶、看報,他想辦法藉機出差,總希望忙中偷閒。也有的人閒得發慌,閒得不自在,因此自己出錢出力去拜托別人給他一份工作,無非是希望用忙碌來打發時間。
  
  忙是法喜、忙是發心、忙是進步、忙是安住。從「忙」當中,我們可以體會生命的價值和工作的意義;忙也讓我們獲得許多知識,認識很多朋友,結下許多善緣。
  
  然而「忙」也有不同的層次,有的人為了一家老小的生活而忙,有的人為社會的富樂而忙;有的人忙著替人排難解紛,有的人忙著扶弱濟貧。
  
  我們看到飛機場、火車站裏,每天人來人往,他們必定是忙人。只不過有的為名,有的為利,有的為情,有的為愛;當然,也有的人像孔子周遊列國、像佛陀到處行腳。他們傳播和平的福音,穿梭於人群之間;也有人宣揚真理,雲水在世界各地,每天為己忙,也為人忙,更為世忙。
  
  有的人以忙為樂,以忙為喜,恨不得一天能再增加廿四小時,以供自己忙碌;有的人閒得無以維持生活,只想別人來救濟,只想希圖別人的賞賜,寧可伸手向人企求,也不肯自己去勞動。
  
  忙固然苦,閒何嘗不苦?與其閒著無事苦,不若忙碌較有意義。忙,是身心最滋養的補品;忙,更為今生和來世播下善美的種子。人的生命有限,因此吾人要儘量使自己忙起來;因為忙,才會進步,才能成就。
  
  其實,說忙說閒,不過是事相上的對待,若能理事圓融,則雖忙猶閒。最好能夠在忙碌的時候有空閒的心情,在空閒的時候要有忙碌的感受;能夠「心閒人不閒,人忙心不忙」,才是最好的生活態度。《人間福報》2001317


一步一腳印
  
  「一步一腳印」,這是現代流行的語言,尤其每到競選時期,總不乏有部份的候選人一再強調,自己是「一步一腳印」走出來的,表示自己是腳踏實地型、是苦幹實幹型的人物。
  
  「一步一腳印」其實是說明每一個人曾經留下的歷史,不容抹煞;「一步一腳印」是勉勵一個人,曾經有過的努力成就,自然會看在社會大眾的眼中;「一步一腳印」是記錄一個人在磨難中,奮發向前、向上、向真善美的過程中,所留下的痕跡。所以「一步一腳印」不是自己說了算數,而是要經過大眾的公認、肯定。
  
  過去有人說,路是人走出來的;人生就是要靠「一步一腳印」,才能把路走出來。人在走路的時候,一定要先放棄後面的一步,才能向前一步。如果你一直停滯不前,不肯將腳步提起,不肯向前跨出,你怎麼會有前途呢!唯有不斷的放棄後面的一步,才能走向前途。
  
  俗語說:「不怕慢,只怕站」,多少的人因為固執,因為保守,沒有「一步一腳印」,怎麼能有成就呢?
  
  有人說:「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路還多。」人生漫漫長途,走過長遠的路固然很好,但是你留下了什麼腳印呢?你曾經想過嗎?你走出的是泥濘裏的腳印呢?還是沙土裏的腳印呢?是荊棘裏的腳印呢?還是凹凸不平的腳印呢?還是康莊大道上的腳印呢?
  
  「一步一腳印」,有的人在前面走著,後面有人跟著;有的人在前面走著,後面有人在看著;有的人在前面走著,後面有人在讚美著;還有的人在前面走著,後面有人在責難、在批評。
  
  「一步一腳印」,你留下的是什麼腳印呢?家庭裏,子女在看著父母的腳印;學校裏,學生在看著老師的腳印;公司裏,部下在看著長官的腳印;國家裏,全國的人民在看著政要、學者、專家的腳印。
  
  聰明的人兒,你檢查過自己的腳印嗎?你有慈悲的腳印嗎?你有智慧的腳印嗎?你有慚愧的腳印嗎?你有感恩的腳印嗎?你有聖賢志士的腳印嗎?你有光明磊落的腳印嗎?
  
  世間上,沒有通往成功的電梯,你必須「一步一腳印」的拾級而上。歷史,就是前人「一步一腳印」所留下的足跡,我們踏著前人的足跡前進;未來,我們也應該為後人留下模範,讓我們的腳步引導下一代,「一步一腳印」的走向光明的未來。
  
  《人間福報》2001318


不耐他榮
  
  有一個老和尚,雙腿有關節炎的毛病,疼痛難耐的時候就需要有人幫忙按摩。師父規定大徒弟按摩左腿,小徒弟按摩右腿。當大徒弟按摩的時候,師父就誇獎小徒弟的右腿按摩得怎麼好、怎麼好!大徒弟聽了當然心裏不高興。當小徒弟來按摩的時候,師父又說:「你的師兄按摩的左腿怎麼好,怎麼好!」小徒弟聽了也不歡喜。有一天,小徒弟不在家,大徒弟心想:把你按摩的右腿打斷,讓你回來沒有腿可以按摩。小徒弟回來,一看自己按摩的腿沒有了,心想這必定是師兄搞的鬼,於是也把師兄按摩的左腿打斷。其結果是,徒弟彼此不喜歡別人比自己好,因此師父受害了。
  
  「見不得人好」,就是「不耐他榮」,這是一般人常有的毛病。看到人家跌倒了,卻在一旁哈哈大笑,這是「幸災樂禍」的心裏;看到別人升官發財了,心裏面酸溜溜的,這就是「不耐他榮」。
  
  不耐他榮,就會生起嫉妒的心;嫉妒,如一把雙刃的刀,不僅傷害了別人,同時也會傷及自己。
  
  為什麼不耐他榮呢?由於自己不肯輸給別人,由於自己心量太小,由於不懂得別人的榮耀,我們自己也可以沾光、分享。例如,你建百貨公司,我不但可以去買東西,我也可以去吹吹冷氣;你有電視機,我可以在一旁觀賞節目。你升官了,我有事可以請你幫忙;你發財開了工廠,我可以到裏面找個工作。你偉大,我可以說你是我的同鄉、我的同學,你和我都是中國人;你榮,對我有什麼不好呢?
  
  平時我們結交朋友,對於「不耐他榮」的人不能與之相交,因為一旦你獲得榮耀了,他就會嫉妒你;如果你的長官是個器量狹小的人,你也不能在他的面前表現榮耀,否則他會不歡喜你。
  
  有愛心的人,才能歡喜別人的榮耀;有肚量的人,才能分享別人的成就。例如父母不嫉妒兒女,一心一意培育優秀的子弟;老師不嫉妒學生,所謂「沒有狀元老師,只有狀元學生。」如此才能造就傑出的青年。
  
  因此,吾人要養成「見好隨喜」、「見能讚嘆」、「見美說好」、「見善宣揚」的美德。看別人的成就,即是我們的成就;對別人的榮耀,視同我們的榮耀。能夠放大心量,做個「能耐他榮」的人,豈不善哉!《人間福報》2001319


耕耘心田
  
  家有良田可以積穀防饑!田地一直是中國人的命脈之所繫,中國人視田地為生存的根本,把田地當成傳家之寶,父母總想留幾塊田地給子孫。遺憾的是,有些不肖子孫不易體會先人的苦心,往往不懂得耕耘田地,或讓田地荒蕪,或把土地廉價出售,殊為可惜!
  
  外界的田地需要耕耘、需要種植;其實我們的內心也稱作「心田」、「心地」,也有待我們去開發、耕耘。
  
  我們怎麼耕耘自己的心田呢?在佛教裏有一句很美的好話,叫做「發心」;也就是要開發我們的心地,種植我們的心田。
  
  在現實生活裏,勤勞的人甚至用土石填海,增加海埔新生地;透過墾荒闢地,開發山林來種植花果。
  
  在一般的田地裏,可以播種、可以栽植、可以建築、可以積物。在我們的心田裏,我們如何耕耘?我們應該培植一些什麼呢?
  
  耕耘心田的方法,可以用思惟、觀照、反省、靜心、念佛,也可以透過禪定、參究、懺悔、發願等。心外的田地容易耕種,心內的田地不易耕耘,唯有發心立願,才能耕耘我們內在的心地。
  
  有一天,佛陀出外行腳托缽,遇到一位婆羅門正在田裏耕種。婆羅門見了佛陀,即刻向前質問:「佛陀,你為何不自己耕種,為何不以自己的勞力來換取生活所需呢?」佛陀含笑回答:「我時時刻刻都不忘辛勤耕耘啊!」婆羅門不解:「我何曾看過你用犁、軛、鏟來耕種呢?」佛陀慈悲的說:「眾生都是我的田地,信心就是我的種子,善法就是露水,智慧是陽光,持戒是我的犁,精進不懈是我選的牛,正念是繫牛的繩,真理是我握的柄,身口意三業煩惱是我要鏟除的穢草,不生不滅永恒的淨樂是我耕耘收穫的果實。」
  
  語云:「心田不長無明草、性地常開智慧花。」胡適之也說:「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你希望你心田裏成長慈悲智慧呢?還是成長愚癡邪見呢?就看你如何耕耘你的心田了!
  
  你希望你的心田裏生長出聰明、靈巧、穎悟、通達,你只要播撒智慧的種子,何患無成?如果你希望能收成人緣、吉祥、平安、順利的果實,你只要播撒慈悲的種子,必能如願!
  
  心裡的田地要開發才能播種、才能生長、才能收成。要用增上的願力來開發心田,要用出離的願力來耕耘心田,要用菩提的願力來播種心田。每個人的心裡都有慈悲、智慧、信仰、力量、慚愧等寶藏;「耕耘心田」就是要發心待人慈悲、發心精進修行、發心改變氣質、發心減少煩惱。願意「耕耘心田」的人,才能找回自性,才能邁向佛道!
  
  《人間福報》2001320


家有聚寶盆
  
  你家中想要擁有聚寶盆嗎?分如下幾點給你建議,提供參考:
  
  第一、精神行為上的聚寶盆:
  
  1.勤勞:精勤勞動,才有財富;財富不會無緣無故的隨潮水而來,即使隨潮水而來,也要你早起在漲潮的時候,才能撈起它。
  
  2.節儉:物力維艱,節儉不浪費,才能有財富。
  
  3.惜物:惜福愛物,別人用一年的東西,由於我的保養、愛護,我家的東西可以用上三年、五年、七年、八年,甚至十年而不壞,這就是無形的財富。
  
  4.計畫:所謂「穿不窮、用不窮,算盤不到一世窮。」有計畫,則不亂;有預算,則不窮。經濟上能量入為出,有計畫的開源節流,就是財富。
  
  第二、家中人事的聚寶盆:
  
  1.男丁有事業:家中的男性人士,每個人都要能創業。
  
  2.女性有工作:家中的婦女,每人都有工作,都能當職業婦女。
  
  3.老人退而不休:家中的老人雖是退休了,身體、智慧正是臻於成熟的階段,所以退而不休更能成事。
  
  4.青年半工半讀:現在講究自力更生,凡家中青年,不要事不關己,要主動關心家務、經濟,要知道生活艱難,將來才有大用。
  
  第三、家中土地的聚寶盆:
  
  1.良田數畝有種植:家中有一些土地,可以用以耕種,不要任其荒廢,有春耕、夏耘,才有秋收、冬藏。
  
  2.後院有樹長水果:後院如有空地,可種植果樹三、五株,讓它經常開花結果,使家居生活生氣盎然。
  
  3.屋前綠化花常開:如果屋前有空地,要加以綠化,可種植一些紅花綠樹,使其經常開花綠化,不但增加家庭的美化,更增社區的好評。
  
  4.家中客廳有副業:家中客廳除了會客以外,還能充當一些副業的加工所,如電子配件、衣服加工、機械組合、童玩加工等。
  
  第四、成員人體的聚寶盆:
  
  1.頭腦智慧生財富:智慧就是財富,智慧的財富比勞力更多。
  
  2.眼慈手快樂善施:布施播種看起來是給人,實際上自己收穫最多。
  
  3.心明慧巧成好事:心裏要明白自己,要有靈巧的智慧,給予人家的好因好緣,促成人間的好事。
  
  4.良言好語結善緣:以良言好語幫助別人,廣結善緣。
  
  人有個身體,身體本來就是寶藏,只要把六根好好的運用,就是財富不盡。因此,「家有聚寶盆」,只要你能好好運用,家中的人、事、地、物,到處都有財寶,你怎能不好好利用呢?《人間福報》2001321


學徒性格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學徒」的制度,學徒制度為我國的社會成就了多少人才,所以過去的父母教育兒女,都要兒女先有「學徒」的性格!所謂學徒的性格,就是要經得起別人的教導、別人的責怪、別人的斥罵,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那有梅花撲鼻香?」
  
  一個青少年初出社會,當他還在學徒的階段,父母都會鼓勵他,要能「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不當「學徒」,不能忍耐,不能受苦,他日如何能夠「出師」呢?
  
  有人問台塑公司的董事長王永慶:「成功最重要的條件是什麼?」他回答說:「刻苦耐勞,從基層做起。」因此在台塑招考員工時,即使是大專的新進人員,都得接受為期六個月的輪班訓練,這就是要養成他們有「學徒的性格」;凡所有受訓的人員,都必須從操作、打包、搬運、保養等最基層的工作做起,這一切無非是要訓練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並且培養堅強的實力基礎,要他們做一個好的「學徒」。
  
  民國七十六年震旦企業的創辦人陳永泰先生,突破一般企業傳統的接班模式,把董事長位置交給毫無親戚關係的郭進財,此事引起企業界相當大的震撼。郭進財先生在進入震旦行之初,就是從最基層的推銷員做起,因為表現優異,十數年中逐步升任為總經理、常務董事到董事長,可見一個人只要肯腳踏實地的做,學徒也能成為大老闆。
  
  美國總統胡佛,苦學出身。當他從大學礦科畢業後,自願先從採礦工人做起,他認為這是認識工作、汲取實際經驗的最好方法。後來果真以他豐富的經驗與上進心,一路受到主管賞識,最終不但自創國際礦業公司,甚至累積多年的聲望而被選為大總統。
  
  一間房子要蓋得好,地基要牢固;一個運動員球技要打得好,基本動作要純熟。能受苦、能耐勞,這是成功的基礎;一個人要成功,必須從基層做起。所以,無論做什麼事,能從「學徒」做起,才能穩紮根基,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人間福報》2001322


 空的真理
  
  佛教的真理,用二個字表達,是「緣起」;用一個字表達,是「空」。
  
  有人問:什麼是「空」?我們可以告訴他,電視機本來什麼都沒有,但是開關一開,一百多個電視台,裏面有話劇,有歌舞,有世界史,有山川河流,萬有俱全。
  
  當初佛光山遍地荊棘,刺竹叢生;原本空曠的荒野,曾幾何時,如今殿堂林立,佛寺經聲,這不是「空中生妙有」嗎?
  
  一般人以為「空」是「空空如也」,是「無」的意思。其實,「空」是建立「有」,不空就沒有,茶杯不空怎麼能裝茶水呢?荷包不空怎麼能裝錢財物品呢?房子不空,怎麼能住人呢?土地不空,怎麼能建設房子呢?所以說:「空即是有,有即是空」。
  
  所謂「有即是空」;房子「有」,但是房子會壞,壞了不就「空」了嗎?電視機裏的節目「有」,但是電視機關了不就是「空」了嗎?難怪佛教說「空有不二」。
  
  「空」的道理是宇宙的真體,「空」的生活就是美妙的生活。人如果要享受「空」的美妙生活,就先要把自己的心胸擴大成為「虛空」。虛空能容萬物,萬物並不妨礙虛空;正如一首形容彌勒菩薩的偈語云:「大肚能容,容納世間多少事?笑口常開,笑盡人間古今愁!」
  
  優婆先那比丘尼是證悟空理的聖者,一朝被毒蛇咬了身體,她既不恐怖,也不痛苦。她對大家說:我是證悟空性的人,毒蛇能咬我的身體,它怎能咬「空」呢?
  
  「空」是宇宙萬有的本體,不會為萬物所壞,我們的生存就要仰賴「空理」。鼻孔要「空」,才能呼吸;耳朵要「空」,才能聽聲音;五臟六腑要「空」,才能健康;「不空」就沒有辦法生存了。
  
  《般若心經》說:能照見五蘊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我空與心空,則無煩惱的障礙;凡事能夠退一步想,自然海闊天空。
  
  因此,人生在世,話不可說盡,路不可走盡;凡事留個空間,才有轉寰的餘地。只要吾人心中有慈悲、有智慧,「妙有」就可昇華為「真空」;只要心中有社會、有大眾,「真空」就能發揮出「妙有」,這就是「空」的真理。《人間福報》2001323


行走山河
  
  路,是人走出來的!巍峨的高山,有人可以爬上去;遼闊的江海,也有人可以渡過去。
  
  所謂「讀書要超萬卷,走路要遍五洲,求知要明真理,用心要懷山河。」現在是個資訊發達的時代,已經不容「坐井觀天」,更不能在框框裏生活;人要經歷時空,走遍山河,才能成為飽學之士。
  
  千古以來,能夠走遍千山萬水的人,有僧侶的雲水行腳,尋師訪道;有探險家的航海登峰,找尋人所不知、人所未到的地方;有軍人的出戰絕域,冒險犯難開疆拓土;更有經商的行伍,帶動經濟的發展、文化的交流。這許多行走山河的人物,都是值得我們歌頌、讚揚。
  
  山河,是大自然無限的寶藏!高山上,不但有參天古木、礦產豐饒,更有各種飛禽走獸棲息其間;江海裏,也有魚蝦貝類、珊瑚珍珠等資源無限。如果說自然界的天是父親,地是母親,那麼群山峰巒是父母的骨架,江海河流是父母的血液,我們想要認識我們的父母,就要從行走山河開始;在山河裏成長,在山河裏擁有世界。
  
  中國的雲貴、西藏地區之少數民族,他們征服高山,以高山為家;歐美的人士,也以攀登高山作為訓練青少年意志的課程。地球上,海洋比陸地更廣寬,征服海洋的人更能擁有世界。現代的青年應該學習大丈夫志在四方,應該走出歌舞酒家的場所,應該去行走山河,與高山海洋為伍。
  
  我們讀歷史,看到張騫出使番邦絕地;岳飛行軍八千里路雲和月;唐三藏橫渡八百里流沙,東晉法顯與海水搏鬥。甚至根據唐德剛教授研究表示,東晉時代的慧深法師早已到過美國西海岸,故而時至今日,墨西哥有一個城鎮,居民大部份是信仰佛教。
  
  十五世紀因為有歐洲人哥倫布的遊歷探險,才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十六世紀葡萄牙人麥哲倫橫渡太平洋,故而發現了菲律賓群島;十八世紀庫克船長發現了澳洲大陸的東海岸;明朝的鄭和下南洋,足跡已到了今之馬來西亞,如果當時他能繼續向南前進,可能今天的澳洲就是中國的版圖了。
  
  古詩有云:「三山六水一分田」,意即地球上有三分是山嶽,六分是海洋,只有一分是平地,所以現在的青少年要有征服海洋的志願,也要有登高山而小天下的抱負。
  
  現在的旅遊事業發達,現代人出外旅行大都是住觀光飯店,並以汽車代步,每到一處山明水秀的地方便忙著照相;如此的觀光不要說征服山河不可能,行走山河也是大為不易。
  
  山河是人間珍貴的資源,現代青少年如果沒有行走山河的精神,只是在象牙塔裏發表言論,如此想要有一番發展,恐怕難矣哉!
  
  所謂「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杜甫的「望岳」詩云:「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詩中氣魄雄渾,盪人心弦,可供今日青少年參考。《人間福報》2001324


昂首與低頭
  
  走出家門,你在社會上做人處事,是昂首呢?是低頭呢?
  
  如果為了個人一己的利益,做人處事要謙虛低頭,必能受人尊重;但是如果為了國家社會、團體大眾的利益,必須要懂得顧及國家的尊嚴、團體的利益,如此才算完成使命。
  
  晏子出使秦國,因其矮小,秦王刻意請他從旁邊的矮門進入。晏子不肯,他說:臣使大國,應走大門;若使小國,即走狗門。因為自己身負國家使臣的重任,所以昂首闊步,不辱國家的尊嚴。
  
  諸葛孔明在劉備困處荊州時,他奉命出使吳國,舌戰群儒,志氣昂揚,說理精闢,擲地鏗鏘,終能完成任務。
  
  藺相如的「完璧歸趙」,機智勇敢,不卑不亢;蘇秦、張儀的「合縱連橫」,在國際間捭闔縱橫,不可一世。
  
  反觀清朝年間的鴉片戰爭,林則徐每與外國人士談判,昂昂乎,巍巍乎,義正詞嚴;但是換了別的大臣,因為過份卑躬曲膝,甚至簽訂了「巴黎和會廿一條」,更加喪權辱國。
  
  所以,欲成風雲人物,要能進退有據。不當的昂首,顯得傲慢;不當的低頭,太過自卑。重要的是,當昂首時要昂首,當低頭時要低頭。
  
  佛光山淨土洞窟內有一道大門,高只四尺,吾人五尺以上之軀,要想進入,必須低頭。此即養成世人在聖賢、真理之前,必須要懂得謙卑。
  
  有人問西方哲學家:宇宙有多高?哲學家答曰:「四尺高!」因為要讓五尺之軀的世人,必須彎腰低頭,才能生存於其中啊!
  
  語云:「要成功,何妨低頭;為處世,必須忍耐。」社會上,多少商業的談判,多少糾紛的處理,因為居間談判者能屈能伸,反而容易獲得成功。
  
  樹木花草都是向上生長,但是成熟的葵花,頭是低垂的;成熟的稻穗,也是低垂著頭。成熟的人生,往往懂得當低頭時低頭,當昂首時昂首。
  
  軍隊在操場上訓練,長官都一直鼓勵他們要挺起胸膛,要抬頭挺胸,要邁開大步,要正步向前。但是一旦到了沙場戰爭,一定要彎腰匍匐前進,才能克敵致勝。所以人生在世,當昂首時要昂首,當低頭時要低頭;而且在昂首的時候要懂得謙卑,在低頭時要知道尊嚴,如此才能不失去自我的中道人生。《人間福報》2001 325


心中有人
  
  吾人的心中,擁有什麼呢?
  
  有的人心中只有錢財,他把財富看得比天地還大,當然金錢的重要就超過了道義。有的人眼中只看到名位,一心一意只想如何提高自己的名位,他視名位為唯一的追求,至於道德、人格如何,則絲毫不在意、不計較。有的人心中自私,只有我,沒有人;心中沒有人,自己還是個人嗎?
  
  有一位老奶奶聽《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她即提出異議:「無我相」則可,怎能「無人相」呢?
  
  人所以不能成功,不能成就大事業,大都是因為他總把「我」抬得比「人」重要;假如能把別人看成比自我重要,所謂「得人者昌」,何患事業不成呢?
  
  有一個長輩教育子孫,他不是教他們學問,而是教他們認識社會上各行各業,乃至各個領域裏的專家學者們各有何專長?例如政論界的學者,那些人有什麼專長?經濟學者,那些人有什麼傑出成就?甚至於文學、科學、醫學、史學、哲學等各界中,各有那些學有專精的專業人士。為什麼呢?主要就是讓他們認識各家的菁英,成為心中的人物。繼而又教育子孫要牢記人名,一千個、二千個,甚至幾萬個,主要的都是要讓子孫心中有千軍萬馬;心中有人,還怕沒有事業嗎?
  
  宋朝名相呂蒙正,每與人談話,總不忘記問他有沒有認識什麼人才;如有的話,則馬上記入隨身的小手冊裏,然後適時的推薦給朝廷去適才適用。
  
  今日的社會,凡是身為領導者,他口袋裏的小冊子都有很多的人名。其實,記不得人名固然不好,記在小冊子裏也沒有用,最好「心中有人」,才是重要。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心中有人還不夠,還要會用人。所謂「愚者必有一得」,心中有人,又會用人,那麼即使是殘兵敗卒,也能成為戰場上的常勝軍。
  
  《金剛經》說的「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是覺悟者體悟法界平等的最高境界;但是在世間法當中,你可以「無我相」,但不能「目中無人」,更不能「心中無人」。所以,還是讓我們在心中建立「人相」吧!
  
  《人間福報》2001326


福報漏了
  
  我們賺得的錢財,把它放在口袋裏,口袋有缺口,錢財漏了;我們積聚的東西,把它放在箱子或籃子裏,箱子或籃子有洞,我的東西漏了。有的人修福積功德,犧牲奉獻,無如不懂得「攝心守意」,讓身口意有了缺漏,善行義舉也會隨著缺口漏了,殊為可惜。
  
  有的人布施行善,只是布施的時候,心不甘、情不願,讓受者的尊嚴受到傷害,對方不但不感謝你的施予,反而因為你的語言行為刻薄,因此懷恨在心,如此縱有善行,布施的功德也會漏了。
  
  你幫人忙,協助別人做了多少好事,但是你一直抬高自己,自我膨脹,別人不服氣,反而對你訾議,這就是你的功德有漏了。
  
  有人信仰宗教,受到信仰的薰陶,也懂得要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如此積聚很多的功德福報。無如在某一種情況之下,只要稍遇逆境,他就大發牢騷,心生怨恨,感覺懊惱,甚至口不擇言、怨天尤人,故而他的義行福報,就會漏了,真是不值。所以,有許多人為什麼做好事卻沒有好報呢?因為他的身、口、意缺口太多,福報功德自然也會漏了!
  
  怎樣防漏呢?
  
  第一、要慎言:一句話可以成功,一句話也可以失敗。謙虛、感恩,福上加福;如果說話刺傷別人,縱有功德,福報也會漏了。
  
  第二、要慎行:既已做了好事,就應該好好的把握,不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正如自己的物品,不懂得保養,反而加以踐踏,當然好的東西也會壞了。
  
  第三、要慎思:既已給別人的好因好緣,就要往好處去想;如果幫助了別人,心中又生懊惱,如此即使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想好意,但是因為有漏,就如同鍋子漏了、碗盤漏了、房子漏了、口袋漏了,你怎麼能積聚福報功德呢?
  
  有的人一面賺錢,一面浪費;一面種植,一面踐踏。有漏的世間,有漏的眾生,保不住功德因緣;世間的功德好事都被我們自己的身、口、意漏了,正如茶杯有了破洞,水就會漏失掉。所以,吾人應該要時時刻刻謹言慎行、攝身防意,千萬不要讓三業把我們的「福報漏了」,這是非常重要的。《人間福報》2001327


人比人
  
  「人比人,氣死人!」
  
  人不必和人比!人難十全,各有長短。瞎子何必笑啞巴,啞巴何必笑瘸子,瘸子何必笑瞎子;如果房子失火了,三個人合作起來,不就很安全了嗎?
  
  有一個人,騎腳踏車,看到別人騎摩托車,他就生氣、自卑,自己也去買了一部馬力更大的摩托車。但是,別人又買了小汽車,四個輪胎總比兩個輪胎好!他不服氣,自己再買一部進口的汽車。不久,別人又買了勞斯萊斯,這時他才慨嘆:比來比去,只是增加無限的欲望,對自己毫無益處。
  
  有人居住草屋,看到別人建了瓦房,自己也建瓦房;別人建了高樓,自己也建高樓。房子建多了,住不了,每天還要忙著打掃、清理,因此做了房子的奴隸。
  
  文學家,見了哲學家,自己相形見拙,認為哲學的義理高深,比起文學的文字之美,更有內涵,更為高貴。哲學家,看到現在的科技發達,認為自己只是空談理論,比不上科學家對現代的文明適用。科學家,每天埋首在實驗室裏,卻一心羡慕著一個鄉村的農夫,渴望自己也能過一過那種悠閒自在的生活。
  
  鑽石,不要跟石頭比大;花草,不要與松樹比高;溪流,不要跟海洋爭大;平民,不要跟政治人物比權力。因為鑽石的精美、花草的芬芳、溪流的奔放、平民的瀟灑,都不是大石、高松、海洋、權力所能比的,因為各有所得,各有所失。
  
  人不要比人,她雖然比我美麗,但是「紅顏多薄命」;他雖然比我有錢,但是「人為財死」;他的名氣雖然比我大,但是「樹大招風」,爬得高,跌得也重;他的兒孫比我多、事業比我大,但是他的煩惱也會比我多。
  
  所謂「他人騎馬我騎驢,看看眼前我不如;回頭一看推車漢,比上不足下有餘。」我們不要比世間外相的擁有,我們要比慈悲、比道德、比心量、比人緣,這才值得我們一比。《人間福報》2001328


氣質芬芳
  
  每一個人,都有外表的長相;每一個人,也都有內在的氣質。表現在外的言行舉止、人格品德,是笨拙、粗魯、呆板,是狂妄、傲慢、專橫,這些都是不好的氣質。但也有的人表現出慈悲的氣質、道德的氣質、高尚的氣質、誠信的氣質,這些氣質都能像花草一樣,散發芬芳的氣息,令人著迷。
  
  氣質的芬芳比外相的美麗更為重要,更能引發別人對他的重視。有的人一篇演說,從他的講演中,就能表現出智慧巧思的氣質,令人崇拜;有的人一篇文章,也能表現他內在的慈悲胸懷,令人嚮往。
  
  有的人用名牌的服飾表現他的高貴,有的人用濃豔的脂粉表現他的雍容,有的人用高雅的談吐表現他的風度,有的人用內在的修養表現他的氣質。
  
  劉禹錫的「陋室銘」直陳「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道德就是芬芳的氣質。李密的「陳情表」婉言「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孝順就是芬芳的氣質。陶淵明的「歸去來辭」所謂「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淡泊就是芬芳的氣質。蘇軾在「放鶴亭記」高唱「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可與易也!」超塵就是芬芳的氣質。
  
  佛教裏,慈藏大師的「屢徵不就」、無業禪師的「三詔不赴」、唐代全付的「不受衣號」、五代恒超的「力辭賜紫」;古德不慕榮利,安貧守道的精神,這是就氣質的芬芳。
  
  氣質就是內在的涵養。內心莊嚴美麗,勝過外在的百千裝扮;內在美如空谷幽蘭,洋溢陣陣芬芳,使人心情愉悅。一個人不必靠華麗的衣著來妝飾自己,而必須重視內在的修持,以高貴的氣質來涵育自己,以道德修養來莊嚴自己。
  
  完美的人格、高尚的品德,是從實際生活中鍛鍊出來的。因此,一個人不一定只是追求外表的漂亮,重要的是要把尊嚴、性格、氣質、風儀、人緣活出來。一個時常心存感恩的人,才能增長品德,變化氣質,才能像花朵一樣,散發芬芳的氣質。
  
  花,是真善美的化身;做人何妨像一朵花,多給人一些歡喜、一些芬芳、一些氣質、一些美感,你就是一個氣質芬芳的人。《人間福報》2001329


儲蓄與防備
  
  蜜蜂採蜜,為了防備冬天來臨;螞蟻聚糧,為了儲存來年所需。甚至連一隻小松鼠,當牠獲得了一顆花生,得到了一粒小豆子,牠也懂得要儲藏起來,以防饑餓的到來,這都是有儲蓄的好習慣。
  
  白天準備手電筒,以待黑夜降臨;晴天備妥雨傘,以防陰天下雨。養兒防老,積穀防饑,這都是有情眾生懂得儲蓄與防備的意義。
  
  儲蓄與防備,人類最為專長。但是,儲蓄並非貪聚。有的人有了一億,妄想十億;有了十億,還想更多。甚至家財萬貫,卻是「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為也!」這就是慳吝不捨,這就做了金錢的奴隸;如此積蓄,即使錢財再多,也無意義。
  
  真正的儲蓄與防備,是一種憂患意識,是一種防備心理,是一種預備動作。例如,夜晚關好門戶,以防患小偷;白天備妥茶水,以便客人隨時上門;各種資科蒐集齊全,以備他日應用;車輛隨時保有「備胎」,以應不時之需。所以,儲蓄防備,就是懂得「未雨綢繆」,就是懂得「九耕三餘」之道,這是人人應具有的生活態度。
  
  其實,儲蓄也不只是儲存金錢和糧食,我們應該儲備人才、儲存因緣、儲藏功德,未來天長地久,終將派得上用場。
  
  所謂「有備無患,無備患無窮」,平時我們還要有防備災難、防備禍患、防患惡事的心態,以免遭遇無妄之災。例如,平時不濫砍伐樹木,反而植樹造木;藉著樹木儲水,以防旱災。平時不濫墾山坡地,進而做好水土保持,以防雨季來臨,大水沖刷,造成土壤流失。
  
  有的人,銀行的存款越聚越多,家中的資用越用越好。吾人在平時的生活當中,不要只看到物質錢財,不能只是儲備物用資糧,應該要儲備道德、慈悲,甚至儲蓄誠信、知識,這都是立身處世的因緣條件,都是用不完的資本。
  
  世界上,國與國之間,大都講究國防的戰備力多少?經濟的儲備量多寡?以此訂定國家的實力強弱。中國號稱地大物博,儲藏豐富,然而一般人總是儲財重於儲德、儲用勝於儲力;因為儲果不儲緣、儲物不儲理、儲名不儲信,甚至平時沒有「居安思危」,沒有防患心裏的染污、防備心裏的煩惱、防止外境的惡因惡緣,一旦災難來臨,所謂「小罅可以潰堤」,人生沒有儲蓄與防備,豈不危險也乎?《人間福報》2001330


暗夜明燈
  
  馬路邊的路燈,照亮了多少行人,讓孤單的夜歸人得以安全回家,讓許多的宵小無所遁形,不敢為非作歹。所以,「暗夜明燈」是維護世道人心的一線光明,是保護人民安全的無形圍牆。
  
  中國古代,一些慈善人士,經常施藥、施粥、施茶,尤其在暗路上施一盞路燈,這是給予遠方的旅行者最大的幫助。
  
  航海者,因為燈塔的指引,得以知道方向;飛機夜間飛航,也要靠燈光的指引,才能安全降落。佛前的一盞明燈,給予迷闇的眾生增加了多少力量。
  
  光明的可貴,讓我們懂得珍惜陽光、燈光,甚至月光、星光,對我們的人生,都是非常的重要。沒有光明,世間一片黑暗,生活有什麼意義呢?
  
  其實,比心外的燈光功用更大的是心靈的燈光。心靈的燈光是什麼呢?智慧是心靈的燈光、明理是心靈的燈光、慈悲喜捨是心靈的燈光、慚愧知恥是心靈的燈光。心靈的燈光亮了,你不但可以看到世間的萬象,你還能和他們建立關係;心靈的燈光亮了,你不但可以看清人我的關係,你還可以建立自他之間更好的因緣。
  
  暗夜的明燈,也不只是指路燈、心燈;一個人、一本書、一所學校、一個道場,都是暗夜明燈啊!
  
  例如,一個人有學問,他就像一盞明燈,學子就會向他集中而來;一個人有道德,他就是一盞聖賢的明燈,求道者自然會慕名而來;一個人有能力,又肯助人,他就像一盞明燈,日久自然會近悅遠來;一個有慈悲心的人,他就是一盞明燈,很多人都會心無罣礙的向他投靠。
  
  高山叢林,為什麼鳥獸聚集?高山叢林就像是鳥獸的明燈,可以做為他們的依靠;江河海洋,魚蝦總要找一個無污染的水域為家,因為無污染的水域就是魚蝦的明燈,它可以獲得安全的庇護。
  
  一個人,既然可以像明燈一樣,我們自問:我可以做家庭中的明燈嗎?我可以成為社區裏的明燈嗎?我可以點亮社會上的明燈嗎?我可以是照亮全人類的明燈嗎?只要吾人肯點亮自己的心燈,社會必然也會因此而淨化。所以,每一個人都可以做照亮社會的一盞明燈!就讓我們發願成為一盞照亮世道人心的「暗夜明燈」吧!
  
  《人間福報》2001331


智人節
  
  《人間福報》於四月一日創報,當時有人期期以為不可,認為這一天是愚人節!因為《福報》想要打破這一種迷思,所以仍然屬意在這一天創報。
  
  一年來,我們不斷的報導智慧,報導慈悲,報導善美,報導和諧。我們不要愚人節,愚人不夠資格有紀念的節日,我們希望把四月一日,從二千零一年開始改為「智人節」。在世界的民俗當中,為了生活上的調劑,為了氣候上的變化,為了文化習慣的造成,所以各地各國都有很多不同的節日。例如,中國的農曆有所謂夏至、立秋、寒露、霜降等節氣;中國的民間還有端午節、中秋節、清明節、重陽節;道教也有上元節、中元節、三清節;佛教更有佛寶節、法寶節、僧寶節;現在西洋也有了萬聖節、開齋節、復活節、耶誕節;乃至中國的社會,有兒童節、母親節、父親節、記者節、勞工節、軍人節、婦女節、青年節、教師節等。
  
  除此以外,基督教每周還有星期節日;世界上的節日之多,都是由於各種社會的需求,各種社會的文化使然。
  
  節日有什麼功用呢?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日復一日的工作,周而復始的過著同樣的日子,假如有一個節日,大家可以利用這一天的時間來聚會、聯誼、反省、激勵,做為生活的調劑;經過了一個節日的養息,它可以振奮精神,第二天再去從事勞動的工作,他會覺得這就是生活的意義。
  
  所以,文明的國家節日都是非常之多,他不希望人人每日勞苦工作;透過節日,給予人們獲得精神上的放鬆,更能提昇工作的成果和效率。
  
  現在為了周休二日,一些企業界的人士站在經濟的立場,期期以為不可。其實,生產財富固然重要,休養生息,敦睦情誼,適當的公休假日,對社會也是一大貢獻。
  
  因為今天就是四月一日愚人節,本報將呼籲大眾不要再過愚人節,希望從今年開始,大家一起來過《人間福報》的「智人節」吧!《人間福報》200141


書香台灣
  
  台灣現在出版物非常發達,據聞每個月有數千種新書出版上市,可是銷路都不是很好,因為台灣民眾還沒有普遍養成讀書的習慣。
  
  讀書,應該像國民義務教育一樣,要提昇社會的力量,必須養成人人讀書的習慣。義務教育有時候要強制執行,讀書也應該要勉強地讓他養成習慣。
  
  世界上一些強權的國家,發展武力,向世界挑釁衝擊;我們社會出版圖書,為了給民眾讀書,讓書聲洋溢於世界,書聲可以成為台灣的動力。過去有書香府第,現在我們要造成書香台灣。
  
  我們看古今中外國家的力量,就看他們讀書的風氣。日本全國上下不但在學校裏讀書、在家庭裏書,甚至在火車上、電車裏都人手一冊;你到歐美有些國家,青少年也寧可把買漢堡的錢買一本書來閱讀。
  
  中國古代自從文武周公、孔子提倡學術、詩書、禮樂,改變了社會的風氣;唐詩、宋詞、元曲、明清的小說,都為中國社會提倡了文化建國的偉大力量。
  
  我們舉看歷史上的朝代,從唐宋以後,出版物興起,尤以清朝康熙、雍正、乾隆等的《四庫全書》,以及佛教的多種藏經,尤以大部的《龍藏》,浩浩蕩蕩湧現到社會民間。但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社會流行著「債多不愁、蝨多不癢、書多不讀」的習慣,致使我中華民族人民的氣質沒有書香來培養,人人粗俗不堪。
  
  當年古老的中國,政府雖然沒有到處設立學校,但是民間的書院、私塾,佛教的叢林寺院,都提供了全民讀書的環境,青年學子十載寒窗苦讀,總希望將來能出人頭地,為鄉梓服務。
  
  現在政府設立學校,當初大學、小學都不准私立,全由官辦,這種挫傷讀書的元氣,致使教育成為樣板化,連讀書都不能盡興、自由,違反了孔老夫子「有教無類」的教育原則。
  
  所幸,近年來政府成立了教改會,教育部提倡兒童讀書年,文建會、文化局鼓勵各地的讀書會,以及由公家倡導的全民閱讀、終身學習等,都風行一時,只可惜也只是依樣畫葫蘆,不能確切落實。
  
  現在由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人間文教基金會、國際佛光會、人間福報社等,聯合設立的「人間佛光讀書會」,以發展遍及世界萬千個讀書會為目標。現在由香海文化公司、佛光出版社、人間福報社提供教材,期使讀書會不斷成長,終能普及在世界和台灣社會的各個階層裏,讓校園的一角、家庭的客廳、寺院的殿堂、公園的樹下,甚至山林水邊、咖啡小店、滴水坊等,都能成為讀書會的教室,讓全體的民眾不但有床頭書、有車間書,乃至行住坐臥都能人手一冊。讓書聲代替吵聲,讓書籍代替鈔票,讓書香洋溢在社會各個階層及大街小巷裏,讓台灣不僅只是發展經濟,更能成為一個書香台灣。
  
  《人間福報》200142


 要吃早飯
  
  「遇早不食」,這是現代多數人的生活寫照。根據統計,在歐洲的許多國家之中,英國有百分之四十的國民不吃早餐,因此連英國政府都出面,鼓勵國民要吃早飯。
  
  早飯是一天的序幕,早飯一吃,就會感到有活力、有精神;早飯後一切的家庭倫理、社會關係,就此動員起來,人生的序幕就此展開。因此,在一天當中,全家人一起吃早餐,比爸爸回家吃晚飯更為重要。
  
  在佛教裏非常鼓勵每個人都要吃早飯,強調「粥有十利」,吃粥可以資益身心、增長氣力。其實,也不一定吃粥才有十利,不論是吃牛奶、麵包、豆漿、饅頭、燒餅、油條,甚至昨日的剩飯剩菜,只要早上能把肚皮填飽,就有各種的利益。
  
  不少對健康營養有研究的人都說:「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飽,晚上要吃少。」這是飲食保健的三步驟,也是說明早餐的重要。
  
  社會上一般不吃早飯的人,所從事的工作性質大都比較特殊,例如忙於採訪夜間新聞的記者等,他們早上起不來,所以才把早飯、中飯一起吃。如果一個正常家庭的成員份子,大家也都不早起吃早飯,難道他們也都在過夜生活嗎?
  
  不僅是人要吃早飯,我們看樹上的飛鳥,只要天一亮,除了啼叫以外,就是要吃東西;河裡的魚兒,除了在水裡悠游、跳躍,就是要吃東西。即使樹木花草,也盼望每天早晨除了朝露以外,都能喝到充足的水份;甚至家中養的貓狗,也希望能吃得愈早愈好。
  
  吃早飯能延長工作時間、增加工作效率,所以現在的機關團體裏,主管們都樂於和部下共進早餐。美國白宮的歷任總統,都以早餐會議加強各部會的工作進度;軍隊作戰,也都注重三更造飯,四更飽餐後出征。吃早飯實在是良好的習慣,尤其每天定時吃早飯,不但生活有秩序,腸胃也能在休忙之間得到調劑;不吃早飯,則如車子沒有加油,不但無法開動,對引擎也必然會有所損傷。
  
  佛教裡有五堂功課之說,早晚功課之外,早餐也算是一堂功課。吃早飯不但是滋養色身,也是修心,可見吃早飯的重要。
  
  按照一般人生活作息,大都在下午六、七點鐘吃晚餐,經過晚上的活動及睡眠休息,早餐大都在上午六、七點鐘才進食。不吃早餐,要等到午餐的時間才有東西給腸胃消化,算下來整整有十八個小時的空腹時間,如此腸胃蠕動的時間不均,容易造成疾病。因此,從今天起,希望大家一起來響應實行吃早飯,必定能獲得均衡的調劑,有益身心的健康。
  
  吃早餐的益處多多,既然如此,怎能不吃早飯呢?《人間福報》200143


無車日
  
  一年前,先是法國巴黎提倡星期日不開車運動,因此有很多的部長、公幹們,都率先騎自行車。此舉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讓人民的生活,有一天能夠在寧靜安閑中度過。
  
  沒有汽車在街道上疾馳,就好像山林裏沒有老虎為患一樣;沒有「市虎」的日子,人民生活安全而自在。
  
  今日科學文明,帶來生活的方便,固然是人類的一大福祉;但倡導恢復到傳統的「無車日」,也能享受人生瀟灑自在的生活。因此,現在歐洲的國家,人民莫不希望果真有一天能過個「無車日」,體驗一下「結廬在人間,而無車馬喧」的悠閒生活。
  
  歐洲國家雖然有很多的好戰之士,造成歷代以來戰爭連連,但是有更多可愛的歐洲人,他們重視生活品質的提昇,為普世創造一個高格調的生存空間,也是非常的可貴。
  
  人類當初只靠著一雙腳,可以走遍天下,但是總覺得廢時曠日,於是就想要有一部自行車。當有了自行車之後,尚不能滿足;又想要有摩托車,希望能夠不用力氣,就可以加快速度。但是有了摩托車以後,他又覺得兩個輪子不安全,最好能有四輪的小汽車。當有了四輪的小汽車以後,他又想要擁有國外進口的名牌轎車;當有了名牌的轎車以後,天天又掛念車子被人碰撞、被人偷竊,因此日子就活得不安寧。
  
  人類發明車輛,雖然是為了交通便捷,增加辦事的快速,同時也是為了滿足欲望。然而人類的欲望能有滿足的一天嗎?當今後車行從時速二十公里、四十公里、六十公里,到一百公里,甚至到一千公里以後,若要環遊世界,也須花費許多時日。所以,我們不要靠交通工具的快速來滿足生活的需求,應該把自己的心念駕馭純熟。世界上各大名都,紐約、東京、上海,儘管萬千的里程,只要我們心念一動,即刻就可以到達,為什麼我們只知追求心外的速度,而忽略了心中更為快速的心靈世界呢?
  
  現在世界各國,大都因為車輛增加太快,但是道德的增長不及,所以車輛所造成的禍害也就跟著層出不窮。例如,超速、超載、闖紅燈、亂停車等,因為大家不守交通規則,所以每日的車禍不知造成多少人命的傷亡?多少人因此成為輪下冤魂?甚至多少幸福家庭因此破碎支離?
  
  所以,一個國家的建設,不能光靠物質欲樂的發展,應該更要重視道德、理智,如此才能駕馭欲望,例如歐洲人現在想要倡導一個「無車日」,世界各國不妨都來向先進的歐洲看齊吧!《人間福報》200144


生活中的修行
  
  修行,這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衣服破了,要修補一下,傢俱壞了,要修理一下;頭髮亂了,要修整一下,指甲長了,要修剪一下。不管日用、儀容,都需要修理、修補、修飾、修正。乃至鍋碗壞了,也要修鍋補碗;鞋襪壞了,也要修鞋補襪;人的行為有了偏差過失的時候,更需要修行。
  
  修行,就是修正行為。修行不一定要到深山裏去苦思冥想,修行也不一定要眼觀鼻、鼻觀心的自我獨居;甚至修行也不只是誦經、持咒、念佛、參禪。如果天天誦經拜佛,卻是滿心的貪瞋愚癡、自私執著;不得法的修補,其奈行為何?
  
  修行,固然需要;修心,更為重要。行正心不正,有外無內,這就叫做修行不修心,如此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修行,也能修心,內外一如,誠於中,形於外,則必能凡事皆辦,凡修必成。
  
  不管修行或修心,應該從生活裏切實來修。食衣住行、行住坐臥之間,乃至做人處事、交友往來、舉心動念、晨昏時空,都可以修行。例如:穿著衣服,莊嚴整齊固然需要,但是破舊敗壞,只要清潔淡雅,也無不好,這就是穿衣的修行。飲食三餐,美味可口,人之所欲;所謂粗茶淡飯,也覺得別有滋味,這就是飲食的修行。
  
  居住房屋,深宅大院,固然很好;簡陋小屋,也如天堂,這就是居住的修行。出門有汽車代步,快速敏捷;無車無船,也能安步當車,這就是行走的修行。
  
  做事勤勞負責,求全求成;做人誠實正直,求真求圓,這都是修行。凡是交往,情真意切;凡是接物,至誠懇切,這就是生活中的修行。
  
  其他諸如經商的人,將本求利,貨真價實,老少無欺;當官的人,為民服務,守信守法,這就是生活中的修行。
  
  過去禪門大德們,搬材運水、典座行堂、種植山林、牧牛墾荒,甚至米坊篩米、修鞋補衣等,這都是生活中的修行。
  
  所謂修行,就是先要把人做好。做人如果尖酸苛薄、無信無義、無道無德、慳貪吝嗇、陰謀算計;心性品德上的缺點不去除,正如碗盤未洗,骯髒垢穢,如此怎麼能用來盛裝美味的佳餚供人受食呢?
  
  所謂「人成即佛成」!生活中的修行,就是要讓自己做人無虧於天理、無負於人道;如此修行,才是真修行也!《人間福報》200145


無可奈何
  
  世間上有很多「無可奈何」的事,例如,養了不肖的子孫、交了不好的朋友,或是被人冤枉、受了委屈、給長官欺負,甚至父母無理、恩愛別離、所求不遂、被人倒閉等等,都是「啞吧吃黃蓮」,有苦說不出,只有徒嘆奈何啊!
  
  有的人參加考試,屢試不中,就是想要奮發上進,無奈求學無門;有的人身體不好,經常生病,即使想要有所作為,無奈沒有健康。為人子女,不能養家賺錢;為人妻女,不能懷孕生子;甚至天然災害,人為戰爭,都叫人有「無可奈何」之嘆!
  
  有的人為人正派,守禮守法,做人本份,凡事講理,可是這一個社會偏偏有一些人不講公理,不講公道,所謂「秀才遇到兵」,你也只有徒嘆奈何!
  
  年齡老了,感到生命的短暫,非常無奈;身體病了,連生活都要人幫忙,真是感到無奈!親戚朋友,一個個離我而去,真是無奈;煩惱妄想,一直無法獲得心靈的安穩,只有徒嘆奈何!
  
  無奈,無奈!人生何其多的無奈!談情說愛,最後還是遇人不淑,這不就是無奈嗎?一心想要找一個好的工作,偏偏遇到一個不盡人情的主管,也只有慨嘆無奈!怕熱的人,經常受到炎熱的煎熬;怕冷的人,必須經常忍受寒冷的侵襲,這不都是無奈嗎?
  
  人生本來就有很多的「無可奈何」!人情裏的無奈、金錢上的無奈、家庭中的無奈、職業上的無奈、很多壓力的無奈,真是無奈何其多啊!從無可奈何裏吾人想要解脫出來,只要靠自己要能看透人情、要能看破世間,所謂「看得破,有得過」,你又何必讓自己陷在「無可奈何」裏而傷神幹啥!
  
  僧侶所穿的僧鞋,中間有一條鞋樑,把兩邊縫合起來,鞋面上有象徵「六度」的六個孔,這就是要我們照顧腳下,同時也是要我們能夠看得透世間的無常,看得透人情的虛幻。
  
  佛教又告訴吾人,要隨緣才能自在!你有隨緣、隨遇的認識,又有什麼無奈的罣礙呢?
  
  世間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如果能夠「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甚至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則人生又有什麼好無奈的呢?你又何必畏懼什麼無可奈何呢?
  
  《人間福報》200146


發掘內心之寶
  
  《六祖壇經》說:「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我們內心的財富寶藏取之不盡,何必捨棄自心內在的寶藏,而去求取世間一時的財富呢?縱使求得了萬貫家財,對自己的生死煩惱,又能有何幫助呢?
  
  世界上,各個國家經常為了「能源危機」而征戰,導致舉世動盪。所謂「能源危機」,就是缺少石油、電力,因此全世界的國家政府,汲汲乎忙著找尋能源,有的到山中探尋,有的到海底發掘,有的人想用廢物改造能源,甚至也有人利用吸取太陽的光熱,轉化為能源。心外的能源固然可以去探勘、求取,但是心內的能源更有待吾人加以發掘。
  
  孔門七十二賢之一的顏回先生,居陋巷,一瓢飲,一簞食,人不堪其憂,而回也不改其樂,這是因為他找到心內的能源;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葉尊者,居住洞窟、水邊、樹下,宴坐自然,因為他充份享受了心內能源的富有。護法明君阿育王,施仁政於全國,因為他心裏有豐富的能源;治世仁王唐太宗,他諦造了貞觀之治,也是代表他心裏的能源充足。
  
  唐朝的大珠慧海參訪馬祖道一。馬祖問:「來此何事?」
  
  大珠答:「求佛法!」
  
  馬祖呵斥道:「你自己的寶藏不用,老遠來跟我求什麼佛法?」
  
  大珠不解,問:「我的寶藏在那裏?」
  
  馬祖說:「現在問我話的『心』,不就是你的寶藏嗎?」
  
  所以,只要吾人自己覺悟「我是佛」;只要你肯承擔「我是佛」,那不就是已經找到寶藏了嗎?否則人海茫茫,生死浮沉,沒有發掘心裏的寶藏,即使是趙州八十猶行腳,也只是徒然空費草鞋錢,又何益於自我的生死了悟呢!
  
  佛教不反對人擁有財富、賺取財富,世間的財富對現世的生活當然也非常重要。但是,發掘心裏的寶藏,開發心裏的能源,更為重要。因此,認識自己、相信自己,甚至肯定眾生皆有佛性的人,才是真正擁有財富。你能夠發掘人人本具的佛性嗎?那麼,當下你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了!《人間福報》200147


放棄成見
  
  常聽得人在爭執時說:這都是你個人的「成見」!
  
  所謂「成見」,就是定型的看法,就是先入為主的執著;即使是錯誤的,也不肯更改,這就叫做「成見」。
  
  一件事情,往好處去看,執著成為「成見」,倒也罷了;往壞處想,把好的事情,用「成見」定為壞事,把一個好人用「成見」定為壞人,則是罪不可恕!
  
  「成見」好像茶杯裏有了毒素、雜質,即使倒入再清淨的水,也不能飲用;「成見」好像田地裏的荊棘、雜草,即使播撒再好的種子,也不容易成長。有成見的人,自己不肯承認,因此執著成見,不肯更改成見,更不肯放棄成見。
  
  見,本來是一種意見、見解、見識、見聞,並非不好;但是見解一旦成為「斷見」、「常見」、「成見」,甚至成為對「邪見」的執著,那就非常的不該了。
  
  一件好事,本來是有益於國計民生,但由於他的看法不同,持反對意見,這種成見,所謂「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一個好人,本來可以付以重任,前途有為,然而因為他的好惡不同,持反對意見,致使人才不得其用,殊為可惜。
  
  人,都喜歡帶著有色的眼睛看人、看事,因此看不到真相。例如戴黃色的眼鏡,所看到的世界就是黃色的;戴紅色的眼鏡看人,所睹所見必然也都是紅色的。
  
  因為有成見,因此看不到真相,看不清事實。有成見的人,自以為是,自以為了不起,其實在智者眼中,他只不過是一個幼稚、愚痴的無知小兒。有先入為主的看法,那怕是錯誤的,只要能改,也不可怕;如果一再固執「成見」,成為執著之病,那麼有見解倒不如無見解還來得好些!
  
  放棄成見,凡事用客觀的態度看人、看事,不必預設立場。「是」的,就還給它一個「是」的本來面目;「非」的就還給它一個「非」的真相。唯有放下「成見」,去除我執,才能認清實相,才能擁有真心。
  
  你有「成見」嗎?不妨三思!《人間福報》200148




不貪為寶
  
  春秋時,宋國有一個人得到一塊美玉,獻給做官的子罕,子罕堅辭不受。那個人以為子罕不識貨,就明白的告訴他說:「這是一塊寶玉啊!」子罕道:「你以玉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你的美玉,我們都失去了自己的寶貝,不如各守其寶吧!」
  
  世間上,有的人以財為寶,有的人以名為寶,有的人以愛為寶,有的人以命為寶。還有一些人,一提到「寶」,就想到珍珠瑪瑙、珊瑚琥珀、鑽石美玉等。
  
  其實,所謂「寶」,就是一個貪愛、貪執;因為有貪,才需要寶。例如,有的人把兒女當寶;有的人把傳家古董當寶;有的人愛書成癡,書就是他的寶;有的人好養寵物,貓狗寵物就是他的寶。更有的人以自己所蒐集之物為寶:集郵者,視所集之郵票為寶,收藏書籤、名片、飾物、樂器、火柴盒,甚至收藏石頭者,一塊石頭在他看來都是寶。
  
  身外的寶再多,不如心中的一念知足、感恩之心;真正的寶藏就是我們的「心」!心中有人,人就是我們的寶;心中有天地,天地就是我們的寶;心中有道德、有慈悲,慈悲、道德就是我們的寶。就算無錢、無名、無權、無位,有心的人,「無」還是心裏的寶;心中有佛、有法、有僧、有真理,心中就有寶。心中無貪、無瞋、無癡、無愛,一切無量無邊、無窮無盡,也是寶啊!
  
  漢朝的楊震,當他為官的時候,有個人有求於他,就趁著黑夜送了千兩黃金給他,楊震不受,送者說:「沒有關係,並無人知道啊!」楊震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可以說沒有人知道呢?」
  
  貪心,是永遠無法滿足的,所謂「買得良田千萬頃,又無官職被人欺,七品五品猶嫌小,四品三品仍嫌低,一品當朝為宰相,又羨稱王作帝時,心滿意足為天子,更望萬世無死期。」世間上的金錢物質,是有限量的,可是欲望卻是無窮的!貪欲的人即使金錢再富有,都是富貴的窮人,唯有「知足常樂」,回歸自然的簡樸生活,才算富有。
  
  所以,貪欲是貧窮;不貪為富,不貪為貴,不貪才是寶啊!
  
  《人間福報》200149


征服自己
  
  軍人,都想征服敵人,甚至夫妻之間,丈夫希望征服太太,太太也希望征服丈夫。社會上,工商從業者想要征服競爭者,甚至舉世之間,大國想要征服小國,強者想要征服弱者。其實,就算對方真的被我們所征服了,但是我們卻無法征服自己。
  
  例如,你有執著,你能征服自己的執著嗎?你有私心,你能征服自己的私心嗎?你有欲望,你能征服自己的欲望嗎?你有煩惱,你能征服自己的煩惱嗎?
  
  其實,吾人無法征服自己的,還有更多。例如,衰老來了,我能征服嗎?疾病來了,我能征服嗎?死亡來了,我能征服嗎?所以,征服別人容易,甚至征服世界也還容易;但是,征服自己可就難如登天了。你可曾見到一般的人能完全征服自己的心嗎?
  
  世界上能征服自己的,都是歷代的聖賢、仁人君子、忠臣義士,例如佛陀、諸大菩薩、羅漢等,他們能征服自己,所以他們倡導慈悲無我,能夠弘法利生。再如甘地、孔子、老莊、耶穌,他們能征服自己,所以他們的思想、精神,都能造福人類。
  
  世間上的人,有時候自己一些小小的缺點,自己都不能改進,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自己也不能去除,他又怎能征服自己呢?所以,一般人家中的室內土地不平,桌椅無法擺正,所謂「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
  
  第一個登上聖母峰的紐西蘭籍希拉瑞爵士,有人問他:「在攀登聖母峰的過程中,最大的挑戰是什麼?」答曰:「怎樣克服心理障礙,阻止自己放棄嚐試的念頭。因為我們要征服的,不是山,而是自己。」
  
  世界是征服不了的,別人也是征服不了的;能夠把自己征服了,也就能夠征服別人,也才能夠征服世界。
  
  征服別人,有時候用金錢可以征服別人;有時候用武力可以征服別人;有時候用美色可以征服別人;有時候用人情可以征服別人。但是,我們能以這些來征服別人,別人也能以這些來征服我們。所以,真正能征服別人的是慈悲、是道德、是大公、是感動,別人對你心悅誠服了,也就被你征服了。因此,吾人必須先要征服自己,才能征服別人。
  
  《人間福報》2001410


終身學習
  
  中國古有「活到老,學到老」之說。直到今日,教育部才提出「終身學習」的史證,可見做官的人和社會大眾的需要,差距和時間都非常遙遠。
  
  中國的政治人物,無論什麼都以為自己是老大,一切都由政府來包辦,所以官僚的體系、思惟,仍然彌漫在我們的社會裏,凡事總不肯放手給民間來全民動員。終身學習,這也不是政府倡導口號就行了,他必須由知識份子領導,造成風氣,讓全民都感覺到終身學習就如日常吃飯、睡覺一樣重要,如此終身學習才能推動得徹底。
  
  偶爾在報紙上看到報導,一個主婦在國民小學和學生一起學習,就大肆宣傳,其實這只是個案也!難道全民就只有一人、二人、三人老而好學,如此怎麼能和政策相呼應呢?所以就算官方提出終身學習的口號,看得出來,這也是難以推行的啊!
  
  民間許多好話:「活到老,學不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愚者也有一得」。有許多家庭裏,父母跟兒女學習英文,吾兒是我的英文老師;婆婆跟媳婦學習料理,媳婦是我的料理老師,可見得學習沒有長幼之分。
  
  在佛教裏,磐達特是鳩摩羅什小乘佛教的老師,但是後來他又拜鳩摩羅什為大乘佛教的老師;大乘小乘互為師,成為中國佛教的美談。孔子以項橐為師,因為孔子不恥下問,拜童子項橐為師,故而成其為孔子也!
  
  終身學習不要等政府來給我們機會,也不要等社會來給我們安排,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要訂定終身學習的計劃。終身學習也不只限於一般的平民百姓,或是讀書不多的人;即使是學者、專家、博士、教授,也要訂定終身學習的計劃。
  
  有一位青年,拿到博士學位後,回家問家長:「我已得到博士學位了,以後要做什麼?」家長說:「學做人!」
  
  學做人!誠哉斯言!孔子說:吾不如老圃,吾不如老農!因為天下之大,知識浩瀚,窮畢生之力,能學到百分之二、三,就已經難能可貴了,所以談到技術、做人、處事,甚至聖賢之學、科技之學、宗教信仰之學,真是所謂「生也有涯,知也無涯」。
  
  語云:真理前面無權威!學海無涯,放下士大夫之心態,在真理的前面勇於做一個學生,才能做好終身學習。《人間福報》2001411


生活的品味
  
  人要生活,豬馬牛羊也要生活,即使昆蟲、動物,都需要生活。但是,生活的品味,各有不同。
  
  世間上,有的人吃喝玩樂,這就是他的生活品味;有的人追求富貴榮華,作為人生的品味;有的人周旋在人我是非之中,這也是他不同於人的人生品味;更有的人游手好閒、遊戲人間,這許多的生活品味,都是不可取的。
  
  人的生活,應該要有藝術生活的品味,要有服務人群的品味,也要有休閒運動的生活品味。
  
  有的人以遊山玩水、蒔花植草作為人生的品味;有的人以讀書寫作、作育英才為他的生活品味。戰國四君子的孟嘗君、信陵君等人,以招賢納士、廣納賢才作為生活的品味。宋代林逋隱居西湖孤山,以種梅養鶴自娛,人稱「梅妻鶴子」;唐朝的大梅法常禪師,以草衣木食為生活,他們都樹立了隱士高逸的生活品味。
  
  法國作家吉勒特‧默梅特在《歐洲風光》上說:一個人最好在盧森堡作事(工資最高),開德國的汽車、到英國去購屋(設備最齊全),住在葡萄牙(氣候最好),在法國養老(平均壽命最長),這就是懂得生活的人。
  
  其實,人生不必只追求享樂、富有;人生不要做金錢的奴隸,應該增加生活的情趣、提高生活的品味。
  
  如果你有時間,每天能夠抽出半個小時靜坐,你會從寧靜中找到生活的品味;如果你能偶而與朋友下個圍棋、打個橋牌,或者到滴水坊品茶談天;或是參觀美術館、博物館,參加讀書會、共修會,吟一首詩、唱一首歌,念個祈願文、聆聽古寺鐘聲,甚至朝山、義工,加入環保掃街、醫院助人的愛心行列,都可以提昇生活的品味。
  
  乃至偶而與三五好友到郊外遊山玩水,也會提昇生活的品味。尤其能把自我融入工作或大自然之中,如花朵般給人歡喜,如山水般與人遊玩,如橋樑般供人溝通,如樹蔭般讓人乘涼,如甘泉般解人饑渴;能夠自我創造生命的價值,這才是吾人所應該追求的生活品味。《人間福報》2001412


吃苦當成吃補
  
  人,大多數都喜歡嘗甜頭,不歡喜吃苦。
  
  其實,人生本味,酸甜苦辣,百味雜陳。有人喜甜,有人愛酸,有人吃苦,有人好辣;一桌佳肴,有酸甜苦辣,能夠各食其好,各取所需,皆大歡喜!
  
  「酸甜苦辣」既是人生本味,如果人生想要創造未來,耕耘前途,發展事業;只能吃甜,不肯吃苦,這就不容易有所作為了!
  
  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又說:「不經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撲鼻香」。吃苦,是成功必經的過程,你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埋頭苦幹、勤勞苦作、寒窗苦讀、聖賢苦學;因為苦是人生的增上緣,如果不經過苦讀、不經過苦學、不經過苦練、不經過苦磨,是不能成功的。
  
  甚至,不經過風霜苦寒,那裏知道溫暖的可貴;不能深切認知人生苦短,那裏懂得精進勤學。所以,吃苦就如吃補;有了今日的辛苦播種,他日自然會有苦盡甘來的甜美果實。
  
  俗語說:「不吃苦,就不能做佛祖」;自古的偉人聖賢,那一個不是從苦難中慢慢奮鬥成功的?佛陀的六年苦行;達摩的九年苦苦面壁。王寶釧經過十八年苦守寒窯,才能為人記憶;蘇秦懸樑刺骨苦學有成,才能為人所稱道。孫中山一生的辛苦,半生的奔走,才能創造民國;王冕窮困中不忘苦學,才能成功。少林寺僧不經過苦練,那裏能成功?所以,苦是人生的增上緣。
  
  佛教並不提倡吃苦,即以修行而言,認為樂行太過熱哄哄,苦行太過冷冰冰,所以在苦樂之間,佛教倡導中道。當樂的時候應該要節制,不能樂極生悲;當苦的時候,應該要面對苦難,百折不撓,衝過苦關,前途自然「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個人的成就,常常都是從血汗、辛苦、委屈、忍耐、受苦中,點滴累積而成。正如松柏必需受得了霜寒,才能長青;寒梅必須經得起冰雪,才能吐露芬芳!
  
  「偉大」,是多少辛苦和努力換來的讚美詞;所以,吃苦就是吃補,誠信然也!
  
  《人間福報》2001413


山水生活
  
  遠山含笑,山會笑嗎?流水無情,流水真的無情嗎?
  
  山是會笑的!你看,山色蓊鬱,山嵐靄靄,所謂「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鬱黃花,皆是妙諦。」
  
  水是有情的!你看,涓涓細流,清澈泉源,所謂「溪聲盡是廣長舌,流水都是說法聲。」
  
  山林中,你看!飛禽啼叫,走獸奔走,好一片逍遙自在的自然世界。山,不自得含笑,何能稱山呢?當然,地震後的山巒,樹木土壤受了摧殘,它也有流淚的時候!但是,不用多時,群山又會披上青翠的鮮綠衣裳,向你含首微笑,對你展開雙臂,歡迎你進入它的懷抱。
  
  水是有情的!你看,開一條渠道,水就向你流來;給它一條通路,水就會順勢疏導。水,給你飲用、給你滋潤、給你洗滌、給你生長,怎可說流水無情呢?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和水自古即成為聖賢仁者重要的朋友。吾人的修養,也應該要有如山的穩重、如山的包容、如山的崇高、如山的堅忍;吾人的美德,更要有如水的流通、如水的清澄、如水的深邃,如水的廣闊。
  
  山的美妙,在四時不同,所謂春山淡雅、夏山蒼翠、秋山明淨、冬山如睡;四時之山,也如同人之一生,有濃淡、有動靜、有榮枯。
  
  水的流動,也富含人生哲理。水有漣漪、有波濤、有奔放;正如人生的際遇,有高低、有得失、有起伏,就看你如何任運揮灑!
  
  佛教與山水有非常密切的關係。「自古名山僧佔多」;古剎叢林大都建在深山高林之上,禪者大都習禪於水邊洞窟,既是樂山,又是好水,真是好山好水渡人生。
  
  山水是天地間大自然的寶藏,依空法師曾以山水詩獲得高雄師範大學博士的學位。今日的青年學子、修行學道的人,心靈中能有山水、生活裏能有山水、人情裏能有山水;依山傍水的人生,必定能愜意安然,美不勝收!
  
  遠山不但含笑,遠山還可以做為我們的依靠!流水不是無情,流水都在對我們說法。我們需要山水生活,好山好水也需要我們的保護喔!《人間福報》2001414

來源:www.book853.com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