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佛教聖眾因緣集1
丹仁絨臬編著

一、至誠感應 信女得道

二、愚誠得道 欺人慘報

三、種福建寺 石變天宮

四、廣種福田 龍王獻寶

五、竭誠禮師 不可忘本

六、口業如山 聖沒一言

七、人生無常 夢覺勇施

八、惡意欺僧 慳婦罪報

九、阻人建寺 苦報無邊

十、修福且緩 牛悔上生

十一、毀謗口業 現受慘報

十二、供佛齋僧 眾丐飛空

十三、誣謗苦報 瘡兒呻號

十四、身能通石 國王驚懼

十五、失言作狗 比丘業報

十六、供僧福德 不可思議

十七、夫人生天 國王得道

十八、邪思退道 長淪生死

十九、毀謗惡報 如影隨形

二十、宿業難消 羅漢遭災

二十一、戒德降龍 餓鬼訴苦

二十二、改造命運 夫婦賣身

二十三、勸善棄惡 聖德騰香

二十四、撮鹽山立 一本萬利

二十五、竭誠供佛 四願成就

 

一、至誠感應  信女得道

 

詩曰:

 

「摩訶羅者老年修,受供人愚說法愁;

自嘆無知生苦惱,恭聆此語證初流。」

 

中印度摩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外,有一座著名的佛寺——「松寺」,通常住有聖眾百餘位。

 

距離松寺不遠的村莊中,有一位虔誠的優婆夷——在家學佛的女居士、信女。這位優婆夷非常的聰明,她認為:「佛經所說的教理,是修行學佛的途徑,通達了佛理,才能夠得到悟道成就。否則,盲修瞎練,反招惡果。」所以,她經常以竭誠恭敬的清淨心,懇請法師開示佛法。

 

優婆夷每天供養一位比丘,由「松寺」的住持安排眾僧應供的次序,依次前往優婆夷的家裏去接受供養。每天在供僧之後,她總是至誠地恭請法師開示佛法,求問經義。僧團中有些對於聞、思、修三慧學習不甚深入的比丘,時常不敢輕率的前往受供。

 

摩訶羅比丘,是一位一無所知——新出家的老人,有一天,正好輪到他去應供。這位在晚年才出家的老比丘,時常聽到寺中的僧眾說:「這位優婆夷非常難得,她不但竭誠供養三寶,而且精通一般的佛經教理。」因之使他感到膽怯,不敢前往受供。可是,寺中常住的安排,又不得不去。老比丘懷著惴惴畏懼與憂惱的心情,徐緩的步行前去,內心則感到進退兩難,結果到達優婆夷的家裏,已經超過約束的時間了。

 

優婆夷看見這位老比丘,非常歡喜的說:「今天這位長老,年高德劭,行步詳序,與眾不同。」她暗自想道:「這位老比丘,一定是得到成就的聖者,他所說的話一定也是至為寶貴的妙法,我要特別慎重的聆聽,不可失去這次求法的好機會。」於是她就特別的供養老比丘。

 

供養完畢之後,優婆夷隨即敷設高座,恭請老比丘上座說法。優婆夷竭誠恭敬的在座前五體投地,叩頭求法,不敢仰視。一無所知的摩訶羅,登座之後,既恐慌又慚愧,他眼見優婆夷非常恭敬的跪在法座之前,不禁低聲自嘆:「人愚無知,實在苦惱!」優婆夷聽到這兩句話,視為無上至寶,如入禪定似的。老比丘趁優婆夷一心專注的時候,快速地跑回松寺。

 

優婆夷慎重的善自思惟這兩句話的奧妙之處:「愚無所知,就是十二因緣的根本,由此苦本,生死循環不斷,以致受諸苦惱,故言甚苦。」如此反覆思惟,立即證得四聖中的初果——須陀洹道——凡夫初入聖道之法流。

 

優婆夷得道之後,急忙開了庫藏室,取出一件寶衣,要做為答謝恩師的禮物。但是,法座上的老比丘卻不見了,她到處去找都找不到,不禁懷疑老比丘是以神通飛回去了。於是,優婆夷就帶看寶衣,來到「松寺」要拜見老比丘。可是,老比丘回到寺裏,心中驚懼不已,深怕施主追來找他,就關閉寮房之門,避不見人。

 

摩訶羅比丘的師傅,是一位有神通的阿羅漢,他看見優婆夷追來甚急,以為摩訶羅犯了什麼過失,即入定觀察,得知優婆夷證得須陀洹道的好消息,即呼喚他的徒弟摩訶羅出來受施,並且為他們說明宿世所結來的法緣,今已成熟。摩訶羅聽到師傅所開示的法語,頓時除了內心的煩惱、憂懼,不由得歡喜無量,也證得須陀洹道。

 

詩曰:

 

「真心竭意凡成賢,法藥□除結使顛;

悟道皆因疑念斷,行持篤志信為先。」

 

附註說明:

 

(一)「摩訶羅」,是印度梵語,譯為「愚鈍無知的老人」。凡是一無所知的老人,都稱他為「摩訶羅」或「摩訶盧」。

 

(二)佛經說:「佛法須向恭敬中求。」一無所知的摩訶羅,為什麼會使聰明的優婆夷悟道呢?完全是由於這位優婆夷的竭誠信心所致。

 

(三)儒家說:「誠則靈,不誠無物。」學佛也是一樣,竭誠恭敬,具足信心,沒有任何懷疑,即能感應成就。

 

二、愚誠得道  欺人慘報

 

詩曰:

 

「愚人欲學得成仙,惡毒農夫諞種田;

勞作滿年登古樹,喚飛即躍獲昇天。」

 

「雜譬喻經」裏有這麼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非常愚鈍的人,但是他的「心」卻極為誠懇,他聽人家傳說,鄰國有一種仙水,人喝了之後,可以得道成仙。他深感人生的生、老、病、死等各種痛苦,因此,他想學道成仙,可以得到逍遙自在。由於他堅信不疑,至心懇切的欲求得道成仙,於是向人問路,決心前往鄰國去求仙水。

 

當他到達鄰國之後,便向人探詢仙水的所在地,大家聽到他的問話,先是覺得詫異,繼而暗笑他的愚癡無智。但他不因受辱而生退志,反倒好像很有把握似的不顧一切,竭誠勇猛前進,一心只是求尋仙水。

 

有一天,天快黑的時候,他遇到一個以種田為業的農家,便向農家的主人求住一宿。主人問他說:「先生要往那裏去?辦什麼貴事?」他老實的回答主人說:「我聽說貴國有一種仙水,凡人一喝就會成仙;我想學仙,所以特地到貴國來尋找仙水。」

 

主人見他愚鈍誠實,想愚弄他,利用他來做苦工賺錢,於是心懷不善的向他說:「我不但知道仙水的所在地,而且還知道仙樹,凡人只要爬上仙樹,就會飛上天去成仙。」

 

愚鈍的人聽了非常高興的說:「好極了!請您老人家告訴我仙水和仙樹的地方,好嗎?」

 

主人說:「可以啊!你如果能在我這家裏做一年的苦工,我就帶你去成仙。否則,即使你走遍全國,也求不到仙水。」

 

愚鈍的人回答說:「這樣很好!我願意為您老人家工作,以酬謝您成全我成仙的美意。」於是,他就為農夫做各種苦役。由於他一心竭誠的志求成仙,無論任何苦役,他都能以苦為樂精誠的勤勞工作,沒有絲亳怨言。

 

惡毒的農夫,只不過是利用他做苦役賺錢而已,那有什麼仙水和仙樹呢?

 

光陰荏苒,轉瞬之間,一年很快地就過去了。一年既滿,這個愚鈍的人,就向其主人要求喝仙水、爬仙樹。

 

那個狠心的農夫,就帶他到深山裏去,指著巖崖上的一棵古樹說:「這棵就是仙樹,你爬到最高的枝頭上去,我叫你飛,你就應聲飛躍一跳,保證立刻騰空成仙。」

 

可憐這位愚鈍的誠實人,毫無懷疑的竭誠祈禱成仙,他遵照主人的指示,爬到古樹的頂端。

 

主人在樹下,高聲喊「飛」,他立即從樹上飛身躍入空中,居然乘空而去,真的成仙得道了。

 

主人卻看得愣住了,他心裏暗自想:「我利用這個蠢人的力量,來增產農作,故意騙他有仙樹可以成仙,本想讓他摔死在巖石上,沒料到竟然真的成仙飛了。我真想不通,這究竟是什麼道理呢?唔!我知道啦!這棵古樹,可能真的是仙樹——聖樹。」

 

於是,這個農夫就非常崇敬這棵古樹,視之為至寶。他回到家裏,仍念念不忘這棵聖樹,因為他也想要成仙飛去。

 

過了幾天,農夫就帶看他的兒子,來到古樹下。兒子讓他父親先爬上樹,然後高聲喊道:「爸爸!飛呀!」這位農夫立即應聲,縱身向天空一跳,只聽得「啊喲——」一聲慘叫,立即由空中摔落在巖石上,粉身碎骨死了。

 

詩曰:

 

「貪婪無道世稱聰,果報償還實不空;

惡孽欺人多自斃,如形感影業因同。」

 

附註說明:

 

(一)春秋左傳說:「多行不義,必自斃。」佛經也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二)現世受報,其罪尚輕,將來在三惡道的苦報,才是嚴重。

 

(三)害人,就是害自己。因果報應,毫釐不爽。

 

三、種福建寺  石變天宮

 

詩曰:

 

「祖貽白石鎮家珍,布施生天福樂人;

廢寺農夫耕故址,宮搖下界說前因。」

 

有一位長者,想發心興建一座佛寺,供佛安僧。他把建寺的材料都籌備齊全,僅缺柱下的一塊「地基石」而已!

 

鄰居住有一位老人,他雖然不是佛教徒,卻知道幫助他人完成建寺,是一件美事。於是,即將他的鎮家之寶——擣衣白石,樂捐出來贊助建寺,使莊嚴的佛寺快速得以完成。

 

這位老人臨終之後,上生到「忉利天」去,住在七寶所成的宮殿中,有很多天女侍奉他,享受自然的天福妙樂。

 

時間經過很久,那座莊嚴的佛寺,也因年久失修而倒塌,變成廢墟。那塊擣衣白石,當然也埋沒在地下了。

 

後來有一個農夫,在廢寺的荒地上開墾,當他驅牛犁地時,犁頭卻碰到地基石,妨礙到他的耕犁。於是,農人想找人來幫忙遷移這塊石頭,以免妨礙耕作。農人剛開始興起移石的念頭,天宮忽然搖動起來。

 

因為天宮震動,使得天人感到驚訝,想追尋震動的原因,隨即用他的天眼觀察,知道是下界(人間)廢寺的荒地上,農人想要移走他從前布施的那塊白石而引起的。

 

天人心想:「我因為布施那塊石頭,無意中得生天上,享受天福;如果那塊地基被農人掘掉移走,就會損害我的天福,我應該要自救,阻止農人移動這塊基石。」

 

於是,天人就變化成一個老翁,來到農夫的面前,問道:「你為什麼要掘掉這塊石頭?」

 

農人回答說:「這塊石頭在這裏,不但阻礙我的耕犁,而且減少收成。為了多求一點薄利,多做一點耕種,可以多得一點收成。所以,我決然要把這塊石頭掘掉,增加我的耕地。」

 

老翁說:「你開墾這塊荒地,辛辛苦舌的工作,一年能有多少收入呢?我送給你黃金五百兩,請你保存這塊石頭,不得移動它,你願意嗎?」

 

農人聽了驚駭萬分的說:「我一輩子也沒有見過這麼多的黃金。您從什麼地方來,為什麼關心這塊石頭呢?」

 

老翁即變回天人之身,告訴農夫說:「我以前也是本地人,這塊荒地,就是古代的佛寺。那時,因為鄰居正將興建佛寺,全部材料都籌備齊全,但缺少一塊平石,做為木柱的地基石。我把祖先留傅下來,視為至寶的擣衣白石,毫不考慮地捐出來建寺。真使我料想不到,布施一塊石頭建寺,竟然會有大福報,使我上生天界,住在七寶所成的天宮,享受天福妙樂。今天早晨,我的天宮忽然震動,我覺得奇怪,就以天眼觀察,知道你動了心念,將要掘掉這塊地基石。這塊白石是我生天的根源,如果被你掘掉,會損害我的天福,所以我特地前來阻止你,不要移動這塊白石。」

 

農夫聽聞了天人的話,向他合掌,並且感謝他說:「原來此地過去是佛寺,今日尚且為天人的福田。我為了貪取薄利,差一點就犯了大罪過!現在既然知道了,決定不敢輕舉妄動了。」天人聽到農人這樣說,非常歡喜,很安心的返回天宮去。

 

農人思惟道:「從前人行善,僅發心布施片石,助人修建佛寺完成,因此就得生天的福報。如此稀有肥美的大福田,播下一棵種子,就能得到收成無量萬億倍的福果。我是農夫,應該要好好經營這塊福田,更應該要刻骨銘心,永誌不忘的記住。」

 

於是,農夫逢人就宣說「施石生天」這件事,大家很相信他的話,知道修建佛寺,有無量無邊的福德。因此,發心廣種福田,不久以後,就把莊嚴的佛寺重建起來,寶塔巍然,屹立雲表。

 

詩曰:

 

「興修佛寺德無邊,片石能邀享福天;

若有至心真施供,當生極樂證金仙。」

 

附註說明:

 

(一)這個故事,出於「福報經」及「經律異相」中。

 

(二)忉利天一晝夜,抵人間一百年。此天的天人,可享天壽千歲,就是人間三十六萬五千年。

 

(三)布施修建佛寺,能得到如此大福報,我們應該要廣種福田,共證菩提佛果。

 

四、廣種福田  龍王獻寶

 

詩曰:

 

「阿育王征海不從,分金造像比輕龍;

興添福德修千日,獻寶稱臣叩首恭。」

 

距今二千多年前,印度阿育王由於他福力特別殊勝,統一了全印度。

 

有一天,阿育王召集群臣,問道:「現在天下,還有什麼地方不屬於我?誰敢不服從我?」群臣同聲回答說:「全印度都被大王統一了,沒有一個不稱臣服從大王。」

 

其中有一位大臣,站起來說:「啟奏大王!以臣所知,大海中的龍王,不屬於大王。因為龍王向來不遣使來問候大王,也沒有任何寶物進貢。由此可見,他不屬於大王。」

 

阿育王想考驗自己的福德、威力,是否能夠懾服龍王,因此發動了千乘萬騎的兵將,敲鐘擊豉,旌旗展揚的來到海邊。阿育王厲聲向大海呼喊說:「龍王!你在我的國界內,為什麼抗拒不來見本大王?」他雖然再三地呼喊,龍王卻安然不動,視若無睹。

 

阿育王問群臣說:「有什麼妙法,可以使龍王不得不出來?」

 

這時,有一位尊者,稟告阿育王說:「時機若到,就可以使龍王出來。現在因為龍王的福德,在大王之上,所以他不出來歸服。大王如果不相信龍王的福德比較大的話,可用黃金二斤,分別塑造兩尊王像,一斤造龍王形像,一尊造大王形像。兩尊金像造完成之後,如法加持修法,比量其輕重,就可以明白誰的福德大。較重的一尊就是福德大。」

 

阿育王就依照尊者的辦法命人去造像,造成以後,稱驗的結果還是龍王的像重,人王的像輕。

 

尊者說:「龍王的福德,超過於大王之上,所以他的像較重。大王的福德不夠,所以比龍王的像輕。若想輕者變重,必須修德培福,才能如願。」

 

阿育王聽聞尊者的開示之後,知道自己的福德淺薄,深感慚愧,因此更發勇猛精進之心,廣種福田。從此每天精進修持顯密佛法,又大叩頭(大禮拜)數千拜,即使手已磨破,仍然竭誠的禮拜三十五佛。

 

阿育王的發心,稀有難得,他把私人的財產,全部做為供養三寶與布施貧窮。又在各省市建寺起塔,廣造佛像,印贈佛經,不計其數。如此種福,使供在密壇上的龍王金像,向他曲身合掌。

 

尊者說:「這樣的福德還不夠大,要使龍王像向大王頂禮,全身伏地,大王的福德才夠大。」

 

於是,阿育王更加發大心,並接受耶舍尊者的指導,取阿闍世王所藏的佛陀舍利四升,粉碎七寶末,而造八萬四千寶塔。又受護法神的協助,將此寶塔舍利,分遍閻浮提,同時安置供養。此外,更派遣高僧前往各國去宣揚佛法,使佛法遍滿於全世界。

 

如此,三年不斷的精修佛法,廣種福田。到了最後,連阿育王自己睡覺用的枕頭,也拿去賣掉,來供養三寶。這時,龍王的金像,立即伏地向阿育王頂禮。

 

尊者就向阿育王說:「現在可將兩尊金像,再稱驗其輕重。」真是不可思議,人王像已經超過龍王像的重量了。尊者說:「大王可以征服龍王了。」

 

阿育王非常高興,便如前次一樣,帶領著大軍來到海邊。這時,龍王立即變化成一位青年婆羅門,來到阿育王的面前,長跪問候請安,並貢獻許多珍寶,自稱小臣。

 

詩曰:

 

「福慧雙修正法王,闡揚聖教顯威光;

捷成寶塔閻浮遍,饒益人天盡佛當。」

 

附註說明:

 

(一)福德和智慧,是成就佛道的根本,故佛為福慧兩足尊。若要人恭敬信服,自己需要培植相當的福慧。

 

(二)布施得大福,修持開智慧。培植福慧的人,必須要至心供養三寶,周濟窮苦;精進修持顯密佛法。

 

(三)禮拜「三十五佛」,功德無量。依照「決定毘尼經」的懺悔法,修持禮拜諸佛,能消滅一切惡業。

 

五、竭誠禮師  不可忘本

 

詩曰:

 

「圓音普遍妙揚揮,九十恒沙俱震威;

佛告目連還勝訣,竭誠禮念本師歸。」

 

佛陀說法的法音,遍滿十方,能夠使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各類眾生,同時聽聞到佛語。所以,佛陀說法,圓音遍徹。

 

目犍連尊者,在佛陀的大弟子中,號稱神通第一。有一天,目犍連暗自思惟:「佛陀每次欲說大法之際,佛身即發出祥光,遍照十方世界,無量菩薩都來集會,恭聆法音。佛光能夠遍照於十方世界,佛陀說法的聲音,是否也能夠遍佈於十方世界呢?」

 

於是,目犍連尊者就以他的神通力,向空中飛騰而去,一剎那間,到達須彌山頂的忉利天界。這時,佛陀說法的聲音,仍然在他的耳邊。

 

他又再飛騰,經過了南瞻部洲、西牛賀洲、東勝神洲、北俱盧洲等四大部洲的三千大千世界,佛陀的聲音還在他的耳邊。

 

釋迦世尊早已知道目犍連的發心,是想探測如來圓音的遠近。這時,佛陀就以佛的神力協助目犍連,使他自在飛騰,朝向娑婆世界的西方飛去,經過了九十九恒河沙數那麼多的佛世界,有一個世界名為「光明幢」,其中有一尊佛,是該世界的教主,佛號「光明王如來」,正在說法,教化眾生。

 

目犍連來到光明幢世界之後,再次試聽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法音,還是像在自己身邊似的,聽得很清楚。

 

光明幢世界的佛身高大,佛坐在獅子法座上,坐像尚有一千六百里高。光明王佛的蓮華座下諸菩薩聽眾,其身立像高達八千里。

 

目犍連運用神力,飛騰在一座光明耀目的高山上,聽佛說法。猛然聽到如雷鳴似的聲音說:「奇怪!什麼地方來了一隻小蟲,竟然身現比丘相,在我們這個缽上行走呢?」

 

光明王佛告訴諸位菩薩說:「你們不應該生此輕慢心,他是東方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上首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

 

此時,釋迦世尊以神通力(好像打無線電似的),告訴目犍連說:「目犍連!這個光明幢世界的菩薩,身高五百由旬(一由旬十六里),而你的人身微小,他們把你看成小蟲似的。你應該化現神變,來轉他們的輕慢之心。」

 

目犍連於是就到光明王佛的座前,以頭面接足禮佛,環繞光明王佛七周,然後依照釋迦世尊的教導,踊身虛空,立即變成身高四千萬丈,並且身放百千光明,光中出現無量蓮華。每一蓮華座上,都有釋迦牟尼佛在宣說妙法。

 

彼國諸菩薩眾,看見目犍連身現神通瑞相之後,非常驚奇,大家都合掌恭敬,咸生稀有難得之心,稟白光明王佛說:「這位尊者,為什麼會來到我們這裏呢?」

 

光明王佛告訴諸菩薩說:「目犍連尊者為了要試聞他的本師釋迦如來的法音,所以來到這裏。」

 

目犍連稟白光明王佛說:「我來到這麼遙遠的世界,不知道要怎樣才能回去,惟願如來慈愍,幫助我東返娑婆世界。」

 

光明王佛說:「以你目犍連的能力,縱經一劫,也不能回到娑婆世界。但是有一個妙訣,就是不可忘本。你應該至心觀想你的本師,心不離師傅,竭誠頂禮,稱念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聖號,便得安返。」

 

目犍連依照光明王佛的教法,至心觀想本師釋迦牟尼佛,面向東方,竭誠頂禮,稱念本師釋迦牟尼佛。一念之頃,便回到娑婆世界了。

 

詩曰:

 

「重道尊師顯密同,十方諸佛俱推崇;

愚痴弟子心忘本,惡孽泥犁苦不終。」

 

附註說明:

 

(一)本故事詳載於「語密經」,主要內容是勉勵修道學佛的一切行人,必須「尊師重道」,不可忘本。

 

(二)學佛的一切成就,全部依靠師傅。師傅好像電燈的總開關,弟子如果不恭敬師傅,總開關即自動關閉,不能得到成就。

 

(三)忘本、不敬尊長或不守戒律的人,不論他聞持了多少佛法,現前難以入道,後世當受罪苦,業報無量。

 

六、口業如山  聖沒一言

 

詩曰:

 

「言招苦果孽愆因,閉口如啞似木人;

惡毒相師殃子禍,不祥遠棄離王親。」

 

釋迦世尊,在過去因地修菩薩行的時候,曾經當過印度波羅奈國的王太子,名叫慕魄。

 

慕魄太子出生後,便知道自己的宿命,無數劫以來的一切善惡苦樂,以及壽禾美醜等事,都記得很清楚,好像就發生在眼前似的。因此,他對惡報心存怖畏,一向寡言。

 

太子十三歲的那一年,忽然大為轉變,即時閉口不語,如聾、如盲、如啞似的,好像木偶和泥人一般。

 

國王只有這麼一位太子,而且普受舉國敬愛,不久就要繼承王位。國王眼見太子,雖用衣食,不說饑寒,雖有耳目,不存視聽,本來是個聰明智慧的人,如今卻變成和石人一樣。國王非常的悲傷、憂慮,於是請教有學識的婆羅門教徒,問他們說:「太子為什麼不能說話?」

 

相師胡亂的回稟說:「太子的相貌雖端正,可是身藏禍殃,欲害父母,危國滅宗。他所帶來的嚴重後患,不久將至。」

 

相師又說:「國王之所以沒有生育其他的太子,都是因為這個惡子妨礙的緣故。應該把他活埋,才能保國存宗,再生貴子。否則,國王和國家,都非常危險。」

 

國王聽信相師的妖言,為此深感憂愁,坐臥不安,於是召集親信老臣,共議此事:「究竟是將太子遠棄深山,還是把他沉溺於河水中?」

 

有一位大臣建議說:「我們可在荒郊野外,造作一個深坑地室,將太子關禁在其中。另外派五個人,照顧他的起居飲食。」國王採納了這個意見,因為比較合乎父子親情。

 

此時,太子非常悲愍大眾的疑惑,但既已鎖口不語,即任由他們所為,不起計較之心。

 

太子的母后,聽到這個消息後,十分悲傷,她搥胸流淚說:「我兒命薄,才會遭遇這種災殃!」她自嘆無權制止,只好把太子的衣服、珠寶瓔珞等日常用物,全部裝箱運往地室,更挑選了五個良善的宮人,咐囑他們好好的伺候太子。

 

國王派車把太子載往郊野,當時那間地室尚未完成。慕魄太子在車上,作是思惟:「父王和母后,都以為我真是個癡啞,和木石沒有兩樣的人。殊不知我之所以不說話,是為了要脫離口業,安身避禍。如今反而因此被邪人誣害,如果再不加以糾正,便會危害到更多的人。」

 

於是,太子隨即自取瓔珞寶珠等飾物,安詳自在的走到水邊去浴身。然後,穿著乾淨的衣服,佩掛瓔珞寶珠,來到掘坑造地室的地方,問工人說:「你們幹麼造這個地室?」

 

工人們說:「國王有一個太子,名叫慕魄,瘖啞聾癡,他年已十三歲,尚不能說話,我們造作這個地室,是要把他關禁在這裏。」

 

太子說:「我就是慕魄。」

 

工人們不相信,跑到太子的車上去查看,太子已經不在車裏。大夥兒又回到造地室的地方,仔細觀察太子的威儀、言語、行動等,都和常人一樣,使他們深感詫異。

 

太子即問他們說:「你們詳細觀察我的形態、容貌、言語和行動,是不是像那般邪人所說的『外貌端正,內懷不祥,欲害父母,危國滅宗』呢?為什麼你們也如此迷亂,相信他們的狂妄之言,而造此地室來關禁我呢?」太子神情安詳,談吐文雅,而且和藹誠摯,大家先是驚疑,繼而惶懼,伏地哀求赦罪。

 

太子說:「奉令行事,沒有罪咎。」並對勸請太子回宮的隨從人員說:「我既已被棄,就不願意再回宮中了。」

 

隨從人員立即飛奔回宮報告,國王和王后聽了之後,立刻乘車前往迎接。

 

國王尚未到達之時,慕魄太子自念:「如今已經脫離王宮的束縛,正好在此,一心學道。」

 

沒多久,國王和王后就駕車來到。國王遠遠地遙見太子端身靜坐於樹下,慕魄看到父王和母后親自蒞臨,趕忙起身迎接,恭敬作禮。國王和王后,看見太子舉止安詳,出言文雅,不禁興奮莫名,欣喜無比,即時催促太子回宮。

 

慕魄驚怖的退避數步,合掌而對父王和母后說:「慕魄出生至今十三年,我的多生往事,一切業報,都盡在眼前,記憶猶新,沒有一件忘失。人之所以遭受地獄痛苦,都是由於『口業』造出來的。一生中如果有一言失檢,就會遭受千萬年的罪報痛苦。我深畏地獄的罪報慘苦,所以出生以後,就很少開口說話,如此經過十二年。當我想到『禍從口出』這一句話時,我雖然寡言,但非究竟,不如『無言』,才能斷絕禍根。所以,我就鎖口不語,以免再造是非口業。」

 

慕魄又說:「父王母后!我於往昔,曾經是一個國王,名叫須念。我以正法治國,奉行眾善。殺人凶器,禁絕不用;惠施仁愛,救濟困窮。當時很多的小國王看見須念王的大慈悲、大喜捨,一致感恩戴德,真誠來歸。須念王為此大宴賓客招待各小國的國王。廚師為了準備各類佳饌美食,必須屠殺牛羊等六畜,因此稟白須念國王。須念王本來仁慈不殺生,但是為了款待嘉賓,事非得已,即點頭表示說:『好吧!』由此一言之失,死後即墮於大地獄,償還殺生的血債。六萬餘歲當中,遭受煎煮剝裂等罪報,慘苦難忍!呼救沒有人聽到,求死不得死,誰能分擔我的慘苦呢?受盡地獄種種酷刑之苦,罪報盡了,才再次得生為人。這是我在過去世,因一言而受無量劇苦的事實經過。

 

我慕魄,為了要永遠斷絕一切痛苦,所以決心出家學佛。因為我每當憶及『因一言而受大痛苦』的業報事實,就會心寒膽裂,冷汗直流,惟恐重蹈覆轍,由於畏懼地獄的痛苦,所以才閉口不言。」

 

國王知道慕魄太子的心志堅定,也就同意他去出家修道。慕魄太子一心精進,累積功勳,遂至成就佛道。

 

詩曰:

 

「禍從口出業如山,一語招愆酷苦艱;

呼救無聞難得死,心寒膽裂畏償還。」

 

附註說明:

 

(一)釋迦世尊在本故事中指示我們說:「禍從口出,一言不慎,即招無量劇苦。」我們於日常言語中必須多加謹慎。

 

(二)口業如山,最為可怕!十惡業中,口惡業即佔四種。佛經說:「造口業的人,將來會受到耕舌地獄的慘報。」口業可不慎乎?

 

(三)如果有人在佛教中,搬弄僧、尼(出家人)的是非,此人的罪業更為嚴重。請詳閱「讚僧功德經」便知慘報如何了。

 

七、人生無常  夢覺勇施

 

詩曰:

 

「揭鳥因毛禍獵刀,犛牛愛尾命難逃;

蜂釀蜜後身先死,財寶積多枉苦勞。」

 

有一位長壽道人,他的家財無量,但卻不是為富不仁,他經常散財布施,救濟貧窮與拔除眾人之苦的善事。

 

他有一位知己的朋友,看到他克勤克儉的聚財,自己卻沒有一點享受,把辛辛苦苦得來不易的家財,盡拿去布施供養三寶與救濟貧困的人,深深地為他可惜,於是便對他說:「你把家財拿去供養三寶,做布施救濟的功德,似乎做得太多了吧!」

 

道人回答說:「不多!不多!我聽聞到佛陀的教法,都謹記在心,不敢一日有所忘失。佛說:『人自從無始以來,在六道輪迴中,遭受生生死死往來的痛苦,其日子多得難以計數。』如果以此計算,我現在所做的布施,平均一天還用不到一文錢,這樣還算多嗎?

 

佛陀說:『假如有人能夠得到普天下的一切財寶,尚不如聽聞一句佛法的寶貴。』

 

我深信佛陀的慈訓,所以廣行布施,救濟困苦。因為積聚財產,不但不能夠了脫生死痛苦,而且還會因財惹禍。既然如此,不如盡將家財布施做功德為妙。」

 

長壽道人接著反問他的朋友說:「你有沒有聽說深山中有一種揭鳥,牠的羽毛非常美麗,所以特別愛惜它,萬一被雜草或其他的東西粘住,牠便不敢輕舉妄動,深怕損傷了美麗的羽毛。結果,往往因此而輕易地被獵人捕擒,不但美麗的羽毛被拔掉,甚至性命也不保。

 

揭鳥為了愛惜牠的羽毛而遭殺身之禍,愛財如命的人,與此揭鳥有什麼兩樣呢?

 

犛牛也因為愛惜牠美麗的尾毛,而被人所殺。世上有不少癡人,只知道拚命地斂財,貪得無饜,卻不知道禍難日近,倘不及早覺醒,無常一到,則『萬般帶不去,惟有業隨身。』此時,所有的財物,盡皆變成他人享用。既然如此,不如在生前廣種福田,免得後患無窮。」

 

道人又說:「有些親戚朋友們責怪我散財布施,不留些家財給子孫。其實,兒孫自有兒孫福,用不著我們操心。我再說一個譬喻:

 

蜜蜂天天飛去採取花粉蜜,辛辛苦苦的釀成糖蜜,倣為幼蜂的飼料。結果偷蜜的人,用煙火熏灼,把蜜蜂統統驅離蜂巢,不但被偷去了全部的蜂蜜,並且連窩巢中的蜂卵也被殺盡。蜜蜂的釀蜜召禍,與人類的積財召患,又有什麼兩樣呢?

 

我之所以散財布施,遠離色欲,就是為了遠離災禍。世人日夜奔忙,勞心勞力,全部都是為了錢財,要知道人生無常,一旦命盡逝世,所有的財物,絲毫都不能夠帶去享用。如果為著營求財物,而以不法的手段取得『不義之財』者,這個罪業,更是無可逃避的。這個人死後,不但會在惡道中受諸劇苦,將來還要償債,還盡人家的財物,並且連其利息,也要依照年代付清,所受的業報越慢,果報越加嚴重。」

 

長壽道人更鄭重的說:「人生在世,好像乘坐一隻泥船在河中,泥船碰到水,很容易壞掉,那是至為危險的,應該換上竹筏渡河。」(竹筏比喻:佛陀所說的種種出苦善法。)

 

長壽道人又警惕大家說:「人身好像泥船一樣,人命無常危脆,朝不保夕,應該要好好修行學佛,親近供養三寶,布施、救濟貧苦,廣種福田,別讓寶貴的光陰空過。」

 

詩曰:

 

「慳貪獲報苦貧窮,布施修齋福德豐;

善惡隨形追木影,升沉路異自心通。」

 

附註說明:

 

(一)本故事所說的法義,詳載於「三慧經」中。

 

(二)佛經中常常談到一些守財奴,因為沒有種福田,又放不下財產,所以死後墮落在畜生道中,變作猛犬、毒蛇,日夜守護其藏物,不能解脫。

 

(三)布施是菩薩六度之首,廣行布施,才能夠圓滿福慧。如果沒有施捨種福,很可能會因此而喪失人身,或者出生於貧賤之家,甚難解脫痛苦。

 

八、惡意欺僧  慳婦罪報

 

詩曰:

 

「焦身餓鬼腹如山,萬劫千生劇苦艱;

慳婦無知行暗計,施僧穢物惡心蠻。」

 

南印度摩竭陀國的國王——頻婆娑羅王,是佛陀的大護法。他為了恭請佛陀說法,特在王舍城外建立一座富麗堂皇的講堂,名叫「竹林精舍」。這座竹林精舍,就是世界上最早興建的佛寺,佛陀即在這座精舍中,說法度眾生。

 

舍利弗與目犍連尊者,是佛陀的首座大弟子,這兩位尊者每當受食的時候,必先運用神通慈力,去觀察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中的罪苦眾生,看他們是否有救度的因緣,觀察完畢之後才進食。

 

有一天,目犍連尊者看到一個恐怖又可憐的餓鬼,她的身體好像被火燃燒過的木柱,肚子猶如山丘那樣大,咽喉卻細得如針孔那樣小,任何東西都嚥不下去,由於業力的關係,食物一到嘴邊,都變成火炭,不得飲食。餓鬼的口中,又會吐出猛烈的火燄,燒爛了自己的顏面。她的頭髮硬得像鋼刀,碰到身體都會流血,全身的支節也會出火自燒,真是苦不堪言。

 

目犍連看見這個餓鬼,就到她的面前問她說:「妳是造了什麼罪業,受到這種悲慘的苦報?」

 

餓鬼回答說:「尊者!有太陽照耀的地方,都不需要點燈燭。目前釋迦世尊,正在人間說法,佛陀的大圓鏡智,能照徹十方一切眾生。所有眾生的過去、現在、未來,由身、口、意三業所造的各種罪業,佛陀都知道得清清楚楚,一點也不會偏差遺漏。我過去造什麼罪業,你自己去請問佛陀。我現在飢渴得沒有力氣,請原諒我不能回答你的問題。」

 

於是,目犍連尊者就回到佛陀說法的地方,要請問如來,有關這個餓鬼造罪業的因由。

 

這時,釋迦世尊正在演說究竟妙法的教義。佛陀說法圓滿之後,看見目犍連回來,佛陀問他說:「目犍連!你今天又有什麼新發現,看到什麼異事?」

 

目犍連回答說:「我見到一個餓鬼,身體焦燃,四方馳走,叫苦連天。這個餓鬼的生前,究竟造了什麼罪業,受此痛苦?敬請世尊慈悲開示!」

 

佛陀告訴他說:「從前,在舍衛城內,有一個有福的人,他雇了很多工人,專門經營甘蔗汁的生意,後來成為大富豪家。當時,有一位證得辟支佛果的出家人,正在各地廣度眾生,病中感到很渴,有人勸他飲甘蔗汁。於是,這位出家人就帶著他的缽,來到這個福人的家門前,求取蔗汁。這個有福的人,道德修養很好,也很欽敬出家人,歡喜樂施。可是他身有急事,馬上就要出門,沒有時間為他壓取甘蔗汁,親手奉施供養,只好懇切的交代他的妻子富那奇說:『富那奇!妳代我壓甘蔗汁供養這位師傅。』他的太太答應說:『好,你放心!我會布施他的。』

 

丈夫出門以後,富那奇暗自忖道:『我家甘蔗汁,向來不施捨給人,現在如果破例,恐怕以後會有很多的人來索取。豈不是自找麻煩?』她的慳吝心,使她生起了惡念,便向那位出家人索缽,將小便放在缽中,然後再放一點甘蔗汁在上面,就這樣送給出家人。

 

這位出家人接到缽時,就知道慳婦所做的罪行,便將穢物傾棄於地,取水洗缽,然後拿空缽回去。

 

這個怪婦富那奇,過了不久就命終逝世,墮落在餓鬼道中,常受饑渴之苦,並有業火燒身。她一念之差,受此劇苦,經歷萬劫(一劫十三萬四千三百八十四萬年),尚不能了脫餓鬼之痛苦。」

 

詩曰:

 

「惡道生中各有因,慳招劇苦失人身;

自然慘報難逃脫,萬世賤殘作赤貧。」

 

附註說明:.

 

(一)佛經說:「對於佛、法、僧三寶,一念竭誠恭敬之心,即獲福無量無邊。」又說:「如果有人,一念輕慢心,不恭敬三寶,而生誹謗者,獲罪也是無量無邊。」

 

(二)有人說:「不知者不罪」,這句話是大錯誤。富那奇即因為「無知」,才造下這嚴重的大罪業。

 

(三)古德說:「能動千江月,不動道人心。」如果有人無知,留難、擾亂僧尼之道心者,其罪業更是無量無邊。

 

 

來源:www.bfnn.org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