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彌陀淨土與藥師淨土之比較
法清

人生在世最難解決的問題,莫過於「生」與「死」。是以釋迦棄王位為沙門,其旨在探究「生死」之謎。他歷盡魔難,幾度霜寒,於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成正覺。從此解除眾生之惑,為我等開設透視生死之法,故稱為「三界導師,四生慈父」。

釋迦世尊為瞭解決眾生的生死問題,從如如不二的妙體中,開顯出東方藥師淨土,西方彌陀淨土二大方便法門。東方是太陽升起之位,如太虛大師說:「蓋東方位四方之首,居四季之春,生長萬物。西方是太陽下山之處,是「四季之秋,萬象蕭條。」這東西方淨土都是與太陽有著直接的聯繫。提到太陽,人們就會想起光明,因為太陽所代表的就是光明。而光明又是人類所渴望所希求的。

古印度在釋迦時代崇拜太陽的風氣幾乎普及全民。光明不止是印度人在崇拜,五濁惡世坎坷的人生道上是沒有人不渴望光明的。然而佛陀廣說四十九年大法,皆是因眾生的需要而開演,這就所謂的「契理契機」。都是要契合眾生的根機。觀察有情的痴病淵源,對症下藥,使患者得以解除苦痛。佛陀為瞭解決有情對於「生」的迷茫而開設東方藥師淨土,為瞭解除對於「死」的憂患開設了西方彌陀淨土。東方是生長萬物,所以把延年益壽之事付與藥師,西方「萬.象蕭條」所以把救死度亡之事賴於彌陀。藥師與彌陀都是釋迦佛的全體所起的大用,雖然有消災與度亡的區別,但在攝用歸體,「咸不外乎無為而無所不為之釋迦佛」。 (見《太虛大師全集》)

這二法門傳入中國很快就受到人民的歡迎,不過有所側重。從東晉開始就有「家家彌陀,戶戶觀音」,「諸經所贊,盡在彌陀」之說。彌陀的往生思想一時於中國猶如明珠璀璨,直到今天仍是光彩奪目。與此相對的藥師法門入東土後,和彌陀相比一直是淡然失色。太虛大師說::「中國人有不知釋迦與藥師之名者,而彌陀則人人皆知。』中國在唐宋以後的佛教,基本上都是偏於度亡救靈。大力提倡死後的安樂世界,這可說是與中國社會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人們由於長期的被封建統治者壓迫,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歡樂,故此寄託死後美景的無限追求。回顧前說,佛教的法門是根據眾生的需要而設立的。所以在那種混亂,黑暗的社會也就產生彌陀信仰。

歷史已經成為過去,在當今是國家強盛,科技文化發達,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們過著安樂的生活。在這個時代人們所需要的無疑的應該是「藥師法門」。因為人的生活水準一旦提高,他就希望能夠得到永生。如秦始皇,未得天下時想得天下,得天下後就欲求長生不死。只有不死才有足夠的時間去享受人間所謂的「歡爾」。故此我們今天應當大聲倡言:「藥師淨土在人間佛教中是永垂不朽。」這也就是我要寫這篇比較的目的。所謂比較就是要強調二者的本義皆是釋迦方便施教,從本體上說無二無別,依現象看妙用不同。在此筆者認為在苦難的社會,彌陀為主,藥師為附(如過去的封建社會),在於今天的社會現狀應以藥師為主,彌陀為附。如此一來方能證實「佛法是救世之光」。藥師與彌陀他們是何方之神聖,他倆是如何成立莊嚴國土,對於現實社會中的意義誰為殊勝,現將分別於下加以比較說明。

一、二方淨土的建立

釋迦牟尼佛在三藏十二分教中所說的淨土許許多多,但只是對於東西方淨土及彌勒淨土有專經介紹。西方淨土有《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彌陀經》等等。而東方藥師淨土則唯有《藥師經》。這些經都是在介紹佛於因地所發的誓願和他所成就的正報及依報莊嚴。現在我們且先看看藥師佛是如何成立他的琉璃世界。

釋迦世尊於《藥師經》裡告訴文殊菩薩說:從印度向東方算起經過了十恆河沙這麼多的佛淨土後,有一個世界名叫淨琉璃。在那國土主持佛法的佛號稱藥師琉璃光如來。這位世尊在他還做凡夫時行菩薩道,發十二種殊勝大願,要使一切眾生有求必得,獲大安樂。在這部經中我們就可知道,藥師佛所建立的琉璃淨土是依他在因地所發的十二大願而成就。但此經中所遺憾的是沒有交代藥師佛於因地時是從何佛發願,未發願時又是何人。這一點上就不及彌陀淨土交代的清楚。

在《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佛告訴阿難說:在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數劫,有佛出世名字叫做世間自在王如來……這位佛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有一次與諸天有情說法。參加此法會的有一個大國王名叫世饒王。聽佛說法歡喜踴躍,發起無上菩提之心,拋棄國王和一切榮華富貴,跟隨世間自在王如來出家,名號為「法藏」。法藏出家後勇猛精進,廣行菩薩道,於佛前發起無上大願(即四十八願):「積功累德,無量無邊,於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所發誓願,圓滿成就,如實安住,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清淨佛土。」

從上就不難看出藥師淨土與彌陀淨土的建立都是在因地時行菩薩道,依佛所發誓弘誓願而成就的。藥師發十二大願,彌陀發四十八願,若從這數字來說,似乎彌陀的願力勝彼藥師。而其不然,諸佛之願力是平等平等。願是凡夫趨證佛果的動力。若無願便什麼也不得成,所以修學菩薩首先必須立定志願,然後從願起修,依修得證。

諸佛願力,從聖諦說,是平等無有高下,但依世俗諦講,則有妙用差別。如彌陀四十八願就偏於濟死,這是因為所處的位置不同。《淨土安樂集》說:『日出處名生,沒處名死。藉於死地,神明趣入,其相助便,是故法藏菩薩願成佛在西,悲接眾生。」藥師的十二大願則趨向於解決人生的現實問題「穿衣吃飯」。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將四十八願與十二大願各抄幾條出來做為比較,

藥師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

彌陀第十八願:「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藥師第七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眾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眾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彌陀第十九與二十願:「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密,堅固不退,復以善根回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臨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薩。不得是願,不取正覺。」

藥師的大願是通過他的智力開展,豐富了人民資生物質充足不缺,使一切人沒有眾病的迫切苦,倘若有病也不會貧病交加,而是眷屬資具,醫藥具足,有療養,有休息,眾病自然消除。

彌陀則以悲心及願力,令一切有情離開猶如火坑的娑婆世界,生到西方安樂淨土。同樣是「聞我名號」,彌陀則與諸菩薩眾來迎接彼到西方極樂國,而藥師則令其脫離死病痛苦得豐足食物。

無論是資生或是濟死。諸佛之願力都是為了讓一切有情「離苦得樂」。

藥師與彌陀都是依願力而建立其莊嚴淨土。那他們的國土的風光面貌如何,我們不妨也來看看:

《藥師經》佛告訴文殊菩薩說:藥師佛的國土一向都是清淨,國中的眾生平等無二。沒有男女相之分。人民慈善安和,無任何惡趣罪業。大家的身心清淨,善根具足,遠離一切痛苦。他們所住的城樓、宮殿,一切的裝飾都是用: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等七種寶物。彼國的地面是由天然的琉璃寶所成的,通明透亮。所走的路都用金繩劃分為界道。在琉璃國中有二位大菩薩,一是日光遍照,二是月光遍照。.這二位是在彼國中一切菩薩的代表人物,是專門輔助藥師如來弘揚佛法的得力骨幹。除此之外還有十二藥叉神將圍繞其國護持佛法。 (見原文玄奘譯)

《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云:「佛語阿難,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復無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荊棘沙礫,鐵圍、須彌、土石等山。唯以自然七寶,黃金為地,寬廣平正,不可限極,微妙奇麗。」

東西二方淨土的國界、面貌大致相同。國土的建設都是用七寶,國中皆無男女之相,都有二大菩薩助化。西方淨土有觀音、勢至。東方淨土有日光、月光。《藥師經》有說:國中的一切嚴飾: 「皆七寶成,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

依二方國土的風光特性看來,淨土特別強調就是『清淨、平等、安樂』。讓人感到進入淨土是清涼、平等、無惡濁、莊嚴,一切都是美妙無比,是一個絕對理想的世界。

二、在中國的影響

中國的彌陀淨土信仰是在後漢靈帝支讖譯出《般舟三昧經》開始,之後西晉竺法護等譯出《大阿彌陀經},《平等覺經》,彌陀淨土從此在中國很快地被弘傳盛行遍及全國。羅什等人亦譯出了大量的淨土經。如《阿彌陀經》、《十住毗婆娑論》、《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

藥師淨土的經典,自古至今只有《藥師經》一書。此經最早入華是為東晉帛尸梨密多首譯,名《佛說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但此譯是為密教經典,並非在闡揚淨土。直到隋唐達磨笈多和玄奘才把此經原本的譯成淨土典藉,才真正的弘揚東方藥師如來淨土。從譯經史上就不難明了東西方淨土在當時的優劣。故此也就形成了千多年來西顯而東隱的趨勢。彌陀淨土大量的書籍譯出,在中國佛教中,不折不扣的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並且有眾多的法師專弘此思想。東晉的慧遠大師第一個站起來大力的推行。他在廬山結白蓮社,與當時諸賢,同修淨土之業。中國的淨土宗法庭在此締造。到了唐代淨土幾乎是到了登峰造極,由於信奉者多,未免在於理解和認識上就有所差別。故此在當時分為三大派:

A慧遠派,此派的唸佛是以「觀想"為主,即入三昧,見佛,往生為目的。他們是以知識義解為主,把淨土看做應土,為業報所感的淨土。

B善導派,依龍樹《十住毗婆娑論》的「易行道」,主張「口稱唸佛法」。這一法門最早提出的是曇鸞。此派由於「口稱唸佛」的修法簡易,所以極受廣大信眾歡迎,把高山深遠的殿堂宗教,普遍地成為現實社會的宗教。這對人生精神生活的貢獻很大。

C慈愍派,這派的形成是慈愍從印度回中國後,看到當時有許多的禪宗大師,把淨土認為是「下根之教」,或是「方便虛妄」,慈愍激烈的反對這種思想。他提倡「禪淨一致」,主張戒淨並行,禪淨雙修,以一切的修行最後都要回向於往生淨土。他這一思想對後代的影響很大,宋、元、明、清各代的淨土大德及各宗諸師的歸淨,莫不受慈愍的影響。

淨土宗雖有上面的三種不同,但其根本精神是一致的,都是以唸佛往生淨土為本,見佛離苦得樂,求得永遠生命的解脫為目的。彌陀佛在中國可真是「家喻戶曉」。不知藥師、彌勒、釋迦者比比皆是,不知彌陀者我看寥寥無幾。在於今日大凡提起佛教,人們就會隨口而出「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幾乎是代表了整個佛教。

東方淨土的信仰,在中國遠遠不及彌陀淨土。其實東方淨土與中國可說是有許多關係。藥師如來所住的世界是從娑婆界的東方算起,經十恆河沙這麼遠的路程。若以佛眼視之則猶如觀掌,在凡夫看來即是渺渺茫茫,不可捉摸,不可思議,非言語所能及。但是佛法是隨順眾生心量,不妨將廣大之事縮小而說,把不可捉摸的琉璃世界,顯示在凡夫眼前的現實淨土。譬如以釋迦佛降生之中印度當為娑婆世界。則從中印度經東印度及諸小國,而至東震旦土。「震旦者八封東方日震,東方日出旦土,皆符合萬物生長義,——則東震旦土即可視同東方琉璃世界。不但如此,即以世界人類之思想、文化、道德觀之,吾人所居之東震旦土,亦與東方琉璃世界之藥師法門相符。蓋中國之思想文化,如孔、孟、老、莊等學說——及堯、舜、湯、武,周公等古聖先賢,皆重人生道德的修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皆現生之事。」(見《太虛大師全集,藥師經講記》)

中國古代的名稱震旦,中國之位置於世界地面是為之東方。故此我們可以說東方淨土在現實生活中就是在中國。

彌陀淨土與藥師淨土在中國有一特殊的意識。即東方是象徵著生長的地方,是代表生機,故意識為現實人間的消災延壽。阿彌陀佛在西方,西方是代表秋天,屬於蕭殺之氣,是死亡的象徵。」(見印順法師《淨土新論》)因此在今天的中國佛教,如若要消災延壽的請藥師如來佛,若是要往生的就請阿彌陀佛。因此彌陀信仰發展到後來,被視為『等死佛教』。這都是沒有正確的認識到佛陀開設東西二方淨土的要旨,成為變質的淨土。佛陀開設此二土無非是要解除眾生的生死問題。這二方在現象上雖有資生與濟死的差別,但從其本體上則是以脫苦為究竟。佛教向來主張「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這二者是無前無後,無一無異,死就是生的萌芽,生亦是死的開端。此二法是相互相成不能有輕重之分。但是隨順世俗的認識,藥師與彌陀在相上,對於「生」與「死」有所偏重,這都是為了方便度化眾生而起的善巧。身為佛子對此要有正確的認識。時下叢林小廟的佛事活動,把往生與延壽劃得一清二楚。做什麼事必念什麼經,把佛陀的經教給予教條化,這是一種錯誤的思想。當然目前此事已是木巳成舟,有時只好隨著世法,但於思想上必要有明確的認識——「何是何非」。

三、在當今社會的現實價值

淨土是理想的世界,他不但要淨化自然界,而且還要淨化眾生界。自然的淨化,我們從淨土的典藉就不難看出,淨土的國界所強調的是:富麗堂皇、清淨、平坦、整齊等幾個突出的特點。如《佛說阿彌陀經》云:「黃金為地,其觸柔軟,香潔光明。無量無邊,妙寶間飾,晝夜六時,常雨種種上妙天華,光澤香潔、細軟雜色。」世界的建設都是以金,銀、琉璃等七寶。又《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說:復無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荊棘沙礫、鐵圍,須彌、土石等山。唯以自然七寶,黃金為地,寬廣平正。」

彌陀佛與藥師佛的國土面貌、風光,我們可以與現代文明城市的建設接合起來。在這借用印順法師《淨土新論》的一段話:「從差別的事相說:

一、淨土是富有園林美的:如寶樹成行,寶花怒放,果實纍纍,池沼陂塘等等。淨土裡沒有獸類,但有飛鳥,鳥類是美麗而善於歌唱的。如白鶴,孔雀,鸚鵡,舍利等。淨土的境界,活像一偉大的公園。

二、淨土又富有建築美:如淨土的道路平坦、光滑,寬廣,正直。如在近代的大都市住過,也許多少可以理解。路旁有樹,與現代化的馬路也極為相像。淨土中有樓閣,四面欄杆,莊嚴富麗。又有浴池,這在熱帶民族看來,是極重要的。用來莊嚴樓閣的,如寶鈴及幢,幡,寶蓋,羅網等。由這些物質的佈置點綴看來,淨土是極盡了五欲之樂的。如花木園林,到處是芳香。淨土中有光明而沒有黑暗,一切是美麗的色彩,鳥聲、鈴聲,風聲,水聲,都是美妙的音樂,一切是微妙的節奏的樂曲。還有,淨土中的道路,住處,如兜羅綿,柔軟舒適。現代的彈簧床,沙發椅之類,也許有點類似。」

從印順法師這段話就說明了「理想的淨土已在現代文明實現」。淨土所要淨化的自然,逐步在我們眼前實現。但是對於眾生的淨化還是遠遠的不及。如若能把眾生的身心進行了淨化,那麼「現實人間就是淨土」,沒有必要再往他方世界去找淨土。故此彌陀的救死與藥師的資生,在現實社會中藥師法門是應更有價值。因為提起彌陀大家就會想起往生,然而在這個高度物質享受的現代文明生活中的人類,我看有百分之九十五不想死,不願離開這個世界。他們看到西方淨土的一切國土莊嚴跟目前的時代裝潢差不了多少,就此求往生不如祈長壽。

我們再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待彌陀與藥師的誓願。彌陀說:「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發菩提心,堅固不退,植眾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極樂,無不遂者。若有宿惡,聞我名字,即自悔過。為道作善,便持經戒。願生我剎,命終不復更生惡道,即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藥師經說: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錄,繩縛鞭撻,繫閉牢獄或當刑戮,及餘無量災難凌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以上這二條誓願如若給現代人選擇投票,無疑的是藥師的票會勝過彌陀。因為藥師他所要解決的是眾生身邊的一些現實問題。如果攝受藥師這條,在人生自由和生命安全上得一定的保障。無論任何一個人若無特殊原因,他所要考慮的是生存的問題。藥師佛的誓願一切眾生現實的衣食,住處中得以豐足,並且是能免除種種危厄災難。若於佛法中不起正見,有破戒,慳貪,嫉妒等,造諸惡業,都能夠依琉璃光如來的威光加被,改邪歸正,轉迷啟悟,獲得新生。凡夫眾生如能夠攝持藥師法門,不但物質生活理想,而智慧,道德又能不斷的向佛道而前進。學習藥師如來在因地中立下的誓願,他為了實現這個理想,廣行菩薩道,從自利利他中去完成。這不是往生淨土,而是建設淨土,建設人間淨土。把時代改變為最理想的淨土社會,人們的生活就過得像仙人一樣,這才是真正藥師東方淨土的宗旨所在。

彌陀淨土與藥師淨土在現實社會中都有他的意義,都是為瞭解救眾生的苦難。但是面對著「貪生怕死」的現代人,我們提倡藥師法門更是能夠契合時機,更是方便引導眾生向善。本文由於資料收集得不夠全面,在比較的過程中或是管中窺豹,也是難免,還望諸方學者給予指正為盼。

--錄自:閩南佛學1991年第2

 

來源:www.bgvpr.org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