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四十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四十章  吉樂一事無

 

說明了唯識和般若必須合參的道理後,永明壽禪師又以維摩居士示疾的公案進一步分析。

 

只如淨名居士位臨等覺,尚有原品無明實因疾未盡,現受後有生死實果疾猶存。如《淨名疏》問:實報無障礙土,何得猶有煩惱四分之因疾。答:開菩薩自體法界緣集,即有四分。

 

維摩居士是金粟如來乘願來為釋迦佛護法,本是妙覺之佛,卻在現在佛的法運中示現、權作等覺菩薩。等覺就是已經與徹底覺悟、覺行圓滿的妙覺之佛相等,但又有極些微的差別,雖有極些微的差別,而事實上也可說與佛相等了。這裏是說已經達到等覺的維摩居士還有一點極微細在因位的無明未消,因此仍有疾病的果相呈現出來。這裏面包含的佛理實在是太深微了,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講得清的。

 

「如《淨名疏》問」,「疏」是現代文章所謂的「註解」。疏就是把它清理,等於我們那個梳頭發的梳子。頭髮亂了把它一條一條梳清楚。古制的經文把它用文字的科學條理、系統地整理出來的著作就稱為「疏」。「如淨名疏問」,這是智者大師在《淨名經》註解中的句。

 

「實報無障礙土,何得猶有煩惱四分之因疾」,我們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有沒有這個世界?有!距離我們很遠很遠。反過來說,阿彌陀佛講經也會告訴他們國土的人,要好好修呀!假如不好好修,將來會像東方裟婆世界的人一樣,連颳風下雨都麻煩痛苦得不得了!那些菩薩們聽了之後,也想,哦!在距東方十萬億佛土那麼遠、那麼遠有個地方叫做娑婆世界。這個叫實報的國土。但是佛的國土是「實報無障礙土」,是由於已經證悟了空理而顯現的沒有障礙的國度。由淨土宗的經文我們可以知道這個國土的由來,也與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有關,而且這四十八大願還是歸納性的,如果仔細地演繹開來,那可說是天羅地網一般含蓋了巨細靡遺的眾生品類,能化度不同根性的有情。這是在修行初發心的時候這麼誠懇,假使我成佛了,與我在一起的人都沒有生老病死苦等等,這就叫願力。就像一個作生意的人,發誓說如果我發財了,我要蓋三十層樓的洋房,每個朋友都有兩個房間且不需要付水電費,還提供飲食。阿彌陀佛發了個願,蓋了個極樂世界,而且還蓋得那麼好。到了那裏想穿衣服,衣服就馬上到了身上,手都不要伸。想到吃的,食物就到了胃,嘴巴連張開都不用,而且一切還不止於此。

 

這樣的世界我們看起來像神話,然而並不是神話。假使有一個有力量的人,要造一個優質的生活環境,凡是跟我認識的人,都到我那裏住,生活都不要愁,你們愛打坐就打坐,愛打滾的就打滾,反正都叫打嘛!你怎麼打都可以。只要這人有心有力量是可以做到的。阿彌陀佛建構極樂世界,他的願當然不是一次發的,他的願力越發越大,最後能集其大成。杜甫,唐朝那個窮得一遢糊塗的詩人,他卻發了一個很有名的願:「願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說到發願,你也發願,我也發願,我們的願怎麼完不成呢?願要配上行啊!千萬不要以為在佛前面跪一下、拜一下,我發願了!這拜一下,一切眾生都得好處。你自己都沒有得,哪有這樣大的本事。這不是願嗎?這是願,你個人先培養你自己心理的善念,這是慈悲的開始,既然是慈悲的開始,願力就要去實踐,實踐圓滿了那個果位便成就了。像阿彌陀佛成就了極樂世界,像世界上有些人立志,我要做一番事業,卻說我不是願力啦,我不過是做工程發財而已。這不算是願力嗎?這就是願力,你一個工程庇蔭多少人啊!六百人,你這個願力蠻大的。六百人,一個人八佰塊錢一個月,回去包括老婆兒女的生活,起碼養了四口,這樣算起來,起碼有二、三千人靠你吃飯。你垮了,這幾千人就麻煩了!雖然這非大願,也是願。

 

如果我們打起坐來觀想一下,我要供養佛,這樣修是蠻好的,但是那麼大的一個西瓜觀想來供養,不花一個本錢嘛!然後結個手印,這就是花,這就是果,這就是茶。這樣念了半天,如果是真買東西來供,前面香蕉、蘋果供的還是我自己吃掉。願若只是這樣,就有問題。願要以真實的行為去利益人,哪怕小善,今天能夠幫忙人家一句話,某件事情,給人家一點利益,這個人流鼻涕,你給他一點點藥,使他不流了,這就是小行的一種,很重要。所以願要行,修行修行,要修就要行。大家發發願就成道了,這是什麼?根本的貪心。一般人以為自己在學佛,其實貪得厲害。一進門磕三個頭,燒一支香,還不到一分錢,然後盤一個腿就想證菩提,那個菩提三分錢都不值。像這樣占盡天下便宜的事情是不會成道的。所以大家對這個行為的行要特別注意。

 

所以不管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或維摩居士在上方國度成佛,都是真修行來的,都是諸佛菩薩多生累劫修行下來的實報所成。我們的業報身也一種實報,只是障礙太多,不是實報無障礙。這個身體,你們諸位是媽媽生的,我也是媽媽生的,這都一樣;個個都相等,但為什麼有人生得高,有人生得矮,有人長得胖,有人長得瘦,有些人生下來病了一輩子,有些人生得健康,這是每一個人的實報不同。這些問題分不清楚,唯識學就白學了。為什麼有些人那麼聰明,讀起書來過目不忘,有些人拿起書來就睡著了,這是唯識所現的業報。有些人的業報就是智慧暗鈍,記憶讀不進去。當然像我也是業報,夜裏不看點書睡不著,所以我經常看到自己疊了那麼多書,這是我的業報,而且是不能解脫的掛礙,我也覺得討厭,這是同樣的一種業報習氣,表現不同而已。

 

大家要認識一點,不要認為天底下讀書最好。我搬了幾次家,比如這次,我告訴某同學:「喂,我那些書你全權處理,你看該丟的就丟,該燒的就燒,不要問我。」他聽了就一古腦兒拿去處理,該扔的扔,該燒的燒。等到晚上我要看書,問他:「喂,你那一本書拿去丟掉了啊?」「不是說要清理嗎?」「耶……你把它丟到哪里去,快去撿回來。」這是我個人的事實,你看習氣多大。有這麼一點習氣,就掛礙,就有障礙,你以為這個是好事啊!又比如你愛一件袈裟,愛這一件衣服,也同樣是掛礙。所以你們年輕人關發捨不得剪,剪了有什麼關係?這是連頭髮也在掛礙,卻來這裏修行。有了掛礙,就好妨礙修證,那麼你這個身體,也就是你的實報就不莊嚴了。

 

另外還有一個,講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國土,其依報是平坦,沒有坡坎?為什麼地平如掌?因為阿彌陀佛的國度,沒有人事是非。我們這個世界為什麼有坡坎、有山之高有海之低?因為我們的心彎彎曲曲、高低不平,心傲慢如高山,心不直像海水一樣摸不到底。這就是我們的依報,整個都是唯識變現的道理。佛的國度是「實報無障礙土」,而我們現在所處則是業障重重之地,這是因為煩惱執著,不能證得菩提,這些理論大家都知道,就是沒辦法,所以永明壽禪師才寫這本《宗鏡錄》來幫我們、化導我們。所謂「土」不是土地的土,凡是摸得著、看得到都叫土,那麼,「何得猶有煩惱四分之因疾」,他說為什麼像維摩居士那樣,以他本是處「實報障礙土」的人,為何還有煩惱所生的事相,還有生老病死。

 

豈止維摩居士示現生過病,釋迦牟尼佛也示現過,豈止佛,世界上的聖賢活著一生都會示現生病。這是什麼道理叫?釋迦牟尼佛不是等妙二覺即生即身成就的?那他老人家何以有病呢?有一回,他叫阿難去化一點酥油來給他當藥,而他每一次病了,就叫他的醫生弟子祇陀開藥給他吃,這又是什麼道理呢?以釋迦牟尼佛成就在這個世界,他何以還表現一點病相。現實世界,生老病死人生的四大階段,總是免不了的,那麼你說釋迦牟尼佛只有這麼大的本事嗎?不然,他的徒弟本事都比他大,他教出來的,迦葉尊者到現在就沒有死呀!賓頭盧尊者也一樣還活著啊!佛吩咐他們不准死,要留形住世,要活著就活著,這又是什麼道理呢?佛能教徒弟了生死,可是自己又吃藥!這又是什麼理由?你們假使要學禪宗參話頭,這些是大話頭了。

 

那麼,現在回轉來再問,為什麼已經達到實報無障礙土的人,「何得猶有煩惱四分之因疾?」

 

吉樂一事無

 

「答:開菩薩自體法界緣集,即有四分。」大菩薩們所證到生命的本體,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切乾乾淨淨,空的,什麼障礙都沒有。但是,要起用的時候,則是緣生的因緣湊合的。譬如這個房子,原來是空的,也沒有裝璜,也沒有傢俱。因為它空,所以使用的價值無比,不曉得做什麼用,也許給我們打坐做佛堂,也許要開舞廳呢!一旦成有了以後,譬如禮拜五我們研究《宗鏡錄》它給我們做教室,就緣起了,這是起用;又譬如諸位打坐想空,空不了,你就有嘛!也就像禪宗趙州大師的一則公案一般。有一位和尚參禪多年,頗有修持,一進來叉手而立,就叫聲「和尚」,古代稱和尚是很恭敬的,和尚就代表佛。然後便問「一物不將來時如何?」拿現在的話,什麼都沒有時怎麼樣?就是那個味道。我們現在看這個文字好像很美,其實它是唐朝人講的土話。趙州一看這個年輕和尚這樣,雖然年輕,起碼兩個腿也是熬了十幾年,那個打坐功夫比我們好多了,不會腰酸腿麻的。趙州便說:「放下著!」你給我放下。年輕的和尚說,都一物都不將來了,什麼都空了,還放下個什麼?這時趙州振威一喊:「放不下,擔取去!」這麼一下,那年輕和尚開悟了。

 

什麼道理開悟了?放下了法界自體本空。一起用,就要一切擔起來,緣起的各種事物都來了。起用在做事的時候,你還要空,而空的當下你還要能做事,不然就變死人了。做事的時候就是有,有的時候不怕有,曉得這個有之用是緣起性空的,就對了。一邊做事一邊想求空,那就太沒擔當了。所以「開菩薩自體法界緣集,即有四分」。菩薩由本體起用現出因緣和合的緣起之有時,就有四分。四分是什麼呢?就是生、老、病、死,就是生、住、異、滅。唯識講我們念頭一生出來,一下就要變動的,異了,最後這個念頭自然跑掉則是滅。物理世界也是一樣。生命的生、老、病、死即是空,一經起心動念變成行為,但其實一點事也沒有。如果悟不到這點,在心念行為上計較,那麼生、住、異、滅,以好事來講,生、住占一半,然後便異、滅地跑掉了,凶又占一半,吉轉為凶,這又有什麼真吉呢?

 

佛學講四分煩惱,在《易經》上的道理等於吉凶悔吝,則吉占得更少,只占三分之一而已。所以為什麼維摩居士同佛都示現生病呢?自體法界,一念放下,萬緣皆空,歸之於涅槃自體,了無一事,這是大吉大利。但一起心動念,相對的事境就來了,有健康,有生病,菩薩之所以偉大,就是由「自體法界緣集」,在煩惱中行,與眾生共患難、豈欲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明知道利益眾生之時自己得受苦,但他願意犧牲自己,利益別人,這就是菩薩道。

 

貪道最貪

 

所以然者,取自體一實諦即是貪愛,捨二邊生死即是瞋斷。迷一實諦無明未盡,故猶有癡也。三分等取即是等分,此即是根本之三毒。

 

「所以然者」,什麼道理?為什麼會這樣?「取自體一實諦即是貪愛」,如果你光認為萬緣放下,念念清淨。永遠在清淨上,以為是成道,即落在貪愛,愛清淨也是貪念,只是天天想住茅蓬,不能成道。「捨二邊生死即是瞋斷。」你說我了了生死,不來了,多麻煩,再找個媽媽,一輩子有還不完的孝順債,不幹了,我就在這裏請假了,人空,這是大瞋心耶!「我再也不來了!」瞋得很啊!所以「迷一實諦無明未盡,故猶有癡也。」你貪圖一念清淨,貪圖這一念就是無明,所以還是有癡。這個癡,癡在,把清淨當成道。「三分等取即是等分」,如果天天貪圖在山林中打打坐,修修法,然後以為這個才叫修道,那完了。你就是要「江上清風,山間明月」,這是處處佔便宜,清風明月是不要錢的,比跑去喝咖啡還省!一不小心修道中處處貪念而不自知,所以學佛的人,千萬隨時檢查自己的心理,看看是否察得出來自己隨時都在貪瞋癡當中、佔便宜當中,只要這些有一分絲毫在那裏,便不能成道。貪瞋癡這三分,是「三分等取即是等分」,很多人的人生,總是這三樣,所謂等取等分,即平等地去取,樣樣都有,是學佛的根本三毒。人生活著,照佛家的壽命來計算,人原始的壽命是八萬四千歲,因為人起貪瞋癡,每一百年減一歲,這樣累積下來,壽命便越來越短,到現在這樣。道家有一本帳,說人本來可以活一萬歲,笑一下,減少兩年,哭一下減少四年,它算得很清楚。結果減減扣扣算了人的心性和心理活動後,只剩六十年。但經我再一算,沒得六十年,六十年中有一半睡在床上,只三十年。三十年當中,三餐飯加上大小便,又去了一半,只有十五年還不到。這十五年當中,有時候傷風感冒流鼻涕,有時候人的腦子愣在那裏打妄想,真正頭腦清清醒醒活著,六十年當中,不過只有兩三年,這個叫做人生。因此,這筆帳這樣一算,人生簡直沒有道理,太荒謬了。原因何在?都是被貪瞋癡這三樣東西毒壞了。

 

故《請觀音經》云:淨於三毒根,成佛道無疑。何況業繫凡夫分段生死之病。

 

有一本《請觀音經》,其中兩句話是要點:「淨於三毒根,成佛道無疑。」我們學佛不要貪著打坐叫做佛法,而打坐的宗旨是教你如何使自己的三毒淨化。三毒的根完全清淨的時候,這個人脾氣真好,真慈悲啊!毫無利害心。如果過年你給人送個禮,他笑得很慈悲,那不算數。碰到事,痛苦給你,無理的加在你身上,這時你能慈悲別人嗎?這就是心性的修行。所以「淨於三毒根」,把三毒全拿掉,「成佛道無疑」,那一點問題都沒有,當然成佛了。

 

「何況業繫凡夫分段生死之病。」維摩居士已經成了佛,他起用度眾生時,故意表現給你看一下,進入四分煩惱境界,何況我們做凡夫的。什麼叫凡夫?叫凡夫那已經太客氣了,凡夫是古文,現在的白話叫一般人。不過用凡夫這字眼對人來說,比較光滑一點。其實「夫」字不一定指人,而指這一批東西,換句話說,用現在科學名詞的語法,叫做我們這一批生物。什麼生物?「業繫凡夫」,生命由業力構成,你看看,一條繩子拴在那裏,牢牢地拴住,人被拴在那裏就叫業繫的凡夫,那根繩子叫貪瞋癡。

 

業繫的凡夫都在分段生死中,譬如我們年輕大的經常到醫院看朋友,進去以後擔心,明天出院又是那個高興啊!這一段總算又救回來了,可是下一段怎樣?又擔起心來了。不要以為下了班回去睡覺,睡了七、八個鐘頭,迷迷糊糊,小死而已,不知道明天那一雙鞋子是不是你穿得到還不知道。眾生本來都在分段生死中,生命分成一段落一段落,而你有個根本的生命你不知道,那個是不生不滅的。在不生不滅的下面切一段切一段在搞,所以叫分段生死。在分段生死當中,瞎子摸象,多起紛爭煩惱,當然常常有病,受罪的日子也就反反覆覆了。

 

來源:www.bfnn.org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