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迷悟之間10--管理三部曲4
星雲法師著

 全方位
  
  說話,要四平八穩,對於各種人事關係要顧念周全,要有全方位的認知;做事,前因後果,左右關係,也要有全方位的知識。所謂「全方位」,在時間上要「豎 窮三際」,在空間上要「橫遍十方」。對宇宙人生有「全方位」的了解,對世道人情有「全方位」的認識,如此做人處事,方能「全方位」的面面俱到。
  
  一個公司機關裏的主管,對於自己所管轄的業務、人事,要有全方位的了解,才能領導屬下;一個家庭主婦,對於家事的燒煮、洗刷,都能全方位的操持,才是一個稱職的家庭管理。
  
  開車,懂得時速、號誌等交通規則,才是一個全方位的好駕駛;下棋,全盤棋子都在自己的掌握下,進可攻、退可守,進退了然於心,才是全方位的棋手,才能贏棋。
  
  學生讀書,要「五育並進」,才是全方位的學習;宗教信徒,要懂得福慧雙修、行解並重,才是全方位的信仰。樂團指揮,要照顧全團各種樂器的和諧演奏,才能稱為全方位的優秀指揮家;軍隊作戰,要做沙盤推演,有了全方位的戰略,才是一個好的指揮官。
  
  現在的飯店旅館,都講究全方位的服務;現在的外交往來,周旋在賓客之間,也要能有全方位的認識,才能不辱外交使命。
  
  古代建一棟房子,只要找一組工人,從木工瓦匠,到油漆粉刷,都是一手包辦;但現在講究分工,運磚搬瓦,拌水泥、架鋼筋,甚至油漆裝潢,由於分工太細,或許品質比較講究,但彼此之間互相連繫不易,效率自然會有落差。
  
  有的人做事,樣樣皆通,樣樣稀鬆;也有的人一理通萬理徹,所以聞一知十,那就是全方位的人才。只是現在的社會,由於講究「專才」「專業」,所以要想找一個全方位的人才,已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百科全書是全方位的知識,廿五史是中國全方位的歷史。學習外文,聽、說、讀、寫,是全方位的學習;運動場上,十項全能,才是全方位的體育選手。照相,有三百六十度的全方位照相;電影銀幕有三百六十度的大銀幕,帶給觀眾全方位的視覺享受。
  
  做人要學習全方位的認知。有的人在時間上,從過去、現在到未來,都能融會於心;有的人在空間上,也有南北東西的全方位概念。總之,大至宇宙人生,固然 有全方位的內容,小至個人一事一物,內中也有全方位的因緣關係。所以,做事,能夠全盤了解,才能游刃有餘;做人,能夠全方位的觀照自他,才能任運悠遊。
  
  《人間福報》2002916


知書達禮
  
  現在一些年長的人稱讚青少年,都說他:多才多藝、聰明靈巧,甚至電腦網路、唱歌舞蹈,樣樣皆來。但是古人稱讚青少年,只有四個字,就是「知書達禮」。
  
  知書,表示他有學問、明事理;達禮,表示他會做人。會做人又明理,當然是優秀的人才。儒家的三達德:智仁勇,成為國際童子軍的信條。其實,豈但是童子軍應該具備三達德,就是今日的青少年,甚至企業家們,也應該要有三達德。
  
  三達德就是智仁勇,所謂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假如有為的人生,對現在的邪知、邪說、邪識,能夠不為其所迷惑;對人生的窮通得失、成敗有無,能夠不憂;對社會的艱辛,自然界的天災人禍,能夠不懼,那也實在稱得上是一個完美的人生了。
  
  過去有些家長會對長輩、學者說:「我把我的兒女帶來給你看看,請你指教。」長輩、學者總是說:「不必勞駕了,你的兒女只要知書達禮,你何必怕他將來沒有成就呢?」
  
  知書達禮的青少年,必然生活有規律,讀書有條理,做人知進退,不貪、不瞋、不癡。所謂以戒定慧,熄滅貪瞋癡,以如此修養進入社會,何患不能出人頭地呢?
  
  現代的父母,也不必希望兒女做大官,賺大錢,居高位,甚至有貴人扶持;其實只要他知書達禮,每一條道路都是他的大路,條條大路都可以直通京城,都能夠直登人生的高峰。
  
  現代的青年學子,也不要好高騖遠,希望一步登天;「行行出狀元」,但是每一行的狀元,必須要知書達禮。知書達禮的青年,先要學習尊敬別人、服從道理、 精進勤勞、敬業樂群。萬丈的高樓,只要基礎厚實;高尚的人生,只要做人的基本道理俱全。知書達禮實在是青年將來能登龍門的不二法門,是成功必備的條件。
  
  有人問一些事業成功的人:你是如何能成功的呢?答曰:「要有精神力!」你的精神力從何而來?「知書達禮而來。」有人再問:你為什麼每天要如此繁忙呢? 他回答:「一個知書達禮的人,為什麼不把自己忙起來呢?」很多事情,遇到了困難,總有人問:怎麼辦?只要知書達禮,了解因緣果報,當然就知道怎麼辦了。
  
  人人都追求偉大,追求高尚,追求勝利,追求成功;偉大、高尚、勝利、成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甚至也不是父母給我們的,要我們「知書達禮」,才能獲得。
  
  《人間福報》2002917


為善及時
  
  一件好事,我們都會想到明天再做,明年再做。明天、明年,我們究竟會有多少明天呢?會有多少明年呢?所以人生應該要建立一個好的觀念,就是「為善及時」。
  
  與王永慶齊名的企業家趙廷箴說:「我們會賺錢,但是我們不會做善事,我們需要宗教界來幫我們做功德。」有的人想要做善事,但是他一拖再拖,等到真正要發心的時候,已經沒有錢了。
  
  做善事要把握機會。當別人貧窮時,你不及時救濟他,等他貧窮的難關度過了,又何必要你助他一臂之力呢?探病要及時前往,等到病人出院,或者過世了,還 要你去探望嗎?牛奶藏在牛腹裡,等到以後要喝的時候再來擠,屆時還會有牛奶嗎?叫母雞不生蛋,等我們要吃了再生,到時候母雞還會生蛋嗎?
  
  中國社會上有一些人,對於「及時行善」非常疏忽,但對於「及時行樂」倒是非常認真,所謂「今朝有酒今朝醉」,就這樣迷迷糊糊的過了一生。對於能做好事的時候,卻躊躇不前,不能勇敢的跨出一步,等到行善的對象沒有了,本錢也不足了,那又如何去做功德呢?
  
  一句好話,要在人家生前讚美他,等到人死了再來歌功頌德,有什麼意義呢?中國人都是生前受盡別人的屈辱、毀謗,一旦死後,種種的好處就都湧上口邊。甚至有人慚愧,在對方有危難時,沒有給予他幫助,等到他困難過去,飛黃騰達了,再來後悔,也是愚不可及。
  
  梁山泊好漢宋江,被人稱為「及時雨」。所以,「為善及時」就好像應時的甘霖,讓枯萎的萬物得到灌溉,再度逢春。一件好事也不要等待以後再做,以後有以後的事情,凡事你都即日成辦,對現代人所提倡的工作效率,不是有所增加嗎?
  
  凡是做官的人,要懂得及時行善,所謂「公門好修行」,等到你的官位一去,哪裏還有權勢做好事呢?商業巨賈,也不要等到別人求助於你才去施捨,自己有餘,就應及時行善。錢財如流水,流水一去不容易再回來,為什麼不把握及時的時間行善呢?
  
  及時的播種,來年才有豐富的收成;及時的投資,搶得商機,才能把本錢賺得回來;及時的孝順父母,免得將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徒留遺 憾!兒女不給他及時的教育,等到他五、六十歲時再去學吹鼓手嗎?人生當及時!及時成辦,及時做到,及時解決,及時懺悔,及時發願,最重要的是「及時行 善」。
  
  《人間福報》2002918


  禮節
  
  自古以來,中國稱為「禮儀之邦」。一個國家的人民,能夠崇尚禮儀,就能國泰民安;假如全民沒有禮節,則長幼不分,倫理敗壞,社會失序,那就是國之亂本也。
  
  周公所以為後人尊為聖賢,因為他制禮樂,訂下了人與人之間的分寸。凡是合乎禮者,皆為有「理」也;凡是沒有禮者,在道理上必很難站得住腳。
  
  禮,有的用尊敬、用叩拜行禮;有的人用讚美、用歌頌行禮。有的用物質相敬為禮;有的用金錢祝福為禮。有的用注目為禮,有的舉槍為禮,有的舉手為禮。所以人與人之間,表現禮者,舉世雖有不同,但是其「理」一如。
  
  現在世界上各個國家,都有它行禮的表達方式,甚至軍人以敬禮為禮,社會人士用握手為禮,西洋人以擁抱為禮,佛教用合掌為禮,學生以鞠躬為禮。總之,禮者,心之敬也!只要心裏表示恭敬,就有替人間維繫和諧的價值。
  
  現代社會講求民主自由,應該崇尚禮節,華航「以客為尊」,就是重視禮的可貴,以禮贏得旅客的光顧。現在的媒體雖然講究言論自由,但也是禮不可廢。
  
  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動;但現在的社會,越是沒有禮者,越容易引起別人的注意。想到過去古人的「先禮後兵」,如打籃球,開打前要先行禮握手;跆拳道、空手道,也是要先鞠躬行禮,然後才開始較量。
  
  現在的上位者,尤其立法院,常常是無禮的示範,謾罵、拍桌、擲物、追打,都作了不良的示範,這個社會怎麼會有禮呢?
  
  生活中,夫妻「相敬如賓」、兄弟「兄友弟恭」、父子「上慈下敬」、朋友「謙恭禮讓」、鄰居「守望相助」,都是禮也。
  
  禮,維護了倫理道德;禮,維護了社會的秩序;禮,成就了人性的尊嚴。「禮多人不怪」,但禮太多了,繁文縟節,也不合時宜;適中的禮節,這是現在的時代所應講究的。《人間福報》2002919


 植本
  
  興建一棟大樓,要把基礎打好;種一棵樹,要注意根本的紮實。唐朝有一位郭橐駝善於種樹,所種之樹,無有不活,甚至比別人所種的樹更早開花結果。有人怪 而問之,他說,我只不過隨順樹木的習性發展而已!例如樹根要有舒展的空間,培土要均勻,移植時要保留根部的舊土,泥土回填時要密實,種好後就不要再去動搖 樹根,如此而已。
  
  我們看到樓房龜裂了,只在龜裂之處修補,其實是地基鬆動,只做表面的修補,無濟於事。樹木花草枯萎了,只知修剪枝幹,豈不知根部已爛,因此終難枯木逢春。
  
  現代的人學習知識,也是只重外表、皮毛,不講究根基的紮實,所謂「本固則道生」,所以《六祖壇經》裏惠能大師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一般說來,根淺的植物種不了多久,就能枝葉繁茂,但是往往耐不住風霜雨雪,很容易傾倒;而根基厚實的樹木,數十年甚至幾百年後,依然屹立不動。
  
  做學問也好,經商也好,信仰宗教也好,如果只求速成,不重視扎根的工夫,很難有成功的希望。所以佛教裏指示初學者,要先修「四加行」,即:十萬禮拜、十萬布施、十萬心咒、十萬參道。四加行的基本工夫不夠,任你學遍各種法門,都是虛浮不實。
  
  佛光山在舉行剃度典禮時,都教誡入門弟子「十年之內莫遊方,安住一處細思量」。其目的就是要青年學子像佛陀一樣,多年的潛修、冥想,才能大徹大悟。
  
  一個國家都有個行政中心,所謂「首都」,就是國家之本;一個宗教也有「本山」,就是他的中心。古來的皇朝,大都用儒家的道德為治國之本,如「禮義廉 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但現在的主政者已經鮮少談及道德、人格等固本之道,都是只重經濟的發展,所以社會到處多的是好財求利之輩。有的人則 以國防為根本,只講究武器的研發,所以讓整個社會彌漫逞勇好鬥之風。
  
  近年來雖然也有一些目光遠大的人,知道教育才是國本,可是我們不去培養合格的師資,不編纂適時的教科書,不倡導「五育平衡」,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國本未立,則學術、道德又何能得生呢?
  
  現在的社會,都流行速成班,不像過去講究「十年寒窗」、「十年樹木」、「十年生聚」。一個人學好、學會,可能要十年以上,學壞只要三天,所以現代的父 母都懂得從胎教、從幼兒教育開始,這就是固本的工作。只是現在也有一些眼光短視的人,為了賺錢,在山坡地大種檳榔樹,因為檳榔樹的根淺,失去水土保持的功 能,造成土石流的災害,致使生命財產飽受威脅,真是得不償失。
  
  被譽為「籃球之神」的麥克喬登,有人問他何以球技能達到出神入化之境?他說:因為我注重基本動作的訓練。一般練功的人,也都是注重蹲馬步的基本動作,根基紮實,才能穩紮穩打。
  
  《西遊記》裏的孫悟空,所以神通廣大,是因為當初練功時,經過蹲、站、跪,甚至浸泡水中、接受火烤等各種考功的磨練。不如此,則根本不固,何得枝葉繁茂、何能武功高強呢!《人間福報》2002920


內外
  
  我們的世界,有前面的半個世界,也有後面的半個世界;人生有心外的物質生活,也有心內的精神生活。所以,有了前後內外,還要通達古今上下,才能有全部的人生。
  
  世人大都重視心外的物質所有,卻不知心內的寶藏更為富有。心外的家園被地震毀壞了,心外的財富被五家共有了,其實只要我們有心,我們的信心不倒,一切都可以重來。
  
  古人說,重視內心的修為,可以成聖;重視外境的發展,可以成王。內聖外王,就是要我們內外兼顧。所謂學術、德行兼備,通內才可以有外,否則內外缺少一邊,事理不能兼備,就是人生的缺陷。
  
  就以人生的親戚眷屬而言,也有內人、內子女、內兄弟、內姪等內眷,以及外祖父、外祖母等外戚。內親外戚,相互往來,相互幫助,就能增加家族的力量。
  
  一個人如果有了內在美,還是不夠,應該要有許多的外學知識;有了外在的財富,必須要有內心的慈悲,所謂「內政外交」,彼此相輔,才能「相得益彰」。
  
  過去的武將練功,有內功外功;醫生治病,有內科外科;吃藥有內服外敷;做生意的人,有內銷外貿。這些是內、是外,都不要緊,最怕的是人有內疚、國有內戰,那就內外難安了。
  
  自古以來,長輩都鼓勵吾人要能「外圓內方」,要能「外柔內剛」,但這都有所偏頗。實際應該「方圓兼備」,當剛則剛,當柔則柔,當方則方,當圓則圓,做人才能不致有錯。
  
  國有國內國外,家有家內家外,心有心內心外;所謂「內憂外患」、「外強中乾」,這就是內外發生問題了。所謂「人無內顧之憂,必有外來之患」,所以要「內外兼顧」,方能萬無一失。
  
  清朝的康熙大帝,一日在勘察萬里長城後,指示道:長城無須再修了。他說,城牆再長、再高、再堅固,關外的滿人不是照樣征服了關內的漢人嗎?國家的安全,不是靠外面的城牆,而是要靠內政的清明,要靠人心的團結,才能鞏固國家的安全。
  
  佛門經常指非佛之教為「外道」,此非謗言。因為佛教稱為「內學」,所以稱不是內學的人都是外道;「心外求道」,只是喻其方法,非謗言之語。希望凡是外道者,都能內外兼修,那就更為可貴了!《人間福報》2002921


抬轎子
  
  幫助別人,成就大眾,希望對方能更上一層樓,我們就必須為他「抬轎子」。抬轎子,也要有抬的對象,例如為政治人物抬轎子,如果抬錯了人,國家社會都會蒙受其害,實在是害人又不利己。
  
  社會上,有一些人歡喜自己被人抬轎子。你有學問、有道德、有能力,當然有人願意為你抬轎子;既然願意為別人抬轎子,就要學習對方的風範、人格、道德,引為楷模,並且發揚光大。
  
  人都有好奇的心理,歡喜一探轎子裏是什麼樣的人,美麗天仙?英俊瀟灑?萬一是個醜八怪,大家難免會大失所望,所以沒有相當的內涵,要想有人抬轎子,也 不是容易的事。其實,有時候別人縱使看不見轎子裏的人物,但是只要看看抬轎子的人,對於轎裏人是個什麼樣的德行,也就可想而知了。
  
  有的人能集合許多人為他抬轎子,因為他有領袖的魅力和氣質;如果自己沒有領導的條件,就應該心甘情願的為別人抬轎子。慈航法師說:一個人如果不能領導別人,就要擁護別人;既不能領導別人,又不能護持別人,到底要做什麼樣的人呢?
  
  趙匡胤「黃袍加身」,漢光武「中興漢室」,都是因有人願意為他們抬轎子。被人抬轎子的領導人固然要是高手,被領導的人也要有相當的條件,例如忠心、盡責、勤勞、明智,能夠讓人放心的託付職責,他才夠資格被人領導。
  
  歷史上,為人抬轎的能臣名相,如諸葛亮、魏徵、范蠡、嚴子陵,乃至周公旦護小成王,本來可以取而代之,但是寧可為人抬轎子,不願自己坐轎子,才成為歷 史上的聖賢。所以,被人抬轎子的皇帝,不一定都是有能力的明君,但抬轎子的文武百官,可能都要具備有相當的條件。漢高祖可以將相,韓信可以將兵,各人表達 的力量不一定相同,但只要各得其所,就是最好的發揮。
  
  坐轎子的人也有兩種,一種是歡喜走出轎外,讓別人一睹他的廬山真面目;有的人一直躲在轎子裏,深藏不露,讓別人永遠看不清他的本來面目。金庸筆下「笑傲江湖」的東方不敗,即是此中人物。
  
  坐轎子的人,要懂得分寸,尤其要會用人,要把利益分享大眾,如果自私吝嗇,誰願意為你抬轎子呢?為人抬轎子,也要懂得進退,太快太慢,或是一路顛簸不穩,讓坐轎子的人受不了,也會不受歡迎。
  
  「上錯花轎嫁對郎」、「上對花轎嫁錯郎」,都是幸與不幸的事實。轎子,本來是給大官、殘障人士和新嫁娘用來代步的,但現代的轎子已經被轎車所取而代之了。
  
  有一則現實的故事。東邊的鄰家生兒子,別人一聽,忙說「恭喜,恭喜」;西邊人家同時也生了女兒,鄰居傳言「也好,也好」。此時正好有一花轎經過,有人問:「那些人在做什麼呀?」有人說:「沒什麼事啦,只不過是四個『恭喜』抬著一個『也好』經過罷了!」
  
  你是「恭喜」呢?你是「也好」呢?你喜歡坐轎子呢?還是喜歡抬轎子呢?
  
  《人間福報》2002922


安貧樂道
  
  世間上,誘惑人最大的力量,就是財色名位。假如有了財富,你能安於財富嗎?有了情色,你會安於情色嗎?有了名位,你會安於名位嗎?有了權勢,你會安於權勢嗎?
  
  人,只要有人格、有修養,安貧樂道的人還是很多。像春秋時代的顏回,「一瓢飲,一簞食,人不堪其憂,而回也不改其樂」,他就是有安貧樂道的思想;戰國 時代的顏斶,「安步當車,晚食當肉」,他也是有安貧樂道的性格;晉朝的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過的就是安貧樂道的生活;近代弘一大師, 「鹹有鹹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他也是實踐安貧樂道的修行。
  
  民國的汪精衛不安於位,想要投靠日本軍閥,終於死於異鄉,喪身辱國,因為他不能安貧樂道;共產黨的陳獨秀、瞿秋白,幾經思想鬥爭,都能安貧樂道,因此他們都能遠離權勢,不與利害得失共起舞。
  
  「貧!貧!貧!去年貧,還有立椎之地;今年貧,連立椎之地也沒有。」禪師們對於安貧樂道,所謂「少一分物欲,就多一分發心;少一分佔有,就多一分慈 悲。」他們對於世間的一切,享有但不一定要擁有。例如有的禪師,明天的午餐還不知道在那裏,他卻說:「沒有關係,我有清風明月」;有的禪師,皇帝請他下山 他不肯,他以山間的松果為食,與大自然同在。所謂「昨日相約今日期,臨行之時又思惟;為僧只宜山中坐,國事宴中不相宜。」不能安貧樂道的人,即使在佛教裏 也守不住。
  
  有一個富翁到一個小島上,見到當地的農夫,就問:「你們在這裏做什麼?」農夫回答:「在種田。」富翁說:「種田有什麼意思,多辛苦啊!」農夫反問: 「那你來這裏做什麼?」富翁說:「我來這裏欣賞風景,與大自然同在啊!我平時忙於賺錢,就是為了過這樣的生活。」農夫說:「幾十年來,我們就是沒有賺錢, 我們也是照樣過著這樣的日子啊!」
  
  自古以來,多少文人雅士回歸田園生活,都是為了實踐安貧樂道的生活;多少高官厚爵最後辭官歸故鄉,也是為了不願昧著良心爭權奪利,回歸民間,過著安貧 樂道的日子。現在的社會,物質豐盈,人心卻愈發空虛;甚至過份縱情物欲,「笑貧不笑娼」,導致道德淪喪,人心浮動不安。所以,現在的社會要想重整道德倫 理,需要建立清貧思想,才能返璞歸真,重拾真心本性。《人間福報》2002923


雲霄飛車
  
  現代的社會大都倡導觀光旅遊,在觀光的項目中,有些地方設有遊樂園,在遊樂園裏有雲霄飛車的裝置,供給男女老少玩樂,從尋求刺激中享受人生的樂趣。
  
  雲霄飛車,有上有下,有急有慢,有曲有直,有起有伏。搭乘雲霄飛車的人,要有勇氣,儘管過程驚險萬狀,但是在那忽上忽下,甚至急轉彎的過程中,只要沉著,處變不驚,必能安全。
  
  雲霄飛車,一旦啟動,就必須等它回到原點,才能下車。人生也像坐雲霄飛車一樣,一定要到一個段落,才能下車;如果未到定點便任意下車,必然險象環生。眼看現代的人,常常在人生旅途上,還沒有走到一個定點,就中途下車;現時的安全及前途如何,就很難預料了。
  
  乘坐雲霄飛車的人,有的在驚險裏興奮狂叫,有的在行進中恐佈驚懼。總之,人生總在驚險裏尋求刺激,不論狂喜也好,驚恐也好,他們都覺得刺激就是一種享受。人生能把刺激當成享受,甚至把驚慌、恐怖當成是人生的歷練,是人生的調劑,這也是人生的另一種超越。
  
  坐雲霄飛車,也要具備條件,不是人人都能坐。雲霄飛車到了原點之後,乘者也有很多不同的感受:「已經到了」、「終於到了」、「這麼快就到了」、「好長 的時間喔」。可見在人生的時間之流裏,長短沒有標準,如何運用時間,如何創造價值,都看各人對時間的運用不同而有所分別。
  
  有一些人坐過雲霄飛車以後,念念不忘,還想再坐;有的人經歷一次,再也不敢嘗試了。這就如同人生的各行各業,有的人在職業崗位上,一做就是幾十年,有的人不斷換職業、換跑道,換到最後,一事無成。
  
  坐雲霄飛車的人,總在大起大落裏習慣性的生活,但也有一些人不喜歡過這種冒險犯難,不穩定的日子,他喜歡平平凡凡、安安穩穩的過一生。
  
  雲霄飛車,如同生命的輪迴,從最低到最高,又從最高到最低,就像是在輪迴裏流轉,時而天堂,時而地獄,時而上升,時而下墮。有人在上升的時候,感到興奮;有人在下降時,感到安全。人的一生,就如海裏的波浪,時起時落,這就是人生。
  
  乘坐一次雲霄飛車,雖只有短短數分鐘的時間,好像經歷了整個人生;起伏、高低、貧富、貴賤,在那幾分鐘裏都有特別強烈的感受。所謂「黃粱一夢」,這不就像雲霄飛車的人生嗎?《人間福報》2002924


小費
  
  美國很大、很強,美國人也很自負、自尊,但美國卻是一個習慣收小費的國家。住飯店、坐計程車,甚至擦皮鞋,乃至機場的打工人員為旅客提行李,都要給小費。日本領土不大,人民居家也很小,不過它是一個不要小費的國家,餐廳、飯店都沒有接受小費的習慣。
  
  小費也不一定是給錢,給人一句讚美、一次握手、一個笑容,受者也會非常歡喜。接受小費,其實也不全然都是服務階層的人,就算是有錢人也歡喜農工小販給 他們小費。例如主婦到市場買菜,會跟菜販額外要一把蔥、一根蒜、一片薑,這不就是小費嗎?甚至有車階級的人,買車時也希望廠商多加給他一個配件,多打一點 折扣,這不也是索討小費的行為嗎?
  
  給小費究竟是好?是不好?給小費有時會養成貪小便宜的心理,有時也會提昇服務的品質,服務好,當然小費就給得多。有的人吃一碗麵五十塊,卻給了五百元 的小費,因為我歡喜,所以小費能大能小。古今以來,中國大陸都是習慣給小費的地方,例如餐館的跑堂,當你買單結帳以後,你說「不要找錢了,就算小費吧!」 他會高喊「小費二十元」、「小費八十元」。
  
  過去醫生替人看病,或施行手術,病人無以為謝,便包個紅包給醫生。其實,這個紅包就是小費。過去醫院裡有此溫馨的風氣,但慢慢的,有的醫生端看病人所 送的紅包大小,來決定醫療品質的好壞,如此一來,反讓紅包造成醫德有虧。古代東家聘請教席,要先奉上束脩,表達尊師重道;但有一些人眼中只看到錢的多少, 並不講究教學的品質,慢慢的也讓師道尊嚴墮落了。
  
  給小費要給得有藝術,例如有的人看起來是在握手,實際上小費已經悄悄給了對方;或者在活動前先給小費,都能讓收小費的人收得有尊嚴。
  
  小費就是為了表達感謝之意,應該是一種惠而不費的行為。但是有的飯店小費收得太濫,一進門,拎皮包要給小費,拿鎖匙要給小費,開房門要給小費,送茶水要給小費,甚至吃飯時,樂隊演奏也要給小費。小費要得太多、太濫,令人嫌煩,所以也有改進的必要。
  
  有一個笑話說,有個客人到餐館吃飯,不斷的按鈴找服務人員。當服務人員走過來,客氣的問道:「您有什麼需要我服務嗎?」客人第一次說,我是在試驗你們 的鈴聲響不響,第二次說,我想知道你的耳朵靈不靈,第三次又說我想看看你的腳程快不快。服務人員聽後,滿臉笑容說:「你放心,在你給小費之前,我們的鈴 聲、耳朵、雙腿都很靈光。」
  
  世界上每個國家給小費的文化、行情各有不同,就如印度、泰國、尼泊爾、菲律賓、印尼、大陸,乃至非洲、歐洲等觀光國家,都有收小費的習慣,事先了解,才能入境隨俗。
  
  給小費,讓有錢的人感到自豪,也給低層服務者意外的歡喜。其實,不僅人要給小費,動物也要小費。海豚表演後給條小魚,不就像人類的給小費嗎?小費,只要給得適當,給得歡喜,也無不好。《人間福報》2002925


 天下為公
  
  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生前留下一句不朽的名言「天下為公」。天下,小至國家,大至宇宙,都在天所覆、地所載之下運作。國家為全民所有,所謂「民有、民治、民享」,宇宙也為全眾生所有。
  
  世界上,國家與國家之間,大海有國際公海,經濟有國際貿易,甚至有國際法庭、國際公關等,大家在聯合國領導下,和平共處,這是「天下為公」的最高理念。
  
  所謂「公」者,辦事,叫做辦公室;講話,要服從公論;政治要公道,法律要公正,做人要公平,凡事要有公理。所以,國家的園林叫「公園」,道路叫「公路」,政治人物叫「公僕」,慈善事業叫「公益事業」。
  
  《六韜》裡的「文韜」說:天下者,乃天下人所有;非一人之天下也!這就是「天下為公」的思想。所以,全民享有「天公地道」的人生,大家必然要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認識。董仲舒先生強調「天人感應」論;儒家說:天地人為三才。這都可以成為「天下為公」的註解。
  
  常有人問:天在哪裡?王陽明先生說:宇宙就在我的心中,我的心就是宇宙。由此觀之,天下皆在我們的心中。我心中有人,我心中就有天;我心中有國,我心中就有天;我心中有宇宙,我心中就有天。「天涯若比鄰」,還不如說:天就在我們的心中!
  
  自古中國人就具有天道的思想與理念。所謂「靠天吃飯」,不得不敬天、畏天;人如果作惡多端,不好好做人,就說他「無法無天」,甚至詛咒他「天打雷劈」、「老天」也不能容你。
  
  既然「天地人」是為「三才」,應該「三才合一」。但是有一些人所行所為,真是「天地」不容,那麼只有「一才」怎麼能獨立呢?不過也有的人過份依賴天,凡事都要求天保佑,求天幫助。旱災了,求天下雨;雨水多了,求天放晴。
  
  天既然在我們的心中,與其求天,無如求己。乾旱未到的時候,就要節約惜水;雨水太多的季節,就應該疏通渠道、水溝,做好防洪的準備。如此不要老天來幫助,自己內心的老天就會給自己幫助了。
  
  所以,自助才有天助。我們不要老是經常「無語問蒼天」,不要老是抱怨「老天不公」,所謂「天下為公」,天何其難哉!天何其難哉!《人間福報》2002926


 靈魂
  
  一個人的生存,除了肉體之外,就是要靠內在的精神力當支柱。精神就是一般俗稱的「靈魂」。
  
  一個人如果沒有精神的時候,別人就說他「失魂落魄」;如果他生活散漫,就批評他「魂不守舍」。可見得要能健全為人,必須「靈魂」能夠正常。
  
  「靈魂」用之於團體,所謂某人是團體中的靈魂人物;用之於國家,就說他是某某國家的靈魂人物。靈魂才是人的主體,靈魂才是身體的中樞;有靈魂,才能發揮人體器官上的妙用。
  
  「靈魂」,有人認為人死之後,成為鬼怪,那時才叫靈魂。其實不然,一個人的眼光有神,那就是靈魂的作用;精神奕奕,就是靈魂的發揮。一個人表現得非常的神氣,叫氣宇軒昂,那就是靈魂的妙用。一個人勇敢、自信、靈巧,那都是靈魂發揮的作用。
  
  人有了靈魂以後,做事就能靈敏,說話就能靈活,處事就能靈巧,做人就有靈氣,作文就有靈感。有的人形容男女兩情相悅,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甚至有 人相信靈界,追求神奇的靈通,所謂「不問蒼生問鬼神」,這種過分的追求虛無飄渺的靈性,反而把自己精神世界裏所謂的「靈魂」弄得不靈光了。
  
  靈魂的研究,東西方都在熱烈的探討。關於靈魂的世界,有一天必然會真相大白,但是在佛教裡,並不講究靈魂,而講究真心。一般說,靈魂只能到八識當中的 第六意識,只是一般心靈的活動。如果我們有了第六意識的心識慧解,只是一些聰明才智;心靈之上,還有一個第八識真我的本體,這才是真正生命的主體。
  
  要認識第八識,則不是從知識上就能容易了解的,第八識的大圓鏡智,必須要靠修持、體驗,才能證得。假如吾人能將「八識」轉成「四智」:轉前五識為「成 所做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那時候,吾人不但擁有靈魂,而且佛性都能現前,還怕人生不圓滿嗎?
  
  有人說「靈魂不滅,精神不死」,這是對人生的探討,但還是不夠究竟;求其究竟,應該「真常唯心」、「涅槃寂靜」,那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人間福報》2002927


認同
  
  世間上為什麼會有戰爭?就是因為彼此差異太大。如果對某一些事件得到大家的認同,就會和平,就沒有戰爭了。例如國家與國家之間,對於地域、種族、文化、風俗、習慣,如果都能認同,那麼世界大同,還有什麼戰爭、計較的必要呢?
  
  人和人之間、國和國之間要能認同;可惜人與國,多數都不能認同。但是動物和動物之間,有些貓和狗卻能相互認同,且能住在一起;雞鴨也能相互認同,牠們 同籠生活。甚至於羚羊把一隻母獅撫養長大,母狗把幼虎視同己出,所以認同之後,就沒有恩怨,就沒有弱肉強食,就沒有對立,就能夠和平共處了。
  
  中國分漢、滿、蒙、回、藏等不同種族,大家認同之後就能和合成為一個國家;馬來人和中國人、印度人三大種族能互相認同,就能相互貢獻馬來西亞這個國 家。美國也是要黑白種族互相認同,社會才能減少許多的糾紛。現在的歐洲也隨著跟進,成立歐洲聯盟,發行歐元幣制,由此也能看得到世界未來的和平與美好。
  
  尤其,現在全世界都認同佛教是人間的光明,是宇宙的真理,所以認同佛教的弘傳,因此現在佛教已經遍佈全世界,真正實現「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理想。
  
  世界上的人,能認同對自己有利的,認同美好的;對自己無益的,不是美好的,就不認同了。像兄弟鬩牆,都是為了利益的衝突;像父子反目,也是為了思想理念的不肯認同。
  
  要認同,必須要相互的包容尊重,發展彼此的愛心,要能夠設身處地,把很多不同的立場相互對調,就容易認同,「同體共生」的理想就容易實現了。
  
  過去的女子初嫁到夫家,所謂「三日入廚下,洗手做羹湯;未諳翁食性,先遣小姑嚐。」最主要的,也是要讓另一個家族的份子,認同一個新人,融和在一個屋簷下共同生活。
  
  要想被人家認同,就必須先要認同別人。像國父孫中山說的「四海之內皆兄弟」,能有這樣的認同,何患世界不能和平呢?
  
  過去有人說「在一家保一家,在一國保一國」;如果我們要和人在一起相處,先要對別人有一分了解、尊重,大家彼此認同,則必能共同發揮偉大的力量。
  
  《人間福報》2002928


自找麻煩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人的煩惱從那裏來?都是從自己的心中所生起!人,因為不知道外面的境界,就生起多少狐疑;因為不知道事情的輕重得失,就 生起多少妄執;因為不認識自己的本心,就生起無明愚癡;因為沒有尊重別人的成就,就生起貢高我慢。因此,很多問題都是因為自己不明白真相,才會製造麻煩, 才會自己束縛自己。
  
  麻煩從那裏來?有的人貪圖美色,製造了麻煩,如:漢成帝因為寵愛趙飛燕,荒淫無度,導致江山不保;唐明皇因為寵愛楊貴妃,亂倫悖禮,所以開元之治幾乎 不保;吳三桂寵愛陳圓圓,不但自己身敗名裂,也把明朝江山斷送了;中日戰爭時,多少諜報人員,美艷多情如川島芳子,讓多少名士將領葬送前途,甚至連國家都 會賠送進去。
  
  麻煩從那裏來?多少居高官、享厚祿的人,為了金錢,撥牲了名節事小,有時還要吃上官司,身繫囹圄,如秘魯總統藤森謙也、德國總理戈爾、韓國總統盧泰愚、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印尼總統蘇哈托等人,不都是因為貪圖一些暴利,惹下麻煩而黯然下台的嗎?
  
  麻煩從那裏來?愛情、金錢會為人生帶來麻煩;思想想不開,自我閉塞、固執、空想、幻想,乃至自我計較,例如嫌自己太胖、太瘦、太高、太矮等,都是自找麻煩。
  
  麻煩從那裏來?有的人嘴太快,好說是非、好傳是非、好聽是非,都會為自他帶來許多麻煩。所以世間上的麻煩,只要自己不亂聽,耳朵就不會為自己找麻煩;只要自己不亂看,眼睛就不會為自己帶來麻煩;只要自己不亂說,嘴巴就不會為自己惹下麻煩。
  
  麻煩從那裏來?有的人喜歡和別人計較、比較,從兒童時期開始,就喜歡跟同伴比可愛、比聰明;讀書的時候,跟同學比成績、比學歷;當兵的時候比體能、比 女朋友;成家立業後,比事業、比老婆;到了中年,比聲望、比財富;及至年老的時候,還要比兒孫、比健康、比長壽。一生當中,無時無刻不在與人比較、計較, 因此一生自然麻煩不斷。
  
  其實,世間本來就是一個充滿麻煩的五濁惡世,我們身在麻煩當中,不知跳出麻煩之外,反而不斷自找麻煩。麻煩既是自找的,「就應該自己處理」;所謂「是非朝朝有,不聽自然無。」你要跳脫麻煩嗎?只要你不去自找麻煩,麻煩自然無由生起。
  
  《人間福報》2002929


利行
  
  「利行」是一種美好的善舉。陳水扁總統有一次說,要把前面的石頭搬開,這必然是他遭遇到一些行事上的障礙與困難,所以要把石頭搬開,才能有利於行。
  
  政府建造高速公路,增加航空班機,以及輪船、汽車班次等,都是為了「利行」。這個「行」也不只是「行動」,其實人間的「行事」,都要以「利行」做為工作的目標。
  
  過去落後的社會,一個鄉公所的職員,對民眾百般的刁難,遷移戶口,都要走上四、五次才能辦成。他先是跟你說,你沒有把身分證帶來,等到你有了身分證, 他又說你沒有戶口名薄,然後又說沒有印章,再說沒有戶長認同等,一次又一次,主要的就是辦事人員不肯「利行」,反而以「磨人為快樂之本」。吳修齊先生就曾 說過,他年輕時在南部的一個鄉下,就常常幫助村民填寫表格,申辦手續。
  
  現任警政署副署長謝銀黨先生,過去在宜蘭擔任警察局局長時,曾與宜蘭念佛會成立「愛心媽媽」,於各校門口為學童過馬路做導護,現在「愛心媽媽」已經普遍奉行全國,所以「利行」真可以說是功德無量。
  
  政治上,一個人性化的德政、一個減輕人民負擔的簡化政策,例如現在出國護照有效期限的延長、出入境手續的簡化,都是給人方便,都是「利行」之舉。現在政府的各項設施,都很重視「無障礙空間」的設計,更是名符其實的「利行」。
  
  有的人造橋舖路,給人利行;有的人建設旅店、施茶、施燈,便利行旅。像警察指揮交通,甚至管制交通,都是為了「利行」,如果沒有次序,亂成一團糟,大家就都行不得了。
  
  在美國的高速公路上,特別開出一線可供兩人以上乘載的車輛行駛的快速道路(TransitLane),也是為了車多時,給人多者利行。現在台灣社會上 很多的義工,不管是在醫院裏、在殘障福利中心、在安寧病房、在寺院佛堂裏服務,或者是在馬路上協助指揮交通的義警、幫忙救火的義消等義工,都是在做「利 行」的善事。
  
  現在銀行發行的信用卡,給予出國旅行上許多的方便;科學家發明許多造福人類的現代化用品,如電腦網路等,都是利行。但是大家千萬不要把「利行」這麼美好的東西,用來做為犯罪的工具,如此造業反受其害,就得不償失了。《人間福報》2002930


來源:www.book853.com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