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迷悟之間12 --生活的層次4
星雲法師著

期許
  
  一個人總應該有一些期許。
  
  期許,從兒童期就期許自己是孝子、是好學生、是討人歡喜的人;及長,期許自己能接受高等教育、有一份好的職業;期許擁有美滿的婚姻、乖巧的兒女、和諧的家庭。
  
  期許,光是期許自己想要什麼是不夠的,應該期許能為國家、為人類有所貢獻;期許自己能服務人群、能廣結善緣;期許自已的道德形象,能成為別人的模範;最重要的是期許自己是一個好人。
  
  男人,期許自己是個好丈夫,要愛護妻兒;女人,期許自己是個賢妻良母,要溫柔顧家;父母期許兒女出人頭地,要光宗耀祖;軍人期許為國盡忠,要效命沙場;長官期許部下忠貞誠實,能勤奮做人。
  
  政治家期許自己做個清官;運動家期許自己在運動場上為國爭光;文學家期許自己能寫出流傳百世的好作品;宗教家期許自己解決眾生的苦難,總之,有期許就有希望、有期許就會進步、有期許就會成功。
  
  有期許的人生,才肯上進;有期許的人生,才有力量能源;有期許的人生,必能有所發展。如果一個人對自己沒有期許,則每天隨波逐流、渾渾噩噩、與世浮沉,也沒有人生的意義,如作夢般的人生,分不清前進的方向。
  
  也有一些人,對自我的期許不切實際、好高騖遠,如口才不好,卻期許自己成為演說家;音色不好,卻期許自己做歌唱家;自私懶惰、人緣不好,卻期許能獲得別人的讚美,這就如烏鴉飛上枝頭,也不能變成鳳凰。
  
  期許要先了解自己的能力與特長,「天生我才必有用」,每個人應該依自己專長來期許未來,例如,愛好音樂的人,但是歌喉不好,可以期許自己成為樂團的一 員;喜歡書籍,但是不能立書著作者,可以期許自己成為圖書管理員,為讀書人服務、成其知識;即使是殘障人士,也能期許自己為社會付出,如喜憨兒能為社會貢 獻一己之利、能付出所長福利社會。
  
  期許自己是慈悲的人,期許自己是有貢獻的人,期許自己是有智慧、有承擔力的人,期許自己是勤奮自勉、敬業自勵的人。
  
  人,不能沒有期許,有期許的人會自愛,有期許的人才懂得珍惜、有期許才有希望、有期許才有奮鬥的力量,各位親愛的朋友們,你有什麼期許呢?
  
  《人間福報》2003325


想說聽行
  
  一個人做人處事想要成功,有四個字不能不注意,那就是「想、說、聽、行」。
  
  人不能沒有想法、沒有思想。應該要有:我想做個好人;我想做個富人;我想做個好兒女;想要做個好妻子;想要做個好丈夫;想要有房子;想有好的衣食;甚至於想做領袖;想做人上人;想做大人物的思想。理想是現實之因,現實是理想之果,你沒有理想之因,怎麼會有結果呢?
  
  想,是不夠的,想了要會說,例如:我要喝茶,我要吃飯,我要乘車,我要讀書,我要找職業,我會做什麼,我能做什麼。你不說,別人怎麼會知道呢?嬰兒不 會說話,要吃奶時,就用哭聲來表示;狗餓了,就用搖尾巴表示語言;要討好父母的愛護,要得到朋友的關心,要討情人的愛意,要討長官的器重,那你就一定要說 話,當然說話也不是隨便亂說,話要說得好聽,說得中肯,說有內容的話。
  
  光會說話還不夠,重要的是要會聽話,有位青年,想學習演講,學費每小時十塊錢,但這位學生一見到老師,就開始喋喋不休地敘說講話如何重要。等他長篇大 論說完,老師叫他先繳廿元學費。學生說:「別人都是十元,為什麼我要廿元呢?」老師告訴他:「我教別人只要教他如何說話,但是對你,我還要教你如何不說 話,會聽話。」所以你應該要付雙倍的學費。
  
  會聽話實在是人生一門最大的學問,因為聽話要會聽,要全聽,要善聽,要諦聽,還要能聽懂話中之話、要能聽懂話裡的是非得失。父母常怪兒女不會聽話,師 長也嫌年輕人不肯聽話,或是講了十句,他只聽了二、三句,你講東他聽到西,最不好的是斷章取義、誤會好意。不聽話固然不好,但是聽錯了更是不好,所以能把 一句話完全聽懂,所謂「依教奉行」才是最可貴的。
  
  我們中國的老大民族心態,有一些人一向是顛倒妄想,說話無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當然「行」就困難了。
  
  看到別人一帆風順,凡事都得心應手,事事如意,看起來很簡單,其實一個人的成功,是要有必備的條件。童子軍日行一善,見義勇為就是行善;信佛、拜佛、不如行佛,給人幫助,給人方便,都是好的善行。
  
  能思、會說、善聽、利行,具備了上述四字,對人生的成就是非常重要的喔!
  
  《人間福報》2003326


落花流水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也可說是「落花無意,流水有情」。其實,你在欣賞落花時,落花告訴你世事的無常;觀賞流水時,流水讓你體會光陰的流逝,所以我們也可以說:落花流水都是有情的。
  
  落花常被用來感歎世間的變異;流水也常被用來傷懷歲月的流逝。因此自古以來,詩人墨客的字裡行間,總少不了以落花流水來自喻的吟誦。如杜甫的「感時花 濺淚,恨別鳥驚心」;唐寅的「多少好花空落盡,不曾遇著賞花人」;辛棄疾的「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這些都是作者藉著花落水流,來抒發人生聚 散別離的傷感,與懷才不遇的心境。
  
  落花,讓一些易於感傷者,增加了心情的落寞,因此常將落花形容成分離殘敗之象,如,林黛玉的葬花:「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 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假如花是無情的,林黛玉何必傷懷自己呢?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這世間的一切,是我們心內所反應出來的世界。
  
  在佛教中有些禪師,卻因花的開落而悟道,如靈雲志勤禪師的「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善會禪師的「猿抱子歸青障裏,鳥銜花落碧岩前」,不都是以花為悟道的因緣嗎?而佛陀的「拈華微笑」傳心法於迦葉尊者,更為後人所傳頌。
  
  而流水更是讓人心動了,左思的「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李清照的「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所以,怎麼可以說流水是無情的呢?楚辭漁父: 滄浪的水,清淨的話!可以洗我的帽帶;滄浪的水,混濁的話,可以洗我的鞋子。所以水之性是利萬物生長的;是居高而不懼、處低而不卑的。
  
  花因芬芳美麗,所以凋零時有人憐惜,人生,雖然不一定要如花一般的芬芳,但要有落花的價值,就能讓人傷懷悲慟;人生,雖然不一定要如流水般的多樣,但要如流水能普利眾生,就能讓人感歎愛惜。
  
  世人都有花樣的人生,也有不知盡頭的歲月,所以,我們應該要及時把握光陰,將該做的事做好,該完成的任務完成,如花在一期的生命中,開出燦爛美麗的容顏,讓人欣賞;如流水一般,雖不知何處是盡頭,但能盡情的展現自我的特質,
  
  花謝有再開的時候,人去什麼時侯再回來呢?一江春水有再回來的時候,一期生命何時能再回呢?如果不好好地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等到生命如水般的流逝,如花般的謝去,就只能空嘆人生如落花流水了。《人間福報》2003327


解讀
  
  政治家發表了一篇演說,就有政治人物以及人民加以解讀;兩國公報、協約等,也會有多種不同的解讀;一句古詩、一句成語,也會有很多不同的解讀;尤其現代人對很多的事物,解讀千差萬別,解讀的正反不一,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
  
  宗教家、政治家對宇宙人生有各種不同的解讀,科學家、自然學家,對大地山河也有不同的解讀、有些人對歷史人物的功過,會有各種不同的解讀;對歷史上所 發生的事件,也會有很多不同的解讀。像順治皇帝,不願做帝王,願過淡泊的僧侶生活,歷史上就給予不同的解讀;過去婦女裹小腳、宮廷太監等,這些在古代認為 是正常,現代人卻認為不道德;而現代人只顧自己的前程,將父母寄養於養老院,且認為理所當然,用古人的標準解讀,這是大為不孝的行為。
  
  現代人對於教育、經濟等,有很多不同的解讀;飛機失事,需要尋找黑盒子解讀;甚至e世代的人,語言都有新的解讀,例如:人長的很醜說他是「恐龍」;人 家去聽音樂,說他去「洗耳朵」;沒水準的人就說他是「潛水艇」;「超暴」就是很好笑的意思,這些,都是e世代人才解讀得懂的語言。
  
  人與人的相處,所有的語言、心意,都要有很好的解讀。用好心好意去解讀別人的問題,可能都是光風霽月;假如用不友好的心理去解讀,一切都可能暗淡無 光。法官的解讀把人命掌握生死的邊緣;父母厚望的教訓,兒女也會解讀成恩怨的差異;歐陽修喜愛品酒,建了一座「醉翁亭」,他的部下解讀成歐陽修是醉翁之意 不在酒,是在山水之間也;蔣經國解讀不出李登輝的思想為人,李登輝終於拋棄了國民黨,這是蔣經國意料之外的。
  
  有宗教信仰與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就對素食有不同的解讀;不同的政黨人士對社會的問題就有不同的解讀;男人、女人對各種問題也有不同的解讀,不同的年 齡、不同的種族、不同的國家對同樣的問題都有不同的解讀。解讀問題需要智慧,佛陀靈山會上拈花,大迦葉微笑,這就解讀了佛陀傳燈的本意;南泉禪師因東西二 堂爭貓,乃提貓兒說:「大眾道得即救,道不得即斬卻也!」眾人無以對之,泉即斬貓;趙州外歸得知,乃脫履安頂上而出。泉云:「子若在,即救得貓兒!」公案 中的問題就看你如何去解讀了。所以人有人的解讀方式,花草樹木也有花草樹木的解讀方式,這世間,這人生,所謂迷悟之間就看個人的「解讀」了!《人間福報》 2003328

念舊
  
  時代有新時代,舊時代;人類有新人類,舊人類;物品有新物品、舊物品。人都喜新厭舊,難道「舊」就不值得留念嗎?
  
  三國時代的趙子龍,在長?坡衝入曹操數十萬大軍中,救出劉備的妻子與兒子阿斗,當劉備見到他時,將阿斗棄之於地說:「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 破,尚可補;手足斷,安可續?」衣服是新的好,但是人情道義,是舊的好。道德人倫也是如此,如果人們一味摒棄舊道德,而新道德尚未建立的話,社會就會亂而 無章。
  
  人們常說要「復興中華文化」,過去的忠臣孝子,三綱五常、四書五經都是好的文化;但是纏小腳、太監制度、三妻四妾,則未必是好的,所以我們應該要復興對人類有益的文化。
  
  現在的中國人,以古代的萬里長城、兵馬俑、紫禁城為豪;而埃及的金字塔、獅身人面像,也都是國家所保護之古蹟;大學裡也有考古系,讓人類了解文明的起源;社會上,也有追求時髦人士的復古風,可見「舊」,對人類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念舊的人有感恩的心、念舊的人比較講道義、念舊的人較能惜福,念舊的人懂得惜情。如韓信的一飯之恩,功成重金以報;清素禪師的一果之賜,而以心法相授,這些都是「滴水之恩,湧泉以報」,有報恩之心的人,都是念舊之人。
  
  工作能常常更新,新買的物品也可以送人,但是舊的東西失去了,說什麼都不易再回來。舊的衣物有記念的價值,所以要保留;舊的東西有感情、有歷史,所以 要愛惜、要保護。如老朋友,能彼此親如手足;如老夫老妻,能相互扶持;如價值連城的骨董、流傳千古的文物,不都是在說明「舊」的榮耀嗎?
  
  真理是萬古常青的,所以「舊」不能用好壞來論,因為舊的有舊的好,新的有新的好,新舊的好壞,要隨時代的需要,與對人類的價值,以及其紀念意義而定。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現代一切新的發明,都不是憑空想像,也不是突然而有的,都是依著古人的智慧,一代一代研新改進而有的,所以人不 能忘本。秦始皇時,丞相李斯痛斥復古之論,認為儒生以古非今,而建議「焚書」,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使得秦朝雖有統一六國之政,卻是歷史上有名的夭折 王朝。
  
  經驗是寶物,歷史是資產,人們因為有經驗、有歷史,才能以古為鑑,以減少錯誤的發生。東漢王充說:「知今不知古,謂之盲瞽」,所以人不能不念舊,不能一昧地求新求變,而遺棄「舊」所給我們的啟示與經驗。《人間福報》2003329


接受事實
  
  人世間,有些是我們能改變的事實,也有一些事實,是我們不能改變的。
  
  颳風下雨,是不能改變的事實;歲月年齡的增長,也是不能改變的事實;絕症的萬般病苦,是不能改變的事實;壽終正寢,是不能改變的事實;人生的生老病死,世間的成住壞空,人心的生住異滅,人間的因果報應,都是不能改變的事實,
  
  能改變事實的,是要靠智慧、堅強的毅力,以及人緣來改變,貧窮,要能勤勞,就能改變;遇到困難,只要有堅強的意力就能改變;是非混亂,只要我們有智慧不淌混水,就能改變,遇到逆境,只要我們有人緣就能得道得助了。
  
  不能接受事實的人,常因別人的一句無心之語,就心疑別人是在嘲笑他,或是經常畏畏縮縮不敢與人來往,甚至為了掩飾自己的缺點,反而如刺蝟般,讓人無法接近,其實,這都是在傷害自己,也在折磨關心你的人。
  
  面對不能改變的事實,我們只能接受,才有應變之道。如,接受了風雨的摧殘,才能與之抗衡;接受了挫折打擊,我們才能再接再勵;接受了人情冷暖,我們才能隨機應變;接受了破壞失敗,我們才能另闢人生;接受了危險恐懼,我們才能克服不安。
  
  從古自今,很多人,因為接受自身的貧窮困苦,缺陷傷殘,而激發勇敢的精神,且加以改進,重新適應,最後也能一帆風順,創造自己另外美好的人生。如左丘 明,失明後編寫了《國語》;如司馬遷受了極刑,而能完成《史記》;周文王囚在羑裏時,也能推衍出《周易》的卦爻;孔子在流浪的生活裡而作出《春秋》;屈原 被放逐以後而賦《離騷》;被砍斷雙足的孫臏,忍痛寫下了不朽的《孫子兵法》,這許多例子,都是雖有不改變的事實,但是靠著自己堅強的意志,而改變了事實。
  
  在國際上,如貝多芬,失聰後,作出第九交響樂,聲震樂壇;羅斯福雖患小兒麻痺症,但當上了美國唯一連任四屆的總統;海倫‧凱勒,是聾盲瘖啞的苦女,最後揚名世界。
  
  俗語云:「盡人事,聽天命。」接受事實不是消極,而是更積極的出發;接受事實,不是絕望,而是無限的希望;接受事實,不是失敗,而是步向成功之路;接 受事實,不是退縮,而是更誠實的面對自己;接受事實,不是一蹶不起,而是重振旗鼓;接受事實,才能樂觀進取、彌補不足。《人間福報》2003330


陰德
  
  什麼是陰德?行善為人所知是陽善,為善不為人知就是陰德。陰德就是無所求的成就好事;陰德就是面對他人的冷漠、奚落、歧視,心不罣礙;陰德就如《趙氏孤兒》裡捨身救趙武的公孫杵臼,以及犧牲親生兒子的程嬰,他們扶忠除奸不求回饋的陰德,令人稱揚。
  
  古人的「憐蛾不點燈,為鼠常留飯」是積陰德;分粥賑饑是積陰德;築橋鋪路、鑿井引水、點燈施茶、捐棺義葬、急難救助是積陰德;功成不居、不稱己善、不 揚人過更是陰德;見人危急,勇於搭救;甚至隨手撿起地上垃圾,使人不致滑倒,也是陰德;乃至於給人喜悅的面容,令鬱悶者一笑解千愁;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發 心、用心,讓領導者安心、同事們歡心,都是積陰德。
  
  積陰德是「給人」,但不為人所知,是「為人」但不為人所明,也就是佛教所說的無相功德。如寺院裡,以「無名氏」作功德者,他們都希望成為無相的陰德; 佛世時比丘的忍苦護鵝;隋朝智舜的割耳救雉;孫叔敖埋蛇去害;梁武帝頒令禁屠之詔;阿育王立碑明令保護動物;美國林肯總統解放黑奴;晉朝僧群的護鴨絕飲 等,都是與樂拔苦的陰德。
  
  北宋‧《司馬溫公家訓》云:「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間,為子孫長久之計。」陰德就如播種,只要播土下種,就不怕將來沒有收成的機會。
  
  《安士全書》記載:有一位年幼的沙彌,因救起將溺的螻蟻,而獲長壽的果報;《緇門崇行錄》亦舉出智凱法師不嫌污穢,氈被野犬,不但感動了畜類,也為時 人所敬崇;其他又如唐朝悟達國師,曾耐心的守護身患惡病的西域僧人,因而召感救癒人面瘡的果報;梁武帝因布施斗笠,而獲得貴為帝王的好報。
  
  「禍福無門,唯人自招」,一個人命運的好壞,與您平常自心的善惡與積德結緣有關。修善積德,就是為自己創造善因善緣、獲福滅罪的機會;禍稔惡盈,就是為自己造作惡因惡緣、輪迴受苦的因緣。
  
  古訓言:「立榮名不如種隱德。」創造好的榮譽、高的地位、不如培植陰德。如袁了凡的改變命運,不就是由積陰德而來的嗎?所以要改變命運,就看你如何積陰德了。
  
  《人間福報》2003331


OK的人生
  
  OK是英語,是接受、是承諾、是協助你的一句話,這一句話可以發展出美好的人生。OK的人生,是一個付出的人生;OK的人生,是一個肯吃虧、願意奉獻 的人生;OK的人生,是凡事都簡單、事事都容易解決的人生;OK的人生,是不分親疏,不需回報的人生;OK的人生,是以助人為美德的人生;OK的人生,是 凡事都說OK的人生。
  
  有能力者,才有足夠的力量去幫助別人,所以OK的人生,就是有能力的人生。國父曾說:「聰明才智愈大的人,當盡其能力而服千萬人之務,造千萬人之福, 聰明才智略小的人,當盡其能力以服百人之務,造百人之福……,至於毫無聰明才智的人,也應盡一已之能,以服一人之務,造一人之福。」所以,OK的人生,就 是以服務為目的的人生;是你有困難,我就幫你解決困難,你需要支助,我就給你支援的人生。
  
  OK的人生,是如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心——「千處祈求,千處應」的人生;OK的人生,是你請求他幫忙,他不會考慮自身的有無,而盡最大的心力,去幫助他人的人生;OK的人生,是從不覺得為難的人生,是不計個人利益的人生。
  
  不過,現代的社會道德倫喪,有時擁有一顆善良,樂於助人的心,卻被不懷好意者利用,如幫忙帶東西出國,不料裡面竟是毒品,或是好意為迷路者說明路況,卻被綁票等。所以,OK的人生,也必須是有智慧分辨善惡的人生。
  
  反之,NO的人生,是自私自利的人生;NO的人生,是不肯與人結緣的人生;NO的人生,是看到有人請求相助,他不但不幫忙,還要踢別人一腳的人生;NO的人生,是有人求助於他,他虛情假意的答應了,實際上,卻是「拔一毛,有利天下不為也」的人生。
  
  NO的人生,必定是處處碰壁的人生,如何讓自己處事順利呢?《大毘盧遮那成佛經》:佛陀問弟子,如何使一滴水不乾涸?弟子無人回答得出來。佛陀云: 「若人以此水置於大海之中,即無竭盡之理。」如果人人能將自己融於大眾中,以仁愛之心待人、以己之心度他情,則處事必能左右逢源。
  
  西諺有云:「施比受更有福」。在付出的同時,獲得最大回饋的就是自己;孟子也說:「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OK的人生,就是熱心協助他人的人生;是義不容辭為人排難解憂的人生,這樣的人生,必定能獲得眾人的好感、信任與尊敬。
  
  《人間福報》2003423


瘟疫
  
  自古以來,歷史上所發生過對人類造成最大的傷害,除了風雨水患等自然災害,以及人為的戰爭、殺戮搶奪,再者就是暴虐無道的昏君,造成民不聊生。除此以外,重大的災害就要算瘟疫的流行了。
  
  瘟疫的可怕,如鼠疫又稱「黑死病」。此外,霍亂、赤痢、白痢、猩紅熱、天花、白喉、傷寒、傷風等瘟疫,其對人類生命所造成的威脅,比起現代的生化武器,可以說還要更加厲害。
  
  就以一三四三年在歐洲各國蔓延的瘟疫來說,只在半個世紀就少了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人數達二千五百萬人之多。瘟疫不但於人心大有關係,就整個社會政治來看,有時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幾乎都分不清誰是誰非了。
  
  今年流行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非典型肺炎),疫情不斷擴大,帶給許多國家莫大的傷害。在古代的瘟疫大都是地區性的流行,但現在由於交通發達, 人際往來頻繁,因此地區性的瘟疫透過旅行交通,很快就會蔓延到國際間。幾年前的愛滋病、毒品,我們也把他看成像是世界的瘟疫一般。可以說,過去講「談虎色 變」,現在真是「談疫色變」,人人避之唯恐不及。
  
  瘟疫造成生命的傷害,尤其對經濟的打擊,例如對航空公司、旅行社、飯店、觀光事業等,可以說都是無法彌補的傷害。瘟疫的可怕,其實不在病毒本身,怕就 怕政府面對瘟疫不懂得危機處理。你看,這次的SRAS流行,有的國家隱瞞疫情,有的國家反應遲鈍,有的國家花言巧語,有的國家眼高手低,有的國家避重就 輕,到最後一發不可收拾,真是令人扼腕。
  
  社會上的瘟疫固然可怕,但總是有形的,可以加以防治;更有一種可怕的無形瘟疫,就是人心萎靡、奸詐、自私、欺瞞、毒辣、陰險,他隱藏在衣冠之內,潛藏在甜言蜜語和笑容之中。瘟疫或許還有藥物可治,只不知治療人心瘟疫的藥方在那裏呢?
  
  民主政治本來是很可愛的,但現在的民主以欺瞞詐騙而獲得像瘟疫一樣的權利,上行下效,更是可怕。另外還有媒體在言論自由的美名之下,不惜一切的嘩眾取寵,所報導的內容對社會造成傷害,腐蝕人心,就像瘟疫流行一般,那才是最可怕的流行病呀!
  
  《人間福報》2003430


心的觸動
  
  心能讓人上天堂,也能讓人下地獄。如唯識家所說的「一水四見」,眾生面對相同境界時,因各種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見解認識。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心,時 而在天堂,時而下地獄,如此周轉不知多少次;我們也可以說,人的一生當中,好心就常常上天堂,壞心就常常下地獄,一生中,天堂,地獄來回無數萬次。
  
  《心地觀經》說:「心如流水,念念生滅;心如大風,漂遊四處;心如猿猴,跳動不已」。所以,心的觸動是喜怒周轉,而且是善惡無常的。
  
  心是最有反應、最有感覺的器官。我們看大自然的山川鳥獸、花開花落;我們看人生的生老病死、苦空無常;我們看世間的生住異滅、輪迴流轉;以及他鄉遇故知、人際的往來,我們的情緒,都會因心的觸動,而有喜怒哀樂的表現。
  
  心如山谷,有聲音就有回音;心如鐘鼓,有敲打就有聲響;心如燈光,有觸動就會有變化;心如池水,有風吹就有波動;心如浮雲,有濕度就有雨水;心如水氣,有冷熱氣壓,就有颱風。
  
  因此,我們常聽人說:「那首歌,動人心絃」;「那部電影、震撼人心」;「那句話,讓人痛徹心腑」;「他的行善,讓人銘感五內」;「那場戰爭,讓人破膽驚心。」
  
  心,是即使你沒有動它,它遇到各種的境界,都會有所觸動。尤其是異鄉遊子、文人墨客的心,常因喜喪婚慶、生死離別,而撥動心中的絃;詩人王維的「每逢 佳節倍思親」;蘇軾的「客中無日不思家」;都是因情、因境,在心靈上有了心的觸動,而有懷春悲秋的感慨。不過禪師們,卻是因為有心的觸動,而大徹大悟。
  
  人的心,有時候心神不寧、有時候心煩意亂、有時候心情緊張,有時候心驚膽顫。心像猿猴跳動不停、心像盜賊為非作歹、心像國王發號司令、心如工廠出生產品,最重要的,吾人之心要像《般若心經》所說:要心不執著,意不顛倒,所謂置心一處無所不辦。
  
  如果能讓心見賢思齊、見善嚮往;讓心擁有正義、柔和善美;讓心清靜淨自在、如如安住;讓心不被外境觸動,不被外境所奴役,如此則能作心的主人。
  
  人要學會不動心,要聽無聲的聲音,看無色的世界,處不動的環境,要做到「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因為世間的「風動幡動」,實為己之心動耳!
  
  《人間福報》200357

生活的層次
  
  人類的生活隨著精神層面的提昇,而有不同的層次。
  
  第一階層的生活,是物質的生活:物質是人類維持生命所需,也就是居家日用、衣食住行的滿足。為了追求溫飽的物質生活,所以必須要有工作、必須要有勞動,所謂「倉廩足,而後知永樂」,所以物質的生活,是人類賴以生活的基本修件。
  
  第二階層的生活,是精神的生活:人類在衣食住行生活滿足後,就要求精神層次上的所得,所以人就必須要讀書求知、增加智慧、需要愛情、需要誤樂、需要運動,讓精神生活得愉快泰然。
  
  第三階層的生活,是藝術的生活:有了精神的生活外,還需要有藝術的生活,例如文學、音樂、繪畫,人們需要這些來涵養自我的心靈,來增加品味與氣氛,以不落於低俗。
  
  第四階層的生活,是宗教的生活。人類有了物質、精神、藝術的生活後,必定要提昇自己超俗的境界。所謂宗教的生活,就是有信仰,要超越,要自在,要解脫,要有希望,要有未來,要讓心靈昇華,讓生活的領域能夠超越對待,超越時空,超越人我的生活。
  
  人類不同於動植物。植物只要有水份,肥料,陽光、空氣就能成長;動物只要能添飽肚皮,就能滿足,但是人類有思想,有追求的目標,對生命的內涵,以及生 命的未來,有無比的期許與無限的追求;人類所求的是又多又好、又美又精的享受,所以人類會不斷地改進生活的品質,增加生活的需要;人類最高的生活需要是探 討生命的真諦,追求生命的完美,最後,人類除了滿足個人的所需之外,他還要講究大眾的福祉,全人類、全世界的幸福都寄予宗教來完成大我的世界。
  
  人類不斷的昇華生活品質,就是為了達到心靈的解脫,求取自己本來的面目,真正做到自己的主人,甚至於把自己融入於天地間,與宇宙同在,與萬物共存,那就是所謂宗教的生活了。
  
  所以,釋迦牟尼佛,求解脫、求證悟,而歷代的宗教人士,也都希望不受愚昧、無明的束縛,不做貪心欲望的奴隸,不在生死中沈淪,不在苦海中沉浮,不在五趣六道中輪迴。
  
  人生如《法華經》所說,「盲龜浮木」、「人生難得」,所以在宗教裡,所能得到的安然、自在、超越、涅槃,那才是生活的最高層次了。《人間福報》2003514


依賴
  
  這個世界是相互依賴的,因此世間的人、事、物、理皆有相互依賴的關係。
  
  戰場上,要依賴勇敢的士兵與有謀略的將領,才能勝戰;國家,要依賴軍事力量、政局穩定,經濟才能繁榮;社會成長,要依靠國家政策與民眾的努力;小孩, 要依賴父母的照顧;學生,要依靠師長的教導;中年人,事業上要依賴朋友的幫助;老年人,在生活上要依賴照顧,甚至走路時要依賴柺杖而行。
  
  孫中山先生說:「國家社會者,互助之體也;道德仁義者,互助之用也。」所以民眾要依賴國家,來保障個人的安全與福祉;人與人相處,要依賴品性與操守,才能成為君子之交;而人的威信,也要依賴個人的知識與涵養來建立。
  
  人在無助時,要依賴善知識的關懷,才能獲得慰藉;企業的運作,要依賴主管與員工的努力,才能發展;建築物,要依賴好的建材,才能耐久;政治人物,要依賴選票才能當選;治安要依賴警察與社會大眾共同維護。
  
  近視者依賴眼鏡,才能看清方向;游泳者依賴救生衣,才能保護生命的安全;登山者依賴羅盤,才能確定方位;身體健康,要依賴衛生、運動來幫助;病人,要依賴醫師與藥物,才能保健。
  
  除此之外,樹木、花草也要依附土壤才能成長;鳥獸依於山林才能生存;魚蝦依於江河才能活命;而人類乃至世間萬物,都要依賴陽光、空氣、水,才能維持生命;嚴寒時節,要依賴冬衣保暖;酷暑時,要依賴空調來調節氣溫。
  
  但是,人,不能養成過份依賴的習慣,在工作上,過於依賴他人,除了要看別人的臉色外,還會造成別人的負擔;生病時,過於依賴藥物,則會有副作用;習慣不好、心情低迷者,依賴酒精、毒品的麻醉,而讓自己走上不歸之路;人生過於依賴過去,也會讓生活沒有創意。
  
  俗語說:「靠山山倒,靠人人老。」所以我們應該除了依靠因緣、依靠善知識、師長「指月的手」,引導方向後,最重要的要依靠自己的認真、創新,才不致養成過份依賴之弊,而自己也要懂得給別人依靠,才能與萬物相互依存。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享受社會大眾的資源,社會大眾有難,我們要發揮同舟共濟的精神,提振家國士氣;父母、師長對我們教育與關懷,在父母、師長有困難時, 我們要能予以分憂解勞;我們急需幫助時,朋友助我們一臂之力,同樣的,朋友有難時,我們也要能以情義相扶持,助其渡過難關,如此才能相互依賴,相互共存, 相互成其事業。
  
  《人間福報》2003521


感動
  
  俗語云:「人非草木,誰能無情?」人是感情的動物,所以,生活周遭的人、事、物,都能讓人產生感動的心情。
  
  講一句好話,可以讓人感動;一個笑容,能讓人感動;成就一件好事,能讓人感動;甚至花開花落、山河大地,都能令人感動;修橋鋪路,救濟貧困,維護傷殘,能令人感動;一個好意、一個關心的眼神,也能讓人感動;乃至一張賀卡、一個問候、一個祝福,一束花,都能讓人感動。
  
  有感動,才能讓生活品質昇華;有感動,才能擁有柔軟、善良的心;有感動,才能激發上進之心;有感動,才能激進改過遷善的行為。反之,一個人,如果凡事都不能令他感動,他的生活必然是索然無味,而且沒有人生的意義。
  
  自古以來,那些盡忠報國的沙場名將、那些割骨奉親的孝子之士,以及有情有義的主僕之間,他們的事蹟都是令人感動的。
  
  如馬援的「馬革裹屍」,徐錫麟的沙場濺血,屈原的投江示忠,諸葛亮的鞠躬盡瘁,以及史可法、文天祥的為國效忠,都是讓人天感動的道德情操。
  
  還有董永的賣身葬父、蔡順的拾椹供親、睒子的鹿皮取水、目連的地獄救母等,是因孝順而令人感動;而現代人的親子之間,父母對子女無悔的付出,親人間骨髓、器官的相贈,也都是因親情,而令人感動的事蹟。
  
  三國時曹植的七步詩,寫出了相殘的無奈,讓曹丕見詩感泣而釋殺罪;英國文學家克拉克森,其著作《廢除奴隸販賣的歷史》,讓俄皇亞歷山大看了深受感動,而加入廢除黑奴的行列,這許多都是因文字而令人感動。
  
  杜甫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說明了在烽火連天的戰場上,收到家書的感動;諸佛菩薩的倒駕慈航,也都是令眾生感動的悲憫心懷。
  
  只要是發心、熱心、慈悲、無怨無悔、心甘情願所做的事情,都會是令人感動的。感動是最美的世界、感動是有熱有光的世間,感動是多情多義的社會,感動是彼此之間的橋樑。
  
  相互感動,才見得出社會的可愛;相互感動,是打動人性的最心弦;相互的感動,是人間的日月光華。所以每個人,每一天,都應該對自己的所見所聞,自覺感動,而自己每天也要做一些事,讓別人感動。《人間福報》2003528


 罵人
  
  佛陀會不會罵人?據佛經記載,佛陀是經常教訓人的,佛陀教訓人的時侯,語氣很重,但很文雅。
  
  如《阿含經》記載,佛陀教訓人「非人」,「非人」的白話解釋就是「你不像人」。什麼樣的人,不像人呢?應笑而不笑、應喜而不喜、應慈而不慈、聞惡而不 改、聞善而不樂。《出曜經》也有記載,羅羅因常說謊話,佛陀為了教導他,便將器皿覆蓋於地上,對他說:「至誠執意妄語人,不知慚愧、無有羞辱。」佛陀罵人 的方法很藝術,讓人聽了不覺得難堪,所以能欣然接受。
  
  「罵」,要以愛為基礎,要出自於對他人的關心,且要注意到自己的用辭、場合、語氣,以及對方的根器。就如有些父母罵兒女:「你沒有出息!你不知上 進!」「你考試如果再考不好,就不要回來了!」禁得起罵的兒女,必然會努力改過、用功上進;禁不起罵的兒女,就會自暴自棄、蹺家、蹺課,結交壞朋友,這都 是因為父母管教的方式有誤。
  
  有些老師罵學生「你很笨!」「你是笨豬!」甚至讓所有的同學一起取笑成績不好、犯錯的學生。這樣的老師,只會讓學生自甘墮落,而自認反正自己就是「笨」,所以也不需要學習了,因此而誤了一生的學習。
  
  師言道遵,固然很好,但若罵法不對,讓學生失去尊嚴,凡事就不去進取,且喪失鬥志以及上進的心,這就是為師者之過了。
  
  禁得起罵的人,會認為長輩的教訓應該遵從,且能立志改進,這就是所謂的破銅爛鐵,禁得起大冶洪爐的燒煉,所以能成鋼;禁不起罵的人,要用愛心來感化、用鼓勵代替責備、用溝通來了解原因、用耐心來引導,這就是所謂「愛的教育」了。
  
  不過,現在社會上,有些人罵人的口氣十分惡毒,如罵人「你連豬狗都不如!」「你比蛇蠍還要毒!」「你是衣冠禽獸!」甚至有的人罵的更狠,連別人的祖宗都不放過,這種連棺材裡的人,都拿出來罵,就太不厚道了,且必定與人結仇結怨。
  
  《四十二章經》:「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而墮其面;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飛其身。」罵人,不是不可罵,但要出於好意,出於愛心、善意,不要從否定他 人的立場來罵,最好是從積極面來說,如:你要有良心,要學聖賢,要講究做人的道理,如此,就能讓人接受與受用了。《人間福報》200364


接受新知
  
  時代日新月異,科技不斷地在進步,追求新知已成為人類普遍的需要。
  
  地球從有人類以來,「新知」讓人類的生活不斷地進化,例如,人類從穴居、生食,而到地面建築與熟食;從樹葉、樹皮為衣,演變為農耕織布;從游牧為生而到家居倫理生活。
  
  新知,讓人類的生命受到保障;新知,讓人類的生活獲得了改善;新知,啟開人類知的領域;新知,讓人類的生活多采多姿,如: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讓人類 從東半球到西半球,就好像咫尺天涯;愛迪生發明了電燈,把人間一半的黑暗變成了光明的世界;顯微鏡、天文儀的發明,讓人們對肉眼看不見的事物,又多了一層 的認識;印刷術、造紙術的發明,改變了人類的文化生態。
  
  新知的增加,改善了人類生活的不便。如果沒有發明汽車,人們必需靠雙腳行走天涯;如果沒有發明紡織機,人們必需一針一線縫製衣物;如果沒有發明洗衣 機,人們清洗被單及厚重衣物,可是一件麻煩費時的事。有了新知之後,人類得到物質上的改進,不但享受到舒適的日用,更省下了很多的時間,可以從事更多的事 業。
  
  新知,是人類為了滿足需要而發展出來的成就,新知,也是人類為了解開對「不知」的好奇。當第一通電報接通後,有人宣稱:「遺留的偏見和敵意將不復存 在」,電報的發明,也讓現在的報紙、資訊快速發達;當電話發明後,讓相隔天涯海角的親人好友,可以聽到彼此的聲音;電視的發明,讓全世界所發生的事情,在 幾分鐘之內,馬上可以看得到;照相機的發明,也為人類留下了歷史的見證;至於電腦的發明,更是結合了上述的功能,而讓人類到了無所不知的地步。所以,現在 可說是知識爆炸的時代。
  
  俗語說「天有不測風雲」,但是現在卻能預知何時陰晴雷雨;基督教說:「上帝造人」,現在的人類,不但可以創造日資物用,甚至還可以如「上帝造萬物」一樣,製造「複製羊」、「克隆人」。
  
  一九六九年,人類登入月球,現在天上有了衛星,也有了海底隧道,人類已到了能夠「上天入地」的程度了,就如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們,能隨心所有、隨意所 取、隨欲所現,相信不久的將來,宇宙的密碼將被人類所解開。其實新知以外還有先知,過去宗教界的先知,早就說明了人類的世界以外,還有其他的眾生、其它的 世界,所以,現代的新知只是實現了佛教的「六通」罷了。
  
  其實,新知,光從外相的了解是不夠的,應該從內心的探求,才能更古今不變,因為「心」是歷萬劫而常新的,這世界的新知,都在我們的心內啊!
  
  《人間福報》2003611

來源:www.book853.com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