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故道白雲(佛陀傳記)6
一行禪師

新的信念

 兩星期後,淨飯王請佛陀到宮裡與家人吃飯。舍利弗也同時被邀請。喬答彌王后、耶輸陀羅、難陀、孫陀莉難陀和羅睺羅全都在場。在一家人的親切氣氛下,佛陀給他們說教怎樣隨著呼吸觀息,如何向心內細察自己的感受,和行禪坐禪的方法。他一再強調,如果在日常生活裡修習細察專念,他們便可以超越生活上的擔憂、困惱和煩擾。
  
  羅睺羅坐在舍利弗的身旁,把一隻小手放在老比丘的手裡。羅睺羅很喜歡舍利弗。
  
  當佛陀和舍利弗要返回寺院時,一家人都一起陪同他們行到大門。看見佛陀要合掌向各人道別,難陀便替佛陀拿過缽來。當佛陀沒有把缽拿回,難陀感到有點奇怪。於是,難陀只好跟著佛陀步回寺院,希望找個適當的機會把缽還給他。當他們抵達寺院,佛陀卻問難陀可否在寺裡住上一個星期,以能深入一些瞭解比丘的生活。難陀一向敬愛長兄,因此便欣然答應。其實他也是真的有點嚮往比丘的閒恬生活。一個星期過後,當佛陀又問他願不願意在佛陀的帶導下出家數月,難陀也絕無猶疑的答應了。佛陀請舍利弗替難陀授戒和給他基本的指示。
  
  佛陀曾與大王商討過讓難陀短期出家的事。大王也同意難陀雖然是個良好青年,但卻缺乏了未來君主的堅毅性格和決心。佛陀認為他能幫助難陀建立清醒的思惟和堅決的意志。大王也十分贊同。
  
  可是,不到一個月,難陀便開始憶念他的未婚妻,美麗的闍羅芭達卡拉諾莉。雖然他極力隱藏他的思念,但佛陀很清楚的看到他的感受。一天,佛陀對他說:「如果你想達到你的目標,你首先必定要克服你對感情的牽掛。把你自己全然役入修行和鍛練你的心念吧。只有這樣,你才可以成為一個服眾的君主。」
  
  佛陀又囑舍利弗安排別讓難陀到卡拉諾莉居住的地區乞食。難陀獲悉後,心裡真的對佛陀又感激又怨恨。他知道佛陀能看透他的思想和需要。
  
  羅睺羅很羨慕叔叔可以在寺院裡居住。他也很渴望自己可以道樣做。但當他請母親給他允許時。母親只撫著他的頭,告訴他要待他長大很多之後才可似成為比丘。羅睺羅問他母親怎樣才可以快些長大時,她便告訴他要每天吃得好和做運動。
  
  一天,當耶輸陀羅看到比丘們在王宮附近乞食時,她便對羅睺羅說道:「你為何不走到下面叫聲佛陀?再問問他有什麼要傳授給你。」
  
  羅睺羅跑到樓下。他很愛母親,但也愛父親。一直以來,他都只是和母親一起而沒有和父親生活過一天。他很希望能像難陀那樣,可以在佛陀身邊。他跑過前院衝出南門,直至追上佛陀。佛陀笑著把手伸出來。雖然春天的陽光己開始猛然,但羅睺羅感到自己有父親的愛蔭庇保護。他抬頭望著佛陀說:「在你身邊很涼快啊。」
  
  耶輸陀羅在露台上看到他們。她知道佛陀會答應讓羅睺羅這天跟他回到寺院。
  
  羅睺羅問佛陀:「您要傳授些什麼給我?
  
  佛陀說:「你來到寺院,我便親自傳給你。」
  
  當他們回到寺院,舍利弗把自己的食物分一些給羅睺羅。羅睺羅靜靜的坐在佛陀和舍利弗中間吃著。他很高興見到他的叔叔難陀。佛陀告訴他可以在舍利弗的房子過這一夜。所有的比丘對他都很熱情,使他真想在寺院永遠留下來。但舍利弗對他解釋說,如果他想留下來,他首先要成為比丘。羅睺羅拖著舍利弗的手,又問他佛陀可否讓他授戒。當他親自問請佛陀時,佛陀點頭首肯,便囑舍利弗給這個男孩剃度。
  
  舍利弗最初還以為佛陀只是開玩笑。但當他見到佛陀的肅穆表情,他便這樣問:「但世尊,一個這麼年輕的小孩,怎能當比丘?」
  
  佛陀回答:「我們可以訓練他,替他準備將來受具足戒。現在就先讓他發願成為沙彌吧。他可以負責在坐禪時替比丘趕走來騷擾的烏鴉。」
  
  舍利弗替羅睺羅剃頭,又給他授三皈依。他教羅睺羅持四戒:不殺、不盜、不妄語、不喝酒。他拿自己一件衲衣,改成適合羅睺羅的大小,然後又教他怎樣穿衲衣和持缽。羅睺羅看上去就像一個小型的比丘。他跟舍利弗睡在同一房子,每天又隨著舍利弗到鄰近,中午。雖然上了年紀的比丘都是日中一食,但舍利弗恐怕羅睺羅在這個當長的時期缺乏足夠的營養,因此也給他晚上多吃一餐。在家的徒眾也特此為小比丘帶來乳汁和多一點的食物。
  
  當羅睺羅披剃的消息傳到宮中時,淨飯王很不高興。大王和王后都很掛念羅睺羅。他們起初只以為羅睺羅到寺院小住幾天,他們沒想到他竟然留在寺院當小沙彌。沒有了孫兒在家,他們都感到異常寂寞。耶輸陀羅則是悲喜交集。雖然她也十分惦念兒子,但卻對兒子可以與父親相隔多年後有機會親近,感到很是安慰。
  
  一天下午,大王與王后及耶輸陀羅一起乘御駕前往寺院。佛陀出來親迎。難陀與羅睺羅也出來向他們問安。羅睺羅興奮地跑到母親的懷裡。耶輸陀羅把他親切的擁抱。跟著,羅睺羅又過去親親祖父母。
  
  大王向佛陀鞠躬後,便用稍有不滿的語氣對他說:「你當初出家的時候,我已飽受焦熬。不久前,難陀也離開了我。我實在不可再忍受失去羅睺羅了。一個如我一般為家庭為重的男人,父子和爺孫的密切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你離開的時候,我皮如刀割。皮破之後,刀已割到肉裡。肉爛之後,現在刀已入骨。我真認為你要對你的所為重新考慮。我希望你將來未獲人家父母批准,便不應替小童披剃啊。」
  
  佛陀盡量對大王安慰,重覆解釋無常無我的真理。他提醒大王唯有不斷修習覺察專念,才是擺脫痛苦之門。現在難陀和羅睺羅都有這個機會了。佛陀勸喻他的父親應該替他們高興,更鼓勵他自己也在日常生活中好好修習覺察之道以達至真正快樂。
  
  大王覺得舒服了一點。喬答彌和耶輸陀羅也都被佛陀這番說話安定過來。
  
  當天稍後,佛陀對舍利弗說:「從現在開始,我們沒有小童父母的批准,不要接納他們加入僧團。請在僧規裡筆記下來。」
  
  時間過得很快。佛陀和他的僧團已在釋迦國逗留了六個多月。比丘的數目已增加至五百小而在家眾更難計其數。淨飯王又再給僧伽一塊土地建寺。這就是在城北悉達多大子的故宮以及圍繞著那裡的敞大園林。舍利弗尊者安排了一眾比丘在那裡組織僧居。這新建的精舍替釋迦國奠下了道場的基礎。
  
  佛陀希望可以趕回竹林精舍結夏安居,因為他曾這樣答應那裡的比丘和頻婆娑羅王。佛陀離開前,淨飯王宴請他最後一次,並希望他能再為一家人和釋迦族的成員說法。
  
  佛陀利用這次開示說教如何在政治上行道。他說大道能光明政界,幫助當政的入帶來社會的平等與公正。他說:「修行大道會令你增長智慧和慈悲,因而使你對民眾治理得更好。你全不需要靠暴力,都可以為國家帶來和平幸福。你不用對人施行處決、酷刑或囚禁,也不需要充供財物。這並不只是一種理想,而是真正可以實現的。」
  
  當一個政治家具備足夠的智慧去瞭解和愛,他才可以看到苦困、悲哀和壓迫的真相。這樣的人,才能有方法改革政制以拉平貧富的懸殊和終止施壓。
  
  「朋友們,政魁和統治者都應該做好榜樣。不要生活在舒適的溫床裡,因為財富只會成為你與人民間的壕溝。過些純樸而健康的生活,把時間服務人群,會比花在無聊的享受上更有意義。一個不作好榜樣的領袖,是不會獲得民眾的信任和支持的。如果你愛惜和尊重你的人民,他們也會愛戴和尊敬你。仁政與嚴法之治不同。仁政不倚賴懲罰。依照醒覺之道,仁政才可導致真正的幸福快樂。」
  
  淨飯王與在座眾人都留心的聆聽。佛陀的王叔,提婆達多和阿難陀的父親,斛飯王爺說道:「如你所形容的仁政,固然很美好。但我認為只有你才具備這樣的賢德性格來實現此道。你怎不留在迦毗羅衛國來幫助釋迦國革新政制,以帶給所有人民和平、安穩和快樂呢?」
  
  淨飯王補充說:「我已經年老了。假若你真的留下來,我必定立刻讓位予你。以你的德行、誠信和才智,我肯定萬民都會在你背支持。我們國家的振興便指日可待了。」
  
  佛陀沒有立即回答,只是微笑。慈和的望著老父,他說:「父親,我已不再是一個家庭、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的兒子。我現在的家庭就是眾生,我的家鄉就是大地,而我的崗位就是有賴所有人包容的僧人。我選擇了這條道路,並不是政途。我認為眾生服務之道。」
  
  喬答彌王后和耶輸陀羅都知道她們不適宜在這種場合裡發表意見,但她們都被佛陀的說話感動得涕淚俱下。她們都你道佛陀所說的很對。
  
  佛陀才續對大王和在座入等宣說五戒,以及怎樣把它實行於社會和家庭中。五戒是幸福家庭和平定社會的基石。他把每一戒條詳解釋之後,作此結語:「假如你想人民團結,你必先得到他們的信任。如果政界領袖都受持五戒,人民的信任必定增長。具備了這等信任,國家自然事事能成。和平、幸福和社會平等必可保證。創造以覺察為本的生活吧。過去的教理和主義未能建立信任,更沒有鼓勵人人平等。讓醒覺之道供獻一條新道路和新信念吧。
  
  佛陀答應他們這次離開摩揭陀後,一定會在將來的日子再回來迦毗羅衛國。大王和眾人也為此感到快慰。


啊,喜樂!

 離開釋迎國,佛陀進入了北部的憍薩羅。他有一佰二十名比丘同行,其中包括很多貴族背景的年青人。他們在未羅族的阿奴毗耶城附近一個園林歇息。與佛陀伴行的,有舍利弗尊者、迦鹿荼離、難陀和學僧羅睺羅。
  
  佛陀離開迦毗羅衛國不到一個月,釋迦族一富有人家的兩個兒子,都欲受戒為比丘。他們叫摩男拘利和阿耨樓陀。他們擁有三大豪宅,供三個季節之用。最初是摩男拘利希望追隨幾個比丘出家為僧。但當他知道弟弟也有此意,他便改變初衷。因為摩男枸利家裡只得兩個兒子,他認為全去出家有點不對。於是,他便寧願弟弟得償所願,讓他去向母親請准。
  
  但當阿耨樓陀稟請母親時,他母親大力反對:「我一生人的快樂就在兒子身上。我絕對不能忍受你出家的。」
  
  阿耨樓陀提醒母親當時出家的貴族大有人在。他又告訴母親,修行不只能令那出家的人平和快樂,更可使家庭社會都融洽。因為阿耨樓陀曾在尼拘律園參加過多次佛陀的法會,所以他能言善辯的給母親說。最後,他的母親說:「很好,我就讓你去吧。但有一個條件你要先做到,那就是要你的好朋友巴帝耶也同意跟你一起當比丘。」
  
  他母親十分肯定巴帝耶是不會願意當比丘的。他在朝庭裡任職高位。他的權位和名望都是一般人很難捨棄的,更何況是為了過那種清貧的比丘生涯。但阿耨樓陀絕沒有浪費時間。他立刻往找他的朋友。巴帝耶是北方數個省份的總督,有很多軍隊在他統領之下,他自己的王宮也守衛森嚴。他的辦公總部更是不停有重要人等進出。
  
  巴帝耶以阿耨樓陀為貴賓接待。
  
  阿耨樓陀告訴他說:「我想出家追隨佛陀為比丘,但你卻是我不能這樣做的原因。」
  
  巴帝大笑起來,「你在說什麼?我那有阻止你當比丘?如果可以的話,我只會盡量成全你。」
  
  阿耨樓陀於是申明他的處境。最後,他說:「你剛才說你願意成全我。唯一的辦法就是你也當比丘去。」
  
  巴帝耶覺得被難倒。他並非對佛陀醒覺之道不動心,其實他早已對比丘的生活嚮往,只是暫時沒有可能罷了。他答道:「七年後,我便會當比丘,你等著吧。」
  
  「七年的時間太長了。都不知我那時還活著沒有。」
  
  巴帝耶又大聲笑起來。「你為何這樣悲觀?好吧,就給我三年,那時我一定會去當比丘。」
  
  「就是三年時間都太難耐了。」
  
  好吧,那七個月吧。我需要時間安排家裡的一切,又要找人代替我處理政務。」
  
  「為何一個準備出家的人,需要那麼多時間打點一切呢?一個比丘應該可以隨時放下一切去修行自由解脫之道。等得越久便越容易使自己改變主意。」
  
  「好了,好了,我的朋友。給我七天才與你出家吧。」
  
  喜出望外,阿耨樓陀回家告訴母親。她做夢也想不到巴帝那總督竟然這麼容易放棄自己的權勢高位。她突然感到解脫之道的力量,而較以前更能夠接受兒子出家。
  
  阿耨樓陀更慫恿他怕幾個好朋友加入他的行列。他們是薄功、金毗羅、提婆達多和阿難陀。他們全都是王族血統的公子。他們約好一天,在提婆達多的家裡集合,出發尋找佛陀。除了阿難陀是十八歲之外,他們全都己屆成年。但阿難陀早已獲得父親的允許,讓他蹤隨兄長提婆達多。他們六人乘坐馬車來到近憍薩羅的邊境,因為他們聽說佛陀正在阿奴毗耶附近。
  
  阿耨樓陀提議大家在過境前杷身上的飾物全部脫下來。他們將項鏈、戒指、手環等全裹在一件斗篷內,並同意找個窮苦人送了給他。他們留意到路旁有間小型理髮店,由一個與他們年紀相若的男子掌管著。他雖然衣著簡陋,但樣貌端好。阿耨樓陀進內請教他的名字。
  
  那年青理髮師答道:「優婆離。」
  
  阿耨樓陀問優婆離可否指引他們越過邊境。優婆離很樂意親自帶領他們。分手時,他們把所有的珠寶都送給他。阿耨樓陀說道
  
  「優婆離,我們欲追隨佛陀為比丘。這些珠寶對我們沒用的了。我們想把它送給你。這些應該足夠讓你下半生過得安枕無憂。」
  
  幾位公子與優婆離道別後,便越過了邊境。當這個年青理髮匠把包裹打開,他被閃閃生光的寶石嚇倒了。他來自社會的最低階層,從來都沒擁有過一兩全或一枚小小的戒指。現在他眼前的,卻是整包的珠寶。但他並不覺得高興,反而感到慌張起來。他雙手緊抱這包寶石。他一向以來的安全感覺全然消失。他知道很多人是怕得到這些東西而動殺機的。
  
  優婆離細心反省。那些王族公子都寧捨名位財富以能成為比丘,他們肯定是明白到名位財富所帶來的,只是危險與負累。一念間,他也想放下這包珠寶,跟著這些公子去尋找真正的平和喜悅與解脫。再沒有絲毫的考慮,他便將包裹掛到樹枝上,由得第一個路過的人拿去。他自己越過邊界,很快便趕上幾位王孫公子。
  
  看見優婆離從後走上來,提婆達多很奇怪的問道:「優婆離,你為何跟上來?我們給你的珠寶在那裡?
  
  優婆離喘著氣,解釋說他已把珠寶留給第一個過路人,並表示他對財物不感興趣,因而希望加入他們的行列,在佛陀的教導下成為比丘。
  
  提婆達多笑起來。「你想成為比丘?但你只是……」
  
  阿耨樓陀把提婆達多的話打斷。「很好!很好!我們很高興你的加入。佛陀一向的教導,是僧伽如大海,比丘則是所有流入大海而與之合一的河川。雖然我們出自不同的階級,但加入僧團後,我們便是沒有任何界線劃分的兄弟了。」
  
  巴帝耶伸手與優婆離握手。他自我介紹為釋迦國北部前總督,又把其他的公子介紹優婆離認識。他們互相行過見面禮,便七個人一起繼續行程。
  
  他們第二天便到達阿奴毗耶,又獲悉佛陀正住在城東北兩里外一個森林。於是他們直往森林拜會佛陀。巴帝耶作眾人的代表,向佛陀道明來意。佛陀首肯接納他們為比丘。巴帝耶還表示:「我們希里你可以先替優婆離剃度,好讓我們先禮他為師兄,以剷除我們之間的所有虛慢和芥蒂。」
  
  佛陀也就先替優婆離授戒。因為阿難陀還只有十八歲,他便只好被授沙彌戒,待他滿二十歲才受具足戒。現在,除了羅睺羅,僧團裡最年輕的比丘就是阿難陀了。羅睺羅當然十分高興見到阿難陀。
  
  受戒後僅三天,他們便隨佛陀和眾比丘前往毗捨離。他們在那裡的摩訶婆提園林住了三天。跟著,他們行了十日才到達王捨城的竹林精舍。
  
  迦葉、目犍連和憍陳如三位尊者與竹林精舍的六百比丘都很高興再見到佛陀。頻婆娑羅王知道佛陀已回來,更立刻前來做訪。竹林精舍的氣氛充滿歡樂。雨季快將來臨,憍陳如和迦葉尊者都已作好安居的準備。這是佛陀證道後第三次的安居。第一次是在鹿野苑,第二次在竹林精舍。
  
  巴帝耶在從政之前,曾經全心全意的研究精神生活的學問。現在來到竹林精舍,在迦葉的教導下,他精進專注的修行,把全部時間都用於禪修。他寧可睡在樹底而不睡在房子裡。一晚,他在樹下禪坐時,親身體驗到從未經驗過的大喜悅。他不其然地高聲讚歎:「啊,喜樂!啊,喜樂!」
  
  一個在附近的比丘聽到他的高叫,便於翌日早晨報告佛陀。「世尊,我昨晚禪坐時,聽到巴帝耶比丘高呼『啊,喜樂!啊,喜樂!』。他有可能仍然記掛著他昔日的名位財富,所以我向你報告。」
  
  佛陀只是點頭。
  
  午食之後,佛陀作了開示。接著,他請巴帝耶出來,在僧眾和在家眾前問他:「巴帝耶,你昨晚深夜禪坐時,是否高呼『啊,喜樂!啊,喜樂!』」
  
  巴帝耶合掌答道:「師傅,我昨夜的確有這樣高聲呼喚。」
  
  「你可以告訴我們你的原因嗎?
  
  「世尊,昔日我為總督,生活在名利權勢之中。我到那裡都有四個士兵保護左右。我的宮中日夜有守衛巡邏。但我始終未有一刻覺得安全。我時刻都感到擔憂和畏懼。現在卻不同了。我可以自由在森林裡坐臥,而全無一點恐懼。相反地,我只覺輕鬆平和,並感到前所未有的愉悅。師傅,過了比丘的生活,使我再不覺得有任何放不下的人和物。這給我帶來無限的喜樂和滿足。我現在就像森林裡自由奔放的一隻鹿。昨晚在禪坐時,這種體悟使我高呼『啊,喜樂!啊,喜樂!』。請原諒我給你和眾比丘的騷擾。」
  
  佛陀在眾人之前稱讚巴帝耶。「這好極了,巴帝耶。你已在自足和斷執的修行上跨了一大步。你所感受到的安樂,是諸天人神都嚮往的。」
  
  在安居期間,佛陀給很多新比丘授戒,其中包括一個很有天份青年。他叫摩訶迦葉。摩訶迦葉是摩揭陀首富的兒子。他父親的財富僅次於國庫。摩訶迦葉的妻子,是來自毗捨離的迦毗羅梨。他們結婚十二年,兩人都很渴望追隨精神之道。
  
  一天清早,摩訶迦葉比他的妻子早起。忽然,他看見一條毒蛇正他妻子垂在床邊的手旁爬過。摩訶迦葉連呼吸也不敢,唯恐把蛇驚嚇。那毒蛇不久才慢慢繞過迦毗羅梨的手,爬出房間外。這時,摩訶迦葉才叫醒他的妻子,告訴她剛才的情形。他們一起反省性命的無常和短暫。迦毗羅梨鼓勵摩訶迦葉盡快找位名師學道。他曾聽過佛陀的名字,於是便立刻前往竹林精舍。他一見到佛陀便知道他是一位真理的導師。佛陀也很容易便看出摩訶迎葉是個具備異常深度的人,因此給他授戒為比丘。摩訶迦葉告訴佛陀他的妻子也有意出家修道,但佛陀給他的答覆,是女眾出家的時機尚未成熟,因此她要耐心等待,日後有機會才加入僧團。


等待明天

雨季後三天,一個名叫善達多的年青人來訪佛陀,禮請佛陀前往憍薩羅說法,講解醒覺。善達多是一個非常富有的商人。他住在波斯匿王統治的憍薩羅國城部捨衛城。當地的人民都知道善達多是位慷慨的大慈善家,國國他把自己的部份財富用作救助孤寡貧弱。他對人每一分幫助,都給予自己很多的滿足和快樂。那裡的人給他起了一個外號『給孤獨貧困者』。
  
  善達多不時往摩揭陀買賣商品。在王捨城時,他會在妻子的兄長家裡投宿。他的大舅待他很好,每次都令他住得非常舒適,沒有任何短缺。雨季的末期,他正好在他大舅家裡住。
  
  但這次與往常不同,他的大舅沒有為他打點一切。他忙著指揮家人和僕婢準備什麼的美筵。善達多抵達時,發覺身在一片忙碌之中。他於是便詢問他們是否在籌備結婚紀念或忌辰。
  
  他的大舅答道:「我明天將會宴請佛陀和他的比丘前來受供。」
  
  善達多奇怪的問道:「佛陀不是『覺者』的意思嗎?
  
  「對啊,佛陀就是一們覺者。他是開悟了的大師。他容光四射,妙相莊嚴。你明天便有機會與他會面。」
  
  善達多也不知如何,但當他聽到佛陀的名字,心裡便充滿振奮歡樂。他請大舅坐下,要他說多些有關這位大師的一切。大舅告訴他,當初是觀看街上平和地乞食的比丘促使他前往竹林精舍聽佛陀說法的。之後,他便成了佛陀的在家弟子,還在竹林建了數明茅寮供養比丘,使他們不需受日曬雨淋。他一天之內,監察了六十間茅寮的建築。
  
  善達多想,或許是前生的宿緣,他總覺得心內對佛陀有著無限的敬愛。他急不及待的等著翌日午間會見佛陀。他徹夜難眠,展轉反側的等待天明,好使自己可以大清早先往竹林精舍拜會佛陀。他曾三次醒來看看是否天亮,但每次都仍然是漆黑。再難入睡,他唯有起床。穿上衣服鞋履之後,他便踏出門外。外面迷霧冰冷。他通過第濕婆伽門直往竹林去。他到達時,竹葉間剛透射著第一線的晨光。他知道自己渴望著見到佛陀,但心裡卻又戰戰兢兢。為了安定自己,他輕聲對自己說:」善達多,不要擔心。」
  
  就在這時,行禪中的佛陀剛經過善達多身旁。他停下來細呼:「善達多。」
  
  善達多合掌向佛陀鞠躬頂禮。他們一起步回佛陀的房舍,而善達多則告訴佛陀他昨夜睡得如何。佛陀說他睡得很好。善達多則告訴佛陀他因爭於前來與佛陀見面,而弄至整夜難眠。他又請教佛陀大道之義,於是佛陀給他解說瞭解與愛心的重要。
  
  善達多感到非常高興。他伏在地上請求佛陀納他為在家弟子。佛陀欣然答應。善達多又邀請佛陀和他的比丘,翌日在他大舅家裡接受他的供養。
  
  佛陀淺笑。「我和比今天都已被宴請到你大舅家裡受供。我們沒道理明天又再到那裡受供吧。」
  
  善達多:「今天是我的大舅作主人。明天將會是我作供主。很抱歉我在王捨城沒有家宅。我懇請你接受我的邀請。」
  
  佛陀微笑答允。高興之極,善達多鞠躬禮謝,並立刻回去幫大舅安排當天的供宴。
  
  當善達多在大舅家裡再次聽佛陀的開示,他真的感到有無窮的喜悅。佛陀說法完畢之後,善達多親送佛陀和比丘到門外,然後又立刻趕往準備翌日的供宴。他的大舅也熱烈地幫他一把,還說:「善達多,你仍是我的客人,不如就讓我安排一切好了。」
  
  善達多當然不肯。他堅持要親自付出一切開支,只讓大舅幫忙做瑣碎的工作。
  
  第二天,善達多再一次聽佛陀說法時,心裡就像花兒開放一般的感覺。他跪在地上說道:「佛陀世尊,憍薩羅的人民還未有機會歡迎你和僧伽到那兒為他們講說醒覺之道。懇請你考慮我現在的邀請,前來憍薩羅一段時間吧。請向憍薩羅的人民示現你的慈悲。」
  
  佛陀答應與他的大弟子磋商後,會在數日內給他答覆。
  
  幾天後,善達多造訪竹林精舍時接獲喜訊,知道佛陀己決定應他的邀請到憍薩羅一行。但佛陀想知道在捨衛城附近有沒有適當的地方可供這麼多的比丘居住。善達多答應一定會找到適合的地方,並會供給他們一切的所需。他又提議希望舍利弗尊者可先行與他到憍薩羅,以協助他籌備迎接佛陀的大駕。佛陀問舍利弗的意見如何,舍利弗表示樂意跟善達多先行一步。
  
  一個星期後,善達多來到竹林與舍利弗會合。他們一起出發,渡過恆河,到達毗捨離。在這裡,他們獲得阿摩巴離的接待,並下榻在她的芒果園。舍利弗告訴她,佛陀將會在六個月後與比丘們路經捨離前往憍薩羅。阿摩巴離表示她到時定會盡地主之誼,給他們供應食物和地方居住。她還告訴舍利弗和善達多,能夠這樣做實在是她的光榮。她同時又嘉許善達多對慈善工作的不遺餘力,並鼓勵致力於請佛陀憍薩羅弘法。
  
  與阿摩巴離道別後,他們沿著阿夷羅跋提河向西北而行。善達多從未步行過這麼遠的路程,因為他是習慣乘馬車的。他們每到一處,善達多都向當地的居民宣佈佛陀和僧伽行將路過,並囑他們要給予僧團熱烈的歡迎。
  
  「佛陀是覺悟了的大導師。準備大事歡迎和慶祝他和僧團的來臨吧。」
  
  憍薩羅這個國家地大物博,民生豐裕,一點也不比摩揭陀弱。它的南面以恆河為界,北面剛接喜瑪拉雅山脈。到處的人都認識善達多又或他的外號『給孤獨長者』。人人都很信任他的說話,並十分期待早日與佛陀和僧伽見面。每天早上,當舍利弗尊者到外面乞食,善達多都會向居民訴說有關佛陀的事跡。
  
  一個月後,他們終於到達捨衛城。善達多在家裡宴請舍利弗,並介紹他認識他的父母和妻子。他請舍利弗替他們開示佛法。之後,他的父母妻子都求受三皈五戒。善達多的妻子是個高貴可愛女子。她名叫補納洛迦納。他們有四個孩子三女一男。女的分別叫大妙跋達、小妙跋達和妙摩揭陀。他們的兒子最年幼,名叫羅邏。
  
  舍利弗每早在城乞食,夜間則在森林或河邊渡宿。作為東道,善達多立即四出尋找適當的地方,以供佛陀和比丘居住。


黃金鋪地

  善達多訪尋的地方之中,最景色優美,恬靜怡人的,就是屬於祗陀太子的園林了。善達多認為如果他可以取得此地,這裡將會是佛陀來憍薩羅弘法的最理想地點。善碗多謁見祗陀太子時,他正在款待一位大臣。善達多作禮之後,便坦白表明來意,欲向太子購買這個園林以供佛陀作道場所用。祗陀太子不過二十歲。這園林是他父親波斯匿王一年前送給他的禮物。太子望了望了大臣,再轉過頭來望著善達多回答道:「這個園林是我父親給我的禮物,我固然對它特別執愛。你要我割愛的話,除非你把它的地面每一寸都鋪上金幣。」
  
  祗陀太子這樣戲言。他當然沒有想過這位年青的商人會把他的說話當真。但善達多卻這樣回應:「我接納你的開價。我明天會把金幣運到園林。」
  
  祗太子愕然。「但我只是說笑罷了。我不是真的想把園林賣出的。你不用把金幣運去了。」
  
  善達多很決斷地回答:「尊貴的太子,你是王族的成員,你必需要承擔你說過的話啊。」
  
  善達多望向正在喝茶的大臣,希望獲得他的支持。「大人,我說得對嗎?」
  
  那大臣點頭。他對太子說:「給孤獨長者說的是真話。假使你沒有提價,那又當別論。但你現在是不能反口的了。」
  
  祗陀太子唯有就範,但他暗裡當然希望善達多不能達到他的要求。善達多與他們禮別。翌日清早,善達多派遣僕人運送很多馬車的金幣前往園林,並著令他們把全部的地面都蓋滿面。
  
  看見這麼多的黃金,祗陀太子被嚇呆了。他明白到這並非一般普通的生意交易。他反頭號自己為何會有人為買這個園林,肯出如此的代價。那佛陀和他的僧團必定很不尋常,才會驅使用權這個商人這樣做。太子於是請善達多告訴他關於佛陀的事情。善達多提起他的師傅佛陀、佛法和僧伽的時候,整個人都煥發起來。他答應第二天帶舍利弗尊來見太子。祗陀太子這時已被善達多述說有關佛陀的一切打動了。他看過去見到地上的金幣已蓋了園林的三份之一二。正當第四車開進來的時候,他舉起手把它停止。
  
  太子對善達多說道:「金幣已足夠了。剩下來的土地,讓我送出來作為對你這美好計劃的捐贈和參予吧。」
  
  善達多很高興聽到太子這樣說。當太子見到舍利弗時,被他安穩平和的風度所攝。他們一起前往園林視察,而善達多已決定把這裡訂名為祗園精舍或祗陀林,以作為對太子的敬謝。善達多提議舍利弗先住在祗園精舍指揮精舍的興建。他和他的家人會每天給他供應食物。善達多、舍利弗和太子三人,一起研究房舍、講堂、禪堂、茅廁等的建築。善達多建議在園林入口建一道三重的大閘。舍利弗提出了很多有關建立精舍的寶貴意見,因他在這方面非常有經驗。他們又選擇了一處清幽涼快的地點來興建佛陀的房子。他們更一起監察開路挖井的工程。
  
  城裡的人很快便聽到有關善達多地上鋪金以購買太子園林之事。他們又知道將會有一座新建的寺院來歡迎媽將從摩揭陀前來的佛陀和僧伽。舍利弗已開始在祗園精舍說法,而前參聽的人數也與日俱增。雖然這些人都還未與佛陀見面,但他們都已經對他的教化甚感嚮往。
  
  四個月後,精舍的工程已接近竣工。舍利旨起程往王捨城以便與佛陀和比丘會合,帶他們到祗園精舍。他們在毗捨離的路上相遇。數百名比丘正街上行乞。他獲悉佛陀和比丘數日前才抵達毗捨離,住宿在附近的大樹林。當佛陀問及捨衛城的籌備工作時,舍利弗便一一向佛陀報告。
  
  佛陀又告訴舍利弗,他留下了憍陳如和優樓頻螺迦葉在竹林精舍看管僧眾。他現在同行的五百比丘,將會有二百名留在毗捨離的一帶修行。其餘的三百個比丘,則會隨同他前往憍薩羅。他告訴舍利弗翌日將會到阿摩巴離家中受供養。受供後的一天,他們便會起程前往捨衛城。
  
  阿摩馬離慶幸有機會給佛陀和比丘在芒果園供食。她唯一感到遺憾的,就是兒子戌博迦因學業的關係而不能出席。在供宴的前一天,她遇到一件奇事。在探訪佛陀之後的回程上,她的馬車被幾位離車族的公子攔截。他們來自毗捨離最有財勢的家族,所駕用的車馬都比一般的裝潢。他們問阿摩巴離趕往何處。當她告訴他們要趕回家去籌備供宴時,這幾個年青貴族提議她放棄宴請佛陀,改請他們。
  
  他們說:「如果你宴請我們的話,我們願意付你十萬個金幣為酬。」他們認為宴請他們總比宴請一個僧人熱鬧和有利。
  
  阿摩巴離對此全沒興趣。她答道:「我肯定你們不知道佛陀是怎樣的人,否則你們便不會出此狂言。我一早已準備了宴請佛陀和他的僧伽。就是你給我整個毗捨離城和它周圍的土地,我都會一樣拒絕你們。現在有煩你們讓開,給我通過。我為明天的宴會,還有很多事等著要做的。」
  
  離車公子知難而退,讓她通過。誰知道阿摩巴離和他們相遇之後,幾位公子都因為阿摩巴對佛陀的讚頌而引起了他們對佛陀的興趣。他們決定親自去找這位大師,看他是什麼的樣子。在大樹林的入口下車後,他們步行入。
  
  佛陀見到他們,便知道他們都具有慈悲和智慧的種子。請他們坐下之後,他便講述自己一生尋道的經過。他告訴他們消除痛苦和實現解脫之道。他知道這幾個年青人屬於自己也曾屬於過的武士階層。望著他們,他就像看到年青時候的自己。因此,他對這些青年有熱切的瞭解。
  
  他們的心扉都被佛陀的說話打開。他們發覺這是他們第一次真正看到自己。他們也明白到名位權勢並不可以給予他們真正的快樂。現在,他們才發現自己應行的道路。他們請求佛陀納他們為徒,又請佛陀和僧伽翌日受他們供養。
  
  佛陀說:「我們明天已應阿摩巴離之邀。」
  
  這時,青年們記起與阿摩巴離的相遇。
  
  「那我們便在後日給你們供養吧。」
  
  佛陀微笑接納。
  
  第二天,阿摩巴離邀請了她所有的親友前往芒果園。她也請了離車族的幾位公子前來聽佛陀說法。
  
  翌日,佛陀和一百個比丘來到公子們的宮中。他們被供養美烹調的素菜。公子們更獻上園中鮮摘的水果,包括了芒果、香蕉和蕃櫻桃。飯後,佛陀替他們講說緣起和八正道。每個人的心都有被法理感動。十二位年青公子請求受戒為比丘。佛陀很樂意接納他們。當中的奧達陀和善星,都是在離車族中極具影響力的。
  
  晚宴和法會都完畢後,一班公子懇請佛陀下一年來毗捨離居住。他們答應會在大樹林建一精舍來容納數百位比丘。佛陀欣然應允。
  
  第二天早上,阿摩巴離來訪佛陀,表示希望把芒果園林贈予佛陀和僧團。答應接納之後,佛陀和舍利弗以及三百比丘便又向北面出發,前往捨衛城。


有誰見過我的母親?

 舍利弗現在已很熟悉前往捨衛城的路徑。因為舍利弗與給孤獨長者早已培養好沿途居民對佛陀和僧團的好感,所以他們所到之處,都受到熱烈的歡迎。他們晚間在阿夷羅跋提河沿岸的樹林中渡宿。日間,他們分成三隊前進。佛陀和舍利弗帶領第一隊。第二隊由馬勝領導。第三隊則由目犍連負責。比丘們一路上都保持著平和安祥的步伐。有時,地方居民會聚集在岸邊或林中聽佛陀說法。
  
  他們抵達捨衛城那天,善達多和祗陀太子前來相迎,並帶他們到新建成的精舍。看到祗園精舍的優良設施,佛陀對善達多稱讚不已。善達多則謙說這是全賴舍利弗尊者和太子的功勞。
  
  學僧羅睺羅現在已十二歲。雖然他本來是依止舍利弗為師的,但因舍利弗出外達六個月之久,因此他這段時間便依止目犍連尊者。現在來到祗園精舍,他又可以再回到舍利弗的管導之下。
  
  當天,祗陀太子和善達多為佛陀的光監設宴歡迎。從與舍利弗的接觸,太子已對佛陀深深的仰慕。他們請了當地所有的居民前來聽佛陀的開示。參聽的人非常踴躍,其中包括有太子的母親摩利王后,和他的十六歲妹妹,跋吉梨公主。對佛陀名聞已久的群眾,都急俗親睹他的尊容。佛陀給他們講說四聖諦和八正道。
  
  法會之後,王后和公主都茅塞頓開。她們都很想成為佛陀的在家弟子,但又不敢作此請求。王后需要先取得她的丈夫,波斯匿王的同意。她知道大王短期內必有機會與佛陀會晤,而到時他對佛陀的印象也必定如自己的一樣。波斯匿的妹妹就是頻婆娑羅王的妻子。她早於三年前已皈依佛陀的座下。
  
  當日的法會,也有捨衛城的很多宗教領袖參予。他們大都是為了好奇而來。一部份的人在聽法後也頓覺心裡燃亮,有所領悟。其他的一些,則視佛陀為一個挑戰他們信念的強敵。但所有的人都一致認為,佛陀在捨衛城,肯定會替憍薩羅人的精神生活帶來重要的影響。
  
  宴會和法會都完結後,善達多恭敬的跪在佛陀前面說道:「我的家人與我,以及我所有的親朋,供送祗園精舍給你和僧團。」
  
  佛陀說:「善達多,你的功德無量。僧團今後便因你而可避免日曬雨淋和蛇蟲鼠蟻的侵擾了。這裡將會有比丘從四方流入。我知道你全心全意護法,希望你也能這樣虔誠的修行大道。」
  
  第二天早上,佛陀和比丘到城裡乞食。舍利弗將比丘分成十二組,每組十五人。比丘在市中的出現,再次掀起了居民對祗園精舍的興趣。人人都羨慕比丘平靜和悅的舉止。
  
  佛陀每星期在祗園精舍舉行一次法會。參加的人數眾多。不到多久,波斯匿王便得悉佛陀對當地人的影響了。他雖然忙於國事,沒有時間親往聽法。但從朝廷裡,他已聽到很多有關祗園精舍和這些來自摩揭陀比丘的消息。一天吃飯時,他自己提起佛陀這個話題。摩利王后便告訴他祗陀太子對建寺的貢獻。大王向太子詢問詳情,於是太子便細說他所知所見的一切。太子還希望大王批准,讓他成為佛陀的在家弟子。
  
  波斯匿王很難相信一個像佛陀這樣年輕的僧人,可以證得真悟。依照太子所說,佛陀只得三十九歲,和大王自己同年。大王認為佛陀的成就,沒可能會超出於那些如富樓那迦葉、末迦利瞿捨梨子、尼干陀若提子和刪闍耶毗羅胝子等長者。雖然大王很想相信兒子所說,但他難免有點懷疑。他決定有機會便親自會見佛陀,以釋疑團。
  
  雨季將至,佛陀決定在祗園精舍安居。有了多年竹林的經驗,佛陀的大弟子很輕易便把一切安排妥善。在捨衛城,有六十位新比丘加入僧團。善達多又引導了不少朋友成為在家弟子。他們都熱烈的支持精舍的活動。
  
  一天下午,佛陀接見了一個滿臉愁容的青年。佛陀獲悉達青年的兒子剛於數天前死去了,而他這幾天都留在墓前嚎啕大哭,高聲呼喊:「我的兒子啊,你往那裡去了?」他不眠不休,不吃不喝。
  
  佛陀告訴他:「愛裡生苦。」
  
  那男子反駁道:「你錯了。愛並不會帶來痛苦,愛只會帶來喜樂。」
  
  佛陀還未及解說,這個傷心的男子已毅然轉身離去。他漫無目的遊蕩,直到遇到一群在街上賭博的人,與他們搭訕。他告訴他們與佛陀的會晤,而他們都同意他的說法,認為佛陀不對。
  
  「愛怎可能會生痛苦?它只會帶來喜樂!你說得對。那沙行喬答摩錯了!」
  
  不久,這件事件在捨衛城傳開了,更成了熱門的爭論話題。很多的精神領袖都非議佛陀對愛的看法。當消息傳到波斯匿王的耳裡,他一天晚飯時便對王后說:「那人們稱佛陀為覺悟的人,其實未必如想像中的偉大。」
  
  王后追問:「你為何這樣說呢?有人說他的不是嗎?」
  
  「今早,我聽到朝中的官員在議論喬答摩。他們說,他認為越愛得深是越痛苦。」
  
  王后說:「如果是喬答摩說的,那必定是真的。」
  
  大王不耐,斥責她說:「你怎可以這樣說話。凡事都應該經過自己的審察。不要像小孩般盡信老師的話。」
  
  王后不敢多言。她知道大王還未親會佛陀。翌日晨早,她囑一位婆羅門的朋友摩托車利佳迦,去向佛陀詢問此事,並請他作出解釋。她請這位朋友把佛陀所說的都小心筆記下來,向她報告。
  
  摩利佳迦見到佛陀時,便提出王后的問題。佛陀這樣回答:「我最近聽說在捨衛城有一個婦人的母親逝世。她過度悲傷至失卻常性,到處向人問『有人見到我的母親嗎?你有見到我的母親嗎?』。我又聽說有兩個年青戀人,因女方的父母強迫她嫁給別人,因而雙雙自殺。這兩宗事件已足以證明痛苦是因愛而生起的了。」
  
  摩利佳迦對摩利王后重述佛陀的說話。這天,當王后看到大王閒著的時候,便問他:「我的丈夫啊,你是否很疼愛跋吉梨公主?」
  
  「當然啦!」大王答道,心裡覺得奇怪。
  
  「假若她有不幸,你會痛苦傷心嗎?」
  
  大王震驚。他突然見到愛之中實隱著痛苦的種子。他一向的安全感轉變成為憂慮。佛陀的說話包含著殘酷的真理。這令大王十分困擾。他說:「我一定要盡快往訪這個僧人喬答摩。」
  
  王后對此甚感高興,因為她知道大王見到佛陀後,一定會體會到佛陀的教化是與眾不同的。


愛就是瞭解

 波斯匿王單獨前往拜會佛陀,完全沒有守衛陪同。他只吩咐車伕把馬車在精舍的閘外停下,讓他自己進去。佛陀在他茅房的門前接會大王。互相作禮後,大王對佛陀坦誠地說:「喬答摩導師,人人都稱頌你為佛陀,一個證得圓滿覺悟的人。但我總是覺得,以你這般年紀而有此成就,實令人難以置信。就是比你年長很多的耆老大師,如富樓那迦葉、末迦利瞿捨梨子、尼乾陀若提子和刪闍耶毗羅胝子,他們都未敢自認證得圓滿的覺行。就連阿耆多枳捨欽婆羅和迦羅拘陀迦栴延也不例外。你認識這些大師嗎?」
  
  佛陀答道:「陛下,我聽過他們所有的大名,更與其中數位相識。精神境界的證悟不是受年齡影響的。歲月並不是得道的保證。有幾樣東西是不容低估的,年幼的太子、小蛇、一點火花、和年少的僧人。太子雖仍年幼,但他具備了一個國君的宿命條件。一條小毒蛇,能在一瞬間致人於死地。所謂星星這火,可以燎原;一點火花便足以把整個城市化為灰燼。而年少的僧人,更可成就無上正覺!陛下,一個有智慧的人,是永遠不會小覷小太子、小蛇、小火花和小沙彌的。」
  
  波斯匿王望著佛陀。他非常欣賞佛陀所說的。佛陀說得那麼氣定神閒,而內容卻精簡深奧。大王覺得佛陀是個可以信賴的人。他接著便發問最使他焦慮的問題了。
  
  「喬答摩導師,一些人說你教他們不要去愛。他們說,是你告訴他們越是愛得深,痛苦憂惱便也越多。雖然我可以看到這裡面的一點道理,但我對這個看法,總是覺得有點不安。沒有愛,生命便似乎再沒什麼意義了。請替我解決這個問題吧。」
  
  佛陀親切的望著大王。「陛下,你問得很多。很多人都會因你這個提問而得益。愛有很多種。我們先要細心認識每一種的愛。生命裡很需要有愛的存在,但並非那種甚於色慾、情慾、執迷、有分別心和偏見的愛。陛下,有另一種愛,是生命裡極之需要的。這種愛包含著慈愛和悲憫心,或叫大茲和悲。」
  
  「一般人所說的愛,只限於父母子女、夫婦、家屬、宗親、和國民的互愛。這種愛的性質,都是依著『我』和『我的』的觀念而產生,因而是仍然糾纏於執著和分別心之內。人人都只想愛他們的父母、配偶、子女、孫兒、親屬和國民。就是因為被困於執著之中,他們往往在沒有事故發生的時候,已經開始憂慮意外降臨在心愛的人身上。當意外真的發生時,他們便會大受打擊,傷痛至極。至於有分別心的愛,則會產生偏見。人們對於他們圈子之外的人,可以變得毫不關心甚或歧視排斥。執著與分別心,都是導致自己和他人受苦的根源。陛下,所有人真正渴望著的愛,是慈愛和悲心。大慈或慈愛,是替別人帶來歡樂的心量。大悲或悲心,則是替別人解除苦難的胸懷。大慈和大悲都是不求回報的。慈愛和悲心亦不限於對自己的父母、配偶、子女、家屬、宗親和國民。這種愛,是遍及所有人和眾生的。在大慈和大悲裡,沒有絲毫的分別、『我的』或『非我的』的成份。正是因為沒有分別,因此也就沒有執著。大慈和大悲只會導致快樂和減輕痛苦。它們並不會帶來憂傷苦惱。沒有這種愛,生命便真如你說的,沒有意義了。有了慈愛和悲心,生命必會充滿平和、喜悅和滿足。陛下,你是一國之君。假若你實行慈愛和悲心,你的人民必定受惠。」
  
  大王低頭深思。他再抬起頭來問佛陀:「我有家庭和國家要照顧。如果我不愛我的家庭和國家,那我怎能照顧它們呢?請替我闡明這點。」
  
  「你當然應該愛你的家庭和百姓。但你的愛是可以伸展到他們之外的。你愛你的太子和公主,但這並不是說你便不能關心你國家裡所有的年青男女。如果你這樣做,你現時有限的愛心,便可以變為全面包容的愛心,而全國的青年人就將成為你的兒女。這就是慈悲心的真義。這並不是空談理想。這是實際做得到的,尤其像你所居之位,就更加輕而易舉了。」
  
  「那別國的青年又如何?」
  
  「雖然他們不在你國土之內,但這也阻礙不了你對他國的青年像你待自己的子女一般啊。你愛你的子民,並不應該構成你不能愛別國子民的理由啊。」
  
  「但當他們不在我的管轄之下,我又怎能表示對他們的愛護呢?」
  
  佛陀望著大王。「一個國家的興盛與安全,不應該是因為別國的衰弱和動亂而得來的。陛下,持久的太平盛世,是有賴所有國家的合作,同步邁向以大眾利益為首要的目標。如果你想憍薩羅能永享太平,又不希望你國內的年青人戰死沙場,你便一定要幫助其他國家保持安定。要真正和平,外交和經濟政策必要依從慈悲的路線。在愛護你自己的子民之餘,你也要同時愛護和關心其他的王國,如摩揭陀、伽屍、毗提訶、釋迦國和拘利耶。
  
  「陛下,我前一年回釋迦國探親,曾在喜馬拉雅山下住上數天。在那裡,我曾深省思索賠一引起以非暴力為原則的政制。我發覺到一個國家,是可以不靠如監禁或死刑等武力來維持治安的。我曾與我的父親淨飯王商談過。我現在也藉此機會與你分享這些意念。一個培育慈悲心的君主,是不需要倚賴武力政策的。」
  
  大王驚歎:「妙!妙極!你的說話至為感人!你無疑是真正的開悟者!我答應你一定會對你所說的話詳加思慮。我將會透切地領會你教誨內的智慧。但現在,請許我問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一般的愛,都含有分別、慾念和執著。依你所說,這些都會帶來憂悲苦惱。但一個人又怎可以無慾無執的去愛?我對子女的愛,應該怎樣才可避免憂慮和痛苦?」
  
  佛陀答道:「我們得先看愛的性質。我們的愛,是應該給我們所有愛的人帶來和平和幸福的。如果我們的愛存有佔有的私的心,我們便沒可能給他們平和快樂。相反的,我們只會令他們感覺被困。這種愛不外是一種牢獄。當我們所愛的人再無法覺得快樂時,他們便會想辦法釋放自己,以能重獄自由。他們不會接受牢獄的愛。這種愛亦會因而逐漸變為憤恨。
  
  陛下,你有聽聞十日前在捨衛城因為私愛而導致的悲劇嗎?當兒子要結婚的時候,這個母親認為是被人拋棄。她不以兒子娶妻為多得一個女兒,反而覺得失去了兒子和被出賣。她因此由愛此恨,在這對年青的夫婦食物中下毒,把他們殺死。
  
  陛下!依覺悟之道,沒有瞭解便沒可能有愛。愛就是瞭解。你不瞭解便不能去愛。彼此不瞭解夫婦,是不會相愛的。不瞭解的兄弟姊妹也是不會互相相愛護。父母子女沒有彼此瞭解,也很難互愛。假使你想你所愛的人快樂,你一定要學習去瞭解他們的苦惱與期望。當你瞭解他們,你便可以幫助他們舒解苦惱和達成願望。這才是真愛。如果你單是要他們跟隨你的意願而忽略了他們的需要,這便決不是真愛。這只是佔有和支配別人的慾望,以及試圖滿足自己需要的錯誤途徑。
  
  陛下!憍薩羅的人民都有他們的苦惱和願望。如果你能瞭解這些,你便是真的愛護他們。朝廷裡百官也有他們的苦惱和願望。你瞭解他們的苦惱和願望的話,便可帶給他們歡樂。為此,他們便會一生都忠心於你。王后、太子和公主都有他們的苦惱和願望。你瞭解他們的苦惱和願望的話,便一定可以令他們快樂。當每人都享受著平和、幸福和喜悅的時候,你自己也就會知道什麼是平和、幸福和喜悅。這就是醒覺之道上,愛的定義了。」
  
  波斯匿王被深深感動。一向以來,沒有一個精神導師或婆羅門教士能打開他的心懷,使他對事理能夠有此深入的體會。他想,這們導師的光臨,實在是國家的福氣。他希望成為佛陀的弟子。過了一會,他抬頭對佛陀說:「我很感激你贈給我多方面的至理明言。但我仍有一件事困擾著我。你說基於執欲之愛會帶來痛苦煩惱,而基於慈悲之愛可帶來平和幸福。我雖然看到慈悲之愛的無私和不自利,但我仍認為它會有痛苦煩惱。我愛我的人民。當他們愛到如風災火患等天然災害的摧殘時,我也感同身受他們的痛苦。我相信你也會這樣反應。你看到別人生病或死亡時,你一定也感到痛苦。」
  
  「又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你將會更深入的瞭解慈悲的體性。首先,你應該知道因執欲之愛所帶來的痛苦,要比因慈悲帶來的痛苦多上千倍。有兩種痛苦需要辨別,一種是完全沒用並且紛擾身心的;而另一種則是滋長關懷和責任感的。在面對別人受苦的情形時,基於慈悲的愛,可以供給我們作出下面反應的能量。而基於執欲之愛,則只會製造多一些焦慮和痛苦。慈悲實在是最有效救援行動的能源。大王!慈悲是必要的。慈悲心所產生的苦痛,是一種有能力幫助別人的痛苦。任何不能體會他人痛苦的人,根本不屑為人。
  
  慈悲是瞭解的果實。修習覺察之道就是要體證生命的實相。這實相就是無常。一切都沒有永恆和個別的自體。一切總有一天會成為過去。當一個看清事物的無常之性,他的視線便會變得平靜和諧。無常的存在不會為他的身心帶來困擾。因此,慈悲所引致的痛苦感覺,沒有其他痛苦來得沉重苦澀。慈悲之苦,只會增加一個人的力量。大王!你今天已聞得解脫之道的基本綱領。另一天,我會再和你分享更多的法要。」
  
  波斯匿王的心裡充滿謝意。他起來向佛陀鞠躬頂禮。他知道他很快便會要求佛陀納他為在家弟子。他又知道摩利王后、祗陀太子和跋吉梨公主都已經對佛陀非常敬重。他希望一家人可以同時被接受皈依。他還知道自己的妹妹,憍薩鞞毗,和妹夫頻波娑羅王,都已皈依佛陀。
  
  那天晚上,摩利王后和跋吉梨公主都留意到大王的轉變。他似比平時平和意悅。她們知道這必定是與會晤過佛陀有關。雖然她們很想問大王有關他這次與佛陀的會面,但她們又認為等大王自己告訴他們,會更為適當。


每個人的眼淚都是鹹的

 波斯匿王到祗園精舍的訪問,惹起了很多人對精舍的興趣,同時也提升了佛陀僧團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朝臣都留意到大王沒有一次錯過每週舉行的法會,因此他們也開始跟他一起參加。他們有些是出自對佛陀教化的仰慕,但一部份便只是為了討好大王而這樣做。來訪祗園精舍的知識份子和年青人與日俱增。在安居的三個月內,就有一百五十個年青人在舍利弗座下受戒為比丘。一向被大王護持的其他宗教領袖,都開始感到威脅,因而視祗園精舍為眼中釘。在雨季安居結束的典禮收,大王給每位比丘供養新的衲衣,又施濟食物和日用品給窮苦的家庭。大王一家人,也同時在這次大典中正式受持三皈依。
  
  安居之後,佛陀和一眾比丘前往鄰近的地區向更多的人弘法。一天,正當他們在恆河附近的村落乞食時,佛陀留意到一個擔糞的男子。他是一個『不可接觸者』,名叫蘇利陀。蘇利陀早已聽聞過佛陀和比丘,但今次還是首次見到他們。他十分慌忙,自知自上的衣服污穢和臭氣薰天。他趕快從路上跑開,走到旁邊的河裡。但佛陀早已決定要和蘇利陀分享大道。蘇利陀避開之時,佛陀也跟著他走。舍利弗明白佛陀的心意,於是便和佛陀當時的隨從,彌伽耶尾隨在後面。列隊而行的比丘,全都停了下來,靜默的在那裡觀看。
  
  蘇利陀真被嚇壞了。他急急的把滿桶的糞放下,到處找地方迴避。岸上站著眾多其他的比丘,而佛陀和兩位比丘就直站在他眼前。不知所措,蘇利陀只好合上雙掌,河水及膝的站在那裡。
  
  好奇的村民都全部從屋裡出來,走到岸邊看看發生了什麼事。蘇利陀是因為怕自己會污染比丘而迴避的。他沒有想過佛陀會這樣跟上來。蘇利陀深知僧團中有很多貴族階級的子弟。他知道污染了比丘將會是罪無可恕的。他只希望佛陀和比丘會快快回到路上。可是,佛陀就是不走。他向前直行到水邊,跟蘇利陀說:「我的朋友,請你行近些讓我們談談。」
  
  雙掌仍然緊合,蘇利陀抗拒道:「大人,我不敢!」
  
  「為何不敢?」佛陀問道。
  
  「我是個『不可接觸者』。我不想染污您和您的比丘。」
  
  佛陀答道:「我們修行之道,是沒有階級界限的。你是一個人,就和我們一樣。我們絕不怕會被污染。只有貪、瞋、癡才會把我們污染的。一個像你這樣和悅的人,只會替我們帶來歡喜。你叫什麼名字?」
  
  「大人,我叫蘇利陀。」
  
  「蘇利陀,你想像我們一樣成為比丘嗎?」
  
  「我可以嗎?」
  
  「為何不可以?」
  
  「我是個『不可接觸者』啊!」
  
  「蘇利陀,我已經解釋過,我們所行之道是沒有階級的。在醒覺之道上,階級不再存在。這就像恆河、耶牟那河、阿夷羅跋提河、薩羅河、牟那河和廬奚多等河流。它們一旦流入大海,便再沒有個別的身份人。一個出家修行大道的人,無論他是婆羅門、剎帝利、吠捨、首陀羅或『不可接觸者』,都已把他的階級放下了。如果你喜歡的話,你是可以像我們一樣成為比丘的。」
  
  蘇利陀真的很難相信自己所聽到的。他把捨著的雙掌放到額上,說道:「從沒有人這樣慈祥的對我說話。這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一天。假如你肯收我為徒,我發願會全心全意去實行你的教導。」
  
  佛陀將乞缽交給彌伽耶,然後向蘇利陀伸手,說道:「舍利弗!來幫我替蘇利陀沐浴。我們就在河邊這裡給他授戒為比丘。」
  
  舍利弗尊者微笑。他把自己的缽放在地上,然後上前協助佛陀。佛陀和舍利弗把他洗擦時,蘇利陀感到有點不舒服和不習慣,但他並沒有異議。佛陀囑彌伽耶阿難陀取來一件多出來的衲衣。蘇利陀受戒後,佛陀安排他依止舍利弗。於是,舍利弗便帶他回去祗園精舍,而佛陀和其他的比丘則繼續平和地乞食去。
  
  當地的居民都親眼看到這一切。消息很快便傳開,說佛陀接納了『不可接觸者』加入僧團。這引起了城內高層階級的哄動。在憍薩羅,有史以來都未有過一個『不可接觸者』被精神團體接納。很多輿論都責備佛陀把傳統違反。一些比較嚴重的,更暗示佛陀在進行推翻體制,策動暴亂的陰謀。
  
  這些傳言從各方面的在家眾甚或道聽作說的比丘流入精舍。一班大弟子,諸如舍利弗、目犍連、摩訶迦葉和阿耨樓陀等,便與佛陀會商,討論有關外間的這些反應。
  
  佛陀說:「我們接納『不可接觸者』,其實是遲早的問題。我們所行的,是平等之道。我們不承認階級的存在。我們現在雖然在蘇利陀成為比丘這件事上遇到了問題,但我們這歷史性的創舉,實會為後世所銘感的。我們必需要勇氣於而對這些困難。」
  
  目犍連說道:「我們不是缺乏勇氣和能耐。但我們如何能夠減消眾人的敵對態度,以令比丘們無礙修行呢?」
  
  舍利弗說:「現在最重要的,就是要繼續令人對修行保持信心。我會盡力幫助蘇利陀在修行上的進展。他的成功,便是對我們最有利的證明。同時,我們也要設法對人解釋我們對平等的信念。師傅,你認為怎樣?」
  
  佛陀把手放到舍利弗的肩膊上。「你所說的,正是我的心意。」
  
  蘇利陀受戒所掀起的風波,很快也傳到大王的耳裡。一群宗教領導人要求與大王面談,以表明他們對此事的不滿。他們有力的陳詞,使大王分困擾。雖然他是佛陀的忠心弟子,但也要答應調查此事。幾天後,他造訪祗園精舍。
  
  下車後,他獨個兒步入寺院之地。涼蔭下的路徑,不停有比丘從他身旁步過。大王沿著往佛陀住處的徑上走。每遇到一個比丘,他都鞠躬作禮。一如以往,比丘們閑靜平和的態度,鞏固了大王對佛陀的信心。行了半路程,他看到一個比丘坐在大石上,在松樹下給一小群比丘和在家眾說教。這個情景十分怡人。說教的比丘年在四十以下,但臉上已散發著很明業的安祥和智慧。他的聽眾無疑是被他所說的話吸引著。大王停下來聆聽之後,也深受感動。但他突然想起自己的來意,這才繼續前行。他希望遲些回來,才再聽這比丘的講教。
  
  佛陀在房子外親迎大王,再請他在竹椅上坐下。互相問好之後,大王便問佛陀那在石上說教的比丘是誰。佛陀微笑著答:「那是蘇利陀比丘。他曾經是擔糞的『不可接觸者』。你認為他的說教怎樣?」
  
  大王感到困窘。這個道貌岸然的比丘。竟就是那個擔抬糞便的蘇利陀!他從沒有想過這會是有可能的。個還未知如何反應時,佛陀再說:「自從第一天受戒,蘇利陀比丘便全心全意的虔誠修行。他是一個極之誠懇、聰敏、和有決心的人。雖然他只是受戒了僅三個月,已賺得德高意淨的美譽。你會想與這位難得的比丘結識和給他供養嗎?」
  
  大王坦白的說:「我真的很想與蘇利陀比丘會面和給他供養的。大師,你的道理精深奧妙。我從沒有遇過如你這樣心懷轄達的精神導師。我真的認為沒有一個人、一樣動物或一樣植物,不是因你對他們的瞭解而受惠的。我告訴你,我今天到來,本來是要向你查問你為何會接納一個『不可接觸者』加入僧團的。但我現在已親見親聞,真正的明白了。我不敢再問。你倒不如讓我俯伏在你面前吧。」
  
  正當大王站起來要俯身伏在地上,佛陀也同時起立,執著大王的手。他請大王再坐下來。他們都再坐下後,佛陀望著大王說:「陛下,在解脫之道下,是沒有階級的。在覺悟者的眼中,人人都是平等。每個人的血都是紅色。每個人的眼淚都是鹹的。我們都一致是人。那就是我歡迎蘇利陀比丘加入僧團的原因。」
  
  大王合掌說:「我現在明白了。我也意味到你的道業上將會障礙重重。但我也同樣知道你有足夠的力量與勇氣排除萬難。至於我,我一定會盡我所能來護持正法。」
  
  大王向佛陀請辭,再回到那棵松樹處,希望聽蘇利陀比丘說教。可惜,他和聽眾都不見了。大王只可見到數個比丘在小徑上專注地慢步而行。



來源:www.book853.com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