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水鏡回天錄白話解 帝王篇5
宣化上人

弔民伐罪──周武王

西元前一一三四 ~ 一一一五年

名發,文王次子,嗣為西伯。殷紂王無道,為拯救水深火熱中黎民,故率諸侯,弔民伐罪。以姜尚為軍師,周公旦為輔相,於牧野一戰,殷軍大敗,紂王自焚。即帝位,國號曰周,建都鎬京,仁政愛民,百姓奉公守法,其樂融融。封姜尚於齊,周公於魯,殷紂王之子武庚於宋,以三監(管叔、蔡叔、霍叔)防其叛變。在位十九年崩,其子成王立,年幼多病。周公旦攝政,盡職盡忠,不辭辛勞,有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善待天下士,恐失一賢人,奠定周朝國運八百載。

贊曰

大志大仁 為國救民 誅一獨夫 凡百殷勤
水深火熱 置腹推心 除暴安良 德冠古今

又說偈曰

弔民伐罪周武王 亂極思治救饑荒
伯夷叔齊併馬諫 飛虎子牙共商量
義旗高舉平天下 仁政普施化頑氓
功蓋天地澤流廣 岐山子孫壽綿長

白話解

周武王姓姬,名發,是周文王姬昌的第二個兒子。殷紂王封姬昌為西伯侯,那時殷紂王寵信妲己,妲己妖言惑眾,害死很多人。殷紂王拿人命當兒戲,斫朝涉之脛,砸骨驗髓;剖孕婦之腹,破腹驗胎;有種種暴虐的行為。所以老百姓都不佩服,很多地方起叛亂,反對殷紂王。當時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但是仍然服從殷紂王,沒有造反。等到武王的時候,實在忍不了暴君的行為了,所以他弔民伐罪──哀弔受殘害的人民,討伐暴虐的罪人,救老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

他以姜尚為軍師,做軍中的指揮人,以周公旦做輔相,處理國內政事。在牧野一戰,大敗殷紂王。紂王的軍隊雖然聲勢浩大,可是沒有鬥志,全軍潰敗。紂王知道自己天下不保,所以用火把自己燒死,殷朝從此滅亡。嗣為西伯的姬發即帝位,國號周,是為周武王。

周武王即帝位後,封姜子牙於齊國,做齊國的諸侯;封周公於魯國,做魯國的諸侯;封殷紂王的兒子武庚於宋國,也就是在商朝原來的首都附近,但是又怕他會造反,所以在附近又封了管叔、蔡叔、霍叔來監視他。想不到要是沒有他們三位,武庚還不會造反,有了他們三個人串弄,他反而在成王時造反。

武王在位十九年而崩(皇帝死就好像山崩了一樣,所以說是崩),他的兒子成王立。成王年紀很小,身體不太健康,一切政事都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管理。周公旦攝政時,善於禮賢下士,無論誰有事想要見他,他一定會接見,所以他忙的程度是無法形容的,從兩個例子可見一斑。

「一飯三吐哺」,他忙到吃一頓飯時,要把口裏的飯吐到碗裏,整冠束帶出去接見客人,因為口裏含著飯不好見客,見完客再回來吃飯;曾經在一頓飯的時間,三次把飯吐到碗裏去接見客人。

「一沐三握髮」,古人都是留頭髮的,男女都有長髮;他沐浴,正在洗頭的時候,客人來了,他來不及把頭髮梳好,就把它挽起來,戴上帽子去見客人;曾經在洗一次頭髮時,三次挽起頭髮去見客人。忙得這樣!這是為什麼?就因為恐怕把天下的賢人埋沒了。因為他能這樣禮賢下士,所以奠定了周朝的國基,周朝的國運有八百多年那麼長。

贊曰

大志大仁,為國救民:周武王有大的志願要救老百姓,有大的仁心來為民除害。他弔民伐罪,是為了整個國家的問題,為了救老百姓。

誅一獨夫,凡百殷勤:他殺一個害人的獨夫,也就是殷紂王。他對一切事情都是殷殷勤勤的,不因循苟且,所以忙得不得了。

水深火熱,置腹推心:因為不忍心見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裏,所以他推心置腹地要救老百姓。推心置腹,就是用他的真誠心。

除暴安良,德冠古今:他這是為了除暴安良。他的道德存心,不是像一般人的;一般人只想爭權奪利,爭奪皇帝的位置。

又說偈曰

弔民伐罪周武王:周武王弔民伐罪。

亂極思治救饑荒:當時老百姓沒有飯吃,甚至於連水都沒得喝。所以武王弔民伐罪,就是為了除暴安良,救老百姓的饑苦,令老百姓都安居樂業。

伯夷叔齊併馬諫:伯夷和叔齊是兩位賢人,他們是孤竹君的兒子。孤竹君把國家傳給第三個兒子叔齊,伯夷認為父親既然傳位給弟弟,為了讓弟弟安心繼位,於是就先逃走;叔齊認為國位應該由哥哥伯夷繼承,所以也跟著逃走,也不做國君。他們兩位都不要作君主擁有天下,能把天下看得這麼平常,視天下不如一雙破鞋那麼值錢,所以他們都是有德之士。他們知道武王要伐紂,於是兩兄弟騎著馬,攔住武王的坐騎,對武王說不應該以臣弒君。

後來天下歸周朝,他們認為自己是商朝的遺臣,所以引以為恥,義不食周粟──不吃周朝土地所產的糧食,於是隱居到首陽山,採薇而食。有人又告訴他們:「你們採薇而食,這個薇也是周朝的土地所生出來的。」以後他們兩個人就什麼都不吃,餓死在首陽山。所以孔子說:「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飛虎子牙共商量:飛虎是黃飛虎,是紂王朝廷的一個功臣、大將軍,以後因為覺得紂王暴虐無道,就去投奔周武王,幫著周武王興兵伐紂。子牙就是姜子牙,他們兩個一文一武,一起商量國事。

義旗高舉平天下:周武王用仁義之師,高舉義旗,天下都響應,很容易就把天下平定,於是天下就太平了。

仁政普施化頑氓:他用仁慈的政策教化老百姓,令頑固不化的老百姓也不頑固了,令不守規矩的流氓也都找到適當的職業,而循規蹈矩。

功蓋天地澤流廣:雖然周武王討伐殷紂王,是以臣伐君,但是他的功勞是很大的,他是為了除去一個殘暴的人,而救整個國家的老百姓,所以他的功勞可以和天地相比擬,和天地一樣大;他的恩澤也流傳得特別廣。

岐山子孫壽綿長:岐山就是周朝的發源地。周朝的國運和它的子孫,壽命都是很綿長的,有八百多年那麼長。

 

王室凋零──周昭王

西元前一O五二 ~ 一OO二年

姓姬,名瑕。周武王之曾孫,即西周第四代之王。時王室漸衰,諸侯異志,故王南巡漢水,荊人以膠舟濟之,行至中流,膠溶舟解,王溺於水中,在位五十一年,諡曰昭。於周書異記中記載,釋迦牟尼佛誕生之日云:「昭王二十四年(公元前一二八年)四月初八日,平旦時,暴風忽起,宮殿人舍,咸悉震動,夜有五色光氣,入貫太微,遍於十方,盡作青紅色。王問太史蘇由曰:『是何祥也?』對曰:『西方有大聖人降生。』王又問:『於天下如何?』對曰:『此時無他,千年後,聲教被及此土。』王命刻石記之,埋於南郊天祠前。」果至漢明帝時,佛法東來,恰千餘年矣。

贊曰

文武周公 德被蒸民 昭王即位 王室凋零
南巡楚國 不幸喪傾 未慎於始 遺害於終

又說偈曰

三分天下二歸心 以服事殷仍恪遵
天命無親德是輔 聖言有量道為公
姒氏貞範宮人敬 太王古訓萬民欽
唐虞揖讓稱盛世 四海謳歌慶昇平

白話解

今天講周昭王,周朝是姓姬的,所以昭王姓姬名瑕,是周武王的第四代曾孫。在中國的朝代當中,周朝王於天下是最久的,有八百年那麼長;因為周朝講德行,注重道德,所以能那麼久遠。昭王是西周的第四代王,西周到他的時候,王室漸衰;王室就是皇帝所住,發號司令之處。昭王是個很懦弱的人,假如他不軟弱,王室就不會變衰。王室沒有威信,號令不行,說什麼話,諸侯都不聽了。諸侯各霸一方,好像軍閥割據一樣,自己在自己的地盤上生根,不聽王室的號令,各自為政,有的專制的、有的獨裁的,都想征服天下。

因為這個,所以昭王想要向諸侯建立他的威信,於是就到南邊出巡;南巡漢水,也就是去察一察各國的優點是什麼,缺點是什麼,想要藉此擴張王室的威信。可是楚國人(荊人)當時已經非常不忠於王室了,也很跋扈的,知道他要到漢水這兒來巡視,就準備了一艘大船;這艘船做得並不堅固,是故意用膠水黏在一起的,就叫他坐這艘大船渡漢水。

船行到中流的時候,水把膠沖得溶化了,膠水失去黏力,船就分開了,船不為船,變成一些散木在漢水裏頭;楚人就預備這麼一個陷阱給昭王上。本來皇帝出巡,所乘的交通工具應該自己預備,不應該坐其他人的,昭王大概頭腦也不清楚,所以就粗心大意,上了賊船。上了賊船,被人打劫一點還不要緊,這回把性命都丟了。於是昭王就到龍宮去見龍王爺,龍王爺說:「那你就不要回去了!」於是他就回不來,也做不了皇帝了,就這樣溺於水中。雖然他淹死在水裏,可是他做皇帝的時間也不少,有五十一年那麼久。

《周書異記》記載著,在昭王二十四年時,有一天颳起一陣暴風,就像打颶風,把宮殿和人的房子都震動了;晚上又有五色的祥光,貫於太微(太微就是北斗星,或叫北極星,也就是紫微星),這種光遍於十方(十方是上、下,加上東、西、南、北四方,再加上東南、西南、東北、西北等四隅,合起來叫十方),最後這五色的光氣,都變成了青紅兩種的顏色。

這時候昭王就召集太史官(太史官就是欽天監,欽天監是管天文學和天文臺的;這種官必須明白天文、地理、人倫),他問太史官:「這個事情主何吉凶?是好、或是不好?」當時的太史官蘇由對他說:「這種境界主於西方有大聖人降生。」釋迦牟尼佛在周昭王二十四年降生,這時候是公元前一二八年四月初八,所以釋迦牟尼佛的生日就是四月初八。

昭王又問:「這對於天下有什麼影響呢?」蘇由對他說:「在這個時候還沒有什麼影響,可是等到一千年後,這個大聖人的聲教將被及此土。」也就是說一千年後,這位大聖人教化的音聲會傳到中國來。當時昭王就叫石匠把這件事情刻到石頭上,記錄當時的情形。果然到漢明帝的時候,佛法由印度傳到中國,計算起來,這個時間果然是千餘年;所以佛教是應該傳到中國的,這件事蘇由早就有預言了。佛教傳到中國之後,中國佛法大興。

贊偈是這樣說的:

文武周公,德被蒸民:文就是文王,武就是武王,周公( 1)輔佐成王,也是周朝的一個聖人。成王年紀很輕,如果周公當時願意自己做皇帝,也是易如反掌;可是周公自己不做皇帝,他幫助成王;那時他為國家做事那種勤勞,是一般人所不能比的。不要說旁的,就單說他在沐浴的時候,有客人來,有公事要辦了,他就顧不得沐浴,把頭髮挽起來,出去見客人,去辦公事;甚至曾經在一次沐浴,把頭髮挽起來三次,這叫「一沐三握髮」。

他還「一飯三吐哺」,吃飯的時候,有國家的公事來了,要去辦公事,他就顧不得吃飯,把口裏含的飯吐到碗裏,出去辦公事,辦完了公事又回來吃飯;曾經在吃一頓飯的時間,三次把所吃的飯吐出來,去辦公家的事情;這叫「一飯三吐哺」。周公輔佐成王,是這樣勤勤懇懇,盡忠報國,所以說文王武王周公三人的德行被及蒸民。「蒸民」是一般老百姓,也是眾多、很茂盛的意思。

昭王即位,王室凋零:周昭王做皇帝的時候,王室的權力漸漸落到諸侯身上,諸侯不聽號令。

南巡楚國,不幸喪傾:昭王向南邊去巡視楚國,這位皇帝就被水淹死,駕崩了。為什麼?因為他粗心大意,未慎於始。

未慎於始,遺害於終:他沒有在開始的時候小心,不會做事情,所以遺害於終,最後就淹死了。這就是因為他智慧不夠,沒能防患未然,沒能做到所謂的「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所以就被水淹死了。

又說偈曰

三分天下二歸心:這是一個比喻,並不是真的把天下分成三分;這是比方把一個國家分成三部份,其中有兩部份已經都歸心文王了,還剩一份,很容易就能把它征服了。

以服事殷仍恪遵:可是周文王不但不去征服殷朝,他還服事殷,還是聽殷紂王的號令,這叫「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這是最有德行的。他雖然有兩分天下了,可是他不造反、不背叛,仍然聽命於商朝,仍然恭敬商朝的天子。文王不造反,到武王的時候就去弔民伐罪了,那就是不恪遵、不尊重商朝了。

天命無親德是輔:天給人的使命,沒有哪一個遠,哪一個近,哪一個親,哪一個疏,或者偏於此,厚此薄彼;不會這樣的,它是平等待遇。但是你必須怎麼樣呢?要有德行。誰有德行,天就幫助誰;你沒有德行,天就不幫助你;所以說天命無親德是輔。

聖言有量道為公:聖人所說的言語都是有份量的,都是重要的,都不是隨隨便便說的,都是特別要緊的。「道為公」是說大道是公正的,不是自私的,是沒有偏見的。

姒氏貞範宮人敬:《詩經關雎篇》集註上說:

周之文王,生有聖德,又得聖女姒氏,以為之配,宮中之人,於其始至,見其有幽閒貞靜之德,故做是詩。

周朝的文王生來就有聖人的德行;他又得到姒氏這麼一個聖女做太太,在她剛剛進宮的時候,宮中的人見她有幽、閒、貞、靜這四種德行,就作(關關雎鳩)這一首詩來讚美她。所以說姒氏那種正氣,可以給人做模範,做一個好榜樣,因此宮人都恭敬她,特別敬佩她。

太王古訓萬民欽:太王就是古公亶父,是文王的祖父;由太王而王季,由王季才到文王。太王是周朝發源的一個先祖,他教化晚人有方,總教晚人吃虧,不要佔便宜,要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要對人好;所以老百姓都恭敬他、尊崇他。( 2

周朝的祖先是這麼有德行,先有太王,又有文王;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而仍然尊重商朝的皇帝,聽命於皇帝。武王得到天下,因為也受太王的教誨,具足德行,所以一般老百姓也都恭敬這位周朝的後人。

唐虞揖讓稱盛世:唐是唐堯,這不是指後來的唐朝,而是堯帝的唐,因為堯帝叫陶唐氏;虞就是有虞氏,也就是舜;唐虞是指帝堯、帝舜這兩位皇帝,揖讓天下,帝堯把天下讓給帝舜,由帝舜做皇帝;「揖讓」就是互相很客氣的。那個時候的人真是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是一個太平的盛世。

四海謳歌慶昇平:四海就是東海、西海、南海、北海四大海。只要有人的地方到處都聽見人唱歌的聲音,來歌頌帝堯、帝舜這兩位皇帝善於治理天下,令老百姓民安物富,一切生活都非常快樂,所以那時叫太平盛世。


宣化上人講述於一九八七年九月三日


1:見水鏡回天錄(二)一二三頁周公。

2:詩經上說:「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這個典故是說,古公亶父在豳這個地方積德行義,領導人民務耕種、行地宜,人民因此生活豐足安樂,卻引起外族戎狄的覬覦入侵,想侵佔土地和人民,於是人民就要和他們作戰。古公亶父說:「戎狄之所以來攻戰,就是因為我的土地和人民。人民臣屬於我和屬於他有什麼兩樣?人民因為我的緣故要去作戰,要殺別人的父子,我才能做國君,這是我所不忍為的。」於是就率領眷屬,由豳西漆水之濱,遷到岐下。結果豳人舉國扶老攜幼,又都相率歸附古公於歧下;別的國家聽說古公很有仁德,也都來歸屬。

來源:www.book853.com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