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淨土教法的生死觀
釋法藏

一、前 言:資訊生活的盲點

   這次圓光佛研所舉辦大專智慧營,邀請學人來向大家說明有關淨土教法的生死觀,希望能從一個比較廣泛的角度給諸位得到利益。

   就事實來看,在這種時代要辦這個活動是更顯得不容易;電腦網路時代一來臨,什麼事情都可以在指尖上完成,那生死的問題呢?會去注意它的人就越來越少了。日常中我們所看到、聽到的訊息,幾乎都是教我們不斷地向外追逐;其內容大都是怎樣交朋友,如何打扮自己,怎樣才能把生意做得成功、股票做得更好 ….. 等等。我們所看到的電視節目呢?也大都是暴力、血腥、情慾佔多數。而人際的關係呢?是真實加虛擬,平常不敢說的話,現在可以在網路上說,說了之後,發現好像也無所謂,於是大家把虛擬的話也當真了,結果在現實的生活中,不少人,尤其是年輕人,就陷入了虛實錯亂的情境中而不自知。這些就是大家今日所面對的生活。所以網路雖增加了人類的方便,其實也擴張了人類的欲望,然後也讓人類漸漸地忘失了人性。在網路上任何可以發生的事,說得出來的話,也漸漸變成現實世間的真實,這正是佛教所謂的「熏習」之力!

   如果現在請問大家平常都使用哪一種牌子的洗髮精?相信大家都能說出市面上的那些品牌。請問大家為什麼都知道這些?其實,我們並沒有想要記得它們的名字,但是卻已經記得了;因而當我要去買洗髮精的時候,不會有人質疑我為什麼要買那些品牌的洗髮。我們為什麼不用豆渣洗頭髮?其實用豆渣洗頭髮更具有保養的功能,而且洗得更乾淨、更環保啊!但是我們卻從來沒想到要這樣做?因為我們在沒有檢擇、注意的情況下,每天經由電子信箱、電視、報紙等媒體一直在自我灌輸:「洗頭髮就是要用「洗髮精」(而且 ? 某某牌子的)」這個概念,從而失去了對於「洗頭髮」這件事的獨立思考能力。所以,不要以為我們在資訊的社會裡,自己能獨立思考,事實上可能剛好相反!在此學人想說明兩件事:

   第一、我們在這充滿資訊洪流的社會中,自己到底能夠決定什麼?從上面的說明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至少洗頭髮這件事我們就不能獨立選擇了。其實我們有更多種選擇,但是我們不懂得要這樣選擇,因為我們的資訊被封閉。與其說被封閉,不如說我們被外來資訊充滿了整個心識,被有目的的人一直灌輸特定的資訊,而使自己沒有選擇的機會。在大部份的時候,我們都有或多或少的資訊焦慮症:如果別人都知道的事,只有自己不知道,我們一定會非常焦慮。因為我們害怕這種焦慮,所以也要跟著大家一樣,一而再、再而三的,沒有來由的奔狂去吸收各種常常是被特定目的所包裝的資訊,然後再也無法去檢別及獨立思考了,我們就是這樣過一輩子的。

   第二、我們被社會既有的觀念所蒙蔽了。我們的營隊叫「智慧營」,課程的目的是要告訴我們,要用智慧來認識生死,然而我們有多少機會來認識生死?醫院裡一有人往生,三分鐘就被包走;如果家裏有人往生,很快的葬儀社馬上就來,他會告訴我們一大堆的繁文褥節,要這樣做,要那樣做,不管我們願意或不願意,似乎都會照著做。可見,我們連面對死亡的事情,資訊也是被人家牽著走,而且幾百年來都這樣。我這樣說的目的,不是要與眾不同,而是要大家去思考:非得要這樣做嗎?為什麼不讓往生者穿原來的衣服?為什麼一定要放冥紙?放信用卡不是更快、更方便?諸位一定要注意的現象是,無論我們遇到生命中的抉擇,或生活中的事情也好,其實我們大部分被一堆似是而非的看法牽著走,然而我們卻覺得很心安理得,只因為「大家都這樣」。今天雖然我們自認為是「知識份子」,然而卻也無法從這樣的生活資訊盲點(佛法名之為「共業」)中超越出來。

二、了生與脫死的宗教現世關懷與終極關懷

   所以什麼是佛教所期許的知識份子?佛教所期許的知識份子就是要有這種覺醒的力量,既然我們的營隊名稱叫做「智慧營」,那什麼是「智慧」呢?佛教所說的智慧,就是一種「覺醒」;而覺醒之前一定要先有一種「叛逆性的思維」,不是為叛逆而叛逆,而是一種「反既有化、反固定化」思惟,當然這並不是要你為反傳統而反傳統,佛教不提倡反傳統或不反傳統。意思是說:應該就現在所面對的事情去思惟、簡別;例如:思惟為什麼我要過這樣子的日子?當社會一再的在粉飾「死亡」時,死亡這件事被我「正確而清楚地」意識過沒有?死亡是怎麼一回事?事實上,死亡不妨看作是:我們至愛的親友在無法抗拒的情況下,到一個你我都不知道的地方,他將永遠消失;無論我們樂意或不樂意,他就這樣消失了,這就叫「死亡」。然而我們卻又為什麼從來就無法接受它呢?

   佛教不是要我們悲觀、消極,它是非常現實而積極的。它要我們從現實中去觀察人類的感情、人類存活的方式,然後告訴我們:若按照原來的生活方式生活,並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佛陀當初做太子時,離開皇宮的目的就是去尋找答案,最後他找到了一種能夠讓人真正永遠快樂的方法,而且得到了也不會再失去。他找到了這個方法後,並沒有宣告他是神,也沒有宣告宇宙由他所創造,更沒有說他能夠創造任何生命,當然他也沒有說能賜給諸位快樂。但是他關懷了我們現世與來世的一切,這叫佛法的「終極關懷」。佛陀強調生命的關懷,從現世到來世,從自己到周圍,他關懷了我們,還有一切眾生。所以終極關懷有兩個意思:第一、是生命如何究竟圓滿的關懷;第二、在時間上來說,大家能從現在開始注意自己的生命,一直到成佛,這段時間都能關懷到;而在空間上,是指個人對這個世界與全宇宙都關懷;最後,在對象上來說,不但關懷了人,還關懷了人以外如豬、狗、貓、羊等其他生命的問題,綜合了以上兩點,才是佛教所說的「終極關懷」。因而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開始做生命關懷,這也就是標題所說的:了生與脫死的宗教現世關懷與終極關懷之意思。

   那麼何謂「了生」?即是今生的生命在生活中所對面的一切,如學生考試、老師教書,丈夫賺錢、太太持家,老闆經營事業、員工上班做事,凡此等等所有的工作都用佛法的智慧來面對與完成,這叫做「了生」。何謂「脫死」?就是了解死亡是什麼,以及該如何面對死亡;不但自己面對死亡時能灑脫自在,也能幫助別人灑脫自在,這就是「脫死」。脫死不是在求長生不死;如果一個人長生不死,就不會覺得生命的可貴。就如一朵花,真的花會凋謝,正因為它會凋謝,所以當它綻放的時候才會顯得更加迷人而讓人珍惜;如果是假花,我們並不會去珍惜它,因為即使抽出來洗一洗再插上去,它還是亮麗無比,因而不會對它產生珍惜。我們會珍惜真的花,就是因為它有花開花謝的時候,而假花沒有開謝,所以叫做假的。而生命就像真的花一樣,因為有起伏才有其價值,才會讓人刻骨銘心,這也是它被珍惜的地方。所以我們不要去求長生不死,佛教沒有教人飲藥服氣得長生不老之身,他想教我們的,是了生與脫死,而不是長生不死。然而佛法如何教我們了生脫死呢?在中國,一般來說其方法有自力及他力兩大類,
   如果生死是一條河,禪宗渡河的方式是,自己去造一條船,然後自己搖槳過去,這即是代表「自力」的修法。而淨土教雖也是要我們自己過去,但是那條船已經有人幫我們準備好了,雖然終究還是自己搖槳過去,不過對岸邊有位老師在那裡看著我們、鼓勵我們,這即是代表「他力」的修法。雖然終究要靠自己,然這兩種修法不一樣,比較特別之處是淨土教有阿彌陀佛站在對岸,不由得讓我們產生力量。例如我們生命當中有很多時候是受人家提攜、幫助的,雖然路還是要我們自己去走,但是可能別人的一句鼓勵、保證,而讓我們能更勇敢的繼續走下去!佛接引我們往生也是這樣,他在成佛之前曾發下四十八大願,那正是他的保證,他的提攜,他的勸勉,也是他的教育。因此我們能經由「他力」而加強自己的修行力量,從而更容易地走向了生脫死之境。事實上,我們因為無使始以來已與阿彌陀佛有緣,所以我們才聽得到他的名號,並且了解及相信他所發的大願。更因為了解並信仰他的大願,所以能受到他的大願加被、接引,而得以往生佛國修持更深的佛法。這正是淨土教的「終極關懷」之所在。

三、大乘佛教所共的生命觀

1、三世輪迴 ── 識苦修道

   由於我們受到太多外在環境的影響,而忘記要面對自己的生死,因此而長期輪迴於生死之中無法出離。所以佛教告訴我們,生命乃是由一念一念不停的意志,加上這個意志所推動的語言與行動所結合而成「業」,去成就為生命無量無邊的輪迴「因緣」,這就是所謂的生命「緣起觀」;而其中,促成眾生輪迴不停的根本因緣就是「我愛」或說「我執」。我們常常因為我執而起惡心,造了很多惡業;也常因為善心而做了很多善事,而這些善、惡業力會隨著各種緣而現前。就如同一顆種子,如果放在桌上,便無法長不出稻子;但是如果放在泥土裡,加上水、空氣、陽光等助緣,它就會長出來。種子是「因」,泥土、水等等是「緣」,有因有緣最後才能結出果來。眾生因為有「我愛」的因,復又造作各種善業與惡業的緣,因此就有輪迴生死的「果報」。只是所造的那些業因是否必然在今生感報?那就必須視所造業力的輕重與我們今生的作為而定。如果我們的心很壞,那就更容易招感更多的惡緣與不好的果報;譬如一個老是擺著老K臉對待周圍的人,周圍的人對他一樣不會有好感,也可能處處找他的麻煩。所以「緣」的產生除了過去世所造之外,主要還是由今生的心念所招感。佛陀教導我們如果要超越輪迴,那就要好好地利用自己今生的生命去「知命轉運」:過去所造作的善、惡業,要用佛法的智慧去了知它,並用正確的意志去轉它,這稱為知命轉運。這是生命現象的真實問題,也是佛法要我們首先去理解與面對的。

   其次,因為我們有存活的意志,而使得我們在潛意識中時時有「想要活下去」的力量,甚至到了臨終的那一剎那還是想要活下去,因此會繼續招感下一期的生命,這就是「業感緣起」;所謂「三世因果」,就是如此。因為有無止盡的求生意志,所以想要擁有一個必須活下去的未來,因而每一剎那我們都在為「存活」而努力,這就是三世因果的起因。三世因果不是佛定的,是我們無明(沒有智慧)、我執的生命自然去追尋與完成的。為什麼會投胎成為人或投胎成為豬、狗?這是因為所造的業與那一道的眾生相應,於是他就投胎到那裡,然後繼續延續下一期的生命。前面已說到,三世因果是依著生命的「我愛」為根本,因為有我愛,所以追尋能活下去的下一世,而每下一世的追尋都還是有「我愛」。我愛是一種自私,這種自私使得我們不得犧牲別人來獲取自己的所需,但同時別人也要犧牲我們,因此整個生命就充滿了一種貪取,因貪取而無有止息的相互攻擊、榨取。由於我們每一世的輪迴都在滿足這種自我愛、追求自我愛、都在犧牲別人、損傷別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將會造作無邊的生死因緣,於是我們也就一世一世的輪迴不休了。

    佛陀告訴我們,如果能夠放棄我愛,將會得到生命的自在,得到最大的快樂。但是要放棄我愛,首先要識苦修道。眾生有我愛,因而造業受苦,永遠輪迴;即使是往生天上成為天人,亦復如是,總是處在無常變動不居的三界中輪迴,這是一種輪迴的苦。如果要脫苦,我們就必須超越我愛,唯有徹底的超越我愛,才能超越自私,才能識苦而修道,這是一種自力增上的努力,也是大乘佛法共同的生命觀。

2、生死一如 ── 徹見實相

   以大乘佛法的立場說,而當我們超越了我執以及對「法」的執取之後,就會證得「生死一如」。死亡,佛教一般都稱為「往生」。往生有聖與凡的差別,聖人的往生再也沒有輪迴,出離輪迴;那就是所謂的「解脫」。只是解脫不一定是指死亡而言,也不是到了極樂世界才可以解脫,而是現在活著的時候,當下能遠離我執,看透生命的實相,並超越對法的執取,那時候生命就自在了,這才是解脫的真義。然而解脫仍有大小乘的分別,大乘的聖人不會像小乘人那樣大「不受後有,不再輪迴」為解脫;剛好相反,當他證到生死一如的實相時,由於他更超越了法的執取,因此他更會累世累劫的再來人間,然而他是「來而不來、不來而來」,他的「來」和我們的來是不一樣的。我們的來是隨「業報」而來,我們被生命的籠子關住,不自由、自私、痛苦、沒有智慧、傷害別人獲取自己的利益,一次次不自主的來到世界(還不一定都是以「人身」而來),只是來受苦、受報而已。但是佛、菩薩是以不貪染一切,又能不捨一切眾生的智慧與悲願為推動而來,這樣的來一方而既履行了自己的大乘心願,同時也成就了無邊的大乘功德,這是大乘的風光。這才是大乘佛法中「生死一如」的真義。

3、不捨世間 ── 淑世利生

   而今天就是要教各位學大乘法、修大乘行,不然大家就是入寶山空手而回。因為小乘不究竟,雖然小乘表面上已解決了「自己」的問題,但是事實上還是沒有究竟解決更為深刻的死生問題。小乘行者誤認或著執「真」有生死,所以才要「離」生死,他不知道生死是畢竟空,根本沒有一個「實在的生死」可離。因此小乘行者不是真實正見空性,因為畢竟空性是生死一如的。大乘行者體證生死一如,所以不須要說它是「無」生死,也不須要說它是「有」生死。他不怕生死,而再入生死;雖再入生死,卻也不受輪迴的生死所困,這樣的生命價值才是最究竟的,這才是大乘佛法「終極關懷」。
   大乘行人一方面既能不貪著世間,同時又能不捨世間、利益有情,這樣稱為「淑世利生」,這是大乘佛法無限利他的誓願與悲願。孔夫子也重視淑世,但是大乘佛教的「淑世」,是徹底生死一如的解脫,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的「淑世利生」,而淨土教正是立足於這樣的前提下而開演的。

 

四、淨土教法建立的目的

1、為慧深願廣的大心眾生,建立早日成就究竟佛道,以迴入娑婆廣度有情的學習機制

   淨土教法建立的目的,是為三種人而建立的。首先,第一種是為有智慧、願力也很深的大心眾生而開演的。這類根機的有情,希望解脫,而且要儘快成就,然後再回到娑婆世界來淑世利生;而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就是能圓滿這類根機眾生的願。我們可以將淨土的相狀想成是一個超級的宗教大學,裡面有佛、菩薩們做為我們的教授及同學、同參等等,在那裏學習可以增加我們學習的能力與速度;而且極樂世界也提供一種極優良的佛法開悟課程,和超越了人間種種障礙的環境來讓我們快速的學習。

   由於在極樂世界中,有非常好的老師在教導,不但使用言教,還會用種種身教及神通變現等方法,帶領我們去實踐、體悟最深刻的大乘佛法。在那裏,我們的身體活動將不再受到如現在的生、老、病、死之限制,加上周遭有很多修學有成就的大德、菩薩們的指導,因而我們能更快速學而有所成就。這些完善優良的學習環境,無非是為了讓想早一點能成就究竟佛道,以便早一點迴入娑婆來度眾生的大心眾生,有此修學的機會。

   如果要問,為何我們能往生到那麼好的環境去?那是因為阿彌陀佛的「願力」協助之故,所以我們才能往生淨土,並且能順利達到究竟圓滿的佛法修學。但為何願力會加被於我們?這就如同孫中山先生發願推翻滿清,創建民國,所以今天才有中華民國,我們出國也才有護照可用,這是他的「願力」加被到我們身上的例子。又例如母親願意懷胎十個月而生下我們,並且繼續養育我們,我們因為乘著她的願力才能活到今天,這也是母親的願力加被在我們身上;或者老師願意用心教導學生,那些學生就有機會被教好,這是老師的願加被在學生身上的例子。因此,「願」會加被周遭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可以印證的,換言之我們被彌陀佛的願力所加被,也是絕對可能的。

2、為忙碌無暇的障惱眾生,提供消業集福、易修速成,可得現世安樂的最佳途徑。

   其次,淨土教法建立的目的,也為忙碌障惱的眾生能夠往生,而且還希望能夠得到現世安樂的人而建立。如果是障惱慧淺的眾生,阿彌陀佛慈悲的願力會讓他消業集福;因為忙碌的人,煩惱業重不容易有福報,求什麼沒什麼,一切都不順利。而在這世間要幫助自己的辦法有兩種:第一種是靠自己的力量;第二種透過善知識的教導,然後自己去實踐。而第二種就是依佛所宣揚的法義,我們聽到之後去實踐,而後得到智慧。因為有智慧,所以能降伏業障;因為降伏業障,所以減少困擾;因為減少困擾,所以能獲得歡喜;因為獲得了歡喜,於是就知道放下自私;因為懂得放下自私,結果不會再去造惡業害人;因為不去造惡害人,所以能減少未來的種種惡緣。於是善的不斷循環,進而一步一步的走向福、慧圓滿的佛道,這是佛法的修行義。而此佛法修行義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獨立操作的,只是要如何操作,必須要有人來教導。

   至於如何操作?信仰阿彌陀佛不是一種宗教崇拜,但是它仍須要宗教儀式,也就是透過身語行為的恭敬,而後反薰我們的內心。譬如,如果諸位現在穿晚禮服坐在這裡聽法,可能會坐的不安穩;反之,如果今天去參加宴會,大家都穿著晚禮服,而只有自己穿著T恤,穿著短褲,外加脫鞋一雙破球鞋,結果自己一定會為了外在的衣服與別人不協調而感到不自在。由此不難瞭解,我們所以會造業,大都是受外在環境的好壞所影響,然後起瞋心、惱怒或貪染等等,進而造作惡業。而今天我們要修道也是要透過外在語言、衣服、身體的形式來禮拜、稱念、誦經,讓自己的心淨化。念佛的聖號,憶念佛的功德、景仰佛的智慧,進而見賢思齊,自我要求也要和佛一樣。這就是透過念佛的方式來憶念佛,讓這一種憶念形成內在的意志力 ── 一種強大淨化內在自我的意志,進而斷除我們造業的惡心,於是便可消業集福。為什麼能消業?因為不再造業,所以當別人來罵我們的時候會歡喜的接受。為什麼能集福?因為沒有自私的惡心,一心只有想要幫助別人,這時內心已經淨化而形成福報的溫床。

   所以如何為忙碌無暇障惱的眾生提供消業集福、易修速成,以及可得現世安樂的最佳途徑?簡單地說,就是憶佛的功德。由於憶念佛的功德,念佛的聖號,進而對佛肅然起敬而生樂善心,藉此溶化我們那顆堅固不捨的「我執」,這樣的念佛,才念的有效果。念佛是可以直接幫助我們淨化內心,所以念佛的當下,也就得到佛的加持。當我們在念佛的聖號時,要對佛陀慈悲與智慧生起憶念,因為憶念,所以內心很安穩,要依教奉行,放下我執,把煩惱交給阿彌陀佛。一直念佛,內心自然就產生淨化、安穩、提升。就像我們的母親,曾經辛若的養育我們,所以母親的名字對我們有特別的感覺,當我們稱念她的名字時,內心就產生了一種憶念、一種善孝順的懷念。所以,稱念佛號是憶念佛的功德,從而使佛入了我們的心,加持並淨化了自我,從而提昇、超越了自我。

   這不是一種無聊的宗教行為或是迷信的宗教操作,它是一種提昇身心靈的具體方法。這種念佛的修持法門,稱為「易修」。為什麼稱為「易修」?因為開車可以念佛,任何煩惱來時可以念佛,走路可以念佛,躺在床上也還是可以念佛。又佛陀不是要我們崇拜他,而是要我們念佛的同時,也能開發自己已有的本性功德,因為我們皆本具有清淨的功德,與佛平等;所以當我們念佛時,也可以很快地開顯並成就這樣的自性功德,這就稱為「易修速成」。  

3、為懼怕生死的力弱眾生,開示信願持名、佛力加持,當生出離生死的最終保證

   還有一種人,面對生死時很無力,周遭的環境也使得他不知如何去面對生死。人生最大的恐懼無非是死亡,或者說是失去自己的親人,而死亡是造成失去至親至愛最直接且無可抗拒的一種必然會發生的自然現象,然而我們卻沒有智慧可以幫助他。因為我們自己也常這樣認為:反正沒有人教還不都這樣過日子,所以我們也就這樣過,等到要死的時候再來說吧!大部分的人都有這種想法。也因為大部分的人有這種想法,所以我們像鴕鳥一樣,既不懂生,亦不懂死。
    在淨土教法當中可以讓我們得到生命永恆的安寧,和恐懼死亡的止息,這種安止是我們本質上能得的,不是佛賜給的。然而,佛為懼怕生死的力弱眾生開示信願持名與佛力加持的意義,目的就是要讓他在今生能出離生死。所以淨土教的生命觀,對諸位是最有意義的;因為我們面對生死的時候極為無力,也不知該怎辦,甚至沒辦法像師父們一樣去修行,連吃素都沒辦法做到。淨土法門正是為了對這類於生死無知、無力且恐懼的眾生而開啟的,佛陀向我們保證,透過信願持名及佛力加持,今生便可於臨終的正憶念當中,卓然地出離生死,不再輪迴!

五、淨土三資糧 ── 信、願、行

   然而,我們要如何才能真正地經由念佛,而確定臨終無障地往生西方呢?我們如果要往生極樂世界,必須具備一些必備的資糧。首先,對於彌陀佛所建立的淨土教法,要能真誠而有智慧地「相信」,要相信有極樂世界。至於我們要如何相信有極樂世界?我們可以先從我們所處的娑婆世界,進而推知有極樂世界。因為阿彌陀佛知道娑婆世界是眾生隨業而建造,隨染污業而有;所以阿彌陀佛以他利益眾生的純善心與覺悟心來建造一個極樂世界,這是他清淨的心鏡所投影招感的,這是一種清淨的業,或者說是一種願力。所以極樂世界為什麼會存在?就是因為眾生以染污的心建造一個娑婆世界,而相反的,阿彌陀佛以慈悲利益眾生的心而去投影這個極樂世界,來接引我們,讓我們安住其中。

   換言之,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心所招感的淨土,而他修行是為了我們,為我們而修,所以成立這個極樂世界。與其說這個極樂世界是他成立的,不如說是因為我們的煩惱幫他成立的;因為我們有煩惱,他為了幫我們離煩惱,所以他建造了極樂世界。那他如何建造的呢?其實就像建造一所學校或一所工廠一樣,隨順著建造者的願力而建造。

    其次是多念佛,多憶念阿彌陀佛。如果臨命終時的念頭能不忘念佛,就如一棵平常傾斜西方的大樹一樣,即使倒下去,還向著西方。因為我們憶念的是阿彌陀佛,沒有憶念鬼神,也沒有憶念你家裡的任何人、事、物,所以不會隨著我們的世俗貪念,再來投胎到人間來,而與極樂世界相應而投生到那裡。

   最後就是要「發願」。平常要多發願,發願臨終之時往生極樂世界。業力像一條繩子,讓樹倒向西邊的方法,除了用一條繩子拉它以外,更妙的就是平時用一條繩子往西邊拉,它就會慢慢往西邊生長。等到有一天繩子斷了或隨時砍它,它都會往西邊倒,願就像這樣。願就是拉那棵樹的繩子,要天天發願往生西方,而且不忘菩提心,學成後迴入娑婆廣度有情,如此與大乘法相應,則發願更能得力。

   現在請大家和我一起來憶念:想像著那深山幽谷,憶念著阿彌陀在極樂的那一邊接引我,而我正要到那一邊去學習,成就後會回來娑婆利益一切眾生;今生所受的一切苦難,將是我往生的資糧,所以我都要由衷地感謝他們,讓我懂得要離苦往生極樂世界。當我們臨終時的生命是這種感覺的時候,就已經無欠無餘了,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菩薩。因為害我們的人,就是幫助我們往生的人,而愛我們的人也是幫助我們往生的人,能夠在臨命終的那一剎那對他們完全沒有怨恨或貪染,然而也不忘再回來接引他們;這樣的往生真灑脫!淨土教法的生死觀就是這麼莊嚴、自在,當生可以成就,而且充滿了智慧。

六、結

   生命可以很有價值,但是請先把淨土法門放在心上,它就充滿價值。如果要讓我們的生命過得很有價值,那麼必須理解大乘佛法,進而體會且實踐淨土法門。這是一個很直接了當,而且充滿智慧,能夠與現實生活相配合,很圓滿的一種法門。最後歸納言之,淨土行者的生命觀與生死觀簡要地說有三點:

1、 既知「憶佛念佛,是心作佛」之理,則了眾生平等、生死一如,故能時時正念實相、智慧覺照,自然斷惡行善,灑脫自在!

2、 既能信願念佛,必能逐漸確定臨終正念之現前,而安心將生死交予彌陀佛,故於一時中即無有死亡之恐懼!

3、 生死既有所依,復又智覺現前,則油然生起對眾生的同體大悲之心,能巧把塵勞為佛事,在現世的生活中大作水月如幻之道場,以利益如幻之眾生矣!

   這是一種自己可以解脫,也可以很莊嚴地為我所愛的親人迴入娑婆度眾生,既能注重現世的生命,也能安住於現實生活。知道現實的生活不可能圓滿,因為每人都是自私的,所以更要到極樂世界修學,把自己的無明、自私去除,而後迴入娑婆廣度苦難的有情。而這些苦難的有情,不但是我的父母,也是我所愛的一切眾生。所以,一個淨土行者對現實社會不排斥,但也不貪戀,借它修行,然後超越它。最後,臨終往生極樂世界,成就我們當生的佛國淨土!



www.sanghanet.net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