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學禪的四個基礎
耕雲先生

 

一九九二年二月五日於臺北市禪學會

 

安祥是心靈救濟法門

學禪的第一個基礎—存誠

學禪的第二個基礎—行正

學禪的第三個基礎—盡責

學禪的第四個基礎—感謝

 

一、安祥是心靈救濟法門

 

談到安祥禪,讓我覺得不知道從什麼地方開口。禪,既然開口便錯,那為什麼還要說呢?因為佛說人生是苦,而且是八苦交煎,人如果不修行,不改變自己,那就脫離不了苦海。

 

佛出世的目的,不是為了傳播知識,而是為了對苦惱眾生心靈的救濟。佛祖曾是太子,他有太多的錢可以去行救濟,但是那不能根本解決人生八苦的問題。錢太多時,人也可能懶得工作了,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我執就會提升,性靈就會墮落。瞭解這一點,就知道佛的救濟本懷是對苦惱眾生心靈的救濟。心靈救濟是從人生是苦的根本上著手,最直接、最簡單的衡量方法是當你接受了心靈救濟的法門以後,感受如何?我們身為凡夫,所有的感受,大多是錯誤的、是荒謬的、是不正確的。我們的苦是由於我們的錯覺、謬執、不該執著而執著;非的認為是,錯的說成對,所以我們就有了煩惱。

 

佛講因果律,主要著眼點是現在,任何人如果他此刻的意識、想念是錯誤的話,他一定不會快樂,因為「錯誤是煩惱的原因」;錯誤累積多了,就會把自己毀滅掉,因為「毀滅永遠是罪惡的結果」。佛的心靈救濟法門,就是教人安祥,從日常生活中掃除觀念上、思想上、行為上、見解上的種種錯誤之後,而使心態獲得安祥。

 

我們接受佛法,接受的對不對?是不是佛法?很容易驗證,那就是你的感受如何?有沒有正受?正受雖有深淺,但即使是淡淡的安祥,也會使你品嘗到真正法的滋味,產生出未曾有過的喜悅,這是非常現實的。佛的心靈救濟法門,在使我們的心靈能夠真正獲得解脫,真正得到受用,使生活對我們不再成為一種煎熬和無奈。

 

如果學佛法沒有正受,心裏不安祥,內分泌就不正常,百病便從此而生,煩惱、痛苦接踵而來,雖然也是在修學佛法,但結果仍是不得解脫。所以學佛法,正受非常重要,正受就是安祥。正受的基本條件就是要安,心不安,沒辦法感召吉祥與調和,要心安就要無愧,能俯仰無愧,就會心安,就會感召祥和;如果一個人做事不對而又能心安的話,那很可怕,那是阿修羅,是斷佛種性的一闡提。

 

內心很安祥的人,如果有人問:你的本來面目是什麼?你可以不說,但你不可以不知道,不知道就是無明。只要你肯常常留意自己的心態,心就會安祥,就會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

 

禪有正受,有正見。如果只有正見,那叫乾慧。如果只有正受,那叫死水龍,又稱擔板漢,必須正受、正見二者兼有,才是一個真正的禪者。作為一個學禪的人,必須要具備學禪的條件,過去我曾講過很多,今天我要特別講學禪的四個基礎。

 

二、學禪的四個基礎

 

(一)存誠

 

古往今來,有很多碩學大儒,他們都很重視一個「誠」字。誠是中國儒家的傳統思想。所謂「不誠無物」,沒有誠,一切都是假的,儒家的思想其所以不慍不火,無過與不及,符合中道,就是因為有這個誠字。

 

佛法非常重視誠,只因古時翻譯不同、辭彙不同,有時候雖不用誠字,但他講的是誠。我們知道現代的學術分為三大領域:即主知主義、主情主義與主意主義。這三大領域都有缺點:主知主義流於空疏冷漠,主情主義流於執著盲目,主意主義易走上冥頑不靈,但是它們也都有優點。然而誠字則兼有這三者的優點,而沒有這三者的缺失。中國的學問可以從這三方面來說明知、情、意的分野,但中國人卻不認為是三個,真正修養完成了,只有一個。

 

中國人講誠,是把真情感投入真理智,當你把全部的情感毫無保留地投入理智的時候,自然就出現了一種擇善固執的堅持力,這個就是意志力的出現。統一知、情、意三者對中國人來講,就是儒家的一個誠字,儒家有很多地方在解釋誠,《中庸》、《大學》尤其多。

 

誠跟我們學禪有什麼關係呢?如果說你只有正受沒有正見,人家喊你,你也不知道,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到這個程度,是死水的龍;既不能行雲化雨,也不能興風作浪,沒有什麼本領,不要說辯才無礙,根本是啞羊。如果開口就錯,那算什麼禪?禪是佛心,你代表佛的心,卻怎能對法一竅不通?要想當活水的龍,只有一條路,就要存誠,必須肯定禪是真理智、真情感,是摩訶般若波羅蜜,是一切理事的基礎和根源,不肯定這些,對禪沒有真感情,禪就跟你距離很遠。

 

有些人說學佛不能有情感,這錯了,應該說不許有私情,情與欲不分實在是很荒謬。假如沒有情,那大慈大悲從哪里來呢?關於這點我曾經說過,並且我用了一個新的辭彙:「熱情熾然而迥超無我」。天下任何事情的完成,都是靠情感才有動力。知、情、意如果分開,知就是空疏冷漠的知,意就是冥頑不靈的意,你必須再加上情字那就活了,才有動力。如果拿汽車比喻為知,那麼汽油就是情,操縱者就是意,三者不可以分開。能夠把三者結合,全世界的思想潮流中,可能就只有由古代流傳到現在的這個「誠」字。你想一想,我們的老祖師釋迦牟尼佛,為了追求自我解脫與解救眾生的法門,他不惜放棄一切權勢,放棄一切享受,別人爭都爭不到,許多人想得都得不到的,他都放棄,這是真理智、真情感、大博愛、迥然無我的至誠和熱情。

 

我們的情感若是對兒女比較多,對太太也不少,對工作有一點,再將學法的興趣跟下棋、打橋牌、打高爾夫球、打電動玩具等量齊分,那麼分到「法」的時候就所剩不多了,這樣學法修行還會成功嗎?你必須把工作養家當作責任、義務,將「法」當作是唯一愛好,而不是愛好之一。

 

不但是學法,任何一位專家、名家都是如此。比如下圍棋的林海峰,他一定是把情感集中在下圍棋上,把它當成唯一興趣,而不是興趣之一。我們學法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那是沒有用的。學法貴乎熱情不斷,所以古人說「如爐煉丹,如雞孵卵」,要熱氣不斷,只有把真情感全部投入真理智,然後堅持不捨,產生一種不變的意志力,修行才會有成功的可能。

 

因此我們學法第一個基礎就是要存誠,你不存誠,那有太多的興趣在等著你,一曝十寒是沒有用的。所以佛說制心一處,事無不辦。學禪必須要集中心力,不是把禪當作一種負擔,而是當作一種享受。

 

(二)行正

 

禪是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但你沒有到達那個程度,你就是眼高手低。隨便說「理事無礙」,那是有因果的。有心就有業,無心則無罪。你還有分別心,還有自我執著的心,惡因明明種下了,你卻說無礙,到時候你會後悔,所以一定要行正。我們不能行不由徑,捨正道而不由,那就錯了,必須要行乎中道。最好的修行路線就是中道,中者中也,譬如打靶,偏左、偏右、偏高、偏低,都不是好射手,要打到正中央,正中紅心,那才叫中。我們做事恰到好處,不偏不倚,無過與不及,不左不右,不高不低,恰到好處,剛好中規中矩,這就叫「中」。

 

把「中」分開來說,就是佛講的八正道,只有行正道才最安全,走叉路多危險,走小路易迷失。我們學禪的人,應該存誠行正,如果行得不正,電阻很大,佛法透不過你的心,那是無法修學佛法的,因為會有魔障,魔就是拿自己的錯誤跟罪惡來折磨、懲罰自己的人。你看看那些神經不正常、經常發瘋、情緒不穩的人,活得很苦惱的人,都是活在錯誤裏。有些人喜歡干涉別人,卻又干涉得毫無道理,別人根本沒錯,但他硬是看別人不順眼,他固然給別人製造了煩惱,但他也同時用自己的錯誤在折磨自己。

 

有些人嘴巴講得很好,但是做的時候卻是另一套。一定要解行相應,我們所行的即是我們所知的,也就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知而不行等於不知,知的真切篤實處即是行,這個話講得非常有深度,為什麼呢?你看一個人窮理或參話頭,到了真切篤實處,火候到了,他就悟了嘛!他也沒有做什麼。朱熹註《大學》的序文說「用力既久,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裏精粗無不到,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朱子是讀書人,他不是用力去挑水、搬石頭,而是在用腦,用思惟而豁然貫通的。

 

參禪的人不管你稟賦高低,都要從保任安祥下手,如果精神不集中,心力還沒有提升,你去追求宇宙人生的最高境界,那是追求不到的。

 

為什麼很多人學法學不好呢?他沒有真正的反省過。沒有好好反省,障礙就會很多。不管是任何宗教,都離不開反省懺悔法門,你不循正路、不走正途、不肯反省,當然是學不成功。我對有些人說,你根器很好,要好好反省。反省的內容是心垢,沒有人願意去接近它,只有佛最偉大,願意作見證。你可以到佛前,或請一個長老作證明,你自己從現在起把時光倒轉,今年反省去年,然後反省前年……這樣反省下去,反省到三歲、兩歲時記不得了,但是如果你很誠敬,有安祥,你會反省出來。有一位會友,他曾反省出前世是條牛,由牛投胎的,他是不是騙我們呢?不是騙我們的,的確如此。

 

有個人學法到現在十年啦,他不但沒有正見,也沒有安祥。他有沒有反省過?有。他怎麼反省?他說:我這個人很自私,剛發了餉,別人向我借錢,我卻拒絕了。又說他很沒有公德心,列舉了一大串,也就是說他的毛病很多,諸如此類,但也可以說那不是毛病。最後又說他最大的毛病是嫉惡如仇,看到別人做壞事就生氣。這叫正義感嘛!又哪里是什麼毛病呢?從正面看是毛病,仔細看他,卻又好像是個偉大的完人──既有正義感,又不自私,還很耿介呢!

 

什麼叫耿介?我的不會送給你,你的我也不要。耿介是個好德性。比如孟老夫子是為儒家辯護的,但他有時並不十分講理。他說「楊朱為我,是無君也,墨翟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所以楊、墨兩個人是禽獸。其實呢,我們若不斷章取義,說句公道話,楊、墨也是很好的。孟夫子他是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近而遠,登高自卑,這是儒家的行徑。但是楊朱呢?他是絕對的個人主義者。好的個人主義,是淑世主義。如果人人都是極端的個人淑世主義的話,世界上沒有人犯罪,沒有罪惡、沒有戰爭。楊朱「拔一毛利天下不為」,這是他不對,但是你不要斷章取義,它底下還有「舉天下富於一身不取」──你把天下財富統統給我,我不要。你把楊朱的話看完嘛!只聽半截就下結論和判決,這就不公道了。當然,這種個人主義的思想對整體的進步來講是一種障礙。

 

西方人很接近楊朱的思想,有些人耿介不占人便宜,但也不隨便行惠,即使是很好的朋友,他自己抽香煙,如果你不伸手,他不會遞給你一支。上餐廳除非約好了,平常大多各人吃各人的,各人付各人的賬。我認為這是對的,不必客套,客套反而增加困擾。如果我們將世界各派主義攤開來看,任何主義都有負面,都會有副作用。我們唯有實踐佛說的八正道,才是完全正確的。

 

所以我們學禪的人,第一要存誠,第二要行正,走正道。什麼是正道啊?不可告人的事不要做;感覺很丟人的事不要做;漏氣的事不要做,能符合這原則就是正道。假如你說別人不敢做的我敢做,我這樣是超越的,小根小器不敢做的我可以做,那這是給自己做辯護,是我執,不但是我執而且是譭謗正法。

 

八正道中講正思惟、正念,而禪宗則主張「一念不生全體現」,那思惟不是有念嗎?你這樣想就離開了不二法門,既然是不二法門,思惟就是不思惟,有念即是無念,分別就是不分別。

 

(三)盡責

 

我曾說過人要活在責任義務裏,但是很少人真能活在責任義務裏。有個人打電話要見我,我說你不能耽誤太久,頂多半個小時。他來了卻痛哭流涕,說運氣不好,拿本小冊子,上面記載這三個月來倒了多少次楣、生了多少次氣、跟太太吵架幾次、被主管罵過幾次……我說你來,我只同意你坐半個小時,現在你已經講了四十分鐘,都是講你倒楣呀!

 

我問他過去聽過我的講話嗎?他說每次老師講話我都聽。我說既然有聽,為什麼沒有照著我說的活在責任義務裏呢?要知道天下沒有憑空出現的東西,無風不起浪,事出必有因。你今天所面對的種種無奈、種種不滿意、種種挫折乃至種種懲罰,都是以你過去的想念行為作素材所編織而成的。你要是活在責任義務裏,認真改變自己,還會有這些問題嗎?

 

我們做過的任何事情都不會落空。若一個人境遇不好,而說是運氣不好,這是遁詞,應該想想自己在過去的時日中,是否想念不對、行為不對,該努力的沒有努力,將大好時光浪費掉,逃避責任、逃避義務,還說希望明天會更好;明天如果會更好,那就不符合因果了。

 

任何人不付出今天,就不能贏得明天;沒有今天的慘澹經營,就沒有明天美好的日子。你現在發牢騷、不滿意,用小本子記那麼多倒楣事,我看你將來還更有得記,多買些本子好了。如果肯承認今天所面對的這一切逆境,都是我們過去思想行為有錯誤──不肯努力、不肯創造、不肯付出,說句修行人的術語,就是不肯累積功德,今天種種的不如意,都有過去的因,這很合理嘛!這宇宙呈現的就是因果法則,不光只是佛陀講,現在邏輯學講自然齊一律,自然就是天,天就是自然,現在的思想方法學者就把因果律變成天律、天條。我們犯了天條,接受懲罰,心甘情願、心安理得,應該沒話講才對!

 

我們做錯了,受了懲罰,卻大發牢騷,還認為受了委屈,產生不滿,不斷地抱怨,結果是火上加油,更煩惱了;假如你對自己過去的思想行為負責,那煩惱就很少了。我們希望明天會更好,今天就多吃一點苦,多努力一點,多下一點工夫,多積一點功德,那明天鐵定是會更好!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息尚存就拚命做好,除非拚不動了,眼睛一閉那才算了,這就叫盡責。我們對工作盡責,工作對我們來講是一種享受,不再是一種煎熬,不再是一種無奈。

 

我時常喜歡講愛迪生,他受了兩年家教,小學都沒畢業,但我們現在用的電燈以及許多電器都是他發明的,他發明了一千多種日用品,他靠什麼?靠上癮。發明上癮了,欲罷不能,你叫他不去幹那檔事,他感覺活得沒意思,他不懂什麼波以耳定律、阿基米德原理,他只知道一個勁地不斷研究。愛迪生不僅是因他的發明對世人的貢獻大,更由於他的觀念、他的理智、他的典型,誘導、啟發了杜威的實驗邏輯。杜威的理論是強調通得過實驗的就是真理,所以美國那些當兵退伍的,很多人都想當科學家,都去研究,於是美國就富強了。

 

美國有位退伍軍人,由於戰後社會蕭條,找不到工作,到處流浪撿東西吃,身上只有一套衣服,秋天時扣子掉了很冷,在垃圾箱裏找了根鐵絲把它捏一捏,敲一敲,做成了一個別針,就那麼簡單呀!一根鐵絲做一個別針,就把破衣服別上了。他這個發明被另一個人看到了,覺得很有創意,問他:你這東西很好,哪兒買的呀?我做的。你現在幹什麼?沒做什麼,到處流浪。不要去流浪了,咱們合夥研究做這個東西吧!這家公司以後就發了大財。

 

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史貴寶大藥廠生意很興旺,前方需要的藥品都來不及分裝。主管說:你們哪一個裝得快,我就有獎勵!有位女工很聰明,一瓶藥裝五十片,她拿塊木板,當中挖了五十個小坑洞,藥丸放進去,這麼一搖就倒到漏斗裏去了,這是一項頗具巧思的發明。主管說:你這個技術賣給我如何?於是,公司以五萬美金買下了她的技術。

 

愛我們的工作,工作會給我們帶來智慧;喜歡自己的工作,就應該對自己的一切負起責任來。我們自己種下了惡因,就準備吃惡果。如果我們一個勁的為自己辯護,六祖說「有我罪即生」,你等著受罪吧!所以古人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又說「天大的罪惡當不得一個悔字。」一悔改全盤勾銷,因上天不是要整飭你,是希望你變成好人。上天看你我大家都是祂的兒女。你們聽了不必奇怪,這不但是基督教這麼講,我們看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佛自己說「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眾生,悉是吾子……隨父教詔,而不信受,於諸欲染,貪著深故。」眾生都是佛的兒子,不光是人,蠢動含靈都是佛的兒子。

 

我看到很多人喜歡挑別人的毛病,很多人傾向於自己都對,別人都不對,實際上這就是煩惱的來源。你看別人不對、很可惡,你會生氣,生氣就是煩惱,煩惱是人生最大的破壞力,殺、盜、淫、妄……做錯事,都是由煩惱引起的。煩惱越加重,理智就越淡薄。若是因煩惱而完全喪失理智,大錯就鑄成了。所以我把六祖壇經摘了一段作為歌詞:「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你要學道什麼都沒有關係。「常見自己過,與道即相當」──只要多看看你自己的過錯。「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你要是把那是非心趕走,就能夠「打除煩惱破」。要做到「他非我不非,我非卻是左」──他錯了真的是他錯嗎?還是不要被自己的眼睛所欺騙吧!

 

一個注重因果的人,他不發牢騷,他不抱怨,他沒有委屈,也不會生氣,他不會製造矛盾,也不會發脾氣。這一切都因為他善盡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活在心安無愧裏,活在今天努力,明天會更好的因果裏。

 

(四)感謝

 

太多的人不知道感謝,人家對他好,他說是因為我太優秀,我就是太好嘛!他不知道知音難求,知己難得。有些人身體健康,四肢發達,頭腦靈敏,但沒事就出去打架、鬧事,他從來不感謝天地父母,也不感謝社會大眾。我們看魯賓遜飄流記,一個人漂流到一個荒島上,他的生活所需是多麼地貧乏、簡陋和困難。有些人一生下來眼睛就看不見,耳朵聽不到。有人一生下來就畸形,有自閉症,是白癡。而我們一切都很健全,我們的父母對我們很愛護,我們出來工作踏入社會,社會給予我們的機會很公平,我們應該感謝。一個人要懂得感謝才會同情他人,感謝自己得到眾生許多好處;我們不種田有飯吃,不紡織有衣服穿,不是建築師和建築工人,卻有房子住,這些都是應該感謝的。

 

有時我們反省,明白自己實在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本領,而能夠活得很好,就知道我們應該尊重別人。肯為明天、後天而努力,所以到了明天、後天我們自然會有收穫。雖然是自己努力的,但是別人沒有埋沒我們,沒有抹煞我們,我們就應該感謝。有些人不知道感謝,沒有同情心,他不知道得之於社會,應歸之於社會。只有感謝社會大眾的人,才懂得回饋社會;不知道感謝的人,他就只會自私自利。

 

佛法強調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三塗(畜生、餓鬼、地獄)的眾生,我們都要同情他們。感謝天地恩,沒有天地我們就無地自容。感謝父母恩,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這個身體與受教育的機會。但是有天地、有父母,在弱肉強食的野蠻環境中,我們的生活仍是朝不保夕,有房子也沒有用,所以要感謝皇帝,感謝君主。現在時代不同了,我們應該感謝國家、感謝政府、感謝社會大眾,要是沒有社會大眾,只有我們一個人,我們也活不下去了。因此,我們要上報四重恩──天地恩、父母恩、國家恩、眾生恩。我們能夠常常知恩和感恩,我們的人生才有暖流,才有生機,才有源頭活水,才能從內在由衷的感謝發揮為外在敦厚的利他,謙虛的德性,自然發散出一股無法形容的親和力。我們若沒有感謝心,就沒有親和力;沒有同情心,社會就變成一個冷冰冰、爾虞我詐、了無溫暖的社會,那不是學佛者所希望的。你要想學佛法,必須培養自己的真情感、真理智、真智慧,培養自我奉獻、常存感激的心。具備了這個條件,學佛法一定會成功。

 

以上所講這四點,希望我們大家彼此共勉。

 

來源:www.bfnn.org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