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宗乘之校量
二、經典之考據
三、出家之意義
四、外道之辯別
五、真理之研究
六、對於懷疑佛法者之答辯
古農佛學答問卷六
護持正法門
(一)宗乘之校量
問:佛教始於何時究竟何人為創始者。
答:佛教為釋迦牟尼佛所創。在我國周昭王時代。距今二千九百六十年。後漢明帝時有迦攝摩騰竺法蘭二僧傳到我國。(編者查此條答問時在民國二十二年)
問:五祖是否釋迦牟尼,六祖是否須菩提。
答:非也。釋迦是佛教主,須菩提是佛弟子,解空第一大阿羅漢也。祖之名起於分宗,奉佛教之一義,為修行之宗主者曰宗。如禪宗、淨土宗等。開宗之人為其宗之初祖,以次傳法,則有二祖三祖等。如禪宗之初祖達磨,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是。淨土宗之初祖慧遠,二祖善導,三祖承遠,四祖法照,五祖少唐,六祖延壽等是。
問:何為淨土宗,何謂禪宗。
答:宗之為義,已見前解。以往生淨土為修行宗主者曰淨土宗。其法以念阿彌陀佛回向善根,發願來世生彼極樂世界,仗彌陀接引願力,命終必定得生,既生彼國即不退墮,義見阿彌陀經。以明心見性為修行宗主者曰禪宗。其法以屏息外緣,不起一念,心念滅已,心性自見,心即常往,名究竟覺。所謂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也義見金剛楞伽。
問:何為大乘法,何為小乘法。答:聲聞緣覺二聖之法為小乘法。菩薩如來二聖之法為大乘法。至於大小之別,其義安在。據雜集論有七種大義,故曰大乘。一者境大,以菩薩道緣百千等無量諸經廣大教法為境界故。二者行大,正行一切自利利他廣大行故。三者智大,了知廣大人法無我故。四精進大,於三大劫阿僧祗耶(此翻無量數)方便勤修無量難行行故。五方便善巧大,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生不滅)故。六證得大,得如來法身無所畏不共法等無量無數大功德故。七者果大,窮生死際示現一切成菩提等,建立廣大諸佛事故。前五就因言,即菩薩法也。後二就果言,即如來法也。若夫小乘則反是。但緣生滅四諦十二因緣及事六度,(但修事不達法性)故境小。但能自利,拙於利他,故行小。但了人無我,故智小。但經三生十六劫修行,故精進小。但能出世不能入世,故方便小。但得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五分法身,故證得小。灰身滅智住方便土故果小。由此觀之,大乘是究竟法,小乘非究竟法。大乘是真實法,小乘是權假法。大乘法是積極的,小乘法是消極的。此大小之梗概也。
問:藏二乘,通三乘,別三賢,圓十信。皆已斷見思,未破無明,寄居方便土。究竟藏通別圓,由何區別。或就修行程度淺深言之。或小乘經謂之藏,大乘經謂之圓。請詳示之。
答:台宗判佛教之化法為藏通別圓之四,藏即小乘,別圓為大乘,通則介乎大小乘間。通小通大,故曰通。亦可云藏教應小乘鈍根,通教應小乘利根,別教應大乘鈍根,圓教應大乘利根也。若以經言,則小乘經屬藏教。餘教皆大乘經也。
問:淨土宗屬於大乘乎。抑屬於小乘乎。
答:淨土宗以發菩提心為因,以得佛果為究竟。故屬大乘。非小乘也。
問:法華經譬喻品,有云取羊鹿牛三車度出三毒火宅。又七寶大車駕於白牛。此白牛與三車之牛同否。羊鹿牛是何譬喻。
答:法華經會三乘之權教,歸一乘之寶教,故以羊鹿牛三車喻聲聞緣覺菩薩之三乘。而大白車則喻一佛乘也。
問:從初果須陀洹至妙覺,其間修證次第地位,可否簡單示明。或應看何經論可以備知。
答:須陀洹是小乘果名,妙覺是大乘果名,應分別論之。小乘位有七賢四聖。七賢者五停心別想念總想念暖頂忍世第一也。四聖者,須陀洹(入流)斯陀含(一往來)阿那含(不來)阿羅漢(無生)也。大乘位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之四十二位。如初住中開出十信則為五十二位,若第十回向中開出四加行,則為五十六位,妙覺是佛位,通常除佛位,故稱菩薩四十一位,或五十一位,或五十五位。若欲詳悉其名,可考教乘法數及大小佛教辭典。若欲明其修證,小乘果位,看俱舍論賢聖品。大乘果位,看大乘入道次第章,及華嚴經、楞嚴經。再如統大小乘而比較之,則看天臺宗之四教儀,(有集注)及教觀綱宗或賢首宗之五教儀。
問:六祖在華僧中成就最偉,但沈著報恩論,謂其通宗不通教,開口便錯。蓋西方人造罪求生何國一語,顯係未嘗讀過淨土三經之瞎駁。又死爭衣缽亦少讓德,得法與否,豈真在衣缽。乃甘冒危難何也。又衣缽之爭甚烈,五祖何竟袖手無一語解紛。又佛滅後數百年音無大乘,則馬鳴以上禪宗諸祖所弘者何法耶。法華會上盡皆回小向大,何阿難等尚弘小乘耶。
答:六祖西方之語,乃宗門拂跡之談。沈論就跡議之,亦非的論。五祖傳法六祖,實屬破格之舉,故恐人爭,囑其南行。後六祖捨衣,奪者自不能取,又何足病。佛滅後,阿難結集,不僅小乘經典,但後之學者弘傳乏人,故大乘隱而不著。在馬鳴時,甚至傳小乘者排議大乘,謂非佛說,故不得不弘之也。倘以前無大乘,馬鳴又烏從而弘傳之耶。
問:唯識一門有性相二宗之分。抑相宗屬唯識,性宗屬禪宗。
答:欲了唯識,須辦法相。故唯識亦相宗攝。其他禪宗,天臺宗,賢首宗,三論宗,皆性宗攝。性相兩宗,乃印度所有。其餘各宗,皆我國所立。
問:護法清辨時代,性相之爭甚烈,卻後奘公不肯以法相傳異派(或因竊聽而得唯識者,師云彼不知因明,終屬無用。),皆甚執著。以祖師菩薩之道德,仍難泯門戶之見。何也。
答:學以愈辨而愈明。性相之爭,乃道義之爭,其爭也君子。學貴專精,故不宜濫傳,必非門戶之見。況測師竊聽,不以其道,奘師之言,足以警彼,豈不肯傳耶。
問:近閱窺基大師心經幽贊,其中有勝空者言如應者言云云,不知其義。以意度之,似係印度兩種學派之稱。此二派之著名祖師為何人。有何書籍可查其歷史。
答:勝空即第一義空,此派即是空宗,龍樹菩提清辯等師,其著名者也。如應即如如應理,此派即是有宗,無著世親護法等師,其著名者也。付法藏因緣傳高僧傳佛教史等書,可查其歷史。
問:金剛經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邇來提倡佛學者,往往各執一法,唾棄余宗。尤其奉密宗者,盛稱「密為最上乘」,如震旦密教重興會與海潮音社往還駁斥,甚囂塵上。究竟密法是否最上乘。學密法者,應否不取他宗。現代果以何法為最當機。各種紛爭,於宏揚正法挽救人心有無障礙。統祈指教。
答:問題中所應答者有四事。今分答如下。(一)密宗以方便為究竟,故密宗者,方便之最上乘也(二)密宗法最完備,故學密法者,可不取他宗。然有與各宗共通之法,固並行不悖也。(三)現代當機,鄙意謂接普通機者,宜淨宗。接特別機者,宜密宗,或禪宗。(四)道義之爭有益,意氣之爭有損。
問:佛教宗派甚多,互相衝突,各宗皆然。如禪宗多詆淨土,六祖慧能其一也。金剛經有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若以聲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亦與淨宗觀像之說衝突。他宗又有以淨宗念佛生西為愚夫婦修持法門。大乘說法不以此為究竟。而淨宗之言曰,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乃如來普為一切上聖下凡令其於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謂余宗侈談自力,不仗佛力。欲求斷惑證真,了生脫死,為極難之事。其他各宗亦有互相詆毀之處。敢問佛教宗派如是之多,而又難於統一。學佛者將何所適從乎。
答:大乘各宗,各擅其長。究其極處,均可以成佛。但眾生根器不同,得益與否,自然發生差別。即今而論,自力終遜他力。故淨土一宗,隨人可學。又各宗之理本可會通,各宗之事,各異其法,法以應機,機不一,法又何必統一也。
問:密乘以即身成佛為殊勝,然既言成佛,似不但約性德,若約修德,修密法者不乏其人,有幾人成佛,是何如來,別號何名,可指示否。禪宗亦云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歷代祖師明心見性也否,若不明心見性,云何稱祖,如其明心見性,何不稱佛,或某如來。或如台宗六即佛義,即身成佛與見性成佛,在何位次。請示。答:依本覺而起始覺,始覺圓滿還合本覺,此顯教成佛之通義也。台宗所謂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原不可離性修而二之。然密宗之即身成,則可在全理成事,全事即理,而成事事無礙法界,故以佛之三密加持我身心,而我身心即成佛體,全用唯心之力,令佛入身,我身入佛,身佛不二,故即身成佛矣。至於名號如何,則如其本尊以為名也。本尊雖有佛與菩薩明王等別,然在曼荼羅中同為大日如來之化身,故皆云佛。又禪與密均屬頓教,不可思議。若從漸教,見性即是見道,已入初地,而能分身他方作佛矣。故曰成佛。若用六即判之,禪密兩宗之成佛,均屬相似分證究竟三即攝也。禪宗成佛乃法性身佛,非應化身,豈可得而名耶。
問:庚午出川,得奉面提於春申江上,解行一語,破醒疑情不少,茲欲叩長者先生於時下崇密宗之意見及主張,何宗為入教義之切近者,俾知所遵學。小子意謂念佛固佳,但若以老實專修飾其拙,一味擱置教理不談,亦非內學住世之法。例如先未明唯識相,次何能順唯識性,並作唯識觀乎。時賢有主張先不必觀經者,為防誤解,其意固善,但既未觀經,則難免盲修瞎煉矣。如何。
答:時不眾生好尚新奇,故崇拜密宗者,亦只矜其神異耳,非究竟也。況密者不離顯,離顯無密可學。觀宗喀巴菩提道次第,以密為極點,其故可思矣。我國密宗弘傳在各宗齊備之後,非無故也。至以何宗為入教義之切近者,竊謂性相兩宗,猶車之兩輪不可偏廢。孰先孰後,當視根性之如何。此兩宗義明,而一切宗均可得而通矣。淨宗老實念佛為行,行必資於解。惟淨宗指導修行書籍甚多,雖不觀經,亦不致誤。若欲探其根本,自非閱藏不可也。
問:胡超伍居士對於佛學分宗不甚滿意,並以一人而為數宗之祖,及某宗在印度有而不盛者,為滑稽矛盾,令人發唬。究竟分宗有無錯謬。
答:胡居士皈依大愚法師,習真言宗,並依弘法大師辯顯密二教論,抑揚之語,以意推測,遽加批判,寧能無失。若將各宗源流考察一番,即知諸祖立宗各有依據,所依經論,必各具觀境修行得果三種要素,未可具門戶之見,一概抹煞也。又宗祖乃後人所推,原非自立為祖。如龍樹菩薩宏揚華嚴造中觀論傳受真言,後之學華嚴者、學中論者及學真言者皆各推為自宗之祖,豈龍樹欲為各宗之祖耶。至某宗非印度學者所倡,即為印度所無,如印度學者少而中國學者多,即彼衰而此盛,事實如此,何滑稽矛盾之有。
問:胡居士之評智者大師,至謂佛學中最毒害人類的邪說,莫如智顗的五時判教及大小乘之分。又謂智顗這邪見引起千餘年來學佛者的誇大狂,競言大乘,毫無實際,使佛學在中國竟成買櫝還珠的怪像,這是如何令人痛心的喲云云。似太唐突,請辭而闢之。
答:此係胡居士未嘗讀台宗教典耳。五時判教,原是依釋迦佛一代教化事實之次第,使一切經典有了系統,宜為學科者所贊許。至大小乘之分,佛經上自有明文,原非智者所分。今目為邪說,且加上毒害人類四字,無乃擬不以偷矣。若以買櫝還珠為罪,以之評論台宗學者未能教觀齊修則可,若即以為智者邪見之證,則適得其反。蓋智者大師宗法華等經智度等論而立止觀,足為修三摩地者之軌範。原書具在,請居士一展讀之。按智師所說止觀法門有四種,一修習止觀坐禪要法(小止觀),二六妙門禪法,三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四摩訶止觀。
問:顏淵亞聖,孔子贊其服膺勿失,子思作中庸,亦為誠之者擇善固執。蓋從善如登從惡如流,若不固執必趨於惡。而佛菩薩說法,每勸人破法執。愚謂法執不可強破,若強破必受群邪,功夫純熟,自然到此妙境,修行入手必須法執。觀小本彌陀經內云,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是佛明明教人執持,則法執又安可強破乎。
答:法執言其病也。執善非病,不可同年而語。依教奉行,本非法執,又安可破乎。凡佛經中所言破執者,皆是破其病,並非破其法。應知之。
(二)經典之考據
問:何為藏經。
答:此乃吾佛所說之法而弟子所結集記出者,所謂經律論三藏是也。
問:何以稱藏。
答:佛法深廣涵容甚富,有如於藏。佛法功德利益群生,亦如寶藏。故稱之為藏。
問:既有三藏,何以獨稱為經。
答:經係吾國聖教之通稱,曰經藏律藏論藏者,方為確指佛經之類別耳。
問:何為經藏。
答:吾佛出言契理契機。示修行之逕路,作萬世之常規,故曰經,梵文謂修多羅。
問:何為律藏。
答:吾佛所制禁戒清規,束身攝心止惡行善,故曰律。梵文謂毗奈耶。
問:何為論藏。
答:佛弟子對於佛說有所申議,對於外道有所辯難者,故曰論。梵文謂阿毗曇。
問:藏經如何結集。
答:佛滅度後四十五日,迦葉尊者會千人於迦蘭竹林界內結集為上座藏。復有千人在界外結集為大眾藏。復有彌勒文殊同阿難海眾於鐵圍山別集三藏,是為菩薩藏。此乃最初結集也。
問:以後尚有結集否。
答:有之。佛滅後百年,七百羅漢在毗舍離城結集合法律藏為第二次。又佛滅四百年,有脅尊者於健馱邏國集五百人結集為一切有藏,是三次也。正法既沒,學佛者各部分裂,各有結集,五百年中難記次第。其他龍樹出華嚴下本於龍宮,兩界密典於鐵塔,是謂佛滅後七百年結集。無著請彌勒菩薩於阿瑜遮國說五部大論,世親護法造論發明,三百年來至戒賢而大成,是謂佛滅後千一百年之結集。
問:上所結集之典,與我國現有之經同否。
答:同其義理,不同其文籍。
問:與我國文籍如何不同。
答:有二不同。我國文字異於彼土。一也。梵策傳來容有隱佚,二也。
問:何為梵筴。
答:佛經原本,字係梵文,即印度字,相傳為梵天所造。
問:佛經既是梵文,如何改成漢字。
答:有兩土大法師翻譯成之。
問:我國譯經之事如何。
答:舉其大者,有三譯場。一為姚秦宏始之關中,鳩摩羅什法師主之。二為大唐永貞之慈恩寺,玄奘法師主之。三為開元大曆於薦福興善寺,義淨不空二法師主之。
問:所譯之經共有多少。
答:佛經譯本彙集,始於晉之群經目錄,梁有出三藏記,隋有眾經錄。然稱藏者始於唐之開元錄,共有五千四十八卷(今世稱一藏之數指此)。宋之祥符景佑錄為宋藏,五千七百十四卷。元之至元錄為元藏,五千三百九十七卷。明有聖教錄為明藏,六千七百十一卷。海東之弘教正藏,增廣之為一千九百十六部八千五百三十四卷。清之龍藏,較明藏增而不及此數。現在海東之靖國續藏,又增千七百五十六部,七千一百四十四卷。我國敦煌石室發現者,別鑒彙鈔可成千卷。若將海東正藏及彼龍藏敦煌而刪簡之,必得萬有餘卷。此乃藏經之大觀,而成今後之彙集矣。
問:佛經浩如煙海。閱覽經典,何者為先,何者次之。何者最後。乞詳示。
答:佛典有經律論三藏。律屬實踐,非僅可閱覽而已。茲姑不論。經藏是佛之雅訓,論藏是經之注釋,故閱藏當以經為主。而緯之以論。吾佛說法有頓有漸。頓說之經是華嚴部,不入次第範圍。其漸說者。台宗判為四部,首阿含,次方等,次般若,而終之以法華涅槃。蓋阿含部,世尊為人天小乘之所說也,其主要經有四,曰長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雜阿含。方等部為引小入大之經,其大部曰大寶積。而凡維摩楞伽楞嚴圓覺及阿彌陀經等皆屬焉。般若部經深談實相,大乘之極趣也,其大部曰大般若經,而金剛心經等屬焉。法華經者,會三乘於一乘,會一切眾生盡入佛之知見,以示世尊出世之本懷。涅槃經猶世之遺訓,捃拾未盡之義,故終焉。論為論議論辨,雖有宗經釋經之異,而為經之注腳經之關鍵,為欲明經義者所不可不讀則一也。然麗於小乘經者,則以俱舍論成實論二部為要典。麗於大乘經者有通有別。通者以大乘起信論,攝大乘論,大乘五蘊論,大乘阿毗達摩雜集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上三論即三論宗之要典)等為要。別者如往生論,淨土十疑論,西方合論(淨土十要中尚有數種)等,則屬於淨土宗,如唯識二十論,成唯識論,顯揚聖教論,瑜伽師地論(相宗八要中尚有數種)等,則屬於慈恩宗。他如大智度論之釋般若經,金剛般若論之釋金剛經,法華玄義文句之釋法華經,華嚴懸談疏鈔之釋華嚴經,俱為要典。然則經教為源而宗論為流,探源者必須溯流,故讀經當先讀論。此閱覽經典之通規歟。
問:我佛世尊說法四十九載,談經三百餘會,其法門八萬四千,現存經典是否盡有。
答:理盡書不盡也。
問:不知昔唐三藏聖僧往西方取得何經,究有其人其事否。
答:唐代往天竺求佛經者不一人,世傳西遊記係玄奘法師事。今佛學書局有真西遊記一書,可取閱也。至世傳西遊記,乃說謊,非信史,並無研究之價值。
問:佛教史現流通有數十種,欲研究印度支那,何種為妥。
答:各種詳略互見,宜多備幾種參考。印度佛教史,有支那內學院版,武昌佛學院版。中國佛教史,有商務版,武昌佛教院版。
問:佛說四十二章經,「佛言……生中國難,既生中國,……」此二句,頗可疑,與其他佛經不類,大類儒家之言。當佛在印度說法,萬無出此言之理,恐此經係偽書。余淺學無知,願質之高明。求提出反證以釋疑。
答:尊問是否疑中國為指中華。經言中國,乃對邊方而言,以邊方類無文化,中國有文化,故曰生中國難。法顯佛國記,到一國名摩頭羅,……從此以南,名為中國。丁謙改證曰,「中國者五印度之中,即中印度也。」若言其廣義,凡非邊地,皆可稱中國。不局於一中印。此經文約義豐,本係摩騰等初到中國撮取佛說大意所譯。為利漢人讀誦,故體裁略同周秦子書。佛法中有四依之條件,第一為依法不依人,雖其人為凡夫外道,而說契於法,亦可信受奉行。蓋佛法最平等廣大,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佛佛道同,無上妙法,法爾如是也。四十二章,不違聖言量,故非偽。
問:華嚴經、楞嚴經、法華經、金剛經、彌陀經等,是否世尊弟子所著。
答:一切佛經皆是佛口所說,或是菩薩天人所說,為佛所印可者。迨世尊滅度後,弟子述說而筆記之,則是世尊弟子所述而非著作者矣。
問:大方廣佛華嚴經何種最好,何處可請。
答:以唐譯八十卷為善,上海佛學書局可請。
問:楞嚴經屬何宗。
答:楞嚴在大藏經編入秘密部,應是密宗經典。
問:楞嚴經說理甚深,何注最詳。
答:續法大師之楞嚴灌頂疏最詳。
問:楞嚴經博大精深,言心性更為詳盡,然原文譯筆晦澀,不易瞭解。近得楞嚴金鏡疏一書,講解詳明,又苦其太繁。楞嚴白話講要,又嫌其太簡。嘗讀徐槐庭金剛經解義,先注次論後解,明白曉暢,未知楞嚴經注釋家亦有上述之體例否。如無此種,亦有不繁不簡便利初學之善本否。
答:楞嚴指掌疏其釋文句處,較為簡明。楞嚴易知錄。未知如何。
問:法華經以何注為最佳。
答:法華經是佛一代說法圓滿之教也。闡發此義要推天臺智者大師之法華玄義文句矣。然卷帙甚巨,如求簡要,則蕅益大師之法華會義亦可。
問:金剛經中國共有六譯,各譯稍有不同,當以何者為主。又諸家箋注金剛經甚多,當以何種為佳。
答:當以秦譯為主,而參以各譯以為訂證。至注,以金剛決疑及金剛破空論為佳。尚有續法金剛直解,頗為精當。
問:金剛經傳本世稱壽春板旁注為詳,考此經皆鳩摩羅什譯,何以微有異同。持誦此經,究以何本為指歸。
答:羅什譯經,恒有簡略。此經有六譯,如欲研究,可參考餘譯本。
問:石注金剛經及金剛經傳燈真解,內均附刊有金剛經纂。又真解內之金經纂後刊有靈感二則。其第二則載大藏中,歷有經纂,古本尚存,近今坊本漏刊云云。惟愧無閱藏機會。居士博覽三藏,定知藏中有無經纂。乞查示。
答:金剛纂大藏所無。雲棲諸經日誦載有問辨。今錄以告。「問:金剛經纂稱功德甚大,何不錄。答:以偽造故。又大為害故。彼云,誦此纂一遍勝誦金剛經三十萬遍,脫使愚人信此,若擅將多卷之經置之不誦,而以一纂塞責,豈不誤陷其人入地獄耶。」
問:金剛經中佛常讚歎受持四句偈等,未知云何是四句偈。
答:佛經原本都以三十二字成行,八字為句,適合四句,四句即成一偈。經云四句偈者,即任何四句經也。否則金剛經只有兩偈在後,何以前已云四句偈耶。
問:淨土一宗,除阿彌陀經及持佛名號外,尚有何種經典。
答:尚有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及往生論,應當持誦者也。
問:無量壽經以何注為最佳。
答:無量壽經注,某所見者唯隋慧遠義疏一種。清彭紹升居士著有無量壽經起信論,亦可參考。
問:觀無量壽佛經,以何注為最佳。
答:此經現見兩注,一為智者大師疏四明知禮鈔,一為善導大師四帖疏,並皆佳妙。然以淨土專家而言,則取善導疏也。(即觀經四帖疏。)
問:無錫萬氏校本地藏經末,載有佛說盂蘭盆經,首句為聞如是三字,是否如是我聞之誤。
答:經首有作聞如是者,非誤也。
問:佛說般若心經,自亦為佛所說者。今據宋施護譯本,似為舍利佛威力,而請問於觀自在菩薩,故觀自在菩薩遂說是經。然則是經究為佛說,抑為觀自在菩薩說。
答:是經為觀自在菩薩說,即是佛說。何以故,佛所印可故。蒙佛許說故。查般若心經施護譯本在咒後有云,「爾時世尊從三摩地安詳而起,贊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說,如是如是。」然則雖是觀自在菩薩說,已為佛所印可,故同於佛說也。又法月譯本有云,「爾時觀自在菩薩…白佛言,我欲…說…般若波羅蜜多心,惟願世尊聽我所說。…爾時世尊…告觀自在菩薩…云,善哉…聽汝所說。」是觀自在菩薩先蒙佛許而後說也。然則是經舍利弗既承佛力而問,觀自在菩薩又蒙佛許而說,又何不可云即是佛說耶。故大智度論云。「佛法非但佛口說者是,…有五種人說,一者佛自口說,二者佛弟子說,…」
問:心經題有以摩訶二字起者,有不用摩訶逕以般若二字起者,究從何為準。
答:不用為準。現誦本係玄奘法師譯本,原無摩訶二字故。
問:觀世音普門品、地藏菩薩本願經、藥師七佛本願經三經,有無軒輊。
答:佛菩薩宏願度生,有何軒輊。
問:觀音諸經,有何最善之箋注本,可向何處購請。
答:普門品有智者大師之玄義疏最佳。佛學書局可請。
問:楞伽科解序第三篇第四行云,「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先佛所說微妙第一真實了義,故謂之佛語心品,祖師達磨以付二祖,曰吾觀震旦所有經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祖祖相授以為心法,」以此觀之,楞伽當為禪宗之經。但查佛學書局之書目,禪宗部內無此經名,復於法相部中見之。究竟楞伽應列入何宗為當。
答:楞伽之初百八非句的示禪宗離言之旨,故禪宗傳之。其後大慧菩薩問義開一心為識,乃是法相之教,故列入相宗。禪宗至六祖慧能以後,皆以金剛般若印心,故楞伽但列相宗矣。禪宗至六祖慧能以後,皆以金剛般若印心,故楞伽但列相宗矣。
問:性宗相宗之要典。
答:性宗要典為般若經,及中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等。相宗要典為解深密經,及雜集論,百法論,成唯識論,瑜伽師地論等。
問:據玄奘義淨所記,五天竺所行大乘,只般若唯識兩宗。吾地近年盛弘唯識。淨土台宗間有傳述。獨般若一宗為此時救病良藥,而問津者寥寥,經論(大智度論)既無疏抄除嘉祥三論疏外,關於入門方便,又無如歐陽大圓印光諦閑等之著作。般若綱要一書內容如何。黎端甫之法性宗綱論有發售否。以外有此宗入門書否。祈指示。
答:有譯本三論宗綱要。
問:高王經或謂偽造,而觀音靈感錄又謂誦此有靈感,不知孰是。
答:高王觀音經原無是經,故曰偽造。當北齊高歡為丞相時,有夢中為老人傳授,誦之得免刑戮者,因從高王府中傳出,故曰高王經。但經雖偽造,而所稱佛菩薩名號極多,感應功德即獲於此。念誦者可當佛菩薩名號集觀。
問:大乘起信論。或謂係偽造。又楞嚴、華嚴、法華亦有以為後人偽造者。若諸經均是偽造,則一切經典皆難確信。
答:此等謗法之言,不足為據。
問:或謂涅槃會上拈花微笑付法迦葉,不見經文,無可根據。達磨神光太虛法師,皆以為影射(見文庫禪宗),實無其人。楞嚴起信近亦證為偽造。夫傳法何等事,祖師何等人,經論何等物,乃可任意捏造。否則又何可任意誣謗,二者必有一落無間獄。
答:拈花傳法,據宗門雜錄引,謂出大梵王問決經。經云,梵王至靈山會上,以金色波羅華獻佛,捨身為床坐,請為群生說法,世尊登座拈花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有金色頭陀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吩咐摩訶迦葉云云。達磨神光均見僧傳,但事不甚顯。楞嚴起信認為偽造,實出偏見,不足為訓也。
問:鄙意佛說大乘,如孔子之言大同,孔子以時機未至,故僅於顏子言其體(克己復禮章),於子遊言其用(子之武城章),以致性與天道不可得聞。然禮記莊子猶詳載,(禮運莊子言顏子心齋等。)可知當時並非罕言,不過如子貢聲聞輩不得預聞,而記論語者又出於此輩之門人,後世遂以大同非孔子教。今觀涅槃般若諸大乘經,身子善現迦葉阿難親會當機,不應於結集時獨遺大乘偏出小乘,是當時三藏必有大乘經在內。彼方所傳僅四阿含者,乃上座部諱莫如深之私見,亦如吾地古今文家經學耳。鐵圍之說出於龍樹,或說偏見。至菩薩處胎經迦葉命阿難結集佛說,一字勿使缺漏,中有摩訶衍方等藏,較有根據。高明以為然否。
答:此說頗是。又當時窟外大眾部結集,有類大乘經典者。
問:成唯識論述記八種,請舉其名。聞日本有將八種合刊者,請示知出售處。又日本有何種便於初學之唯識學書,及專門出版流通佛學書報之書局。均祈詳示為感。
答:關於成唯識述記之書,有(1)成唯識論別鈔。(2)成唯識論樞要。(3)成唯識論了義燈。(4)成唯識論演秘。(5)成唯識論義蘊。(6)成唯識論疏義演。(7)樞要記。(8)了義燈記。(9)演秘釋。所謂八種,或是除別抄而言,日本將合刊者,未見其目,亦未明其售處。日本著作關於唯識甚夥,以手頭無日本書目,無可舉陳。近有新登洪欣然居士所譯日本良遍所撰之唯識大意,甚便初學。因舉以告。至日本流通佛書書局,有東京之融光堂名古屋之其中堂為最著者。
問:成唯識論文釋併記,內容如何。
答:此書係明人著作,陳義不及唐人古疏,唯其論文處,甚便初學也。倘能根據唐書仿其體裁,重為製作,則亦研究唯識學者之一種有價值之工作矣。
問:梁任公謂牟子理惑論非漢牟融所撰,疑為劉宋間人偽作。其引證頗多,似非世俗妄言可比。不知為定論否。(梁氏此說見近著第一輯中卷二十一頁)。
答:評論佛教,在理論,不在考據,縱文是偽作,理則是真。
問:圖書集成中之高僧傳無達磨以下六祖傳。何故。
答:查唐道宣律師所撰之高僧傳(高僧傳二集)卷十九,有齊鄴下南天竺僧菩提達磨傳,及鄴中釋僧可傳。又卷二十六有蘄州雙峰山釋道信傳。又查宋贊甯法師所撰之宋高僧傳(高僧傳三集)卷八,有唐蘄州東山宏忍傳及唐韶州今南華寺慧能傳,然則達磨以下六祖,惟二祖僧璨傳不見,殆因二祖行跡甚隱,直至天寶年間建塔時始著聞於世,故道宣律師不及傳之歟。查道信傳云,「又有二僧(其一必是二祖),莫知何來,入舒州岏公山靜修禪業,聞而往赴,便蒙授法,隋逐依學遂經十年,師(二祖)往羅浮,不許相逐,云云,與禪宗記載相同,此即二祖當時跡隱之證也。又達磨以下六祖為教外別傳,與高僧傳所載之習禪科稍異其趣,故其記載如正宗記傳燈錄等禪宗所傳者,有詳略之殊也。
問:《東林傳》一書,檢佛學書局目錄無之,不知何處有買。請示之。
答:此書名《東林十八高賢傳》,見續藏第二編乙第八套第一冊,有無單刻本未悉。
問:紀載叢林制度僧伽規則之書,有幾種。名稱為何。
答:有叢林清規。
問:禪門日誦末載某年生人欠經若干卷,欠某曹官錢若干貫。此說是否出自佛經。所云某曹官冥府,是否實有此官。彼以六十花甲生人而妄定欠負,殊不近理。疑係後人偽造。未知是否。
答:是後人所偽造。
問:閱二課合解,禮大懺悔文作一百八禮,惟近流通朝暮課本自南無皈依金剛上師起至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止,均皆不錄。即各地叢林名剎,亦不持誦。如照合解作禮,應缺少三禮。此節經文,因何節刪。請示。
答:禮大懺悔文中南無皈依云云,係密宗修法之常規。所謂先皈依上師及三寶,次發菩提心也。本不應節刪。今各地叢林不持誦者,殆係禪宗家風,不與密宗同故。因此朝暮課本上亦有改為小注及並不列入者。均非原文意也。
問:如若作禮,照流行本不能合一百八禮,有無妨礙。請示。
答:有妨礙。不應照流行本,應照原文完全作禮。禮一百八拜者,除百八煩惱之意,故不應缺少也。
問:中國佛教宗派最著,只有八宗。楊仁山居士著有十宗略說,是否加顯密二宗。欲購此書,以何本為最詳。
答:楊仁山佛教初學課本中較詳。十宗者小乘二宗,大乘七宗,加律宗。《八宗綱要》一書甚詳,唯缺禪淨二宗。
問:駁斥韓愈闢佛之書,有湘陰郭涵齋所著佛骨表糾謬一書,指謫極詳,不知此外尚有古今其他反對韓愈闢佛之文否。又朱子全書,其中闢佛之言論亦多,不知古今護法人士有駁斥其謬誤之書否。
答:駁韓愈之文,散見於古今人著述中者不少,而以明教大師鐔津文集內之非韓篇為最詳。駁斥程朱之說者,以明沈士榮之續原教論為最詳盡。而清彭際清之一乘決疑論,沈善登之報恩論中,亦多精闢之談,發其陽儒陰釋之隱。其餘護教之論當尚多(如歸元直指中亦有之),特吾人見聞有限,愧未能多舉耳。
問:釋門真孝錄所引之經典若干種,有無單行本。
答:按釋門真孝錄所引者有九十二種,其中全部經典之關於孝親者,有大方便佛報恩經、佛說父母恩難報經、孝子經、佛說淨飯王般涅槃經、佛說盂蘭盆經,五經均有單行本。至集論則有明教大師輔教篇之孝論,蓮池大師崇行錄之紀孝,即此釋門真孝錄,可謂集大成矣。
問:邵堯夫之先天圖,是否定中得之神傳。
答:邵子先天圖未見,不能臆斷。但先天後天之名詞,出於孔子之傳易,曰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或云邵子之學傳自穆修,穆修傳自陳搏,其殆有淵源乎。
問:佛法止觀應閱之書及蔣維喬居士之著,有若干種。
答:佛法止觀即打坐法,可觀禪波羅蜜次第及小止觀摩訶止觀等書,又有坐禪三昧經及六妙門止觀教授等。蔣居士著作,有因是子靜坐法及其續編二書。並中華佛教史大乘五蘊論注,其他所有待查。
問:平時省察自以功過格為最佳,但後學所見者,僅文昌功過格及袁了凡功過格,皆惟有世間法而無出世法,似不適於學佛者,未知坊間有否專從「五戒」「十善」及「攝守六根」立法之功過格發行否。淨土問辨功過格之內容如何,佛學書局有發行否。
答:適於學佛之功過格,未有專書。但佛經中關於戒律之書,亦彷佛相似。現有五戒相經箋要補注一書可以代之。至功過格之關及佛學者,又有蓮池大師之自知錄。淨土問辨功過格未曾寓目。
問:言因果最詳者為何經。
答:唐世道撰有法苑珠林百卷,搜集經典談因果事,分類詳載。常州天寧寺板三十本,有正書局流通,可請閱之。
問:輪迴投生等理,未能明白,宜看何書。
答:請看楞嚴經第七、八、九卷及瑜伽師地論第一、二卷。若以淺顯言,則華嚴原人論合解下卷,及周安士全書中欲海回狂卷三,可檢閱之。
問:西康諾那呼圖克圖活佛到粵,余購得佛說大白傘蓋總持陀羅尼經一本,內中咒音與鐵航師授者有異。究竟此經咒音合否。
答:咒音無不合,其有異者,原本不同耳。
問:現在東密西密日本密宗,為大日如來說,西藏密宗,時輪金剛說。而大藏經典有頓有漸,或顯或密,無不是釋迦如來所說,獨密宗非佛說,人言婆羅門典籍,未知實否。
答:密宗為毗盧佛說,金剛薩埵傳出。但顯教經典內都有咒,可知同是佛說也。
問:大悲心咒上佛菩薩,是否八十四尊。咒上首尾之南無喝羅怛,那哆羅夜耶……等四句,是一是異。答:照不空三藏所說,只有五十相,今之八十四相,是每句一相,相各不同,未明所本。
問:彌陀經及大悲咒,有無音字之單行本。咒中之字,苦無方法檢查。請示。
答:音字經咒,即有亦不全音。咒中之字,須依能誦者受學之。不必自己檢查。
問:大悲咒集成一書之內容。
答:大悲咒集成一書,係杭州周達權居士所輯。光緒四年刻本。今錄其目次以示內容,像贊、序、凡例、持法、持咒科儀、大悲符篆、漢滿蒙藏合璧咒、合音咒、離句咒、近音譯注圖參,(附手印真言,大悲印決廣大法門。)
問:大悲咒中之注解不同,有兩句作一解者,有一句作一解者,如(甲)悉囉僧阿佉佉耶娑婆訶(藥王菩薩本身行療諸病),(乙)悉囉僧阿穆佉耶(藥王菩薩本身。),娑婆訶(圓滿菩薩身著朱衣母陀羅手),究屬甲是還是乙是。請教。
答:咒名陀羅尼,義本無盡。不妨兩解俱是。
問:大悲咒古本「夷醯唎摩訶」五字為一句,今僧俗均以上三字為一句,將摩訶二字屬於下句讀,究竟此句係三字抑係五字。
答:查是有兩讀,五字為一句者,梵僧陀弗曰,「夷醯唎摩訶,是菩薩現摩醯首羅相度化眾生。」三字為一句者,續法大師曰,「夷醯唎華言無心也。摩訶菩薩埵,華言大道心勇猛者。」
問:大悲咒經中願文「火湯自枯竭,地獄自消滅。」有作「火湯自消滅,地獄自枯竭。」消滅與枯竭,按文會義,當有區別。然則於大悲咒經中能否互用。
答:依經作火湯消滅地獄枯竭,依行法作火湯枯竭地獄消滅,分用不妨也。
問:大悲咒見於何經。
答:密部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即大悲咒之出處。
問:觀世音菩薩稱讚大悲咒是廣大圓滿善攝一切陀羅尼,顯密圓通說準提經言總含諸部神咒之王,那麼大悲不及準提了。
答:大悲之善攝一切陀羅尼,與準提之總含諸部神咒兩語,並無高下,何云不及。何以故,陀羅尼即是神咒之梵語,一切即是諸部。攝與含,義亦同也。
問:但是「佛魔一如」、「諸法平等」。不分高下,怎麼還有咒王。
答:咒王之王,自在為義,從用言也。「佛魔一如」、「諸法平等」,從體言也。體無高下,用有差別。
問:佛學半月刊觀音聖誕特刊中逸廠先生的觀音典要,說準提是觀音所應化地,不知是依什麼經籍。
答:東密特以準提為六觀音之一,屬蓮華部之一尊,語見日本佛教大辭典。依何經籍未詳。
問:究竟準提、大悲孰高下。請你費心直接答覆我,解釋我的疑團。(那我是很感激的)
答:準提、大悲本無高下,差別之用,在眾生機。如你的機與準提應,即準提高。與大悲應,即大悲高。若問如何識得應,只要問你的發心及決心耳。如果不決,可在佛前至心拈取。
問:壽春本金剛經之往生咒點句法,與龍舒淨土文之往生咒點句不同,究以何本為正。
答:龍舒文中之句,實與梵音不合。
問:淨土十要第八要,妙葉所述念佛直指內,有拔一切輕重業障得生淨土陀羅尼(亦名無量壽如來根本真言)。未悉即往生咒之詳譯否,是一是二。希示。
答:此咒為普通念往生咒之大咒,凡咒皆有大咒、小咒及心咒等,均以詳略為斷。
問:往生咒或謂非佛所說,為龍樹夢中所感,未知確否。若此咒果係夢得,則與高王經同一價值矣。因之信仰持誦之力,未免減弱。乞示教。
答:此咒名為「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是劉宋求那跋陀羅重譯。龍樹夢感之說,出阿彌陀佛經不思議神力傳。但龍樹係初地菩薩佛授記往生極樂之人,其夢感之力,當非此土夢傳可比。又高王經原係高歡相府傳出,原係普門品之偽,不可以彼例此也。
問:往生咒上之迦字,大悲咒上之皤字,宜讀何音。請分神示及。因此方讀者各有不同,故此遠煩。
答:迦字見加切,(牙音第一紐)。皤與婆字同音,為並加切。(重唇第三紐)。按我國切韻三十六聲紐,分牙、舌尖、舌上、重唇、輕唇、齒頭、正齒、喉、半舌、半齒十類,亦仿梵文字母所制,故用以切音較宜。
問:往生咒見於何經。
答:往生咒有廣略二本。廣本亦名阿彌陀佛根本咒,又名無量壽如來根本真言。出密部無量壽如來供養儀軌(略見密咒圓因往生集金陵刻本)。略本即常誦本。為宋元嘉末年求那跋陀所譯。經本未來,今附在小彌陀經之後。
問:準提陀羅尼經會釋,載毗盧遮那佛大灌光真言,其真言即「唵,阿謨伽尾盧左曩,摩賀母捺囉麼抳,缽納麼入縛囉,缽囉靺哆野吽。」等五句。謂以此真言加持土沙一百八遍散亡者死骸上或塚墓上,彼所亡者,若在地獄餓鬼修羅旁生等中,以此真言加持力故,應時即得光明及身,除諸罪報,捨所苦身,往於西方極樂國土,蓮花化生,直至成佛,更不墮落云云。不知此咒出於何經,雖見禪門日誦顯密圓通大藏秘要等書皆有載及,然其根源究在何處,幸指教之。
答:此咒出不空絹索毗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經,此經在清藏微字函,在頻伽藏閏字函第七冊。
問:普菴咒是否普菴禪師所說。該咒出自何經。或曰,誦此咒用三回九轉讀法,方有靈驗。若如尋常誦讀,則無靈驗。是耶非耶。
答:普菴咒只見禪門日誦所載,當是禪師所說。此咒類似梵文字母切音,回轉讀之,較為詳盡。頃多傑尊者曾將梵文字母口授,名曰舌咒,所以調舌,便利讀一切咒也。
問:穢跡咒梵本與藏本合,較之世本少十字,據云乃唐太宗所刪。確否。
答:梵本既與藏本合,宜從梵本。何人增刪未晰。
問:諸咒譯音,極不一致,欲見諸咒及佛學半月刊六十四期所載持咒須知中之大輪金剛咒原文,不知應讀何經。
答:應讀「佛說大輪金剛總持陀羅尼經」。此經在續藏經第一輯第三套第一冊內。
問:佛學半月刊第六十四期載有持咒須知一節,所錄大輪金剛陀羅尼與第六十六期八頁張君所錄者,稍有不符,「如咒名及縛幾梨之與拔闍唎等。」致使學者罔所適從。乞指示以便持誦。
答:陀羅尼是梵語名,真言是譯名,非不符也。真言又譯為咒,凡咒之音欲求正確,須以梵字為標準。而梵字之音,又非親口傳授不可。因為注音反切等,須識得字母。尚有梵音非他國字母所可翻者,亦非口授不可。若僅以普通字音之,則為方音所礙,決難正確也。居士是溫州產,亦須居士之同鄉人為之注音方可靠耳。至此大輪金剛咒六十六期中既與梵字對照,請以此為標準可也。
問:有居士口傳避兵咒,曰唵,訶達喇耶,娑訶。謂誦之能避槍彈。又傳解冤咒曰:唵,三多囉,佉多娑訶,謂誦之能解前生冤仇。此咒是否真確,出自何經。如不真確,請另開示。
答:咒語似真,然未知其出處。如有疑欲另持他咒者,可持六字大明。即「唵嘛呢叭彌吽」。
問:經咒中字有音讀特異者,當其譯時,何不直取本音之字。如六字大明神咒,僅嘛呢二字音如右旁之字,唵叭彌吽四字,則謂如盎百昧哄。何不直取盎百眛哄四字譯音。又每字必加口旁何故。
答:咒音譯字,在當時必音同梵音,我國古今音變南北音異,遂有現在之不準耳。加口旁者,表須照梵讀也。
問:佛經咒多奇字,即平常之字,亦有讀別音者,如南無讀乃馬。不知有否專注經咒之音及解釋之字典,價目便宜否。內容程度,是否為我等所看得懂。
答:有一切經音義一書,佛學書局可代購,價不甚貴。懂否當以國文程度為準。至於南無等音,乃方音不同。若令湖廣人讀之即合矣。
問:考唐人讀「南無」原音「吶莫」後代音韻迭變,人多妄解「南無」為南方無有之義。南宋某大儒(忘其名),言「南方屬火,西方屬金,佛生西方,被火克制,故南方不能有佛。〕荒謬之見,洵堪噴飯。奈何今之學佛大德,不直改「南無」為「吶莫」,使人一望而知其為譯音。省卻瞀儒俗士許多誤解乎。請教。
答:南無,有譯作南謨曩謨捺麻等。但彼妄解者,原是門外漢。若輩即換他字,安知其不解南謨為南方之謨誥,曩謨為昔日之謨訓,與捺麻為手捺芝麻乎。
問:同文韻統雖有梵文字母,然不全。若欲見咒即能誦,應讀何書。
答:韻統梵文字母已全,惟二合三合等未備。因此書以藏文字母為主,但能讀藏音者,即可依此誦咒矣。
問:檢查咒語音韻,有何書籍。
答:有漢滿蒙藏四體文咒藏,可以參考。此書商務有影印本。
問:諸咒能解釋否。
答:咒語亦可解釋。續法大師有咒疏一冊。楞嚴咒、尊勝咒、大悲咒、往生咒皆有解釋。
問:佛經上字句音義異常深奧,而初機者頗難瞭解,有無典集參考,何處發售,謹請詳答。
答:有佛學辭典大小兩種,翻譯名義集,一切經音義,佛學書局均有售。
問:法滅盡經云,法欲滅時,比丘所服袈裟自然變白,況三藏經典乎。佛經楞嚴經最先去,彌陀經最後去。現在學界潮流提倡物質文明,力詆佛學為迷信,似有滅法之悲。然三藏經典俱在,又有佛學社居士林賡續護法,足見尚未到滅法時期。究竟去楞嚴在此住劫何時,去彌陀經在此住劫何時,是否人壽減至十歲之時。請詳細開示。
答:經言佛正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釋迦佛出世已來,不過三千年,則雖已末法,而尚未即盡也。以減劫人壽算之,將至人壽十歲時矣。
(三)出家之意義
問:出家一道,是否權法,抑婆羅門流傳之苦行,為釋迦所未革者。誠充其說,則世界不能成立,得無墮入空邊,有乖中道否。
答:佛法固有判分權實之說,然此就理言,非就事言。就果言,非就因言也。理有了義不了義,以了義為實,而不了義為權。果有三乘一乘,以一乘為實,而三乘為權。至於事之權實,因之權實,雖可視其所對之理與果為斷,而其實皆權也。出家者,乃因地中事法之一,謂之為權,未嘗不可。出家亦婆羅門所有事,然非所謂苦行也。婆羅門之苦行,如尼犍子之臥刺倒懸焦身投水,彼以苦為樂因,故設為教法。世尊雪山修行,嘗日食一麻一麥,庶幾近之,固捨而不取矣。若所謂杜多(或作頭陀)行者,何嘗非佛法之所尚。要其意在捨欲去愛,示不為三界所繫,非以為得樂之因也。出家一法,何獨不然。家為愛欲之藪,罪惡之府。龍樹毗婆娑論,言之痛矣。圓覺經謂輪迴之本在於愛欲,不斷輪迴不成佛果。故欲求佛果,非捨欲去愛不可。若是乎出家者,乃斷輪迴趣佛果者所不可已也。且子之所懼出家者,蓋僅出妻子家庭之家耳。此所謂家,惟凡世界有之,亦惟凡世界之欲界有之耳。若色界無色界,本無家之可出。即使因出家而致世界不能成立,亦惟空此欲界耳,色無色界固儼然存在也。世界眾生善惡無定,業力有窮,上升者有時而下沉,下沉者有時而上升,縱一時欲界空矣,而異時色無色界之眾生下沉,又得使欲界成立,苟眾生未達度盡之期,即令人盡出家,三界決無破壞之日。且世界本是生滅無常之物,經一期之成住壞空,謂之大劫,是即眾生未嘗出家,而三災起時,則世界亦有壞空之日,但移時而業感循環,又將自空而成是則眾生未達度盡之期,即令人無出家,三界本有自成而空自空復成之事。於此可見世界之成立不成立,與眾生之出家不出家,初無重要之關係。至懼世界不能成立者,因不識世界為何物耳。世者常言謂之時間,時間起於剎那,剎那者,吾人心念之動相耳吾人動念不已,相續乃成時間。界者常言謂之空間,空間生於有對。有對者吾人心念之幻相耳。吾人幻念不已,分別乃成空間。自吾人心念、妄動、羅織而成世界,遂因其妄動力之往返屈伸,而現染淨苦樂權實之異。染者,為六凡世界,而此六凡世界內,苦世界三,地獄鬼畜也。樂世界三,天人修羅也。淨者為四聖世界,而此四聖世界內,權世界二,聲聞緣覺也。實世界二,菩薩如來也。此十界者,猶是賅約之言。若繁而演之,則十界互具十界而成百界,更互具百界而成萬界,依此而推,則億兆京垓,寧有邊際。然則子所懼者,將謂一人世界不能成立乎,則猶有多世界足以慰子矣。將謂盡凡聖世界不能成立乎,則世界原由心念之妄動而起,實同幻化,有之不足貴,無之庸何傷。若謂此乃墮空,有乖中道,則又不然。蓋若世界實有而強欲無之,是乃墮空。今世界本空,是乃隨順法性之道,豈得謂有乖中道哉。夫家之為言,猶牢籠也。父母妻子之家庭,不能盡其義矣。約之則有軀體,此軀體之家,非至得無生忍不受後有,不得為出。廣之則有世間,此世間之家,非至斷惑證真究竟涅槃,不得為出。惟有行滿果圓,自在無礙大解脫者,方可謂之真出家。今凡夫耽於家庭之欲愛,故以捨離家庭為出家,而群相驚怖。不知所謂出家者,其義正大有在耳。雖然,此就俗諦言之也。若就真諦言,則家者多數人之所謂父母兄弟妻子緣會相聚耳,若此所謂父母兄弟妻子者而緣散不聚,則又何家之可言乎,即當其緣會相聚,而所謂家者,苟求之於父母兄弟妻子有情者,而卒不可得,求之於其父母妻子等所依之宮室器具無情者,而亦不可得。故曰家性本空。本空則入無入相,出無出相。而所謂出家者,亦只成名言上戲論而已。
問:不佞觀於佛門僧尼之禁偶。似屬無為。不拒居士之加入,似屬有為。觀於居士而尤以茹素為宜,則似屬有為而兼無為。觀於鄉間之僧尼不忌葷腥,似屬無為而兼有為。觀於濟公之茹葷成佛扶弱抑強,似無所謂有為無所謂無為,既無所謂有為無所謂無為,則當然一例平等,無僧尼居士之別。何以獨禁僧尼有偶,殊多疑義。爰擬疑問十則於後,請仁者詳答之。(甲)如有家室而足為修行之障礙。則維摩詰何以有六神通力。(乙)如修行本諸宿根,家室原無妨礙。則一般僧尼何以不得有偶。(丙)淫欲為修行之魔障,則意淫是否足以妨礙修行。(丁)內心未修而重其外形,是否增其修行之魔劫。(戊)凡物泄之則暢,暢之則和。遏之則郁,鬱之則爆。佛教對於僧尼不使之泄,不使之暢,而定欲遏之鬱之。但對於居士則不禁。其原因何在。(己)一般劣根下愚,不守戒律,當時爆發者,姑勿具論。即一般上根上性者,中途受魔,或竟墮落,是否為遏鬱過甚之所致。(庚)孟子云食色性也,逆性而行,對於明心見性功夫,以理想推之,似受妨礙。而釋氏提倡絕色,其原理安在。並何以只提倡絕色而不提倡絕食。(辛)釋迦佛講道,其要旨在無著無得。僧尼強其性之所欲,是否失之著相。強令無著,是否失之有得。(壬)一切修行應出自願,何以今日各廟均有購買貧家子女養作小僧小尼,及至長大成人,或竟有清規難守還俗無術,作出種種不端事情,此時貴教用何法以制止之。(癸)僧尼涅槃後。是否盡證仙佛,抑有再入輪迴者。如有再入輪迴者,則勢必投入禽獸胎中。而論彼因果不應受此惡報,則將用何法以補救之。
答:佛教宗旨,以無為為體,以有為為用,而體不離用,用不離體,故有為無為,離之則兩傷,合之則雙美。夫體者基本也,用者條達也,故佛教端本於僧尼,發展於居士,二者不可偏廢。況一切僧尼無不從居士中來(凡人莫不有家,初發信心即是居士,進而出家乃為僧尼)。原非佛教之有何作用於其間,欲區而二之也。但鄉間僧尼受世俗化,不足為法,濟公成佛原屬滑稽,不可為訓。此為總答。再就逐條所疑,分答如次。(甲)沉溺於家室之樂者,即為障礙。警惕於家室之苦者,即為佛道。維摩經述維摩之家室曰,「示有妻子,常修梵行。」而其神通力有自來矣。(乙)人能修行,本諸宿根者其因,得諸環境者其緣,緣強於因,則結果從緣,故修行者以無家室為穩固。(丙)淫為十惡之一。業所從生,在身口意。意淫,即意惡業也。當然妨礙修行。(丁)心能生境,境亦能引心。故心未修者,得制之以境。禁其外形,而內心漸伏,於修行有益也。況外形易制,內心難伏,從易入手,亦修行之方便。(戊)佛教以眾生無不從淫欲中受生,生即有滅,生滅中間,眾苦充滿,佛為度苦,欲令人於不生不滅,故於受生因緣之淫欲,視之若毒蛇,呵之為怨賊,勿使墮其彀中。受持佛戒而為僧尼,自有種種方法,從厭惡心理畏敬心理,改變普通心理。又復於飲食起居遵守律儀,改良環境,習於清淨生活,保合太和,自能不泄而暢,煥發精神,充實軀幹。古來不少高僧,均從守持淫戒中來,不可以現見下劣僧尼心不潔淨身不持戒,因而引起生理上種種障礙而為病也。須知佛教原具信教自由之精神,發心受僧尼戒者,則為僧尼,發心受居士戒者,則為居士,並非強迫支配若為僧尼若為居士也。問語「對於」二字,似利世間固有僧尼與居士階級,而佛教特分嚴寬差別之對待,殊屬根本差謬。(己)守持戒律,亦有學習次第方法,近時律學不明,教授無術,修持失當,致有流弊,原因在放縱,豈在遏鬱哉。(庚)絕色原理,已見前答。食非其例,故不絕食。又色係消耗,食係補充,故絕色無礙生命,絕食則必致死故但節而不絕。至食色之性,乃一種慣習之性,非明心見性之為心性也。況人之心性本來通達自在,正為食色習慣之故,而於心性發生障礙。絕色節食,正是明心見性功夫。不可不知。(辛)色欲正犯著相之弊,絕色原隨順無著功夫。至「強」之一字,與(戊)問中「對於」二字意同,已於前答指其差謬。(壬)作僧尼與否,其界限乃在受戒與否。其弊在受戒之濫,而不在購養也。況貧家子女失人撫狀,僧尼能代為撫育,亦是慈善事業,不當禁止。補救方法,乃在施以教育,嚴格受戒。現在佛教會正在設法厲行也。(癸)僧尼死後,除生西方淨土者外,勢必再入輪迴。佛說輪迴乃有六道,所謂天、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也。即是眾生之果。其因乃在業之善惡各有上中下三品,即六道之因(天因上善,人因中善,修羅因下善,畜生因下惡,餓鬼因中惡,地獄因上惡)。因六故果六,自然不差。倘此僧尼既入輪迴,當亦受此六道因果律之支配,不僅畜生一惡報也。然論補救方法,即以念阿彌陀佛發願求生極樂淨土為最穩最妙。
問:三寶為世福田,其中僧寶但指賢聖僧乎,抑並指一般僧乎。
答:可寶者法也,非人也。苟其人而曾受出家佛戒,即入僧數,皆是眾生福田。所謂依法不依人。
問:經有說出家人過失及詆毀者,皆犯重罪。然若是賢聖僧,果然有罪。如果有可訾議者,豈亦有罪耶。
答:說過詆毀,本屬口惡。對於常人且不可,何況佛弟子耶。蓋出家人無論如何,總是福田。如失道者,但當悲愍。切勿嫌惡,以自損福德。
問:佛家修行重在出家,倘全世界人均出家,則人類豈非從此消滅,如此是否即係無生之旨。
答:出家斷欲,義取無生是也。眾生六道輪迴,欲消滅人類,亦非易易,勿作杞憂。
問:出家修行,較之在家修行,究有何殊勝之處。譬有二人,其信願行及修學勤篤皆同。所不同者,甲出傢俱戒而乙在家。是二人所成就之功德道果,抑相同,抑有別歟。
答:吾佛讚歎出家功德,而亦歎在家菩薩之難能可貴。修學工夫,果能相同,出家在家,原是一樣。但於持戒一門,在家人不能行出家之法,較遜一籌。因既較遜,結果可知矣。
問:世尊係王子出家,如何定要在舍衛城乞食。抑出家人定要受磨折而受辱乎。
答:乞食為出家人苦行之一。然亦有謀道不謀食之意。今暹羅緬甸之出家人仍行乞食之風,送食者皆敬之如佛。並非受辱之事也。
問:昔之名僧出家修行,何又學武。
答:昔梵僧達磨至嵩山少林,彼處多盜,僧教以從拳技中悟道,而盜咸改善,為佛門弟子矣。問:欲出家當具行何種手續。
答:欲出家須先投師。如果懇切請求,及無社會家庭各方障礙,當然得師許可。許可之後,必先留寺執役,如能茹苦者,師乃擇日為之剃髮之後,隨時受戒。既受出家戒後,方可為出家人也。
問:茲有一友,性和藹,極信佛,現擬出家專修淨土,但以無人介紹,未償所願。請問無介紹人,直接投師,能收受否。
答:如果發心真切,雖無介紹,亦有收受之可能。
問:出家手續若何。應拜幾師。師之名稱為何。請詳示。
答:出家先尋剃度師。如剃度師在寺作客,則寺主為依止師。
問:出家比丘無須者極多,是何意義。
答:經云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剃須亦為比丘表相也。蓋須是一種飾美品。出家離欲,不尚飾美矣。
問:六祖慧能大師得五祖衣法後,避於獵人隊中一十五年,後遇印宗大師為其剃髮。豈當時衣法付於未曾剃染具戒之人耶。
答:六祖開悟,勝於上座神秀。五祖以得人而付之法。但六祖剃染因緣未至,故令藏器持時也。
問:我國佛教信徒,女子占十之七,而全國比丘尼之數,乃猶不及和尚四之一。夫以比丘尼為女佛教徒之導師,負勸教糾正之責,自較男僧為方便而適當。今女佛教徒若是其眾,而比丘尼乃如是其少,則為宏法計,比丘尼之需要尤切。而言出家之機緣與可能性,女子尤勝於男子。何以發心為尼者,反少。其故安在。
答:女子煩惱重於男子,女子執見亦固於男子,所以耽著塵俗而不肯捨離也。又女子怯弱甚於男子,故於出世大丈夫行為不敢嘗試。況佛制比丘尼戒嚴於比丘,可知出家修行難於男子,佛世已然。以現狀論,尼寺尼師均少,出家後安身不易。佛制尼須親近大僧,現在大僧堪與尼眾親近者幾不可得,則出家後之好師範亦已無人。宜乎出家之不多也。
問:出家是否必先落髮。其意義何在。女子出家為尼時,剃度落髮之儀制,與手續之繁重,庵各不同。未識依法究應如何方合。抑可請任何人於任何時日地點隨便剃髮。請示其詳。
答:出家剃髮,捨去裝飾,示與世俗不同之意也。去飾則身淨,不為男悅則心淨,身心清淨,易於入佛。此其殊妙勝益也。剃度儀式並不繁重,此乃形式上出世因緣之始,理宜鄭重。當於某寺或某庵,請比丘或比丘尼僧為剃度師,在佛像前懺悔歸依舉行之可也。出家之後,不宜與在家同住,故覓依止處,當費簡擇耳。
問:帶髮修行,亦能認為出家稱尼,而收徒傳法受人皈依否。
答:帶髮修行不合佛法出家制度,不得稱尼,不得受人皈依。至於收徒授學,原不妨礙。傳法二字,乃宗門之熟語,亦不適用於在家人。說法談經,係講學之事,可為之耳。
問:勸人出家,成全他人之剃度志願,有無功德。勸阻他人之發心出家者,有無罪過。僧尼自身既已出家,對於有志有緣出家學佛之善男子善女人,應否加以勸勉化導。
答:勸導人出家功德無量,阻止人出家罪過無邊,經有明文。(出家功德經)但於機緣未熟或志趣不定者,亦宜令鄭重考慮,恐未獲其益先受其害也。(如受戒破戒之類。)
問:吾自幼信佛,十七持齋,今已六載,立志不嫁為尼修學佛法,乃雙親堅不允可,且逼令婚嫁,不知有何方法可遂素志。若萬不得已而不告私行,俟受戒後尼相既成,再稟雙親,不知亦為佛法所許否。能無違孝道否。
答:立志不嫁,是大好事。婚姻自由,又為現代法律所崇尚。如果立志堅強,雙親何得而強之。方便之法,先學修行人捨去一切女子裝飾示人以不愛塵俗,則他人亦無與為媒者矣。如其已經許字,亦不妨表示不嫁態度,令前途改訂。若雙親逼迫,正可以出家抵制,必俟得許可不嫁之後,再行徐圖出家,此時因緣已熟,便易舉行矣。蓋為父母者,必為其女之安身計,既然不嫁,若不出家如何安身耶。故曰易行也。
問:今人往往有因親長或本人病重而許願出家以求病癒,不知所獲益亦較大於許他願否。又諺云一子出家,七祖超昇,若女子出家,其祖先得益亦相同否。若已嫁而寡之婦女落髮為尼,其已故之翁姑夫婿等亦能因而離苦得樂否。
答:出家弘願,當得巨益。子女出家,必為其親屬多作佛事。故先祖等易於超昇也。男女平等,當然一樣。
問:如親戚長幼輩同依一師為尼,是否即作師兄弟而不分尊卑。若同胞姊妹出家,妹先現尼相,而姊後落髮,是否即以妹為師兄姊為師弟,而不以年齡分長幼。
答:照佛制以先出家為長,因其於出家禮節知識學問,先者比後者為早習知也。出家年齡,依僧臘之多寡為長幼。若同臘,(同年)可依俗年及輩分而長幼之。出家人長幼稱謂,現在都同俗家稱呼,如兄弟伯叔等。似從明代始見。明初洪武時,有旨令出家人用如是稱謂也。其弊也,幾與俗家等,重情而不重法矣。
問:居士林女林友中,近數年落髮為尼者必有其人,請示其法號庵址等等,此外如有大德比丘尼與清淨庵院,並祈指示。擬逐一參禮,擇一明師依之出家。成全之德,當永銘不忘也。
答:居士林林友之出家為尼者,實不數覯,尚未聞知。至外間大德,如杭州、漢口、武昌等處,聞尚有之,但未詳晰,無從答覆。均俟探悉後奉告。
問:居士答某女士問,謂「不婚嫁是大好事。」但身為女子,豈能終身長依父母兄嫂或其他家長。長而不嫁,在家庭中,名不正而言不順,所處地位殊為困難。且即能自食其力,亦總有老弱疾病之時,又豈可不求安善之歸宿乎。然則果守貞不嫁,立志修行,求清淨安定而期精進,當以乘早出家為上歟,抑以在俗為宜歟。
答:學佛以離欲為上。非但女不嫁是大好事,即男不婚亦是大好事。且抱獨身主義者,修身則寡欲而易進德,處世則無私而易大公。況能持佛戒,則精進一心忍辱慈悲,無所之而不當。在家則有益於族,出家則有益於僧(比丘尼亦僧數也)。來問所舉,非真發菩提心者之所慮也。雖然。若心志怯弱者,自當以剃度出家為上。
問:予友朱女士師範畢業,發心出家。其父母亦信佛,經女士再三哀求,始心動。因問之某大法師,蓋欲得法師一言以為決。豈知法師以女士貌美年青,且誤於重男輕女之舊思想,並誤解度女子出家減正法五百年之說,竟謂不宜出家。致女士父母誤信其言,私為女受聘,而強令婚嫁。女士又苦求其皈依師某比丘尼懇為私行落髮,以死父母之心而成其志。尼以其未得父母允可,力拒其請戚族人眾又均以修行不必出家,及不應違忤父母為勸。致女士孤掌難鳴,有志未成而歿。按之居士所引出家功德經,「勸導人出家功德無量,阻人出家罪過無邊。」之語而論,女士之父母戚族,及一言喪邦之某法師,與不肯方便成全之某尼,亦均有罪過否耶。又萬一再有朱女士#奼其人,處同樣之境,亦將有何法可以自全乎。
答:出家功德,原非俗士所能領解。不知而阻人,罪亦可稍減。倘再有朱女士其人者,應勸彼父母允其出家。正可引朱女士事實以彼此兩損以為警告。則朱女士雖齎志以歿,可作後起者之津梁,亦菩薩化身歟。
問:為父母者,莫不憐愛子女,何以對於其子女發心出家,必力予阻止,每有允其不嫁而絕對不准其出家者,世俗淺見,將何以闢其謬而解其惑。為女者,處此家庭狀況之下,又將有何法可以回其親之心而見其非,俾遂其志耶。
答:改進世俗心理,端在普及佛學。兒童家庭教育,先入為主。故在家女子學佛,為正俗之根本辦法。今婦女信佛,實未有真正之認識,故視出家為畏途而阻之。苟真知佛法,豈有愛之者而阻之乎。闢謬解惑,惟折之以理,徵之以事,固非抱簡單出家之念所可勝任也。雖然,今之出家者之學問性行,鮮能高出世俗,不足以為人尊敬,欲回人心之難,蓋在於是。將有何法耶。
問:出家何以必經父母許可。(略)
答:父母不許,不聽出家。佛作此制,因當時有投佛出家而父母未知者,其母悲病失子,走責於佛,謂為不仁。佛為息嫌,故制之。但云父母,他人不與焉。若已告父母再三而後行者,雖佛不許,正所謂從權,未嘗不可耳。且正可以為出家自勵之緣。謂既冒不孝之罪,而學佛又不成,將何以對父母耶。
問:寡婦宜出家事。(略)
答:再嫁不如全節,身殉不如出家。此中利害比較,來問亦已說明,更何庸疑。至有兒女者,可托則托之。不可托,則攜之共出。惟兒女之同剃與否,須視其成年與否,及志願何如耳。
問:應赴僧始於何時代。
答:應齋主之請而赴齋主之家以作佛事,則曰應赴。據省庵法師語錄,梁武集天下高僧建水陸道場,一時名僧咸赴其請,此應赴之始也。
問:閱淨土聖賢錄中,有……因試經得度。此何解。又「白衣」二字何解。
答:清代以前凡出家者,須經政府考試,合格方許得度。以明代定有金剛楞伽等經以為考試命題之用,故曰試經得度。白衣對緇衣而言。出家人服緇衣,故以白衣指在家人也。
問:經稱一人出家,波旬怖懼,敢問波旬何故怖懼。
答:梵語比丘,華言怖魔,謂若人出家能了生死,即出魔界。波旬懼眷屬減少,所以驚怖。
問:如惡劣境遇所迫,倘忍心別親出家。有罪否。
答:佛制父母不許,不得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