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緣起中道 -- 八正道中之中道
昭慧法師

佛法千經萬論,要捉到總綱,好像很複雜、很深奧。佛陀當時說法的對象,可能是一個不識字的老太太,也可能是一個階層非常低的苦力,但他們都能透過佛陀說法而開悟證果。可見佛法,並非學問上的深難,也不是有錢、有閒、有知識的精英階層才能分享的高深學問,佛法應該是每個人生命共通的。那共通的成份,因自身煩惱障蔽而無法發現。佛陀透過修持體悟到的真理,是每個生命,很親切且能夠體悟到的,因此它不應該局限於年齡、階層和識。

  千經萬論看起來確實非常複雜。但大凡一門學問,如果你覺得它複雜,那是你還未摸到門路,還未找到正確的方法,才會覺得它複雜到不堪負荷。做學問,最重要的是捉住綱領,綱舉目張。源頭瞭解了,才知道會有什麼樣的枝枝葉葉。學佛也一樣,要捉住活水源頭、綱領,再推及旁支、支幹,行有餘力,再涉及枝葉。所以佛法的千經萬論不足以嚇倒我們。因為捉住了佛法的源頭,就等捉住了佛法的主幹。

  要理解佛法並不難,難在自我,佛法告訴我們,自我是虛幻的,要對治虛幻的自我。問題是,沒有幾個人能夠放掉自我。這才是它難的關鍵。

  在阿含經裡,佛陀說:你們不要把我的每一句話都當成金科玉律,你們應該去檢驗它。佛從沒說你們一定要信,信我就什麼樣,不信又什樣。

  大家一定聽過「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這句話,五比丘之一,阿羅漢阿說示Assaji這麼宣告。舍利弗聽後毅然放棄外道的尊崇地位,進入佛世尊的沙門團中,成為一位比丘。

  「緣起」,「因緣生,因緣滅」的法則,在宗教界是很特殊的說法。也許學科學的人會認為本來就是這樣,本來一切都是因緣聚合就出現,因緣離散就消滅,沒有什麼特殊。它的特殊就在當時把這個哲學或宗教上「本體論」的迷思打破。

  從「緣起」來看待所謂的「唯一」,不管那個「唯一」是神、是心或物,都是不可能的。因為一切法和一切現象,都是因緣生,所以它的構造就是很多因緣條件構成的,是因緣條件在此時此刻,此地所呈現出來的。任何一個因緣條件又是一法,那個法法之所以會成為目前這一法的因緣條件,它背後又含有許多的因緣條件。

  例如:我們都是父母生的,是婦產科醫生助產而生的。太多太多的因緣構成生命的誕生,其中隨便再舉一個因緣,裡面又有太多的因緣。例如婦產科醫生可以創業就診,他是如何培養出來的?醫學院七年的教育,而醫學院的大樓、師資又是從那裡來的?如此推下去,是不是包含了許多的因緣?醫學院大樓牽涉到的建築、營造,乃至儀器,又關係到一些儀器公司及科學家在背後做研究。這裡面的任何一法,譬如建築,培養出一個建築師,又是許多的因緣。

  佛法不是金字塔,佛從未叫我們去尋找金字塔頂端的那一點,佛法是扇狀的。任何一點,往上追溯,就像扇子一樣,可以開展到無限。因此,佛法不做「本體論」上的推論,那是沒有意義,是浪費時間的,是一種戲論,所以它打破哲學和宗教上尋求根源的迷思。

  另一方面,它也打破自命為科學,認為「科學萬能論」的迷思。科學之所以成立,也需要定理,原理和原則。像數學要有基本的公式,從公式再開展出許多的證明題及複雜的演算。所以就科學而言,雖然它可以提出許多結論,和非常精密的推論過程,其實這是從假設開始,經過實驗,然後證明。所有科學實驗的證明過程,最重要是它採用歸納法。如果下次實驗出現同樣的成果,那麼它就有可能是真的。但科學本身也在談因緣論,很多科學家,就是因為在因緣論的思考下接受佛法。

  有些科學家,由於知識傲慢,只相信科學,不信宗教。因為他只相信自己所看到的,只相信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所觸及的色、聲、香、味、觸、法。就像一位出名的科學家在「宗教與科學」的會議上說:「我不相信鬼,除非我看到它」。這就是一種知識傲慢。自己看到的才相信,但是科學為什麼可以一代一代的,後代推翻前代?那是因為人的眼、耳、鼻、舌、身、意,本來就有限制,尤其是我們的生理。每一代的科學家,往往透過儀器的發明又突破了,增加了我們眼耳鼻舌身「根」的能見度,於是他的眼耳鼻舌身「識」就可以面對更多,更複雜、更精密的色、聲、香、味、觸、法。在這個情況下,過去他認為沒有的,可能等到儀器發明,他就認為有。

  所以科學家相信因果論、因緣法。無形中,他們還認為佛法是比較接近科學的。最起碼佛教國家未曾迫害過科學家,但是他們認為佛法談的許多東西是他們不知道的,並且是沒有辦法檢驗的;因為沒有辦法檢驗,所以就從那裡切掉,認為那個不存在。但是那並不符合科學精神。因為沒辦法檢驗,頂多存疑說不知道它到底存不存在,而不能確實說它不存在。

  這些科學家自認為已經夠客觀,但他們已預設了一套先驗的知識,他認為一定要先存在這些,接下來,推演出來的經驗、法則才是正確的。可是那樣先驗的知識都未必經得起考驗,所以科學者往往都成為唯物論者。唯物論也是斷滅論,因為眼、耳、鼻、舌、身根與識所能接觸到的是此生。此生之前的看不到,此生之後的也看不到。如果說存而不論,倒也好辦;但是他們往往會比較果斷地認為那個是不存在的!所以容易進入斷滅見或唯物論。

  其實佛法的「緣起」論,一方面能對治玄學或宗教上本體論的迷思,另一方面,也對科學有些忠告及提示。如果我們不關心其他宗教,哲學或科學,那我們是不是需要接觸佛法呢?「緣起」論當然跟我們的身心有關,這才是重要關鍵。

  佛法存在於世間,不是為了破斥別人。佛陀也不以破斥他人為樂。佛是人類的朋友,是人類的忠告者,佛告訴我們如何讓自己的生命更好,如何超越和解脫。所以佛陀講緣起論,主要是針對每一個有情,特別是聽得懂佛法的人。

  

緣起的主軸──有情

  「緣起」的原則,當然可以推論到任何一件事物上。所有事物都是因緣法則的組合,沒有一法是脫離緣起的,但是它特別針對「有情」。關於這點,印順導師在「佛法概論」中也提過。以有情為利益之大本,所以是談有情的緣起。有情的緣起,是怎樣的緣起呢?有情本來的身心狀態,是緣起的。佛陀是一個證入涅槃的大解脫者,一個圓滿正覺的佛陀,能夠達到這種境界也是緣起,也是有因有緣而達到的。所以緣起的主軸,還是繞著有情來談。

  這種結構是從經驗開始。佛法不做任何想像,想像沒辦法檢驗;但它不像科學家那麼武斷,凡是看不到的就認為不存在。它常常會提醒我們,眼、耳、鼻、舌、身、意,因為我們的情意錯亂,而有了局限;把局限打開了,你認為看不到、聽不到的,因緣到了,你會發現它的存在。

  

隨喜廣度有情

  佛法的經驗法則,讓我們瞭解目前的身心狀態,以緣起的智慧而言,一個覺得不需要解脫的人,他的因緣不具足,你強迫他並沒有什麼用,所以佛教在歷史上沒有聖戰,沒有為了某人不學佛而打倒他,強迫他改變信仰。對於因緣不具足的,我們可以幫助他,促成他學佛的因緣,如果我們努力了還無效,也沒關係。將來有一天他因緣具足,他就會學佛了。所以對一個很滿意目前身心狀況,或一個很鈍,鈍到認為自己一切都很好的人,我們隨喜。

  假使,你覺得身心不滿足,你只想改善目前的身心狀況,只希望你現在有錢、有權、有名、有良好的生活品質、有很好的妻子兒女。這雖然是庸俗快樂的追求,佛陀並沒因此而鄙視他。在阿含經裡,佛陀對於這些身心狀態不堪任去尋找更高的解脫時,佛陀隨喜地告訴他們,如何做一個好國王、好將軍、好媳婦……;佈施、持戒、學一點禪定升天的道理。佛從不認為,你如果要使自己的生活更幸福,做一個快樂的天人,就必須信仰佛陀。而是公正地告訴我們,行為要符合因果法則。而不是說佛陀有一根魔棒,只要信他,他一點你就成了。

  

因信稱義與因德稱義

  這是佛教跟其他宗教最大的分野。佛教也講升天之法,雖然它不是很高的境界,但也教我們怎麼做。其他宗教,莫不在追求長生不老或升天,永生天國,它們比較趨向於「托附」,把自己托附給那個不知名狀的最高主宰者,只要完全信靠祂,祂就會給你恩賜。在基督教裡,一直在爭議:到底是因信稱義,還是因德稱義。一個人獲得救贖,上升天國,是來自於他純一不雜地信靠上帝,還是來自於他的美德?最近,我讀到他們的文獻,天主教和基督教已經達成共識:他們認為是「因信稱義」,也就是說,人的福樂不是來自於他的美德,而是因為他得到上帝的恩寵。上帝白白賜給大家一個恩寵,這裡面有人得到恩寵,但也有人得不到恩寵,你沒辦法去解釋它。

  同樣是追求升天之路,佛陀教的不是要信靠佛陀,甚至不認為成為一個佛弟子,就保證能夠升天,因為那要看自己的德性,絕對不是「因信稱義」而是「因德稱義」。能夠相稱於目前的人格、品行,就能夠自然地達到某種境界。如果你對生命的境界,基於因緣法則下,你要給自己快樂,就必須給別人快樂,不要帶給別人苦惱,事情就是這麼簡單。

  進一步,如果你覺得生命就是這樣。雖然快樂又怎麼樣?快樂還沒到手都是苦惱,到了手以後又覺平淡空虛。自殺的,很少是到了走投無路而自殺,而是因為空虛得不得了而自殺。這種人有足夠的時間去煩惱,快樂對他來講已經麻痺了。對一個窮苦的人來講,忽然間得到一幢漂亮的房子,裡面設備齊全,他會覺得此生富足了;但對一個一直都在富足環境生活的人來講,他的感官已經麻痺,他並不覺得住豪宅有什麼快樂,他要尋求更高的快樂。如果他沒有其他的精神目標,他會覺得他的生命很無聊,這時他的苦惱就產生了。

  心念、境界是無常的,令人患得患失,沒到來的好境界盼望它;到來的,又開始麻痺遲鈍,然後又開始要追求新的刺激;而等到它滅壞了,又開始痛苦。不但是境界的變遷使我們痛苦,心念的變遷也使我們痛苦。心念也是無常,不斷地在變遷。因緣不斷地聚散,環境還有相對的穩定性,心靈的穩定性更差,不斷地在生滅生滅中,無常變化。

  從「樂」到「不苦不樂」到「苦」,一直不斷地變化,所以佛法不是不講快樂,而是告訴我們,本質上的「樂」,相對地呈現出「苦」相。尤其是當我們還執著自我時,苦感就更深。

  

我愛我結苦惱因

  要改善因緣摧毀所產生的敗壞之苦,就要尋找出病根:那就是愛,自我愛,愛結。自我的念頭太強,以致那種強大的本能產生一種內聚力,使每一個生命根深蒂固,本能地認為有一個獨立、恆常、真實不變的自我,並且去聚集任何對它有益的質素,排除任何對它有害的質素。以胎生眾生為例,從受精卵的那一剎,結合父母的基因開始,它就不斷地增長擴大,合和增長擴大,靠外在的物質養份而強大,牢牢抓著自己。這種本能的「身愛」和強大的愛,使他沒辦法看透緣起緣滅的道理。使他在恍惚之中,抓住一個模糊的中心,從這個中心滾出具相的東西,如我的身體、我的杯子、我的桌子、我的家、我的國家、我的宗教。不斷地從這莫名其妙的一點,產生一個漩渦,內聚不斷地增強。只要一有內聚就有排他、排外;那不是我的,這是我的。我的,我就比較愛。不是我的,就比較冷漠。為了成就我的,可以攫取他人的。這樣的運作,這樣的我愛,變成問題的癥結。有了我愛,於是有了煩惱,這種煩惱就是我愛推演出來的。遇到順境貪著,遇到逆境排斥,以自我為中心,所以不明事理,永遠都從自我去看待問題,這就是愚癡。先掃內毒再除外毒

  這種貪、嗔、癡,佛法名為三毒。名之為毒是一點也不假。我們常常認為外境很毒:農藥很毒、毒蛇很毒。我們想盡辦法去排除農藥,所以吃有機的蔬菜。毒蛇很毒,就想盡辦法趕盡殺絕。可是你會發現,當醫學、科學不斷的進步,那個毒依然存在。我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克除了一種病毒,另外一種病毒又出現了。不斷出現新的病毒,我們不斷地忙著撲滅舊的病毒,好似冥冥之中,有某種因果報應似的。說穿了也很簡單,萬物有一個法則,「同聲相應,同氣相投」。我們內心有貪、嗔、癡三毒,也就很難不感染毒性的東西在我們的身邊了。

  所以要改善這些,並不是用我們的嗔惱心去殺滅它,而是先改善我們的心地,去除我們的貪、嗔、癡。這並不是天方夜譚,看過高僧傳就知道了。猛虎毒蛇在高僧身邊乖得像一隻貓,一條蟲!當高僧、阿羅漢、佛陀的慈悲心無量無邊擴大時,他就不懼觸毒,眾生見到他生歡喜,眾生不會用他的毒去觸他!眾生有毒,他的毒可以觸別人,就不觸聖者,所以名之為毒,是有道理的。

  

從三毒而生業

  從貪、嗔、癡三毒產生了「業」。「愛」是一體兩面的,「自我愛」,為了自己,自覺或不自覺地,可能會侵犯其他眾生,因為他有他的貪嗔癡。所以自覺或不自覺地侵犯眾生,那就是愛的負面,就是貪嗔癡產生的惡業。但是他的愛,也可以因為自尊自重,他要求自己品格高潔,是壯士仁人,有浩然的天地正氣,或者說等而下之,他希望群眾接受他。他節制自我,不管是來自於自我的要求,或他人對自己的要求:「自增上,他增上」;自己對真理的愛好:「法增上」,那個都可以塑造自己某種道德的力量。那也是自我愛所擴展出來好的一面,可以從自我愛發展出善業來。

  可是不管善業或惡業,它都是有執著,有自我愛的。有自我愛,所以雜染,所以不能純一不雜。這樣發展下去的善、惡業都必定會得到果報,善業得樂果,惡業得苦果。樂果和苦果本身不是善惡,可是它們可能會使我們產生新的善、惡。不但苦果可能會讓我們造善、造惡,樂果也一樣。一個人在貧窮之中,可能會殺人放火,也可能會因為在貧窮而體諒貧窮的苦難,珍惜貧窮者;一個人在富貴之中,可能樂善好施,也可能放逸諸根,敗壞家財。所以樂果、苦果本身不是善與惡,但可能衍生善與惡,這是非常複雜的。

  總之「自我愛」的問題不能解決,有了自我愛,產生了力量,就會延續生命。在這一期的生命,所有行為言語的總記錄,不會就此一筆勾銷,它會發生接下來的影響力,去抵償我們所有的言語和行為散發出來的效果。所以,生命會不斷地在死亡的那一刻再生,原因就在自我愛。自我愛使我們不能容忍生命就此終止,一定就本能地去捕捉下一期的生命質素,從那一點開始繼續發展。自我愛又使得我們有煩惱和業,有業的力量,又使我們產生依業記錄的果報。

  

業與異熟果報

  這個業的影響力產生的果報有兩種。一種是它產生了「異熟果報」:不同類、不同時,但是它必然還是會成熟,異時而熟、異類而熟,而且變異成熟。「變異而熟」,故名「異熟」。這種果報,從我們的行為而產生。這種行為,為什麼叫「異熟」?比如說,當我們佈施,我們產生了對眾生的歡喜心、佈施心,這個佈施未來產生的果報,可能是非常富有。佈施跟富有是兩件事,是「異」,不同類,而且不同時。從佈施到成為富有的人,可能經過若干生也不一定,「變異而熟」中間好像從佈施這個動作產生了影響力,經過變異,最後產生了富有的果報。

  

業與等流果

  這個「業」,也產生了另外一種影響力──「等流果」。為什麼叫「等流」呢?因為它平等流出,也就是說,怎麼樣的一種行為和心念,它會一直增強下去,並且持續下去。比如一個人樂善好施,他不但為未來產生了一個很好的富有果報,且產生了良好的品格。至關重要的品格會一直等流下去,甚至增強持續下去,,他下一生可能還是樂善好施的人。一個慳貪的人,他未來的貧窮果報,就是異熟果報;而這個人的慳貪,這一生沒有經過對治,下一生依然慳貪,這就是等流果。

  從「愛結」、「愛」、「我愛」,產生煩惱、業和果報,這一連串也是生命會再流出的另外一層原因。所以我們從這裡看到愛的力量。愛有兩重力量,第一個力量,使生命產生強烈的生之意志。生命一定會不斷地再生,就像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另外它會從自我愛產生煩惱、產生業和果報,也就是說,自我愛又有第二重力量,它會決定我們下一生,乃至未來若干生的生命型態,它到底是苦還是樂,是天、人、鬼、還是畜生。

  所以自我愛有兩股力量,一股是直接絕對會出生的力量;第二股是決定我們會生在何處的力量。一個是直接的,另一個是間接的。所以佛法講緣起,主要是告訴我們,我們的一切,背後有因有緣。你只能信靠自己,去改善它。佛陀教我們可以改善它。怎樣改善呢?這就要依緣起法則。那個境界叫「涅槃」,當生命死亡的一剎那就終止,不再輪迴了,因此它不叫死亡,叫涅槃Nirvana

  

凡緣生者必趨於滅

  為什麼可以滅呢?為什麼其他生命會煞不住車一直下去,而佛陀、阿羅漢可以到這裡就終止呢?這也是緣起法則。印順導師在「佛法概論」裡有一段話──「凡緣生者必趨於滅」,這是很重要的法則。如果此一法則和現象,並不因緣生的,那麼它應該是實體性存在的,它不受因緣的左右。如果這是個聖人,那麼他應該永遠都是聖人;是凡夫的,就永遠都是凡夫,翻不了身。可是,就是因為它是因緣的組合,凡夫之所以為凡夫,是因為愛結,所以只要愛結的因緣摧毀了,它就沒有理由不消散,它的「生命之流」就沒有理由不停息。

  「滅」:很多人解釋「苦集滅道」的滅,往往會太強調「某一個東西」把它弄滅,很像火在燒,消防車過去把它撲滅,這樣的解釋是很危險的事情。假使那個火是一個實體,十輛、一百輛消防車都沒有用,因為它會源源不絕的冒火。它不是一個實體,就因為他是因緣生法。因緣生法,以火宅來說,消防車不來,有一天它會不會滅呢?它還是滅啊。怎麼會不滅呢?東北的大火燒了幾個月,當然我們要趕快撲火,不然燒下去怎麼得了!但是如果你不撲,它就不滅嗎?它怎會不滅呢?它燒完就滅了呀。所以有生者必有滅。滅其實也是緣生法則,它也是緣起法則。因此,一個聖者得到解脫,寂滅,那是符合緣起法則的。

  但是為什麼佛陀、阿羅漢滅,而我們不滅呢?以火爐作譬喻:在家鄉灶升火時要放柴進去,甚至還要用扇子來煽,後來還有煽風機,抽風來煽,火就不斷的燒。我們的「愛結」使得我們生活中充滿很多的煩惱,造了很多的業。這些煩惱和業就是很好的柴薪,讓生命的五蘊熾燃;色受想行識,太多的材料可以燒,不斷地燃燒。一生的記錄,業的種子可以燒個幾百生,它可以有無量無限再生的形式質素。「自我的無明」就像源源不絕的風,永遠有自我,有自我的無明,不能看到實相,看到一切都是緣生的影像。因為人不斷的灌無明的風進去,所以五蘊怎能不熾燃呢?所以一切法生起必趨於滅,它不滅是因為我們不斷地熾燃它,不斷地加添煩惱、業的柴薪,及無明之風。所以表相看來,就好像生命一直在持續之中。

  

根境識三事和合生觸

  如果不相信的話,可以親自檢驗它,這種事可以親自體會到,不必等涅槃才體會到!你去想某一件事,這件事情讓你很生氣,如果你當下能看到生氣,「根境識三事和合生觸」,這個觸的當下生起了苦受,生氣的法生起了。有些人可以氣一輩子,有些人氣完了,會慢慢地消散。大家一定有類似的經驗:前一天遇到一件很生氣,很傷心的事,經過一個晚上,可能還是一樣想不開,愈鑽牛角尖。但是第二天早上看到太陽,聽鳥在叫,你會覺得這世界沒那麼差。為什麼呢?因為煩惱生起是因緣法則,但因緣是會消散的,所以情緒生起一定會趨於滅,之所以不趨於滅,是因為你一直「等流」它,所以不趨於滅!

  台灣有位歌星白冰冰小姐,她的女兒被綁票,慘遭凌辱撕票。她只要一講起那個罪犯,甚至罪犯的家屬,她都咬牙切齒,有時甚至亂彈四射亂講話。我覺得不要講寬恕那麼偉大,畢竟女兒不是我們的。可是,她要善待自己,先不要講善待罪犯,她得先善待自己。一直不斷地把女兒最痛苦的鏡頭重複,不斷重複,不斷地恨,那個恨不斷懲罰她自己,情緒不斷高漲。即使幾個人為她女兒陪葬,她也不滿意。她不斷地添加恨柴和仇風,這樣仇恨怎能停呢?所以就不趨於滅。因為她製造新的因緣讓它能夠等流增加。

  所以,以滅諦來說,我們沒有證得徹底的解脫,可是我們必定有類似的經驗。一件事情想不開,就過不去,一直不斷地想它。有些事情,時間和空間可以治療,隨著時間慢慢淡忘。過去了,在心裡頭就不再生起很大的情緒,我們必然都有類似的經驗,這就是一種緣起的生滅法則。所以「滅」不是無中生有的。

  有很多人問「滅」是什麼境界?「涅槃」又是什麼境界?難道是無中出現的?你現在的狀態止息下來就是滅。你現在所有煩惱的狀態止息下來,就是滅。到那個時候生命已盡,沒有「自我愛」就沒有妄動,不會產生「生」之意識,就不會結合下一期的生命。所有過去業的記錄,由於缺乏自我愛的推動,所以就不生了,這就叫滅。有人問,那涅槃是怎樣的境界?你這樣問就不是緣起法則了。你認為有一個東西,那個東西是「真常」不滅不變的,那個東西在那裡擺著,你這樣一想,那就不是緣起論了。

  

滅必趨於滅

  接下來講滅,要如何證滅呢?講很簡單,「必趨於滅」!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過痛苦的經驗,也知道不要去添柴火,不要去加風扇,說起來很簡單,問題是過不去啊!我的「無明」,我的「愛結」怎麼消散?那當然是高難度的事。所以佛法的難,就難在這裡,不是難在理論。理論講兩句,就沒有什麼疑問,難就是難在實踐。雖然如此,難道就沒有起步的可能性?當然有。本文八正道之緣起中道

  佛法講「八正道」,指出方向。我從八正道歸納的一個道理,就是「中道」。佛陀說中道,很多人問什麼是中道?龍樹說:「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啊,學問大了!那跟我有什麼相關呢?中道又跟我有什麼相干?我知道這個頌之後,生活中怎麼運用它呢?佛陀說法,怎會脫離人的生活經驗呢!所以,中道有「緣起中道」,「八正道中道」。

  緣起中道,在哲理上,思維「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或「八不」中道,從這裡可以推出結論,可以破除任何一種執著的見地。但我們這次講八正道中道,不研究這個部份了。

  八正道中道,佛陀說那是古仙人道。一切過去的佛陀都是這樣證道的,未來的眾生也依它為道基而證道。那就是我們的戒學、定學和慧學。身語二業學習端正,心念學習增強。心念增強了,才能把本能的自我愛挽救,扭轉回來。不能純靠理論!理論聽懂了,情意還是一樣的錯亂,所以透過強大的心念去糾治。至於慧學,慧學是基礎,更不可少!也就是要有正確的知見,從正確知見,培養出端正的身口二業,和端正強大的心意,再用這個心念繼續觀照正確的知見,如此這個正確的知見,到那個階段,不再只是理性上理智的認知和知識,而會變成情意的一部份。這溶入情意的部份,一定要經過強大的糾治力。

  

八正道以正見為首

  八正道以正見為首,先要樹立佛法的緣起正見,從緣起正見再正思維,並運用在日常生活之中。能不能用緣起的正見去對待,去詮釋它,能不能如理的面對事情作意,這是很長的功夫。因此,我們會覺得為什麼有些人講的是一套,行為又是另外一套。他的正思維欠缺,正見對他來講只是一連串的名相和理論而已,他沒有運用到生活中。一個人能正確的理解佛法,就不會為生活的事而煩惱,因為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是檢驗他的正見的機會。一件事情來到了,如何去面對?你所面對的和你背後的邏輯哲理思考有關。

  一個壞人在欺負另外一個人,你是一個緣起論者,你會如何看待它?如果你沒有進入緣起正見,你會覺得很煩,心想他們害得你不能打坐,那個「我」就起來了,這就不是緣起。「我」啊,都是「我」,充滿著「我」!這個人打那個人,你勸弱者,不要跟他一般計較,這是緣起正見嗎?讓弱者愈弱,讓強者愈加變成強,增強他的惡習,以為如此有效,這並不是緣起正見。那你該如何對待呢?你為什麼沒想過去制止強者呢?這時候,你就看到很多佛弟子說:要忍辱,修忍辱波羅蜜啊。他可以用佛言佛語去打發,可是增長惡人的習氣,不是「正見緣起」。

  在一個大法會上,湧來數百人聽經。而你卻在廚房裡撿菜,一邊挑,一邊生氣,為什麼我就不可以去大殿聽經?那就不是緣起。如果你覺得因為我跟師父很有緣,為師父做事我都滿心歡喜,這還是有貪有嗔有癡,也不是緣起,是從「我、我所、我所愛」而起。如果沒有任何的特殊因緣,只覺得能夠有人聽法,真好。能夠成就別人聽法,能夠得到廣大無量的歡喜,就算自己聽不到都沒關係,那不就是緣起嘛!在挑菜的那一刻,也可體會緣起。所以佛法不怕生活來磨,怕的是沒正見。沒正見,所以沒正思維。有了正見,能把正見用在日常生活中,每個生活對他來說,都是很好的考驗。有了正思維,他的正語、正業、正命就會出現。正當的言語,行為,再加上正確的謀生方式,這其實也是戒學廣義的一部份。

 

美佛慧訊 第六十八期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