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吸收先進科技,促進佛教適應時代發展
楊曾文


 

作者:楊曾文

    佛教是宗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傳播範圍最廣的三大宗教。宗教不是科學,是屬於社會意識形態中特殊的信仰體系和信奉這種體系的社會群體的結合。 那麼作為宗教形態之一的佛教對科學、對先進科學技術是什麼態度呢?回顧佛教創立以來2500多年的曆史,特別回顧佛教傳入中國2000多年的曆史,可以得 出這樣的結論:佛教並不反對科技進步,而且總是能夠隨順時代吸收先進科技成果而向前發展。然而在人類社會進入科技高度迅速發展的今天,中國佛教應當拓寬觀 念,採取更加主動積極的態度對待和重視科技發展的動向,將吸收運用先進的科技並支援社會科技發展作為加強自身建設的一個方面。

    以下是筆者對此的一些思考,提出來向諸位請教。

    一、隨 應時代吸收先進科學技術是中國佛教的傳統

    西元前6、5世紀佛教發源於古印度,開始在恒河中下游一帶傳播,隨后流傳到全印度,到西元前3世紀傳播範圍超越印度,逐漸成為世界性宗教。在這一過程中, 佛法從口頭傳授到運用文字記載,從只有佛經到產生詮釋佛經的論書,教團從小到大,然后從統一到走上分裂,發展為部派佛教,西元前1世紀形成大乘佛教。佛教 教團對當時的科技從未加以排斥,而是不斷利用和享受著最新的科技成果,例如隨著印度和其他佛教傳播地區科技和經濟的進步,住入民眾為他們建造越來越宏偉精 巧莊嚴的寺院、應用信眾為他們制做的衣服、醫藥、工具,禮拜在信眾參與下建造的供奉舍利的佛塔,乘坐各種車、船等運載工具等。

    實際上佛教提倡僧眾掌握五種學藝,即所謂“五明”,包括:聲明(語言語法及古典文學)、工巧明(各種工藝、科技、曆算等)、醫方明(醫藥、治療、針灸諸 學)、因明(佛教邏輯學)、內明(大小乘佛法,后形成三藏)。其中的工巧明、醫方明就包含科技的內容,其他任何一項也離不開對科技的依託和利用。佛教在家 信眾自不必論,即使是出家僧眾也離不開社會,因此也離不開維持和推動社會經濟生活向前發展的科技。

    佛教在西元前后傳入中國,此后經過三四百年的傳播,迅速流傳大江南北,成為民間最盛行的宗教信仰。在傳向各地的過程中,逐漸與中國社會傳統文化和習俗相結 合,融入以農業經濟為主體的經濟社會,教團運營中心的寺院與農田農耕 形成密不可分的關系。這樣,佛教僧眾,特別是眾多的中下層僧從人必須適應一邊修行, 一邊從事農耕的生活。為了生產,就必須掌握最普及的農業科技和種植麥谷、水稻、瓜果等作物的技術。到后世,大的寺院能夠掌握先進的鑿井、建渠和引水灌溉的 技術,擁有水車、磑碾、車船等工具。

    佛、法、僧三寶可以說是佛教的概稱,那麼就讓我們結合三寶來說明中國佛教是如何隨順時代吸收不斷進步的科技發展自己的吧。

    佛的概念隨著佛教的發展有很大變化。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是專指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后來也包括“過去佛”,說在釋迦牟尼佛之前尚有六佛——毗婆屍佛、屍 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至於后來成立的大乘佛教,提出佛有無數,往古來今(過去莊嚴劫、現在賢劫、未來星宿劫)和四面八方、四 維上下到處有佛,還有法、報、應“三身佛”的說法。然而在一般情況下,佛寶主要指各類為僧俗信眾供奉禮拜的佛像,雖然是佛像,卻被認為是佛的真實象徵。佛 像製作在西元前后興起,而在大乘興起以后發展迅速,種類和形象也各種各樣,有以鑄造、鎚鍱、石雕、塑造、繪畫等等技術製作的佛像,形式有立像、坐像、臥像 等等,並且是隨著科技的進步而不斷改進的。至於用金銀、玉石、瑪瑙、陶瓷等制做的各種佛像更是需要特殊的精巧技術。在進入東晉以后建成敦煌石窟、南北朝以 后建成云岡石窟、龍門石窟等。不難想像,開鑿大小石窟,雕刻佛像和文字,皆需高超的技術,甚至被世人嘆為觀止。各地供奉佛像、舍利的寺院、佛塔的建築,越 到后世建築技術越高,宏偉壯麗,難以盡述。

    三寶中的法,是指佛法,一般是指用語言文字表述的各類佛法,有戒定慧三學和經律論三藏。佛教初傳中國,來自印度的高僧帶來的是寫在貝葉上或樺樹皮上的佛 經,有的是憑記憶口頭傳誦經典。中國當時已經有了造紙術,后來在社會上紙張運用越來越普遍,譯經一般是用筆書寫在紙上,也有的書寫在絹帛上。進入唐的后 期,特別在進入宋代以后,廣泛利用雕版印刷佛經,為佛經的流通帶來很大方便。此后又有活字印刷乃至近現代的膠版印刷。從宋代以后,曆代都有官版或民間版的 大藏經的刻印流通。可見,佛典的流通與世間的印刷技術是聯結在一起的。

    至於佛教教團的主體僧眾,在他們日常修行、生活、傳法和經營寺院經濟、與社會交往中時刻離不開當代的科技。不僅如此,在曆代僧人中有不少人精通“陰陽五行 之學”,有的成為著名科學家、技術人才。

    中國古代最有名的是唐代的一行法師(673-727)。他俗名張遂,自幼博通經史,精通陰陽五行之學,出家先后師事禪宗北宗的普寂、密教善無畏、金剛智, 協助善無畏翻譯密教基本經典《大日經》,此后撰寫《大日經疏》,並且參加朝廷主持的天文曆算工作,與梁令瓚共同製造了觀測天象的渾天銅儀、黃道遊儀,修訂 比較精確記載日月星宿運行和四季節氣、農時的《大衍曆》,完成世界首次測出子午線長度的壯舉等。1955年中國發行紀念古代四大科學家的郵票,其中就有一 行,此外是東漢的天文學家張衡、南朝宋齊間的數學家祖衝之、明代醫學家李時珍。

    元代前期的奇僧子聰(俗名劉秉忠,1216-1274),精通天文、地理、律曆、軍政等學,后輔佐元世祖忽必烈軍政機要,奏建“大元”國號,參與立朝儀, 建禮樂,興儒學,推薦良吏,安定地方,建立城邑等,對推進元朝接吸收漢文化,恢復社會經濟和文教事業的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子聰通曉城建,先后負責元上京開 平、大都(今北京)二城的興建,弟子中有著名的水利、天文和曆算學家郭守敬(1231-1316),奏請由郭守敬編撰《授時曆》。

    在僧眾中精通醫學的更多,著名的如唐代鑒真(688-763),赴日授律傳戒的同時,也傳授建寺造像技術,並且精通醫術並醫藥學,有《鑒上人秘方》傳世。

    可見,在佛教的傳播發展中,佛教不僅不反對科技,而且不斷吸收當代科技促進佛教的發展,有的僧人為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二、吸收先 進科技是當代佛教加強自身建設的重要舉措

    在人類社會進入當代,特別進入21世紀的今天,中國佛教應當如何正確對待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呢?筆者認為應當採取積極主動的態度,既關心、支援和參 與科學技術的發展,又及時地採納先進的科學技術促進佛教的自身建設,並運用當代科技為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

    中國自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以后,宗教界面臨前所未有的良好生存空間和發展機遇,組織和動員信眾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各個宗教教團的共識,並且在 實踐中不斷做出貢獻。中國佛教徒的愛國聯合組織中國佛教協會在上世紀80年代決議以實踐富有積極進取精神的人間佛教為號召,提倡信徒認真奉行五戒(不殺 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飲酒)、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飲酒、不以香花裝飾自身、不觀聽歌舞、不坐臥高廣大床、過午不食、不蓄 金銀財寶),廣修四攝(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以實現人間凈土為己任,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工農業、科學技 術現代化建設。這也就意味著中國佛教徒對於科學技術的發展是關心和支援的,他們與廣大民眾一起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為中國科技的發展做出貢獻,為科學技術事 業日新月異的發展而舞歡欣鼓舞。

    新世紀中國佛教界將加強信仰、道風、人才、教制、組織五大建設作為自身建設的主要內容,同時要求不斷發展佛教的文化和教育事業。在這當中,要實施人才、教 制、組織建設,發展佛教文化和教育事業,皆離不開吸收當代科技的問題。現在已經證明,無論培養組織人才、教學人才、研究人才或是外事人才,皆離不開當代科 學知識和各種應用技術,離不開電腦、電子資訊設備和通訊技術。同樣,教團的現代管理,進行寺院和教團的組織建設和發展佛教文化、教育事業,也皆離不開這些 當代科技產物和技術。這正是當代佛教教團與上世紀80年代以前佛教的一個重要差別。現在,最新科技的成果充斥市場,被廣泛應用到日常生活當中,不僅任何寺 院皆安裝電話,而且幾乎每個僧人都有手機、電腦,都會上網了解國內外新聞和佛教界最新動態。如果將這些最新科技成果與加強自身建設的總體目標密切結合起 來,可以預言必將為建設現代教團,發展佛教的各項事業做出有益貢獻。

    在利用當代科技資訊技術辦好佛教事業中,有三項尤其重要。一是將各級佛協及寺院的佛教文化刊物辦好,對弘揚時代主旋律,推動教團自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二 是辦好各種網站,以及時傳播國內外重要新聞,宣傳黨和國家的宗教政策和法令,報道佛教界的重大活動,以促進各個教團、寺院之間在傳法、修行、舉辦文化活 動、發展教育和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經驗交流。三是利用電子資訊科技,推進和完善佛教典籍、大藏經的電子化和網路化,以便於教內外學者和廣大信眾閱 讀、檢索和利用浩繁的佛教經典。這三項對當代佛教適應時代發展,為利益人群造福社會,發展社會文教事業,無疑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即使寺塔擴展和建設、佛像和佛教紀念場所的建設,同樣離不開吸收當代先進科技。近年無錫靈山大佛、海南南海觀音像、河南魯山大佛的建造和裝修、展示,皆利 用了先進的科學技術。曆史證明,中國佛教的曆代寺院、佛塔和佛像的製作皆具有時代特色,皆利用了當時的先進科技成果。

    三、  關心和積極支援祖國發展科技事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努力奉獻

    佛教是宗教的一種形態,既不是科學又不是教育,自然不可能直接投入科學技術的研究開發和發展,然而卻可以動員廣大信眾關心、支援祖國發展科技事業,從自己 的崗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

    (一)在佛教寺院及各種講經、說法的場合,可以隨機宣傳發展科技的重要性,介紹和讚揚祖國在實現現代化建設中取得的成就,引發信眾對祖國科技事業的關心和 支援。佛教界的領袖、學者和法師也可以通過撰寫文章和在有關會議上,對國家發展科技提出建議,特別是對具有戰略全局意義的祖國發展科技的計劃,及時提出建 議和補充意見。現在在全國擔任省市乃至國家政協委員、人大代表的僧人已有相當數量,完全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對涉及地方乃至全國的科學技術發展計劃提出建設性 意見和建議。

    (二)可以在各級佛協、寺院創辦的網站和刊物上登載國內外科技的資訊,發表某些普及性的科技文章,介紹可用來改善寺院建設、管理和發展教育、寺院經濟的當 代科學技術,推廣各地寺院團體運用最新科技的成功經驗。

    (三)在佛教院校設置與當代科技接軌的課程,例如電腦資訊課、科普講座,經常請科學家到學校講演和與學僧進行交流,組織學僧參觀科普博物館、科研基地等。 這樣可以使學僧在就學期間養成關心、支援和接受科技的品質。

    (四)如果寺院經濟條件比較寬裕,可以對社會某些科技發展研究項目進行資助,對中小學、大專院校的科普組織、群眾性科技比賽活動給予資金援助。特別在各地 貫徹科學發展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需要最新科技的場合是很多的,對此佛教界人士和組織應當積極參與,如果有條件還應給以資助。

    總之,在科技高度迅速發展的當代,佛教組織和廣大信眾應當拓寬觀念,主動積極地重視和支援科技的發展,及時運用先進科技成果加強自身建設,努力為推進祖國 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發佈時間:2008-10-24 來源:“科學視野中的佛教”研討會論文集
http://big5.fjnet.com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