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禮拜佛菩薩時應如何觀想
濟群法師

 

問:禮拜佛菩薩時,應如何觀想?  

答:我們在拜佛、供佛時,應觀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觀想我們所拜、所供的是無量諸佛,正如《普賢行願品》所說的那樣: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佛。這是一種開闊心胸、迅速積累福慧資糧的修行。

能否同時誦兩個佛菩薩名號

問:能否同時誦兩個佛菩薩名號?  

答:選擇念哪個佛號,可以根據我們與某個佛菩薩的緣分,或是對某一法門的理解程度來定。有些人喜歡念觀音菩薩,覺得和觀音菩薩特別有緣;有些人喜歡念阿彌陀佛,覺得念阿彌陀佛很有感應。我們對哪個菩薩更相應,不妨選擇哪個聖號來念。

  從修行角度來說,開始應將精力集中於一個法門,不要四處涉獵。念阿彌陀佛就一心念阿彌陀佛,念觀音菩薩就一心念觀音菩薩。這並不是說,念了阿彌陀佛之後,別的事都不能做,我們還是可以拜佛、誦經,以此積資淨障,提升思想認識。比如讀誦淨土三經,就可使我們對淨土法門有更深理解,念彌陀聖號時更得力。

  專修,是指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圍繞某個中心來進行,而不是排斥其他。常常有人問:我念阿彌陀佛,沒有念觀音菩薩,觀音菩薩會不高興嗎?其實,那是凡夫的境界。如果佛菩薩也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沒有資格成為菩薩了。堅持念誦一個佛菩薩的名號,既可達到攝心效果,又能感得相應加持。念誦功夫越深,我們的心和佛菩薩就越貼近,越容易感應道交。如果在一段時間內同時念誦兩個佛菩薩名號,力量容易分散。當然,這也因人而異,具體可根據自身修持情況決定。

大殿通常供什麼佛像

問:為什麼大殿中只供釋迦佛、阿彌陀佛和藥師佛?  

答:大殿中並不是只供這幾尊佛。供佛也是為了表法,為了幫助我們修行,故在不同地區、不同宗派的道場中,所供造像會有所區別。大體有這麼幾類:或供奉三方佛,即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東方琉璃世界教主藥師佛;或供奉三身佛,即法身毗盧遮那佛、報身盧舍那佛、應身釋迦牟尼佛;或供奉三世佛,即過去的迦葉佛、現在的釋迦佛、未來的彌勒佛。此外,還有供奉五方佛、七佛等等。

家中供著許多佛像,怎樣稱念佛號

問:家中同時供著許多佛菩薩像,燒香時應燒幾支?怎樣稱念佛號?  

答:一般來說,燒一支或三支皆可。關鍵是有虔誠心,並盡可能準備品質上乘的香,而不在於多燒。至於稱念佛號,早晚功課時可多念一些,日常修行最好還是一門深入,專念阿彌陀佛或觀音菩薩。否則,這個念念,那個念念,念這個時想到:哎呀,那個還沒念,會不會有意見?念那個的時候,又會有同樣擔心,無端生出許多妄想分別。

為什麼要給佛像開光

問:為什麼要給佛像開光?  

答:供養佛像,主要是為了增長我們對三寶的信心,在恭敬中約束身心,培植善根福德因緣。這就涉及一個關鍵問題:當我們請到一尊佛像時,是否對這尊佛像有足夠的認同,覺得這就是佛菩薩?如果我們是從商店請來佛像,往往會將其當做一件工藝品,內心缺乏認同。這就需要通過開光儀式,賦予其宗教內涵,讓我們感到他就代表著佛菩薩。如果本身信心堅固,覺得不開光也不妨礙自己的恭敬心,是否開光就不是特別重要。

佛與菩薩的區別是什麼

問:佛與菩薩的區別是什麼?  

答:成佛是以菩薩道的修行為基礎。因此,菩薩屬於因地的修行,而佛是果位的圓滿。如果說佛陀的功德像十五的月亮一樣圓滿,那麼菩薩的功德就是初一到十四的月亮。十地菩薩已接近佛的果位,就如十三、十四的月亮。而初發心菩薩就像初一、初二的月牙那樣,只有微弱的光芒。

為什麼娑婆世界還有很多佛

問:每個佛土是一尊佛的教化區域,為什麼娑婆世界還有很多佛呢?  

答: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化區域,但只是在這段時間內。再過很長時間後,會出現下一任佛陀,即彌勒佛。彌勒佛之後,還會有另一任佛陀。而在釋迦牟尼佛之前,也曾有過迦葉佛等許多佛陀。說每個佛土是一尊佛的教化區域,是指在某一段時間內。

佛像經書存放在哪裡最合適

問:請了佛像、經書,存放在哪裡最合適?  

答:放在你覺得最恭敬的地方就合適。一方面,我們對佛像、經書要有恭敬心;一方面,也要根據各人的不同條件來安排。很多信徒家中沒有專門的佛堂,如果條件不允許,可以在客廳或書房安置一個佛龕供奉佛像、法寶。

  雖然佛菩薩並不要求我們的恭敬,但我們要知道,恭敬心對自身修行意義重大,這就需要從每個細節上加以重視。

佛菩薩是否在普度眾生中得到某種滿足

問:佛菩薩普度眾生,是否也在這一行為中得到某種滿足呢?  

答:佛菩薩普度眾生,是出於智慧和悲心,這是佛菩薩的兩大品質。佛陀之所以能成就無上菩提,正是因為對眾生具有無限悲心。這種願力,促使他在無盡時空中度化眾生。佛菩薩度化眾生不是有心的,而是自然的感應。正因為是無心的,所以才能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就像月亮那樣,雖然天上只有一輪明月,人間卻會顯現千萬個月亮。哪裡有清淨的水,哪裡就會映照出清涼的月影。佛菩薩和眾生的感應也是如此,哪裡有清淨、虔誠的心,哪裡就會感受到佛菩薩的加持。

   如果覺得佛菩薩會像凡夫那樣,在度化眾生的行為中,在大眾的感激和讚歎中得到滿足,那只是站在我們自身立場所作的揣度。古人云:不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更何況是佛菩薩呢?

 

來源:www.jcedu.org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