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安祥禪的知與行
耕雲先生講述

 

一九九一年五月三日應北京大學之邀說法紀錄

 

介紹詞

導師開示

一、以緣起性空為正見的基礎

二、以認識自己為參學的起點

三、以唯求心安為人生取向

四、以和諧的家庭作為參禪的道場

五、以發長遠心為見性保證

六、以明心見性為參學鵠的

七、以秒秒安祥為根本正行

 

介紹詞:

 

我們很高興能請到臺灣中華禪學會的導師耕雲先生,來跟我們座談。

 

禪學會的宗旨是很符合現代社會人心的。在禪學會成立緣起裏面說:「我們今天儘管利用厚生、成就空前,物質文明,亙古未有,但是富足的生活享受,畢竟填補不了心靈的空虛。」因此耕雲先生希望用安祥禪來改變現代社會大眾心靈的、以及生理的不協調。所以中華禪學會的宗旨是:「淨化人心,和諧社會;弘揚正法,普利群生。以禪會友,砥礪共進;上成下化,嚴土熟生。」

 

耕雲先生的禪學講話,已經陸續在大陸發行。「安祥集」這本書,經由河北佛教協會、上海佛教協會、三聯書店的印刷發行,現在已經有好多種版本了,幾萬冊的書,在短期內就被索閱一空。目前耕雲先生的另外兩本禪學講話「邁向生命的圓滿」「不二法門」也都在出版、贈送中,引起大陸許多佛學研究者、以及一般大眾對禪的興趣,並紛紛撰文發表讀後感。今天能請到耕雲先生來介紹他的安祥禪,我們感到非常榮幸。讓我們熱烈地歡迎耕雲先生。(北京大學禪學研究會會長樓宇烈)

 

導師開示:

 

說到禪,不管你有多麼高的才智,都會有一種壁立萬仞、高不可攀、甚至是銅牆鐵壁、無門可入的感覺。比如問「什麼是佛?」「乾屎橛!」,這是什麼答案?完全違反邏輯。何以會如此呢?因為禪的語言我們不懂,禪的幽默我們沒有。自宋朝以後,我們的國家每年用巨量的金錢去買和平,結果受剝削的總是人民,到了元、明、清各朝代,更是每況愈下,在壓迫與剝削下,人民普遍貧窮,那來的幽默感。在我小時候就親眼目睹到,農村普遍缺乏營養,外國人拿牛奶當飲料;中國人只能靠碳水化合物維持生命,獲得一些熱量而已。不但中國人的體格因此而越來越退化,連原本突出的幽默感也逐漸消失,對禪也就更加陌生了。

 

有些人說:禪,大概是深山古剎、高僧大德和文人雅士的專利品,跟我們市井小民不發生關聯,禪是不屬於我們的。其實錯了!佛說法不是為佛而說,是為眾生而說。佛沒有念過金剛經,孔子也沒念過論語。為什麼佛說的法我們不懂呢?因為我們缺乏幽默感。我舉個例子來說你就會明白,有人問趙州禪師:「你的老師是不是南泉?」趙州說:「鎮州出大蘿蔔」。這位先生回去參了兩三個月,參不出道理來。其實這根本是個幽默話,不用參。比方說,有人問你,「你在北京大學教書嗎?」,你可以回答「天津出鴨梨」──這事兒誰都知道,還用得著問嗎?這就是一種幽默。有個和尚問省念禪師:「臨濟這麼說,你怎麼那麼說呢?」「家家門前火把子」。那時候沒有電燈,有必要時每家門前就掛個火把。意思就是「自家照自家的」你管別人幹什麼?這都是幽默話。有的禪師喜歡用「歇後語」,也有「正令全舉」的,你問的是局部,我全部回答你。

 

有的時候禪師以有言顯示無言:「什麼是袓師西來意?」「你為什麼不問外面那根露柱?」說了等於沒說嘛!「什麼是袓師西來意?」「庭前柏樹子」,說了也等於沒說。有的時候以無言顯示有言:「什麼是佛?」不說話,只豎一指;或者把拂塵豎起來,這就是以無言顯示有言,雖然無言,但是要寫篇論文的話,十萬字也表達不了。所以說禪的風格、禪的幽默是超乎一般常情的。再拿雲門宗的開宗袓師雲門文偃禪師來說,當初他認為法就是高深的道理,於是跟隨陳睦州學法,追著陳睦州問道,陳睦州每次見他來了就關上門不出來。有一天雲門趁著門還沒有關之前,把腳先伸了進去,陳睦州照關不誤,於是雲門的腳從此就瘸了,雲門這時還大聲的說:把我的腳壓壞了沒關係,你還是要給我說。於是陳睦州說了五個字:「秦、時、鍍、轢、鑽」,這五個字排列組合,至少可以得二十五句,但那一句都找不出絲毫道理來,雲門因而當下大悟。後來成千上萬的人參這個公案,有的人參了一輩子也沒悟,簡直是浪費生命。他們拼命地想把公案解開,這叫「鋸解秤錘」;秤錘原本裏外都是鐵,他偏不信,硬要看看裏邊是什麼,鋸開之後,裏面也是鐵。你若以道理來顯示禪,那是口頭禪;你若用小聰明去猜測「西來意」,那是野狐禪;如果文字通暢而沒有正受,那只是文字禪。所以禪對一般缺少幽默感的人來講,的確是有點兒距離,以致於很多人與禪格格不入。

 

為了使禪由只契上根而延展到契合更多的人,我們才提出安祥禪,把部分禪的內涵變成外舉,讓人知道心安則祥,凡事求心安。至於說安祥是什麼?我們有首安祥歌,諸位聽了以後就會知道,但最起碼它是心安則祥,它可以在血肉的現實人生生根。我們接到反應說:「安祥禪治好了我的神經病」。還有人說:「讀了十幾遍安祥集,坐骨神經痛不藥而愈」,這讓我很擔心,怕被人誤會我不是正常人。古德說:「欲除煩惱須學佛」。我跟人們談做人的道理時,喜歡先問「你的煩惱從那裏來?」從人來,如果沒有人,你不可能會煩惱,充其量只會感到寂寞、無聊。因為有了許多人,你才會感覺到某人不順眼,某人說話不禮貌、態度不好,於是你就會生氣,煩惱也就跟著來了。這顯示,人們慣於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這種愚不可及的反應,就叫「無明」。有感於此,我們才把禪的部份內涵,變成外舉,給它按上「安祥」兩個字。這是一種嘗試,我覺得時代不同了,若再把古時禪師們的作略拿來在今天運用,恐怕不容易相應,單講「觀心」就有很多層次,恐怕耐煩的人也不多。如果提倡參話頭,參到像虛雲老和尚一樣,把開水往手上倒,那還不要緊,要是參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汽車不是汽車,見樓梯不是樓梯,這事兒就很麻煩了,因此,今時不適合參話頭。所以未來的袓師禪,應該是人間的禪,大眾的禪。

 

古時候參禪的俗人不多,現在則比較多,知識份子參禪的也比較多。我們為了適應當前的環境而提出安祥禪,安祥禪不要求人持齋、念佛、拜偶像,因此你昨天怎麼過活,今天還是那樣生活,唯一要守的是:「不可告人之事不可做也不能想」。像這樣學禪,有沒有人成功呢?當然有!否則我們安祥禪老早就收攤子了。我們最終的目的是希望所有平凡的、普通的、過家庭生活的人,乃至於讀書的人都來學禪,人人理得心安,仰俯無愧地活在責任義務裏。

 

安祥是一種統一調和、定慧等持的可貴心態。很多人以冥想為享受,想多了之後精神就會疲勞,甚至想一個問題,七八個問題一起浮現,別人問東你答西,時間久了就會造成精神分裂,也就是呈現出多頭意識,這是有害處的。當人卓然獨立,遠離執著,心靈統一到唯有安祥時,遇到任何事情,心靈就會集中地面對它,而提升智能。任何人只要讓心智集中,形成一個焦點的時候,在那個焦點上就會迸出智能的火花;發揮出生命的潛力。愛迪生只受了兩年家教,卻發明了一千多種東西,就因為他並非迫於功利主義,只是因為喜愛,而全心全力的投入、集中在一個研究的那一點上,所以他成功了。而我們很多人的一生,大都是自己埋沒了自己;自己對不起自己。佛說:眾生皆有佛性。眾生與佛平等。如果你把那些多餘的邪思、妄想、謬執都丟掉,讓心地光明磊落,無私無我,與佛所說就吻合了。人一旦突出了私我,就會產生佔有、支配、自我保有等私欲,導致白天怕人,晚上怕鬼。這些東西對於幸福的人生並沒有什麼用處。什麼能解決人生苦樂的問題呢?只有安祥禪。因為就一般人的根器來說,理解袓師禪很難,還是循序漸進,先接受安祥禪較為穩妥。

 

契入安祥禪,首先必須:

 

一、以緣起性空為正見的基礎

 

安祥禪既然是佛法,那麼如何將它貫注在日常生活中,讓它在血肉的現實裏生根呢?第一步,就是以緣起性空為正見的基檚。因為思想決定方向,認識指導行為,如果沒有正見,那裏會有正確的行為?佛法講「空」是大家都知道的,天也空,地也空,越空越消極,越消極越煩惱,而煩惱的是一切都空,唯煩惱不空啊!可見「惡取空見」是錯誤的。佛法的「空」,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肯定「空」具備了無限發展、創造的空間,以及向上、向前開展的無限可能。試想,如果沒有活動的空間,還能幹些什麼?這個茶杯若不空,一塊玻璃擺在這兒有什麼用?船若不空,一下水就沉了。喇叭不空能吹響嗎?所以說「空」是萬有之母體,也是萬有之妙用。為什麼會說空?因為萬有來自「緣起」,緣就是條件和導體。通俗一點說:宇宙的森羅萬象,無一不是條件的假合,沒有永恆不變的個別的自我。是條件相互依存,此有故彼有,當條件分離的時候,什麼都沒有了。這些顯示了大宇宙的生機與活力。

 

宇宙從浩瀚的星海到一個最小的原子,都是條件的組合,絕無單一存在的事物。試把原子的電子、中子、質子分開看看,它能個別存在嗎?它不就當體是空了嗎?既然條件一分離就成空,可見它原本的素材就是空。萬物以空為素材,空能創造一切,這便證明空是無限發展的餘地、無限創造的勢能,那裏會是「沒有」呢?所以我們對於「空」不僅用不著消極,反而應抱持著無限的希望才對。當我們瞭解一切都是條件的組合,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因此人與人之間更要團結、和諧、包容、諒解,珍惜這可貴的「緣」。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一種初動力,加上許多條件,組成功的事物,當體是空,因為它沒有原本如此、永恆如此的實質啊!原本沒有的,最後還是歸空。事事物物都是由空裏來,到空裏去的。必須先瞭解空義,才能正確認識佛法。空,是非常積極的,它不但對我們的人生是解脫之因,對我們研究學問也有莫大的啟導力。如果我們鼓足勇氣、勉強給它下個界說,「空」是什麼?「空」是宇宙萬有的原因──宇宙萬有莫不從空裏來,又回到空裏去,所以我們畫個圓來代表;各位早上起床是休息的終點,同時它也是工作和學習的起點,把點放大之後,它就是個圓,宇宙一切都可以作如是觀。「空」是什麼?「空」是萬有的共同原因;「緣」是什麼?「緣」是創造的唯一的手段。音樂家用幾個簡單的音符,譜出了不朽的樂章,美術家用簡單的線條、色調,勾繪出絢麗的畫面,建築家用力的結構,完成了宏偉的建築,科學家用三個中子打進鈾二三五,變成鈾二三八,產生了核子的連鎖分裂。這些都是條件,不同的條件創造出不同的型態與功能,產生了不同的結果。乃至於整個社會、國家……也都是條件的組合。

 

佛法講求因緣、動機、條件,同因未必同果,同因同緣才會同果。好比甲乙兩人同時想找塊地種菜,甲的地選在兩棟大樓之間,採光不好;乙的地選在郊外遠一點,採光良好,水土保持也不錯,到了收成的時候,甲收穫的是一批黃黃的、發育不良的蔬菜,乙則是一批健康、鮮綠的蔬菜。相對的,我們做人為什麼不快樂?也可以把不健全的因素找出來、揚棄掉,就會擺脫煩惱了。我們學禪、學佛,不可不認識緣生。不瞭解緣起法,就不可能瞭解真空,建立「正見」,發為正行。

 

二、以認識自己為參學的起點

 

第二個步驟,就是要認識自己。參學的基本課題在認識真實、原本的自己,否則便不可能正確地認知佛,因為真實的自己就是佛。如果你不敢承當,那是自我否定,還參什麼禪呢?佛是什麼?佛者覺也。有人問禪師:「什麼是佛?」禪師揍了他一拳,他並不能領會,還說「你再揍我,小心我告你!」諸位都是碩學飽參的大德,對此想必忍俊不禁。說到認識自己,真正的自己應該是歷劫不遷的自己的生命基因與屬性。革命家孫中山先生說:「國者人之積,人者心之器」,國家是人民的累積,而人只是心靈的工具而已。人的行為都是受思想支配、認識指導的,豈不是心靈的工具。所以我們講認識自己,就是認識原本的真心。心有兩個層面,佛經上說得很清楚,今天我們少用名相,說得通俗一些,就說心有兩個,一個是「心為惡源」的心,是人心、假心;一個是「廓然無朕」的心,是道心、真心。

 

學哲學的人都認同,真實的是原本的,真理只能發現不能創造。既然如此,那麼我們現在的心是怎麼形成的呢?就是色、受、想、行、識的五蘊,加上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堆積在我們心的表面,所形成「後有的心」,由這個後有的心來操縱我們這部肉體機器,就容易產生慣性。這就是存在決定意識,也是真心蒙塵的結果。你想,如果把一個初生的嬰兒,擺在一個與社會隔絕、與人群遠離的地方,不給他受教育,也不學任何東西,他的存活一定是個白癡,什麼都不懂,看到高壓線也不會害怕,見到火車來了也不曉得去躲。可知人的意識是後有的,是因客觀的存在而有的。而原本的心則是主客不二的。

 

「人身難得」,是因為唯有人才能成佛,其他動物不能成佛,難道說佛法不平等嗎?不是!是「緣不具」──條件不具足。雖然其他動物一樣有頭腦、有本能,但牠的感情沒有人類那麼深,在牠的頭腦裏缺少了理智與思惟的功能。沒有理智與思惟,連是非、善惡、真假……都不能抉擇,是沒有辦法學佛、成佛的。

 

談到認識自己的方法,這就必須透過反時針方向的反省,今天反省昨天,今年反省去年……一直反省到出生、出生前……。你一時記不得也不要急,慢慢來,不要訂進度,有時間就做,反省到某一階段,會想起媽媽生你時的情狀。也許各位聽了這話會失笑,這可能嗎?我從來不說自己做不到的事,也從不指引別人走自己沒有走過的路,這是可能的。從反省中,我們可能認識假我的形成,也會瞭解到過去的行為都是受到表面意識的支配、操縱,從而切實地找出自己的錯誤、缺點,加以揚棄。從因緣論中我們可以證實與肯定「錯誤與煩惱同在;毀滅與罪惡同步」,人若活在錯誤裏,決不可能享有喜悅與安祥,當你走向罪惡的同時,也就背離了永恆。所以我們一定要擺脫錯誤,若不肯擺脫錯誤,就學佛而言是個大障礙,它會形成業障。什麼是「業」?比方一個公司、一個個體戶,一年經營的總和,叫做業績,業績好就會賺錢,否則就賠錢。我們人也是一樣,累積了太多的錯誤、罪過,一定會活得很煩惱,生活對他而言將是一種煎熬,對生命也將是一種懲罰。如何不讓錯誤累積呢?只有根據因緣法,從反省中找出構成錯誤的條件,徹底加以揚棄它,才能無罪一身輕。否則會永遠活得不瀟灑、不自在。

 

三、以唯求心安為人生取向

 

第三個要求,要以「唯求心安」,作為人生的取向。做任何事都應心安無愧、磊落光明。我們做事,可以重效率,做人則決不可重功利。因為人生最可貴的並不是金錢與權力。我在禪學會裏常說,物質的滿足、地位的榮耀,決不是構成幸福的足夠條件,也不能填補心靈的空虛。這在二袓初見達摩時,就為我們留下了「求心安」的榜樣。二袓說:「我心不甯,乞師予安」「拿心來,我給你安」「找心找不到啊!」「那就給你安好了。」這一問一答之間,告訴了我們,人到無心、心自安。當你表面意識停止活動,一切妄想、謬執停止活動,本來真心抬頭的時候,心國自然河清海宴。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人必須付出才能獲得,耕耘才有收穫,如果你不善盡責任義務,不把那些令你心地不安的因素抽掉,而要來求心安,那是不可能。

 

四、以和諧的家庭作為參禪的道場

 

第四,是要以和諧的家庭,作為參禪的道場。出家人有寺廟可供參禪,我們在家俗人參禪要住在家裏,如果家庭不調和,搞得烏煙障氣,請問你怎麼修行呢?家是草昧與文明的分水嶺,有了家庭,人才有尊嚴。否則人們相聚而麀,跟野獸又有什麼差別呢?家是倫理道德的根源,有了家才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父子有親、夫婦有義。所以說,家是人性尊嚴的基石,也是人類負責任、盡義務的起點。有了家,人才能活得頂天立地,一個好的家庭更是聖賢豪傑的溫床。所以想要修行,先要和諧家庭。什麼叫和諧家庭呢?就是把每個脾氣不同、嗜好不同的家庭成員調和起來,就像小提琴四重奏一樣,音階儘管不同,但卻表現出和諧、美好的旋律。這樣的家庭才有幸福、溫馨,也才能使自己的心靈安適、孩子的發展才會正常。

 

人們最慣常犯的毛病是不肯反顧自己,老愛挑別人的缺點,好像烏鴉站在豬身上,總是看見別人黑,沒想到自己不但黑,而且是黑得發亮。能夠常常找自己的缺點,改正過來,作家人的榜樣,以愛心來引導家人,久而久之,就能促成家庭的美滿、和諧。一個和諧的家庭,才是我們人生的避風港和加油站,當你遇到挫折、委屈的時候,也只有家才能給予你溫暖和慰藉。如果家庭關係處理不好,修行就很難成功,因為我們講的是人間佛法,不是深山古剎裏的佛法。

 

五、以發長遠心為見性保證

 

第五要發長遠心。什麼是長遠心呢?一般人的個性,總希望不耕耘就能收穫,不努力就會成功,不修行也能成佛,那有這樣便宜的事兒?有人修了一陣子,看看沒什麼效用,就停下來了。羅馬不是一天建立起來的,永恆生命的證得一年半載是不會成功的!一定要發長遠心,認知佛法是生命的營養,縱然此生修不成佛,每天吸收營養,對心身健康也是有益的,起碼可以做個仰俯無愧的正人君子,這樣才對。證得生命永恆、一了百了的大事,怎麼可能妄想短期間就能成功呢?若說六袓見了五袓一面,就見性成佛,那他並不是今生修的。說到生命的實相,一說是很長的,而且牽涉很廣。我們在這裏簡單地說:佛法講的自他不二、生佛平等,那是指的原本的你,不是被六塵覆蓋的你。為什麼眾生能與佛平等呢?是指在「大圓覺海」的生命之海裏,所有的水分子,都是氫二氧一,它是全同的,也是一即多,多即一的。當它離開生命之海,隨緣散佈時,有的到了化糞池,有的成了礦泉水,有的成雲,有的成雨,但水分子不變,只須淨化而已。

 

六、以明心見性為參學鵠的

 

第六要以明心見性為參學鵠的。我們學佛的目的就是要明心見性,如何能明心見性呢?我們剛才講過心有多種,有原本的心,有派生的心,這已不難明白。而見性更是簡單,你想一想,火性是熱的,水性是濕的,那麼生命的屬性是什麼?以各位的學問素養、思惟能力,我相信只要慢慢去參詳、琢磨,是不難豁然的。火的屬性熱,水的屬性濕,生命的屬性也是一個字,一旦參透了,就是桶底脫落,慶快生平,輕鬆無比。見性不是什麼很玄奧的事,非常簡單。今天我們化繁為簡了,空閒時只要提起「水是濕的,火是熱的,生命的屬性是什麼?」保管早晚會見性成佛。

 

七、以秒秒安祥為根本正行

 

最後一點就是要保持秒秒安祥的心態。所謂「明道易,修道難」,修行要進入「實際理地」常享「本地風光」,到達冷暖自知的程度,那就需要耐心。古人說:「如爐煉丹,如雞孵卵」,如果煉丹的中途一熄火,這爐丹就廢了。老母雞孵小雞,如果孵三天,出去散步兩天,這窩蛋也孵不出小雞來。

 

我們對於「安祥」的心態一定要秒秒都能保持,不要讓它出現斷層,才有成功的希望。成功有什麼重要呢?我可以坦白地說,除了中華袓師禪,人類就沒有再進化的可能。因為到了下個世紀,人類的倫理觀念。特別是兩性觀念,都將十分淡薄,即或有結婚的形式,一個人可能結婚離婚三、四十次都是平常的事,這種情況很快就會來臨。我們為了要突出人的責任、義務感,鞏固人的尊嚴,爭取人的進化、再進化,就必須倡導學習安祥禪。

 

學禪為什麼要先消除錯誤以提升素質呢?古人說:「為學大用在能變化氣質」;孔子在論語上也說:「繪事後素」,繪畫是在選擇素材以後的事,沒有好的絹、好的顏料和工具,也畫不出好的畫,所以人的素質很重要。人不肯擺脫罪惡、提升素質,就沒有辦法學佛。比方說,我們用鉛、用錫做導線,電流一大,電壓一高就會斷,用做保險絲倒可以,溫度一高它保險先斷嘛!用鐵呢?電阻大消耗掉電流也多,電量一高,它還會發高溫,很危險。如果用白金,它的電阻最小,既不浪費電流,也很安全。同樣的,如果人自我淨化得不夠而學佛法,絕不相應。即或勉強修學,也絕難受益,甚至會走火入魔。這絕不是佛法不好,而是他本人的素質不對。所以學法重要的是先淨化自己,先勉為好人,然後再學安祥禪才會相應。

 

安祥是什麼呢?它不是理論。我們現在可以做個實驗:我一句話不說,各位就我剛才所講的,講了些什麼,能具體的提出來嗎?提不出來。可見各位剛才聽我講話是左耳進右耳出。這決不是各位看不起我、心不在焉,而是證實了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真實性。

 

我們再做第二個實驗:我現在不說話,各位找找看,有沒有煩惱?有沒有任何念頭?如果都沒有的話,恭喜您,您已經得道、現證了安祥的心態,獲得了禪的心傳。

 

我們再做第三個測驗:你是否有一種喝了酒的感覺?事實上你並沒有喝酒,卻像喝了酒似的微醺,又好像在作夢,這就是「醉三昧酒」──三昧耶的證量。也就是安祥的覺受。如果您對我的三個測驗都能肯定,那麼您已證入了「不二法門」的「安祥」禪。

 

安祥禪的特色,在於它的兩大力量,一是親和力,第二是同化力──它可以讓別人的心變成自己的心。真實的法必然是立竿見影的。

 

三聯書店印了一些小冊子,各位不妨參考一下,冊子印得很小,合適放在口袋裏,利用休息時間翻一翻。

 

今天很榮幸,得到各位的寵召,來就教於各位,我感到非常歡喜,我的報告到此結束。

 

謝謝各位。

 

來源:www.book853.com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