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生活與信仰
星雲大師

平時我們做事講求效率,有益處的事才 做,無益的事就不去做。同樣的,有益處的宗教才去信仰,沒有益處的宗教絕對不去信仰。談到信仰,有的人一開始信仰宗教,就走錯路,信了邪魔外道,這就是 「邪信」。

各位長老法師、各位法師、各位大德、各位護法居 士:

今天我們承受佛陀慈光的接引,大家有 緣到國父紀念館的佛陀座前來共同探討佛法,實在是非常難得殊勝的因緣,經上說:「菩薩海會雲來集」,希望今天來自十方的各位長老、在座的大德們,能夠多多 的給予指教。

從今天開始,三天之中,我將和各位一 系列地講說「生活與佛教」的問題。我個人感覺到:今日佛教徒最需要的,就是生活裡要具備佛法。不曾接觸佛法的人,固然不知道佛法的利益,就是信仰佛教已有 好多年的人,由於身心沒有和佛法相應,生活中不懂運用佛法,因此也不知道佛法的價值。目前佛教最悲哀的問題,就是佛教徒在生活中沒有佛法。因此我想利用這 三天的機會,把佛法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究竟具有什麼關係的問題,向各位提出簡要的報告。

今天我首先要向各位講說的題目是「生 活與信仰」,我把它分成六段來說明,每一段再分成六個小題目:

一.信仰的利益A

平時我們做事講求效率,有益處的事才 做,無益的事就不去做。同樣的,有益處的宗教才去信仰,沒有益處的宗教絕對不去信仰。談到信仰,有的人一開始信仰宗教,就走錯路,信了邪魔外道,這就是 「邪信」。比邪信好一點的是「不信」,不信仰任何宗教固然不好,但是至少他還沒有走錯路,沒有中毒,將來要選擇一種正確的信仰,還有得救的機會。另外有一 種信得很虔誠、不知分辨而「迷信」的人。迷信比不信又好一點,因為雖然迷信了,但是總還有一種信仰。像老公公、老婆婆們,手裡拿著一枝香,虔誠的跪倒在神 明的面前,口中喃喃有詞,在我們看起來是迷信的行為,但是他們那一片純真的心,是非常可貴的。至少宗教勸善止惡的觀念,已深植在他們的心中,因此即使是迷 信也比不信好。當然,比迷信更好的還是「正信」,能夠對佛法生起正確的信仰,才能獲得佛法的利益。首先我就和各位談談正信佛法能帶給我們什麼利益?

(一)信仰如手A                   

人因為有了雙手,所以能夠創造各種事 業,世界上許多奇巧的發明,都是由於有萬能的雙手。如果沒有科學家雙手靈活的運作,發明了電燈,在黑暗中,我們怎能享受到光明的可貴呢?如果沒有醫生們雙 手精細的調配,生病了,我們怎能服用癒疾的藥物呢?他如文化事業的推展、國防軍備的設施,都需要依靠雙手的操作。我們常比喻說:得到了助手,或失去了左右 手,手對我們的創業辦事,實在是太重要了。

《大智度論》有一則譬喻說:「信仰的 利益如手」。論中說:好比一個人進入了寶山,山中蘊藏許多的寶藏,如果我們沒有雙手,如何挖取寶物呢?同樣的,進入佛法這座無盡的寶藏裡,如果缺乏信仰的 雙手,就不會堅定不移的埋頭挖寶,依靠著信仰的手,才能獲得其中的功用。因此,要想獲得佛法的利益,一定要具備信仰。

(二)信仰如杖A2

登山的人,手中拿根拐杖,有所支柱依 靠,爬起山來,輕鬆多了。佛法的信仰好比拐杖一樣,能夠給我們依靠。人生在世有時候會感到世路茫茫,沒有依靠。甚至遭逢絕路時,沒有任何的助力,這時即使 呼天喚地也於事無補。假如有了信仰做為我們的依怙,彷彿一個舉步蹣跚的老人有了一枝拐杖,在我們顛簸的人生旅途上,可以依靠著這枝拐杖而走向平坦的大道。

經上常說:「國土危脆」,又說「人命 在呼吸之間」,器世間的一切是虛幻無常的。尤其在本省地區,颱風、地震頻繁,當這些自然界的災害來襲,而人力無法抗拒的時候,更會感到人類的渺小,生命太 脆弱了。如果我們選擇了佛法,好比手中有根拐杖,就能夠獲得安全。人生需要尋找依靠,阿彌陀佛也好、觀世音菩薩也好,任何的佛菩薩都可以做我們生命的依 靠,要使我們在虛幻的世相上建立安穩的依靠。但是如果不能對佛法興起信仰,將得不到佛法這枝拐杖的利益,因此首先要建立對佛法的信仰。

(三)信仰如根A3         

花所以開得芬芳美麗,因為它有深厚的 根;樹所以長得茂盛蒼鬱,因為它有紮實的根;人所以能夠生存下去,因為有生命的根;一切事業的所以成功,也因為有鞏固的根基。所謂「萬丈高樓從地起」,基 礎的根本穩固了,摩天大樓才能建築。

我們的信仰,就是產生無量功德的根 本,《華嚴經》上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依據這信仰的根,我們在佛法中,修福修慧,不但奠定了人生基礎,進而到達了生脫死的境界。菩薩 的五十二位,也是從「信仰」的根而起發的。經上告訴我們:沒有信仰的人,好像一棵枯萎的樹,是不能開花結果的。因此我們對於信仰的「根」,應該以法水好好 的灌溉、照顧,使它茁壯、開花、結果。

(四)信仰如船A4                  

信仰的利益,好比船舶一樣。在茫茫的 大海中,船能夠運載乘客到達目的地,信仰也具有同樣的功用。《大智度論》說:「佛法大海,唯信能入。」我們想要進入深廣遼闊的佛法大海裡,必須有了指南 針,才不會迷失方向。《智論》又說:「要想進入佛法大海之中,布施、持戒是不能進入的,信仰對一個初入佛法的人來說,比布施、持戒更重要。」在浩瀚的佛海 裡,如果不能掌穩信仰的船舵,是無法深入龍宮,探得驪珠的。因此我們必須駕著信仰的船筏,才能在佛法的大海裡面,採取到佛法大寶。在這一望無垠、茫茫無邊 的人生苦海裡,我們唯有依靠信仰的大願船,才能夠從生死大海的此岸,而安然地到達涅槃解脫的快樂彼岸。

(五)信仰如力A5                  

國父說:「信仰就是力量」。對一件事 有堅定的信仰,自然就能形成一股大力量。譬如民國的締造,就是建立在國人對民主政體的熱切信仰上。剛去世不久的哲學家方東美先生,在許多紀念他高行的文章 當中,有一篇這樣的描寫著:方先生平生喜愛游泳,有一次在游泳時,忽然身子往水底下沉,在求生的本能下,他拚命的掙扎,但是愈掙扎愈下沉,眼看即將遭到滅 頂的危險。這時他平靜一想:「我是個哲學家,對於生死應該看得開才是,如此求生怕死的樣子太難看了,一個哲學家,死也要死得灑脫一點啊!」這樣一想,心情 輕鬆了許多,四肢也自然放下,結果,竟然藉著水的浮力浮出水面而獲得生還。對自己有了信心就能產生力量,更何況是對真理建立起信仰!

佛陀在世時,經常在恆河沿岸演說佛 法,有一個信者知道了這個好消息,於是走到恆河邊上找船,想渡河聽佛陀說法。但是找不到船隻,望著滾滾的恆河著急不已,有人就開玩笑地說:「你何不從河上 走過去呢!」由於此人對佛陀及佛法充滿了信仰,於是不顧河水的洶湧,不在水相上起分別心,果然涉水而過,到達了彼岸。信仰的力量,即使是驚濤駭浪也阻擋不 了,這種力量,實在不可思議。

(六)信仰如財A6

日常生活中,沒有了錢財,生活就沒有 著落,近年來,世界各國遭遇到一個棘手的問題:能源缺乏、經濟危機,於是探測家們拿著儀器,到海底、山間,尋找新的油田。但是不知道我們人人都有一座油 田,那就是信仰,信仰就是我們的能源。

愚痴的人類,向紛紜的心外世界去尋找 財寶,卻不知道自己內心有無限的財富,古人說:「反求諸己」,我們內心的寶藏、內心的能源,要用信仰的鋤鏟,才能挖掘。佛經上提到財富,有所謂「七聖 財」,七聖財中第一種就是信仰的財寶,有了信仰的財寶人生就更豐富了。

佛教和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在於佛教 並不一味叫人信仰,佛教的信仰是要我們建立在理智上、慧解上,甚至佛教的信仰可以建立在疑情的上面,因為所謂信仰是發乎自然,出於本心,絲毫不帶一點勉 強。等我們的迷惑解除了,就會更堅固我們的信仰,信仰堅固不移,才能真正得到信仰的利益。

二、信仰的價值B 

我們活著要追求有價值的人生,對於信 仰也要追求有價值的信仰,信仰的價值很多,下面我也分成六點來說明:

(一)信仰能使思想統一B1                

有的人常常感到自己沒有主宰,不能確 立中心的目標,這是因為他本身還沒有信仰所致。沒有信仰的人,往往不能使思想統一而產生力量。譬如我們信仰同一種主義,和敵人作戰的時候,憑藉著這股信仰 的力量,我們可以為主義而犧牲生命。因為思想統一於信仰主義之上,因此,任何其他的學說、其他的外力,都動搖不了我們。泥水匠蓋房子,用水把砂、石、水泥 混凝在一起,終於築砌一棟堅固的大樓,信仰可以把各種不同的見解陶融成統一的思想,運用這統一的思想,可以解決人生許多的難關。

(二)信仰能使前途有望B2              

有信仰的人,當他遇到難忍的痛苦,或 者是致命的打擊,由於信心的生起,終於能夠克服困厄,再度燃起希望。即使身罹絕症的人,只要他對人生有信心,病魔也奈何不了他。許多年前,我到虎尾龍善寺 探望一位老尼師,只見他一臉憂鬱地對我說:「師父!這次您來還看得到我,恐怕下次來就見不到我了!因為醫生宣佈說我患了大腸癌,只剩下兩個月的生命 了……」

我一聽到生人竟說出死別的話,一時也 不知道如何安慰他才好?只得說:「出家人還怕什麼死?你對生死應該超然度外才好。好好念佛吧!多發心做些對社會大眾有益的事,如果你對未來充滿信心,我想 你的病是不要緊的。」他聽了我的話以後,內心起了共鳴,從此每日奔波勸募,五元十元,慢慢積少成多,竟然在雲林成立了「佛教之聲」的電臺廣播節目,每天請 人在電臺廣播佛法。兩個月在「佛教之聲」中悄然過去了,但是他並未被病魔所攫走,仍然身體健康地為弘法事業而忙碌。幾年後,我再度到虎尾,遇見了他,他對 我說:「師父!我的病已經不藥而癒了。」

從這件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宗教生 活中,因為信仰的虔誠懇切,而對人生充滿希望,就能絕症不死的實證。

(三)信仰能使煩惱解脫B3              

在人生的旅途中,最困擾我們的就是煩 惱,煩惱往往是我們成功立業的絆腳石。煩惱有來自社會、家庭、感情以及經濟,乃至身體的生老病死,心理的貪瞋痴等,都會帶來煩惱。很多人碰到煩惱,只是喟 嘆:「沒辦法!」事實上,去除煩惱的辦法很多,如果我們能善巧運用佛法的信仰,就可以減少許多煩惱。煩惱好比疾病,佛法的八萬四千種法門,就是專門對治煩 惱的良藥。譬如患了貪瞋痴的煩惱可以用戒定慧來對治;慳吝的人,教他行布施;暴戾的人,教他學慈悲;有人受到挫折而灰心喪志,用因緣來對治,使他觀一切法 無自性而振作奮發起來,諸如六度、八正道、參禪、拜佛、念佛等等,不但能夠對治煩惱,更是解脫的妙方。我們對於佛法這劑藥方要生起不疑的信仰,好比病人相 信醫生的診斷,才能安心服藥,藥到病除。

(四)信仰能使身心安住B4              

人生在世,找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很重 要。工作的人,經過了一天的辛苦,總要回到舒適的家中休息;倦飛的鳥,經過了一天的覓食,也知道飛回巢中安棲。讀書的人,把身心安住在書本上面;做事業的 人,把身心安頓在事業的發展上,而那竟日遊手好閒、無所事事的人,就無處安住身心了。因此尋找身心的安止處是刻不容緩的事!

有時我們會感到身心茫茫然,不知安住 在何處?假如我們對佛法興起了信仰,就可以把身心安住在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的上面,身心一旦獲得安住,遇到任何的困難也就不成為問題了。基隆海會寺的道 源長老,告訴我他的親身經歷,當年日本軍閥侵略中國的時候,有一天到寺院去掠奪,日本人看到了道源長老便喊道:「站住!」長老心想:「不能站住啊!他會要 我的命呀!」於是不顧一切拔腿就跑,日本兵在後面窮追不捨。長老一邊奔跑,口中一邊稱念「觀世音菩薩!」跑了一段很長的路,躲過了日本兵的視線,逃進了一 位信徒的家裡。信徒看到師父來了,忙說:

「師父!您來了!」驚魂還未定的老法 師卻回答說:「觀世音菩薩!」「師父!請坐!」「觀世音菩薩!」「師父請喝茶!」「觀世音菩薩!」無論對他說什麼,他總是回答「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如此 呢?因為當他生命遇到危險、沒有地方安住的時候,他只有一心皈命觀世音菩薩,把身心安住在菩薩的聖號上面。所以,當我們遇到苦難而皈命佛菩薩時,不管佛菩 薩是否因我們的虔誠感應而救了我們,至少當下我們已能將身心安住在佛菩薩的信仰上,得到了平安。

(五)信仰能使生活美化B5              

信仰能夠影響一個人的生活態度。沒有 信仰,生活便沒有立場,而失去意義。我們要使生活內容更充實、更美化,信仰是一個很大的因素。譬如有的人一生省吃儉用,辛苦賺得的金錢,本身捨不得花用, 借給別人,卻被別人倒閉了。這時如果是一個沒有信仰的人,一定苦惱萬分,甚至想不開尋短見。但是如果有信仰的人,就能看開,心想:「算了,一定是我前世虧 欠他,今生有能力償還正好。」心中淡然,不再憂慮。被人欺侮了,有信仰的人不會生起瞋恨心,並且會認為是修持忍辱行所應該遭遇的:「我是個有信仰的人,應 該忍讓才對!」信仰,使我們懂得委屈求全,在生活裡面,不會感到沒有辦法,這樣生活自然美化。有信仰的人,對於困難、折磨,認為是所以莊嚴人生內容的必備 要件,因此困難挫折對他們而言,已不是困難,而是邁向成功的礪石!有信仰的人,常常會想:「我現在虔誠的拜佛、念佛,廣修一切功德,將來就可以到極樂世 界。」由信仰而激發善行,對未來的世界充滿憧憬,不僅美化現世的生活,對未來的國土也先行設計藍圖,有信仰的生活富有意義,更充滿生機!

(六)信仰能使生命有靠B6 

信仰是人生終極的追求,沒有信仰,生 命就沒有依皈。中日甲午戰後,日本首相陸奧宗光代表日方到中國來訂立馬關條約。當他要出發時,不幸女兒染病在身,他囑咐家人,沒有重大的事故,不必通信。 正當和約簽訂至緊要關頭時,家書來了,說女兒病況嚴重,希望見父親最後一面。外相伊藤博文安慰他說:「你放心回去好了,這裡的一切我來負責處理。」披星戴 月的趕回家裡,奄奄一息的女兒,見到盼望已久的父親回來了,很高興的說:「父親!我就要和你永別了,但是我有一個問題一直梗在心中,等著您回來替我解 答。」「什麼問題,你說好了。」「我要死了,我死了以後要到那兒去呢?」身為政治家的陸奧宗光,雖然博學多聞,但是對於女兒臨終前的問題,竟然不知如何回 答?不過他畢竟才智過人,安慰女兒說:「死後去那裡,我不知道。但是我經常看你母親在念佛,我想佛陀會帶你到一個很好的地方去。」他的女兒聽到此話,帶著 安詳的笑容離開了人間。陸奧宗光因為沒有辦法解答女兒的疑團,於是開始研究佛教,終於選擇了佛教的信仰,並且出家當了和尚。這段故事說明陸奧宗光的女兒, 懂得以信仰為生命的皈依,即使面臨死亡也很安樂毫不畏懼。一個人出門在外,天色黑了,不知將要住宿何處?這種無家可歸,徘徊在十字街口的痛苦,是難以忍受 的。信仰如同我們的家;家,使我們的生命有所依靠。

三、我們要信仰什麼C

每一種宗教都勸人要有信仰,但是究竟 要信仰什麼呢?古人說:就有道而正焉。良禽也知道擇木而棲,忠臣也知道就明君而仕,何況信仰,也要選擇好的對象。那麼,我們所信仰的對象,應該具備什麼條 件呢?這個問題不能不去探討。

(一)信仰實在有的C1                

我們選擇信仰的對象,應該審察它是否 真實存在。譬如我們選擇信仰佛教,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確實存在。佛陀有出生的國家,誕生的年月日,養育他的父母,他有兄弟親族,他更有出家、修行、成 道的經過記載,佛陀的事蹟,歷史上是明明確確載錄的。釋迦牟尼佛不是子虛烏有人物,憑空杜撰的天帝;也不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換句話說,我們佛教徒所 信仰的對象,他在歷史上是經得起考據證明的。因此,我們要信仰什麼?我們要信仰實實在在存有的對象。

(二)信仰道德高的C2      

我們交朋友,要結交品德高尚、人格聖 潔的人,因為他可以引導我們向善向上,古人說:「無友不如己者。」又說:「水往下流,人往上爬。」如果我們所信仰的對象,要我們去殺生害人,超向下流,那 麼,信仰他不但沒有助益,反而有害。我們必須了解,我所信仰的對象,他的德行有沒有清淨?他的慈悲有沒有具足?他的人格有沒有完美?如果他具備了,那麼這 樣的對象,才值得我們去信仰、去皈依。釋迦牟尼佛是功行圓滿的覺者,具足智德、斷德、恩德等三德,他的道德是圓滿清淨的,跟隨這位人天的導師,可以使我們 的道德更崇高,人格更完美。

(三)信仰能力強的C3                

我們爬山需要拐杖做支柱,我們的人生 也需要一枝強而有力的拐杖做我們的依怙。從小我們接受師長們博學多能的提攜,才能漸漸的免於童騃;我們信仰的對象,也必須是具有能夠自度度人、自覺覺人的 大善知識,以引導我們走向正道。《佛遺教經》說:「我如善導,導人善路;我如良醫,應病與藥。」相信善導的指津,可以走上光明的道路,到達目的地;相信良 醫的診治,可以獲得阿伽陀藥,治療煩惱疾病。歷代仁君賢者,英雄好漢,一般民眾,為什麼願意接受他的領導?主要就是因為他的能力很強。獅子可以做獸中之 王,大鵬可以作鳥中強者,都是因為牠們有特殊的能力。人也是一樣,如果信仰的對象具有強大的力量,彷彿人生有了後盾,我們才能因他而獲致幸福。

(四)信仰戒行淨的C4                

戒行清淨的人,一切的行止都合乎戒 規,我們依從他,言行自然合乎正道,不會出軌。如果我們信仰的對象戒行不清淨的話,好比違反交通規則的汽車,隨時有發生事故的可能,我們跟隨他也就太危險 了。我們所信仰的對象──大聖佛陀,是戒行最嚴謹清淨的覺者,他不僅自持嚴格,並且制定許多的戒法來攝化弟子們的身心。經上記載:佛陀的一位弟子向果園主 人托缽水果,園主人請他自己摘取,這位尊者回答說:「佛戒上說比人高的樹,不可以爬上去。」園主人請他用手把果子搖下來,他又說:「佛戒上說不可以搖樹取 果子。」園主人為了表示誠意,只得親自攀下樹枝請他採摘。那知道他還是堅持說:「佛戒上說不可以自己動手取果子。」園主人不得已只好雙手捧著果子獻給他 說:「我供養您!」這段故事是說明「不予而取」而犯戒,佛陀的弟子為了堅守此戒,寧可不要果子。以現代來說,沒有得到他人同意而拿了人家任何的東西,那怕 是一針一線,都是犯法的。如果人人能遵守,社會上就沒有搶劫偷盜的行為了。經上還記載佛弟子為了護持戒法而喪生的事。佛弟子都能夠如此嚴持戒律,更何況是 制戒的佛陀本身。如果我們能遵奉佛陀的教法,所修的戒行才能清淨無瑕!

(五)信仰正法圓的C5         

我們信仰的對象,要具有圓滿的正法。 佛法的道理,不偏不倚,因此叫正法。佛法的道理,放諸四海皆準,適用於任何的時、空、人、事,而不是用在此人身上很適合,用在那人的身上就不適合。或者用 在此時很恰當,用在另外一件事上就不恰當。因為佛法超越時空,不受任何限制,因此它是圓滿的。社會的學問五花八門,我們要選擇最正確、最圓融的為我們的指 南。春秋時代黔婁之妻的「寧可正而不足,不可斜而有餘」名言,幾千年來一直為世人所讚美與運用。信仰了圓滿的正法,在我們人生的旅途上,不但可以得到許多 正確的指示,並且能夠建立圓滿的人生。

(六)信仰智慧滿的C6 

「成佛之道」一書中有兩句話:「正法 以為身,淨慧以為命。」平常我們看到案桌上供奉的佛像,就誤以為是佛陀的身體,或者以為佛陀在世時,那種莊嚴相好的色身是佛陀的真身,其實佛陀是以正法為 身的;佛陀的壽命也不是住世八十年的人間歲月,佛陀是以無盡智慧為生命的。世俗的知識是有漏的,人間的壽命是有限的。而正法為身體,正法是遍一切時處,無 窮無盡;智慧為壽命,智慧是清淨永恆,無量無限的。我們信仰的對象,他的智慧完滿無缺,我們跟隨他學習,將來可以獲得充滿智慧的生命,以此而貢獻社會大 眾。

俗話常說:「交友不慎」、「遇人不 淑」,一個人交錯了朋友,毀了一生的前途;一個女人嫁錯了丈夫,失去了終身的幸福,我們對於對象的選擇,怎麼能不小心謹慎?更何況是信仰的對象,更應該仔 細抉擇!

四、信心如何增長D

信心,好像田園裡的幼苗,如果遭受風 吹雨打,就不容易生長,這就是所謂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信心要能增長,當然要費一番工夫。我現在要告訴各位:一般的信仰,是怎樣才能生起、和成長 的?

(一)從靈感而增長信心D1      

有些人因為得到了某種靈感,而生起信 心。如孫立人將軍夫人張清揚居士,在一次中風以後,顏面神經麻痺,使她的嘴歪了,後來因為信仰觀世音菩薩,穫得靈感而痊癒,又恢復從前的莊嚴相貌。從此, 張居士就成為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又如鳳山佛教蓮社的煮雲法師,到處打精進佛七,信眾因感受到靈感,而增長了信心。

(二)從福德而增長信心D2        

有許多大富長者,有地位、有錢財,而 且肯發心布施,因為自己有福德可以幫助別人,而內心充滿歡喜。如太子龍、統一公司的吳修齊先生,南豐鋼鐵公司的潘孝銳先生,他們都是虔誠的佛教徒。平時, 他們就是從修福德中,而對佛法增長信心。此外,有些既沒有錢財,也沒有力量的人,雖然他們不能以物質去布施人,但是,他卻事事樂於幫助別人,從這種修福之 事也一樣可以使自己對佛法增長信心。

(三)從慈悲而增長信心D3              

如眾所周知的汐止肉身不壞的慈航法 師,曾經說過一件有關他自己的故事給我聽,他說:即使待他最不好,甚至於對他時常加以陷害的人,他都可以容忍,並且在他有難時,也會伸手援助他。他說他原 來個子又瘦又小,由於能夠不計前嫌,並且時常暗中行善,後來終於變成胖嘟嘟的。他的慈悲,不只是施予他所喜歡的人,連不喜歡的人,他也一樣的待他。慈航法 師可說真正做到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慈航法師從行慈悲中,獲得了對佛法的歡喜和信心。由此,我們可知道,從慈悲中能增長信心。

(四)從慧解而增長信心D4              

學佛的人,研究了佛法,會感覺到「佛 法好啊!佛法妙啊!」我們從《六祖壇經》裡面可以知道,五祖傳法給六祖以後,就要六祖速離他去,並且親自護送,當師徒二人走到一道河邊,五祖說:「我來撐 篙渡你過去!」六祖答說:「迷時師度,悟時自度。」意思是說我還沒有覺悟的時候,要師父來度我;但是,覺悟了以後,就要靠自己度了。所以,我們對於佛法, 若能夠有所覺悟,則進而能啟發信心。這一股信心的力量,是很大的。剛才提過的方東美教授,他研究哲學、研究華嚴,可說是一代大儒學者,但到最後,他還是到 土城承天寺去皈依佛法。由此可知,智慧越高,他越能夠接受佛法的信仰。

(五)從體驗而增長信心D5      

從自己的宗教經驗中可以增長信心。我 們曾經看過一些修道的人,中途退失信心。有句嘲笑的話說:「信佛一年,佛在眼前;信佛二年,佛在西天;信佛三年,佛祖不見了。」因為在生活的習慣中,沒有 宗教的經驗,所以,對佛法生不起信心。甚至於出了家的人,到最後也迷失了,又再走入社會。明朝有位憨山大師,曾經為了建造寺院,被皇帝誤會,強迫其返俗, 並被放逐。可是,他一直都未改變對佛法的信心,等到誤會冰釋時,又再恢復他僧人的身份;雖然如此,在歷史上,憨山大師仍是一代大師,很受後人敬仰,並不因 為他曾經被放逐,而有損於他的僧格。憨山大師所以有這種高超的德行,對佛法有這種堅定不移的信心,主要的是因為他年輕時曾有這麼一段因緣。

有一次,他跟隨一位法師到五臺山迎請 藏經,上了五臺山,在一個山洞中,見到一位隱居的老和尚盤腿端坐在洞內,於是上前頂禮,問道:「請問老和尚上下如何稱呼?」

「……」

「您在此多久了?」

「……」

一連請教了幾個問題,老和尚就是不回 答,也不理睬他。憨山大師心裡想:他一定是一位不平凡的高僧。於是就在老和尚旁邊也盤腿坐了下來。一會兒,老和尚端起杯子喝茶,憨山大師也跟著喝茶;老和 尚吃飯,他也跟著吃飯,如此經過了一個星期,彼此沒交談過一句話。有一天,他在經行的時候,忽然忘記了身心,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只感到自己好像身心都與 宇宙融合了,根本沒有你我的分別與對待,如此,持續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從此,憨山大師對於佛法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憨山大師全集」可說是大師一生智慧的 流露,對於佛法的弘傳有不可滅的貢獻。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念佛,要念到與佛同在;拜佛,要拜到與佛共存,布施,需施得我你泯滅;參禪,要參得真性現前。 有了這樣的體驗,自然信心增強,不論別人說好或說壞,都不會動搖我們的信心。

(六)從見性而增長信心D6 

見性,即見到自己的本性,這種增長信 心,價值最高。昔時,福建芙蓉山有位靈訓禪師,一日,去參訪歸宗禪師,劈頭就問:「請教禪師,如何是佛?」
歸宗說:「不能告訴你,告訴了你,你不 相信!」

「你說的話,我怎麼會不相信呢?請說 吧!」

「那好!我告訴你,你就是佛!」

靈訓一楞,懷疑地說:「我就是佛?」 各位!現在如果我說:「你們全都是佛!」你們相信嗎?或許你們也會懷疑:「我看不是吧?」明白地說,大家所以會產生懷疑,因為沒有認識自己,才不敢相信自 己是佛。那麼,要怎樣才能知道自己是佛呢?歸宗曾說:「一翳在眼,空花亂墜;若離諸相,即見諸佛。」大家所以不能認識自己是佛,是因為我們迷失了自性,只 在人我、是非、好壞、苦樂的世間差別相上計較,等於帶著有色的眼鏡看各種事物,因此,錯認了世間本來的面目,對於自己的本性也不能認識。

黃蘗禪師開示大眾時常說:「不作佛 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信仰」不能被外在的人事所迷,而忘記了自己的本性。就算佛法僧三寶,在我們的自性上,原本具足。事相 上的佛法僧三寶,只是信仰過程中的一個助緣,到最後終究還是要相信自己。因此,佛陀說:「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佛法將每個人的人格,提升到最高, 所謂「人人皆有佛性」,若能有這種體認,則信心必能增長。

五、正信的生活與正信的信仰E

社會上有一些人雖然也說有某種信仰, 其實,實際上卻都是迷信的多,甚至於有的更是邪信。那麼什麼才是正信呢?又如何獲得正信的生活與信仰呢?

(一)從偽裝的信仰到真實的信仰E1          

一般社會大眾,由於沒有獲得真實的信 仰而趨於迷信、邪信,因此,民智不開,便糊裡糊塗的做出很多愚昧的事情來。比如看風水、時辰、算命、占相、卜卦、燒錫箔金銀紙時,都是迷信的行為,都為佛 法所不容許。

佛光山有一個萬壽花園公墓,常有人因 親友故世,想將他葬在公墓上,如果我遇到了,我常對他們說:「最好不要帶地理先生來看風水。」有些人不明白為什麼,因為找地理先生看風水,必須要管理公墓 的人先送紅包給他,如果不送,他在看了墓地後,即使喪家主事者覺得滿意,他也會藉故說:「這塊地方向不好,如果你的父母安葬於此,對子孫犯沖。」聽了這 話,你一定認為那還得了,為了安葬父母,卻沖犯了小兒小女,絕對不能要這塊地。又如蓋一棟房子,即使你已看好一塊地,如果地理先生說:「房子的方向朝這邊 不好,因為朝這一個方向對你的父母不利。」試想你能冒這個大忌嗎?迷信,就是用一種恐怖的方法,抓住人性的弱點,使得你不敢違抗他的信仰,一個人如果沒有 正信的智慧,就不能從迷信中解脫出來。佛陀在《遺教經》中一再指示我們:「不得占相吉凶,仰觀星宿。」因此,我自己一生所奉行的是「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 地」的至理名言。只要我們存心公正,什麼地方都可以去;只要大家感到方便,每一個時辰都吉祥。真正的佛教徒絕不迷信,迷信的絕不是真正的佛教徒。

另外有一種是邪信,譬如一貫道,究竟 什麼是一貫道?恐怕很少有人能夠真正了解;可是又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去相信它呢?或許是它那一份神秘的色彩,以及那扣牢你的誓言,不敢違反,只得一直相信下 去。然而,信仰不應該這樣輕率的,只因人情,或為自私,都不能算是真正的信仰。因此,我們要把偽裝的邪教的迷信捨棄,而選擇真正佛教的信仰。

(二)從雜亂的信仰到純正的信仰E2          

現在的信仰太複雜了,也不管禮拜的對 象是什麼,他就這兒也燒香,那裡也拜拜,其實雜亂信仰就不能獲得信仰的利益。曾經有這麼一段笑話:「有兩個人,在旅途中遇到了強盜,其中有一人平常信仰很 多神明,當強盜揮刀過來時,膀子被砍斷了;另外一人信仰觀世音菩薩,也挨了一刀,但這一刀正好砍在脖子上所掛的佛像項鍊上,佛像砍得彎了過來,人卻絲毫未 受傷,他歡喜雀躍地說:『觀世音菩薩保佑了我,我一點傷也沒有。』信神的那個朋友,抓住膀子,痛得直冒冷汗,忿怒地說:『我身上帶了那麼多神像,符咒,為 什麼都不能保佑我呢?』這時,袋子裡的那許多神明說話了,『對不起!當你遇難的時候,我們原想來救你,可是在列位神仙的面前出來救你,是沒有禮貌的事呀! 因此,當你要受難時,我們互相讓著:『玉皇大帝!請您去救他吧!』玉皇大帝客氣地說:『城隍老爺!還是您去救吧!』城隍又客氣的說:『媽祖娘娘!您去 吧!』媽祖也說:『耶穌!您去吧!』正當大家推來推去不知請誰出來救你時,強盜的一刀已經砍了下來,咯嚓一聲,你的膀子也就斷了。』」當然,這是一個寓 言,意思告訴我們不要雜信,這個也信,那個也信,心力不能集中,真正困難時就得不到幫助。倒不如把身心歸向三寶,讓三寶統一我們的信仰,不必見神就叩拜, 逢廟就燒香,應該要清化我們的信仰。

(三)從天命的信仰到自主的信仰E3          

一般人通常都歡喜相信天命,任何事 物,都歸於天的安排。飯食,是上天給我們吃的;利益,是靠天得來的。當然,這種思想並非有什麼罪惡可言,只是,把自己的主權,毫無條件的送給了神明,讓諸 天鬼神來作主宰,來統治我們,這種不知道自己有主權可以主宰自己的人,實在是世間上最愚痴、最可憐愍的人。一個人人生的幸福、生活的快樂、精神的愉快,前 途的光明,為何要讓神明來支配、來施予呢?佛教講「人人有佛性」,就是在提高我們每一個人的主權。讓我們警覺到原來我們可以主宰自己的一切,黑暗的,可以 改變為光明;悲慘的可以化為幸福;崎嶇不平的,可以舖成坦蕩蕩的人生大道。信佛,說得透徹一點,就是信自己。凡事靠自己的雙手去創造,比依賴神明的支配不 是更有意義嗎?

(四)從人情的信仰到正信的信仰E4          

有許多人的信仰,往往因為這個廟也去 應酬,那個廟也去走動,到最後終於被眾多人情包圍,而不能選擇真正的信仰。其實,信仰應該是依法不依人。佛陀說有「四依止」,即一、「依法不依人」:信仰 佛教的人,依據佛陀的教法而求「信解行證」,不要因人(說法的人)的優劣而放棄信仰;或只做某一個寺廟、某一個僧眾的信徒,而置整個佛法於不顧。

二、「依智不依識」:智是智慧,如光 明朗照,可以看到本來面目;識是差別、分別。學佛的人,不以分別的知識去追求佛法,才能得到佛法的真髓;學佛的人,應該運用智慧去內證真理,才能獲得解 脫。

三、「依義不依語」:信佛的人,應該 從義理上去了解佛法,不應該在語言上推敲、計較。
四、「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不了義的佛法,只是勸誘初信或根基淺薄的人的方便法門;信仰真理,應 該相信那究竟的一乘解脫之道。
「四依止」是我們每一個信佛的人都應該知道的道理,並且要切實去施行。

(五)從寺廟的信仰到僧團的信仰E5      

我們信仰佛教,不要只做一個寺廟的信 徒,應該要做整個佛教僧團的信徒;不要只做某一個人的弟子,應該要做全僧團的弟子。做為一個佛教徒,對任何一個寺院,都應該要護持;凡僧團的任何事情,只 要能力所及,都應該盡心協助,應該愛護僧團如愛護自己的家園一樣。本省各地寺廟林立,信徒眾多,常常看到一些在家信徒,走動於每一個寺廟之間,比較僧眾待 他的熱忱程度,有些甚至於撥弄是非,使寺廟與寺廟之間感情不和,這種情形都不是一個正信佛教徒所應有的行為。信仰僧團,護持僧團,才是佛弟子應有的責任。

(六)從法相的信仰到法性的信仰E6

真正的信仰佛教,並不只是在差別相上 認識,而是進一步達到認識法性的平等。舉個例子說明:

有位禪師吐了一口痰在佛像的身上,大 家看了,憤憤地說:「這還得了,可惡!你怎麼把痰吐到佛像的身上呢?」

禪師默然不答,過了一會兒,禪師問 道:「請你們告訴我,那個地方沒有佛,我現在又想要吐痰了?」

「那個地方沒有佛?」眾人緘口無法作 答。

佛性是遍滿虛空,法性是到處都在的, 諸位說,那個地方沒有佛?那個地方沒有法?可見吐痰的這位禪師,他是認識了法性遍滿虛空的道理。我們應該從認識偶像佛,進而認識法身佛、自性佛。

諸位聽了上面這段話以後,不能說「既 然這樣,好!以後我也把痰吐在佛的身上。」那是絕對不可以的,因為你在還沒有通達自性,沒有認識法性以前,偶像佛還是最崇高的。所以,我們信仰,應該從認 識法相進而深人去體證法性。

六、如何實踐生活上的信仰F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衣食住行以及人我 間的相處,因此如何使我們的生活合理化,是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一)衣食上的信仰實踐F1               

做為一個佛教徒,對於怎樣穿衣?怎樣 吃飯等生活上的瑣事,應該有所認識。佛教並沒有要求每個信徒一定要苦修,當吃,要吃得飽;當穿,也要穿得暖。只是除了生活上所必需之外,在飲食服飾上,不 應該過份奢侈、浪費。譬如常有人看到別人穿的衣服好看就讚美他,被讚美的人聽了就覺得洋洋得意,其實,衣服好看,與他這個人又有什麼關係?擺在百貨公司的 模特兒,衣服不也穿得很好看嗎?當然,在這個人我相處的世間上,衣著有時候也不能太隨便。譬如日本有位一休和尚,他有一個做了大將軍的皈依弟子,有一天請 師父吃齋,一休和尚去了。可是,守衛的人不准他進去,因為他穿著破爛的衣服。一休和尚沒有辦法,只好回去換了一件好衣服,然後再去赴宴。

當吃飯的時候,一休和尚把飯、菜一直 往衣袖裡面裝,將軍看見了很詫異,問明原委。一休和尚說:「你今天是請衣服吃飯,又不是請我吃飯。」
將軍感到莫名其妙。一休和尚說:「我第一次來 的時候,因為穿了一件破舊的衣服,你的守衛不准我進門,我只好回去換了這身好衣服,他才放我進來,既然你是請衣服吃飯,我就給衣服吃嘛!」

雖然衣食對於人的儀表很重要,但是, 卻不能太過華麗、浪費,應該懂得如何節儉。佛經上有這麼一段記載:「憍薩羅國的波斯匿王因為身體肥胖,每次頂禮佛陀時,總是氣喘如牛,佛陀教他以少食為湯 藥的長壽之道。因此,波斯匿王特地叫一個侍者在吃飯的時候,站在身旁唱佛陀所教的「節食偈語」提醒他不能吃得太飽。佛陀的偈子是:『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 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康。』」意即能夠節食的人,就可以獲得健康。所以,對於衣與食,我們應該相信「少食為湯藥,樸素為清高」的道理。

(二)工作上的信仰實踐F2              

佛教信徒對於工作,應該要負責勤勞, 並且要有服務的精神。百丈禪師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表現了對工作的熱忱與服務的精神,他的勤勞給予後輩學子,很好的榜樣。六祖惠能大師於五祖處參學 時,躬操舂碓,苦作供眾,遂有傳法之美事。道亮律師,為大眾做了六年舂粟的苦役,後來成為一代律師。我個人從小就是受苦勞的出家人,童年出家,即領行單 ──行堂、司水等雜務,從工作裡面,我對佛法,對人生,增加了很大的信心。因此,我一直提倡「工作是神聖的,服務是偉大的。」經中所謂「工作是道德,服務 是幸福;懶惰是罪惡,空閒是墮落。」即是這個道理。

(三)處世上的信仰實踐F3      

佛法很講究人際間的相處之道。我們可 以看得出來,有很多人所以感到苦惱,都是由於人際間的不協調所致。想協調人際間的關係,行四攝法是最好的法門。所謂四攝法,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不 論我們布施的是金錢、財物,或力量、言語,都能使別人感到歡喜,而利於彼此的往來。說讚美他人的話,做有益他人的事,表示與他是平等地位,和平相處,都是 處世接物的妙方。佛經常教我們要廣結人緣,就是要我們不侵犯他人,不辜負他人,並且要多多予人方便,因為予人方便往往就是予自己方便;不侵犯他人,才能使 得他人樂意與你交往。做為一個佛教信徒,對於佛陀所教示的處世之道,實在應該深切地去體會並且確實地去踐行它。

(四)善惡上的信仰實踐F4               

一個生存在這個複雜的社會上,對於善 惡,應該具有辨別清楚的判斷力。俗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對於自認為是不足輕重的善惡行為,應該謹慎才是。所謂「滴水雖微,可以穿 石。」學佛的人,對於善惡要能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唐朝有位大文豪白居易,有一次,他去請教鳥窠禪師,什麼是佛法大意?鳥窠禪師說:「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白居易一聽,輕蔑的說:「這麼簡單的道理,三歲小兒也懂得。」鳥窠禪師說:「三歲孩童雖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我們自己反省一下,是不是無 論大小的惡事,都能夠絲毫不去犯著,且又能奉行一切大小善事呢?因此,對於這「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的七佛通偈,應該要信受奉行。

(五)理智上的信仰實踐F5               

一個人不論信仰什麼,都需先透過理智 的抉擇,透過理智抉擇的信仰,才不至於迷信。西元十五世紀時,義大利的一位科學家伽利略,使用望遠鏡觀測天體,發現地球繞著太陽轉,因而創立了地圓的學 說,此學說與天主教創世紀的上帝創造世界的說法互相抵觸,故而觸怒教皇,被捕下獄,令其改變說法,但是當伽利略熬刑不過,要執筆改書學說時,又憤然擲筆 道:「我現在還感覺得出,圓圓的地球正在轉動著。」這就是透過理智的信仰,即使死難當前,也要堅持自己所相信的。基於此,一個國家的國民,也要透過理智, 為了生存,為了悠久的歷史文化,為了民族、為了國家,大家應該團結一致,發揮全民的力量,每一個人,對於反共復國,都要具有信心,因為對國家民族具有信 心,國家民族才會有辦法;對自己的前途具有信心,自己也才會有辦法。

(六)信仰上的信仰實踐F6

有人問:「佛教的信仰,是要以什麼程 度來定標準?」以大乘佛法說,要想做菩薩,必先「十信」具備。而修行菩薩的信心,卻要經過一萬大劫,才能將信心完成。如以小乘佛法說,則分四個階梯──初 果、二果、三果、四果羅漢。初果羅漢的標準,第一、要對三寶不壞信仰。各位如果能做到對三寶不壞信仰,那麼此刻各位就是初果羅漢了。所以,我們的信仰,不 可以為感情所動:女朋友是天主教徒,因你深愛著她,故而改變信仰,跟隨她去信天主教了。信仰也不能為金錢所誘:事業失敗了,有人以月俸十萬元,邀你到基督 教會做事,為了職業,你改信了基督教。信仰也不能為名位所惑:有人以幫助你競選縣長、議員,要你當選後與他同一信仰。信仰也不能因他人以恐嚇手段來威脅 你,而不敢再信仰自己原有的宗教,跟著他妥協了。

以下這些用感情誘惑、金錢買動、名位 拉攏或恐嚇而可以轉移的信仰,都是靠不住的。真正信仰上的信仰,對於三寶要像初果須陀洹一樣做到不壞信,才能獲得信仰上的利益。南傳的藏經說:「有信仰的 家庭,生活就有誠實,就有真理,就能堅固,就能有布施的四種道德。」有了這四種道德,則可:「現在與未來,無憂無怖。」一個人如果能對生死無有憂怖,就是 對佛法已有淨信──清淨的信仰。如《金剛經》云:「若人能一念生淨信者,是人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上有關生活與信仰,我提出一、信仰 的利益,二、信仰的價值,三、我們要信仰什麼,四、信心如何增長,五、正信的生活與正信的信仰,六、如何實踐生活上的信仰等六點分別加以解說,最後,我引 用古聖賢哲的話,作一個總結。 國父說:「佛教為哲學之母,救世之仁;研究佛學可以補科學之偏。」梁啟超說:「佛教的信仰,是正信而不是迷信,是兼善而不 是獨善,是住世而非厭世,是無量而非有限,是平等而非差別,是自力而非他力。」非常感謝各位,希望大家「人人在佛教都能獲得正信」。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