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自塑人格,即人而佛

 

 

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譬如畫師、畫師弟子善治素地,具眾彩色,隨意圖畫種種像類。

  《雜阿含經》卷十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

  《華嚴經·夜摩宮中偈贊品》

  九類眾生,一身具足,隨造隨成,是故無明為卵生,煩惱包裹為胎生,愛水浸潤為濕生,倏起煩惱為化生。悟即是佛,迷號眾生。菩薩只以念念心為眾生。

  大珠慧海《頓悟人道要門論》

  云何尊重己靈?謂我現前一心,直下與釋迦如來無二無別。云何世尊無量劫來早成正覺,而我等昏迷顛倒尚做凡夫?又佛世尊具有無量神通、智慧、功德莊嚴,而我等則但有無量業系、煩惱、生死纏縛。心性是一,迷悟天淵,靜言思之,豈不可恥?譬如無價寶珠,沒在淤泥,視同瓦礫,不加愛重。是故宜應以無量善法,對治煩惱,修德有功,則性德方顯,如珠被濯,懸在高幢,洞達光明,映蔽一切。可謂不辜佛化,不負己靈。是為發菩提心第七因緣也。

  省庵實賢《勸發菩提心文》

  寧以有德而死,不以無德而存!

  《採花違王上佛授決號妙花經》

  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道德之所存,雖匹夫莫窮也;道德之所不存,雖王天下非通也。……是故學者患道德之不充乎身,不患勢位之不在乎己。

  契嵩(《禪林寶訓》)

  有出格見地,方有千古品格;有千古品格,方有超方學問;有超方學問,方有蓋世文章。

  蕅益《靈峰宗論》卷二《示生簡在》

  須置身千古聖賢之列,不屑為隨波逐浪之人。

  蕅益《靈峰宗論》卷五《與曹源三書》

  學道之人,骨宜剛,氣宜柔;志宜大,膽宜小;心宜虛,言宜實;慧宜增,福宜惜;虛宜遠,思宜近;事上宜虔,接下宜謙,處同輩宜退讓;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鬱失措;作福莫如惜福,悔過莫如寡過。

  蕅益《靈峰宗論》卷三《示養德》

  一切菩薩複有四願,成熟有情,住持三寶,經大劫海,終不退轉,雲何為四?一者誓度一切眾生,二者誓斷一切煩惱,三者誓學一切法門,四者誓證一切佛果。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七

  外道斷欲所得福德勝於欲界一切眾生所有福德,須陀洹人勝於一切外道異見,斯陀含人勝於一切須陀洹果,阿那含人勝於一切斯陀含果,阿羅漢人勝於一切阿那含果,辟支佛人勝於一切阿羅漢果,在家之人發菩提心勝於一切辟支佛果……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時,從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諸天,皆大驚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師。

  《優婆塞戒經》卷一《集會品》

  千千為敵,一夫勝之,未若自勝,為戰中上。自勝最賢,故曰人雄,護意調身,自損至終。雖曰尊天,神魔梵釋,皆莫能勝,自勝之人。

  《法句經·述千品》

  心馬馳惡道,放逸難禁制,佛說切戒行,亦如利轡勒。

  《彌沙塞五分戒本》

  未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遠離恒欲令滅;已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遠離恒欲令滅;未生善法求方便令生;已生善法求方便令增多而不忘失。

  《增一阿含經》卷二六《四意斷品》

  莫輕小惡,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罪充滿,從小積成。
  莫輕小善,以為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福充滿,從纖纖積。

  《法句經》

  聖人無論怎樣困苦,也不吃來自罪惡的食物;獅子寧可餓著肚子,也不吃噁心的東西。

  《薩迦格言》

  譬如百草藥木皆依於地而得生長,如是種種善法皆依不放逸為本。

  《雜阿含經》卷三一

  夫人語默舉措,自謂上不欺天,外不欺人,內不欺心,誠可謂之得矣、然猶戒謹乎獨居隱微之間,果無纖毫所欺,斯可謂之得矣。

  黃龍慧南答王安石書《禪林寶訓》

  好嗜欲則貪愛之心生,好利養則奔競之念起,好順從則阿諛小人合,好勝負則人我之山高,好掊克則嗟怨之聲作。

  佛鑒禪師《禪林寶訓》

  世尊告婆羅門長者:我當為說自通之法,諦聽!善思!何等自通之法?謂聖弟子作如是學:我作是念,若有欲殺我者,我所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殺彼?作是覺已,受不殺生,不樂殺生。如上說,我若不喜人盜於我,他亦不喜,我云何盜他?是故持不盜戒不樂於盜。如上說,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云何侵人妻婦?是故受持不他淫戒。如上說,我尚不喜為人所欺,他亦如是,云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語戒。如上說,我尚不喜他人離我親友,他亦如是,我今云何離他親友?是故不行兩舌。我尚不喜人加粗言,他亦如是,云何於他而起罵辱?是故於他不行惡口。如上說,我尚不喜人作綺語,他亦如是,云何於他而作綺語?是故於他不行綺飾。如上說,如是七種,名為聖戒。

  《雜阿含經》卷三七(1O44經)

  世尊告諸比丘:有二淨祛,能護世間。何等為二?所謂慚、愧。假使世間無此二淨法者,世間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宗親、師長、尊卑之序,顛倒渾亂,如畜生趣。以有二種淨法,所謂慚、愧,是故世間知有父母乃至師長、尊卑之序,則不渾亂如畜生趣。爾時世尊即說偈言:世間若無有,慚愧二法者,違越清淨道,向生老病死。世間若成就,慚愧二法者,增長清淨道,永閉生死門。

  《雜阿含經》卷三六(1243經)

  吾常謂世間人民,十分之中,由色欲直接而死者有其四分,間接而死者亦有四分…··至於邪淫之事,無廉無恥,極穢極惡,乃以人身,行畜生事。是以豔女來奔,妖姬獻媚,君子視為莫大之禍殃而拒之,必致福曜照臨,皇天眷佑。小人視為莫大之幸福而納之,必致災星蒞止,鬼神誅戮。…··世人苟於女色關頭,不能徹底看破,則是以至高之德行,至大之安樂,以及子孫無窮之福蔭,來生貞良之眷屬,斷送于俄頃之歡娛也。哀哉!

  印光《欲海回狂序》

  由此私欲固結於心,則所有知見,皆隨私欲而成偏邪。如貪名貪利者,只知有利,不知有害,竭力營為,或至身敗名裂。愛妻愛子者,只知妻子之好,不知妻子之惡,養成禍胎,或至蕩產滅門者,皆由貪與愛之私欲所致也。……甚矣,私欲之物之禍大也?若知此物,是吾人生死怨家,決不令彼暫存吾心,則即心本具之正知自顯,正知顯而意誠、心正、身修,……人皆可以為舜堯,人皆可以作佛。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標本同治錄序》

  學聖學佛,均以敦倫盡份、閑邪存誡、諸惡莫作、諸善奉行為本,又須卑以自牧,韜光潛耀,上效古人,躬行實踐,能如是,則其學其品,便可高出流輩。每每聰明人,均屬矜誇暴露,尖酸刻薄,其心絕無涵蓄。其人非坎坷終身,必少年夭折。凡居心行事,必須向厚道一邊做,厚則載福,薄則無福可得。若再加之以刻險奸巧,則便如山峰峻峙,任何雨澤皆不受,任何草木皆不生矣。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複全善生書》

  當時時作我事事不如人想。縱人負我德,亦當作我負人德想。覺自己對一切人皆有愧作,歉憾無遺。則暴戾之氣,便無由生矣。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複郝智熹書》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有五人不可療治,云何為五?一者滔諛之人不可療治,奸邪之人不可療治,惡口之人不可療治,嫉妒之人不可療治,無反復之人不可療治、 

  《增一阿含經》卷二六《等見品》

  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亦應質直其心。

  《佛遺教經》

  離兩舌,斷兩舌,行不兩舌,不破壞他,不聞此語彼欲破壞此,不聞彼語此語破壞彼,彼離者欲合,合者歡喜。不作群党,不樂群黨,不稱群黨。若有所說,清和柔潤,順耳入心,可喜可愛,使他安樂,言聲具了,不使人畏,令他得定說。

  《中阿含經》卷三《伽藍經》

  若人無實語,小人中小人。實是法之階,明中第一明;實是解脫道,財中第一財。

  《正法念處經》卷八

  惡言罵詈,驕淩蔑人,興起是行,疾怨滋生。遜言順辭,尊敬於人,棄結忍惡,疾怨自滅。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斬身,由其惡言!

  《法句經·言語品》

  用諫曉事,善心好意,敬事尊老,禮節兼備。

  《分別善惡所起經》

  言行忠信,表裡相應。

  《無量壽經》卷下 

  可言不可行,不若勿言;可行不可言,不若勿行,發言必慮其所終,立行必稽其所蔽。

  白雲守端《禪林寶訓》卷一

  護世者以八法護世:一言與行相應不違,二奉敬尊長不輕慢,三柔軟言辭不粗獷,四謙下恭順常執遜意,五常質樸不諛諂,六常修仁和不佞飾,七不為一切諸惡,八以德本隨於世間。

  《大寶積經·郁伽長者會》

  若聞譏毀心能堪忍,若聞讚歎反生慚愧。修習道時歡喜自慶,不生驕慢。能調惡人,見離壞眾能令和合。揚人善事,隱他過咎,人所慚恥處終不宣說,聞他秘事不向餘說。不為世事而作咒願。少思加己思欲大報,於己怨者恒生善心,怨親等苦先救怨者,見有罵者反生憐湣,……見來打者生於悲心,視諸眾生猶如父母。寧喪身命終不虛言。

  《優婆塞戒經》卷二《自他莊嚴品》

  無害於天下,終身不遇害,慈念於一切,孰能以為怨?

  《法句經·刀杖品》

  不恐怖他,不違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護他自護。

  《雜阿含經》卷三二

  一者於請有情普發平等大慈悲心;二者于一切處智不退轉;三者于諸有情起親友想,於險難中誓當救護;四者常於有情起負債想;五者恒懷慚愧,何時償華。能發如是五種心,速能征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理趣般若經·發菩提心品》

  一切為天下,建立大慈意,修仁安眾生,是為最吉祥。

  《法句經·吉祥品》

  愛人如愛己,率已以隨人。

  《四十華嚴》卷十二

  一者見他得利歡喜如己,二者自得安樂不樂獨受。

  《優婆塞戒經》卷二《發願品》

  若能自舍己樂,但為一切眾生故行善法,是名上人。……若但為眾生故行善法,眾生未成就,自利則為具足。

  《大智度論》卷九五

  能行忍著,方可名為有力大人。

  《四十二章經》

  盛瞋恚能持,如制逸馬車,我說善禦士,非謂執繩者。

  《雜阿含經》11O7

  眾生設以大惡事加,乃至不生一念瞋心,終不惡報。若來悔謝,即時受之。見眾生時心常歡喜,見作惡者,生憐湣心。

  《優婆塞戒經》卷四《六波羅蜜品》

  但能摧自忿恚心,一切怨敵皆調伏。

  《人菩薩行論》

  弱者憤怒有何用?強者何必把氣生?為了辦事而憤怒這是無謂的自焚。

  《薩迦格言》

  若有功德,當自覆藏;若有過失,當自髮露。

  《長阿念喲》卷十六《堅固經》

  內實有穢不自知,內有穢不知如真者,此人于諸人中,最為下賤。若有一人,內實有穢自知,內實有穢知如真者,此人于諸人中為最勝也。

  《中阿含經》卷二二

  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若自揚己德,隱他人好象令他受毀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梵網經》卷下

  佔便宜的事讓給別人,吃虧的事自己承當,乃上人之象徵。

  岡波巴《寶鬘集》

  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
  謹慎應酬無煩惱,耐煩作事好商量。
  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剛刀口易傷。
  惹禍只因閑口舌,招愆多為狠心腸。
  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
  世界由來多缺陷,幻軀焉得免無常。
  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不妨,

  憨山《勸世文》

  若多少有聞,自大以人,是如盲執燭,照彼不自明。

  《法句經·多聞品》

  財富無量而無驕逸,失利名稱無有憂戚。

  《大寶積經·郁伽長者會》

  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是實凡夫。

  弘一

  學者雖然知識淵博,別人的微小長處也要汲取。

  《薩迦格言》

  蹄窩容易被水灌滿,小庫容易被財物裝滿,小塊田園容易播種,學識淺薄的人容易自滿。

  《薩迦格言》

  如人執小木,而入於巨誨。人本則俱沒,懈怠者亦然。

  《雜阿含經》第446

  不作懈怠,不受不貪坐臥等樂。如作大事功德力時,及營小事心亦如是。凡所作業要令畢竟,作時不觀饑渴寒熱,時與非時。……大事未訖不生悔心。

  《優婆塞戒經》卷四《六波羅蜜品》

  愚蠢而憨直的人們,有的毀己,有的傷人;林中的直樹被人砍,筆直的利箭會傷人。

  《薩迦格言》

  若敬愛於他,以德自稱讚,他德既稱讚,乃是自敬愛。

  《菩提行經》卷三

  視人之善,猶己之善;視己之善,猶人之善。念念同觀,亙古無間。法界偕遊四德城,方滿最初誓宏願。
  視人之惡,猶己之惡;現己之惡,猶人之惡。猛省力除,無分愧怍。法界眾生三毒除。彼我同歸無上覺。
  視人之樂,猶已之樂;視已之樂,猶人之樂。所願與共,嫉妒永卻。法界同欣法喜充,不向偏空尋徇略。

  蕅益《靈峰宗論》

  無論世法佛法,動靜語默,但發慧眼,熔習氣,磨礪身心,增益我所不到者,即實工夫。……應以猛切心治姑待心,常念時不待人,一磋便成百蹉;以殷重心治輕息心,一言有益於己,便應著眼銘心;以深廣心治將就心,期待誓同先哲,舉措莫類時流。

  蕅益《靈峰宗論》卷二《示海印方丈》

  學道不難伶俐,難於慎重;發心不難勇銳,難於堅久;涉世不難矯俗,難於自持;作事不難敏達,難於深忍;研義不難領解,難於精確。

  蕅益《靈峰宗論》卷二《示劉學昭》

  作事倉猝,敗悔在後。為之不諦,亡其功夫。

  《無量壽經》卷下

  (白居易)曰:佛法大意如何?(鳥巢道林禪)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曰:三歲孩兒也解恁麼道。師曰: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翁翁行不得。

  《釋氏稽古略》卷三

  人作極惡行,悔過轉微薄,日悔無懈怠,罪根水已拔。

  《增一阿含經》卷三九《馬血天子品》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惟智者能改過遷善,而愚者多蔽過飾非。遷善則其德日新,是稱君子;飾過則其惡彌著,斯謂小人。

  圓悟克勤《與文主薄》

  念佛之人,必須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過愆,知過必改,見義勇為,方與佛合。如是之人,決定往生。

  《印光法師文鈔·與陳錫周書》

  一念身不求無病,二處世不求無難,三究心不求無障,四立行不求無魔,五謀事不求易成,六交情不求益我,七於人不求順適,人施德不求望報,九見利不求沾分,十被抑不求申明。

  以病苦為良藥,以患難為解脫,以障礙為逍遙,以群魔為法侶,以事難為安樂,以弊交為資糧,以逆人為園林,以施德為棄屣,以疏利為富貴,以受抑為行門。

  妙葉《念佛直指》卷下

  佛祖聖賢,未有不以逆境為大(金*盧)韝者。佛四聖諦,苦諦居初,又稱八苦為師,苟稍存喜順惡逆之情,終於秋草同腐而己,安能如松柏之亭亭霜雪間哉!美玉琢不成器,頑金不鍛不致精,鐘不擊不鳴,刀不磨不利。豈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

  蕅益《十大礙行跋》

  一是惜福,二是習勞,三是持戒,四是自尊,都是青年佛教徒應該注意的。我們即使有十分福氣,也只好享受二三分,所餘的可以留到以後享受;諸位或者能發大心,願以我的福氣佈施一切眾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勞動原是人類本分上的事,不唯我們尋常出家人要練習勞動,即使到了佛的地位,也要常常勞動才行。

  要想人家尊重自己,必須從我們自己尊重自己做起。怎樣尊重自己呢?就是自己時時想著,我當做一個偉大的人,做一個了不起的人。……比方我想將來做一位大菩薩,那麼就當依經中所載的菩薩行,隨力行去,這就是自尊。……自尊是自己增進自己的德業,其中並沒有一絲一毫看不起人的意思的。

  弘一《青年佛教徒應注意的四項》

 

來源:www.jcedu.org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