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年輕的夢想—聖嚴法師與李鍾桂的對話
法鼓山智慧隨身書

時間:一九九九年三月二十七日
  
  地點:臺北國父紀念館
  
  主持人:陳月卿(華視企劃室經理)
  
  對談人:聖嚴法師(法鼓山創辦人)
  
  李鍾桂(救國團主任)
  
  青年代表:莊焜吉、盧雲玲
  
  陳月卿:我們常說青年是時代的先鋒,是國家的支柱,可是也常常聽到老一輩的人說:唉,現在的年輕人,只知道追求享受,好逸惡勞,不肯付出,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
  
  上一代的人對現在的年輕人,總有許多看不順眼的地方,包括他們喜歡穿名牌,追求物質享受;又或者有追星族、哈日族,每天跟著明星、偶像後面跑;另外,也看到青少年飆車、嗑藥,一不如意就自殺,或暴力犯罪、色情犯罪等等,甚至為了沒錢買大哥大,或者是沒錢唱KTV,就去搶劫。有時候我們也不得不感歎,這一代的年輕人是不是有什麼問題?當然,同時在另一方面也看到,青年們充滿了活力,有主見、敢表達、有創意,所以有時候又會覺得這一代年輕人真是了不起,正所謂英雄出少年。
  
  今天邀請到救國團李鍾桂主任,還有莊焜吉、盧雲玲兩位青年代表,來跟聖嚴法師一起對談,相信一定能夠撞擊出智慧的火花,也能夠增進上一代跟下一代彼此的了解。

相互學習無距離
  
  李鍾桂:透過媒體報導,不管是新新人類,或者新新新人類,好像總有解決不完的問題,不過就我個人來看,年輕族群中還是有非常優秀、具有愛心的,他們做了很多事情,例如參加基層文化服務隊、愛心服務團,靠自己打工,靠自己的努力,賺取一點零用金,然後捐出來做很多有意義的事情。
  
  今天的年輕人很有自己的想法與創意,尤其進入資訊時代,網路世紀已經來到,不出大門也能知天下事,年輕人得到資訊的速度,比我們過去快速,得到的資料也豐富的多。簡單的說他們是比較早熟,所了解的資訊比我們多,以學習力來講,我們也不及年輕人。
  
  青年人是未來國家前途之所繫,在二十一世紀的舞臺上將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如果要安心、安身、安家、安業,就要有大我的觀念,願意犧牲小我成就大我,多為別人著想,有高度的道德觀,很多的事情,考慮應該要更周延,不要那麼衝動,不要那麼情緒化,才能夠薪火相傳,把寶貴的經驗傳遞下去。所以,年輕人跟長輩之間,如果能夠互相溝通,互相交換意見,彼此學習觀摩的話,我想就會拉近距離。
  
  陳月卿:說到溝通,事實上因為環境不同,老一代跟年輕一代之間彷彿有著一道鴻溝,年輕人的心聲是什麼?對於我們這些被年輕人喻為LKK(老人家之意)的人,他們最不能忍受的是什麼?
  
  莊焜吉:我比較不能忍受的是父母親有時候很囉嗦,一件事情講一次就好,為什麼要講三次?
  
  盧雲玲:對於父母的囉嗦,我把它稱之為「耳提面命」,但我會想,你們說的真對,我都聽得懂,但是,我跟你們一樣聰明,只要講一遍我就聽得懂啊。我比較受不了的是,父母把我當做他們的財產,認為我應該依照他們的想法做事,他們的觀念就是:「你是我生的,所以一定要聽我的!」這讓我覺得很沒有個人意志。
  
  聖嚴法師:大家習慣把年紀輕、年紀長的人的距離,說得真的有那麼大,這是不公平的,因為老人家也是從年輕人轉變而來的。以我為例,在心境上,我能夠體驗年輕人的想法和作法,因此我跟年輕人,甚至小孩子都能相處,他們也願意跟我這個老和尚做朋友,原因是什麼呢?因為我把他們當成是朋友,把我自己的年齡降低,心態變成和小孩子、年輕人一樣。
  
  不過,兩代之間的確是有差距的,因此彼此之間互相的尊重很重要,年輕人對長者要多一些包容,老人家有老人家的包袱,但是老人家也應該要不斷地學習去了解年輕人在想些什麼。畢竟不同的年代,看事情的角度會不一樣,如果父母能夠體諒孩子們已經是另外一個時代,孩子們也能夠體諒父母年紀大了,就能化解代溝。
  
  莊同學覺得父母很嘮叨,一句話要講三次,或許應該諒解年紀大的人反應慢,講了一句話以後,下面一句話還沒有想到,所以是重複的。
  
  盧同學認為父母把兒女當成財產,這可以換一個角度看,不是當成財產,而是當成寶貝來呵護,認為孩子永遠沒有長大,總是希望孩子像他所想像的那麼好,因此不斷地指揮、命令、控制,這樣才會讓年輕人感覺到自己變成父母的財產了。
  
  我小的時候對父母也經常是抗拒的,父母講的話,對的我也要抗拒,錯的也要抗拒,好像這樣才能證明自己是一個獨立自主的人,可是在父母眼中這便是叛逆。因此到現在為止,每當我看到有人說年輕人叛逆,我都告訴他們不要認為那是叛逆,而是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我雖然沒有兒女,但有很多年輕的徒弟,正值二、三十歲,他們也有很多獨立自主的想法,但是我還是很歡喜,因為這表示一代比一代高明,青出於藍,更勝於藍。
  
  我很贊同李主任所說,現在的年輕人比上一代優秀,一代比一代好是正常的,這樣時代才能進步。例如我因為繼承了師父的智慧遺產,然後再學習新的東西,就可能比師父知道的多一點,這沒什麼了不起,同樣地,我的徒弟比我好也是正常的。
  
  現在正值二十世紀末,即將進入二十一世紀,臺灣的年輕人是有本錢、有實力,可以走出悲情的二十世紀,走向光明、歡喜的二十一世紀。

 

獨立走出自己的路
  
  陳月卿:除了與長輩之間的代溝,年輕朋友自己,或是觀察同輩們是否也有一些問題?
  
  莊焜吉:我看到周遭同學在時間管理上做的不好,有時一上網路、BBS就耗上一整天,像這樣浪費時間,沒有去做其他有意義的事,我覺得滿可惜的。
  
  盧雲玲:有時候我會被同學間那種追逐名利、追求名牌的風氣所影響,而產生一點挫折感,好像如果我不做同樣的事,就是跟不上潮流。有一份以所有大專院校的學生代聯會、學生活動中心,以及學生會會長為對象的問卷調查結果指出,在這些所謂的校園領袖中,百分之五十點二的人會為了趕流行而買手機。所以,我覺得年輕人的許多問題,都跟愛慕虛榮、追求物質享受有關。
  
  李鍾桂:我喜歡用幾個字來形容青年朋友的追求:新、速、時、簡、真、善、美。年輕朋友第一個是要求新穎,只要是新鮮的他都要;第二是速度快、效率高的就要;第三個是要簡單、方便、省事的,譬如覺得B.B.Call很麻煩,因為還要去找電話,所以人手一機大哥大,已經變成現代青年最時髦的裝扮了。另外還要真,什麼東西都要貨真價實、價廉物美;然後還要善,就是東西要好,原則上只要能夠滿足年輕人的需求就是好;最後要美,要講求包裝。我認為這都是今天年輕朋友所追求的,過去新生活運動也講求「新速時簡」,但是現在年輕人的要求可能更多。
  
  剛剛莊同學提到,時間很難掌控,因為一玩了就樂此不疲,樂不思蜀。所以今天年輕朋友們,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有效地管理時間,因為人生很有限,天下最公平的就是一天的時間,每個人都完全相等,不可能多一秒鐘,也不會少一秒鐘,我很喜歡引用魯迅所講的話:「浪費別人的時間是謀財害命,浪費自己的時間是慢性自殺。」換句話說,除了不能浪費自己的時間,也不能浪費別人的時間。我很希望年輕的朋友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做一些有意義的事,能夠對國家、社會、人群有幫助,這樣才能夠在二十一世紀真正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陳月卿:聖嚴法師有一句名言:「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面對年輕人追求物質欲望的滿足,您的看法是怎麼樣的呢?
  
  聖嚴法師:追求物質欲望是正常的事,因為社會的環境、科技的發展就是在鼓勵、刺激大家能夠多購買、多消費,如果一味責怪年輕人喜歡物質享受,我認為是不公平的,應該探討問題的根本:這樣的環境是誰造成的?提供的人是誰?事實上提供的人就是年輕人的父母、長輩們。這好比年紀大的人在釀了酒以後,讓年輕人去喝,再要求他們不要醉,這是不可能的事。
  
  我們不要埋怨年輕人沈迷於物質的享受,我倒是鼓勵年輕人去思考:對這個社會你滿意嗎?未來就是這樣子好嗎?整個世界是這樣子好嗎?年輕人比我們更聰明,只要稍微深入思考一下,就知道這樣子是錯的,當然就不要隨波逐流,應該獨立走出自己的路。不過一般的年輕人,大概比較缺乏這方面的思考。

 

塑造有希望的人生
  
  陳月卿:剛剛提到在校園裡打工文化很流行,以前打工是為了賺學費,現在打工是為了買名牌,為了享樂,實際狀況又是如何呢?
  
  盧雲玲:根據剛才提到的那份問卷統計結果,打工最主要目的不外下列幾項:第一個是賺取零用錢;第二是學習社會經驗;第三是消磨時間,第四為支付學費,在這四項之中,百分之八十二點六的人是為了賺零用金。
  
  打工場所則是以速食店居多,佔百分之七十五;其次是加油站,百分之五十五點六;再次是餐廳,佔百分之四十四點六。
  
  李鍾桂:從另一角度看,也有一些人打工的目的是為了做好事,譬如參加基層文化服務隊,自己出錢到各地方從事服務工作,還有為了幫助窮困的孤兒,這些事情都讓我很感動。事實上,我接觸了很多的青少年朋友,他們非常善良,我希望大家多予宣導,不然的話,感覺上大家總是把新新人類形容得比較負面,我想這是不公平的。
  
  聖嚴法師:我贊成李主任的看法,因為我接觸到的年輕人,絕大多數是很好的。既然如此,印象中為什麼新新人類是這麼負面?或許是媒體很少報導這些好的事蹟,而只要有一個壞例子,就大肆渲染。所以我建議不僅是青年救國團投入對青年的輔導與獎勵,整個社會都要對青少年多花一點工夫;目前我們法鼓山也在做,我希望所有的宗教團體,以及所有的企業團體、民間團體,都能共同配合政府機構對青少年多花一點心,使青少年有更多的機會來改變自己、成長自己。
  
  我認為年輕人如果能對自己的生涯有所規畫,站穩現在的立足點,對未來多一點思考,對將來的社會、國家的發展都是有幫助的;相反地,如果年輕人缺乏前瞻思考,那我們的未來可能就會有問題。每個人在年輕的時候,就應該有一個將來性、未來感,以及可塑性,知道怎樣塑造自己;當然,國家社會也應該提供合適的機會與環境,讓年輕人學習成長。換成佛教的語言,就是讓他們有機會將自己塑成一尊菩薩、一尊佛,而佛有無量無數,菩薩也有無量無數,各有各的悲願,各有各的面貌和行誼。

 

服務與奉獻是快樂的泉源
  
  陳月卿:法師講的非常重要,就是現在的年輕人要有未來感。請問在座的兩位年輕人,你們的人生目標是什麼?又應該如何自我訓練、自我成長?
  
  盧雲玲:我只要自己活得有意義就足夠了。我的價值不會被社會所混淆,會從自己最好的、最真實的自我內涵去肯定。
  
  莊焜吉:我的觀念是「人生以服務為目的」,我覺得自己從小到大都參加童軍團,這對我的影響很大,透過服務,自己可以得到成長,也可以幫助別人,這是一種非常好的方式。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在這個觀念上需要再加強。
  
  李鍾桂:確定了人生的方向與目標後,就要全力以赴,全心投入,要做到這一點,第一個條件是IQ,多吸取知識、多充實自己,多學習,才能夠成長。第二個是EQ,也就是情緒的管理,這比IQ還重要,現在很多人雖然滿腹經綸,可是缺乏處理感情問題的能力,因此發生很多不幸的事情,所以EQ非常重要。
  
  第三個是MQMMoral道德的意思,就是要有基本的道德觀;第四個就是要有LQLeader ship領導的意思,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青年,就是要有領導的才華,培養自己的領導能力,要不斷地透過學習來累積;最後,我希望所有的年輕朋友都有CQ,就是Creative,能夠有創新、創意,因為未來的世紀將是一個創意、知識的世紀,要能不斷地充實知識,不斷地有創意,才能夠在二十一世紀扮演重要的角色。
  
  但願所有年輕人,能夠不在乎名、利,而能夠為大眾服務、奉獻人群,用一顆善良的心,把自己所學,所有的力量,奉獻給社會,社會才會更美好,才能真正達到安身、安心、安家、安業的目的。
  
  聖嚴法師:年輕人規畫未來的方向時,往往和父母親的觀念息息相關,父母通常會給很大的壓力,他們擔心兒女未來沒有飯吃,沒有前途,所以要求兒女照著他們的意見走,這是很麻煩的事。
  
  在此我想呼籲天下的父母,應該把觀念轉變一下。我常常這樣子想,過去的人會說,如果有一技之長就不怕挨餓;現在的人,只要有奉獻的心,就不會沒有路走。如果鼓勵自己的兒女有奉獻服務的心,兒女們一定是前途無量,因為錢財不是最可靠的,奉獻的心才可靠。
  
  李鍾桂:美國甘迺迪總統曾講過:「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要問自己能為國家做些什麼。」如果每個人都有奉獻、服務的心,都願意為自己的國家、社會人群服務,國家那有不強,社會那有不好?
  
  救國團的一群義工伙伴,就是沒有報酬的去奉獻,他們稱自己為快樂的傻瓜,雖然出錢、出力,奉獻自己的時間、精神為社會、為大眾、為青少年朋友來服務,但是他們得到的快樂是沒有辦法用金錢買到的。別人看他們是傻瓜,他們卻永遠是在快樂中度過;我希望大家都來做快樂的傻瓜。
  
  最後,我把自己的座右銘「為者常成,行者常至」跟青年朋友們分享。所謂「為者常成」的意思是,一個人只要有目標、方向,不斷地去做,一定能夠成功;「行者常至」的意思是,只要有目的地,不斷地走,一定能夠到達。有的人想要一步登天,想一夜之間變成百萬富翁,天下沒有這麼容易的事情,我們必須要腳踏實地,按部就班,全力以赴,才能夠真正達成自己的願望。
  
  聖嚴法師:我以法鼓山「安身、安心、安家、安業」四安的理念與大家分享,就是安定自己的內心和行為,跟家人和睦相處,然後跟社會整體的生活環境和樂共處。所謂安定也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在平靜之中往前走,不斷地成長,如何做呢?就是「用智慧處理事,用慈悲對待人」,如果不用智慧處理事,事情就會不圓滿,如果不用慈悲對待人的話,就會對別人造成傷害。
  
  陳月卿:非常感謝李主任還有聖嚴法師送給我們的話,「為者常成,行者常至」,「用智慧處理事,用慈悲對待人」,這幾句箴言,我們每個人時時刻刻都用的到。
  
  人生因為有夢而更美,年輕就代表著無限的可能,可以大膽的築夢,可以大膽的追夢。
  
  今天李主任和法師也都告訴我們,做為一個成年人,我們應該為年輕人打造一個非常好的環境;可是身為一個年輕人,正值自己最黃金的一段歲月,也要自我成長,自我訓練,要有可塑性,要有未來感,才能夠擔負起未來的責任。

來源:www.book853.com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