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佛教社會功能探討
釋常耘

佛教從傳入開始對中國社會就起了積極的作用和巨大的貢 獻。如佛圖澄協助符堅治國獻策;佛教藝術對中國藝術的影 響;佛教翻譯文學為中國歷代文學及語言學提供了豐富的養料;佛教寺院帶動社會經濟等等許多方面,實所共鑑。

  一

從社會學的意義來探討佛教,佛教對社會有正功能和負功 能之分。而本文只是從佛教對社會的正功能的方面進行膚淺的探 討。

中國佛教源自印度,傳入中國已有二千多年。這二千多年中佛教在中國土地上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經 歷著風風雨雨,千變萬化;不斷深入民心,深入社會,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及社會各階層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和作用,成為中國傳統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佛教思想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佛教從傳入開始對中國社會就起了積極的作用和巨大的貢 獻。如佛圖澄協助符堅治國獻策;佛教藝術對中國藝術的影 響;佛教翻譯文學為中國歷代文學及語言學提供了豐富的養料;佛教寺院帶動社會經濟等等許多方面,實所共鑑。

  二

雖然並不是只有佛教才能擔任文化代代相傳的使命,但佛 教文化的傳承方面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特殊性決定著傳承。在很長的歷史時期佛教文化是傳統文化的核心,佛教對傳 統文化傳承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思想文化方面。中國化的佛教體現在佛教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相融合、佛 教借助中國固有的傳統思想文化解釋佛教教義(格義佛教),也影響著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也吸收了佛教教義,豐富了自身的思想內涵,同時也開拓了傳統思想的禁錮。

佛教經、律、論三藏十二部思想涵蓋面極廣博大精深,浩 如煙海,畢一生的精力也研究不透。二千多年佛教也培育了眾多的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 等。東晉僧肇雖英年早逝,但對整個中國佛教乃至中國思想史 上起了巨大的貢獻。僧肇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比較完整的中國化的佛教哲學 思想體系的建立者,“他承魏晉以來玄佛合流的遺風,下開佛教哲學理論在中土相對獨立發展的先河,在佛教中國化的進程中樹起一座里程碑,在中國思想史上留下了光輝 的哲學篇章。”(洪修平《中國佛教文化歷程》)八大宗派之一天台宗判教思想的創立,曾對中國教育起過借鑒的作用。最具有中國色彩的佛教宗派——禪宗的出現,及其後來的 “心性說”理論體系的建立,對宋明理學的建樹提供了豐富的思想體系,吸收了豐富的養料。

曾有位文人說,如果你不知道佛教思想文化,就不知道自 己的知識有多淺薄,就像不知道自己的家中有多少財物。全國佛教文化研究熱的相繼興起,證明了佛教文化在中國 思想文化中的重要性。

佛教藝術包括雕塑、建築、文學、繪畫等諸多方面。佛教藝術堪稱是中國一絕,無疑給中國人民乃至整個世界 都留下了寶貴的世界遺產。談到佛教藝術不得不追溯到印度佛教藝術。早期的印度佛教是重個人修持,重解脫,不允許僧人從事 藝術的。佛陀在世間弘法利生未曾反對過藝術,但藝術在佛陀教化 中也未曾引起過積極的重視。印度佛教藝術受希臘文藝的再興的影響,最有代表性的是 犍陀羅佛像雕刻藝術。後期的佛像雕刻的像背光圈,是單純的圓板;佛像頭髮, 多為螺形,且有白毫相用足縵綱相等三十二大人相,相好端正富有慈愛的表情。表現了大乘佛教的精神,富有利他的思想(聖嚴《印度佛 教史》)中國佛教藝術似乎繼承了這一時期的佛像雕刻藝術。

佛教藝術隨著佛法而傳入中國,經過漫長的時間的探索、 發展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藝術。塔,最初是佛教徒用來安奉佛舍利的,並且對此崇敬禮 拜,逐漸成為佛教一種建築藝術。 《法華經》中有塔信仰;《金剛經》言:若有人禮拜佛 塔,即等於禮拜佛陀。可見,佛塔在中國不但是一種佛教建築藝術,也是信徒心 中崇拜的對象。據說中國佛塔最早出現在洛陽白馬寺,而見於正史文字記 載的是《三國志.吳志﹒劉繇傳》,笮融所造的樓閣型的佛塔。 “中國佛塔最初是佛教寺院的主體,唐宋以後逐漸建在寺 旁或寺後。”(洪修平《中國佛教文化歷程》)佛教建築藝術對中國歷代的建築影響深遠,如今的園林,古建築無不與佛教建築藝術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繫。現存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磚塔,上海真如寺的元代大殿,山 西五台山南禪寺、佛光寺的唐代木建築,應縣大木塔,南京棲霞寺舍利塔等都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史的寶貴的實物。佛教文學在印度佛教初期聖典時,文藝的氣氛不濃,大乘 經典一通行,即多采用文學的方式,如《般若經》為否定的表現法;《法華》、《維摩》、《華嚴》採用象徵的表現法;《大乘無量壽經》則為感覺的 表現法;密教的明咒乃是聲音的表現法。 (聖嚴《印度佛教史》)佛教經典有的具有較高的文學價 值,並對中國文學史產生過影響。禪宗思想更是影響了陶淵明、白居易、王維、蘇軾等文人 的詩歌。佛教翻譯文學的出現,即豐富了文學的思想內涵,也增添 了語言學的詞語內容。文學方面,大文學家魯迅曾說過佛教經典《維摩詰經》可 以把他當作文學小說來閱讀,來研究。語言學,如“借花獻佛”、“不可思議”、“不二法 門”、“曇花一現”、“平等”、“因緣”等等,數百條由佛教用語演化而成的成語更是漢語寶庫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大量的佛教新詞彙加入漢語中,大大豐富了中國漢語的表 現力,拓展了中華民族的想像力,這不僅對中國文學,而且對整個中國思想感情文化和社會生活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洪修平《中國佛教文化歷程》)洪修平的評價恰如其分。

  三

佛教在社會方面主要功能是范導人們的行為。在一些國家,佛教的規範本身就是其社會規範的核心。佛教教義、教理教規、戒律都是要求佛教信徒規範社會行 為準則,信徒在社會的角色中該做些什麼不該做些什麼。如果一個佛教徒能堅守佛教戒律而不犯,那麼,社會法律 的律條也同樣不會犯,與其說是堅守佛教戒律,還不如說是堅守社會法律法規。由此可知,一個堅定信仰,堅守教規,戒律的合格的佛教 徒一定會給社會帶來安定。

“天下名山僧佔多”全國名山大川幾乎都是佛教寺院叢 林,作為旅遊景點,即可以參觀旅遊,弘法教化、豐富人類精神生活,也可以推動經濟互動。如今大部分人的生活條件好,不太在乎物質來滿足,倒是 追求精神生活的越來越多,佛教寺院叢林剛好適合這個口味。佛教寺院的清淨給人心曠神怡的感覺,人們正是在這種感 覺中陶治自身的情操。佛教旅遊文化深深的吸引著人們,佛教四大名山慕名者不 遠長途跋涉,千里迢迢前去朝拜,不但可以欣賞山河大地的水青山秀的風景,吸收大自然的新鮮無染的空氣,還能放鬆在城市中忙碌緊張的工作情緒。

社會福利,佛教更是急先鋒者,也是自身發揚大乘佛教思 想精神的表現。佛教講“慈悲為懷”、“難行能行”。世尊在世間行化,最終目的也是在關懷人生。歷來關於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唐朝禪宗南宗神會在朝廷被貶的第二年突發安史之亂,眼 看唐朝就要毀於一旦,?在郭子義討賊的時候急需軍響,通過眾人推舉神會出山築壇度僧,發放度牒收取一定的費用,以充軍需。為此神會不但得到了平反,受到朝廷的重視,而且還為郭 子義收復兩京立下了汗馬功勞。近代的圓瑛法師早年創辦孤兒院,抗戰期間為救國救民, 組織僧人救護隊,新中國成立後,又號召佛教徒“愛教必須愛國”。廈門妙湛法師更是熱忠於服務社會,福利社會,為貧困的 人設立義診所,慰問孤兒,成立佛教慈善基金會。上海玉佛寺真禪法師每年向上海兒童福利院捐款幾十萬元 人民幣,成立真禪小學,讓孤兒,殘疾兒童進入學校學習知識,感受社會的溫暖。當遇到洪水災害時又是第一個站起來捐款捐物,帶動廣大 信徒伸出援助之手,玉佛寺頓時成了捐款捐物的場所。佛教個人修行觀注重出世,但也不忘入世之本,很多寺院 也越來越注重社會福利,慈善事業。

  《香港佛教》03年第9期P10。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