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慈航法師的教育理念與實踐
戴顯群 (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院教授)

摘要:
佛教與教育的 關係是慈航法師“人間佛教”理念的基本內核。
本文所歸納出教育救國、教育興教、佛學統攝一切學術的 理念,尚可反映慈航法師教育理念的精髓。慈航法師還是教育事業的實踐者。為了實踐其教育理念,他畢一生之精力興學育才,兢兢業 業。這對佛教教育乃至國民教育都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慈航法師是我國現代一位著名的得道高僧,他一生致力於 弘揚佛法、僧伽教育和佛教改革事業。他的足跡遍布中國大陸、南洋、印度、斯里蘭卡、香港、 台灣等地,為推廣佛學、促進各佛教同家之間的文化交流做出巨大的貢獻,深得佛教界高僧們的讚許和廣大信徒的崇敬。特別是,1954年在台圓寂後金身不壞,成為台灣第一 尊肉身菩薩,因而倍受台灣民眾的景仰,在台灣佛教界有極強的影響力。今年9月14日,慈航菩薩聖像將自台灣回歸大陸祖庭。其間,將舉行學術研討會,筆者有幸受邀參加,為此,認 真披覽《慈航法師全集》及有關紀念文章,深受大師教育理念及教育實踐所感動,故特作專文以示崇德

  一、慈航法師的教育理念

“人生佛教”是上世紀初葉的高僧太虛大師所倡導的一項 佛教改革運動,其宗旨是提倡佛教要走出叢林,去擁抱社會;要適應時代的要求,重視現實人生,構建一個以人本為中心的佛教,以挽救佛教日益嚴重的危機、衰敗和變革 佛教界的流弊。慈航法師曾從學於太虛大師,也是“人生佛教”運動忠實 的支持者。他不僅積極實踐“人生佛教”的理念,而且不斷予以發揚 光大,形成自己的“人間佛教”理念,並畢其一生之精力,致力於佛法實踐於人間的目的。

    
慈航法師“人間佛教”理念的內涵是比較豐富的,它包含 佛教與國家、救國、教育、道德、人生、生活、世界和平等方面的關係,而其中佛教與教育的關係無疑是其基本內核慈航法師認為,要改革佛教、要淨化人心、要挽救中國, 都必須從教育人手。他的一生不僅致力於僧團的教育事業,而且對於國民的思 想教育也十分重視,從而也形成了一整套自成體系的佛教教育理念。

    
1、佛教教育可以拯救中國

    
20世紀初葉的中國,正值內憂外患的時刻,軍閥混戰, 民不聊生,帝國主義瓜分勢力範圍,中國的命運進入生死存亡之際。在這種形勢下,慈航法師認為佛教與社會民眾是緊密相連 的,應該走出深山叢林,承擔起救亡圖存的使命。他說道: “吾人今後應以佛教精神,輔助中華民國,求自由、進步、平等。再推而進之,以普及於全世界人類,達到大同。”[1]在佛法與國法的關係上,慈航法師認為: “國法者,乃治世之法也。佛法者,乃救世之法也。非國法難以治世,非佛法無以救世,國不治則不成國,國不救則同歸於盡,二者相倚不可相離明矣。”[2]佛教既可救國,那麼,該如何 付諸實踐呢?慈航法師又認為: “要國家好,須先要人民好,要人民好,須先要教育好,要教育好,須要教師好,僧徒實在是世間最好的教 師。”[3]如上所述,慈航認為教育可以救國,而佛法更是救國的靈丹妙藥,通過佛教教育,可以達到挽救中國命運之目的。正如林伯勳先生所言:“在慈航法師的理念當中,認為要 救中國,必得從教育下手,而在各種學科當中,又以佛法最能深入,普及世間,並且得到最徹底的成效,若要佛法普及於世間,必得從僧教育著手,唯有改革僧團, 教育僧團,整個佛教才有希望,整個教界才能和平安樂,終而共同莊嚴出人間淨土。”[4]

  
2、教育是振興佛教的根本之法

  
佛教傳入中土後,經歷了與本土文化的衝撞與融合,終於 形成了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佛教,禪宗和淨土便是典型。唐宋以後,佛教逐漸衰化、畸形,佛學理論發展停滯,陷 於僵化,佛教歸隱深山叢林,成為消積遁世者的樂土,僧侶的素質也因此下降。到了清末,西學東漸,古老的中國吹起民主與科學之風, 當時深受西學影響的知識界更視宗教信仰為迷信思想,佛教的社會地位日益下降,更導致佛教的沈痾累疾,弊端叢生。民初以來,佛教界一些有識之士紛紛要求改革。太虛大師首倡“人生佛教”運動,提倡僧侶教育,培養人 才,服務社會。慈航法師作為太虛大師的學生和忠實信徒,能“以師志為 已志”而步其後塵,更是積極倡導僧侶教育以振興佛教。慈航法師認為,近代中國佛教衰微,主要原因是佛教人才 缺乏,要振興佛教,唯有培養弘法人才,有了人才方可推廣正信佛教,而教育正是培養佛教人才和提高佛教素質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為此,慈航法師終其一生之精力致力於僧侶的教育事業。正如幻生法師在《簡述慈公老人之志行》一文中說道: “晚近中國佛教衰微,究其主要根源,老人認為,端在中國佛教無有真正住持佛法人才所致,而人才缺乏之主因,乃以佛教無有教育機構之設立。教育為培養人才之源泉, 人才為複興佛教之動力,老人深知此中之理,為複興中國佛教計,故以'興辦教育,培養人才'立為首要志行之一。”當然,慈航振興佛教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服 務社會,服務民眾和振興中國。

  3、以佛學融攝一切學術

慈航法師認為,佛學是一門學說,佛教徒要弘法,首先要 明白這個道理,方能夠進行佛教宣傳工作。他曾列舉了有關研究人生問題的學說:第一哲學、第二宗 教學、第三科學、第四政治學、第五法律學、第六軍警學、第七倫理學、第八論理學。並且說道:“今日所舉八種人生學說,是人生必修的學 說,是缺一不可的,關係人生最為重要。望努力精進,佛教前途才可能一日比一日光大。”[5]由此可知,慈航心中的佛學並不只是在深山叢林中苦行修煉 的佛教,而是可以深入民間,可以研究和解決人生問題的,它與其他一切社會科學學說一樣,是一門研究人生問題的學說。不僅如此,慈航法師還認為佛學可以融攝世俗一切學問, 他說道: “我們如果要使佛學針對時代的機鋒和思潮,而能把它普遍昌明於民間,就必須先要觀察往昔的佛學,是怎樣適應環境及各種主要時機的。所以佛弟子應注意 怎樣能使佛法成為世界新文化的主要因素,佛學雖然不是世間的'有漏學',但是能隨一切有漏學的緣,而融攝一切有漏學的真理。”[6]基於這種理念,慈航 法師想要創辦一所佛教大學,他在《我理想中的教育》一文中說道: “我想辦一個佛教大學,內部分為五院: (一)農學院、 (二)工學院、 (三)商學院、 (四)法學院、 (五)佛學院。除了佛學院是專門研究佛學外,其餘四院,都同普通所辦的大學課程一樣,唯每週加二小時佛學常 識,令學生知道佛學的內容是什麼?不至於完全門外漢。對於佛學有了認識,一旦畢業後,到各處去服務,自然護法為民。”[7]這所佛教大學指導學生思想的理論基 礎是佛學,教育學生是以佛學為本、學術為用的原則。這顯然是慈航法師“以佛法融攝一切學術”這一教育理念 所構想出來的一幅藍圖。

  二、慈航法師的教育實踐

為了實踐他的教育理念,慈航法師終其一生為之奔走。他在大陸、南洋和台灣等地創辦了一大批佛教教育機構, 並以兢兢業業、誨人不倦的授業精神培育人才。

  1、創辦佛教教育機構

慈航法師18歲時在泰宁縣彌勒山慶雲寺剃度出家,後在 江西九江能仁寺受戒,受戒後遊歷各地學佛弘法,1929年,35歲的慈航法師出任安慶迎江寺住持。當時,他常為自己佛學根基淺薄而著急,他曾對道安法師 說:“任安慶迎江寺方丈時,仍無法看懂佛學書籍,身為一寺之主,四眾領袖,不能剝開深微佛學的哲理,心中非常急愧!”[8]然慈航知恥而 後勇,發憤學習,後來居上。因此,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在安慶之時曾與道源法師創 辦佛學院研究部、僧伽訓練班、義務夜校、國民學校,積極培育僧眾,化導社會。

1939年,慈航法師隨太虛大師運赴南洋宣傳抗日。此後,慈航弘法與興學的重心移至南洋各地。在南洋期間,他往返各地講經說法,辦學育才,先後創辦 了星洲菩提學院、檳城菩提學院、星洲菩提學校、檳城菩提學校、星洲佛學會、雪州佛學會、怡保佛學會、檳城佛學會以及《人間佛教》月刊社等佛教教育文 化機構,使佛教經義在南洋各地得以廣泛傳播,南洋華僑如沐春風雨露,皈依三寶者與日俱增。

1948年10月,慈航法師應台灣中壢圓光寺和尚、法 雲寺派的大老妙果法師之邀,赴台負責創辦台灣佛學院。後因種種原因,台灣佛學院僅維持半年時間即告結束。然而,慈航法師壯心不已,聲稱要在台灣辦一百所佛學 院,所到之寺均安上一個佛學院之名。 [9]在汐止彌勒內院住錫期間,繼續以最大的熱忱從事 教育事業,為台灣培養了一大批佛教精英,成為後來台灣佛教界的中堅力量,日後各地的佛學院也破土而出、茁壯成長,終於實現了慈航法師未盡的素願,慈航法師不愧為 台灣倡導僧伽教育的第一人,為台灣佛教事業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2、誨人不倦的教育精神

道安法師在《發揚慈航法師的三大精神》中回憶道: “他在南洋、緬甸、國內,都保持他始終如一的誨人不倦精神。他每日能講八小時課,不加休息,一到不講課,立即又拿起筆桿,不是寫文,便是編書。他圓 寂的上午還在上課,中午,才吃完飯,沒有休息,又摸著筆在編藏經目錄。筆放下,便圓寂了。他曾為他的弟子薛文彩居士一人,講全部楞嚴 經、大乘起信論。不但他的弟子求法,有求必應,就是任何人都是一樣。不問來歷,不分男女階級,認識不認識,有問必答,有請必說。這種偉大的利他精神,在慈 師是出於自然,絕對沒有絲毫勉強性者。”[10]

慈航法師自己也說道: “這是我個人教學的一種態度。我的教學,不是為什麼——切無所為……所以我一生歡喜教學,完全為著責任心驅使……我自心雖然是歡喜'負責任教學',當然,我對於來求學的人,我倒 採取一種隨緣的態度。所以'來者不拒,去者不留'。”[11]他初到台灣創辦佛學院之時,由於辦學條件及經費均很困難,但慈老都以極 大熱忱投入辦學,學院幾乎所有課程均由他承擔,教學的一切所需及學生費用也多由他負責,而院方未支付他分文薪金。他還時常對學生說: “你們不要畏懼老師,老師和你們是哥哥和弟弟,我總是把你們當最可愛的小弟弟看待啊!”

慈航法師認為學是無止境的,因此他教誨學生在求學的時 期中,要具備不擇處、不擇人、不擇時、不擇學的求學態度。

慈航法師這種誨人不倦、有教無類的教育精神以及對學生 慈父般的愛護、對教學全身心的投入,在佛教界高僧大德中,確是不可多得的。正如道安法師所謂“實千古難得一人也”。

  三、結語

慈航法師的教育理念,不僅內涵豐富,且精闢深刻,絕非 區區數千言可以囊括,屈指三五點可以涵蓋。儘管如此,本文所歸納出教育救國、教育興教、佛學統攝 一切學術的理念,尚可反映慈航法師教育理念的精髓。慈老的教育理念,使我們看到一位宗教領袖愛國愛教的偉 大情懷,也使我們認識到宗教與國家、民族、社會不可分離的魚水關係,只要正確的引導,宗教可以為國家和人民做出應有的貢獻。

慈航法師不僅是一位理論的倡導者,還是事業的實踐者。為了實踐其教育理念,他畢一生之精力興學育才。他那兢兢業業、誨人不倦的精神和崇高的人格魅力都深深 地感染世人的心靈。

慈老謝世已經半個多世紀了,但是他的教育理念精華部分 以及誨人不倦的教育精神,對佛教教育乃至國民教育都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注】

[1]《佛教與民國》,《慈航法師全集》,第76頁。

[2]《佛法與國法》,《慈航法師全集》,第79頁。

[3]《佛教與社會之關係》,《慈航法師全集》,第 186頁。

[4]《慈航大師紀念集》,下冊,第460頁。

[5]《佛法的人生學》, 《慈航法師全集》,第162--166頁。

[6]《以佛法融攝一切學術》,《菩提心影》,第 267--269頁。

  [7]《菩提心影》,第664頁。

[8]參見釋本性、馬海燕編《肉身菩薩——慈航大 師》。

  [9]《慈航大師紀念集》下冊。第539頁。

  [10]《慈航大師紀念勤上冊。第56頁。

[11]轉引自《慈航大師紀念集》下冊,第 532--533頁。

[12]轉引自《慈航天師紀念集》下冊,第527頁。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