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淨空法師說故事2:九、說法要觀機
淨空法師講述

  

說法是要讓聽法的人覺悟,目的就達到了。如果不善觀機,不了解聽眾的根性,講的法沒人聽得懂,這個法等於白說,這是法不契機。

我剛出家,聽一位老法師講經,他真的是德高望重。有幾位在社會上有地位、有財富的信徒,專門護持老法師,老法師對這些信徒也特別照顧。有一天,信徒跟老和尚一起在寺廟裡吃飯,我也在座。信徒們提出來:「師父,你的經講得太好了,我們聽不懂!」老和尚笑笑:「我的經講出來,你們要是聽懂了,那還值錢嗎?」這些人聽到老和尚的話,讚歎得五體投地。

以後我到台中,將這個情形向李炳南老師報告,老師笑笑,指著我:「你們可不能這麼做!」講經讓聽眾聽不懂,你不就白講了,你沒有達到教學的目標。如果聽不懂,就要發問,師道就是為學生授業、解惑,並非賣弄玄虛,談玄說妙,這是錯誤的。這些

十、初學人不能閉關

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有一段故事,很能令人深省。他認識一位老法師,這個老法師修行很不錯,可是到晚年墮落了。什麼原因?年輕時住山,修行得很好,真的做到「外不著相,內不動心」。然後接受信徒們禮請,在都市建了一個道場,並做了住持,一下山,與五欲六塵接觸就退轉了。

蓮池大師提醒他,以善巧方便做比喻,他舉了一個例子,實際上就是說這個法師。他說,過去山居的時候養道,覺得很不錯,以後一接觸社會,沒多久就被污染了。這說明住山不是初學人住的,初學人沒有斷一品見思煩惱,就去住山、住茅蓬閉關,沒有經過考驗,好像修得不錯,一出來就變形了。因此,住山、住茅蓬閉關是什麼人?已經得定開慧之人。換言之,修行在何處修?在五欲六塵中修,是非人我、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關關都要通過,真的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不受誘惑,才有資格閉關;如果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還沒有把握,還會動搖,還得好好去參學。(節錄自《華嚴經》12-17-0024

 

來源:www.book853.com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