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大乘禪法的修證原理 ——《永嘉證道歌》大意
達照法師

 
講於里安九裡圓通寺

  諸位同修!今天我們要一起來學習佛法的一些重要的思想觀念。市佛教協會的領導同志們,前一段時間就跟我討論過,說諸位在這裡有一個永嘉大師禪學的研究班,這個研究班最近要把永嘉大師的《證道歌》學習完了,希望我能來和大家一起討論《證道歌》裡面的一些重要思想。

   今天來主要的目的,是跟這個禪學班的同修來講述永嘉大師的主要思想。原來鄭老師跟我商量,說是聽眾大概有六十位左右,不過今天好象不止六十位,其中就有些沒有學過《證道歌》的。所以,再講《證道歌》的很專業的內容,可能大部分同修就會聽不懂了。由於這個緣故,我就把《證道歌》的重要思想,再聯繫整個佛法的思想脈絡,總結一遍。當然了,學習佛法,佛法告訴我們是幹什麼的,告訴我們的,就是《證道歌》的證道這兩個字,證就是實踐、證明;道,我們簡單地說就是道理,什麼道理呢?就是人生的真理,宇宙的實相,也就是說,我們要看清一切事物和人心的真相。這個真相在佛法裡面稱為。證道就是我們把自己人生的真正價值意義實踐過來了,這就是證道。那麼《證道歌》的內容就是永嘉大師他通過佛法的修學、覺悟,走過來的一條路,用詩歌的形式把它表現出來。在《證道歌》裡講述的內容主要可以把它分為四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我們中國乃至整個佛教界,釋迦如來一代教化的總結。總結什麼呢,總結就是證體起用,這是永嘉大師《證道歌》的第一點內容。因為,在大小乘佛法裡面,小乘的道是解脫道,解脫我們人生的種種痛苦、種種執著、種種煩惱。大乘的道不僅解脫痛苦,而且還要發現我們每個生命的內在的幸福和快樂。我們沒有痛苦,這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但是你光沒有痛苦,同時也沒有快樂這也不好。所以整個佛法告訴我們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把你的所有痛苦都了斷、都解決掉,第二件事情把你生命中所有快樂的成分都顯發出來。所以起用就是起妙用,起快樂的妙用。這個是整個佛法,包括中國禪學裡面的如來禪、止觀法門,乃至種種有相的修行法門,它的目的在《證道歌》裡面就是證體起用。

   第二個方面,它講述的內容就是中國禪宗獨特的指導方法,叫做從相見性。這個跟證體起用管道不一樣。從相見性,佛性在哪裡?諸位說佛性在哪裡?佛性不在別處,就在根塵相對之處,就在山河大地、日常生活運水搬柴之中,不離一切相,所以要從相上見到佛性。離開相,無性可見。你說佛性是無相的,如果你要離開相再來見佛性,這是不可能的,猶如緣木求魚。這個在《證道歌》裡面也表現得非常突出。這兩個是整個大乘禪法的修行原理。所以,上一次鄭老師讓我講一下《證道歌》的思想的時候,我想《證道歌》的思想非常豐富,學一年、兩年也不容易把握它的精要,那麼,我就想介紹《證道歌》的思想背景是什麼,《證道歌》的思想背景也就是這兩條,它含括了從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講《華嚴經》、乃至後來的講《阿含經》、《方等經》、《般若經》一直到法華會上,這一代時教當中,無非是講了證體起用,那麼如果說從相見性呢,在般若典籍裡面有一部分提到,特別是《法華經》和《涅槃經》就從相上開示我們如何見性,實際上你要是把握好了這兩步,你就能夠貫穿整個佛法的思想脈絡,這非常重要的一點。

   第三個方面,《證道歌》其實對我們真正用功修行有個非常大的幫助,因為我們在修行當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麻煩事情,遇到各種各樣的障礙,所以《證道歌》裡面給我們介紹了修行路上的障礙。修行路上障礙非常多,大概概括了一下,《證道歌》裡面指出了十五種。

   第四個方面,《證道歌》同時也講到了,修行路上的境界,境界也非常豐富。就像常獨行。常獨步。達者同游涅槃路。調古神清風自高。貌悴骨剛人不顧。這完全是修行路上的一種境界。

   所以《證道歌》可以分開這四個方面的內容來把握。

   今天我只能就其中的一個部分,或者我講簡單一點,講快一點,我們把前兩點今天下午做個簡單的介紹。這個是總體把握《證道歌》思想的一個重要的方法。也是把握大乘禪法修證原理的關鍵所在。如果這兩步你弄清楚了,以後諸位再看大乘經典,特別是看禪宗的書籍的時候,那就非常清楚了。

第一、證體起用

   我們從第一點來看,證體起用,在《證道歌》裡面講得非常多,我們最熟悉的就是第一句話,君不見,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這就是證體起用的全部顯現。無名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就是從相見性的顯現。這頭一個偈頌實際上把整個《證道歌》的思想脈絡,或者說整個佛教大乘禪法的思想脈絡全部放在裡面了。

   所以這個內容呢,我們從第一點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證體起用,證什麼體呀?真如本體!講到真如本體,沒有學過佛法的人可能又糊塗了,什麼是真如本體?這裡又牽涉到《證道歌》裡面一個佛法的實踐問題。佛法它實踐什麼?實現我們人生的價值。那麼佛法實現我們人生的價值,有哪些方法,有哪些管道進入呢,有五個層次,叫做五乘正法:五乘正法的第一乘是人乘,像太虛大師說的:
   仰止為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從整個學習佛法的角度看,我們在六道當中,人道算是最幸福的一道。人道比天道還要幸福,為什麼呢?因為人道在六道中間,下面有比我們更苦的,上面有比我們更快樂的。所以,我們知道有苦有樂,有一個比較,我們可以追求快樂,可以捨棄痛苦,有這麼一個先天的優越環境。所以作為人道不知道修習佛法,這是太可惜的一個事情。釋迦佛、十方如來都在人間成佛。原因就是,人在六道當中處於中間這一道,表法為中道。三惡道太痛苦了,他痛苦到根本就沒有時間、沒有精力、沒有這個思想來修學佛法、改變它的命運,提升它的生命狀態。沒有辦法昇華它的生命素質。天道呢,太快樂了,在天道之中,完全被這種快樂控制住了。

   過去釋迦佛有一個弟子目犍連,是神通第一的。他在人間有一個弟子是學醫的。平時,在佛弟子當中,或者別的人生病、頭疼的時候,就找這個醫生來,這個醫生是神醫,什麼病都能看好。後來這個神醫往生了,死了之後升到天道去,在忉利天享受。有一次,目犍連的一個同修頭痛,生病了,說這個人間的醫生看不好怎麼辦呢?目犍連神通第一,跑到天上找他去。在天上碰到他了,他這個醫生啊,坐在一個快樂的車上,幸福之車,坐在一個快樂的車上開過來了。原來在人間做人的時候,看見師父來了就會非常恭敬,要頂禮、要磕頭,看見師父特別客氣。在這個時候呢,他看見師父來了,就手一揮向師父打一下招呼,師父你來了,車就趕緊開過去,那個車就沒有停下來。目犍連就用神通把它停住了,停住之後他車開不動了。目犍連走過去說,你這傢伙怎麼搞的,以前那麼虔誠,今天怎麼看到師父就跑掉了?這個弟子就說,我實在是太快樂了,進入這個快樂的環境之後,心裡想停下來,根本就沒有辦法停下來。所以這個世間很多人,他要是完全被快樂籠罩的人,他也抽不出時間來學習佛法。所以天道不是學習佛法最好的地方,但他是生命一種快樂的表現。

   所以在佛法裡面,第一個我們先從做人這個地方開始,五乘裡面因為三惡道在下面是痛苦的,三善道呢是快樂的,我們的生命不是快樂就是痛苦,或者,苦樂兼半,就是在這六個範圍裡面浮沉不定。所以輪回的實際意義是什麼,輪回,諸位想到輪回好象很可怕,好象人死了之後才去做什麼。實際上,輪回就是我們生命的不穩定。你快樂也不穩定,你的痛苦也不穩定,在這種不穩定的生命狀態當中,你無法把握自己的心態,無法把握自己的生命,這就是輪回。所以,佛陀看我們,輪回的人最終的結果,基本上是受苦比受樂更多,天堂只是客店,地獄就是自己的家鄉,輪回中的眾生是這樣的一種狀態。所以,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去惡從善,所謂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諸惡莫做是把三惡道裡面痛苦的層面杜絕掉。眾善奉行是昇華我們生命中比較真比較善的、真善美的部分,所以純真純善的生命,可以歸納為人天乘。不過,關於人天乘善法,我在這裡就不給大家介紹了。因為人乘是五戒,天乘是十善,五戒十善加起來有很多做好事的行為,有相的修行、住相的修行,都是人天乘善法。

   那麼修行人天乘了之後,這個實際上還是一個世間法,所以,我們對於做好事,一定要有這樣一種佛法的觀念,佛法讓我們做好事,是讓我們獲得生命解脫的一個基礎。就像地基一樣,如果你沒有這個基礎,你的房子根本不可能蓋牢,就算你講法講得再好,你再灑脫、再舒服,如果你是一個惡人,你不做好事,那你永遠都不會解脫。所有的大小乘經典,都講人天乘是佛法修行的基礎。基礎打牢了之後,接下來才是佛法的根本精神,就是在你人天乘的基礎上面再往前走,還有三乘。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呢,才是佛法的精要所在。

   那麼這三乘裡面,一般分開大乘和小乘。小乘是什麼意思?小乘就是自行車、摩托車一樣,只把自己運走,就是自己覺得人生太痛苦了,我把自己的生死問題解決掉,把自己的痛苦消除掉,但是不考慮到別人,不管別人的問題解不解決。大乘可不一樣,大乘是不但自己解決,還要幫別人解決。就像客車、還有火車、飛機,它可以運載很多人,所以叫大乘。小乘的修行方法怎麼修呢?小乘證體不起用。

   到了三乘的時候,就是永嘉大師《證道歌》從出世間的地方開始的。他不從世間法開始,世間你再做好事,也是不究竟的,如永嘉大師說的很清楚住相佈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時箭還墮,招得來生不自由。這是他對人間善法、人天乘的一種看法。所以,《證道歌》的第一句,君不見,絕學無為閑道人絕學無為,絕學是絕什麼學呀?諸位想一想,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能學什麼?從小到大,你所學的這一切,無非都是世間法,無非都是妄想、分別、執著,無非都是以一種價值去掩蓋另一種價值。

   我們人哪,很多時候被世間約定俗成的價值觀害得夠戧!大家忙忙碌碌,幾十年就被世俗的價值觀掩蓋住了。所以價值觀很害人,比如說在解放前,中國民間流行的很突出的價值觀,就是三寸金蓮,女孩子的腳要三寸才漂亮,如果長到五寸的那就是醜的。這種價值觀完全沒有任何意義,我們凡夫眾生偏偏就覺得有意義。就像現在有人覺得減肥才漂亮,覺得排骨美,瘦得跟白骨精一樣,還說是漂亮的,這種價值觀完全沒有人生的意義。但是,社會上一旦形成這種價值觀以後,大家都覺得我胖了出去就臉上沒光。如果在唐朝,一個女的出來,如不是胖乎乎的,說你這個人沒福相,唐朝的美女都是胖乎乎的。世俗的價值觀害人害得很深,為什麼呢?因為那些價值觀都是人為創造的,不是一個具體真正的價值存在。

   所以佛法用五戒和十善這個世間的價值觀念,就是更超出世間的價值觀念,就是道德的價值觀,就是世間有實際受用的道德的價值觀,來掩蓋我們虛無的價值觀,或者說代替我們虛無的價值觀。這樣一來,你的生命就呈現出比較完美的狀態、比較真善美、比較真實,但是,你現在任何狀態都是世間法。所以呢,絕學無為這個學呀,就是要把你世間的價值觀全部打破,包括佛法裡面五戒十善的價值觀念,注意哦!我說打破這個價值觀念的意思,就是世間的五戒十善做好人,諸惡莫做,眾善奉行,這是我們的基礎。如果你基礎好了,始終把住那個基礎不前進,就像這個房子地基打好了之後,上面不許你蓋房子,這是個傻瓜,你的房子永遠都蓋不成。所以佛法的修學,在這個基礎上,你一定要往前一步,往前一步這一步,就是絕學,諸位想一想我們學來多少東西?釋迦佛要講這絕學兩個字,他的思想要講十二年!所以,不是今天在這裡說,就能講得很清晰。為什麼他講十二年呢?在十二年當中,佛講《阿含經》,就是講解脫道,就是要講證得我們真心的妙用、真如的本體,所以絕學就是絕世間之學。

   老子講的那句話比較好,為學日增,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這絕學無為啊,是用了這樣的一個詞,來形容我們佛法的修證。但是老子講的絕學無為,還沒有到佛教的這一步,因為老子《道德經》裡面講的絕學呢,為學日增,為道日損。這個損啊,講的還是佛教的四禪八定的境界,禪定的境界,還不是解脫的境界。這個在憨山大師的書裡面,憨山大師有評判。所以,絕學的這個學,實際上要落實到我們現在的生命狀態當中,諸位現在可以有一個最直接的方法,我們要觀察自己的身體,自己的世界到底是什麼組成的?比如說,我們首先看到的這個世界,是個什麼世界呢?是個物質世界,唯物論,對吧?一切以物質為先。我們現在在生活當中,你最大的執著,就是執著物質的享受。這種執著帶來的痛苦,帶來的局限是非常明顯的。你征服自然,然後自然就給你報復,這是因果報應。你要做一件事情,你不知道這個事情做完之後它背後隱藏的那種負面的因素。所以,物質世界給我們極大的局限。另外呢,就是我們精神世界。精神世界是什麼?我們追求精神的享受。藝術、文學、哲學、世間的各種音樂、美學,無非是講追求精神的享受,他有實際的受用。那雖然有實際的受用,它還是世間法。

   所以,你要明白這個絕學無為證的這個體呢,先要觀察我們自己的人生。觀察我們的物質世界,然後再觀察我們的精神世界,他們到底有沒有一個可以做主的東西。物質和精神,這個釋迦佛在阿含經典裡面,講了十二年,十二年啦!歸納在佛法裡面就是一句話:照見五蘊皆空。《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這個照見五蘊皆空,有人說佛教是唯心的,你們一定要記住,如果有人說佛教是唯心的,那是他說錯了。佛教不是唯心的。那佛教是不是唯物的?佛教也不是唯物的。為什麼?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的第一蘊是色蘊,色蘊就是物質世界。首先一照,物質世界不是真實地存在。物質世界不是真實地存在,通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完全可以證明這一點。因為我們的時間和空間都是我們的錯覺。既然是錯覺,那就不是真實的存在。能量和品質可以互變,質能互變。看得見的東西和看不見的東西,也可以互變。所以,第一個是照見色蘊皆空,物質就是空的。

   第二個,受想行識,這是精神世界。受想行識也是空的。這樣一來,物質空掉了、精神也空掉了。注意哦!這個時候是最關鍵的,你現在不要講話,全神貫注地觀察外面的世界,身體能看得見的這個物質的,你先把它空掉。沒有物質世界的存在,沒有我們身體的存在,然後你進一步觀察,還有個思想存在。還有思想的覺受存在,受想行識呀,還有一種認識的存在。哦,第二步,受想行識也把它空掉。就這一句話啊,你就能夠證體了!只要你色心二法當下空掉,當下能夠看見如如不動的本體,所以佛法裡面講的真如本體它是沒有色相,沒有心念,勉強地叫它是真心,實際上它也沒有心的名字、沒有心的概念。一般人講五蘊講得太粗了,聽不懂。所以,佛又方便地說,那是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哎,這樣一分哪,你要是學了幾年佛,要是有些基礎之後,你就聽懂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識,根塵相對產生的那個分別心,六種。這十八個東西,就是我們現在大家生活的全部內容了。我們如果在輪回當中,我們如果在三界以內,你所生活的,就是這個色心二法,也就是這十八界。你把它抓起來也就是一把。

   所以,要了生死,了這個分段生死,你說難嗎?也不是很難,因為你把這十八界看清楚了,知道這個色法物質世界,和內心這個世界啊,全部都是我們的幻覺,全部是不可靠的,我們的痛苦也在這裡,我們的快樂也在這裡,無常也在這裡,畢竟空也在這裡。所以呀,你要想了生死,要想解脫輪回,你把這個色心二法,把這個五蘊,把這個十八界看清楚,抓起來一把往那兒一扔,就解決問題了。這裡就沒有生死可言了。所以絕學,不以世間為學;無為,不以世間所為。世間有為有造作,就有動,動就是色相,所以五蘊皆空那個空就是體,就是真如的本體。

   當你真正的去體會,比如說諸位今天下午坐在這裡,你可以簡單地觀想一下,你可以把你聽課的幾分鐘時間,當你佈施出去了,你就把你的這個身體,這個物質世界扔掉不要!把你的想法、過去無量劫的想法、包括你學佛的想法、發菩提心的想法、做好事的想法,全部不要了!因為那些全部是妄想分別。你想想,你現在扔掉的這一下,就這一刹那,你所能夠體會到的,就是我們真正自在的本體,它無拘無束,沒有人能夠欺負它,也沒有人能夠讓它煩惱。在這個時候,如果說地球是一個鐵丸子,有人把這個地球拿起來,往你腦袋上砸下來,怎麼樣啊?地球粉碎了,你這個身體也被它砸粉碎了,但是,你好好的,如如不動。為什麼呢?因為你已經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不住在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上了。

   所以證體起用第一個目標,就是要證得這個體,也就是禪宗的明心見性的明心這一層。明心和見性有不同的內容,明心就明白我們心的本體,看到我們的真心,就是遠離你一切虛妄分別,遠離你一切意識心態,證得這個真心。它從來沒有動,它也沒有作用,它本身沒有動搖,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我們現在這個世界所擁有的任何痛苦、煩惱和快樂,都沒有,但是它如如不動。所以,小乘人一到這裡他高興哪。他說,哎呀,我終於解脫了,住在那裡不出來了。所以小乘是證體不起用。永嘉大師告訴我們,證體還要起用。那麼這個證體,可以說,除了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個頓悟禪以外,其他的所有法門都是從證體起用這條路走過來的,包括禪宗後來的參話頭。

   那麼諸位,要是你今生想修行,想得大利益呀,有一個問題必須鬧清楚的,就是,你怎麼去用心,你這個心放在什麼地方去用、去修!早上有個同學問,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三心不可得,你發什麼心?這是個最重要的問題,你要知道這個心在哪裡用!在哪裡用呢?剛才說這個六根、六塵、六識,這十八界是我們輪回的所有內容,那麼我們現在是個凡夫,我們的整個生活,就是在物質和精神上面,你脫不開你的想法,你脫不開你的物質的身體,就像蜘蛛網把這個蜻蜓、蟲子牢牢地捆起來一樣。你就被它抓得死死的,這個時候,你說,我三心不可得。你這個時候,如果你說你自己真的三心不可得,你是個大妄語。為什麼?因為你就像被房間關住一樣,你在房間裡面,然後你說,你已經跑到外面的空中去了,有可能嗎?你最多是在房間裡面的空中。就像鳥關在鳥籠裡面,然後這個鳥籠放在房間裡面,然後你從鳥籠裡面跑出來,其實還是在房間裡面,你這個鳥還是不自由的鳥。然後,你一下子覺得比原來自由多了,快樂多了,然後你就以為自己解脫了,這是大錯特錯!所以三心不可得之前,一定要有個用功下手處,也就是說,你一定要知道從鳥籠裡面飛出來這個鳥,一定要知道這個房間還有個窗戶你能夠闖出去!那麼這個窗戶在哪裡?明白嗎?這個用心在什麼地方?在佛法裡面,基本上有兩種形式:

   第一種呢,就比較容易下手的,是從我們的意識下手,意識啊,就是十八界裡面,六識的最後一個,這個比較容易,念佛,這個意識實際上我們就叫妄想,對吧?就是我們的妄想,這個比較容易懂,所以,有人說念佛法門很了不得,他直接從你妄想下手,把你妄想一層一層消除掉了,也就是念一句阿彌陀佛,以一念抵萬念,一定把妄想頂住不讓它起來!頂住之後,它自然在進步的過程中會證得三昧,證得正定。念佛、持咒、觀想、覺照、禪定的力量,早期傳入中國的各種禪觀,全部都是從意識上下手。這個法門要是講起來很多,諸位現在也可以試一試用這個方法,比如說大家有學念佛的,你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很清楚,就是不讓自己打妄想。這個很容易,不管是老太婆還是小孩子,你聽到這個法,你就會用。但是這個也有層次的,第一個層次是在意識上,你念佛要是念的一心不亂了,就是說你念的不再有妄想了,那下一步的功夫怎麼做?下一個跟禪宗的參禪會入同一個層次。參禪的起步比較高,所以參禪的人要中上根,中根和上根,下根的人很難參禪。下根的人呢,妄想紛飛,要想把妄想停下來,太難太難,對世間的執著又特別重。這是一個方面,從意識上。

   另外一個呢,是從意根上下手。這個意根啊,不容易,講妄想我們大家知道,腦袋那個老東想西想就是妄想、很清楚。但是意根是什麼呢?意根啊,諸位注意聽,意根就是妄想從之生起來的地方,意識的根本啊。這個意識呢就像樹長起來那個樹葉、花果、樹杈、樹枝,這個根就是樹根。那麼意根又是怎麼一回事呀?它又沒有妄想,所以要命就在這裡。意根是沒有妄想的,但妄想又是從意根出來的。諸位有沒有觀察過,妄想從哪裡來的?你閉上眼睛,自己沒有妄想了。你突然想一下,外面一輛車,這車馬上就會從腦袋裡面冒出來了。這個車怎麼會從我們腦袋裡冒出來的?是從外面的車拉過來的嗎?又不是。你現在想一下飛雲江大橋,大橋馬上就出來了。妄想就這麼多。所以這個意根有一個非常微妙的作用,就是諸位把意識妄想停下來之後,沒有妄想了,然後這個意根呢,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妄想,卻很清楚。他腦袋裡面很清楚,他會感覺到:我現在很清楚了,我現在沒有煩惱了。

   所以在《楞嚴經正脈疏》交光大師的著作裡面,特別強調要用根不用識,禪宗的參禪法門都是要我們用根不用識,禪宗不管你妄想不妄想,它不管你那麼多閒事,它只要你看到這個意根,所以參禪有一個參話頭,參話頭諸位知道啊,有沒人用參話頭功夫的?(答:不多)不多。參話頭,這個是中上根人能用,下根人參不起來。為什麼呢?你看這個參話頭,什麼是話頭?我們說,參念佛是誰,參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是什麼,很多人參話頭,念佛是誰?念佛是誰?到處找,這個不是參話頭,這個是在念話頭。參話頭是什麼呢?參話頭就是要參話的前頭,話的前頭是什麼?諸位想不想說話?你就想南無阿彌陀佛,就當說話了,話頭呢,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之前的那個啊。所以參話頭的功夫是這樣的,想念阿彌陀佛,但是你偏偏不讓它念出來,要念出來就是話尾了,念出來它就跑掉了,所以你要參,參的是:話的前頭。諸位現在你試試看,能不能參得起來?你想念阿彌陀佛,但是偏偏不讓它念出來,正在這個時候是什麼樣子?你看看!想念,你腦袋裡阿彌陀佛不要冒出來,冒出來那就是話尾巴了,能不能做到?這個你要是能做到啊,這就是參話頭。而且這個參話頭,做功夫要做得非常的綿密,它這綿密到什麼程度呢?禪宗告訴我們參話頭是這樣的,用功的方法,這個話就是念阿彌陀佛這句話,不讓它念出來,然後你還要盯著這個話的前面。這挺難哪,參話頭參的著急的時候,就像吞那個熱湯圓,很熱的湯圓含在嘴巴裡面,吞下去又會燙死掉,吐出來又捨不得,它味道太好了,捨不得吐,就卡在這個喉嚨裡。

   有一個比喻叫做如貓捕鼠,貓抓老鼠,看到這個貓抓老鼠,追、追、追、追,老鼠一下跑到老鼠洞裡面去了。然後這個貓就四爪抓地,尾巴翹起來,然後就全神貫注盯住這個洞口,幹嗎?這老鼠別讓它出來,一出來就要撲上去,就是要看住自己的心裡面這句話啊,不讓它冒出來,但是一定要想看著它。這貓呢,一方面不讓老鼠出來,一方面又想老鼠出來,出來可以抓住它。它一出來又跑掉了,哎,所以你不能讓它出來。它不出來你又白等,所以又想它出來。這如貓捕鼠,這參禪的人,參話頭的人就要這樣。就是要這樣,想要自己念佛,卻不讓它念出來,然後你就盯著,看這個境界是什麼境界。能不能想到?能想到你肯定是中等根基或者是上等根基的人。如果你想不到了,你老老實實的,在妄想上面先去除。如果你妄想慢慢消除之後,念佛功夫慢慢用深了之後,心會慢慢平靜下來,平靜下來之後,你就會慢慢看見這個意根。所以,參話頭實際上就是在意根上做工夫。諸位,你妄想沒有出來的時候,腦袋裡面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就是意根。

   意根有個非常好的作用在哪裡呢?這個在現實生活當中,也可以體會得到的。比如說,諸位如果在生活當中遇到一件麻煩的事情、煩惱的事情了,你就問自己,我知不知道這件事情是痛苦的?你肯定說:我知道。那麼,那個知道的東西痛不痛苦啊?它不痛苦。知道的本身並不苦。比如說,有人打你一巴掌,一下,這時候很痛,痛,你知不知道啊?痛,你知道痛。知道痛那個知道本身它痛不痛啊?它不痛。所以我們凡夫就執著在意識妄想上。人家說你一句呢,你就在這一句話上,在這個概念上,在讚歎或者誹謗上,甚至在這個身體上,就痛了,就苦了。如果你回到這個意根上呢,一點都不痛,也不苦。所以早期佛法修行的,要在意根上下手。佛陀曾經講過一句話說,不受第二支箭,第二支箭是什麼?我們一般的人,第一支箭射到你身上,身體已經很痛了。身體很痛之後呢,你心裡面還要跟著這個箭痛。心裡還要著急、難過,還要恨那個人打我。所以,你的心也跟著痛了。那修行的佛弟子呢,佛陀告訴弟子們說:多聞聖弟子,不受第二支箭,只受一支箭。別人打我一下,只是感受到打我的這一下痛,這個比如說皮膚被打壞掉了,這個我知道,心不要因此而痛苦、而恨他。你就確確實實的,去對付每件事情,只是知道事情的本來面目,哦,本來是這樣,你不受它負面的作用。所以,在意根上用功有這樣一個好處,就是你平時,隨時會關照著意根,生活當中有太多的無奈、太多的麻煩,你問你自己:我知不知道這些痛苦、麻煩,然後你馬上回答說,我知道;那麼,知道的這個它痛不痛苦呀?它不痛苦。哎,這個問題馬上就解決掉。有很多弟子,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有人煩惱來了,打電話給我,我就是這麼簡單告訴他,你煩惱嗎?他說我現在正煩得不得了。哎,誰知道你煩惱啊?你知不知道你煩惱啊?我當然知道!我要是不知道,我就不煩惱了。好,那個知道煩惱的,煩不煩惱啊?他很聽話,他馬上會回觀自己啊,觀照自己那個知道煩惱的知道,他一看,沒有煩惱。所以知道煩惱的那個知,並不煩惱。這個就是禪宗在意根上用功的訣竅。

   諸位要是細聽,有基礎的同修呢,在禪宗有修行的,在這一塊特別重要。前面一個層次,在妄想上用功夫,大部分的人都知道。第二步,在意根上用功夫了,很多人不知道,而且在這裡容易有一個誤區,要注意啊,這個誤區是在哪裡呢?這個意根的境界非常的清淨,你感覺它,它沒有煩惱。所以,當你有一天用功用到這裡了,你說,哎呀,很清淨,這個世界上好象和我沒關係了。好象沒關係了,只是很明白,知道吃飯、知道穿衣、知道走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好象一塵不染,因為這個意根它可以不落在法塵上。法塵就是妄想、分別的概念,它不緣法塵、不起妄想分別的時候,就是感覺本來如此的這樣一種境界。有很多人,以為在這裡就明心見性了,實際上還是個生滅法,所以我說,這裡是一個極大的誤區。在見性之前的八種錯誤的境界裡面,其中就有這一種。那麼這種境界的特點在哪裡呢?就在於,他腦袋裡面有個很堅固的感覺,就是我現在解脫了,我現在很清楚。那個我執,這個意根就是整個我們凡夫眾生的根本在這裡!意根就是我執的根本!所以我們在這個世界,無論你好壞是非,完全以意根、以這個我為中心的,以我的感覺為中心,所以你覺了一切法,你知道一切事物的真相了,好象你看到很清楚了,心裡不受到侵擾了,實際上是最大的干擾最大的不安。所以意根非常麻煩,我們說句不好聽的,它會裝摸做樣的,它在我們自己心中,會樹立起來一個清淨的概念,沒有煩惱干擾了,這多好啊。所以在三界裡面,四禪八定當中,四無色定的第一個空無邊處,第三個無所有處,第四個非想非非想處,這三層天,都相當於意根的境界。

   中國的道家、莊子,西方的哲學家,很多人都能到達這個境界。他對世間也無所求、無所得,看上去在文化上好象很高妙,但實際上呢,他總有一個東西。有個什麼東西呢?你看他的書,你看他的話,你就明白了,有個東西在那兒可以抓住的,就是我!所以這個我執就在這裡。

   如果諸位想要了生死呢,禪宗的方法比較好。禪宗的方法讓你參禪啊,就把這個意根滾得很熟悉,就像母雞孵雞蛋一樣,死死把它孵住,孵、孵、孵,殼一破掉,小雞就出來了。那麼,時時刻刻把我們生死根抓住,你清清楚楚沒有煩惱的那個根本,你抓住在這裡,吃飯、穿衣在這裡,所以參禪的人要綿綿密密,到最後,桶底脫落,那也就是把這個意根砸破掉了。這樣子我執一破,就證入了本體。所以從表面上看,這個根和本體相差沒有太遠,特別是在語言表達上面,因為我們這個語言文字,一落在我們心中就成為法塵,我們聽來的法,不管你講得多好,你說那個法師講得多好,那本書講得不得了的好,再好就是釋迦佛跟你說的話,一落入我們凡夫的心中怎麼樣呢?全部都是法塵,都是妄想分別,所以,你必須要把這一層通過。要在這一層意根上通過之後,就能證體了。

   諸位要是現在想試試看呢,你可以通過這樣一個簡單的方法,可以通過四個層次、四個步驟試一試看:

   第一步,我們把物質世界扔掉,在你心裡面,把所有的物質世界,不管是光明,還是空,這個身體,這個世界,你全部扔掉不要了。你可以觀想一下確定如此。

   第二步,把你的心念全扔掉,心裡面的念頭,也就是說,不管你現在想的好還是不好,想的是聽法呢,還是做好事、做善法的,一切善惡是非的想法全扔掉!這是第二步。

   第三步,第三步最關鍵,現在不是外在的扔掉了,內在的妄想分別也扔掉了,那剩下的明明白白的那個,也把它扔掉!你看看能不能扔掉?這個明明白白再扔掉一下,那你證得的就是本體了!這個體從來沒有動搖,它也不明白。你說不明白呢?它沒有我們那種妄想、意根那種明白,實際上它是有明白的,但是,它的明白已經不是我們這個世界的明白。所以這個第二步到第三步啊,機緣成熟的人在三言兩語之下,馬上就透過去了。確實能夠把這個明明白白的扔掉,乾乾淨淨的,那如果說你沒有這個根基的人,可能因此在意識當中又給他創造一個見解出來。所以在唐朝以前,中國禪宗就直接讓你把這個東西扔掉,很簡單。那麼扔掉之後,這就是證體了。

   第四步,證體起用,所以到這個份上,永嘉大師說的:絕學無為閑道人,實在是悠閒得不得了!因為我們原來在這個世界上,一直追求啊,幾十年忙忙碌碌,生生世世都在這裡追求的,無非是財色名食睡,無非是色聲香味觸,所以,生生世世在這裡,這顆心總是不得安寧啊。那你就覺得很奇怪,當你把這個物質的世界扔掉,當你把內心的精神世界扔掉,當你把這個明明白白的心也扔掉之後,你才發現,原來生命怎麼會有這麼安的地方呢?不曾動搖啊!無量劫來沒有動搖,現在明白了它也沒有動搖,將來也不可能會有動搖!生命的本體就是這樣如如不動。閑哪,所以絕學無為閑道人這個,是確實內外世界斷絕無塵,一種平懷,泯然自絕。全部了斷了。

   在這個情況下,如果你還想得到一個,哎呀,我終於得到一個絕學無為的東西了,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你就落入了這個法塵當中,所以,下一句永嘉大師再逼著你,不除妄想不求真。哦,不除妄想不求真!這是什麼?前面我通過一種方便的法門引導大家,讓大家先把這個物質世界扔掉,然後再把妄想扔掉,然後再把明明白白這顆心扔掉,那麼當你證得這個體之後,下一步要怎麼呢?起用了。起什麼用?不除妄想,反過來說,我們可以妄想了這個時候,為什麼可以妄想了?因為你看到生命的本體原來就是這麼不動的,所以現在我口渴了,好,我打一個妄想,那我就喝茶,諸位看,當你前面這個物質世界、妄想全部了斷了的時候,喝茶有什麼關係?喝茶難道不是生命最莊嚴的顯現嗎?妄想有什麼關係?是非人我,人世間的種種千差萬別,我們不是有大智慧嗎?所以呀,這個起用就是不除妄想,不除妄想是從這裡呀。因為你了生死,是從這個我執的意根開始,從這個地方突破,所以你起用,還是從妄想這個地方回來。

   那麼剛才講到了絕學無為閑道人,這個就是我們要證體的最重要的部分,證得的是我們生命最本質的地方,就是真如的本體,佛佛唯傳本體,傳的就是這個體。

   那麼證體之後呢要起用,起用在哪裡用?剛才說了,我們要證體,要先看到自己的妄想,然後在妄想背後那個,你很清楚自己有妄想的這個東西看清楚了,然後把它再拿掉,我執就破掉了。我執一破,見到的就是真如的本體。那麼起用呢,還是要從意根這個地方開始,也就是說,從我們的妄想開始,這條路從這裡過來,把外在的環境斷掉,然後把妄想再斷掉,然後呢了知的明明白白的心也斷掉,然後經過來,這時候見到的真心,這是順序的過程。當你見到真心之後,又從這裡返過來,所以,返過來的這一部分,就是妙用。我們還是這麼多事情,還是這麼多的人生,我們坐在這裡,還是這麼多人,我們一天還是吃三餐飯,但是,那個吃飯完全不一樣了!為什麼不一樣了?(因為)你從這裡已經找到了你的真心,在真心的基礎上,證體的過程當中呢,要起妙用了。所以證體起用,這是整個佛法的一個重要的道路。凡是一切從修行的法門入手的,都是要從這條路走過來,看了真心之後,回過頭來的,特別是不除妄想,你看,它直接從這裡下手,那麼每個妄想生起來呢,就是你佛性的妙用。所以,諸位看這個圖表(黑板上所畫圖表),這個真心如果包含了這個過來的部分,這就是佛性啊,大乘佛法的根本就是佛性。所以真心跟佛性是不一不異,真心只是如如不動而已,真心起用了,就是佛性的妙用。所以你要證得真心呢,必須把你的妄想分別全部一刀了斷,斷在那邊。然後你再過來,讓自己想,這是手錶、這是人、這是花,你在生活當中種種分別。

   其實,永嘉大師說的這個不除妄想不求真這個妄想,按我們剛才說的這個是意識,對吧?在佛門裡面教下啊,一般不說它是妄想的,為什麼呢?因為它雖然也是這個意識,在我們凡夫的時候,你一切的想法全部是錯誤的,這才叫妄想。那麼如果你回過頭不除妄想起妙用的時候呢,證體起用的時候呢,這個叫做妙觀察智,它叫妙觀察智,它是智慧了。所以一個真學佛的人,他不是越學越傻,越學學得跟木頭一樣,什麼都想不起來,而是越學越聰明,越學越有觀察力。轉識成智,轉的過程就是這樣一條路過來,再這樣一條路回去。所以人生沒有哪一樣不好,這是站在你明白真心的人來說的;說人生實在是太痛苦了,是站在我們凡夫的沒有修行的人來說的。這條路你要是摸清楚了,你再來看佛法,太好了!原來有是非人我的這個了知心、第七識,到這裡呢就成為平等性了,平等、完全平等,也是智慧。一個人能做到平等,真平等的時候,他是智慧。能夠做到妙觀察也是智慧。所以呀,不除妄想不求真,如果你在這裡要除妄想要求真,那麼永遠都在這裡起不了妙用。所以阿羅漢哪,他就住在真裡面,叫偏真涅槃,他偏真了,就求真,就住在真裡面,住在真裡面就叫做無餘涅槃,或者是有餘涅槃,他就住在涅槃裡面。那釋迦佛就要罵他是什麼,罵他是焦芽敗種,沒出息的。你要是安住在這個真心裡面不出來了,你也是沒出息。

   所以大乘佛法的整個過程,從我們現在開始下手,一直到證得真心然後起妙用,永嘉大師就用這一句話: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所以這一不求真哪,你無邊妙用全部顯現了。那你才能看出我們生命當中豐富多彩的內容。那禪宗祖師的那些灑脫的情懷,你才可以完全體會到。那麼這整個過程呢,是我們修行佛法的最重要的一個管道,就是證體起用。《金剛經》裡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慧能大師一聽這句話就開悟了,你知道應無所住,無所住在哪裡呀?無所住於物,無所住於妄想,無所住於你了知的那顆心。你看,證體了沒有?證體了;而生其心,生什麼心呢?生了知心、生妄想心、生分別心。兩條路,證體、起用,一切佛法都是從這裡入手。

   所以,你看看這個修行法門,叫你念佛好不好?好,念佛是叫我斷妄想的,再進一步是幹什麼?很清楚。那麼這一條路要是弄清楚了,釋迦佛講法的五十年當中,前面四十二年說的法你全部明白了。四十二年講的就是這樣一條路啊。諸位呀,在前面的十二年中,就講的是這一條路,還沒有回去。因為前面十二年裡阿含經裡面講的就是證得小乘的涅槃,講解脫,所以到這裡呢,從這個路上我們走過來,到這裡,我們解脫了。佛法,小乘叫做解脫道,自了漢,走的就是這條路,那麼再回過頭來到這裡呢,這叫做菩提道,也叫做菩薩道。哎,菩薩是回來了,就是小乘和大乘。所以前面這十二年講的是過去這條路,後面的方等、般若,講的是回來這條路。四十二年,就講這兩句話,就是永嘉大師說的,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所以諸位要是想細聽這句話,那我們還得再聽50年,你才能完全聽懂。當然了,如果有根基很利的,可能三言兩語就聽懂了。所以永嘉大師《證道歌》說得很好,這是第一點。

第二、從相見性

   接下來我要跟大家介紹第二點——從相見性。這一點在永嘉大師《證道歌》裡面也是很難得的,而且是非常非常的了不起。為什麼叫從相見性,剛才是證體起用,那個體我們通過很多法門證得這個體,現在不用你證體了,你直接從這個相上就見到佛性。這個難啊!《證道歌》後面兩句話怎麼說,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咱們這個幻化空身就是法身。

   前面這條講完之後,諸位覺得脈絡挺清晰的,對吧?從我們這裡開始修行,然後回過頭來起妙用。但是從相見性這個,在佛法裡面真的要大善根的人才能明白。為什麼大善根的人才能明白?《金剛經》裡面也有這樣一條道路,《金剛經》實際上是講明心見性的道理,明心見性的道理,就這兩條道路,《金剛經》都提到了。而且《金剛經》的前面十六分跟後面十六分呢,講述的也就是這個道理。永嘉大師整個《證道歌》裡面,頭一句就把這兩條路全部顯示出來。後面這一切呢,只是講我們證得這條路的過程中會出現的一些毛病啊,或者是一些好的境界而已。所以呢第二條路,《金剛經》裡面有句話叫做,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是一個從相見性的方法。禪宗在宋朝之前沒有參話頭的,宋朝之後有參話頭的。我剛才說參話頭是在意根上下手,那是前面這條路走的,不參話頭怎麼個不參話頭法?有這個學人跑過去問師父,什麼是佛?唉,這是佛(手指某物?),這是相,從相見性。師父什麼是佛?即此是!即心是佛!所以一切肯定的都是從相見性。

   佛陀在《法華經》上啊,有表現出來。《法華經》裡面告訴我們,說佛陀出現於世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要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那佛的知見是什麼呢?佛的知見就是所謂諸法實相,一切法的實相,諸法實相是什麼?諸法實相就是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那麼這個十如是裡面最重要的就是三個,第一個是相,第二個是性,第三個是體,相性體這三者;明白相性體這三者的關係了,那麼就是整個佛法的諸法實相,就是我們要認識事物,從十個角度去認識,十個角度要是太多了,我們最起碼要從這三個角度去認識。剛才說的把一切相空下來之後證到這個體,這是解脫的;從這個體再回來,這個回來是菩薩的。所以菩薩道的核心,是發菩提心,而見佛性。

   那麼第二從相見性這條路啊,諸位看到這個相了,這是第一步,先要看到相。然後,相的後面是什麼呢?體是有沒有相呢?體是沒有相的。剛才我們不是證體起用嗎?體是沒有相的,你在相上再看到一個沒有相的東西,體相不二的時候,這時候你見到的就是佛性。這是從相見性,道理是這樣的,一講啊,可能諸位有點繞。你可以簡單地做一個實驗試試看,慧能大師一聽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明白了。那麼我們去體會這個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句話體會一下,見到一切相,你卻看不到一個相。你看到這個指頭的時候,是不是想到指頭呢?是不是認為這就是指頭呢?如果你看到指頭,雖然很清楚這是指頭,但是你腦子裡並沒有這個指頭的痕跡,指頭的形象都沒有,只是知道這個,這比較難。

   所以我們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這條路在中國只有在禪宗,禪宗還是在宋朝之前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這條路才顯發出來的。而且呢,永嘉大師他在這裡深得受用。所以永嘉大師一宿覺,諸位學過肯定知道了,他一跑過去見到慧能大師怎麼樣了?饒三匝,錫杖一杖,不開口,這住這個相。這個相就是佛性的妙用,你老人家有沒有看到這是佛性呢?慧能大師當然看到了。但是慧能大師雖然看到了,還要考考你,你這是裝模做樣的還是真的明白了。所以要大德自何方來,生大我慢?一切對話言語動作,所有的一切行為都是相,即便是當時慧能大師要是跑下法座給他兩耳光,這也是相。對於一個大手筆宗師來說,他完全沒有痕跡。所以在這個上面呢,諸位如果能夠從相上看到一個無相的東西,你可以這樣子去體會,你切菜的時候,有一天你突然明白,其實切菜沒有菜相,你說話沒有說話相,心裡面沒有說話的痕跡,走路的時候沒有走路的痕跡,念佛修行的時候也沒有念佛修行的痕跡,修行一路走過來,種種境界在你這裡沒有境界,所以你才能在一切相上自由自在、放大光明!

   我們讀大乘佛經讀過很多,大乘佛經裡面經常會講到的一句話叫什麼?六種震動,有沒有?佛一說法都要六種震動啊,東湧西沒,西湧東沒;南湧北沒,北湧南沒;中間湧四邊沒,四邊湧中間沒,六種震動。這就是從相見性的佛性妙用啊。怎麼樣個從相見性法呢?你現在所感受的這個世界,不是不去感受,不是不知,不是不見,了了知見,不落知見,所以不是不知道。那麼諸位,你現在把腦袋往右邊看,大家都往右邊看的時候,右邊的境界你看到了。當你看到右邊的境界的時候,左邊的境界沒有掉了,對吧?你想不到左邊的。那你看到左邊的時候呢?左邊的又湧現了,右邊的又看不到了。所以佛性是怎麼用的?吃喝拉撒行住坐臥無非都是佛性。只是你吃喝拉撒行住坐臥的時候沒有吃喝拉撒行住坐臥的相。終日吃飯沒有吃到一粒米,他不是不吃飯,他也天天吃。所以在禪宗的公案裡面,諸位要是再細細地從頭到尾看下來,也就是這兩條路,第一條路呢,你說,師父呀,什麼是佛啊?這裡沒有佛!師父啊,我要求你給我安心哪,沒有心可安!一切否定的形式回答的,就是要否定剛才說要證體起用的那條路。這個整個走的,就是證體起用的那一條。先否定,然後你馬上看到你,你就看到本體了。看到本體之後,你自然證體就會起用。然後還有一種呢,是肯定的。肯定的是什麼?師父,什麼是佛性啊?庭前柏子樹!什麼是佛性啊?電風扇在吹!什麼是佛性啊?我剛剛吃過飯了!都非常肯定的。但是你不要搞錯了,你以為這個電風扇在這裡就是佛性啊?不是。是告訴你這個事實的真相。告訴你一切相的當下,你要離開相。所以呢,證體起用那條路簡單地說,就是離相而無相,你先要離開相,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然後你沒有相,然後起無邊妙用。從相見性呢,是即相而無相。即相而無相,就在相上離開相。這個如果對於根基利的人哪,修行起來那是一日千里。前面那條修行的路雖然有次第、有臺階、有方法,你一步步可以走,但是呢,確實比較慢。如果你根基很利的,能夠即相而無相的,一切滋身產業,就是你做生意啊,辦工廠啊,還是工人打工啊,完全沒有關係,任何形式都可以是最好的修行。因為任何形式都是一種相,你就是在廟裡敲著木魚念南無阿彌陀佛,這也是一種相,在這個相上沒有相。那你拿著汽車的方向盤在那裡開,這個是一個相,在這個相上你要無相。所以,一切世間滋身產業就是佛法的妙用,這一步非常難得的,從相見性。

   那麼,即相而無相呢?就是永嘉大師這一句話,無明實性即佛性,當然我們講無明啊,就是包括我們現在的當下,現在我們並不明白佛性,無明。無明就是傻乎乎的不懂,簡單地說,不明白真理,它表現出來的行為是愚癡的,也就是說,你聽也聽不懂,你不知道他在說什麼,反正就那麼一回事了,哎,這是無明。但是你要知道,這個無明上面,你不著這個無明相,你管他聽懂聽不懂啊,你管他是說的比唱的好聽,還是唱的比說的好聽,我一天只要聽到這個聲音我就知道這個聲音是無相的。啊,我說任何話你都知道這個話是無相的,你心裡面就不受任何話影響了。所以我在這裡可以破口大駡罵你們,你們不會覺得有什麼關係;我在這裡讚歎,你們也不會覺得有什麼關係,因為你已經在一切相上呢,離開一切相了。這就是佛性的妙用。所以呀,無明實性,在見思惑沒有破的時候,我們是受深重的無明影響。在你貪、嗔、癡生起來的時候,是深刻的無明表現。在你見思惑破完了之後,自己覺得解脫了,這是中等的無明,就是沉沙惑。在你覺得自己已經明白佛性道理的時候,還有個佛性在的時候,這是細微的無明,還是個無明。

   從凡夫到成佛,整個過程當中,被無明籠罩的這個過程,你的當下離開這一切相,那就是佛性,也就是無明實性即佛性,這不容易呀。這個在天臺宗稱為是大開圓解,什麼意思呢?就算你聽完這堂課後,你沒有證到佛性也沒有見到佛性,但是你明白這個道理了,明白你的生活當中不管起什麼念頭,你哪怕看到一個人討厭他,你就毫無道理地去罵他,你是個壞蛋,你不但壞蛋,你還起這個壞念頭,這個念頭的當下,你能夠離開這個相的時候呢,它就是佛性在起用。這裡面有個非常重要的分別是什麼呢?如果你真的大開圓解了,你起了這個壞念頭之後啊,它不會有負面作用,也就是說這個壞念頭不會表現在你的行為當中,不會去害人。比如說你想打人了,手癢了只想打人,這是壞的,但是你看到這個相是假的,是空的,你心裡呀,就不受這種打人的束縛了。但是你的習氣很重啊,所以還是去打了人了。這是怎麼打呢?這很可能就是對他有幫助了,讓一個人訓練他的意志。比如說,父母親打孩子一樣的,這孩子不聽話,你一下子來我想揍他一頓。但是呢,如果我們平時的人你不明白道理,你打了之後心裡還著急還痛苦,所以呀,所有的父母親他打孩子他心裡難過,這個實際上是不對的。你應該看清楚,這個孩子你應該打他一下,把他教好了,所以你很開心,然後你就打他一下。但是你不能表現出來,你表現出來就是很凶,很難受的樣子,所以裝給他看的。這個就是佛性的妙用了。如果說你沒有見到佛性,你只是明白這個道理,這個叫做大開圓解。所以呀你的一切行為,只對自己、只對旁人、包括你身邊的人,有好處沒壞處。你不能說我是父親我愛打你就打你,然後孩子給你打完之後就沒出息了,以後見到誰都怕,這樣子啊你就不好了,因為你啊沒有大開圓解。所以大開圓解的人那叫做活殺活捉。什麼叫活殺活捉?大手筆的宗師,他一出來就非同小可,該什麼方法救度眾生,他就用什麼方法。所以說無明實性即佛性哪,以前有一個徒弟問師父說,師父,什麼是無明哪?我們有沒有知道什麼是無明哪?然後他師父就瞪著大眼睛說,你有什麼資格問哪?當然他說得比我凶多了,我凶不起來。這徒弟一聽這句話,臉馬上一下就紅了。然後他師父就告訴他,這就是無明。你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突然臉就紅了,突然就冒火了,無明火。所以這個無明火的本身,你正在發的時候,你如果馬上能夠離開相,無明實性即佛性,這是從心理的、精神的、內在世界的受用來看到,無論你是愚癡的還是有智慧的,無論你聽懂還是聽不懂,無論你有多少煩惱,在這一切相的當下呢,你如果心裡面能說,哎呀,這些相原來是假的,一下子呢在相上就不執著這個相了,那麼這個時候你身心一下突然就解放了。這種解放、這種自在、這種妙用,就是佛性的妙用,就是一種心靈證得真實的體現。當然了,你隨著自己用功的進步呢,這種表現是越來越明顯,你內心的這種束縛呢,也越來越清晰,所以呀,可以分開說,一開始是大開圓解,自己的見思煩惱都有,然後第二步呢,見思煩惱沒有掉了,心裡面不會再動搖了,不會再為這個世間所動搖了。第三步呢,不但不為世間所動搖,而且還要來救度眾生,菩薩的同體大悲。然後最後一步呢,什麼大悲不大悲,什麼救度眾生不救度眾生,什麼有相無相,通通跟他沒關係,通通瞭若指掌。這是第四步,所以無明實性即佛性啊,有這樣幾個,凡夫、斷見思惑的、斷沉沙惑的、斷無明惑的,分開這四種人,這四種人的修行過程,他的當下就是佛性,所以叫無明實性即佛性

   那麼,幻化空身即法身呢,主要是從有相的思想上來談。就剛才說從相見性,空身就是相。我們執著於這個身體是我身的時候,你這個身體就是我們的相,我相;執著外在這個世界、執著他人的時候就是人相;執著一切眾生的時候就是眾生相;執著時間就是壽者相;執著空間,就是人我眾生相。所以《金剛經》講的無四相,實際上就是打破我們的時空觀念!把你的時間觀念和空間觀念一下子破掉了。怎麼破的呢?第一個方法就是《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剛才講的;第二個方法呢就是若見諸相非相,眾生眾生者即非眾生,是名眾生,你看看,從我是名我,即非我是名我,總是在你一切相上呢,離開一切相。那麼這樣子呀,諸位可以想像一下,你說我們有哪件事情不能做呢?哪件事情不是佛性呢?沒有了。那麼也就是祖師大德常說的,佛性在哪裡呀,佛性就在我們的六根門頭放大光明!嗯,在六根門頭。剛才我講見性的時候,要照見五蘊皆空,對吧?五蘊呢實際上就是六根、六塵、六識。所以你從證體起用的過程你要把這個六根全部打破,叫什麼,虛空粉碎、大地平沉,虛雲老和尚走的就是這條路,證體起用的路。而慧能大師呢,也是走的證體起用的路。所以慧能大師他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開悟,然後在五祖那裡得法之後,在獵人隊裡再呆了十五六年,這就是起用的過程,他走的是那條路。那麼還有很多,像大梅法常祖師,他就是走的從相見性這條路,根基很利呀!人家見到馬祖的時候,問馬祖什麼是佛?他說,即心即佛!哎你這個心就是佛!就是指我們這顆心哪,諸位呀!證體起用的時候需要把我們妄想心了斷,從相見性的時候不要了斷,而是在你無明妄想的這顆心當中,就是佛性的妙用啊!所以永嘉大師《證道歌》的第二句是不除妄想不求真,接下來就是講從相見性,你看看非常嚴密呀。所以呢,大梅法常祖師他一聽到馬祖道一跟他講的這句話之後,即心即佛,他馬上跑到深山老林裡面去,去幹嗎?去看他的六根門頭放大光明!諸位有沒有放光明啊?

   我們修行過程中,會有種種境界的不同,第一個境界,一般如果你覺得有受用是證得空的境界,證空了。比如說你打坐坐得好,一開始是腿空掉了,然後是胳膊腦袋空掉了,然後呢呼吸也空掉,最後身體也空掉,世界也空掉了。哎,剩下什麼都沒有了,這個是坐禪就會有感覺的。這個裡面的空啊,容易誤會的,因為你雖然空掉還有個空相。所以有些人會執著這裡面的玩空,有些人就說,哎呀,沒有因果了,佛性本體哪裡有因果啊?所以你一說沒有因果、不落因果那你就去做狐狸去,啊,野狐禪,他不懂得因果道理。所以呀,在這個過程當中呢,會出現種種境界,第一個就是空的境界。空的境界在歷史上呢,害了很多人,他執著空了。有禪定的人執著禪定的空,沒有禪定的人執著妄想裡面的空。這兩種你看都是要命的,那麼當這些空都擋不住你的時候,你才能明白照見五蘊皆空那個空,才能明白證體起用那個體。

   那麼,在這之前呢,還有兩種,一種就是禪宗說的光影門頭,這叫門頭,就是還在門外。剛才說的空,在空裡面容易出現問題的。這個永嘉大師《證道歌》裡面針對這個執著空的問題反復強調,哦,太多了。學禪宗最怕空你知道吧,所以寧可執有如須彌山,不能執空如芥子許。一下執著空、斷滅空了,不悟因果,到時候下地獄你自己都不知道怎麼下去的。這是第一種攔路虎。

   第二種,就是你不執著空以後再往前走,會見種種光明、會見日光燈那種光、太陽光的光,甚至六根呢,會有六道光柱,眼睛一看呢就有兩道光冒出來了,耳朵有光出去、鼻子也有光出去的,有時候你這光能把人照透了,這人站在這裡,你看到他背後的牆上的東西。就像X光透視一樣,會透過去,山河大地沒有阻隔。這種種光呢,如果光照得厲害的時候是什麼?是整個天地一片光明,這個實際上啊是第二個路口,歧路、出入的地方,出現在這裡執著的人太多了。所以過去在西藏他講這個虹化,他不只是說內心見到這個光明,而且身體都可以變為光明飛走了,成個光明身飛走了,如果他我執沒有破,根本還是宇宙間的一個遊魂而已。我們說的神仙,哎,他只是一個神仙,我執沒有破,那個色界天的光音天,它通體就是一個光明;大梵天,基督教說的上帝,他就看到這個世界就是他最偉大,最初就是由他來的,大梵天他看到這一點了,所以他覺得上帝創造萬物,以為都是他生的,那都是我執非常嚴重的一個。所以在這裡面哪,色界的禪定會出現的第二個誤區。

   第三個就是影,這個比光還要麻煩。影實際上就是境界。光沒有掉了,他境界非常多,比如說,他能夠看到十萬億國土之外的世界,他能看到,有這個本事。看到這每個眾生啊,輪回路上,八萬四千大劫以內,你是怎麼生、怎麼成,過去世、未來世他都瞭若指掌。哦,這下知道,我這境界簡直太好了。完了,我解脫了,我執沒有破!所以只有光影門頭再突過去之後,這個時候你才能跟佛性見面哪!你且見到佛性的妙用,所以,講佛性在我們六根門頭放大光明,諸位啊,不是放出來這個光明。

   當然了,這個光明出現了,它也不是壞事。我剛才說的這幾種境界呀,是修行路上會出現的,但是呢,不意味著它就是壞。如果你執著它,以為它好,那你可能就上當了;如果你不執著它,它反而是好的境界。因為畢竟你出現這些境界之後,你對佛法會生起大的信心。你修行了半天,自己光明也沒見到,空也沒證到,你就不知道佛說的到底對不對呀,你就會懷疑了。所以呀,有這些境界以後,你就會產生信心。但是你一旦執著在這上面,那完蛋了。所以《楞嚴經》告訴我們,但盡凡情,別無聖解,別無聖解,哎,不作聖解是好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如果你執著了,若作聖解,無論是空也好,是光也好,是影也好,都會著魔。當然這個著魔不是我們說的神經病一樣瘋瘋癲癲的,他就是心裡面以我執為根本,然後他住在這個上面來說法度眾生。哦,邪師說法如恒河沙,就是這個意思。就是他會覺得你只要身心世界空得了,我空了,就是解脫了。像老子講的,無生有,有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他認為是一個無的境界,虛無嘛,老子的虛無。哎,這是在空裡面出現的問題,邪師說法。在這裡面他不懂得因緣果報,不懂得因果的道理,所以一個執著空的人他不講因果。他的行為道德要是有缺陷,那兩種情況,一種呢,他是證得了,但是習氣太重,習氣太重這個,他慢慢了斷會了斷的,自己會解決這個問題;那第二種就是,他走斜了,走歪了,不講因果。光影門頭也是這樣,如果以這個光或者聲音作為悟道的標準,那就大錯特錯了。比如說,諸位聽說過這個觀音法門對吧?青海無上師的,她就是聽這個聲音,聽聲音的種種層次,就是以這個相作為修行的標準。還有那個******,李洪志在這個肚臍上面轉法輪轉得什麼樣子啊?這種修行境界就是創造的妄想境界。虛妄的、有相的妄想境界作為修行的標準哪,這種種都是群邪的表現。這《楞嚴經》裡面五十陰魔講得很清楚。所以呢,佛性在六根門頭放大光明,並不只是有這個光相的光,而是指無相的光明。無相哪,怎麼樣子在六根門頭看到無相的光明呢?六根門頭看到無相的光明,在佛法裡面,光明代表是智慧,黑暗代表是煩惱。那麼六根門頭放大光明呢,就是你的六根清淨,了了分明,沒有任何的負作用,只要你六根所對而無相,就是即相而無相。六根所對就是有相,在這個相上看到無相的這個,六根相對而無相。那麼,諸位你現在可以看一看,你眼睛所看的這一切,不知道了;諸位眼睛現在這樣一看,啊我在這裡講話,很清楚。你卻沒有講話的相,也沒有我的相,也沒有你的相,你只是知道這個。沒有我、也沒有人、也沒有眾生、也沒有光明,你卻很清楚。這東西就沒有痛苦哪!它清淨到沒有清淨相的樣子啊。所以《心經》才告訴我們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沒有清淨的樣子。那麼你眼睛現在看到的是我,看到的是佛像,還是看到的是廁所是大小便,一樣!你只是知道這麼一回事,你還會執著這個人真漂亮,那個人真難看,會嗎?不會啊,因為你看到好看難看的都是佛性在妙用。而且呢,你還可以知道他是好看還是難看,你看微妙就微妙在這裡了。

   所以呀,天臺宗講的,圓人修法日劫相倍,你大開圓解之後,從相上能夠起修,從相上能夠見到無相的,你的六根所對,隨時隨處都在修行。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電風扇的聲音就是給我們講經說法的聲音,拖拉機的聲音、車水馬龍的嘈雜聲音,就是給我們說法的聲音啊。諸位你如果想一想,我們不說別的,你只說眼根和耳根門頭怎麼放光明,你天天在大街上你看到人來人往,亂七八糟。你心裡只是知道有亂七八糟這麼一回事,哎,亂七八糟的念頭也沒有,心不著相,哦,一切亂七八糟到你這裡就沒有亂了,聽到外面的嘈雜聲音,特別是城市裡面的嘈雜聲音,你沒有嘈雜相,超然自在。所以呢,就算你在十字路口也是好參禪哪!

   這樣子你體會體會,在生活當中體會,在佛堂裡面體會。你有一天如果體會到了,你就看到你眼睛所對的一切塵,了了分明,卻不受任何影響。耳朵聽到的也這樣,鼻子聞到的也這樣,舌頭嘗到的也這樣。哎,吃也沒關係,什麼也可以吃,吃也沒有吃相,終日吃飯沒有吃到一粒米,所以你不會為你的好吃不好吃而著急了。那麼如果諸位啊,你有一個特別的嗜好,比如說你愛吃什麼,不愛吃什麼,你就專挑你自己不愛吃的那個試試看,無相去吃,你肯定吃得很舒服了,那比你平時吃的再好的東西還要舒服。佛性的妙用就妙在這裡,它能夠把我們所謂的爛鐵也鑄成佛像。當我們這顆妄想煩惱痛苦的心,你在這裡觀察觀察,你發現這就是佛性的妙用,哎你看這多好啊,你可以為家裡人幹點活,這大街上有垃圾你可以把它撿起來扔在垃圾桶裡面,你不撿也沒有關係,非常自在,所以一切心一切法一切事到這裡都成為妙用。這個就是永嘉大師告訴我們的,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那麼後面這兩個啊,我剛才說是四點哦,第三點是修行路上的障礙,第四點是修行路上的境界,這個其實對於一個真正要開始修行的人是很重要的。不過,我相信,我們在座的有不少人還沒有上路,所以呢,不講也可以。只要把第一點、第二點的宗旨抓住了,我們根據自己的根基、喜好,你可以從念佛入手,可以從參禪入手,也可以從其他法門入手。但是你選擇這個法門的時候,最好找一個老師,甚至是找一個師兄,比我們懂的,有一些基本的佛學知識,像我們在座的有不少都是善知識了,都可以指導大家修行的,包括在家的老師,出家的師父,廟裡面的懂得佛法的師父,你可以向他們請教,然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

   你要知道什麼是佛法呀,佛法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把我們生命內在這個寶庫打開,我們大家都有這個寶庫,都是絕對自在、絕對幸福的寶庫,可是我們都把它浪費掉了。我們天天向外求,卻不知道自己的寶庫,打不開,所以佛法呢,就是要我們把這個寶庫打開,永嘉大師《證道歌》實際上就是這把鑰匙。從前門進來的鑰匙呢,就是證體起用;從後門進來的鑰匙,就是從相見性。其實是四通八達,什麼門都可以進。所以我希望呢,諸位能夠在六根門頭放大光明!阿彌陀佛!到這裡結束。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阿彌陀佛!

(周春根據錄音整理)

來源:www.jcedu.org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