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在現實生活中行持
日新

 





一、持"淨戒"在修學佛法的重要

  通過學習《戒律學綱要》,得知:佛陀制定戒律是非常重要的。是修學一切小乘、大乘、密乘佛法的基礎。尤其在當今末法時期。《遺教經》中說道:"汝等比丘于我滅后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義。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也。"此法句為我們佛子的黒暗中指路明燈。佛法傳入中國以來,演化成:禪、淨、密、律、賢首、三論、唯識、天台、八大宗。我們四眾弟子有的受持"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密乘戒",持戒與修學各宗可謂是"合則雙美,失則兩傷!"在他力法門的淨宗也應是:"持戒、念佛、看經教!"才能更如理如法。
  附袁中道《珂雪齋外集》(《西方合論》作者袁宏道之弟)中一文:
  中郎說: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邊地,修淨土的眾生中,信心未能成就,持戒不精嚴的,大多生在這個地方。這個邊地又叫懈慢國。上方有化佛的樓台前面有大池,方圓有一萬餘里,池中有妙色蓮花,眾生托體其中而化生。
  中郞又說:我往生的願力雖深,然而情染未能消除,起初生到這里有一小段時間,現在居住在淨土了,到了淨土最終還是由于扁重慧業,戒律松持弛,僅得居住在地面不能與菩薩聖眾升到虛空寶樓閣中,還需要継續修行。
  說完,又到了一個地方,這個地方沒有牆壁,只柵欄,庭院房檐,光耀非常,不知道是什么寶物搆成。只覺到黃金白玉與之相比,都如土色。我與兄長共坐在一樓下談話,中郞說:我沒想到生到這里,有這般快樂!假使我在世時嚴持戒律,還不止這個品位。一般來說,有智慧力,又有嚴持戒律的人,往生的品位最高;其次嚴格持戒的,往生最穩當。如果有慧力而不持戒,大多被業力所寄,輪轉到八部鬼神眾去,我親眼見到一些同修落得這個結果。弟弟你智慧氣分頗深,戒力定力甚少,要警覺。悟解理體而不能生戒定力,即是狂慧。你回到五濁世界后,趁身體強健,真實體悟,真實修行,加上淨願,勤勉精進。憐愍一切,不久自然有良悟。如果不生到淨土,就難免輪轉六道,實在可怖可畏。假如不能盡持戒律,現有龍樹菩六齋法,應遵而行之。一切戒中,殺戒最為緊要。
  以上文章強調了戒律的重要。

  《遺教經》云:"是故汝等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就說明了"受持淨戒,能有善法"合則雙美這個道理。這里非常重要注意的一個字"",受持戒一定要"清淨"才可有功德。如果受持戒后,雖然每一條都是嚴格的奉行持受,然而,對周邊的同修一看,這個不守戒,那個又不守戒,只有自已守戒,這樣的心理,便有污染,持的戒再嚴格,也不是淨戒。只能生有漏的福德,人壽終后隨因果業力依舊流轉六道,如果生前我慢心重,就轉入阿修羅道,如果生前貪心重那么轉入餓鬼道成為有福報的鬼神,如土地,城隍神、每月初一、十五都有人燒香祭祀。如果生前痴心重,可能死后轉入畜生道得痴福了,如當今國內外社會上一些家庭狷養一些庬物,吃住都是專門精制的,生病有專門寵物醫院,侍候的比一般人還要舒服,真是福報很大!這樣都是持戒而不淨的原因,所以,不可能轉成無漏的功德。《遺教經》中"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住處?quot;強調了淨戒的重要。
  淨戒尤其在"菩薩戒"體顯的清楚。小乘聲聞戒,只是論事不論心,雖在持戒時心中有污染而事相上都嚴格奉行則不名破戒。菩薩戒,是論心不論事,在外相來看可能破了戒相而受持者心中無污染,則名"無染而犯"
  我們一年多佛法學習中,從初開始的南傳"四阿含"小乘法、到漢傳"維摩經""六祖壇經""淨宗五經"等的大乘法、藏傳"菩提道次第論""大日經"等密乘法,正是修學佛法回小向大,由五戒十善人天乘到六度萬行菩薩行最終成佛的一條法脈。而整個學修過程中戒律又是一切佛法的基礎、根本。所以,我們在日常學修生活中要嚴格持受戒律,願我們所有的佛子如同諸佛長子普賢菩薩中《行願品》中一樣"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道業圓成,阿彌陀佛!


二、"性罪一向不共戒""殺生""不與取""妄語"
在現實生活中的開遮問題的心得(問答方式):

  1、關于"殺生"戒的問題:
  問:現在醫學界為了解決一些病症,如"愛滋病"就用白鼠作試驗,直接傷害到它們的生命,從佛法如何看這個問題?
  答:"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包括蚊蟲螞蟻,因平等故,所以我們愛護眾生不能殘壞殺傷。更何況佛陀在戒經中開示"一切男子為父,一切女人為我母"眾生與我們實為同根一體,無始劫來互為父母,我們又怎能親手殺害自已過去生中父母呢?學佛法首先要培養慈悲心,所以一切眾生我們不殺反而要多放生。

  又問:有人問如果沒有用動物作試驗,治療一些如"愛滋病"等難病就無從下手了?
  答:(1)如遇到此種病危患者可用佛法開示,指導病人受三皈依,并按佛法中《度亡經》中開示中陰身得度,投身佛國淨土,或按《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臨終助念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國。
  (2)其實治病先要從病因分析,當今社會質文明是進步了,可是精神文明卻一代不如一代,一世不如一世了,社會物欲橫流,職業道德在衰落,如過去古人為釆集草藥作葯給眾生治病,就用自已的身體作試驗,甚至以自已的生命作代價:如中國的李時珍著《本草綱目》就是這樣為眾生而犧牲自已,他只是生長中國封鍵時代,受得中國古時的教育,還未受佛法的教育,甚至未受過菩薩戒,值得我們當今學佛弟子們深思,值得我們學習。再看一看中西方國度的倫理道德也在傷失,如是因如是果,這樣都是當今教育的失敗,使人們沉迷在五欲六塵中,這是社會動蕩不安的根源,當務之急,不時外在的藥物的治療,而是心靈的淨化,應是佛法?quot;因果"觀的接受奉行,只有大力弘揚佛法才可勉挽救當今所面臨的一切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治本,才能使社會人心淨化安定!

  問:在家中打掃衛生,如遇老鼠,蟑蜋等,是否能殺?
  答:不能殺。如何辦呢?我們在打掃前數日要先與這些動物談判。
  對房中說"要數日后打掃房間,請它們都搬走避免誤殺",最好能念經咒佛號回向眾生。這樣作,就皆大歡喜,就是在數日后有未搬的動物誤殺了也是有念佛等功德回向,減免彼此的冤仇業力。實際上這個方法在我們佛教比丘結夏安居時,經常用的,如要在山上結茅棚需要砍伐樹木,就數日前在山林樹木周圍開示念經咒佛號,仍后再砍伐。可見佛法是對眾生慈悲到了極處了。所以我們要如理如法嚴守戒律,愛護眾生。

  問:在社會中有時不得不打妄語,遇到這種時候該如何辦呢?
  答:打妄語要看當時的情形,最關鍵的是破不得以的情況下,要打妄語其目的是有利與一切眾生,否則不能破戒。舉個例子,在抗日時期,日本侵略者四處掃蕩,抓莊丁,這時來到我們這里,而我們的人都向西跑了,如果鬼子問:人都跑哪里了?就說:往東跑了。這個雖是妄語,但是為利益眾生,不為破戒,也就是方便妄語。如果學了佛法,沒有智慧,死在文字句下,回答:我們的人都往西跑了。這樣學佛,真是三世佛喊冤了。

  問:何為盜戒,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就認識不偷東西就是不犯盜戒了,還有沒有其它更深一層含義?
  答:"盜戒"在佛經(《地藏經》)中最簡明的解釋:不與取。在社會中如果不明此義,很多時候,我們都在犯盜戒,而且結罪非常重。比如我們在工作單位用公家電話給親朋打,講的都是私事,那么就犯盜戒,而且結罪非常重,因為電話是一個單位公有的,用來個人私事用,就如盜整個單位的,結罪也是還整個單位的。如果,漏國稅,那就更殘了,結罪就盜整個國家人民的,果報不堪設想。盜戒最嚴重的還是《地藏菩薩本願經》所云:"若有眾生偸盜常住財物、穀米、飲食、衣服、乃至一物不與取者。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常住物來自十方,盜用后,結罪是還十方,永遠還不盡。以上經文是原話,看后毛骨悚然,因果不可不信!戒律不可不持!
  另外戒律最殊勝的一面,與世法不同的是,持戒生定,開慧,而且是無漏慧。也就是《般若經》里,無四相,無三心,一切法空不可得的境界。我們無始劫來,法執、我執、習氣很重。在生活中很多微細處,都在執相分別。舉一例:如夜晚在佛堂讀書,突然間,沒有電了,燈不亮了,我們就立即到佛前的供燈下繼續讀,此地我們就犯了盜戒,為什么呢?因為這燈是專門供佛的不作他用,而我們此時用來讀書,就是破戒。有人問難道佛菩薩還懌罪我們嗎?佛菩薩大慈大悲,當然不會怪罪我們,而是吿我們此時在無意處受人法、二執的習氣,在?quot;有一個油燈有光可看書"的相而矣!"應無所處而生其心"這正是佛法戒律精細智慧所在。其它象在無意中聞佛前供花的香味,也是如同此理。所以我們要學戒,更重要的是如理如法嚴格守持淨戒,才可轉凡成聖、究竟圓滿自在!

  附"瑜伽菩薩戒"表解:
  四重戒:一、自讚毀他戒;二、慳不惠施戒; 三、瞋不受悔戒;四、說相似法戒

  四十三輕戒:三十二輕障於六度攝善法戒;

  一、障施度:
1、不供養三寶戒 2、貪名利戒 3、不敬有德同法戒 4、不應供受親戒
  
5、不受重寶施戒 6、不施其法戒7、不教悔罪戒
  二、障戒度:
1、遮罪共不共戒:(1)、與聲聞共學戒(2)、與聲聞不共學戒
  
2、性罪一向不共戒:(1)、殺生(2)、不與取(3)、欲邪行
  (
4)、妄語(5)、離間語(6)、麤惡語
  (
7)、綺語
  
3、味邪命法戒
  
4、掉動嬉戲戒
  
5、倒說菩薩戒法
  
6、不護雪譏謗戒
  
7、不行楚罪戒
  三、障忍度:
1、瞋打報復戒2、不如法悔謝戒3、不受懺謝戒4、懷忿不捨戒
  四、障進度:
1、染心御眾戒2、非時睡眠戒3、虛談棄時戒
  五、障禪度:
1、惰慢不禪法戒2、不除五蓋定障戒3、貪味靜慮戒
  六、障慧度:
1、立論不許學小戒2、棄大向小戒3、捨內學外戒4、寶習異論戒
  
5、不信深法戒6、愛恚讃毀7、憍慢不聽正法戒8、輕毀法師戒
  十一輕障于四攝饒益有情戒:

  一、障同事:
1、不為助伴戒 2、不往事病戒
  二、障愛語
1、不為宣說戒
  三、障布施
1、有恩不報戒 2、患難不慰戒 3、希求不給戒 4、攝眾不施戒
  四、障利行
1、不隨心轉戒 2、不隨喜讃揚 3 不隨行威折戒 4、不隨現神力折攝戒

 來源:http://www.jcedu.org/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