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佛教的感恩和我們說的感恩有什麼不同嗎?
答:佛教所說的感恩,不僅僅局限於某個具體的人或事。佛教認為,一切眾生是相互依賴的,每個人的生存都離不開家庭、社會、大眾、自然,所以要心懷感恩地面對一切。
問:您覺得我們應該過感恩節、耶誕節等國外的節日嗎?
答:有些節日有特定的傳統文化背景,不必盲目效仿;有些節日則關乎人類普世性的情感需求,大可不必有內外之別。不過,我們也可以根據國人的文化傳承而有自己的紀念方式。
問:您怎麼看待外來文化對我們民族文化的衝擊?
答:關於這個問題,清末民初的有識之士就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說,值得借鑒。
問:佛教的感恩都包括哪些?什麼是“上報四重恩”?
答:佛教認為,感恩對象主要有四類,即父母恩、師長恩、國土恩、眾生恩,此即四重恩。
問:佛教徒吃素是否也是一種感恩方式?感的是什麼恩?
答:吃素即“不食眾生肉”,有感恩的內涵,但其目的不僅僅是感恩,而是為了長養悲心,作為導向解脫和覺悟的途徑。
問:感恩節我們該做些什麼?
答:提醒自己,培養感恩心,知恩報恩。
問:所謂的感恩,是不是有恩則感,無恩則免?
答:一般人看到的恩,只限於具體的人和事,偏於狹隘。從佛教角度來看,一切眾生都有恩於我們,只是表現方式不同。
問:怎麼表達自己的感恩心?
答:從善待身邊的人,到發願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問:除了幫助他人以外,救助動物算不算對大自然的一種感恩?
答:佛教提倡眾生平等,救助動物當然也是一種感恩的方式。
問:您覺得今天的社會應該大力提倡感恩嗎?
答:今天的社會應該大力提倡感恩,這既有助於個人的心理健康,也有助於社會的和諧發展。如果我們懂得感恩,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暴力、衝突、傷害。
問:中國人向來提倡“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但今天,有些受到救助的人為何忘了感激?
答:這是長期以來道德教育缺失的結果。
問:如何表達感恩才是最恰當的,才不會讓人覺得做作?
答:發自內心地表達,並選擇對方願意接受的方式。
問:開始信佛,應該做些什麼呢?
答:瞭解佛法、皈依三寶、止惡行善、淨化內心。
問:我們罪孽深重,到底怎樣才能贖罪呢?
答:真誠懺悔,多做善行。
問:“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是感恩文化的指導思想嗎?
答:“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是傳統文化關於感恩的指導思想,但佛教所認為的感恩內涵更為寬廣,不僅是今生對我有恩的人,還包括多生累劫的冤親債主,乃至一切眾生。
問:佛陀對於感恩有什麼偈語嗎?
答:恭敬與謙讓,知足並感恩,及時聞教法,是為最吉祥。——《吉祥經》
問:您在此會說一句什麼話來教導眾人“胸懷感恩”呢?
答:我們在世間的生存離不開大眾的付出,只有我為人人,才能人人為我。
問:感恩和修行、做人在學佛中的地位是怎樣的?
答:做人和修行是分不開的,而感恩又是做人的重要功課。
問:佛教是怎麼教人學會感恩的?
答:從因緣因果中,了知我們和眾生的息息相關,自然會心生感恩。
問: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認識中華的感恩精神?
答:我們可以從佛教思想和傳統的道德、文化中來認識感恩。
問:為什麼大家對西方節日相對中國的(除春節)更感興趣呢?
答:我們接受了西方的物質文明,就在不知不覺間接受了西方的文化影響。
問:感恩節在中國已經演變為另一個消費節日,您怎麼看這種現象?
答:因為心靈的貧乏,所以把本來應該屬於精神層面的部分,都用物質消費來表現了。
問:您認為感恩的最佳表達方式是什麼?
答:感恩的表達方式是法無定法,視因緣而定,關鍵是具備感恩的心。
問:佛學中有沒有感恩的文化?
答:當然有,非常豐富,歡迎瞭解。
問:我們為什麼要感恩?
答:我們要感恩,是因為一個人離開大眾就無法生存。感恩還能使我們內心調柔,與眾生建立善緣。
問:怎麼才能把感恩提到日程,不再走形式主義?
答:把感恩的精神真正落實到社會教育中,上行下效,彼此傳遞,就會從形式落實到內容。
問:很難在別人忘恩負義的時候還感恩,該怎麼做才對?
答:你的觀念決定了你的行為,你的心態決定了你的生活。感恩是你對人生的態度,不要輕易被他人影響。
問:您覺得現代社會缺少什麼樣的氣質,這種氣質可以在寺院中培養出來嗎?
答:現代社會最缺少的,就是安寧、祥和的氣質。學佛可以幫助我們消除煩惱,平息躁動,當內心真正安寧的時候,自然會散發出祥和的氣息。
問:佛法的無邊體現在哪些方面?
答:各個方面。
問:您覺得開微博的法師還是四大皆空的人嗎?
答:因為空,才可以有無量方便。
問:什麼是癡?
答:癡,就是無明,看不清自己,看不清世界。
問:星雲大師說:忙,是有營養的。你怎麼理解?
答:忙於利益大眾的事,確實是有營養的。但前提是心無所住,心不能忙。
問:明心見性後怎樣更好地磨練習氣?
答:這是個大問題,先明心見性了再說。
問:除了解決他人的物質困難,還用什麼來表達感恩?
答:在幫助他人將解決困難時,更要注重心靈慈善,包括對別人,也包括對自己。
問:出家人也有時間上網訪談嗎?
答:作為一個出家人,除了必要的修行時間外,關注社會,以佛法智慧幫助大眾解決問題,也是一種重要的修行方式。
問:當社會把感恩當成了過節,或瞬間的行為,這個社會還有救嗎?
答:節日雖然只有一天,但感恩應該落實到每一天。
問:聽說人人都能成佛,有這回事嗎?
答:人人皆有佛性,都能成佛。信佛、學佛,正是為了開啟我們內在的佛性。
問:僧人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應該放開哪些,不該放開哪些?
答:不論在什麼時代,僧人的本分都是內修和外弘。立足于這個根本,自然知道該做些什麼了。
問:眾生無邊誓願度,但很難真正踐行,怎麼才有勇氣發起這樣的菩提心?
答:菩提心需要通過特定的培養才能生起,關鍵是要真正認識到這種心行對生命發展的價值。有了這個認知,才有發心的最初動力,才有不斷長養這一心行的後續力量。
問:如何在感恩時不造惡業?
答:要有智慧的抉擇,所以佛教提倡“悲智雙運”。
問:佛法強調清淨心,請問感恩心與清淨心的關係是什麼?
答:依清淨心所生起的感恩,才是純淨的,廣大的。
問:在如今的時代,我們應該修習禪宗還是淨土宗?
答:我們首先應該重視的,是佛法修學的基礎,即皈依、發心、戒律,然後才談得上選擇某一個法門。
2011-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