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節:山水,那段宿命的前因(1)
山水,那段宿命的前因
廬山東林雜詩
崇岩吐清氣,幽岫棲神跡。
希聲奏群籟,響出山溜滴。
有客獨冥遊,徑然忘所適。
揮手撫雲門,靈關安足辟。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
孰是騰九霄,不奮沖天翮?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東晉?慧遠
對於山水,我有著宿命般的眷念。多年前,去過廬山,在雲海松濤般的仙境裏,假裝許下誓言。這一生,只要了卻塵事,一定還會來到這裏,找個屋子,住下來,安靜端然於歲月的一隅。可隨著時光的流離,我把自己拋擲在荒蕪的日子中,曾經的盟誓隨風散去,已然無憑。後來我又去了廬山腳下的東林寺,與山水相同,我對古刹亦有著難解的因緣。悠遠寧靜的東林寺,成了我此生澄淨的牽掛。
去的時候,我就知道,東林寺曾經居住過一個叫慧遠的得道高僧。我讀過他寫的廬山東林詩,感受過詩中山水的禪意。慧遠禪師在廬山修煉數十載,自從他來到廬山東林寺,此生就再也沒有離開。影不出山,跡不入穀,每送客散步,也只以廬山虎溪為界。著名的虎溪三笑,來源於此。虎溪在廬山東林寺前﹐慧遠禪師居東林寺時﹐送客不過溪。一日陶淵明﹑道士陸修靜來訪﹐與語甚契﹐相送時不覺過溪﹐虎輒號鳴﹐三人大笑而別,後人於此建三笑亭。
慧遠,東晉時代人,俗姓賈,出生於雁門樓煩(今山西代縣),世代書香之家。從小資質聰穎,敏思好學,十三歲就遊學各地,精通儒學,旁通老莊。二十一歲時,前往太行山聆聽道安法師講《般若經》,於是悟徹真諦,感歎地說:“儒道九流學說,皆如糠秕。”他決意舍棄紅塵,落發出家,皈依三寶,隨從道安法師修行。後來時局動蕩,為避禍亂,慧遠途經廬山東林寺,被廬山秀麗的風景所吸引。東林此後成了慧遠禪師的修行道場,因為他,東林寺道風日盛。他在寺內鑿池遍種白蓮,讓整個東林寺成了蓮花勝境。
我和東林寺就有一段白蓮之緣,時光彈指,刹那芳華,已是十年之久。當年和友人一同去的東林寺,在法物流通之處,想要給自己買一件開光的小掛墜。一朵小小白蓮,只和我有短暫的相視,友似乎聽到我和白蓮用心靈交談。未等我說出口,她已作主為我買下了,贈予了我。她遞在我手上時,臉上的微笑,似那朵白蓮,清淡雅潔,至今記憶猶新。這朵蓮,早已沒有佩戴於身,隨著往事,塵封在一個安靜的盒子裏。在這清淡人間,不只是名利,才值得重視,許多輕微物件,更讓人珍惜。
沿著慧遠禪師修煉的遺跡,遊東林寺,仿佛某個步履,可以跟他疊合,某個禪念,可以和他相通。這是一個奇妙的菩提世界,一花一木都成了至美的風景。層巒疊翠,林泉淙淙,竹影清風,佛塔林立,最喜山間的綠,明眼洗心。僧侶在禪房打坐誦經,或三五人相聚,煮茶品茗,共修禪理。樵夫在山崖伐薪,和一隻雲雀對話。隱士在雲中采藥,救下一隻受傷的白狐。河畔,有農女浣紗,清脆的嗓音唱著樸素的山歌,將人引向青春不老的去處。
遠處的南山,還有幾間茅屋,那籬院裏的幾叢菊花,可是當年陶淵明所種下的?水邊的釣翁,可是那位一生眷愛山水的名士謝靈運?山水草木就是他的佛,春花秋月就是他的詩,他的澄明寧靜與心靈徹悟,與禪佛相生相連。慧遠是他們的良師,也是佛友,廬山是道場,他們和林間的一切生靈,一起修煉,不求成佛成仙,只在永恆中,截取一段清遠的時光,夾在歲月的書扉裏,給平凡的你我,留下幾頁飄逸的箋香墨痕。
一生一死,一起一滅,永隔一方,各自安好。多麼渺小的生命,在流光的滄海中萎落成泥,一絲痕跡也不留下。不知道,塵世的暖意,是否可以穿過黃土的涼薄,傳遞給他們不死的靈魂。可終究有不會消散的,他們將一生所悟的圓融境界、奇妙的禪思,寄與萬世不改的青山綠水。我們可以在花草塵土中參禪,在飛鳥蟲獸間悟道。從此後,讓自己活得更加謙卑和淡定。把繁蕪過濾掉,留下簡約;把醜陋篩選掉,留下美;把怨恨遺忘掉,留下善良。
第8節:山水,那段宿命的前因(2)
最難忘的,是東林寺後山那條長長的石階,那條通向佛塔的幽徑。兩畔種植翠竹,入境則幽,那個過程,是從華麗穿越至清涼,一幕幕隨風掠過,漸至淡定從容。你的腳步會不由自主地放慢,很緩很輕,因為並排的翠竹,會跟你訴說東林寺裏,曾經的禪佛故事。只有等夜幕降臨,所有的過客,都各自歸入風塵,幾竿翠竹才會安靜下來,與過往的禪師,一起坐禪誦經,書寫自己的前世今生、因果宿命。
站在和雲霞一樣的高處,俯看人間煙火,發覺那裏的一溪一河、一瓦一簷都讓人眷念。終於明白,自己不過是卸下了紅塵的濃妝,將喧囂暫時關在門外,來到山寺,和內心靜坐對視。捧著一本經書,假裝認真地讀著,書裏的墨香讓心沉醉,卻無法真正地悟透它的深意。盡管那些禪理,那麼無言又深刻地想要度化你我。不知道是它無法征服我們,還是我們不能征服它,或許不是征服,只是緣分還淺了些。這裏註定不是歸宿,下一站還有匆匆的旅程——盡管我們不想趕路,只願守著這裏的清淨,讓心如蓮花一樣,靜靜開放。
有些禪理,有些人只需一刹那就可以悟透,有些人卻用一輩子都悟不到。慧遠禪師屬於前者,芸芸眾生屬於後者。暮鼓聲,是遊客下山的路,不知是誰,將千盞蓮燈點燃,是為了留住一些人,也是為了送走一些人。我註定是被送走的那一個,這麼多年,尋訪過無數深山古刹,都是蜻蜓點水般來去匆匆。是什麼時候開始,愛得懦弱,恨得卑屈,哭得遮掩,笑得虛偽?我欽佩那些為愛低首,為愛不顧一切的人。只有他們,敢於將內心的潮濕拉到太陽底下,狠狠地晾曬。
我終究是清淡的,我應該在一個誰也不認識,也不認識誰的地方,和一個眼睛清澈的男子,安靜地過日子。在有生之年,用情感的磚瓦,壘砌一間幸福的小巢。不要天荒地老,只要一生,因為來世,我許諾過佛,要做他身邊的草木和塵埃。都說一笑泯恩愁,相逢和相離,也只是佛祖的拈花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