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在家學佛是否影響正常的家庭生活?如何使學佛與生活、工作相適應?
答:既然是在家居士,當然可以正常地談情說愛,結婚生子。只要所作所為在五戒允許的範圍內,對家庭生活沒有什麼妨礙。從另一個角度說,學佛使我們的道德得到淨化,人格得到提升,正是維護家庭幸福和睦的保障。
至於相適應的問題,首先是發心,在生活或工作中,能以菩提心去做每件事,自然與學佛相應。其次是明確做事原則,知道何為應作,何為不應作。關於謀生之道,佛教中有正命和邪命之分。正命,即符合戒律的工作;邪命,即不符合法律或戒律的行為。作為佛弟子,應以正命立業、造福社會。若依邪命自活,即使念佛、誦經,也與學佛不相應了。除此而外,還應在做事過程中保持智慧觀照,以免在不知不覺中陷入各種情緒,引發執著妄想。倘能做到這幾點,學佛就能與工作、生活相互促進。
老人學佛有沒有用
問:老人學佛有沒有用?晚年犯了錯誤如何彌補?
答:對每個人來說,任何時侯學佛都不會早,也不會晚。人生難得,佛法難聞。有機會聽聞佛法,就應及時把握。而從修行角度來說,也不在於時間早晚。有些人信佛幾十年,但沒有在修學上真正用心,煩惱、習氣絲毫沒有減少,並未比那些不學佛的更好。相反,有些人雖然起步很晚,但學佛後很投入、很用心,並能得到善知識的正確引導,在菩提道上穩步前進。所以,學佛不在於時間長短,也不在於起步早晚。關鍵在於,是否將佛法落實到生命中,這才是最重要的。
至於犯了錯誤,不管在早年或晚年,罪都存在。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既然錯誤已經發生,就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負擔,那也於事無補。對於所犯錯誤,應生起猛利的懺悔心,既要真誠悔過,更要發誓決不再犯。能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才是彌補過失的有效方法。如果沒有實際行動,無論口頭上說多少悔過的話,都是沒有實際作用的。
家庭會對從事弘法帶來影響嗎
問:有家庭會對從事弘法工作帶來影響嗎?
答:有個哲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大意是,當你有家庭時,你的愛首先會給自己的家人,而一個沒有家庭的人,才會把愛平等分給每個人,把自己完全奉獻給社會。從這個角度來看,沒有家庭顯然對從事弘法工作更有利。當然,這只是指通常情況,並不是說,有家庭的人就不能弘法。只是他們會有更多牽掛,有更多家庭責任需要承擔,需要操勞,難以全力以赴地投入。
出家是對現實人生的逃避嗎
問:出家是對現實人生的逃避嗎?
答:什麼是現實?一般人所說的現實,只是代表世俗的生活方式和追求。比如結婚、成家、生子、工作,賺錢。按這一方式生活,便是積極的人生。而出家人卻將這些通通放棄,於是,人們便覺得出家是逃避現實。事實上,出家人雖然放棄了世俗生活,但有更高的人生追求,那就是追求真理、追求智慧、利益眾生。這些難道不是人生的現實嗎?怎麼能說出家是逃避現實呢?
人們覺得出家是一種逃避,我還覺得,世俗生活是一種逃避。在生命中,和我們關係最密切的,不是外在的一切,而是我們的心。但是,世間很多人卻一直不願面對它,不想瞭解它,也不會花工夫去改善它。只是順著自己的習性、欲望,盲目地向外追逐。在忙忙碌碌中,將寶貴的生命消耗殆盡,這難道不是人生最大的逃避嗎?
出家後是否就沒有煩惱了
問:出家後是否就沒有煩惱了?長期吃素會有障礙嗎?
答:如果說徹底沒有煩惱,那就是阿羅漢,就是佛陀了。
俗話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煩惱從哪裡來?是自己找來的。我們要求得越多,煩惱相應也就越多。我們想要結婚成家,殊不知,結婚成家就是煩惱的開始,生兒育女更是牽掛的開始。我們想要事業有成,事實上,事業做得越大,我們就會陷得越深,就會有操不完的心思,忙不完的工作。
我出家二十多年,從未擔心過生計、工作、家庭之類的問題。所以,世人常有的這些煩惱,對我是不存在的。就我個人來說,一直在隨緣弘法。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盡自己的努力做一些事,但並沒有非要完成不可的事。因為沒什麼執著,所以煩惱也不太明顯。
至於長期吃素,那是不會有煩惱的。恰恰沒有素吃的時候,就會比較麻煩。因為長年素食,生理系統早已改變。有時在外面吃飯,碰到做得不太乾淨的飯菜,如有蔥蒜味道或是鍋沒洗乾淨,我吃了是會吐的。如果說有煩惱,那就是這個了,並不是想吃的煩惱。
您是受到挫折才遁入佛門的嗎
問:您是受到挫折才遁入佛門的嗎?平時又是怎樣處理人生中的逆境?
答:我還沒來得及挫折,就遁入佛門了。我出家時年齡小,還沒機會經歷什麼挫折。當然,僧團中的確有些人是因為受到挫折,因為事業和感情出現問題而找一個地方聊度餘生。這樣的人出家後,如果沒有調整心態的話,在佛門中不會有什麼作為。古人雲:“出家乃大丈夫事,非王侯將相所能為。”為什麼呢?因為將相雖能征服他人,但未必能對付自身煩惱。而一個出家修行的人,是要戰勝自己的情感和欲望,要萬緣放下,忍常人所不能忍,行常人所不能行。此外,還要有“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意志,只有這樣,出家才可能自利利他。如果只是將出家當做一種另類的生活方式,是很難得到佛法真實受用的。所以,要成為英雄容易,要成為聖賢困難。
至於逆境和順境之類,在我的記憶中,似乎不曾有什麼特別的印象。我認為,一個出家人不存在得意和失意的問題。如果有因緣做事,能為佛教事業和社會民眾提供些幫助,我很樂意去做一做。如果沒有因緣做事,就能過一種自由自在的日子,可以讀讀書,在山中享受大自然,這對我來說也非常重要。總之,在任何情況下,我都覺得挺好,挺適合自己。
您出家學佛後命運起了什麼變化
問:請法師現身說法,談談出家學佛後命運起了什麼變化?
答:我選擇出家時只有十多歲,而且是農村孩子,受的教育也不高,對人生的認識幾乎是零。所以選擇這條道路,和家庭環境有些關係。我生長在一個佛化家庭,不知不覺間親近了很多出家人。因為喜歡寺院生活,就決定去了。父母既沒有要求我出家,也沒有反對我出家。從我自己來說,似乎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選擇。現在回頭再看,也許是命運自有安排。
我出家時,宗教政策還沒有全面落實。我和其他出家人一道,只是在寺院過著單純的農禪生活。1980年中國佛學院招生,以我當時的文化程度,也不應該能夠考上,結果不知怎麼就被錄取了。進了佛學院之後,因為基礎比較差,就如饑似渴地學習,在那幾年打下了比較扎實的佛學基礎。畢業後,先是在廣化寺,在一種相對封閉的環境中繼續修學並任教幾年。然後,種種因緣聚合,使我來到廈門南普陀,並從那裡開始走上弘法道路。
隨著對佛法的深入認識,尤其是開始面向社會弘法後,對人生問題有了更多的瞭解和思考,發現自己走上這條路是完全正確的。而且,對這一選擇越來越有信心,覺得應該讓更多的人走上學佛之路。出家二十多年來,我所做的這一切都是順其自然,每個因緣也是看似巧合地送上門來。就我自己來說,不會特別爭取什麼,卻有很多機緣推動著,使我多少也做了些事情。但有一點,我對佛教事業始終抱有熱情,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願力,才有很多善緣來成就。回顧我的成長過程,起著關鍵作用的,可能一半是願力,一半是命運。
出家有什麼條件
問:出家有什麼條件?
答:最重要的條件,是你的認識。當你覺得出家是人生的最佳選擇,只有走這條路人生才過得有意義,具有這種觀念,是決定出家的基本條件。尚未形成這一認識前,暫時先不要出家。另外,家庭關係要處理好。按照戒律,父母不聽,不得出家。但這也不是原則性的。歷代很多高僧大德,如虛雲老和尚等,出家時也未征得父母同意。因為很多父母對佛教根本不理解,想要讓他們同意了再出家,今生也許都沒有機會。但我們還是要盡可能地善巧處理,妥善安排。如果已經結婚,出家前應先離婚。從年齡來說,沒有獨立生活能力也不能出家。戒律規定,七歲以下和七十歲以上不能出家。寺院是修行辦道之地,不是托兒所或養老院,不能想著出家後讓別人照顧自己。此外還有其他一些條件:如果擔任重要的黨政職務,須辭職後才能出家;如果欠了債,須將債務還清後才能出家。除此而外,陰陽人不能出家,曾破壞他人梵行或假冒出家人參與僧團羯磨者也不能出家。總之,有十三種情況不允許出家。這麼做,主要是為了保障僧團的整體素質和健康發展。
出家後生活問題怎麼解決
問:出家後,戶口、醫療、生活費用等問題怎麼解決?
答:對於出家人來說,戶口和檔案都不重要。很多寺院的僧人都沒有戶口,真正把戶口遷到寺院的沒幾個。我所在的南普陀寺,住了三百多個出家人,大概只有二、三十人有戶口。如果寺院希望有些人能長期、穩定地住在那裡,就會設法將其戶口遷到寺院。但對出家人來說,這些都不重要,無論有沒有戶口,待遇是一樣的。另外,你住在哪個寺院,就由哪個寺院為你提供日常所需及醫療費用。寺院的經濟是獨立的,國家對於寺院的政策是自給自足。每個寺院都有各自的經濟來源,某些寺院擁有土地,可以從事一些農業生產,還有很多寺院的收入來自旅遊業。在絕大部分寺院中,僧人的基本生活是有保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