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木與磚石的史詩
佚名

 

密植式古塔
  河南登封嵩嶽寺塔,是現存最早的一座古塔,建於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西元520),塔為十二邊十五層磚塔,二層以上,密簷相接。第一層有四出入口與八佛憲,上部均加印度式的火焰紋拱券,十五角柱頭有蓮瓣,為北朝手法。最上是一個磚雕的窣堵波式的刹,其相輪與雲岡石窟所見相同。塔身全用淺黃色磚砌築,高達四十餘公尺,豐滿柔和的拋物曲線和密密層層的磚簷,狀極壯麗,富於濃郁的異國情調。

  亭閣式塔
  在敦煌、雲岡、麥積山等北朝石窟浮雕塔中,單層塔,頗似印度原型,而多層塔則均受我國亭閣式木塔的影響。地面現存的實物,以山東曆城神通寺四門塔為最早。四門塔建于隋大業七年(611),平面四方形,塔身四面正中辟門,門作半圓拱頂。塔身用石塊疊澀挑出五層作為塔簷,呈內幽的弧線。塔頂成四角攢尖的錐形屋頂,上置石刻塔刹。塔刹須彌座上安置有蕉葉形插角,正中托起一個五重相輪的塔刹。它的造型非常簡潔、古樸,從這裡可以看到印度串堵波和中國樓閣相融合的初始形式。

  唐代方塔
  方形平面的塔在唐代很盛行,木塔漸少。唐代的磚塔,從外形來看,繼承了四面八方的傳統建築風格。最典型的是西安慈思寺大雁塔和薦福寺小雁塔。
  大雁塔為高宗所建(西元2),方形密簷,體身粗壯魁偉。四角七層,總高64米,因被建造在一個方45米、高4.2米的高埠上,望去高入雲天,故有高標跨蒼彎”“突兀壓神州的恢弘氣勢。
  同大雁塔的粗獷壯碩相比,小雁塔更顯得飄逸、靜雅。塔為四方形十五層密簷式磚塔,它通高4.3,底寬11.38,輪廓曲線收刹秀麗,剛勁而遵健。令人驚奇的是,小雁塔經歷過70多次地震的襲擊,塔被毀去二層,現存13層,曾三次裂而複合,這一廳廳現象,使小雁塔披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西安的聖教寺玄奘塔、香積寺塔,河南嵩山永仄寺層塔和法王塔,雲南大理崇聖寺千尋塔都是這種高聳巍峨的唐代方型古塔。唐代前期的塔,外形忙收分極為顯著,乘法而明朗,後期則漸變直線形,塔頂也由前代之本華蕉葉與覆缽轉變為疊澀屋頂。

  宋代八角塔
  宋代的塔,形制由四邊漸變為六邊、八邊或十邊形,但以四維四邊的八形最普遍。這種肇源於八卦方位圖式的塔,不僅輪廓曲線優美圓渾,而且趨近於圓珠筆形的平面更有利於結構的穩定。
  在塔的高度上,也有了新的突破,北宋年間河北定縣的開元寺塔,又稱料敵塔,八角十一層,高達84米,比上海24層的國際飯店還高,是我國現存最高的一座古塔。料敵塔通體塗成白色,塔簷是用磚層層疊澀挑出短簷,呈現明顯的凹曲線。塔刹的形式,是在刹座上施以
巨大的忍冬花葉,覆缽上置鐵制相輪和露盤,刹尖有兩個青 銅寶珠。

  與外體的樸實無華迥異奇趣的是塔內絢麗的裝飾格調。每層回廊斗拱上有磚制的平棋(天花板),雕有各式精美的花紋。從第四層到第七層平棋改為木制,在板上施以彩畫。這些彩畫寫實性強,色彩熱烈而激越,與明清彩畫的裝飾趣味很不一樣。耐人尋味的是,這些絢麗的壁畫藝術竟抹淡了料敵塔軍事與宗教的意義,歷史留下的是它獨特的審美價值。
  開封佑國寺鐵塔也是這種典型的八角形樓閣式宋塔,通高5734米,八角十三層。鐵塔瘦削如筍,拔地而出。其實鐵塔並非鐵鑄,而是用鐵色琉璃磚相拼砌成。不僅整個塔身由琉璃面磚砌成,連各層屋榴的梁椽、斗拱、欞窗均用各色琉璃製作。塔面琉璃磚上刻有佛像、菩薩、飛天、天王力士、獅子、麒麟、伎樂和蓮花,堪稱一座巨大琉璃雕刻燒制的藝術傑作。
  開封相國寺繁塔,為現存宋代六角形磚塔最古之例。除此之外,山西靈丘縣覺山寺塔、北京天寧寺塔以及遼寧義縣廣勝寺塔都是密簷八角造型,只是塔座的須彌座和塔身的雕琢更趨繁麗,在塔身額方下面往往增加一些裝飾性的如意頭。

  宋代江南的塔,比起偉岸雄放的北方塔,則顯得玲瓏精美,輕盈秀氣。杭州的寶俶塔,纖麗的造型,宛如美人,在西湖煙雨朦朦籠罩下,更平添無限風韻。六和塔、靈隱寺的雙石塔、上海龍華塔、蘇州虎丘雲岩寺塔、羅漢院雙塔、鎮江甘露寺鐵塔也都是江南特色。飛簷翹角,塔簷伸展深遠,平座之下,有斗拱層層挑出,顯示樓閣式塔參差造型和精湛的工藝之美。

  應縣木塔
  隋唐以前的木塔早已風毀火焚,現存唯一的最古、也是世界上最高的、保存最完整的是遼代山西應縣佛宮寺塔,又稱應縣木塔。木塔為八角形平面,底徑30米,通高673l米。它是東方建築史上的:鬼斧神工。它的地方,是它通體沒有一顆釘子。塔的結構是將斗拱、梁枋組成一個整體,層與層之間柱子連接不用榫卯,更不能用釘子,而是將上一層柱子下端削尖,自然地插在下層柱子頂端的凹槽中,也不加.任何固定措施,形同積木。這樣的結構自然是極不穩定的,風一吹便搖動,發出吱吱啞啞的聲響,使人感到隨時有倒塌的危險。然而,正是因為它的每個點都不穩固,,致使這些在受外力時都產生一定的位移與形變,從而抵消了外界能量。還有一個奧秘就在於木塔除五個明層外,還守四個暗層,各暗層在內柱與內外角柱之間加設不同方向的斜撐,這種斜撐和樑柱所組成的平座暗層結構,很類似現代結構中的空間行架式的一道圈梁的鋼構層。這樣一明一暗,一剛一柔,競使木塔在不穩定中求穩定,歷時九百多年,歷經地震的多次襲擊,卻至今巍然屹立。

  藏式喇嘛塔
  印度的窣堵波傳入尼泊爾後,原來的半球體變為瓶形或金剛寶座式的喇嘛塔。這種塔式經尼泊爾傳入西藏,在藏地廣為流傳。元朝皇帝把喇嘛教奉為國教,於是這種喇嘛塔便隨著統治者的好尚而走遍中原各地。
  北京妙應寺白塔是元世祖至元八年(西元1271)開始修建的,歷時八年才完工。它是由尼泊爾工匠阿尼哥設計的,塔總高509米。塔基是一座兩層字型須彌座,塔身是一個上大下小的瓶形覆缽,體體下有一圈粗大的蓮瓣。塔頂有一個十三層相輪,裝飾著華美的流蘇和鎏金小銅塔。整體潔白,外形粗獷壯美,充滿了異國情調。
  與妙應寺白塔東西對峙的北海白塔(清順治八年),則是體型瘦高,清秀典雅,顯出一派陰柔之美。塔刹的處理也改成相背而置的天盤、地盤與日、月、火焰,覆缽下的裝飾由蓮瓣換成三造金剛圈。這種不同藝術風格,標誌兩代喇嘛塔的基本特徵,也常被用作鑒別喇嘛塔年代的主要依據。

  金剛寶座塔
  明清兩代繼承了元代傳統,喇嘛塔屢有所建,並出現了一種新的形式棗金剛寶座塔。這種以高臺基、五個塔對稱排列的形式,其原型仍然來自印度。佛教史上第一座金剛寶座塔是在西元46世紀時期,建造在佛陀悟道的伽耶城尼連禪河畔,稱為佛陀伽耶大塔。這是一座在平臺四角各建一幢小方形塔,拱衛著中間一幢大方維形塔的雄偉建築物。這種造型被稱為壇城,即曼陀羅式。五個小塔代表五方佛,正中一幢代表大日如來,四周四幢依順時針代表阿閉如來、寶生如來、彌陀如來和不空如來。
  北京有三座金剛寶座塔,正覺寺(又稱五塔寺)、香山碧雲寺、西黃寺清淨化域塔都是這種造型。另外,昆明妙湛寺、山西五台圓照寺、正定廣慧寺、呼和浩特各存一座,而以五塔寺雕刻最為精美。
  雲南傣族的緬寺塔也是明清時期的一種重要樣式。緬塔多為圓形或多角形,其低伏的塔身,高聳俊秀的塔刹,顯得綽約多姿,與喇嘛塔粗獷龐大相較,雖為同宗,但風格迥異。

  曼飛龍塔(西元1204),為一組多座的塔群。九座塔立於同一台基上,中心主塔高16.3米,周圍環繞著八座小塔,塔身潔白,塔尖呈金色。大小塔尖,簇擁聳立,猶如雨後春筍,爭相破土。傣族人給它一個形象的名字筍塔。這種群塔,很可能是金剛寶座塔的一種緬化變體。

  花塔
  早期花塔是從裝飾單層亭閣式塔的頂部結合密磅式塔身發展而來,到宋遼金時期將雕刻裝飾美發展到頂峰。這類花塔如替花仕女,長裙曳地,塔的上半部密佈佛龕、佛像、菩薩、動物等雕塑,似錦衣綴滿玉石環佩,猶如巨型花束盛開。現存花塔有十餘座,正定廣惠寺花塔是其中造型最為特異、裝飾最為繁麗的典型。始建于金代,塔為三層八角形,高40.5米,仿木樓閣,這種塔被稱為樓閣式花塔。塔刹部分竟有13米之高,明顯脫胎于喇嘛塔的十三天,不同的是它沒有一圈一圈的相輪,而改成了一層一層的蓮瓣。每一蓮瓣裡都有一枚影塑,狀若虎豹獅象,其間夾雜佛、菩薩及亭臺樓閣,塗以各種顏色,遠遠望去像一束永不凋謝的絢麗花柱。塔刹用一個仿木建築的八角攢尖頂做結束,也是別出心裁。

  最小的塔
  寧波阿育王寺木雕舍利小塔,僅幾十釐米高,是中國現存最小的塔,卻是佛教中聞名的一件寶物。傳說不得晉泰始年間(西元365—289年),有一個名叫劉薩訶的人,從地下挖出一個青色小塔,高一尺四寸,廣七寸,塔刹有五重相輪,塔的四百都有雕刻,似石而非。並說這塔就是阿育王所造四萬八千塔之一,裡面藏有釋迦牟尼的舍利。南朝宋元嘉二年建阿育王寺,寺內專建一座高50余米、重簷琉璃瓦頂的舍利殿,舍利殿內又建石舍利塔一座,石塔內又有七寶鑲嵌的木塔,再裡面才是這座小舍利塔,可見珍藏備至了。小木塔也與佛經傳記上所說相符,塔身雕刻完全是印度風格,但又與五代吳越王錢弘所造八萬四千寶篋印經塔極為相似。那麼,它究竟是五代所造,還是從地下挖出來的?不得而知。

  群塔
  除單塔外,中國古塔的排列組合還有許多造型。如雙塔,為尊仰釋加佛和多寶如來二佛並坐而建。較有名氣的雙塔有山西太原的雙塔、蘇州的雙塔、泉州的雙塔。三塔,在佛教上為尊仰三佛(釋迦佛、彌勒佛、藥師佛)而建造。最著名的則是大理的崇聖寺三塔。群塔排列成行的稱為塔牆,如浙江天臺國清寺的六塔之牆,青海塔爾寺的八塔之牆。成群佈置的稱為塔林,如寧夏青銅峽牛首山排列著108座塔林,位於塔群中最上端的是一個鼓缽式的喇嘛塔,造型極為獨特。而現今我國最大的塔群則是河南登封少林寺塔林,有唐代至清代千余年間磚石墓塔220座,聞名中外,蔚為奇觀。
  中國千姿百態的古塔,是美的歷程。美貫注著時代的精神,凝聚著人的創造、智慧與信仰的力量,展現出各個歷史階段演化的風貌,從這一部木與磚石的藝術史詩中不是看得很明白嗎?

 

來源:www.jcedu.org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