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誦經
問:初學宜先習何經。
答:習有二種,一者誦習,二者修習。誦習則今人常誦之心經金剛經彌陀經皆可先習。若言修習,則以眾生根鈍深廣難明,便捷之法莫若念佛,故以先習阿彌陀經為宜。他若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文句利達,陳義平易,亦初學所宜修誦者也。
問:同一佛經,何故分誦習修習。
答:將經文逐字逐句朝夕諷誦,不求其義,如持咒然,但一心而已,此為誦習。博考經義,深思明辨,按照經中所示之法而身體力行之,此為修習。一往而論,誦習得福,修習得慧。此其所以別也。
問:入門學佛,宜讀何宗之書,誦經以誦何部經為最有益。
答:入門學佛,不必專宗。若從瞭解誦經,宜先讀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八大人覺經,地藏經,無量壽佛經。若為功德誦經,可誦法華經。
問:佛經太多,要念何幾種為合。每種須念若干次。
答:要念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八大人覺經,十善業道經,普賢行願品,金剛般若經,般若心經,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觀音普門品,地藏經,每日輪流念去,終身念之可也。
問:求超先靈及求自己滅罪,皆得早生淨土,以誦何經為簡當。小本彌陀經與大本不同之點如何,誦念效力相等否。金剛彌陀兩經箋解及誦本,以何種為最好,易於領悟,而便誦讀。在家朝夕誦經簡單儀式如何,朝夕必欲作回向否。必欲誦淨三業淨口淨法界及護身大明大輪等真言否。
答:以誦彌陀經為簡直速當。小本大本文字繁簡之不同,蓋大本是廣陳阿彌陀佛本跡及極樂莊嚴,下卷又廣陳娑婆苦惱情形,令讀者一面欣求一面厭離也。又小本無問自說,大本阿難請說並付囑彌勒流通。誦念效力相等,而大本更增知慧耳。金剛彌陀兩經注解,有金剛經貫釋及彌陀經白話解,為便初學。誦本以大字本為善。在家朝夕誦經儀式,只要焚香對佛像禮拜後,恭坐展卷朗誦。如已熟者可以默誦,行坐立皆可不拘,誦畢均須回向禮拜。至用晚課中之大懺悔文,或大悲懺或淨土懺。但用朝晚課本有須注意之點,(一)蒙山施食及警眾偈,只適用於晚時。(二)朝課心經後之回向偈,在家人用應改換字句,如次〔伽藍〕二字,應改〔壇場〕二字,末後四句應改〔弟子熏修希勝進,功德莊嚴無難事,家庭清淨絕非虞,眷屬親朋增福慧。〕
問:予篤信佛教然被俗緣所羈,不得已每逢十齋日持齋,就清晨在家堂或當空,或附近的寺院,設案具香花果燈燭,與贊誦一切經咒,或懺,為人並己消災禳福,又為人或己之亡過恩親懺罪,並助念往生等種種之舉,未審有獲罪於佛菩薩,並有違背佛法否,且效驗如何。又藉右舉發願,利己利他,並誓生西,能取效否。又能用章疏及牒文,並可蓋佛法僧寶之印否。
答:所舉持齋及行種種佛事,並無與佛法違背,虔心行之,必獲感應。即發願求生淨土亦必有效,但須念彌陀佛號。至用章疏須合於在家人口吻。牒文及三寶印不宜用,因此二者唯出家人可用,或佛教會等團體名義,亦可用之。
問:對前條所列行為,應用何贊及何經咒懺文是妥,千祈一一指迷,以資宏揚佛化普利眾生,同登極樂之邦。是所至禱。
答:前列行為,就地方有在家庭及寺院之不同,就事實有消災禳福懺罪求生之不同,若必一一分別舉之,不勝其煩。今且就普通方法略一說之,(一)贊用爐香贊楊枝先彌陀贊,(二)經咒可用朝晚課中所舉者,或觀音普門品普賢行願品金剛般若經。(三)懺可用晚課中之大懺悔文。
問:在家受持五戒或多分戒,於每月朔望應誦何種戒經。
答:可誦五戒相經。
問:祈現生消災延壽,念何佛誦何經。
答:念藥師經及藥師佛呈,或念普門品及觀音號。
問:諷誦唐玄奘法師譯六百卷大般若經,聽人說能開大智慧。其故安在。
答:般若義翻智慧,此乃諸佛因地之清淨智慧。有此智慧,可以成佛。故曰能開大智慧。
問:體弱多病,宜誦何經。
答:病是死因,誦金剛經彌陀經等,回向西方,莊嚴淨土可也。
問:日念金剛經彌陀經心經,能得何益。
答:金剛經心經能消業障開智慧,彌陀經能得生淨土之緣。
問:大乘中最勝而最短,便於每日諷誦者為何經。
答: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惟二百六十字為最短,而般若為一切佛母為最勝。
問:俗云常誦金剛經,令人壽長,信歟。
答:金剛般若經,功德不可思議,經中反覆叮嚀,可謂至矣。果能如法受持讀誦,何止長壽。
問:俗謂誦金剛經後,必誦心經,名曰剩經,(如往生咒之於彌陀經等)否則無效。亦嘗聞鄉間寺僧作此說。當非原意。請辭闢之。
答:心經為般若經之樞要,誦一卷心經,猶誦一切般若經也。金剛經但般若經之一部分,欲得其全,故再誦心經耳。剩經云云,不足為訓。
問:念經經題是否要念,例如心經金剛經,其經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金剛般若波羅蜜多,一須連同經文每卷都要念否。
答:經題要念。如分卷處,若連誦時不念亦可。
問:若誦金剛經一卷,為時甚久,有客來,可否於分段處暫停。
答:誦經時間既規定後,宜揎除一切,專心念誦。如時間不足,分段可也。客來非特別原因,不宜停止,當令客稍坐,以待誦畢。
問:金剛經中之三十二分標題,石成金謂不必雜於經文讀,而每見寺僧則併誦之,究應何從。又誦此經宜誠敬,跪誦趺坐誦,二者孰優。
答:標題不讀為是。趺坐誦為優。
問:晚於數年前,即持誦金剛經,後因生活問題,致中輟。今春仍本初衷,偷閒念金剛經往生咒。時念時輟,會獲罪否。
答:可改念〔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則字少而易背誦,雖忙無妨礙矣。時念時輟亦不至獲罪,因不得已也。即輟時無功,念時豈得無功耶。
問:據某僧言,誦金剛經須十分靜心,若耳中一聽到人聲,稍涉雜念,即徒勞無益。此言然否。
答:此即誦經修定之旨,然非絕無利益。
問:晚係中學教員出身,對於佛經尚未能十分明瞭,每就一經研究數遍,然至誦時仍未能前後貫串,了然於心,似此誦經,恐未得益。高明者,當另有功夫入佳境。
答:此在余時仔細研究,誦時不必費解,任運了然可矣。蓋誦取一心,是修定,非修慧也。
問:晚於十齋日之晨,念地藏經。是日念佛,是否專念地藏菩薩。
答:可以專念地藏名號。
問:地藏經全卷,念誦頗感不易,可以如法華變通辦法,摘出一品持誦否。
答:雖可。然亦何妨三函分誦乎。或日誦一品乎。
問:晚欲於士齋日持誦地藏經,然因時間不及,只能念二品多至三品,不知誦畢二品或三品後,要加誦何佛名或咒語。又開經時須請誦何佛菩薩。
答:誦地藏經,始終只要稱念〔南無地藏王菩薩〕三稱,或始時加念本師佛號三聲,及開經偈。畢時,加念回向偈。
問:藥師經亦在持誦,若再誦其他經咒,勢有不能,應如何排列功課。
答:地藏既有專日,則余日晨可與金剛大悲等間日誦之。至晚課則一律彌陀可也。誦藥師經晨,宜持藥師佛名號。至藥師咒,可在經中多持幾遍。
問:早晚誦普門品大悲咒彌陀經金剛經地藏經藥師經,應如何分配之。
答:大悲咒金剛經藥師經歸早課,普門品地藏經彌陀經歸晚課。
問:敝社之宗旨,乃專修淨業求生淨土,以彌陀經及彌陀聖號為主,兼以普門品。但逢諸佛誕日所誦不一。不知可合淨土正宗否。
答:照永明壽禪師萬善同歸之義,一切諸法均可念佛回向淨土。復何礙哉。
問:修淨業人日課阿彌陀經,但我又念普賢行願品地藏經大悲懺觀音普門品金剛經。可否在做功課後再念,或今日今此,明日念彼。
答:極可以。大悲懺須禮,亦可暇時行之。
問:從前念經無一定經典,惟末後必誦彌陀經一遍,往生咒三遍,阿彌陀佛千數百稱,早晚皆然。現在早課大悲咒七遍,十小咒心經普門品各一遍,觀音大士百八稱,晚課彌陀經一遍,往生咒三遍,阿彌陀佛千數百稱,回向文一遍,三皈依,再誦大悲咒三遍。不知前非今旭,抑今非前是,或二者皆非皆是。請一言以決疑。
答:早課後亦須加回向文三皈依,晚課後大悲咒可刪,取不與早課重覆也。凡所持誦,統須回向願生淨土,此修行之一定規則。餘可不拘。
問:專修淨業者,除念佛誦彌陀經外,可否誦持其他經咒以為輔因。
答:讀誦大乘,本淨業正因,語見觀無量壽佛經,有何不可。但勿種數太多,致礙念佛時間,以淆靜慮耳。最好加讀普賢行願品。
問:念誦各經,是否即照漢字讀音,抑或另有梵音,如另有梵音,應如何練習,有無專書。
答:既讀漢文當然照漢字讀。其中咒音,須以梵音考證者,因譯音有古今方言之殊。習梵音雖有悉曇入門等書,但非口授,亦難正確耳。
問:佛號可默念,若經偈亦可默念否。又拜大悲懺水懺,亦可默誦否。
答:念誦禮懺,但須誠敬,語默無關。
問:誦經須要誠敬,但遇有時或遺落一二字,或念錯一字一句,而自知覺,即接上補正一字一句,有無罪過。
答:經語文句,原有次第,如何遺落在前而可補正於後。錯亂經義,非所宜也。
問:仁者嘗謂念經時三業與經佛相應,何謂三業。
答:此三業,即身口意等。禮佛對經,是身業也。念誦,是口業也。思惟,觀想,是意業也。
問:文殊菩薩謂讀經要句句分明,天道眾生方可聽得了了。豈吾人念經時,天上神祇亦來竊聽耶。
答:佛為天人師,吾人念經,是誦其師言,安得不來敬聽耶。況天道眾生,有天耳,不必來亦能聽聞,俗所謂人間私語天聞若雷,安有念經而不聞之乎。
問:平日讀誦之經,念於紙而焚化於佛前乎。抑不必用紙亦不必焚化乎。
答:誦經功德,與記數焚告無關。但初學者,恐生怠倦,藉以勉勵,亦可為之。然佛門本有回向一法,凡一切所作功德,皆當回轉向於菩提實際眾生三處,宜遵行之。回向菩提者,欲仗此功德求成佛果也。回向實際者,以此功德為性分所當為,不以為功也。回向眾生者,以此功德施諸眾生,願彼離苦得樂也。若修淨土,則宜以回嚮往生極樂世界為總回向。(蓋一生極樂則三回向皆具。)
問:念經必用香燭何也。
答:香花燈燭,所以供佛。念經念佛,如對佛前,禮宜供養,故用之。但不具時,亦可省略,心虔誠可矣。
問:誦經時佛前燈以美孚洋油燈代可否。
答:不宜。因有臭氣。宜用香油燈。
問:誦經時敲魚擊磬,是何意義。
答:令大眾聞魚磬聲而誦,不致參差,此利他也。令自己聞魚磬聲而誦不致錯散,此自利也。又令不誦經者聞聲而起敬法之念,亦屬利他之義。
問:較量數珠功德經,載念經功德,因數珠不同而異。夫同屬誠心念佛,何以用鐵珠記數則功德特少,用菩提子珠記數則功德特大,珠愈貴則功德愈大,買得起貴珠的才得大功德,是佛家便宜,亦惟富豪特享矣。
答:一切諸法,因緣生生。誠心念佛者因也。用珠不同者緣也。(因珠貴而生珍重心是為增上緣)緣異果亦異,宜也。至云菩提子貴者,何以現世偏多耶。豪富特享之說,非確論矣。
問:在校茹素,種種困難,素口固可誦經及菩薩聖號,敢問非素口誦之,亦有罪乎。
答:誦經持名,並非定要素口。但當漱口洗手整衣端坐,或復焚香以表誠敬,斯可矣。
問:晚定晨晚二課受十齋,於非齋日食葷後誦晚課,有罪否。
答:無罪。但課前嗽口可矣。
問:世謂食葷後不可念佛誦經。不清潔處,無淨室處,有臭氣處,不可放經像。今有寄居滬地者。多數借小屋一間而住,闔家之人,大小便皆於其中,經像不可供,則皆無緣修淨土矣。然則當如之何。
答:修淨土念誦之經尚少,可於淨處讀熟後,隨時默念最為妥當。又於星期六星期日午後,可至閘北世界佛教居士林隨眾同修。如有暇每日晨晚均可到林同修。入林費亦極少。
問:今僧眾誦經,其快如流。竊以經貴解義,若此,則尚不能入耳經心,更安能隨文解義。未知法應如是,抑為末流之弊。
答:經熟者,雖快亦不礙解義。況誦經但取諷義。但漫不經心者,為末流之弊也。
(九)持咒
問:白衣大士咒中〔怛祇哆〕三字念何音。又天羅神等五句,是否要併念。倘點滿一萬二千遍,此本是否要焚化。應焚化何處。請示。
答:怛祇哆即怛侄他,天羅神等句是回向語,不必並念,應焚化於觀音菩薩前爐內。
問:持誦神咒,有人說不宜在家念。如白衣咒大悲咒之類。譬如房屋子褊小,無淨室可念,可通融在家念否。白衣咒家中念有妨礙否。又白衣咒前有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三稱三拜,或云須每卷念三遍,或云只須開首念三遍拜三拜。眾莫能決。究應如何念法,請示知。
答:在家誦念,若無淨室,可於念時閉目端坐作想,離身四周空曠無物,只有佛像香燭,儼同淨室,作想後勿開目,而即念誦,可無妨矣。念畢,作佛去想,仍想四周空曠無物,乃開目下座。稱菩薩名三稱三拜但首末行之可矣。不必每遍如此。
問:大悲觀音聖像有二種。立相者五首,十三面,四十八臂。坐相者,四十八臂,只有一首,三面,頭上有阿彌陀佛。持誦大悲咒者,應供奉坐相,抑供奉立相耶。請教。
答:兩種皆是千手觀音之略像,故均可供奉。
問:大悲咒於每日正課持誦之外,不拘行住坐臥,隨時默念可否。請教。
答:極可。
問:大悲心陀羅尼經咒,未經口授難於誦讀,有何方法可解決之。又此經翻自他國,純為譯音,梵文別有意義,不知華文有解釋之書否。
答:請能念咒者一教,亦不難也。楞嚴咒疏中,有此咒解釋。
問:大悲咒淨水能治百病,未悉念此咒多少方有效。
答:須預念十萬遍,然後對水念廿一遍,或七遍五遍,均可。
問:持誦一切經咒,須要潔淨志誠,而準提咒咒頭有稽首皈依蘇悉帝,頭而頂禮七俱胝,然則此咒比別種經咒,更加潔淨志誠,而佛云不揀淨穢,是何意義。
答:此係準提佛母本願,大悲度生之果。至於敬禮之偈,修者自當誠敬。非謂不揀淨穢,便可放肆也。
問:晚自去年以來,於念佛外,復持準提咒,朝晚祝云,〔求菩薩以慈悲加被於眾生,使我現生早得功名富貴,具大勢力,得以致力於擁護大法,法界同倫同生安養,〕如此諒無不可。因日久生疑,敢問畢竟可否。
答:菩薩慈悲如此祈願自利利他,有何不可。但不能生果必心,致涉要求而成褻瀆。
問:去年底曾結印持準提咒彌月,承知識指教,稱無師盜法,實有大礙,遂不復敢結印,然實不忍棄咒也。今行住坐臥綿密不斷,除念佛外,每日多至萬遍以上。如此既不復結印矣,尚有礙否。
答:如此一心持咒,決無妨礙。
問:年來家道不幸,人亡財破,頗自疑此乃持準提之故,欲罷之而心不忍,請智者決之。(豈盜法之後,若欲悔過,當印咒俱棄耶,然自疑決無此理也。)
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豈容因此退轉,而降於魔耶。
問:佩準提鏡有何功德。
答:準提鏡為誦準提咒時對之誦,鏡背刻準提菩薩背像,意顯正像當在鏡面現也。至佩帶功德,當與佩帶咒像同,無非消災增福滿願而已。
問: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彌吽〕當讀何音。
答:當讀〔盎麻尼百昧哄。〕
問:大明咒六字有何效力。請示。
答:此咒是觀音菩薩根本咒,凡觀音菩薩一切神力均能感應。約而言之,斷六道輪迴苦,得六位菩提道果也。(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覺)
問:後學以念佛求生為主,會中常習大乘經典,如楞嚴咒最難學,不學有礙會規,學則頗覺困難。請示。
答:楞嚴咒效力廣大,可耐心學誦,一時不能學全,應分段學。最後多侄他下八句是咒心,未能全誦時,單誦此咒心可也。
問: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多般怛羅無上神咒太長,不知只誦咒心,功德同否。
答:功德亦同,至少應誦七遍或二十一遍。
問:毗盧遮那佛大灌光真言,其真言內〔阿謨伽尾盧左曩〕之阿字及伽字曩字,阿讀遏,伽讀茄,曩讀納,然否。〔摩賀母捺羅麼坭〕之母字,及坭字,母讀沒,坭讀尼然否。〔缽羅革哆野吽〕之革字,及哆字,革讀末,哆讀答,然否。此咒未經師授,持之不蹈盜法之罪否。
答:讀音不錯,雖無師授,但已皈依三寶者,無師而有師矣。鄭重恭敬行之,無妨也。
問:滇城前年有一比丘,教予專持穢跡金剛神咒,咒共四十三字,念滿四十萬遍,即可得縮地分身變化,及種種神通,隨意所欲,先對佛前發願,方得傳法。予手抄穢跡金剛法禁百變法門經一部,以備修持。佛學法門,原有密宗一門,可求現前神通,予完全廢止念佛而持此咒,已念七八萬遍,因屢患病遂中輟,予自知業障太深,但廢念佛而持咒,不知確能得到現前神通否。欲不念此咒,已發過願,不知有乾神譴否。天下大善知識不勘,不知有專持此咒而得神通變化之人否。
答:神通乃感應之一種表現,全在功夫綿密成熟,所謂至誠感格,俗法且然,何況佛法,但不可以有所得心得之。金光明最勝王經,有依空滿願品發明此義。學密法者,於持咒後須觀〔阿〕字。今朝晚課最後均誦般若心經一遍,皆此旨也。若以有所得心而持咒,欲求有驗,猶緣木而求魚矣。
問:金輪咒法云可問事。乞將行法指點(及作法次第)以便誦持。
答:一字金輪咒,即〔部林〕是。欲知行法,須詢諸能者。天津徐蔚如先生昔能行之。
問: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內,載諸咒如六字大明真言準提咒等,擬擇一結印誦持。然未經師受,有大礙否。
答:依書為師無礙。
問:經咒上不認識之字甚多,必經口傳,方可誦讀,若非佛教中人傳者,可否照念,有無功效。
答:非佛教中人,如教經上普通字亦可無誤,或特別字及咒上字,當非已經誦習者,不可請教,恐有誤也。至念誦功效,則以念者虔誠為要。如果虔誠,即字誤亦有效也。
問:發心持誦經咒,有譯取之字不易認識者,如為本音,尚可於字典中求之,惟明為此字,而讀音特異,尤其多加口旁,莫名其妙,欲持誦者遂不免彷徨無主,因而中止,即或傳授持誦,亦多以訛傳訛,雖一心信仰錯亦有效,終屬於理不合。如大悲白衣準提等咒,多為世人持誦者,有能於非本音或特別之字注其音讀刊行,更於半月刊中逐期發表,則持誦者雖不解其義,而音讀有定亦被祛疑去惑,為功當非淺鮮。
答:咒字譯音,應皆可照本音讀,其特異者,我國文字古今異音耳。梵音字母與國音字母,並不適合,注音亦甚難得當,然擬試作之。
問:或有未能去葷酒及房事,而欲日誦法華大悲等經咒不間斷。聽之乎。阻之乎。
答:在家學佛,葷酒應除。夫婦間事,不能避免。然誦持前應先禮拜懺悔,發慚愧心,或加念淨三業真言一百另八遍。
問:學生氣虛不能多出聲,各咒可默誦否。
答:可以默誦。持咒以金剛持為上,金剛持者音小,但自己得聞也。
問:持咒功德較誦經如何。
答;咒為密經,經為顯咒,經咒本無二致。惟持與誦不同,誦則出音,持則默念。總之唯在一心,心若歸一,功德俱不可思議。
(十)念佛
問:佛號者,佛之名號也,猶人稱王某張某是。佛經者,佛菩薩所說之學說也,猶論語孟子是。何以虔誠誦之,有不可思議之功德。
答:佛之一名,義翻為覺。覺者竊理盡性了達貫通之謂。名實相符,名實互用,故稱其名者其實立顯。感應之神,不速而至。又佛為福慧滿足之人,即是福慧滿足之德名以召實故稱其名者,獲無量功德也。至其學說,即其精神之所寄,精神所至,感無不通,故誦者以虔誠為感,使佛等之精神與誦者之精神契合,而佛之功德亦即誦者之功德矣。
問:法華經壽量品云,或說己身,或說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又云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足見釋迦身示彌陀身,說娑婆說極樂,說東說西,說淨說穢,於未開顯時,無非諸佛方便分別隨順機宜之談,非究竟無餘之極說。以是之故,我於稱念彌陀名號,不取不捨,生極樂與生兜率,東土西方無所可否,但求速成不退而已。如是知見,如是信解,如是發願,如是行持,不知能滿所願否。
答:居士以求速成不退為願,則莫速於念彌陀生極樂,經有明訓也。
問:修行念佛,如何可必生淨土,不入魔境。入魔因心起邪。但在萬惡的上海,欲制心真難於登天,未知可有方便之法否。
答:生淨土為念佛之目的,必與不必,全在願力之堅否。然須知生淨土在命終時,而命之短長繫乎前業,非可強使速成。世之念佛入魔身心受病者,多由欲速而致。若心起邪,即是業障,法宜懺悔。通法可用朝暮課誦中大懺悔文,因內八十九佛名若能誦熟或諳誦或禮拜,是導心入佛,不待制心,自不入邪。請試行之。
問:止心緣中之靜坐法,丁福保老居士所著之靜坐法精義一書中論之甚詳,似非外道。未知修念佛人可否兼修,可否取以為修淨土之助道法。
答:念佛法門,本是止心緣佛名號以習靜者。經云,執持名號,緣也。一心不亂,止也。能以念佛為靜坐,乃修淨土法之正行,豈助道哉。若離念佛而別修靜坐,恐涉外道耳。
問:不佞極信因果報應,忙裏抽閒,亦肯念佛。惟讀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二語,以為心即是佛,只要我人一生行善念佛,其他不生正信,亦無量大關係,以為彌陀淨土全在心中,是無事實,未知有無方法去此修持之魔障。
答:有心必有境,有性必有相,孰謂淨土唯心而無淨土之境,彌陀自性而無彌陀之相耶。須知浦餘生(問者名)亦是居士自性之浦餘生,無錫亦是居士唯心之無錫,不得謂無錫浦餘生全在心中,並無事實也。此乃居士執理迷事之病,即是邪見,關係甚大,不可不除。須知心即是佛,亦佛即是心,何居士但達半句耶。請深思之。
問:念佛時應始終一如,厭惡此世界,懇切求佛救出歟。抑應只念四字佛號,用耳聽音,心無他念。按若行前法,是信願懇切,但甚難一心。若行後法,則容易一心,然無懇切求生之可言。不知後法於往生上有無利益。
答:念佛三要,為信願行,信願所以起行,非謂行時要兼信願也。行須建立在信願上,非謂發信願心時兼念佛號也。如念有間斷,則於不念時不忘欣厭可也。如念無間斷,則在起念之初先發欣厭之心,欣厭既切,遂一念永念,至於見佛往生可也。
問:弟子是公務人員,現已實行淨素,但因寄居客地,諸多不便,每日清晨在床合掌趺坐,誦大士聖號五百,大悲咒五遍,藥師琉璃光如來十遍。但惜未能焚香禮拜。未識有無罪過,能邀菩薩加被否。
答:最先應誦本師釋迦牟尼佛三聲,示不忘本也。餘照誦極可。焚香禮拜,可由心意為之,較為有益。但至誠心誦,自無不獲加被耳。
問:晚在室內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藥師佛地藏王菩薩像,每晚公餘,夫婦同念佛菩薩驛號各兩珠,念完之後,默禱〔加被地方家庭,無災無難人口平安〕合法否。
答:亦可。但須再供本師釋迦牟尼佛像,亦念兩珠,方為盡理。
問:有母子兩人,先修同善社坐功,念該教所稱天元太保阿彌陀佛有年。本年三月間,勸其朝西持念南無阿彌陀佛,回向西方。其母於陰曆五月間在床內趺坐念佛時,見身穿斜領衣,頂有髮結者兩人,分立左右,於床外者三次。其子亦照其母坐法,每日面西念佛回向極樂,由末學告以口念耳聽,未及二月,彼聞頂上亦有句句分明之佛號聲音,歷歷可聽者約旬日。如此境界,是益是損。
答:見形則病於目,聞聲則病於耳。念佛見佛,聞佛說法,尚不作聖解,況其他乎。切勿生喜,致受群邪也。
問:誓持書夜彌陀十萬聲恒不及數。奈何。
答:須去其障礙,(自省有何障礙)徒喚奈何無益。
問:持念六字洪名的時候,心中屢生雜念,未知有何法可以鎮攝。
答:但靜心用耳聽此六字,常令明了可矣。
問:身體孱弱之人念佛,若至緊切時,有無傷及身體。
答:須緩急得中,多默念,勿令傷氣。
問:予體素弱,每當念佛百聲或數百聲,即感氣促,兼心多昏散,不知當用何法對治。
答:念時聲勿高,氣勿急。(如昏多先合眼令睡醒後起念。如散多,則用耳聽法,令六字明了,或起而禮拜。)
問:夜間合眼便夢,不知病根何在。
答:非倦極睡易夢,正宜在入睡時想佛或默念佛。(如此則有夢亦屬佳夢)
問:夫婦同床未行房事。若默念佛號有礙否。
答:默念佛號無礙,不若念大懺悔之須備威儀也。
問:阿彌陀佛為皈依佛教者口不離誦,但非齋口,亦可隨時隨地口宣,或默誦否。
答:阿彌陀佛萬德洪名,皈佛者稱之,固得出世福。即未皈佛者稱之,亦得世間福果也。
問:念佛常生雜念,無法鎮攝,但日日繼續作去,他日能得生西否。
答:得生與否,尤在志願。生西之願不退,命終十念亦得往生,可無疑慮。
問:在俗緣中難於一心,敢問每日功課不輟,除不得已稍進葷菜,異日西歸,可得目品生否。
答:九品往生經中有例,可以比觀。須知往生以有願為先,但得往生同登不退,何爭上下。
問:不茹素而惟積他德念佛者,臨終能否往生極樂。
答:臨終正念分明,即可往生。然雖不茹素,仍須戒殺。
問:鄙人在學校讀書,素食不便,可否葷食而念佛乎。
答:素食宗旨,在不食肉不殺生。如在校,不妨食肉邊菜也。葷菜中如有素菜等,但食其菜,不食其肉。未始不可。至於念佛與素食,本是兩事。但以佛心慈悲,既以佛為念,即是以佛心為心,故須戒殺,不忍食眾生肉耳。是中可與不可,全在自己發心。
問:因要事而間斷早晚課誦,有罪否,可否補誦。
答:中止常課,自係過失。但可減少以省時間,補誦亦可。
問:誦經念佛,在月經期內,應否停止。
答:不必停止。
問:進過產室者,在尚未彌月期中,可否拜佛念佛。
答:可以拜佛念佛(只要經過洗滌)
問:產婦可否在尚未彌月之產室內念佛。
答:亦可默念。如能焚香清潔,即出聲亦可。
問:念佛誦經朝晚不便,故定課中午,可否。
答:修行以畫夜六時,中午即畫之一時,有何不可。
問:夜間睡後,有時失眠,可念佛否。
答:失眠時,可默念佛號。
問:做功課時,雜念甚多,只有大聲念佛攝耳諦聽,除此以外,尚有何法。
答:念佛時若多妄念,亦可淨念稍停,靜觀佛字,至妄念消,再念。若坐念時,可改行念,或禮拜念,均可打消妄念也。
問:弟子弱症數年,恐將死,世緣不能放下,關於佛法書籍事物貪求不已,不能一心念佛,恐礙往生。望先生與無緣慈,詳細開示,則弟子感恩之至矣。
答:既知求生淨土,何可不一心念佛。宜放下萬緣,作已死想。記數念佛,勿使懈怠。定數之外,但看淨宗經典作增上緣也。
問:當危急時專念觀世音菩薩,不念南無二字,可否。如不幸遭難身死,專念觀世音菩薩,可生西方否。
答:可不念南無二字,不幸身死,可生西方。
問:室內衣物甚多,為方便故,難以除去,此於一心念佛有礙否。
答:念佛時先作室內淨空之想,即不妨礙。
問:為環境所阻者,對於早晨十念法,欲施於睡眠始寤未下床時,向西坐定默念,較為利便。但以未經漱洗整衣,是否無妨。
答:苟其一心,即是清淨,亦無不可。
問:念佛誦經固可有暇即行,予見凡念佛者,每以佛珠計其數,何故。或佛珠果有其他之效用乎。
答:念佛用珠計較,所以策勵修行,日有定數,勿使懈忽也。
問:如一日中數次念佛,要否數次回向,抑俟至一天完時總回向。
答:若此日專誠念佛,不作他事,則可一次總回向。否則以每次回向為宜。
問:修持當如何用功,方收確切之效。
答:一切法門,念佛第一,不必探奇好妙。古德云,老實念佛,此一語可為苦海慈航。但能信願行三者具足,自收確切之效。念佛之法,當以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四語為準繩。六根不緣六塵境界,清淨其心,專念彌陀名號,念念相續不斷,不假參究觀想諸方便,自然得於自心中開發佛慧,了知即心即佛。
問:今生的境遇不好,必是前生或多生所做惡業所致。敢問此人若誠心念佛,能將境遇改善否。再者此人念佛時,應如何著想。應心中想將此念佛功德布施前生或多生結冤之眾生,以此贖罪。抑應哀求阿彌陀佛赦罪。
答:誠心念佛,可能改善境遇。但想佛的功德,是斷盡諸惡,具足諸善,度盡眾生,我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如此善根增長,能把惡種伏而不起,即得改善之機矣。布施眾生,只要發願回向利益有情求佛哀佑亦然。至於贖罪赦罪之意,佛法所無。蓋佛法主張自救自度。定業不可逃時,即佛亦無能救也。
問:凡遇拂意之事,指意之人,及逢最難忍受或最危險之境遇,如是一切無論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皆認為是阿彌陀佛法音宣流變化所作,種種紛擾之魔事,皆變為佛矣。如此方便,可得一心不亂否。
答:如此方便,正是念佛三昧境界。安得不是一心不亂。
問:念佛須念相續。然遇應酬世務,若何用功。如勿念者,是有間斷。如仍念則一心應事,一心念佛,是心有二用。竊意平常用功真切,臨事自有不念而念之妙。然否。
答:心無二用,誠是。然應酬世務時,暫止不念,應酬畢,即繼續念去,是仍以念為主,而應酬為客。但能客不奪主,主不隨客即是功夫。
問:念佛時心切,稍不慎,難免魔現。但真念佛者,以了生死心,念彌陀佛,所在地謂獄火炎炎念佛名。正切之至也。今一恐魔來,則人不敢切念矣。奈何。
答:魔有病魔心魔鬼魔。病魔因不善調身而起,心魔因煩惱熾盛而起,鬼魔因夙有怨對而起。念佛人當持三聚淨戒,行一切善,除心魔也。斷一切惡,除病魔也。度一切眾生,除鬼魔也。持咒禮懺讀誦大乘以為加行,則千萬穩當矣。
問:昔聞楊仁山諸公說,念佛以無後心為是。迄今未了其義。究謂舉念念佛時,念念在佛而無別計度,絕待一心,便為無後乎。疑不可解。
答:行千里者,到在一步。念佛人於捨報時,最後一念,真是往生之因。故於平日念佛,亦當單提一念,一念之後。萬念不生,若其生心,即復再提,如此念念相續,實皆念念單提,此為無後心也。平日如此念佛,臨終往生穩當矣。故曰以無後心為是也。
問:念佛兼懺悔乎,抑不必懺悔,專心念佛乎。
答:念佛為正,懺悔為助,正助兼修,收功彌速。果能專一其心,何須更求懺悔。苟心不專,反不若兼以懺悔為得。
問:朝暮課誦列有八十八佛名,不知出何經典。佛名無數,何以只念此諸佛而為日課。
答:初五十三佛,出觀藥王藥上菩薩經。三劫千佛皆禮此五十三佛而成道。次三十五佛,出大寶積決定毗尼經。菩薩犯極重罪,在三十五佛前懺悔,當得解脫。
問:平日念藥師琉璃光如來同消災延壽藥師佛二聖號,以何者為好。
答:藥師琉璃光如來或藥師琉璃光王佛,均是佛之本號。消災延壽贊德,猶如大慈大悲也。
問:我因身體弱到極點,常臥訂褥,以後關於一切疑問,不問可否。關於飲食起居,皆不過問,只是斬斷萬緣,一心念佛可否。如不行善修福,是否專念佛號即是行善。
答:專念佛號,回向一切眾生,令得福慧,即是行善也。信願持名,為念佛宗要。凡關於念佛往生問題上有疑者,不可不求決也。
(十一)雜修
問:念佛誦經禮懺拜像,是有相法。參禪見性拈花微笑,是無相法。謂有相與無,其功成究竟為殊途同歸則可。若謂無相能成而有相不能成,無乃不可乎。請開示。
答:佛法非有相非無相,要有無不二,方可入道。故有相修者,宜不住相。無相修者,宜不住無。經云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問:誦經念佛,能滅重罪。修禪宗者,既不誦經,又不念佛,過去重罪,何能消滅。重罪未消何能成佛。
答:禪宗以斷除妄念徹見心性為究竟。雖不誦經念佛,而成功則一。然此等多是利根,夙世修行,功已將圓,故一悟千悟耳。若末世眾生,雖修禪宗,仍須誦經念佛,或勤修懺悔,方得罪障消除,而易於成就。不然,初祖達摩何以傳楞伽經四卷,六祖慧能何以傳金剛般若經,而永明壽禪師何以提倡念佛法門耶。
問:一切法門,任運修習,若稱名,若持咒,若修觀,若誦經,若禮懺,若坐禪,不限定一法,隨己意樂,任運行之,有雜而不專之病否耶。若以雜為病,然一切法門,皆是如來無相方便無性之法,雖多而不雜。又永嘉云,諸行無常則是空,即是如來大圓覺,空即非有,圓覺非無,是中道義,又豈患雜耶。如是行持,不知有當否。
答:所舉稱名至禮懺,雖似多法,然互相資,任運行之,原無障礙。惟其中須具一貫之旨則可耳。如淨土法門,稱彌陀名號,持往生咒,修十六觀,誦淨土經,禮淨土懺,及坐禪以為修持準備,何雜之有。然其中誦經持咒有可作加行功夫,原不限於淨土範圍,但以之回向淨土可也。居士所舉,乃圓頓工夫。悟圓覺者乃能有益。
問:淺學之人學佛,除念經禮懺尚可做到外,如其深入經藏瞭解高深之教理,似不容易。有何方法補救。
答:只要念經禮懺如法做去,亦可以伏煩惱智慧。欲問補救方法,亦不外誠敬如法而已。
問:學人從前曾誦經持咒,回向西方,人謂雜修。現僅於晚課誦懺悔文蒙由。昨晤一比丘云,懺悔文及蒙山,亦非居士所宜誦,縱回向仍屬雜修,以專念六字佛號為是。未知然否。
答:蒙山施食,居士非宜。懺悔文未嘗不可誦。專雜在心,能回向西方,即是專修也。
問:念佛有謂宜兼觀白毫相者,有謂凡夫妄念紛飛不必涉及觀想者。以何為是。
答:當量力行之。
問:學人修淨業,欲單持名,每因簡而生散亂。今欲持名時兼觀想,藉想以繫心,未知有違經旨否。
答:持名易,觀想難,故應持名易一,觀想易散。今居士不然者,從宜可也。
問:近年於靜坐中,依觀經作觀,其觀法即從第一觀至第十二觀,意在薰習作往生之助。但迄今不見有何進境。請開示。
答:觀經中惟第一日觀及第十三池上三聖觀為易觀。其他觀境廣大繁密,均不易觀。宜足下之無進境也。請專修日觀或池上三聖觀。一觀成就,即獲三昧。切勿貪多速成,致遭魔境,反失善利耳。
問:楊仁山先生禮拜入觀法第五觀有觀盧舍那佛法,其說云但以意識照經緣境觀之,不知欲觀盧舍那佛,應讀何經。
答:盧舍那佛是報身佛,華嚴經梵網經均有其相。
問:佛經論上載魔能現佛菩薩像,又能說法,又能令人得神通得三昧,敢問修行人倘若遇此等時,如何能辨別他是魔或佛,應如何處置。
答:魔令人熱惱,佛令人清涼。魔則心攝念而自消佛則心愈定而愈顯。所以修行人遇此,則一心不亂,行所無事。經云,若作聖解,則受群邪。
問:唐善導等提倡專修而戒雜修,但四弘誓願中則云法門無量誓願學。此說矛盾否。
答:願學是聞思的工夫,專修是修的工夫。又從雜修中方可簡譯一法而專修之。
問:善導和尚謂專修者百修百成,雜修者十得一二,後學每日課四字佛萬聲,往生咒七七遍,大悲咒七遍,阿彌陀經一遍四十八願一遍,楞嚴經勢至圓通章一遍,並參用龍舒淨土文大菩薩修淨土法門,又誦南謨西方極樂世界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百遍,又參用慈雲大師往生淨土懺願儀,每日仍課十念,又誦金剛經一卷心經三卷。如是訂為日課,不犯雜修病否。
答:所誦經咒,悉皆回向,願生淨土,何雜之有。
問:結七閉關之法,未能施行,如前條所訂之課,能成功否。又家境困難不免煩惱,擬遣謝一切,寧為餓夫,不以俗務紛心,再加雙足趺坐,心念心聽功課,何如。
答:如此用功,自入佳境。
問:打七功夫之意義目的及其形式若何。
答:欲令功夫加進之意。其目的在限期成就,將平日念誦功課連續做了七日,就是打七。或一人或多人均可。
問:閉關之儀軌若何在家可行否。
答:閉關者,禁足謝客,專心靜修,在家人當然可行。入關時須齋佛疏告辭眾,或請高僧說法對關。至在關內如何用功,則各隨所願,規定課程可也。
問:每當逆境時,不知當作何等想。
答:作反觀想,(即是恕)退一步想,忍耐不睬想,種種譬喻想,還債想。
問:瞋心太重,如何才可去掉。
答:修忍辱度及慈心三昧,可以去瞋。簡單說句話,處處自己認錯,人人當他子女。若求佛菩薩加被,則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可也。
問:平時克治,以瞋恚為最難,每發於一時猝不及覺,未知除常念恭敬觀世音外,有何法可以對治。
答:讀佛經中關於忍辱波羅蜜文,可以對治,防於未然也。如金剛經忍辱仙人一節,六波羅蜜經中忍辱一品,及發菩提心論中羼提波羅蜜,均可。又四十二章經以能忍為有力大人,可詳玩味。
問:消滅瞋火之方。
答:以忍耐為第一,慈悲為第二,願諒哀矜均包含在內。明達因果為第三。不為現境所蒙,亦忍之後盾也。
問:收攝放心之法。
答:除念佛讀經之外,閱有興趣之佛典,如釋迦譜大唐西域記高僧傳居士傳淨土聖賢錄等書。
問:學人每於增進修持之日,(例如長日誦經或結七念佛等)則三毒轉熾,莫由遏止,縱以種種自解求伏,終似盆水車薪。未審此係宿業使然,抑天魔所擾也。當以何法治之。
答:此係宿業習氣,須在平日讀相常之書,令正思維若在臨時,當以禮佛法對治之。
問:云何是聞思修,云何入三摩地,乞詳示。
答:聽講看經曰聞,瞭解其義曰思,依義從身口意實行曰修,修至純熟一心不亂曰入三摩地。
問:余未學佛前,思念極少,而學佛後反生種種感想。是何原因。
答:此前之念少是愚癡,後之想多是聞慧。學佛者,正應將佛理思維純熟,方能於起心動念處,順道而行耳。
問:因解起行,行起解絕,其行起解絕句意義若何。
答:研究其理,思維其義,謂之解。身口意業謂之行。如行路然,既識其途,然後起行。如方行時,猶須認路,如之何其行哉。故行起不須解矣。
問:布施為六度之首,然照金剛經所說,則但誦此經,一切布施均不能及,更何用布施乎。更何為六度之首乎。
答:布施有財施法施之二,誦經為法施,法施利人心,財施利人身,法施利及遠,財施利及近,故云不能及。身命為內財,施身命亦財施也。來問未明此義,故致誤會。
問:念經讀咒,聞應於靜室中具備香案木魚等件,倘無如上佈置時,應如何誦念之。
答:淨幾開卷端坐念誦。
問:同學某君好研佛理,身體力行。惟不喜念經及拈香祈禱。詢其故,則曰,佛教為最高之哲學,哲學尚修持,焚香念經祈禱非佛教之精神,真正佛教功夫,不必作此等舉動云云。其如何,乞指教。
答:學佛有四層功夫,曰信解行證。某君注意解行工夫,故云然。但行實通乎始終,不觀普賢行願品十大行願乎。拈香即修供養,祈禱即懺悔,念經即讀誦,為大乘十法行之一,皆行也。安得云絕對不必乎。
問:後學對於閱各項佛書,每每不能終卷。有礙答。
答:看經不終卷者,經不契機也。近居士處有法師講經者否。宜就彼一聽,即生興趣,而得專一入門矣。
問:敝邑報本寺恭請能禪法師宣講地藏經,其開講時間,與敝社常課抵觸。未知於修持方面有礙否。
答:聽經與誦經無異。時間衝突,不妨相抵也。
問:聽經者每日所飲該寺之茶水,而並未齋僧供眾,是否為侵捐常住。
答:聽經者所飲茶水,乃該寺之布施。受者,非侵損也。如聽經得益,則增常住功德矣。侵損云何哉。
問:遠處講經,有人去聽,無親友處可住宿,飯食寺院中可否。供給其飯金住宿費,如何計算。
答:可否住寺,以寺屋能容與否為斷。當預期接洽。至於計費,可約照住旅館所費者送寺。
古農佛學答問卷四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