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佛法之殊勝,在於有具體明確的修行方法,可以拔除眾生的苦難,解脫身心的束縛。淨土法門是其中之一門。諸大乘經中說,十方世界皆有淨土,而專經介紹者,唯東方妙喜世界阿佛淨土、東方琉璃世界藥師佛淨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淨土與兜率彌勒淨土。
自東晉慧遠大師創淨宗以來,彌陀淨土信仰幾乎成為中國佛教的一股主流,受到廣大的弘傳與信奉。不僅淨宗人士專弘,亦為他宗(如:天台、華嚴、禪宗、律宗)所重視。淨土實為人人所共趨,景仰之理想境地!
往生淨土,是於命終後方達,故古德有人提倡「唯心淨土」。淨土不遙只在心中,以唯心所造的觀點來轉化自心,則穢土亦淨土矣!自淨、他未淨亦不夠理想,因為共業所感的世間,要大家共同努力改善方稱圓滿。有心人士見到現今世間種種苦難:山河大地受到嚴重破壞;人心普遍充滿貪、瞋、痴,道德淪喪至極……,而呼籲共同建設人間淨土。器世間要還其本來自然生態;人心要淨化、提昇精神品質。推動建設人間淨土實為當務之急!
今文將依淨土三經(註1)略述極樂淨土之概況,並勾劃人間淨土之藍圖,明其二者之關係,期願菩提心的人間菩薩,共集同願同行,共同建設人間淨土。
二、淨土之意義
淨土,是指清淨、無垢、無穢、無雜染;唯真、唯善、唯美之理想境地;或稱淨妙莊嚴的佛國世界為淨土。阿含經云:「心清淨故,眾生清淨。」維摩詰經云:「菩薩若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國土淨。」是故欲得淨土,先當淨其心。印順導師云:「心淨眾生淨,心淨國土淨,佛門無量義,一以淨為本。」(註2)淨,實為佛法之核心。這是從自淨其心(淨化有情身心),推廣到淨化所依之國土。
三、西方極樂淨土
今依淨土三經略述極樂淨土之概況
(一)極樂淨土之成立:
阿彌陀佛之因地為法藏比丘時,在世自在王佛前發大誓願,願速成正覺,莊嚴圓滿殊妙旳佛國淨土,濟拔生死勤苦之眾生。世自在王佛為其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之粗、妙、善、惡。法藏比丘歷經五劫思惟,攝取嚴淨佛國之藍圖,立四十八願,一向專志精勤不懈地,廣修菩薩之六度萬行。法藏菩薩今已成佛,現在西方去此十萬億剎,其佛世界名曰「安樂」。其國中無三惡道,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又稱為「極樂世界」。
(二)極樂淨土之教主:
教主阿彌陀佛,成佛已十劫,今現在說法。因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故稱為阿彌陀。阿彌陀,意譯為「無量光、無量壽」,故又稱為「無量光佛、無量壽佛」。其佛威神光明最為第一,為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故又稱「無垢光佛、清淨光佛…乃至超日月光佛」等十二種名號。經云:「其有眾生,遇斯光者,三垢消滅……善心生焉。若在三途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復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註3)經文顯示了阿彌陀佛的威光超勝,與慈悲攝受極苦眾生。
(三)極樂淨土之殊勝: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真實、莊嚴淨土、攝受眾生。其依、正殊勝如下:
1.依報殊勝:(1)土地-平整、潔淨、亮麗、光耀,皆由金、銀、琉璃……等七寶莊嚴成就。(2)居處-宮殿、樓閣、講堂、精舍,亦為七寶之所嚴飾。(3)庭園之美-寶樹成行、寶花盛放。有澄淨的七寶池與八功德水;開敷著青、黃、赤、自微妙香潔的大蓮華。庭園中有阿彌陀佛所化的孔雀、鸚鵡……等美麗鳥類。鳥聲、水聲、微風吹動寶樹聲,皆在演說妙法,聞者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4)生活資具-彼國人民之衣、食、住及莊嚴具,猶如第六天之淨妙,皆能隨意自在而得。
2.正報殊勝:彼國眾生皆具如來之十二相,相好平等,無有好醜之別。又能得諸神通,能洞視、徹聽、自在往十方諸佛剎供養諸佛;亦能成就一切智慧,獲無邊辯才,善談諸法秘要……。極樂淨土的殊妙,廣說不盡,如經云:「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註4)因此贏得十方諸佛出廣長舌讚嘆!
(四)往生方法:
阿彌陀佛濟拔眾生離生死苦,所示的往生修持方法,三經所說略有異同,分述如下:
1.《佛說阿彌陀經》:「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一亂……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經中強調必備足夠的善根、福德、因緣,且要持名號到一心不亂、又要心不顛倒才能往生。
2.《佛說無量壽經》:「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又明三輩往生資格,「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其中輩者……雖不能行作沙門,作大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以此回向,願生彼國。」、「其下輩者……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國。」本經要點:在以信樂、願生為前導;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念阿彌陀佛)為正行,亦修持戒、諸善功德;並以至誠心回向往生極樂淨土。
3.《佛說觀無量壽經》:「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是三事,名為淨業。」此三福行是往生的正修資糧。經中十六種觀法之後三觀,將往生者分為三輩九品。上三品人,需信解大乘、信因果、發菩提心,要對大乘空慧有所體解契入。中三品人,能行世仁慈,持諸淨戒,遵行世間倫理道德,不造五逆罪。下三品人,雖不謗大乘,卻無慚愧,造諸惡業,力至五逆十惡。此經特顯阿彌陀佛等視眾生的悲心,對造極惡之愚痴輩開方便。只要他們還有一分善因緣,於臨命終時,能遇善知識示導,教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亦皆先攝受往生,再諄諄教化,令離惡生善。
綜上三經,「信、願、行」淨業三資糧缺一不可。欲求往生者,必當先對極樂淨土,起不疑的堅信;次需具至誠的欣往之願;再加之確實行踐往生資糧--培善根、修福德、持淨戒、發菩提心、專一念佛、回向等,如經中廣說。若此行人,則往生有分!
四、人間淨土
佛陀見到眾生的苦難,而教導滅苦的方法。先以端正法(說施、說戒、說生天法)淨化人心,使社會大眾遠離貪染。次說正法要(苦、集、滅、道),更進一步引導願求出離者修行、證果、得解脫。隨著托缽的行程,遊化恆河兩岸,對信眾隨緣、應機說法。對當時人心的淨化,具有積極正面的影響。由此推之,佛陀實為率先領眾推動淨化人心、建設人間淨土者。
(一)世間現況
隨著時代變遷、社會進步、醫療發達、科技領先、資訊掛帥、物資豐富、生活享受提升……。這些本應是建設人間淨土的有利資源。相反地,卻因人心自私自利、貪求無厭,而滋生了不良的負面影響。
觀今世間,似乎充滿比古昔更多的苦難,從器世間看:山河大地受到嚴重的破壞,山林濫伐、水土流失,工業棄水染污河川,工廠、車輛排煙染污空氣,農業過度使用農藥染污土質……,這些現象,對眾生生存造成極大威脅。從有情世間看:人類生活步調加速、做事講求效率、求簡便速成,樣樣求美好精緻……導至身心受到極大壓力。人心普遍充滿貪、瞋、痴,一味向外攀求……,故暴力、色情、賭博、吸毒、酗酒、名利爭奪……等社會事件層出不窮;人體健康也亮起紅燈,普遍受到癌症、愛滋病等絕症,和慢性疾病的侵襲……。這樣的世間真的病了,需要大家一起來挽救。
(二)人間淨土之藍圖
淨土,人人嚮往;人間淨土,人人欣求。人間淨土之藍圖,可依下列三方面來建設;即自然界、眾生界與有情身心的淨化。
1.自然界的淨化-(1)我們需要一個潔淨、有生機的地球。從消極的不濫墾、濫伐、濫建,到積極的造林、水土保持……等環保工作,來維護自然生態,還給大環境多健康、有生機。(2)市容的美觀淨化。家家不蓋違章建築,戶戶不亂製造、丟棄垃圾,大眾不製造噪音;政府多規劃各類社區,多開公園綠地,整頓交通,並以花木、美化街道環境。(3)空氣、土壤、水質的淨化。聘請專業人員研發對治、改善的方法,確實輔導社會大眾,積極的配合改善。
2.眾生界的淨化-(1)正當的經濟生活。以正命營生,不巧奪、詐取,不製造、販賣有害身心之物品。(2)完善的教育制度,加強道德觀念之教導,輔以健全身心的知識理念。(3)平等的就業機會。提供男女平等的就業機會,加強各行業的就業輔導與在職訓練。(4)健全的社會福利。關心老人、婦女、兒童、孤苦、殘疾的生活保障與醫療福利;落實反毒、反雛妓與臨終關懷……等。
3.身心的淨化-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的佛法化導原則,來淨化人心。「心淨則眾生淨,眾生淨則國土淨」。心,是一切行為之主導。純淨利他的身、語、意行,可讓眾生界的互動清淨;眾生界的清淨,可改善自然界為清淨。是故,人心的淨化是為「建設人間淨土」之首要。
(三)行踐之內涵
世間的不圓滿,是由眾生共業所招感。此界稱為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惡世,是因眾生身心不清淨;因煩惱而造諸惡業;因不具正見而邪見橫生;因不正信三寶、不信因果而眾生濁惡。是故要求人間清淨、國土清淨,需集眾生共同的善業感來改造。
前面說過,佛陀是推動建設人間淨土的創始者,他的教導內涵,是淨化人心、社會、建設人間淨土的最佳指南。奉行三歸、五戒、十善,乃至三學、八正道、三十七菩提分等正法,是可以圓滿成就人間淨土的。今略以三學說明之。
1.戒學──戒為眾善之基;戒為防非之本。戒能清淨身心;有戒則修定成。不但持守五戒、十善為基本;更應積極地,不但不殺生,且發愍念一切眾生之心;不但不偷盜,且能淨心不貪;不但不邪淫,乃至不起邪淫念;不但不妄語,更應審諦如實而說;不但不兩舌,而能令離者和合,和者隨喜;不但不惡口,而能說柔順語、愛語;不但不綺語,不說戲論,且能應時、適時而實說;不飲酒,亦不食一切有損身心之食品。不但不貪,且能布施;不但不瞋,且具慈悲心,不但不痴,且應具有正見。
2.定學──定,能止息煩惱、化解憂悶、澄淨心性。由定可以發慧。修定方法有:數息觀、不淨觀、念佛……等。有了定力,在生活上,可以不為紛擾塵境所迷惑;在工作上,可以增強理智的斷事能力;在人際應對上,可以更圓融。
3.慧學──慧,包括世、出世間正見。世間正見:是正確的信解體察(1)有善、有惡(有道德、不道德)(2)有業、有報(自作業、自受報)(3)有前生、有後世(有三世因果)(4)有聖、有凡(凡夫為生死縛著,聖者得解脫)。正信這些做人的基本原理,才能更珍惜人生、饒益有情。出世間正見……四諦、十二因緣(緣起法)……等。有出世正見,可以了知世間苦迫因由,與解脫纏縛的方法;從身心愛執的放捨,到成就完美的人格。
戒、定、慧三學,是整個佛法的總綱,修習三學可以淨化身心。以人人清淨行互動,可以淨化社會、人間。
五、往生極樂淨土與建設人間淨土
往生極樂淨土,是先有法藏菩薩,發攝化眾生之宏願,廣行無量福慧資糧,而圓成了淨土,接引願往者趣往(修行需合乎往生修件者)。建設人間淨土,是需發菩提心之人間菩薩,領導同願同行者,做饒益有情的行業,之後才能成就淨土。前者是先有而今往;後者是從無到有的建設。兩者之關係,今以「戒、定、慧」與往生資糧作比對。
1.含有「戒」的往生資糧:「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修諸功德」、「植諸德本」、「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受持三皈、具足眾戒。
2.含「定」分者:「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一向專念」。
3.含有「慧」分者:「心不顛倒」、「深信因果、信解大乘」。
總說:則以「發菩提心」總攝一切行。往生淨土與建設淨土,都需發菩提心、具大悲心與性空慧。有慈悲心,則能予眾生世、出世的利益;有性空慧,能以「無我」的人生觀,摯誠的關懷一切有情,推之向外淨化世間。由此知之,修行往生資糧之當下,實已在修「建設人間淨土」之行矣!
六、結論
從往生淨土到建設人間淨土,希望這不口號,而是真正落實。菩薩的悲心在自利、利他;真正的學佛者,要有為眾生謀福利、積極貢獻社會、人群的行持。若念佛人求生西方,而忽略了人間淨土的建設,這是逃避的自私心理,是沒有慈悲心(不發菩提心,怎能往生淨土?)。修淨行者,若認為只要一句「阿彌陀佛」聖號,就可以消業障、可以往生極樂、可以解脫生死輪迴苦、可以得究竟之永樂,而忽視了經中明載往生的修持方法,那就太對不起佛陀慈悲的教示淨土法門;亦錯解了阿彌陀佛的本願(只念「阿彌陀佛」聖號就可以往生,是對下愚、極惡之輩的化導方便,方便非究竟)。
今之淨土弘傳興盛、修持普及,我們正可借力使力,加強勸導實修「三福」等淨土資糧,從自己身心淨化,並推及他人、推及社會廣大群眾。若有眾多的人間菩薩,以佛法的悲、智精神,來關懷現實世間,來共同淨化人間,莊嚴國土,相信人間淨土就可以在眾多的清清業感下,轉為清淨!
如此修行,功不唐捐,一舉兩得。一者、是在建設人間淨土,得現生之利:二者、是可往生極樂淨土,得來生之永樂矣!
七、參考書目
1.《佛說阿彌陀經》-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12冊第346至348頁
2.《佛說無量壽經》-曹魏‧康僧鎧譯。大正藏12冊第265至279頁
3.《佛說觀無量壽經》-宋‧薑良耶舍。大正藏12冊第340至346頁
4.《淨土與禪》-印順著。正聞出版。
5.《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釋聖嚴等著,釋惠敏主編。法鼓文化出版。
6.《阿含要略》-楊郁文著。東初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