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觀世音菩薩在民間信仰的探討與和諧社會的現代意義
李中笑

在中國流傳的觀世音菩薩是大慈菩薩,慈悲是佛教的核心 理念之一,是佛教重要倫理準則和理想價值觀念。 “慈”是慈愛眾生給與快樂,“悲”是悲憫眾生,拔除痛 苦,兩者合稱慈悲。簡而言之,慈悲就是“與樂拔苦。”觀世音菩薩就是以慈 悲濟世,拯救眾生為本願的菩薩。所以在晉東南地區的民間幾乎都知道觀世音菩薩,而對諸 佛與其他菩薩了解甚少。

  觀世音菩薩在民間的流傳

在我們的家鄉提起觀音菩薩,人人都知,要說觀世音都覺 得繞口,因為多了個”世”字。這個“世”字是在李世民皇帝的的名諱中有“世”字,唐 代為了避諱天子名字就把這個“世”字去了,簡稱觀音菩薩沿用至今,也有叫觀音老母的,還有叫觀音奶奶、觀音娘娘的。觀眾在電視劇《西遊記》出現觀世音菩薩來救悟空時,大 家就說觀音老母來了。意思就是說悟空有救了。第二層意思就是說觀世音菩薩知道唐僧有難,主動來救苦 解困,第三層意思就是說這個難誰也救不了,只有觀世音才解救,而不是說其他的佛菩薩,所以觀世音在民眾的心裡就是救苦救難的化身。就是在平時的口語中也說誰辦了好事,寬恕了別人,某某 是菩薩心腸。他們說的菩薩也是指的觀世音菩薩,而不指的文殊、普 賢、大勢至菩薩,像我們地區的齋公會,曾有位齋公問我:聽說有位大勢至菩薩也十分慈悲,佛教界菩薩都是同等的,可是在民眾中觀世音菩薩確是他們心 中唯一的慈悲菩薩。而其他菩薩確是鮮為人知(連齋公尚且如此),這當然與 我們佛教基本知識的普及有很大的關係。

在寺院的建築中,許多農村都建有觀音廟,而且香火十分 旺盛,在大的寺院中,觀音在寺中都獨居一殿,這是常見的現象。箕子嶺的雲峰寺,佛子山的福興寺都專門有觀音殿。在潞城村舊廟中有三聖廟,地藏廟,佛堂等,特別還有兩 處觀音堂,在湯莊的三教堂另有一座觀音堂,可見在農村中觀音在民眾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在晉東南地區的觀音廟(堂)的數量也是十分可觀的。長治市內東街也有觀音廟,在我們現代人中也有很大一部 分家都供有一尊觀世音菩薩的塑像,他們很多人並不信佛,甚至也不知道什麼是阿彌陀佛,但知道觀世音菩薩。而知道供上這位菩薩能給他們帶來吉祥,帶來快樂,帶來 財富,能消災滅罪保佑全家平安。可是在我們晉東南地區的民間,觀世音菩薩是他們心中的 慈悲理想的化身。也流傳最廣最普遍最受尊敬的菩薩。

  觀世音菩薩在民間流傳理論依據

佛教從東漢永平年間傳到中國,在南北朝唐朝時,達到鼎 盛。根據我們地區的寺院建築來看,最早的晉城的青蓮寺和陵 川的崇安寺,大約建於南北朝時期。從佛教經典的《妙法蓮華經》中《觀世音菩薩普們品》的 翻譯,時間上是姚秦時期,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所譯,姚秦乃南北朝時北朝後秦(公元384年——417年)時間。據此推算,觀世音菩薩當在唐朝時就流傳到晉東南地區的 民間。我們知道晉城市的青蓮寺的創始人曇始就是淨土宗開宗之 一,淨土宗供西方三聖即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所修的經典仍是淨土三經,後增為淨土五經即《佛說阿彌陀經》、《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 等覺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其中有兩部經說到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濟世:其一在《佛說 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說觀世音菩薩“隨心則到,現居此界,作大利樂。世間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 者。”其二在《觀無量壽佛經》又說:“佛告阿難,若欲觀觀世音者,當作是觀。作是觀者,不遇諸禍,淨除業障,除無數劫生死之罪。如此 菩薩,但聞其名,獲無量福,何說諦觀。”淨土宗是最直截了當的修持法門,無論出家在家,均可修持,均能得到廣大利益,因此觀世音菩薩就為大 眾所接受。 “觀世音”稱號的含義有三:一是觀世音觀眾生髮出求救 的音聲即往拯救:二是觀世意,觀眾生髮出求救的意願即往拯救;三是觀世身,觀眾生身受苦難而往解救因觀音菩薩觀自在理事無礙,又稱為觀自在菩薩。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第一句就是“觀自在菩薩,行 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最後又說: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這就進一步說明觀自在菩薩(即觀世音菩薩)的心是慈悲 濟世,拯救眾生為本願的菩薩。有關觀世音菩薩的經典很多,除以上提到的還有最重要, 流行較廣的經有《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亦稱《觀音經》。又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和《佛說大乘莊嚴寶 王經》等,也是有關觀世音菩薩的重要經典。觀世音菩薩是佛教塑造的大慈大悲理念的典型神格化身, 其慈悲特徵有三,一是現實性;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能解救眾生現實生活中的種種苦難,滿足眾生現實中的種種願望要求。二是隨類行:觀世音菩薩“隨類度化,”對於眾生一視同 仁,不分貴賤賢愚,隨順眾生的類別、特行來不斷變換自己的形象,開示教化,度脫苦厄。他這種隨類性度眾生出苦難在《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 門品》說的十分詳細,上自“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下至“應以天龍、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摟羅、緊那羅,摩堠羅 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現之而為說法。”三是融通性,觀世音菩薩的應化形相千姿百態,如多首,多背,多目,非男非女,變男變女。還有在《大悲咒》中的八十八種形象,乃至清代以來,更 有送子觀音,並與道教社會而有觀音娘娘之稱。觀世音的信仰在晉東南地區乃至全國的佛教中和民間中均 極為普遍,深入。在廣度和深度上都超過了對諸佛與其他菩薩的信仰。所以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精神,集中地表現了佛菩薩對眾 生平等的深切關懷,在一定意義可以說,慈悲標誌著中國佛教的根本精神。

大乘佛教把慈悲分為三種,稱為“三緣慈悲”。 《大智度論》卷四十雲“慈悲心有三種:眾生緣,法緣, 無緣。凡夫人,眾生緣,聲聞,辟支佛及菩薩,初眾生緣,無法緣,諸佛善修行畢竟空,故名為無緣。”這三種緣是根據,大乘佛教空宗思想 劃分的。以為以眾生為對象的慈悲,是凡夫的慈悲稱“眾生緣慈悲 “;法緣慈悲”是指覺悟眾生無我進而覺悟諸佛無我的道理而生起的慈悲,是聲聞,辟支佛和菩薩的慈悲;心無所緣,離一起差別,超越對立,,畢竟 空無,此為佛的“無緣慈悲”。《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七還說:“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薩見眾生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後世等諸苦 所照,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後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於無量阿僧祗世界生死中,心不厭沒。以大慈悲力故,久應得涅槃而不去證。以是故,一切諸佛法中慈悲為大”。“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意思是無上覺悟。“阿僧祗”意為極為漫長的時間。就是說慈悲是佛法中最重大的原則,是佛教的根本所在。那麼觀世音菩薩在眾生心目中 的特徵就是全力踐行大慈大悲的原則,以普度眾生為自己的崇高職責和偉大理想。我想這也算是觀世音菩薩在民間能廣為流傳、極為尊敬的理論根據。當然佛教中的慈悲理念遠不 止這些。這裡只略說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在民間流傳本源。

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理念與眾生的願望特質

從我們所接觸的信奉觀世音菩薩的信眾及逢觀世音菩薩道 場來的香客看,他們信仰的動機和重心,幾乎都是祈求佛和菩薩尤其是觀世音菩薩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的問題與困難,滿足現實的功利與福祉。當然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來看,大乘佛教尤其是觀世音的慈 悲理念是與傳統文化是合拍的,並經過二千多年的傳播融合構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其基本理念慈悲也是對人生和社會的省察和反思。也是維護人類生存的智慧表現。也是與我們社會提倡的價值、道德、精神有共同之處。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理念和人為精神內涵是豐富的,也可以 說是深刻的,主要表現;其一、人本思想與人道主義。佛教慈悲觀念的提出,主要是緣起於對人類的局限性的反 思,對人的生命脆弱性的關切,對人生苦難的憂患。這中以人為對象,以人的解脫為本位的人本思想,與以關 懷人尊重人為特徵,以人為中心的人道主義是相會通的,和我們現代社會提倡民生理念有相互一致之處。其二、佛教的慈悲觀念以利他的為原則,強調要有利於他 人,要為救濟一切眾生而致力行善,這與我們提倡的助人為樂、大公無私,一切以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思想,也是相近的,相通的。如今年南方雪災,全國人民紛紛伸出了援助之手,幫助南 方人民救災,捐錢捐物這種救苦救難的行為也是佛教所提倡的。其三、平等是佛教慈悲的思想基礎,有一副年畫上這樣 寫:“觀音救苦救難解人苦,慈悲仁愛是佛心”。慈悲是平等的道德體現,佛教主張人與人的平等,人與其 他生物之間的平等,強調對他人,對其他生命的主體性的尊重、關懷以致敬畏,這與儒家的“仁愛”、“博愛”“民胞物與” (仁民,愛物)是一致的,與中國哲學即道家的“天人合一”為基本理論架構的整體生命哲學也是相同的。這樣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思想也就緊緊扣住了眾生的願望。不管你信不信佛教,但你的苦難是要由人來幫助的,觀世 音菩薩正是由於對人類的救苦救難所以深得民心。

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理念對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

從我們晉東南地區的信仰來看,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理念符 合相當多人的祈望和希求,從古到今,受到人民、尤其是下層人民的普遍歡迎。雖然佛教慈悲理念在古代社會的作用是複雜的、多重的, 但是從觀世音救苦救難的慈悲理念中所折射出來的信息中我們發現;人的有限性、脆弱性、人的現實困境乃至深重災難,人們的追求和理想難以滿足與實現,凡由此種種切身感受而導 致的仰望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扶助、賜予之人,是真誠而強烈的。從這方面看,觀世音菩薩的救苦救難無疑發揮了某種撫慰 社會人心穩定社會團結和社會秩序的作用。

在人類進入21世紀的今天,我們認為佛教若能將觀世音 菩薩這種慈悲精神審時度勢、與時俱進,運用現代的思想、理論、概念、術語作出合乎本意和情理的詮釋和闡發,必將有助於慈悲理念的弘揚,進而有益於社會的發展。有助於發揚團結和互助有愛的精神,有助於實踐無私奉 獻、濟世利人、救死扶傷、扶貧濟困等美德善行,有助於社會公德的完美與職業道德的提高。從大的眼光看對維護世界和平與人類安全有積極的意義。當前世界形勢還存在著局部戰爭、種族、宗教、地區的衝 突此起彼伏,恐怖主義活動猖獗,人類面臨自我毀滅的危險,就我國來說形勢是大好的,但就出現的達賴集團在西藏的破壞活動也是令人不安的,這種種現象需各國採取相應的堅決 措施外,就思想文化方面而言,以關懷尊重生命價值為基礎的佛教慈悲理念,也有利於調整人的觀念,進而導致在行動上的維護和平和安全。如去年在我國舉辦的世界佛教論壇,提出的“和諧社會從 心開始”這一主題,就是一個很好開端。更有利於生態平衡與經濟持續性發展。佛教主張尊重他者,尊重異類,尊重動植物生命,反對濫 殺亂伐,任意糟蹋環境,破壞生態平衡。就拿佛教的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 語,不飲酒來說,第一就是不殺生,這是首戒,及不殺人,也指不殺鳥獸蟲蟻,還指不亂折草木等,表現了對一切生命的尊重,也體現了 戒律所包含的慈悲的本職特徵,就這一條就體現了現代社會需要環境保護,生態平衡。還有不偷盜,不邪淫這也有利於社會秩序的安定團結,減 少刑事案件的發生。最後以一句“人人都付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 間,”作為本文的結束語,也符合觀世音菩薩慈悲本意。

  作者:李中笑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