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流浪者群歌 (佛陀的十大弟子) —聖者的生命故事第六章 摩訶迦葉尊者
明暘法師

第六章 摩訶迦葉尊者

 

苦行第一大迦葉

 

摩訶迦葉波,漢譯「飲光」,謂古仙人身光炎涌,能映餘光,故名。《法華文句》云:「此翻大龜氏,其先代學道,靈龜負仙圖而應,故名。」迦葉姓氏,佛弟子中姓迦葉的人很多,如十力迦葉,三迦葉兄弟等,以其年長,故稱為大。

 

摩訶迦葉波,名「畢缽羅」,父母禱畢缽羅樹而生,故名,出生於摩竭陀國王舍城邦,摩訶婆羅陀村婆羅門種姓家庭中,父名「居拘廬陀竭婆」,是摩竭陀國著名吉田豪。他八歲起,依婆羅門教規定,從師學習祭祀、書畫、算術、文學、五明、四吠陀、音樂歌舞、天文、氣象等知識,由於他聰明過人,所學知識。莫不精通。迦葉幼時與一般兒童不同,喜離群獨居,厭惡情欲。

 

離欲的夫妻

 

迦葉青年時代,父母要為他娶妻,他手指一個黃金鑄造的美女藝術品說:「若一定要給我娶親,請找一個和這金像一樣的美女,否則,我立志終身不娶。」

 

他的父母派人拿著金像到處尋訪美女,從王舍城到北方毗舍離城。在毗舍離城郊迦羅毗迦村,一位婆羅門富豪名叫「迦毗羅」,生有一女名「妙賢」,長得和這金像美女一模一樣,來人即將迦葉的情況詳細告訴迦毗羅。迦毗羅一聽十分滿意,當下便應了這門親事。

 

成親以後,新娘整天愁眉苦臉,悶悶不樂。經迦葉再三盤問,妙賢終於終吐露了真情:「我本來厭惡五欲,希望淨修梵行。我父被你家財富誘惑。把我嫁給你,多年的願望將毀於一旦。」迦葉一聽大喜,「原來我倆是同志,我也是厭惡愛欲,樂修淨行。就這樣好了,我倆分床,作名義上夫妻如何?」妙賢自然十分高興。

 

迦葉父母聽說新婚夫妻分床不吉利,就叫人拆了一張床。於是兩人輪流睡眠,一人初夜中夜睡眠,一人在室內經行或坐禪。他倆就這樣一起生活了十二年,傳為人間的佳話。

 

在迦葉三十多歲時,雙親先後辭世,就與妙賢商量出家,迦葉說:「我先去求師訪道,待訪到明師後,立即回來接你。」妙賢聽了,自然感謝迦葉對自己的關懷。

 

於是迦葉出家訪師,但諸師所說,都不能使他滿意。當時佛陀在竹林精舍說法,迦葉他在王舍北門外,常到竹林精舍來聽法。           

 

一天,佛在王舍城北門一棵大樹下靜坐,迦葉看到佛陀肅靜威嚴的相好,合十頂禮,要求佛陀接受他的皈依。佛陀即為他剃度,並講說四諦、十二因緣等法。在剃度後第八天,迦葉即證得阿羅漢果。

 

迦葉證果後,即派人將妙賢接來參加比丘尼僧團,由於妙賢歷行修持,勇猛精進,很快證得阿羅漢果。佛陀稱讚她說:「在比丘尼中,沒有誰能比妙賢更通宿命的。」

 

頭陀第一

 

大迦葉出家後,安心修習頭陀苦行。他不願過竹林精舍或祇園精舍的僧團生活。他喜歡的是露天靜坐,塚間觀屍,樹下補衣。他認為屍臭和白骨,對修無常、苦、空、無我、不淨觀等,大有益處。

 

迦葉一派的人,認為修頭陀行要做到以下十點:一、選擇空閒處生活;二、過托缽生活;三、要常居一處;四、要日中一食;五、要乞食不擇貧富;六、要守三衣缽具;七、要常坐樹下思維;八、要常在露地靜坐;九、要穿著糞掃衣;十、要住於墳墓之處。

 

舍利弗、目犍連曾勸他發菩提心,從事宏法利生的佈教活動。他拒絕說:「我只能樹立艱苦修行的榜樣,讓來者對少欲知足的苦行能尊重和實踐。」

 

一次,佛在鹿母講堂為眾說法,迦葉身穿糞掃衣,蓬髮垢面。蹣跚走來。佛陀勸他:「迦葉,你年紀老了,不要繼續苦行,脫下糞掃衣,換上整潔輕軟的衣,不要過於疲勞。」

 

迦葉拒絕說:「我以頭陀行為樂事,不為衣愁、不為食憂,沒有人間的得失,我的內心感到清淨解脫的喜悅。」

 

佛陀聽了迦葉的話,意味深長地說:「將來我的正法,不是毀於天魔外道,而是毀於僧團的腐化與墮落。若要正法久住,憎團鞏固,一定要像迦葉那樣過嚴肅的生活。迦葉,我不勉強你,你就走自己要走的路吧。」

 

修頭陀行的迦葉,乞食的時候,總是遠遊富豪而選擇貧窮之家。王舍城裡有一個很貧窮的老婆婆,無親無靠,身患重病,睡在小巷的塵埃中等死。富人家的淘米水流在他的身旁,就趕快用瓦片接住,用來充飢。迦葉同情這位老婆婆,走到她的面前,向她行乞。老婆婆即用瓦片的淘米水供養迦葉,迦葉接過來一飲而盡。老婆婆由於供養淘米水的功德,不久死後,往生忉利天宮,做個美麗的天女,為了感謝迦葉的恩德,還下降人間,將天花散在迦葉的身上。

 

迦葉的修持深受佛陀器重,佛到舍衛國時,即將王舍城化區交給迦葉負責。

 

一次,群眾對曠野城的僧團有些反應,佛陀令迦葉前去視察。迦葉著衣持缽到曠野城行乞,所有人家都把門關起來。他想:過去這裡佛教很興盛,現在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就去找過去認識的信徒了解情況。

 

信徒說:「自從佛陀走後,這裡的比丘為了個人的安樂,建築許多僧房,挨門挨戶叫信眾捐助木料、磚瓦、繩索、運輸等。群眾實在負擔不了,因此見了比丘就關門。」迦葉聽到這一情況,心中萬分悲痛,立即趕到王舍城向佛報告。

 

佛立即到曠野城,召集當地所有比丘說:「我們出家應將自己的一切貢獻給人民,才能受到人們的尊敬,弘法才有人聽。現在有些人為了個人的安樂,建築僧房,加重人民的負擔,使人民對比丘產生厭惡的情緒,這很不好。今後除有計劃地為僧團造共修的精舍之外,一律不得為自己造僧房而向群眾募捐。集體共修的精舍也不能建得過多,多了除增加信徒負擔,遭到信徒的反對外,在佛教內將導致門戶林立,各自為政的局面,也是弊大於利。」佛陀處理好這一事件後,離開曠野城,留大迦葉在這裡高樹法幢。

 

拈花微笑

 

根據《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說,有一次大梵天王在靈鷲山,為了要令一切眾生得大利益,請佛說法,並把一朵金色的波羅花獻給佛。這時佛答應了大梵天王的請求,高陞法座,卻一句話不說,手裡只是持著婆羅花朝大家看看。在座的人都不理解,唯有摩訶迦葉破顏微笑。

 

佛很高興地當眾宣布:「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咐囑摩訶迦葉。」同時還把平素所用的金縷袈裟和缽盂授予迦葉。

 

這就是禪宗說的「衣缽真傳」的故事。中國禪宗把摩訶迦葉列為「西天第一代祖師」。

 

佛在拘尸那涅槃時,大迦葉率領五百比丘在北方鋒叉那耆國教化,得知佛入滅的消息,星夜帶領弟子們趕到拘尸那城。

 

看到佛的遺體,大家都很悲傷。唯有六群比丘之一跋難陀說:「你們何必為此傷心?佛在世時,嘴巴整天囉嗦不停,說我們這也不對,那也不好。現在他死了,我們可以自由了,今後沒有人能管束我了。」迦葉聽了這話心裡很著急,認為當務之急,應把佛生前說的法和律整理出來,使僧團能有遵循的準則。

 

他懷著沈重的心情,把佛的遺體火化之後,就主持三藏聖典的結集。

 

三藏聖典結集

 

由阿闍世王為外護,在畢波羅山側的七葉窟前,建造精舍,集合五百比丘,作為佛滅後第一次的安居處。在安居期間從事三藏聖典結案工作。由阿難誦出法藏,優波離誦出律藏。關於論藏的誦出,《十誦律》、《智度論》說是阿難誦出。《根本有部律雜事》、《阿育王傳》說是大迦葉誦出。緬甸所傳阿那律誦出七論,究係何人誦出,傳說不一,看來是有爭論。結集的內容。一般指經、律、論三藏,《增一阿含經序》,加雜藏為四藏;《分別功德論》、《成實論》,分雜藏為雜藏和菩薩藏。

 

在佛滅後,迦葉能主動挑起統理大眾的重擔,結集聖典,避免教團的分裂,在佛教史上具有重大貢獻。

 

雞足山上候彌勒

 

傳說大迦葉活到一百多歲,傳法給阿難,就到王舍城西南八里多的雞足山(山有三峰屹立,狀似雞足),山峰之間的盆地裡席地而坐,發誓說:「我今以神通力使身體不壞,用糞掃衣覆蓋著,等六十七億年後,彌勒降生成佛時,將來此訪問,即把釋迦佛的衣缽獻給他,並協助他教化眾生。」

 

據傳阿闍世王聽到大迦葉入滅的消息,悲痛無已,曾來此瞻仰尊者遺容。雞足三峰自然開裂,形似蓮花。阿閣世王看見迦葉端然入定,身上覆蓋著曼陀羅花,莊嚴無比。待其退出後,山峰又自然合攏。

 

迦葉在佛滅後,是一個歷萬劫而不朽的佛人。

來源:www.bfnn.org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