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原來無別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宋.蘇東坡
這首偈語是宋朝蘇東坡居士所作,很有禪意。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它形容一個人嚮往廬山的濛濛煙雨和浙江錢塘潮水的澎湃,很遺憾一直沒有機會登臨廬山、親見浙江錢塘潮水。
「到得原來無別事,廬山煙雨浙江潮」,後來他終於親臨廬山、浙江,看到了濛濛煙雨、澎湃潮水,卻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只覺廬山煙雨就是廬山煙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我們對未知的事情都很好奇,對得不到的東西總是一心追求。廬山煙雨你未曾見之前,它是神奇的廬山煙雨,你見了,心裡的神秘感消失,它也就只是廬山煙雨。浙江潮水你未親見之前,它是澎湃壯觀的浙江潮,在你的想像中飛舞,你到了,它還是浙江的潮水,不因你到不到而增減。
佛法,就是要以平常心對治好奇心,世間一切有它自然的道理,不一定非要得到才是我的,非要見到才是我的。沒有見過的東西,可以用心眼去想,心耳去聽,不必加意誇張渲染。只要我們用平常心來看待這個世界,快樂也好、痛苦也好,有也好、無也好,能夠不在這些外境上面計較、起煩惱,一切就會顯得那麼自然,那麼本色了。
很多人憤世嫉俗,有懷才不遇的慨嘆,實在是多餘的。「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世事無常,諸相皆空,如果我們有一顆平常心,世間一切有也好、無也好,都看做鏡花水月。有,固然可以生活不憂愁;無,也可以心靈自在,深入體會無限、無邊、無量!得也好,失也好,能得是福氣,失去是結緣。常懷一顆平常心,能讓我們在生活裡不因好奇而顛倒掛礙!
.人來謗我我何當,且忍三分也無妨;卻為兒孫榜樣計,只從柔處不從剛。
--古德
人毀謗我們,不必太計較,要忍讓三分,吃虧一些也無妨,陰霾過去,太陽總會朗照,很多誤解都會雨過天青,化為烏有。為人行事,要給子孫做好榜樣,謙沖誠懇,光明磊落,要「只從柔處不從剛」,不要蠻橫不講理。人家毀你謗你,乍看之下是我們吃虧,其實只要能忍耐,不剛愎,不計較,日久見人心,毀謗不但傷害不到我們,反而是逆增上緣,給我們消災增福。像《四十二章經》說的:謗人、毀詆人,如同逆風揚塵,塵不至彼,反而飛到自己身上;又如仰天唾痰,唾不至天,唾出的痰水反而墜落自己臉上。所以對一切毀謗、閒言閒語不必介意,要多寬恕、忍耐。世間最大的力量不是罵人,不是打人,不是拳頭槍砲,而是忍辱。佛門種種的持戒修行,功德都不及忍耐大,可見忍耐的力量不可思議。
所以我們修行要先學習忍耐。忍之於口,不隨便罵人;忍之於面,不現生氣相;進而忍之於心,真正做到凡事不計較。能為了孫做如此的榜樣,忍耐便是傳家之寶。
《百喻經》裡有個故事:做父親的因為家裡來了客人,要兒子上街買酒菜招待,久久不見兒子回來,父親很奇怪,自己出門去買,發現兒子正在街上跟一個人面對面僵持地對立著。一見父親到來,這兒子便求救:「爸爸!這個人不肯讓路,反而要我讓他,我就跟他對著,看誰讓誰!」這個父親怒氣沖沖地教他兒子:「好!你先把這些酒菜拿回去,讓爸爸來跟他對,看誰讓誰!」
一步不讓就是勝利嗎?就能獲得真正的快樂嗎?為了給兒孫一個好榜樣,凡事柔和,凡事寬容,就是替子孫厚德載福了!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直饒熱得人流汗,荷池蓮蕊也芬芳。
--古德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我們如果不經一番寒徹骨的努力,就不會有梅花撲鼻香的成就,凡事經不起魔劫考驗,跨不過艱難險阻,是不會成功的。梅花是冬季花卉,一經寒冷的霜雪摧逼,香味就越沁人心;人要像梅花,在惡劣的環境下仍能獨立崢嶸。
「直饒熱得人流汗,荷池蓮蕊也芬芳」,寒天冰雪經得起,炎暑酷熱也要耐得住,才能算是千錘百鍊。我們學佛修行,要有「大死一番」的認識,不要只求凡事順遂,山有崎嶇,海有浪濤,人間不如意事恆常在,所以,行事要有周詳的計劃、審慎的思考,即使遇到挫折也要堅毅向前。如同荷花在骯髒的污泥裡長得更茂盛,越炎熱的氣候越清香撲鼻。
人人有潛能,事事有因果,驚濤駭浪磨練出好舵手,橫逆挫折才看出真本領、真實力。困境裡,一咬牙,把遍地荊棘當作陽關大道走,一腳印一血痕,只消忍住、耐住、不怨天,不逃避,走出峰迴又路轉,總有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在陰陽晦明的世路上,人生百味雜陳,酸甜苦辣固然要經得起,榮辱得失也要受得住,才能轉逆境為順境,反敗為勝。陰天黑地裡,心頭一點清明的佛光不滅,人生的燦爛快樂就永恆常在。
.巨海茫茫性海清,何分江渠與溝坑;歸來一滴曹溪水,灑向雲廚味自珍。
--古德
人心,在佛教的唯識家中稱為「識」。人有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八識依各自的功用,分別認識世間的一切,如:眼睛能認識青黃赤白、長短方圓……耳朵辨別各種聲音:小聲、大聲、好聲、壞聲……鼻子嗅出香味、臭味……。這些「識」,又可以稱為田地,就是所謂的「八識田」;也可以比作海,如識海無邊。
八識的大海裡,龍蛇混雜,藏有各色各種東西,「巨海茫茫性海清」,是說八識的自性海裡,應該清淨無染。「何分江渠與溝坑」,世間一切,都是由識海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不管你是江渠還是溝坑,不必以分別識執迷。
世間現象,既然與我們心識的本體融匯在一起,我們便要「歸來一滴曹溪水,灑向雲廚味自珍」,不管是求學、求事、求法問道,都要將佛法利益回向給眾生,一滴禪水灑天下,普施甘霖與法喜。
六祖惠能大師在曹溪弘法,很多人慕名前往參學,得到的曹溪法水,除了自受用外,還廣泛運用於生活上、事業上、社會上,終於大興禪風。
有人曾問石頭希遷禪師:「你從哪裡來?」「我從曹溪來。」「你得到什麼來?」「我未到曹溪也不失。」「既然沒有失去什麼,又為什麼去曹溪?」「若不到曹溪,我怎麼知道沒有失去什麼呢?」
在我們的識海心田裡,本來具足一切佛法。我們應將這些佛法,如廚師備辦珍饈佳餚分享賓客一般,讓世間人都能嚐到佛法的美味。